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三的说课稿(共10篇)
1.分数除法三的说课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除法”,也就是有关整十、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打基础的,口算和估算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笔算除法的学习,所以这部分知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已完全掌握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所以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还有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教学为生活服务。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及相应的估算,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系统的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四、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设计。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五大块:
一、复习导入新知:
课的开始我先出示几道口算及估算题,比如:20×4﹦ 30×7﹦ 80÷2﹦ 210÷7﹦ 81÷8 ≈ 122÷4≈这样可以为学生学好本节课做好铺垫,并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第一步:(多媒体出示)在布置班级分气球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列式“80÷20=”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口算的方法并汇报,教师评议。总结两种方法:第一种:因为20×4=80,所以80÷20=4 。也就是算除想乘 。第二种:因为8÷2=4,所以80÷20=4 。也就是根据表内除法做除法。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整个设计让学生凭着各自已有经验进行完成。
第二步:练习60÷20 = 90÷30 = 80÷40 =
第三步:(多媒体出示)分彩旗的活动,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名说一说“ 120÷30=?”。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的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要求学生说的完整表述的更具体。
第四步:总结算法,巩固练习180÷30 = 240÷40 = 420÷60 = 第五步:探索估算
出示了两道估算题:83÷20≈ 80÷19≈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完成,交流并总结估算方法
有了刚刚两道题的基础,我直接让学生估算122÷30≈ 120÷28≈ 。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习: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循序渐进地实际应用。我设计了多种练习内容:
例如比一比:准备几道口算和估算题进行比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
誉感,又让学生对口算和估算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还有赠书活动:新年到了,学校准备了一些书打算赠送给希望小学各班同学寒假阅读。一共有240本书,你打算怎样捆包呢?
生交流、做题,然后集体评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纳总结,深化新知:
总结是全课的再一次升华,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再次巩固。
五、布置作业:
为了学生在课后能够得到训练,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请同学们编几道像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考考你身边的朋友们,看看他们会不会。
2.《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说课稿 篇二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四第一个红点的内容:《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之后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与分数有关实际问题作准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能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3)通过参予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利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时紧密联系乘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加强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是突破本课重点难点关键之所在。
教学方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创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级学生有所增强。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经过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规律,理解分数乘除混合运算问题的意义,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五年级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预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把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含义相混淆,因此在教学时要加强两个量区分的练习,让学生分清两种量的异同,达到真正理解算理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先提出两个问题:
1、分数可以表示什么?试举例说明。
2、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对于问题1,要让学生明确分数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如2/5千克、3/8米等,这里的分数表示的是绝对量;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如甲是乙的2/3、杨树是棵树是柳树的3/7等,这里分数表示的是相对量。在学生理解了绝对量和相对量的概念后再出示几组练习让学生进行区分。
通过问题2的复习,让学生了解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当学生回答计算整数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提问学生: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也能按这样的吗?
这一环节由旧知引入,温故引新,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此环节分三个步骤。
步骤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导入新课后及时出示课本情境图:布艺兴趣小组用6米布制作一批帽子,每顶帽子用布2/5米。将这些帽子的2/3送给幼儿园。
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情境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在提出数学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要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该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步骤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当学生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的问题时出示:布衣小组用6米布做帽子,每顶帽子用布2/5米。将这些帽子的2/3送给幼儿园,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
1、明确解题思路:
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2/3,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2/5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顶,就是求帽子总数的2/3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6米里面有几个2/5米?用除法计算?
要让学生明确求6米里面有几个2/5米?里面的6米与2/5米是两个绝对量,这两个量之间是包含除的关系,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在这里借助直观演示,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搞清各数量间的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2、自主解决问题:
明确解题思路后,启发学生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进行独立列式。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可能选择列分步算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分别指一名同学到展台前进行思路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介绍:
第一种:62/5=15(顶)152/3=10(顶)
第二种:62/52/3=65/22/3=10(顶)
此处给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
步骤三:观察比较,合作探究
仔细观察两位同学的算法,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种是求解这道题的分步列式方法,第二种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算式。引导学生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让学生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组织学生讨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经过计算,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此处我尽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讲解、讨论、对比、分析,再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交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本课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趣味性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基础性练习:做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全班交流算法,目的是巩固算法,反馈学习效果。
2、拓展性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第4题,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全班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路。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趣味性练习:自主练习第5题。解决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此处通过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归类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形成清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让学生交流应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通过自评或他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3.分数除法三的说课稿 篇三
我从本节课在百分数单元中的地位说起,本节课内容为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在百分数这单元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熟练掌握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后,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直接将知识点过渡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领域。因此本节课和前面所学内容学习得扎实与否,对于之后的应用百分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因此本节课我主要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意义的数学教学变为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整理归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经历探索分数和百分数改写方法的过程,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改写方法,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改写。
2、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探索改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考。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的意识,感受数学的美。
说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分数和百分数改写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百分数与分数改写的方法。
说教学难点:
在探索分数和百分数改写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的联系,能合理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改写。
说教学和学习准备:
同学们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做好本节课的准备工作。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4分钟)
1、出示练习:
0、24 1、4 化成百分数;27% 135% 化成小数。
那么,百分数还可以和什么数互相转化呢?
2、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互相转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形成有机衔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简洁而顺畅。
二、自主探究、归纳转化方法(26分钟)
(一)、百分数转化为分数(13分钟)
师:同学们打开书,看例3、
要求:
1、你能否自学会本例题内容?
2、你能归纳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4、把归纳出的相关内容记录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同学们自主探究,交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以提升。
巩固练习:自主完成书81页做一做内容,然后师生交流。
(二)、分数转化为百分数(13分钟)
要求:
1、你能否自学会例4的内容?
2、你能归纳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最优化的方法是什么?
3、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4、把你的观点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同学们自主探究,交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以提升。教师的完全放手,还课堂主人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我要学和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巩固练习:学生自主完成书82页内容,然后师生交流。
三、巩固提高(7分钟30秒)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十九的第6、8三道题,完成后同学们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转化方法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归纳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总结所学(1分钟30秒)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30秒)
课后同学们完成练习册上前三题,注意在做题前要充分浏览一遍今天所学内容,然后在做题,这样你的效率会更高。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同学们在充分温习白天所学的基础上,再去做题,巩固效果一定会更好,做题的效率一定会事半功倍。
4.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 篇四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所以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5.分数除法三的说课稿 篇五
密州街道大华学校 王燕萍
一、说课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会借助线段图,分析稍复杂的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分数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的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索问题的习惯。
4、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二、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信息窗3.合作探究红点1。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信息窗呈现的是世界文化遗产西藏布达拉宫的图片,通过导游介绍的形式出示信息窗中的文字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与学习。该信息窗包含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对于本部分知识的教学我们要特别重视利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出基本的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三、说建议: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4、注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课件出示)
2、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领略了故宫、秦兵马俑等中国的古老文明,今天小导游将带我们去游览西藏的艺术宝库——布达拉宫,大家高兴吗?
请大家认真听导游介绍,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布达拉宫共藏有多少件文物? ②布达拉宫南北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上课一开始从游览布达拉宫的话题引入,通过导游介绍的形式出示信息窗的文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二、探索新知: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布达拉宫共藏有多少件文物”这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题),指生读题。
1、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大家先独立思考,观察要解决的问题与哪些信息有关,找出单位“1”然后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学生交流自己的画图方法,教师多媒体出示线段图。
谈话:从“已经注册的文物占文物总数的9/10”这句话,你能发现什么?你能得出几种等量关系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量关系式:(1)总件数-已注册件数 =未注册件数(2)总件数×未注册件数占总件数的几分之几=未注册件数
2、让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自主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把两种解法板书在黑板上。
解:设布达拉宫共藏有Ⅹ件文物。解:设布达拉宫共藏有Ⅹ件文物。
Ⅹ-9/10Ⅹ=6700 Ⅹ×(1-9/10)=6700 1/10Ⅹ=6700 1/10Ⅹ=6700 Ⅹ=67000 Ⅹ=67000 答:布达拉宫共藏有67000件文物。3、谈话:同学们,刚才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能说出其中一 种的解题思路吗?
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课件出示)
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策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课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用算书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关系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让学生通过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优越性,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出题中基本的等量关系,从而列方程解答。
三、巩固运用。(课件出示)
1、填空。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男生人数有24人。题中把()看作单位“1”,根据“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这句话,可以列出等量关系:()或()
2、自主练习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
交流解答方法时,重点让学生说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设计意图】:基本练习是每节练习课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通过练习,查漏补缺,解决疑难,使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得以理解,使基本理解的变为理解清晰。通过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6.《分数除法》评课稿 篇六
参加了小学数学听课评课的学习。两堂精彩的练习课带给我们不仅是教学的学习,更是教育思想智慧的碰撞,让我们受益匪浅。
高老师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最难忘的是,潘老师的笑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堂课都是笑脸相迎,很坦然,透着一股大将之风。整堂课,潘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先是通过男生女生人数的例子做一些基础练习,强调单位量乘以对应分率等于对应量。然后进一步做了喝矿泉水的例子,此处非常精彩,不仅是学生,而且让我们也明白了除了常规的方法,比较还可以比分率,也可以比单位“1”.一道题,潘老师挖得很深,多样化思想融入其中,令人佩服。接着利用条形图进行练习比较,原型为买衣服打折问题,其实是异曲同工,万变不离其宗。
总之,这两堂课都很好地诠释了“聚焦练习课例打造绿色课堂”的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有层次的进行练习设计,贴近学生学情,聚焦练习难点,挖掘练习的生长点。希望以后这种活动多多开展,让我们成长更快。
7.分数除法三的说课稿 篇七
各位老师,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式的性质》的教学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思路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课是在同学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的授课内容。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理论支撑,它为下节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因此本节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 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四、优缺点:
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生成规律,通过直观引导学生发现抽象的规律。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对的渗透,本节课运用到的数学方法有:从特殊到一般、类比、转化、化归等思想方法。
缺点:青少年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用适当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今后我需要在课堂用语上多下一些功夫。
五、课堂重建
8.《争吵》的说课稿 篇八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重点、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1、小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外延伸:说说写写你自己的故事。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三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
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
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
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
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小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
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五、说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调查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是我们生活的故事,所以上课伊始,就跟同学说:同学之间常有争吵,而事后老师往往通过调查处理,今天你们也帮老师处理一件争吵事件,行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三年级孩子的好奇,探究的欲望。
调查争吵事件。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作业,本身就是很有创造性。通过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课堂自主探索的主题。采用多次调查的形式,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和进步。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我的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也看到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重点:理解父亲的两句话对我的帮助,同时感悟父亲第三句话对我今后的影响。知道是我的父亲教育了我当好一个好孩子应如何去面对自己。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
重点句: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我很后悔)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看出克莱谛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该有多好!(非常的后悔)
我又记起父亲的话来。
克莱谛不时而是悲哀。他又说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里只要防御就是了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戒尺!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后悔、难过、得意的语调读我对争吵后的感受和和好后的高兴,用不是滋味的语气读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我报复克莱谛后的感受。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首先判断父亲的话,对我来说是合理的吗?
2、再结合父亲前2句话的理解,感悟父亲话的内涵。
六、教学简案
一谈话引入
同学之间常有争吵,而事后老师往往通过调查处理,今天你们也帮老师处理一件争吵事件,行吗?
二、学习14自然段,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1、课件出示:我和克莱谛争吵动画老师配读课文14自然段
2、请你说说你对事件的看法?
3、出示调查表
调查时间调查人:
调查对象
事件原因
争吵中的人物
表现(关键词)
你的看法
要求:仔细阅读课文14自然段,以小组为合作团体,快速完成表格。
4、反馈交流(选一份)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他们的情况了解比较深刻,那么他们争吵过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和好如初)
三、探究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出示主问题:那争吵之后是什么使他们又和好了呢?
1、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要着重研究什么?有该怎么研究?
(着重研究我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克莱谛是怎么说的?怎么想?怎么做?)
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我和克莱谛的表现。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合作伙伴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3、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重点句: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我很后悔)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看出克莱谛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啊,要是我该有多好!(非常的后悔)
我又记起父亲的话来。
克莱谛不时而是悲哀。他又说我也等着你!
可我心里只要防御就是了
(从中进行朗读训练,并做到适时的评价)
4、出示调查表
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
四、圆满结局,感情升华
过渡:当我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出示:既然你错了,就应该戒尺!
你觉得父亲的话对吗?为什么?
9.《灯光》的说课稿 篇九
(一)教材简析
《灯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中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火与光”。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火与光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感受课文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从而受到主人公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的熏陶。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单元教学提示“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文字,同时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熏陶。”
结合本课及学生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下列词语:倚、憧憬、千钧一发、围歼战、璀璨。
2、能力目标:a、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b、学习本课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3、情感目标: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特的见解。结合教材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1、结合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读读课后的“金钥匙”,借鉴其中的读书方法,圈圈写写,批批注注。
3、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4、小组交流、讨论,班级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回顾旧知:
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回顾课文内容,进入主题)
(二)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课文有五处写到灯光。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从2、3句可以体会到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4、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亮光,……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5、后来才知道,……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从4、5句可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6、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7、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2)师小结:
课文五次写到灯光;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这样的开头结尾,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样光明温暖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3)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同时,通过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欣赏都市夜景图片)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写简单的感受)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摘抄四字词,并选择一、二个造句。
2、课后读读作者的其他文章,比如《后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读读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对本文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灯光》的说课稿2【说教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说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通过课前预习: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⑴ 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 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
(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随想,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10.分数除法三的说课稿 篇十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一)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分数除法三的说课稿】推荐阅读: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12-08
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的说课稿08-14
分数与除法09-10
分数除法作文10-24
分数乘除法教案10-12
分数除法课标解读07-06
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07-09
分数除法单元教学设计11-05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数学教案06-28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