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11篇)
1.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 篇一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双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关系,明确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3.通过专题强化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方式
1总体思想:先分单元复习,再综合练习;
2.单元复习方法:学生先做单元试卷,第二天教师根据试卷反馈讲解,再布置作业查漏
补缺;
3.综合测试:严肃考分考纪,教师及时认真阅卷,讲评找出问题及时训练、辅导
三、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单元复习
1月21、22,复习第一、二章
1月23日复习第三章
1月26复习第四章
1月27复习第五章
1月28复习第六章
1月29复习七下第二章
第二阶段:综合复习
1月30日——2月2日
第三阶段:回归课本
2月3日
四、复习过程和措施
(一)分单元复习阶段的措施:
1、复习教材中的定义、概念,进行正误辨析,教师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知识,重视对书本基本知识的整理与再加工;
2、.以点、线段、角等图形设计图形为载体,渗透学生的审美能力,规范作图能力的培养;
3.在复习应用题时增加开放性的习题练习,题目的出现可以是信息化、图形化方法形式,或联系生活实际为背景出现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题目有层次,难度适中,照顾不同学生;
4.要十分注重课本中的“数学活动”,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防止命题者以数学活动为载
体,编写相关探究题型。
(二)综合测试阶段的注意点
1、认真分析往年的统考试卷,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思想,重难点,侧重点,基本点;
2、根据历年考试情况,精心汇编一些模拟试卷,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应试技巧,提高应
试能力;
3.在每次测试后注重分析讲评,多用激励性语言,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要打击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期末考生中超长的发挥。
2.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 篇二
一、教学片段及意图
1.引 入故 事 ,激发 学 生 提 问 的 兴 趣 。 (上 课前 2 分钟)
教师: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曾说:“中国的孩子比较擅长不停地解题目,而不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我们更需要能提问的孩子!”同学们,从这些大师的经历和话语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学生: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
教师:那同学们面对老师,你能尝试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老师,你教了多少个学生了?
学生:老师,你上课幽默吗?
……
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既营造了愉悦、自由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热情。
2.联系生 活,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斜拉桥、旗杆、探照灯发出的光线、向两个方向延伸的铁路,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熟悉的几何图形?
学生1:线段、射线、直线、三角形……
教师:很好!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板书课题)
教师: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各画出一条线段、射线和直线,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议一议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一些“原初问题”有意识地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本原性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它们,从而激起学生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生成问题的能力。
3.利用教 材,开发“四能”的资源。
教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46页最后一段内容到147页第3行结束,尝试完成下面几个问题,并将刚才你画的线段、射线、直线用符号进行表示。(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及要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本,教师在投影幕上先给出学生自学时的导学问题。 )
问题:(1)怎样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表示的字母有什么注意点?有几种表示方法?
(2)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射线、直线?你能结合图形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5分钟后)
教师:请同学们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熟悉常用的、重要的几何术语,意在帮助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经验;在检查自主学习的成果时,再次通过设计问题串,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4.自编问题,创新“四能”的途径。
在学生自主学习好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后,出示一道习题如下:
如图1,在直线m上有3个点A、B、C,图中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哪几条?
学生:线段AB、线段AC。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其他同学吗?
学生:图中以B为端点的线段有哪几条?
学生: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
(教室里沸腾起来了)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如果在直线m上有n(n≥2)个点,那么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多少条射线?请同学们课后去研究。
设计意图: 在示范性地提出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基本图形,让学生尝试着编出不同的问题,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离散性,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延伸、拓展,促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由个别的具体感悟上升到一般的理性认识,从本质上抓住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四能”意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提升,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5.操作探究,发展“四能”的策略。
教师:如图2,从甲地到乙地有3条路,走哪条路较近?
学生(齐):路线2。
教师:从甲地到乙地 能否修一条 最短的路?如果能,你认为这条路应该怎样修?请在图中画出这条路。
学生:从甲地到乙地修一条线段。
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同学们能概括出一个结论吗?
学生(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今后我们可以将这个结论作为说理的依据,下面我们来看它在生活中的应用。2005年之前,台湾同胞从高雄机场飞到北京机场需要绕道香港机场,全程约为2654km,同学们觉得应该怎样设计航线行程最短呢?为什么?
学生:从台湾直达北京,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对!经多方努力协商,2005年开通了台湾与北京的直航,全程约为2098km,不仅缩短了海峡两岸的距离,更拉近了同胞们心灵的距离。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来刻画北京与高雄两地的距离更为合理?
学生:2098km。
教师:对。我们把连结两点所得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所以北京与高雄两地的距离就约为2098km,要注意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它与线段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来感受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然后应用这个基本事实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得出了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水到渠成;通过设计问题来“做”,把问题看做是“做”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通过“做”来生成问题,把“做”的过程看做是发展学生的“四能”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
6.巩固练习,培养“四能”的手段。
出示三道练习题:
(1)做一做:如图3,已知点A、B、C。
1画线段BC(连接BC);
2画直线AB、AC;
3在线段BC上取一点D,画射线AD。
(2)如图4,看图说话:
(3)赛一赛:
看图、说图、画图
比赛规则:
同桌两名同学,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个人反向。其中一名同学看屏幕上提供的如图5所示的图形说给另一名同学听,另一名同学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形,比哪一组完成得既对又快。然后两人互换角色。
(赛一赛,教室里再次沸腾)
设计意图:理解和掌握几何概念,应做到会表述、会画图、会识图、会互译、会应用,适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数学思维训练的必然要求。
7.小结 交 流 ,深 化 “四 能 ”的 意 识。
学生自主小结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符号表示、两个结论,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在回顾和感悟中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师:本节课的内容可提炼成“3332”,即学习了3种图形、3种概念、3种表述和2条结论,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可以画一条直线,那么过3个点、4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
教师:你提的问题真好!请大家课后去思考一下。
设计意图: 以问题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在学生自主小结的基础上,抓住线段、射线、直线的异同,教师及时进行提炼,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3332”;利用学生谈收获体会的契机,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要求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反思
1.在研读教材中挖掘培养学生“四能”的素材。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培养问题意识的素材,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建构知识体系。
2.在学情分析中把握培养学生“四能”的梯度。由于笔者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不善于发表独立见解,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但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小学里关于“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掌握得较好,对线段、射线、直线这些图形的生活原型很熟悉,所以教者在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线段、射线、直线模型为抓手,抓住前后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学会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积累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 篇三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篇四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①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②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③注意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要抓住三点:
1)未知数所在的式子是整式(方程是整式方程);
2)化简后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系数中含字母时不能为零)
3)经整理后方程中未知数的次数是1.
④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方程的解代入满足,方程成立。
⑤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整式或分式),等式不变(结果仍相等)。a=b得:a+(-)c=b+(-)c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不变。
a=b得:a×c=b×c或a÷c=b÷c(c≠0)
注意:运用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等号两边都要同时+、-、×、÷;运用性质2时,一定要注意0这个数。
⑥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步骤: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
以上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五个基本步骤,在实际解方程的过程中,五个
步骤不一定完全用上,或有些步骤还需要重复使用.因此,解方程时,
要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在解方程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要漏乘不含
分母的项;分子是一个整体,去分母后应加上括号;
注意:去分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分母化整(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⑵去括号:遵从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不要漏乘括号的项;不要弄错符号(连着符号相乘);
⑶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以=为界限),移项要变号;
⑷合并同类项:不要丢项,解方程是同解变形,每一步都是一个方程,
不能像计算或化简题那样写能连等的形式.
⑸系数化1:(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把方程化成ax=b(a≠0)
的形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不要分子、分母搞颠倒(一步一步来)
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概念梳理
⑴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审题,特别注意关键的字和词的意义,弄清相关数量关系,注意单位统一,注意设未知数;
①解:设出未知数(注意单位),
②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③解这个方程,
④答(包括单位名称,检验)。
⑵一些固定模型中的等量关系:
①数字问题:表示一个三位数,则有=100a+10b+c(数位上的数字×位数)
②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时间×速度
甲乙同时相向行走相遇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甲走的时间=乙走的时间;
甲乙同时同向行走追及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之间距离
③工程问题(整体1):基本公式: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各部分工作量之和=总工作量;
④储蓄问题: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⑤商品销售问题:商品利润=售价-进价(成本价)
商品利润率=(售价-进价)/进价
⑥等积变形问题:面积或体积不变
⑦和、差、倍、分问题:多、少、几倍、几分之几
⑧按比例分配问题:一般设每份为x如:2:3:4为2x、3x、4x
⑨资源调配问题:资源、人员的调配(有时要间接设未知数)
(二)、思想方法(本单元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小结)
⑴模型思想:通过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成数学模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
⑵方程思想: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如:按比例分配、线段的长、角的大小等)就是方程思想.
⑶转化(归纳)思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利用去
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各种同解变形,不断地用新的更简单的方程来代替原来的方程,最后逐步把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⑷数形结合思想:如:数轴问题、在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时,借助
于线段示意图和图表等来分析数量关系,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很直
观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⑸分类(整体)思想:如:绝对值、偶次方、点在线段上(延长线
上、线段外)、角在角内(外)在解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和含绝对值符
号的方程过程中往往需要分类讨论,在解有关方案设计的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往往也要注意分类思想在过程中的运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①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的,并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消元法解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每个方程都成立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格式﹛)
2、代入消元法:从一个方程中求出某一个未知数的表达式,再把它“代入”另一个方程,进行求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3、加减消元法: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左边-左边=右边-右边)消去一个未知数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一定要使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相反)
短时间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查查在知识方面还能做那些努力。关键的是做好知识的准备,考前要检查自己在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否还有漏洞,是否有遗忘或易混的地方;其次是对解题常犯错误的准备,再看一下自己的错误笔记,如果你没有错题本,那可以把以前的做过的卷子找出来。翻看修改的部分,那就是出错的地方、争取在答卷时,不犯或少犯过去曾犯过的错误。也就是错误不二犯。
2、一定要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心态问题是影响考试的最重要的原因。走进考场就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要信心十足,要相信自己已经读了一千天的初中,进行了三百多天的复习,做了三千至四千道初中数学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收获的时候,自己会取得好成绩的。
3、看完书后,把课本放起来,做习题,通过做习题来再一次检查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如果碰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再看课本,这样以来,相信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7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初中要上六年而不是六天!许多出色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2.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练习题 篇五
1.在梯形面积公式S=(a+b)h中,已知h=6厘米,a=3厘米,S=24平方厘米,则b=()厘米.
A.1B.5C.3D.4
2.已知甲组有28人,乙组有20人,则下列调配方法中,能使一组人数为另一组人数的.一半的是.
A.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B.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C.从乙组调12人去甲组
D.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或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3.足球比赛的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是0分,一个队打了14场比赛,负了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场.
A.3B.4C.5D.6
4.如所示,在甲图中的左盘上将2个物品取下一个,则在乙图中右盘上取下几个砝码才能使天平仍然平衡?()
6.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 篇六
A、B、C、D、2、如图1,∠AOC的邻补角是()
A、∠BOCB、∠BODC、∠BOC和∠AODD、无法确定
图1图2图
33、已知,∠1与∠2互为邻补角,∠1=40°,则∠2为多少度()
A、20°B、40°C、80°D、140°
4、如图2,已知直线AB及点P,过点P画直线AB的垂线有几条()
A、不能画,B、只能画一条C、可以画两条D、可以画无数条
5、如图3,表示A到BC的距离的线段()
A、ABB、ACC、BCD、AD6、如图4,找出∠1的同位角()
A、∠2B、∠3C、∠4D、无同位角
图4图5图67、下列说话正确的是()
A、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B、同一平面内,b//a,c//a,则b//c
C、同一平面内,D相等的角一定是对顶角。
8,如图5,∠1=∠2,则有()
A、EB//CF,B、AB//CF,C、EB//CD,D、AB//CD,9、如图6,已知∠1=80°,m//n,则∠4=()xkb1.com
A、100°,B、70°C、80°,D、60°,10、如图7,AB//EF,BC//DE,∠B=40°,则∠E=()
A、90°,B、120°C、140°,D、360°,图7图8图911、如图8,∠1=∠2,∠5=70°则∠3=()
A、110°,B、20°C、70°,D、90°,12、如图9,AB//CD//EF,那么∠A+∠ADE+∠E=()
A、270°,B、180°C、360°,D、90°,13、如图10,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A、∠1=∠2,B、∠3=∠4C、∠D=∠DCED∠D+∠ACD=180°
图10图11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移只改变原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B、定理一定是真命题。
C、同位角相等是真命题。Xkb1.com
D、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能画出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5、如图11,AB//CD//EF,∠ABE=38°,∠BCD=100°,则∠BEC=()
A、42°,B、32°C、62°,D、38°,二、填空题(每题3分,总15分)
16、∠1与∠2互为对顶角∠2=30°,∠1=。
17、如图12,∠AOC=31°,∠BOC=59°,则OA与OB的位置关系。
18、如图13,∠1与∠2互为(填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
19、如图14,当∠DAC=∠BCA,则AD//。
20、如图15,AE//CD,DE平分∠ADC,∠EAD=50°则∠DEA=。
图12图13图14图1
5三、解答题(总40分)
21、作图题。(6分)
(1)如图(1),过线段AB的中点C,作CD垂直AB。(2分)
(2)如图(2),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2分)
(3)如图(3),画∠AOC的角平分线一点P到两边的距离(2分)
(1)(2)(3)
22、如图,已知∠ABP+∠BPC=180°,∠1=∠2,在括号里填写理由.(6分)
解:因为∠ABP+∠BPC=180°(已知)
所以AB//CD()
所以∠ABP=∠BPD()
又因为∠1=∠2(已知)
所以∠ABP-∠1=∠BPD-∠2(等量代换)
所以∠3=∠4
所以EB//FP()
23.如图,∠1=60°,∠4=120°,判定m//n吗?为什么?写出理由过程.(7分)
24,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与O,∠EOC=80°,OA平分∠EOC,求∠BOD的度数?(7分)
25,如图,∠1=∠2,能得到∠3=∠4吗?为什么?写出理由过程(7分)
7.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辨误 篇七
一、生物都有细胞、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吗?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单元小结”中 ,有这样一条“小结” (见第70页):
此外,本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最后一段, 也概括说:“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见第65页)
这里所说“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等,是不很准确的。在本单元第二章节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你将知道”中,就明确地提问“多细胞生物体多种多样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在课文中,也说“多细胞生物体都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见第59、60页)。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人体即哺乳动物为例来说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说明植物体构成的。而人体和绿色开花植物都是高等的多细胞生物体。结合本书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有关内容可知,四类绿色植物中同时有“组织、器官”的植物体,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绿色开花植物三类,但有六大器官的就只有绿色开花植物。所以,“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更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在修订前的课本第二单元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其开头这样说道:“多细胞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有许多细胞”(见第62页);在本章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中说,单细胞生物没有上述结构, 有上述结构的是多细胞生物(见第68页)。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最新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也有三处明确提到“多细胞生物体”:“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命现象”,“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还有一张表的题目就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见第10-1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6月第5次印刷)。此外,病毒等连细胞结构也没有,就更谈不上有上述结构了。
因此,“单元小结”中的“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这句话就不准确了,最好在前面加上“多细胞”,说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 这样课本前后一致又不致造成误解。当然,说“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且都有组织、器官等”,也不十分准确,但比“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要准确得多。所以,不能因为是“小结”,为了过分追求文字的简洁而牺牲准确性,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此外,第三节中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一句,最好也在前面加上“多细胞”。
二、苔藓植物的“假根”是根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标目“苔藓植物”中,课文这样叙述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见第81页)这里说苔藓植物的“根非常简单 ,称为假根”,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只是根比较简单,称为“假根”而已。那么,“假根”是根吗? 苔藓植物到底有没有根呢?
我们首先要区分“根”和“假根”。根是高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有时又称“真根”, 一般是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根的主要功能为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将水和无机盐输导到茎、叶,以及储藏养分等。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主根),或由中柱鞘细胞发育而来(侧根),也有的是从茎或叶上生出来的(不定根)。胚根是种子萌芽后首先出现的器官,它向下生长深入土壤而固持幼苗。根的结构,大都比较复杂,内部都有维管组织,并具有根冠。
假根则与根(真根)明显不同。假根,是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结构,外观与根呈类似, 在菌类和一些低级植物都有。在藻类、苔藓和一些蕨类植物(包括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中,生于植物体的下面或基部,具有固着植物体和微弱的吸收功能。从结构上,假根都很简单,不少为单细胞结构,如地钱、蕨的原叶体和伞藻等的假根; 有的为多细胞结构,如葫芦藓等。也有假根形成固着器,如藻类中的海带等。无论何种假根,其内部均无维管组织,尖端也无根冠。所以,假根的进化水平都比较低。假根也有固着植物体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但效率要比根低得多。在来源上,植物体的假根是表面细胞或基部细胞延伸而成,而与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不同。
苔藓植物有像“根”的部位,但它非常简单,只起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因此还不能称为“根”,只能称作“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所以,苔藓植物的吸水保水能力不强,植株矮小。也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没有根的,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假根并不是“根”。对于这一点,在最新修订的义务本《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得到印证。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标目“植物的分类”中,有一个要填写的分类表,其中的“无种子”中“有茎叶”类里,又分“有根”、“无根(假根)”两类,而“无根(假根)”对应的植物是葫芦藓,正是“苔藓植物”,与“无茎叶”“无根”的藻类植物类似(见第97页)。
由此来看,课本中的“根非常简单”一句是错误的,对师生有极大的误导作用,使人认为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原文可改为:“……没有根,只有结构非常简单的假根(假根不是根)。”
三、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通过导管运送的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单元小结”中,有这样一条“小结”:“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见138页)
上面的第二句话也是值得商榷的。
本单元第一章的开头说绿色植物可以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在“小结”中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但根据本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的叙述以及课外资料,可以得知下列信息: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苔藓植物也没有“根”,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虽然有茎,但茎中没有导管,谈不上有输导作用。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
种子植物同蕨类植物类似,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也很高大。
任志鸿主编的《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在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典型演练”之“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这样“典析”道: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由于这类植物没有根,没有吸收水分的专门器官,所以适于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但是根不发达,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输导组织不太完善,也同样更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这类植物的生殖过程必须在水中,借助水的帮助完成受精过程,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见第48-49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6月第9版)
由此可见,四类绿色植物中,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并没有根,它们吸收水和无机盐靠的是全身或叶片,也没有“导管”这一输导组织;有根的只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类,只有它们才是由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并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的。
8.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 篇八
( )1. —Dad, we can____________sports in school an hour a day now.
—Really? That sounds great.
A. play B. to play C. plays D. playing
( )2. —How many teachers are there in your school?
—About four____________.
A. hundreds B. hundred C. hundreds of D. hundred of
( )3. She often____________a train to school; sometimes she goes to school____________bus.
A. takes; takes B. by; by C. by; takes D. takes; by
( )4. Our teacher is very strict____________us____________our homework.
A. in; in B. with; in C. in; with D. with; with
( )5. The movie is____________, and we are really very____________when we see it.
A. relaxing; relaxing B. relaxing; relaxed
C. relaxed; relaxed D. relaxed; relaxing
( )6. —Why do you look so unhappy, Mike?
—Im hungry, mom. I would like____________a large bowl of dumplings with eggs and tomatoes.
A. to have B. have C. having D. had
( )7.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to visit my friend Lin Tao____________the morning of last Sunday.
A. on B. in C. for D. at
( )8. —Did you see the kids____________on the playground this afternoon?
—No, I was in my office all the afternoon.
A. to play B. plays C. play D. played
( )9. —Whats Jim doing over there?
—He is____________his lost keys.
A. looking for B. finding C. looking at D. looking after
( )10. —Did you enjoy your trip?
—Yes, it was____________!
A. awful B. terrible C. boring D. great
( )11. —Is the boy____________?
—Yes, he cant find his way home.
A. happy B. late C. cool D. lost
( )12. —Your words made me feel____________again. Thank you.
—Im happy I can give some help.
A. tired B. nice C. sorry D. sad
( )13. They are too tired. They decide____________now.
A. to go longer B. to stop to work
C. not to have a rest D. to stop working
( )14. Oh, dear!The shop is____________.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here.
A. empty B. sunny C. crowded D. big
( )15. —I dont like mutton____________beef.
—I dont like mutton, I like beef a lot.
A. and; but B. and; and C. or; but D. or; and
二、完形填空。
There was a little poor boy in a small village. He lived 1 his mother. His mother had to
work all day. In the morning she 2 cakes. In the evening she was back home with some
3 .
One day she was ill in bed, 4 she gave the box to her son and said, “There are one
hundred cakes in the box. Go to the park with these cakes and sell them all. Now 5 , come back early 6 you sell them.”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The boy got to the 7 , opened the box and cried, “Cakes! Cakes! The most delicious cakes in the world.” A woman had a cake. “Oh, its really 8 !” Then many people near came to 9 them. Some wanted three and others wanted five. After a little time, there were not any cakes in the box, but one hundred 10 in it. How happy the boy was!
( )1. A. with B. like C. at D. from
( )2. A. had B. ate C. made D. got
( )3. A. cakes B. food C. children D. money
( )4. A. because B. so C. but D. after
( )5. A. look B. see C. listen D. hear
( )6. A. and B. so C. after D. before
( )7. A. park B. street C. village D. cakes
( )8. A. bad B. terrible C. awful D. delicious
( )9. A. eat B. buy C. sell D. take
( )10. A. coins B. cakes C. boxes D. people
三、阅读理解。
A
I really enjoyed this movie. Its a fun movie for the whole family. I had really good laughs and enjoyed being there. —James
I would recommend (推荐) this movie to everyone. Whether you go with family or friends, I honestly think this movie has something you will really enjoy! —Sam
Ive seen several movies of this kind, but this one is the best. It is so well made—some of the scenes are so beautiful. —John
I went to see this movie with my 9-year-old daughter this Tuesday, really without knowing too much about it. My daughter and I were pleasantly surprised at how funny it was. We just couldnt help laughing. I would recommend this movie to the whole family. —Mary
( )1.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tell that is spoken in the movie.
A. Chinese B. English C. Japanese D. French
( )2. The poster shows that the movie lasts .
A. 25 minutes B. 60 minutes C. 85 minutes D. 125 minutes
( )3. John likes the movie because of .
A. the funny actors B. the wonderful music
C. the sweet voices D. the beautiful scenes
( )4. Mary and her daughter spent watching the movie.
A. $30 B. $40 C. $45 D. $60
( )5.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movie most probably tells a story.
A. funny B. sad C. terrible D. true
B
We had a terrible school trip last week. Some students were late. Then we waited half an hour for the school bus, but it didnt arrive. Finally, our teacher took us to take the subway. It took over an hour. When we arrived at the zoo, we were all tired and hungry. We wanted to see dolphins, but there werent any. There were some really smart seals (海豹), but we didnt see the show because we arrived too late. We forgot our cameras, so we didnt take any photos. Then it started to rain, and no one had an umbrella. We didnt see many animals because of the rain. So we went for lunch. We ate hamburgers. My friends also had some ice cream. But I didnt have any, because I dont like it. I wanted French fries, but there werent any in the shop. They were sold out!Finally we went back to school. We were wet, tired and stressed out. I didnt enjoy my school trip at all.
( )6. Why did the teacher take the students to take the subway?
A. Because the students didnt want to have the trip.
B. Because the school bus didnt arrive.
C. Because the students didnt like taking the school bus.
D. Because the students didnt take cameras.
( )7. The students were when they arrived at the zoo.
A. excited B. happy C. tired D. lucky
( )8. What animal show was there at the zoo?
A. Dolphin show. B. Seal show. C. Monkey show. D. Panda show.
( )9. How was the weather after they arrived at the zoo?
A. Sunny. B. Cloudy. C. Windy. D. Rainy.
( )10. What did the writer think of the school trip?
A. Terrible. B. Great. C. Not bad. D. Fun.
C
I went home one Saturday afternoon in the autumn of 1993 to get some work done in the garden. While sweeping leaves on the ground, my five-year-old son Nick came over and asked me to write something on a piece of paper to make a sign for him.
“What for?” I asked.
“Im going to sell some of my stones,” he answered.
Nick was fascinated with stones and had collected many stones (石头) from all over. “Im too busy to do that for you. Go and ask your mum for help,” I said.
A short time later, Nick returned with a sign, reading. “Stones One Dollar Each”. He took the sign, a small chair and 4 of his best stones and walked to the road in front of our garden. There he put the stones in a line and sat down on the chair.
After half an hour, nobody passed by. I walked to him and asked him to go back, but he didnt.
Another half hour later, a small car came down the road. I watched as Nick stood up, holding his sign up. A woman rolled down (摇下) a window and read the sign. I couldnt hear their talk, but I saw the woman turn to the driver and the man reach for his pocket.
I sat in the yard, as Nick ran to me. Waving the dollar, he shouted. “I told you I could sell one stone for a dollar—if you believe in yourself, you can do anything.”
( )11. Why didnt the writer help his son?
A. Because his wife is better at making a sign.
B. Because he didnt know what to write.
C. Because he was busy sweeping leaves.
D. Because he didnt want his son to sell the stones.
( )12. The underlined words “was fascinated with” mean “ ”.
A. was far from B. was afraid of
C. was famous for D. was interested in
( )13. Nick was a boy .
A. who was kind B. who had a strong mind (意志)
C. who was honest (诚实的) D. who had many hobbies
( )14.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
A. the story happened in spring
B. the car was driven by a woman
C. Nick spent half an hour selling one stone
D. the writer might be moved (感动) by his son
( )15. 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A. Expensive Stones. B. Favorite Stones.
C. A Stones Value (价值). D. Stones for Nothing.
四、阅读理解填词。
Spring is coming. The w 1 gets warm. Its still a little cold and w 2 these days. But we can find spring everywhere.
Look at the trees. The l 3 on the trees are green now. They are growing (生长) well.
Some flowers are c 4 out. They are so b 5 . Listen, the birds are singing. They are happy to come b 6 . Spring is a good time for outdoor(户外的) a 7 . Children are playing on the playground. Some are flying kites; others are t 8 photos; still others are playing football. They w 9 sweaters and jeans. Spring is a comfortable season. Its not too cold or too h 10 . I like it.
1. w 2. w 3. l 4. c 5. b
9.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 篇九
《有理数》总复习
一、内容分析
小结与复习分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正数与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以及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方法与运算律,从而给出全章内容的大致轮廓,第二部分针对这一章新出现的内容、方法等提出了5个问题;通过这5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主动进行新的知识的建构。
二、课时安排:
小节与复习的要求是要把这一章内容系统化,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学习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两部分。因此,本章总复习的二课时这样安排(测验课除外):
第一课时复习有理数的意义及其有关概念; 第二课时复习有理数的运算。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设计典型例题,检测学生知识,科学地进行小结与归纳。
四、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本节课将复习有理数的意义及其有关概念。其内容包括正负数、有理数、数轴、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相反数与绝对值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借助数轴,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用以描述有理数特征的系统。另外,在运用有理数概念的同时,还应注意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五个重要概念: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2、使学生提高辨别概念能力,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3、能正确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
对有理数的五个概念: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
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正数与负数:(给出4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和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1)温度为-4℃是什么意思?(2)如果向正北规定为正,那么走-70米是什么意思?(3)21世纪的第一年,日本的服务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了-7.3%,这里的“服务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了-7.3%”是什么意思?(4)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什么要引入负数?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例子吗?
2、有理数的分类:(通过2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1)请说出下列各数哪些是整数、分数、正整数、负分数、非负数?(课本P62第一题)
313.5,-3.5,0,|-2|,-2,-1,-,0.5;
53(2)请将上面的各数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两类,并说明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若要分成三类,又该怎样分?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
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说出8个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4、数轴:
(1)请你画一条数轴;并说一说画数轴时要注意什么?
(2)在你所画的数轴上表示出上面的8个数。
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请你将上面的8个数用“>”连接起来,并说明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说一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有哪些方法?
6、有理数的乘方:
(1)an(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an的值大于0?
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通过2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
(1)将数***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2)请你说出1.6与1.60这两个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二)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请把不正确的说法改正过来:(1)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5,则这个数是5。(2)若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的本身,则这个数是1。(3)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则这个数是2。
(4)若一个的立方等于它的本身,则这个数是0或1。(5)(-2)2 与 –2
2互为相反数。(6)只有负数的绝对值才等于它的相反数。(7)所有的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2、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b,则|a|>|a|
B若a>b,则a2>b2 11C 若a>b则>
D 若a>|b|,则a>b ab(2)一个数的偶次幂与它的奇次幂互为相反数,这个数是()A、1
B、-1
C、0
D、-1或0(3)如果a、b互为相反数,x、y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为1,那么代数式的值是
()
A、0
B、1
C、-1
D、2
3、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数。
(1)最小的正整数;(2)最大的负整数;(3)大于-3且小于2的所有整数;(4)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5)绝对值小于5的所有整数;(6)在数轴上,与表示-1的点的距离为2的所有数。
abm2xym4、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5/6和-7/8;(2)-(-0.01)和-10。(3)-π和-3.14;
5、观察下面的每列数,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
(1)-23,-18,-13,;
234(2),,,;
816326
4(3)-2,-4,0,-2,2。
(三)课堂小结: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理数的两种分类经常用到,应注意它们的区别;
(2)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利用数轴可直观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相反数指的是两个仅符号不同的数,数轴上表示一对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它们的和为0;而倒数指的是两个乘积为1的数;
(4)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非负数,数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10.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 篇十
(一)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相关的概念。
难点:对数轴、绝对值等的理解。
二.具体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1.负数
在正数前面加“-”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整数0正分数负整数有理数有理数0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负分数
3.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1)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4.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1)数a的相反数是a(a是任意一个有理数);
(2)0的相反数是0;
(3)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
5.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a0)
(1)a的倒数是a;
(2)0没有倒数;
(3)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
6.绝对值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1)a的绝对值记作|a|;
(2)若a>0,则|a|=a
若a=0,则|a|=0
若a<0,则|a|=a
(3)对任何有理数a,总有|a|>0
7.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可通过数轴比较
在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2)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2)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3)近似数就是与实际数非常接近的数。
三.考点分析
对负数意义的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和几何意义,有理数的分类,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有效数字等都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把握能力。
n【典型例题】
例1.判断正误
(1)a一定是正数;
(2)a一定是负数;
(3)(a)一定大于0;
(4)0是正整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1)由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可知,a可是任意的数,既可以是正数,还可以是负数或0,故不正确。
(2)由上题可知,当a是负数或0时,a是正数或0,故不正确。
(3)(a)是a的相反数(a)a,但a可以是一个负数,故不正确。
(4)由定义可知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不正确。
例2.若|x||y|3,且x、y都是整数,请写出符合条件的x、y的值。
分析: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数轴解决问题,即x对应在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与y对应在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为3。
解:由题意知,x对应在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与y对应在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为3。
从数轴上可以看出,x、y可以取的数应为从-3到3之间的整数。
∴(1)当x=-3时,y=0
(2)当x=-2时,y=1
(3)当x=-1时,y=2
(4)当x=0时,y=3
(5)当x=1时,y=-2
(6)当x=2时,y=-1
(7)当x=3时,y=0
abbccaabc
例3.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bc||ca||a||b||c|。
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的数的大小及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解:由上图可知a0bc
∴ab0,bc0,ca0
|ab|(ab),|bc|(bc),|ca|ca
∴|a|a,|b|b,|c|cabbccaabc
∴|ab||bc||ca||a||b||c|
abbccaabc(ab)(bc)caabc1(1)1(1)1 0
例4.近似数1.85与1.850的意义相同吗?为什么?
分析:根据近似数的意义,明确1.85和1.850意义是不同的。
解:近似数1.85和1.850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1.精确度不相同,1.85精确到百分位,即0.01,1.850精确到千分位,即0.001;
2.有效数字不同,1.85有三个有效数字,1.850有四个有效数字;
3.取值范围不同,1.85的准确值m应满足1.845m1.855,而1.850的准确值n的范围是1.8495n1.8505。
例5.若|a3||b5|0,求ab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绝对值的非负性
解:∵|a3|0,|b5|0
∴若|a3||b5|0
则|a3|0,|b5|0
∴a30且b50
∴a3且b∴ab3(5)2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已知|a1|5,则a=()
A.6 B.4
C.6或4
D.6或4
2.根据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bc0a
B.abc0
C.acb0
D.b0ac
3.已知a、b是两个有理数,则ab与a比较,必定是()
A.aba
B.aba C.aba
D.大小关系取决于b
4.a、b互为相反数,下列各组中不一定互为相反数的是()
33A.a和b
22B.a和b
C.a与b
5.已知|m|5,|n|2,|mn|nm,则m+n的值是()
A.-7 B.-3
C.-7或-3
D.-7或7或3或-3
6.已知a、b、c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用“<”或“>”连接
ac_________0
ab_______0
b___________c
|a|____________|c|
ab和D.22
7.若|m1|m1,则m_______________1;
若|m1|m1,则m________________1。
8.近似数7.280精确到__________位,有__________个有效数字。
29.若a、b互为倒数,m、n互为相反数,则(mn)2ab____________。
10.把-3.5,|-2|,-1.5,|0|,3,|-3.5|表示在数轴上,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
3来。
11.若|3x1|与(y1)互为相反数,求x,y。
2【试题答案】
1.C |a1|5a15
a4或a6
2.D
3.D
5.C
4.B |mn|nmmn0m5,n2mn7或3
6.> < >
<
7.
<
8.千分
9.2
13.51.5|0||2|3|3.5|3
10.22
11.|3x1|(y1),|3x1|(y1)0
11.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复习点拨 篇十一
学习完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知识,需要对涉及的重点知识作一总结和归纳,以便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的知识结构
在以上各章内容中,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主要有:解一元一次方程、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不等式(组)的解集、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常见的中考考点
这部分内容中常见的中考考点: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利用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问题;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考虑到文章的篇幅以及同学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这里没有把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作为复习的重点,但这不表示这些内容不是重点,许多省市都在中考试卷中单独设置题目专项考查.
三、典型例题与疑难解析
例1已知方程组x+y+z=11,①
x-3y-z=1,②试求代数式x+的值.
分析: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固然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把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仅仅定位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层面上,而应该从数学思想的高度认识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如,将方程①×3+②,即可以消去y,得到一个与x、z有关的代数式.
解:由方程①×3+②,得4x+2z=34,x+=.
例2关于x的不等式2x-a≤-1的解集如图1所示,则a的取值是().
A.0B.-3C.-2D.-1
分析:如何处理不等式中的字母a与不等式的解集x≤-1的关系,是本题的难点.
可以先把a看做已知数,解不等式2x-a≤-1,求得解集为x≤;与从数轴上所表示出来的解集x≤-1进行比较,建立方程:=-1.
解这个关于字母a的方程,得:a=-1.选D.
例3一张方桌由1个桌面、4条桌腿组成.如果1立方米木料可以做方桌的桌面50个或做桌腿300个,现有5立方米木料,那么用多少立方米木料做桌面、多少立方米木料做桌腿,使做出的桌面和桌腿恰好能配成方桌?能配成多少张方桌?
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桌面数与桌腿数间的关系是问题的难点.是“桌面数=桌腿数×4”还是“桌面数×4=桌腿数?”有些同学可能感到困惑.因为“一张方桌由1个桌面、4条桌腿组成”,所以,可从配套的角度看待恰好需要的桌面数与桌腿数,从而得到:配套需要的桌面数×4=配套需要的桌腿数.
解:设用x立方米木料做桌面、y立方米木料做桌腿,使所做出的桌面和桌腿恰好能配成方桌.依据题意,得:x+y=5,
50x×4=300y.解得:x=3,
y=2.
说明:本题也可以设一个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例4现有甲、乙两家商店出售茶瓶和茶杯,价格为:茶瓶每只20元,茶杯每只5元.为了促进销售,这两家商店分别制定了各自的优惠方法:甲店制定的优惠方法是买一只茶瓶送一只茶杯;乙店按总价的92%付款.
某单位办公室需购茶瓶4只,茶杯若干只(不少于4只).
(1)当需购买40只茶杯时,应该去哪家商店购买?为什么?
(2)假如让你去购买4只茶瓶,若干只茶杯,从最实惠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设计购买方案?
分析:若购买茶瓶4只,茶杯x只,则去甲店购买,需要付款[5(x-4)+20×4]元;去乙店购买,需要付款[(5x+20×4)×92%]元.可以依据不等式5(x-4)+20×4>(5x+20×4)×92%的解集,确定具体购买方案.
解:(1)在甲店买茶瓶4只,茶杯40只,需付款:4×20+(40-4)×5=260(元);在乙店买茶瓶4只,茶杯40只,需付款:(4×20+40×5)×92%=257.6(元).因而,当购买4只茶瓶,40只茶杯时,应该选择到乙店购买.
(2)若购买茶瓶4只,茶杯x只,则去甲店购买需要付款[5(x-4)+20×4]元,去乙店购买需要付款[(5x+20×4)×92%]元.
当5(x-4)+20×4<(5x+20×4)×92%时,即x<34时,应该选择到甲店购买;当5(x-4)+20×4>(5x+20×4)×92%时,即x>34时,应该选择到乙店购买;当5(x-4)+20×4=(5x+20×4)×92%时,即x=34时,可以到甲店购买,也可以到乙店购买.
说明:方案设计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依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注意隐含在题目中)列出不等式.
例5某商场准备进一批两种不同型号的衣服,已知若购进A种型号衣服9件,B种型号衣服10件,则共需1 810元;若购进A种型号衣服12件,B种型号衣服8件,则共需1 880元.已知销售一件A型号衣服可获利18元,销售一件B型号衣服可获利30元,且使在这次销售中获利不少于699元,且A型号衣服不多于28件.
(1)A、B型号衣服进价各是多少元?
(2)若已知购进A型号衣服是B型号衣服数量的2倍还多4件,则商店在这次进货中可有几种方案?简述购货方案.
分析:叙述这类问题的文字比较多,需要静下心来理解题意,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段理解.如,将“已知购进A种型号衣服9件,B种型号衣服10件,则共需1 810元;若购进A种型号衣服12件,B种型号衣服8件,共需1 880元.求A、B型号衣服进价各是多少元”作为一个部分单独审题.
解:(1)设A种型号的衣服每件x元,B种型号的衣服每件y元.
根据题意,得9x+10y=1 810,
12x+8y=1 880.解之得x=90,
y=100.
(2)设B型号衣服购进m件,则A型号衣服购进(2m+4)件,可得:18(2m+4)+30m≥699,
2m+4≤28.解得9.5≤m≤12.
易知m为正整数,故m=10、11、12,2m+4可取24、26、28.
有三种进货方案:(1)B型号衣服购买10件,A型号衣服购进24件;(2)B型号衣服购买11件,A型号衣服购进26件;(3)B型号衣服购买12件,A型号衣服购进28件.
【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推荐阅读:
七年级数学上册习题11-24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06-28
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09-22
七年级上册期中数学10-15
七年级上册政治复习要点07-14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11-09
七年级上册数学工作总结07-01
七年级上册数学寒假作业答案07-10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08-22
七年级上册数学考试质量分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