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不周山(7篇)
1.共工不周山 篇一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 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难点 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请看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自学(2分钟)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
2.借助《学习与评价》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0分钟)
四、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0分钟)。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其他同学评价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给大家听。
4探究,加深理解
师:本篇文章写的是一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
1.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2. 背诵课文。
3. 课后题三
2.《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篇二
我们学校每次评课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不要说优点了,说不足吧,一人一句的不足加起来,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呢!一个人看到的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备课组看到的一篇课文,也可能是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众多的同课头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就距离全面把握课文文本越来越近啦!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无关名利无关荣誉无关其他,只是为了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个每天都进步一点的老师!
废话说的多,回来说说我的课。
这是一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们学校本身对文言文就有了流程:一读,二译,三诵,四赏,五品。就是一通读感知,二自主翻译,三熟读成诵,四赏析人物,五品析语言。所以,我备课的同时也在注意着这样的流程。同时加入自己的讲课风格。站在讲台上的并不一定就是权威的是百分百正确的,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的整体课堂经常都是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闪光。每当我有口误或者手误的时候,学生都敢站起来直接说出我的错误。感谢这次七年级的一个学生,下课后过来对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碰撞应该是‘石’字旁,你写成‘足’字旁了。”心里暖暖的,学生愿意跟我沟通,共同进步!
下面说反思,我也只说不足,不提优点。
这节课朗读是亮点。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既然诵读是重点。就应该让诵读贯穿全文,开篇读,中间读,结尾读。以读代讲,以读代译,这样才叫读的充分。而且关于整体感知,位置应该进行调整。确实,在背诵完之后再提出感知有点后知后觉。应该初读后就直接感知内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情况下翻译全文,最后再熟读成诵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平时常规课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如此这般,可能这次的课文比较短小,备课的时候竟然会觉得
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是的,我们上课经常强调的东西,却在这时被我抛到了九天之外。
而且在评课开始之前,卢老师已经跟我沟通了关于人物这个部分。课堂上的共工形象,这些资料都不是来自文本,从哪里来呢?我说,是告诉学生回家后多方面搜集资料得来的。还有学区负责老师王老师,68中的王老师,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师,大家都对于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卢老师说,今天真是评课评的暖洋洋啊。其实啊,我的心里才是暖洋洋的。
关于人物,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也觉得,应该站在文本的基础上,首先肯定共工是个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敢的英雄。但是还有不足,比如暴躁比如不计后果。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背景,充实共工的形象,为了人民造福啊,结果却引发了战争啊。虽然最后结果在我们现在看来,日月星辰都有了规律,江河湖海都向东流,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个灾难!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应该很好的把握住基本的文本,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课文告诉我们的,哪些是我们额外知道的,再加以总结。对于学生的指向性会更加全面,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文本,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的过程。毕竟,我们是要以课本为例,教会学生思考。
而对于有共工引发的延伸讨论,关于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控制情绪。七年级的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见解,相当好,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还有贯穿全课堂的大组竞赛,使我们一贯的激励学生的手法,效果很明显,会继续坚持。关于王世忠老师说,加分每道题都加五分,未免有失偏颇。我一开始确实考虑到了,平时的课堂也会有所侧重。主要是公开课,学生情绪有点紧张,需要放松甚至是更好的激励。想传达给他们,这样的时候,你敢于站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我加分,加给你的勇气和信心。平时课堂上,一道难题,提问程度好的学生,加五分;一道简单的题,提问程度不好的学生,也加五分。就是这个效果吧!
3.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篇三
教师寄语:
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知识链接】
《淮南子》简介: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一、常识填空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_______________,是西汉淮南王 ______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解释加点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柱折()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结果是:“ ”(用原文的句子填空)【合作探究 】
一、翻译重点语句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合作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2,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个怎样的人?
三、研讨深化、展示提升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四、总结检测、积累巩固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五、全课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六、课外阅读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鲧
复⑦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卒:最终)
鲧(gǔn):人名,禹的父亲。2.帝:指天帝。3.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4.堙(yīn):堵塞。5.祝融:火神的名字。6.羽郊:羽山的近郊。7.复:通“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8.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11..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西汉以前认为禹治水后划定九州。
《盘古开天》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
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发鸠之山:山名。之,助词,无意思。2.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3.乌:乌鸦。4.文首:头上有花纹。文,花纹。5.喙(huì):鸟嘴。6.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精卫”本是这种鸟叫声的拟音,所以说“自詨”。7.是炎帝之少女:这个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是,这。炎帝,相传就是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8.为:成为,变做。9.堙(yīn):填。漳水:浊漳河 11.出:流出,发源
《羿射九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尽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羿:神名,以善射著名。
4.共工怒触不周山读后感 篇四
学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因为颛顼是一位非常残暴的统治者,所以他为了实施他的暴行,他还专门派人发明创造了许多的刑具,他还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栓剂在北方的天空上,结果导致北方昼夜通明,炎热似火。而南方却永远都是一片漆黑。公公为了解除人们的苦难而战斗,救民于水火中。 我看到了共工为了天下百姓造福她死命的一头向盘古的脚变成的一根通天的擎天柱。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大山被拦腰撞断了。北方天空上的日月星辰像滚豆子一样“哗啦啦”滚到了西北方。
从中我学到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不然世界将会再次陷入混乱。
5.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篇五
?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
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疑难解析:昔(从前)、触(撞)、维(绳子)、绝(断)、
故(所以)、焉(这里)、潦(积水)、归(流向)
(4)文意理解: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因此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地向东南方向陷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朝东南流去。
三、内容赏析
(一)人物:共工、颛顼。(采用个人简历的方式来拓展补充人物,加深同学们对主人公的印象。)
【 共工是炎帝的后代,他领导的部落在河南流域,他和儿子后土对农业都十分精通,尤其擅长水利,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措施,因其卓越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水神”。
颛顼————黄帝的孙子,二十岁就即位称皇,在位约78年。颛顼聪明敏慧,有智谋, 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
(二)起因:争为帝。(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补充背景,促进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
【共工和子女们擅长农业,经过长期考查部落地形,他们发现地势高的地方不容易灌溉,地势低的地方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他们想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认为自己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不允许共工自作主张,触动他的统治,于是他大肆宣扬共工的做法会触怒鬼神,当时的百姓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害怕上天动怒,大都支持颛顼,于是共工孤立无援,最终寡不敌众,败下阵来,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惨败。】
(三)经过:怒而触不周之山。(拓展补充,开拓想象力。)
6.共工不周山 篇六
一 基础知识按要求默写的句子。(13分)(1)《夸父逐日》一文中,表现夸父善于奔跑、志向宏大、气魄非凡的语句是:(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表现夸父气吞山河的非凡气概和形象的语句是:(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现夸父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2)《公共怒触不周山》一文中,交代故事起因的语句是:(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描述故事发展和高潮的语句是: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3)《共工怒触不周山》中表现共工力量巨大、神奇的语句是:(3分)(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解释日月星辰为什么都是东升西落,大江大河为什么自西向东奔流这两种自然现象(结局)的语句是: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河渭(wèi)逐走(zhú)后裔(yì)...
颛顼(zhuānxū)水潦(lǎo)...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2分)与日逐走,入日(逐走:竞跑,赛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饮于河、渭(河:黄河)(渭:渭水)..北饮大泽:(大泽: 大湖)..公共怒触不周山(怒:愤怒)(触:撞击)..
天柱折,地维绝(维:绳子)(绝:断)..水潦尘埃归焉(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4 古今异义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行走).饮于河渭(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地维绝(古义:绳子今义:维护)5 填空。(4分)
(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2)《公共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6、词类活用。
①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去北方。②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二 阅读理解
(一)《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翻译下列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2)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3)弃其杖,化为邓林。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古代神话是成语形成的来源之一,如成语“夸父逐日”就来自本文。它的意思是: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这个深化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4、“夸父逐日”后来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5、你如何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这件事?夸父是个怎样的人?
答:①消极方面:自不量力。
②积极方面:表现夸父宏大志向、勇敢追求、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英雄气概。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表现了夸父的什么精神品质?
答:这以情节使整个神话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夸父勇敢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二)《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 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公共发怒后用头去撞不周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着西北方向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2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你认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是真的吗?千百年来为什么还会流传这样的故事?
答:不是真的,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当时的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模糊、混沌状态,但他们渴望了解、探索、征服大自然。
于是借助神话这一形式来解释。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共工怒触不周山后发生了什么?共工发怒用头撞了不周山后,西北角的一条天柱子折了,东南角的一条系地大绳断了。所以,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移动;而地面向东南方低洼,水和泥沙都流向东南。
4、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多角度评价)答:①正面(积极):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反面(消极):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请你推测一下。
原因是“与颛顼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6、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共工不周山 篇七
课题:
25、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掌握“逐走、河、道、折、绝、倾”等词语的含义、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了解神话的有关知识。
3、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课时安排:二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积累字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逐走()河,渭()水潦()颛顼()
二、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三、介绍《山海经》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诵读、译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交流
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1、采用范读、自主读、合作读方式练习朗读,力求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小组合作探究,译读课文,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学生展示翻译成果。课堂练习:自我检测
1、填空
《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__________》,这两篇短文都是____________,都体现了古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夸父与月逐走______(2)入日_________(3)饮于河,渭_____(4)北饮大__________
2、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1)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请你推测“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 工战败后怎样的心里?
(3)张开想象的翅膀,表现共工怒不可遏时的情态、丰富人物形象。(4)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多角度评价人物)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何理解文中结尾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找共性
齐诵两篇短文,讨论: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拓展迁移:
类似的神话你还知道哪些?请至少列举三个故事。
四、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五、课堂作业: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神话,人们借这个奇妙的神话来比喻不自量力
B、如今,人们常用“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5)昔者,共工与颛顼__________
(6)怒而触不周之山________(7)天柱折,地维绝_______(8)天倾西北______(9)故水潦尘埃归矣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弃其杖,化为邓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至,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怒而触不周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柱折,地维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___________________(6)地不满东南,故水潦主**归焉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理解课文,感悟神话精髓。
一、朗读课文,探究神话精髓。
1、学习《夸父逐日》
(1)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2)有人认为,“夸父逐日”,最后却“道渴而死”,他并没 有为人类做出什么伟大贡献,他的举动是盲目的,他的牺牲 也是毫无意义的,你对此怎么看?(3)课堂自我检测
《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__。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C、夸父是一个敢于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神奇人物
D、神话《夸父逐日》反映了古代人们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阅读《夸父逐日》,完成以下习题。
(1)请找出文中最富有神话色彩的两个情节。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夸父“道渴而死”后,其杖“化为树林”这一细节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夸父逐日丧命,你认为值得吗?你从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完成以下习题。
(1)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是如何解释的(用原文回答)?你如何看待这种解释?(2)你从共工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共工不周山】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