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

2024-10-28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精选8篇)

1.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 篇一

幼儿园办学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Katerine 内容提要:双语教育已经成为未来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趋势。双语教育所需要的师资不是单方面的英语人才,也不是只懂得学前教育知识的幼教人才,而是既通晓幼教知识,又具备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关键词:特色建设、行政管理、课程教研、师资培训

引言:幼儿园特色发展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本园的各项建设,全面地做好园内的各项工作,让幼儿真正地获得更好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才能迈进高级发展水平。因此我园首先要形成了践行科学的办园理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活动观、评价观和历史生态观。其次从本园的实际出发,制定好长期的发展规划,分步具体实施计划。最后要在做好全面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关键性的工作,如搞好经营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园本师资培训,让教师成为有科学理念支撑、有创造性工作热情,有踏实钻研精神,有严谨教育态度的教育者;抓好教育科研和教学等。

一、幼儿园现阶段的情况

近年来,伴随着英语教学低龄化的趋势,我园对幼儿一直开展着双语的学习,并根据幼儿双语教学的优势,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观念,分析现存问题,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实施。另外我园还开展了全英的课程学习,让家长与幼儿能都更清晰选择学习的方式。双语教育已经成为未来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趋势。双语教育所需要的师资不是单方面的英语人才,也不是只懂得学前教育知识的幼教人才,而是既通晓幼教知识,又具备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幼儿园的行政管理

幼儿园管理伦理主要涉及对幼儿教师的管理和对其课堂教学的管理。就前者来说,当前许多幼儿园在对幼儿教师的管理过程中,片面强调标准化、形式化、数量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范式,过度追求管理效率和外在于教育本身的经济价值,而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及其主体性的尊重,不仅背离了幼儿园育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否定了传统的伦理价值,而且也阻碍了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恶化了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就后者而言,目前许多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常规教育,而忽视幼儿发展的个别性和多样性的弊端。这些情况都已经切断了管理与伦理之间的天然联系,客观上阻碍了幼儿园管理效能的发挥。因此,幼儿园在管理实践中强调伦理方面的价值取向,是回归管理实践与教育实践本体价值的必然追求。

(一)幼儿园要积极促成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

幼儿园要实现管理伦理,首先要努力促成自身管理理念和体制的转变,为此应吸收“学习型组织”建立的相关理念,逐渐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不同于传统科层制的管理结构,它会尽可能将决策权下移,缩短幼儿园日常管理过程中对各种意见的征集和整合过程,将涉及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主导权适当交给教师,最大化地加强教师团体内的交流,从而形成共同的幼儿园发展愿景,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这一方面使得教师充分获得了专业自主权,能够真正自主地对自己负责,从而促使教师实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顺畅,实现平等、民主的管理决策,以及对教师自我价值的关注和尊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价值。

(二)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促进教师和管理者就伦理价值进行澄清

幼儿园管理中存在伦理问题,与管理者和教师在相应伦理价值上存在分歧有关。为此,管理者和教师有必要就管理和教学问题中隐含的价值观进行辨析和澄清。在辨析彼此价值观的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能够更为深入地关注和理解教师的价值需求,实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教师也有望藉此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中隐含的伦理价值规范,并将此迁移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其课堂管理和教学的伦理公正。示范性幼儿园可以利用日常教研、园本培训以及特定的管理决策会议等活动,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或者是就相关管理问题进行价值追问,或者是组织教师专门就教育教学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价值辨析,在对不同观点背后的价值立场进行澄清的过程中,引领教师理解幼儿园教学管理中的各种教育伦理规范,明确自身在促进园本管理伦理实践中的责任与义务。这既有助于教师主动参与和配合幼儿园管理活动,又能够促使其形成一定的教育伦理观,更好地指导其课堂管理伦理实践。

(三)关注教师的个别化成长,对教师实施多元化评价

幼儿园教师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但在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过程中,评价标准和模式往往过于单一,如将对儿童某学科的标准化测验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这种对教师不公平的评价不仅缺乏对教师以及儿童个别差异性的伦理关怀,同时教师为了完成这种标准化的教学目标而片面追求教学效率,又会造成对儿童的评价和管理缺乏公正。此外,幼儿园的教师评价往往是从上至下的,幼儿教师很少有机会对评价的目标、方式和标准发表意见。这种不公正的幼儿园内部评价机制必然会影响教师的评价观,甚至使其将这种不正确的评价观迁移到对儿童的评价上。因此,示范性幼儿园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真正关注教师的个别化成长,在评价标准和目标的确定上,在评价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利用教师自我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教师提供及时的、丰富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诊断自身发展问题,实现由“管”教师到“引”教师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转变,从而真正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理念。

三、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与教研

(一)我园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公开课等活动实行教研,旨在促进研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帮助教师不断成长,分享经验丰富教师的宝贵经验或者开展一些评比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课后一般会进行评课,主要由上课教师及听课的教师、园长等相关人员参加。评课的内容主要是听听上课教师的介绍、其他人员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在每次听课后所有评课参与者彼此非常信赖,开诚布公,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上课教师敢于反思和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积极对待各种不同建议,一般教师也敢于发表一些和领导或研究人员相左的观点,并敢于对他们的观念提出质疑。此时,所有评课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对每一个人而言,任何人(包括领导、研究人员等,实际上在这种氛围中,领导、研究人员、一般教师等只是不同的称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时刻(如开始、中间或结束等)以任何方式(如用语言明确提出质疑或反问、表明自己完全不同的观点、微笑、点头等)发表的任何观点都是众多可能观点中的一种,是一种可以帮助自己超越自身观点局限性的宝贵资源,是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意义的。

(二)开展特色课程的研究

我园每周开展特色课程的研究,并尝试实施英语生活化教学方式。陈鹤琴先生一贯主张让幼儿走近自然,因为它是一本“活的书”,蕴涵许多自然的事物。陶行知先生强调要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大社会中,让他们直接获得知识经验,获得扎根在幼儿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真知识。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教材”。当幼儿身临其境进行英语对话、表演或游戏时,他们会利用周边的环境,丰富自己的英语素材。如带领幼儿去“超市”(我园自制的超市)挑选礼物,幼儿会自主地用英语表达:“I want the doll.Give me the book,please.”带领幼儿到各式的大型器械里游玩,幼儿教师自然地用英语与幼儿交流,如“:Look,this is the slide.I like to play the slide”等。教学内容生活化指的是教学内容应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开展,要适应幼儿积极健康主动地发展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四、幼儿园的师资培训

我园教师享有各式的培训机会,他们不仅参加园内领导组织的培训,还参加特邀老师的培训、市级教育部组织的培训;同时,培训之后的教师还可以在全园内进行再培训,实现资源共享。因此,通过培训这条途径来加强教师的课程资源合理配置的意识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通过培训加深教师对我园特色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培训,转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教师本身的能力、兴趣爱好、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的资源也是构成影响幼儿学习的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幼儿园不能无视这些课程资源。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教育理论和自身的教育实践,改变过去总是搬用他人经验的做法,将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并不断加强反思。

(二)师资培训的途径

我园鼓励每位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短期培训、校本研修、定向培养等方式进行。

继续教育。对于低学历的教师,我园鼓励其攻读第二学历。第一学历为英语专业的,继续教育必须选择学前教育,学习幼教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第一学历为幼教专业或学前教育的,继续教育必须选择英语专业,接受专门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和英语专业知识及教学法知识学习。从长远的来看,有计划地选派幼儿园教师派出攻读第二学历,是幼儿园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

短期培训。短期培训具有灵活性和易操作的特点,是幼儿园师 资培训经常采用的形式。我园利用教育局或上级领导给出的机会,将本园教师外派参加短期培训,也邀请校外专业人士帮助教师 更新理念、充实知识,更好地实施本园的特色教学。

校本研修。这是一种立足于本园的教师继续教育方式。幼儿园 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采用互助与反思的形式促进教师的 转型。幼儿园可以在英语专业学历教师的带领下创设英语教研课,帮助幼教学历的教师提高英语能力,从而为幼儿园创设一个利用幼儿英 语习得的环境。

五、我园办学特色建设的实施

幼儿双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幼儿在早期就获得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基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 至 6 岁是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每个儿童都有在大脑中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指出:“一种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个侨民的幼儿可能在街上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学会第二语言,而且他的话说得非常流畅,甚至每一个细微的音变都和说本族的人一模一样。”这表明,如果在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期内,给予幼儿一个习得第二语言的良好环境,则幼儿第二语言中枢的机能很容易在激活中得到发展,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前期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上看,他们之所以比成人更具优越性,大致的原因是:

(1)幼儿先从听开始学习,这正是适合儿童语言学习的习惯方式。而我园开展了两种班级的课程:一为全英班,以英语为日常生活的主导语言,让在班级的每位老师都以简单的英语与孩子交流、学习,并在每个全英班上配备了一名外籍的教师,让幼儿在更好的语言环境下学习;二为中英文班,班上有中文老师与英文老师各一名,两名老师负责不一样的课程,英文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英语和幼儿交流,日常也同样如此。

(2)幼儿决不是逐个词地去记,而是整句地去记,这正符合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我园的每位英文老师都会以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与幼儿交流,在开始的时候老师会以动作表情解释每句英语的意思让幼儿能明白,多次的重复下幼儿就能够牢记,并复述出来和回答老师的问题。

(3)动词是语言的中心,幼儿往往很容易从一个简单的动词开始,深入下去,逐步掌握复杂的语言表达。

(4)把教学内容和游戏形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模式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即要满足孩子喜欢玩耍的心理,还需要用游戏的方式使幼儿对知识产生兴趣,使幼儿在无意识中通过“玩耍”完成学习的过程。

结语

幼儿是幼儿园办园特色最直接的体现者。在幼儿身上,能够看到幼儿园组织文化的某些特征和反映出来的办园风格。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能够以身作则,园长的行为是被广大教职工高度关注的。所以我园推行了全园学习英语日常日语的培训,教师在双语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很关键的。幼儿园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精深的幼教专业方面知识。这样不仅给每位老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更是对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是有优秀的教师的领导作用。幼儿园双语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初步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立足点在于幼儿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从学习口语起步,以听说为主,不搞认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自然习得英语,决不能因强化和“优胜劣汰”的训练使幼儿造成心理负担,对英语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参考文献:

1、杨 兵 教师职业发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5期2010年5月

2、张晓菲 幼儿园课程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2012年6月19日

3、马玉彩 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论文 2005年5月

4、陈 迁 幼儿园管理效益探析 学前教育园所管理 2009.6

5、秦元东 幼儿教师在对话、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通过评课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尝试 2005年37第5期

2.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 篇二

一、课程的内涵与特质

(一) 内涵。

本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幼儿多项能力的发展, 变封闭为开放, 变单调为多元, 变机械记背、答问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体验、探索、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

理念:让幼儿学会流畅灵动地表达。

价值:促进幼儿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

课程的内涵回答了语言教育对人类社会和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 不仅体现我们在“做”的理念, 而且反映在“做”的过程中的领悟和认识, 更是该课程的根基所在。

(二) 特质。

1. 主体性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我们培养善思的教师,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所开发的活动, 营造多元、丰富、互动的环境, 努力激发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具有选择性的活动方法, 保障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避免了幼儿由于缺乏兴趣、经验和基本的能力准备产生被动卷入、旁观、等待、无谓地跟随和冷漠参与的现象。

2. 活动性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努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 提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条件。我们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的活动形式, 重视幼儿与周围环境、人、物的对话与互动, 力图使幼儿在听、看、说、想、议、做的多种活动过程中, 以幼儿自己特有的方式发展多种能力, 促进幼儿表达流畅而灵动。

3. 开放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是人类学习的基础, 我们认为语言教育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第一, 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开展的, 内容不是封闭的, 还涉及艺术、健康、科学等多个领域。第二, 在实施的过程中, 既有预设的, 又有可生成的空间;既有显性课程, 又有隐性课程;既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 又重视幼儿与家长的互动。教育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资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二、课程的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言语流畅、思维灵动的幼儿。在此基础上, 我们依据课程理念, 形成了“课程总目标—能力目标—年龄段目标—具体发展阶段目标”四级目标体系。

主要目标如下。

(一) 能听会说———具备倾听、讲述、阅读、欣赏的能力, 言语流畅。

小班:能有意识地倾听, 养成乐于讲述的态度, 掌握单幅单页图书的阅读技能, 对文学作品感兴趣。

中班:能辨析倾听内容, 会完整清楚地讲述, 掌握单页多幅图书的阅读技能, 感知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大班:能理解倾听内容, 会运用多种句式连贯有序讲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续编和创编。

(二) 能想会做———具备交流、沟通、想象、创造的能力, 思维灵动。

小班:能大方地与人沟通, 具有运用较丰富的词汇与同伴简单交流的能力, 在特色游戏中会大胆想象。

中班:能主动地与人沟通, 具有运用较完整的语句与同伴交流的能力, 在特色游戏中会发挥想象、乐于创造。

大班:能较灵活地与人沟通, 初步具备在各种场合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特色游戏中会积极想象、大胆创造。

三、课程内容主要结构

(一) 教学活动类。

包括听说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文学活动、早期阅读。

(二) 游戏活动类。

四小活动:小记者、小主持、小导游、小播报。

剧场活动:指偶剧场、围裙剧场、皮影剧场、舞台剧场。手指乐园:手指广播操、手指游戏。

四、课程的主要实施策略

我们强调教育整体观, 注重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 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 将其置于适宜、丰富、富有挑战的环境中, 促使其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多种能力锻炼并和谐发展。

(一) 课堂教学———主动建构, 满足幼儿语言发展基本需要。

为了促进幼儿“能听会说”, 在每周一次的“特色时间”里, 教师根据主题和幼儿发展水平选择教学类活动中课程内容。如大班主题《动物王国》中, 教师选择教学类课程中的《动物歌》《动物绝对不该穿衣服》等活动开展教学。这种针对幼儿发展需要和主题内容设置的课堂教学能满足儿童语言发展基本需要。

(二) 游戏活动———多元互补, 促进幼儿多种能力有效提高。

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能想会做”, 在每周两次的特色游戏时间里 (在周一到周四中某两天下午30分钟) , 幼儿进行课程的四小、剧场、手指儿歌等游戏活动。在开展游戏活动中我们关注两点: (1) 让幼儿感受游戏活动的有趣和好玩; (2) 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提高, 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 渗透教育———时时处处, 课程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浸润。

渗透教育是指渗透在环境创设, 以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教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资源, 注重发挥情感和认知的熏陶作用, 将语言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环节中。我们通过环境营造、餐前小广播等活动, 在时间和空间上将课程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关注课程教育与幼儿生活、游戏的联系。

(四) 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拓展语言教育更广阔空间。

在重视开发园内资源的同时, 家长的参与成为课程实施和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语言教育, 我们尝试开发了《幼儿语言发展家长指导手册》, 其中涉及三个内容: (1) 幼儿每周一词 (句、段) 的表达练习; (2) “每周一玩” (家长在家中和幼儿一起开展的四小、剧场、手指儿歌等游戏活动) ; (3) “故事大王来啦” (每周家长在家中可以和幼儿一起讲述的故事。

(五) 童话节活动———整合资源, 课程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童话节是一种以体验、表达、欣赏、表现为主的综合性活动, 也是我们和家长沟通特色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课程中“言语流畅、思维灵动”的幼儿培养目标能逐步达成, 另一方面促使课程资源整合, 课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五、课程的评价

我们希望课程的评价能做到:关注多层次性, 强调发展性, 突出现场性, 坚持多元性;形成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发展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其中比较具体的2项评价工具分别是针对语言教学活动设置的“教学活动评价指标”和针对各年段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能力发展评价指标”。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反映幼儿能力的提高和成长情况, 提高课程实施效益。

六、课程实施带来的初步收益

(一) 幼儿语言表达日趋流畅灵动, 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幼儿在课程实施中拥有了更多与同伴、成人、社会相处的机会, 得到了更多尝试、参与的经验, 倾听与理解、表达与交流、阅读与欣赏等能力大大加强, 并通过经验迁移和重组, 其交往、创造、探索等社会性和创新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 教师基于能力培养的语言教育策略初步形成。

一批研究性和反思性的经验材料伴随特色教育应运而生, 课程建构和实施以来, 我园教师多篇论文参与各级论文评比和发表。教师群体通过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实施, 对幼儿语言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对基于幼儿能力发展的课程有了新的思考。

课程是幼儿的, 也是教师的, 它不只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也是共同对话和开发的过程。我们时常思考:我们能做怎样的课程?这些课程能带给儿童什么?愿我们的课程开发之路越走越精彩。

摘要:本园以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以能力为取向的幼儿园语言类课程开发的研究》为平台, 建设一个基于幼儿园研究现状、幼儿园师资、资源等特点的, 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高效和谐发展的幼儿园语言类课程。在课程开发的研究中, 本园对幼儿语言教育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 在深入思考、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 对幼儿语言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   游戏   课程整合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89

面对天真烂漫的孩童,如果有人问他们最喜欢做什么,我想他们的回答一定是:玩!

是的,玩是孩子的天性,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玩耍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幼儿的生理需求,是作为一个“人”最自然的需要。都说 “美好的童年”“金色的童年”,这儿“美好”“金色”,实际就是指无忧无虑地玩。其实,不要小看了这个“玩”,孩子们在成长初期,各种能力的养成、心智的成熟,都是在玩耍中健全的。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教授写过一本书《玩的教育在美国》,介绍的就是美国人是如何重视玩的。他理想的学校是一种教育的隐退,这种教育要使教育者引领我们的孩子能试着发现自己;发现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你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

然而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不是发展幼儿个性的地方,不是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的地方,不是让幼儿找到同伴的地方,而是学习如何考试的地方。许多家长问我更多的问题是:今天我的孩子学会了什么?你们老师教了什么?可不要让我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什么是“输在了起跑线”?在大多数家长的潜意识里,就是孩子多认几个字,多背几首诗,会做几道数学题,就是比其他孩子强,就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在社会、家长的种种压力下,许多幼教工作者也只能迎合大多数家长的意愿,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就排满了所谓“文化课”的学习。

我作为一线奋战了学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深知家长的殷盼,更知不能违背幼儿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所以,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将游戏和幼儿课程有效整合,是我多年来一直研究的课题。

一、与园本课程巧妙整合,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和效果

有很多幼教老师很茫然,什么样的游戏才算有效教学,什么样的玩耍究竟给孩子能带来什么。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我结合蒙特梭利教育方法,购置了许多教具,通过让幼儿自由选择,让教师及时捕捉每个孩子的各种敏感期,以发展他们的能力。

幼儿在敏感期阶段,能力发展是比较快的,而且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的敏感期。幼儿会通过游戏,来发展他最需要发展的能力。玩是锻炼孩子身体、心理的各个能力的最好形式,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均衡健康地发展。但是我园幼儿多,班额大,统一订购的教科书肯定是满足不了每个孩子需求的。所以我组织教师编排了适合本园的园本课程,如《小葱头长大了——养成教育系列》,《教你这样玩——游戏与课程的整合》《我的家乡美》等这些园本课程都是在我园教师多年幼教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孩子们的个性发展,集结了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很好地充实了幼儿游戏的天地。这些园本课程中的内容,很多游戏表面上看很没意义,比如“找地鼠”——从操场的斜坡上往下跑,一个抓一个,或者男生抓女士,看似简单,但是却润物细无声地发展了幼儿身体反应、协调感、团体协作等各种能力。

二、保证幼儿在园的有效游戏时间和充分游戏的环境

其实,幼儿的主要生活内容如果只是玩,就只是玩的话,也只有玩够了,才能脱离稚嫩,心智才会长大。男孩爱玩捉强盗,打枪,跳沟,打打闹闹;女孩爱玩过家家,跳舞,表演等。这些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通过肢体的玩耍,就会把任何抽象的知识有效的转换成自身的能力。比如“找家”,利用指南针找到“家”,这样的游戏,还需要教师解释什么是指南针,什么是东南西北吗?孩子们玩耍中,他们就是指挥官,就是创造家,就是想象大师。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在探索和发现中又不断地解决问题,能力就是这样发展锻炼的。

很多幼儿园的孩子,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幼儿园要上幼儿园的课程,晚上要做爸爸妈妈布置的认字、数学家庭作业。到了星期六和星期天,要学习各种才艺。真正玩耍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也是许多孩子哭着喊着不愿上幼儿园的真正原因。幼儿的大脑是发育的最佳时期,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系统,如果只学习文化课,只是锻炼了一小块,对其他领域是没有帮助的,甚至限制影响了其他领域的发展。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必须保证幼儿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自由玩耍。不让孩子自由玩耍,这样的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确立幼儿教师在游戏中的定位

教师带领幼儿做游戏,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把幼儿死死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中,生怕他们逃离自己的视野,出现什么意外。要么只要能看见他们,他们想怎么玩局怎么玩。这样两种做法,表面看是在带领孩子们玩,可是教师干预过多的玩耍就变成了“排练”,这种“监控”下的玩耍是自由的吗?能发展什么?或者教师对孩子们集体游戏时出现的问题不及时纠正,不做任何指导,不予理睬,“放羊式”的玩耍能玩什么呢?又能发展什么呢?所以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如果,我们幼儿教师能俯下身子,把自己也变成孩童,用自己的童心童趣感染孩子们,同时又是一名“观察员”“领头羊”,带领孩子们一起游戏,有了困难帮助他们,有了好主意赞赏他们,有了疑惑引导他们,把自己变回童年,和孩子们一起嬉戏,一起玩耍,一起成长,那么这样的角色定位肯定会在孩子梦的游戏中发挥最大作用。

总之,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有效整合,是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把幼儿的一切当成自己的一切,正所谓“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我们用心探索课程与游戏之间的关联,充分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能力,就能让每位幼儿健康快乐地发展。

4.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篇四

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精神,努力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课程理念,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构建“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的课程管理模式与探索幼儿园个性化、园本化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模式,为幼儿园保教工作注入新思想、开创新局面、明确新方向,特制定《黄土坡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作为幼儿园课程设计、教材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依据与指导。

二、课程理念

幼儿园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和谐、健康、快乐发展的教育机会与条件。

1、注重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重视早期幼儿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

3、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进行切合实际的课程选择与调整,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三、课程目标

以培养“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特点的在情感、态度、认知、技能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儿童”的目标为核心,通过幼儿园课程实施,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2、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责任感。

3、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4、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与探索的兴趣。

5、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6、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性。

7、能积极关注周围事物中的科学现象,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课程阶段目标

4-5岁

1) 学会正确的刷牙和使用筷子、毛巾、手帕、便纸等,对自己能做的事表现出自信。

2) 有初步的同情心和责任意识,关注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3) 爱父母、老师、长辈。了解他们的职业和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

4) 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宜行为。

5) 了解人的身体和年龄的变化,能配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危险的标志和信号能及时地做出反应。

6) 通过尝试、模仿、练习,使动作轻松、自然、协调。

7) 亲近自然,学习简单的观察方法,有目的的感知周围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初步发现自然的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8) 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并识别数字,初步理解数量、重量、颜色、质地、距离、方位和时间等概念,学习比较和测量等方法。

9) 学会用结伴、轮流、请求、商量等方式与人交往。注意倾听、理解他人意思,积极的表达自己的主张。

10) 喜欢阅读,初步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学习欣赏各种中外儿童艺术作品,初步留意周围符号的意义。

11) 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拼装、拆卸、制作和绘画,有初步的想象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12) 在游戏中愿意用动作、歌声、语言等表现所理解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角色。

13)有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有初步的观察能力,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6岁

1) 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物品等生活习惯,独立自信的做力所能及的事。

2) 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尊重他人需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

3)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大胆尝试新奇、有野趣的活动,获得身体活动的经验,动作协调、灵活。具有安全意识和初步自我保护的能力。

4) 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了解环境与人们生活的依存关系,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6) 了解社区内及城市其他典型的设施、景观,参与民间节日活动,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7) 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物品的来源和接触到的科技成果感兴趣,接触与运用多种媒体,学习多途径收集和交流信息。

8) 知道一些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初步的多元文化意识。

9) 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实际意义,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数量关系,获得一些时间、空间概念,会进行比较、推理等智力活动。

10) 能从多方面感知周围生活中的美,能大胆用唱歌、舞蹈、演奏、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与创造。

11) 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讲述。会主动用语言与人交往。

12) 关心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简单标志和文字,尝试用图像、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13)喜欢探究,学会观察,敢于问题,乐意与人协商、合作,有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常见的自然现象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课程设置

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启蒙性、整合性和开放性,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1、课程体系

建立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与辅助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性课程面向全体幼儿,体现促进幼儿基本发展的课程。选择性课程是以共同性课程为依据,以幼儿园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为方向,带有幼儿园自身的特点,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师资条件等),又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园本化课程。把握好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关系,选择性课程占总课程的20%,二者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使幼儿园逐步形成科学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化课程。

2、课程结构

(1)共同性课程

以“生活” 、“运动”、“游戏”、“学习”为幼儿园一日活动最基本的活动形态,强调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渗透,有机整合,关注幼儿自身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生活 旨在帮助幼儿形成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交往行为,使幼儿在共同的生活中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

运动 旨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动作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幼儿健康的体质奠定基础。

学习旨在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体验,使幼儿在认知、态度和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为幼儿后续学习打基础。

游戏 旨在满足幼儿自主自发性活动的需要,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

(2)选择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内容主要以科学启蒙教育为主线,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以趣味性、启蒙性、生活性、整合性、渗透性为原则,其目标是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多形式、多途径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积累关于周边事物粗浅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儿童。

五、课程管理

课程安排的原则。

(1)选择性原则。幼儿园对各年龄段一日活动中的各类课程配比,规定了一个大致的、原则性的范围和时间,各班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组长的协调下适当调整一日活动的课程安排。

(2)开放性原则。各年龄段可根据主题教育实践需要,每月可安排一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六、课程的评价

1.课程的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

5.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 篇五

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导向的、引导幼儿获得有意经验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主动的活动过程,是影响幼儿生活的各种感性的事件,是幼儿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园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园本特色,在“把最宝贵的给予幼儿,让每个幼儿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发了“节日文化教育”这一园本特色课程,设置了“主题文化节”、“校园国际日”、“传统节庆日”三大课程内容,尝试将教育内容有机渗透,以主题课程的形式一步步深入拓展,不仅让幼儿积累和提升主题经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还充分体现了我园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使园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真正达到开发园本课程,营造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幼儿园综合实力的整体目标。

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观

园本课程需要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考虑目标、已有经验等多种因素,追求一种适宜性。幼儿、社区、教师和课程文化是园本课程的四个出发点,其中从幼儿出发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园本化从本质上说就是课程人本化。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抓住节日与教育的融合点,通过节日教育来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幼儿精神观、文化观。我们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使中西文化进行有机的交叉与融合,充分挖掘家庭、幼儿园、社区的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构建课程,以此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

了解幼儿是教育的前提,因此,我园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满足每个幼儿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人本课程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给幼儿真实的机会,激发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空洞的练习;允许幼儿有独特的表现、表达方式和自己的见解。以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建构、内容的人本化处理、形式的多样化选择、评价的多元化实施,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发挥教师在课程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师创设有利于潜能挖掘、能力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的人文环境。节日教育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大而深厚的平台,让幼儿能实践中收获,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促进自主性发展的课程文化观

幼儿个体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从外部依赖到自主的过程,自主性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可以自主地探索自己想知道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自主的交往,协商实现自己的意愿。为了这一美好愿景的深入实现,我们把节日教育的课堂变成幼儿活动的乐园,努力为幼儿提供各种他们需要的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我们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亲自参与,获得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在操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

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建构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逐步形成了一种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课程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课程之间需要整合,教材与生活需要关联,幼儿园与社会之间需要交流,师幼之间需要互动,个体差异需要受到尊重。节日教育课程的持续发展更需要教师具有清醒的课程文化意识,能及时反思与更新各自的课程文化。从《规程》到《纲要》的不断点化,整合性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节日教育课程中同样也蕴涵着多元的综合因素:课程目标整合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成长;课程内容整合了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生活经验、社会活动等等;课程方式做到视、听、讲、做相结合,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表达、表现;课程媒体突破书本定势,整合了幼儿生活中的可视媒体,真正达到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目标。

体现多元化的课程文化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都面临着多元化的整合。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多元文化,从中体验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尊重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努力挖掘不同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感受了不同的文化气息,领略了世界各国的风采,体会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会用更加开阔的视角来主动学习,拓展了视野,积累了经验。让幼儿在接触更多元文化体系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世界的眼光。同样,中华传统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民族瑰宝,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在当今社会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各国优秀文化养分的同时,我们的课程还注重保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激发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萌发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精神。

优化家庭资源的课程文化观

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是多样的。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教师除了邀请家长走进来,还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节日环境。除此之外,教师和家庭围绕幼儿的发展和节日课程活动的实施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幼儿一起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共同布置节日主题环境,进行亲子制作,家长还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一方面增进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幼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使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增进家长对幼儿园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社区的参与对家园共育的有效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园还优化各种资源,进而促进节日教育与家庭活动的实施以及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通过构建课程形成家园和社区间的有效联动。

“让每一个教师自主发展” 是实施节日文化课程方案的保障;“让每一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实施节日文化课程的最终目的。

二、课程结构

幼儿爱读书,爱运动,爱探索,爱唱爱跳,爱好一切新生的事物,他们好奇,求知,好动,由此孕育而生了校园文化节主题。奥运会的召开,世博会的举办,影视播报的视觉冲击,当孩子们看到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时,他们有了与之交流和了解的欲望,国际日主题的产生就那样水到渠成。传统节日文化所积淀的璀璨文化信息,带领孩子们以感恩亲情为主线,走进渐行渐远的国粹宝典中,传统节日主题伴随孩子的春夏秋冬。

校园文化节、校园国际日、传统节庆日3块丰富而有意义的节日主题活动构成了我园富有特色的节日文化课程。

节日文化课程是个开放式的课程,表现在主题活动确定的开放性、主题内容选择的开放性、主题活动实施的开放性,同时也表明了在主题活动中感知途径的多样性和表达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使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信息相对集中,便于幼儿的积累、思考、提炼和归纳,从而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使教育过程内化为幼儿的发展过程。

三、课程实施

1、将传统节日与主题文化节日等相结合,通过环境创设、家园互动、节目展演等营造“精彩节日课程”氛围,赋传统节日于主题性,使我们的“节日课程”更具幼儿特色、园本特色。

2、以班级特色来强调校园特色。在全园大主题的基础上,各班选取一个适合班级幼儿的兴趣点生成小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注意保持全园活动的整体性,突出各班活动的独立性。

3、以教研组、学科为单位开展相关的活动,策划各类比赛、展示、交流、互动、制作、宣传等,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使“精彩节日”特色无限延伸,发挥家庭、社会资源的有利优势,丰富我们的活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4、以班级互助形式开展,如对应班级联动(小一、中一、大一作为一个活动整体)、平行班联动(同一教研组的几个班合作)、友好班级联动(任意两个或几个班级合作)、特色班级联动(同一特色的班级组合)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层面组织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特点、活动特色。

5、活动前各分管人员写好详细的可行性计划,报领导组审批,领导组根据全园活动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计划通过后各班作好充分的活动准备。注意活动资料的记录与积累,多方面收集活动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丰富活动内容,活动后开展总结,分析资料、交流经验、统一认识、提升理念,促使下阶段工作的完善与提高。

6、利用家长园地、园报、校园网、环境布置等做好活动的宣传展示,充分利用班级家长、幼儿中的有利资源,创设有利于家长参与的活动条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从而构建良好的家园一体的活动氛围。

四、课程评价

1、全园实施节日文化课程,根据全园的实施方案与班级工作结合开展相应活动,各班确定班级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调整、丰富,一阶段后,各班将实施主题制作成PPT进行全体交流。

2、评价的目的侧重于交流活动、发现亮点,体现班级、教师在节日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地位,引导反思、鼓励创新。

6.幼儿园课程实施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此次精彩的培训学习主要心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教师的含义及教师成长的三条通道,不断进取,做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毕业后自己也加入了教师的队伍,任教虽然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对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今天李老师在讲座中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教师的含义及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条通道,自我反思是基础,同伴互助是关键,专业引领是先导,讲座中李老师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每个人一种思想交流后就会有更多更新颖的思路出现”,所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共同成长,一起进步。

二、让自己更加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目的,了解具体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

虽然自己此前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其中许多的规范和制度还是有些陌生的,李老师这次讲座中也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

幼儿园课程包括三方面,生活课程、游戏课程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课程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坚持体为首位、健康第一的原则,引用知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生活中时时有教育,处处皆教育,事事是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时在生活中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言传身教。

三、深入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原因、目的以及怎样开展。

在园里工作也有一段时间了,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也算有一定的认识,而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可以系统深入地跟李老师深学习一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区域活动一是要转变教育小学化倾向,二是凸显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点,三来区域活动有着集体教育不能替代的教育作用,开展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开展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有利于教师对幼儿因材施教。围绕怎样开展区域活动,李老师讲了以下五点:

1、明确认识幼儿园常见的活动区。

2、依据教学目标拟定活动区目标。

3、围绕目标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

4、促进幼儿充足的入区活动时间。

5、关注幼儿活动状况及指导策略。

四、进一步增强了对幼儿常见的活动区域的认识。

李老师讲座的后半部分重点介绍了幼儿的活动区域,幼儿常见的活动区域有八个,分别是建构区、语言区、益智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角和生活区,李老师还一一讲解了每个区的设置目的,并在课件中向大家展示了许多对应不同的活动区域制作的优秀玩教具,对我以后制作玩教具有很大的启迪。

7.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 篇七

一、“快乐阳光”的课程目标

“快乐阳光”课程的宗旨是“敞开心灵,拥抱阳光”。课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和幼儿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与品质,形成适合教师和幼儿发展的文化,促进教师和幼儿的精神成长,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据上述理念,我们在课程目标设置时关注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诸多指标的整体发展,关注幼儿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围绕“热爱运动、快乐友善、好奇乐学”的总目标,形成了课程总目标—分领域目标—年龄段目标三级目标体系。

二、“快乐阳光”课程的整体框架

“快乐阳光”课程的架构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架构该课程其实就是唤醒教师和幼儿的探究意识,启迪教师和幼儿的精神世界,建构教师和幼儿的生活方式,以实现教师和幼儿生命价值的活动。整体框架如下图:

三、“快乐阳光“课程的内容

“快乐阳光”课程内容由五大板块组成,满足幼儿各种潜能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具体如下:

(一)亲亲阳光运动

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的重要途径。“一日之计在于晨”,有效地组织开展幼儿晨间锻炼活动,能促使幼儿以饱满的精神、快乐的心情开始一天的生活。

1.运动区域的创设重在“因地制宜”

活动器材、活动场地既是开展“阳光运动”的物质前提,也是激发幼儿锻炼积极性的刺激物。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地创设运动区域,根据幼儿园的现有场地特点重新布局,充分利用园内大面积的塑胶场地、草坪、沙池、戏水池等区域安排各种适宜的活动,拓展原有运动器械的功能,变单一为多重功能。

2.运动项目的编排亮在“一物多玩”

在幼儿晨间活动时多投放一些便于一物多玩的玩具材料,如泡沫垫、纸棒、皮球、绳子等,让幼儿自由探索一物的多种玩法,一方面拓展了现有材料的功能,无形中变化出更多的玩具;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乐此不疲地不断尝试,创编出了很多新奇的玩法。

(二)专项体育运动

为拓宽幼儿体育运动的途径,我园在全园普及开展了篮球、轮滑、武术、围棋等体育特色活动。

1.创编篮球教材

根据年龄特点设置篮球运动内容:小班有原地拍球、二人对向坐地滚球、搬球接力赛等;中班有原地拍球、对向抛接球、行走运球等;大班有花样拍球、跑动运球、向上抛接球、传球、投篮……另外,自编了篮球操、篮球游戏,以丰富幼儿篮球活动的形式,也为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篮球的技巧性打下基础。

2.开展轮滑教学

轮滑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为确保师资,我园外聘或培训专业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有序地开展轮滑教学活动。

(三)阳光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以其浓厚的趣味性、广泛的参与性而深受幼儿的喜爱。体育游戏不仅是儿童身体锻炼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而且也是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园充分挖掘、搜集了许多有趣的体育游戏。

1.开发民间体育游戏

根据各年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童谣说唱体育游戏为主,中班主要选择了《揪尾巴》《老鹰捉小鸡》等,大班选择了难度稍大些的体育游戏等。

2.创编情景性体育游戏

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设置游戏角色、游戏情节、游戏规则,以吸引幼儿随情节发展而主动参与。教师通常选择幼儿所喜欢的卡通形象或动物形象创设与形象相匹配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参加。

(四)阳光亲子活动

以“亲子游戏,阳光成长”为主题,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联动,将这两种教育资源合理整合,以幼儿园为主力带动家庭的力量,共同构建幼儿园快乐阳光课程,使家长成为快乐阳光课程建构的主动参与者。让孩子在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体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五)阳光阅读活动

我们在快乐阳光课程中建构了快乐阳光阅读活动,选择和利用一些偏重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优秀绘本对孩子实施“情感教育”,净化与熏陶他们的心灵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心存爱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

快乐阳光阅读活动的目标是让阅读伴随孩子快乐成长,让受挫孩子明白励志,让孤独孩子懂得友谊,让散漫孩子学会坚持,让胆怯孩子消除恐惧,让自私孩子孕育爱心。绘本阅读活动内容大致分为励志类、友谊类、情感类、爱心类等。

四、“快乐阳关“课程的评价

“快乐阳光”课程突出了全息整合、多元互动的评价模式。全息指的是“全面”“全员”“全程”。“全面”指的是评价对象面向全体孩子,评价内容涵盖课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评价过程采集个体发展的各方面,如身体、情绪、认知、社会性等全面信息。“全员”指的是与课程相关或与孩子的发展相关的各个部门、各方人员,如教师、家长和孩子自身都作为评价主体来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全程”指的是课程评价着眼于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一日生活的全部过程,对课程目标和孩子的发展实行全程监控,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实施课程。有幼儿发展性成长档案袋、家园同步报告单、“七彩阳光”即时贴,分为红色爱心贴、绿色安全贴、黄色健康贴、蓝色艺术贴。我们调整原有课程的评价体系,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评价的领域、内容及各级指标。探索幼儿探究品质评价的途径,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幼儿平时作品的收集与分析、建立成长记录册、区域活动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在园情况报告单等,注重评价幼儿的多元智能与探究品质。

8.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 篇八

【关键词】幼儿经典故事 主题活动课程 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59-02

幼儿经典故事是幼儿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经典故事为媒介,开展主题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容、进行多角色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品德的内化养成。本文以《木偶奇遇记》故事为例,探讨经典故事与主题活动的有效整合。

一、兴趣让预设的主题活动更有趣

幼儿园主题课程又称核心课程,是以幼儿生活中的主题为轴心设计的课程。主题课程的内容选择多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幼儿潜在的课程内容。

《指南》特别倡导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精选少量有价值、有意义、适合集中教学的内容,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推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一天区域活动的时候,美工区的小朋友正在利用纸芯筒制作小玩偶,先做好的泽泽和轩轩拿着“小玩偶”互相比划着,一旁的童童说:“你们可以教它唱歌啊”,悠悠也跟着说:“对啊,还可以做早操”。轩轩一听,举起“小玩偶”有模有样地表演起来,泽泽看了一眼小声地说:“它又不是真的!” 小伙伴们听了,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是真的小孩也可以表演啊”“不是真的我们可以教它呀”“我们可以把它变成真的呀”。借助这个契机,我把经典故事《木偶奇遇记》中介绍给幼儿认识,他们对“小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木偶奇遇记》刻画了小主人公匹诺曹最初怀揣梦想,后来因为淘气、贪玩、撒谎受到了惩罚,最后改正错误,变成了诚实、善良、勇于承担和乐于助人的真正的孩子。故事内容既反映了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又体现了幼儿浪漫与幻想的内心世界。

二、参与让生成的主题活动更丰富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不仅有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学习的能力”。所以只是根据教师编制的主题网络和组织内容以及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在主题活动中我们也要积极鼓励、认真倾听、充分尊重幼儿,对预设的网络进行必要的调整,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1.进阶式学习让幼儿的参与更有效

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我们分析:这一作品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复杂,适合分段讲述,以局部扩展的方式建构课程。

有如主题活动《讨论:真正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让幼儿以自己为范本,跟小木偶匹诺曹进行对比,发现木偶和自己存在的差异,由此引出探索“人体结构”“我的成长”“各种各样的人”等小单元的内容。从第一个活动到最后一个活动、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的开展做准备,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深入,活动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2.有效性提问让幼儿的参与更深入

匹诺曹神气地拍着胸脯说:“嘿,我是个真正的孩子啦。”这句话激发了幼儿对“真正的孩子”的思考。由此我们展开了一场讨论:真正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有的孩子说“真正的孩子应该像我们这样的”;有的孩子说“真正的孩子不是用木头刻的”……显然幼儿的关注点只停留在匹诺曹身上。于是我开始更加深入地提问:那真正的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你们有哪些特征是真正孩子才具有的?幼儿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把关注点转移到的了自己身上。他们先观察自己,再对比匹诺曹,然后总结性地说:真正的孩子有血有肉,会动会痛,能思考会学习。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重復进行提问,就推动了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可见有效的提问很好地激发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

故事在前引路,探索在后行动。幼儿从先前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引发了后来对自己身体的关注,于是我们在预设主题内容的基础上,生成了一系列探索活动:从“我的成长”生成了“感谢妈妈”;从“人是从哪里来的”生成了“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从“认识人体器官”生成了“临摹人体”等等内容,这让幼儿打开了从自我狭小空间通往世界大视角的通道,他们不仅了解了自己的存在,也懂得了外面世界的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初步了解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种粗浅却又微妙的认识让他们感到兴奋,而这种兴奋也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学习的愿望。可见有效地外部的刺激很重要,内在的驱动更重要。因此,当我们在结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后,回过头来再次欣赏故事时,幼儿已然能带着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来理解匹诺曹和老爷爷之间的故事了。

三、整合让主题活动更多元

1.结合领域内容,激发创新思维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看大戏,看什么戏……”古老的童谣唱出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看戏。戏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不同的曲调,不同的音律,不同的口音,有听得懂的,有听不懂的,尽管如此,仍然让很多孩子痴迷,他们喜欢的是那股凑热闹的劲儿。这也包括了故事里的匹诺曹,匹诺曹拿着老爷爷用仅有的棉袄换来的新书本,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当听到匹诺曹要去上学了,孩子们非常地激动,他们从情节中找到了自我的认同感,这就是幼儿对故事的共鸣。

在孩子们与故事的共鸣中我们开始研习各种各样的戏曲。从最贴近故事情节的木偶戏入手,扩展到提线木偶、皮影戏、京剧等等,随着视野的开拓,幼儿对“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看戏、了解有关戏种的知识。利用区域活动,尝试用信封、纸杯、牛皮纸制作木偶、皮影道具,自发组成小舞台进行表演。各种各样的演出剧目在“剧场”里轰轰烈烈地上演了。看着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我提出了新的疑问:戏这么好看,那还要上学吗?这个问题把孩子们的思路又拉回了故事中,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看戏也可以学到本领,我们就懂得了学多知识啊”;有的孩子说“上学多么不容易啊,那可是老爷爷用唯一的棉袄换来的书呢?”不同的想法碰撞出了新的思考。在争辩中,孩子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处处都可以学本领。当他们听完匹诺曹经历木偶剧场的经历后,更加坚定“学习是成为真正孩子的最佳途径”。带着这个想法幼儿跟着匹诺曹又开始了下一段奇妙的旅程。

2.借助角色体验,感受核心价值

当幼儿坚定地认为匹诺曹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故事峰回路转地把他们带到了玩具国。那是一个未知的、充满诱惑的世界,那里到底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故事,结合故事的描述让孩子对玩具国展开联想。我们绘制了玩具国蓝图,创设了玩具商场,组建了玩具大家庭,这些场所很受幼儿的喜爱。不过到了这个环节,幼儿已经会运用前两个段落总结出的经验了:不能忘记学习。于是,我们结合幼小衔接的班级工作目标,开展了“你会玩玩具吗”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幼儿表现出自主和独立的良好品质,而这正好跟故事的情节发展恰恰相反,正所谓有矛盾冲突,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匹诺曹因为贪玩,魔法将他变成了一头毛驴,然后被送进马戏团,吃尽了各种苦,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让幼儿的心情也跟着起起落落。在这种境况下我抛出了问题:“实现梦想的路上这么艰难,该怎么选择呢?”这一次,幼儿没有异议、没有犹豫:不放弃,一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瞧,他们俨然从一个故事的听众变成了跟这出“戏”融为一体的鲜活角色了。他们跟着情节的发展表现出紧张、叹息、难过、担忧,在关键时候,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给匹诺曹出各种主意。这些美好的情感态度在故事不断的推进中自然地发生了,把人性的闪光点不以大道理的方式,而是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并由他们展现无遗。

故事发展到尾声,幼儿对匹诺曹的经历比对结果更感兴趣。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带领着幼儿对整个故事进行了梳理:从一次次变身、到一次次历险,他们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继续进行拓展:为什么匹诺曹会变?他还会怎么变?还有什么会变?带着这些问题,幼儿开始观察周围的事物:季节会变,天气会变,温度会变,你会变、我会变。我们推荐了几个亲子互动实验,让孩子通过实践操作,观察、记录变化过程和结果。体验探索的乐趣,也感知万事万物都的变的神奇。

在尝试多次科学探索活动后,教师又把幼儿的关注点引回故事本身。我们引导幼儿关注匹诺曹的几次重要变身,从而分出了具体剧目,帮助幼儿绘制故事流程图。结合幼儿现有的表演基础,开始分剧目表演。幼儿自己动手做头饰、搭建表演舞台、分配角色,安排了换场、撤台人员,虽然他们之间的配合还不是很娴熟,但这剧目表演的相当有水准。

把幼儿带入一个生动形象的世界,并为他们创造主动探究、认识事物的求知情境,产生愉悦情绪。童话故事总有个完满的结局,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皮诺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老爷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说是匹诺曹的梦想,还不如说是幼儿共同的梦想。从最开始的“木偶诞生”到最后的“大海还生”,幼儿好似经历了一场冒险,一场关于追逐梦想,愿望成真的冒险。这过程中,有对梦想的憧憬、有对困难的退缩、有对进退两难的犹豫,不过还好他们都陪着匹诺曹坚持了下来。这无形中发展了他们勇敢不畏惧的品质,这不正符合了大班孩子爱探险、爱挑战的个性特征吗?你瞧,一个历久弥新的经典故事,就是能做到这点:悄然无息地传递某种情感、某种品质,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34

上一篇:幼儿教学活动案例下一篇:陕西地区薪酬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