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十一单元说课稿

2024-09-17

八年级十一单元说课稿(10篇)

1.八年级十一单元说课稿 篇一

《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是___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形象直观的表现欲交流语言》。我主要从教育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育理念

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快乐互动地学,自主探究地学,动手动脑地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个性、不同潜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绘画语言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掌握美术作品欣赏评述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2、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欣赏、感受、评述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及多种表现手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活动,使学生完全参与到审美的过程,学会观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绘画作品交流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3、教学重点: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绘画语言和绘画的表现方法分析绘画作品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体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采用教法有:举例分析法、比较归纳法、问答讨论法等方法。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听、说、总结辨析、提问分析的形式,互相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解疑,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为了能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快速地学习,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向上的环境,采用学法有:观察比较法、讨论评述法、合作探究法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合作交流,促进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①情境导入②讲授新课(③问题探究④展示评述⑤总结拓展。

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5分钟,问题探究10分钟,展示评述10分钟。总结拓展5分钟。在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

1、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欣赏《命运》交响曲和《吉祥三宝》片段,提问:谈谈音乐通过什么与我们进行交流的?接而引出问题:“美术作品又是通过什么与我们进行交流的呢?”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导出课题。

2、讲授新课

展示《春如线》蒙娜丽莎》《日出》等几幅作品,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作品的造型手段(线条、明暗、色彩)。然后在理解绘画造型要素的基础上,欣赏分析德拉科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设计质疑问题:(1)、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给你怎样的感受?画面最突出是人物是谁?是否真实存在?让学生相互讨论、自由评述,认识构图对表现主题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理解构图是艺术表现或交流的重要语言。

3、问题探究

通过欣赏《静物》《红衣少年》、《向日葵》、、《黄红蓝与黑的构图》这几幅外国作品与《捣练图》、《采莲图》等国画进行横向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色彩是绘画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因素,运用色彩表现的不同方法便形成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探究认识:绘画作品中不同色彩的运用手法对绘画造型和表现形式的影响。经过亲身体验,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4、展示评述 各组交换搜集到的作品,或结合教师出示的作品,尝试以本节课评述总结的各种造型要素和造型手法进行评述。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较多的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总结拓展

采用设问(“你学到了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进行回顾总结、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尝试运用各种造型艺术语言和造型手法进行艺术情感的表现和交流。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图片为主,还要突出重要画家及代表作,写字应简明醒目。尊敬的评委老师:

《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说课

您们好.我是___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快乐互动地学,自主探究地学,动手动脑地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个性、不同潜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1、《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既能深化上节欣赏课中对作品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又为下节课《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做好铺垫,更便于学生去认识抽象风格的美术作品。

2、立足于初中生的角度,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l)通过分析、评述,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3、教学重点: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4、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体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举例分析法、比较归纳法、问答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要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为了能让学生自主、健康、快速地学习,采用学法有:观察比较法、讨论评述法、练习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合作交流,促进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①情境导入②讲授新课③体验练习④展示评价⑤总结拓展。在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

时间分配:导入3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展示评述10分钟。总结拓展2分钟

1、情境导入

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展示一些再现性美术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导入课题。

2、讲授新课

首先、展示两幅图片,把开国大典的黑白照片和董希文的油画名作《开国大典》进行比较,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观察、讨论然后做出结论:用美术作品再现生活,更加富有感染力。了解再现性美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欣赏《清明上河图》《纺织女》等作品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使学生体会和了解用美术作品再现生活场景的方式和手段,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师生通过对话式的互动交流,完成新课的学习。

3、体验练习

确定主题,创作一幅表现暑假生活的绘画作品,表现形式不作要求,给他们足够宽松的发展空间,避免束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教师寻看指导。

4、展示评价

秉承“赏识教育”的理念,在作业点评上以鼓励评价为主;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较多的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本课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情趣。

5、总结拓展

采用三个设问(“你学到了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能利用色彩美化生活吗?”)进行回顾总结、巩固知识。课后搜集美术作品,相互交流,教室专栏展示。

六、板书设计再现过程,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说课完毕,老师指正。谢谢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是___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快乐互动地学,自主探究地学,动手动脑地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个性、不同潜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1、《美术可以再现主观情感》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的深入和发展,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认识创作抽象风格的美术作品做好铺垫。

2、立足于初中生的角度,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感受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外在的形式。加深对表现性美术作品基本特

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了表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会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3、教学重点:对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造型手段、表现手段及作品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美术作品情感心绪的表现。

三、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体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举例分析法、比较归纳法、问答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要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为了能让学生自主、健康、快速地学习,采用学法有:观察比较法、讨论评述法、练习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合作交流,促进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①情境导入②讲授新课③体验练习)④展示评价⑤总结拓展。在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时间分配:导入3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展示评述10分钟。总结拓展2分钟

1、情境导入

出示《开国大典》《格尔尼卡》相应视频和美术作品,简单地评述这两幅作品分别表现的内容和带给自己的主观感受。导出新课,视频展示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有效地拉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2、讲授新课

首先、欣赏吴冠中《春如线》、梵高《星夜》、马格利特《绿洲》、蒙德里安《红黄蓝与黑色构图》等几幅作品,小组交流讨论,作品表达作者怎样的主观感受?小组代表发言,其它组同学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补充说明同一观点。然后,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探究讨论:作品所表达的主观感受是采用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现形式?师生互动,归纳总结(色彩、线条、构图等)。最后欣赏几幅教师或学生作品,加深理解和体验,激起学生创作学习的动机。

3、体验练习

教师预设几种生活情境如“考试我取得了好成绩,老师表扬了我”.“这件事,我该怎么办呢?”.“同学把我的东西弄坏了,并且态度还很恶劣”体会情境中的情感,运用色彩表现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寻看指导。

4、展示评价

秉承“赏识教育”的理念,在作业点评上以鼓励评价为主;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较多的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本课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情趣。

5、总结拓展

采用三个设问(“你学到了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能利用色彩美化生活吗?”)进行回顾总结、巩固知识。课后搜集美术作品,相互交流评述,教室专栏展示。

六、板书设计再现过程,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说课完毕,老师指正。谢谢

2.八年级十一单元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5、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3、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 1 的事。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4、“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5、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昆明雨的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的情感。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六月的雨》)听完之后提问: 说起昆明大家有什么影响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汪曾祺眼中的《昆明的雨》

二、指导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鲜腴()篱笆()鸡....

()

黄焖鸡()扳尖()炽红()缅桂()....绿釉()密匝匝()..

2、解释词义。鲜腴: 孟夏: 方比: 扳尖:

密匝匝: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配乐朗诵,请学生留意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说一下自己觉得文章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四、研读课文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5、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6、交流探讨

(1)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2)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五、板书

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的特点长

不气闷 明亮 丰满 使人动情

浓绿想念

喜爱

赞美

人文民风、人情、生活

**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淡

六、布置作业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节选)提问8: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9: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3.八年级十一单元说课稿 篇三

2、我欣赏的班干部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选举**

一、选举村干部班干部选举

二、字词积累:

1、注音:招徕贿赂忌讳不言而喻首当其冲巾帼

2、造句:茅塞顿开泰然处之耿耿于怀

三、情节开端:选举学生会干部,鲁智胜为了让自己的堂姐鲁艳青当选,竟请班委们吃巧克力,结果,鲁艳青恰恰因此而落选。

发展: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

高潮: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

结尾: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在大家的资助下,林武翔康复了,班上还开了庆祝会。这场**使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却没机会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

四、主题:生活是多滋味的。

第二课时:

一、人物:

1、鲁艳青:责任感,很热心,宽容,有魄力,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4.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篇四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部分。

一、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1、教材分析:《压强》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压强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诠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过以前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等因素,我制定本节课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技能目标

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据此确定下面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及应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据以上教法和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节教学程序采用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情景导入,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增大与减少压强的方法,总结与反馈。

1、情景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教学理念。

2、压力的概念

(1)通过展示钉锤钉钉子,人踩钢丝等代表不同方向的压力的生活现象的图片,提出问题,通过受力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出所受压力的共同特征,导出压力的概念并板书,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这样让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

(2)由于重力知识的干扰,认为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学生对压力的概念产生困扰,用了一个演示实验通过一把钢尺中间放个磁铁,改变方向,从形变的大小组织学生分析明白压力不是重力,也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也为接下来压力的作用效果作铺垫。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知识的递进关系。

3、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列举实例。请学生们观察对比教材“想想议议”中蝉和骆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大量的实例,了解对比是一种处理科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同时认识到压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比两幅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我们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两个学生体验活动,意在通过体验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并有所依据的提出合理的猜想。

设计试验进行试验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

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肥皂、钉子、图针、钩码。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钩码作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也很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压强概念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对比速度概念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板书。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自主得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例题: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通过例题使学生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更进一步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教师分析例题,主要强调公式的应用和解题规范。深刻挖掘例题的隐含意义:一是单位要一致,二是正确理解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含义。三是进一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通过计算大家知道了物理课本对桌面产生的压强,那如何让课本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

自然引入下一个问题-----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共同列举压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分析各用什么方法增大,减小压强的。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6、总结和反馈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解释现象:在杂技表演时,气功师躺在钉子上,人却毫发无损。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意图:学以致用,前后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直观显示出教材的思路,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3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根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第二课时再讲。本节课我用动画和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及分析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思想。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板书设计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

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①压力的大小 ②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计算公式:p=f/s 单位:帕斯卡 简称 帕 符号是 pa 1pa=1n/㎡

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附1.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F)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特点:作用点 方向 大小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压强(P)

1.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 p=F/S

3.单位:帕 1帕=1牛/米2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相关文章:

1.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范文

2.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3.《认识压强》说课稿

4.《压强》物理说课稿

5.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6.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7.《压强》说课稿参考

8.认识压强说课稿

5.地理八年级说课稿 篇五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二、说学情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积累,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一)导入

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即,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有哪五个自治区呢?为什么要在设置这些自治区呢?然后播放影片《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1、56个民族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

(2)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民族?通过读图,是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在讨论中、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完主要内容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1:联系世界地理学过的知识比较我国和日本、美国民族构成的异同?这样处理可使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直观效果,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

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民族的文字,是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样,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看了课本17页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活动。再结合图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说,这是蒙古族集体舞,这是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这是瑶族长鼓舞,这是蒙古族的摔交,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课堂气氛,大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它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民族的分布

结合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梯度问题如下: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哪些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样处理的作用有二:

一是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得知问题答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

(2)各少数民族组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也有汉族人口分布;

(3)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3、民族政策

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

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然后我再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益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这样结合现实社会,了解民族政策,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巩固练习

自主活动:让学生了解本班级中哪些同学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祖籍在哪里?并请他们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变化。

讨论:以“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的自主活动和讨论达到巩固练习、拓展深化本节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小结

6.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六

一、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数学课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体现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在探索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与应用。

鉴于此,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流程是: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以解决自主学习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数学训练,使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经历、合作交流得到提升。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的后续学习及再创造活动的结果,体现教材从一般——特殊的意图,教材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是学生感受数学再创造的好素材,同时对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及其代数运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坚实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体会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具体到抽象的探究方法(一般到特殊);通过几何验证感知数形结合思想。在应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

教学难点:明确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对公式的变式运用。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从两项式的乘法中发现规律,又通过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验证及探究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在探索中由旧到新,由学到“思”,由“思”到知识方法的提升,体验探索数学的方法,同时展示学生探索成果,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2)学法

让学生学会从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方法,以问题为线索,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使知识再创造,从中让学生明确获取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透过表象看公式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应用中学会知识的迁移,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它是多项式乘法的再创造,采用体验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中收获学习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探究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代数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并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沉浸于知识的探索中,为突破难点,采用小组合作,先体验后归纳,从中感悟数形结合及整体的数学思想,趣味应用题激发兴趣。师生互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有效性辅导

有效性辅导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教师要诊断学生在听课、作业、检测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辅导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明白这些问题。辅导可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辅导,也可采用要点辅导,评语激励,把学生遇到问题中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六、有效性反思

有效性反思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创造。反思是科研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不少人认为,反思就是“找不足”,这不完包含了反思的内涵,反思可以说“找问题”,也就是说反思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有效性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科研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自身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使自己成为高水平,学者型的.教师。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优化备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辅导,优化检测,优化作业,从而提高每个环节,每节课的有效性。

7.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材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是学习大气压强,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贯穿全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4)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基础。

(3)经历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法分析:

(1)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并自己设计实验规律,总结结论。

(2)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分析: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法。

(2)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培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在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在茫茫的沙漠中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稳健地在松软的沙子上行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取汁液的吗?在松软沙子上的骆驼又是如何行走自如的呢?”

蝉在吸吮树汁,口器捕到树皮上时,对树皮一定有压力,骆驼站在地面上,它的脚一定对地面也有压力,那么蝉的口器能刺入树皮,对树皮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骆驼的脚又会对沙地造成什么影响呢?(洞,脚印)都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导学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压强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上面问题的答案,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

用海绵。小桌子。钩码等实验器材做P7714.1-3实验

(4)进行实验

A、让受力面积保持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B、让压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海绵凹陷的深浅

(5)讨论与分析

让学生讨论3到5分钟,并分析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讨论和论证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珠笔或铅笔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结论。

2,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如果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的呢?

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时N,面积的单位时M2,压强的单位时N/M2,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1N/M2

3,课堂训练

用投影显示P77例题,分析理顺解题思路,让学生演板,书对桌面的压强,并仔细讲解。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那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3到5分钟,然后总结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举例:

(1)书包带为什么做的很宽?

(2)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比坐在板凳上舒服?

让学生回答P78想想议议。

(三)课堂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用幻灯展示6道题,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

(五)布置作业:

(1)P79.4

(2)动手做P79.5

五,板书设计

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M2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六,教学反思

8.八年级政治说课稿 篇八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文化之旅》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册教材的主题是学会交往,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本课由前两个单元的家庭交往、学校交往,扩展到社会交往,而本框则主要是介绍各国不同的文化以及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为学习下一框题《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奠定基础。对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跨国文化交流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尊重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重点的依据是:

①新课程标准中“懂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②学生在和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才能理解各国文化的不同会导致行为方式的不同。

2、教学难点: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难点的依据是:

①新课程标准中“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和人民交往”

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在交往中也容易产生矛盾

二、说学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学生和其他文化的距离拉近了,有些同学迷失在其他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或不屑于了解;有些同学对外来文化持有偏见,采取防卫的心态;有些同学在进行跨国文化交流时,由于语言问题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会使沟通产生困难……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认知规律,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

1、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记忆和观察的能力。

2、活动教学法:开展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故事启发法:通过阅读故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学法:

1、自主探究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手段

五、重点要说的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魅力九江”宣传片《浔阳月夜》

在刚刚那优美动人的乐曲声中,学生欣赏到九江秀丽的风景,如浔阳楼、琵琶亭、长江大桥、李公堤、烟水亭等,让学生感受我们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感受了我们身边的文化之后,紧接着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一次世界文化之旅。

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开始我们的文化之旅,第一站是欧洲的法国;第二站是亚洲的中国;第三站是北美洲的美国

展示图片

节日方面: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外国节日

从而让学生认识节日就是一种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在展示建筑方面的图片:中国长城、法国埃菲尔铁塔。

代表人物方面:法国拿破仑、美国林肯以及九江的陶渊明

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使学生分别从节日习俗、建筑风景、代表人物等方面充分感受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这样林林总总的文化把我们的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教师归纳:

(1)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2)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

在带领学生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之后,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认识文化的差异性

(一)文化的和谐发展(认识)

主要开展两项活动:

一是读一读;二是辩一辩

先阅读两个故事:有趣的菜单翻译和幽默故事《望文生义》

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各国语言文字的不同,各国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思考,语言文化不同,有没有优劣之分呢?

接着就开展辩论活动:全球化等于标准化吗?

经济的全球化就会导致文化的单一吗?

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各国文化没有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世界文化应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应该和谐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的世界文化大花园也是如此。

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我再展示一组图片:沙发、巧克力、可口可乐、咖啡等外来语,让学生感受文化的融合

在感受了文化的丰富多彩,认识到文化应和谐发展之后,紧接着,我将引导学生一起来探讨面对文化差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三)文化的沟通交流(践行)

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小品表演;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经典欣赏

通过小品表演“哪里哪里”的误会,引导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才导致行为方式的不同,从而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一般对于别人的夸奖,我们中国人的回答“哪里哪里”是谦逊而不失礼节的,而外国人却认为虚伪,因此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种沟通障碍有可能跨越吗?该如何面对?

两种态度:①排斥。②沟通。

前面说过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不存在优劣之分,因此在对待文化差异时,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态度就是沟通,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最后请同学共同欣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这优美的经典名曲乐声中,欣赏中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

展示一组图片:中国的剪纸、秦陵兵马俑、国粹京剧、以及美丽的庐山

9.八年级英语说课稿 篇九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围绕谈论过去的经历,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态。通过对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些娱乐场所(fun places)的描述,反复运用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I’ve never been to…. 来激发他们使用本单元所学单词的兴趣。教材中提供的所有活动都以现在完成时态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加深对现在完成时态的理解,明白英汉两种在结构及表达方法的一些异同点。从而提高他们运用所学语言的综合能力。

2. 教材的结构

本单元分Section A 和Section B 两部分。Section A 中通过所设计的各项任务呈现了两篇听力课文和一篇阅读理解。Section B则安排了一篇听力和两篇小短文,用以加强对目标语言的理解。Self Check 部分是用来检查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目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单元后的语篇训练旨在通过目标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习单词:Section A

space museum, amusement park, aquarium, boat, water park, theme park, neither;

Section B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language, flight attendant, tour guide, used, improve;

Self Check

understand, decide, rent, show, special

掌握句型:Section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I’ve never been to a water park.

Me neither. / Me too. / So have I.

Section B

I want to understand English language movies.

I want to study in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It’s fun to learn another language.

I have to.

I want to travel.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从而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4.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目标语言Have you ever been to…? / I’ve never been to….

2) 记忆本单元的主要单词。

难点:

1)比较现在完成时态与一般过去时态的异同。

2)听力课文中关键单词、短语及句子的理解。

3)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课文中的难句。

二、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注重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1. 任务型教学法: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中学,学中用”。 例如,将Self Check中的表格整合到第一课时中,完成1c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调查,培养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情景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图片、动画及资料,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究法:例如在Section B中,围绕Why do you study English?组织学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们给出各自不同的答案,总结出学英语的重要性。

4. 新旧知识对比法:在语法教学中采用传统的问答方式,让学生体味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异同,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预习法:课前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找出重难点,提出问题。并带一些去各地游玩的照片,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来加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

2. 合作法:通过分组练习,使得人人开口说英语,用英语,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 角色表演法:例如在Section B中,设计一次互相采访,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味目标语言的真实性。

四、说流程

1. 总体设计及课时分配:

1) Section A涉及两篇听力课文及一篇阅读理解。按先输入,再输出的原则,以Have you ever been to …? / I’ve never been to. …为知识中心设计一系列听、说、读、写的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谈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娱乐场所,使学生学会运用现在完成时来谈论过去的经历。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1a-1c)以key vocabulary 和理解Present Perfect Tense 的结构为主来设计任务。从单元的整体框架来看,这部分是一个介绍和导入部分,主要的目标语言及话题在这一部分呈现。可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来呈现现在完成时的结构。所选材料来源于现实,为学生所熟悉,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本上所提供的问题及画面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

第二课时(2a-2c)通过对上一课的回顾,以一幅城市的旅游地图开始设计任务。以三小段听力谈话为中心,使得目标语言在这一部分得以延伸。加之适当的语法总结和语言点的精讲,能使学生对Have you ever been to…? / I’ve never been to… .更加清楚。将Pairwork部分设计成一任务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言。

第三课时(3a-4)这是一篇长课文“Have you ever been to Disneyland?”。着眼点并不是对文中语言点的讲解,而在于整体掌握文章的结构及基本的写作手法。可根据文章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去寻找、发现答案。通过组织Pairwork和Groupwork来传授目标语言在语篇中的运用。

2) Section B包括一篇听力和两篇短文。设计一次采访任务的角色表演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模式,从而加深学生对现在完成时在具体真实语境中的理解。拟2课时教完。

第四课时(1a-2c)第一部分以Why do you study English?为话题,鼓励学生给出不同的有趣答案,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而第二部分的听力,让学生捕捉目标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与其它时态的对比。拟用Pairwork来设计一次采访任务,这对学生则充满着挑战。可通过适当的引导,给出问题,化难为易。

第五课时(3a-4)有两篇短文。重点应放在使用目标语言的写作能力训练上。3a可设计成限时阅读竞答,把学生分成几大组来抢答课文中的8个问题。然后通过多媒体适当呈现文章中的一些重、难点,强化记忆。可将4调到3b-3c之前为3b-3c的写作扫清一些障碍。该写作练习有点难,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即时使用目标语言及词汇写作的习惯。

3) 淡化语法不等于不讲语法,所以在Self Check中设计成一堂语法与写作课,比较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异同,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此为第六课时。

4) 最后一篇阅读理解仍然以目标语言为话题,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策略。1课时可完成。

2.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1)导人: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在一些地方游玩的照片,如长城、故宫、上海等,每次都提出Have you ever been to…? 引导学生集体回答Yes, I have./ No, I haven’t. I’ve never been to… 这样的热身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要学的目标语言有个初步预知。然后导入本单元课题,切入本堂课的三项任务:Remember Key words; Present Perfect Tense; Listening and Pairwork.

2)Remember Key words 将课本中的娱乐场所剪切到屏幕上,通过看图、领读、齐读、背诵、默写,给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强记本节课的关键单词和短语,为后面的两项活动做好铺垫。

3)Present Perfect Tense 展示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结构,学生在第六单元已经学习了现在完成进行时,所以对所给出的现在完成时应不太陌生,通过几幅图片的展示及例句的讲解,使之明白可以使用现在完成时来谈论过去的经历。为后面的Listening and Pairwork扫清语言结够上的障碍。

4)Listening 播放听力前要求学生对课本图画上的对话进行朗读与强记,化解了听力中的难点。这时再播放两遍听力,一遍听,二遍做,完成1b已变得十分轻松了。这同时也为接下来的Pairwork所需语言结构提供了模式。

5)Pairwork 将活动1中的图片调出反复播放,按1c要求做 Pairwork. 此时教师可深入学生当中,解决他们交流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然后请几组学生按展示的图片进行Role Play。该活动的目的是从口语和听力上再次强化了学生对本单元目标语言的理解。

6)Make a Survey 将Self Check中的表格整合到这节课,考察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八年级语文《蝉》说课稿 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第19课《蝉》。说课的主题是“为你打开《昆虫记》的大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秉承这些指导思想,本课设计将《蝉》与《蟋蟀的住宅》整合学习,注重学法的迁移和语言的鉴赏,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昆虫记》的方法。

教材分析

《蝉》选自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从文体上来讲,为说明文或科普散文。细读文本,与本单元其他文章相比,《蝉》在语言表达上有突出的特点,是把蝉当做人来写,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继而,我又翻阅了《昆虫记》中的其他一些文章,观看了《读书》节目对这部著作的介绍,发现这种特点贯穿整部《昆虫记》,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这部著作在文学著作中同样有很高的地位。

走进法布尔其人,他耗费一生的光阴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一部长达十卷的著作,被誉为“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作为语文课,我们要带学生鉴赏的正是这“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进而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位科学家的可敬。

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这篇课文,对法布尔并不陌生,但是并没有接触过法布尔笔下的文章,即使有一些学生读过《昆虫记》,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得到一些知识的层面上。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蝉》的说明内容和方法。

2、学法基础:通过日常课堂训练,学生每课前做预习,熟练掌握标画重点词句和批注的学法,能够小组交流讨论,但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方面稍弱。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能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通过学法迁移,拓展阅读《蟋蟀的住宅》,体会《昆虫记》使用拟人句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补充法布尔的资料,感受到法布尔态度严谨、热爱科学和坚持不懈的人物品质,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重点:能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感受到法布尔态度严谨、热爱科学和坚持不懈的人物品质,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分为以下3大环节展开教学:,一、蝉鸣导入,复习说明内容

二、鉴赏拟人,感受作者情感

三、学法迁移,学习拓展文章

一、蝉鸣导入,复习说明内容

1、蝉鸣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播放蝉鸣的声音,继而揭示课题。

2、复习说明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蝉喜欢音乐和没有听觉的特点,以及使用了举例子、推想、观察、实验的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

创造学习《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蝉》的兴趣。

二、鉴赏拟人,感受作者情感

我分为3个环节进行:

1、小结内容,体会严谨。

2、对比阅读,发现特点

3、鉴赏拟人,感受情感。

4、补充资料,体会品质。

1、小结内容,体会严谨。

小结说明内容和方法,启发学生体会到法布尔思维的连续性,抓住多次实验,体会法布尔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

【设计意图】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这篇课文的说明内容,这一环节是第一课时与本节课的衔接点,保证课堂的连续性与递进性。

法布尔首先作为一名科学家,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是通过课文的说明内容充分体现的,也是学生最容易体会到的,所以安排在此让学生体会。

2、对比阅读,发现特点

出示百科类书籍中对蝉的简介,让学生自读,说一说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发现。从而揭示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大量使用拟人句,把蝉当做人来写。

【设计意图】

了解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难,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对比阅读标准的百科式的语言,是给学生搭建鉴赏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第一块

基石,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学习内容由此从内容的了解转换到语言的鉴赏。

3、鉴赏拟人,感受情感。

1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在预习单上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

课文中许多地方是把蝉当做人来写的。用直线画出这样的句子,在关键的词语下面画上△,并给句子标上序号。选择几句喜欢的抄写下来,写写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把阅读能力分为五个方面:整体感知、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层层递进。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提取到的信息,初步形成解释,作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句子和词语的标画即是提取信息的训练,写出感受即是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的训练。

2课上出示讨论提示: ○

小组交流你找到的拟人句,说说句中哪些字词最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现今语文教学的趋势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少讲已知,解决未知。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对课文的语言特点有了整体感知,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帮助,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梳理,指导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和赞美,指导学生从语言的鉴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3在充分交流,感受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训练。○

【设计意图】

朗读与悟情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在悟情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悟情,学生有感而读,读出的是真情实感。

4、补充资料,体会品质。

抓住文中“15年”一词,拓展法布尔倾尽一生研究昆虫,完成《昆虫记》这部著作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整部《昆虫记》的语言特点和法布尔的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

北京教育学院小语教研室主任张立军主任曾说:“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贵人。”所以教师的立足点不应该仅仅是《蝉》这一篇课文,应该在《昆虫记》这部著作的语言特点和法布尔这个人物上。学生在充分体会《蝉》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之后,透过法布尔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激发学生阅读这部著作的兴趣。

三、学法迁移,学习拓展文章

学生在课前对这篇文章也进行了预习,在预习单上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蟋蟀的住宅本来是一个小小的“简朴的”洞穴,作者为什么称其为“伟大的工程”? 课堂上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进行交流讨论,体会使用拟人的语言特点以及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同样贯穿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

用足用活可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学法进行迁移,为学生打开阅读《昆虫记》的大门,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后作业

阅读《昆虫记》这部书,把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

板书设计:蝉

喜欢音乐

内容

语言

拟人

没有听觉

感情 喜爱、赞美 品质 严谨、热爱、坚持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读了《蝉》和《蟋蟀的住宅》,你有什么感受?

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整体阅读,因需而拓。

整体感知是阅读能力五个方面的基础,也是顺应人阅读机制的原理,本节课学生始终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一个主问题贯穿整节课。在学生兴趣最浓厚的时候进行拓展文章的学习,因需而拓,起到拓展阅读的实效作用。

2.只讲未知,提高实效。

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具备一定能力,对于一篇课文,基本内容和情感可以自读自悟,那么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预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将课堂的宝贵时间用于解决未知和提高能力。

3.找准生长点,上出“语文味儿”。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也不是科学常识课,学生在语文上收获最大的不应该是科学知识,也不应该是做人的道理,而是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内容和情感对学生来讲并不难懂,生长点在语言表达的欣赏,在阅读兴趣的激发。所以这节课紧抓学生的生长点,力求上出“语文味儿”。

教学反思

1、缺失教学环节——学法总结

上一篇:党课资料汇编下一篇: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