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_画星星》教案

2024-08-28

第6课《_画星星》教案(精选10篇)

1.第6课《_画星星》教案 篇一

《用线画房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刻理解线的表现力和美感,提高线的组织运用。2.学习深入细致描绘复杂对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课前准备 纸、笔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房子,丰富学生对房子的认识和感受,还可以搜集有关房屋建筑的图片、知识。

一、初步感受

分组举行“竞聘房屋销售员”活动,让学生对自己搜集到的典型的、有特色的图片进行推销,学到很多有关房屋建筑的常识。

二、重点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造型之外,还要体会建筑结构线和装饰线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如,瓦房的瓦片、墙砖由许多密集曲线和直线构成,廊檐、柱子线条比较简单,这本身就构成了线的疏密变化等等。

通过示范,用线的不同排列方式去表现一个相同的物体,让学生体验线的魅力。

出示学生作品利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线的角度去分析比较,看这些别人在表现房屋的时候,谁的线条流畅大胆,谁的线条装饰变化丰富,线的排列是不是越满越好,每个人线条的疏密是怎样安排的等等,引起学生注意。

三、表现感受

提出要求:用几何形概括房子的外观,各部分的大小搭配要和谐,高低错落有秩序,造型要别致新颖,做到与众不同。用线添画细节时,要大胆、肯定,线的长短、疏密要组织好,要有节奏和韵味。

鼓励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黑白处理,使其更加完美,最后,还可以为房子添画环境。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对作业中的闪光点要加以肯定,对构思好的作品随时表扬,给其他同学启发。根据不同的作业进行提示、引导。

四、分享感受

在房屋设计好以后,可以组织一个房屋竞买会。

看一看:谁设计的房屋更受大家的欢迎?谁喜欢哪幅作品? 把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说一说。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线条的运用。

2.第3课《 星星变奏曲》的教案 篇二

法帕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主备人:邵维炳 学科长审核意见:

学科长签字: 备课组长:杨露生

备课成员:杨露生

邵维炳

朗叶黎

赵学超 授课时间: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一、内容及分析

内容: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分析: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先抓住句式“如果„„如果„„”和“谁不愿意„„谁不愿意„„”,体会诗人这样假设和反复反问的用意及好处。然后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感悟诗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讨论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分析

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准备

1、可准备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

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六、课时安排 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江河(1949-)当代诗人。原名于友泽,北京人,是朦胧诗群体中重要的一员。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其诗作被收入《朦胧诗选》、《中国新诗萃》等。重要诗作有《纪念碑》、《故园》、《太阳和他的反光》等。

(三)自由朗读

1、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注音。放声朗读。

2、出示投影,检查字词。给几个字注音:凝望 颤动 ..

3、指名朗读,师纠正。

(四)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五)问题研究:

(1)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变奏曲”?

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就是变奏曲。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4)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六)课文主题----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教学设计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代表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课后反思:

《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导学】

一、基础知识训练

1、chàn , níng,wèi,róu, pí,fù

2、(七八个星天外/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1)聚精会神地看。(2)孤独,冷清。(3)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宝贵。(4)安静。

4、如果我是一张白纸/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如果我是一根蜡烛/我会默默给人们带来光亮

[示例二] 谁不愿意呼吸新鲜的空气/谁不愿意沐浴温暖的阳光/谁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谁不愿意拥有美好的生活/可是,人类肆意的破坏/使这一切都变成了虚幻。

【课堂目标检测】

5、(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6、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3.第6课《_画星星》教案 篇三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应知: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应会: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隐性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2.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重点: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物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的传统与创新。

难点: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进而创作有特点的人脸。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准备:课件、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

课前作业:准备一两支你喜欢或者认为特别的笔。学生准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眼力大比拼

他们的脸有什么特点?(出示几张著名人物的脸部特写:刘欢、李咏、肥肥、成龙……)2.欣赏漫画

出示其中几位人物的漫画像,说说这些漫画是怎样表现人物脸部的。小结:要抓住人物脸部特点来表现。

3.欣赏国画肖像并与照片相对比:鲁迅、阿Q、齐白石、观鱼图。

师:不是只有漫画可以表现有特点的人脸,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也可以画出生动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画写意人物。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以马三立为模特,分析人物的脸部特点。

脸形:中国画家用我们最熟悉的汉字总结出绘画头部的理论,其中头部的基本形分别为:国、申、田、由、甲等。

说说课本中的人物脸形分别属于哪种基本形? 五官的特征: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 发型的特征、皮肤的特征、其他装饰(眼睛,耳环等)。2.讲解人物脸部的结构比例。什么叫“三停五眼”?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这三等分和五等分概括了各种脸型正视头像的一般规律。3.用一个词形容书中人物脸部的表情,思考自己会怎样来表现这些有特点的脸。

4.学习马三立肖像的具体绘画步骤,注意墨色的浓淡及用笔的灵活,控制好画面的水分,掌握脸部的比例。学生分析。

(学生知道的要请学生回答。)“三停”:发际至眉毛至鼻尖至颏底。

“五眼”:两眼、两眼之间的距离及眼至左右两耳。学生发言。

1.用中锋蘸淡墨勾出人物轮廓和五官。2.用侧锋重墨画出人物的头发。3.用淡赭石加水染出肤色。

四、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用中国画表现一幅人脸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五官和表情特点。

2.添画人像的另一半或其他。3.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五、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

4.第6课《_画星星》教案 篇四

学科

美术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课题

画感觉

教学手段

白板课件

教学

目标

1、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上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不盲从于他人的观点。

2、在画面构图和色彩应用上要做到新颖独特,对于以往的绘画模式要做到突破。

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学习尝试将个人的感觉具象化。

难点

如何将同一种感觉在画面上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

学情

分析

低年级的同学由于年龄关系,老师在技法渗透上要有所讲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将自然界中的某些画面,在多媒体中进行播放。

教学内容及师生互动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教学附案

导入

播放音乐资料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哀婉低沉的《二泉映月》、有明显景色刻的《荷塘月色》

提问,这些歌曲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如何把它们具象化?

探索新知:

感悟音乐节奏带来的情绪感受,将合适的色彩与形式加入到其中。

介绍冷色和暖色美术知识。

出示范画,引领学生创作方向。

师生共同探讨画面效果,色彩对比与应用,线条的变化与表现、画面布局与内容等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问答:

说说你的情感体验!

将不同的意见对立起来,举行一场小型创作比赛

学生创作:学生创作,感受绘画艺术形式

巡视辅导,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用色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大胆绘画。

展示环节:

1、学生自我展示,向小组或全班同学汇报自

己的作品。

2、学生之间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那么动物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白板课件插入音频播放

拖拽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物投影仪器展示学生作品.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器展评自己作品

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对比色和类适色的认识,学习用色彩进行简单的搭配。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

设计

画感受

红色:热情、活泼、热闹、革命、温暖、幸福……

橙色: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

黄色:明朗、愉快、高贵、希望、发展、注意……

绿色:新鲜、平静、安逸、和平、柔和、青春……

蓝色: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

紫色:优雅、高贵、魅力、自傲、轻率……

白色: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虚无

教学

5.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篇五

课表要求: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教学的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培养人才、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的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纪录片《鸦片战争》《黄海战役》片段,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使用的武器和舰船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洋务运动》)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洋务运动的原因、时间、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中央与地方)、主张。

2、洋务运动主要活动(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建海防;四是兴办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结果及出现此结果的原因。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我做小记者

假如你们是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的“超级小记者”成员,对于发生在中国的洋务运动很感兴趣,专门采访报道此事,你们可以这样报道(在课本上标注即可)

标题:中国的洋务运动

(1)开始时间:

(2)出现的背景:

(3)代表人物:

(4)思想主张:

(5)目的:

(6)口号:

(7)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8)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有:

(9)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

(10)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11)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目的和作用:

(1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派都干了哪些事业)

【引导】

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对本课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提高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兴趣。

2、结合30页动脑筋分析“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3.洋务运动的评价 【引导】

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上图是汉阳铁厂,它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你能说出那时期还创立了哪些近代工业吗? 2.洋务运动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引导】

先引导学生审题。洋务运动目的是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19世纪60—90年代,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启示:面临危机进行改革开放,必须要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先进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学习外国长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的国家富强;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四、拓展延伸

李鸿章既举办洋务运动又签订卖国条约,如何认识这个历史人物? 【引导】

1、看他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包括功过两方面

2、看他对整个人类历史和发展的影响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师生共同小结,生进一步巩固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

1、小明的爷爷是生活在清朝的一位农民,他到了上海,发现那里由许多机器在飞速转动,生产出许多的枪炮武器。你估计小明的爷爷到上海的最早时间应该是: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20世纪初 D、1949年以后

()

2、如果你是洋务派的一名官员,你主张

A、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要想维护清朝统治,必须断绝与西方的交往

C、利用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改良清政府统治

D、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也出现了自己的工厂、机器。洋务派引进这些机器的最主要目的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建立自己的海军

C、维护清朝统治 D、积累企业生产经验()

4、中国近代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

5、有一位外国专家听说要参观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他要去的城市应该是 A、安庆 B、上海 C、福州 D南京

()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名外国记者到中国采访洋务运动发展的情况,这名记者走进一家大门口写着有“自强”二字的工厂,这个工厂不可能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7、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织布局

()

8、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 办了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

9、洋务运动时期的招生广告:这里是我们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学生在这里将学到外语等新课程,毕业后在大型工厂企业就业,就业门路多多,前景广阔,快来报名哟,贴这个广告的单位应该是

A 汉阳铁厂 B 湖北织布局 C京师同文馆 D安庆内军械所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引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3: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请回答:

①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出现在什么时期?

②材料1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③材料2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④材料2与材料3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七、教、学后记

附:练习答案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1A 2A 3C 4B 5B 6C 7D 8D 9C

二:①洋务派的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②先购买,再仿造。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③不正确,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落后。

6.八年级上教案(第6课) 篇六

八年级上教案(第6课)

六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触发爱国主义情感。 说明: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还广泛应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别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如文中对 韩麦尔先生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衣着的描写,对刻画课堂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及韩麦尔的内心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内外的桌椅树木,金甲虫的飞,鸽子的鸣,这此细节,都紧密地与描写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又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圈画、品读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小说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笔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说明: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同时借助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具体,所以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点,成为教学的重难点。圈画、品读是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圈画,抓住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诗歌导入, 渲染氛围 1、出示、朗读小诗,请学生为诗歌配上题目,并谈谈从诗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1、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自己拟题的理由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自己所了解的小说创作背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小结) 从诗歌导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渲染庄严的氛围,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言能促进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 1、小说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用课文原句回答。 2、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找到第11节“……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2、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这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环节,课文篇幅较长,有具体的情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再读课文 圈画品读 1、 引导学生感受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指导学生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 ⑵教师进行调控,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引导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指导学生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 (2)、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指导学生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 是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下被进一步激发,使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多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感知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学生的阅读感受必须依托于文本,而通过圈画品读的方法能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找到依据,同时,也能让学生感知到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并借助细节描写,塑造出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懂得在习作中要借鉴这些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时调控,确保学生讨论的有效性,而不是一味的“放羊”。 课文研讨 归纳主题 作者为什么不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交流、探讨 主题: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这个问题的设计紧承以上探讨人物的环节,能够比较自然地从“感受人物形象”过渡到“把握文章主题”。 布置作业 借鉴感悟 2选1 1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300字左右)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提示: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300字左右) 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在片段写作中再次感受小说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7.高中历史教案第6课(本站推荐) 篇七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政局变动的背景

1.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2.侵略战争威肋着清王朝的统治。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央机构的变动 1.时间:1861年 2.主管大臣:奕。

3.奕主管事务:外交、通商、洋务事宜。4.影响:

(1)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又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三、辛酉政变——中央掌权者的变动和对外国列强态度的变化 1.背景:

(1)《北京条约》签定后,英法联军推出北京。(2)侵略者要求朝廷还京,履行条约。

(3)奕主张妥协和好,肃顺、载垣等辅臣反对。2.经过:

(1)1861年皇太后慈禧与奕勾结发动政变,处置八大臣。(2)同治帝载淳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为议政王。3.影响:

(1)慈禧太后成为实际最高统治者,开始长达47年的统治。

(2)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四、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地方掌权者的变化 1.原因:

(1)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队堕落。

(2)湘军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汉族官僚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3)慈禧太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倚重汉族官僚。2.表现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势力扩大: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掌握地方实权,在清政府中举足轻重。

3.影响

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审定意见:可以采用。

8.第6课《_画星星》教案 篇八

《众数》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2~12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教学用具:课件。(课件出自农远工程网络)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情境引入。

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李叔叔求职记”。

2.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算一算,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3.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数来反映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

二、学习新知

1.提问: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2.揭示:这里的“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并请学生猜猜是哪个“zhong”字。

3.小练习:找出下面两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试着说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板书。

三、解决问题

(一)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6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4.小结: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二)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1.根据提供的工资表,帮助李叔叔做决策。

2.根据射击队员的成绩,帮助射击队选择合适的参赛队员。3.生活中的数学。

四、全课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了解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

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

3、制作本节课课件。(课件出自农远工程网络)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00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 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请你说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 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指导学生看图。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要求把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2:能根据复式统计图直观、有效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预测;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

点:

经历用复式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从而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与功能。难

点:

通过实践真正发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分析功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件出自农远工程网络)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演示:五(7)班武昭德和彭超跳绳比赛训练的场景。2.出示训练测试成绩表如图:

3.提问:从表中你了解哪些信息?你认为谁在运动会上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我们必须要根据这两位同学跳绳个数变化的具体情况来科学的分析,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析她们跳绳个数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选择方法:折线统计图(板书)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4.出示第一张单式统计图

学生回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依次描准点再依次连线!师生共同完成第一张折线统计图。

师:通过这张统计图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武昭德在这6天训练成绩的增减变化了!

5.再出示第二张折线统计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彭超在这6天训练成绩的增减变化了!

师问:如果想请你同时比较这两位同学跳绳成绩的变化情况,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把两个折线图合并在一起!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

1.多媒体出示:其中一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现在我们要把两个折线图合并起来,统计图的标题应该为什么?

2.继续观察:图中只有武昭德的跳绳变化情况的折线,怎样将另一人的折线图画出来?(方法同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

3.多媒体演示颜色相同的折线,设疑:这两根折线图颜色一样,它们各表示哪个?为了区分不同的统计对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也可以用实线和虚线表示!(多媒体演示不同的颜色!)

师:为了避免弄错,我们要用不同的颜色区分统计对象,还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注出来(多媒体演示)。

4.解释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看图人它所表示的对象的!

5.师:好了经过大家一翻周密的思考,我们已经把表示两人跳绳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合并好了,谁来给这种新的折线统计图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学生:合并、重合、复式„„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6.师: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学生:A:只能看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B:可以较容易的发现两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7.分析、预测

问题一:武昭德和彭超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6天呢? 学生:2个、5个。

问题二:武昭德和彭超的跳绳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学生讨论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成绩都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武昭德是稳步上升,彭超是忽低忽高;武昭德最后三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彭超好。

问题三: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学生:预测武昭德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彭超。(多媒体演示比赛的结果)

四、小结:今天这堂课,从同学们的机智分析中,我能感受到咱们班的同学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们愿意用自己的能力来继续解决问题吗?

作业:1.完成书本P127的统计图,并分析、解决问题。

2.请对2008年奥运会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金牌获奖的情况做一个预测!

板书设计:

复试折线统计图

优势:较容易的发现两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制图方法:1.描点

2.标数据

3.依次连线

《打电话》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了解打电话的方法,学会打电话。能用普通话进行交谈,能把话听清楚,说明白。渗透讲文明,懂礼貌的思想。

二 教学重难点:学会打电话,练习打电话。

三 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兴趣。学生通过说,演,练的学习过程,在情境中各抒己见,做到会说,会用。

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话机2部。(课件出自农远工程网络)五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传话”。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为打电话的教学作一个铺垫,也是为了让学习气氛放松放松。

(一)直观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玩了一个“传话”的游戏,老师这有一个传话的工具,你们认识吗?

(导出电话机)

师:啊,都认识啊!那么你们会打电话吗?(学生兴致高昂地回答:“会。”)

(二)创设情境,激发说话兴趣。

师:都有经验啊,那你能用你的经验帮助一个小伙伴吗?(渗透互帮互助思想,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识图说。)

师:小明生病了,不能上学,他该怎么向班主任李老师请假呢?(大家出谋划策,练习说话。)

师: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方便快捷?(打电话)

(三)指导练习,培养良好习惯。

师:假如你就是小明,请假时该怎么说?打电话请假要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加入学生讨论,适时帮扶。)

师:大家讨论得真热烈!那么假如你是小明,打电话向老师请假该怎么说?(让学生试说,多肯定少批评,引导学生总结出打电话要注意的内容,教师再小结方法。)

师:大家分析得真清楚。为了帮小明把事情办得圆满,咱们再来演演打电话的过程。同桌两人先练习,一个人当老师。一个人当小明。师:大家分析得真清楚。为了帮小明把事情办得圆满,咱们再来演演打电话的过程。同桌两人先练习,一个人当老师。一个人当小明。

师:谁想给大家表演表演?(在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评价,适时奖励。)

师:你们表演得真好!现在有一个和老师直接对话的机会,谁想把握?(添加忙音,加大难度,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四)扩展练习,丰富交际内容。

师:如果现在真的给你一个打电话的机会,你最想打给谁?(引导学生说话,老师配合练习。)

(五)布置作业,交际回归生活。

9.第6课《捅马蜂窝》教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本节课的生字新词。

2、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甸不要读成diān读dià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检查学生理解纠缠、乐园、反驳、痊愈、惊魂稍定、罪孽感、这些词语的情况

三、出示自学指导二

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四、出示自学指导三

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想一想,每次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1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结合全文,理清“我”情感变化的线索,交流“我”对思想感情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认识。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起因 好奇

经过 惊呆

结果 沉重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上节课我们了解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

2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回答,

为什么说爷爷的后院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乐园,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找出描写马蜂窝的句子读

一读

2、默读2至7分别用不同符号画出爷爷奶奶我和妹妹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体会。

a文中对“我”、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b找出比喻句,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c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d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e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重点研读第7段。作者捅马蜂的过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突破性。“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

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8~11段,我为什么充满了一种罪孽感?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

服。

五、出示自学指导三

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悔恨什么?又在企盼什么?

理解句子:“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小结第8~12段内容。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惦念忏悔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作一次小练笔: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吃惊→盼望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0.第6课《_画星星》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学会重复REPEAT命令的操作

[教学目标]:1、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培养同学综合利用命令和独力考虑的能力。

3、培养同学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REPEAT命令的操作

[教学难点]:REPEAT命令与其他命令的综合使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远志多媒体教室广播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还记得画正方形的命令吗?

FD 100 RT 90

FD 100 RT 90

FD 100 RT 90

FD 100 RT 90

这里FD 100 RT 90这组命令用了4次,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新命令来简化这些重复的步骤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复”命令。

二、新授

活动一:

利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

重复命令:REPEAT 次数[需要重复的命令]

重复命令的作用是按规定的次数重复执行方括号里的命令。

做一做:

画正方形

CS REPEAT 4 [FD 100 RT 90]

请生自行操作看效果,并交流操作结果。

师点评:需要重复的.命令要用方括号括起来,并且方括号中的所有命令必需写在一行里,命令间用空格隔开。

试一试:

1、利用重复命令画边长为100步的等边三角形。

CS REPEAT 3 [FD RT ]

2、大家试试用重复命令画P51图3的等边三角形。

同学动手,师指导。

做一做:请分别输入如下几组命令:

CS

REPEAT 5 [FD 50 RT 72]

REPEAT 6 [FD 50 RT 60]

REPEAT 8 [FD 50 RT 45]

你看到了什么图形?生回答

师:通过操作发现,海龟画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时恰好转一周。有个规律,就是转的角度为360/边数,画完图形海龟转一圈又回到起始位置。

试一试:

用重复命令画边长为50的正十边形,生动手操作。

CS

10 [FD RT ]

活动二:

利用重复命令画规则图形

做一做: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用重复命令画图4所示的“米”字图。

CS

REPEAT 8 [FD 100 BK 100 RT 45]

大家说说每画完一条都要回到什么地方?(原点)还要转多少度?(45度)

试一试:用重复命令画图5的图形。

CS

REPEAT [FD 100 BK RT ]

做一做:

出示图6问谁能也用重复命令把图6画出来?先想想怎么把这长方形变成可重复的图形?

小组讨论,试写

CS

REPEAT成2[FD 50 RT 90 FD 100 RT 90]

上一篇:爱国主义讲故事下一篇:中考写作素材:挑战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