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放风筝的满分作文

2024-11-11

三年级放风筝的满分作文(15篇)

1.三年级放风筝的满分作文 篇一

芳菲四月,多蓝湖畔的风筝飞满了天……那里的风景好壮观啊!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也去这个宽敞的场地参加了华夏逸阳作文学校组织的放风筝活动,现在回想起上午放风筝的情景,我依然激动不已。

我们到了多蓝湖滑雪场门口前面,我看到最显眼的就是前方那座高耸的小山,而滑雪场就在小山上。这次举行活动的地方则在小山右方的空地上,此时那里已经人山人海了。我们沿着那条小路进入到了里面,在路的左右两侧是清澈的黄河的一角,此时黄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地流动着。

我们到了空地上,有许多人在排队等待领取风筝,我一问才知道,要事先在网上预订,才能领取风筝。我顿时傻了眼,这时,我们看到了华夏逸阳的老师们高举着红旗在等我们。于是我走了过去,和老师说了这件事,然后老师去和发放风筝的工作人员说了什么,工作人员很爽快地递给了我一个风筝,她又去忙碌了,而我心里却很温暖。

我们来到了放风筝的地方,有许多人正在那里做准备。此时,天空中飞舞着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的是威猛的老虎,有的是憨态可掬的熊猫,还有的是动作轻快的燕子……我急忙把风筝的包装袋拆开,把风筝组装好。当时便跃跃欲试,我一只手托着风筝,另一只手握着线。开始,我边跑边放线,然而,连续两次,风筝虽然飞了起来,但飞得不高,而且过了一会儿居然一头栽到了地上。最糟糕的是,我的风筝还和一个小男孩的风筝线缠到了一起,大约用了十几分钟,才解开这缠绕的风筝线。经过我反复尝试,终于在一阵风的带动下,风筝飞了起来,并随着我快速地放线,风筝越飞越高,看着天空中飞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我既高兴又激动。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我还沉浸在刚才的快乐和喜悦中,春风吹过我的脸颊,让我又一次感到了芳菲四月那份惬意的美!

2.三年级放风筝的满分作文 篇二

一、收集材料, 让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没有东西可写, 搜肠刮肚也挤不出点东西来, 正如俗话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 一个人头脑中储存的东西少, 生活素材过于单薄, 要写好作文也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学生年纪小、知识面窄这些客观因素的束缚, 促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多想些办法进行教学。

首先, 积累材料, 让学生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撷取, 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园地一, 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在教学中, 我结合综合性学习,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整理自己的房间、学煮面条、和小伙伴捉迷藏、画图画……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 我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做一些喜爱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兴趣的话题记录下来。我就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要求边记录边整理资料, 准备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在玩中学写, 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充实了学生的习作素材, 习作训练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 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学生到自然界去观察、感受、体悟, 启迪学生捕捉文思, 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要时常带领学生进入生活的五彩世界, 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感受。如三年级下册课文园地一, 写家乡的景物。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是到处存在的, 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在习作前, 我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的公园、景区……游玩, 用相机、小册记下自己觉得美的景物。因为有家长的指点, 学生的观察显得有目的性。当然, 作为老师, 我也没闲着, 用相机拍摄、录制景物, 再制作成课件。在习作指导时, 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素材, 又有课件的辅助, 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就下笔如有神了。这样, 既可避免作文课的单调、枯燥, 又能使学生逐步做到“我手写我口”。既让学生积累了素材, 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发展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发挥榜样作用,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现在的小学生,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由于生活阅历较为浅薄, 看问题较为片面, 缺乏深思熟虑, 遇事总是争强好胜, 决不服输, 你好我要比你棒, 于是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树立典型, 设立展示台, 印发优秀习作, 借助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 每一次写完作文, 我都会让学生互相传阅讨论, 组织学生点评, 从中推荐一些作文, 让他们认真抄写并贴在展示台上。由同学先评, 好的作文要写出简单的评语,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看法, 写一写评论, 大多学生从习作者字写得怎么样、语句是否通顺等方面去谈, 但也有些学生涉及其他内容。据此, 我再作详细评讲, 肯定他们的成绩, 于是, 好的作文就这样被学生基本确立了, 习作被选的学生很高兴, 他们看到展示台上有自己的习作, 心里增加了自豪感。没被选上的学生, 先是羡慕, 后来也想上榜, 那种欲望是十分强烈的, 学生都盼望着上作文课。可见,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 这条路径是可取的。

三、参与生活、阅读, 扩大写作空间

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十分单调的, 几乎是“两点一线”, 生活在这种封闭的圈子里, 是激发不出学生的写作热情的。三年级下册课文园地五, 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在习作教学前, 我就引导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 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还让学生从《智慧背囊》中找出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做好摘录, 让学生把相关的素材读给父母听, 并请父母提出意见。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教学中, 我还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和阅读中接触的相关文章。大部分学生都能把事件有条理、具体地写出来。有的学生还想到爸爸妈妈每天要上班, 回家要做这么多的家务, 还要关心爱护自己, 是多么辛苦啊。表示今后要努力学习, 帮做家务, 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正是从亲身的体验中去获得这一感受的。可见, 引导学生五官开放, 心怀激荡地感受, 在一个情、声、色、味俱全的世界里获取种种形象, 从而来丰富感受, 强化感受,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写作能力。

教写作文就如同教做一道好菜, 必须有充分的材料准备, 对用餐人的喜好和菜色的属性有所了解之后, 再按照各种材料的入锅先后顺序和时间控制, 最后再加以装盘, 才能做出一道精致味美的好菜。总之, 作文教学要积极、有序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材料, 培养他们善于体悟自己天真心灵中激起的波澜和吹皱的涟漪, 捕捉自己稍纵即逝的闪光的跳动, 激发起写作热情。

参考文献

3.三年级放风筝的满分作文 篇三

“哦!放风筝去了!”我兴奋的抬着沉重无比的风筝奔向公园,说是奔向,还不去说是挪向呢!因为这风筝实在是太重了。我不禁担心起它是否真的飞上蓝天。

车子还没有到达公园呢,便见到了漫天飞舞的风筝,它们个个都奇形怪状的:有的像蝴蝶、有的想蜜蜂、还有的像仙女,穿着长长的裙子在空中飞舞:“哈哈!是时候也让我们的风筝大显身手了!”我学着大家的样子,拖着风筝在公园里飞奔起来,可是我转了好几个圈也依然不见风筝飞上天去,而是懒懒的躺在地上,我有些恼火,也或许是我太想让它赶紧飞到天上去了吧,所以急于求成,就失败了。

“再来一次!”我抱着侥幸的心理有飞奔了起来,这次速度更快了,只觉得风不停地在吹拂着我的脸颊,我往后一瞧:“哈!太好了!风筝有起色了!”我再加用力往上一拉,啊风筝居然又托在了地上。

4.三年级放风筝的精彩作文 篇四

周末,我和丽丽、小丁兴高采烈地来到平天湖放风筝。这里热闹非凡,天空中聚集着姿态各异的风筝。可爱的“金鱼”风筝在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多脚的“蜈蚣”风筝正忙着追赶,展翅高飞的“老鹰”风筝尽显威风……

我们也不甘示弱,迫不及待地拿出了“燕子”风筝。“燕子”风筝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一个雪白的肚皮,还有一条剪刀似的尾巴。我们准备放飞它,我负责拿线轴,丽丽负责举风筝,小丁在一旁指挥。一阵风儿吹过,丽丽把风筝高高地举过头顶用力向上空抛去,我立刻跑起来,时放时收。可调皮的“燕子”不听话,在空中摇摇晃晃了几下,便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汉,一头栽进绿茵茵的草丛里。我们连忙跑过去,带着疑惑蹲下来仔细地观察风筝,小丁把风筝翻过来覆过去也没找出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挠挠头正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发现原来不是风筝本身的原因,而是我们弄错了风的方向,放风筝时不能顺着风跑,而是要逆风飞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次努力,风筝飞上了湛蓝的天空,小丁兴奋地叫着:“成功了!成功了!”丽丽的脸上笑开了花。只见风筝一会儿翻跟头,像是在炫耀它的美;一会儿又向下滑去,像是在向别人宣战;一会儿又和云朵、小鸟捉迷藏,玩的不亦乐乎。

远处的小朋友们为我们的风筝欢呼雀跃,他们连蹦带跳缠着爸爸妈妈加入我们的队伍。霎时,天空成了烂漫无比的风筝世界!

5.写放风筝的三年级作文 篇五

天空上已经有许多风筝了,有凶猛的老鹰,有可爱的小燕子,还有拖着长长尾巴的巨龙……它这里简直就是风筝的海洋。

看到这么多风筝,小明赶紧拽着风筝跑起来,在后面举着风筝的小东把手一松,风筝摇摇晃晃地飞了起来。小明娴熟地拿着线轴收线、放线,就在这一收一放之间,风筝飞得越来越高。看着飞上天空的风筝,我高兴地大喊:“太好了,我们成功了,我们的风筝飞得真高呀!”小东也高兴地说:“快看,我们的风筝快追上白云了!”

6.关于三年级作文的几点想法 篇六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要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努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 写第一篇习作《秋天》, 年级老师集体出动搜集了许多与秋天有关的图片, 并且积极响应学校推门听课的倡议, 互相听, 再研讨,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观对身边的田野、公园、校园等地方进行观察, 发现秋天的特色。并通过学生间交流, 写作让他们将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录下来, 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会具体描写

1.重视积累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无法学会具体描写的。积累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 在班内组织读书交流、朗诵、讲故事、成语接龙等一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又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的活动。在学习课文时遇到典型的、描写生动的段落, 即使教参不要求也应该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 我个人比较青睐记读书笔记, 不仅要摘抄重点词语、段落, 还要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进一步培养并促进学生自我思想意识的形成, 使他们更加懂得如何描述和表达。

2.重视讲评

学生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写得不具体、不生动, 只是知道字数凑不够。我就找一些典型习作, 一句一句请同学帮助修改。比如《我眼中的秋天》这篇习作, 很多学生这样写: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田野里有金黄的玉米, 火红的高粱。果园里有葡萄, 有海棠。虽然抓住了秋的特点, 就是描写不生动。而且三年级孩子通常都是用一两句话就把想说的都罗列一遍, 就算写完了。那么, 就把这两句话拿出来, 让孩子们好好商量商量, 怎么能写得具体。要舍得花时间, 哪怕一节课就写好这两句话, 那收获也是非常巨大的, 孩子们知道要像课文中描写的葡萄一样细致, 把色、香、态都写清楚了, 知道要运用修辞方法才会生动了, 知道什么叫具体了, 以后描写事物就不费劲儿。

三、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的情感丰富与否我觉得在于平常的阅读教学。只有他咬文嚼字品出文字背后的意思和情感, 才会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情感恰当表达, 而如果平时我们的阅读教学过多注重字词、知识性习题的训练, 而忽视品析过程, 那么, 久而久之, 学生会麻木不仁, 他对任何事物没有思想, 没有感情, 哪能写出多少好文章呢?所以, 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扎扎实实, 其功效虽然不能立竿见影, 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

7.小学三年级描写放风筝的作文 篇七

今天早上起床后爸爸对我说:“赶紧写作业,中午吃完饭我们去放风筝。”我高兴极了,赶紧去写作业。

下午我们全家和伯伯全家一起去河边公园放风筝。我先用红领巾试了试风向,然后举起风筝迎风站立着,我慢慢边放线边往后退,差不多离开爸爸五六米时我站住了。“放”,我把风筝用力往天上一送,爸爸赶紧拉着线跑了起来,边跑边放线,“快,快放线!”我大叫着。眼见风筝慢慢升起来,突然,一阵横风吹过,风筝忽忽悠悠地从空中掉了下来。唉,出师不利,不过没关系,继续努力。这次,我们有了经验,乘风稍微小一点的时候开始放,这次风筝很顺利地就飞了起来,我慢慢地一边放线,一边拉拉线,风筝越飞越高,线团上的线都几乎放完了,我停止了放线,一只手拿着线团,一只手不时拉拉线,让风筝保持在空中。放眼环顾四周,伯伯家也很快都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我们的风筝在天上尽显英姿,其他人的风筝也很美丽:“蝴蝶”和“金鱼”跳着优美的舞蹈;“飞机”一会儿俯冲,一会儿又舒缓平稳地滑翔;那边的“奥特曼”正和一只“大眼怪兽”在对视着,好像马上就要进行决斗……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公园。“该回家了。”爸爸说。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公园,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相约有时间一定再去放风筝。

8.三年级放风筝的满分作文 篇八

我一只手牵着父亲的大手,一只手拿着蝴蝶式样的风筝,蹦蹦跳跳地向九峰索桥走去。到了桥上,找个很好放风筝的位置,我们看到有许多人也在放风筝,有老爷爷带着小孙子、有中学生和几个同学、有小姑娘与母亲……蓝蓝的天空上飞着大大小小的风筝——老鹰、蜻蜓、孙悟空、仙女、机器猫……各式各样、色彩美丽的风筝在白云下飞动,索桥下是哗哗奔流、清澈的江水……我对父亲说:“好美啊!”

我不断地、轻轻地将手中的线放出去。风筝越飞越高,也变得越来越小了,渐渐地成了一个小黑点。

父亲抬头望着天空中成了小黑点的风筝,开心地笑了,用他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说:“嘉嘉,你长大了,也会像风筝那样飞走吗!”我看着父亲,想了想,笑眯眯地回答:“风筝飞得再高,那牵着的线不还是在你的手中吗?”父亲听了,笑得更开心了。

9.三年级放风筝的满分作文 篇九

一、重新确立一种意识——三年级的作文应姓“小”

一位三年级作文阅卷教师,他的阅卷标准有两个:(1)看开头和结尾;(2)看篇幅的长短。凡是篇幅长一点的,作文分相应的高一点。其实这位教师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作文的优劣不在于篇幅的长短,更不应该用篇幅的长短去苛求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属作文的启蒙阶段,本人觉得: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应姓“小”。

说到三年级的作文应姓“小”,本人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不应从篇幅上去苛求学生,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少,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根本写不出长篇大论之作。(2)要看内容,一些繁杂的细节、深奥的议论,三年级学生是写不出的,只要他们能写出几句通顺、上下连贯的话就足矣。(3)让学生自由地去写,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开放式作文。

二、适当地从童话作文开始

“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都喜欢去做。那么,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我们何不从童话作文开始呢?

如何从童话作文开始呢?从幼儿到三年级,学生积累了不少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把印象最深刻的童话故事讲出来、写出来。对于这样的作文,他们一定写得不错。等他们会写这样的作文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他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编写童话故事。等再过一个阶段后,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一组事物编写童话故事或根据课文内容编童话故事。例如,小语第六册的作文要求就是根据一组音响编童话故事;学完《猪八戒吃西瓜》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写《猪八戒第二次吃西瓜》。

只要学生能多写多练,相信他们一定能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写作文的方法,提高写作文的能力。童话作文起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范文引路尤为重要

“范”,就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涉世浅,教他们写作文,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范文,对他们来说,将是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在三年级阶段,范文引路尤为重要。

高质量的范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所写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切忌把与学生无关的话题带进作文。(2)叙述语言必须“儿童化”。教师是成人,他们的语言一般都有深奥、丰富、生动的特点,对于范文,教师的语言必须显得幼稚、简单、生动,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儿童的生活。绝对不能出现让学生无法理解的字、词。(3)范文篇幅要短,只要把事情写清楚就可以了,切忌长篇大论。

10.放风筝的作文400字三年级下册 篇十

嗬,公园的人真多!我抬起头来仰望天空,星形风筝、蜈蚣、老鹰、金鱼……五颜六色,美丽极了!一只只风筝在空中飞舞,真让人眼花缭乱!看!远处有一个小男孩把风筝送入天空,欢快地呼唤他爸爸妈妈欣赏呢!

明明和小米拿着沙燕风筝,小米说:“我们先把风筝打开,撑好,你拿着线,我举着风筝,等我喊‘一、二、三、跑’,你就逆风向前快跑。”“好啊!”明明接过线轴逆风向前走去。小米把风筝高高举过头顶,大声喊:“一、二、三、跑”。明明一边跑,一边放线,只见他像飞奔的野马一样,越跑越快。风筝在空中晃晃悠悠,越飞越高。我拿着蝴蝶风筝高兴地说:“明明,你一会儿也帮我放哟!”他爽快地答应了。不一会儿,他把那只五彩缤纷的莎燕风筝送上天空。大家欢呼:“沙燕飞起来了!沙燕飞起来了!”

11.放风筝的三年级作文250字 篇十一

首先,我把风筝的线放得很长,然后我就带着风筝跑了起来。风筝成功的高高的飞上了天,但好景不长,风筝只飞了一会儿就落了下来。我把线再放长点,再试了一遍。但风筝像得了病似的,就是飞不上天。

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抬起头看着别人正兴高采烈的放着风筝,我就想再来一次。我把线再放长一点后就立即撒开长腿跑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燕子风筝终于飞上了天。

12.论小学三年级英语作文启蒙教学 篇十二

我们布置的第一篇英语作文, 题目是《苹果》。纵观全班学生的作文, 归结起来可以为三句话: 苹果的外形是圆圆的, 苹果的颜色是红红的, 苹果的味道是甜甜的。个别学生写了这样一句: 苹果看起来像婴儿的脸。 ( An apple looks like a babys face. ) 这个句型学生写不出, 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有的人认为, 这太简单了, 不是作文。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 这就是作文, 因为它符合英语作文的要求。

首先, 它有题目。有题目就有要求和限制。作文只能写苹果以及与苹果相关的事, 如果离开苹果写梨子、桃子等等, 就是离题了。其次, 它有具体的内容。内容涵盖了三个方面, 苹果的外形, 苹果的颜色, 苹果的味道。这就实实在在地表现了苹果的自然属性。第三, 它有写作特色。这种写作特色也许不是学生的着意刻划, 而是无意中形成。这三句话是并列的, 形成排比关系。而个别学生的一句话, 用了比喻手法。当然, 这种作文, 准确地说, 是英语启蒙作文。

在英语作文启蒙教学过程中, 我们主要强调两点。

第一, 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老师而言。老师在作文命题中, 一定要考虑, 这个题目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相关, 学生们是否直接在生活中接触、感受、经历过, 或者是从书本、电视、网络中间接获取过。如小伙伴、小白兔、文具盒、我的英语老师等题目, 切合学生生活, 学生有内容可写。如果老师出的题目离开了学生们的生活, 其结果就是, 老师的题目远离学生实际, 学生的作文必然远离老师的题目。

第二,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文, 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什么要求学生写作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根据目前中学生写母语作文情况的调查, 我们知道, 有一部分中学生在写母语作文时, 名人的话会讲, 明星的话也会讲, 就是不会讲自己的话, 即不会用自己的话写作文, 而是讲一些假话、空话、大话。更有甚者, 抄袭拼凑别人的文章, 成为自己的作文。以上这些作文根本谈不上是好作文, 只能是不及格的差作文。针对这种情况, 中学提出母语作文教学要返朴归真, 要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表情达意, 用自己的话写作文。母语作文与英语作文有不同之处, 也有相同点, 它们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作文上是相通的。教师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写作文习惯, 不管学生是用朴实的或者华丽的语言, 只要是自己的语言, 就是好的, 就是对的, 就应该肯定, 予以坚持。《苹果》一文, 学生们用朴素的语言表现了从视觉、味觉、感觉等方面对苹果的认识, 这是正确的。决不允许学生们在作文中出现不会讲自己话的现象。当然, 自己的语言是要逐步锤炼的, 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学生从小养成了善于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文的良好风气, 再过若干年, 中学生的母语作文也会发生质的变化。

要写出真情实感, 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文如其人,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 作文也要有特点。不可否认, 启蒙的英语作文在开始训练的一段时间内学生们作文的共性比较多, 随着练习的逐步深入, 共性越来越少, 个性愈来愈多。老师布置《书包》这一作文时, 有的同学说, 书包装满了书, 也装满了知识。有的同学说, 我喜欢书包, 他是我的好朋友。有的同学说, 书包太重, 我的学习负担太重, 如此等等。无不体现了学生作文的特色。学生们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情感写出来了。

当然, 要想作文写得有特色, 有个性, 并非易事。只有学生们开启自己的思路, 仔细琢磨, 反复推敲, 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因此, 老师改作文, 不仅要写评语, 用笔改, 还要与每个学生进行面批, 与学生面对面地说出你对其作文的评判。引导学生如何认识事物, 如何深入分析事物, 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 怎样写出自己的心声。这两种批改作文的方法, 都要求教师不但要“身”入同学的作文, 还要“心”入学生的作文, 才能对学生的作文起到好效果。

13.放风筝的三年级作文250字 篇十三

到了体育广场,都是来放风筝的,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有“小鸟”的风筝、“燕子”的风筝、“花蝴蝶”的风筝……就是没有“蜻蜓”的风筝。

我对小明说:“要不我们把我们的‘大蜻蜓’放飞吧?”小明说:“好的,马上我们的‘大蜻蜓’就要飞上天空了。”

我们失败了很多次,最惨的是,我们的风筝掉在了地上,被一只淘气的小狗叼走了,我大喊:“你这个坏东西,快把风筝还给我。”我气得火冒三丈。

小狗把我们的风筝交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手里,小女孩把风筝还给了我们,我和小明继续放风筝,我们的风筝最后还是飞向了天空。一个个风筝就像带着我们的希望和梦想越飞越高……

14.三年级下册描写放风筝的作文 篇十四

只见小明拿着风筝的绳子,小红拿着风筝,小军喊:“三、二、一。”小明和小红就跑了起来,小红一松手,风筝就飞了起来。哇!真是太神奇了!

天空中飞着好多风筝,有老鹰的,有蜈蚣和燕子的,还有各种各样颜色和形状不同的风筝。“风筝在天空中飞着,色彩真是太漂亮了。”我对小红说,小红说:“是啊,太漂亮了。”风筝绿色顶点真是多姿多彩,风筝在这碧空如洗的天空中飘动着,就像一群蝴蝶在天空中飞舞。

我远远地看见有一家三口在放风筝。我看到不管是在放风筝还是没有放风筝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气洋洋、面带笑容的。

我迫不及待地想拿我的老虎风筝和小明、小红、小军一起放,于是,我们就一起开开心心的放起了风筝。

15.三年级放风筝的满分作文 篇十五

何谓“留心”?下面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能较好地诠释“留心”的内涵。“谁知道新校门上的校名涂的是什么颜色?”在新校门使用将近一年的时候, 这个毫无知识含量的问题竟然问倒了在场的老师。而笔者本人, 在重新去实地确认之前, 也无法在脑海中找到印象:是什么字体?是何种颜色?有多大?刻在怎么样的大理石上?……这现象就是不“留心”。这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许多同学明明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却在写作时总是觉得无话可写, 写不具体———那就是因为他们不“留心”。古人云:“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同样的道理, 习作也必先通过观察获取大量的感性表象, 使有东西可表达。因此, 要能“乐于表达”, 必先要“留心”。

受年龄所限, 小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发现, 使许多生动有趣的素材错失眼前。那么如何使学生“留心”呢?

一、借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留意各个生活场景, 学会“留心”

笔者曾对三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作了分析, 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三字表达现象:去公园是“好玩来”, 去参加生日会是“好开心”, 品尝美味是“真好吃”, 去世博是“人多来”……由此可以看出, 他们已具有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但就是表达不具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小学生的观察目的性低, 一般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 往往是怀着看热闹、找好玩的心理去关注事物, 观察事物时凌乱、笼统、不细心, 看到哪儿算哪儿。这样对事物的观察停留在表面, 感受不深, 容易忘记, 于是就产生上述现象。小学生对观察任务的了解, 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 观察目的越明确, 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 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

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笔者的做法是在课文中寻找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点, 就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 与学生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人生体验的片段作为联系点, 利用这些片段让学生尝试应用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带着具体观察任务去留心生活, 留心身边的人情物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民族小学》中, 作者通过对“树枝”“鸟儿”“蝴蝶”的描写, 突出了安静, 表现出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如《槐乡的孩子》中, “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舌头”“蝉不知如何是好”, 是对八月炎热的天气的生动描写, 也衬托出了槐乡孩子的吃苦耐劳。“安静”“炎热”的场面生活中比比皆是, 却是学生未曾留心过的。这就是课文与生活的联系点, 在学习课文后, 笔者让学生在生活中由点及面全方位寻找“安静”“炎热”的场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 至少要用三个方面来表现“安静”“炎热”, 鼓励他们去不同的场合观察, 尽可能多写几个片段。如有一位同学通过两天的观察, 写了三个反映“炎热”的片段:家人吃晚饭的情景, 放学时家长在校门口等孩子时是如何面对炎热, 阳光体育活动后同学是怎么样的。如一位同学写得特别好:“今天真热。阳光体育活动结束后, 我们回到教室, 大家都是满头大汗。四台大电扇都开到最大, 我们觉得还是不够, 纷纷拿起胸前的校牌扇个不停, 有的同学直奔饮水机, ‘咕咚, 咕咚’喝了个饱, 老师热得脸上的汗直往下流, 背后的衣服都湿透了。可是我们都不怕热, 还是照常认真地上课。”对全班同学习作的片段进行整体分析, 笔者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明确观察任务后, 观察面宽广了很多, 能去不同的地点, 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不同的群体。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后, 笔者还经常性地给他们一些词语, 如热闹、寒冷、快乐、幸福等等, 让他们去生活中寻找相应的场面, 通过细心观察再进行表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有几个典型的句子, 如《桂林山水》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真清啊, 清得……, 真绿啊……”《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而……时而……时而……”这些句子的仿写练习也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先观察后仿写。观察前, 让学生讨论一下可以去哪些场合, 观察哪些人、事、物?观察后, 学生写起来就不觉得难, 不会依样画葫芦简单机械地仿造句子, 语言不再干巴巴的, 内容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仿写跟“造句”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以多方位的观察为基础, 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为场景, 因此学生所写的句子才不僵硬, 不呆板。

随着学业的推进, 他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的片段, 跟随着名人名家的脚步, 慢慢熟练各种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观察顺序, 同时尝试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最终将各种观察方法、基本的表达方式了然于心, 得心应手地使用。

二、借别人的观察成果,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分析事物的能力, 坚持“留心”

如果说上述方法是突击性的、风暴式的训练方式, 那么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绵绵流长式的、和风细雨式的训练方式。那就是在生活实践中激发观察兴趣, 培养观察习惯, 时时处处“留心周围事物”的训练方式。

我国学者丁祖荫通过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研究, 认为第二学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即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此阶段学生观察的顺序性也有较大发展, 一般能系统地观察, 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 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表述, 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 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因此, 小学第二学段是激发观察兴趣和培养持续观察能力的一个最佳时机。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有好些课文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第一组中《金色的草地》、第三组中的《秋天的雨》《听听, 秋的声音》、第四组中的《花钟》《蜜蜂》等课文都在告诉学生一些观察方法, 同时也告诉学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勤于观察, 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发现”之趣、“发现”之了不起, 从而激励学生以课文作者为榜样, 处处做个有心人, 能像作者一样发现美, 发现秘密, 享受快乐。在学生实践之前, 笔者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大量从实地拍来的图片, 告诉学生我们身边到处是美, 到处是秘密, 只等大家去发现。校园里, 每逢连日雨天, 就会出现大量的地衣, 操场上, 跑道上, 花坛里, 草丛中, 到处都是, 天一放晴就不见了;樟树那一颗颗紫色的种子, 像极了奶茶里的珍珠;落霜了, 抬眼可见田野里一片白色, 蹲下去却能发现枯草丛中的那点嫩绿更能感人;落光了叶子的桑枝, 每个叶芽呼之欲出时充满了生机……为了方便指导和鼓励个性化的发现, 笔者将观察任务分成共性和个性两种。共性的观察任务是选择校园中的一些事物, 要求人人都去观察同一事物, 并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 比一比谁有一双大眼睛观察得更仔细。个性化的观察任务是, 除了老师提示的事物, 你还有什么发现, 比一比谁有一双慧眼发现的秘密更多。另外,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蜜蜂》《花钟》《秋天的雨》《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 这些有趣的发现、美的感受都是源自于作者对自然界的关注与热爱。

以学生优秀观察习作为例, 用评价作导向, 在评价中表扬优秀, 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观察指导中, 不能只局限于表象, 要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对比、联想、归类等方法, 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除了在观察训练中不断提高要求外, 笔者更注重的是平时导向性的评价, 不着痕迹地指引学生走向所希望的方向,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边观察边想象, 对所要观察的事物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猜想和问题, 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一些特殊来, 看出一些新东西来, 写出个性来。

如前面写到学生去观察校门口放学时的情境, 有位学生在段尾加了这样一句话作为总结:“奶奶真辛苦啊, 每天都要冒着炎热来接我。”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评价, 先表扬这位同学一番:“××同学真会观察, 在大家只看到家长很热的时候, 他已经看到了奶奶的辛苦, ××同学, 你今后可要对奶奶好一点!老师让大家去校门口观察, 就是希望大家能看到家长们的辛苦。××同学有一双灵敏的眼睛,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接着出示第二位同学的一段话:“有个同学出了校门就去买零食。他的奶奶找得快要哭了, 急得她拿起三轮车上的脏毛巾就擦汗, 把自己擦成了一个大花脸还不知道。”然后引发思考, 让同学们对此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同学们在自己习作的开头或者结尾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再现画面, 捕捉细节, 突现重点, 强化“留心”

小朋友的观察往往比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 而且受思维能力的限制, 他们无法清晰有效地再现画面, 给他们的表达带来难度。照片、录像、录音可以将一闪即逝的现象永久保存, 可以放大细节、筛选内容, 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使原本模糊、无序的画面清晰化、条理化。

人物活动、语言的描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虽然亲身经历, 但因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太多, 他们的观察总会被一些细枝末节的现象纷扰, 影响画面的再现, 写起来总是抓不住重点, 没有头绪。此时我们可以用相机拍下学生的一些活动画面, 或者从影片中剪辑一些片段, 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我们来看《金色的草地》和《槐乡的孩子》中的两个片段, 前者是对弟兄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描述, 后者描写了槐乡的孩子去采槐米的场面。两个片段有个共同之处, 都是分两部分写:《金色的草地》中先写哥哥怎么吹, 再写弟弟假装打哈欠把花朝哥哥吹;《槐乡的孩子》中是先介绍男孩子削槐米, 再介绍女孩子如何配合。两个片段层次清楚, 生动有趣。笔者根据以上两个片段的观察方法, 选取了几个录像片段,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将复杂的画面提炼成两部分。通过多次练习后, 逐步将观察和表达指向更复杂一些的活动场面, 指向现实生活。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引号的一般用法, 借助录像、录音片段进行练习, 效果更好。在以往的练习中, 笔者往往只是提供一些文字性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进行引号用法练习, 练习将提示语放在句子的不用位置。练习中发现, 三种方法的引用非常生硬机械, 特别是将提示语放在中间, 大部分只是硬生生地将一句长话分成两半, 中间放进提示语。借助录像后, 让练习结合具体的语境, 指导变得实际而有效:如果说话时, 中间有动作或者神情变化的, 提示语宜放中间;如说话之前有动作表情的, 提示语宜放前面;而对话时, 接话很快的, 提示语可以考虑放在后面。

四、建立展示平台, 拓展读者群, 乐于“留心”

陶一本在《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中提到:“作文是一种交流, 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 当然要有交流的对象, 即读者。”学生的文章缺少的就是阅读对象, 一直以来是为教师而写, 为作业而写。我们曾通过创办班级小报, 把学生的作品以推荐到学校或者杂志社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但这还远远不够, 班级小报的读者仅限于本班同学, 发表作品也毕竟是少数, 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将学生作文打印成册发放, 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大的读者群, 在这个读者群里首先是同班同学, 我们可以把同学的优秀作文当成课文一样学习, 进行圈圈画画, 说说评评, 同学间的交流更能促进成长, 而且同学间有着共同的话语和想法, 更能借鉴学习;其次是老师, 老师不仅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 更是阅读者, 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学生的作文, 只要有亮点就值得表扬;第三是父母, 亲子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步, 同样也能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第四是亲戚朋友、其他班的学生和社会。在读者群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习作带来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快乐, 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和认同感, 激发写作的欲望, 变“为教师而写”为“为读者而写”,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正如张化万老师说的:“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 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 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 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懂得写作文的意义, 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激发学生自主“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留心”生活。

在要求学生多写观察日记的同时, 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有心人, 随时用相机记录周围的事物, 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鼓励学生随时用笔或者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些新奇有趣或者搞不懂的现象, 拿到学校里与大家交流。这样做对学生是提醒, 是熏陶, 是鼓励。

上一篇:新起点暑假辅导教学实践报告下一篇:建党92周年知识测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