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统计学考试大纲

2024-07-21

生物统计学考试大纲(精选9篇)

1.生物统计学考试大纲 篇一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四章 抽样分布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样本平均数的t分布、F分布和样本方差的X2分布,掌握两个样本标准差比的分布。

讲授难点:t分布、F分布和X2分布

4.1 从一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4.1.1 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标准差已知时的平均数的分布 从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总体中,独立随机地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其样本平均数为一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它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xxnσ/n 称为标准误差。标准化的平均数

uxn服从N(0,1)分布。

标准差未知时的平均数的分布-t分布 若上述总体的标准差未知,可以用样本标准差代替总体标准差,标准化的平均数称为t xtsn统计量t不再服从N(0,1)分布,而服从n-1自由度的t分布。S/n称为样本标准误差。

t分布也是一种对称分布,在密度函数中只有自由度一个参数,随着自由度的增加,t分布越来越接近于标准正态分布。

不同自由度下的t分布

与标准正态分布类似,t分布的上侧、下侧和双侧临界值,由以下各式给出: 对于给定的α从附表4中可以查出相应的上侧、下侧和双侧临界值。

PtPtttPtt24.1.2 样本方差的分布

从方差为σ2的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计算出样本方差s2,标准化的s2称为χ2。

2dfdfs22n1s2236 在这里,χ2服从n-1自由度的卡方分布。它是概率曲线随自由度而改变的一类分布。

附表6给出了P(χ2 >χ

2α)=α时的χ

2α,称为上侧临界值。该图形是不对称的,求下侧临界值时不能用标准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方法查找。正确的做法是,只要查出1-α的上侧临界值即可。

χ2分布的上侧和下侧分位点

4.2 从两个正态总体中抽取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4.2.1 标准差σi已知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xx

1x212211x2n122n237 如果两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或近似正态的,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也是正态的

2212N12,nn21ux1x21221n1标准化的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22n24.2.2 标准差σi未知但相等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当σ1和σ2未知时,可用s1和s2代替,标准化变量t服从df1+df2自由度的t分布,统计量t为:

tdf1df2x1x21221n11s12n21s21n11n21n1n24.2.3 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F分布

统计量F的定义为:

2s1F212s222F分布的密度函数是由两个自由度df1和df2决定的。属于不对称分布,分布曲线如下图。F分布的临界值的查法,将在下一章中介绍。

2.生物统计学考试大纲 篇二

1 优化教学内容, 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 实现教学相长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 是教学的基本工具, 为使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这门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总体把握,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本科生选择了河南师范大学李春喜教授的《生物统计学》第4版作为教材, 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课时等原因对内容进行了增减。如在试验设计中, 重点讲解正交设计;在相关和回归分析中, 对一元统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等。同时增加了一些生物统计学相关历史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过程。讲解“大数定律”时, 可以介绍雅各布·伯努利证明和发现大数定律的艰辛;讲回归和相关分析时可以介绍生物统计学创始人高尔顿在研究子女和其父母身高关系时发现的趣事, 从而提出“回归”这一概念。

2 改革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1)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内容比较繁杂, 理论性较强, 内容相对枯燥和抽象, 单一的教学模式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甚至厌烦情绪。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 根据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不同, 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2]。具体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 在讲解假设检验的原理时, 可以先说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一个小概率, 这样启发学生, 让学生提出几个小概率的例子,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归纳和总结小概率原理, 自然过渡到假设检验这一方法上。在讲解方差分析时, 可以回顾前面所讲的U检验和学生氏t检验,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假如是3个及3个以上的多个平均数进行比较时, 在采用以前的方法会出现哪些问题?之后引出方差分析这一方法。

(2) 由原来的“粉笔+黑板”向“粉笔、黑板+多媒体+实践”三结合的方式转化。针对生物统计学这门课无法避免和海量数据打交道的特点, 仅靠手工的计算是不现实的, 对于繁、难、抽象的内容, 要充分利用Matlab、SPSS、SAS、R等软件来实现, 比如柱形图、条形图的绘制,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这样不但将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 还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计算的能力。

(3) 针对和生物统计学相关学科中的试验或需要数据处理等内容, 鼓励和指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用生物统计学中的原理和方法得出结论。针对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 组织他们进行小型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 弥补学时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 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3]。

3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中, 培养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1992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创办全国大学生竞赛以来, 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越来越受到更多高校的重视。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还提供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知识的契机[4]。笔者是学校数模指导组的一员, 由这几年的竞赛试题发现数据量在逐年增加, 和其他他学科交叉的问题越来越普遍, 其中很多都是命题人自己的科研课题, 而且题目更加开放, 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在大学阶段所学和科研实战演练的绝佳机会。正是基于数学建模活动使很多学生获益,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作为讲授内容的扩展或者引例, 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性。如2004年数学建模竞赛饮酒驾车问题的数学模型和2006年艾滋病疗法的评价, 都可以在讲解回归分析时介绍。2007年的人口预测题目可以作为反例来说明统计方法要活学活用, 不能生搬硬套, 因为题目要求的是反映人口层次的模型, 这时使用莱斯利矩阵就十分恰当。同时积极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到这项赛事中来。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为开放式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便利的学习和研究平台[5]。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在讲解基本知识、内容的同时, 不可能扩展得太多。这时留一些适当的作业,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论文资料, 练习使用统计软件来解决问题等, 突出生物统计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此外,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用QQ和E-mail来答疑解惑, 使用Blog、BBS等发布信息, 提供课件下载或者针对共同的问题进行讲解。

摘要: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教学实践, 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利用网络资源4个方面提出建议, 以期提高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手段,数学建模,网络资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喜.生物统计学 (第四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孙耀中.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60-67.

[3]周海廷, 王丹, 赵全, 等.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8 (2) :52-54.

[4]刘清国, 李莎澜, 郭真望, 等.强化数学建模教学, 提高学员的数学素质和人文素质[C]//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25-228.

3.生物统计学考试大纲 篇三

关键词: 应用能力培养 案例教学 专题训练 生物统计学

1.引言

生物统计学是关于生物科学研究中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科学[1],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不可缺少的工具[2],其在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广泛用于认识、推断和解释各种现象。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根据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设计科学实验、正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3]。通过该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4]。

2.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业已成为高等院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的生物统计学,相对于其他数学课程其应用性比较强,且教学难度较大[3]。近年来,教学人员在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5],[6]。但仍然存在很大不足:如关注生物统计本身的数学属性,过分强调公式的记忆和推导,而忽略其应用性特点;知道生物统计学是应用型学科,却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偏低[7];21世纪生物科学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发展,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生物统计学教育却远远滞后[8]。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是培养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9]。

3.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设计

按照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生物统计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借鉴信息化和项目教学设计方法,探索基于典型案例和专题的生物统计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该模式由“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两个环节组成,下面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3.1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沿用中学学习方式学习生物统计学,碰到数学公式总要刨根问底,而常常会忽视这些公式、概念的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确立统计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生物统计课程中相关概念和公式的统计意义,而不是公式本身。并打破传统章节安排形式,以案例形式串联各个知识点。案例选择上,注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淡化理论的完整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促进学生把课堂知识学习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如从讲述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进一步讲述如何比较两个班级所有学生的身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引入平均值、方差、假设检验等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入中日韩平均身高的案例,为什么韩国人的平均身高要高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随后讲解统计量的概念,最后指出该案例在统计学上是错误的,因为没有考虑地理区域因素,且采样方法是有错误,等等。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向学生演示各种统计分布特点和推导方式,在此基础上着重讲述各种统计参数、统计量的意义和适用范围,逐步培养学生统计思想,使学生真正学会生物统计课程中相关概念和公式的统计意义,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3.2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开展相关生物统计学应用专题,专题数据来自于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的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应用这些数据能独立完成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达到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的目的。以生物统计学主要教学内容“资料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统计推断”、“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实验设计”为设计主线,设计的专题训练为“生物专业技术试验数据预处理与分析”、“两种施氮条件对隐子草根系的影响”、“不同盐碱梯度下吴屯杨长势分析”、“吴屯杨与新疆杨培育经济效益分析”、“羊草愈伤组织诱导与成分分析”、“不同菌肥对蔬菜品质的影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由笔者讲述一两个专题,专题讲述内容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实验设计、原始资料的收集、资料处理、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和结论等。目的是使学生在统计学思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对科研工作过程有一定了解。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训练(实验数据来自于具体教师科研的部分实际数据)。根据专题训练要求,将专题训练分为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分析、总结报告等五部分,具体专题根据难易程度可以细分。所有专题研究均要求撰写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小组中每位同学都有上讲台讲述的机会,向课堂其他同学讲述,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提出异常数据、采用何种分析方法、如何得出具体结论,等等,期间由老师点评他们在训练中的优点和不足。学生通过组成兴趣小组开展专题研究,初步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向提升应用能力和创新潜能的转变。

4.结语

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以专题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使学生可以较熟练地应用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生物学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该模式的教学结果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大创”项目及校级“太阳鸟”创新项目等项目中,学生的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都得到了良好反馈。

参考文献:

[1]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3]赵亮,高贵珍,刘小阳,etal.应用能力培养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1):108-110.

[4]戚文华,蒋雪梅.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109-111.

[5]何俊,贺长青,张元跃.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8):445.

[6]王玉,万海同,刘文洪.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90,112.

[7]陈秀莉.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J].阴山学刊,2014,28(3):90-92.

[8]朱香萍,李桢,张庭荣.信息时代《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08,2008,(2):81-84.

4.生物统计学考试大纲 篇四

一、考试性质

《卫生统计学》是报考我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选考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考察考生是否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是否具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实际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比例: 选择题约40%

简答题约20%

计算题约30%

案例讨论约10%

4、参考书目:

《卫生统计学》方积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5月第六版。

《卫生统计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方积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4月。

三、考察要点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医学资料的基本特征、类型以及分布规律

2.掌握资料统计描述的原理及主要方法

3.掌握常用的概率分布和假设检验原理

4.掌握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基本方法

5.掌握健康统计的常用指标和界定

(二)基本技能

1.掌握医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步骤

2.能正确辨析医学资料,并使用合理的统计方法研究分析资料,发现研究现象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3.能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居民健康状况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

5.《统计学》教学大纲 篇五

一、课程简介

统计学是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主要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相关和回归分析。其方法广泛适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因此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是论述在社会经济范围内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科学,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地位——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核心课,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加强定量分析,更好地解决经济管理各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

(一)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应用及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二)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三)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四)为将来做好本科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熟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与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旅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课程紧密相关。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统计学这么课程的前置基础课程,统计学的学习又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些旅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数量课程奠定基础。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第一章 数据与统计科学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有基本的认识,基本了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统计学的应用。具体包括:理解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2、教学内容

1.1 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2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3 统计学的分科 1.4 统计数据的来源 1.5 统计数据的质量 1.6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变量

4、本章思考题

1)试举出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统计数据及其规律性的例子。

2)一家大型油漆零售商收到了客户关于油漆罐分量不足的许多抱怨。因此,他们开始检查供货商的集装箱,有问题的将其退回。最近的一个集装箱装的是2 440加仑的油漆罐。这家零售商抽查了50罐油漆,每一罐的质量精确到4位小数。装满的油漆罐应为4.536 kg。要求:描述总体; 描述研究变量; 描述样本;描述推断。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统计数据整理的方法;理解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数值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位置平均数包括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的计算原理;理解变异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变异指标包括极差、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及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用Excel做统计表与统计图。

2、教学内容

2.1 统计数据的整理 2.2 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 2.3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 2.4 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 2.5 统计表与统计图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数据分布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的相应指标;掌握统计图的软件作图方法

4、本章思考题

某百货公司连续40天的商品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 41 46 35 42 25 36 28 36 29 45 46 37

37 34 37

37 30 49

44 42

26 32

33 38 36

44 35 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

第三章 概率、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掌握几种常用的离散型概率分布;了解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理解抽样分布的概念;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2、教学内容 3.1 事件及其概率 3.2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3.3 常用的抽样方法 3.4 抽样分布

3.5 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理解抽样分布内涵及其特征

4、本章思考题

1)某种零件加工必须依次经过三道工序,从已往大量的生产记录得知,第一、二、三道工序的次品率分别为0.2,0.1,0.1,并且每道工序是否产生次品与其它工序无关。试求这种零件的次品率。

2)某企业决策人考虑是否采用一种新的生产管理流程。据对同行的调查得知,采用新生产管理流程后产品优质率达95%的占四成,优质率维持在原来水平(即80%)的占六成。该企业利用新的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一次试验,所生产5件产品全部达到优质。问该企业决策者会倾向于如何决策?

第四章 参数估计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理解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掌握样本量的确定方法。

2、教学内容

4.1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4.2 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4.3 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4.4 样本量的确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方法

4、本章思考题

技术人员对奶粉装袋过程进行了质量检验。每袋的平均重量标准为406克、标准差为10.1克。监控这一过程的技术人者每天随机地抽取36袋,并对每袋重量进行测量。现考虑这36袋奶粉所组成样本的平均重量x。

第五章 假设检验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能对实际问题作假设检验。利用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测验。

2、教学内容

5.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5.2 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5.3 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个总体参数检验,包括总体均值的检验、总体比率的检验、总体方差的检验

4、本章思考题

大学为了解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全校7500名学生中采取不重复抽样方法随机抽取36人,调查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得到下面的数据(单位:小时):

3.3 3.1 6.2 5.8 2.3 4.1 5.4 4.5 3.2 4.4 2.0 5.4 2.6 6.4 1.8 3.5 5.7 2.3 2.1 1.9 1.2 5.1 4.3 4.2 3.6 0.8 1.5 4.7 1.4 1.2 2.9 3.5 2.4 0.5 3.6 2.5 求该校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的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分别为90%、95%和99%。

第六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能够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原理,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初步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2、教学内容 6.1 方差分析引论 6.2 单因素方差分析 6.3 双因素方差分析 6.4 试验设计初步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单因素方差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

4、本章思考题

方差分析包含哪些类型?他们有何区别?

解释因子、处理的含义。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了解相关关系的种类,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掌握简单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学会测定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掌握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求解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能在经济分析中进行正确运用。

2、教学内容 7.1 相关分析 7.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7.3 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检验与回归预测 7.4 多元线性回归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简单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学会测定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4、本章思考题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什么是机务差项和残差?他们之间区别是什么?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了解时间数列的分类,掌握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掌握时间数列发展水平指标和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在经济分析中进行运用;理解时间数列的构成,掌握长期趋势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趋势修匀法、配合趋势线法。

2、教学内容

8.1 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 8.2 时间序列及其构成因素 8.3 时间序列趋势变动分析 8.4 季节变动分析 8.5 循环变动分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时间数列发展水平指标和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4、本章思考题

时间序列有哪些速度分析指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测定长期趋势的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和趋势拟合法各有什么特点?

第九章 统计指数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指数的概念及特点,了解指数的分类,掌握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的基本概念及编制方法。

2、教学内容

9.1 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9.2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9.3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9.4 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 9.5 综合评价指数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社会中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4、本章思考题

统计指数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有何不同?广义指数与狭义指数有和差异?

总指数研究的现象总体有何特点?

第十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掌握国民经济的主要分类;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常用分析指标。

2、教学内容

10.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10.2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 10.3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 10.4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分析指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

4、本章思考题

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什么是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这两种部门分类有什么作用?

七、本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授课内容 第1章 数据与统计学 第2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

第3章 概率、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 第4章 参数估计 第5章 假设检验

第6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第7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8章 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第9章 统计指数

合计教学时数 6 6 4 4 4 6 6 6 第10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

学时合计

八、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统计学.袁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3版 参考资料:

(一)旅游统计学 郭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

(二)旅游统计学原理与实务 李亨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年

(三)旅游调查研究方法 郑国全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48

(四)旅游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第2版)李亨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年

(五)SPSS旅游统计实用教程 和亚君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0年

(六)Excel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朱建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七)统计使人更聪明 汤旦林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年

(八)生活中的统计学 中国统计局出版社 2011年

九、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6.《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篇六

课程编码:10272003 课程名称:医学统计学

英文名称:Medical Statistics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60 / 4(其中实习学时:20)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 选用教材:马斌荣主编:《医学统计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1、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 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2、倪宗瓒主编:卫生统计学 第四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

3、余松林主编:医学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4、徐勇勇主编:医学统计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执笔人:陶育纯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医学统计学是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研究、公共卫生事业和卫生事业管理的一门科学,是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医学统计学也是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医学相关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加强和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养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很有益处。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统计表和统计图、医学科研设计方法等。它需要较扎实的语文基本知识及一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等形式进行,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严密统计逻辑思维、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培养。采用提问、考试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医学统计方法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和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将来阅读医学专业书刊和从事临床医学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3、熟悉运用统计图表表达统计分析工作中的相关指标。

4、了解医学科研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熟悉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5、熟练掌握科学型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方法,了解统计软件的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

6、注重统计分析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统计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培养。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掌握 1 医学统计资料的分类,了解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及资料类型 第三节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外文专业术语

statistics, medical statistics, population, sample, parameter, statistic, probability.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理解: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掌握:医学统计资料的分类。

第二章

平均水平(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和用途,掌握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频数分布

一、频数表

二、直方图

三、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第二节平均数

一、算术均数

二、几何均数

三、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外文专业术语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mean, geometric mean, median, percentile.考核要求

了解:频数分布表的用途。理解: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

掌握: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习,借助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科学型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电子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方法(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三章

离散趋势的统计描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熟悉和理解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衡量变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指标

一、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

二、离均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第二节

正态分布及应用

一、正态分布

二、标准正态分布

三、正态分布的应用 第三节

医学参考值范围

一、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

二、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外文专业术语

range, quartile, variance, 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normal distribution,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reference value range.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概念。理解: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

掌握: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各自意义、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和医

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的计算,掌握医学参考值范围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四章

抽样误差与假设检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抽样误差的意义,了解抽样误差的计算原理,掌握均数的标准误 的计算方法,掌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理解假设检验的意义,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第二节

总体均数的估计

一、可信区间的概念

二、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 第三节

假设检验的意义和步骤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二、建立检验假设和确定检验水准

三、选择检验方法和统计推断分析

外文专业术语

sampling error, standard error, interval estimation, confidence interval, hypothesis test, size of test, test statistic,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考核要求

了解:抽样误差的计算原理。

理解:抽样误差的意义和假设检验的意义。

掌握:均数的标准误的计算方法,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

t 检验(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t 分布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概念,掌握单个样本的t 检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和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t 分布

第二节

单个样本的t 检验

第三节

配对样本的t 检验

第四节

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

一、总体方差相等时的两独立样本t 检验

二、总体方差不等时的两样本t’ 检验

三、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的t 检验 第五节 t 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一、要有严密的抽样设计

二、选用的检验方法必须符合其适用条件

三、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四、假设检验的结论不能绝对化

五、正确理解P值与差别有无统计意义

六、假设检验和可信区间的关系 第六节 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

一、I 型错误

二、II 型错误

外文专业术语

t test, paired sample t-test, two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homogeneity, type I error, type II error.考核要求

了解:t 分布的概念和特征,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概念。

理解: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P值与差别有无统计意义,假设检验和可信区间的关系。掌握:单个样本的t 检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和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单个样本的t 检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和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六章

方差分析(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掌握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了解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了解多个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二节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第三节

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多重)比较

一、q 检验法(Newman-Keuls test, NK)

二、新复极差法(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method, Duncan新法)

第四节

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

一、随机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

二、固定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

三、混合模型的方差分析 第五节 多个方差齐性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multiple comparison, Newman-Keuls test,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method, factorial design.考核要求

了解: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多个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计算原理。

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

实习课(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的计算方法,掌握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七章

相对数及其应用(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相对数的概念和率的抽样误差的计算,掌握相对数的计算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了解率的标准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对数的概念及计算

一、率

二、构成比

三、相对比

第二节

相对数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率的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意义

二、标准化直接法的计算步骤

第四节

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一、死亡的统计指标

二、常用疾病统计的指标

第五节 率的抽样误差与区间估计

一、率的标准误

二、率的区间估计

外文专业术语

rate, constituent ratio, relative ratio, standardized rate.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理解:率的标准化意义。

掌握:相对数的概念和率的抽样误差的计算,相对数的计算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相对数的计算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八章

χ2 检验(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了解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检验法的原理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2×2表χ2检验 一、四格表χ2检验 二、四格表χ2检验的连续性校正 三、四格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检验法 第二节

行×列表χ2检验

一、行×列表的简化计算公式

二、行×列表的分割

第三节

配对资料χ2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chi square test, actual frequency, theoretical(expected)frequency, Fisher’s exact test.考核要求

了解: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检验法的原理和作用。理解:χ2检验的基本思想。

掌握: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九章

非参数检验方法(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熟悉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一、一般步骤和基本思想

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第二节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一、一般步骤和基本思想

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三节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一、一般步骤和基本思想

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nonparametric test, 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 Wilcoxon(Mann-Whitney)test, Kruskal-Wallis test.考核要求

了解: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区别和各自优缺点。理解:非参数检验的基本思想。

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熟悉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十章

线性相关与回归(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熟悉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了解等级相关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线性相关

一、线性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线性相关系数

三、线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四、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线性回归

一、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

二、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

三、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

四、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二、联系

第四节

等级相关

一、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

二、等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外文专业术语

correlatio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linear regression,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考核要求

了解:等级相关分析方法。

理解:线性相关的基本概念,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线性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线性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和假设检验。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十一章

多元线性回归(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了解多元逐步回归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

一、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二、多元回归方程的统计学意义的假设检验

三、标准化偏回归系数

四、复相关系数

第二节

多元逐步回归

一、多元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

二、偏回归平方和的定义

三、偏回归平方和的检验

四、实例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的注意事项

一、多元回归的基本假设

二、样本含量

三、变量筛选

四、自变量的联合作用分析

五、自变量的共线性

六、结果分析

外文专业术语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tepwise regression.考核要求

了解: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多元逐步回归的意义。理解:多元逐步回归的计算过程。掌握: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

第十二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正确使用统计表的方法,掌握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结构

二、统计表的种类

三、编制统计表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统计图

一、统计图的构造

二、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基本要求

外文专业术语

statistical table, statistical chart, bar chart, pie chart, percentage chart, line chart, semi-logarithmic line chart, histogram, scatter chart.考核要求

了解: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理解:正确使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方法。

掌握:编制统计表的基本要求,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

实习课(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实习,借助教师的总结和归纳和学生对具体资料和习题的演练,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统计表的方法,掌握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

教学内容

一、总结和归纳(教师讲授)

二、具体资料和习题(见教材后的练习题和相关的实习材料)的演练(学生实习)

三、教师讲解

第十三章

医学统计中的研究设计(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医学科研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熟悉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常用的抽样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实验研究设计的原则

三、实验研究设计的类型 第二节

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

三、调查表与调查项目

四、调查的实施

五、调查的方法

外文专业术语

design of experiment, principle of control, principle of random, principle of replication, principle of balance, survey, questionnaire.考核要求

了解:医学科研设计常用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抽样方法。理解:实验研究设计的原则,调查研究设计的常用方法。掌握: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7.农业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七

1 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 重点不突出

生物统计学课程涉及的数学公式很多, 而且又比较抽象, 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学好, 加之课程内容枯燥、复杂, 师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难记、难用[4]。为了便于授课, 许多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多年来一直使用一套教材, 中间虽有一定修订, 但内容变化幅度不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 部分内容已经陈旧, 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 传统的教学内容较重视数学的原理, 不注意联系学生的专业和实践, 对于规律性内容的总结不够, 重点不突出, 导致学生只是机械性的背诵公式以应付考试, 缺乏学习兴趣。

1.2 实验课与课堂知识结合不紧密

实验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也是学生对课堂知识及时巩固和应用的体现。尽管许多院校已逐步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机实验室, 但许多地方院校因为计算机实验室面积较小、设备损耗较大等原因, 实验课课时很少, 或者时间安排不合理, 从而导致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巩固, 统计软件的应用也不熟练,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1.3 统计软件的使用缺乏系统性

目前, 计算机的普及和生物统计学软件的飞速发展使得生物统计的分析过程大大地简化, 同时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马相如[5]调查发现, 大多数国内高校已经在统计教学中进行统计软件讲授, 但使用的现状却比较混乱。目前使用较多的软件有SAS (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SPSS (Statistic Package of Social Science) 和Excel, 也有使用R、S-Plus、Minitab、Stata、Statistica、Eviews和DPS (Data Processing System) 等软件。其中Excel软件的普及性较高, 且操作简单, 已经成为这几年辅助生物统计教学的重要工具[6,7,8],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利用其“数据分析”的功能, 无法完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高级统计分析。而专业的统计软件SAS、SPSS等虽然功能齐全, 权威性高, 但这些软件的学习非常专业和复杂, 且普遍价格昂贵, 因此很难在统计教学中广泛使用。相比而言, R软件是免费的专业软件, 数据处理、计算和制图功能全面, 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安装新的功能包进一步增强其功能。近年来, 随着我国本科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 仅使用Excel软件辅助统计教学的方式已经落后, 而将Excel软件和R软件相结合可能是将来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

1.4 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

田间试验是植物生产类专业 (包括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专业) 最基本的科学试验[9]。但由于多方面原因, 许多院校本科生的实践学时比例逐渐下降, 以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比较抽象, 对于具体的技术理解不透。让学生走出课堂, 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试验田, 实地介绍田间试验的布置、管理与实施, 将使学生学习受益很大。

2 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调整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热情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学, 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过分深究数学推导过程或者用途不大的统计分析方法, 往往导致学生毫无兴趣, 学习热情很低。几年来, 根据教学安排以及生物统计学应用的需要, 本课程组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部分增删和调整,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删去的内容主要有3类:一是与数学课重复的内容, 如概率的理论分布等;二是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 如利用等级差计算方差和平均数等, 利用相关表进行相关和回归计算, 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三是无用途或者用途不大的统计方差, 如平均数差数的区间估计、百分数差数的区间估计、条区试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拉丁方设计与结果分析等。此外, 增加和充实了一些实用性强的内容, 比如通径分析, 抽样调查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区域试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等, 并不断追踪该学科世界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授课时经常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例子, 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 激发学习热情。

2.2 把握重点内容, 提高学习效果

由于生物统计学逻辑性、规律性较强, 因此突出重点和总结规律性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根据教研组多年的教学经验, 学生普遍认为假设测验相对较难、不易掌握, 但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抽样分布理论没有理解透彻。经过尝试, 通过加大抽样分布理论的深入讨论和实例分析,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测验、方差分析和直线回归的基本方法应是统计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最基本内容, 应该让学生理解透彻和熟练掌握,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统计学中的规律性知识, 以加深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走出来。比如在讲完u分布、t分布、F分布和X2分布之后, 总结出4种抽样分布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图形特点, 应用范围等;讲到方差分析时, 说明不论哪种试验设计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均是相同的, 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也是一样的, 只是其中变异来源的分解和相应的计算公式稍有不同, 并在讲解中指出这些不同的地方, 总结公式的特点等, 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缩短记忆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2.3 改革教学方法, 适应社会发展

由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效果较差, 课堂讲授不够生动, 学生听课的时间一长, 很容易疲劳, 注意力分散。实践证明, 将多媒体技术、网络和统计软件应用到生物统计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需运用大量图、表及统计分析, 而且统计计算过程繁琐乏味。如果借助多媒体的形式, 附加一些田间照片, 美观、有趣的图形和表格加以说明, 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也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视并举, 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 学生身心投入, 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加全面、立体和灵活, 因而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目前已经成为高校许多课程授课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多媒体教学短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较大, 教学进度较快, 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节课堂进度。而且, 在讲解有些公式的由来和推导过程时仍需进行板书, 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 让学生理解透彻。二是坚持启发式教学,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生物统计学中充满辩证法思想, 像量变与质变、偶然与必然、样本与总体、一般与特殊, 在典型例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讲授中不失时机地用辨证法思想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 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和图表, 比如“Mr.Android”信息图、某条微博的扩散路径图等, 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三是结合统计软件提高教学效果。由于生物统计学课程统计方法的复杂性, 使其学习一直很困难, 而且课程结束后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也较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将一些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结合起来讲授, 使这些统计方法简单化, 便于同学们掌握, 比如多元回归分析中逆矩阵的求解, 逐步回归分析等。在实验教学中, 主要训练学生利用Excel软件进行特征数的计算、描述统计、统计制图、统计假设测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等, 也就典型例题简略介绍国际著名统计软件SAS、SPSS和R软件的使用, 使学生既深入的理解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 也初步了解各种统计软件的特点和优势。尽管现在Excel软件与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的有效结合, 已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数据形式将更加复杂, 对统计分析的要求也会更高, 补充和加强自由软件R在统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4 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实践环节

生物统计学既是一门讲方法的课程, 也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 实践性教学不能局限在计算机实验室, 应走出教室, 让学生参与本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 无论是教材上的例题、作业题, 还是实验课上的练习题, 都是比较理想化的数据, 并不等同于实际的科研数据。真正的数据分析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 比如数据的缺失、异常值的取舍、是否需要数据的转换等。因此, 好的实践教学应该带领学生完成从实验方案、数据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讨论等全过程, 使学生真正了解并及时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通过增减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内容, 以及不断探索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形成了教学、实践、应用和互动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目前期末考试仍然是该课程主要的考核方式, 但通过在考试中引入能力性题型, 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应在加强Excel软件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 考虑推进R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平华, 李晓霞.多媒体技术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9) :74-75.

[2]邵云, 姜丽娜, 李春香.《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 (1) :84-86.

[3]张豪.生物统计学案例教学法实践[J].教法研究, 2013 (18) :61-62.

[4]叶子弘, 崔海峰, 陈春, 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0) :6268-6269.

[5]马相如.自由软件R及其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使用[J].教育科学.2010 (2) :81-82.

[6]杨景峰.EXCEL的计算功能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27 (6) :738-741.

[7]詹秋文.Excel和SAS在生物统计学的应用比较[J].生物学杂志, 2009, 26 (1) :74-76.

[8]张丹, 吕海燕, 张幸果, 等.应用Excel软件有效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 2012, 16 (8) :93-95.

8.生物统计学考试大纲 篇八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考试测量;综合评价;自学考试

中图分类号:G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42

自学考试制度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统考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从建立至今三十年一直沿用国家统考来测量学科成绩,这种统一标准的人才评价方法在我国教育发展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持续发展中由于存在重考轻教、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受教者难以知行结合,普遍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学习过程,形成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就成为了自学考试制度综合改革的驱使力。

一、过程性考核的引入

过程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量化值与统考成绩按权重综合出总成绩,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全国从2008年起有部分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点中过程性评价权重一般设置在25%∽30%,即学科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75%∽70%+过程性考核成绩×25%∽30%(按百分制计算)。有的试点单位将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课程限制在专业核心课程内,占学科考试计划总学分的40%∽55%。根据试点情况综合来看,过程性考核体系指标及指标权重一般设置为:(1)到课率及学习时长(30%∽33%);(2)作业练习和阶段测评(30%∽33%);(3)综合测评(30%∽34%);(4)学科扩展思考(10%∽0%)。实施方法分网络教学和实体教学两种。在网络教学中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时长、知识点回答正确率、作业提交次数和成绩、测试成绩、答疑和互动活跃度。在实体教学中记录或客观评价者有学生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督导。通过多试点单位实践,当过程性考核成绩权重设置在30%时,能有效提高单门课程通过率8%∽9%。

过程性考核的引入是自学考试学习评价由唯一标准、单一形式的教育测量朝多元、全面、客观的教育评价发展的标志,能够有效解决三个问题。(1)自学考试制度与教育形式的矛盾。长期以来,人们争论自学考试究竟是一种考试制度还是一种教育制度,以统考成绩为最终结论使得自学考试教育朝“应试”方向偏移,导致考生和助学单位以研究考题作为学习目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容易滋生出“助考不助学”“考前押题”“舞弊”等投机行为。(2)教育手段简单、陈旧,无法跟进“终身教育”理念。国家统考采取笔试作为唯一测验方法,偏重于理论和考试技巧而忽视考生在技能、实践操作、实际运用、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上的提高。传统面授方式也存在工学矛盾突出而难被广大求学者接受的问题,需要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完善现代学习方法;(3)反馈机制不全,学生认知情况不能及时反馈。以考试结果来作为考生的认知诊断有滞后性且结论单一,考生不能正确把握考试大纲中“识记”“领会”“应用”的要求标准,无法及时得到自身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状况的信息,也不利于自学考试专任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使得自考教育存在知识系统性和学习效果差的缺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从统计学视角观察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

(一)单一测试中“信度”和“效度”提高的局限性

以测试方法测量学生学习质量,试卷需要通过“信度” “效度”“区分度”和“难度”分析。其中“信度”是衡量考试结果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效度”是衡量考试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测试过程中,一份测试试卷相当于一个抽样样本,它相对于该学科所有知识点的总体而言,样本容量越大则抽样误差越小,由于试卷题量有限,所以客观存在的代表性误差制约着测试的“效度”。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很难准确评价一次性试卷的“效度”,因为我们作为评价标准的真实量正是我们需要测量的量,而一次性考试存在的局限还不仅是测量信息滞后,考生由于心理素质、偶然身体因素等主观原因或者采取一些不合法的考试投机行为也会影响测试的“信度”,造成一定的失真,影响抽样估计的优良性。

(二)点估计存在偏移现象

自学考试属于“一次性过关型考试”,以60分值为估计参照点:60分及以上为及格,表示通过该门课程测试达到标准;60分以下为不合格;表示未通过该门课程需要重新学习。“60分”作为估计参照点应具有优良性,体现出估计点的“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但由于上述失真的影响,估计参照点会出现一定的偏移,以至于产生学习者实际学习状况、学科成果与考试结果不对等的现象。

(三)过程性考核有效提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过程性考核的引入可以修正代表性误差,在实践中每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基本综合了学生10次以上的到课记录、5次以上作业情况、5次小测试和1次综合测试、学科扩展思考记录,而多个样本平均值可以减小代表性误差,提高测试“效度”。过程性考核评价由多个个体提供,比较客观全面,弥补了测试者单方数据出现的“信度”失真问题。

(四)过程性考核修正估计点偏移

根据点估计来判断整体水平而完全没有误差,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给予一个区间估计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如下图。

根据试点单位设置的权重(以30%为例),可以计算出综合了过程性考核成绩后,点估计由60分扩大成估计区间60-60×2/7≤X×60+60×2/7,?X=t?x=17,使得抽样平均数落入区间概率增大,但是考虑到一些考生没有参加过程性考核或只参加课程部分的过程考核阶段,该部分学生学业成果只能依据国家统考成绩来进行衡量,所以估计区间上限只宜为60,则估计区间为:60-60×2/7≤X≤60,落入区间的抽样平均数均可认为达到考试合格标准。

三、合理设置过程性考核方案

以过程性考核成绩修正国家统考成绩,须建立科学严密方案,防止出现纳伪错误。(1)需要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进行保护;(2)遵循考生自愿原则;(3)慎重设置过程性考核的权重,不宜过大或太小,以免对国考权威性和精确度产生负面影响;(4)充分发挥主考院校作用,结合专业发展动态改革课程内容,大力发展专业建设;(5)合理构局过程性考核指标构成和分配,重点体现专业知识点检测,应做到基本知识点全覆盖,进一步减小抽样误差;(6)建立监督及责任人制度,对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提供、登记、汇总、上报要多次复核,慎防出现登记性误差。

四、科学导向过程性考核的发展

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指导,持续推进,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首先,各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分析和看待过程性考核涉及公平问题的异议,通过试点反复测试自学考试“四度”和估计区间取值范围,深入研究过程性考核的构成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衡量过程性考核和国家统一考试的权重分配,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自学考试评价综合体系。

其次,主考院校要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适当扩大过程性考核课程覆盖面,打造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服务于社会,从关注社会效益、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出发为自考考生提供方便、高效、低费、课程全覆盖的网络学习途径。在考核方案中增加专业实践及技能测试,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

再次,助学单位应当明确过程性考核在完善自学考试教育制度上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考核方案公平公正地对自考学生进行学习记录,并逐级汇总、上报真实、有效的考生成绩。

最后,考生要传承和发扬自学考试优良的学习传统,在学习中锻炼意志品质,摸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升生存技能。

五、结语

引入过程性考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学考试持续发展中的新思路,需要加以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这样才能使自学考试向终身教育转型,保持自学考试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洁明.统计学原理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小川.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的科学性分析[J].中国考试,2011(6).

9.中级统计师考试大纲 篇九

目 录

《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五章 时间数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第五章 能源统计 第六章 财务统计 第七章 劳动统计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题型示例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法基本问题 第二章 统计调查管理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五章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第六章 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 《统计法基础知识》题型示例

说 明

按照《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要求,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包括《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和《统计法基础知识》两个考试科目。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包含两个部分。鉴此,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由三部分组成,即《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统计实务考试大纲》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将考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习目的与要求;二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三是考核知识点。其中考核知识点涵盖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命题范围,命题范围反映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对考生的如下基本要求:掌握考试大纲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这些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适应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答题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从开始,考试试题全部采用了客观性题型。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考试的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应用题四种题型;《统计法基础知识》科目考试的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案例分析题四种题型。为便于考生的学习和备考,大纲列出了各类题型的示例。

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修订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20,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进行了修订,新统计法于1月1日开始实施。此间,随着统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国家统计局颁布了一些新的规章和制度。适应这种形势,并总结以往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工作的经验,我们在年的基础上拟定了20的考试大纲。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符合新统计法及其相关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与基层统计工作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其基础性、通用性、实用性的特点也更加突出。

与2010年的考试大纲相比,20的考试大纲没有变化。

《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的涵义、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一、什么是统计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 (二)总体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二、指标与标志 (一)指标 (二)标志

(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四)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三、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二)变量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一、统计的任务 二、统计的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1.什么是统计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总体 2.总体单位 3.指标 4.标志 5.变异 6.变量 7.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1.统计的任务 2.统计的工作过程 3.统计的认识过程

第二章 统计调查

学习目的与要求:

8.指标

学习并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作用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调查中数据搜集的方法;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控制途径。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一)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二)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三)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四、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五、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一、定期统计报表 二、普查 三、重点调查 四、抽样调查 五、典型调查

六、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二)报告法

(三)面谈访问法 (四)邮寄访问法 (五)电话访问法 (六)互联网访问法

二、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一)原始记录 (二)统计台账

(三)企业内部报表 四、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二、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 (一)控制登记误差的方法 (二)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1.统计调查 2.统计调查的要求 3.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4.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5.统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2.调查单位 3.报告单位 4. 调查项目 5. 调查表 6. 调查时间 7. 调查期限 8.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1.定期统计报表 2.普查 3. 重点调查 4.抽样调查 5.典型调查 6.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结合运用的意义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 2.报告法 3.面谈访问法 4.邮寄访问法 5.电话访问法 6.互联网访问法 7.企业事业单位原始记录 8.统计台账 9.企业内部报表 10.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11.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1.统计调查误差 2.登记误差 3.代表性误差 4.登记误差的控制 5.代表性误差的控制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次数分布的概念;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正态分布的概念;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统计表的概念、构成、内容、分类及其基本编制规则。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任务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统计分组方法

(一)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二)统计分组方法 四、统计分组体系

(一)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二)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第三节 次数分布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一)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四、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 (二)图示法 五、正态分布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一、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二、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及作用 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三、统计表的分类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1.统计整理的概念 2.统计整理的意义 3.统计整理的内容 4.统计整理的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 2.统计分组的作用 3.统计分组的方法 4.统计分组体系 5.简单分组 6.平行分组体系 7.复合分组 8.复合分组体系 9.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10.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第三节 次数分布

1.次数分布 2.分配数列 3.品质数列 4.变量数列 5.组距 6.组限 7.等距数列 8.异距数列 9.组中值 10.频数 11.频率 12.正态分布 13.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 14.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15.计算组限与组中值 16.计算频数与频率 17.用列表法和图示法表示次数分布 18.正态分布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1.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2.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3.计算机数据审查方法 第五节 统计表

1.统计表 2.统计表的作用 3.统计表的构成 4.统计表的内容 5.统计表的分类 6.统计表的编制

第四章 统计指标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指标的涵义、特点、作用和种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及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的涵义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四、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一)实物单位 (二)价值单位

(三)劳动时间单位 四、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第三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 (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

(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 (三)计算相对指标的原则 第四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平均指标的分类 二、算术平均数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

(一)简单调和平均数 (二)加权调和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 2.数量指标 3.质量指标 4.总量指标 5.相对指标 6.平均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 8.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 9.统计指标的特点 10.统计指标的作用 第二节 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 2.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3.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4.时期指标 5.时点指标6.实物单位 7.价值单位 8.劳动时间单位 9.总量指标的分类标准 10.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 1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12.总量指标的作用 13.总量指标计量单位的种类 14.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15.总量指标的计算 第三节 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 2.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 3.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4.结构相对指标 5.比例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7.比较相对指标 8.强度相对指标 9.相对指标的作用 10.相对指标的计算原则 11.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 第四节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 2.简单算术平均数 3.加权算术平均数 4.简单调和平均数 5.加权调和平均数 6.平均指标的作用 7.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8.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1.标准差及其计算 2.标准差系数及其计算

第五章 时间数列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特征和编制原则;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二、时间数列的作用 三、时间数列的种类 (一)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二)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三)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四、时间数列的特征 五、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作用 (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三、增长量

(一)逐期增长量 (二)累计增长量

(三)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一)定基发展速度 (二)环比发展速度

(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增长速度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水平法 (二)累计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1.时间数列 2.时间数列的作用 3.时间数列的种类 4.时间数列的特征 5.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1.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 3.增长量 4.平均增长量 5.平均发展水平与一般平均数的关系 6.平均发展水平的作用 7.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8.增长量的计算 9.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1.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3.年距发展速度 4.年距增长速度 5.发展速度的计算 6.增长速度的计算 7.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8.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指数的概念、分类、作用及指数体系的应用;计算综合指数,能够利用综合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三)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 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平均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三、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二、国房景气指数 三、消费者信心指数

四、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五、股价指数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1.狭义的指数 2.广义的指数 3.个体指数 4.总指数 5.动态指数 6.静态指数 7.统计指数的分类 8.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1.平均指数 2.综合指数 3.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4.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 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6.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1.指数体系 2.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2.国房景气指数 3.消费者信心指数 4.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5.股价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和有关知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二)抽样调查的特点 二、抽样调查的种类 (一)非概率抽样 (二)概率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二、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 第三节 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一)代表性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

(三)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一)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二)样本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三)总体方差未知时的解决办法 三、抽样误差的允许范围 (一)抽样极限误差

(二)抽样误差范围估计的可靠程度 (三)极限误差的计算 第四节 参数估计

一、点估计 二、区间估计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一、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一)推断总体平均数时,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二)推断总体成数时,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抽样调查 2.随机原则 3.抽样调查的特点 4.抽样调查的种类 5.非概率抽样 6.概率抽样 7.重复抽样 8.不重复抽样 9.简单随机抽样 10.系统随机抽样 11.分层随机抽样 12.整群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 2.样本 3.总体指标 4.样本指标 第三节 抽样误差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3.抽样平均误差 4.抽样极限误差 5.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第四节 参数估计

1.点估计 2.区间估计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分析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概念 二、统计分析的特点 三、企业统计分析的作用 四、统计分析的程序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二、比例分析法 三、速度分析法 四、动态分析法

五、弹性分析法 六、因素分析法 七、相关分析法 八、模型分析法

九、综合评价分析法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一、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 二、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的概念、特点、作用、程序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原则

《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框架、内容;统计报表制定、管理与实施的过程。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一)周期性普查制度 (二)经常性调查制度 (三)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 三、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2.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3.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4.普查制度 5.经常性调查制度 6.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1.统计报表制度管理原则 2.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法规依据 3.统计报表制度管理机构及其

职责权限 4.统计报表的法定标识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普查制度、经常性、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和特点;常用统计分类标准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二、统计用区划代码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四、《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六、《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 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八、《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统计分类 2.统计分类标准 3.统计分类标准化 4.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5. 统计分

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常用统计标准的类别及其主要内容、适用范围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基本单位的概念;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单位的概念

二、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 三、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各类单位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和其他主要数据等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1.基本单位 2.法人单位 3.产业活动单位 4.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1.基本单位统计的范围 2.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经济普查年份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生产活动统计的基本概念;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和实物量统计的主要内容;生产活动主要统计指标、效益指标的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生产活动统计概念 二、生产活动统计范围

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生产法增加值 (二)收入法增加值

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一、农业产品产量

二、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 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一、增加值率

二、工业产品销售率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生产活动统计的概念及范围 2.各门类生产活动统计的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1.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及各行业总产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工业生产、销售、库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批发零售贸易业的购进、销售、库存额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生产法增加值与收入法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区别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1.生产活动实物量统计的基本概念 2.农业产品产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3.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4.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增加值率、工业产品销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 能源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能源统计的概念、统计范围、主要统计内容、统计指标、统计原则及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能源统计的概念 二、能源统计的研究对象 三、能源统计的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能源购进统计 二、能源消费统计 三、能源库存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能源统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1.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概念 2.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统计范围、核算原则及计算方法 3.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等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 财务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及作用;财务统计的主要分类;企业财务统计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财务主要统计指标的概念及其资料来源。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 二、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 二、企业损益财务统计

三、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主要指标的内容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财务统计的概念 2.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1.企业财务统计指标的分类及其作用 2.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企业损益财务统计和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的概念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统计的内容 4.收入、成本及费用、利润及分配统计的内容 5.工资、福利、增值税统计的内容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其内容

第七章 劳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劳动统计的主要内容;主要指标的概念、定义、范围和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劳动统计研究对象 二、劳动统计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一、从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的概念和范围 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和方法 四、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 五、从业人员的变动统计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一、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三、城镇失业率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一、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三、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劳动统计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期末人数、平均人数、长期职工、临时职工等统计指

标的概念、统计原则、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1.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概念 2.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1.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 2.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的概念及构成 3.工资总额包括的各项指标的概念及内容 4.工资总额不包括的范围 5.平均工资、平均实际工资、平均实际工资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本概念、工作任务及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作用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统计 二、投资完成额统计 三、资金来源统计 四、新增固定资产统计

五、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统计 六、房屋建筑面积统计 七、投资经济效益统计 八、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固定资产的概念 2.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概念及构成 2.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概念及构成 3.新增固定资产的概念及条件 4.新增生产能力统计的主要指标 5.房屋建筑面积统计的主要指标 6.投资经济效益统计的主要指标 7.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的分类 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价格 9.新增固定资产的计算条件和计算方法 10.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法基本问题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政府统计的概念、特点及其职能任务;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及其作用;统计法的表现形式;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统计管理体制;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法概述

一、政府统计与统计法

(一)政府统计的概念和特征

(二)政府统计的功能和任务 (三)依法统计的必要性 二、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统计法的概念 (二)统计法的特点 三、统计法的表现形式 (一)统计法律 (二)统计行政法规 (三)地方性统计法规 (四)统计行政规章 四、统计法的作用

第二节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 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第三节 统计管理体制

一、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二、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法制发展情况 二、新中国统计法制发展概况 (一)统计立法 (二)统计执法 (三)统计法制宣传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法概述

1.政府统计的概念、特点、功能和任务 2.统计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 统计法律 4.统计行政法规 5.地方性统计法规 6 .统计行政规章 第二节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1.统计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2.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的主要内容 3.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的主要内容 4.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的主要内容 5.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要内容 6.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统计管理体制

1.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2.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法制发展情况 2.我国统计立法工作 3.我国统计执法情况 4.我国统计法制宣传情况

第二章 统计调查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我国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及要求;统计调查制度的概念及分类;统计标准的概念及要求;统计调查方法的主要类型和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管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分类

一、政府统计调查

(一)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 (二)政府统计调查的特点 二、民间统计调查

(一)民间统计调查的特点 (二)涉外统计调查的内容 第二节 统计调查项目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及分类 (一)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三)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一)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三)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四) 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 三、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第三节 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概念 (二)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 (三)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 (四)统计调查制度的法律效力 二、统计标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一)统计标准的概念 (二)统计标准的主要内容 三、统计标准的分类 (一)国家统计标准 (二)部门统计标准 (三)其他统计标准 第四节 统计调查方法

一、普查 二、抽样调查 三、全面调查

(一)全面调查的概念及实施步骤 (二)合法统计调查表的要求 四、重点调查 五、行政记录

第五节 统计调查证件

一、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 二、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分类

1.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 2.政府统计调查的特点 3.民间统计调查的特点第二节 统计调查项目

4.涉外统计调查的内容

1.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 2.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3.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4.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5.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6.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7.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8.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9.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 第三节 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1.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2.部门统计调查制度 3.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4. 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 5、统计调查制度的法律效力 6.统计标准的概念、内容及分类 7.国家统计标准 8.部门统计标准 9.其他统计标准

第四节 统计调查方法

1.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 2.普查 3.抽样调查 4.全面调查的概念及实施步骤 5.合法统计调查表的要求 6.重点调查 7.行政记录 第五节 统计调查证件

1.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 2.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资料的概念和特征;统计资料管理体制;统计资料管理、归档、提供、公布和保密的法律规范。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概述

一、统计资料的特征 二、统计资料管理体制 (一)统计资料的管理 (二)统计信息共享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一、统计资料的审核

(一)统计调查对象审核和签署统计资料 (二)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三)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录入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 二、统计资料的归档

(一)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

(二)保管统计资料的机构和职责 (三)保管统计资料的方法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一、统计资料的提供

(一)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二)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二、统计资料的公布

(一)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二)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三)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 (四)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保密

一、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 二、商业秘密的保密 三、个人信息的保密

四、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保密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资料管理概述

1.统计资料的法律特征 2.统计资料管理体制 3.统计资料的管理 4.统计信息共享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1.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资料的审核和签署 2.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3.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搜集、审核、录入统计资料的审核 4.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 5.保管统计资料的机构和职责 6.保管统计资料的方法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1.统计资料的提供 2.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3.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4.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5. 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6.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 7.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保密

1.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概念和特征 2.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 3.个人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4.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包含的种类

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统计人员的概念、职责、职权;统计从业资格的规定和要求。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一、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一)国家统计局

(二)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四)乡镇统计工作岗位

二、部门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的设置及职责 第二节 统计人员

一、统计人员的概念 二、统计人员的职权 三、统计人员的职责

四、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要求 (一) 统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 (二) 统计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第三节 统计从业资格

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及其意义 二、统计从业资格及其范围

三、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四、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 五、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1.政府综合统计机构 2.部门统计机构 3.独立的统计机构的含义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统计机构的必要性 5.统计机构的职责 第二节 统计人员

1.统计人员的概念 2.统计人员的职权 3.统计人员的职责 4. 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5.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第三节 统计从业资格

1.实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2.统计从业资格 3.必须具有统计从业资格人员的范围 4.申请统计从业资格人员的必备条件 5.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 6.统计从业资格与统计专业职务的区别 7.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8.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9.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使用

上一篇:教导主任新学期开学的发言稿下一篇:小区物业保洁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