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师教学计划(精选8篇)
1.民族团结教师教学计划 篇一
教师民族团结心得
一、明确认识、高度重视
第八小学坚持不懈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根据上级部门每年确定的主题和总体部署,第八小学坚持以月促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校民汉师生团结互助的大好形势。在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我们结合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迎接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克拉玛依建市50周年、建国60周年等重要时机,开展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紧紧抓住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和凝聚各族师生的自豪感和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第八小学对民族团结教育各族高度重视,学校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党支部将六好教育、五观教育、四个认同教育、三个离不开教育、三爱教育,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成立了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年级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分管领导主要抓,主管部门直接抓,全体师生共同受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了实处。
二、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学校党支部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党中央、自治区关于做好新疆稳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学习了努尔·白克力同志《在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新疆日报xx.5.1),学习自治区关于深入开展第26个、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安排意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内容。通过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各族师生对加强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断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向深入。?0?2?0?2?0?2?0?2
三、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再教育斗争。
从xx年11月至今年3月,我校集中开展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活动。这是我们与敌对势力争夺接班人、争夺阵地、争夺未来的斗争,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影响到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我校特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让全体师生明确集中教育活动的意义,把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提高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认清三股势力的本质和危害。
学校成立了反分裂反渗透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集中学习教育动员阶段、宣传巩固深化阶段和总结改进阶段三个阶段的工作。特别是在宣传巩固深化阶段,采取了多种灵活、多样、实用、高效的形式开展学习教育。如报告会、专题辅导、座谈会、交流会等。学校领导学习时间不少于 32 小时,教师学习时间不少于 24 小时。通过集中组织学习,及时纠正一些师生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使广大师生对三股势力 反动本质和对非法宗教活动的危害性更加全面深刻认识,充分认识新疆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不断增强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加、阵地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风气。
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品德课、班会课等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将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贯穿始终,实现集中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发挥黑板报、专栏、小报、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要营造氛围,校园网开辟集中教育专栏,把有关学习资料挂在第八小学网站工大家学习。学校还专门组织师生进行有关国情、区情、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与宗教知识方面的讲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如撰写读书学习心得、知识竞赛、讨论会、演讲比赛、观看警示教育片、班队主题队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反分裂反渗透的自觉性。通过深入开展三爱、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六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党情、区情,激发师生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观念,把爱国报国的热情自觉转化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0?2 ?0?2?0?2?0?2附:第八小学集中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活动学习讨论题:
1、了解新疆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分,各民族人口状况。
2、新疆是如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
3、新疆少数民族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绩?
4、为什么说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5、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6、什么是三股势力?为什么说三股势力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7、为什么说新疆要长期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8、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区?
四、高度认识党员信教问题
根据区教育党工委《关于就妥善解决部分党员信教问题开展调研的通知》精神,我校党支部对学校党员信教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经调查无信教党员。虽然我们学校没有信教党员,但我校党支部认为,党员信教问题不容忽视。我校党支部对于部分党员信教情况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党员信教,事关党的建设,事关党的宗旨、性质、任务,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大量事实表明,党员信教侵蚀了党员个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意志,使部分党员思想意志薄弱,甚至会堕落为党和人民的敌人。同时,也涣散了党的组织,削弱了党组织的核心和领导地位。而且助长了宗教势力的发展,非法宗教活动的猖獗。容易为国外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提供可乘之隙。我们的做法是,一是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党支部对信教党员情况进行摸排,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二是教育广大信教党员正确对待民族传统和党的信仰之间的关系,加强教育,热心帮扶,把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利用党支部大会、上党课、民主生活会、党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健全制度,加强监管。严把党员入口关,杜绝有信仰宗教或有浓厚宗教感情的人加入到党组织里。同时把党员信教问题作为每年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切实加大文化建设,丰富党员文化生活。结合党员电教工作,建立健全党员文化娱乐活动网络,娱教与乐,进一步丰富党员的文化生活,使其更加坚定对党的信仰,妥善解决党员信教的问题。
五、全面推进反xx工作,确保学校净土不被侵蚀。
结合我校实际在全校开展无xx学校创建活动,以xxxx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为目标,注重青少年教育为重任,在学校内开展了无xx单位创建暨热爱科学、拒绝xx教育活动。
1、高度重视五个结合工作。将反xx工作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依法治校有机结合。
2、建立校园安保责任制,确定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与各部门、班主任、任课教师签订责任协议书。
3、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广播室、一封信、反xx知识答卷、摸底调查等手段和平台,将反xx警示教育宣传到每位师生。通过班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以热爱科学、珍爱生命、拒绝xx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示范、感召和引领的作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4、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渠道,运用学校有效资源,对广大家长开展经常性的热爱科学,拒绝xx的宣传教育。以家庭道德文化建设为载体,全方位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和宣传教育。
5、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组织师生进行一次警示教育辅导报告;举办一次反xx宣传教育图片展览;召开一次热爱科学、拒绝xx教育主题班会;观看一次反xx宣传教育碟片;开展一次以热爱科学、拒绝xx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把五个一活动与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6、以活动促教育,让民族团结根植人心
1、各中队利用班会课围绕民族团结召开主题队会。各中队在中队辅导员的组织安排下,积极筹备,分工合作,在同学们的精彩的表演中渗透民族团结思想,进一步开展民汉学生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在此基础上,大队部还举行了校内主题队会观摩比赛,五年级的六个班级围绕民族团结这个主题精心策划,为大家展示了程序完整、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主题队会,《民族团结共建中华》、《民汉团结一家亲》、《各族人民心连心》、《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等主题队会让师生们再次沉浸在民族大团结的浓浓氛围,使民汉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多民族国家,哪一个民族都缺一不可。五年六班代表学校参加市局小学生主题队会比赛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2、开展民族团结黑板报比赛。每年的5月份我校大队部都会组织各班同学们围绕民族团结这个主题开展黑板报比赛。各班有绘画才艺的同学纷纷上阵,大家集思广益,征集多方素材,办出了一张张主题鲜明、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黑板报。通过此项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们对民族团结知识的了解,还增强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民族团结教师教学计划 篇二
一、民族团结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教师在美术课堂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绘画的技能、技巧, 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而且还要根据教材中的不同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感, 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晶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我所在的格尔木市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格尔木市所辖广阔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游牧的地区之一。数千年来, 这一带屡经民族递嬗演变, 留下了各个民族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格尔木市的民族文化主要以蒙古族和藏族文化为主。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 驻地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形成了高度移民城市的特征, 城市文化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我在课堂中给学生重点介绍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少数民族现象”。
二、民族团结教育在欣赏教学中的渗透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美术欣赏课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来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及形式, 领会作品的主要思想艺术, 辨别美丑, 评价优劣,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欣赏李焕民的作品《初踏黄金路》, 这幅画通过刻画藏族妇女牵着满载青稞的牦牛踏歌而归的情景, 反映了历史的巨变, 表现了藏族同胞初获丰收的新奇感和幸福感。金色调象征丰收, 也象征着美好与未来。构图富节奏感, 刀法奔放而纵横有致, 是一幅情景交融,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作品。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各族人民解放运动, 是人类文明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标志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最终胜利和旧社会的彻底失败, 预示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全面到来。以此来教育学生要听党的话, 跟党走, 做党的好孩子, 继承并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做革命的接班人。
又如:李志天作品《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寓意为各族人民生活在和谐、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作品集中反映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集体, 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始终坚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千方百计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各民族兄弟姐妹一直沐浴在党中央亲切关怀的阳光下,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和谐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三、民族团结教育在工艺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其中的民族工艺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在校本教学中, 民族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让学生赏析蒙古族的手工艺制品, 蒙古人就是用木头、金属和皮革等工具制作出独具一格的手工艺制品, 展示出了独特的魅力。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 印藏艺术也随之传入。因此, 在蒙古族的生活中, 随处可见这些艺术品的踪影, 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用品上, 都可见藏族佛教影响下的清晰标记。诸如, 奶桶结构及腰带饰物上的吉祥金属浮雕。藏传佛教艺术为蒙古族手工艺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让学生了解蒙藏民族关系, 继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文化交流而趋向深入, 这主要表现在随着意识形态重要载体——藏传佛教而来的藏族文学艺术对蒙古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等方面, 这些影响既表现为新的文学样式, 艺术门类的出现, 又表现为对蒙古族传统样式的改造等, 其积极意义在于为蒙古族文学与艺术注入新的形式与内容。通过欣赏交流互动来达到各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又如:以回族的雕刻艺术为例, 回族的雕刻艺术可分为石雕、木雕、砖雕和灰泥浮雕四种类型。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砖雕的艺术习俗。砖雕, 亦称河州砖雕, 源于甘肃河州, 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回族的砖雕将阿拉伯文字图案和中国山水画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回族独特的风格。回族砖雕主要用于回族的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砖雕以“提活”为辅, “刻活”为主, 即在青砖上用镩、平刀、斜刀等工具, 刻出各种花卉、鸟虫、翠竹、劲松、荷花、葡萄以及阿拉伯几何图纹等, 这些图像形象生动, 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浓厚, 很具有感染力。整个工艺过程一般要经过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等工序。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回族建筑, 都是回族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 这些砖雕形象栩栩如生, 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回族砖雕艺术, 已经广泛流传到全国各地, 成为其他民族建筑借鉴的典范, 很多民族在工程建筑时, 以回族砖雕作为参考, 模仿其建筑风格, 其影响已日益深远。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思想教育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组织一个有各族学生组成的美术兴趣小组, 利用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 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为学校和班级培养美术特长生, 也推动着美术活动的开展, 同时也是各族学生通过美术活动互相了解、互相认可的思想品德的阵地。如让学生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 描绘祖国的山川秀水, 画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树一花, 画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风貌, 家乡的变化。同学们在所画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中了解自己的家乡, 了解家乡的变化, 了解家乡的各族劳动人民为此而付出的艰苦劳作, 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各族劳动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
3.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之教学内容设计 篇三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98—03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伟大振兴的胜利之本。所谓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1]。
新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加强国情和区情、中华民族团结史、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反分裂反渗透、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等教育,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笔者认为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国情、区情教育
(一)国情教育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指历史上居住于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是由56个民族组合而成的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和13亿人口的国家。在我国,“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 [2]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拥有森林、草原、水利矿藏等资源,在物质资源上占有巨大的优势,但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上述国情决定了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互相承认彼此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优势结合,才能充分利用各民族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保证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的。
(二)区情教育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历史性提高,民族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各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珍惜民族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中华民族团结史教育
中华民族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休戚与共、民族融合,共同缔造了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通过各民族团结史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历史,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深刻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总趋势,是各民族相依共存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刻认识正是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世代相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与其他各历史阶段的民族团结,在核心力量、理论基础、目标、对象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深刻认识我党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3]。
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教育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表现在各民族的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禁忌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4]。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基本特征,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谈得上尊重。在给大学生进行介绍时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介绍,比如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著名人物、历史贡献和现实取得的成就等,增强各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切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在保证思政课各类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基础上,要把民族团结理论宣传“透”。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党和国家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00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从六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新概括:(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
(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我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包括:(1)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4)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5)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5]。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根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具体化,又是党的总任务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保证,在实践中必须全面地、正确地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把蕴藏在各民族人民中的巨大创造力调动起来,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
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爱国,是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简洁表达。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也是民族团结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爱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中国地大物博,人们对祖国的爱往往源于对故土的那份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第二,对各族人民的热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国家,各族人民世代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创始者,祖国和人民是不可分割的,热爱各族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第三,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我国《宪法》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6]。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还必须教育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2002 年11 月8 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7]通过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懂得,深深根植于数千年文明历史与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六、反分裂、反渗透教育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深入发展,是社会大转型中各种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繁重而艰巨。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在一定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来;再加上当前我国地区、城乡、民族之间人员流动加快,误会和纠纷不时出现;民主法制建设不够健全,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分裂主义的严重性、危害性,牢固确立民族分裂主义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的指导思想。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我们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绝不是分裂主义活动和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划等号,更不是把斗争矛头指向少数民族和伊斯兰教徒。搞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尽管分裂分子往往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帜从事颠覆、分裂和破坏活动,但他们决不能代表某个民族或某种宗教。我们同他们的斗争也绝不是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的斗争,也不是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斗争,而是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损害的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他们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必须旗帜鲜明地同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七、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
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是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的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的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基本原则。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人才,将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的重任。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包容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重要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田忠福.略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再认识[J].新疆社科论坛,2009,(3):29-31.
[2]万白乙拉.论加强民族团结[J].前沿,1995,(4):43-45.
[3]任一峰,倪培霖.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教育科学版,1997,(2):64-67.
[4]明伟.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特点和对其尊重的意义[J].中国民族教育,2006,(11):3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05-31(1).
[6]托娅.民族团结教育之愿景及其有效教学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2009,(18):46-49.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4.民族团结荣誉证书 教师 篇四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胡湘萍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刘伟琴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玛依拉·阿布扎尔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吴龙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西尔艾力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古丽扎尔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古丽巴哈尔·艾丽拜米西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古丽皮亚·吾斯曼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依力马依·尼扎木丁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马莉莉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卡米拉·亚力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卡米拉·亚力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0一五年五月八日
卡米拉·亚力同志:
在2014学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中共伊宁市潘津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5.身为教师如何上好民族团结课 篇五
众所周知,新疆的总目标就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两个关键点依然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当前的头等大事,那么搞好民族团结是前提,更是重中之重。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在如何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我国的版图形状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新疆则恰是这雄鸡的翎尾,与祖国血肉相连。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其中有十三个民族是世居民族,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勤劳互助 ,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可是有那么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妄想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我们是坚决不能让他们得逞。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擦亮眼睛,旗帜鲜明地坚定立场,认识到民族分裂主义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本着“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可以将知识延伸、拓展。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黎族领袖王国兴率部主动投奔共产党、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让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增强对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拜的敬佩之情。
三、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 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比如,我们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努肉孜节、点灯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给孩子们科普一下这些节日的来历、他们的寓意和在过节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民族体育(比如摔跤、斗鸡、赛马等)、艺术(花儿、麦西来普、)之间的结合。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应该开展“四讲”活动: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二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璀璨的文明;四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各班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和“讲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开展以“抵制宗教极端思想 从我做起”“争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中队”等教育主题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和惠民政策,比如:两免一补政策、营养牛奶的提供、每年的免费体检、视力检测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达到提高认识,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比如:不跟父母做乃玛孜、不进清真寺、不加有宗教思想的微信群、QQ群,从而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区。通过小手拉大手,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先进个人。
四、通过利用“课前三分钟”
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学生讲时事政治、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等正能量的内容为主,揭批“三股势力”“非法 宗教”等敌对势力的危害,把重点放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实师生知识,增强爱国情感、维护民族团结。为确保“课前三分钟”取得实效,我们可以根据民族风俗、民族习惯、科学知识、感恩教育、我的中国梦等内容准备教案和课件,确保内容丰富并符合小学生特点,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如果你的内容课题偏大、拖沓繁琐、空话大话,那么学生一听不懂、二不理解、三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准备课时一定要贴近生活,要结合新疆实际情况,从自身、家庭、学校实际出发,利用教学课件、动画片、小故事等形式教育学生,做到通俗易懂,最终达到一课一教育、一课一内容、一课一成长的目的。
五、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团结关系到新疆的发展。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加深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懂得“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我国的最大国情之一。其次,懂得“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从而自觉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最终要懂得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各民族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谅解。要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保护新疆稳定的斗争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行动付诸实践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每个学生至少做两件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每个教师至少帮助两名学困或贫困学生。
6.民族团结教师教学计划 篇六
南城县第一小学五(2)班黄佳仪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得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俗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全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连人们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们为了解决饮水的问题,不论老少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指导教师:黄勤林
7.民族团结和宗教政策 篇七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这两个考点近3年高考试题未涉及。“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构建体系。
本专题内容涉及民族和宗教, 知识内容较多, 考生在复习时首先要构建本部分的知识体系, 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既有利于知识内容的有效存储, 又有利于知识的快速调用。尤其值得提倡的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这种构建的过程是检查考生对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过程。
2.走出误区。
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从宏观上、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掌握知识, 注重的是综合性。在此基础上, 考生还要加深对每个考点中具体知识内容的理解。针对本部分考点在高考中侧重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涉及的知识易错、易混点比较多的特点, 考生必须清晰、准确、完整地把握知识内容, 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这直接关系到选择题解题正确率的提高。
3.关注热点。
高考能力立意决定了高考试题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就本部分而言, 要重点关注本年度内的与民族、宗教相关的社会热点。如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国际道教论坛召开等。考生一方面对这些社会热点背景要有所了解, 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考点指津】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客观要求。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有利于切实保障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客观要求。③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 各民族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2)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
考点拓展:
(1)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②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国际和国内敌对势力相勾结, 进行民族分裂和破坏活动, 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同时, 由于不同民族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方面存在差异, 也影响到民族间的交往。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还不太健全也会影响到民族团结。
③维护民族团结的措施。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政府履行文化职能, 进行宣传教育, 增强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公民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义务, 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2) 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
①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扶持与帮助背离了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分析: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进行人力物力支持, 这是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做出的正确决策。这恰恰是维护民族平等的客观要求, 而不是对这一原则的背离。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意味着各民族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
分析:这种说法混淆了民族平等原则和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两个概念。民族平等指各民族都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权利。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 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发展较为落后, 各民族间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有利于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经济上的共同发展。
分析: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经济、政治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共同发展。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 依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①我国历史上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 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拓展:
(1) 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①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②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不能理解为各民族, 也不能将“聚居”理解为“居住”。③自治地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 三级。④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⑤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 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原则的关系。
3.我国的宗教政策
(1)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因。
①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也是多宗教的国家, 许多少数民族都信奉某种宗教, 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是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的体现, 有利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保护公民信仰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③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①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考点拓展:
对我国的宗教政策的认识误区。
(1) 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就是要发展宗教事业。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国家不鼓励, 也不干涉公民信教。
(2) 认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 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公民所进行的任何宗教活动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国家保护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高考回眸】
1. (2011·重庆文综卷·34) 2011年, 中央决定大幅度减免新疆困难地区企业所得税, 免除新疆困难地区公益性项目的配套资金, 同时, 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助新疆资金将超过100亿元。这些举措体现了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国家富强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④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国家针对新疆实际, 对新疆实施优惠政策, 其他地区对口援助新疆, 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以及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 ①④应选。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②③表述错误。答案为B。
2. (2011·安徽文综卷·6) 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进行对口支援, 有利于增进民族平等和团结, 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贯彻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也体现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④正确。①中“政治保证”表述明显错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 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3. (2011·江苏政治卷·18) 2010年8月, 江苏举行“七彩假日——民族团结‘手拉手、一家亲、一世情’”夏令营活动, 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实际行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①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文化基础 ②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 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④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深化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增强民族自豪感, 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故②③应选。①夸大了这一活动的意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没有必然联系, ④错误。答案为C。
4. (2011·海南政治卷·12)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01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 正式开展“解经”工作。10年来相继出版的4辑《新编卧尔兹演讲集》, 从教义和教规角度对伊斯兰教经典作出了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进行的“解经”工作
①保障了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权利 ②消除了信教群众在教义理解上的差异 ③有助于丰富伊斯兰教文化内涵 ④有利于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从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角度对伊斯兰教教规、教义进行解释, 有助于丰富伊斯兰教文化内涵, 有利于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④正确。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教职人员的权利由法律规定, 受法律保护, “解经”工作与保障教职人员的权利无关, ①错误;②夸大了“解经”工作的作用, 应排除。答案为D。
5. (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3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 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 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 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 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 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 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解析:本题设问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 要求考生调动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知识,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第二层, 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信息, 概括出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题干信息分别从西藏人民当家做主、广泛自治权和西藏各项事业发展这三个方面作了提示, 考生要善于在阅读信息的基础上作答。
答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 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 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设计】
1.2011年5月27日至29日, 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提出, 从2011年开始, 未来五年中央财政对新疆地区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这一措施
A.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B.有利于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是促进新疆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
D.能够消除新疆和内地的发展差距
2.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 先后制定了279件具有西藏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内容涉及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人民司法、医疗卫生、文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为维护西藏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这说明
①西藏自治区的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 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③西藏自治区具有立法自治权 ④西藏人民的生活得到全面改善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 针对宁夏自身特点, 挖掘宁夏自身潜力, 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初步形成了具有宁夏民族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宁夏经济社会取得全面进步。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民族自治机关人大及法院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治权 ②民族区域自治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长处和优势 ③国家统一领导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多民族国家的人民如果把爱本民族与爱祖国、爱兄弟民族对立起来, 热衷于民族纷争, 那么怎能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呢?我国的前途命运需要我们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个民族成员结合起来。”这段话说明
①我国各民族不存在自己的利益 ②我国各民族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社会稳定进步的前提 ④民族热情和爱国热情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5.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7月16日, 美国无视中方坚决反对, 安排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会见达赖喇嘛。此举受到中国政府的强烈谴责。这说明
①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我国反对任何外来势力干涉我国内政 ②我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反对一切披着宗教外衣的分裂活动 ③美国政府的行为严重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损害了中美关系 ④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反对宗教与其他国家往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11年10月, 国际道教论坛在湖南衡阳举行。论坛旨在深入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挥道教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共建和谐世界。这说明在我国
①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②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③信教群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④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1年5月23日, 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西藏实际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促进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1980年以来, 中央先后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专门研究不同时期的西藏工作, 明确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 为西藏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材料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 在座谈会精神指引下,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主题, 以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民族团结为保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要内容, 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 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西藏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1) 结合材料一, 说明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的原因及意义。
(2) 结合材料二,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西藏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及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提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是促进新疆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援疆能缩小新疆和内地的发展差距, 但不能消除差距, C、D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
2.D 提示:材料中西藏自治区法律、法规的数量和内容表明西藏自治区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 ①入选;西藏自治区制定法律、法规, 是西藏自治机关行使立法自治权的表现, ③入选;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3.C 提示: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大及政府, 不包含法院和检察院, ①错误;③表述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
4.B 提示:我国各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但各民族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①错误, ②正确;④错误。
5.A 提示:西藏事务纯属中国内政。达赖长期打着宗教旗号从事反华分裂活动, 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国家的领导人以任何方式会见达赖, 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人利用达赖干涉中国内政。①②正确。美国政府的行为严重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损害了中美关系, ③正确。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④错误。
6.D 提示:在我国, 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7. (1) ①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对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有利于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对西藏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有利于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真正实现民族平等, 维护民族团结。③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西藏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 有利条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能够凝聚各方力量。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自治的有机结合。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能够保障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调动西藏人民的积极性。④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能够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 协调本民族的利益与国家利益。
作用:①西藏自治区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②西藏自治区政府要依法行使自治权, 根据西藏特点, 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
8.写好民族新闻 促进民族团结 篇八
刚进报社,老同志就不止一次地提醒,民族新闻是党的新闻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党的民族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文字记者有“如刀利笔”的话,那么民族新闻无疑是“一字千钧”:报道得好,是民族的幸事,国家的幸事;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候就有个想法,如果能有一本书,把新闻学和民族学结合起来,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令人高兴的是,如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牛丽红先生的《新闻报道中的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一书即将面世,我有幸先睹为快。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为指导,从西北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风俗禁忌、民族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新闻报道的原则、方法、传播特点和规避原则。同时为新闻媒体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构建合谐社会的角色定位作了有益的探索。
实际上,在民族问题的新闻报道中,由于一些媒体对民族学所知不多,对有关民族的法律、法规、政策学习研究不够,从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和错误,内容所涉及的大多是宗教、民族习俗和禁忌。这些偏差和错误,伤害了民族兄弟的感情,损害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影响了社会稳定,其后果的严重性,每个稍稍有些阅历的新闻工作者都会感同身受。
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而也形成了甘肃的新闻界尊重民族感情、重视民族团结、关注民族风俗的传统,在民族新闻报道中,违规违纪的事件还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之外可以有丝毫的懈怠。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编辑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敏感的、棘手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对民族新闻掉以轻心、大而化之是不可取的,因为担心出现偏差就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同样不足为训,同样会影响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贯彻,不利于各民族间的交流、了解、合作与共同发展。对于甘肃的媒体来说,民族新闻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无论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还是尊重新闻规律方面,都不应该也不允许漠然置之,关健是写什么、怎么写。媒体不仅要选好角度,还要注意尺度;不仅需要深入挖掘事实,还要把握恰当时机,使我们采写的民族新闻,既有生动的事实,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扩大媒体的报道面,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又能全面介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进步。丽红先生站在新闻学的角度,审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特点,找到独特的报道材料;同时站在民族学的角度,思考新闻报道的立场、方法和规避风险的策略,更好地发挥新闻工作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作为采编人员,无论是否专门从事这方面的报道,都不妨一读。
作者曾长期效力于报社,现在大学任教,专授传播学。她以一个记者的敏感和教师的专注,发现了新闻学与民族学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于作好民族新闻的意义,以此为纲,搜章索据,广引博征,终成一部洋洋几十万言之专著,个中甘苦,不言自明。
【民族团结教师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民族团结月计划07-24
学校民族团结计划08-20
民族团结总结及计划06-18
《民族团结》教学设计08-29
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07-13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08-22
三年级上册民族团结教育计划07-31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20108-01
民族团结主题班会 民族团结一家亲09-28
宪法民族团结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