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做风筝

2024-07-17

综合实践活动做风筝(共16篇)(共16篇)

1.综合实践活动做风筝 篇一

我为学校建设做贡献

导学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校园绿化调查,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2、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学校内有哪些破坏绿化的现象,进而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3、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校园的美,发现学校在环保方面做得好的方面,从而更加爱校园。同时也发现校园在绿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整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活动准备

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图片,录像或多媒体; 2.我校的植物类型图片;

3.有关我国 绿色生态工程的资料; 4.我校绿色植物的资料。活动导入

1、伴随着中学生活的开始和深入,学生们耳濡目染,渐渐喜爱上了我们美丽的校园,我们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学生也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生活校园的美丽风景及其中的一草一木;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倡导我们: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合作、探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其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而校园绿化情况调查就是其一有效途径;

3、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知识文化水平的需要,调查了解清楚校园里的树木花草名称、数量及其类属、特征不失为满足其强烈求知欲的一灵丹妙药。活动过程:

一、商讨编成活动小组,布置完成实践任务

二、提出活动与调查了解、收集整理资料的具体要求;

1、引导学生组建活动或调查、采访小组;

2、发放调查表、资料收集记录单与分析整理记录纸:

三、实践调查: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沿着校园落实本组的调查任务。老师协调监督,提请学生爱护花草树木,遵守校园守则规范。

四、整理分析:

1、各小组整理调查数据及记录;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

3、借助、参考相关资料分析调查数据及记录;

4、整理分析结果,撰写成具价值性分析报告文章或建议(以供学校绿化建设参考)。

五、汇报交流:

1、学生自由交流活动体验收获

2、老师导入实践综合交流

我们今天对校园绿化情况进行了调查,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现在请各小组把你们的收获,想法说一下。

第一组,学校的树木较多,但名贵树木分布少,操场边上的树发育不良,急待护理。

第二组,学生们的环保意识都很强,都认为有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才能使自己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人人都愿为校园环保做贡献。

第三组,学校的绿地面积的分布并不是很合理,比如校园的南区的绿化面积大,且有脏、乱、差的状况。

第四组,校园花坛花的种类不多,且缺乏专人除草,施肥,长得参差不齐、2、老师 甄别调查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作以实践性评价,同时提出调查改进弥补性意见。

3、对校园绿化问题提建议

(1)要加强专人护绿,定期组织学生拔草,保护草坪,每逢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

(2)还要增加绿化面积,在教室里多放盆景,净化空气,多种些花期长的花。

(3)绿化带中可以挂些标牌,写上警示语,禁止学生攀折花草树木,加强学生的绿化意识。

(4)为了绿化,我们主张要节约用纸、回收废纸;不要乱扔垃圾。

六、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校园绿色调查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充分认识到不仅我们学生要有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我们人类也要有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作为学生,要爱护我们的学校的一草一木,积极参加植树种草活动,积极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性劳动,杜绝对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还提高了审美情趣,增强了热爱学校的情感。我认为以后要多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综合实践活动做风筝 篇二

关键词:有效指导,生活经验,专业素质,问题,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家族中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一直彰显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它是一门与各学科都有本质区别的新课程, 既不是各学科的附庸, 又不是各学科的简单结合, 而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1]。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综合课程, 又是经验课程, 因此,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 我们应密切联系生活, 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挖掘本土资源, 办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时, 教师应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善于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指导, 扫清障碍, 帮助学生成长;乐于学习和研究, 不断充实自己, 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发展。

一、立足生活, 挖掘本土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2]。 这四个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 但并不是全部内容。 我们在选题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选取的课题不是太空泛就是太成人化, 导致难以实施。

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的 《综合实践活动 》配备了 《资源包》, 这也是本课程的特色。 当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包只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一种思路, 教师在具体操作时, 完全可以结合当地特色, 选取适合班情、学情的活动内容。 以“学做家乡小吃”活动为例, 我们选取的就是本地特色———泉州小吃, 作为活动的主体内容, 进而确定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与资源包里的《可爱的家乡》相吻合, 既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接轨, 又融入了本土特色, 更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活动目标具体明确, 便于操作, 利于评价。

二、突出主体, 适时调控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在特定空间内进行的, 虽然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 但学生参与的是课堂活动, 内容相对局限。 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备课体系, 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始终。

1.群策群力, 制定主题。 在确立活动主题时,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过很多套方案, 比如“影子游戏”、“皮影戏”、“水果王国”等主题。 大家献言献策, 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学做家乡小吃》最终脱颖而出。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学生从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既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又接近生活实际。

2.扬长避短, 各负其责。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 我们还需成立小组和制订小组活动方案。 我注重策略上的指导, 例如调查内容、研究方法、成员分工, 由学生自主选择, 我提供必要建议, 尤其是人员分配方面, 我要求组长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恰当安排。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 我提供了几种方便操作的方法, 比如合作探究法、合作调查法[3]、个人探究与调查的方法等, 使每个人各尽所能、各负其责, 扬长避短。

3.团结协作, 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 要求小组成员能按照既定的分工协作进行。 以“学做家乡小吃”为例, 按照活动目标, 我先后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收集第一手材料, 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园绿色网吧等资源拓宽信息渠道, 并进行交流。

4.明确分工, 完美展示。 学生对收集好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本身也是在提升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把收集好的资料做成图表, 以PPT形式展现出来, 整个制作小吃的流程一目了然。 在制作展示阶段, 学生明确分工, 制作小吃的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

三、注重实践, 促进个体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在“做”“考察”“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里的“实践”, 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优等生的特权。 综合实践活动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讲, 都需要具备较强的能力, 但这并不是说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少部分优等生才可以参与的课程。 在活动过程中, 引导学生合作分工, 各取所长, 也可以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

例如“学做家乡小吃”, 我结合五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设计, 以学生现有经验, 制作一盘简单易学的小吃并不是难事。 但是在活动准备时, 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弱, 一看就知道在家很少动手做家务。 于是, 我让他们自主选择拿手的事情做, 并稍作指导。 很快, 这些学生逐渐上手, 融入了集体活动中。

因此, 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发挥优点, 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而不是少数人的“实践”。

2.活动的进行不一定在固定的课时。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 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次课题实施的时间持续较长, 空间也不是固定的。 我们可以征求家长的配合, 让家长带着孩子到小吃店品尝美食, 在家里动手尝试制作小吃。 这样, 学生实践的空间扩大了, 延伸到生活中, 而不是固定死了的课时。 有了家长的配合指导, 学生实践起来, 目的更加明确, 进步也较快。

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如果都局限于固定的时空内, 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阻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 影响活动效果, 学生个体的素质也很难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明显提升。 因此, 我认为,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树立大课堂观, 在学生安全有保障, 社会条件、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把课堂搬出班级, 让学生真正有广阔的实践空间。

3.教师应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的实践主体是学生, 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 切忌包办。 在“学做家乡小吃”活动中, 有的学生不太懂得拿刀, 有的学生害怕油锅, 这时我就会给予示范而不是代替他们完成。 学生在模仿中渐渐能把不太熟练的事情做好, 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四、注重积淀, 提升专业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就需要有一批有多方面能力的教师。 教师在尽心组织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也是在积累经验, 进而不断进步。

1.教师应做一个勤学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我在指导“学做家乡小吃”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素养, 很广泛的各学科知识。比如在制作小吃的过程中, 各种小吃的制作方法是不一样的, 油温的控制、切片的薄厚、摆盘的设计等, 仅这些就涉及很多方面学问。因此, 要成为研究型人才, 教师应不断学习。

2.教师应做一个乐教者。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面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让他们在活动中各尽所能。 在“学做家乡小吃”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中, 我尽可能帮助孩子们纠正一些问题, 从而及时给予指导。 比如有的学生在设计“制作美食流程图”时不知道应用哪一种格式设计, 有的学生在制作小吃时不知道食材烹煮的先后等, 我都及时指导。 在给予学生指导的同时, 教师自身也会不断进步。

3.教师应做一个善思者。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思与学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要在每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反思, 总结经验, 在下一次的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 以期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提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犹如谈虎色变, 原因在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主题范围广泛, 要求教师具备很广泛的知识体系。 但如果我们能善于思考, 就会想到可以利用一些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才资源。 比如在“学做家乡小吃”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们合理利用社区资源, 邀请学校附近酒店的厨师和有厨艺专长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做小吃, 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善于反思, 勇于创新, 突破一个个瓶颈, 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包括设备资源、人才资源等, 同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开展得越来越好。

现在的中小学缺乏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专任教师, 原因应在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所应涉猎的知识是广泛的。 如果兼任教师能在活动中善于总结经验, 则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这方面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2002, 6:2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2002, 6:30-31.

3.综合实践活动做风筝 篇三

小学高年级

二、主题背景

苏州三山岛地质地貌尤其独特,还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老师带领学生到三山岛观察,研究家乡地质地貌的变化,通过实地考察引发思考的问题来形成探究活动的主题,开展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探索地理变化原因。实施的路径:组建研究性的小组,开展考察、实证、交流、分享、展示研究成果。

三、实施过程

1.“为有源头活水来”——组织实地考察

“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联系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获取第一手资料。教师组织学生到三山岛考察,特地考察“狮人面兽”的岩石,并参观三山岛博物馆摘录三山岛旧石器文化的资料,组织采集山上的岩石做成岩石标本,观察岩石,比较“狮人面兽”的岩石与山上的岩石的异同,描述岩石的异同、颜色、致密,描述岩石不同的特点,拍摄“狮人面首”的照片,用图片、照片、绘画、文字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提出的猜想,还指导学生写出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1:三山岛是苏州太湖中的小岛,我们观察了解认识岛上各种岩石,然后采集岩石标本。三山岛的石质都是青石,暴露在地表的石头几乎都有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征。

考察报告2:三山岛中有一座名扬海外的“狮人面兽”,表面出现了一个个凹凸不平的小洞,让石头变得越来越像狮子的形状,最终就形成了奇观——“狮身人面像”。这一“狮人面兽”可能受到温度变化、流水作用、水流、生物作用、风的作用。

评析: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和理念,让在学生真实的环境亲历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狭小的天地,走向未知的广阔空间,走向探索与实践的领域,为孩子们营造更广阔的学习环境,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让教育回归生活,使教育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

2.“横看成岭侧成峰”——提出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同时提示立足于新的立场就会得到新的发现,提出新意和时代感的问题。学生观察拍成照片的岩石模样,讨论交流,产生疑问,教师再指导学生收集苏州地区气象资料,将学生提出问题转化为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子课题:(1)苏州气候年温差大对三山岛的狮人面首形成关系的研究(2)风化作用对三山岛岩石影响探究(3)太湖水涨潮对岩石影响的研究(4)三山岛的岩石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4)三山岛的岩石标本集。(4)三山岛的风光展示。

建立研究小组,并确定好分工,选出小组长。成立:岩石标本制作组、 考察资料小组、气象资料收集、地质状况和风光摄影组、实验小组等,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课题的活动方案。

评析: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点,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以生活为基点,走近生活,通过观察引发思考的问题来形成探究活动的主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学”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

3.“纸上得来终觉浅”——验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将此话的含义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的实践开展实证。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冷热作用、水流作用、生物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实证实验方案,并选用三山岛的岩石做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猜测,再分析问题最终找出数学规律验证先前的推测。

学生选用三山岛岩石做了“冷热作用、水流作用、生物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实验。记录观察对岩石的模样变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再分析实验的现象、实验数据,撰写研究小结,整理发布到自己的或者“好看簿”的日记中。

评析: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这个“躬行”做到“手脑并用”“手到心到”“手脑联盟”,就是参与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为己所用。在《家乡地貌的考察》有计划、有目的“做”实验活动。学生自主设计“冷热作用、水流作用、生物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实验,岩石的模样变化,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这样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完成富有探索性研究性的实践任务,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在实践中思考。

4.“培植一年开十日”——成果展示

借用“培植一年开十日”诗句表达《家乡地貌的考察》的活动要以形式新颖开展展示。成果展示活动不仅仅展示成果,而且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巴。有问题准许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指导学生阅读“好看簿”网络上的日记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依据事实思考,讨论一个创新性的问题,推测人类进化与岩石风化联系,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集思广益,集中大家认识和思考,写出科学推理故事。

成果展示1:形式:创意画+说明,内容说明:三山岛不是天外来客、时间的“穿越”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吧,这些自然力量对岩石造成的破坏,其实在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或者说山脉的变化往往是受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成果展示2:形式:照片+说明:解释苏州三山岛狮人面兽的形成

三山岛狮人面兽之谜,我个人认为有流水作用和生物作用两种原因,理由如下:(1)流水作用:首先,苏州自古以来有水乡之称,气候多雨,一块石头在经过几亿年的雨水冲刷后,完全有可能变成狮人面兽的样子。(2)生物学作用;苏州三山岛树木茂密,各种动物也很多,一块大石头经过几亿年树根、动物的摧残之后,就可能变成狮子的样子。(3)大自然的作用:我的猜测在一次地壳运动时山上的一块岩石滚落了下来,落在了另一块大岩石上,又经过了几千几万年雨水与流水的冲刷,因冷热的变化而碎裂,那块岩石就越来越像“狮头”了。

学生成果展示运用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所写“猿人用风化的碎片钻木取火、利用被风化岩石制作成尖利武器、猿人利用被风化岩石捕鱼、猿人寻到风化形成的洞穴”等。科学推理故事是通过搜集和整理实践得到信息使其成为我们个人知识来源,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系统性应用和扩展的个人知识,并将个人知识关联与串联起来。

成果展示诠释陶行知“做”是发明创造,就是引领孩子走出课堂,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等。成果展示就是提供充分的交流的机会,将理解和想象,形成初级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展现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主动思考的过程、富有个性的创造。

在《家乡地貌的考察》综合实践活动经历“观察岩石 交流猜想——开展实证 寻找证据——分析信息 得出结论——拓展创新。充分体现陶行知认为“做”就是生活实践的意思,也是“手脑并用”“手到心到”“手脑联盟”实践活动。“做”就是有计划、有目的行动,“做”就是知识的运用,是亲自调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不能盲目地去体验和探究生活,而是必须带着问题意识,运用科学性的方法,遵循一些基本的科学性研究步骤,主动去思索和探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进行综合性学习,形成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陶行知“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的理想。

4.幼儿园实践活动亲子风筝活动总结 篇四

大自然与人类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孩子的生活当然也少不了自然。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恒济镇中心幼儿开展了大班组牵手春天,放飞梦想——亲子风筝节活动。4月18日下午2:15,宝贝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幼儿园对面的希望广场,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那摇曳飘动的风筝世界。

在活动现场,老师向家长、孩子们介绍了“放风筝”的规则后,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家长与孩子们拿起画笔在风筝上尽情描绘美丽的春天,五彩斑斓的童心世界跃然纸上。

“大家放风筝喽!”家长们都纷纷准备好画好了的风筝,有的家长放风筝比较内行,不一会就把风筝送上了天空,风筝飞得又高又远,孩子们欢呼雀跃,当然,也有那技术不过关的爸爸妈妈,还拿着个奇大无比的风筝,一会儿之后一家三口也满头大汗,可风筝还硬是躺在地上纹丝不动呢,真急人。可是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看到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表情。

5.做风筝和放风筝的作文 篇五

做风筝和放风筝(一)

一年一度的风筝制作比赛开始了,小明看到墙上的海报,兴奋不已。因为小明做风筝的技术是盖世无双啊!他想:我从小就爱做风筝,做了好多了,这怎么能难倒我这个高手呢。小明越想越高兴,便一蹦一跳的跑回了家,他高兴的告诉爸爸:“风筝比赛开始了,我想参加好不好啊?”小明撒娇的说。爸爸把脸一沉:“赶快去写作业,成绩一塌糊涂,还参加课外活动,门都没有。”小明很不服气的走进书房,突然小明眼前一亮,我快点写完作业,不就可以做风筝了吗?小明奋笔疾书起来。爸爸见了欣慰的点点头,便去看电视了。

小明写完了作业,拿出了木条和布娴熟的做起风筝来,爸爸听到屋子里有些动静,走了过来,看到儿子在做风筝,他便气呼呼的说:“作业写完了?”小明点点头。爸爸说:“那我帮你做,你把明天的课预习一下好不好?”小明坚决的摇了摇头,爸爸真的生气了,他抓起风筝便从窗户扔下楼。小明哭着跑下了楼,去找它爱不释手的风筝,这时刮来一阵风,把风筝吹跑了。

那只风筝真的很漂亮、很漂亮……

做风筝和放风筝(二)

星期五下午放学,老师布置我们双休日做风筝,他把材料发下来,让我们带回家,跟家里人一起合作做。

星期六,我和爸爸一起动起手来。我先去买来了浆糊、有颜色的彩纸、很细很细的几根线。备好了材料,我们就开始做风筝了。

我做的框架是土字形的,这是以前最古老的做法,可是做的好也很好看的。先用竹棒做好风筝架子,接着把宣纸用浆糊粘上去,又把它晾干。最后就是尾巴,我用老师说的方法把尾巴做上去,一个风筝就完成了。

这天刚好有太阳,我们就去试飞风筝了。把线穿上,再叫一个人在后面拿风筝。他一放手,我就跑,可惜第一次没飞起来,经过我观察,发现宣纸有地方破了,我马上拿透明胶粘起来了。第二次试飞就成功了。我一见风筝飞上天了,就飞快地跑,风筝就飞得很高。一不小心,线断了……

风筝就飞到上社那边了,我就追,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追上。后来又进行了改进,我相信到风筝节那天,它一定会飞得更高。

我盼望着风筝节快快地到来,这样就可以痛痛快快地放飞了。

做风筝和放风筝(三)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做一个风筝。

做风筝,我可是毫无头绪,无从下手,于是我在家里不停的找可用的.工具和材料。我茫然的找来了剪刀,绳子和胶水,这时妈妈看见了,微笑着说:“儿子,你很棒,但是工具还不够齐全。”我疑惑不解的问:”怎么?难道做风筝很麻烦吗?”“不麻烦”妈妈回答着,耐心的又帮我找来了小刀,报纸和竹竿。

开始工作了,妈妈成了我的指导。我按照妈妈的讲解步骤,首先把一根长竹竿用小刀劈成五根细竹条,用三根拼成三角形的风筝骨架,接着用其余的两根在三角形中间搭一个十字,再用绳子把竹竿的每个关节部位绑起来,然后再用报纸把风筝骨架包起来,用胶水粘住。看着基本成形的风筝,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真想一秒完成。到了最后一步剪尾巴了,”这很简单“,心里想着我剪了一条,仔细一看,哇,歪歪扭扭好难看,重新再剪一条,怎么还是宽窄不一样啊,”怎么回事“急得我满头大汗,这时,妈妈说:”冷静一下,仔细观察。”妈妈的这番话马上让我镇定下来,经过一番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没有对准直线,于是我更加认真了,剪一下,看一下,终于剪出了笔直的尾巴,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就这样一个完整的风筝就做好了。我激动得拿着风筝跳了起来,噢,成功了”我大喊着,拿着风筝跑到空地,放飞风筝,看着风筝飞向天空,我好自豪啊!

6.做风筝 篇六

星期五放学后,我们智慧钥匙假日小队开展了一次活动,内容是金宇珏爷爷教我们做风筝。

爷爷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风筝必须包括骨架、蒙面、提线、放飞线,接着发给我们每人一长一短两根小木棒,爷爷告诉我们要把短的木棒交叉在长木棒的三分之一处,然后扎牢。做好了骨架,开始为风筝的蒙面添上五彩的颜色了,我画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手上拿着四个气球,上面写着“放心梦想。”最关键的一步到了,要将骨架粘贴到刚刚画好的风筝蒙面上,我小心翼翼地把双面胶粘满骨架,然后贴到蒙面上。想让风筝飞起来,当然要用线扎啦,我在骨架旁边戳了两个小洞,穿上细线用双面胶粘在一起,最后连上专门的放飞线,可以牵引风筝飞得更高,这样一个完整的风筝就大功告成了!

大家拿着自己做好的风筝拍了一张集体照,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我们也要像风筝那样,为了梦想越飞越高。

7.走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的误区 篇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它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自进入日课表以来,以其新颖的形式,独特的内容,逐渐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所喜欢。由于这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谁也不是权威,人人都可以大胆探索,因此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情景。当然其中最鲜艳的,还是“综合”这朵花。于是乎,大家在日常的教学中,时刻不忘“综合”二字,把它作为课程的标杆,力求体现。这导向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片面地追求综合,刻意地强调综合,反而逐渐陷入了“综合”的误区。

现象:沉醉不知归路

误区一:活动内容的盲目综合

笔者曾向许多老师了解他们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情况,结果,让人振奋,近90%的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也都在开展活动。但让人担忧的是近70%的老师都有一个相同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学校每周一次的兴趣小组活动课,就是班队课、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及各种少先队活动等。他们的教学内容已经很多了,已经非常综合了。在这些老师的眼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开展各种活动,讲讲故事、看看图书、上网查查资料等,只要是学生活动了,那就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而且内容越丰富,就越能体现课程中的综合意向。

误区二:方法指导的牵强综合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需要用到很多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做试验,统计等等。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研究主题中有着不同的功用。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为了体现综合,强调学生在研究中方法运用的多,有些老师在小组填写计划书之前,会逐个地进行条框式的简单介绍,非把每种方法点到不可,他们认为,在各组的计划书里面,如果运用的方法只有2、3种,那就违背了综合的原则,就会提醒组员,加上其他的方式,无论他合适不合适本次主题的开展,因为有总比没有好。

误区三:活动主题的随性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于一个个的主题。在主题的选择中,我们不难看到类似于“走进……文化”、“走进……世界”的主题。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些主题不会是学生的选择,那是老师深思熟虑后产生的。因为这些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包容量越大,就越能产生小主题,那就越能显现综合的特点。都说每个人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小学生当然也不例外。这样随性综合的主题表达不出学生做事情的目的性,而表达不出目的性,则做事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就不会很清楚,也就无法让学生检验成功与否,更好地享受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内驱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自然,研究的动力就要打上折扣。

误区四:活动评价的独断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贯穿整个主题活动中,是其中鲜亮的一抹。这一抹在中期汇报课、成果展示课中尤其浓重。大家都知道恰当的评价对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重要性,于是在每个组汇报以后,总免不了洋洋洒洒地发表自己的评价,而剥夺了最有发言权的同小组学生的发言权,忽视了最有感触的其他小组的成员的意见,独断地霸占了整个课堂的评价。同时有意无意地,会有一种知识本位观,过分看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得出的结论,忽视对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对策:路转溪头忽现

上述形形色色的“综合”,其实是教师在不经意间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入的一个个误区,若不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将失去学科的本位,将会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属,这是很可悲的。为此,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警惕这些“误区”,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出误区,走上健康发展的阳光大道。

1. 正确课程定位,合理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它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大领域展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些指定领域,当然也包括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大量非指定领域,但如果认为孤立地开展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就是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那理解肯定是有失偏颇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指的是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相补充,共同构成。其往往以某个领域为主,产生一个核心主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关照、兼顾其他领域的要求。如“走进汤浦童装,让更多的人了解他”这一主题活动,它是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掌握发展历史到了解生产过程,从童装的经济效益到产品的更新以及废片的再利用等等,使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在活动中获得自然融合,这样的内容,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当然,如果校本课程、班队活动有类似的活动主题,学科中的内容若能生成相关的主题,都有学生探究的过程,那也未尝不可。因为笔者认为主题和研究性学习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主题的活动时间通常在一个月左右。

2. 明确指导重点,梯次推进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每个主题尽可能采取考察、调查、设计、试验等丰富的方法,以达到各个领域之间的整合,但这并不是说在一个主题中方法越多越好。笔者觉得,在进行方法选择的指导时要体现适用的原则,有些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找到的,就不必要舍易求难。还是以“走进汤浦童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这一主题活动为例,如果要让学生了解汤浦童装的历史,就可以到汤浦童装协会中去寻找,因为那里有着详尽的资料,没有必要再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去访问、调查,然后根据资料整理出发展的历史。同样,如果要了解学生常喝的饮料,只需要做个学生问卷调查,没有必要为了采访而去采访超市营业员、小店老板等。如果,你认为这样一来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那也未必。我们一学年中肯定不止一个主题,不同的主题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笔者觉得,3-6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研究方法的指导重点也应该有所侧重,可以由易渐难,梯次推进。如采访,可以从采访熟悉的人如同学、老师、家长,逐步走向采访不熟悉的社会人士,这样,让学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一个梯度前进的过程,接受会比较容易。一个主题中,如果一味地追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不考虑学生实际,内容的实际,那是得不偿失的。

3. 合理选择主题,正确表述

要让学生对研究感兴趣,那所研究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肯定是有价值的。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小而精致的。如:现在的孩子很关心自己的身高,就可以研究“吃什么才能长得更高”;学生中近视的同学较多,大家都非常敏感,就可以开展“告别不良习惯,远离近视”的探究等等。而像“季节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关系”此类学生不感兴趣的、很难开展内容应尽量避免。而且,主题的表述也是有学问的,它一般为动宾结构,前面部分讲明你要做什么,后面则是要达到的目的。例如我们常见的主题“走进家乡的小河”,就可以描述成“为小河把脉,控制污染”,这样,我可以产生“为小河把脉,谁在污染着小河”、“为小河把脉,怎样减少污染”、“为小河把脉——除去已有的污染”等操作性、目的性明显的小主题。也就是说,主题要有理解并建立评判自己工作过程和成果质量的一个标准,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的内驱力就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4. 开展多元评价,放心放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的多元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它关注更多的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收获。教师观察到的毕竟是有限的,所作的评价也不是非常的全面。显而易见,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同组的学生,尤其是学生本人。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层面去评价自己和同伴,哪怕是只字片言。我们也可以调动其他的力量,如果活动中有采访,就可以让被采访人及时作个评价;如果活动时在家里开展的,可以邀请家长进行评价;活动中有其他老师指导的,请其他老师评价。即便是小组评价,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小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组员之间的相互评价,组员对组长的评价,其他小组成员的评价等等。总而言之,评价的层面是非常广泛的,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扼杀了多渠道的评价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走出教书的死胡同,以知识获取多少定性,要知道,综合实践的评价内容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坚持力、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共享意识、互助精神、创新能力等等,决不是简单的几个数据或几个结论所能够涵盖的。哪怕学生最后的研究结果是失败的,只要他在活动的过程中有了体验,有了感悟,那也是成功的,至少,它知道这样做是行不通的。所以,请放宽你的心,放开你的手,让学生有充分的审视自我的机会,形成“我能行”的积极氛围,满足学生自身要求得到发展的强烈愿望。

8.综合实践活动做风筝 篇八

一、问题情景应具有趣味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不能是其它学习领域的简单重复, 问题情景必须较为开阔,起点低,能够为所有学生理解,又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目前这一领域技能难度较高的问题较多,体验性与欣赏性的较少。比如,555555555□999999999中间填几能被7整除这一问题,就太难了。再如,调查小区内每户人家的用水量,难免有些居民不予配合,而调查所得数据背后的社会问题,也并非每个小学生所能理解的。为此,我们撤掉了类似这样的课题,改换成如“跳绳与心跳”这样的题目。在学完简单统计知识,我们进行了“跳绳与心跳”实践活动。在教室中,先让学生数一数自己一分钟的脉搏次数,然后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跳绳。跳完后,组织学生统计自己1分钟跳绳次数和跳绳后脉搏跳动次数。此项实践学生经历了统计、计算、比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思维也很活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换句话说,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这样的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再如:我们创设“一天里如何当家”的情境:“小明的爸爸,妈妈今天有事不在家,小明主动提出要当家,怎样当好一天的家呢?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一天里买哪些菜?怎样搭配?怎样买菜更经济合算?”等等。其实像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还有“压岁钱怎样花”,“铺墙纸的问题”、“如何制定秋游计划”等。通过对这些事物中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问题解决过程中应有活动性和可操作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动”起来。不止动脑,还要动手,包括制定和组织实施活动计划、收集信息、查找资料、开展调查访问、计算统计数据,运用分析、比较、研究等科研方法,发展包括人际交往、合作研究、动手实践等诸多能力。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不仅可以把平时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本领。但是,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知识、能力、认识水平不能与成年人相比,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课题时,应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既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又有一定的难度,让他们翘翘脚能够得着。例如,我根据随学的《统计》知识,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设计了主题为《我是小小调查员》的综合实践活动。第一次,作为作业布置,没有做具体的指导捉拿是要求学生去调查读书活动,然后制成统计图。一个星期后去检查,结果只有三人去做了。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缺乏活动的可操作性。问其原因是,不知道调查从何入手,也不知道要调查些什么。根据这种情况,我立即做出了如下可操作性的指导。如,调查项目:1.调查各班图书角有图书多少本?其中故事书有多少本?2.各班同学在本次读书活动中,每人共读了多少本? 每班人平均读了多少本?3.调查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我最喜欢读的书”的情况(童话、科幻、故事、作文)。如在制图时,要求学生只选择其中的二项进行统计。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些可操作性的指导,很快在三天内就出来了很好的作品。

再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了“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既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六年级学生学完“利息”这一教学内容后,可以开展“红领巾小银行”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正确填写存款单、了解当前存款利率,进行利息计算,并帮助家人理财。学生在活动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充分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应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泛化的综合活动,应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便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也必须呈现数学的本质。比如:1000000颗黄豆有多重?每个居民向灾区捐款500元,多少居民能捐满到一百万?13亿人中有多少个一百万?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万这个数的数学意义。因此,我们在选择或设计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题时,既注意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增加趣味性,又注重它的数学特性和科学性。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超市”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把教室模拟成“小小超市”,学生们推选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员,其余的学生做“顾客”。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币去争先购买,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了人民币的认识,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9.做风筝作文 篇九

周末江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作业,就是做风筝。

周六下午,我和爷爷准备开始做风筝。首先,我们要准备好材料,有无色塑料布、艾条、剪刀、线、红色彩条。第一步:把塑料布剪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两边各折2厘米,奶奶用缝纫机扎成一个小细长条。第二步:把两根长约60厘米的艾条,用砂纸打磨光滑后分别插入细长条里。爷爷从风筝的中间缝上一块像帆船一样的小三角形。第三步:在风筝的背部固定上一个小半圆形的艾条。第四步:用剪刀剪下一段长长的线,在两根艾条的交叉点上、下位置各戳一个小洞,在中间的小三角形上也戳一个小洞,用线穿过艾条上、下的小洞,绕到中间小三角形上的小洞,在交叉点位置上打个结。最后,给风筝两边缝上红色的布条,在风筝的最下方缝上两条长约两米的红布条,当做尾巴,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我和妈妈一起给风筝贴上美丽的彩贴,风筝立刻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这样一只漂亮的风筝就做好了。

这只风筝虽然做的样式简单,但是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给我来了乐趣。我希望我的风筝在空中自由飞翔,翩翩起舞。

10.关于做风筝的作文 篇十

关于做风筝的作文

(一)阳春三月,柳枝吐蕊,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看到别人手里的风筝在空中飞舞,我跃跃欲试。我多么想放飞自己亲手做的风筝啊!一回到家,我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做风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真做起风筝来我就犯了难,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制作风筝。于是,姥姥便成了我的顾问,她动口,我动手。经过姥姥的讲解,我才明白:普通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将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我做了一个三角形的骨架。可是我绑的骨架老是不对称,挽疙瘩留的线头太长,我急得头上直冒汗。后来我终于做好了一个令我满意的风筝骨架。接下来我把准备好的宣纸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线,就做好了。我在做好的风筝上画了一只老鹰,又在风筝边缘粘上彩色皱纹纸。

拿着自己做的风筝往外跑,在空地上,我乘着劲风顺手一放,风筝便静静地升上空中。风筝引来同伴们驻足观赏,自己心里洋洋得意。我感到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那一刻才是最>幸福的!

关于做风筝的作文

(二)今天上午,我们的任务是制作风筝。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做,真让我们兴奋不已。一大早,我们就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教室。

老师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风筝的历史、种类等,并示范了做风筝的过程。坐着的我们早已迫不及待,真想一展身手!我打量了一下全部的工具,小刀、竹棒、塑料膜,还有一条“尾巴”。首先我拿起那根上面有孔的竹棒,估计一下离孔3厘米的距离,用小刀轻轻地刻了一下做标记。接着,我便开始用小刀削竹棒,用小刀的根部贴紧竹棒的边缘,小心翼翼地割了一刀,然后用左手的大拇指推小刀往上削。刚开始,一根竹条儿被削了下来,可渐渐的,削下来的竹条越来越细,简直是竹丝儿。我放下小刀,看到刚才还完好的竹棒现在已“面目全非”,凸凹不平,我灰心极了!我耐下心来,轻轻地从凸出来的地方开始削,竹棒经过了一番“整容”,我的脸也胀得通红了。我抬头看了看同学,张舒怡已在粘贴了,我开始着急起来,对比一下别人的竹棒,我的还太粗,经过不断地修复,竹棒终于成形了,我赶紧粘“尾巴”、封“角”,终于做成为了一只风筝。我拎着风筝随同学们奔向操场。

大家牵着风筝串成了一条线,浩浩荡荡地前行。来到宽阔的操场,在老师的指挥下,我们排好了队形,只听一声“放”,老师手牵线率先奔了起来,串形风筝一下子飞了起来。因风力不够,不一会儿,风筝“呼”的一下掉了下来,大家的脸也一下阴沉下来。第二次试飞,风筝终于“摆摆尾巴”窜上了天,犹如一条威武的红色巨龙在空中翻腾,似乎在炫耀着自己的神气。全班同学一起欢呼起来,为我们的成功而自豪。

关于做风筝的作文

(三)今天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美术课,这一节美术课与往日不同,是做一个风筝!做风筝,这多简单,把两根竹丝搭起一个十字架,在用纸包上不就行了。我信心十足,立刻动手了,但是却不知我高兴地太早了。

我准备了水彩笔、一张半透明纸、一团棉线、双面胶、三根竹丝和一把剪刀。

该上美术课了,我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就开始做了。第一步:先把两根竹丝绑成一个十字架。第二步:把包好的竹丝粘在半透明纸上,并把半透明纸剪成一个你喜欢的图案。第三步比较简单,就是把图案还到风筝上,让你的风筝变得更加美丽。最后把棉线拉长再检查一下你的风筝做得对不对。就可以快快乐乐地放风筝了!我做的时候总是遇到困难,在缠线的时候,总是把十字架搭歪了,我拼命地搭,好容易才搭起来。等做好了,我去看别人做的,发现我少了一段长长的线原来是我发棉线都用在缠架子上了,我有弄了很久才成功了。看来,做风筝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啊!

1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十一

一、面对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的动力还不具备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其实,这一理念的提出,其目的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我们的教育走向世界先进教育之林。基于此,国家教育部才推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文件,并明确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这种自上而下的改变使得我国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措手不及,许多教师还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就要马上实施这门课程谈何容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检查怎么办?只能先列入课程表上再说。于是,学校的课程表上冠冕堂皇地出现了这门课程,一问学生才知道上的都是其他课程。可叹!

综合实践活动这么好的一门课程,为什么老师们对它“爱”不起来呢?为什么学校打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旗帜,行“传统教育”之实呢?其实,作为一种教育政策的改变,一定要有丰富的原始经验的积累。中国有其特殊的国情,人多、地广,教育资源匮乏,要改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切不可一蹴而就。改革应该面对国情,面对实际,自下而上地开展,才可以持久。仅以国家政令的方式颁布,难免使教育工作者们心生畏难情绪。综合实践活动,想说“爱你”谈何容易!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型的条件尚未成熟

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仅仅停留在课表上,其首要原因在于:第一,有的学校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合理;有的学校因编制问题仅仅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的将综合实践课程搭给班主任(大多数),学校领导对于有这门课程而无编制问题深感忧虑。第二,学校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基地,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然而,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要提供这样的设施,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第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的观点没有转变,一时还无法接受这门课程。一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网上查资料,认为这与考试无关,太浪费时间,肯定会加以阻止。

所以,要想切实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并要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与程序,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等。仅是口头上喊一喊,文件上写一写,剩下的全扔给一线教师去操作,是很不实际的。同时,还要做好社会、家长、教师的宣传和思想转变工作,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一切有益的创新和实践,并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另外,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讲座,向学生介绍各学科前沿知识、查阅资料的方法、常用科研方法、各类主题活动报告撰写方法、人际交往艺术等,为学生交流、对话、研讨创造有利条件。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要想“爱你”,是要付出代价的。

三、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的质量无法保证

目前,在一些师资水平较好、设备比较完善的学校,正在逐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首先,教师因素。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具体表现在:(1)忽略过程。一方面是在过程中对教师自我思考与理念的忽略,即过程呈现有余,自我反思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而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2)对活动方式的曲解。一方面,出现灌输式教学现象。主要表现在:重视其知识的获得,忽视其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另一方面,活动方式单一,缺乏多种活动方式的引领,如调查、采访的方法较为普遍,而观察、设计、实验、探究的活动方式容易被忽略。实践中,研究的过程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研究周期。活动方式单一,不能保证学生研究主题或问题有一定的深度的分析与体验。(3)指导策略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以及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等等。

其次,学生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出,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优于比较差的学生。这样的学习不平衡性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一些学校因为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专用教室或实践基地,这样就很难保证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小组活动之中,长期下去自然会变成少数优等生的“专利”。

因此,我们广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应该多一些探讨,让它更适应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质量地进行。

四、检验综合实践活动,其中的矛盾难以取舍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就是“实践活动”,其独特的价值只有通过师生的实践探索才能获得。然而,在现有的学校条件、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这门课程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步履艰难。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这一矛盾,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加以解决。“爱的矛盾”一时还无法化解。

12.综合实践活动做风筝 篇十二

结合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教学特点, 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达到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若能把学生的热情点燃起来, 那么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接受。”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培养少数学生的特长培训课,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活动。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尊重每一个学生特有的想法和个性, 给他们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并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去参与活动, 最好能让他们选择自己有疑问并感兴趣的主题去开展活动, 并在其过程中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帮助, 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享受成就感。例如, 在学习选修3-1电学部分时, 我先用多媒体影片讲述当今电学的发展, 列举身边各种各样的电器,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 我鼓励每位学生对身边感兴趣的电器或者电路进行观察研究, 看电器的铭牌、说明书等, 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可以组队也可以单独完成, 之后在班上发表成果。师生共建和谐的物理课堂气氛, 在学生发表成果时, 我饱含期盼的目光, 面带微笑的点头, 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体贴的动作, 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幸福与愉悦感, 从而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求知欲和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这样轻松的情景中学习, 然后在实践中运用,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 更能使他们身临其境,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积极专注地进行知识的实践运用, 同时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不断领略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使学生获得了自信。

二、通过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渴望求知的学习意愿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应在结合物理书本知识的同时, 注重与实践活动的完美融合, 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在体验与创造中进步。按照以上方法, 在“电路”的教学中, 学生在我的鼓励与引导下就能轻易地改造并设计出一些生活小制作。

相对于单一的知识教学课堂,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更注重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另外, 与知识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对比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调查研究、实验论证与合作交流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教学活动,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被教育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这就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去达成个人的求知意愿, 而不仅仅是通过课本去获取知识了。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和增强自我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主题的必经途径,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过程中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进而养成一种积极的及探究合作的主动学习方式的习惯, 这将进一步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物理科学素养。

三、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促使学生自主创新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别于平时的一般教学活动, 应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的引导关系。教师应有意识地淡化指导作用, 去协助学生自主发现与创新。当然这里所说的学生自主, 并不是要教师完全不管, 任学生无的放矢, 我们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做到有效管控课堂, “放而不烂”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自觉去发现与创新。如在“电路”的实践活动课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多方面地去进行探索, 有不懂或不会的, 可让他们自行讨论实践去解决,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无需太多的干预与指导, 只需注意并随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即可, 这样, 学生才能在自主创新的活动环境中, 探求到更多的物理知识、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还自主学会用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 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我曾在自己营造的这样的课堂里发现, 整节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 连平时不太爱动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兴奋地讨论、分析, 简直就像是一个个设计师在讨论研发新产品。学生想要学、主动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问教师的情况少了, 自主查找资料相互帮助解决的现象多了, 比平时被动学习的课堂效果好多了。

总之, 物理综合实践把高中物理学习与实践紧密地、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对物理的兴趣, 拓展了学习物理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能动性, 其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学会了更理性的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了他们的物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鹏、孟进, 《物理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13.做风筝作文300字 篇十三

纸风车的做法:制作一个纸风车,准备材料:正方形折纸一张,剪刀,胶水,木棍,钉子。

第一步:我和老妈裁好一张正方形的折纸,沿对角对折一下,再沿另外一个对角对折一下。

第二步:我和老妈沿折痕,将四个对角剪开2/3左右。交错向中心折,超出中点1CM,但不要折,要留有弧度,四个角折回来之后,用胶水粘好,风车完成。

第三步: 用钉子穿过去,然后用棍子立起来,风车就完成啦。

我拿着棍子跑了一下,风车转起来了,真开心呀!

纸陀螺的做法:制作一个彩色的陀螺,准备材料:硬纸板、圆规、铅笔、剪刀、彩笔、尺子、铅笔。

第一步:用圆规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圆。

第二步:小心地用圆规的针尖在圆心上扎一个孔,把画好的圆剪下来。

第三步:用彩笔在剪下的圆纸板上画好看的图案,图上色,然后把铅笔穿到中间的空里,留下大约三分之一的长度即可制成。

14.做风筝说明文 篇十四

踏着初春的积雪,我走进了大山。du

一抬头便是白皑皑一片zhi,我有一种被征dao服的感觉。

刚从山间石缝里冒出来的那一股溪流,转眼间冻结了。

一只褐色的小松鼠跨过小溪,跳走了,一个受了惊的小家伙。

走进这片竹林,不,应该是竹山,脚下是石阶,听爸爸说,这条石阶很长

很长,足足有七里,一直延伸到山脚,我想我走不到尽头。

一阵风吹过发间,有些许寒冷,我立起风衣的领子,开始往下走,那是爸

爸的求学之路,我的脑海里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山里娃,一身破棉衣棉裤,一双补了又补的棉鞋,身上横着一只沉甸

甸的包,背上背着一大摞干柴,从石阶下走上来,冻得发紫的脸上洋溢着胜利

的微笑,丝毫没有一点倦意,他向我走来

------

我想这就是我想象中的爸爸的

童年,他将包和柴传递给我,他让这条石阶延伸到我的脚下,他将他没有完成

的心愿寄托于我――考上大学。这就是他的夙愿,是儿时的他心目中的希望之

火,在他走在石阶上时照亮石阶,如今他将火苗传递给我,我用他点亮干柴。

爸爸在这石阶上走了十多年,不管风霜雨雪都不曾动摇,就像这山上的顽

石,永远都不会砸下来,而我,我又将走几年?

太阳出来了,将笼在山上的雪蒸融了。

初融的小溪在欢快地流淌,那潺潺水声似乎在宣告它获得重生。

微风中竹叶在窃窃私语,鸟雀在竹枝间乱蹦乱跳,它们这儿一声,那儿一

调,上下呼应,远近附和,清脆婉约。

沿着石板铺成的小道拾级而上,不知不觉地,我向右一拐,轻轻推一下门,

吱――门开了,两位老人坐在阳光下说着笑着,阳光温柔地照在他们身上,头

上的银丝泛着白光,一闪一闪地。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但我知道,他

们很快乐,山里人就那淳朴地快乐着,那就是我的爷爷奶奶。

轻轻一抬腿,我跨进了院门,记得小时侯来这儿,总是望着门槛兴叹:那

么高,我怎么上去?如今一抬腿就成了,记得还是前两年,来这儿还搞不清楚

该往哪拐,如今不知不觉就能找到,我也长大了,与大山的默契也加深了,我

越来越向往纯朴的上间生活,越来越依恋大山。

山,是对广袤大地的忤逆,是对茫茫苍穹的挑战,是高大和雄伟的融合,

15.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 篇十五

一、选题的原则

1. 适应性与可行性

选题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1]。优先选择那些课程成本低、而且可能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选题时, 要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困难, 考虑有无解决的可能性, 保证活动主题、内容均衡性。要做到可行, 一要从主观条件出发, 适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理解程度。二要考虑客观条件, 因地制宜。三要避免主题知识化倾向, 体现当地特色。四要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方式, 从具体内容出发选择活动方式。

2. 趣味性与生活性

活动课题应具有新奇性和趣味性, 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才会高。杜威认为, 儿童有四类兴趣:第一类是“社交本能” (the social instinct) , 是指儿童在谈话、交际和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第二类是“建造本能” (the instinct of making) , 是指儿童在游戏、运动、制作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第三类是“探究本能” (the instinct of investigation) , 是指儿童探究或发现事物的兴趣;第四类是“艺术本能” (the art instinct) , 是指儿童艺术表现性活动的兴趣。这四类兴趣是儿童的自然资源,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建立在这四类兴趣及相应经验的基础之上。[2]另外, 学生往往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提出活动课题, 同样, 教师提出主题, 也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兴趣。

“选题源于学生生活, 指的是学生经历过的、感兴趣的生活, 不同于学生不易感知的成人的生活。联系学生生活, 学生就有事可做, 有感可发, 有话可说,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就高。”[3]

3. 科学性与创造性

科学性是选题的基本原则, 课题要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重视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 能够有效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创造性是课题的本质。课题要体现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要熟悉别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研究, 避免作重复的工作。

4. 增益性与广泛性

活动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内涵, 不能过于简单, 缺乏探究的深度。增益性综合实践活动应使学生有所收益, 课题或具有实用性, 或富有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科技, 来于社会发展的种种信息, 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主题广泛的来源, 决定了选题的广泛性, 因此, 选题不能拘泥于一点、一线或一个方向。

5. 特色性与整合性[3]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每个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城市和农村不一样, 大城市和小城市不一样, 山区和平原不一样, 沿海和内陆不一样。因此, 选题要依据本地生产生活实际, 突出地方特色。

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 学科教学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知识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科教学挖掘了生活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 也影响着学科教学向生活化、活动化方向发展。

二、课题的来源

1. 从学生的生活中生发

学生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生活、各种环境又可包含很丰富的内容。只要关心社会, 深入调查研究, 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在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充满着大量可提供选择的探究性课题。在选题时教师应注意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小题大做, 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能力的探究题目。[5]

2. 从文本的学习中生成

文本永远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所带来的信息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 文本中有许多学生愿意认识、急于了解、乐于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 是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主要来源。

3. 从独特的社区资源中获得

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地域——社区中, 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变迁等, 这些资源由于和学生时刻相伴, 且具有地域的排他性, 因此, 对学生有极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能够引发生成出许多活动主题。

4. 围绕社会人文视角选择

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或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 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围绕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等都可以选择活动主题。

三、选题的策略

1. 在情境中确立课题

第一,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选题。教师从问题入手, 提供相关信息, 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学生在情境中, 感受到惊奇、疑惑、好奇、震动, 从而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提炼出活动课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以学科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 促使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第二, 学生经历真实情境, 自主选择课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从中发现并确立较好的课题。另外, 还可以开展调查活动, 在实践的情境中选择主题。[6]

2. 通过思维训练确立课题[4]

选题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 首先要训练学生动脑的能力、发散思维功能。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它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较好地进行学习的迁移、应用, 突破传统思想和方法的束缚, 并在情况变化时, 迅速放弃旧的想法和设计分析出新的方法, 并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是美国的奥斯本首先提出的。运用智力激励法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课堂上, 选出一名主持人, 提出问题, 同学们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填补知识空隙, 综合集体的创造力, 提出不同的设想, 通过连锁反应, 产生更多的设想。

头脑风暴法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让学生提出任何与该问题有关的想法并记录下来。接下来可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

联想法

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 从一种现象想到另一种现象, 从一个概念想到另一个概念, 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的思维方法, 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3. 通过现行文本确立课题

教师可以利用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文本”中的典型案例、活动资源以及相关信息, 引导学生获得启发, 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发现事物的关联。

4. 通过表达交流确立课题

学生选题初期, 教师引入话题, 让学生围绕着背景资料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 班级发言等形式, 让学生相互启发, 引起联想, 以便全体学生从各自的独特发现中获益。

在学生选题后, 组织学生将各自的课题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互相启发, 互相取长补短, 发掘有价值的课题。

最后, 应注意的是主题的确定要有层次性, 并不能一蹴而就。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分层次的, 确定了大主题后, 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范围缩小, 逐步确定具体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周可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 :38-39.

[2]文可义.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因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10-13.

[3]张忠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原则[J].教学与管理, 2006 (8) :34-36.

[4]游建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指导方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17-19.

[5]洪发林.刍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3) :4-6.

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六

一、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模式驱动,建构课程操作体系

1. 建模:建构课程实施“443模式”。具体内容:(1)课程实施的“四个步骤”:建构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组织课程实施——共建课程资源。(2)课程结构的“四个单元”: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3)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地方“三抓”(一抓课程督导,规划课程建设;二抓现场交流会,推动课程实施;三抓指导与评价,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三有”(一有领导小组,二有课程计划,三有评价机制);教师“三要”(一要设计活动主题,二要编写活动方案,三要参与活动过程)。

2. 用模:实施“三个一工程”。具体内容: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推介一个镇(片)的经验,编印一套《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丛书》。从2004学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计划用五年时间推动各镇(片)的课程实施与发展。目前我区先后在沙湾镇、市桥城区、化龙镇、石楼镇、石碁镇、大岗镇、北片(原大石镇)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各镇(片)编印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践丛书。

3. 创模:创建课程开发实施模式。建模是为了用模,用模是为了创模,在应用区“443模式”的基础上,各镇、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学校课程与开发实施的新模式;依托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变有限资源为无限利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评价拉动,建构课程评价体系

1. 课程设计评价。通过分片教研活动、实验学校教研活动、专题研究教研活动等,形成课程化体系:主题活动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活动内容系列化(活动领域——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评价)。

2. 课程实施评价。(1)制定评价方案:《番禺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评价表》、《番禺区初中毕业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表》。(2)成立评估机构:区教育局成立检查评估领导小组,下设检查评估小组。每个检查评估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教育指导中心领导1人,中学副校长1人,中心组成员(特约教研员)1人,科组长2人。(3)组织评价活动:学校自评——评估组复评——区教育局审核。

(三)典型带动,形成“二八效应”

各教育指导中心要培育区域典型(课改试验学校、素质教育试点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学校要培育学科带头人(省市区骨干教师、特约教研员、中心组成员),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形成“二八效用”(用20%单位或个人的经验去影响80%的单位或个人)。

二、活动课程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围绕“课程目标”,通过“四动”(行政推动、模式驱动、评价拉动、典型带动),建构了“三个体系”(课程管理体系、课程操作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了“二八效应”,初步实现了“五个发展”(课程区域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一)课程区域均衡发展

通过每学期的“三个一工程”有效地推动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各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对本学期承担的“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从整体规划到具体工作,从工作目标到操作方法,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从学校行政到全体教师,进行了全面安排和精心策划。“交流展示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经验介绍、课例观摩、成果展示”三个部分,通过活动过程提高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形成了一批《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443模式”实践丛书》。如市桥城区的《教育在活动中发展,活动让教育更精彩》,石楼镇的《回归生活世界,体验人生意义》等。

(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根据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现我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我区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实施“四大工程”(628工程、示范工程、三个一工程、共建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着力推进“628工程”建设,即通过打造和培育“六支队伍”(名师队伍、特约教研员队伍、学科中心组队伍、小学新秀队伍、学科资源库项目团队、教育科研团队)产生“二八效应”(用20%教师的教学成果去影响80%教师的教学行为),整体提高教师素质;通过素质教育和教育科研“示范工程”的辐射作用,形成“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教育发展态势;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的“三个一工程”,整体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实施“共建工程”,推动互联学校共建活动,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区域内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科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开发实施活动课程,教师开始由习惯于用教材来教学的“教书匠”,向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转变,实现了“教案——学案——讲学案”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三维课程目标”得到完美的统一: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与学习状态波动性的统一、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知识线与情感线的共振;通过反思提升,建构了“五维”教学行为时空观,即以“互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以“会学”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观,以“情感”为主要纽带的师生观,以“反思”为主要手段的教研观,以“发展”为主要导向的评价观。

(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的“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的“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初一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我和朋友的故事的中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