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18篇)
1.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邹艳玲
沁阳市第一中学,河南沁阳454550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措施和手段,才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首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潘家峪发生地血案,七三一部队的恶行等。
其次,通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情感又反作用于知识。如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从对抗走向合作抗日,而后来为什么又从合作走向对抗?通过对这一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政党、一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
二、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应该说,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是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都要达到的一个要求。教师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而应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拓展一定的教学内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在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尽管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但它是西周才确立的政治制度,夏、商两朝的政治制度是与之有一定差异的。笔者结合学生状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明确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础上,对夏、商两朝的王位世袭制、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等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认识更深刻,恰当地理顺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着变化,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制作成实用性极强的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其次,教学中经常大量使用课件,不利于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需要有一系列的硬件设备,如音箱、遮阳窗帘等,这些设备往往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效果。
四、更新课改以前的教学方法
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
要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
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更新学生学习方法。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以展示、知识也逐步积累。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都应该有实质性的变革。我们应该以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手段,引领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灵之灯的火把。
2.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二
一、结合留白进行小说教学
很多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都是针对小说本身进行教学的,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成效, 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适当地结合留白艺术,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探究小说空白处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更好地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项链》的结尾:“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 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方式真让人目瞪口呆, 颇感意外。好奇的读者一定想知道罗瓦赛尔夫人之后会做出何种反应, 但是聪明的作者写到这里就停下了, 让人回味无穷。我在教学这篇小说时,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续写, 挖掘小说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任务布置下去后, 学生非常积极, 写出了很多自己想象的结尾。之后, 让学生把自己所想象的结尾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出来。经过大家的讨论, 最终一致认为, 《项链》这篇小说的结尾是无法超越的, 如果作者把大家所设想的这些结尾给写出来, 就会显得索然无味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小说的魅力所在。
二、结合电影进行小说教学
由于小说的经典性, 很多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为激发高中生学习小说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教师可适当结合电影进行教学, 效果很好。
在教学《项链》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项链》给学生看。看完之后, 我给学生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问题一:电影《项链》和小说《项链》对比, 你认为电影中玛蒂尔德捡菜叶的镜头设计得是否合理? (电影中呈现出这样一个片段:在还债的过程中, 玛蒂尔德看到腐烂的菜叶, 就会毫不犹豫地捡起来, 连乞丐都对她投以鄙夷的目光。) 小说中并没有写到这点, 请发表你的看法。问题二:电影中有一个镜头, 当罗瓦赛尔先生为了还债深夜还在替别人抄写账目的时候, 玛蒂尔德对他说道:“为了还债我们就别要孩子了。”而影片中玛蒂尔德后来与带着孩子散步的福雷斯蒂埃太太再次相遇时对其孩子的特写, 又有何意味呢?请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小说的写作意图更加明确。
三、结合表演进行小说教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还可以结合表演进行教学, 让学生根据对小说的理解, 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在执教《项链》之前, 我就要求学生分小组对小说进行角色扮演。接到这一任务后, 学生表现得很积极, 对小说中的角色进行反复揣摩。在进行表演的时候, 每个小组都呈现出了自己编写的课本剧, 加入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其中, 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个小组的表演:
福:你刚才说, 你买了一串钻石项链还给我?
玛:是的, 你没看出来吧?简直一模一样! (玛蒂尔德快乐地笑了, 自豪、天真, 可福雷斯蒂埃太太却一言不发。)
玛:怎么了, 福雷斯蒂埃太太?难道你还在生气吗?
福:亲爱的玛蒂尔德, 我必须告诉你……
玛:什么!
福:我那串是假的呀, 至多值五百法郎!可却让你…… (玛蒂尔德愣住了, 但微笑很快又呈现。)
玛:也好, 因为那让我学会了一样东西———生活。
这段表演不仅改编了小说中的语言, 还增加了对课文结尾的续写, 在表演过程中的细微动作也非常耐人寻味, 赢得了满堂喝彩。
为了更好地演绎小说中的角色, 学生往往会对小说进行反复阅读,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小说的内容自然而然就会被学生理解和吸收。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要好很多。
3.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说 审美教学
小说文本的教学中,从故事的学习与体会中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学,这是小说文本教学中应当实现的一个目标,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小说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小说文本不仅故事性强,学生容易融入,很多小说作品背后往往有着较为深厚的内涵,要么就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要么就表现了一些特定的人物形象,反映一些社会现实。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小说作品,在作品的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都很有必要。这不仅是实现小说文本的深层次教学的方式,审美教育的渗透也会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形成。
一、分析小说的结构美
小说的审美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审美教育也可以融入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首先,对于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而言,分析整个故事的结构设置与安排是学生能够把握这个故事的第一个步骤,在分析小说的结构中也能够很大程度融入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优质的小说作品通常在文本的结构安排上都十分精妙,作者对于故事情节的推进会有非常精心的设置,我们也能够在作品中看到很多作者设下的伏笔。这些都是在小说文本的教学中需要学生仔细体会与感受的内容,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作品的结构特点,也是对学生自己进行故事描绘的一种写作方法的教学。教师可以首先从分析小说的结构美入手,让学生从这个层面感受小说作品的特点,并且潜移默化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本文以《最后一课》为例,分析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如何有效地渗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在这篇文章的分析中,很多人会认为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还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主题。但是我们在初次阅读时所能感受到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作者在写作中不仅是多次设下伏笔,而且做到了多层伏笔,在相互照应中推进小说的情节发展。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推陈出新完成新课标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新体验,要引导学生对于这篇文本首先从结构上进行充分的把握,感受这篇小说作品在结构安排与设置上的一些特点,体会其中的结构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这些写作手法,分析它们如何推动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的。首先从作品的结构出发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这不仅是让学生感受与把握小说作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学过程,也会逐渐渗透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二、感受小说的语言美
感受小说作品的语言美,同样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一个很好的教学过程。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这也是文章实现情感表达与主题刻画的一个写作方法。在分析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语句,和学生一同分析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这会慢慢让学生领会到文章的语言美,学生对于作品中包含的那种深厚情感也会形成更深入的体验,这也是审美教育在实践时可以起到的积极效果。
《最后一课》一文中有很多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比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可以将这句话作为教学范例,让学生体味这句话的言外这意。慢慢的学生们仿佛回到了作者文中描述的那个时期,像小弗朗士一样坐在教室里体味这句话――只要没有忘记祖国语言,就算成为亡国的奴隶,我们仍能保持着祖国的血脉和情感,而这正是在压迫与侵略中唤起斗志的号角声,也是最终获得解放回到祖国的呼唤声。这种教学引导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优质的语言在传达情感与揭示主题时能够发挥的效果,也是从语言层面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的一种良好模式。
三、体会小说的情感表达
小说作品通常都会有较为明确的主题,结合相应的主题,作者必然会进行一些相应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与感受作品的内在情感,领会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模式,这不仅是小说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在进行小说的审美教育时需要良好实践的一个教学主题。学生在学完小说文本后会形成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感知,对于文章情感的领会也会有浅有深。在文本教学结束后,教师很有必要进行一个教学升华,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引导或点拨,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情感,也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来加强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
4.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四
茂名市第十二中学许巧诗 摘要:广东省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探索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 创新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
2006年,广东省从高一年级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尽可能有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如何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模式等问题是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需要广泛借鉴其它学科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
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二、制订任务,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由于本身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已经会了,就自己操作电脑,不听老师讲解。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数据加工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EXECL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上。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体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提炼出蕴含于数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恰当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中介绍的软件繁多,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一到两种软件为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出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一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探究,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比较分析各类不同工具特点,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理解和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并能迁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四、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请教老师,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其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份成绩表为例,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迅速得出结论。接着提出求20人的成绩总和,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利用EXCEL软件中“∑”求和,完成操作。接着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五、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这些形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它给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艺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7月
2、李艺主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2003年9月
5.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五
海城区第六小学赖 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系、多学科融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彻底改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的现象还较普遍,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问题仍很突出。
因此,探索和构建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式和方法很有必要。
一、教学策略及其阐述
策略一:品词、品句、品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叶老的话和《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一致的。品词品句,是对于作者用心斟酌的最准确、最传神地表达感情的字词,对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语句段落,反复咀嚼、玩味、品析、吟诵,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学生悟文中的美妙处,品文章的意蕴,在词句的揣摩比较中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语感得到发展。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去感受语言的形象美、蕴含美、情感美、技巧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策略二:感悟、积累、运用
感悟、积累、运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教学逐级推进的三个层次。
感悟:学生通过阅读,既能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审美情趣。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不是靠教师给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而是靠学生自主地阅读实践,主动积极地经历理解、感悟的过程。
积累:有关心理学表明,儿童掌握语言工具是循序渐进的。他们通过听和读,从口头和书面这两条渠道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然后加以领悟,储存进自己的脑海,等到需要交际的时候,就从自己的记忆仓库里“取出”,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达。因此,不断地吸收、不断地积累,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有力保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广泛阅读与大量背诵是最佳途径。
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提高语言实践能力为重点,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够运用”。运用是指听、说、读、写的运用,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言内化的最后归宿。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积累的语感激活起来,使他们积累的言语范式得以重新构建。策略三:实现语文教学的“三境界”。
在语文教改百花齐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还语文教学本色。
我区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曾借用佛家三境界来解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扎扎实实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训练;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即语文课又不是(像)语文课,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各科整合的综合性„„让学生唱之、蹈之、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第三境界:“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意为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我们唱之、蹈之、画之„„指向清楚,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同时也是借用这种形式更好体悟语言和学习语文。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1.自主阅读,提出疑问。
此模式的设计来源于“以学定教”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回归“自我”,尊重“自我”。课的初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质疑问难,首问于师,激活课堂,建立起课堂美好的第一印象。这一环节,学生的体验也许是肤浅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它也是最珍贵的,它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教师的“给予”与“嫁接”,既是下一个环节“主动探究,精读解疑”的序曲,又是再下一个环节“教师引领,促进生成”的前提和依据。
2.主动探究,精读解疑。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自我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理解学习内容所表达的含义,还要理解它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体验文本、生成文本、构建新的信息库及新的知识体系。精读解疑,是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赏自己喜欢的词句,玩味自己喜欢的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关键的是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或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发表见解。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探究欲望得以释放,被动接受就会变成主动探求。主要问题设计: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你准备和大家交流些什么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把暂未解决的问题留给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合作交流,共享成果”来完成。学生在自主探究,精读解疑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也提出很多问题,有精辟的,也有失偏颇的。这时,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师生分享在交流探讨中得出的成果。
3.教师引领,促进生成。
这一环节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修正和补充。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认识难免肤浅和片面,知识点难以全面梳理,教师必须及时予以点拨、修正、梳理、补充、完善。这要求教师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教师如果过分依赖预设,那么课堂是静止的、僵化的,教师照本宣科背教案,导致教师教死书;若过于强调生成,则可能导致课堂繁琐无序,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难以调控局面。因此,教师要顺学而导,注重生成,要有效引领,引领学生在疑难处、未知处、在欠妥处、在精彩处,以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80年代初执教的《我们爱祖国》一课,是处理预设与生成最典型的例子。课中有一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祖国”一词很抽象,斯老师是这样顺学而导的:当学生回答祖国就是南京时,她告诉学生南京是一个城市;当学生回答祖国是一个国家时,她启发学生想:美国、日本也是一个国家,能说就是我们的祖国吗?当一个学生说出“祖国就是我们的国家时”斯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及时补充“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就叫祖国。”在斯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初入学的小学生不仅弄懂了“祖国”这一十分抽象的概念,而且使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深深扎根于脑海。
4.升华主题,拓展深化。
这个环节是对前面三个环节的总结与深化。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那就需要教师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教师有效的拓展开阔学生的学习时空,使文本得到升华,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片生机。重要理念:(1)拓展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如《乌鸦喝水》一课,假如你是乌鸦,还有其他的办法喝到水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进行大胆的探究,有的说拿吸管吸,有的说拿个低口的盆子来装瓶子,打翻瓶子里的水,水倒进盆子乌鸦就能喝到水了„„(2)拓展以学生固有的知识点为支点。如在执教《江雪》一课时,当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品赏诗句、领悟诗意后,我们及时归纳学法后相机出示《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对比两篇作品在结构、手法、主旨等方面的异同并进行自学。这样,有效拓展了语文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3)拓展以学生的发展为着力点。如我们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是这样拓展的:“同学们,得到爱是快乐的,给予爱更是幸福的。”这样,把文中的母爱上升为爱的给予与传递。并设计“爱心传递行动”将文中母子之间的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和感化。
在上述的确立教学策略和构建教学模式的各环节中,“三品”是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的特点,让他们在对词、句、文的品读中,对一篇课文的表现形式产生一种审美的感觉;而“感悟”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由对文章组成的各要素的感觉、知觉、表象上升为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初始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反复产生和存在于学生的记忆中,便形成了对某种“感悟”的积累;“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运用”既是此认识环节的归宿,亦是下一个认识环节的出发点,这就形成了学生通过品读一些文章的组成要素来感悟文章内容,通过感悟文章内容来逐步认识人生的认识发展的整个链条。而“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主动探究,精读解疑→教师引领,促进生成→升华主题,拓展深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则是对上述策略的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实施。“读―品―
6.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六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强调了读者理解的多样性和意义生成的不确定性。文本还原它丰富、立体、多维的开放性本质,师生均可实现阅读主体的地位,借助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图式去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阅读由“教学”状态进入“真实的阅读”状态,通过对现有语言材料的梳理、提炼、概括、整合,学生从语言学习走向言语实践,从知识积累走向素养提升。批注式阅读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预设性,课内与课外相互融合,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基于此,当前高中语文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批注式阅读的内涵
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在读物上作注释、写评语,突出重点,启发思维,以帮助理解和评论读物的读书方法。这里的批注,可包括旁注、眉批和总批。
2.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2.1批注式阅读教学实现了互动教学;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引入批注式阅读可把这种方式落到实处。批注式阅读教学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构成互动态势,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沟通,相互交流,有利于群体地扩展,深度地理解文章,丰富作品的内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体性。
2.2批注式阅读教学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没有量的积累,就难以有质的飞跃。现代阅读活动论证明,只有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背诵,才能生成语感,沉淀素质。批注式阅读以读为主,读写紧密相连,边读边写,读时直接,写时具体。因此批注式阅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起融合的桥梁,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把自己和他人对文章的批注收集整理成写作素材,借助读书笔记、读后感、评论等形式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深刻思想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2.3批注式阅读能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指导下的批注式阅读,不但适用于课文学习,也适用于课外阅读。把阅读范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这不仅使学生可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开阔了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3.1准备形成;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有备而来”,消除了畏学心理,积极自信地投入课堂。
在批注起步阶段,教师应处处留心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独立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表面上是零作为,实际上是心、脑、眼并用,为下个环节的开展充分作为。在学生产生问题的间歇,再根据学生不同差异给予适当提醒、启发或帮助。这一阶段教师的作为应遵循少说、多看、多想的原则。
3.2自由批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可进行自由批注。
3.3讨论交流;无论是班内汇报,还是小组交流,批注的反馈是毋庸置疑的。智慧与灵感的交融也正是在合作交流中才得以闪现。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知识结构不同,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所以当学生完成批注式阅读后,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个别交流,可以是小组内的交流,也可以是班级内交流,或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是学生课下批注,课堂上交流,也可以当堂批注,集体交流。
3.4总结评价;由于学生批注式阅读的交流往往没有一定的章法与顺序,前后跳跃性会很大,故总结是很重要的。总结评价不是完成任务结束式的评价,而是以此为基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发言过程。而且应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总结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不搞“一刀切”,不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风格的多样。
7.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探索 篇七
一、采取合作探究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不仅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完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 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所谓合作探究教学, 是指在围绕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而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则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注重合作探究教学,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产生合作探究意识, 另一方面要注重任务的设计与安排。首先, 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基础学习任务, 根据教学重、难点,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探究任务, 以满足处于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并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其次, 教师要掌握好所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 教师所设计的合作探究任务应体现发展创新的教学理念, 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合作与探究学习中掌握技能、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能力。例如, 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Unit 1 The written world中的Reading——Appreciating literature”时,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 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 设计探究任务如下:
(1) 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章, 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 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 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划出来, 然后在同桌之间进行合作探究, 或者自主结合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3)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初步掌握情况设计如下探究类题目:①Why do people think Charles Dickens is the greatest writer in England?②Whatʼs the character of classic literature?③What is an example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Great Expectations?
(4) 教师要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必要的指导与引导, 促使学生的思维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并快速解决相关问题。
二、注重阅读教学的延伸,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 并不断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口头运用英语的技能, 丰富学生词汇量及语言信息量, 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可供利用的阅读教材, 如一系列必修模块中, 从模块一到模块五, 每一个单元中都有3个小单元, 每一个小单元包含4篇阅读材料, 阅读量为3 000字左右。从这一数字我们可以推断出:《牛津高中英语》5个模块的总阅读量可达4.5万字。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中所涉及的文章实施教学, 以拓展英语阅读教学范围,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教学。
1.报刊资料
为学生订阅《双语报》或《英文报》, 保证学生人手一册。还要注意订阅英文报刊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逐层递进的原则, 如高一为学生订阅《21世纪英文报》的中学生版;高二可以为学生订阅《21世纪英文报》的大学生版。学生总的阅读量应达到30万~40万字。
2.网络素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网络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与日俱增, 不但新鲜、快速, 而且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只要在搜索框中输入相应的关键词, 就能搜索出大量的相关信息。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素材, 为学生筛选出适当的文本材料,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拓展发挥空间, 提高阅读水平。
三、注重口语教学的延伸,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促使学生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如提倡教师用英语讲解英语知识, 学生在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中, 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听力水平, 而且有助于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久而久之, 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而且学生开口说英语时也不会觉得别扭。其次, 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听、说英语的机会, 如在班级内开办英语角、举办英语朗读比赛、创办英语俱乐部、开设外教课程等。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训练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用英语讨论问题的能力。此外,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
总之,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是教师们永久追求的目标, 需要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 勇于实践, 开拓创新, 从而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更好地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8.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有效措施
教师要紧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重视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实现审美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老师、学生以及阅读内容,并且始终围绕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审美教学具体实施方针,对学生进行审美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逐步具备小说审美阅读的基本知识,养成自身的审美观,形成审美的基本能力。
一、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现状
1.审美观念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也随之改变,初中生也是如此。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正在向着多元化发展,而小说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其所展示出来的审美标准比较单一,学生被各种各样的审美标准所扰乱,追求多彩多样,小说所散发的独特的魅力就很难被学生所发现和接受。
2.小说难理解,学生无法体会小说之美
小说种类繁多,很多古典小说受到写作背景和语言的影响,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古代文人在写作时其真实用意总是比较隐晦,常常大量使用典故、借古讽今、借物喻人等手法来进行写作,并且追求章节的环环相扣。而课堂时间又有限,老师只能挑重点讲解,导致学生对小说的深层次含义无法很好地理解,更无法从中感受小说美的所在。
3.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小说审美教学的发展
受到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总是追求高成绩、高升学率,为了给语文考试重点内容节省时间,总会减少小说审美教学的课时,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讲解也总是挑一两个来讲,学生不能深层次地理解小说,不能真正地走进小说,与小说进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换,也不能真正感受到小说的魅力所在。
二、改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策略
1.强调课堂设计,指引学生感受意境美
教师在审美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认识小说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再从新课程改革标准出发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合理的审美教学设计,寻找正确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注重想象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想象力
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审美教学提出的标准,我们可以得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对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只有具备这两种能力,并合理地运用它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小说,得到更全方位的审美感受和感知。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所看到的腰鼓表演,并且与文章进行对比,发现自己所接触的与课文中所描述的是否相同,自己在看腰鼓表演的时候,是否感觉到场面的宏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所观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腰鼓表演用一段话描写,使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3.结合真实生活,引导学生感受整体美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因此,在小说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做笼中之鸟、井底之蛙,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出现思想上的碰撞,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中一般都涵盖着生活中的美。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结合生活,再通过学习,慢慢地学会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感受整体美。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老师就可以带领大家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自感受春天,他们就更能对文章产生认同感。
总而言之,经过多年来的新课改,小说审美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审美教学贯穿到整个小说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体味人生百态、酸甜苦辣,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田洁.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6).
9.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九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语文界对新课标和课堂教学的研究有不少新的成果,但对于课堂实效的研究仍然局限于旧有领域,至于对情感因素、高初中课堂教学比较和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的互生效应等的研究急需深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新课程业已实行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届,还存在着许多不合时宜的老观念、旧做法,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学上无动于衷,对提高课堂实效更是手足无措,或者“旧瓶装新酒”,或者“老年拉破车——慢慢来”,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阻碍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亟需予以匡正。本课题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概念界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包括“新课程背景”、“课堂教学”“实效性”三个核心概念。
所谓“新课程背景”指的是教育部2003年颁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广东省2005年开始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随之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平台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科学的学法指导、师生互动来实施教学的活动。
本课题所说的“实效性”不是简单狭隘的分数量化,而是以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素养的生成量为主要参照,以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语言等与学生的情感要求、思维状况、活动方式及强度、接受能力的和谐性和一致性为旨归,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养、思维素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及其作用,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等。而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多数集中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特点、理念、利弊和与以前的区别等方面。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是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中提出“表现与存在说”和钱梦龙提出的“导读说”。前者从接受学的角度界定了语文与人的内在思维与情感的关系,为本课题寻求提高语文课效的途径奠定基础。后者的导读艺术是提高课效的方法基础,为本课题的深入探讨提供启示。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突出的 实践效果。
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系统实施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目标是通过开课评课、讨论座谈、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手段,加强大范围交流,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阅读、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我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2、研究内容(子课题):
(1)高中语文新旧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广东省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嬗变;新旧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比较;新旧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比较。
(2)高中语文分领域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主要包括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a、思维度与情感度研究
b、预设与生成研究
c、诱导与激发研究
e、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对新旧课堂教学从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
(2)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挖掘其实质,总结其特点;分析国内同领域研究的得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类研究法。将总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4)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课堂为阵地,大力开展优质课评选和观摩活动,并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撰写教学心得。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申报阶段、比较研究阶段、分领域研究阶段、达成方法研究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申报阶段(2007年3月—2007年9):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比较研究阶段(2007年9月-2008年3月):重点研究新旧课堂教学在目标、理念、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方面的不同。
分领域研究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2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阅读、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工作;进行实效性达成途径研究。完成中期各子课题研究报告。
达成方法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包括思维度与情感度研究、预设与生成研究、诱导与激发研究。
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0):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
1、思维度与情感度决定课堂教学实效度
思维度和情感度是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内动力,当然也是教学效果的最根本保证。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为此;要让学生快乐学习,体现学生“自主、参与、互助、合作”,开发激活学生的个性、智力、创造力,注重“创新教学”,让课堂闪耀着个性光芒。
课堂上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给学生预留适时适量的思维时间;提高思维的自由度和有效性,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开放性的,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同时,要优化教学内容,提升点拨技巧,增加学生的有效思维。大胆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是疏浚课堂活水的良方。
2、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性是提高课效的关键
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却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没有充分“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生成”;不做足“预设”功课,即使“生成”来临,也会被无知扼杀;惟有充分“预设”,方敢直面“生成”;“预设”做得越充分,“生成”得才会越精彩,当然,这里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智慧,也离不开教师的“非预设性”理念。“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反过来讲道理相同,再充分的预设,也没有课堂生成得精彩。
3、巧妙的诱导和激发是提高课效的有效手段
巧妙的诱导和点拨是疏浚课堂活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的真正的含义就是使学生真正的学。在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要以平等、民主、开放、合作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向着全面发展转化。有人把教师比作引领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中探寻胜景,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娓娓动听、饱含激情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登山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烦、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排除了路途上的迷障。教师一路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克服重重障碍,登上峰顶,神清气爽,一览众山风光。
4、“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课型实践
所谓“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就是在作文教学现场(课堂),师生就文质兼美的高品味美文(尤其是名家美文)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当堂研读、品悟,让学生深入把握美文的思想内容,感受其艺术魅力,从而摄取其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以此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实质性影响。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文赏读法”的实质是深入学生的灵魂和心里,从内质入手解决内质问题,这无疑是最科学、最有效的。“美文赏读法”更重要的核心价值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情绪思维”。所谓情感思维,“是一种以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相结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思维。”i这种思维是学生写作灵感的触媒。现场赏读的方式有利于提高阅读美文的效度,唤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激情,让学生对美文有更深入、直接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八、研究后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比如作文教学的初高中衔接和系统化问题;阅读教学的“量”与“质”的关系问题;课堂语文实践
活动与语文教学成绩的“转化”问题;如何利用情感因素提高课效的问题;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某些矛盾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度问题;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力量统整问题;研究成果(论文、心得、公开课)向校外的推广问题等。
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将把一下几个方向作为重点:
第一,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方式和效果研究。学生在作文和阅读课堂如何才能真正动起来,实现思维度的最大化。
第二,如何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利。目前教学先进手段的使用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已经流于形式,对提高课效起反作用。
第三,对内涵型子课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比如对教学环节、课效优化途径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年以来,本课题研究已经拓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几乎涉及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各个方面。课题组也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研究心得。以后我们将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力争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九、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钱梦龙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周成平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林华民著,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6)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8)
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2)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韩军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课题组
10.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十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课堂提问若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使全体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正所谓一问激起千层浪。
那么,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所有学生,不要只顾局部。
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课堂提问以中等难度的问题为主,也要有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也要舍得在后进生身上花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为其回答问题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其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以表扬;答错了,要及时引导,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代替其回答。
二、要增加思维含量,不要流于肤浅。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不会浅尝辄止、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思考价值,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不是仅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课堂提问的肤浅、单
一、平庸、死板、公式化或模式化,缺乏发散性无任何悬念,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高明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往往能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浪花,使之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波澜起伏、高潮迭起。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他们觉得高不可攀,而是要其“跳一跳”才能解决。恰当的课堂提问,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顺利解决问题。教育家孔子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觉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善于使用学生熟悉的浅显的事例或道理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事物的认识、经验有所发挥。
三、要加强趣味教学,不要枯燥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课堂提问题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教师恰当设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解答欲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钻研教材、深入地探究寓于其中的深刻问题。
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而抽象,语调不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提问缺乏幽默与诙谐,死板公式化,无发散性且缺乏悬念,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当然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要随波逐流。
课堂教学跌宕起伏,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时,不能不加任何限制,任凭课堂脱离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探究拓展、纵横驰骋的同时,不忘把课堂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如有位老师在讲《归去来兮辞》时,老师第一句就问:“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说是为了回报社会;有的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多的学生说是为了升官发财等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回答,于是这堂课就只是讨论了读书的目的与意义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没有关系。这类没有创设典型情境的提问,使得学生要么无法回答,要么乱答,当然不会有好的课堂效果。
五、要注意课堂反馈,不要消极应对。
对教师来说,组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实施动态控制的过程,要想有效地进行控制就必须重视课堂反馈。然而,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赶进度或防止脱离教学目标,常常对意料之外的答案或过早评价,打断学生思路;或过晚评价,以致丧失启发学生的良机。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要么含糊不清,闪烁其辞;要么干脆避而不评,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没有任何明确的解释与说明。像这些不注意课堂反馈的做法,往往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1.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十一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结合学生的具体现状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辩证的观点来理解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恰恰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又会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个重点,整堂的教学就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为例,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在讲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时,因为有的学生晚上说话、早晨不出早操产生灵感。我便举例说:“如果把学生近似看成一条直线的话,那有些学生晚上该包含到床面的时候不包含,而早晨该与地平面相交的时候不相交。”例子虽不太恰当,但学生都明白我要说明的问题。既说明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又间接地教育了懒惰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进而突出重点,想办法化解难点。
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要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学习数学。有些学生平时并不突出,但偶尔反应很快,问题回答得很好,要巧妙地进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四、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一下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五、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
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猫画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也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六、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十二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应该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 生物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有效的生物课堂是互动的,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 走向师与生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应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 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 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从上好第一堂课入手
笔者为上好第一堂课, 曾向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 然后综合每位前辈的经验与自身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 备下了第一堂课。在第一节课上, 我介绍了生物学的广博与发展现状、前景,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举例, 大胆说出自己对生物学的看法, 并赞扬每一位敢于站起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每一位同学。为确保以后教学工作的高效进行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提出三个要求: (1) 课堂要求:精神饱满, 工具齐备 (教材、笔记本、经典习题收集本) , 勇敢的心, 普通话求:诚实 (即独立完成) (3) 考试要求:诚实, 细心, 不留题。对于每个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 都会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并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经验教训。我的微笑、真诚和热情换来了第一次亮相的成功, 也为后来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与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 从多样化教学方式入手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即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不乱抢本属学生在课堂预习、消化、吸收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实施, 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切实有效的小组合作。笔者也不例外, 因为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中, 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达到人人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如“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适合采用合作式教学。
四、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 针对这一状况,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我想, 这一变化是可喜的, 但是, 如果我们将活动仅停留在表面上, 不去关注它的有效性, 最终是浪费时间, 就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 就违背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并最终会影响到一代学生的质量。
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 切磋琢磨, 相互启发, 可全班讨论, 可小组讨论, 可学生之间讨论, 也可师生之间讨论。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 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讨论, 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 成了“放羊”, 听之任之, 教师不作为, 名为讨论, 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 没有具体要求, 使得一些学生等、靠, 自己不动脑, 参与度不高。
如果合作探究讨论沦为形式, 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 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 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在活动中“习得”的多少, 才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一堂课内, 合作学习什么内容, 在什么时间段内安排合作讨论, 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汇报都分别是谁, 这些事情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并安排到位, 合作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课堂教学的优化除了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作业上进行优化设计外, 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关注角度, 有待于我们更多地探索。
13.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十三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2充分认识新课改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新课改,合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环境,适当补充语文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等,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积极性,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3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讲解课文知识的同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4]。同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3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合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巧英.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1):152-153.
[2]温艳.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10):127-128.
[3]唐世英.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分析[J].课外语文,,(10):90.
14.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十四
内容摘要:创设有效、高质、创新的课堂,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理想与追求。理想无论多么高远,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到课堂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学案型”的教学模式,但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学有效性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本文即针对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原因分析谈几点管窥之见。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思考
经过广大语文教师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前行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从而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少。有些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学习,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讨论时,有些小组时,争的不亦乐乎,但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组员不参与,不合作,扰得小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论看似热烈,但毫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自主、合作”失去了它的本来价值。
2.教学中片面强调感悟过程而缺乏理性分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的许多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但这种意识也很不恰当表现在了学习中,如阅读学习中以自我意识取代主体意识,以闲适的故事阅读取代严谨的科学阅读,缺乏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喜欢钻牛角尖等等,从而加大了教师的指导难度。
3.教学模式程式化,缺少随教学内容改变的相应变化。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是,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概推翻,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单等同于预习、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放弃了教师的主导、课堂走向了形式主义。
4.学案编制水平不高难以实施教学目标。为了适应新课程,许多学校采取了“学案型”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学案命制人在时间、精力、经验、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保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缺乏高质量的学案,本应具有引导、启发价值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流程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更重要的是挫伤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有效的语文教学缺乏新的学科理论支撑。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但是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这也就难怪许多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竟然连语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学了什么内容,或许,他们的老师也不清楚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正在教什么、应该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界的专家所言,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是在对“语文”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上。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这需要语文理论工作者与语文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关。
2.“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语文学科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而又灵活多变,但其核心知识与能力是不变的。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全局意识、整体意识,缺乏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建构体系,没有将语文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经营。具体表现在初高中知识、能力层级不清晰;高
一、高二与高三培养目标不统一,教学中,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教师个人素养有差异,对教学目标、内容、任务、过程的理解不同;评价体系不统一、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这些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瓶颈。
3.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语文意识”,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但是现在初中阶段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特性,强调读书的“自悟”,忽视基础知识(尤其是语法、修辞等基本不讲),过分重视对文章的领悟,过早进行应试作文训练,致使学生根基不深、理解能力不高。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文知识过了头,而是需要大力研究中小学的语文需要每个阶段教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回避“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4.语文课堂呈现功利化倾向。语文教学是滴水穿石的功夫。教学过程不是自来水,更不是高山流水,而是屋檐滴水。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滴水功夫才能把一碗水装满,才能把坚石穿透。但是现在的课堂略显浮躁,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想探求终南捷径,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教师也面临成绩的重压,这就使语文教学在夹缝中求生存,无形中使智慧启迪智慧,思想演变思想,能力转化能力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异化。
三、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课改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几十年来形成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坚持几千年来优良的教育传统。比如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原则,学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习规律中的“温故知新”“学而时习”等等。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革新,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走的更远。
2.树立学生的文本意识。课程改革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无论教学模式怎样不同、学习方法如何变换,我们都应该坚守语文的本质,用语文的思维、语文的方法处理语文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将语文泛化(如将语文简单等同于生活),也不能将语文肢解、归纳为死板的模式。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学生养成书写清楚、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养成多向思维构思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假如);养成勤练笔的习惯;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坚持。
4.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学习主体、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
5.通过分层递进教学、重视自主行为培养、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和情感教学等措施,营造浓郁的学习情境、思考氛围,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本身也是一个使人获得乐趣和享受的过程,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时效性,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实验,也是一种探索,它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而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从大量成功的教学实践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应当坚守三种意识:生本意识,语文意识,思维意识――即关注学生的发展,回归语文的本质,注重思维的培养。
15.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十五
高中化学课程选修部 分内容较 为繁琐,知识点较 为零散,无法形成整体的体系结构,而知识的 关联只反 映在章节 中.人教版《高中化学》中设有六部分选修内容,其中“选修五”涉及到有机化学.该部分内容共设 置有五章 节内容,包括有机 化合物概述、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有机化学物质、有机高分子化学物质等.由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第四版)是教育部指定的高校化学专业学习教材.该教材的内容共有22个章节,按照官能团体系分烃类、烃的衍生物、专论三大部分,基本涵盖了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性质、反应、实验方法等.尤其是在教材的下册专门论述了烃的衍生物的相关内容.
以上我们简要论述了高中、高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为了将二者联系起来,更好地探究它们的“衔接对应”关系.我们将以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部 分为例来 进行对比.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衔接部分.按照官能团、碳的骨架对有机物来分类;具有共价键、同分异构现象;烷烃、烯烃、炔烃、二甲苯的命名;分离提纯、定量分析、分子质量测定.
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的衔接部分.脂肪烃的乙烃、烷烃、烯烃的物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丁烯的顺反异构部分;芳香烃的苯的分子结构、成键特点、取代、硝化、加成以及稠环芳香烃、萘、蒽的概念、物性、结构简式;卤代烃的卤代烃、溴乙烷的定义、分子式、分子结构、官能团、物性分类;卤代烃的取代、消去反应以及反应产物.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的衔接部分.醇、酚的定义、分类、通式、结构、物性、用途以及苯酚的用途、危害等;甲醛、乙醛、丙酮的物性、化性、结构式、氧化、加成及用途;羧酸、乙酸的定义、物性、分类;酯的溶解性、水解、核磁共振氢谱、存在及用途;合成过程.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衔接部分.油脂的油脂的概念、化性、物性、组成、结构、分类,肥皂的去污原理及危害;糖类的糖类的概念、分类、组成、通式;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的存在、物性、分子式及用途;蛋白质和核酸的蛋白质的作用、元素、物性、化性、结构简式;氨基酸的两性、成肽反应;核酸分类、化学组成及作用.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 高分子化 合物的时 代的衔接 部分.有机化学对比衔接;加聚、缩聚反应及其区别;各类高分子材料的简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结构特点及用途.
二、高中化学选修课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的衔接对策
1.着眼课程,拓展内容
网络性与连贯性是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特征,我们须着眼于高中选修课程,以点及线、以线及面,并通过网格化的对比学习,将高中的有机化学知识扩展到大学.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善于协调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高中阶段,学生将大量的精力集中于必修课程的学习.若将此精力延续到选修课程,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学好选修课程的前提;二是重视选修内容的学习,去粗取精,掌握核心知识.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选取选修中的重点知识供学生学习.譬如官能团、共价键、结构式、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等;三是不断拓展内容,扩大知识面.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学习课堂外的化学知识.例如,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功能高分子”的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我们知道,不管是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有机化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始终是不变的.只要学生抓住此核心,他们就很容易在大学找到学习化学的感觉.因此,学习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对此,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是学习、总结必修课程内的基本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等;其次是探索总结选修课里的规律.譬如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结构决定性质”,知道有机物认识的第一 步应是官 能团结构 特点的认知.然后由此结构再推断有机物的物理、化学表现,并通过实验逐一验证之;再次是举一反三,将基本规律套入到大学的有机化学知识中去,并通过相关物质的“验证式”学习以达到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的高度衔接、融合.
3.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16.对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探索 篇十六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方法
我省是率先实施新课程的省区之一,通过几年地理的教学研究,笔者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了解。现对新课程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
1.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体会编排的意图。
我们选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版本。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教材内容的结构主要由简练精辟的文字、丰富鲜活的图像、典型生动的案例、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和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问题研究”等内容组成。这些内容形式的编排主要从地理教育的需要出发,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熟练教学内容,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挖掘教材的内涵。
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掌握和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是教授教材内容的基础。这就要求地理老师对新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讨论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正确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挖掘教材内涵,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即对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获得,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再创造,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始终把握住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给学生教教材。
二、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材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在于对原有学习水平的一种估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联系,使之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勤思好问,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为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并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创新启示。
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鞍刚这两大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较深入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宝钢和鞍钢是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二者在资源条件因素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资源缺少的沿海地区布局宝钢这样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上海市一个特大城市,宝钢的布局需要考虑哪些环境要素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临长江?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由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识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还会有创新的答案。
三、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爱因斯坦曾说,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因此,能否发现、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探究学生至关重要。
新课程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即不仅能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这是探究式学习引入地理课堂的关键,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学会探究问题。例如:学习“传统工业区”一节,学习案例德国鲁尔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鲁尔区从兴起到鼎盛,后走向衰落,最后重新焕发活力的原因,此时学生就初步形成了分析某个工业区发展的基本技能。教师可以以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借用探究鲁尔区的方法,讨论我国应怎样振兴东北地区的工业,以此加深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形式的掌握。
四、评价方式上关注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强调地理学习评论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在实践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变化。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
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应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着手,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思路,而且要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整套过程中的表现。评价时可采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的评价形式,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评论、实地观测观察、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
17.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十七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 顾敏
【摘要】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样式,具有其他文体所没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趣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高中小说教学的现状让人担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方式,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此探讨了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18.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篇十八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之际,在语文的美不断流失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语文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
“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争论主题,这一争论至今还在延续。但不管如何争论都无法抹杀汉语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性,也很难准确界定二者孰轻孰重。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语言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刻意隔离无异于对人的灵与肉的强行肢解。人文是美,是鲜活的生命;科学意义上的语言是美化生命、强健生命、表现生命的皮肤和骨骼。语言总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quot。因而语文教学上的这种争论注定是无益的,它无助于准确界定语文学习的任务。那么――语文是谁?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
语文学习学什么?
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想往。
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美了,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语文学习还能学什么?
许多有识之士对当前语文教学”美“的不断失落倍感惋惜和忧虑。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敢问语文教学路在何方?
人文语文与科学语文之争的最大”成效“也许莫过于舍”美“而取”考试“.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考试“"考”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语文的美,俯拾皆是;语文教学,路在脚下……
语文教学是流动着美的韵律……
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一首歌唱道:“……我已不再想你,我失落了和你牵手的冲动……”,以此来阐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可谓恰如其分。
当这个对象依然美丽照人的时候,却仍旧激发不了审美的冲动,感受不到美的愉悦,那么也许只能作以下假设推断:
1、审美判断媒介缺失。
2、审美环境导引偏差造成审美判断偏差。
3、审美概念不健全。等等。审美判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能力,并随着环境熏陶和媒介的引导逐渐走向成熟,从而最终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可见,媒介和环境对审美对象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依此推断,语文教学忧人现状应该与媒介和环境误导有关。我们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材,我们的各种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向学生传输着共同的信息:考试!考试!考试!先看我们的课堂,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
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我们奉为瑰宝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也都是随着考试的转轮,审察着或浅或深的车辙,然后告诉我们: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研究不可谓不深,观点不可谓不新,作用不可谓不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能完全摆?功利语文“的束缚,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最后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摇头摆脑赏析着”黛玉葬花“凄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情与理的时候,下面突然冒出一句话:考试会考这个吗?……
我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大得我们透不过气来,大得我们无暇也不敢去想:当我们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流动曲线,倾心触摸着热烈欢跳的至美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应付考试?如果真的如此,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考试“还很不完善;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着静止的语文、僵死的语文;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
语文教学需要解放的感觉,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
”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勾描出”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动人的美。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解放,——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
仁爱,宽容,民主,——激活了思维,催生了质疑和探究的欲望。
活力是美,创造是美;活?quot;教”的思维,活化“学”的思维是美的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要不断给予养分,为她浇水,为她施肥,让美的语文茁壮成长。
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沉淀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辩,以及透视宋江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多美的韵律,多美的语文阿!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唱道:“……美丽的你阿!你让我倾倒,我要拥着你直到永远……”生活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多年来,我们沉心耕耘“功利语文”这块方塘。然而,昔日“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的胜景却如远方天边的白云愈远愈淡。不知何时,语文也只得无奈地消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滋味。我们只能寄望于辛勤耕耘,只能祈求上天“喜雨” 的恩赐。“问渠哪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没有想到,语文原本并不缺“活水”,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堵死了语文活水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他又说:“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可是,我们语文的学习空间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远离时代、社会、家庭、学校等这些补充和强化课堂习得的“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也越来越疏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语文成为“强化训练”,成为“适应性训练”,成为干瘪枯燥僵化的闭门造车。
我们可以举千万个理由为“功利语文” 辩护,但我们却没有一个借口可以推脱让语文“美丽之花”不断凋零的罪过。“功利语文”就一定与“生活”誓不两立?“功利语文”就一定要关起门来反复操练?……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
时代是涌动激情的小河语文是时代的语文。我们有理由抱怨“北京胡同”离我们太远了(至少是空间上的),但现代的北京又离我们那么近(至少是心理上的),“现在的北京胡同还好吗”的思绪可以牵引着我们的激情把过去和现在联在一起;焦仲卿也许离我们更远了(不管是时间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但“假如我是焦仲卿”的讨论,可以以“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为基点架起通向“焦仲卿”的桥梁;我们可能也难以理解王维身居高位却隐居山林的淡泊,但可能更容易理解现代社会逐鹿官场的热切,从而在比较中悟透王维隐居的难言之隐以及“官”文化的源远流长……
时代是撩拨激情的琴弦,她拨动了学生遐想的音符,她拨动了语文诱人的美丽……
社会是升华情思的小河语文是社会的语文。语文离不开社会,犹如鱼儿离不开给她生命、给她滋养的小河。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课堂习得需要社会大背景的充实和洗礼,语文探究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辩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语文学习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她不是编造故事的矫情,也不是缺乏底气的口号。她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是对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情思的升华。
语文课堂犹如充满张力、可以无限膨胀的宇宙,而生活就是语文课堂膨胀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去压缩她的空间,而是最大限度地去开拓她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她的效益最大化,才能把她的美挥洒得淋漓尽致。
【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08-12
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08-0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9-23
高中新课程数学观分析的论文07-03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11-02
高中新课程实验08-09
高中新课程学习07-15
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08-05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