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n教学模式的感悟

2024-07-15

44n教学模式的感悟(16篇)

1.44n教学模式的感悟 篇一

我的语文教学感悟一二三四

营盘中学郝全林

一、如何实施过程和方法目标?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实施。对水平较高的教师而言,解读文本和确定教学目标是较为简单的问题。教学目标的确立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师本人的认识有关。对一部分教师来说,教学目标的确立没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成分,大多数时候是借鉴教学参考书中别人的成果,甚至是人云亦云。

过程和方法是如何把教师自己的设计目标转化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具体操作,就像高明的医生把确定的手术方案在手术台上操刀完成方案一样。可以说,确定目标固然重要,但过程和方法是三维目标中的重中之重。它检验着教师的学识水平,专业素养、教学智慧。

如语文课程中知识目标的实施,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强调字词的记忆和理解,忽视字词的运用。我非常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的语文课造句训练,它不但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又丰富了词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很多教师认为是一种太高太虚的东西,实施如同雾里看花。其实不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容易操作。中学语文课本选编的文章文质兼美,学习一篇课文如同品味一道精神的美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到人生的本质。读完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和收获?学生用讨论会、交流会的形式,写读后感完成问题,教师加以指导,目标就会完成。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效整合?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目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反对论者认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应用只是愉悦了学生的感官,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味作品内容,致使学生难以打开思维,只能仰着脖子看画面,竖起耳朵听答案,时间一长,什么思考、创新都没有了,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能力难以提高,他们提出让多媒体技术滚出语文课堂,还语文教学真正的课堂。支持论者认为,多媒体的使用由于新奇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各执一词,难见分晓。

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有效地整合?教学实际中,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古诗文的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古诗文讲求平仄用韵,具有音韵美的特点,通过诵读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们的一部分教师用多媒体名家的诵读代替学生读。名著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感受。可一部分教师完全脱离文本,剪辑电视连续剧中相关片断,用播放电影的方式来完成名著阅读的问题。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中既不能用多媒体充斥课堂,追求学生感官享受,但也不能用一支粉笔加黑板的形式。学生通过生活体验、知识积累解决的问题,我们绝不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放在教师无法用语言描述,离学生生活久远的的问题上,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壮美风光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对于身处怒江峡谷的学生来说,见惯了鸟语花香,潺潺流水,树荫浓郁,“大漠”“孤烟直”等对学生较为陌生,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相关的幻灯片,给学生一些直接的、形象的场景,学生就会联想和想象:为什么孤烟是直的?为什么能看到长河落日圆?看到是因为无风,飞沙走石,狂风肆虐的大漠和无风的大漠相比谁才是美的。教学“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种古代男子对心上人示爱的方式因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师可播放新疆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制作相关的幻灯展示,告诉学生,现在的表情达意用写信、电话,E-mail,和古代表达的方式谁更美…..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教学实际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多回想教育行为和教学课堂。一堂课下来,多回想一下课堂:这堂课学生为什非常兴奋或者是沉郁?教育教学中学生为什么不听从教师的教诲?学生为什么对我的课堂没有兴趣?不断地反思,我总

结出这样的道理: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学识水平,对教材的处理和挖掘,教师的高雅的情趣、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课堂和学生影响较大。所以,我的教学不在是埋怨现在的学生难教,不在用师道尊严来使学生就范......多听课,你就会有了反思的支架和参照点。之所以有“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就是因为人的视野狭隘。多听一听同伴的课,你就会有很多的收获:优秀的课堂,让你知道你的不足,一般的课堂让你能树立自信。多听一听专家的课让你的教学永不止步……

人的眼睛总是朝外看着,很少有审视自己,所以我们总是看见别人的优缺点,很少发现自己。反思,让你的眼睛不光朝着广阔的天地,还可以审视到自己,发现自己,正视自己……

四、如何进行语文中考复习

中考总复习是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归纳和总结,中考复习的效果和学生升学成绩相关。

我们很多的青年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总希望有一套良好地、快捷复习方法供自己使用以提高复习效率。因此,现在派生出了中考复习的市场,各种诸如“兵法”“大赢家”“达标”等花样百出的资料和介绍复习方法的资料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和家庭。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一种真正地快捷的方法,真正的方法其实就在于我们教师自己的手中和学生的状态。

现在很多人认为语文学科不受学生的欢迎,是因为我们把教学和考试混做一体,时刻不忘分数是老师和学生的命根子,因此大量的复习资料和试题充斥着课堂,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学习语文兴趣,导致学生基础薄弱,这也是语文复习较为吃力的主要原因。

平时的教学,我们一定要按语文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我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积累基础,不要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到中考前留出一段时间进行中考复习,这样复习才有效。

多分析和研究中考的动向和命题的趋势,你就会找到复习的正确方向,减轻学生的负担。如古诗文的背诵考查,一般大多数选自课标规定的五十篇中的名言名句,文言文的考查也从十六篇中进行选考,且不会在近三年考察过的篇目中重复考查,现代文文体考查方向一般在每一度的中考研讨会上有明确的指向。教师在复习的准备过程中只要进行层层筛选,紧缩包围圈,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复习就会十分的轻松。

注重复习策略。很多问题对大多数同学不是一次就能记住的。记忆类的东西,必须进行多次重复,以加深记忆。特别是文言文的复习,因考自课内,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准考试动向,命题规则,反复强化,学生就能轻松过关。作文类的复习首先要建立在认真规范书写的基础上,注意文章的立意上下功夫,形式新颖,个性化的作文往往得分就为理想。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阅卷中的一些亟待解决问题,作文区分度不大。

教师在复习的各阶段,一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注重合作的理念、“兵教兵”的方法,建构充满活力的复习课堂,复习一定会更加有效。

2.44n教学模式的感悟 篇二

一、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 学重点

高中语文教材体裁多样、风格迥异,因此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学重点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杨绛的《老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散文,鉴赏文本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会善待他人,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课堂教学重点。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老王的职业、身体状态、居住条件等方面入手,去感悟老王物质贫乏、身体残疾、饱经沧桑的这一底层人物形象特点。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文章中结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生活中总会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爱不幸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由此,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是你,你会把这种责任往自己身上扛吗 ? 杨绛为什 么会有这 种责任感 呢?”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层层引导,学生最终会悟出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心怀善意,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小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如此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有所获, 学有所得,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结合文本写作背景,感悟教 学难点

文本阅读的难点,往往是作者独特的思想认识和生命体悟,也是文本的情趣与理趣所在。由于受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往往很难直接通过文本读懂、读透其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和情感内涵。因此,在进行感悟式教学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借鉴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突破高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难点问题。

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 学生在阅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语句时,很容易将李白定位为一个乐观自信、及时行乐的诗人,而忽略他当时正身处“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这样一个写作背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他们品味出《将进酒》深藏豪放飘逸外 表之下的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和渴望入世的急迫心情。教师对背景资料的引入和对文本信息的追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文本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获得中国文人对生命价值求索的顿悟。

三、拓宽阅读思维模式,感悟教 学疑点

学贵有疑。古人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思考力,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思维模式,鼓励他们于无疑处生疑,敢于探究,领会词语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品味出一番新意和深意来。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词,洞幽烛隐,见微知著,把握文章的精髓。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没有用更符合琵琶自然属性的“声”或“音”,而是选择用不合场景的“语”字?面对这样的疑点,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意境,拓宽阅读思维模式, 洞悉作者和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才能悉心品味出“语”字的妙处———这是作者听了琵琶曲后的感受,在作者眼中,琵琶女演奏的不仅仅是琵琶乐曲, 更是在诉说自己的心声。

四、品味鉴赏文本语言,感悟文 本美点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它们的语言或明白晓畅,亲切自然;或朦胧隐晦,意蕴深远;或雄浑豪放,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委婉含蓄……这些文字往往在轻描淡写中饱含哲理,充满思辨,富有情趣,值得我们认真咀嚼、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美点。

3.教学一线的感悟 篇三

关键字:感动学生 激发学生 学高为师 脚踏实地

张思明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要做到却不易。

首先,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是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给他们信心,教师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与他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哪怕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往,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由,支持他、理解他、鼓励他、赞美他;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他们交朋友。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当学生在认知和行为习惯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其进行开导,给以帮助。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发挥和创造的“场”,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顺着他的思路,也可能会柳暗花明。这样,同学参与的热情才能被激发出来。

当爱和理解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时,还具有如下很多作用:1.感染作用:我个人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感动,感动就是生活。要想有感动,就要有爱和理解,爱自己的学生,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们会感知到我们的努力,会从心里喜欢我们,愿意学习我们所教的学科。2.激励作用:教师的理解和鼓励,能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学习热情逐步高涨,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自信心得到加强,由自卑转化为自尊,落后转化为上进,悲观者看到希望,冷漠的心燃起热情,使学生的人生发生转折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与教师要求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要注重引导,使学生在愉悦的生活环境中快乐的学习,主动的学习、乐于学习,各项素质都向良性化发展,并建立起友爱、和谐、健康向上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以具备更加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教师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任重而道远。“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德高”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面对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学识、业务水平要求更高了。特别是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關学科的一般知识,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主要在课堂主阵地上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真正的做到一专多能。

再次,我认为教师也应该把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成为一个令学生信任的心理医生。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其中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他们的身心都处在不成熟期。尤其是在当前的转型社会,由于家庭、社会等问题的共同作用产生了许多问题学生,表现出行为异常,心理上有障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运用巧妙的方法予以疏导解决。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学生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优秀学生:非常扎实,学习有方法,智力较高,成绩优秀。懒散学生:学习能力强,但不能主动学习,学习不够脚踏实地,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学习型:学习很刻苦认真,但方法死、能力差,基础不扎实,成绩上不去。学困生:学无兴趣,不肯下功夫,底子差、能力弱,学习成绩也差,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我们教师都知道,教学中的有效学习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单独留一些作业,也叫“开小灶”;对学困生也要适当辅导以便他们能跟上进度。我们的教学要做到合情合理,要因材施教,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适时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有问题讨论。对于那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症结遗留,甚至沉淀。暴露的问题要及时抓,遗留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我们学校有的老师做得很好,他会花时间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矫正,从而督促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学习效率,使其逐步系统完善。

总之,教学中要把工作做实,不要浮于表面,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是教好数学的保证,要相信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思明.特级教师家园.数学专栏.

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室编.《数理哲学译文集》.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小班化教学的感悟 篇四

张玉梅

10月28日,参加了进修组织的小班化教学联合体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站在只有28人的教室里,感觉教室是空旷的,心情也随之开阔了。通过这一节公开课的尝试,我的感受颇多,因为自觉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便是我的一点体会。

小班教学的优势给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人数少,教师可以关注教室中每一个学生。要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从每个学生的学情出发”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为了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我从分组到自学方法,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到在竞赛活动的规则上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程度不同,分组时每组配备成员也分成不同的层次,既能保证各组之间实力相当,又能保证组内互助式学习可以顺利进行;课堂成果展示通过竞赛的方式呈现,那么竞赛的规则就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机会出来展示,而清晰、简要的指令也成为我的一项重要的课堂任务。

5.关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感悟 篇五

学校2013年工作计划清晰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是大家的共识。学校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了一系列会议和扎实的研讨交流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的责任

(一)对自己负责

工作是每个人谋生的基本手段,面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认真对待,积极行动,因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决定着成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做好每一件事,认真负责,这是一种美好道德,也是成功的核心,更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让自己成为能跟上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师,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永不落伍,就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投身教科研活动,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工作中,劳而无怨,苦中作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对学生负责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面对日新月异的今天,我深知自己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看过电影《命运呼叫转移》的人都记得,山区单身汉老三,为了给手机充电,骑车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去寻找电源,因为他知道,失去电的手机,同废铁并无区别。人也如此,无论你的“电量”多强劲,无论你的“容量”多庞大,终归有电量耗尽的一天。对于教师来说,充电是防止落后,保值甚至升值的最好方法。所以,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我校的中职学生具有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等特殊性,这就需要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光靠以前学到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我将学习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不缀,学习不止。不仅潜心研究业务、教学方法、技巧,还注意加强理论学习。在努力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还注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对学校负责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个人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只有教师的真正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才会实现学校的发展。

我觉得教师的素质不应只注重学历的高低,更取决于是否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在工作中,每个教师都会出现职业倦怠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将教育真正地当作一种具有创造性、值得投入毕生精力的事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我会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终身事业来追求,全身心地投入,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以德育人,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创新,踏实工作,我们二中专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学校。

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们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特别是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履行教师的职责,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地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意识,不断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认真备课上课,精心设计教案,用心批改作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参加集体备课,发挥团队精神,认真探讨教学问题,积极深入课堂听课,取长补短,努力提升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注重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个性化,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比如科学备课、有效上课、个性化地提问、悉心辅导等,从而彻底改变沉闷冗长的教学模式。不断突破自己,寻求新的教学增长点。不断学习和研磨先进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依据所教学科的知识脉络、所任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不断改进教学,从而形成一套自成特色的有效教学要领,以追赶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步伐。

三、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一)提高自身素质

1.认真学习“十八大”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在学习中充分认识新时代教育这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战略地位,理解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的正确性。不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精神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教育。

2.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老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品格,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因此,每个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

(二)提高师德修养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三)爱学生

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全意地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更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心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因喜爱老师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四)拥有强烈的责任心

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是爱。我却认为,拥有责任心 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一切则无从谈起。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作为一个教师,每当我站到讲台上,望着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一种责任感会在心头油然升起,就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6.职校教师的教学成长感悟 篇六

前些天,几个年轻教师在一起讨论自己读高中时的“长大后的志愿”。不禁想起了当时自己的想法:读书读的真是累,老师天天逼着我们,几乎经常在背后对老师们指指点点的,以后我长大工作了绝对不做老师。也因为自己经常生病,生活和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心里暗自下决心要做医生。但是,不知不觉我走在教学岗位上已经有7个年头了,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转变称了一名人民教师,挥洒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个人认为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和遗憾共存,困惑也是出了又出。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我这几年的成长感悟。

一、心理态度上的根本转变

起初,把来江汉油田任教只看作是一份工作,没有当做是事业来做,心里总是认为,我认认真真的上好我的每一节课,耐心的对待我的学生就行了,其他的不需要我去想,我也不想想。就这样,工作是看不到大的起色,管理学生方面不如别人做的好,教学方面进展也不是很大,自己都觉得做的没意思了,是不是得换分工作。当你有这种心态时,你对工作就失去了热情,更谈不上爱,你的态度是浮躁的,你的工作给不了你欢笑,而工作是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自然生活也变得无趣。2011年寒假,在家想了很久,也和家人交流谈论了的很多,发现自己放不下这份工作,自己必须改变自己的现状,才能有让自己满意的生活。

1.工作态度上的转变

工作不只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备课上,加强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也沉下心去看书,吸收专业知识,也增长其他知识。在上课方面多向老教师请教,多与年轻老师交流,也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在课堂上和课间,让自己尽量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去听学生的心里话,去感受那个年龄层的小孩的心理状态。同时,最决定性的改变是找学校领导“要”班主任干,既有着年轻人的干劲,也认为不当班主任的老师不是一民合格的人民教师。理念指导行动,心中有了信念,思想方能成熟,做事才能尽可能完善。

2.对学生态度上的转变

职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要差了一些,但是,他们也需要成长。老师如果一直黑着一张脸给他们上课,认为他们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你与学生就隔着千山万水。如果带着轻松愉快去上课,相信每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你会发现学生给你的千山万水也很美。

3.与家长交流上的转变

在没有做班主任的时候,对家长的态度是能避免就避免,不能避免的也就很表面的交谈下。但是现在我发现,当你家长沟通去了解一个学生,配合家长去引导改变一个学生的时候,家长对老师是感激,学生对老师是信任,自己收获的感动和欣慰。也是为自己的工作成长在积累有效的经验。其实,这些都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做的呀!

二、对教师职业的重新认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给学生传授好知识,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社会在发展,每个时代的学生有他鲜明的特点,那么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也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我看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永远没有过时之说,教师就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要有好的师德素养。同时,我认为作为这个时代的教师,还应有好的师能素质,即能将专业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管理上做的合情合理;还应该有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老师有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另外还要有非常强的信息素养,现在时信息化的时代,强的信息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三、工作中的困惑

理论指导实践,但有的时候理论也没有有效的方法去实践,这也是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难。1.职校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不渴求,不感兴趣,我们该怎么带着他们培养兴趣,我们上课时的专业知识该教哪些内容,怎么有效的交给他们,让他们能真正的掌握一项技能。2.与学生年龄差距越来越大,有时候学生谈论的事情我们根本无法接受或是没办法理解,这样的交流该怎么进行下去。

7.语文教学的时代感悟 篇七

一.语文课应该是踏实的。

语文教学不可能不带一丝的功利, 教育的使命, 中考高考的检验, 上级的评判, 家长的期盼等等诸多因素, 使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分数。但这也恰恰决定了我们更应该带着一颗不功利的心, 去踏踏实实地从识字、写字、读书、背书、训练、写作等各个方面一点一滴教会学生积累、做人。要问收获, 先问耕耘, 教育教学没有终南捷径, 唯有耕耘———有韧性的、有规划的、有目标的耕耘, 我们才能在金秋时节, 在东篱之下悠然地采菊。是的, 语文课要培养的不仅是人才, 也更应是能担当起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的合格的公民。

二.语文课应该是诗意的。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我的课就着力追求这样一种境界, 使学生跟随这我渐入文章之佳境, 翱翔于教材提供的审美天地, 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 跟诸多高尚的人物谈话, 不知不觉之间, 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 逐步培养起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一种何其诗意的课堂啊!

语文课堂上, 教师就应该用燃烧的激情, 用丰厚的文化积淀, 用一颗诗人般敏感的心灵去点燃课堂, 引领学生渡向知识的彼岸。创设诗意的课堂, 必先锻造自己为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语言优美, 才华横溢, 风趣幽默, 淡定优雅。诗意的语文课堂必情景交融, 自然流放, 师生融洽, 兴趣盎然, 或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 或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三.语文课应该是博大的。

特级教师韩军说, 制造假冒伪劣的物质产品, 会害人性命, 那么制造伪劣精神产品, 如课堂上、作文里、口头中, 言不由衷、鹦鹉学舌、胡编乱造、伪抒怀、假抒情, 就是从精神与人格上, 奴化人, 毒害下一代。语文教育的博大不应仅仅体现在它尽得祖国语言的精髓, 饱览世界文化的风采, 更应体现在它的真实、自由、个性, 这也必定是做人的根本。语文课堂上我们不要教唆孩子说“神的话”———假话、大话、套话, 也不放任学生说“鬼的话”———自私、冷漠、仇恨的话, 而是要鼓励学生说“人的话”———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性”之话。

语文教师应守住语文课的三尺讲台, 坚执于精神真实、自由、丰盈, 师生同说真心话, 人人自由思考, 独立思考, 言而由衷, 保持个性, 洗尽铅华, 回归教育的人文之本。如此, 语文教育之树, 才能枝繁叶茂, 历久常青。

四.语文课应该是智慧的。

曾有幸倾听过特级教师韩军的示范课, 其顿挫抑扬的吟诵, 其巧设玄机的课堂设计, 其循循善诱的引导, 其与生同乐的天真……无不让人拍手叫绝, 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课堂之趣, 哪一点不是教师的多年历练和苦心经营的智慧呀。韩军老师的智慧, 是课下对教育的痴迷与探索, 是课堂上对自身和学生的一种解放, 是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气与洒脱。作为语文教师, 或许一生我们都只是默默无闻地耕耘, 无人喝彩地收获, 但我们却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五.语文课应该是温情的。

正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王君以的题为《培养平民情怀, 铸造健康人格》演讲所感染我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是多么需要剥开冰冷的物质外衣, 去相互展开心灵, 捧出温暖与呵护。

8.语文的感悟式教学 篇八

一、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教材体裁多样、风格迥异,因此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学重点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杨绛的《老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散文,鉴赏文本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会善待他人,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课堂教学重点。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老王的职业、身体状态、居住条件等方面入手,去感悟老王物质贫乏、身体残疾、饱经沧桑的这一底层人物形象特点。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文章中结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生活中总会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爱不幸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由此,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是你,你会把这种责任往自己身上扛吗?杨绛为什么会有这种责任感呢?”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层层引导,学生最终会悟出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心怀善意,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小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如此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有所获,学有所得,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结合文本写作背景,感悟教学难点

文本阅读的难点,往往是作者独特的思想认识和生命体悟,也是文本的情趣与理趣所在。由于受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往往很难直接通过文本读懂、读透其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和情感内涵。因此,在进行感悟式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借鉴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突破高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难点问题。

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学生在阅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语句时,很容易将李白定位为一个乐观自信、及时行乐的诗人,而忽略他当时正身处“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这样一个写作背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他们品味出《将进酒》深藏豪放飘逸外表之下的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和渴望入世的急迫心情。教师对背景资料的引入和对文本信息的追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文本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获得中国文人对生命价值求索的顿悟。

三、拓宽阅读思维模式,感悟教学疑点

学贵有疑。古人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思考力,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思维模式,鼓励他们于无疑处生疑,敢于探究,领会词语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品味出一番新意和深意来。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词,洞幽烛隐,见微知著,把握文章的精髓。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诗中作者为什么没有用更符合琵琶自然属性的“声”或“音”,而是选择用不合场景的“语”字?面对这样的疑点,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意境,拓宽阅读思维模式,洞悉作者和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才能悉心品味出“语”字的妙处——这是作者听了琵琶曲后的感受,在作者眼中,琵琶女演奏的不仅仅是琵琶乐曲,更是在诉说自己的心声。

四、品味鉴赏文本语言,感悟文本美点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它们的语言或明白晓畅,亲切自然;或朦胧隐晦,意蕴深远;或雄浑豪放,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委婉含蓄……这些文字往往在轻描淡写中饱含哲理,充满思辨,富有情趣,值得我们认真咀嚼、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美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感受、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中学语文课堂开展感悟式教学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9.老师的教学用书培训感悟 篇九

这几天晚上,我一直在琢磨一本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本书,说陌生也陌生,因为今年是苏教版改版后第一次以全新的面目出现;说它熟悉呢,也熟悉,因为里面的内容和老版本相比,大同而小异。当我重新审视这本书后,我还是发现,里面有很多东西,真的是很值得玩味。

首先说它的地位,它是老师们公认的老师第一本用书,有什么疑问,先翻教学用书,凡是其他资料对某个问题看法不一的,先以教学用书为准。它的权威信,自不用赘述,我对教学用书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面对一篇课文往往会手足无措,读几遍课文还是理不出个头绪,于是我就把目光投到了教学用书上,迫不及待地翻开它,那时的我看见教学用书就像是看见了救命的稻草,于是乎,我把教学用书上的关于课文的每一条我认为重要的分析都写在了课本上,课本上被我写得密密麻麻,上课时也多是照本宣科,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我的课堂也大多是满堂灌,自己讲的疲惫不堪,还沾沾自喜,觉得教给学生很多东西,教学用书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随着年龄的增加,认识的提高,特别是听了很多名家的课之后,我发现,名家名师的课堂和教学用书的 “面目”是大相径庭。他们的课堂之所以如此出彩,是他们做了大量努力的结果。我越来越发现,教学参考书也只能是参考而已,不能把它当做圣旨一般。至于什么东西该讲,那些东西不用讲,全靠老师自己的选择,那么我对教学用书的使用也就有了一个选择。

现在,当我重新审视这本书时,我对教学参考书有了更加清楚和理性的认识,首先在第一页,编者就明确告诉了我们,对本册教材处理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至于每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文前的重点提示,课文的分析这些自不必说,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课后的探究·练习和教学建议,当我用一个老师成熟的眼光重新审视它们时,我发现它们是多么好的无声的老师啊!比如在《松树金龟子》这一课后的探究·练习第一题中写到:“在这篇课文里,法布尔把自己对松树金龟子的一些发现告诉了大家,你认为法布尔有哪些主要发现?”我讲课时就是把这道题当做主问题抛了出来,大家经过自学合作后,我们把探究结果写到了黑板上,这基本上就是文章的思路;然后再学习本课语言。这样的教学思路跟后面的教学建议是“异曲同工”,只不过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按照这样的学习思路,我们学习了《国宝——大熊猫》,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再比如,在新闻单元第一课《为梦想,相会在北京》后面的“教学建议”那简直太好了:它基本上就是一个上课的思路提示,从生字词、侧记特点、概括场景 、每一个场景内部的特点,到最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样的建议真的是很难得! 其实只要用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具备独立备课的能力”那么在教学用书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把课标的理念落实地更好。

近年来有个不好的现象,许多老师备课时,不看教学用书,只看“鼎尖教案”什么的就觉得很好,于是乎有的学校每年干脆只订教案,不订教学用书。我认为,这是思维上的懒惰,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教学就容易陷入一个不好的循环。

可说的很多,可是篇幅有限,我想只要我们足够用心,教学用书一定会像一个宝藏一样,带给我们无尽的惊喜和收获。

10.感悟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篇十

我认真阅读了学习的平台上提供的几个省份的先进课改经验,感悟很深,获益良多。特别是江苏省提供的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更是让我对语文教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一下子找到了教好语文的金钥匙。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这种教学方法讲求的就是“真、美、情、思”。“真”就是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美”就是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儿童总是有一双发现世界、发现美的眼睛,把他们圈禁在一个封闭的圈里,他们看到的将会越来越少,知觉也慢慢麻木,失去了感知美与体验美的能力。“情”就是与儿童真情相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儿童总是最单纯的,也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孩子们的心灵之间。“思”就是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儿童时期是孩童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无所羁绊,可以尽情联想与想象。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动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让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所体验、有所感受,自然而然就可以调动孩子的思维、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孩子的想象是无穷的,给他们的思维装上对翅膀,他们就可以在思维的空间尽情翱翔。

细细研读了李老师情境教学理论后,我就一下子喜欢上了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她是情境教学的开拓者,我想做一个情景教学的践行者。想沿着李老师为我们铺好的路继续前行,甚至能铺出更宽更长的路。以前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李吉林老师,只是享受着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创设的情境,享受着学生投入其中学习语文的乐趣。认真研读李老师的知识精髓后才知道自己该学的有多少。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李老师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她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

11.教学语言艺术的实践感悟 篇十一

一、语言的诗意美

众所周知,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准确、生动、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确是提高学生兴趣的砝码。

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作品语言时,笔者常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指引他们,力求做到教师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融合。《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便是体会文章中貌似平淡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分析这些句子时,笔者提示学生:这些语句看似有着消极的态度和颓唐的情调,有着沉重与无奈的伤感,然而面临着抗日战争的古城故都,朝不保夕,这不禁让人生出无限的眷恋,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这是《故都的秋》颓唐情调的另一层意味,也是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为对逝去的“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

在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虽然我们的语言不能与郁达夫先生相提并论,但我们应力求用最贴近作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作品,感受作品,从而升华出他们独特的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引领下,学生们用诗样的语言来解读作品,便成了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致橡树》一课上,学生这样解读诗作:“本诗富有真情美,读后感觉作者的甘如醇蜜、涩如苦莲的感觉正交织在心中。人应当有情,有了情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珍惜阳光洒过的每一个角落”。我在为学生展现出来的语言美大加赞叹时,更加感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而在于感染、激励、唤醒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二、语言的情感美

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对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就是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从而体验到感情。教师必须要做到“以情感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就是要设置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

首先,教师要“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师自己被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感所打动,才会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打动学生,与他们产生巨大的共鸣。鲁迅的文章旗帜鲜明,语言犀利泼辣,感情强烈,但由于年代的差异,学生能够理解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却难以产生强烈共鸣,而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怀着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鞭笞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歌颂刘和珍等一批敢于向反动势力作殊死战斗的英雄。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却体会不深。如何把鲁迅先生的感情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

笔者在课前查阅了许多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在备课时,英烈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使笔者深为感动。笔者要让学生动情,就要让他们对背景有深入了解。于是,笔者将有关的材料,打印下发给学生,课堂上介绍背景时,用自己的语言对一些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给学生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视频资料的启迪,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烈士的尊敬之情。

三、语言的理性美

教师语言的理性美是指语言逻辑的严密。教师在课堂上要言之成理,证之有据,用自己充满理性的思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分析《石钟山记》一文时,笔者紧扣“疑——探——断”这一条线索,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讨论“臆断”在认识上给人们造成的影响。问题可以不必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重点是能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体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黄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导语:“康德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事物令我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什么,那就是自然,伟大的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这是人之高格,中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生命哲学,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借小小的黄鹂表达了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和思考”。引用康德的话,使笔者的语言极具理性美,它使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就先对其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初步感知到自然、生命的伟大意义。这样分析课文,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真正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进而使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四、语言的本色美

素朴是一种单纯明朗的本色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凸显出一种不雕琢、不纹饰的本色美。基础知识是语文中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少一些机械的记忆,却能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是笔者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一节课上,分析“间谍”、“雉堞”、“通牒”、“喋血”这几个词的区别时,笔者讲解道:“间谍”主要是探刺情报,无论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和语言有关,因此是“讠”字旁;“雉堞”是墙城,因此是“土”字旁,中国有墙文化,国有国墙,城有城墙,家也有家墙,呈现一种封闭状态,这个词对了解古代诗文会很有帮助;“通牒”的“牒”是一种文件,古代的木牒,所以是“片”字旁,如“通关文牒”;“喋血”就是血流出来的样子,既然血流出来必须有伤口,因此是“口”字旁。如“沙场喋血”,有一种壮美惨烈的味道,“喋血”这个词表现力很强,能够强烈地冲击人的视觉,形成一种审美效应。在这里,笔者用最本色朴素的语言来细致地分析这几个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的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学生顺畅地理解了这几个词的含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语都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他的语言应当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炼、魅力。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321004)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中等专业学校(214231)

12.44n教学模式的感悟 篇十二

一、教学生活化, 为感悟教学创造条件

教学生活化就是把学生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灵感, 进而找到课堂内容和课外生活的有效对接, 更好、更深刻地认识问题, 体验情感, 感悟真理。在生活化教学中找到生活与课堂内容的对接点很重要, 能够很好地实现知识和感受的桥接, 这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第一步, 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例如, 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 (苏教版) 下册第四单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学生都明白珍爱生命的词面含义, 通过自学, 也能明白珍爱生命的具体内容, 既是如此, 学生对珍爱生命的意义和如何才能珍爱生命的认识并不深刻, 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进生活内容,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珍爱生命的深刻意义。如, 教师把地震, 特别是汶川地震引入课堂, 给学生介绍一些图片和一些感人事迹, 还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关于地震的纪录片加深学生对珍爱生命的了解。相信, 通过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学生对生活和教学内容都会有更深的理解, 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对生命更加珍爱。

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结合新的教学内容, 形成新的认识, 在感悟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 提高认识。

二、活用生活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思想品德课与生活息息相关, 大部分内容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教师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利用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活用生活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课堂问题。活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 解决问题, 开发智力。在生活现象中感知理论知识, 透过现象, 感悟生活道理、人生哲理。

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 (苏教版) 下册第20课“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时, 教师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祖国大江大河被污染的情况, 让学生根据图片发表感言, 在异常激烈的讨论后, 教师自然可以引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本课的重要性。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热情很高, 并且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对我国的河流变迁现象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对我国饮水现状的思考很是深入, 学生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讨论, 明白了我国在某些地区淡水资源非常贫乏, 我们要珍惜水资源, 克服生活中浪费水源的不良生活现象, 从自身做起, 珍惜每一滴水,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样, 通过现实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探索思考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真切地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 认识得以提升, 人生境界得以提高。

三、激活经验, 体验感悟

每一个中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社会都有一定的认识,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和认知社会, 既能够把学生的实践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感悟知识, 也能更好地践行思想品德, 帮助学生优化品质, 提升道德。

例如学习八年级思想政治 (苏教版) 下册第五单元“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遵守社会法制, 明晓治安处罚。然后, 请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位有责任感的人, 针对课上列举的违法现象应该如何防止, 如何治理。这样,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在大量的材料面前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 并深刻地理解了“正当防卫”的正确含义。

四、学生走进生活, 不断提高认识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是深刻而富含哲理的, 因此, 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慢慢体味, 加深认识, 不断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生活中慢慢长大。学生走进生活的方式很多, 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也可以是购物、帮扶、消费等, 教师要事先制定好目标, 设计好任务, 使学生带着任务, 带着问题走进生活, 这样, 才能有效地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 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 行动起来, 不断为提高自己创造条件。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 在生活中感知知识, 在社会中提高认识, 增强能力。

例如, 学习了“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之后, 教师就可以布置任务, 对我们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 看哪些是不合法的现象, 学生就可以从课堂走向生活, 对周边的菜市场, 小区环境进行调查, 把相关情况以数据、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这些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由感触上升为思索, 在思索中提高认识, 强化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这样, 通过走进生活, 教学任务得到很好的落实, 学生学习热情得到提高, 在生活中, 思想认识不断加深, 在生活中, 学生成长了起来, 实现了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 书本知识和实践探索密切配合。

1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感悟 篇十三

论文类别:中学物理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感悟

袁由均 电话*** 重庆市铜梁区重庆市巴川中学校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学习物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教学是学生真正走进物理,领略物理之美的必要手段。物理实验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学会物理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以下是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1.物理实验能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趣的,但有趣不是空口说,而是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在科学之旅这一节,我打破教材和教参的教学建议,这一节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了大量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趣的。除了教材上有的实验之外,我还增加了以下实验:①自制喷泉:用酒精灯把细玻璃管拉一个很细的锥管,再用两用打气筒把一个烧瓶里的气体抽出一部分后造面负压,再把这个烧瓶倒扣大水中利用大气压便制成了一个喷泉。②利用两张贴得很近的纸利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给学生演示吹不开的纸。③利用乒乓球及矿泉水瓶演示浮不起来的乒乓球。④利用一节5号电池和一张纸带演示“听话”的电池,叫他不动他不动,叫他向右他不会向左,学生感觉到很神奇。⑤利用一节1号电池和羊绒线演示听话的线线,按如图所示的情况,当你希望a线断的时候你就缓缓的用力拉,直到把线线拉断,当你希望b线断的时候,你就迅速的用力拉,学生再次感到物理的神奇。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实验,在此不一一列举。

2.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确保实验的可视度。不管是什么实验,不管以前是否做过,不管是易做的实验还是难做的实验,在上课演示之前都必须亲历亲为。在这一点上我有一个教训,在演示凸透镜总成放大的像的实验中,我拿出两个凸透镜分给两个同学,先观察书上的字,再对着窗外的景物观看,结果学生说什么也看不见,我当时还不相信,自己拿过来看,的确如此,事后才发现我在保管室所领取的是今年新买的凸透镜,焦距相当长,从而导致伸着手臂也不能看见倒立的像。在做光学实验,研究光的反射时,由于实验器材比较小,现场只能让最前面的两排同学看见,于是我采用先找一个物理科代表来当助手,在办公室先把做实验,用手机或相机把做实验的过程完整的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演示时再同步把录制的视频播放出来,效果很是明显。特别是演示小孔成像时,如果不事先把实验过程录成视频,可能为因为光线强和可观察的范围和角度的问题而使效果不好,但当事先录制老师和科代表共同完成的实验时,效果得到了保证。

3.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很多人认为观察和看没有区别,其实看的目的性不强,而观察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比如过红绿灯时,如果你没有经过观察,那么红灯在上面还是绿灯在上面你就无法准确的答出,你只能说可能是在上面。例如在讲授物体的沉浮条件时,演示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漂浮,缓慢加入清水,直至鸡蛋下沉,最后复倒浓盐水使之上浮。让学生在观察中及时提出问题: ⑴鸡蛋的重力是否变化?⑵逐渐加入清水时盐水密度是如何变化,同时鸡蛋受到浮力有如何变化? ⑶鸡蛋在处于漂浮、悬浮、下沉、上浮状态时受到什么力的作用。通过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结合教师给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得到结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从而自觉养成观察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做探究晶体的熔化实验时,以前用海波做实验,由于海波受潮和不纯从而导致开始熔化的现象的不好判断,同时熔化时温度也不稳定。我改用冷却的酒精对冰加热来完成晶体的熔化实验,带领学生观察,刚取出的大冰块为什么要敲成碎冰,同时为什么用温度较低的酒精来做水浴法加热的热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冰块是如何吸热的。既保证了实验的效果又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思维训练。

4.通过利用生活材料、物品或器具做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用感官能够直接观察和感受具体的物理现象与实验过程。我们所设计的实验就更应该用材简单易寻,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物品或器具,可以对书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对现有仪器进行改进或改装、自制或仿制新的教具、设计新的小实验或小制作等,尽可能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和可信度,提高实验的直观性。在演示大气压中的覆杯实验时,我用一个纸口杯先在杯底打一个孔并用透明胶封住,再装满水来演示大气压的存在,学生有不是大气压的作用而是水给把下面的胶片给粘住了,当我揭开杯底的透明胶时,真相就大白了。再比如: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和抽气机的质量都会影响实验效果。选用暖水瓶做实验,效果会更好。将音乐芯片的开关打开,音乐声响起,然后将其放入空的暖水瓶中,塞紧瓶塞,音乐声消失。实验设计时用极易寻得的暖水瓶克服了课堂上制备真空的难题,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科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

5.分组实验要加强师生的互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一定要建章立制,对学生的行为要有所约束,否则学生就会实验的过程中做一些与实验毫不相干的事,影响自己组及其他同学实验的正常进行。此外学生实验也不仅学生的事,事实上,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特别是探究能力是很欠缺的,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与操作能力,但分析、判断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因此,学生在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很多爱玩的初中生就借机玩耍了,不将精力投入到探究实验中,最终使教学时间白自浪费,收不到任何教学的效果。因此,开展实验探究的时候,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教师要不断巡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有学生不能将平析玻璃放置使其与水平木板垂直,因而在找像和使另一支蜡烛与像重合时无法完成,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立即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让物与像重合时做不到完全重合,就要立即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思考虑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再比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时候,有些学生观察不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路径,只看到反射光线的一个射点,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一个点拨——将两个面调到一个平面内。我们物理老师及时做好巡视、指导工作,对学生顺利进行物理实验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习物理,应用物理并感受到物理的美,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真正的践行物理从生活中来,又走生活。参考文献:

[1]王小龙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感悟 新教育,2013.08 [2]薛建新

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 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09.09 [3]张文仓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J] 青年教师

14.感悟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篇十四

贵州德江煎茶镇中心完小教师:杨秀婵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而学生又都喜欢生动入胜的语文教学课堂,为获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备课时是要绞尽脑汁,才能设计出一些吸引学生的精彩环节。那么怎样有效地备课、上课,才会让课堂生动而又达到理想的效果呢?那就要从最基本的朗读做起。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如果没有朗读,语文课就会枯燥乏味。还会导致老师片面追求词句的讲解,学生机械地听讲课文。久而久之,老师的授课方式就会显得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日趋降低。那时,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殆尽,语文课就自然成了学生的鸡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它是对文章的理解与再创造。故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必须多多朗读课文,尤其是那些语句优美、富于情韵的美文,有或读或诵的朗读声才能使课堂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来。值得注意的是朗读不是乱读,切忌拿起课文就漫无目的地读,读完后一点收获都没有,甚至不知所云。而且有的老师还把朗读作为一种过渡手段,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侯,老师却在为接下去的环节做准备,变没有认真倾听学生朗读至于学生读得如何,掌握得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全然不知,那就谈不上指导了。像这种放羊式的读,既毫无意义又是极其错误的,反而会使学生渐渐产生厌读情绪。

因此,每一次朗读,老师心里都要有明确的朗读目标。比如,这次我要听学生对文中词语、生字的读音,是不是读的准确;句子读得是否流利;整篇课文能否有感情地朗读等;这样,老师才能对学生预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每次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抛出问题给学生,让他们每次都带着任务去边读边思考。比如,文章写了哪些人和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读文中较为重要的句子,欣赏优美的句段,只有读懂了课文,学生才会有深深的感悟。时间长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及课文就逐渐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对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对于朗读,应该是成“诵”。不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有节奏和有语调地读,还要读出感情、读出语势、把握语速。从而做到声情并茂,情感交融。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和情感。自然而然就读得好而生动,课堂气氛就更加和谐了。

朗读的方式很多,比如:齐读、对读、单独读、连读、男女生接读、分角色读等。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就一定能呈现出文章的神韵美,就能为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都需要老师激情引趣。如果学生读得不够到位时,老师就要善于运用范读来引导。不过范读只能起到“启发作用”,还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自读自悟。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的内容和层次时,适宜用引读法;当需要渲染气氛时,适宜用齐读法,但是,在齐读时还要预防出现“滥竽充数”和顺口“打哇哇”的唱读现象。每种朗读形式都各有利弊。所以,老师必须精

心设计课堂朗读计划及相应的目的,使它们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我认为朗读课,看似简单,里面却包含了老师的很多心血;看似简单,课堂却又能让学生学之有法,感悟有道;看似简单,却能使学生感受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朗读魅力。因此,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是语文教学课堂上的重要环节,更不能认为朗读是浪费时间的环节,特别是较长的课文老师为了省时间取消了朗读这个内容,而匆匆拉走课文。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千万不要忽视朗读教学;希望课堂上能时时传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陶醉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所以,笔者认为只有让朗读这个环节,贯穿于语文教学课堂,才能达到有效的意想不到的语文教学效果。这些已写出的和教学中没有全写出来的教学经验,都足以证明朗读这个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环节。

贵 州 省 德 江 县

煎 茶 镇 中 心 完 小

15.44n教学模式的感悟 篇十五

所谓“感悟”, 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 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到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 只有学生通过潜心读书, 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才能实现。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 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 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 那么一堂课下来, 学生记住的往往只是干巴巴的骨架, 形象、情感等都毫无印象。因此“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 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偏重文理, 略于形式”的特点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

二、感悟的层次性

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 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 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

这种感悟, 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 它包括对文字符号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和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感知和领悟。

其中, “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 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 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基本特征。

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学生的感悟过程可以分成感性、悟性和灵性三个层面。

(一) 感悟的感性层面。

教学生用两条视线去进行阅读。一条是眼睛的“生理视线”, 负责“吸收”语言符号以供心灵辨认;一条是心灵的“心理视线”, 通过想象与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图画。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 在语言文字反复、充分的接触中明白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二) 感悟的悟性层面。

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激其思, 动其情, 使其明理、得法。

感悟语言文字的最佳方法就是“熟读精思”。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然后扣读导悟, 以读见悟, 保证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披文入情”。

(三) 感悟的灵性层面。

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 使学生敞开心灵, 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

三、探索“感悟”的方法

学生受年龄、阅历等条件的影响, 在阅读中很难“油然而生”地悟出个中之味, 因此, 教师必须当好领路人。

(一) 研究自身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必须成为学习的先行者。课文是以文字为载体的, 表现的是作者富有独特性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作品为中介展开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对话。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直觉能力、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 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二) 尊重个体差异, 保护学生感悟。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这对于我们理解阅读活动的个性化是很有启发的。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 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 但由于课文毕竟是诉诸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 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 因此只有经由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体验, 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 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验、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悟得”。无论是初读整体感知, 还是精读品味语言, 教师都要让学生尽情读书, 边读边思, 入景生情, 情动辞发, 而后让其畅谈所感所悟。学生的感悟虽然有深有浅、或多或少, 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 教师就要加以保护。“酸甜苦辣都有营养, 成功失败都是收获”。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学生的所思所想, 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心态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悟的乐趣。

(三) 紧密联系生活, 唤起学生感悟。

叶圣陶早就提出:“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可见, 对语文的感悟最重要的便是“披文入境”, 进而是“明象体情”。

要想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意”, 关键是要联系学生的实践, 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城,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人往往只对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组块相似的信息感兴趣。因此, 学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 对感悟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如同样是“祖国”一词, 在历尽颠沛流离之苦的海外赤子的心中的意义和分量, 跟一般人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和一年级学生也有不同的感受。可见, 生活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生活经历丰富, 在语言阅读中一旦遇到与生活有关的语言, 就能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加深感悟。正像钱钟书所指:“夫‘悟’而曰‘妙’, 未必一蹴即至也, 乃博采而有所通, 力学索而有所入也。”教师要在平时鼓励学生丰富生活经验, 扩大生活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 引进生活活水, 唤起感悟。

(四) 加强合作讨论, 诱发学生感悟。

叶圣陶指出:“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 而共同的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 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 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 不再是一味的讲解。”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 诱发对言语的感悟, 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16.用心品读,感悟真正的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品读;感悟;教学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尹建莉老师的博客里,尹建莉老师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写下了序言。当把这本书捧在手里时,笔者有一股很强烈的冲动,想一口气把它读完。笔者很好奇,一间教室是怎样做到容量无限?什么样的内容能把尹建莉老师深深打动?它是怎样感动整个美国的?

一、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开学第一天,雷夫老师和学生玩了一个信任练习的小游戏:有人向后倒,由一名同学接住。在这种游戏中只要有一次同学开玩笑故意不接住向后倒的人,他们之间的信任就永远破裂了。这种信任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信任,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创造更大的力量;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让教师做学生可靠的肩膀。

但想维持这种信任关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雷夫老师所教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突出的,这正是第56号教室特别的地方——缺乏害怕。笔者所教的一年级四班,学生都很聪明,但是好动、调皮、不遵守纪律、行为拖拉的学生也特别多。如果教师在场,学生就规规矩矩的,教师一离开他们的视线,那些特调皮的学生照样我行我素。看了这本书笔者才明白,其实笔者就是一时以自己的威严将学生“制服”了,但“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笔者相信,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我们要以信任取代恐惧,以自己对学生矢志不渝的信任来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让学生为拥有教师的信任而感到自豪。不管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以信任为基础,否则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沮丧、生气是于事无补的,倒不如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和处理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做学生可靠的肩膀。

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雷夫老师书中写到“学生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要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教师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曾经听一位老教师说过“年级带得越高,孩子很多方面会越像班主任”。这其实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所以当教师要求学生怎么样时,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讲卫生、保护校园环境,提倡建设无纸屑校园,让学生不管走到哪里看见纸屑时都要弯弯腰。我们一味地教育、提醒学生把纸屑捡起来,但学生对纸屑无动于衷、视若无睹的情况依然存在。而当我们在学生面前自己主动把纸屑捡起来时,我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也会跟着我们把纸屑捡起来。有一次笔者捡起纸屑,有个学生就兴奋地说:“吴老师,这样学校就能实现无纸屑了!”笔者高兴地对学生点点头。久而久之,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就养成了随时随地捡起纸屑的好习惯。所以,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不是以教师的威严高高在上地命令学生做事,而是蹲下身来,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奋斗,一起前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三、让学生爱上阅读

雷夫老师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培根曾说过: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可见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阅读。笔者在班级中设立了图书角,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读的书,还让每个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书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下高涨了许多。时间一长,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真的喜欢看书,而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解释教材,让他们能跟上进度。教师可以提前帮学生准备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还可以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为了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笔者曾经设计“阅读卡”,每个周末让学生去完成。看了雷夫老师所写的,笔者发现这种思想是正确的,但是内容有点儿太严肃了。“阅读卡”上要学生完成的内容枯燥乏味,让学生写好词好句、用好词造句、写读后感受等,完全是机械性的作业。对于爱阅读的学生,这份“阅读卡”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完全就是从书中随便摘抄一些词句写下来,应付作业。

笔者觉得像雷夫老师这样,将多种阅读方式结合一起,在阅读上搞出小花样,会让学生更喜欢阅读。我们可以按照书上的内容在班上表演小话剧;可以给学生介绍和电影有关的书籍,再为学生播放影片,让学生把电影和书进行比照来看;自己多阅读好书,多给学生找些轻松有趣的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上一篇:铁路调车作业标准用语下一篇:小学生自我介绍作文: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