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2024-09-25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共11篇)

1.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篇一

1 蟹种选择与放养

优质蟹种要求品种纯正、质量优良。由于长江水系蟹种具有生长速度较快、个体较大的特点, 比较适宜作为优质河蟹养殖品种。选购蟹种时, 以“五不要”为原则, 即不要杂蟹、受伤蟹、病蟹、肢体残缺蟹和僵蟹、绿蟹。蟹种放养前需先进行暂养, 因为暂养是其放养前必须经历的过渡阶段, 所以放养前需先在池中设置1块暂养区, 并根据水温和池中水草生长情况确定暂养时间, 暂养面积一般约为放养面积的20%。蟹种放养密度一般宜控制在4 500~7 500只/hm2, 以确保河蟹生活、生长空间比较充裕;一般在2月底至3月放养, 如果放养时间过迟则水温上升后会导致部分河蟹蜕壳从而对下塘成活率产生影响, 如果放养时间过早则越冬时损失较重;放养规格以100~200只/kg为宜, 如果放养规格过小则河蟹生长基数不大从而对上市规格产生影响, 如果放养规格过大则河蟹第1次蜕壳会比较困难导致损失较重[1]。

2 水质调控

淤泥是微生物繁殖的温床, 因此应清除过多的淤泥, 以改善养殖池底质。一般在冬季抽干池水进行清淤工作, 使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 cm;继而充分曝晒、冷冻, 以利于沉积物的氧化分解;然后泼洒生石灰约3 750 kg/hm2, 通过耕耙确保药液渗透, 实现彻底杀灭各种病原体和中间寄生物;7 d后即可注换池水[2]。为防止残渣剩饵沉积发酵而污染水体, 坚持每天清理食场, 捞除残渣剩饵。高温季节, 为降低养殖老塘口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有毒物质量, 定期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 促进其转化吸收。为调控水质, 可定期泼洒生石灰, 一般每隔10~15 d泼洒1次, 还可以提高水体中钙的含量;或施用磷酸二氢钙30 kg/hm2左右, 以加快河蟹蜕壳速度, 促进河蟹生长, 一般30 d施1次, 与生石灰交替使用;或者套养少量花白鲢, 套养量以产成鱼750 kg/hm2左右为宜;适时注换新水, 一般每隔3~4 d换1次水, 如果水温低时则可延长至7~10 d换1次水, 如果天气闷热时则坚持天天换水, 尤其是河蟹上岸、上网等异常现象发生时更要及时换水, 每次换水量一般约占池水总量的20%[3]。生长前期水深控制在0.5~0.6 m, 生长中期控制在1.0~1.2 m;生长后期控制在0.8 m左右。

3 种植水草

种好水草是养好河蟹的基础。水草品种选择上, 以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为宜, 但从草质角度评价, 以轮叶黑藻与伊乐藻最适, 苦草其次[4]。伊乐藻种植时间以冬季为宜;轮叶黑藻种植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前后, 种植方法为切茎分段扦插, 用量为375~450 kg/hm2;苦草种植方式为播种, 用种量为1.5 kg/hm2。水草种植面积要适宜, 一般约占全池水体总面积的67%为佳。如果水草生长比较密, 可以根据水面的大小每隔10~15 m开出1条1.5~2.0 m宽的无草通道。如果池塘水质清新, 水草生长不良时, 为促进其生长可施入复合肥60~75 kg/hm2。

4 科学投喂

人工投喂要注重投放基础饵料生物, 同时注重人工补充投喂。小螺蛳壳薄鲜嫩, 是河蟹早期最好的开口饵料;成螺蛳是河蟹中后期的活饵, 同时其还可以净化水质, 因此螺蛳是河蟹主要的基础饵料生物。一般在清明前后即螺蛳繁殖时期将其移植于蟹池内, 撒投活螺蛳量不低于4 500 kg/hm2。所谓人工补充投喂, 就是河蟹饲养过程中的日常投喂, 坚持“前期精、中期粗、后期荤”和“四定、四看、精粗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 在确保饲料新鲜、适口的前提下, 以投喂混合饲料为主, 后期则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比例 (约占50%) , 或投喂河蟹后期专用配合饲料。此外, 投喂还要重点突破河蟹“两头”蜕壳的难关, 在河蟹准备蜕壳前, 投喂适口性好的动物性饵料 (占67%以上) 或专用配合饲料, 并增加虾蟹蜕壳生长素的投喂量, 一般不投喂单一性饲料, 以满足河蟹蜕壳时的营养需求[4];在河蟹已开始蜕壳前, 可泼洒生石灰水112.5 kg/hm2, 以提高水体的p H值, 增加水体中的钙含量;如果蜕壳区水草较少, 则及时投放水生植物, 如水花生等, 为河蟹蜕壳提供场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5]。

5 病害防治

在纤毛虫病防治上, 要彻底清塘消毒, 经常加注新水, 保持水质清新;定量投喂饲料, 及时清除残饲[6];用硫酸铜、硫酸亚铁 (5∶2) 0.7 g/m3全池泼洒;或用生石灰20~30 g/m3全池泼洒, 连续泼洒3次, 使池水透明度提高到40 cm以上;或用硫酸锌0.3 g/m3全池泼洒。烂肢病防治上, 注意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避免蟹体受伤;放养前用3%~5%的盐水浸泡数分钟;发病后用生石灰10~20 g/m3全池泼洒, 连续泼洒2~3次。在水肿病防治上, 河蟹蜕壳时, 尽量避免惊扰河蟹, 避免其受伤;发病后用土霉素1 g/m3全池泼洒, 同时用土霉素0.2 g/kg体重拌饲料投喂, 或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3 g/m3, 间隔3 d重复泼洒1次溴氯海因0.2 g/m3。烂鳃病在高温季节流行, 发病高峰多在7—9月, 防治上, 种植水草或放养绿萍等水生植物, 彻底换水, 使水质变清、变爽, 若不能大量换水, 则使用水质改良剂进行水质改良;消毒剂消毒时需使用刺激性较小的含氯消毒剂, 如二氯海因、溴氯海因, 连续使用2~3次;该病得到控制后, 要从提高河蟹的体质、均衡营养着手, 选取营养成分均衡的配合饲料进行投喂。蜕壳不遂防治上, 以预防为主, 在河蟹蜕壳旺期 (5—10月) , 每隔15~20 d, 用生石灰150~225 kg/hm2加水调配全池泼洒;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蜕壳素和贝壳粉、骨粉、鱼粉等。

参考文献

[1]唐玉华.河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 2011, 28 (9) :28-30.

[2]刘子梅.河蟹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8) :324.

[3]吴艳菊.河蟹生态养殖的水质调控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11 (15) :38-39.

[4]马达文.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J].养殖与饲料, 2011 (9) :41-42.

[5]张泳涛.湖泊围网生态养蟹技术[J].养殖与饲料, 2011 (10) :15-16.

2.浅谈河蟹养殖技术 篇二

[关健词]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是两栖类甲壳、变温动物,其本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它是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与其所在水域中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光照、氨氮、营养盐、水生动植物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这些因子能满足河蟹的要求,它就能顺利地生长发育,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滞长、死亡。所以在进行池塘高效生态养殖中一定要根据其特点来营造良好的生态适宜环境。

一、蟹池选择

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环境安静、背风向阳、底质较硬(底质是粘土、泥沙土壤为好)、通电通路的地方。每个池面积10~30亩。进排水口分开,并用筛网过滤。在池塘四周用加厚塑料薄膜建成0.6m左右的防逃设施,外围用聚乙烯網片建成2m左右的防盗栏。

二、蟹池清整

一般在每年1月份清整蟹池,挖池内土在周围筑埂。晒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一周左右为宜,稍硬即可,这样减少对塘中水草和底栖生物的破坏。

三、蟹池消毒

在放养蟹种前15d,每亩用生石灰75~80kg溶化后全池泼洒。如是老池,还要先彻底清除淤泥和杂草。

四、蟹池种草

清池消毒一周后栽种苦草、轮叶黑藻和萍类等水草。使水草覆盖池水面积的1/3。栽后灌水10cm深,使其扎根发棵。

五、适用肥

河蟹放养时要求肥水下塘,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水质经常保持有一定的肥度,决不能清水、瘦水养蟹,这对提高产量及其上市规格是很重要的。具体施肥要求灵活掌握,要看水质施肥,追肥应根据水质情况灵活决定。一般使用生物肥料或无机肥尿素等,要求做到少量多次,中后期慎用。

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除栽种适宜的水草外,可以在清明前后投放螺蛳200kg/亩左右。这样一来,到了5、6月池中不但有丰富的天然饵料,还有栽种的植物性饵料和适口的动物性饵料。促进了河蟹钙质的增加和蜕壳生长。

七、蟹苗放养

1.蟹苗选择

如果选用一龄蟹种,一般选每千克85~250只的规格整齐、肢体健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病无伤的放养。

2.抓好蟹种放养

要求蟹种在培育过程中没发过病,规格100~120只/kg,数量600~700只/亩。外地购进的蟹种应在水中浸泡2~3min,取出10min后,再放水中浸泡2~3min,再取出平放。如此重复2~3次再入池养殖。如是冰运来的蟹种,拿出箱后,洒一点清洁淡水,放在池旁15~30min后再放入池内。

八、青虾、鳜鱼的套养

一般春季套养规格为1000只/kg左右的青虾苗10~15kg/亩。5月下旬套养体长5cm左右的鳜鱼10~20尾/亩。

九、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

一是根据不同季节管理水质。春季水深应控制在0.8~1.0m;夏季水深应控制在1~1.5m;秋季要勤换水;冬季要保持水深1.2m以上。做到“春浅、夏满、秋勤、冬深。”二是根据天气变化状况管理水质。要及时定期灌注新鲜无污染的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的水,换水时间、次数和换水量由天气变化状况决定。三是根据水质监测情况管理水质。要定期测定水质、溶氧、pH和水的透明度,并记录其数据和天气、河蟹吃食情况,还可以在池里放些花白鲢作为监测物。根据监测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2.饲料投喂

采取“四定四看”的投喂方式。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河蟹吃食情况。每天两次,上午8~9点投放一次,傍晚再投放一次,并以傍晚为主,其量应占全天的70%。主要在岸边和浅水处多点均匀投喂。蟹种刚放进池时,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生长中期应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搭配动物性饵料,后期应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3.日常管理

一是经常巡池。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的原则,随时掌握水位、水质和河蟹摄食、活动情况;二是经常检查、维修和加固防逃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认真做好塘口原始档案记录。三是保护河蟹安全蜕壳并迅速恢复体力。主要是防止敌害侵袭,改善蜕壳环境,多喂细碎鱼、吓螺肉等动物饵料。

十、捕捞销售

1.捕蟹时间

经过7~9个月的精心管理,河蟹成熟后,一般9月上旬开始起捕,把好商品蟹品质关,挑选膏脂丰满、青背白肚、规格在150g/只以上的成蟹集中捕捞上市,对不达标准的成蟹可放入暂养池(箱)继续育肥。经过暂养的河蟹,软壳变成硬壳,便于批量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2.捕捞方法

河蟹捕捞一般采用地笼捕捞和人工拾捕相结合。青虾的选捕一般5月初开始,主要采用地笼张捕,捕大留小,常年捕捞。其他套养品种在干塘时一并捕捉上市。

3.成蟹运输

3.小河蟹的作文650字 篇三

暑假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要求爸爸买一只螃蟹回来,陪我一块儿度暑假。

一天,大清早我还躺在凉席上做梦,朦陇中,听见爸爸对妈妈说:“把这只小螃蟹放在盆子里养起来吧。”爸爸说完就去上班了。我一骨碌爬起来,赶紧端起盆子一看,一只可爱的小河蟹,正漫不经心地迈开8只脚,在盆里横行着。

吃过早饭,我便开始观察它。小河蟹全身包着甲壳,眼有柄,有8只脚,前面还有一对长成钳状的螯。它走路是横赣着爬行的,中间两对脚是前进用的,前后两对脚是保持平衡的,一对螯是起保护作用的。

这只小河蟹,可爱动了!我怕它孤单,便把一只龙虾放入盆内,让龙虾和它作伴。谁知,它一看见龙虾,便张牙舞爪,没过一会,便和小龙虾打了起来。我在一旁看着,想拉又拉不开,心里真是又急又气,急的`是怕小龙虾招架不住,气的是小河蟹不该如此横行霸道。我趁它们厮打暂停之时,又用小木棍把小河蟹打了一下,它才老实不动了。

小河蟹最怕你把它弄得仰面朝天。当你把它弄得仰面朝天的时候,它就像发怒了的狮子,眼窝里突然突出的那带柄的眼睛,像一对羚羊角一样对着你。两把铁钳一样的螯,一张一合,张的时候乱晃动,合的时候发出咯咯的响声,8只脚都张开各自的爪尖,同时向上,搜索目标,全身的力量都一起进发出来。我想:这时若有一条小鱼,落入它的螯中,必定会粉身碎骨。

4.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篇四

一、以优惠政策扶持充分开发可利用资源全力打造河蟹养殖产业,使其真正成为富民强场的新兴支柱产业。农场优先把水面、池塘发包给河蟹养殖户进行河蟹养殖。

二、充分发挥“河蟹养殖协会”作用,在购苗、中期管理、销售等过程中对河蟹养殖户进行全方位免费服务。

三、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农场畜牧部门制定了《北方高寒地区河蟹养殖操作规程》,发放到每个养殖户手中,坚决从养殖水体无内、外源性污染入手全程监控河蟹养殖过程,完全做到了河蟹销售产品的可追溯性管理,从而生产出安全、绿色无公害的生态河蟹产品。

四、以品牌效应带动八五六农场河蟹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八五六“青山湖”河蟹品牌现已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被垦区命名为知名品牌。

5.河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篇五

1 池塘准备

1.1 池塘建造

池塘面积10×667 m2、水深1.0~1.5 m,水源充足,无污染,淤泥少,多草,池底平坦且向出水口倾斜,并在出水口前挖蟹槽便于捕蟹。堤埂要求坚实不漏水,排灌方便。在蟹池四周用砖砌成牢固的防逃设施,墙基入土0.3~0.4 m,高0.5 m,临近蟹池一面用水泥抹面,以防河蟹逃跑。

1.2 清整消毒

每年冬季干塘后清除塘内杂草,池底淤泥,加固池埂,维修防逃设施。曝晒15~20 d后,每667 m2用生石灰75~100 kg对水后全池均匀泼洒。对于老蟹塘要加大用药量以杀灭池中有害生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pH值和水中钙离子含量,而且可以促进河蟹生长发育。

1.3 营造适宜河蟹生长的优良环境

池塘种植水草既可以提供河蟹栖息避敌的场所,净化水质,还可以作为饲料来源。水草品种以轮叶黑藻、伊乐藻和水花生三者相结合为好,水草覆盖率为60%左右。

蟹池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螺蛳既可以作为河蟹的天然饵料,还能摄食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质。每年4月份前将螺蛳洗净并作消毒处理,每667 m2投放250~300 kg,全池均匀抛放。

2 合理放养

2008年2月26日从连云港赣榆水产良种场购进蟹苗12 000只。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附肢齐全、行动敏捷、体表无附着物。放养前用6 mg/L高锰酸钾药液浸泡10~15 min。放养密度为1 000~1 200只/667 m2,选择天气晴好无风时进行放苗。

3 日常管理

3.1 投饲管理

投饲总原则为“荤素搭配,两头粗中间细”。即在饲养前期(3-5月)投喂量占蟹总体重的30%,以投喂鲜鱼块为主。饲养中期(6-8月)正是高温季节应少量投喂动物性饲料多投喂植物性饲料,投喂量占蟹体重的20%~30%。饲养后期(8月下旬-11月)以动物性饲料和颗粒饲料为主,适量搭配少量植物性饲料,投喂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每日投1~2次。饲养前期每日1次,中后期每日2次,投喂时间9:00和15:00,均匀投喂在浅水区。饲料投喂要做到“四定、四看”。

3.2 水质管理

蟹池的水位随水温的升高和河蟹的生长而逐渐加深。6月份加深至1.5 m,水色要求清澈透明,经常使用生石灰来调节水质,使池水呈微碱性,增加水中钙离子,促进河蟹蜕壳生长,pH值控制在7.0~8.5。6-9月是河蟹迅速生长季节,要定期加注新水,最好每周或每10 d换水1/4~1/3。保证河蟹在清新、溶氧高的水中良好生长。

3.3 池塘管理

每天坚持2~3次巡塘,早晨巡塘主要观察蟹池水质和食物剩余情况,傍晚巡塘主要观察河蟹摄食情况,检查蟹池围栏设施,查看是否河蟹逃逸,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4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以生态防病为主。蟹苗放养前进行严格清塘消毒,购买健康蟹种,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定期施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如果发现病情应使用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药物。

5 收获

6.河蟹养殖池水草的管护技术 篇六

一、蟹池种植的主要水草特点

1. 伊乐藻 伊乐藻俗称吃不败,原产于北美洲加拿大,是一种水鳖科的沉水植物。优点:耐低温、适应性强,5℃以上即可生长,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当其他水草尚未发芽时,伊乐藻已开始萌发、生长。营养丰富、河蟹喜食,伊乐藻的干物质占8.23%,粗蛋白含量为2.1%,粗脂肪含量为0.19%,是营养最高的水草,也是河蟹最喜食的水草之一。产量高、再生能力强,栽种1千克伊乐藻营养草茎,专门种草的池塘当年可产鲜草百吨左右,在池中被河蟹吃掉一部分后能很快自行恢复。缺点:不耐高温,当夏季水温达到28℃以上时,基本停止生长,高温时会沉底腐烂影响水质和底质,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河蟹生长。

2. 苦草 苦草俗称面条草、水韭菜,是多年生沉水植物。优点:易种植、产量高、耐高温,具有脆、嫩的特点,也是河蟹喜食的水草之一,在蟹池中能形成“水下森林”。苦草既是投饵指示生物,也是碱性指示生物,对河蟹生长十分有利,如果蟹池中的苦草被蟹破坏,很有可能说明饲料投喂不足或营养搭配不当。缺点:河蟹吃食时,只吃苦草根部较嫩的部分,利用率极低,大部分被河蟹夹断后漂浮在水面,如果不及时捞除,会腐烂变质,引起蓝藻暴发。另外,苦草在高温时容易覆盖水面,引起水体缺氧。

3. 轮叶黑藻 轮叶黑藻俗称节节草、温丝草,是多年生沉水植物。其优点:耐高温、生长期长、适应性好,再生能力强,是河蟹喜食的水草之一,茎干被河蟹夹断后会节节生根,生命力极强,不会败坏水质,栽后无需特别的护理。缺点:轮叶黑藻容易变异,有的植株叶子较厚而硬,有的植株叶子较薄而软,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生态环境有关,叶片粗短、颜色较深(发黑)的轮叶黑藻,河蟹喜食程度低。

4. 喜旱莲子草 喜旱莲子草原产巴西,俗称水花生,是多年生水植物,已被列为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优点:喜旱莲子草只要把鲜草扔进蟹池就能成活,在蟹池中生长繁殖速度快,吸肥、净化水体作用明显,是最易旺发的水草之一。喜旱莲子草可作为河蟹活动和蜕壳期躲避敌害的场所,尤其是幼蟹培育池最理想的草种。缺点:喜旱莲子草除嫩根须河蟹喜食外,其他部分不爱吃,过分疯长而覆盖全池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成蟹池近几年一般不提倡种植,但养殖后期因蟹池其他水草遭破坏,补充喜旱莲子草可起到明显的净化水质作用。

二、蟹池水草管护的主要措施

1. 合理栽植 种植前整体规划好水草区域和非水草区域,水草区域占养殖总水面的50%,以有利于池水流动和河蟹的活动空间充足为准。栽植前事先将蟹种用网圈养在一角,约占蟹池面积的10%~25%,等水草长成后再将网拆除,防止栽插成活后的水草嫩芽被蟹种吃掉或被蟹螯掐断,甚至连根拔起。伊乐藻在2月前将草截断成10厘米左右的茎插入有淤泥的池中,苦草在清明前用草籽播种,轮叶黑藻在4月播种芽孢。蟹池中伊乐藻占20%~30%,苦草约占20%,轮叶黑藻占40%~50%,喜旱莲子草作为补充,控制在10%~20%。

2. 控制水位 管护水草要与管水、管底质同步进行,通过调节水位控草、护草。3月池水深度控制30厘米左右,既有利于水温提升,也能保证水草有充足光照,更有利于水草根系快速生长。与此同时,根据塘口的实际情况适当追施生物有机肥。4月以后逐步提高水位,一般每月增加水深10厘米,至9月池水水深达到90厘米,如遇持续高温最高水位可增加到110厘米左右。

3. 投足蟹饵 做到投足饵料少伤草,但要防止残饵坏水烂草。饵料投喂不足或营养搭配不当,蟹池中的水草很容易被河蟹吃光。为了掌握河蟹吃食情况,可在蟹池中设置多个食台,晚上投喂饵料后第二天早上检查,通过多个食台残饵情况综合判断。如果塘口下风处漂浮的新鲜水草数量较多或河蟹活动量增加,水体比较混浊,也说明饵料不足或营养不全面。另外,河蟹摄入维生素C和其他纤维素不足时,极易摄食水草,因此必须投喂营养全面、配方合理的全价颗粒料。

4. 适时疏割 通过人工疏除,使水草之间有较大空隙,增加光合作用,保持水草旺盛的生命力,最大限度地净化水质和给河蟹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一般6~9月伊乐藻生长旺盛期须及时“打头”,用割草刀或割草机割去草头,草头要没入水面30厘米;高温期苦草容易覆盖水面,必须及时“打盖”,将露出水面的草头割掉;轮叶黑藻高温期要控制疯长,不让其露出水面,多了要稀疏。养殖后期蟹池每隔5~6米设置一条2米宽的通风行,可使之呈“井”或“川”字形,通风行内的水草全部割除;也可在养殖中后期(8月初)适当放养部分草鱼种,以控制水草疯长,但放养数量不宜过多。需要注意的是,割除的水草务必在1~2天内全部捞出蟹池,防止沉底腐烂。捞出的水草可作为草食性鱼类的饲料或晒干,切忌投放到外河,以免腐烂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 补充水草 养殖后期蟹池水草覆盖率低于30%时,可补充喜旱莲子草和青萍。青萍是河蟹喜食的青绿饲料,其繁殖能力较强,当水面覆盖面积超过15%时,必须人工捞除,避免影响水体光合作用。

6. 清除水草 进入10月后,气温下降,投饵量减少,水质稳定,为调节蟹池水温、争取上市时间和捕蟹方便要逐步捞除蟹池内所有的水草。

三、蟹池水草常见问题的处理

1. 生物性侵害 蟹池中绿藻、蓝藻等单胞藻大量繁殖时,常常附着于水草表面;或青泥苔和水网藻大量繁殖,与水草争夺养分,抑制水草的生长,导致水草逐渐枯萎死亡。处理方法:采取大量换水或边进边排保持微流水,降低池水肥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草生长,也可搭配放养部分鲢、鳙鱼种,可控制藻类过度繁殖。青泥苔和水网藻可人工捞出,较集中区域适量泼洒硫酸铜溶液进行杀灭。

2. 水质性病害 水草生长缓慢,叶片发黑;水草叶片上污物较多,水体混浊;叶片较小,幼叶卷曲,随后脱落腐烂,最后整棵枯死。出现上述症状原因是水质清瘦或过肥、水体悬浮物过多,透明度差,光线不足,导致水草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处理方法:全池泼洒生石灰10~15千克/亩,然后施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水;如果水质过瘦可施复合肥2~3千克/亩或有机肥150千克/亩,最好使用生物肥水素;如果水质过肥可大量换水降低水体肥度。另外,水草对各种消毒杀菌药物的耐受力低,应尽量减少使用次数和用量,使用药物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清楚其对水草的影响。

3. 水草常见病

①水草腐烂病。水草叶片呈水渍状褐斑,然后变黄,是细菌滋生感染所致。处理方法:可泼洒杀菌消毒剂如二氧化氯和碘制剂等,3天后泼洒微生态制剂调水。②水草黄萎病。水草叶片发黄脱落,该病由真菌感染引起,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多发,一般是由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所引起。处理方法:可降低植株密度,清除病弱植株,同时喷施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1∶1∶200的比例配制的波尔多液进行防治。③水草虫害。水草叶片被鱼类或软体动物咬噬,茎折断,残枝余叶浮于水面。处理方法:进水严格过滤,采用诱捕法清除野杂鱼;甲壳虫、红蜘蛛及蚜虫等昆虫常为害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的叶片,可用90%晶体敌百虫水溶液(1‰浓度)叶面喷施治疗。

7.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篇七

一、池塘选择与处理

1. 混养池塘选择。养殖区以池塘集中连片为好,池塘分布合理,进、排水分开,有通往各个池塘的道路,水源充足。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2.5米,池坡比1∶3,池底淤泥厚度在15厘米以内,池埂不渗漏,进、排水方便,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水质标准》的规定,增氧机、投饵机配备齐全,池塘四周用石棉瓦、网片或塑料膜等材料建好防逃设施。

2. 清塘与培育水质。在2月中下旬进行清塘,池塘水深保持为10~20厘米,亩用生石灰125千克彻底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等。生石灰要新鲜呈块状,化成浆后全池均匀泼洒,做到池底、池坡全洒遍,不留空隙。消毒3天后密眼筛绢网过滤注水80厘米深,7天后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粪肥250千克左右培肥水质。

二、天然饵料生物培养

1. 移植水草。3月初,在池塘四周的中间与四角位置,分别种植一定数量的伊乐藻,在池底中部适当种植轮叶黑藻、苦草、菹草和伊乐藻等沉水性水草,沉水性水草前期可供特种水产品隐匿,后期可供草鱼摄食,种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30%。另外,在离池塘边角较远区域设置喜旱莲子草生长区,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5%,用纲绳、网片、木桩固定好,也不要让其向池塘边缘或底泥处扎根生长,以便于清除。喜旱莲子草可以作为蟹、虾的饵料,还可供其栖居、躲避敌害。

2. 投放螺蛳。池塘肥水和种植水草7天后,于3月中旬每亩投放50~100千克螺蛳让其增殖。螺蛳投放前要进行挑选,剔除死亡的和其他杂物,清洗后再投放,避免夹杂其他有害生物进入池塘。螺蛳既可以作为鳖、蟹、虾等特种水产品的天然饵料,又可以净化水质。

三、种苗放养方法

1. 鱼种的放养。3月上中旬进行鱼种放养,以草鱼种为主,适当搭配鲢鱼、鳙鱼和鲫鱼,不放鲤鱼、青鱼等肉食性鱼类。具体放养情况:规格为400~500克/尾的草鱼种,150尾/亩;规格为5~8尾/千克的鲢鱼种,80尾/亩;规格为3~5尾/千克的鳙鱼种,20尾/亩;规格为16~20尾/千克的鲫鱼,100尾/亩。鱼种于3月底前放养结束,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

2. 混养河蟹。3月底前放养河蟹,每亩放养规格为120~160只/千克的蟹种200~300只。河蟹苗种要求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放养时采取将装苗容器放置水中任其自行爬出的方法,以提高放养成活率。

3. 混养青虾。4月中下旬混养青虾,每亩放养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青虾5~6千克,或放养规格为3000~4000只/千克的幼虾4~6千克。青虾要求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尽量就近购买,避免长时间运输使成活率下降。如果有条件,可以自育青虾苗用于放养。

4. 混养鳖。5月上旬放养鳖种,每亩池塘放养规格为200~250克/只的幼鳖10~15只。幼鳖要求健壮活泼、无病无伤、背部着地能够快速翻转。

四、养殖管理措施

1. 饵料投喂。一般以投喂草鱼为主,鳖、蟹、虾可以摄食池中的水草、螺蛳、残饵及其他有机物,不单独投喂。饵料以草鱼专用的全价颗粒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搭配青绿饲料。配合饲料的蛋白含量在28%~32%,营养成分符合不同阶段鱼种的需求,粒径以适口为准,青饲料要新鲜适口。这种投喂方法既能保证满足草鱼生长的营养需要,又利于净化水质、防治鱼病。饵料投喂按“四定”“四看”原则进行,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鱼情”。每天8~9时和14~16时各投喂1次,配合饲料按草鱼体重的3%~7%投喂。投喂配合饲料时,注意在喜旱莲子草生长区少量投放,供鳖、蟹、虾摄食。

2. 水质调节。具体措施是:①注换水。4~6月,每10~1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深;在7~9月高温季节,每5~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厘米深,以改良水质状况,增加池水溶氧,提高浮游生物的繁殖率,满足鲢、鳙鱼对饵料的需要,也刺激蟹、虾等特种水产品快速生长。②水位控制。春季4~5月保持水深1.5米左右,夏季高温季节保持水深1.8~2.2米,秋季水位不低于1.8米。③生石灰改水。每15~20天泼洒生石灰1次,每次每亩水面使用生石灰10~20千克,以调节水体pH值,改善水质,并可增加钙质,满足蟹、虾、鳖和螺的生长需求。④使用增氧机。从6月开始,保持每天中午开机增氧2小时,8~9月高温季节,每天黎明前后增氧2~4小时,确保池塘水体不缺氧。⑤使用微生物制剂。养殖期间每20~30天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进行水质改良,每次每亩水面用0.5~1千克,有较好的保护水质作用,对水产品也有促长作用。

3.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严格执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严禁使用国家禁用药物。由于草鱼与特种水产品混养,在使用渔药防病时要注意特种水产品对药物的禁忌,禁用敌百虫、菊酯类等甲壳类敏感的药物。在定期泼洒石灰水的基础上,定期在食场周边泼洒漂白粉、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消毒剂,通过强化消毒来防止病害的发生。对草鱼危害较大的鱼病主要是赤皮、烂鳃和肠炎病,一般采取内服外泼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外泼主要以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为主,连用2~3天,内服以“三黄粉”药饵效果较好,每50千克鱼用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碾成碎粉)0.3千克,与面粉混匀后加水拌料投喂,连续3~5天即可治愈。

五、成品捕捞上市

根据季节和水产品长势,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起捕上市,以降低养殖密度,始终保持水体合理承载量,促进存塘水产品生长,提高总产量。

1. 鱼类起捕上市。一般从10月开始进行选择性捕捞,及时将规格达到2千克以上的成鱼轮捕上市,采用网捕法起捕,选鱼时要快速,以降低对鱼的影响程度。到年底实施干塘起捕,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全部出售,未达到上市规格的另塘养殖。

2. 特种水产品上市。混养的青虾,在虾种投入后50天左右起捕。如果放养的是种虾,须在繁殖小虾后起捕种虾,幼虾经过2~3个月养殖体长达4厘米左右时起捕上市。青虾可用地笼等渔具捕捞,捕大留小。混养的河蟹,从10月开始采用地笼捕捞,根据市场行情及时上市销售或暂养。混养的鳖,根据市场需要和规格适时起捕出售,一般鳖个体重达1千克以上即可开始起捕,到冬初干池时全部起捕,根据规格分级上市或越冬养殖。

8.无公害河蟹养殖技术 篇八

1 蟹池选择与清整

蟹池应选择靠近优质水源且给排水方便的地方,给排水渠道应单独设置,互不循环,蟹池面积一般在0.33hm2左右,形状以长方形,长宽比3∶1为佳。蟹池四周距埂1m处开挖环沟,沟宽2m,沟渠0.6~0.8m(相对池底而言),面积大一点的蟹池还应视情况开挖“井”字形沟。开挖底沟可使螃蟹在夏天高温时潜入沟底避暑,一般埂高1.0~1.2m,池底淤泥厚10cm,池埂坡比1∶3,可防河蟹打洞逃窜。蟹池挖好后或河蟹起捕后要对蟹池进行清整,清整时应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铲除杂草,加固池埂,布置维修防逃设施,并对池面进行2周左右的冻晒。在蟹苗投放前2周,进水10cm,用生石灰1 500~2 250kg/hm2化浆全池泼洒(包括埂面),老塘口可酌情增加750kg/hm2左右,在环沟等淤泥较多处可边泼洒边耙翻。清塘消毒可杀灭多种杂鱼、蛙类及有害生物,疏松土质,补充钙质,改善河蟹的生长栖息环境。生石灰的清塘消毒作用,其他化学药品无法替代,为首选产品。

2 种草移螺

蟹池种植水草,可以净化水质、作饵料遮荫,也可作蜕壳时螃蟹的攀附物。标准的蟹池内沉水、进水、浮水类水草都应有分布,沉水类水草以轮叶黑藻、伊乐藻、金鱼藻为佳,也可种植苦草,必要时可投撒少许水花生。蟹池清塘后,用轮叶黑藻、伊乐藻草秧600~750kg/hm2,以10~15株为1束插入泥中3~5cm,行、株距各1m,栽种于蟹池底面(环沟内不栽种)。为防幼蟹投放后进入摄食草芽,种草区域可用高50cm的尼龙网用竹棍固定后围住。为有利于水草生长,水草种植前,应施复合肥37.5kg/hm2作基肥,4~5月各追施1次复合肥15.0 kg/hm2。水草种植2个月后撤去网障,水草正式长成后若在蟹池的覆盖面积达不到70%,可从别处采集水草投撒。撒种水草时注意四周的环沟不能投植,以便于鱼蟹活动,同时避免影响水流。蟹种投放后可于清明前后一次性投放鲜活螺丝6.0~7.5t/hm2,既能为河蟹提供天然的活饵料,又能改善池塘底质,净化水质。

3 放养蟹种

一般蟹池在消毒2周后即可投放蟹苗,蟹种放养时水位控制在50~60cm,蟹种投放应注意:一是蟹种规格不宜过大也不能太小,一般以160~240只/kg为佳;二是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以9 000~12 000万只/hm2为宜;三是苗种尽量选择当地土池培育的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蟹苗,为保证种质,可自选优质亲本到沿海繁育场跟踪繁殖再回到内地自育自养。蟹种要求来自同一水系,甲壳完整、肢齐全、无病无伤、活力强、规格整齐,投放前先用池水浸2~3min,然后提出,如此重复3次,再用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3~5min。可在蟹池内套养鳜鱼。每年6月初,投放5cm左右的鳜鱼苗150条/hm2左右(可视蟹池内野杂鱼的多少酌情增减,但最多不超过225尾/hm2),无需其他任何投入,年终螃蟹起捕时可获0.5kg左右的鳜鱼105~135条/hm2,得净收入3 000元/hm2左右。

4 饵料投喂

河蟹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投喂上应实行动植物饵料合理搭配,以“两头精、中间粗、荤素搭配、青精结合”的科学投喂原则进行投喂。植物性饵料有:豆饼、玉米、小麦、土豆、南瓜以及各种水草;动物性饵料有野杂鱼、螺丝等。为了满足河蟹生长的需要,在蟹苗刚入池的前3个月内,还应投喂适量的配合饵料。为提高豆类、瓜、麦类等植物性饵料的利用率和适口性,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对此类饵料在投喂前宜作熟化处理。

投饵时应遵循“四定”的原则,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定时,即在养殖的前后2期因气温相对较低,河蟹摄食量少,可每天或隔天投喂1次,安排在傍晚进行,生长旺季可每天投喂1次;定量,日投饵量按3~4月份为蟹体重的1%,5~7月为6%~8%,9~10月为10%左右,也可视前日的摄食量来定,一般以没有剩余残饵为宜,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后,则宜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辅加熟玉米,以使其增膘促肥,提高商品蟹的规格和质量;定点,即沿埂边浅水区定点按“一”字形摊放,每间隔1m左右设一投饵点;定质,就是要做到青、粗、精饲料结合,使营养搭配合理,全年饵料中动物性饵料占45%,植物性饵料占35%,颗粒料占20%。要求饵料新鲜可口,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

5 日常水质调节

河蟹适宜生活在偏碱性的水体中,pH值在7.5~8.5为宜,自4月中旬起气温逐渐升高时至螃蟹起捕前20d,每隔20d左右向蟹池泼撒石灰1次,一般150kg/hm2左右,以调节池水酸碱度,使pH值维持在8.0左右。随着水温的增高,蟹池的水位也要逐渐抬高,5月上旬须保持水位0.8m左右,7月起保持水位1.0~1.2m, 7~9月保持水位1.5m,一般每隔2~3d换水1次。高温季节每天加换水1次,换水宜在清晨,池内外水温差不大时进行,加水时应一边加水,一边排水,以便形成微水流,待换水量至全池的1/3~2/3时即可。注意及时地捞除残杂腐败草及残剩饵料,防止败坏水质。

6 蟹病防治

蟹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采取清塘消毒、种草移螺、本地苗种、优质水源等技术措施,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药或少用药的目的。药物防治。可从4月开始,隔月用甲壳净泼洒1次,用量0.2~0.3g/m3,直至9月底;或从5月开始,每月用强氯精0.4~0.5g/m3或溴氯海因0.3g/m3加注新水后,全池泼洒1次,起捕前1个月停用;或从5月开始,每月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氟哌酸,每1kg饵料中添加1g,连喂5d, 9月底停用;或河蟹大批蜕壳前3~4d投喂1次蜕壳素。发现河蟹患病,要对症用药治疗,在药物防治上应注意:一要对症;二要按量;三要注意用药安全,不使用违禁或高残留等药物;四要有耐心,一般用药后3~5d见效;五要外用和内服相互结合,必须做到双管齐下;六要做到先杀虫后灭菌消毒。

参考文献

[1]李应森, 王武.河蟹池塘生态养殖高产技术[J].渔业现代化, 2007 (2) :27-28, 39.

[2]马晓棠, 孙彩霞, 贾丽, 等.池塘养殖河蟹的技术推广[J].现代农业, 2005 (1) :17.

[3]孙希德, 铉立元, 张绍莉, 等.寒冷地区小水面河蟹养殖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4) :43-44.

9.池塘河蟹养殖技术及效益分析 篇九

1 养殖技术

1.1 池塘选择与准备

由于河蟹的生态习性与鱼类不同, 为适应河蟹爬行、营底栖和穴居的生态习性, 选择面积为0.72 hm2的池塘, 池深1.5 m, 调解水深为0.8~1.2 m, 堤坝平坦, 池内苇草丛生, 池底淤泥厚约20 cm, 注排水条件良好, 水源为地下电井水。设置饵料台, 每个池塘设22个投饲点, 均匀分布于池边。构建防逃设施, 将厚0.8 mm、宽70 cm、表面光滑、具有一定弹性的再生塑料板埋入土中20 cm, 并向池内倾斜5°, 用竹竿、木桩、铁线作支架, 桩距为2 m, 进出水口均使用双层铁网封闭以防止河蟹从此处逃跑, 经观察防逃效果较好。干塘曝晒, 放苗前18 d用生石灰1 200 kg/hm2溶解后全池泼洒进行常规消毒, 同时改善池底条件[1]。

1.2 蟹种选择与放养

蟹种从盘锦市大洼县购得, 用蟹苗箱干法运回, 运输成活率为95%, 蟹苗基本健壮无病。规格为88~90只/kg的蟹苗平均放养195 kg/hm2, 约17 370只/hm2。按照池塘面积0.72 hm2计算, 共放养140 kg, 约12 500只。由于蟹苗的抗应激能力弱, 放养前在水中泡2 min取出, 10 min后再浸泡2 min, 然后放入池塘。所有蟹苗一次全部放完。

1.3 饲喂

蟹苗下塘后第2天开始投喂, 但此时水温较低, 一般在10℃左右, 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由于蟹苗摄食量比较少, 一般只在晴暖天气的傍晚少量投放豆饼、玉米面、小杂鱼等。水温基本稳定在15℃以上后, 开始每日中午、晚上分2次投饵。到6月25日前投喂的饲料以植物性的为主, 投65%的豆饼、麸皮、玉米面、水花生、浮萍等, 并辅以35%的小杂鱼、猪、鸡下脚料等, 此后则逐渐转为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随水温的升高投喂量逐渐增加到蟹体重的10%。为防止病从口入, 此时投喂的饲料除新鲜的水花生、浮萍外, 其他都要通过加热熟化并拌入添加剂后投喂。在投喂过程中注意“四定、四看”, 并随水质、天气、蟹苗的活动情况而适当增减投饵量[2,3]。

1.4 水质调节与管理

河蟹喜欢富氧、p H值偏碱性的水环境, 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应特别注重巡塘和换水2个环节。从蟹苗下塘起每15 d用生石灰150 kg/hm2进行全池泼洒, 使水中的p H值维持在7.0~9.0, 以提供有利于河蟹生长的水质环境。同时, 每天早晨、中午、晚间各巡塘1次, 以便观察河蟹的生长、摄食、防逃情况, 并防止敌害进入。为保持池水清新, 坚持每15 d换水1次, 开始时水温低, 每次换水量不超过总水量的1/5, 之后随水温升高逐渐增加, 最高换水量达到池水总量的1/3, 从而保证河蟹的良好生活环境。

1.5 脱壳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 由于蟹苗群体脱壳时间过长不利于养殖, 因此每到蟹苗脱壳前, 就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放比例, 通常要超过总投放量的50%, 并配合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 尽量缩短蟹苗集体脱壳的时间。

1.6 病害防治

同养鱼一样, 蟹病的防重于治, 因此除每15 d用生石灰150 kg/hm2进行全池泼洒外, 在高温季节每15~20 d用二氧化氯1 g/m3全池泼洒, 直到起捕。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未发现蟹病的发生[4,5]。

2 效益分析

此次中华绒螯蟹养殖试验过程中, 清塘工作于3月25日前结束, 蟹苗于4月12日上午运回放养, 根据天气和蟹苗生长情况逐渐增加饲喂次数, 直至10月5日停食。9月25日至10月10日起捕, 共捕获河蟹8 150只, 起捕率为65.2%, 平均规格为112 g, 毛产量912.8 kg, 净产量772.8 kg, 群体净增倍数为5.52, 个体净增倍数为9.3。按商品蟹售价80元/kg计算, 总产值达73 024元。养殖总成本为38 222元, 其中蟹苗成本为19 600元 (140 kg×140元/kg) , 饵料6 822元 (3 790 kg×1.8元/kg) ;防逃设施成本4 000元 (塑料板3 500元, 木、竹竿、铁线500元) ;其他费用7 800元。总利润为34 802元, 其中新增固定资产8 000元, 纯收入达26 802元。计算分析可知, 饵料系数为4.9, 即每生长1 kg河蟹需饵料费8.82元。投入产出比为1.00∶1.91, 是普通池塘养鱼高产模式效益的2倍。

3 结语

经过对1年来养殖河蟹过程的认真回顾与总结, 发现造成回捕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蟹种不理想, 在选择蟹种过程中要求的规格过大, 导致其中15%蟹苗为1龄性成熟蟹, 其生长速度慢, 成活率也低;二是回捕时间过长、过晚, 水温较低, 使少量河蟹打洞越冬, 无法回捕, 从而造成回捕率降低;三是放养密度相对较大, 造成河蟹自相残杀;四是缺乏养殖经验, 对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不及时, 比如没有重视蟹池中的水草培养, 水草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吸收营养盐类来调节水质, 又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增加水中溶氧, 在高温季节还能起到局部降温的作用, 这也直接影响了河蟹的产量。通过分析养殖的经济效益可见, 虽然河蟹养殖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经验也严重不足, 但是经济效益还是可观的。开发名、优、新、特品种的养殖, 推广池塘河蟹生态养殖, 必将成为渔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利, 刘海涛, 彭本初, 等.内蒙古扎格斯台淖尔河蟹养殖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S2) :292-293, 295.

[2]吴志强.河蟹养殖[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3]杨梅花.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5) :200.

[4]王佳喜.名特优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手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0.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篇十

一、池塘条件

1. 池塘面积

该县大多数养殖户用专池培育扣蟹。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交通便利,池塘平整,土质以壤土为好,淤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根据面积大小,在池底四周挖沟,一般呈“井”字形或“田”字形。

2. 水质要求

水源充足,无污染,注排水方便,池中水质必须肥活嫩爽,透明度保持在35厘米左右,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3. 清整池塘

放养前暴晒池底至开裂,以杀灭病菌,改善土质;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彻底清池,清除池中青蛙等敌害;或用漂白粉1.5~2.5千克/亩全池泼洒消毒。

4. 投施肥料

放养前10天左右,亩施腐熟的有机肥料(鸡粪、猪粪等)75~100千克,以培育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蟹苗提供适口的优质天然饵料,这样可提高大眼幼体培育时的成活率。

5. 种植水草

在放养大眼幼体前即4月中旬开始种植水草,池四周设置水花生(革命草)带,带宽50~80厘米,水草移植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3以上。

6. 防逃设施

池埂四周覆盖网片、钙塑板、石棉板或塑料薄膜等材料,以防敌害进入和防止幼蟹在池埂上打洞。

二、大眼幼体投养

大眼幼体要求从有资质的蟹苗场购买,大小、规格均匀,无病无伤,体色呈淡黄色,有光泽和透明感,用手轻握成团后能迅速散开。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或用20~25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分钟。每亩放养规格为16万只/千克左右的大眼幼体1.25~1.5千克,示范户多年实践证明亩放养量不宜超过1.5千克,过密培育出的扣蟹规格不一且偏小,过稀则性早熟比例高。放养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投放时要沿池塘四周均匀摊开放入水中或水草处。

三、日常管理

1. 饵料投喂

刚投放的河蟹大眼幼体主要以放养前肥水培育的大型浮游动物如红虫等为饵,辅以人工饵料蛋黄、豆浆和豆腐糜等,日投饵3~5次。刚投放的大眼幼体一般都附着在水草上,24小时后开始第一次蜕壳变为I期仔蟹,随后沉入池底。投喂3~5天后,改用蛋白质含量高的开口饵料如小杂鱼等打碎后投喂,经过30~40天时间共蜕壳5次即成为V期幼蟹。此时日投饵两次,上午投喂日投饵量的1/3,下午投喂日投饵量的2/3。投喂时沿池塘四周均匀投喂,投饵量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质等情况而定,以吃完为宜。在整个培育期间投饵应遵循“中间粗,两头精”的原则,具体为6月前、9月后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6月至9月期间植物性饵料占90%以上,即早期和后期要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动物性饵料如小鱼,中期投喂植物性饵料如小麦、麦麸等,以防幼蟹蛋白质摄食过量而导致性早熟。

2. 水质调控

蟹苗下塘时水位保持为50~60厘米,开始不加水、不换水,待第一次蜕壳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注,一般日换水1/4或1/3。进入高温季节,水位应控制在1.2~1.5米,可有效控制幼蟹积温。一般每15天换水1次,泼洒生石灰1次,加强水质管理,严禁蜕壳时换水。池塘内水体pH值保持在7.5~8.0之间。后期尤其在越冬前要进行1~2次水体消毒,防止病害发生,可使用杀菌红(新型含硫水产专用杀菌消毒剂)或二溴海因等全池泼洒,消毒7天后全池泼洒生石灰以调节水质。

3. 病害防治

由于大眼幼体和幼蟹都非常小,生活在水里不易观察,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控制,因此除选购优质大眼幼体外,要加强疾病防治。具体防治方法:①培育阶段若出现幼蟹爬岸上网现象,要调节水质,清除水中残饵,保证溶氧充足;若因鳃上寄生细菌或寄生虫影响呼吸导致幼蟹往岸上爬,可用杀菌药物杀菌红或杀虫药物百虫克全池泼洒。②培育期间重点预防水霉病、纤毛虫病和烂肢病等。由于幼蟹体小,用药过量很容易造成全军覆没,因此一定要遵循技术人员的叮嘱或根据药品说明来用药。③幼蟹的敌害较多,主要有青蛙、蟾蜍、泥鳅和鲫鱼等,因此在放养大眼幼体前要彻底清塘,进水时用密网过滤,发现敌害生物要及时清除。

4. 起捕待售

起捕时间在春节前后,在流水条件下用地笼捕捉起捕、干塘摸捉,或用网在水草上抄捕。

四、小结与分析

1. 小结

经过走访部分养殖示范户得知:2013年幼蟹培育成本与上年基本持平,培育出的扣蟹(蟹苗)规格基本一致,成活率较为理想,且蟹苗供不应求,价格合理,河蟹大眼幼体培育户均获得了好收成。以该县花桥村一示范户为例,2013年5月22日从湛江一蟹苗场购进大眼幼体,10亩池塘共投放规格为16万只/千克的大眼幼体14千克。经过7个月的培育管理,蟹苗总产量1506千克,销售总收入9.34万元;期间生产投入苗种费0.65万元,饵料费0.81万元,塘租0.4万元,渔药和水质改良剂等费用共计0.2万元。除去生产投入,该示范户总利润为7.28万元,亩纯利润为0.728万元。

2. 分析

①示范户在幼蟹培育后期要加强管理,保证产出的幼蟹活力强、品质好。

②大眼幼体培育成扣蟹时间短、见效快,经济效益比养成蟹的效益还要高。

③在培育过程中要尽量控制性早熟蟹与小规格扣蟹的出现,确保蟹苗质量,保证养殖稳产高产。

④优质蟹苗是养殖成蟹的关键,利用自家塘口自育蟹苗养殖成蟹生产成本低,品质有保障,可控性强,成活率高,能够增加渔民的收入,这对发展大眼幼体培育扣蟹模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1.皖北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技术 篇十一

1 自然生态条件

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水源充足, 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 底部平坦, 底栖生物丰富;长年水深保持在1~3m, 风浪平缓, 透明度大, 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口, 最好有流速在5~10cm/s的微流水;水中种植的水生植物以河蟹喜食的沉水植物为主, 水草覆盖率达40%~60%。

2 栏网设置

栏网材料宜使用聚乙烯网片3×3网线, 栏网顶端防逃材料用聚乙烯薄膜。栏网底部防逃材料宜用石笼, 石笼为目大2cm聚乙烯网片包装成圆筒形的网袋, 圆筒直径为10~15cm, 内装直径2~4cm的圆石子。周围支撑材料宜用毛竹, 直径8~12cm, 长5m。捆绑材料宜选用聚乙烯绳和铁丝。栏网面积大小应根据水域环境条件统一规划布局和养殖投资能力等情况来确定, 一般栏网养殖面积以6.67~33.33hm2。采用双层防逃栏网, 内栏网选用网目2cm, 为主要防逃设施, 所栏水域为养殖区;外栏网选用网目3cm, 为第2道防逃设施, 用于检查河蟹外逃情况, 阻拦漂浮物。内外网间距3~4m, 栏网高度根据平常水深及汛期水位而定, 一般要求在平常水位露出水面1.5m。在内栏网上可用檐网或用聚乙烯薄膜防逃。安装时应根据栏网区域形状, 用毛竹打桩, 竹桩间距2~3m, 入土深度1.5m左右。将栏网的上、中、下纲牢牢绑在桩上, 竹桩间隔分布于栏网内外两侧。石笼要求全部压入底泥中。

3 蟹种放养

蟹种为纯种中华绒螯蟹, 规格为80~150只/kg, 放养密度1 800~2 400只/hm2。放养前, 将蟹种放入水中浸泡2~3min, 冲去泡沫, 提出放置片刻, 再浸2min后提出, 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后, 用3%~5%的食盐水或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min左右进行消毒。一般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放养蟹种。

4 日常管理

刚放养的河蟹对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投放的当天晚上, 活动十分剧烈, 有部分会爬出养殖区。因此, 前3个晚上, 必须在内外防逃栏网之间多放置几只地笼, 回捕外逃河蟹。河蟹蜕壳期要保证栏网内有足够的水草, 覆盖面不少于1/3;保持环境安静, 防止敌害动物入侵和人为干扰[2]。要及时清除腐烂的水草和各种漂浮物等;适时冲洗栏网, 防止网眼堵塞, 保证水体自然交换。要定期检查栏网的各部位设施, 修补漏洞;大风天气或汛期, 应加强管理;在内外栏网之间永久性放置地笼, 经常检查地笼中有无逃出来的河蟹,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若栏网养殖区水草缺乏, 或养殖过程中, 由于河蟹摄食损害而大量减少时, 应进行水草移植, 补充水草, 以保证河蟹具有足够的青饲料和隐蔽栖息的场所[3]。可供移植的水草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和喜旱莲子草等。对于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的河段, 可采用分段轮养的方法, 即把一大段河沟分成若干小段, 中间每隔一段当年进行养殖, 第2年把当年未养殖的各段进行养殖, 当年养殖的区域则让它自然恢复生态平衡。

5 病害预防

栏网生态养殖不投药物, 但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为防止带入病原体而引起病害发生, 要求在蟹种放养前对其进行消毒[4,5];捕杀影响河蟹生长、栖息、蜕壳和摄食的大型凶猛性鱼类、老鼠、水蛇等敌害动物。

6 捕捞与上市

9 月下旬开始, 根据水温及市场情况将河解捕捞上市。

捕捞工具可用地笼等渔具, 捕捞上来的河蟹可放入河蟹专用暂养网箱 (1.5m×1.5m×0.8m) 中。网箱中暂养数量不宜过多, 每只网箱放养量一般要求在50kg以下。同时, 应积极组织销售或待价外销。

参考文献

[1]徐启达.池塘河蟹生态养殖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 (10) :22.

[2]刘德明.河蟹生长期养殖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 2009 (13) :48-49.

[3]陈祥.河蟹育肥三注意[J].农家致富, 2009 (18) :45.

[4]周日东, 陈浩进, 周丽斌.四种常见蟹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 2009 (10) :81.

上一篇:窗前周记下一篇:数学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