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共10篇)
1.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篇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灰椋鸟》第二教时教案
昆山司徒小学屈素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2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灰椋鸟的哪些内容?
2同学们想不想对灰椋鸟有更深入地了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地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自由读第一段,完成填空:
作者最初觉得灰椋鸟,她决定亲自去看灰椋鸟是受了的影响。
过渡: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后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这情景怎会如此吸引作者呢?让我们跟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等候灰椋鸟归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2交流。
3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惊喜之情。
过渡:那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4学生自学。
5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A指名读,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灰椋鸟归林的?
B重点理解“投入”一词,与“飞入”进行比较,从“投入”这个词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这树林是鸟的乐园)
(2)出示“没有几分钟——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A“大部队”指什么?
B你知道这里为什么用双引号吗?
C这里作者把灰椋鸟说成大部队,让你想到什么?
D课文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大部队归林?什么叫“排空而至”?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从我们头顶飞过。” A我们学校从东边到西边只有两百米,而灰椋鸟的长队有数百米,是它的好几倍,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
B还有的呢?
(4)齐出示三句话,读三句话,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感受。
(5)把你们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读出你们的感受。
(6)刚才是我们看到的画面,你们还听到什么呢?
A出示“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B学生自由读,看此时的感受还仅仅是壮观、气势磅礴吗? C交流。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D听鸟叫声,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什么? E多美的鸟儿归林图,老师也想背一背,你们想和老师比一比吗?师背。
F相信你们多读几遍,一定会比我背得更好,生练背,齐背。
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根据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学习方法
读——划——品
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6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7交流。
(1)“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翩翩起舞哇!”
A一开始,作者不是觉得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吗?引读:灰椋鸟尖尖的嘴,远远望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B此时的灰椋鸟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夕阳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也映红了灰椋鸟,灰椋鸟飞上飞下,就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此时作者的态度已完全转变了,她已深深地爱上了灰椋鸟)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重点理解“俱乐部”。
B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让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此时的鸟叫声,感受一下这个场面。
C鸟儿叫得这么欢,的确这儿成了天然的俱乐部,成了鸟的乐园,让我们一起欢快地读一下这句话。
8作者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欢呼什么呢?
(三)作者看到这场面异常兴奋,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深深的深思。1齐读最后一段。
2最后一句是什么句?能改成陈述句吗?那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呢?你们读读看。
3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吗?
4出示作者简介:徐秀娟,1987年大学毕业,自愿来到了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从事鹤类研究工作,在她23岁那一年,她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渡河时沉入河底,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了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5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6想必大家再来读这句话(鸟是人类的朋友——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
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一定有更深的感受。
7假如此时徐秀娟阿姨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欣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2)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指读描写水杉林、竹林、刺槐林的句子。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3灰椋鸟归林的情景是宏伟壮观的,鸟是人类的好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四作业
下课以后大家去读一读徐秀娟的文章,读一读徐秀娟牺牲的一些报道,读一读巴金爷爷的《鸟的天堂》,相信大家有新的收获。
2.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篇二
教学要求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中的一个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要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关键
引导学生发现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
课时划分
两课时(其中书面习作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翻开语文书,除了看到一篇篇有趣的课文,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呢?它们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有的藏在课文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影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
2.让我打开语文书,从中你有没有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呢?
二、交流感悟
1.交流从课本中发现的隐藏的故事。教师将学生的交流话题随机写在黑板上。
2.怎样才能把这藏着的故事写好呢?
(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的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3.小组内进行讨论,理清写作思路。
三、完成初稿,交流完善
1.在练说的基础上,自拟文题目写作。
2.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1)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同学听,同学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2)认真修改习作,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3.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3.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篇三
一、看拼音,写词语。10′
huīhïngwēi ãwǔ jǐyín zhuāng sù guǒpiāo miǎoqìpîcán kùbēi fân yù juã rïng qiàkāng kǎi jīáng
()()()()()()()()()()
二、根据给下面加点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读音,下面画好横线。2′×4=8′
1、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dōng xīdōng xi〗当铺当东西〖dōng xīdōng xi〗。
2、“老子〖lǎo zǐlǎo zi〗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所以你将其读成老子〖lǎo zǐlǎo zi〗是不对的。”张林对小红说。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3′×4=12′
负()顽抗悲愤欲()与世长()风帆()空
四、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12分
1.“人们庆祝打仗的胜利,个个载歌载舞。”这句话中“载”的读音为zǎi。()
2.“我家住在学校附近。”与“我在学校附近住。”意思不一样。()
3.“这件事谁也不能否认是小王干的。”换一种说法是“这件事不是小王干的”()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的意思是“本来”,“但”的意思是“但是”,“同”的意思是“统一”。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杜牧。()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及收复失地的喜悦心情。()
6.听到申奥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欣喜若狂。这句中“欣喜若狂”含贬义。()
五、按要求写句子。
1、填入恰当的关联词。2′×4=8′
(1)()大家齐心协力,这次比赛()能取得胜利。
(2)你()答应过他,()该跟他一块去。
(3)“()你去,()让小林和小张一起去。”刘科长说。
“()你去,()让小林和小张一起去?”刘科长问我。
2、把句子补充完整,使它们成为比喻句或拟人句。2′×2=4′
(1)你瞧,那一棵棵雪松。
(2)河里的小鱼。
3、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2′×2=4′
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他是个懒人,他又怎会知道有几棵小树苗枯萎了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2′×2=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是违法的,你不是不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修改病句。(三处标点,一个错别字,五处语病。)1′×9=9′
秋天的早晨,当你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就会看到美丽的鲜花和诱人的香味。看,桂花,月季花,菊花和桃花等竞相开放,多么惹人喜爱呀。操场上空,五星红旗迎风飘荡;教室里,窗明几静,同学们大声地朗读着课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漂亮啊!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10′+3′=23′
1、我们爱你——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示儿》的作者代”,但从诗句“。”和“。中能感受两位诗人都是。
3、读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我们被肖邦强烈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请你写一句有关“爱国”的诗句或名言。
七、默背“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疾驰而去。”回答问题。2′×3=6′
1.乡。
4.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桂花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涵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
首先来检查一下对词语的掌握情况,默写几个词语。默写完打开课本对照一下,全对的举手。(出示课件:齐读词语)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两个字说说桂花的特点?(香、小等)(板书:桂花香)
2、桂花这么香,你们想做些什么呢?(想闻一闻、想摸一摸、想……)那么作者是怎样做的?(板书:摇桂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看边画出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我”是怎样催促母亲摇桂花的?找生读(出示课件:“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2、师:我听出来你把“大”字读得特别的高。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请三位学生上台读出不同的语调。)
生:(娇声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师:你开始急了。生:(撒娇般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师:你迫不及待了。生:(皱眉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生:(欲哭似的)“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哎哟!看你无奈地都快要哭了。你们这么缠着我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点看摇桂花的情景。
生:我想看看那桂花落下的美景。
生:我想闻闻那香香的雨。
3、作者就这样老是缠着母亲摇桂花,但是母亲却不答应,这是为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课件中的语句。)
4、是呀,摇桂花是件大事,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终于答应摇桂花啦!
这时你是什么心情?生分别说:“高兴、快乐、开心”。
你又是怎么做的?生说,生读句子(出示课件: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5、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之情?(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板书:摇花乐)你来喊一喊,好吗?(请三位学生喊)大家有淋过雨的经历吗?有淋过雪的经历吗?那雨丝、那雪花飘落在头发上、脖颈上,那感觉和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我”摇桂花时的欢乐的语句。(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6、桂花摇下来了,父母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找生读(出示课件: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7、父亲的这首诗写出了我们一家人摇桂花的欢乐之情,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小结:摇桂花是我们大家的大事,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也寄托了我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使我们一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引读摇花乐趣的语句)回读前四处。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摇桂花的乐趣对于我来说是无穷的,桂花摇落以后,我们大家还在做什么?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读后同位讨论。(板书: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女生齐读第一、二句
3、我们全家人是这样做的,那么村子里又是怎样的?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男生齐读第三句。
从“沉浸”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桂花给家乡人带来的欢乐。)师:一年中除了闻花香,还能尝花味,吃上桂花糕、桂花卤,这一棵桂花树让大家一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沉浸在全村老老少少的其乐融融中。全村的人都在享受着桂花带来的丰收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再读这句话)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从此,童年的摇花乐没有了,丰收的喜悦又那么遥远,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引读,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读了母亲的这句话你想说什么?或者是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想母亲其实非常想家乡的那棵桂花树。生:琦君的母亲认为家乡的桂花比外地的要香,要好。
师:这里的“金桂”就是“金贵”,母亲也很怀念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日子。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板书:思乡情)这树如此金贵,其实就是母亲的根哪!(板书:根)让我们也带着思乡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3、琦君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她在《烟愁》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配乐朗读(出示课件)
师:你想说什么?生:琦君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师:虽然现在琦君已经故去五个年头了,虽然她再不能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再不能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再不能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再不能看一看那美丽的山山水水,但是,我们相信桂花雨和童年的快乐会一直深深地留在她的脑海中。
最后,让我们也把桂花雨和童年的快乐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齐读(出示课件:每到这时)
五、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桂花香 摇桂花 摇花乐
晒桂花 藏桂花
食桂花
思 乡 情
5.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课文草原教案 篇五
鹿苑小学钱宇红
教案背景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课文16课《草原》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意。课文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经历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来叙述的。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方法:
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感受草原的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视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广泛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
2.这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曲。你到过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课文《草原》。这是一篇访问记,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散文集《内蒙风光》。
3.谁来介绍一下老舍先生。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4.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的人民。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自学课文,读准字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读,理解。
让学生读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课文,并说说写了什么。
概括板书:草原风光—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出示句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谁来说说你能读出哪些意思?(老舍第一次来,心情高兴、充满惊喜……)你还能从哪个句子读出作者高兴的心情?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朗读指导。“清新、明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总”字你体会到了什么?(草原的天空不仅晴朗,而且明亮。
草原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没有杂质,十分洁净。
草原的天空和空气都很纯净,没有污染,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
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把这种感受放到朗读中去。
2.那么,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底下、小丘、羊群……)
3.出示投影:这是()的草原。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A:这是(碧绿)的草原。
B:这是(广阔)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草原辽阔无垠,一片绿色,但并不空洞,绿得实在,绿得动人,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上丘也是绿的。”
“养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两个比喻句准确、鲜明,养群、小丘相映成趣,白色与绿色辉映,把如诗如画的草原景色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C:这是(美丽)的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理解“渲染”“勾勒”。
教师:什么是“翠色欲流”?说明什么?
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绿草如茵、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D:这是(令人惊叹)的草原。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叹些什么?你来惊叹一下。)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意思是品位、体会。“好像”一词,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写草原的诗你知道有哪些?谁来吟诵一下?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出示诗。配乐朗诵。
4放一组画面,想象感受。
同学们,假如你来到草原,看到这么如诗如画的草原,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说话训练。)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配乐感情朗读第一段。
6、指导背诵。
1)(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那里的天(生)……(师)在天底下(生)……(师)四面都有小丘……(师)羊群(生)……(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师)这种境界(生)……(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视频
《草原》教后反思
《草原》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佳作。作者以生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深情地讴歌了蒙汉同胞间的情谊。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使学生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彩语段,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
势,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轻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了视频录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然后我用亲切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在影视上或在图片中看过草原吗?你能谈谈对草原的印象吗?”在学生交流之后,我又进行小结激趣:“是呀,草原的景色是那样的优美,草原上的人们是那样的热情,你们想到草原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想!”我就相机引出,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先生一起来到美丽的蒙古大草原,领略美丽的草原风光。
二、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到处都是绿的,让人心情舒畅。我展示了一系列课件中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体会“这是()样的草原。”然后找句子,通过深情朗读,来表现草原的特点。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展示下载的图片,配乐朗诵《敕勒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而且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牵引”和“指导”,更没有对重点语段进行分条缕析,只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草原》这篇美文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汇报中各展所长,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多媒体网络的应用,使学生聆听美的乐曲,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风情,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充分的条件。
6.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的一篇散文(确切地说应是散文诗)。文章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属作者的早期作品,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音乐美。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设计特色:读中悟情,积累感悟。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3、准备优美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获得个性体验。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表达真实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优美语言营造的思想之美、意境之美。
2、自学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思考、质疑、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由题质疑,谈预习感受及收获。
2、交流课外搜集查阅的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通过交流,丰富知识积累,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迷惑,便于确定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初读
1、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自悟情况,引导学生的按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谈话,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理解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搜集未读懂的问题,为解学生的“读书之惑”作准备。)
在交流中应明确:生字新词问题、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与其他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等。
三、再读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2、指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补充评价。
(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课思想的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深入读书,体会文字之美,获得个性感受,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教学流程:
一、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温故引新,自然衔接。)
二、研读
(一)引导学生思考体悟文章内容,获得个性的体验,组内研读,交流理解,相互补充。
研读建议:从课文中找到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
⒈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渐渐空虚了。
⒉在逃走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⒊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地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啊?
⒋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二)小组汇报,加深感悟,相机引导感情朗读。
(读为根本,读书与感悟相互促进,体会语言美,情感美。)
三、统读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再读全文,畅谈感受。)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课堂练习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依照这样的写法,试着加上几句。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录下来。
7.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篇七
小学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荔枝》教案设计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http://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8.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篇八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2)广玉兰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花很大,散发着阵阵幽香。
二、继续精读训练(1)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绘广玉兰的,着重写了哪一方面? ②交流。
(按花的色彩和质感、花的形态、叶子的特点的顺序写的,着重写了广玉兰花开时的形态特点。)
③理解第二自然段。a.指名读,说说花的特点。
b.从哪些语句读懂的?
c.从语句中你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从花瓣色彩和质感两个方面写出了花的洁净、高雅。
“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写出广玉兰实在是美到了美不胜收、美不能言的境地。表达出作者对盛开的花朵喜爱之情。d.训练朗读。
④理解第3自然段。
a.自读课文,联系插图说说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你能从中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自由读,交流。
(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谈体会,领悟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b.指导朗读,背诵。看图(动画),试背。
⑤理解4、5自然段。
a.作者不仅写了广玉兰花瓣的形态美,还写了它的什么?(叶片)b.自学,讨论。
c.交流。
叶片“终年不败”的特点。
叶片很有生命力。
为什么说“另有一番情趣”?还从哪儿体会到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训练朗读。
(2)学习第三段。
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齐读。
三、总结全文
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 交流,观察仔细,抓住特点。
四、作业指导
(1)课文第3自然写花的样子,是怎样写的?
9.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篇九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10.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篇十
教材简析:
本单元给我们安排了《怀素写字》、《小河与青草》、练习6三项学习任务。《怀素写字》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对激励学生发奋学习、苦练语文基本功有着积极意义。
《小河与青草》则通过寓言与童话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万物互相依存,做事要密切合作的道理。课文内容生动活泼,语言规范,插图新颖,富有儿童情趣,有利于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练习6安排了5个版块。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说说写写、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教学理念:
1、以教材为载体,借助文本,拓展其与社会、科学、自然、音乐等的的联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识了字,理解了词语,而且认识了事物,丰丰富了知识。
2、生活与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知识,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掌握偏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录音机。
课时安排:
12、怀素写字……………………………2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美术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测试卷06-27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09-1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1-08
小学语文:16、《草原》教案两套(苏教版六年级上)06-19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期末08-11
苏教版六年级下语文09-24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07-07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作文08-1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要点06-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四范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