初中七生物实验教案(共13篇)
1.初中七生物实验教案 篇一
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
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
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3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1、2、3、4试管,还分别增加了:(1)5试管。与1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2)6试管与1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
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7.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要有对照组);(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实验
消化和吸收 ——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一、目的要求
认识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绒毛。
二、材料用具
猪(或羊、鸡)的新鲜的小肠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三、方法步骤
1.纵向剪开小肠
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小肠内表面,能看到什么?用手指粘摸表面向左或向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这时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绒毛状的突起叫什么?
四、交流讨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实验
呼吸的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学生:(猜测并假设)
(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
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
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
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 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
实验
血液 ——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血浆(blood plasma)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成分:90%的水、血浆蛋白7%
2、血细胞(blood cell)
红细胞(RBC):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Hb),呈红色。功能:运输氧
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
血小板(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功能:凝血、止血
激情、质疑
分析资料
相互交流
观察、分析、表述、交流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
出示资料
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演示实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
问题:分几层?
有什么成分?
其功能如何?
组织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巡视指导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布置作业
实验
血管 ——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五、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
第二步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大家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注意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脉和小静脉。现在开始实验观察。
(学生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如何区别三种血管的?
(回答:我首先找到了在流动血液中的红细胞,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再看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流速度快,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小动脉。反之,则是小静脉。)
小结:回答得好,说明他抓住了三种血管的主要特点。请同学们按要求整理好实验用具。
实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1、反射弧(reflex 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测定反应速度
激情、质疑
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相互合作
实验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概念 进一步明确
激情、质疑,自学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做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
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 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
② 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
指导、帮助
举例:
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
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
强化认识
创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
帮助、指导
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
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指导、帮助
2.初中七生物实验教案 篇二
一、分子运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以下简称新课标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中的“活动与探究”实验, 要求用一只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 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 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2只小塑料瓶盖代替小烧杯, 分别在塑料瓶盖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 把实验微型化, 这样既节省了药品, 现象明显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
二、氢气流吹泡实验。
新课标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演示实验[3-5]的装置做氢气吹泡实验, 吹的泡泡不能连续, 有时控制得不好, 泡泡也比较少。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可将此装置做如下改进:先将胶头滴管的玻璃尖嘴换成不带尖嘴的玻璃管, 然后剪掉胶头滴管胶头的顶部, 再将商店销售的小孩吹彩泡玩具的多孔塑料头剪下来, 插入已经剪开的胶头顶部, 蘸些洗涤液, 从玻璃管处通入氢气, 就可在多孔塑料头处吹出连续而且体积较大的氢气泡。
三、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新课标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中的“活动与探究”实验, 如果教师对铁钉数量及稀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把握不适当, 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很难观察到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的现象, 只是颜色稍有变化而已, 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描述。我们几位教师经过多次试验, 终于找到了原因:铁钉数量少、硫酸铜质量分数过大, 都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 要保证该实验现象明显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铁钉数量足够, 尽可能用小铁钉;二是硫酸铜溶液质量分数不能过大, 这样,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二氧化碳的制取。
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 可补充下面的实验: (1) 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 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 反应就逐渐停止了, 没有气泡产生。分析原因:是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 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 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 所以反应就逐渐停止, 没有气泡产生。 (2) 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反应速度过快, 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 找出最佳的方法,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 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
新课标教科书《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6-4]倾倒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近几年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做该实验效果一直不好或没有效果。经过反复的摸索, 最终找到了答案: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明显, 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集气瓶容积应大于烧杯为宜 (过去一直用250毫升烧杯, 比集气瓶容积大, 现在用100毫升烧杯) ;二是蜡烛不可太长, 尽可能地短一些为佳;三是蜡烛火焰不宜太大。注意以上三个方面严格按照课本图示操作, 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六、白磷在水下燃烧。
新课标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燃烧的条件”[实验7—1], 教材要求用硬纸圈圈住白磷 (如图1) , 由于纸圈质量小、又无法固定。实验操作中由于在氧气流的冲击下使得实验很难操作,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认为最好改用手工缝衣用的顶针代替纸圈圈住白磷 (如图2) , 这样, 实验操作顺利, 实验效果更佳。同时该实验使用热水的温度不宜过高, 一般不要使白磷熔化为宜, 采用70℃以下的热水, 实验效果、现象均能达到满意结果。否则, 会影响实验效果。
七、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
新课标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中活动与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对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生物实验的玻璃培养皿, 在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 形成四个格子, 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 倒入稀盐酸, 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 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 而且操作更加简单。
3.初中生物实验探析 篇三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探析
生物学是一门集实验性、实践性及科学性于一身的自然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示出其二十一世纪领先科学的独特魄力。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如何开展生物实验教学问题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以飨读者。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 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运用简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一)模拟生态法
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二)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
比如在使用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初中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③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④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五、结束语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教案 篇四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5.初中七生物实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花的各部分结构,并能描述其生理功能,明确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部分;(2)初步学会解剖花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剖和观察植物的花,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感受生物学实验观察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主要功能,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通过观察花,感悟生命之美,体验生物多样性,激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植物的花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对于具体的生物学结构组成并没有完整的认识。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枯燥,所以首先要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环节入手,通过播放花的开放视频使学生看到自然界中很多美丽的花,从而激起了解花的欲望。在这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解剖花的各部分结构,引导学生用生物有序观察法了解花的结构,并讨论花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整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充分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能够学会合作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要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因为考虑到上海的气候,本节课讲授时很多花,包括代表性的桃花都还没有开,所以要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花。百合花比较大,结构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作为实验观察和解剖的花。
在设计本堂课时,主要通过解剖观察等活动来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识花,贴花等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合作探究的乐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养花护花,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花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解剖和观察花的方法。难点:花的解剖。教学过程4.1
2、花的雄蕊和雌蕊分别是怎样构成的?
总结桃花是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构成。
为了对植物的花有更深刻的认识,每两名同学为一组,进行百合花的解剖实验。
2、花的雄蕊和雌蕊分别是怎样构成的?
总结桃花是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构成。
为了对植物的花有更深刻的认识,每两名同学为一组,进行百合花的解剖实验。二.实验探究 百合花的结构PPT显示对实验的指导性要求,步骤讲解并演示:
用镊子依次摘下花的结构,再把每一部分依次黏贴在纸上,并标注结构名称。注意解剖的时候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注意分工合作,分清雌蕊和雄蕊;不要丢失或折断花的各部分结构,一定要保证花的完整性。展示课前制作好的花的解剖图。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活动。
各小组完成实验贴图以后,请一组同学到讲台上展示作品,并说出各部分结构。
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六部分组成的称为完全花,如桃花,缺少一部分或几部分的称为非完全花,如百合花。
三.合作探究 花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交流讨论 1.花柄,花托,花萼,花冠的功能是什么?
提示花柄是花最底下的部分,上面是花的各部分,底下是茎。花上面的部分生长在哪个部位上?花萼和花瓣一般生长在外面,花瓣还会有很多不同的颜色。2.雄蕊的花药里有什么?花丝有什么作用?
提示用手触摸百合的花药有什么感觉?回忆我们学过的两种生殖细胞,引出花药里面是精子。花丝生长在花药的下面,和花柄的作用相似。3.雌蕊的子房里有什么?柱头和花柱有什么作用?
提示子房的胚珠还、含有另外一种生殖细胞,精子最终要和卵子相遇,必须要经过哪个结构呢?花柱在中间能起到什么作用。4.植物开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5.对于繁殖后代来说,哪部分结构是最重要的?
6.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篇六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为使今后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开展,七年级、八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开展率按计划全部完成。现将本学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做如下总结: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应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见,对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势力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缺的基本环节。
1、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
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2、注重实验引导 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具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
此外,对一些特殊的材料、仪器以及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都要加以必要的说明,如选材原因、一起的功能等。
7.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 篇七
实验是生物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缺少了实验部分, 生物教学是不能够顺利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对教学内容真正产生兴趣, 这就是实验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知行要合一, 而“行”却是其核心,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 才能够让学什么对教学内容产生立体的感觉, 才能够打破对生物的抽象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是最容易将实验内容联系到生活实践的, 这也是学生们为什么更容易接受实验, 而不太容易接受教材内容的原因。而且生物实验的重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提高学生们对生物的认识和学习, 而且还体现在了他们的动手和独立思考方面, 对其它学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1,2]例如, 生物实验对物理学习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们通过学习生物的经验, 将这一经验联系到物理学习中。实验教学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 然后去如何解决问题, 最关键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实验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验教学虽然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但是也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方法, 要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带着问题进实验室, 学习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总结实验对教材学习的重要性等。任何的学习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有所准备的, 正所谓希望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如果一个人懒惰, 只想找到一种万能的不用思考就能掌握知识的方法, 那是不可能的。带着目的进实验室就要求学生们对教材内容和实验进行一些基础的理解和调研工作, 在学生们进入实验室之前, 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应该把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牢记,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够真正进实验室。例如, 实验设计到观察植物的细胞及细胞器等内容时, 老师一般会让学生们先把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一下, 然后把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们, 同时给学生们详细讲解植物叶子切片的制备方法。如果学生们只是兴奋于马上就要做实验, 而忽略了这一部分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学习, 那么他们的实验是很难成功的。[3]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间教室走出的学生, 学习成绩和综合实力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那些认真听讲的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 他们的操作一般是很少有失误的, 而且实验结果也会比较理想。当然, 我们如果刻意地去跟学生们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学龄的学生, 他们是很难听进教师的话的。所以, 大可以让他们经历一次失败的实验, 这样对他们下次的实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 第一次实验时, 一些学生对教师的话当作耳旁风。然而在实验的过程中, 他们大都傻了眼, 不知道如何操作。当他们看着同学们在娴熟地做实验的时候, 自己却只能观摩别人, 这样他们的心灵必然会受到创击, 所以这就为他们下次做好实验打下了基础。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工作, 我们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的战术, 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所种下的果实。事实胜于雄辩, 我们不需要对他们进行长篇大论的教育, 只需要合理的引导和刺激, 便会让他们轻易地上钩。教育针对的对象不同, 我们就应该采取辩证的教学方法, 因为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是可以适应所有学生的。例如, 针对大学生教学而言, 教师们一般都不会采取强制的措施, 而是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习的道路。因为大学生阶段, 做人和学习的道理他们基本上都懂了, 不需要教师去给他们规划人生和指导。而对于初中生而言, 这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定式和科学的逻辑, 我们作为教学园丁,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他们的歪风给去除掉, 让他们更健康地学习和成长。其次, 安全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生物实验和其它实验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例如一些酸和碱都有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带来损害, 一些切片用的手术刀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学生, 所以实验安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环节是生物实验的重中之重, 只能采取相对强硬的教学模式, 因为一旦对学生的身体形成了伤害, 这是无法挽回的。所以安全培训这一个环节是不能忽略的。
三、重视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 也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 所以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应该从实验开始。实验是一种需要动手和动脑一起协作完成的过程, 所以它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在巨大的教学任务下, 他们往往选择让学生直接接受实验知识, 而忽略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不仅是一种对教学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还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了摇篮里。所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 才能够对实验以及其它的教材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 发现疑问, 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达到提高自己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 教会每一个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思维效率要远远超过给学生讲解一本题海重要。
摘要:初中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初中生物实验对于生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对于初中生来讲是抽象的, 他们的视野里生物可能仅仅建立在解剖青蛙这一个点上, 而不是在大脑中对生物形成一个立体的感觉。生物教材中的数据都是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实践。解剖虽然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基础知识和理论, 但是这只是生物教学内容中的九牛之一毛。重视实验教学, 合理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实力, 是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新挑战。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兴趣
参考文献
[1]王金菊.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 2005, (02) .
[2]周斌, 王铮敏.初中生物教学多媒体应用现状分析[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2) .
8.提高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技能 篇八
关键字:初中生物 实验 技能 建议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方面,生物实验教学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特别是农村薄弱初中,由于教育经费,升学压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针对农村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村生物实验的策略,以期提高整个农村生物实验技能,成为目前摆在农村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理应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提高农村生物实验技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入
1.1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落实好农村生物教学的硬件措施,改善实验条件。应该根据初中生物用书对生物实验的要求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同时实验室应该配备专职专业的生物教师和实验员。
1.2增加对生物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在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方面,生物教师跟实验人员的教学水平是关键,增加对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实验教学技能,让他们能熟练掌握实验的操作及演示技能,并能妥善处理好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能力,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这样更能促进他们对探索生物科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掌握生物知识。
2 加强实验教学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开出率 农村中学实验条件差,实验经费紧张,不可能一步到位地配齐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而影响实验开出率。实验教师和实验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简陋设备,积极创造条件,开齐、开好教材所规定的实验。主要途径有:(a)因地制宜地选择实验材料。由于地域差异,有些农村中学报难找到教科书上使用的实验材料,教师平时就要注意筛选本地合适的实验材辩。 (b)在不影響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把有关实验相对集中,综合利用实验材辩,降低实验费用。如捉来一只蛙可以综合做下列实验:蛙蹼血流观察、蛙上皮组织观察、脊蛙反射、蛙的解剖、肌肉的收缩等实验。(c)改进实验方法.减少仪器、药品的使用。如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只滴一滴唾液在载玻片上,加上染渡,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可不用生理盐水和牙签,细胞不重叠,实验效果好。(d)利用废弃材料自制实验用具。如用泡沫塑料制作简易的昆虫展翅板,用透明无色的百事可乐塑料瓶制作昆虫标本盒.用废纸板箱制作简易保温培养箱等。(e)利用农村优势开展实验教学。如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发动学生自采自带生物实验材料、制作生物标本、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组织兴趣小组进行专题调查等。
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实施实验教学计划中,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理解实验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的能力,并进行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查。学校和教师要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氛围,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中,少一点包办代替和限制、多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给予肯定和赞扬。
3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其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应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研究的精神。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兴趣、发掘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他们学好生物学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生物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亲身实践和亲眼目睹,更好的培养他们在探索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严谨态度。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们之间的感情,深刻体会到团队与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在农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田野,走向大自然的怀抱,把生物实验教学跟生活联系到一起,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们对生物、对实验的兴趣。
4 注重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是做好实验的基础,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多参与实验、多做实验、多实践,所以我们生物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操作或分组操作,使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动手能力。如七年级生物上册“显微镜的使用”的实验,就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动手去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并能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动手去做,他们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掌握的更好。
在生物实验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在生物实验课上,往往会出现男学生做实验很积极主动,女学生不敢动手操作,尤其是象触摸蚯蚓的体表、观察蟾蜍外形以及解剖鲫鱼等实验,女学生往往不敢去观察和解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去鼓励,让女生大胆去实验。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5加强课外实验,拓展体验空间
课外实验活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少,学生可在较广阔的天地里接触大自然的生命现象,开展多种实验活动,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对课堂教学起着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引导学生开展种子萌发条件和状况的实验;观察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实验;在青蛙繁殖季节,捉些小蝌蚪带进教室,观察它的身体变化,从而了解它的发育史等实验。
生物界是无比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实验活动,就是把学生带到无比广阔的生物界中去,观察它、感受它、认识它。我们可以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设计一些操作简易、取染力量,孩子对父母的言论心领神会,“以情通情”深信不疑。基于这种关系,父母教育子女也容易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爱之过头而成为溺爱,或严之无格而强横粗暴,都对孩子发展不利。因此,父母给幼儿营造一个正确良好的精神环境,以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十分重要的。
6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推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应该建立一个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切合农村生物教学实际的考评制度。生物教学不能仅仅以副科的形式出现在教学当中,而是要把生物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要消除生物教学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传统观念上的主科的区别。首先在学校的教师晋升方面要考虑实验教师的利益需求,充分调动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其次,在学生的考评方面,学校不能仅仅只是对学生的所谓主科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同时要把生物实验成绩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评价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细心研究,精心组织,找准学生兴趣的最佳触发点,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更积极、更广泛的学习兴趣。只要充分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在初中生实践探知方面的重要性,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技能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瑞坤.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2003年第3期.
[2] 冯小杰.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体会.教学平台 ,2008,(13).
[3] 张荣彦.浅谈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学生之友中考月刊 ,2010 ,(02).
[4] 张树舜.生物实验与实用技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5] 曹道平.生物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6] 叶佩珉.生物: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9.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九
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内含有水分的实验,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真情实感。
2、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的教学。
2、解读实验数据的教学。
教学方法:
分析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多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计算器、水彩笔、多种图片资料。课前查阅水与植物生活和分布有关的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准备:测干小麦种子含水实验装置、多种图片资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讲生物圈时,大家收集过各大星球的资料,那么除地球外其他的星球有生命吗?
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抒己见。
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其他星球上有生命。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别的星球上是否有水,来作为判断是否有生命的依据,这是因为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而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不仅有碧波浩淼的大海,奔流不息的江河,还有来自大气的降水和蕴藏在地下的地下水,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循环流转,它进入一粒粒种子,使大地上出现点点新绿,流入片片农田,使农民脸上流露出对丰收的期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讲授新课]
(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水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生命的源泉。水对植物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这是干燥的试管和干燥的小麦,我们用试管夹夹住装有干燥种子的试管在酒精灯上烘烤,注意,开始时,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要不断移动,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试管要水平烘烤,注意试管上半部有什么现象出现。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种子是干燥的,怎么还有水呢?
生:水已成为种子的组成成分。
出示课件:水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通过对这组数据的解读,质疑水与植物的构成有什么关系?生从中感悟到:水在植物体内无处不在,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拿出缺水的和水分充足的芹菜,让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水能使植物体变得挺拔。进而启发,这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农民为什么要在雨后土壤湿润时施肥?通过前面知识的回顾得知: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回忆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想一想,植物吸收水分还用来干什么?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区终年少雨,气候干燥,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江河纵横,因而气候湿润。这对植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分析讨论课本的图片资料并完成讨论题1、2,总结得出水分布的不均匀会影响到植物的分布,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植物,哪里的雨量充沛,哪里的植物种类多,数量也多。
课件呈现表1,设计问题:年降水量与绿色植物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可见,水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那么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惟一因素吗?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维,明确影响植物分布还有阳光、温度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解读实验数据
师:水对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植物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需水量也不同,这样我们就要测定它们的需水量。下面我们就来看小麦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数据,为了更好地解读实验数据,还可以改变数据的表现形式。
学生观察课件中的表和图,并动手动脑计算表中各时期每天需水量,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全班交流讨论,让生从自己做的图中找出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找出小麦需水量的规律,谈谈从题中所受的启发。如果你是一名灌溉人员,你将怎样合理安排小麦灌溉,既节约用水又能获得较高产量?
小结:
你从本节课中获得哪些收获?又得到哪些启发?
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让学生对课本P51练习中李白的诗句进行分析是否符合科学道理,使学生对水在生物圈中的循环流动、永不停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既然水在生物圈中是可循环的,这是否意味着水对人类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领悟水对生命的可贵,从而发出节水倡议。
作业:
写一篇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呼吁的论文。
板书设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植物的生活离不水
1、水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
2、水可使植物保持姿态
3、水有利于光合作用
4、水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二、水影响植物分布
三、解读实验数据
表1: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地点
植被情况
年降水量(mm/年)
年均温(℃)
安徽
阔叶
1140
15、8
海南
热带雨林
2410
23、3
陕西
森林
820
13、5
甘肃
草地
510
7、0
都兰
草地
250
2、1
民丰(新疆)
沙漠
40
11、2
且末(西藏)
戈壁
40
10、6
10.七年级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奥秘 篇十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关生物学的科学成就。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内容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3.了解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对比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向全班同学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巨大成就,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通过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3.通过学生活动,促进新同学相识,培养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全册教材的绪论课,分别讲述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两部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生物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初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实验科学。这一节课也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生物知识的绪论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法建议
通过生物教学,除了要使学生了解并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智力;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生物学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节课的教学,精心准备、组织安排好,这将对激发学习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以科学的方法去学好生物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建议:
1.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从学生升入中学开始,就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
(1)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的照片、图片,课前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课上,让学生介绍他们身边生物的趣闻。
2.对于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意见的基础上用学生的话加以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周围的生物现象入手,从生活实例入手,可以使生物课密切联系实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兴趣向探究规律及原理方面发展。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从报刊、杂志、广播等各种传媒中获得的信息,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例,加以说明。以感受生物学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中有些内容在一个课时内完不成,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可以贯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探索生物的奥秘
重点: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要了解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过程:
引言:(从学生展示的生物图片作为切入点)大家展示了这么丰富多彩的的生物图片,可见,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同时,生物科学的知识也是日新月异,趣味无穷。
(可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并明确各组讨论的主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通过讨论方式,师生一起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同学们列举身边的生物,并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生物学的发展史。
补充资料:
近代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①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医生哈维开创了近代实验生物学,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②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35年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建立了新的动物、植物的分类系统,创立了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③1665年美国物理学家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软木薄片的细胞壁,从而发现了细胞,将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引入到细胞这个微观领域中。
④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污水、牙垢等,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成为微生物学的创始人。
⑤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⑥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名著,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⑦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经过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了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
当代生物学的重大成果和发展趋势:
①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公布了他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研究结果,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科学家估计,人类约有10万个基因,编码序列约为1亿个碱基对。人体基因DNA全序列分析,即基因组研究。研究内容是:分析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破译每个核苷酸序列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搞清每个遗传信息的生物学功能。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先后立项对此进行研究,我国也将人体基因组的研究列入国家研究项目。科学家预测,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将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③生态学的研究。
生态学是生物学中古老的分支学科。生态学创立于1869年,是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创立的。本世纪30年代,生态学初具规模。50年代以后,数学被引入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发展为定量的科学,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粮食短缺、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了。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特大水灾,损失巨大,更加引起我国对生态学研究的重视。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讨论)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参考课本)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粮食、人口、污染、资源)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可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介绍)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
4.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三)教师总结
手段:以学生讨论为主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绪论课,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开始,所以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课是以课小学生收集资料,课上学生讨论为主线,再加以老师画龙点睛的总结,采用设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
板书设计:
探索生物的奥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2.生物学的发展史。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
11.加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加强;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在如今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通过树立幽默形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运用类比并设计有趣的活动,能使学生喜爱学习,快乐学习,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运用简易方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问,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比如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为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12.初中生物微实验的应用探究 篇十二
一、明确实验目标, 激发动力
与课堂教学不同, 课堂外学生学习的自由性比较大, 而且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使得大部分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 这与学生的自制力有非常大的关系。微实验易于操作, 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实验目标易于实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微实验的有效结合, 让微实验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教师必须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明确实验目标, 利用目标驱使学生参与实验, 激发学生的动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
现以苏教版初中生物“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为例, 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 教师充分展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求学生围绕“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进行探讨, 经过探讨出现了维生素、蛋白质等答案。各种各样的答案让学生争论不休, 有学生坚持蛋白质是人体最需要的营养物质, 也有人认为维生素才是人体最需要的营养物质。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争论给出总结性答案, 而是让学生分析教材内容, 然后找答案, 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课堂结束后, 教师将课外的时间利用起来, 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鉴定维生素C”的微实验。因为是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实验, 为了激发学生的动力, 让学生对探究实验充满动力, 教师设定趣味性目标———验证食物里含有维生素C;食物里的维生素C受哪些因素影响。由于实验目标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欲望。
由此可见, 实验目标在无形中赋予了学生责任, 强制学生必须完成的目的。在目标的驱使下, 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动力。所以,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微实验, 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明确实验目标, 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而为微实验顺利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明确实验注意事项, 细化要点
微实验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由完成的实验, 由于实验过程缺乏教师的指导, 更容易出现问题和失误, 导致实验失败。为此,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微实验, 必须在实验前明确注意事项, 细化实验要点, 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要求, 从而为学生顺利进行微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以“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先明确了实验目标———验证食物里含有维生素C, 然后根据实验需要, 向学生详细介绍微实验各事项。例如, 选用的实验材料可以为常见的蔬菜水果如青菜、苹果、黄瓜, 以及各种果汁, 实验器材选用厨房常用器具如榨汁机、研钵、纱布等。为了让学生微实验呈现更好的实验效果, 教师需要特别明确注意事项。为防止维生素氧化, 在过滤汁液的时候应该以简单、迅速为主。在教师详细介绍微实验各事项之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补充意见和看法, 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实验, 确保学生都真正理解和掌握微实验的注意事项, 为学生进行微实验提供充分的保障。
由此可见, 实验中有非常多的干扰因素, 常常会使实验结果不理想, 甚至导致实验失败。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外的微实验进行得更加顺利, 教师必须在组织学生开展微实验前, 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目标, 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注意事项。
三、回顾实验过程, 拓展探究
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微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 加深学生对生物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学生的思维, 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因此, 在组织学生开展微实验之后,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开展微实验的结果的回顾总结, 端正学生对微实验的态度,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获得成就感。
再以“验证食物里含有维生素C”微实验为例, 在实验结束之后, 教师根据微实验内容, 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 果汁饮料和鲜榨果汁的维生素含量哪种更高?生蔬菜和煮熟的蔬菜哪一种维生素含量更高?加盐对蔬菜中的维生素会不会产生影响?长时间放置蔬菜会使维生素含量降低吗?等等, 学生对探究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对教师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回答。炒菜时加的盐越多、炒菜时间越长、蔬菜水果储存的时间越长, 其维生素含量越低。通过微实验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拓展, 让学生探究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生活中蕴藏的知识的理解, 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
13.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篇十三
本节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和艾滋病。其中人体的三道防线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本节涉及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所以安排了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名称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会描述免疫的概念,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会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免疫的含义及功能。
教学难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七年级下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内容学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但不系统和全面;学习免疫的知识必须以七年级下册人体结构、生理及上节课传染病等知识为基础,学习本节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八年级学生仍然是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学生不易理解本节内容,多次使用形象生动的卡通动画,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充分解读课本上卡通插图的含义。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器官结构的形状、位置和功能。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整个教学过程以形象的动画设计和卡通图片,配合教师生动的比喻、举例,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等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新知识学习.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课堂小结展示
引出问题
展示教具
联系生活
演示教具
放映一张纸币上的细菌数量;
一立方米空气中病原体的数量为什么我们没有患病?
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军队”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支军队。
漫画“无处不在的病原体”病原体已经觊觎人体很久了,它们能否一举成功呢?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身体的“免疫大军”又如何与它们战斗?病原体落在人体的皮肤上,它们能够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内吗?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分析,讨论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评价。
病原体入侵皮肤的动画烧伤病人为什么要涂上消毒药水,用无菌绑带包扎?病原体哪肯“罢休”,它们找到了鼻孔,试图“穿孔而入”,它们能随心所欲吗?展示鼻毛、呼吸道上的纤毛和粘液的图片。
接着展示教材图8—6,提问:呼吸道黏膜上纤毛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一群“幸运”的病原微生物穿越了第一道防线,到达人体的毛细血管。它们又会遇到什么麻烦呢?
同时展示漫画。血液图片,请学生回忆白细胞的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图片,
小结:吞噬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展示伤口化脓的图片。
提问:身体受外伤,如果伤口较深,常会化脓。这是怎么回事呢?
展示动画。
举例:唾液、乳汁、泪液都含有溶菌酶。
展示教材图8—7和图8—8,引导学生总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病原微生物在穿越第二道防线时“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可是它们中的一小支精锐部队逃过了前两道防线,到达人体细胞并攻击细胞。免疫系统是否束手无策了?
第三道防线的组成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回答下列问题。
1、谁负责制造抗体?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淋巴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制造抗体?
结合视频。引导学生尝试解释流感病人是如何痊愈的。
通过表格对比第一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的不同,引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示练习题进行巩固。
体会病原体无处不在认识到免疫系统在保卫身体健康功不可没聆听,
观察漫画,积极思考总结皮肤的功能:阻挡和杀死病原体思考,
回答:因为烧伤病人的皮肤受损,失去免疫功能。
回顾旧知,思考得出:呼吸道上的粘液可以黏住病原微生物,纤毛不断摆动,可清除病原微生物。
归纳并做笔记听讲、观察、思考。
回忆血液的相关知识观察图片,对吞噬细胞有直观认识。
应用知识联系生活,认识到脓是吞噬细胞与病原体战斗后双方的“尸体”。
总结归纳,并作记录思考得出:抗体由淋巴细胞制造;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淋巴细胞在受到病原体刺激时会制造抗体。
观看动画,并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痊愈过程。
思考填写表格,说出两种免疫的区别。
【初中七生物实验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实验总结01-17
初中生物实验考核内容07-09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反思11-29
初中生物实验课评课09-26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法研究论文08-15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10-07
泰安市初中生物实验优质课听课体会06-23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01-03
初中生物教案免费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