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共4篇)(共4篇)
1.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篇一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做的好,可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改革与创新后勤管理体制,转变管理职能,推行后勤企业化管理,放开搞活,实现经营服务的目标,才能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 者:陈联盟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13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年,卷(期):“”(15)分类号:G647关键词:高校后勤 社会化管理 后勤管理 高校综合改革 教育创新
2.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篇二
一、当前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当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在充分肯定十多年来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 缺乏政府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撑。
国务院办公厅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召开了四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 快速推进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 但之后再没有举行过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淡出了政府视野, 当前改革面临指导性文件缺失和后续支撑性政策不到位的局面。
(二) 改革信心动摇, “回潮现象”不断出现。
现阶段高校后勤运行的模式大多为从行政体系剥离出来形成了甲乙方契约化管理, 少数采用托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承担, 极少成为独立法人的经营实体。随着几年的运行, 几种模式不同程度地在人事、产权、税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等方面存在困惑, 对下一步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甚至对改革产生了怀疑, 近两年频频出现甲乙方合并的“回潮现象”。
(三) 后勤甲乙方矛盾对立, 内耗严重。
分离后的甲乙方职能很长时间内理不清, 长期闹矛盾, 经常为经费和双方“责、权、利”扯皮, 内耗严重, 流程复杂,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勤服务质量。
(四) 高校后勤承担着维护稳定的成本, 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 高校后勤除必须遵循经济价值规律和教育基本规律外, 还要遵循政治规律。高校后勤在高校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抗击“非典”和近两年持续的物价及人工成本上涨为例, 为了维护稳定的需要, 高校后勤无条件执行政府和高校的相关决定, 为社会效益放弃经济效益。
二、继续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中央政府既然启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就不能半途而废, 坐视不管, 任其发展, 而应积极主动发挥其主导职能, 尤其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 支持和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仍然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 没有政府的主导, 高校后勤社会化不可能实现。首先, 政府应针对下一阶段的后勤社会化深层次改革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发展规划, 明确改革模式及时间表, 创建深化改革的载体与平台, 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其次, 政府要主动把高校后勤改革列入政府的主要工作范畴之一, 积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制定高校后勤改革规划和政策法规等实施办法;要在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在政策上扶持和关心后勤改革, 特别是在改革过程中涉及的注册、税费等环节上给予大力支持;要提供优惠条件促进高校后勤经济实体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步伐。
(二) 坚持改革信念, 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改革道路。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这是对今后高校后勤工作的要求, 也是对已完成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肯定。因此, 要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动摇, 认真总结十多年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珍惜当前取得的成果。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不能因为改革的系统性不够、政策配套不完善、改革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而对改革产生怀疑。高校之间的地域条件、学科优势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差异, 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不均衡,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选择适合高校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不要走回头路。改革早、基础好、条件优越的高校继续探索后勤实体法人化道路, 为高校后勤改革探索一条新路;改革迟、条件薄弱、甲乙方模式无法继续的高校, 不妨先按“回潮”的路子走, 或者干脆全部托管给社会企业。
(三) 明确职责, 理顺关系, 建立科学的管理监督体系。
多数高校现行的模式是甲乙方契约化管理, 针对其甲乙方存在的矛盾关系, 首先要明确甲乙双方的“责、权、利”, 双方通过契约合同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契约中尽可能全面地将后勤保障的任务、工作要求、服务质量、服务标准、承担责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以及其他与其提供服务相关的事项全部涵盖, 双方都严格按照签订的契约规范运作, 以避免扯皮, 提高工作效率。甲方还应当制定一个科学管理体系, 加强监督和管理, 建立市场的准入机制、评估机制、精细化管理机制、退出机制。在宏观上根据契约进行跟踪检查和全程监控, 同时对于一些契约以外的工作双方要建立平等、合理的协商机制。
(四) 充分肯定后勤实体姓“教”的属性, 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
目前高校的大多数后勤实体尚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尚未完全从行政体系剥离, 还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它仍属事业单位属下按企业运作的机构,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正常地参与市场竞争, 也无法实现自主经营。后勤实体不能等同于社会后勤, 不能完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 还肩负着“政治后勤”的特色, 要高度地服从学校。后勤实体同社会企业相比, 市场理念和经营意识淡薄, 政府和学校还必须继续给后勤实体各方面的支持, “扶上马、送一程”, 有保护性地开放校内市场, 以不断增强实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 获得满意的后勤服务保障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吴跃文.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大学 (学术版) , 2010, (8) :15.
3.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篇三
一、制约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瓶颈
(一)主体因素
主体问题在这里主要是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过程及其结果。主体作用良好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良好,否则反之。目前高校后勤工作的主体由后勤管理人员、后勤经营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三部分构成。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主体的基本情况稳定,但是不足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后勤管理人员
这里所说的后勤管理人员是特指高校学校层面的从事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干部,他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肩负着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保障后勤体系顺畅运行、保障后勤实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使命,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可谓不大,任务不可谓不重。然而,多年来,由于思维习惯和管理惯性使然,不少高校对此重要和关键部门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样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高校发展的大局,为高校发展贡献心力,但是广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许多后勤管理人员荣誉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时常考虑个人出路和前途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些高校将后勤部门作为干部分流的承接单位,使得后勤管理人员基本是按经验和习惯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往往没有经营管理知识,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外聘管理干部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低,加上待遇上与学校在编管理干部又有较大差异,稳定性和积极性较差;在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又将后勤管理部门条块划分太多,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加上一些后勤管理干部本位主义的影响,人为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壁垒和障碍。
2、后勤经营人员
后勤经营人员指在高校后勤各个实体从事具体经营管理的干部。和高校后勤管理人员一样,有较多的高校后勤经营人员也来自学校机关干部分流,存在年龄老化、专业水平低下、开拓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意识较差等缺点,使得很多后勤实体的经营管理远远滞后于社会企业的水平。而且由于大多数高校将后勤经营实体剥离(或相对剥离)学校,实体实行独立成本核算,自负盈亏,后勤经营人员的经营压力很大,往往有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和思想,容易把后勤工作的经济效益看得过重而轻视或忽视社会效益,容易导致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产生不好的后勤服务形象。同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后勤经营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奉献精神欠缺,也严重影响了的高校后勤整体形象和战斗力。
3、后勤服务人员
后勤服务人员是在后勤实体工作一线,直接面向广大师生的员工。后勤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对广大师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影响着整个后勤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后勤的很多一线正式员工来源于本校教职工家属、农转非人员、部队转业军人、高校征用土地后的农民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机关、学院等部门精简机构,压缩下来的不少人员又进入了后勤部门。这些人员长期在后勤工作服务,形成了一种工作动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等的工作氛围和态度,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积极主动思考单位进一步发展的意识。同时,对于外聘的一线员工,因与社会同类企业相比,高校后勤实体的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薪酬方面不具备优势,而且往往与正式职工相比差距过大,这些也使得这些外聘员工的激励不够,看不到自身职业发展的平台和前景,因此荣誉感低、稳定性较差,流动频繁,这也大大影响了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后勤实体的整体实力不足,经营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大,加上后勤工作环境较差、地位较低、工作辛苦等,这也使得高校后勤劳工用工面临诸多难题。
(二)客观环境因素
工作的外围是个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影响下的后勤人员自身微环境的改变。
4.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篇四
关键词
一、引言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内涵及其问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
(二)传统高校后勤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势与任务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任务
(三)影响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基本问题的剖析
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五、结语
【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推荐阅读:
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1-13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11-18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10-08
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09-10
简论当前我国乡镇财政危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11-11
关于对当前信访维稳工作对策与建议07-25
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原因分析与对策10-19
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