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

2024-09-18

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共13篇)

1.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 篇一

实验室安全守则

1.了解实验室安全用具放置的位置和水、电的阀门,熟悉各种安全用具(如灭火器、沙桶等)的使用方法,不得随意搬动安全用具。

2.电器设备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电,常用仪器外壳应接地。使用电器时,人体与电器导电部分不能直接接触,也不能用湿手、湿物接触电源。水、电、气等一经使用完毕立即关闭。

3.实验进行时,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也不准将外来人员带入实验室。实验室内所有药品不得携出室外。

4.绝对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或把食具带进实验室。实验完毕,必须洗净双手。

5.实验室中的水、电、煤气使用完毕,应立即关闭开关。点燃的火柴用后要立即熄灭,不得乱扔。

6.对实验室中化学药品的管理,要严格按照《台州学院危险品管理办法》执行,绝对不允许随意混和各种化学药品,以免发生事故。

7.实验室中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眼镜,防护电弧光等强光的直接照射及配制化学药品时发生爆炸而伤害眼睛。

8.不要俯向瓶口去嗅放出的气体;检查气味时面部应远离容器,用手把离开容器的气流慢慢煽向自己的鼻孔检查。

9.能产生有刺激性或有毒气体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并对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处理后,再进行排放。

10.在用金属汞做实验时,不要在实验室内给汞加热,不得将汞洒落,一旦洒落必须尽可能收集起来,并用硫磺粉覆盖在洒落的地方,使之变成不挥发的硫化汞。

11.使用剧毒药品时,必须有二人同时在场。取用时应登记用量、用途及使用人等,要严格按照《台州学院剧毒化学品管理办法》执行。

12.实验室中溶液的吸取,只能用吸耳球等抽吸,不得直接用嘴吮吸。

13.做能产生易燃气体实验时,严禁用明火加热。

14.实验中产生的废液,须经处理后方可排放。

15.做高压、真空及压缩气体实验时要采用耐压容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

16.实验室使用的压缩气体钢瓶应保持在最小数量上,必须固定好,以免碰倒发生危险。决不能在靠近火源、直接日晒及高温房间使用。

17.易燃气体钢瓶,严禁与助燃气体钢瓶混放。

18.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应注意随手锁好门、窗,做好防盗工作。

2.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 篇二

一、创设情境, 激发做中学的探究欲望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的学习行为, 激发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作为科学老师, 在科学教学的起始阶段, 应设法创设一定的情境, 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 让学生能从“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做中学”的探究氛围.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猜想, 鼓励孩子对实验现象进行假设预测, 将孩子引入科学探究的殿堂.

例如在教《磁铁的性质》一课时, 一开始我请学生进行“小猫钓鱼”比赛:鱼钩用磁铁代替, 鱼嘴里放了曲别针、塑料片、木条、大头针等.学生比赛的很认真, 可就是有几条鱼钓不上来, 同学们有些着急了, 于是我适时抛出磁铁性质的问题, “做中学”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 大家饶有兴趣地进入了《磁铁的性质》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鼓励观察, 有效地进行“做中学”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由于学生认知经验不足, 学生的猜想和假设五花八门, 课堂时间有限, 不可能对学生的每一个假设猜想都进行研究.因此, 在观察实验课中科学老师首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材料进行深入观察, 帮助学生对猜想假设加以梳理, 从中选出合理假设, 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记下来, 形成个人猜想记录, 在科学课中有效地进行“做中学”.

在教《溶解》一课时, 摆放在学生面前的实验用品有:沙子、食盐、高锰酸钾和水等, 我首先给学生一个温馨提示:

(1) 沙与盐放入水中, 会发生什么现象?

(2) 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你又观察到什么?

当小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以后, 就开始观察, 进行猜想假设, 在演示实验中, 学生是这样观察记录的:

(1) 沙子放入水里, 沙子逐渐沉入水底;

(2) 食盐放进水里, 食盐逐渐不见;

(3) 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无色的水逐渐变成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

这样, 通过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 使学生接触教材的重点, 了解了新的科学知识, 在实验中认真观察, 做好观察记录, 为下面进行《溶解》的科学探究打好了基础.科学课上,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学习活动, 有效地将“做与学’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脑做科学.

三、设计实验, 内化“做中学”

科学课堂教学中, 只让学生猜想假设, 学生最终了解不够深入, 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带着疑问, 按自己的想法选择材料设计动手做实验, 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教学《电磁铁》一课, 我没有急于把试验方法、试验步骤、实验结果告诉学生, 而是和学生一起针对:

(1) 关于磁铁, 我们的猜想假设是什么;

(2) 关于磁铁, 我们是如何设计实验;

(3) 关于磁铁, 我们试验需要什么材料;

(4) 关于磁铁, 我们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5) 关于磁铁, 我们预测实验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等问题讨论.随后才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猜想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亲自动手做试验, 鼓励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寻找实验的真相, 内化了科学课中的“做中学”.

四、交流汇报, 务实“做中学”

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无论他们的猜想假设与探究结果是否一致, 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 把实验前的猜想与实验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教师再整合学生们的观点, 进行整合提升, 使学生明白科学学习仅凭猜想是不行的, 证据从何而来──在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做与学”中获得, 从而, 端正务实了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新知, 必须在“做与学”中进行科学探究, 建构科学真知,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习.

摘要:科学课要给予学生真知, 在农村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真知, 就得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 通过亲历探究来建构科学真知,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习.

3.谈小学科学课中的创新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情境;创新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10-01

小学科学教学是向小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又是门集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怎样在科学课中实施创新的教学呢?我有几点体会,和大家共免:

一、教师观念上要有所创新

1、教师要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找出各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式的迁移教学,使前后册的知识有机地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2、教师要全面解放学生

要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的状态下进行,这样才能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二、是要打破教学常规,科学选择教法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不要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的矛盾或问题,尤其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例如“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一课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首先观察,然后做实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电磁铁的结构,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再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数据,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真正解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这是思维的结果,也是创造性的体现,同时也为分析问题作好了准备。

2、提高教学创意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确运用媒体,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突出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科学课教学生学习的是简单的科学基础知识,不能强求完整、严密。既要作具体的分析,更要侧重学生语言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把他头脑里想到的东西说出来,并能使别人听得懂。

3、建立好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现。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对学习学习后进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课堂教学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学生共同观察探究活动,在交流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回答学生提问

学习知识的过程就像一个不断扩大的圆圈,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比作圆的面积,随着面积的增大,周长也不断增长,我们所接触的未知的知识也就越多。教师们需要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未知的可以学习的知识。“有问必答”是形成知识面积的必要面积。如果这个圆不完整,学生又怎样会有兴趣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呢?

经常去讲述著名生物学家的事例,比如法拉尔,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让学生明白科学课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知识的真谛。学生自己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之后,会自己主动的探寻学习生物知识。

通过不断的保持学生兴趣与必要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较成功的让学生长期的对科学课产生热爱。情趣的培养最重要的在于,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并且用丰富的方法刺激学生的兴趣。

4.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 篇四

牟定县茅阳第一小学

刘丽萍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如何有效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开放科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科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科学实验提供,重视科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科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就如我们最常见的 “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可以采取这样的试验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在屋子里洗澡时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科学实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自主探究的环节:让学生用自带的和老师提供的材料,自由地制作电磁铁,把导线(漆包线)绕在铁钉上,试一试,通电以后线圈能产生磁性吗?铁钉能不能吸取大头针?切断电源,铁钉还能吸引大头针吗?这个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人人能动起手来,学会电磁铁的制作、使用,认识电磁铁这种装置。这是进一步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和南北极的基础和前提。在学生对自主探究实验交流之后,就可以追问:你一次能吸取几个大头针?大家一次吸取大头针的个数相同吗?那是为什?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学生充分思考、预测以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预测,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教师注意引导搭配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以探究小组的形式在班上进行交流,实验结果与小组的预测是否相符,说明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或者与什么因素无关。小组探究结果有差异的,可以进一步探究;课上来不及完成的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探究。(电磁铁有无南北两极、南北两极可否改变,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三、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验设计要联系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其高科技的产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例如:在教学《四季星座》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要充分运用教学挂图,从静止状态的星座图片观察四季中星座位置的变化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动态的星座变化放给学生观看,增强教学的动态效果,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星座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无需更多的言语,便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的过渡到抽象思维,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

五、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县有一些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是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再到水里游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六﹑实验设计要注重实验过程,培养安全意识。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居主导地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居主体地位。实验课前有序化准备是确保实验课质量的关键,要十分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是实验环境安全问题,实验室中药品的安全存放,实验室的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良好的通风设施等。二是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最要注意的是接触药品后手的冲洗和眼睛的保护。三是如果实验涉及户外实验,要注意防止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

5.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过程,在“做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逐步养成科学思考方式、科学探索行为,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做中学 探究 科学教学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第一个提出“在做中学”,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而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正好与“做中学”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做中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科学的做中学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做中学可以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关注问题的提出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因而,提出问题是“做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对于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被学生解释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如教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电路》一课,我先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夜晚的三县洲大桥上的霓虹灯是怎样亮起来的?”“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也许会知道这与电有关。但为什么会亮起来?如何才能亮起来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老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问题,老师紧扣目标引导学生猜测,如果学生的思路偏离了目标,老师则及时纠编,按着既定的方向展开。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光的行进》,我先给学生欣赏了全国各地的夜景,当学生说出是光把这些城市装扮的如此美丽时,我立即引导学生:对于光,你有哪些问题想要解决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来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吗,等等。

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能灌输的,只能培养能力。一定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得到发展。从问题入手,正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又动脑,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能力,这样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欲望,爱科学,用科学。

二、关注学生的猜测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他使一艘漂浮在水槽里的模型小船突然沉入水里。学生看到这个情景,都很激动,纷纷议论起来。我立即提出“怎样做才能使沉在水里的小船浮起来”这个问题,学生立即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个学生说:“用手把沉船拿出水面,倒出船里的水,再把船放进水槽,船就浮起来了。”另一个学生立即作出否定,说:“不行,你知道刚才船是什么原因沉进水里的吗?如果是载货太重而沉入水中,就应该减轻货物重量,如果是船舱有漏洞进水而沉,那就要把船捞上来,补上漏洞,再放入。”还有个学生说:“不管什么原因,我都可以用大泡沫放在船底下,利用泡沫把船浮起来。”“你的办法只能对小的船模型有用,如果是大轮船,那你怎么用泡沫浮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情景激起了学生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了猜想,才可以想出验证的方法,才好进行探究。

所以,科学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出激烈争论的氛围,能够让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让学生大胆猜想后,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

如教五年级上册《照镜子》时,我让学生从抽屉中拿出准备好的镜子,组织学生玩镜子,在玩的过程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玩的不亦乐乎,之后的汇报更是让我倍感欣慰:我发现了物与像的大小相等;我发现了像是正的,不是倒的;我发现了当我举左手时,镜中的像举右手,是相反的。看来只有让学生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获得科学的体验。再如,《研究磁铁》一课,在认识完各种形状的磁铁之后,我出示实验器材(装有清水的水槽、指南针、小车、泡沫塑料、铁架台、各种形状的小磁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材料探究磁铁的性质,使探究活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也让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过程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不通过实验,不让学生动手动脑,不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不到发展。

四、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做中学”的“做”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行动上的动态的“做”,更表现在学生思维上的静态的“做”,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完成动手探究后,我们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或组内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同时在交流中,教师要采用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热情。

教师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提供交流的手段,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有、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论。”例如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观察蜗牛后,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再如《搭纸桥》一课,在学生充分探究后,在交流环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台讲解设计的想法,并当场演示其承重情况,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自己设计的长处与短处。

五、拓展延伸

拓展与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是没有办法解决所能探究的问题的。《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和产生的新的疑问与新的发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上完毛细现象后,我布置同学们课外折两束白花,一朵插在红水中,一朵插在蓝水中,观察白花的颜色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花的颜色变了,从而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再比如当我上完《纸》这节课后,我让学生回家去寻找现在有哪些新型的纸已经被开发,同时思考你希望未来的纸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涨,回家查阅了很多资料,对纸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

6.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篇六

威远县铺子湾镇小学校

刘平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现状

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小学科学是针对小学生了解最基础的自然知识的一门学科,而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如何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是值得科学教师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小学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如同初中物理等自然学科一样,仍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是实践课,教学时离不开实验教学课的有效开展,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文】

一、现状分析

(一)、学校硬件层面:学校实验室的建立,实验器材、药品的配备,对实验课的开展有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的城区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但实验室、实验器材等暂时还无法满足;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硬件设备、设施比较落后等诸多原因,使很多实验课无法有效的开展。

(二)、教师认识层面:有些教师对实验课的开展认识还不到位,如有实验课开展对科学课教学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效果;实验课堂上学生难以管理、安全压力;实验课前要准备实验器材、药品,并摆放,课后要收捡器材、药品等十分繁琐。甚至有些学校领导对实验课的开展也认为没有必要等诸多因素,也使实验课不能很好的开展。

(三)、学生意识层面:学生对实验课绝大多数都是好奇、好玩的心态,进入实验室对实验器材、药品充满好奇心,还有些学生不停的摆弄器材,相互争抢、打闹,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不认真听从教师的讲解、安排,甚至完全不按教师的要求乱做实验;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使实验教学的目的不能很好的达到。

二、解决措施

(一)、学校领导、教师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学校的角度可以尽可能的安排经费提高实验教学条件,也可以充分调动教师自制实验器材的积极性;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认真做好了小学科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获得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认真地抓好科学实验教学,是每个科学课教师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运动等;靠耳听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靠手摸物体的冷热,表面的光滑、粗糙以及其它质感;靠手捏、掂去感觉物体的软硬、轻重。这样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三)、教师要重视实验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能力的获得与提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已有的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充分吸收消化。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如何用心地探究科学。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去验证自己的方案。如“铁钉生锈了”这一实验中,首先要学生对没有生锈的铁钉和已经生锈的铁钉进行观察,观察后要求学生对铁和铁锈从颜色、光泽、软硬等角度去找它们的不同点,同时请他们对这一问题进行相互讨论、交流。教师请每个实验小组将归纳总结的内容在课堂上讲出来后,全班各个小组之间再一次进行讨论,然后教

师再总结得出答案;这样可以充分的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有效的实验过程中来,并充分的培养他们的观察、归纳、总结、合作、表达能力。当学生已经对铁和铁锈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又提出问题:铁钉又是如何变成生锈的铁钉的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最后让学生亲自实验,验证他们的答案。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也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营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实验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科学小探究,“开放式”的讨论等。如在“蜡烛的变化”这一实验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生活中同学们都见到过蜡烛,也看到过蜡烛燃烧,有些同学可能仔细观察过蜡烛燃烧有什么现象,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讨论交流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刚才学生们交流的内容,通过实实在在的实验来进行观察,并且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验证与刚才讨论的是否一致。同时有很大可能学生在实验中会提出问题,这说明是他们进

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也许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

实验具有典型性,它可以创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排除外界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精神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的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和规律;实验具有重要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实验不仅能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进行定性研究。实验教学的这些特点,能使孩子们顺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

(五)、动嘴表达,说出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说出实验观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结果,这样教师才知道他们做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实验结束以后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讨论,各抒己见。说错的让其他的学生发表对此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形成了一种活跃、有趣、轻松的课堂环境,而且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猜想假设、主动探究、交流讨论、自主思考、归纳总结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探究未知的能力。在科学教学时,只有把新的教学理

7.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 篇七

1 多措并举, 力争保障校园安全

各学校应该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多措并举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体系, 成立校园安全领导小组, 制定校园安全应急预案, 明确校长为校内安全第一责任人, 班主任为所带班的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 确保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统筹资源, 构建校园安全网格管理。完善门卫岗位职责及出入登记制度, 在校门、围墙等重点部位配备视频监控设施, 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的双重管理机制, 及时处置校园及周边治安问题, 发挥警校联防机制作用, 打造安全育人环境。

警示教育, 提升师生安全自保意识。通过广播、板报、班会和实际演练等活动的开展, 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工作, 将校园安全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 警示教育学生安全意识, 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重点从协调道路交通安全、在寄宿制学校值班室安装110报警联网设备、扩大试点学校登记识别信息系统、建设学校警务联络室、建设学校食堂“阳光厨房”等方面, 提升食堂精细化管理水平, 增强食堂安全防控风险能力, 进一步为师生们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 进一步加强值班疏导管理, 倡导学生公交出行、绿色出行、拼车出行, 尽力消除校园周边道路拥堵现象。

2 做好安全警示教育, 防范校园突发事件

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点多面广, 任务千头万绪, 是一项长期、紧迫、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突出工作重点, 狠抓关键环节, 筑牢安全防控网络、狠抓安全隐患排查、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切实抓好安全教育, 不断开创安全稳定工作新局面。目前, 不少负责学校安全的教师经常会把各种有趣、有料、搞笑的段子融入教育防范话题, 然后对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 最后在栏目中运用有趣、新颖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因为制作的视频比较短小, 使用i Pad从网上下载的变声和视频编辑APP, 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模式, 寓教于乐, 看完视频后, 师生可以线上交流, 营造安全警示教育的氛围。

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必不可少。首先, 做好学校周边的安全防范, 学校门口应按要求配备训练有素的安保人员, 配备阻止行凶的器械。其次, 安全教育应成为一种常态化教育, 融入学生每天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些安全事故难以预料, 学校和学生必须从应对方面做好万全的准备。学校要定期开展一次大型的安全教育专题活动, 内容涉及防恐、地震紧急疏散、食品安全、消防演习等各个方面, 让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内心。通过教师会、班主任会、班会等加强安全方面思想教育工作, 在校园网、宣传栏宣传安全知识, 提高安全认识。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完善疏散预案, 提高师生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利用LED宣传车、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和资料等方式, 从声音、图像、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 向学生讲解校园安全防范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

以“反恐防暴”为主题, 同样利用LED宣传车、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和资料等方式, 向同学们科普了反恐防暴、防电信诈骗等方面知识。电影大片即视感的反恐宣传片吸引了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 高效普及反恐防暴知识, 提高同学们的自我保护能力。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采用视频实时监控系统, 编织起“校园安全网”, 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 达到了建设平安校园的目的, 确保师、生、教、学安全。

3 设立学校安全法, 从法律上保障校园安全问题

近些年, 学校安全问题受到了广大媒体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些校园突发事件也逐渐显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通过走访调研, 我们发现, 很多的校长表示, 他们最担心的问题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校还要营造一个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这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安全教育日为契机,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拥抱安全, 无论在校内外都应学法、用法、遵法、守法, 既避免伤害他人, 又要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在增强学校以及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 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各项安全立法来实现, 使用法律独有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来管理学校的各项安全行为, 能够让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张有弛, 在开展工作的同时还要与依法治校的基本原则相符合。

一般学校的安全法规中都包含以下内容:确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 落实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明确校园安全的相关法律责任, 紧抓安全规范的主体, 理清地方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创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4 结语

一个国家的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没有安全, 哪来的教育, 安全是教育教学的根本, 都说徒法不足以自行, 可见给孩子一个可靠的、安全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安全要作为一种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而学校正是学生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 学校的安全问题也一直是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因此制定专门的学校安全法律, 明确好学校的各项职责, 从而达到保障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廖文科.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01) ;172.

[2]吴国英.运用法律武器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4) :124.

[3]张海波.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运行机理、绩效约束与管理优化[J].中国应急管理, 2011, (06) :217.

[4]林鸿潮, 彭涛.论学校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及其法治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58-59.

[5]高雪屏, 于素维, 苏林雁.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3.

[6]李楠, 黎霞, 程根银.正视大学生安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0) :190.

[7]姬浩, 苏兵, 吕美.基于风险因素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2, (07) :15-16.

8.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 篇八

科学素养科技活动科学知识一、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树立科学世界观

确立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体验学习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挫折演示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局部探求法;社会探求法;智力激励法。在上述方法中,有的是借用国内外已有成果,有的是我们自己的构想和实践总结。这些方法已有选择地使用,初步成为不同学科常规教学方法与形式的重要补充,最终要建立起乐学、善学、创新、高效的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形成“学习——创新——提高——再学习——再创新+两手提高”的良性循环。为了使教师领会并创造性地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我们分层次地组织研讨和讲座辅导,编印了书面材料,并组织课例交流。

1.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们参加各种科技活动

这样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世界观的教育,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青少年有目的去观察,测量和试验,发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来解决问题,比教师在课堂中讲授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有效。

2.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健康个性特征

科技活动给学生们创造了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境界,是培养青少年各种能力,形成志向的有效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画图、自己制作杆秤,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测量,如何修正偏差,而且在实验中还培养学生如何设计记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等多种能力,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科学探索精神。

3.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有利于显露才华和坚定成才的信心

科技活动是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哪怕是最简单的科技小制作,也蕴含着创造性地劳动,充分显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凸现发展潜力。在每一次的科学教学课中通过各种科教仪器结合小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把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充分的领悟和掌握。

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习惯,培育人格和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与其他教育形式一样,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将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1.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受“学科”课堂形式灵活多样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受“学科”课堂形式的制约,活动项目众多,丰富多彩;组织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参加的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方式可集中也可分散,活动质量、效果的检查、评定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收到良好的互染效果。

2.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让学生们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接触实物,重在实践

有利于青少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各种实践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开展。通过野外实际考察,开阔了视野,结合生物教学经常性地组织学生采集标本、制作植物标本,大部分学生都将自己的标本收集整理,按生物分类制成标本册参加学校生物标本展览,受到全体师生的好评。

3.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求要有趣味性

理论和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才智培养,只有他酷爱的东西,他们才会孜孜不倦地钻研,锲而不舍地追求,从而才能培养成为足智多谋能善于创新的各种人才。实践活动就是让青少年在娱乐中得到教育,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智力活动,好奇、兴趣、喜好、热爱与追求,进而上升为自觉地探索、顽强地拼搏,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官去感受,开发智力,提高能力,使趣味性更加稳定,继续攀登,形成习性、习惯。在此启发下,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科技制作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学生们积极踊跃参加,使科技制作活动不断翻新,形成一定规模,大大地丰富了学生课外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

三、不断完善,使科技活动规范化、读本化

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科技活动,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勤奋精神和顽强意志,同时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在科技活动中养成规律意识和规则观念,塑造他们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人才。

科技活动课是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以活动作为基本形式,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整体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是与学生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的课程,两类课程将通过活动规范化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共同完成主体性教育的使命。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编写了一套适应七到九年级学生学习使用,符合我校所在区域特点的活动课程读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更新内容与形式,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关注,至今仍在全校几个年级的活动课中使用。

科技活动课读本化,把各类活动的目标纲要、规范化读本或资料以教材(讲义)形式提供给学生,明确目标导向、活动辅导的功能,讓学生从随心所欲、无明确教育目标的无序状态中走出来,步入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把学生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实现面向全体和个性化教育,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和创新发展真正的和谐统一。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才能保证科学技术真正为人类造福,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避免人类陷入危机。

多年来,我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努力创建科技特色,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学生科学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收到良好育人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将继续探索,争取科技活动新突破。

当今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在这个时代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可说是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顾眼前,而要面向未来,把握未来社会的需要,运用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让孩子们从小学开始领悟到科学的力量和魅力。教师应从未来出发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9.电子白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电子白板是一种适合新课程理念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它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媒体技术于一身,使用方便。电子白板技术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支持,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电子白板的设计理念,以及白板技术本身的互动性和操作性特点,将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教学手段,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填补从演示性多媒体教学到网络条件下的个别教学之间的空白。

一、电子白板技术的集成性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平台。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交流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者。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外部刺激。”也就是说,教只是一种外部刺激,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认知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让认知过程得到充分体现才会有效。小学科学课程的自主探究理念正是建构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电子白板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图文音像并茂、点读写画并举的交互式界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了素材与方法上的集成性支持。要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其拖动功能调用;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可以发挥其书写与擦拭功能,让口头展示与书面表达结合,说的更透彻,听的更明白;要回顾整理,白板技术把整堂课的书写板演内容还记录在案,可供我们复习梳理。科学课上的探索宇宙以及对身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是科学教师最头疼的内容。这些内容难于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教材安排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探索宇宙,可是,学生很难将模拟与宇宙现象结合,所以科学课上的模拟实验效果常常只能是让学生觉得好玩,没有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科 1

学探究问题。白板技术就能够将学生的模拟实验与宇宙天体的本来面貌结合,让学生在做中看,在看中思,在思中悟,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如虎添翼。

二、电子白板技术的兼容性成就了学生的科学实验与探究行为

电子白板兼容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由于提供界面形象逼真,学生在浏览的过程,本身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作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的灌输,而且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在电的基础知识教学中,由于学生接触和了解比较少,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所以实物图和电路图的连接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中,通过实物图连接的演示实验展示,可见度较差,大部分学生只能从听觉上知道两种连接方式,但由于听和做之间存在着认知差距,所以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而电子白板可以把实物图连接的过程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同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操作,把实物操作与动画拖动结合,实物图与抽象的电路图对比展示,让学生在听、看、做、思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的主动建构,有效提升了实验课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电子白板技术的交互性架设了学生与教师双向交流的桥梁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一下各自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就是两种思想。”电子白板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的互动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这是电子白板在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对于课堂教与学最有价值的特征,也是电子白板与用于课堂教学的其他技术装备相比较时显示出的巨大优势。

交互式教学的形式多样,师生间的语言沟通是互动,课堂问答板演是互动,师生共同完成科学探究实验也是互动,但这些互动难于摆脱学生是在教师设计好的套子里一步步逼近教学目标的被动学习的窠臼。自主学习,平等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等理想境界也只能是人们挂在嘴上的护身符。有了交互白板,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得于实现。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探究内容,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主体作用。如在《磁铁的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指南针的主要结构是一块磁铁,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关于磁铁你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到磁铁有磁性、磁极等,但这些原来相对熟悉的内容浮现在学生脑海却说不明白,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从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拖出相应的内容,为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的实验奠定了具体形象的认知基础,使教学不再是根据老师的设计而程序化地进行。注重学生思维的呈现,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与新的资源的生成;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也注重生本交流,让探究更有实效。为创建和谐民主的互动课堂,实现多元交流搭设了桥梁。

四、电子白板技术的可生成性成为促进课堂开放,推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环节的重点是“准备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改变以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先怎么讲,后怎么讲”的模式。教师根据教学活动准备各种教学资源,并将图片、照片、动画或课件等保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备课堂上调用。上课时,教师依旧写“板书”,而不是以“字幕”代替,教学进程随师生活动推进,课堂上资源的调用比使用传统的“挂图”方便,比以往的教学课件灵活(虽然Flash课件的交互性特别强,但制作起来比较费时,不方便教师的日常教学准备)。教师备课环节简化,不必再为动画课件制作的技术瓶颈犯愁;学生学习过程更符合自己的愿望,摒弃了紧跟老师走的被动学习环节,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生活化,科学课更像科学家那样去“真枪真刀

搞科学”。如果我们把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探究课题希望实现的具体行为和想法当作课堂生成,那么,电子白板资源库的可调用性也可称为可生成性。它带来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学生学习更加自主,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需“点击”或“拖动”,非常方便地帮助学生进入探究情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生动的,也是开放的。它将课堂多元化构建,让学生的思维不再阻滞于老师的设计之中;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与宽度,更有利于思维的发散与创新意识的形成,也将推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0.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 篇十

桑植县打鼓泉小学

张贤举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

长期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科学学习过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一、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探究是儿童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条件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地震、火山知识时,用“5.12”汶川地震及火山喷发的视频画面导入,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巨大威力。房屋的倒塌声,人们的呼喊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地震的现场。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教师让学生研究地质运动的有关问题时,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用自己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极大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内部运动的猜想,了解了很多关于地震、火山、地质结构的问题。又如探讨射电望远镜等观测工具时,呈现相关视频图片,学生会很直观的了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光靠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会很茫然,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中,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把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所以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繁锁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有如岩石在河道中的运动一课教学,如果带学生实地观察,组织起来很麻烦,运用多媒体技术视频、动画展示,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动画展示岩石在河道中的运动,了解岩石在搬运过程中的相互摩擦失去棱角,渐渐的变成卵石和砂粒。

三、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多媒体情境。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资源媒体,如光盘、磁盘、因特网等,光盘的容量之大,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与之相比,网络更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这种学习方式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的学习环境。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和个性化的,但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完全独立和孤立的学习。它首先需要学习环境中有组织良好的反馈系统,以帮助学生做出自我决策。同时,它需要学习环境提供促进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与协作的手段、策略和氛围。网络上丰富的交流工具,如qq、微信,使非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可能,使学生可以克服心里障碍,畅所欲言。为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提供了更多机会,以便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使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都有提高,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呈现围绕用直观的视频呈现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微课的引入使自主学习变得更便捷,为了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奥秘,教师录制好实验演示做成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时的范本,促进自主学习。

四、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科学学习的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的“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 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首先,使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密度,问题的提出、探究的过程、知识的呈现,节约了教师板书、反复试验操作等所需的时间,视频、图片、动画等丰富的媒体资源,增加了学习的信息量。

其次,视频展示实验的过程能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的小错误,便于形成正确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1.小学科学中的引导 篇十一

一、“探究”过程中的引导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探究、创造。

1.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教师钻研教材,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准备好探究用的材料和相应的场地,创设探究的学习氛围,使教学有个良好的开端。如教学动物单元《蚂蚁》一课,除了多媒体课件等常规的教学材料,为了使学生对蚂蚁有更加直观的观察和感受,还给学生准备了长度在一厘米左右的蚂蚁活体实物和蚁巢模型,观察蚂蚁在蚁巢中行动,并通过给蚂蚁喂食糖水来使得观察更加清晰。当然也有一些教材难以直接探究,教师就应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利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手段来弥补。

本次的经典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老师也是给学生准备了有探究意义和有结构的材料:洗过的沙子、少量食盐、面粉。学生在探究时可以在材料的对比中逐渐理解溶解的概念,使探究真的落的实处。

2.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途径和方向。正如兰本达教授所描述的:“儿童们各自从事自己的实际活动,只注意眼前的实际事物,东试试,西试试,探索一些孤立的性质而回避形成概念,既不管过去,也不问将来。”有此形成偏离主题的无效探究。为了减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同时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指向性、趣味性、激励性。如在教学光单元《光与热》一课时,学生探究凸透镜汇聚光线,产生强光和高温的活动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凸透镜汇聚光线能使一些物体燃烧这一点上,偏离了探究的主题。教师应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纸片、枯树叶等能燃烧起来?学生立刻回答凸透镜会汇聚阳光,产生高温。教师接着问你能把凸透镜汇聚阳光产生高温的过程演示出来吗?阳光汇聚后这一点的亮度和以前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创设自由、自主的探究氛围。学生有提出假设、模拟和出错的自由。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行为具有广泛的自由,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即使说错了也不必感到难为情,也不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奠定基础。

本次的经典课《醋和小苏打的变化》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了非常好的探究氛围,如在探究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时,老师没有暗示它就是二氧化碳,而是给学生以安全教育,如果这个气体可燃,你可以用桌上的湿抹布马上盖灭,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氛围中实现了探究目标。

二、在“研讨”过程中的引导

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比较、分析、汇报、归纳等过程升华到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在研讨过程中,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或从直观感受到抽象思维形成科学概念的跨度较大时,学生思维暂时受阻,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如教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土壤中有什么》一课,学生在讨论土壤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时,有学生说:“土壤中有小动物身体的残骸。”接着,类似的回答就多了起来,有说:“我看到了蚱蜢的脚,我推断土壤中有蚱蜢。”也有的说:“我看到土壤中有草根,说明土壤中有草。”这明显出现了思维方向上的偏差,教师适时提出:“土壤中的这些草根、树叶、动物残骸等会一直存在与土壤中吗?时间长了,它们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新的一轮研讨又来了,并合理的引出了腐殖质的概念。这样学生的思维又回到了正确的方向上。

2.抓住研讨时机,选择第一个发言学生。研讨开始时机应选择学生对探究材料的兴趣逐渐减弱,并对探究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这时展开研讨最适合,时机选择得太早或太迟都会影响探究的有效性,破坏研讨的气氛。在选择第一个交流的学生时,要避开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同学中的权威性比较高,他们一汇报,其他学生就容易产生顺应心理,后进生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利于研讨的深入展开。教师在学生处于探究阶段时,就要深入了解,交流时选择观点有典型意义的学生进行发言。

“探究-研讨”教学法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但概念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服地概括出具体概念。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有效探究” 是形成具体概念的“源泉”,“深入研讨”是学生内化的保证。

【作者单位:湖州市南浔区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浙江】

12.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 篇十二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科教、军事、工作、经济、生活等诸多领域, 甚至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随着互联网络的规模和结构日益庞杂, 入侵者大量使用各种新型攻击手段来冲击着计算机应用安全, 脆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因此, 加强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计算机应用安全的定义及评估标准

1.1 计算机应用安全的定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很多领域都广泛应用计算机。但计算机应用自身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这样就必然会有许多安全风险。计算机应用安全是指不会由于恶意或者无意的原因而让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程序、数据、硬件等遭到泄露、篡改、破坏, 或者出现非授权的访问或使用, 以便能够让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可持续性运行, 进而对黑客的攻击进行有效地防御。基于用户的角度而言, 他们希望在网络上传输个人信息时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避免出现冒充、篡改、窃听等问题。基于国家机密部门的角度而言, 他们希望能够避免机密信息外泄, 同时将一些对社会有害、非法的信息进行过滤, 进而尽量减少或者消除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 由此可见, 网络安全既涉及管理方面, 又涉及技术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补充。

1.2 计算机应用安全评估标准

1.2.1 美国国防部的TCSEC

美国国防部在1983年首次公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规则》, 简称TCSEC。TCSEC主要用于评估操作系统, 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安全评估标准, TCSEC第二版在1985年被公布。目前美国军方和政府都已经不再开展TCSEC的研究工作, 转而采用国际通用准则CC ISO/IEC15408-1999。

1.2.2 欧共体委员会的ITSEC

荷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1991年统一制定了ITSEC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 , ITSEC的目标在于成为欧洲国家网络安全评估的一致性基准, 直到被CC所取代。虽然ITSEC的可操作性不强, 抽象性强, 只是一种标准框架, 但它分别基于产品的角度和系统的角度来对安全评估准则进行制定。

1.2.3 信息安全管理标准BS 7799

BSI (英国标准协会) 在1995年2月首次公布了BS 7799, 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一种安全评估权威标准。与此同时, 2000年12月, BS7799-1:1999 (BS7799的第一部分) 被接纳为国际标准 (ISO/IEC17799:2000)

1.2.4 国际通用准则CC ISO/IEC15408-1999

欧盟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开发了国际通用准则CC, 它目前取代了ITSEC (欧共体委员会制定) 、CTCPEC (加拿大系统安全中心制定) 、TCSEC (美国国防部制定) 。ISO在1999年正式将CC批准为国际标准CC ISO/IEC15408-1999, 并公布执行。

1.2.5 中国安全评估标准

中国是在最近十来年才开始制定网络安全评估标准, 目前主要有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和GB17859-1999等标准。

1) 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规则》。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1999年9月发布了GB17859-1999, 它是一种基础性标准, 建立在实施安全等级管理、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之上。它有三个主要用途, 第一, 为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指导;第二, 为执法部门检查和制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规则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三, 为研制安全产品提供技术支持。GB17859-1999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价划分为五个等级, 通过描述安全要素需求来开展。

2) 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我国一直比较关心CC的发展情况, 并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1年3月8日在参考CC标准的基础之上正式公布了GB/T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2 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措施

2.1 大力开展计算机应用安全检查

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定期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通过对网络设备运行情况、网络专线线路连接情况、重要数据的备份情况以及网络维护人员日常对网络及设备管理维护情况的检查, 找出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 规范信息安全管理。

2.2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

应该明确主要领导是网络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 制定专人负责单位计算机应用的安全管理维护工作。同时, 为了能够确保单位网络安全、稳定并持续运行, 严防黑客攻击。还可以聘请专业网站安全测试机构来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安全测试, 通过工具扫描、渗透测试, 检测网站安全的有效性, 发现系统的漏洞或弱点, 及时发现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对网络、服务器进行全面安全加固。提高网站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能力。此外, 对现有的计算机管理及安全维护制度进行细致梳理, 及时对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形成长效安全机制, 确保安全管理不留死角。

2.3 开展信息安全检查, 严控安全风险

一是对单位内各个计算机、服务器杀毒软件安装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要求及时更新病毒库, 并定期全盘查杀病毒;二是对各部门网络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杜绝统计专网与互联网混用的情况发生;三是对各部门计算机安装安全管理软件情况及客户端接入策略进行检查, 要求所有接入统计专网的计算机、服务器必须安装此客户端软件, 对接入计算机进行严格管理。四是对各项应用系统备份情况进行检查, 确保发生问题时, 能够第一时间进行系统恢复, 不影响统计业务工作。

3 结论

总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益增多, 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务必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维护, 确保计算机应用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李捷, 温聪源.基于RSA公钥体制的数字签名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 2006 (4) :109-113.

[2]黄滔.数字签名技术在校园网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5) :109-113.

[3]赵红言, 许柯, 许杰, 赵绪民.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技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S2) :178-182.

[4]昊立新.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要素及成效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1 (7) :100-104.

13.小学科学课中的安全 篇十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由学生自己策划、动手执行及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研习一个特定专题的同时,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现有知识得到运用发挥,还可能从中发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自己的学习水平得到综合提高,并获得一种自主地建构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获取知识的目的,激发自主学习的精神。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而且还是一门跨领域、门类比较复杂的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但鉴于小学生知识结构简单、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所学内容为基础,结合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开展一些切合实际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和各校科学骨干教师将自己所在学校的小学生分成了两个年龄段,即三四年级学生年龄段和五六年级学生年龄段,分别作了如下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在三四年级学生中的尝试

利用科学实验、集体活动、制作科学小报等形式将实践探究活动开展起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加强动手动脑能力,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1.利用科学实验,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例如,三年级的《种植凤仙花》《蚕的一生》,四年级的《花、果实、种子》等课,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进行记录。许多学生在家中种植了凤仙花,并做好了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记录;许多学生从校门口的小店买了小蚕和桑叶,从小蚕长成大蚕到吐丝作茧,这些过程他们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样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集体活动,开展实地考察,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实验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拉练活动,这是有效利用自然环境使科学教学得以充分开展的良机。在拉练前,先让学生明确一些考察任务,到达目的地后,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各小组要完成自己的考察任务,并以书面形成写一篇考察报告交回。内容可以是当地的植物分类、农作物种类及水域污染情况等。3.开展科学小报的制作、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研究专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制作小报的形式进行学习。比如三四年级的科学书中就有资料库,教师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收集,如,图片、文字、数据等都是非常有用的资料。学生可以4人为一组,合作编写一份科学小报,通过评选,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积极性。

二、研究性学习在五六年级学生中的尝试

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课题或专题研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根据五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适合开展一些专题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教师确定,但最好是选择一些实践操作性强、资料来源丰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1.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种知识,利用科学黑板展示系列活动实验骨干教师要求五六年级学生每两周班级出一次黑板报,结合科学课教材的特点(每四周上完一个单元),科学骨干教师组织学生从网络、报刊、书本上收集本单元有关的材料,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并定期评出“科学之星”和“阅读之星”等。

2.结合社区环境,配合社会活动,开展实践调查、专题研究在课外,实验学校组织学生对居民小区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小区绿化被破坏的原因,写出了《珍爱绿色》和《影响小区环境各因素调查报告》等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在市场上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结合各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写出《通化县水污染调查》《通化县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等调查报告。学校曾要求学生在暑假中收集废电池,实验教师抓住契机,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学生通过参观、调查、资料学习等途径研究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写出《关于废电池、纸手帕、垃圾袋的调查研究》等调查报告。

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我们学校的下午第三节课是兴趣活动时间,我们学校目前有“趣味实验”“科普活动”“电子百拼”“小制作小发明”等小组,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参与实验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小学科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注重探究实践学习的过程,比如,学生参与的程度、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感悟到什么、体会了什么等,而且也要注重课题或专题的研究结果,即对某一知识点是否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有序地进行跟踪评价,避免研究过程的失控和研究结果的偏失。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四年级冬枣说明文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各种事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