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2024-10-19

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19篇)

1.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一

七年级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人才的素质高低。《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过程;又是他们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初一英语教科书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渗透了德育因素,为此,在教学中我要挖掘这些德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在思想上也能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一、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教育

要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应在研究教材上下工夫,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把教材本身固有的思想性挖掘出来。

七年级英语教学是中学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教我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使学生在接受英语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切忌长篇大论。

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我要善于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实践表明:通过教学,学生比刚入学时文明了,爱说一些礼貌用语了,同时对英语显得特别感兴趣了。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机渗透

“文道统一,文以载道”是实现当前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有机渗透。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热爱祖国的情感首当其位,这种情意应自然地体现在教学之中。

例如教材中“Where are you from ?”我要课堂中放一段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录相,雄伟的音乐,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极大的鼓舞。我要不失时机地引出“This is our country , China.”要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大大的“China”,并引领学生有感情的读:“I’m from China ,I love China , I’m Chinese.”爱国情感油然而发。此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相互关心,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社会公德心。

三、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有意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一些看似平常却又蕴涵教机的事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契机,选择好英语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进行有意的教育,使德育在课堂上得到切实的渗透。教材中 “My father is a doctor.”“My mother is a teacher.”“My uncle is a boss.”气氛挺活跃的。教学时,教育学生“My father is a worker , my mother is a cleaner , I love them so.”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你处处留心,事事用心,你就能够掌握它。

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生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教学中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2.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二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作铺垫

教师要有观察的眼睛, 发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 寓思想教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例如, 五年级教材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一文要求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德。结合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一课, 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保护小动物。通过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classroom的学习, 教育学生从小爱护班级, 爱护集体, 从而爱国家。通过Meet my family一课的学习, 教育学生尊敬父母, 孝敬老人, 关爱家长, 爱家感恩的情感。我们还利用教材里许多文明礼貌用语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注意礼节, 尊重别人, 与人为善, 有关爱护环境的课文类型等等, 一课一课的教学, 点点滴滴的渗透,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设情境和语境, 通过活动育人

教师作为现代教育者, 要经常利用情景和设置情境进行教学, 要跳出课本里的框框条条, 从自己的身边出发, 在生活中找教材、寻知识, 从而活化教学内容, 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如教对话时, 可创设情景或通过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让学生听音、模仿、跟读表演, 以活动开辟交际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小学英语教学, 应以活动为载体, 创设情境和语境。正如我们所研究的市、县级课题——《游戏在英语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可以采用双人、小组等比赛游戏活动方式, 在小班化创设的情境和语境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强的心理, 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学生不仅活学活用了知识, 通过体验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学习。在班内开展英语德育格言背诵会, 英语小故事能手等活动, 举行“生活中的英语”手抄报评比活动”。进而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Happy English you and me”英语活动, 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勇于创新, 大胆展示。我们在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在育人希望在外语课堂中点点滴滴渗透。

三、搭建平台, 在实践中成长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 来到中国历史久远, 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契机, 梦想外企, 出国深造, 当然人各有志。小学生的理想远大, 当学会dream (梦想) 时, 他也曾激动, 心潮澎湃, 诉说着自己的梦想, teacher (教师) 、doctor (医生) 、clerk (职员) 、driver (司机) 等, 作为教师可以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 让他们梦想成真。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 而交际活动就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的模拟运用。在英语课外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 做好导演。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完讲解后, 再根据所讲内容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台兴致勃勃地表演, 自由发挥。让同一内容出现几个趣味不同的“小品”。他们表演不同的角色, 分布在不同的场合。如:在学校里、在家里、在动物园等, 各种情景也不一样。当所学知识浅显易懂时, 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 让学生换位为“小老师”, 主导课堂, 组织课堂, 在共同参与的形式下深刻体会。采用这种模拟情景的方法, 就是运用以境生情的机制来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 通过创设情景来促进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气氛的感染,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并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今后在生活中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另外, 作为教师要有计划、阶段性地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可以结合节日计划开展“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的专题活动, 进行手抄报比赛, 演讲比赛等, 让学生有机会发挥, 秉着处处渗透“做人”的道理, 为人处世的精髓, 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四、扎实学习英语文明语, 提高自身内涵和修养

首先, 小学英语的语句多是日常用语、文明礼貌用语、日常问候语较多, 也比较容易上口。比如, Thank you!Excuse me!等。让学生在操练中学会礼貌, 学会与人相处。

其次, 结合具体语境和相应的语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 What time is it?It’s…的句型操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合理安排时间, 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再如, Can I help you?教育学生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以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帮助他们, 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扎扎实实学习, 争做文明小公民, 提高自身内涵。

3.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三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无痕”渗透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怎样抓住合适的时机对他们进行点拨呢?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善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提出质疑时,我立刻抓住机会,顺其思路,娓娓道来,效果甚佳。比如:在教材中提到中国的道路通行制是靠右行驶,而香港则不是,这时班上有好几名学生疑惑不解地举起了手,问道:香港人为何靠左行驶?我抓住这一契机,以沉重口吻讲述了1842~1997年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事实。孩子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立志学好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在搜集资料中,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几个中国传统节日,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其中在学习端午节时,我了解到全班三分之一的同学搜集了屈原的资料,几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的习俗。同学们认识到,今天我们学习屈原,就是要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环保意识的“无痕”渗透

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种种危机,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迫在眉睫。面对这不断恶化的地球环境,我们可曾想过,如果我们现在少做破坏自然的事,少一些欲望,多保护一些动植物,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那么糟糕。

在视频欣赏中增强学生们的环保危机感。比如教材中呈现的是“节约各种能源”的话题,这正是对孩子们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契机。用什么样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这种思想呢?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目前环境遭到种种破坏的视频,在铺垫部分让学生观看,当他们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景象,自然而然从内心产生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的强烈欲望,这种情感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我摒弃了空洞的举例、读资料,取而代之的视觉冲击撼动的是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这一课的强烈愿望,真正做到了“有心”却“无痕”。

也可以在猜谜活动中,让孩子懂得爱护动物的重要性。比如,教材中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朋友,学生通过几个信息的提示,很轻松地猜出了这几种动物,猜谜活动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对小动物们的兴趣,并通过谜面的描述对小动物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这一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地种下了爱心的种子。

三、文明礼貌素养的“无痕渗透”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可以在学生动手制作中,播撒文明的种子。比如,学习的是公共标志,其中有多个标志是提醒人们不要做出不文明的举动,如禁止抽烟、禁止吃喝、禁止乱扔等,笔者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合作制作公共标志,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绘画,还有的负责文字说明,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在相互筹划、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对“文明”的含义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多是对“文明”的感悟,不知不觉中一些坏习惯正从孩子们身边悄然溜走。

在学生合作表演时,擦出礼貌的火花。这些礼貌用语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用小组合作表演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悟到礼貌用语的神奇和由礼貌语用带来的微妙的心理体验。

让我们在教学中把育人意图隐藏起来,彻底收起枯燥的说教和严厉的指责,用一种超凡的教育智慧,让孩子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格。

4.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品德是成才的关键,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使命和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证明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从教学内容而言,中学历史涉及远古人类的文明、古代灿烂的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世界的大动荡与大变革、数不清的文人志士、数不尽的英雄先烈、数不尽的人间败类„„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修养教育的有利素材。

作为一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教师,我时刻注意利用这些有利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自己工作重点和中心,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注意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空间,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辨证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绝大多数时候,教学过程能按照我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有步骤轻松愉快地进行。但是,在前几天,我讲到《难忘“九一八”》一课的时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难忘九一八》一课共分两大块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占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极好机会。“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为了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而发动的。正可利用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内容涉及东北,涉及学生的家乡,对学生来讲有亲切感,而且“兵谏”诸如此类造反的事,也是学生,尤其是男生所喜爱的内容,因而我事先认为这堂课一定很精彩,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顺利完成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于是新课开始后,我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先讲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兵撤入关内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同学们面对东北的沦丧,做为东北人,我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原以为学生会义愤填膺,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蒋介石,可是没想到,学生对我的问题态度漠然,只有寥寥数人无精打采的说蒋介石可恨,与我预想的火爆场面相去甚远,我感到很失落,但不能灰心,于是我重整旗鼓,接着讲解。可我开始讲解不到十分钟,有些同学就已经昏昏欲睡,就连以往对战争感兴趣的同学,也变得表情漠然,更有甚者,同桌之间已经开始小声聊天了,我预先想到的那种热烈场面根本没有出现。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首先我故意提高了声调,希望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然后,我放慢节奏,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我和学生中间,仿佛有一张无形的隔膜,眼见着学生离我越来越远。可是我却无能为力,我的希望在一点点落空,心情也变得极其沮丧,心想快点把剩下的内容讲完,然后让学生做练习算了。正当我自顾自讲到“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而采取的兵谏,是伟大的爱国将领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问到“老师,张学良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是卖国贼,发动西安事变只能是功过相抵,怎么就能评为爱国将领了呢?”我刚想训斥他,可突然看到许多昏昏欲睡的学生突然睁开了眼睛,闲聊的学生也把眼睛盯着我,我意识到,这也许是个机会,打破目前课堂尴尬状态就在此一举。于是我一面口中慢慢表扬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同见解,一面在心中快速思考,于是我问他“你是不是认为做了错事就没有受敬仰和爱戴的资格,是不是他的功抵不了他的过?”他点了点头,其他同学也表现出了热情,“那好,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张学良”,于是我为同学们介绍了张学良从出身到少帅,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送蒋返南京到被囚半个多世纪,同学们经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张学良能够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扭转时局,虽有过失,但的确担得起“爱国将领”的荣誉。同时通过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人无完人,再光鲜的人背后也可能有小过,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贡献,同时通过对张学良一生的讨论,同学们也懂得了用辩证的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道理。虽然这样一来,打乱了我最初的教学计划,但却出其不意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标。案例反思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预先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给学生预设了德育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仅仅给学生泛泛的进行德育渗透,以至学生产生了抵抗情绪。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过程中,所运用的史实或人物,离学生较远,因而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对象,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从各方面进行考察,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这些概括常常离开了思考对象,而把人引入到另一个境界中去。

5.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篇五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知道,在校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心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第一、社会上及校园里各种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他们的直接侵蚀,道德滑坡,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第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对前途忧心忡忡;第四、教育和管理的软弱无力,法治在某些层面的缺位,有的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年龄也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问题说明,正视中学生们的现实问题、加强中学生法制道德教育,扶正倾斜的天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也是法制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目前,中学课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课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更重要,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学科的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法制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遵守礼仪,遵循规章,从而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将其有机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在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挖掘开发英语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作为英语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我们使用的这套仁爱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潜移默化地将“两纲”教育、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在仁爱版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交通规则、学校规章制度、家庭秩序的意识。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去邮局是哪一条路)Section B在介绍了问路的基本句型之后,紧接着学习了一些交通标志,如:Turn left(左转)/No right turn(禁止右转)/ No left turn(禁止左转)/ Turn right(右转)/ Go straight(直走)/ No parking(禁止停车)/ No U-turn(禁止掉头).在Section C中介绍了交通规则的罚单,如:a ticket for speeding(超速罚单)/ a ticket for drink-driving(酒后驾驶罚单)/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 a ticket for making a a wrong turn.告诉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循的交通规则,然后对school rules(校规)展开了讨论,如:Keep quiet in class.(上课保持安静)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放学后做功课)Don’t be late for school.(不要上学迟到)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不要在教室里吃东西)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依律办事的意识,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校规,作为一名中学生都应该了解并且认真遵循它们。对他们来说,树立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

二、英语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2 Section C中的短文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分别介绍了在日本、泰国、穆斯林国家、巴西、印度尼西亚,在这些国家有哪些是不允许的行为,可以让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规则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来说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

又如八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2 Section B 的对话中,Kangkang(康康)、Michael(迈克尔),因为Michael(迈克尔)没有抓住机会进球,Kangkang(康康)对Michael(迈克尔)的态度不好而争吵。通过Jane(简)和Maria(玛丽亚)的帮助,康康对Michael(迈克尔)道歉,两人又成为了好朋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不应该争吵,更不应该用打架斗殴的方式去解决。又如Unit 3Topic 3 Section B 的对话中,叙述了Bill(比尔)在课堂上做鬼脸,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大笑,老师对他很生气。Bill(比尔)很难过,决定向老师认错。这则对话中的事件对老师或学生,我想都是很常见。这对学生是不是起了警示的作用呢?在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老师可以把它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来展开。

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社会,规则无处没有,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中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6.英语学科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篇六

郭店镇山根完全小学

苏雪峰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习对开发儿童潜能、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英语,要涉及跨文化交际,要理解不同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听、说、读、写多方面的交互性训练。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这些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下是我在英语课堂上德育课的渗透案例: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有机渗透。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热爱祖国的情感首当其位,这种情意应自然地体现在教学之中。正如在教学“Where are you from ?”时,我在课堂中放了一段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录相,雄伟的音乐,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出“This is our country , China.”板书一个大大的“China”,并领着学生有感情的读:“I’m from China ,I love China , I’m Chinese.”爱国情感油然而发。此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相互关心,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社会公德心。例如在上“In the Park”时,我不仅让学生欣赏了大自然的美,还教育学生“We can not get the flowers in the park.”培养学生爱护绿化,保护大自然的思想。在对话中,提醒学生多使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等文明用语,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学习“Can I help you ?”时,告诉学生不仅售货员要这么招待顾客,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也应主动、热情地向对方提供帮助,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使学生在接受英语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实践表明:通过教学,平时比较调皮没礼貌的学生比以前文明了,爱说一些礼貌用语了,同时对英语显得特别感兴趣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一些看似平常却又蕴涵教机的事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契机,选择好英语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进行有意的教育,使德育在课堂上得到切实的渗透。记得有一次课上,在教学“job”这个内容,我请学生依据实际情况“开火车”说说家人的工作,表现的机会到了,同学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My father is a doctor.”“My mother is a teacher.”“My uncle is a boss.”气氛挺活跃的。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别别扭扭地说:“My mother is a cleaner.”这位学生的妈妈是一位街道清扫工。其他学生偷偷地笑,而她则低着头,脸红红的,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于是我说:“是的,你们家人的职业各不相同,有的体面过人,有的默默无闻,但只要是劳动着的就是光荣的,都值得我们尊敬。”同学们深受教育。在接下来的歌曲时间里,我请同学们把书上的歌词用实际情况替换,这位同学就这样自豪地唱道:“My father is a worker , my mother is a cleaner , I love them so.”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你处处留心,事事用心,你就能够掌握它。当学生学习上有了畏难情绪,我鼓励学生只有不怕困难,勇于前进才能取得胜利,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当学生遇上问题,我鼓励分工协作、共同解决,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当学生生活上有困难,我发动大家关心帮助,培养互相关爱的风气。“教机”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抓住了教学过程中的情意因素,我们就会开辟出一片思想教育的新天地。

7.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 篇七

一、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 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 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 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资料, 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 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 不仅是药物学专著, 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 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经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 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 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近代, 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 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 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 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 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利用科学家的发现历程, 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

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发现无不包含了无数科学工作者辛勤的劳动和辛酸苦辣的探索历程。教学中, 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家热爱科学, 追求真理, 献身事业的事例,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抱负, 刻苦学习, 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人类做出贡献。李时珍不顾世俗偏见, 不做举人, 二十七年如一日, 爬山涉水, 不畏艰险, “搜罗百草”, “访采四方”, 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巨著, 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 神学院毕业后放弃当时人们崇尚的牧师职业, 随“贝格尔”舰历经千险环球考察五年, 历时二十二年写成《物种起源》, 科学阐述了生物的起源, 被马克思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加强教育, 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而促使学生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 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 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 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 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 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一个植物体表面看来并没有位置上的移动变化, 但它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变化, 完成着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 从而揭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 由低等到高等, 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 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 由低级——高级。通过讲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 阐明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 我们知道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 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 让学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内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让学生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讲述光合作用时, 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 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 一是因为有叶绿体, 二是要有光照, 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 要学好知识, 首先要自己努力, 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 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学生来说, 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 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 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四、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 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 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 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 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 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 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 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 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 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 这时, 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 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 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 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 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生物学是门实验学科, 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既从感性入手, 又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 亲身实践, 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德育效果。如通过分发各种种子让学生课后分组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指导学生观察中了解和掌握氮、磷、钾等无机盐缺乏时植物出现的病症及抢救措施, 对学生及学家生长的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 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挂牌”, “悬挂鸟巢”以及走出校门进行“爱鸟周”、“环境保护宣传”、“植物资源调查”等活动, 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感受到生物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 只要努力学习, 大胆实践, 就可以充分运用, 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六、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 要通过生物与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的学习, 根据教材的编排采用适当的方式, 来帮助学生更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 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爱护有益动物, 爱护花草树木, 不破坏生态环境, 增强其对是非、善恶、美丑、真伪的辨别能力, 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 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环境伦理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七、要适时、自然, 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 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 要把握适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教育的适时性表现在:①抓住焦点问题, 如结合申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②关注热点问题, 如结合沙尘暴天气进行国情和环境教育, 结合克隆技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③有时甚至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如联系学校中在开展义务献血活动, 可以提问:一次献血200-400ml, 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为什么?学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 很快就能答出:一次献血200-400ml对身体健康不会造危害, 献血后, 血浆量、红细胞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

8.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八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物质的供给充足,可在品德素养方面却存在缺陷,尤其是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只是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任务。英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有关邻里关系、慈善救助等内容。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则既能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品德教育效果。

二、背景

2013年3月我新接了一个班的英语教学,经过两个多月的教学,这个班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美中不足的是,通过观察课堂活动和课下行为,我发现该班大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班级打扫卫生时很多同学不愿干脏活累活,课堂上小组活动时经常因为任务分配不均而吵吵闹闹。

三、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I showed some pictures to help my students to learn the new words.

Students talked about the pictures and read the new words.

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导入本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

Step2 Presentation

Students watched a video about the comic strip and answered some questions.

Students read and acted the dialogue.

从单词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漫画的学习中来,观看录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漫画内容,重点理解can的用法,便于下面活动的开展。

Step3 Free talk

Students worked in pairs to have a free talk:

What abilities do you have?

What abilities do your classmates have?

Step4 Discussion

Part A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the park?

S1: We can clean up the park.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road?

S2: We can help the old people and children cross the road.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bus?

S3: We can give our seats to other people.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at school?

S4: We can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our community?

S5: We can do some shopping for the old people.

S6: We can look after little children for their parents.

S7: We can help the pupils with their homework.

S8: We can ...

此处运用了头脑风暴的方法,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给出不同的答案。

T: But sometimes some people do like this.我用电脑播放了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图片

e.g.

Students watched the pictures and laughed.

T: Are they performing correctly?

T: Have you ever done like that? Will you perform like that?

Ss: Er.../No...

此时,有学生大声地回答“不”“没有”;有部分学生迟迟疑疑地支吾着,还有部分学生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

Step5 Practise

Part A: I showed some pictures and said: We talked about what we can do around us just now, but as we know, there are many children in poor areas. What can we do for them?

S1: We can give them some money.

S2: We can send them some clothes.

S3: We can buy some stationery for them.

S4: ...

Then students finished Part B on Page 81.

经过第四环节的头脑风暴和图片对比学习,到本环节时学生能想到的帮助他人的方法越来越多,语言的输出量也会越来越大,情绪上也受到感染。

Part B

I showed some pictures of Ya’an Earthquake and said: Now what can we do for the people in Ya’an?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talk about what we can do.

我播放的雅安地震的一些画面让学生再次震惊。学生都沸腾起来,有的学生甚至掏出了书包里的零花钱。每个小组都想出多种帮助灾民的方法。语言的输出量很大,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Step6 Exercises

Students did some exercises to grasp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is lesson.

Step7 Homework

四、结论

本节课先从自己的能力谈起,后来谈论日常生活中能为身边的人提供哪些帮助,进而讨论我们能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哪些救助,最后探讨我们能为雅安灾区提供哪些爱心援助。随着教学步骤的推进,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爱的本能也得到激发,学生对他人的关爱意识和品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感想

9.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九

文阁中学

余雪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Learn some new words: warn, motorcycle, trouble…..2.Go on learning the usages of adverbial clauses of condition: 法制教育渗透点:

If we ride at night, we should have lights on the bicycle or wear light-colored clothes.If we break the traffic rules, we will get a fine and even be in danger.3.Learn more traffic rules, signs and warnings.B、情感目标:珍惜生命,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四、教学重难点

1.Go on learning the usages of adverbial clauses of condition: If we ride at night, we should have lights on the bicycle or wear light-colored clothes.If we break the traffic rules, we will get a fine and even be in danger.2.Talk about traffic rules and signs.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Review 1.Talk about the advantages of cycling in Section A T: We’ve learnt lots of advantages in riding bicycles in Section A.Let’s review it.S1: It saves money and energy.It doesn’t cause air pollution.S2: …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片刻,随意抽查几名学生,说出骑自行车的好处,对说得又多又准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Tell a bicycle accident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traffic accidents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tell a bicycle accident around them.(教学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能力,从中培养了几个英语演讲高手。)Step 2 Presentation 1.Ask and answer to lead in 1a Show some objects or pictures to ask and answer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Teach some new words and useful phrases, and make sentences about the traffic.(教学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和图片进行教新单词和,词组,鼓励学生造句,造课文的新句子。这种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2让学生再读1a,找出含有条件状语从句的句子。教师讲解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比如;

A: If we ride at night.we should have lights on the bicycle or wear light colored clothes.B: If we break the traffic rules ,we may get a fine and even be in danger.Step3 巩固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1a,然后请几组学生表演。2.师生一起评价学生的表演,然后教师总结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obey the traffic rulues.So we should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traffic signs.Step 4 练习

1,师生一起核对1b答案,然后教师用条件状语从句来讲解1b中的前两张交通标志图。如;

10.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十

3-1英语·三年级

渗透点1 学科内容:

三年级(上)第四单元/我们爱动物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联系实际,结题点睛。示范或说明:

1.在教学中,当出现“大象”这个单词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象吗?你们喜欢大象吗?

2.教师指出:由于人类对大象的捕杀,使大象的数量日益减少。

3.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明白野生动物是受国家保护的,不能随意捕杀。

渗透点2 学科内容:

三年级(下)第一单元/欢迎回到学校来!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联系实际,拓展延伸。示范或说明:

1.在开展课堂结对活动时,让学生任意组合,并在适当时告诉学生,到了学校大家都是平等的,受保护的。

2.在教学“Welcome back to school!”时,告诉学生:学校是接受教育的地方,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渗透点3 学科内容:

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我的家庭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七条 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提倡义务为老年人服务。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了解。

方法:师生互动,创建情景。示范或说明:

1、在教学中分角色诵读表演,并教学单词“祖父、祖母”。

2、师生共同表演《我的家庭》。通过表演,使学生知道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内容。

3-2英语·四年级

渗透点1 学科内容:

四年级(上)第二单元/我的书包/制作价格标签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第七条 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

方法:创建情景,结题点睛。示范或说明:

1、在教学中,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商店,并给所有的物品自由标价,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2、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渗透点2 学科内容:

四年级(下)第四单元/今天很温暖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难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联系实际,师生互动。示范或说明:

1、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让学生简要地说出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

2、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和规则。

渗透点3 学科内容:

四年级(下)第五单元/它需要多少钱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五条 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国家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创建情景,师生互动。

示范或说明:

1、游戏:学会购物。学生两人一组,到课堂上的模拟商店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出现以次充好、商品破损的情况。

2、师生讨论:

(1)当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时,消费者应该怎么办?(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消费中不满意的问题?

11.小议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一

提到教育,我们一定会想到学校。是的,教育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工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一代新人。教育即教书育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则重点在于德育,因此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之中,所有学科都负有德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政治科负有德育的任务。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原因,学生思想品德认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就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的优越条件

1.语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内容具体、形象,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因此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2.语文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素材广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学语文中《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长城》《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这些无疑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3.语文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本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本身就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产物。将思想品德教育融进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渗透,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既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又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特性,去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蕴含着特定的德育因素,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即教学中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确定文中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如果老师一味盲目地对学生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德育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个性各有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可一概而论。

低年级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年级,则应该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此才能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12.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学科德育渗透 篇十二

一、数学知识的自然流露融入德育教育

数学见面课教学实情再现:上课铃声终结, 我信步走进教室。室内桌椅星罗棋布, 学生坐着的东倒西歪, 站着的两三个一堆、三五个成群议论着什么, 更有甚者几位学生正在相互追打……时间过了五分钟, 前排坐着的学生吵闹声渐渐小了, 大概又过了五分钟教室恢复了平静。我强压着心中的不满与无赖, 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说: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 请你们观察一下教室, 这样的环境能上好课吗?不, 那么下面我们的任务是照着自己的意图把桌椅排队、按照排队的方式分组, 然后把我们这个学习环境打扫干净, 希望大家认真完成, 谢谢!老师, 我刚过生日, 这条裙子是姥姥给我的生日礼物, 今天穿第一次, 打扫这么脏的教室、白裙子会变成花裙子的。教室里一阵哄闹, 我耐着性子说:同学, 你想好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吗?老师你不是没有任务吗, 你替我完成好了。教室里安静极了, 我稍思片刻答应了这位同学的要求。

应对措施:根据教学实情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

第二天课前我特意穿上同事们认为漂亮、得体、体现气质的套裙走进教室, oh!好美呀!学生们嚷道。我装着不理会直奔授课主题。同学们:我看过你们的档案材料, 数学成绩不好, 数学让你们付出了三年、头痛了三年, 今天我们谈一谈与数学有关又是你们感兴趣的话题“数学美”。有同学见过世界画坛巨匠达分奇的经典之作《蒙娜丽莎》画像吗?看过、听说过、不知道, 学生低声的说。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 请欣赏后作点评。甲说:她的眼睛蓝如海, 美!乙说:她的鼻梁挺拔如松, 太美了!丙说:嘴不大又不小、嘴皮不厚又不薄, 五官搭配恰如其分, 美极了!丁说:……议论声渐渐停止下来。我接过话题大声的说:这幅画从美的角度看可以说无与伦比, 过硬的绘画功底与数学上的“黄金分割”把人体部件合理搭配, 刻画出人体美、人性美。接着引导学生从已学数学知识:乘方表示相同几个数的乘积;对数求出十三亿中华儿女对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个祝福;用柱、锥、面等几何体打扮泱泱华夏、装点美丽家园, 向学生展示数学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统一美。随着知识的流动, 彩色粉笔在飞舞, 粉尘纷纷扬扬散落其下, 数学美最自然、最直接的展示让学生激动惊奇, 回肠荡气。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你的衣服弄脏了。一束束目光向我投来, 那现在的老师美吗?一位同学回答说:不美, 粉尘在上面不协调。另一位同学说:美, 但没有先前美。第三位同学说:老师, 站在讲台上的你就象站在戏台上的小丑, 但我认为你是美的, 是你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美、领悟人生真正的美。穿白裙子女孩低下了头。

数学知识的自然流露融入德育教育, 让学生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磨“三心”练“两技”搭建“几何体”

第一线工作的中职毕业生, 劳动性质决定他们干重活粗活, 工作时间与随订单的多少而定, 无规律生活与收入相对低出现付出与获取“不对等”局面。加工零部件, 重复完成同一道工序, 它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细心、耐心和恒心, 数学教育中的逐步渗透磨炼“三心”。

(一) 情景创设育“细心”

数学培养人思维周密, 马虎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因:一个符号错误解题前功尽弃;一个概念错误理解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一个公式不恬当的选择导致繁琐的解答过程;一种情况未考虑使解答完美性黯然失色;一条辅助线不合理建立让解题思路进入胡同。精心构建课堂结构, 创设数学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观察数学问题, 从知识的发生、概念的界定、规律的形成、解题思路的变换中去磨练学生意志, 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如数学中的指数、对数计算问题让一批学生烦透了心, 教学时帮助学生正确书写指数式和对数式, 搞清楚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结合题设进行条件变式, 让试题形式接近给定形式引用性质特征解决数学问题。

(二) 帮破凝难练“耐心”

“学困”让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 学困让能力不足的学生望洋兴叹。化解学生学习困难, 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是磨练意志、培养耐心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情分设层次目标, 让学生感受不同层次的成功喜悦, 完成培养目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要求。基础知识欠缺、思维灵活度不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等是制造“学困”的原因, 教学时即时弥补知识缺陷、多设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学习内容, 指导学生不厌其烦地到数学王国中去多练、巧练, 训练思维, 培养耐心。如:我在帮助学生解决三角公式的记忆问题采用:先让学生学习正弦余弦正切三种函数的象限符号, 函数特值, 诱导、和角公式;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将正割、余割、余切相关问题转化。三角函数式的计算、化简、证明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提出中去挖掘条件即时应用, 不能直接得出的找邻近知识点, 对问题实施“外科手术”逐一分解问题,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 持之以恒磨“恒心”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教师扮演“三型”角色, 完成“保姆”“牵手”“放手”接力赛。规范的行为、娴熟的技能、良好的学习心境能持之以恒是中职学生: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身学习有基础的保证, 是实现教师转型的关键所在。随着年级的升高, 文化课学习时间的比例下降, 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恒心教育应抓住高一高二关键时段, 结合数学学习与思维训练去造就持之以恒的那颗心。

13.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十三

总结

在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法制教育是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就在学校,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和犯罪。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常思考,可以充分发挥这样一些教会学生如何去做,怎样去做的指令性,建议性的语言,比如:Don’t spit in public(不要在公共场合随便吐痰),Would you mind keeping quiet?(请您保持安静好吗?)。

在英语教学中我是这样开展法制教育渗透的。

一、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法制教育内容

以生动的图片和描述,向学生传达出浅显易懂的法律思想,规则可以方便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从七年级开始,我们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生活有规则,社会生活同样也有规则,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青少年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法制教育渗透的实效

作为英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1 How ofen do you exercise?这一单元,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教育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让学生进入到对话的语言环境中,让其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依律办事的意识,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生活也是教材,平时我就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要求他们每天观看新闻联播,阅读报刊杂志,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我们在《英语周报》上,看到这么一篇英文文章,大致意思是,一个男孩与一群同学在外酗酒后,要开车回家,饭店服务人员善意劝告这些孩子酒后开车不但是违法的,而且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这帮孩子不听劝告,结果在途中与一辆卡车相撞,车子滚入山谷,车毁人亡。通过分析阅读讨论文章,让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法制教育的力量。那就是,在遇到情况时,自我控制和心理暗示,是约束自我,避免自己情绪失控,并遵守规章制度遵纪守法的有效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所必须的。只要适时地加以渗透,并持之以恒,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4.学科渗透德育制度 篇十四

《初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一、工作制度:

1.端正德育思想。要求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应自觉克服不正确观念(仅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观念)的影响。

2.制定德育计划。对全体任课教师经常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使每位任课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负的“教书育人”的德育责任;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列入结合教学进行德育的具体计划;教务处、教研组在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时,必须检查其中的德育具体计划(写入教案)。

3.探讨交流德育经验。学校领导、教研组在日常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观摩等活动中,必须检查、观摩任课教师结合教学有机地进行德育的情况,并给予单独评价;组织研讨各科中进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并形成系统和规范;组织交流和推广各科中进行德育的好经验;表彰、奖励在德育方面做出优秀成绩的任课教师,进行正确导向。

4.合理安排德育。把各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有关课外活动中的德育结合起来。

5.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使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以至日常非教学的言行都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能为人师表,形成良好校风。

二、各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找准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科德育渗透。

政治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内容,使学生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健康心理并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责任,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的思想,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健 1

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语文科: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课本中均有文质兼美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印象深刻的影响。

英语科:通过反复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质和理想、情操内容的教育。

历史科:通过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了解,近代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近现代中国国情的了解,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给中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通过世界史学习,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国际主义义务的认识。历史人物高尚的品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内容。历史学科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

地理科:通过讲解我国的自然风情(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和我国的人文国情(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提供我国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使学生既了解乡情、国情、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又了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与环境、国情与国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数学科:通过数与形、常量与变量、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 2

等等进行辩证关系教育;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分比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物理科:通过种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进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通过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波粒二象性、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内容和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我国古代和当今物理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例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品质的教育;结合实验操作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教育。

化学科:介绍我国古代工艺成就和我国当今化学工业、化学科技成就以及著名化学科学家业绩,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在物质结构学习中进行物质无限可分观点教育,在化合与分解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观点,在元素周期率学习中掌握量变质变观点,在溶解平衡中掌握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等等。结合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情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教育。教材中大量关于我国古代和当代化学工艺及建设成就照片图表,增强了德育感染力。

生物科:在“人体与卫生”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流行病的不同遭遇,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养成卫生习惯、禁止吸毒等教育;在介绍我国生物资源、我国古今在生物栽培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在生命起源、生物体内部矛盾,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的统一,生物的进化等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此外还在生物遗传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

音乐科: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音乐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认知、操作、情意等三个方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音乐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通过编选教材《国歌》、《我爱你中国》、《红星照我去战斗》、《祖国颂》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进行 3

高尚情操、活泼开朗、爱美弃恶的品德情操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歌曲的演唱、评述、音乐家的介绍等数学活动之中。

体育科:通过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记录的有力数据和运动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结合体育运动和训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训练:如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尊重爱护他人、集体主义精神,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公共财物的教育。体育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15.将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篇十五

现在的教材中贯穿思想教育的不多, 那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很难寓学生的德育教育于一体, 除了思想品德课以外, 所有学科肩负着相当的分量。好的作品本身就有育人价值,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所有学科的育人的功能的。

所有都具有一定的学科育人功能。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在备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在脑子里面想清楚:这节课我们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德育, 计划在哪个教学目标上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在时代背景的结束当中来实现, 那么在介绍人物精神品质的时候, 就突出这方面的功能。又如在教名人名言, 当讲解到朱自清、鲁迅、李四光、徐霞客等的人品时, 就不能不谈到他们的民族气节、人生信念等问题,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 那我们怎么能够战胜外敌呢?我们的民族怎么能够复兴呢?中国梦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所有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寄德育于教学的情感当中

德育学科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感教育, 其他学科没有德育学科这么强烈的情感功能, 德育学科老师要抓住这方面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德育学科的情感最能打动读者的情感, 从而对读者熏陶感化, 形成无形或者有形的影响。一个好的事例, 其思想情感一定是非常感人的, 教师要借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孝德故事里的思想情感, 感动了历朝历代的天下孝子, 使其如醉如痴。我们教学的时候可以引用, 如《卧冰求鲤》里的王祥, 生病的继母想吃活鲤鱼, 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 冰忽然自行融化, 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 果然病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 就要让学生学习王祥的这种胸怀父母的思想,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能把这种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末, 我想学生的世界观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所以, 将德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思想情感教学中去, 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师要常抓不懈, 以一贯之。

三、寓德育于课文内容教学中

教学中, 少许作品是政治味儿很浓的, 好像这类作品就是为政治服务的, 不是为文学艺术殿堂增砖添瓦的。如《乳姑不怠》里的崔山南, 遵照长孙夫人所嘱, 孝敬祖母唐夫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德育教育。但是如果仅靠课文内容来展开教学, 那么我想老师的水平再高, 也永远跳不出说教的模式。假如我们围绕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来说事, 我想问题就好解决了。文学作品中有关孝敬父母的作品很多, 我们可以拓展延伸到其他的作品当中。在大量的阅读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心里要有阳光,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 我们心中的阳光不能黯淡,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心中的明灯时时刻刻要点燃。这样的话,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在阅读赏析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岂不是两全其美!

四、寓德育于各种形式的学科活动中

1. 班级活动。

班级里面大大小小的活动, 都是绝佳的机会, 因为这是彰显班级凝聚力的机会, 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机会, 更是对学生的心灵、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等方面的影响, 所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要借助每次班级活动的机会,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班级活动最常见的就是每天的晨会, 有的学校是集体朗诵古典诗词, 有的是班级朗诵, 这是很好的德育渗透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的教育, 使他们具有尊老爱幼、关爱生命、热爱自然、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像这种活动如班级朗诵比赛、书法竞赛、文艺晚会等, 都是非常合适的活动。

2. 学校活动。学校活动是学生都愿意参加的活动, 因为是班级和班级之间在竞争, 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很好的锤炼。如像每年的清明扫墓活动, 就是对学生爱国思想最好的教育。我们这里的红西路军烈士纪念馆, 是国家级的爱国教育基地, 这对学生理解当年的历史来说, 是很好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教育, 爱国的元素就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头, 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影响他们的一生。比如风筝比赛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的机会, 尤其是现在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的时代, 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像这些点点滴滴的思想因子, 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中渗透,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思想的渗透, 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是任何说教无法替代的。因此,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就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洁.试论德育活动类型及其功能的发挥[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7) .

16.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初探 篇十六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又是不可或缺的。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小学数学学科进行德育教育,从以下几方面研究探讨:

一、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1、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2、利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伟大成就,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础。

二、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的启蒙教育

1、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生活。通过数学学习尤其在数学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推理验证中,激励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2、在阐明或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沟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他们懂得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变化的。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3、在研究数学概念的基本关系中,在对数学某些公式、定律的探求中,使学生认识到加与减、乘与除、等与不等、正与负、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的逻辑体系。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4、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渗透“变与不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5、在每一个新知识、新问题的产生过程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个性品质的教育

1、通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现实、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萌发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的趣味、实用和神奇富有挑战,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某些关键步子和过程,从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

3、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1、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关注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善于归纳整理总结的习惯等。

4、关注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培养,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善于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尊重的习惯;自觉自我评价的习惯;效率做事的习惯等。

五、审美教育

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在于它的统一、顺序、和谐、对称、结构、简洁等。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用美的力量去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1、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2、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容美和本质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阅读和介绍数学史,欣赏数学在创造人类文明进程中,给世界留下的一个个美的奇迹,感受知识的力量,启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17.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十七

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育成为历史的继承者和新生活的开拓者,使受教育者尽可能多地占有先人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使之能在一个较高的历史基点展望未来。而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学科教学必须结合,必须渗透的内容。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注意渗透德育方面的教育,争取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型人才。

一、在对待他人的态度方面 由于今天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对学习的习惯、要求一概不知,所以对他们习惯养成也成了我教学中的重点,首先给学生灌输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思想,老师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在他人发言时要学会倾听,见到他人时要主动礼貌问好。另外学会客观评价同学的优点与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还有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学会与别人合作、相处,以及友好的竞争意识。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教育 新课标下的实践教材,非常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常结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及时融“得”于教。如,在学习了100以内数后,教材在练习题中安排了100位小同学排队报数的场景,让学生依次填出每位小朋友报的数,待学生填完后我及时提到:“看看这些同学站队多精神,你有什么感受?”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个个神采飞扬,有的夸他们站的整齐,有的夸他们声音宏亮,还有的说到我们以后站队她要像他们这样,学生能说到这些我感到很高兴。再如,教学“第几”时,教材安排了公园门口的游客排队买票,谁也不抢不挤,相信孩子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排队的情况他们会遵守秩序的。还有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育学生主动动手去实践,才会发现真理,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育学生养成早晨按时床,不赖床的习惯,并且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在教学“分类”时,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条理,而且学会整理自己的学具、文具及书房等。还有在教学“9加几”时,借助学生开运动会的场景,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身体。

三、升温、让赏识更趋理性,让学生的品质发展在一条拨动的曲线上内化成型。

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只是一个开端,有了这个开端,还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深入研究,进行一番“具体而微”的深入思索探讨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叛逆心理增强,对老师的赏识会漠然,只有以更趋理性的方式深入学生内心。

1、尊重个性,赏识个性。

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受家庭文化的感染,个人爱好的趋使,社会生活的影响,每个学生都会呈现出他最真实的一面,这是教育者必须要面对的,而且必须要尊重;这是教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哲理思索,不能按照自我偏见而漠视了一些学生。个性无好坏之别。但却须指出的是对社会和他人影响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尊重承认的基础上,引导向前完善,使之符合社会规范。

班级建设需要用每个学生的才能,可谓是人尽其才,这样个性便可以发挥出其作用,教师这时赞识,会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发展的机会。教师要有多元文化修养。

2唤起自尊,树立自信。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靠一两次赏识远不足以实现目标。教师必须做的是抛砖引玉,通过热情洋溢的欣赏来唤起学生的自尊,使其内化为学生自我品格的一部分。事实对比: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心理会形成障碍,缺乏一种成就感,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所以做事得过且过,最终自我放弃;而受到表扬和赏识的学生则不然,心中洋溢着一种激情,做事积极主动,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经常会有所收获,久而形成一种内驱力,不断地促使自己进步.可见自尊需要呵护,赏识正是促使自尊最好的途径.而学生具备了自信的品质后,会对任何时都充满信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18.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十八

(2008-2009学年)

当今的中学生全是

90后的独生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上,小公主。说不得碰不得。所以,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是重中之中,班级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指挥员、战斗员。各科课堂上潜移默化中德育的渗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下面要总结这学年英语课堂上德育的渗透情况:

初一学生刚入学,开展养成教育。我们教师结合初一英语教材,学习打招呼的各种用语和对别人帮助表示各种各样的感谢,Thanks,Thank you!You’re welcome,Not at all,That’s OK!That’s all night,等等,开展学期初的养成教育,学会礼貌待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合课本Unit 9单元,拓展教材内容,对学生开展名人示范教育。初二学生通过对中外名人的谈论例如刘翔、姚明、邓亚萍、贝克汉姆、成龙等激发了学生对名人的崇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考虑到了当代人无论老、少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档次的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崇拜的人物,而且对自己崇拜的人的任何事情都感兴趣,甚至成了他们的Fans,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们如何向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学习。介绍自己偶像的成长历程,学生会自觉地用上在课内所学习的知识,通过查字典等自助学习的行为学习所需掌握的词汇,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却发挥。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即同崇拜一个人的为一组)推举出本组的代言人,锻炼了学生共同协作和协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讨论。日后自己的名字也能被世人传扬,而闻名于天下。开展了假如自己真的成了名人,如何为自己的祖国献力的大讨论活动。

结合教材初二(下)Unit 5教授If从句的同时,培养学生树

立远大理想教育。目前奥运马上来临,如何立足于现在,脚踏实地地时刻为奥运做好准备工作等一种树立远大理想主人翁意识,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通过英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结合教材“假如”条件状语从句的学习,假如外国人来了秦皇岛,他们需要看足球、旅游、购物等,怎样对他们的衣食住行招待好,还要让世人知道,我们中国不仅仅面积大,而且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建筑、丰富的物产,还有勤劳智慧的人民、现代的工业、先进的科技文化等等。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及班主任的事,各科课堂结合教材也是渗透德育教育是主渠道,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对不愿学习,学习上没有毅力的学生,通过对名人成长经历的艰辛历程的学习,净化自己的心灵,纯正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高深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比较现实中的自己,如果我是邓亚萍、姚明、刘翔等怎么做?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八年级下Unit 5进行区优质课评比课的机会,学习了我们国家申办奥运的艰辛,是靠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今天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了,我们怎样才能肩负起这历史的重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当然通过做课、讲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和实践,我自己也颇有感想,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培养的,只要你耐心地开启他心灵的大门。在教学中时刻从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把德育渗透贯串到英语教学的始终,因为初中英

19.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渗透 篇十九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渗透的优势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一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只要认真挖掘就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 就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大学语文、社交与礼仪等等, 这些课程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 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增强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建立善恶判断标准, 提高人文素质, 陶冶高尚情操, 塑造完美人格。

专业课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重点, 因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标。在这些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有很多优势。其一是教育的连续性、目的性和计划性。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全部完成, 从二年级开始主修专业课, 也就是说专业课会占用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 而且专业课的教材和教师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如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教师就会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不间断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其二是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大都是自己喜欢的或向往的专业,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他们所渴求和需要的, 也可以说是他们将来的生存本领, 因此他们会加倍努力地去学习, 同时他们相信、崇拜甚至模仿学有专长的专业教师, 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也包括为人处事之道。专业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其三是教育的实用性。专业课教师通过教学、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特别是理性思维方式, 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同时很多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大家共同协作不断探索、创新, 会经历多次失败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让学生自觉地形成一些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渗透的措施

(一) 领导重视、制度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渗透的保障

有些领导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尽管口头上喊得很响, 但实际上并不重视, 更不用说重视学科专业教师的育人工作了, 他们更重视的是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不仅缺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育人的制约因素和制衡机制, 而且还会引导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产生认识上的误差, 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思想政治工作是德育教师的事情。对此必须在体制上、评价体系上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 明确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 通过一系列可行的制度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渗透。这些制度要有很强的操作性, 尽量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且有考核的方法和奖惩规定, 与教师的评先选优和职称、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只有有制度保障和奖惩机制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过程得到有效实施。

(二) 讲究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渗透的关键

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讲究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渗透更离不开艺术的方式方法。如果空泛说教或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不仅达不到目的, 反而会适得其反。首先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内容, 把教材内容与现实融为一体, 不仅要善于挖掘蕴涵在学科内容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其提炼出来, 而且要以教材为蓝本, 补充一些新内容,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力度。其次要讲究教学艺术, 借助科学的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具体的科学知识融合在一起,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因地而教, 有机地结合, 把知识的传授, 能力的培养, 智力的开发, 思想感情熏陶熔为一炉。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的情景, 将做人的道理, 先进的思想方法、观念、精神等融汇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 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德育因素的影响,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三、结束语

上一篇:房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网络舆情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