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2024-12-03

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共11篇)

1.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一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字词整理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结束了,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励志做科学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一边做一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或者新的发现。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起,经常自己动动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49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33个汉字,积累好词佳句,并留意生活中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类巩固,灵活地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积累词语,练习说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喜欢学习字词的情感,养成主动积累字词的习惯,主动关爱、帮助别人的丰富语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爱心字词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第四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结束了,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励志做科学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一边做一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或者新的发现。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起,经常自己动动手,今天我们上一节第四单元字词整理课。板书:字词整理

二、第一模块:识字小霸王 我们在感受爱心的同时,也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你们还记得他们吗?瞧,它们在微笑着像我们招手呢!我们和这些生字宝宝打个招呼,认识认识它们吧!

1、强调字音

(1)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词语多读几遍,注意彩体字的发音。(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字音。

(3)在这些生字中,我们有没有容易读错的字呀?

2、强调字形

3、强调字义

三、第二模块 词语袋袋裤

学完了这单元,你能说出几个四字词语吗?(生说)

1、读词语分类(课件)

2、词语形式分类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池水 上山 山上

四、第三模块 词语大变脸 出示第一组句子

1)小明发明的充气雨衣受到大家的称赞。

2)伊琳娜发现金鱼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会漫出来。A指名生读句子。B师讲解

出示第二组句子

1)、孔雀的尾巴真美丽!

2)、随着优美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A女生读一句,男生读二句。

B请学生找句子的相同点并解释。(—

五、第四模块 我是巧巧嘴 说说看:

水池 朗读 哄骗 喝水 口渴 骗人 菜刀 眨眼 波涛 陈旧 转动 斜坡 同志 偶尔 要求 英雄

请求 仍然 天使 方便 提高 漫长 晴朗 英国 公式 题目 雨丝 旗杆 竹竿 忽视 艺术

志气 文艺 明显 问题 提问 而且 仍旧 牡丹 杜鹃 社会 乌鸦 鸭子 乌黑 车票 整天

显示 忽然 铁丝 发票 整齐 使用 浪漫 方式 另外 并且 求助

六、本课总结:孩子们,你们都是富有爱心小天使,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伸出双手,献出爱心。只要我们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就能给他人带来温暖,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

2.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二

The Snowman

二、课型

故事课

三、教学背景分析

( 一 )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擅于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在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 增强他们的课堂活动参与意识,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很重要。教师需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题目是“Winter in Canada”, 讲授了冬天的“季节”话题。单元围绕着Jenny, Li Ming, Danny这三个小主人公冬天的衣着, 堆雪人、滑冰等活动, 最喜欢的季节等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情景展开。

本节故事课“The Snowman”是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提高了阅读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英语语言读懂故事、感受冬天乐趣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理解故事。

2. 学生能朗读故事, 做到语音准确, 语气达意。

3.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 表演故事。

4. 学生能尝试改写故事结尾。

(二) 学习策略目标

1. 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2.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

3. 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三) 情感态度目标

在讨论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孩子们对大自然——冬天季节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故事内容, 并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二) 教学难点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帮助表演故事。

六、教学准备

(一) 教师课前准备

1. PPT课件。

2. “Frosty the Snowman”故事的动画片。

3. “I’m a little snowman.”歌曲flash。

4. 为每两位学生准备一双纸质滑冰鞋 (打印出来) 。

(二)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每两位学生根据右图提示自制一个活动帽子的纸质雪人。

2. 能向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制作的雪人。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Warm-up (6 minutes)

1. 师生问候, 开始上课。

2. 唱一首关于雪人的歌曲“little snowman”。教师播放歌曲flash动画, 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

歌词如下:

I’m a little snowman round and fat.

Here are my mittens. Here is my hat.

And a little scarf and a carrot nose.

You stand so tall and when the cold windblows.

歌曲fl ash链接http://www.520wawa.com/class/201005/ info_18631.htm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歌曲欣赏和演唱中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歌曲内容还为故事的讲授搭建了桥梁。

3. 课前预习作业展示, 复习词汇及句型winterclothes, I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 I think it’swonderful. 等。

学生两人一组拿着课前做好的纸质雪人在讲台前介绍。其他同学评价。

例:S1&S2: This is our snowman. We have acarrot for its nose. We have buttons for its eyesand mouth. We have sticks for its arms. I thinkit’s wonderful. I think it’s beautiful and cold.

老师问学生:What can your snowman do? Canit talk (jump, skate) ? 学生生成答案, 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展示,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一开课就引导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建构他们个性化的故事背景图式。读后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制雪人手偶表演故事, 因此这个活动还为故事表演做好了准备。

(二) Presentation

1. Pre-reading (2 minutes)

教师出示故事中的第一幅图picture 1 ( 如图所示 )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icture?

学生答案可能为S1: What’s the boy’s name?What’s for the snowman’s nose (eyes/arm) ? Whatcan the snowman do? 如果学生的问题不全, 教师补充。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回答。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图片展开想象, 提出问题,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预测的阅读策略, 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2. While-reading (21 minutes)

(1) 学习故事中图1和图2内容 (7 minutes)

①观看故事视频, 检验预测。

教师播放图1和图2部分flash视频。学生带着对图片提出的问题观看故事视频, 观看后回答问题, 检验预测并修正预测。

S1: The boy’s name is John.

S2: The snowman’s nose is a carrot. It’s armsare sticks.

S3:The snowman can talk.

②深入阅读, 发展阅读策略。

教师进一步提问,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pic1&pic2内容, 找出John做了什么使snowman开口说话, 发展学生的寻读策略。

学生默读pic1&pic2内容, 回答问题。

S1: John put his hat on the snowman. Thenthe snowman could talk.

③利用snowman手偶, 角色表演图1和图2部分。

a. 教师用多媒体中的小仙女为学生制作的雪人帽子赋予魔力 (如图加音效) 。

b. 学生使用手中的雪人手偶和神奇的帽子两人一组练习表演pic1&pic2中的故事内容。然后在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 其它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神奇的雪人帽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小仙女的魔法力量增加了趣味性, 使学生享受阅读和表演的乐趣, 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这种兴趣的力量降低了角色表演的难度, 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的内驱力。

(2) 学习故事中图3和图4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预测, 为继续阅读铺垫。

小组表演完后, 表演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是雪人说“What a cold, snowy day! Wonderful! What doyou want to do?”教师接着这句话追问, 过渡到图3图4故事的学习。T: What did the snowman wantto do? Could the snowman do it? 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②快速阅读, 发展略读策略。

学生阅读pic3&pic4故事内容, 迅速找出 (1) 中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S1: The snowman wants to skate. S2: Yes, he could.

③观看故事视频, 模仿跟读。

教师播放图3和图4部分flash视频。学生跟读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

T: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S1: John put his skates under the snowman.

④直观教具, 助推表演。

教师发给学生纸质溜冰鞋。学生两人一组利用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练习表演, 图3和图4部分。小组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略读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应设计学生体验, 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的活动, 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因此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卡片等直观教具, 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脚手架, 有助于学生复述和表演故事。

(3) 学习故事中图5和图6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寻读, 表演

图4中雪人说“Can we skate always?”教师追问过渡到图5图6故事的学习。问学生“Can theyskate always? Why?”学生推 测答案。教 师问T:Then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学生推测答案。

②学生阅读图5、图6

学生快速阅读, 找到 (1) 中问题答案。

S1: Spring is coming. It’s too warm. There israin, there is wind, but there is no snow and ice, andno snowmen.

S2: John put the snowman into the refrigerator.

③观看视频, 跟读

④两人一组, 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寻读技能的培养, 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 Post-reading (10 minutes)

(1) 练习、巩固所学故事内容

学生完整地观看故事视频。学生有感情地跟读故事。然后分6人一组, 进行角色朗读故事。

(2) 角色朗读或复述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通过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活动展示形式。角色朗读奖励两颗星 (2分) 。复述故事奖励四颗星 (4分) 。

【设计意图】

孩子们乐于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帽子的实物在扮演中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表演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在故事生动的情境中自然地生成英语语言输出。活动分为角色朗读和复述两个展示形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 改写故事结尾

①观看“The snowman (1982) ”故事视频片段, 视频网址如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5NTc1Nz Y=.htm截取雪人变活和融化消失片段。

②学生根据所看视频片段或自己的想象改写故事结尾。

【设计意图】

在读完故事后, 发挥学生想象力, 以视频“Thesnowman (1982) ”故事的结尾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对故事的学习有所拓展和延伸。学生尝试写故事结尾也把读、写技能有机结合。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Class closing (1 minute)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寓意。教师布置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故事或复述故事。

2. 完成改写故事结尾的任务。

3.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三

编写:高三备课组孙巧三 课型:复习课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背熟练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方法论。

2、通过复习系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并将其与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观划清界限。

3、通过拓展练习能够灵活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解主观题。难点是微观切入型题目和变相微观切入型题目的解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老去。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我们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对立;更存在着母体与个体、血浓于水的统一。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份感恩。现在就让我们心怀对母亲的感恩开始今天的激情读背。

二、激情读背

针对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激情读背。然后将学案上的知识点填写完整。然后教师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三、热点评说

针对新婚姻法引发的热议从辩证法角度作出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新司法解释于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它的条款涉及房产分割等热点问题,从去年11月15日公布征求意见稿之后,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而婚前贷款买房归个人、父母给买房配偶没份等条文,无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要出台新法呢?据悉,最高人民法院针对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分别于2001年12月24日和2003年12月25日先后出台过两个司法解释。而此次《婚姻法解释

(三)》就是在前两次司法解释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婚姻家庭纠纷案件逐年增多的新情况做出的必要调整。

有学者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法解释

(三)》的出台自然会影响到千家万户。新法的出台并未顾及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婚姻家庭道德性强等问题视而不见,有些条文完全是按照财产法规则处理的,牺牲了民意的需求和其他界别的呼声。

也有学者认为,《婚姻法解释

(三)》对净化婚姻伦理有促进作用,通过一定程度上解除婚姻的财产功能,让婚姻的缔结更注重感情基础。司法解释堵塞掉了一些通过结婚“致富”的可能性,即排除掉了一些通过婚姻形成共同财产的情形,在塑造新的人际伦理方面有积极意义。也就是说,“财产”的事说清楚了,才有可能更注重感情。

伴随着那首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的旋律,回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无房不嫁的片面价值观该改一改了。但愿《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这枚深水炸弹,能炸开婚姻这个坚固的堡垒,使我们认清事实的真相,我们缔结的到底是婚姻,是爱情还是房契?

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上述热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四、实战演练

(一)材料一

2011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形势和国内市场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

材料二

为抵御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于1998—2004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政府于2005—2008年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结合上述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调整财政政策的依据。

参考答案: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多样的,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针对变化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为了使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及时地调整经济政策,是坚持发展观的表现。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④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的精神,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根据新情况采取新策略。经济形势变化,就要调整原有的财政政策

(二)近年来,电动车以其经济、便捷等特点,成为广大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大量超标电动车上路行驶,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突出。

材料一

在广州、太原等地实行“禁电令”的时候,电动车销售量几乎为零,经销商、生产商不堪重负,大量店铺纷纷倒闭。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城市对电动车大放绿灯,如上海、南京等地,但由逆行闯红灯等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

• 材料二 2011年9月28日,备受关注的《海口市电动车管理办法》获海南省四届人大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对于老百姓关心的诸如上牌、违章等问题,海口市借鉴了上述城市的做法。

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给了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认识方法。政府在管理过程中既看到电动车带来的方便,又看到电动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科学管理意识。②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具体的分析电动车对使用者,生产者和交通管理者的影响,兼顾各方利益。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这要求我们掌握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政府在管理电动车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制定出符合本地要求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三)材料

2011年8月12--23日,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行。在闭幕上,随着倒计时的结束,电子屏上又呈现出深圳街头的著名雕塑《闯》的意象,巨人张开双臂奋力撑开”世界之门”……锐意改革、敢为天下先得深圳精神与世界就此连通。请回答“闯”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

4.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学情分析

《苏州园林》一文所写的内容,是介绍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景观的,没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学生应不少。备课时查找到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可以制作成课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要适当介绍一些有关园林文化方面的知识,这都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诸如这些活动:各小组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在品读时,原则上采用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感后悟,让同学们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做出自己的阐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初识苏州园林,寻找结构美(一)默读课文,理顺序

既然同学们对苏州园林的感觉是美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你能够据此判断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学生讨论后展示,教师补充:

①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运用的是逻辑顺序。

小结: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本文按总说,分说,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

(二)广而告之,赛观点

请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从中摘取一句作为宣传苏州园林的广告语,并说说你的理解。(教师摘取辑录)①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②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③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④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⑤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以上几句通过全班齐读,再由男女生交错读,读出苏州园林的独特美。)

三、漫步苏州园林,欣赏画意美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和文化意蕴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苏州园林的美体现在那么多方面,具体而言,这种美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细读课文③~⑨自然段,找出每个段落中体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句子,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进行介绍。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从“大处”(即四个讲究)中是如何体现的? 2.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从“细处”(即三个注重)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提示:可以从审美的观点,美丽的画面,创设美的手法,组合美的元素等方面谈谈。同时注意介绍的条理,注意介绍的方法,用上重要的词语。并分别通过图片对比,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你们看,我们眼前的这棵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让游览者流连忘返。

——苏州园林的假山。有的重峦叠嶂,有的配合周围景物,让你觉得身在山间,突出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鱼戏莲叶间”。夏秋季节荷花开放,各种鱼在莲叶间嬉戏,这是多么入画的一景啊!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置身各种树木之间,又清凉又舒心。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繁花绿树。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小结:文章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不管怎样,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四、品味苏州园林,探究语言美

能够把苏州诸多的园林介绍得如此清晰,又给人以美的印象,本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说明方法起了很大的作用。分小组从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来欣赏一下本文的语言,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对说明文语言的赏析状况。

示例: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色彩方面的特点。)②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决不容许”说明一点余地也没有,更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追求。)1.方法丰富,我来评

——文中许多地方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文中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还有摹状貌。例如第5自然段中,对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

2.语言准确,我来析

——“标本”在文中有典范、代表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最恰当。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

美景美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仙境一般。刚才同学们展示的不仅是苏州园林,更是你们才华的流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渐渐地学会欣赏说明文的语言了。

五、走出苏州园林,感受现实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疑惑呢?请同学们显显身手,选择校园任何一个角落或一处美景,写一段100~150字的文字。要求:①用“总—分、分—总、总—分—总”中的一个结构;②说明某一个角落,或描写某一处美景;③总写的那个句子要用波浪线画出来。

结束语

《苏州园林》是一篇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文。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语言准确、生动、周密、精练。

教学板书设计

总说——地位特点

各地园林的标本

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大处讲究(主)

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分说图画美

园林角落的配置细处注意(次)雕镂琢磨的匠心

色彩调配的协调

5.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赋”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

【教学重点】

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苏东坡赋的风格 【教学难点】

与《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品评阅读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苏轼在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对新法牢骚,表示过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被投入大狱。幸运的是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苏轼在黄州五年,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

四、文体简介: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即描摹景物,也就是叙事、写景;“写志”指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议论、抒情。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追求真情实景。意境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情感真挚朴实。

五、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品读文章。

2、默读课文,自主翻译。

3、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路。

1、学生阅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分析。

思考: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图中有那些景物?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明确:(板书)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板书)清风、水波、月。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全班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分析。

思考: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明确: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正合《诗经》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的意境。“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正合“劳心悄兮”。但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乐”属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作者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对整个人生的哀思来。再加上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幽怨悲凉。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3、学生朗读第三段,教师引导分析。

明确: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客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4、学生朗读第四段,教师引导分析。

明确: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板书)水 月 人

变: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也 精神永存、代代相承

5、学生齐声朗读第五段,教师引导分析。

明确:最后一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二、小结归纳: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感情的变化是;乐——悲——乐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三、作业:

1、诵读、背诵课文。(诵读指导)本文的诵读要把握好节奏,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读出意境;抒情的句子,要随文中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乐则节奏明快,悲则节奏低慢

在朗读时,应读出停顿,同时在句中可稍加延长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些带“兮”字的句子,更要在“兮”字后稍做延长,以舒缓语气如: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2、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6.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六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咬文嚼字》

(二)解析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二)解析

通过对文章列举事例的分析,理解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搜集、整理事例的方法。从对文章的细致分析入手,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课文列举事例的方法,然后分析课文列举的事例,接着分析五组例子体现的意义。

三、问诊断分题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不是典范的议论文,学生很难在文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论点。可以从梳理文章结构入手,让学生在文中先找出所有表达观点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二、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及《优化设计》之自主疏导

三、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述。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唯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路归纳:具体——一般

现象——本质

提升点拨:整篇文章告诉我们,“逐步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实际是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弟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感情。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第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义。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3.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完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咬文嚼字”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咬文嚼字”的好处?

5.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郭沫若对“这”的用法理解全面吗?

不全面。第一次觉得改得好,就依样画葫芦,第二次就改出问题了。“你是好小子,过来动一动你茗大爷。”有相同的句子吗?其中的意味还可以补充吗?

你有种,有种来打我啊!(或讽刺否定,或激将)自己将《李广射虎》扩展之后再看看效果。

六、课堂小结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词,被朱先生拿来褒用,就是为了突出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时候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七、布置作业:

1、目标检测:《优化设计》之自主梳理

2、配餐练习:《优化设计》之巩固与拓展及课时训练

【教学反思】

我讲授完课文《咬文嚼字》,虽然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这两节课还是留下不少遗憾的地方。

首先,这两节课还不能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然后就带领着学生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方法等;在第二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老师出一些炼字练习让学生当堂练习,当堂讲评。在这两节课中虽然学生也能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回答,炼字练习也能完成,但是我总觉得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去阅读课文,按老师设计的问题去解答,学生没能自主去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中也没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7.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人的通病,希望国人觉醒,革除陋习。

教学重点 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2、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懂得敷衍塞责,得过且过,马虎从事的危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创设

二、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差不多先生传》,作者是谁?

生:胡适

师:谁能帮助老师上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生:上黑板板书。

师:文章的主角是谁?

生:差不多先生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看屏幕,思考、回答,带着疑问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局部探究,概括归纳

(一)概括人物生平事迹

(二)分析材料内容的安排

(三)把握人物性格:

(四)深入探究差不多先生的死因。

师:今天早上,我又得到了一个最新消息,差不多先生又带着他的子孙离家出走了。可今天天寒地冻的,他们此时一定是又冷又饿吧。同学们,我们帮帮他们,贴一个寻人启示吧。

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分别复习文章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外貌(眼、耳鼻、嘴)、记忆力、思维、口头禅、封号。

老师检查学生板书的课题、作者。

师: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

生:传记

师:传记是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那么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什么所谓的光辉事迹呢?请同学们读文章的第5--10段。概括其生平事迹。

师:本文记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这五件事的顺序可否调换?

师:结合文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具体事件和起言行,

说说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师:谁应该对差不多先生的死负责?请分别阐述理由。

明确:<1>牛医王大夫:他用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直接导致差不多先生的死,可见在他眼里,医牛和医人是差不多的。)

<2>差不多先生他自己:明知请错了大夫,但还抱着差不多的心理,没有拒绝牛医的诊治,让牛医试试看吧,最后一命呜呼。

<3>家人:在家人的眼里,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为差不多的死埋下祸根。

<4>父母、老师、社会……

教师引出鲁迅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个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

师:对差不多先生,众人持什么态度?读11、12段。

师:对差不多先生,作者持什么态度?你有何根据?

学生默读课文5--10段,边读边勾画,思考。

学生发言,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边听边抓重点词体会差不多先生的特点。

学生总结,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11、12段,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三、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四、课堂检测

五、课后作业

明确:教师总结:所以,我们要想不做差不多先生,首先要从思想上克服惰性,在认真做事的基础上,思考,更要反思;在认真思考反思的基础上端正态度,改正错误。如若不然,长此以往,懒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板书:对己--害人对国--误国

板书: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你身上有没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你是否偶尔或经常将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挂在口头呢?你的周围是否有“差不多先生”呢?以此文为镜,想一想,作为一个学生怎样才能不做差不多先生?结束语: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需凭自我驰骋超越,各位同学,如若你不愿被命运扣上枷锁,你必需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於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能关心,敢於积极,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李嘉诚《打倒差不多先生》

三级跳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谈感受

看屏幕、聆听

做检测题

做作业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差不多:敷衍塞责、做事马虎不认真、至死不悟、愚昧

众人:称赞、学(效仿)--懒人国

作者: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张语晴

8.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过程与方法】 :

1.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理念,通过在互联网的搜索,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领会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使语言表达更鲜明准确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难点】

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罗布泊是一个仙湖。“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哪个同学把他们的意思合起来说说,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二)、合作探究:

1、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思考: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今日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分别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呢?

过去: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语气。

现在:悲凉的、遗憾的语气。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

2、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深层原因?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归纳、过渡:(板书)①

今日罗布泊——“沙漠”“神秘”。②过去罗布泊——“绿洲”“仙湖”。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改道”“四盲”。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青海湖”“月牙泉”。(二)、品味理解下列句子: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反复“站在罗布泊边缘”一句,强化了目睹的惨状,也令人痛心而沉重。

3、“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 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无知和愚昧。(三)、拓展延伸

1、美丽的罗布泊你看见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见了,假设你作为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议一议,也可以写一写。

1、要节约水,保护环境。

2、美丽的罗布泊已离我们远去了,但青海湖和月牙泉离我们还很近,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让罗布泊的悲剧再次上演。

3、我小时侯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仙湖,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我20岁左右罗布泊的命运发生的改变。国民党政府要求改道导致塔里木河干旱人们都逃离了自己的家园。后来又把河道改了过来,环境得到改善。但是我70岁左右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增加人民,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盲目”导致上游水被抽干了,下游就没水了号称“绿色长城”的胡杨林成片死亡,罗布泊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变成了一片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吞噬着土地。救救罗布泊,救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吧。

2、请同学们为环保出一份微薄之力,写一条宣传标语。例

1、世上万物皆有生命,保护林木延长寿命。

2、我们应保护我们这个家园,不要让这个家园受到污染。例

3、宇宙中没有第二个地球,保护水资源,拯救地球吧。

3、河流是城镇的母亲,有水才有沙漠中的绿洲。

(四)、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衷心地希望:青山常青,绿水常流,愿美丽永存。

(六)、布置作业:

1、无形作业: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开展环保活动。这也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

9.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九

【我解读】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纯美系列小说之一的《草房子》。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这样评说《草房子》: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试看桑桑和女孩子纸月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几近矫情的秦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学校、小学生所捧出的深深的爱;有残疾的秃鹰户为自己尊严义无反顾的执拗;倔强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扛起生活的重担,为了养父母重建家园的坚毅;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顽强等等,都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也与人类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相通。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草房子》以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的成长为线索为我们塑造了一组生长在油麻地的儿童形象,整部小说充满着一种让人感动令人屏住呼吸的美感。

《孤独之旅》讲述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我们要在引导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基础上,更好地品读《孤独之旅》,或者说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激发学生去阅读《草房子》热情与渴望。

一、故事情节伴着人物的情感变化波澜起伏

《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始终紧扣着杜小康的情感变化,波澜起伏。杜小康不见油麻地“要上岸回家”被父亲断然拒绝到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再到前方的憧憬,似乎还只是微波荡漾。等到了目的地——那一片犹如“万重大山”的芦芦苇荡的时候,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杜小康“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这一片芦荡,其实连父亲都“显得也是有所慌张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孤独这个父子俩最大的敌人逼近了,“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开始想家了”。战胜孤独之后,随着鸭群的长大,随之而来的却是暴风雨的磨难。歇斯底里的暴风雨几乎摧毁他们的一切,吹散了他们的鸭群。为了追回鸭子,杜小康冒着暴风雨,脸被划破了,脚被戳破了,甚至迷路了,他“哭起来……说不明白为什么想哭”,“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他惊喜地跑过去” ……这一切构成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也构成了杜小康的精神成长史。

二、唯美的画面和细节处理让故事引人入胜

有人用隽永、精致、永恒来形容曹文轩的儿童作品。我说,曹文轩作品有一种裹挟着你的心灵的魔力。我以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内心人物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同时,还在于他的作品充满着唯美的画面和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却打动人心的细节处理,让我们尽管读到的是杜小康的磨难,但内心没有那种歇斯底里的纠结与绝望,始终被一种温暖的希望包围着。“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你的心会随着杜小康的心而慢慢平静下来;“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是纯粹前行中的安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的闻的……使杜小康不时地用劲嗅着”,这几乎是从恐慌中安静下来的一种享受;“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这样的细节,一定让你感动得想流泪。在这样的纯美境界里,我们和杜小康一起成长。

三、朴实温暖的文字下蕴藏着丰美的主题

曹文轩先生认为,文学的标准只剩下一个——深刻。他对这种大抵源自西方,属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标准,或属于我们那些掌握着批评话语权的批评界精英们的标准发问道:“中国数千年,一代一代文学批评家建立的标准体系中,我们所用的范畴是格,格调,雅,雅趣;境,意境,味,我们原来是没有深刻这个纬度的,谁能证明,深刻一定比意境更高明?”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到曹文轩对作品追求深刻性是持保留意见的。读《草房子》、读《孤独之旅》,从这些朴实、干净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触摸到那种温暖的生命的活力,可以感受到那种美的意境和高雅的韵味。杜小康这个形象不是孤立的,他与鸭群、芦荡、风雨,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在作者经营的这些意境里需要我们去品味出其中超出语言的隐喻意味来。曹文轩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他正是把他作品中丰美的主题,掩藏在文字里,让我们在感受唯美中去咀嚼。学者周国平在《孤独的价值》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也许可以成为我们打开理解这篇小说主题的钥匙:“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我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精神的创造力”、“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周国平先生在《文化品格》一书的彩页上还有这样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话:“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验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我想,这些也许是曹文轩先生将《草房子》中的这一节选定名为《孤独之旅》的缘故吧。这一远离油麻地的牧鸭之旅,这一孤独之旅不仅 仅是让杜小康长大了,走向了坚强,我想更重要是让他真正地理解了生活、理解了生命,让他懂得怎样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也许,这就是以后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更加强大的杜小康。

【我设计】

教学创意:读懂故事,读懂人物,避免在一望而知的东西上纠缠。面对初三的学生,按照编者的意图,以自读为主,交流读“懂”的和读出的“问题”,采用菜单式教学,教师适度拓展。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把握故事内容,提出问题。

2.在品味语言中,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灵之旅。3.在适度点拨、拓展中,理解课文的丰美意蕴。课前准备:

1.用两周的时间读完《草房子》,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

2.预习《孤独之旅》,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问题,在书中进行批注。教学流程:

一、《草房子》知多少

1.学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交流阅读《草房子》的心得体会; 2.教师概括、小结。

二、《孤独之旅》大家说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准备如下菜单:

(1)故事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2)人物塑造——说说杜小康,说说这一人物与《草房子》中其他人物的不同之处。教师追问:你最欣赏杜小康什么?

(3)环境描写——这是一次充满着孤独充满着磨难的旅程,可是环境描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

2.说说你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准备如下菜单: 菜单一:关于孤独

为什么以“孤独之旅”为标题?

引导回到课本,抓住文本主要语段品析(1)作者是怎样描写孤独这一最强大的敌人的?杜小康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课文“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孤独的逼近,压迫感到最后的坦然面对,杜小康内心在孤独中日益强大。

(2)文章除了描写孤独带给杜小康的磨练之外,还有哪些?

明确:从“家底最厚实”到家道中落,从孩子王到失学,“一落千丈,跌落到另一番境地里”。离开油麻地,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前途的渺茫等等。

教师拓展,引出周国平《孤独的价值》,PPT显示:

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我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精神的创造力。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

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验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

菜单二:关于苦难

你怎样理解杜小康所遭受的苦难?

曹文轩先生倡导苦难教育,他和他的儿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值得我细细品味,PPT显示: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不是你们这代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必须指出、告诉你的是,苦难从你降生那一天起就伴随着你,人的一生就是与苦难相随的一生。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少年时,就有一种对苦难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1)回到文本,你读出了杜小康面对苦难时的优雅风度了吗?老师理解中的优雅就是:坦然、沉着、无所畏惧……

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语段1:这里的味道,倒是很好闻的……并且迟迟不能入睡。讨论:这里的杜小康是不是很脆弱,是不是感觉他很不中用呢?

语段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讨论:你怎样理解杜小康“哭了起来”和“没有哭”? 语段3:八月的一天早晨……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朗读:读出杜小康内心的惊喜、自豪与骄傲。

(2)也许作者正是基于对苦难这样的认识,在小说中看不到悲伤,而且处处透出一种美感。文章中有哪些段落让你感觉很美,或者说很能打动你的内心?

玩味精彩语段,在诵读中说出自己的体会,把握作者的语言特点。

语段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语段2:鸭们十分的乖巧……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语段3:鸭们也长大了……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教师追问:在这一旅程中,鸭子给杜小康带来了什么?你觉得作者对鸭子的描写是否有更多的意味?

明确:鸭子的隐喻作用。

语段4:这才是真正的芦荡……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语段5:与这种孤单相比……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讨论:作者是怎样来强化人物内心的恐惧与孤独的。

教师小结:这样的讨论似乎有些沉重,其实作者是对“深刻”持保留意见的,作者追求的是文学作品的“格、雅、境、味”,他相信“美”也是力量可以通过文字使人变得“高雅”,PPT显示:

中国数千年,一代一代文学批评家建立的标准体系中,我们所用的范畴是格,格调,雅,雅趣;境,意境,味,我们原来是没有深刻这个纬度的,谁能证明,深刻一定比意境更高明?

我们在品味课文语言中,在赏玩画面与细节描写中,不仅仅感受到一种美,杜小康的美,鸭群的美,那一片芦苇荡的美,甚至暴风雨也是另一种美,是感受到一种力量,成长的力量,坚强的力量,生命的力量。这就是曹文轩作品的力量,他平白、朴实、干净、带有温度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唯美的世界。这个世界因苦难而美丽。

10.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十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122 时间:2007-09-27 16:08:20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策略

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竹 虚心、劲节(比喻“气节”)。菊 傲霜。

梅 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兰 高洁(比喻人品“清高”)。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二、新授

1.观赏图片:《墨梅图》。作品画得劲直、挺拔。

⑴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 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⑵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2.图片欣赏:《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3.图片欣赏:《墨葡萄图》、《大树风号图》、《安晚帖》。

提问:联系图中的题画诗来说明: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每幅画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三、分组讨论

1.分组观察、讨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2.提问:它们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四、集体讨论:《剪花娘子》、《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 对比分析:

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如:都是人物画,表达比较直接。)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说出对作品的理解。)

4.总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活动建议

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教学资料

艺术家的卧室(荷兰)凡·高

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阿尔,是因受到印象派画家的用色诱惑。由于学了他们的用色方法,他的调色板变得亮堂了。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一种效果,因而重复一种主题,不断地画下去。他最爱用黄色和蓝色(他的黄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辉煌,蓝色也蓝得深不可测)。1888年9月完成的这幅作品,用柠檬黄与深蓝色做对比,使画面呈现热烈气氛,是凡·高成熟时期的最佳作品之一。凡·高在书信中有一段对这幅画的自述:“这一回画的仅是我的一间卧室。在这上面起主要作用的应是色彩,它以简化的处理手法赋予室内所有的陈设以一种高雅的风格,并造成一种宁静或睡眠的总气氛。谁看了这幅画都会使自己的头脑得到安宁,或确切地说,能使他的想像得到安宁。墙壁是淡紫色的,地板由红色方块组成;木床和椅子是黄色的、黄油色的,床单和枕垫很亮,是柠檬黄与黄绿色的,被子是大红色的,窗子是绿色的,梳妆桌是橙黄色的,脸盆是蓝色的,门是淡紫色的,如此而已。此外,这些紧闭板窗的房间里再也没有什么。家具的尺寸也应当表现出划不破的宁静。墙上挂有肖像、镜子、毛巾和一件衣服。由于画面上没有一点白色,画框自当用白色的。我是以此来对我自己安排的强迫性休息复仇的。这幅画我明天还得画一天,但你现在就能看出,它的构思是多么简单。所有的阴影和半阴影都被我免除了;一切都是用均匀的纯色画出,就像东方的彩色木刻一样。”画家很清楚,他在病后需要一段宁静。他是把这幅画当成“静物画”来画的。文杜里评述这幅画时说,它有着画家的内在精神,他在借助简化色彩来传达他需要的宁静。那么,为什么又要说他是在“为休息复仇”呢?诚然,这幅画上的宁静隐藏着画家的不安。当时凡·高的心境非常悲哀,精神沮丧,他以狂热的色彩,像抓住一点希望那样来描绘“睡眠”这个主题,但没有成功。病魔在逼近他,他的理智很快又会失去平衡。他既不能休息,也不能入梦,惟有这幅画上的一片寂静,透露着画家一种全然绝望的心情。

骏骨图(宋代)龚开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又号蒙城叟,淮阴(今属江苏)人。宋亡后隐居不仕,以遗老的身份,成为江南文坛的一个重要人物。元统一中国后,龚开生活穷困,以至“立则沮洳,坐无几席”,但他仍让儿子伏榻为案“就其背按纸”作画,寄情笔墨,抒写自己的牢骚和不满。这幅《骏骨图》画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低首漫步风中,无辔头、缰绳,鬓尾在风中微动,腰间15条肋骨历历可数,铜骨铁臀,精神矍铄,仍有千里之志。作者写染结合,描绘马的骨骼、肌肉、蹄腕,颇具写生之意。画面右上侧自书“骏骨图”,画后又自题诗跋:“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劣非所讳也。”可见龚开有意画瘦马,以瘦骨丰肋来显现骏马的精神,亦为自身及千万个怀才不遇者写照。

墨兰图(元代)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福州连江人,宋末曾以太学生的身份应博学鸿词试。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先历经家门之变,又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不北向,意在不忘赵宋。在绘画上,郑思肖的名字始终与墨兰相关联,因为他的绘画题材较褊狭,仅擅长水墨兰竹,而现今仅存的几件作品也全部是《墨兰图》。他对墨兰的偏爱缘于他深切的怀宋情怀。由于“土为蕃人夺”,他画的兰花常露根不见土,这种爱国情怀为他的画作增添了不少光彩。郑思肖没有明确直接的师承,受南宋后期盛行的水墨画风影响较大。《墨兰图》作于1306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画兰用笔简逸,数笔兰叶夹双蕾,笔力劲挺硬朗,气格高洁清俊。其书画用笔颇具隶书内敛含蓄的笔韵。左下方钤一白文印,有“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数语,颇见其士大夫的自傲态度。另有“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题诗,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憎恨之情。宋元之际,文人士大夫除了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外,还广泛寻求适宜感情宣泄的艺术形式,而水墨写意画正好与他们的寄情遣怀及吟诗题字相得益彰。郑思肖便是如此,《墨兰图》在绘画史上的意义已超过了物象本身。

二马图(元代)任仁发

任仁发(1255~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上海)人。任仁发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画马,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二马图》“得唐人遗法”,在虚拟的空间内作肥瘦二马,右边肥马呈花斑橙白二色,骨壮膘肥,左边瘦马棕色,瘦骨嶙峋,肋骨清晰可数,缰绳绕于颈项,俯首垂肩,起步不高,尾收鬃脱,神气凋丧,与肥马形成强烈对比。全画以劲细流畅的线条勾勒,行笔富于变化,设色明丽,造型谨严而写实。两匹马均形态逼真,表现准确,其皮毛的质感,毛色的过渡,极为细致巧妙,是任氏晚年的画马杰作。任仁发的绘画,继承了唐宋以来重视写实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创造。

墨梅图(元代)王冕

梅花,因其盛开于早春和冰肌玉骨的傲霜特性,象征着古代文人所尊崇的高蹈远引、孤芳自赏的性格,故而历来是文学家所喜爱的创作题材,也是花卉画家所钟爱的表现对象。从这幅画上看,王冕的梅花继承扬无咎一路,用笔精练,墨色清淡。其勾花点蕊,极为自然,似于有意无意之中。虽然王冕沿袭扬无咎画法,但又自创新意,将扬的一笔三顿挫,演化为一笔二顿挫,即所谓“勾圈略异扬家法”。清代朱方蔼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写以繁花,千丝万缕,备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段话大致上概括了王冕的成就。由于王冕能在技法上多用飞白,所以更胜时人一筹。据说他用“胭脂作没骨体”画红梅,用朱色点画,极受时人喜爱。在王冕的梅花中,可以看出画家作画如同作书,除飞白外,还有细长的笔线,似断而接,气脉贯通。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老村,又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浙江诸暨人,农民出身。他常常借咏梅、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墨葡萄图(明代)徐渭

此画为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攲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后又因恐受胡宗宪的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时年44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又用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又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入狱,监禁了六年。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73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大树风号图(明代)项圣谟

项圣谟(1597-1658),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孙,与董其昌为忘年交,学画从临习家中收藏的杰作开始,初学文徵明,远法宋人,而取韵于元代诸家。除山水外,项圣谟还工花木竹石和人物,尤善画松,有“项松”美称。明亡以后,项圣谟的许多作品常常以借物抒情的手法,强烈地表现出对故国江山的怀念和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大树风号图》最具代表性。在此图中央画了一棵枝干粗壮结实的参天大树,但是孤零零的,树叶落尽,枝杈毕现,一片秋风萧瑟的景象。天上一抹晚霞,远处青山隐约。在如此萧条冷淡的情境中,再画一着红袍白裙的隐士,持杖屹立于土坡上遥望落日,显然具有深刻的内涵。这里晚霞与红袍的色彩,暗示着朱明王朝,寒风呼号中挺立的大树,象征着画家自己的境况和心志。画面流露出作者作为遗民的内心痛苦和抑郁,并表达了对旧王室的怀念和敬意。

奔马(现代)徐悲鸿

历代都有画马名家,如曹霸、韩幹、韦偃、李公麟、赵孟頫、任仁发、郎世宁等人,他们笔下的马匹虽形态各异,但基本上是宫廷、贵胄家里驯养的宝马。它们有的活泼可爱,有的老成持重,但终究摆脱不了受人役使的命运。徐悲鸿的马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第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马是徐悲鸿驾轻就熟的题材,早在欧洲留学时他就画了不下千幅马速写,并仔细研究马的解剖结构,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细审其动态与神情。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将西画高超的写实技巧与中国画之笔墨结合起来。正是由于他对结构的无比熟悉才使他能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刻画,运用饱满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剪花娘子(现代)库淑兰

库淑兰(1920~2004),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1920年出生。她的剪纸作品曾获中国民间艺术展大奖、金奖,在台湾举办过艺术研讨会,代表作品被法国、美国、德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收藏。1986年,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库淑兰的作品,仍然保持了民间美术不追随模拟自然形象,而以观念造型的方式,形象稚拙而又鲜明,构图繁实而又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她善于用各种形象拼贴组合起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整体感、节律感很强,使人透过这些浪漫夸张的、乐观的虚构画面,体味出作者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

到前线去(现代)胡一川

胡一川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揭示了劳苦大抗精神,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重视。他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和徐悲鸿共同领导组建中央美术学院,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首任书记和院长。他的木刻作品《到前线去》、油画作品《开镣》等,都是中国革命美术的经典作品。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也就是美术家间接或含蓄地表达自我的方式,通过查找资料或借助联想来熟悉一些基本的视觉表现惯例,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有一个“思考与交流”和一个“活动建议”,主要探讨美术家的个人语汇跟创作惯例、程式相关的问题。

“思考与交流”:除了绘画作品之外,“四君子”题材也是家具等物品的装饰母题。但它们跟个体的艺术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而一般来说很少像绘画一样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但这个问题本身是开放的,也不能做出绝对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做小范围的辩论,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活动建议”:分析这三幅马的形象可以先从画面的形式出发,但也有必要涉及到作者的背景。龚开的《骏骨图》抒发的是才华无以施展的痛苦。作者是南宋末年、元代初期的人,画的题跋说:一般的马只有10片左右的肋骨,而千里马有15根肋骨,可是如果不画得这么瘦,谁能看出是千里马呢?好好的一匹千里马,却画得瘦弱不堪,令人叹息。任仁发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家,他用马的形象来比喻官吏的“廉”与“贪”。徐悲鸿是著名的现代画家,他的奔马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徐悲鸿那里,马具有奔腾的气势,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件作品中,对角线构图加强了画面的动势。

教学基本思路

最好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画面的含义,然后举一反三,尝试寻找其他图像中类似的表现手法,最后进行总结提炼,通过相关的活动项目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直观感受和思考、联想结合起来,较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术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可以大致分为三组:图1~图4是中国画,并且有题诗和画面的内容相印证。王冕题《墨梅图》的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图》的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的题诗是“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只要领会了诗的内容,画中形象的含义不难理解。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作于清顺治二年(1645),明朝刚刚灭亡,作为“遗民”的项圣谟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一种凄凉无奈的情绪。

第二组作品,包括两幅中国画和两幅油画,侧重于画面形象自身给人的心理感受。八大山人《安晚帖》上的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任仁发的《二马图》后面有作者的跋语,直接点出了形象的象征含义:“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

关于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教材中已有说明,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此外,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格斯顿原来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后来才画具象绘画的。他画的日常物品有一种神圣的意味。从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种顽强孤僻的个性。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这一点跟前面几幅画是一样的。

第三组作品,是美术家创造出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形象,以期获得影响和共鸣的例子。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相对来说,这些作品的主题要直接和明显些,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和前面的作品相比,这组作品的特点是,一、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

二、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胡一川和李桦的作品都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画面的诉求目的很明确。《怒吼吧,中国》用一个被捆住的农民来象征整个受压迫、受凌辱的中国人民。

教学建议

教材中的部分图像是有题画诗来补充说明画面含义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诗歌来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内容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当然,要更深入地理解画面上形象的意义,教师还可以结合艺术家的生平和个性特点来讲解。

虽然教材提供的这些美术作品都具有“言外之意”,但画面本身的造型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最好不要离开美术作品的造型特点和形式语言来抽象、孤立地谈它们的象征意义,而要把视觉、形式的因素和隐含的意义表达结合起来。美术作品毕竟不是文学和诗歌,即使要表达某种意义,也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而且,虽然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但实际上每幅作品表达隐含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特点。例如有的通过形象本身说话,有的则需要通过语言(诗歌、题跋)来暗示。尤其是两幅油画作品,因为西方并没有中国画那种诗、书、画、印结合的传统,语言暗示的因素要小得多,更多的是靠画面本身来说明问题和表现情感。

11.第三单元字词读写课教学设计 篇十一

第三单元 认识天气

第1课 多样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主要特征和相应的天气符号。2.初次经历较长时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并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3.培养坚持性,激发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了解人们在监测、获取天气信息方面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的图片、录像,天气符号图片,活动手册,记录表,喜羊羊头饰或者手偶,等。

三、教学重点

知道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主要特征和相应的天气符号。

四、教学难点

初次经历较长时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并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今天是什么天气?你觉得这种天气怎么样?(若学生说“天气好”或“天气不好”,师追问“具体的,你觉得今天天气体哪里好/不好?”)

2.讲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天气。板书“天气”。

二、活动一 认识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师准备一个“喜羊羊”手偶或者头饰,教师扮演喜羊。

1、创设情境谈话,师: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参加了环游中国的活动,刚从中国海南三亚回来,三亚是天然的温室,每天天气都非常的温暖,太阳高照,还有微微的海风吹拂,你看我拍回来的照片(课件出示海南风景图)。请学生谈谈看到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第三单元

图片你觉得这种天气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初步认识晴天的天气现象)

认识雪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像这种阳光明媚的天气,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它的名字吧。有哪位小朋友知道它的名字。

3、师:(出示图片晴天),我们可以在记录表上写上“晴天”。记录时除了可以写字,还可以用画符号的方式来记录天气,小朋友们那你能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晴天?

4、师:小朋友想象力可真丰富,设计了这么多形象直观的天气符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喜羊羊”环游中国时用什么符号来记录晴天的。

展示天气符号。

5、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和你设计的一样?仔细观察,找出差异。

6、师: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非常重要,你的爸爸妈妈是通过什么知道天气情况呢?(生各抒己见)现场播放天气预报,我们一起聆听,除了晴天还会有哪些天气呢?

7、师:你们都听到哪些天气呢?(生把听到的各类天气说出来后,教师总结:阴天、雨天、风、雪天、雾)出示五张不同图片的天气,请学生分别说说每张图片你看到什么?知道了哪些天气的信息,引导学生找出五种天气的主要特征。

8、师:那我们记录这五种天气时,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请你们根据这五种天气的特征设计出最合适的符号。

9、师巡视,可以适当指导。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让老师佩服,我们看看“喜羊羊”怎么记录这几种天气的。和我们设计的有什么不一样?(老师最好能自己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图)

10、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六种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哪些天气?(板书:多样的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第三单元

天气)表示天气的符号还记得吗?《活动手册》翻到第5页,完成“画出天气符号”。

课间休息:天气歌

三、活动二 获得天气信息的方法

1.谈话:如果我想知道明天、后天的天气,大家有什么好办法?看天气预报,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看到天气预报呢?(教师可以准备报纸,现场拨打气象电话,广播录音)

2.(课件)是不是这些办法?(我们班小朋友还想到了课件中没出示的一些办法,真棒!)

四、活动三 观察记录一周天气现象

1.谈话:接下来,想给我们班小朋友一个关于天气的挑战。有勇气参与挑战的小朋友举手。那我们一起看看《活动手册》第5页下面,“观察记录一周天气现象”。大家怎么来完成这个观察记录表?

有时候一天中天气会变,那我们怎么记录呢? 在记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

2.小结:我们认识了天气,以后就可以细细地去观察天气,好好地去记录天气。我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我们来听听关于他的故事(播放视屏)。

七、板书设计:

认识天气

天气符号图片 晴

阴 雨 雪 雾 风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第三单元

上一篇:便民维权制度下一篇:五年级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