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八大报告(共9篇)
1.关于十八大报告 篇一
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标题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强调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如何把握社会建设的逻辑和特点,深入解读十八大报告的精神?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建设的阐述既简明又深刻,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内容十分丰富,充满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和新举措。”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龚维斌进一步指出,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突出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重要性,突出了政府责任,突出了公平正义。可以从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以及体制保障等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
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龚维斌认为,为充分领会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系统的部署,可以从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以及体制保障等方面,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方面重要思想的切入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必须‟揭示了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揭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加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龚维斌说。
加强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个„必须‟阐明了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龚维斌说。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针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新情况、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五有”目标。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强调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五有”目标,十八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战略部署: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就业,另一方面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这表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最重要的任务是增加居民收入。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报告中唯一一个约束性数量指标,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生活、关乎调节社会分配。过去10年,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社会保障还存在着城乡制度分割、不同人群参保率差异较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单一等多方面的问题。今后,社会保障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社会建设的体制保障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个„必须‟指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举措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龚维斌说。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龚维斌指出,“这些范畴既有新概念,也有新概括,是对近年来社会管理理论探索成果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新提炼、新发展,是对社会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一直是社会管理格局的内涵。十八大报告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而且将“社会管理格局”改为“社会管理体制”,表述更加准确,内涵更加丰富,突出了依法进行社会管理的理念。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范围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强调了面向城乡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新要求,贯穿和体现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方面。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里,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组织和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两个概念,也是第一次提出了“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新要求,为社会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指明了体制方向,预示着社会组织发展要走法治化道路,必将推动社会组织领域的立法工作,必将推动社会组织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社会组织治理、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政府、市场一道形成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是社会管理理念和思路重要的新发展,不仅要有常态管理,还要有应急处置,更要有源头治理,这三个环节构成了社会管理的新机制。社会管理不仅要着眼于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实行动态管理,着眼于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应该着眼于源头治理,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土壤,使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发生或少发生。应该说,十八大报告,强调改善和保障民生,把民生改善和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在社会建设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就体现了源头治理的思想。
社会建设中四个“突出”特点
龚维斌表示,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首次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首次响亮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要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二是突出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社会管理体制,还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都需要有纳入法治化轨道;要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突出了政府责任。首次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提出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四是突出了公平正义。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而不是仅仅限于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提出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
2.关于十八大报告 篇二
一、提出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历经30多年的洗礼和发展之后, 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制造业规模更已跃居世界第一。同时, 原本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不能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今后的思考重点与努力方向。在这种背景下, 我党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 旨在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 进而带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创新, 使得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的中国经济能够在未来几年之内清除内在弊病、巩固现有成果、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品质、提升综合实力。
二、浅析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
(一) 推动自主创新,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所谓原始创新, 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活动。集成创新, 是把已有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 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 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自主创新的这三种实现形式是一个完整体系, 其中, 原始创新是基础, 集成创新是关键,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捷径。
中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正由资源、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全面转型, 从已有的成功经验看, 现阶段我国既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与基础创新能力, 努力创造自主品牌和原始核心技术, 同时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 我们更要注重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充分引进利用各国先进技术成果, 发挥主观创新能动性, 提高自主创新效率。
(二) 推动协同创新, 积极探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要求我们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 是指围绕创新的目标, 多主题、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协调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创新模式,
环顾国内, 协同创新业已成为各行业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而与发达国家相比,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还较低, 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评价制度、科技宏观管理等还不能适应新时期下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 我们在新时期下的协同创新中必须把握两方面重点, 一方面是创新主体的协同, 即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能够围绕总体目标, 齐心协力, 协同推进。另一方面是科技与经济的协调。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必须让科技工作更多地面向、融入经济主战场, 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 才有更加旺盛的创新活力和长久的创造激情。
(三) 推动体制创新,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经济体制, 科技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 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 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 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要科学地创建并运行这一体系, 我们必须理解其中的代表涵义和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熟悉市场需求, 有实现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 可以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只有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 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 才能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同时, 各类经济主体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都离不开市场这股无形力量的引导。创新活动要想融入经济主战场, 就必须顺应市场潮流。而目前我国企业在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上还比较薄弱, 以现有的技术实力和能力, 很难与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公司进行技术竞争, 因此, 我们必须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 同时高校与科研院所须根据企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创新方向与研发重心, 最大限度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在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这些创新成果与经济发展缺乏广泛的交汇点。所以, 一直以来存在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次报告中提出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就是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上解决这一长期阻碍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难题。
(四) 推动区域创新, 积极发挥基层科技组织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2012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第一个周末,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河南省期间曾提出:“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乡是重点。要把乡镇作为充实基层科技力量的重点, 提高基层科技推广能力。”
基层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取决于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以及部门之间的资源在基层层面的整合与集成。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因此, 激励各基层组织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加强对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 搭建基层科技组织之间沟通与协作的有效平台是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国家层面一直高度重视提升基层县 (市) 创新能力, 并通过政策手段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科技部在2007年出台《科技兴县 (市) 专项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县 (市) ”的目标。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适时提出了“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的号召。这些不仅强调了各基层科技组织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起到的作用, 更明确了中央到地方对各地基层科技组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提高综合竞争力, 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而共同努力的具体要求。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只有全面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才有可能使我国在面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趋近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赢得新一轮国际化竞争的优势。
三、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几点浅见
(一) 强化组织领导, 改革考核机制
科技创新是一把手工程, 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 只有一把手重视创新、重视发展, 这个地方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提升。虽然在近几年来, 不少地方政府开始注意到科技创新对发展地方经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逐渐增加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在考核体系当中的比重, 但总体来讲仍然无法使很多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我认为如何提高各级地方部门领导对创新驱动重要性的认识, 并充分调动其对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下一步, 我们可以从政策层面和考核机制出发, 引导和鼓励各级政府提高对创新工作的认识, 积极发挥一把手领导带头作用,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实现全民创新。
(二) 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加快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和保障, 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一是加快推进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改革, 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自主、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助、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 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二是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 综合运用阶段性参股、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形式, 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是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 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自主创新;四是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科技工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应紧紧围绕机械、信息产业、汽车制造、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化学化工、建筑等主导产业, 重点加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七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围绕产业机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民生改善、公益性科技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 建立完善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四)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创新人才竞争和集聚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持续提升的根本保障。人才问题, 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 对于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吸引高端人才进入创新创业领域。结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各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 面向未来发展引进和培养人才, 重点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科技复合型人才。同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研发机构、科技孵化中心等平台, 采取资金扶持、项目资助、股权激励、成果奖励、平台支撑等措施, 着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吸引和凝聚创新创业人才, 同时激励高端人才向企业集聚, 形成企业、高校、人才良性互动的创新氛围和局面。
综上所述, 此次十八大期间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既是新时期创新改革的要求, 更为中国未来几年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发展是硬道理, 创新是源动力, 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才能积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才能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 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步入全面转型的良性轨道, 为迎接新一轮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大洗牌打好基础, 同时做好挑战并超越国际一流创新型国家的充分准备。
摘要:本文从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出发, 着重从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推动协同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积极发挥基层科技组织的重要作用等几方面论述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 同时提出了关于中国未来几年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初步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十八大,创新驱动,体制创新,协调创新,基层科技组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温家宝:《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求是杂志》, 2011年第14期。
[3]徐冠华:《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软科学》, 2006年第10期。
[4]傅晋华:《关于我国基层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重点关注》, 2011年第10期。
[5]胡明波:《简论科技工作创新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经管视线》, 2012年第9期。
[6]魏勤芳:《对提升不同类型区域县 (市) 科技能力的思考》,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第3期。
3.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提法的背后 篇三
在党的十七大上就被写入党章的“科学发展观” 在11月14日十八大闭幕式上被大会一致同意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上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写入党章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党代会所形成的报告,因包含了极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和举措而备受关注,这份数易其稿、字斟句酌的文件中所出现的新词汇、新语句乃至谋篇布局的细微变化皆折射出重要政治信息,并指导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党内的研究者通常称其为“新提法”。“美丽中国”、“五位一体”、“党代表提案制”、“海洋强国”等新提法被写进本次报告,显然预示着中国的发展道路抉择。
“五位一体”布局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开启了多个第一,例如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单独列章节,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等等。
除此之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系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也是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的报告,都重点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中首提建设生态文明,而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鲜明变化即是,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且用了足足一个段落来说明制度建设之重要性,这足以说明十八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会后,众多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解读这部分内容时纷纷认为,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就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生态文明仅从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两个方面来展开。而十八大报告则更进一步,从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生态补偿制度、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税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到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全部包括在内,显然这些都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挑战而准备完善或出台的新政。
“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杨伟民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倪德刚向《小康》记者介绍道,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繼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
“美丽中国”,这个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新目标,让大家兴奋不已。《小康》记者注意到,该种“想象”同样反映在资本市场,人们津津乐道于新概念的时候,涉及绿化、生态、低碳的概念股票纷纷涨停。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认为,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不仅如此,其实报告中还提到了一个‘五位一体’。”施芝鸿同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党代表提案制”稳步推进党内民主
继十七大提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后,十八大首次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小康》记者注意到,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之前,我国其实已经选择了一些省、市、县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并普遍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
“党代会代表提案制”需追溯到4年前。
2008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规定,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党代表大会代表可以联名向大会提出属于同级党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提案。提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提出提案的代表可以要求撤回提案。
此后,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党代会提案制度。如浙江省规定,10人以上党代表联名或代表团可以在党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向大会提出属于同级党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提案。党代表提出提案前,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论证;党代表联名提出提案,提案发起人应向参加联名的其他党代表分别提供提案文本,经集体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签名提出;代表团提出提案,应由代表团会议充分讨论,经代表团过半数应到代表通过,并由代表团团长签署。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27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实施办法;20个省(区、市)、174个市(州)、780个县(市、区)成立了党代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
随着公众对于意见的渠道逐渐拓展,特别是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地表达诉求,世界各大政党都面临着与党员民众如何有效互动的问题,尤其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无疑是脱离群众。
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十七大作出党的各级党代会实行任期制的决定,同时试行常任制,十八大报告又郑重写入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可以发现,作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党的民主化进程正尝试稳步的推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从任期制的完善来看,主要就是要明确党员代表任职期间的责任、职责、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要把当党代表简单地作为一种荣誉,应该真正承担起党代表的责任,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任,为人民的利益负责任,只有有了这样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党员代表发挥责任的大小以及影响力要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而提案制正是为党员代表提供这样一种最好的方式。
汪玉凯向《小康》记者介绍,人民群众的诉求、党员的诉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提案的形式反映给相关党的决策机构,为党和国家制定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建献言策,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决策中的失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只有通过从任期制到提案制这样一种路径,才能使党内的民主政治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
当问到关于党代表的提案和各级“两会”的议案、提案是否会发生重合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向记者解释,两者渠道不同,有各自的侧重点,不会完全重叠,党的提案反映党内的事务、党员的要求,也涉及大政方针、党员监督等,内容比较广泛。因为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决策时肯定会带来各方面群众反映的意见,讨论后制定出方案,重大的需提交人大,经完善后变为国家意志由政府执行。
海洋强国彰显需“大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相较于十七大,作为指导思想报告的这一次对于海洋的重视显然提升了很多。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近几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强劲,但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仍然相对弱小,与海洋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还不到10%来看,这其中显然还有较大的经济提升空间。
不仅如此,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方向既然已经确定,路径的选择就成为了关键。提纲挈领,当前亟待提上日程的就是国家级海洋战略的出台。
作为主管我国海洋开发利用和研究的国家海洋局显然对于“海洋强国”有着更为紧迫的使命感。十八大刚刚闭幕,国家海洋局就提出了新的目标,称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海洋新兴产业较“十一五”期末翻一番,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从前些年在央视热播的《大国崛起》一片就可以发现,纵观历史,任何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其海洋化的进程。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近些年,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威胁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从外交战略角度就“海洋强国”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在全球海洋权益争夺加剧的今天,中国绝对不会欺负别国,但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和挑衅我国的海洋权益。中国不是麻烦的制造者,但也不畏惧别国来给中国找麻烦。中国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为此走向海洋大国、海洋强国,和中华民族要和平崛起一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根本不必在意别人说三道四。“一个国家的发展既依托于陆地,也依托于海洋,包括资源、发展空间、发展通道,既是陆地的,也是海洋的,这是一个国家对自己发展空间的全新认识。这种全新的认识必然要有相应的战略来加以实际的部署调整。”金一南认为,这些个别的说法或者有些国家的说法,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因为别人早就这么做了,我们只不过是做得晚了。而我们现在提出来的还仅仅是一种观念的问题,还没有具体落实到实际的步骤中去,说中国威胁论确实言之太早。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或会顶层推进
十八大报告在论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时称,要“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
《小康》查阅近几届党代会报告发现,“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为首次写入。过去3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每当改革处在关键时期,改革统筹协调就更加重要。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新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要目标,迫切要求转型改革的全面突破。
“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尽快打破利益掣肘,把改革协调机制做实,我们的建议是成立新‘体改委’”。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撰文提议,应重新设立一个类似当年“体改委”一样的、高层次、实体性的改革协调机构,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整体配套推进各方面的改革。
“中国下一步改革不仅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还会进一步强化‘顶层推动’。”长期关注、研究改革问题的专家迟福林,在十八大报告的“21个字”中读出了重要信息,“这句话让我对改革前景充满希望。”他强调,中国改革已至“深水区”,没有高层推动,难以攻坚克难。通过近些年改革所经历的阻力可以发现,难点即在于通过打破政府自身利益倾向,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关系。
从过去几年的实际情况看,部门改革的模式、行业改革的模式、地方改革的模式,很难突破相应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和地方利益,使全局性的改革攻坚面临重重阻力。有些改革提出来了,但是难以推动。比如,曾有多位学者就认为十年来,电力、能源领域的改革动静不大。
同时还有些改革在推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扭曲。大部门制改革实质是行政决策范围内的决策、执行、监督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分离,但在一些地方的实践,成为简单的合并和增加领导职务,甚至有些机构越改人员越“超编”,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的压力。
匡贤明继续列举,有些改革方案长期无法出台。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及财税改革的争议相当大,导致大规模、实質性的结构性减税效果不彰。
十八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落实的关键,在于防止权力与市场结合,防止行政垄断,防止特权经济,以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匡贤明建议,要做到这些,成立一个能超脱于各方利益的改革协调机构,显得尤为迫切。
(链接)
积极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全记录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至十八大先后制定、修正过18次党章。
一大 1921年 上海——嘉兴(南湖)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和纲领,提出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大 1922年 上海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和二大通过的党章相比较,基本是原来的结构的内容,只是个别条文的改动。
四大 1925年 上海
章程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
规定从四大开始对中央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改称为“总书记”。
五大 1927年 武汉
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规定,中央委员会除选举正式中央委员一人为总书记外,还要选举“中央正式委员若干人组织中央政治局指导全国一切政治工作”。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较以前,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党章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
七大 1945年 延安
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
更加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扩大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详细的规定。
八大 1956年 北京
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对党的组织机构也作了一些新的规定。如中央委员会除选举中央政治局以外,还选举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
九大 1969年 北京
肯定了根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取消了党章中关于发扬党内民主的条文。
取消了五大以来设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
十大 1973年 北京
继续了九大的“左”的错误,只作了个别的修改和补充。
继续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并且强调“这样的革命,今后還要进行多次”。
十一大 1977年 北京
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
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二大 1982年 北京
首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党中央只设总书记,不再设主席和副主席,“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十三大 1987年 北京
系统地阐明了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首次规定完善选举制度,实施差额选举。
十四大 1992年 北京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入党章。
十四大起,不再设立党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顾问委员会。鉴于此,党章删去有关条文。
十五大 1997年 北京
党章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 2002年 北京
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要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
十七大 2007年 北京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
十八大 2012年 北京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4.关于十八大报告 篇四
张亮
摘要:本文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出发,着重从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协同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发挥基层科技组织的重要作用等几方面论述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同时提出了关于中国未来几年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初步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十八大,创新驱动,体制创新,协调创新,基层科技组织
在2012年11月8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这是我党在“十二五”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充分体现了我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本文就学习和贯彻创新驱动战略谈一些初步认识。
一、提出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多年的洗礼和发展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更已跃居世界第一。同时,由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原本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正面临劳动力、资源、与环境成本的日渐提高,以资源消耗为主、以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严峻挑战,导致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不能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今后的思考重点与努力方向。在这种背景下,我党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旨在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进而带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创新,使得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的中国经济能够在未来几年之内清除内在弊病、巩固现有成果、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品质、提升综合实力。
二、浅析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
(一)推动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所谓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活动。原始创新的研究开发成果前所未有,在原理、技术、方法等某个或多个方面实现重大变革,并且在对科技自身发展产生重大牵引作用的同时,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带来重大变革。集成创新,是把已有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集成创新的目的是有效集成各种要素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自主创新的这三种实现形式是一个完整体系,其中,原始创新是基础,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可以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集成创新是关键,通过加强集成创新,可以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能够较快地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捷径,通过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实践证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一个国家发展的各阶段是共存的。就中国“十二五”发展期间而言,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正由资源、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全面转型,从已有的成功经验看,现阶段我国既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与基础创新能力,努力创造自主品牌和原始核心技术,同时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充分引进利用各国先进技术成果,发挥主观创新能动性,提高自主创新效率。
(二)推动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题、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协调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创新模式,纵观全球,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创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愈演愈烈,新时期创新模式将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调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总结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调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而环顾国内,协同创新业已成为各行业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还较低,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评价制度、科技宏观管理等还不能适应新时期下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在新时期下的协同创新中必须把握两方面重点,一方面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另一方面是科技与经济的协调。
纵观世界创新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项推动历史前进的重大创新都不可能由一个单独的创新主体来完成,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可能控制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主体的支持,必须整合其他主体的资源才能形成协同效应,才能达成创新的目的。因此,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使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中介服务中心等机构形成整体创新合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凝聚所有创新主体的活力,促使各类创新主体能够围绕总体目标,齐心协力,协同推进。
回顾过去,我国的科技工作成果一直以来都存在转化难、转化率低、产业化层次低等问题,很多前沿科技成果只能束之高阁,缺少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这就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如何有效破解此难题将是新时期科技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我认为,我国业已步入“十二五”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工作只有更多地面向、融入经济主战场,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才有更加旺盛的创新活力和长久的创造激情,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盛。
(三)推动体制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而《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建设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科学地创建并运行这一体系,我们必须理解其中的代表涵义和重要性。首先以企业为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新技术发展创新最为敏感,在技术创新中心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熟悉市场需求,有实现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可以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能够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因此,只有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才能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才能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其次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既可以作为晴雨表,更是一种自发的调节器,它可以帮助各类经济主体判断当前的形势、估测未来的预期,所有的主体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都离不开市场这股无形力量的引导。因此,创新活动要想融入经济主战场,就必须顺应市场潮流、紧跟发展形势,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才能有效的被转化被利用,才能最大程度地进行产业化,科技创新才能为经济发展真正提供动力,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最后产学研相结合。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品牌价值创新等领域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如果依靠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实力和能力,要想与实力雄厚的诸多国际知名公司进行技术竞争,就必须借助外力——高校和科研院所。众所周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原始性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而原始创新是获取核心技术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了大批的创新人才,并且拥有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多学科交叉的软件实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沃土,是科学技术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新时期下我们应着重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同时高校与科研院所须根据企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创新方向与研发重心,在保证原始创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幅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计划,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点研发平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创新成果只是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与经济发展缺乏广泛的交汇点。所以,一直以来存在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次报告中提出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上解决这一长期阻碍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难题。
(四)推动区域创新,积极发挥基层科技组织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2012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第一个周末,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河南省期间曾提出:“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乡是重点。要把乡镇作为充实基层科技力量的重点,提高基层科技推广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共有20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和县级单位),而这些县又包含了近20000个镇(包括街道、乡),作为最基本的行政单元,这些县、镇、乡构成了现今中国整个的行政区域范畴,而中国经济社会的各项蓬勃发展均离不开这些最基本单元的共同努力。因此,作为基层科技组织所在的县(市)、镇、乡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基本战略单位。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推进基层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地方乃至国家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根本保证。
目前,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基层行政单元的尚处于工业化发展前期,每个单元所处的区位优势,拥有的资源条件以及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基层科技组织创新发展的切入点也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所有的基层科技组织都具有共性的创新机制和经验,如基于自身资源优势,运用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入外部科技资源;以当地中小企业为核心,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科技部门在整合科技资源中的自身能力建设等。
基层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以及部门之间的资源在基层层面的整合与集成。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认真分析国家和地方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基层特色产业创新机制的同时,应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并积极进行推广,为全国的基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基层科技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因此,激励各基层组织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对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搭建基层科技组织之间沟通与协作的有效平台是新时期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层面就一直高度重视提升基层县(市)创新能力,并通过政策手段积极推进创新发展。比如,科技部在2007年出台《科技兴县(市)专项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县(市)”的目标。而本次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更是适时提出了“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的号召,这一号召不仅强调了各基层科技组织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明确了中央到地方对各地基层科技组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共同努力的具体要求。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全面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使我国在面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趋近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赢得新一轮国际化竞争的优势。
三、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几点浅见
(一)强化组织领导,改革考核机制
科技创新是一把手工程,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只有一把手重视创新、重视发展,这个地方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提升。尤其政府层面上,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主要以财政税收、外向型经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稳定等为主。虽然在近几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开始注意到科技创新对发展地方经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渐增加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在考核体系当中的比重,但总体来讲仍然无法使很多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地方官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此,我认为如何提高各级地方部门领导对创新驱动重要性的认识,并充分调动其对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下一步,我们可以从政策层面和考核机制出发,引导和鼓励各级政府提高对创新工作的认识,积极发挥一把手领导带头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实现全民创新。
(二)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加快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和保障。在当前全球孕育新一轮创新竞争高潮,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一是加快推进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自主、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助、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二是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综合运用阶段性参股、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形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是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自主创新;四是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科技工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应紧紧围绕机械、信息产业、汽车制造、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化学化工、建筑等主导产业,重点加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七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围绕产业机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民生改善、公益性科技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完善以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四)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创新人才竞争和集聚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持续提升的根本保障。人才问题,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对于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的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积极培育和吸引高端人才进入创新创业领域。结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各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面向未来发展引进和培养人才,重点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科技复合型人才。同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研发机构、科技孵化中心等平台,采取资金扶持、项目资助、股权激励、成果奖励、平台支撑等措施,着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吸引和凝聚创新创业人才,同时激励高端人才向企业集聚,形成企业、高校、人才良性互动的创新氛围和局面。
5.关于十八大报告 篇五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听取和审查了贺军科同志代表团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共青团过去五年的工作,强调了共青团的初心使命、根本任务和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阐明了强国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对未来五年的共青团工作、改革和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体现了党的要求和青年的期望,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团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大会决定批准这一报告。大会认为,报告确定的主题阐明了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精神状态和奋斗目标。全团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奋发务实进取,勇于自我革命,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大会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历史作用,明确党管青年的根本原则,强调坚持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指明青年健康成长的正确方向,要求坚持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强调把握青年工作的基本规律,明确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形成了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会高度评价当代青年在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中所展现出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肯定了团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大会指出,团的十七大以来,全团上下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团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奋发改革、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和建设取得新发展。大会强调,共青团事业的蓬勃发展,最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大会同意报告指出的当前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求全团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解决。大会同意报告中对新时代机遇与挑战的形势分析,要求全团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推动青年和共青团事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大会强调,当代青年正处于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当代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传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奋勇投身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奋力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自己手中变成现实。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荣光,更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强国时代青年必须有理想,在思想精神上强;必须有本领,在能力素质上强;必须有担当,在干事创业上强。大会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共青团工作,把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团的全部工作和建设之中。必须坚持政治建团、思想立团、固本兴团、改革强团、从严治团,始终成为忠诚于党、紧跟党走的团,思想先进、理想坚定的团,心系青年、根植青年的团,勇于担当、奋发进取的团,朝气蓬勃、纪律严明的团。大会同意报告对今后五年共青团工作的部署。共青团要担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不断深化青少年党史和国情政策教育,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为党培养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紧扣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找准新时代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新领域,推进共青团工作形成社会功能。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组织动员青年奋战在前;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组织青年创新创业创优;围绕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引导青年有序政治参与;围绕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激发青年的文化创造活力;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带领青年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组织动员青少年投身生态文明实践。要大力促进青年发展,健全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落实青年发展重点项目,竭诚为青少年排忧解难。大会强调,全团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群团改革的决策部署和重要要求,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增强与改革窗口期赛跑、与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壮大速度赛跑、与青年主动选择组织分化程度赛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推进共青团改革再出发。要建立充分发挥团的各级委员会作用的机制,推进团的领导机关工作运行管理纵向扁平化,全面改革团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创新基层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索完善开放共享的资源整合机制,推动直接联系青年工作机制落深落实,继续深化青联、学联、少先队改革。大会强调,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严格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准、要求、做法,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团,切实管好专职团干部、基层工作骨干、团员,加强各级团组织的革命性锻造。要加强各级团委机关党的建设;以培育良好政治文化为基础,提升各级团组织的政治水平;以祛除“官本位”思想为重点,抓好团内“关键少数”;以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牵动,持续调动基层团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增强先进性为目标,抓好团员队伍建设;以健全完善团内制度为保障,不断严明团的纪律。大会强调,新时代的共青团任重道远,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存忧患之思,永葆革命精神,永葆进取之志,让理想主义成为血脉基因,让理论素养成为看家本领,让从严从实成为鲜明特点,让自信自强成为青春底色。大会号召,全团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奋力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
6.关于十八大报告 篇六
为进一步强化对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促进党员干部转变发展认识、严肃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X月X日上午,我村在村委会会议室进行了对十八大报告原文的集中学习,村两委成员、农村党员以及村后备干部等XX人参加了这次学习。
XX书记作了重要发言:一是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这次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好和领会好十八大报告的内涵实质;二是要认真听和用心听,真正地将其作为未来工作的指向标和计量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切实地做好人民群众服务;三是要以民为本,优化基层服务,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让群众满意得实惠;四是要与狠抓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相结合,结合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凸显和发扬十八大指示精神,求真务实,实干为民。所有与会人员在会议中聚精会神,一边听一边记,态度十分认真,会场气氛庄重严肃。
7.关于十八大报告 篇七
关键词:十八大,满意,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让我们的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让我们的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胡锦涛同志的报告表明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呢?当然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呢?当然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怎样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进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呢?教育包括很多方面,而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作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学生的管理者,从我们自身的角度要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生满意是根本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大学教育和管理连学生都不满意,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一个让学生不满意的学校会让学校的声誉受到很大的损害,从而限制学校的发展。所以,满意的教育要先让学生满意,让学生满意,首先要让学生有主人翁的地位,让学校管理闪现人性的光辉。关注细节、尊重规律、落实常规、强调个性,以父母之心办学校,以父母之心做教师,以“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学校发展培养目标。在学生管理中体现关爱,在辅导员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每个人在大学里都能够展示自己,都能够有释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满意,还需要培育勃发愉悦的学校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同样是一所学校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走向成熟的最肥沃的土壤。利用校园文化的平台,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精神文化的学习相结合,在大学生校园里感受幸福感和归属感。要积极地强化班级、寝室以及各类集体的概念,让“90后”大学生体会集体的温暖,体味团队协作的观念,多多结交朋友,让每个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得到锻炼,从而让学生从内心对大学教育和管理充分认可,把自己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意识上捆绑到一起,让学生满意学校,满意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家长满意是前提
1.尊重家长的教育参与权,切实发挥家长的作用。家长在高校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理解、配合、合作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其中,参与管理是家长与学校关系的最高境界。比如高校可以开设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活动、听课、参加某些行政会议,让家长充分了解、理解我们的办学理念,学校教育决策、育人理念和方式等也可以多听取家长的建设性意见。某些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让学校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也避免了以后对学校工作的一些误解,而影响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2.保护家长的教育发言权,切实解决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尊重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摆正服务地位的关键。学校如果只注重办学质量的改进,而忽视了倾听家长的意见,就像工厂只注重生产研究不注重研究客户的需求一样,长此以往教育工作就会失掉服务对象的信任。而保护家长的发言权最好的策略,就是广开言路,切实解决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化解矛盾,赢得支持。因此可以开设各个部门的家长接待日,作为辅导员,家长咨询时一定要态度好,耐心讲解,让家长感受到我们和家长同样关心重视孩子的教育。各部门也要自觉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让家长看到学校改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此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3.不断加强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努力创办家长满意的优质教育。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教育前进的表现,也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更大的信心。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将创办优质学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创办优质学校是家长最大的也是最终的教育期望。优质教育的概念是相对的和发展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起点和内涵,我们要抓住本地区的特点,围绕名校协办、传承创新、资源优化、争创一流的原则努力创办优质学校。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满意是目标
我们的教育要配合社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教育不但要在学校里做好办学的各项工作,而且要时刻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变化,了解当前社会新的发展观等重要动向,要与时俱进,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确保教育有良好氛围;做好纠风工作,确保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肯定;做好网上媒体工作,广泛动员师生参与网上测评;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确保无上访、投诉事件发生;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让家长和社会满意。把创建“人民群众满意学校”与维护教育形象结合起来,教育形象、学校形象、教师形象,三者融为一体,密切相关。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用十八大的方针指引我们前进,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天津教育,2009,(8).
[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世界华商经济年鉴[J].高校教育研究,2008,(2).
[3]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Z].2012.
[4]王德勋.关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
[5]徐新华.浅谈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3).
[6]陈联群.李朝鹏,关于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3,(01).
8.关于十八大报告 篇八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突出地位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便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使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修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2]。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3]。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4],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5]。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任务。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62.
[2]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場现代化,2007,(2).
[3]王学渊,李忠健.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J].特区经济,2007,(1).
[4]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
9.十八大报告摘录 篇九
十八大报告摘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O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十八大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十八大知识竞赛的知识09-16
《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 练习答案06-17
十八大报告重点10-16
十八大报告读书笔记06-24
十八大报告学习提纲11-09
十八大报告的亮点01-22
2016公务员法宣在线 第一章 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答案)资料07-28
十八大报告中英双语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