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2024-12-08

入侵检测系统开发总结报告(精选7篇)

1.入侵检测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篇一

小区监控系统

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1引言

1.1编写目的编写本报告的目的是研究本系统的总体需求、背景。对开发结果

开发评价进行分析,得出经验与教训。

1.2背景

本项目是对小区监控系统做出的项目总结报告。此软件的任务是由闽江学院提出的。组成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的。

开发小组成员:

组长: 组员:

1.3定义

SQL全称:结构化查询语言

1.4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如下所示:

(1)钱乐秋等,《软件工程》,青还大学出版社;

(2)张害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珊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4)赵池龙等,《软件工程实践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5)陈雄峰等,《实用软件工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实际开发结果

2.1产品

此程序系统包括3大程序模块,他们分别是:

.信息录入模块,信息注销模块,信息查询模块,其中每个大模块下还有若干字模块。1.信息录入模块下有:居民信息录入子模块,出入信息录入子模块,报警信息录入子模块,事件信息录入子模块等;

2.信息注销模块下有:用户信息注销子模块;

3.信息查询模块下有:居民信息查询子模块,出入信息查询子模块,报警信息查询子模块,事件信息查询子模块等。

2.2主要功能和性能

本项目要实现的时三大块模块功能:

1.信息录入模块:这个模块的开发目标达到了,能够往模块里面添加各种信息,例如居民信息录入,出入信息录入,报警信息录入,事件信息录入等。

2.信息注销模块:这个功能模块的开发目标达到了,能够对信息进行注销。

3.信息查询模块:该模块的开发目标也达到了,能够对前期录入的信息进行查询,例如居民信息查询,出入信息查询,报警信息查询,事件信息查询等。

2.3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图如下所示:

2.4进度

原计划进度如下: A.可行性分析:10天 B.需求分析:15天;

C.软件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20天; D.数据库建立:15天;

(以下6个子系统可并行编码、单元测试)E.子系统1编码测试:5天;F.子系统1编码测试:10天;G.子系统1编码测试:15天;H.子系统1编码测试:15天;I.子系统1编码测试:10天;J.子系统1编码测试:15天;K.硬件安装:20天;L.硬件测试:10天;M.集成测试:15天;

N.系统安装、培训:5天; O.验收测试:30天

实际进度与原计划进度一样,主要是每次的进度都与计划计划实施的一样,所以结果无偏差。

2.5费用

原计划费用如下:  一次性支出

 经常性费用

主要是系统运行费用,假设本系统运行期10年,每年的运行费用(包括系统维护、设备维护等)5万元,按年利率5%计算如下表。

系统投资成本总额为:47+38.6082=85.6082万元。

原计划支出费用与实际支出费用一样,因为在学校里面设计,有很多东西可以免去开销,而且每一项费用的支出都是严格按计划要求实施的,像服务器与微机之类的偏差也不大,拉扯一下就差不多。

3开发工作评价

3.1对生产效率的评价

a. 程序的平均生产效率:

E=aL^b=2.4*1024^1.05(每人月)

b. 文件的平均生产效率为:1.024(KLOC/人月)此计划和实际的无多大偏差。

3.2对产品质量的评价

该产品操作简便,故障率低,是一个较为便捷实用的软件,可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3.3对技术方法的评价

在开发过程中开发工具是使用sublime。同时还有PHP和MySQL的应用。该项目的开发使界面更具有人性化,界面友好度高,交互性强,同时可移植性高,安全性强,这就是我们选用该工具对其进行开发的原因。

3.4出错原因的分析

设备故障,需要检修。

4经验与教训

在本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最终都被我们的团队逐一克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的便是团队内部的成员分工,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各自的分工并不是那么明确,但随着项目进行,我们成员之间有着不断的磨合的经历,就拿我们组员在整理文档来说,文档众多,前后改动多次,却没有及时更新保存,导致后期多次返工,但之后大家对自己的任务都有明确的认识,也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正是这种团队精神使我们克服了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其次,通过本次项目,我们深刻的意识到,知识储备量的重要性,要想做好一个项目,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这更是告诫着我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成功的基础。

我相信我们的团队会在下一个项目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入侵检测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篇二

关键词:桥梁管理系统,PDA,数据采集

近年来,随着桥梁病害增长、功能下降、交通量增大以及荷载等级的提高,桥梁的养护维修和加固改造的工作量也日趋繁重。对桥梁进行检测和状况评估是科学实施养护维修和加固改造的基础。桥梁结构型式复杂,构件数目繁多,桥梁检测的数据庞杂,所以开发设计合理、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桥梁的迫切需要。

1 需求分析

国内现有的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各异、各具特色、服务于不同的层级和部门。本文所研究开发的软件系统主要服务于既有桥梁的检测和状况评估,为桥梁养护管理提供依据。具体来讲,有如下目标:

1)实现桥梁档案管理功能,包括桥梁的基本数据、病害数据(检测数据)、相关标准的录入、编辑、查询等。

2)建立桥梁检测PDA数据采集子系统。利用PDA替代传统纸笔记录进行桥梁外业检测现场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直接导入PC中的数据库中,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

3)能够根据基本数据、病害数据和标准数据对桥梁及其各部位的使用状况进行技术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养护维修或改造的建议方案。

4)能够完成各种查询、统计分析及报表输出,能够出具桥梁检测报告。

5)实用性与技术先进性相结合,模块化设计,具备较强的扩充、扩展和适应能力。

6)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用的操作风格和良好的数据完整性管理能力。

2 总体设计

整个系统主要由桥梁信息管理子系统、PDA桥梁检测数据采集子系统和评价及对策子系统三部分组成。

2.1 桥梁信息管理子系统设计

桥梁养护管理必须建立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数据作为支撑。桥梁信息数据库是整个桥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信息管理子系统的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开发的基础和关键。

2.1.1 桥梁信息管理子系统的组成

根据桥梁检测和养护管理的需求,桥梁信息管理子系统可由以下三个子模块组成:

桥梁基本信息模块:该子模块是将桥梁基本信息数据进行存储的管理系统。

桥梁检测信息记录模块:该子模块把各种检测得到的数据、图片、图表等信息进行记录,对检测得到的桥梁各构件的损伤状态和损伤等级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

桥梁评价及养护对策标准模块:该子模块是遵循交通部颁布的《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H11—2004) 的要求进行开发设计的桥梁评价及养护对策标准数据库,包括桥梁缺损状况评价标准、桥梁承载能力评价标准、桥梁行车道宽度适应性评价标准、桥梁综合评价标准、桥梁典型养护对策库等。

2.1.2 桥梁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桥梁数据库系统应实现桥梁信息数据的添加(录入或导入)、校验、修改、删除功能;数据的维护、备份和恢复功能;数据的浏览、检索、查询、查看图像功能;统计及报表生成功能;桥梁各种信息导出和打印功能等。

2.2 PDA桥梁检测数据采集子系统设计

桥梁检测的数据采集一直是桥梁管理中的一个瓶颈问题。一方面,桥梁结构型式复杂,构件数目繁多,桥梁检测所需采集的数据庞杂,采集工作量非常大。另一方面,传统的书写记录的数据采集方式,在采集前需根据所要采集桥梁的结构型式或材料型式等基本信息准备好各种调查表格,采集时再将桥梁的损坏情况逐项书写记录在调查表格中,采集后数据还需进一步计算、统计及分析,再人工逐一录入计算机,经整理得到统一规范的桥检报表,这种方式工作强度大且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严重影响对桥梁病害等级进行评价的客观性、正确性。因此,将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引入桥梁检测数据采集环节,是设计实现桥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DA (Pe rs onne lDigitalAs s is tant,个人数字助理)小巧轻便,可随身携带;其功能强大,几乎具有普通台式计算机的全部功能;具有屏幕手写输入的功能,操作简便;而且具有开放式和通用性的软硬件接口,可方便的与PC机进行实时的同步通信。在桥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中,利用PDA进行外业现场数据采集,以替代传统书写记录的数据采集方式,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显著减轻桥梁数据采集的工作量,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桥梁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

桥梁数据采集是为桥梁技术状况评价服务的。一般而言,桥梁养护管理中所需采集的数据可以分成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大类。PDA主要采集动态数据,即那些随着时间、环境、荷载或者人为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数据,如桥面裂缝、栏杆破损、基础冲刷等等。按照目前最常用的基于构件的桥梁技术状况的评价方法,在PDA数据采集系统里将桥梁分为桥面系、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又分出多个构件,PDA的SqlMobile库中存放有根据《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细化得到的所有桥梁构件病害等级分类标准表,桥检时依据分类标准对桥梁动态数据进行采集。

动态数据是以静态数据为基础的。在进行动态数据采集之前,需要把运行在PC机上的桥梁信息数据库中的桥梁基本信息(静态数据)下载到PDA中,外业桥检采集数据完成后,即可得到桥梁现场评价结果。将检测数据上传到PC机数据库中,再进行详细评价分析、制订养护对策、输出桥检报告和报表。

如上所述,PDA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桥检数据采集、现场评价和数据下载、上传模块的设计。

2.3 桥梁技术状况评价及养护措施决策子系统设计

该子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以以上两个子系统提供的数据为基础,结合现行的各项规范要求,对整个桥梁的技术状况进行评价,进而对桥梁缺损、病害及时进行状态预警,提出养护维修对策。

2.3.1 桥梁技术状况评价

对桥梁的技术状况进行评价一直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所谓评价,就是根据所采集到的桥梁技术状况数据,利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对桥梁的使用性能满足其使用要求和功能性要求的程度作出判别。总的来说,桥梁状态评价包括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评估三个方面。

安全性评价主要是由桥梁现有承载能力评估来反映。目前国内常用的桥梁结构承载力评定方法有传统的荷载试验法(动、静载试验)、分析计算法及结构缺损分析法等三类。其中最为成熟可靠的就是对现有结构进行动静载试验,但试验耗资、费时且需要中断交通,不适应大规模的桥梁检测。我们的建模思路为:建立桥梁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构造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由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根据贴近度择近原则确定桥梁的承载能力等级和评分。

适用性评价主要考虑桥梁的实际通行能力对现有交通量的适应程度,可通过建立当前高峰小时交通量与设计荷载条件下车辆通行能力的函数关系模型来得到桥梁的适应性状况。

耐久性评价是对结构的损伤及材料的物理性能变化进行评定,即对桥梁的缺损状况进行评价。目前广泛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 AHP) 。

桥梁综合技术状况的评价,由以上三个指标依据其相对重要性给定权重进行叠加,从而得出整个桥梁综合技术状况的评分值。

2.3.2 桥梁病害分析与养护措施决策

对桥梁进行检测和评价的目的在于实施科学的养护维修。桥梁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在桥梁技术状况评价的基础上帮助用户确定养护维修方案。决策树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养护决策方法。通过桥梁养护措施决策树及典型养护措施对策库,依据桥梁技术状况评价得到的桥梁技术状况数据,系统可分析得到桥梁应采取的养护措施类型。

3 系统开发和运行平台的选取

综合考虑系统需求、开发运营成本以及平台本身的功能性、易用性、通用性、稳定性与扩充性等因素,开发和运行平台均采用Micros oft Window s系统,PDA采用Window s Mobile系统;数据库选用Microsoft SQLServer 2005,部分数据录入界面采用Microsof Acce s s,在PDA上使用SQLSe rve r Mobile;编程语言采用VB.Ne2005。整个系统采用.Ne t架构,C/S界面,采用可视化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通过各种数据与管理程序的有机结合,使这套系统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用的操作风格、良好的数据完整性管理、较强的扩充和适应能力。

4 结语

3.入侵检测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篇三

关键词: 光纤面板; 暗影缺陷; 检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 TN 24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2.02.018

引 言

光纤面板作为当代电子光学成像器件的关键元件,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外问世,中国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首次研制成功。由于光纤面板制造过程中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红外响应、温度等[1]),使得光纤面板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比如斑点、暗影、鸡丝、棋盘格等,这些缺陷影响了光纤面板的传像质量,因此,开发对这些缺陷进行检测的检测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国内已经有研究人员研制开发了几种缺陷检测系统,但对暗影缺陷目前并没有检测系统,仍采用投影目视判别方式进行检测,因此科学性和定位准确性有一定的欠缺。国外很多光纤面板生产厂家在提高光纤面板质量方面上致力于分析和研究光纤面板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改进,尚未见相关暗影缺陷检测的研究报道。

国标[2]对暗影的检验标准如下:

暗影定义:暗影为光纤面板在透过率上产生梯度变化。

暗影测试方法:用规定的朗伯光源与光纤面板的一面接触并照明,用规定放大倍数的显微镜或其他仪器,在垂直于表面的方向上检验光纤面板的另一面,对出现的暗影的亮度进行定量测量。

光纤面板暗影缺陷自动检测系统则是利用自动控制和图像处理等现代技术,实现对光纤面板暗影缺陷的自动检测。

1 硬件系统

光纤面板暗影缺陷自动检测系统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朗伯

光源、光纤面板、显微放大系统、CMOS采集系统和

4 结 论

文中研制成功了一套光纤面板暗影缺陷自动检测系统,首次实现了光纤面板暗影缺陷的自动检测。通过对暗影缺陷边缘的检测与优化,并通过软、硬件系统的有机整合和整体控制,实现了光纤面板暗影缺陷的自动检测。同时,利用分析软件,能够给出暗影缺陷的主要特征、参数和指标。实验证明该系统操作简便,数据处理准确迅速,性能稳定可靠,避免了传统检测方法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为改进和完善光纤面板设计和工艺方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YIE J J,BELLINGHAM R J.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nfrared response of fiber optical plate[C]∥Photo Electronic Detection and Imaging: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93.Beijing:Central Industrial Optics,1993:454-458.

[2] 顾肇业,林树范,朱瑞明,等.GB 11447-1989光纤面板测试方法[S].北京:机械电子工业部,1989.

[3] 高稚允,高 岳.光电检测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4] HERMAN M G.Electronic imaging resource guide[C]∥Report of Edmund Industrial Optics.Barrington:Edmund Industrial Optics,2001.

[5] 王明吉,吴 云,周喜红.基于边缘算子和数学形态学的光纤面板暗影检测[J].光学仪器,2008,30(1):24-28.

[6] 朱秀昌,刘 峰,胡 栋.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37-149.

4.入侵检测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篇四

实习地点:东三教914

目的:本次科研训练提供给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机会,使得学生得到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和学术道德品质,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

要求:科研人员在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之前,往往都会从互联网上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仔细阅读,从中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国内外发展情况。随着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他们的计算机里所存储的文献资料也越来越多。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现要设计一个科研文献管理系统,用来对科研人员计算机中的科技论文资料进行统一管理,以使他们能根据研究主题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论文资料。要求:使用用例建模需求,用活动图、状态图、时序图、协作图建模软件的动态行为,软件建模与设计文档齐全,代码设计规范,可扩展性好。

进度安排及主要内容:

阶段 时间 完成内容 12月06日-12月10日 选题、调查研究、文献查阅 2 12月11日-12月14日 方案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12月15日-12月22日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写与调试、系统验收 4 12月23日-12月29日 撰写总结报告、演示PPT的制作、汇报总结

基于Web 的科研项目文献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Web的科研项目文献资料管理系统致力于解决和满足科研人员在互联网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面临多种设备时,对文献资料的一致性访问以及文献资料的共享协作困难问题。

在整个系统设计实现的过程中,本人主要负责进行前期调查研究,查找相关资料,体验类似的系统,梳理系统脉络,进行方案的设计,撰写开题报告等。具体如下:

一、系统需求调查

系统开发的关键是要做好需求分析,这是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重要

二、系统的主要功能:(1)资料上传下载(2)资料分类(3)资料检索(4)资料同步

三、系统分析

数据流程图分析:

四、系统设计

软件配置

数据库的实现

总结

5.入侵检测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篇五

现场测试

挑战:

利用LabVIEW开发功能完善的钢轨顶面短波不平顺自动检测系统,填补中国该技术领域的空白。

应用方案:

用NI公司的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和LabVIEW平台开发一个功能完善的、先进的检测系统。

使用的产品:

LabVIEW;PCI-6035E、6711E、PCI-MIO-16E-4等数据采集卡

介绍

钢轨顶面短波不平顺是产生噪音和引起火车轮轨相互作用力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铁路运输不断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钢轨顶面短波不平顺程度日益严重,这不仅加剧了轨道结构部件的.伤损和几何尺寸的超限,而且影响了钢轨的使用寿命,甚至危及行车安全。目前,中国检测钢轨顶面短波不平顺的现有方法仅是静态逐点手工测量,费时、费力、效率很低。研制和开发新型钢轨顶面短波不平顺检测系统,能够为钢轨打磨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指导对钢轨的打磨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旅客乘车舒适度,保障行车安全,可见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

6.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篇六

1编写目的医院管理系统基本完成,此文档有利于在以后的项目开发中更好地实施项目的订制开发,为规范开发过程和提高开发效率提供更多的、实用的资料。

预期读者:彭小娟老师,开发人员

2.背景

1.项目名称:HR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2.任务提出者:彭小娟老师

3.开发者:睿恒小队。

4.用户:医院

5.计算中心:学校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医院的事务处理已经成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

3.经验与教训

通过本次项目,总结以下经验教训:

 要充分的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

 要充分认识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

 培养积极的团队意识,组员之间要分工协作。

 注意制作详细的开发日志,保留质量高的相关数据。

用户需求是对软件是否继续下去的关键。用户有了需求才会有软件的开发。

 进行准确到位的需求分析,编写详尽的需求文档,为了让开发人员有了一定了解,也为下一阶段的开发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 测试数据尽量详细、全面,并设计出合适的测试用例。

 通过对这个项目了解,对软件的开发流程,开发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 所用技术的确定比较晚,经验不足。

所以软件工程的需求报告,分析报告是开发人员不可缺少的文档。

4.总结

经过这学期软件工程实验的学习,深深感到用户需求对软件的重要性及文档规划的重要性。当用户有一个问题可以用计算机系统来解决,而开发人员开始帮助用户解决这个问题,沟通就开始了。

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概论,前期不懂软件工程究竟在讲什么,觉得即使预习之后都不晓得在讲什么,虽然前期时老师有说过软件工程的重要性,软件工程到底是学什么的。它即没有写代码的兴奋,只是一味的画图和写文章,但是后来发现,软件工程解决的不是编写代码的问题,而是根据用户需求做改动而让软件开发不会走弯路。没有设计指导的编程是无序的忙碌的。

若是用户的需求没弄清楚,之后软件开发出来,得不到用户的需求,还需另外做改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公司根本吃不消,所以说弄好用户的需求之后才开发软件,这样充分利用用户的需求来做。同时根据开发的软件的规模,应该适当程度的运用软件工程化的思想,需要灵活,但只要涉及人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或多或少都要需要软件工程才能更有效率,工作成果更稳定。

7.入侵检测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篇七

在密闭的原油长输管道方面, 自动化水平较高, 气动调节阀是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设备, 主要用于进出站压力、流量自动控制和给油泵配输等,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控制系统的品质。同时, 对于设备的维护费用也是我们在输油生产中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气动调节阀部件, 确受到了压缩空气--调节阀动力源的影响, 造成调节阀部件损坏, 增大了运维成本。

目前对压缩空气的“质量”, 其中"量”的测量技术成熟, 如气源压力测量, 而对”质”如水量、固体颗粒等,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本单位地处沿海地区, 地下水位低, 水质偏酸, 对调节阀气源有些不利影响。因此, 保障压缩空气的品质, 开发气动调节阀气源湿度检测系统, 对密闭输油管道安全至关重要。

1 调节阀用压缩空气工艺流程

调节阀用压缩空气, 经过空压机, 然后到储气罐, 再经过干燥器, 通过气源管线将压缩空气供给调节阀。

2 调节阀用压缩空气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 作为气动调节阀的使用和维护单位, 我们处理了很多气动调节阀的问题, 总结起来, 有以下原因引起气动调节阀故障。

2.1 气动调节阀用气源含水量过大

在华北地区, 地下水位较浅, 空气湿度较大, 气源中水分一方面是空压机吸入潮湿空气后冷却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管线中的气源在输送过程中因地面与地下温差形成的。

多年来, 作为气动调节阀的使用和维护单位, 我们处理了很多因为含水引起的调节阀部件损坏, 对输油工艺运行造成了一定威胁。

压缩空气中含水, 水珠进入调节阀液压锁, 造成液压锁锈蚀, 在失电、失气时调节阀的自动保位功能失灵, 调节阀全关, 容易造成整条管线跳泵;水珠进入执行器内部, 造成执行器动作不良;水珠进入气动调节阀部件内部, 使其不能顺利运转;水滴冲洗润滑油, 使阀门润滑不良, 动作失去灵敏性, 执行部件运转不稳定;阀内滞留水珠造成流量不足, 压力损失增大。

然而, 在我们的空压机控制系统、调节阀控制系统, 均未对空压机出口汇管的气源湿度进行检测, 对于何时、如何对空压机、干燥器进行维修更是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 一方面不利于生产运行, 另一方面对于空压机系统的维修也无法确定。

2.2 气动调节阀气源中含有颗粒物

海边盐雾腐蚀地区, 气源含水, 因为酸性、腐蚀物质的作用, 还容易造成输送气源的管线内部生锈;管线腐蚀, 时间过长造成管线破损, 气源漏失;管线底部滞留水分造成气源流量不足, 压力损失变大。同时, 管内锈渣进入调节阀内部, 引起动作不良;锈渣使调节阀部件咬合不严, 不能平滑运行;直接影响气动元器件的零部件, 引起转换不良, 空气泄漏和动作不稳定。

在日常运行中我们发现, 因为调节阀气源中含有颗粒, 造成调节阀减压过滤器堵塞, 气体无法进入调节阀执行机构, 造成调节阀气源短缺;同时, 颗粒物造成调节阀内部密封圈损坏, 造成调节阀漏油, 只能通过拆卸调节阀更换密封圈, 费时费力。

3 对调节阀用压缩空气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密闭长输管道使用SCADA系统进行整条管线的控制及水击保护, 气动调节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气动调节阀, 气源直接影响到调节阀的性能, 针对以上气动调节阀出现的问题, 在这里提出解决办法, 确保气动调节阀正常运行, 保障长输管线稳定。

3.1 对气源管线进行改造

针对海边盐雾腐蚀及类似腐蚀地区, 对现有的铝制钢管进行改造, 从空压机出口的接管至现场气动调节阀的输气管线, 我们选用不易生锈的PVC护紫铜管或不锈钢管, 解决因含有酸性物质的水分对管线的腐蚀, 避免管线产生锈渣, 尽量减少进入调节阀部件的颗粒物。

3.2 对气源管线增加高校前置过滤器

对于不可避免的颗粒物, 在气动调节阀前安装过滤器, 以避免在调节阀关闭时, 很小的一块锈渣就会破坏阀座密封面, 尤其是对调节阀阀芯和阀座造成磨损, 影响其正常运行。

3.3 在气源管线上设置气水分离器

水分造成的故障可采用的故障处理方法是除水, 即空压机出口温度下降到使所含水分析出水滴, 并排出。为此, 在空压机后设置和安装冷却器和分离器, 降低压缩空气的温度, 同时能除去部分油、水, 从而减少其后的设备 (如储气罐等) 和管线发生燃烧爆炸的可能性;在空压机入口安装空气过滤器;在改造管线时, 将水平管线埋设一定斜度, 在低端安装排水阀。

3.4 在气源管线出口汇管上设置压缩空气露点仪

露点是用温度来表示在某个环境中的含水量, 露点越高含水量越大。

为了检验干燥设备的效果, 采用空压机露点仪进行测量。压缩空气露点仪能够提供在线地测量压缩空气的压力露点和相对湿度, 保证压缩空气质量实时监控和反馈。其工作原理:利用先进的陶瓷湿度传感器, 如同三明治一样, 被夹在位于陶瓷基层上的两个导电层之间是一多孔的非导电层, 可吸收水蒸汽。吸湿活性层很薄, 仅1μm, 允许水分通过并进入传感器的顶部导体的厚度小于0.1μm。这样, 被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进入时, 传感器对被测按气体的湿度变化会做出极快的响应。

在气源管线的汇管上安装空气露点仪, 露点仪数据传至SCADA系统, 并进行软件组态露点上下位报警, 对空压机制造的气体进行露点检测, 实时监测气源含水量, 当发现气体不合格时, 及时维修干燥器, 在维修干燥器后, 气体仍不合格, 可进行空压机维修。

4 结论

以上是我们根据气动调节阀故障原因, 找出的解决气动调节阀故障的一些处理方法, 开发后空压机系统如图1。尽量避免水分、颗粒物进入调节阀, 保障调节阀乃至整条管线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汤勇.气动调节阀气源管线配置的探讨.

[2]compare公司.空压机使用手册.

上一篇:六年级作文:最珍贵的礼物550字下一篇:街道招商引资暨财税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