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2024-06-15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精选16篇)

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一

关于霍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一)社会调查的时间:2011年5月

(二)社会调查的地点:福建省宁德市霍童镇霍童村

(三)社会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以访问提纲为载体

(四)社会调查的过程: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展开,以与村级干部交谈为主,随机入户到农户家调查为辅,以比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五)社会调查的调查对象:村级干部和农户

(六)社会调查的调查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霍童村的现状

霍童村政府为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在霍童村进行大规模的修路、修水、修电从而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在人民群众中得到积极的影响。此外,还加大了农业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为日后的更好的工作铺平道路。总体上来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村政府相依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加大对农村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使霍童村农民的总体素质得到提高,民风较为淳朴,社会治安形势好,农村环境如柴草乱放、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总态势呈较好方向发展。

(二)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首先,经济要发展,交通是关键,霍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发达,为此霍童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路。以前,进出霍童村的交通干道只有一条,现在新的公路已经建成,对霍童村今后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其次,霍童村的供水、供电存在着问题,水管老化,电线老化、电线乱牵的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霍童村政府立足于实际,进行了全面的水电改造,赢得普遍的好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从一切实际出发,在了解本地实情,立足而提出的,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增加农民的整体福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在提高生产力水平上突破。生产力的因素,一是生产工具,二是人。新农村建设要有新的技术支撑,否则将难以体现新农村之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性的因素,新型农民作 1

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生产力因素,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具活力、最能发挥作用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主体部分。霍童村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截至2011年5月,霍童村的新型农民占总农民的50%左右。就2010年的水稻产量比2009年同比增长30%实现了农民的收入增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科学变革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用制度创新的力量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步伐,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是主导。政府要领导好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改革,建设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乡镇机构改革要切实推进,努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今年,村政府组织村干部进行培训,且对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改革。

三、建议

首先,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整治农村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节约资源,方便农民生活,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农村风貌。比如,建立健身设施,建立老年公寓,建立阅览室等。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合理分配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新农村建设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关键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各级政府必须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国家政权基础的高度,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深刻认识处理好现阶段农村各种突出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依法维护农民权益的自觉性。既要重视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眼前利益问题,又要着力维护农民群众长远的根本利益。

四、结尾

此次调查不仅让我明确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理论思想,而且使我更好的熟悉我的家乡,为以后建设家乡做准备。希望通过本次的调查能得到村政府的重视,从而改善家乡新农村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二

关键词:问题意识,专题化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颁布以来,高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增强教育效果。在此背景下,专题化教学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十余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一教学模式已经得到诸多学者的普遍认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

一、实施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处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媒体数字化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与速度,社会资讯爆炸式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术性和理论性最强的课程,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原理”课程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从教学内容看,“原理”极具系统性与理论性,讲授难度大。原理内容由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鉴于教材特性,知识的表述高度凝练,语言抽象,缺乏时效性与生动性,讲授起来难度颇大。从教学对象看,大学生排斥灌输式教育方式。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原理”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本科学生,部分学校甚至一个教学班内兼有文、理、工科背景学生,传统授课方式讲求全面覆盖,难以兼具针对性。从教学过程看,受限于学生理论基础参差不齐、课时有限、班级容量大等因素,教学内容难以深入,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缺乏互动与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从考核方式看,考试形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期末考试占总评比例较高,使学生陷入为了考试而强行记忆知识点的误区,忽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章节为线索,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在此背景下,某些高校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专题化教学进入研究视野,成为“原理”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专题化教学,又称为问题式教学,是指立足于教材和教学大纲,打破传统按教材章节授课的方式,遵循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在逻辑关系,契合国内外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选取若干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专题化教学至少存在以下优势:首先,它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重点难点。专题化教学突破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板块,打破原有以章、节、目为线索的知识单元,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题,注重专题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帮助学生理解。其次,它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逻辑分析的能力。虽然教师仍是专题教学的主导者,但这种教学法下,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课堂,在理解重大理论问题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立场分析具体的现实问题,直面问题本身,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再次,它强化了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专题化教学的本质是研究型教学,它通过选取与设置专题组织教学单元,要求教师把抽象的基本原理讲透彻、讲生动,这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研究,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提高专业素养。最后,专题化教学具有缓解“马原”课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因材施教,增强教学效果等特点。

二、专题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专题化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被公认为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载体。“马原”课程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采取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叙述方法。而人的认识过程则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归实践,即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实现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方案。毛泽东曾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马原”课的教学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内容与课时等方面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状态[2]。在专题化教学中,以什么为依据确定问题,确定什么样的问题,问题体现了什么时代价值,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成为教学改革最迫切的问题。

就“马原”专题式教学现有研究成果看,问题或主题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问题服务于原理,以社会时事、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理论教学做铺垫,引出基本原理的讲授;第二类是原理服务于问题,在基本原理的讲授过程中,以社会热点问题为案例,用基本原理解释和分析问题,促使学生参与;第三类是问题与原理互相串联,以社会热点切入,将问题内化为原理教学的线索,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以问题凸显原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这三类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难度不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与自身专长进行选择。

专题式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全方位的。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可以便捷地接受科技、社会、体育、娱乐各种资讯,高等教育的浸润教会他们获取信息与思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个体意识的强化使他们愿意就某些问题发表看法,参与讨论。但是,他们存在理论根基不牢固,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时善于发现契合原理与大学生关注点的社会问题,并以恰当的方式提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教学与教研相互促进。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不是互不兼容,而是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术前沿、学术动态、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料,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乐于接受、主动深入学习的教辅信息;同时,将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转化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转化为教研的重点问题,促进教学与科研互通,通过富有逻辑性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问题、研究原理。再次,解决问题的技能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马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获取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使理论更具影响力,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此外,专题化教学中,问题意识并不是单向的,它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具备问题意识,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自觉提高业务水平,学生自发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进教学相长,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专题化教学体系

“原理”课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教学目标从基本理论的角度解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围绕这一目标,许多学者与教师都试图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专题化教学体系。如“05方案”出台当年,靳辉明提出,“马原”能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前景”三个板块设立专题。由于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现有教学方案主题数量、类型不尽相同。在专题划分时,有的教师以教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板块为依据,重整教学内容,如将政治经济学部分划分为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两个专题;也有教师围绕不同板块的核心问题构建专题,如在绪论部分可以围绕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构建专题。专题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可根据学校课时设置、授课计划、学生专业背景与需求等基本情况灵活调整,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怎样以问题为核心设计专题是专题式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内容设计时应该紧扣教学目标,以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重点、难点、疑点问题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选择专题,使专题既具备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既有历史高度,又有现实意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围绕既定专题讲解理论知识,还要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组织讨论。所以,合理的教学形式、恰当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学评价是保证专题式教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专题需要策划主题实践活动;教学手段现代化,突破灌输式教学法的禁锢,采取讨论、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人性化,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要素纳入考评体系,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相较于以往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在促进“马原”教材从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助于转变教学理论,促进教研结合,增强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它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课程教学与考核体系,才能以教学改革促进“马原”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2-0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国内相关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研究成果陆续而生。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基本原理整体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一研究是在探讨该学科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其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其基本观点的开展,正是建立在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个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华。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在其探索过程中,时刻值得我们注意。关于其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意识形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界在探索研究时形成一致认可,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的研究,也将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成立,及其未来发展的命运。通过不断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特性除了内在的统一性外,还有整体性,至于整体性,也就是将其与所组成整体的组成部分脱离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方面,指的是由经典作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或者相关的结论,而这些重要的观点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任务,以及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总结出的结论;最后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了以上结论和观点,并且是革命导师,根据历史事件冷静判断和做出的预测。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关系表现为,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的形成,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实践结合,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的形成,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内部各个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支撑以及存在着首尾连贯的逻辑关系。在上述我们已经详细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多数认为需要站在其的总体性范畴,或者在其内在逻辑主线、中心线索等角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新范畴包括实践与人类解放两个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的逻辑主线。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掌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换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人们需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不然,绝不能正确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也不能够体悟到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原则一:遵循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属于一门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遵循要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要以坚持作为前提,而坚持最终是将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决不能将坚持与发展两者分离。

(二)原则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将两者的奋力,通常导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偏离正轨。对现实的裁判,要防止用个别原理,也要防止用局部的事实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评判都是片面不正确的。

(三)原则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关于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分门别类从部分入手,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都应该讲整体与部分实现统一,才能完整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

(四)原则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因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的背景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更应该坚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将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行实现有机的统一。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状,为其的顺利发展找到遵循的原则。不过,其作为一项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理论,而是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2]刘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体性方法应用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四

写作要求、基本写作格式和参考选题内容

一、写作要求

1.每位同学人人参与,可以在同一地点调查,但报告一人一份,内容不得雷同。

2.必须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有创造性的提出建议。

3.可以自选题目,但题目不宜太大、太宽泛,要求具体,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

4.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并附调查问卷。

5.撰写调查报告必须做到明确主题、内容详实,字数不低于3000字。

6.调查报告必须按照基本格式写作。

7.调查报告最迟在10月底打印上交给任课老师。严禁抄袭下载,一经发现成绩记零分。

8.参加课堂讨论,须先上交报告文本;可以准备课件但必须精练,图文并茂、具体生动,不得超过10幅,每人限时5分钟。

二、基本写作格式

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

(题目黑体小三加粗)

姓名 :班级 :学号:手机长号:

前言:(介绍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问卷设计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方法;

二、调查内容分析

1.问卷结果与分析

2.访谈结果与分析

三、建议(对策)

四、结语

附录:

1.问卷调查表和问卷统计结果

2.访谈提纲及访谈记录(必须是原始材料)

3.涉及到的参考文献资料

三、参考选题内容

1.对你所在居住地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的调查。

2.对你所在居住地环境状况的调查。

3.对你所在居住地居民幸福感的调查。

4.XX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历程调查。

5.对你所在居住地志愿者、志愿者服务组织情况调查。

6.对你所在居住地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调查。

7.对你所在居住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

8.某地养老情况调查。

9.某地孤寡老人现状调查。

10.某地农村教师状况的调查。

11.某地村民(居民)文化素质的调查。

12.某地村民(居民)道德风尚的调查。

13.某地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14.某地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

15.某地居民精神文化消费状况调查。

16.某地居民收入情况调查

17.某城市菜篮子问题调查

18.某地超市食品质量问题调查

19.某地农民工工作收入情况调查

20.某城市居民医疗保障问题调查

21.某地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调查

22.某地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

23.某地农村基层组织现状的调查

24.某地农村教育问题调查

25.浙江××型企业发展的调查

26.某地群众信访工作调查

27.某地农家乐发展问题调查

28.某地社会物价问题调查

29.某城市社区工作发展问题的调查

30.某地城市医保问题调查

31.某地农村医疗现状调查

32.某地农村医保情况的调查

33.某地农村教育问题调查

34.某城市住房问题调查

35.某地社会治安问题调查

36.某地发展特色农业问题的调查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 篇五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我校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计划的规定,此课程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努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深入把握和感性认识;

2.使学生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政策;

3.提高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教学安排,本学期安排4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

一、教学实践总体规划

1、具体时间为第9周(4月12日)周四1、2节课,第10周(4月19日)周四1、2节课。

注:(不到教室)

2、第11周进行课堂汇报。

二、课外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原著类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4、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6、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7、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哲学类

1、《敬畏生命》

2、《寂静的春天》

3、《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4、《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5、《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6、《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著,李杨,任文科,郑义 译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7、《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8、《逻辑学》

9、《精神现象学》

10、《大学·中庸——中华经典藏书作》王国轩译注,出版社:中华书局

11、《保卫马克思》(汉译名著本)(法)阿尔都塞 著,顾良译商务印书馆 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3、《银行家》

4、《货币战争》

5、《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6、《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7、《科学的历程》吴国盛,北京大学出版社

8、《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华姿 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9、《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陈志武,中信出版社

10、《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占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要求

1、请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每组5-15人;每个人或者每小组自由选择书目,读书、写心得;

2、读书心得必须每人一篇,字数2000,书面提交,不得用电子版;

3、各小组请推选一名小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和小组考核;

4、小组的内部交流不考核,但每小组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汇报;

5、小组课堂汇报的形式可以是读书报告,论文,演讲等文艺表演;

6、以读书报告、论文或演讲等形式汇报的小组,须提交读书报告或者PPT以供备案;

7、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参与情况打分,最高为10分,小组长签名后交给老师。注:小组长用另一张便签写上组员的名字、分数并签名。

6.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六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心得

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的得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此我从学校,个人还有我的家庭谈马克思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这美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有目标和理想。我们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我们的开支几乎全来自父母和其他亲属。所以,这也就对我们的消费有了很大的限制,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坚决抵制奢侈浪费。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采取质变和量变的形式。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全体事物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量和质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量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概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落魄公子的形象,这应该给我们有些启发,对我们的行动有点指导。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教授不是银装素裹,而最受到同学们的尊敬;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被我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当今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自自觉的培养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匀所看不见的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的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是以我们眼睛所造成的直觉基础,这就证明人眼睛的特殊结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绝对界线”所以,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去“动手动脚”。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重新和更深层次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更牢,以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名大学生.其次,从家庭来讲,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可以不过问。但是对于关乎孩子命运前途问题上父母可以做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不耐其烦,但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你们的话很有用,至少作为父母的孩子和老师的学生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父母的教训我都接受,我相信我们是有理由的。在当父母看到孩子接受了我们的观点时,我们也是高兴的。这不是一个权威在起作用,而是感到我们活出来的权威得到了别人的信服。

7.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但它仍是在由教师主持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既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还要强化学生的“中心”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以尊重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和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 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实现影响学生和改造学生的目的。如在中医学专业课堂上, 会以中国医学史、中国近代医学史及现代中医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内容为案例,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相关专业知识, 更好地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习近平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特质

就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言,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质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逄锦聚认为, 那种认为只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把握, 而不必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结论是错误的, 而事实上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 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来把握。同样由于“原理”课的教材体系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顺序编排, 因此在转化为我们的教学体系时不应把这三部分简单地机械拼加, 而是应该把这三部分有机结合起来, 因为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绪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发展及特征等方面做了概括说明, 也阐明了它的主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化, 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角色扮演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角色体验, 领悟知识、共同学习。既转变教学方式, 也变革教学模式。对于设计角色体验教学, 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形式:第一, 采用课堂表演形式, 具体做法是结合原理课的内容进行情景创设, 教师向学生提供出哪些角色需要扮演, 学生可以自愿进行表演。如在讲到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时, 可以请学生自由分组, 创办企业。任务提出后, 学生便会开动脑筋, 模拟创业。在模拟创业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一些相关角色, 如银行家、工人、工会、资本家、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采购方等, 小组成员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扮演其中的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 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 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在此基础上, 我们把学习视角从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规律转换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规律上来, 就会发现,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第二, 采用实践教学形式, 组织学生策划与马克思基本原理相关的短剧活动, 学生可自由收集材料, 结合相关人文素质主题和医学相关主题, 设计对应的情景, 在设计短剧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在学习的同时, 也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

四、变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考试方式

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考试是检验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要想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需要变革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 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变革。

(一) 明确考试目的

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间接测试学生是否学习到一定的知识, 是否具有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所以教师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题时, 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记忆。

(二) 革新试卷内容, 所出的问题要与学生水平相结合, 鼓励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 那么学生也不会只是应付考试, 而是用考试来检验自身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 正确对待考试。

(三) 革新考试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考试时通常都采用闭卷形式, 答案也是标准化的。可以说这种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标准化的答案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答对问题, 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是相违背的。所以, 应该革新考试方式, 设置灵活多变的考试形式,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四) 改革计分方式

我校现在采用的计分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课堂讨论、实验实践、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占总评成绩的40%。这种相对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的综合评分方式可以依据学生平时表现情况和具体实践情况, 灵活计分。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 主动参与到课堂讲授中, 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实现从传统教学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化, 提高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完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转变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变革考试方式方面不断尝试、努力探索, 以真正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逢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 (6) :19-21.

[2]陈文庆.“合作探究分享”式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9-12.

8.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八

26、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2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28、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过程。

29、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简述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统治的实现方式。

30、简述商业利润的形成与来源

品友互动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自学考试。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如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32、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丰义的基本形式。

33、怎样理解货币的本领?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决定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一般不包括

A.生存资料

B.生产资料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费用

D.教育培训费用

2、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

A.有机构成

B.价值构成

C.技术构成

D.数量构成

4、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本质都是为了()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5、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

A.一般高于产业资本利润率

B.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C.相当于垄断企业的利润率

D.略低于平均利润率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7、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

A.社会总商品资本

B.社会总生产资本

C.社会总货币资本

D.社会总流通资本

8、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生产相对过剩

B.需求绝对减少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10、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物质条件,这主要表现在()

A.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B.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C.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

D.创造高科技成果

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价格标准职能

1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一般是()

A.社会总资本的增大

B.生产资本的增大

C.流通资本的增大

D.单个资本的增大

13、资本主义经济中一定程度的计划管理和调节主要是依靠()

A.财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南市

D.行政手段

14、购买来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15、资本主义的利息本质是()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C.银行利润的来源

D.借贷资本的报酬

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外输出资本的财力基础是其()

A.经济发达

B.科技先进

C.存在过剩资本

D.自然资源丰富

17、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

A.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18、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

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

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

19、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20、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现了()

A.部门内部的竞争

B.部门之间的竞争

C.国内竞争

D.国际竞争

21、具体劳动()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创造剩余价值

2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流通领域中商品的加价

B.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商业资本家在商品买卖中贱买贵卖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3、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方面新变化的是()

A.出现资本社会化趋势

B.工会的产生和发展

C.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D.出现工人持股现象

24、在私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

A.都成为资本家

B.都成为雇佣工人

C.两极分化

D.彻底破产

25、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是()

A.卡特尔

B.康采恩

C.托拉斯

9.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九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化作为这次革命的显著特征,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著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副米啊你效果、如网络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虚拟空间,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里诸多规范的约束,造成隐形角色失去规范,侵犯知识产权、制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违法行为以及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

【正文】

;

一、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大技术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一个有关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网上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我们一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纸质问卷90份,网上调查问卷收到557份,有效问卷472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网络中应该完全遵守显示道德的占有41.8%,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赞同和觉得应该进行网络规范的占95.2%。可见,虽然显示生活的多样化使得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恶作剧的园地之一,但大学生对网络保持了理智清醒的认识态度,对网络环境的不良现象有着充分、足够的额认识,对整个网络环境在心理上也有较好的准备。

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认知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不同于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它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而有待于上升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观念隐藏在染指结构的黑箱里面,难以直接评价、判断。具体在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上生活中,存在诸多的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有:

(一)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中的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的认识

大学生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而网路作为一种无国际、开放性的媒体工具,传播信息快捷便利,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成熟的青年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收到网上想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母语”文化遭受强烈的冲击。互联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占90%以上的信息时英文文化在网络上取得霸权的地位,从而导致西方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长期沉溺于互联网的青年学生由此对传统文化逐渐淡漠甚至产生排斥。此外,超过半数的青年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弱,会出于好奇心了冲动心理可以去搜索一些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以及 色情、暴力等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背的内容(见题一)。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虽然不少的学生只是抱着“看一看,不会对自己产生坏影响”的态度,但是,因为自制力较差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对滞后,从而造成网络上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和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传播。

题一: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访问过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的网站(包括黄色、暴力等)吗?(单选)(%)

经常访问 偶尔访问 没有访问过

文史类 16.3 33.7 50 理工类 13.5 29.4 57.1

(二)青年大学生迷恋网络以及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由于互联网空间到处都是新生事物,对于容易接收新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对网络的迷恋。有的学生因为过分的投入而染上“网络的、毒瘾”,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一次上网少则几小时,多则连续几天,吃饭睡觉都是随便来。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因为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同时,调查显示: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已经不足为鲜,曾经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当做是作业交给老师的大学生占上网人数的50%左右,更有甚者在网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这种现象不仅表示着某一名是、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精神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沦丧(间题二)。

二、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的经验?(%)

经常 有过,但是不经常 没有 文史类 37.2 25.9 37.1 理工类 13.7 27.8 58.5

(三)青年大学生网络不文明的行为普遍

在由于光纤电缆和调节器网卡构成的这个“网络社会”中,人以电子化的高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着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热情,显示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容貌谈吐北抛在一边,彼此直接因为“大话投机”经常联系。同时,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却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因此,不文明行为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

调查显示:86.3%的同学看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3.2%的同学见过网络不文明的现象比如谩骂和恐吓。35%的大学生曾经在QQ或论坛上对别人的进行恶意的攻击和散步虚假的信息,即使是在学校最受欢迎的BBS,也是仅有17.2%的同学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很值得一看,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

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身是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知识群体,是中国新世纪的希望所在,他们将在新世纪工作好几十年,担任着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任,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的面貌。根据这次调查显示,不同程度“触网”的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2.7%。从平均的上网时间来看,大二的男生女生分别是3.3小时每周和3.2小时每周,大三的男生女生分别是4.6小时每周和4.5小时每周,大四的学生则是鹤立鸡群男生女生的上网时间分别是6.2小时和5.7小时每周。可见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感情和心理,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一个中欧你重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的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的利用它来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也明确的指出了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建设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面对当前青年学生网上道德失去规范的现象,高校必然要加强思想政治进网络的工作,实施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帮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所说的学生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网络时代同样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就把握了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这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应对措施

(一)规范“网上行为”,加强对上网青年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的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种网络的虚拟性对人的道德自律教育尤为重要。

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教授的指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导利,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世界的“功”与“过”,提高青年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讲座、论坛、对话、培训、报刊、广播等宣传教育,努力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上网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做良好的网民。

通过上述的措施,积极引导上网青年大学生对大量的信息持扬弃的态度,最终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使上网青年大学生把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总而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道德自律的能力。

(二)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网络教育性格局 网络是新生事物,大学生对网上信息的辨别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信念等级的教育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因此,全国各高校在建设网络阵地的同时,不能放松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组织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的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进行批评和发布正确的信息。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丰富和拓展两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育,正确认识网络的先进性和危害性,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非文明等关系,确实增强课堂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促使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不断升华。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组织网络知识讲座、利用广播、电师、报刊等媒体开展宣传,倡导青年大学生文明上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10.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十

一、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公共政治课虽几经调整, 但直至笔者读博期间, 仍深感学校开设的公共政治课程不乏枯燥乏味。尽管最终的考核形式不再是本科期间的那种卷面考试, 而是改成撰写若干篇小论文, 但被考者的敷衍心态绝非个别现象。因此, 待到现今, 笔者身为高校公共政治课的教师, 面对台下刚刚离开高中校园不久、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时, 仍直颇感压力巨大。一方面深知这些课程向来不受学生欢迎, 另一方面确信这样一句话:只有差老师, 没有差学生。

总体而言, 虽然上至相关政府部门, 下至一线教师, 都在不断地反思和改进包括“原理”课在内的公共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 但是经由小初高的多年政治教育, 大学生对公共政治课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显然都是偏低的。就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亲身体验而言, 这一现象在非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本科生群体中尤其明显。某些学生来上课只是因为担心任课老师会点名, 进而影响平时分;看教材则只是因为考试需要过关。至于理论性颇强的“原理”课中涉及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停留在知识化、简单化和机械化的理解上。

在老师这一方面, 无论是教材, 还是课堂讲授, 都是把一大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 要求学生接受。但实际上, 有相当多的结论, 某些任课教师自己都不甚了解, 所以看似随时能够信手拈来, 实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与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精神相差甚远。《意见》中的第四部分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笔者认为, 这种素质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正确, 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本身的相关专业知识要过硬, 否则谈何《意见》所要求的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

同时, 对于很多结论性的话语, 即使是那些对“原理”课缺乏兴趣的学生也能顺口说出几个。然而, 深究一下, 这些结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只是一些口号。

诸此种种, 困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大任务: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 可以说仍前路漫漫。那么, 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切实推进此转变呢?笔者认为, 阅读, 特别是对于“原理”课的教学, 是一种非常有价值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阅读对于“原理”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要求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几门公共政治课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颇具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课程。

面对这样一门课程, “教学中的难点在于, 教材的内容要变成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政治素质, 其间既有一个教师如何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施教的过程, 又有一个学生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学习的过程。如何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使这两个过程有机统一, 相得益彰, 收到成效, 既涉及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又涉及教师的教学艺术, 是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1]。由此可见, 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地把教科书上的众多概念、理论一股脑地塞给学生, 显然达不到我们的课程要求。因为这种完全以任课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显然是将这门课程中涉及的诸多原理、概念简单化、知识化;而且过于零散, 知识也存在断层。所以, 我们必须反思以往的教学模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单化和机械化处理。我们要借助一定的手段, 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 该理论体系只有实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过程, 才能有效地准确阐述和把握其精髓。在此基础之上, 学生对这套理论体系的实质的认识才能越来越客观和自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问, 但即便是真理也面临论证的难题。在今日信息如此发达、获取信息又是如此便捷的时代, 仅仅通过教材和老师的讲授, 让年轻的大学生们接受乃非易事。马克思自己早就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以, 要让学生信服, 就要用理论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征服学生, 同时允许他们根据他们看到的、听过的或者个人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说, 在“原理”课这门理论含量极高的课程中, 除了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责任意识之外, 还要学生参与教学。这种参与的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是阅读, 也就是要尽量地靠近和“回到”马克思,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浏览教材中那些经过高度浓缩的结论上和听老师课堂讲解上。因为只有学生本人通过阅读“原理”课相关的文本, 才能真正感受到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同时,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势必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形成刻板印象, 更会对照思考所处现实, 因此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 进而发掘出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因此, 笔者认为, 必要的、良好的阅读是“原理”课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还能有效地借由阅读这座桥梁架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 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中共同进步。

三、阅读在“原理”课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阅读什么?显然, 对于非专业的本科生来说,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无疑不是主要的阅读对象。但仍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有名的段落来读, 比如马恩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至少就笔者的经验而言, 某些学生在读过之后不仅自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感受, 比如感受到作者富有激情而又哲理深厚的语言, 同时老师方面会有惊喜。

如果阅读原著对很多本科生的要求过高, 笔者曾试着和学生一起阅读, 比如关于马克思的传记作品。由于传记的学术性一般而言不是很强, 而且它们往往会比较多地关注写作对象的私生活方面 (好的坏的、广为人知的和少为人知的皆有) , 这些恰恰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感兴趣的。同时在“原理”课教学中补充展示马克思人格魅力的教学材料, 从而“把马克思理论魅力与人格魅力有机结合起来”[2]。这样通过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 (或其他马克思主义者) , 学生会更易产生对原本看似高大上的“伟人”的亲近感, 自然对其理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当然, 笔者认为, 读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关于马克思所提概念或理论的评论性书籍或文章, 不失为一种好的阅读对象, 毕竟, 还是有一些擅长此类写作的思想家的。比如《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 可读性就很强。笔者就做过尝试:从该书中挑出有内在联系、同时刚好与教材所授内容切近的两章, 然后每个小班随机抽取两三名学生利用两周的课后时间阅读, 最终形式则是以PPT形式, 就如同老师授课一样在上课时间向全班学生展示, 结果发现即便是医学类的学生也能读的八九不离十。并且, 由于事先已提醒过学生不能仅仅阅读这二章内容, 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关于该书作者的相关讯息, 或者是其他人对于该书的评论, 因此笔者后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能做一些高水平的自我发挥。

以上种种的阅读当然是需要任课老师引导的, 同时一定要注意给予那些认真阅读并认真写了读后感、展示也做得相当漂亮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实际上的奖励, 比如在期末最终成绩评定上适当加分。总体而言, 阅读材料的选取是在认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潜在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 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为目标, 借助有效的阅读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得到贯通, 进而充实原有的关于公共政治课的知识及知识结构, 掌握所涉概念和理论的逻辑架构,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发展。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 无论是先前阅读材料的选取、阅读时间的安排、读后感形式的决定及对学生阅读效果的点评等都高度依赖老师。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在阅读文本的同时, 要立足今天的时代与现实, 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对接起来。毕竟, 不是为阅读而阅读, 所以必须引导学生逐渐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批判特征, 进而为时代的生活与问题提供鲜活的思想方法。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颇具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课程。传统意义上的将这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原理简单化和知识化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该课程所设目标。通过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完成阅读、点评学生阅读效果、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问题等方面的作用, 阅读对于“原理”课教学而言是一种非常有价值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阅读,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十一

一、活动背景:

为了明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让我们的大学生活过的更充实。老师提出了以“校园生活”为主主题的课内主题实践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我们班在大二上学期第八周和第九周,开展了“马克思主义课内主题实践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小组积极认真的加入到这次活动中来。

二、活动目的:

为了使同学们明确,大学生活的光阴不是用来虚度的,我们的大学生活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才算是有意义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在自己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性等角度,阐诉了我们应该抓紧每分每秒,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大学时间,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使自己为以后的人生过得更加精彩而努力奋斗。

三、活动之前的准备

1、根据老师的要求,我们小组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确立此次实践主题为“关于大学生睡眠情况调查研究”,并制定了合理的实施方案。

2、由组长写出了具体调查实施方案及调查问卷。

3、在组长的统带领下安排下,同时在所有组员积极努力下,严格按照所安排的工作进行。这为活动的成功做出前提保证。

4、活动地点:攀枝花学院西苑;对象:西苑所有学生;时间:10月21日晚(开始)。

四、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活动环节

1、问卷发放:于10月21日晚,组长组织了何红民、王奕琴、袁鹏等负责问卷工作的组员向部分男生寝室、女生寝室和教室的学生发放了我们的问卷,同学们都很乐意的认真严肃的填写了我们问卷!

2、问卷回收:在回收问卷的时候,我们对配合我们工作填写问卷的学生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在此过程中,我们小组还特别安排了组员进行拍照,做笔记全程记录收发填写问卷的过程!为后期实践成果展示收集资料!问卷收发填写工作进行非常顺利,完成的很好!

3、问卷整理分析:问卷回收后,由组长把问卷发给组员统计然后汇总分析。最后把统计分析结果交与王奕琴写调查报告。

4、幻灯片制作:把在活动中收集的照片、视屏、问卷内容等给牟旭东,并由他制作此次活动幻灯片,以用于课堂展示。五、调查收获: 1.从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大二群体睡眠质量相对要好一点,但是总体来看睡眠都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有接近一半的人都存在睡眠差的情况,大二大三相对好点。

2.从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平常的娱乐时间占用了睡眠时间和所出的环境嘈杂。女生相对与男生来说,女生在学习上要认真一些。女生在娱乐上要控制的好一点。另外,女生所处环境比男生的要好一点。

3.从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睡眠质量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4.从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很愿意改变目前的睡眠状况。不过还有一小部分人还没意识到睡眠不好对其生活的影响,根本不在意睡眠情况。也没有尝试改变。

5.从上面的几个表整体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睡眠质量差的问题。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平时的学习、娱乐、情感等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另外由于大学生住校的原因导致他们会受到其他人以及环境的影响。这些都导致了他们睡眠严重不足。睡眠的不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意识到了睡眠的重要性,他们也希望改变目前的睡眠状况,并切有一部分人也在尝试改变。从大一到大三全体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断调整自己。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一)问题、问卷设置内容考虑不够周全; 2、问卷分析方法不够了解;3、组员们积极性不够高; 4、策划书细节没有处理好;(二)建议、完善策划书的细节,增强活动的逻辑连接;2、开展活动之前发动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同学们集体荣誉感的教 育。、在问卷设置时应注意全盘考虑,不要到后期处理分析问卷时不知如何下手,以至于后期工作困难。

12.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十二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也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世界上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基础和立身之本,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2.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3.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4.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5.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影响。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这美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有目标和理想。我们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我们的开支几乎全来自父母和其他亲属。所以,这也就对我们的消费有了很大的限制,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坚决抵制奢侈浪费。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采取质变和量变的形式。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全体事物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量和质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量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概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落魄公子的形象,这应该给我们有些启发,对我们的行动有点指导。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教授不是银装素裹,而最受到同学们的尊敬;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被我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当今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自自觉的培养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匀所看不见的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的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是以我们眼睛所造成的直觉基础,这就证明人眼睛的特殊结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绝对界线”所以,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去“动手动脚”。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重新和更深层次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更牢,以适应以后的工作。

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要在未来才能实现,而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用,则已深植于我们的世界生活中。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1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十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体的教育情景为依托, 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课程, 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是学生的普遍感受, 因此, 引入案例教学法,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 激发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案到一般理论的认识飞跃, 同时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在该课程中如何选择并使用案例

一、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 精心选择案例是关键。案例选择既要满足案例的一般要求, 又要反映并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性。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本文认为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 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 不能跑题;二是案例要具有代表性, 即案例包含的信息要完整, 对案例的深入讨论能够反映该类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结论。

(二) 启发性原则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案例要能引人深思, 启发思路,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化认识, 培养能力。

(三)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对案例的进一步要求, 它意味着案例所包含信息要丰富, 覆盖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这样的案例不仅对特定知识点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对案例的深入分析还能引申出相关知识点, 既彰显理论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又能保证思维的深度和连贯性, 避免频繁引入新材料而引起的杂乱和注意力调整。

(四) 鲜活性原则

大学生思维活跃, 乐于探究, 善于批判, 但是知识和阅历有限, 因此案例要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契合,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 鲜活性包括三类:首先, 社会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此类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 但具有公认的重要性, 探究其解意义重大, 社会关注度高, 也是大学生乐于关心的问题。其次,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是正在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 大学生对其有自己的基本看法和判断, 易于深入。第三类是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大学生迫切需要获得帮助和指导。

(五) 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 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帮助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 在案例选择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 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任意选取事件和人物, 只是引入案例, 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二、案例教学法

(一)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问题是案例教学的轴心和焦点, 问题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唐世纲、李枭鹰指出[1],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 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 即问题具有挑战性;其二, 问题积极性, 而问题可解, 即“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缺失能够弥补”则构成案例有效的前提。“弥补”过程即是案例教学中的分析、探讨与交流过程, 是学生运用有关原理、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结果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量变或质变。

在问题设计中还应始终强调问题的针对性, 即问题的目标状态必须指向教学任务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案例材料的新颖、问题的挑战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但对问题的求解结果如果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毫不相关, 这样的问题就不是好问题, 只是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已。

(二) 展示案例, 分析讨论

展示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点之前也可以放在讲授知识点之后, 其方式也多种多样, 可以是图片、文字、视频、录音等。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在教师导演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听讲者和知识接受者, 而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根据案例材料分析思考, 形成自己的结论。教师则扮演指导者和推动者, 处于从属地位。

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多种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如, 黄明、郭大伟认为[2], 案例教学法包括讨论法、质疑法、提示法和操作法。本人认为上述四种方法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一般而言, 讨论以学生为主, 质疑则师生均可应用, 同学之间可相互质疑, 同学可以向教师质疑, 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质疑引导讨论的方向, 向学生提示分析问题的思路, 引导讨论向有效争论的方向进行。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过程中一个案例做进一步分析。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学中讲授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引入案例“何作庥院士谈本届 (2004年) 诺贝尔物理奖———夸克粒子理论研究我国早于美国”。该案例在介绍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涵义, 进一步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引入。实践的物质性、主观能动性较易理解, 难点在于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因此上课时把社会历史性作为重点, 引入案例。

本案例的重点内容是何作庥院士对获奖事件的评价, 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一是遗憾, 二是钦佩。据此设计了两个问题: (1) 何作庥院士遗憾什么?为什么该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不是中国科学家? (2) 何作庥院士为什么佩服美国人?

学生以举手发言的方式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由于该问题具有较强的发散性与现实相关性———诺贝尔奖、中国的科技发展、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问题的求解等都可纳入讨论, 学生参与踊跃, 从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各有所见。在此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通过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展开思路, 清晰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同时也肯定学生从多元角度分析看待问题的意义, 引导讨论的顺利进行。通过对科学研究这一实践基本形式的个案探讨, 实际上已触及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不仅深化理解了理论, 同时又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要教师在总结评述阶段提升概括。

在讨论阶段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作为“导演”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形成自己的判断, 不能过早地肯定或否定某种观点, 抑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 总结评述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在讨论中, 学生们提出的观点有的客观正确, 有的幼稚偏激, 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和点拨, 讲明案例的关键点, 以及该案例讨论中的长处和不足, 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原理, 扩展、升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 同时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

例如, 在讲解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时, 引入“大发展还是大破坏———百电争利神农架”案例。该案例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例分析与讨论, 揭示现实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并学习运用唯物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事物的联系、运动以及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问题, 而不是仅仅把事物看做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加以考察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本案例展示借助多媒体设备用一组图片呈现出来, 包括神农架小水电规划布局图、优美的神农架风景图片以及由于小水电过度开发而导致的干涸的河床图片。鲜明的对比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 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情景之中。本案例中设置的问题是:神农架地区在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密集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小水电, 且已经造成河流断流和生态破坏, 这样的发展, 究竟是发展还是破坏?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

学生们围绕案例材料展开讨论, 小水电背后的利益冲动, 小水电———河流干涸———生态破坏之间存在的客观制约与依存关系逐渐清晰, 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也有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在总结评述阶段, 一方面肯定了同学们客观正确的分析, 同时对讨论的结果进一步作理论提升, 概括出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指出案例中折射出的经济发展中当前与长远、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地方获益与环境治理中国家埋单的矛盾关系及这种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偏激式发展道路的短视性, 并建构起如下观点:在实践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确立整体性观念,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等。

精心选择设计的案例, 辅以精心组织和引导,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升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 提升了理论教学的实效。然而, 在操作中依然存在学生的广泛参与与教学效率低、学生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案例的选择与应用制约明显等问题, 有待求解。

参考文献

[1]唐世纲, 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 2004, (6) .

14.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十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群众观点的一点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读后感。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路线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具体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正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首先得有衣、食、住、用等物质生活资料。这是由劳动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还是从事社会其他活动的前提;人们不首先取得生活资料,就不可能从事政治及科学文化活动;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读后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读后感》。人民群众的生话和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自然科学是从人民群众生产斗争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还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伟大作品,一般都是依据劳动人民创造的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和提高而成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精神生产的源泉,而且直接创造了科学文化成果。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劳动群众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劳动强度.不断地改革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样,就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以至于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然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不是自发实现的,必颔靠人民群众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由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所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了极大的主动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呢?这是因为:

一是,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二是,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也就是总书记在提到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三是,群众路线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15.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十五

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哲学基础

2、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为什么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马克思多次被西方评为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3、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看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

4、联系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中国梦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5、运用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原理分析党的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6、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原理分析“四个全面”理论的哲学基础

7、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调研分析法治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8、联系当前反腐败斗争巨大成果,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论述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性和迫切性

9、选择当地城乡一个或几个社区、乡镇,对有关封建迷信活动的情况和一些信教徒的思想、生活等情况作一具体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及其对策

10、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11、选择当地某个国有、民营、合资等企业,调查该企业在环境和能耗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技术作用两重性原理分析生态建设和美丽中国、美丽安徽建设的重要性

12、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的传记,讲生平、事迹故事,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

1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论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4、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论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性。

15、联系当前实际,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16、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分析香港非法占中集会活动的危害性及其根源

17、寻找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弱的方面,设计一个加强和改进的方案,并实际地实施,记录实施过程情况,写出总结报告。如增强自己的意志力、训练自己的创造力等

18、中央提出反对“四风”和八项规定,请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分析“四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

19、中国正加速进入黄金发展期,现在又遇到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谈谈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0、调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矛盾、问题,并就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16.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 篇十六

一、深度研读教材

教材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最准确的表述和规范, 因此, 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新编教材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整合, 因此, 教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把握其整体性, 对整本教材进行认真解读。

为了能够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充分、细致、科学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以下三点。

(一) 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概念是理论大厦的基石和逻辑起点, 实践、物质、思维、矛盾、异化等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 没有对这些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就不可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原理是理论大厦的骨架, 对原理认不清、抓不牢, 就像大厦的骨架不够坚硬一样。正确运用原理解剖一个个具体历史事件, 分析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评价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 才能使得抽象的理论显现出生命力。教师应善于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 从国际国内大事中看到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从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以小见大。只有这样, 才能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评价社会事件, 指导学生的行为。例如, 在讲到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时, 笔者以江苏高校大学生服务之星———我校2008级思政班王景光同学打工资助8个宁夏山区贫困家庭孩子的感人事迹为例, 说明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 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这样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倍感亲切, 增强了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二) 突出重点和难点。

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有重点和难点。重点内容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的必备知识, 难点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进一步深入的屏障。因此, 教师应在对教材内容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特别关注重点和难点, 平时搜集大量辅助性资料, 力争在课堂上讲到这些内容时能深入浅出,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笔者平时注意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读者》等报纸杂志, 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对教学大有裨益。例如, 在讲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时, 我以2004年11月7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南航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一问“三不知”的故事为例, 说明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丁教授作为一名世界著名大科学家, 敢于当众表示“不知道”。这也正应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坦言不知道并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 反倒凸显了他实事求是的态度。另外, 在教案的编制上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对于重点、难点, 适当增加分析的力度和时间, 增加多维度的案例解剖。

(三) 关注最新科研成果。

在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显得尤为紧迫。这一研究本身就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原理, 结合中国现代化和全球化实际,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发展也包括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个别的不合时宜的结论的超越。深度研读教材也包括同时谨慎地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 灵活地处理理论难题。当然, 本科生公共课教学应当避免艰深的理论问题, 但是教师应当有所准备, 因为在互动式教学中,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没有思考, 没有准备, 那么就会削弱应变能力。

二、注重个性化教学

深度研读教材是为了确保教学大纲共性内容得以全面贯彻实施。但因为教材本身比较枯燥, 对学生来说可读性不差, 很难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因此, 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前提下,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编制个性教案, 实施个性化教学, 发挥自己的特长,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个性化教学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 教师方面。

教师的知识背景、专业特长、性格阅历等都存在差异。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 有他特有的禀赋和优势,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个性教案。笔者对中国哲学比较感兴趣, 经常精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国哲学思想, 使之融入教学, 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 在讲到唯心主义时对朱熹的“理在事先”和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兴趣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等观点一一剖析, 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 从而清晰地把握唯物主义的本质。另外, 因为笔者同时还教授逻辑学, 所以在讲到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时, 引用著名的“半费之讼”、“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都举不起来的石头”等经典案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性认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 学生方面。

学生的专业、年级、地域、信仰等都有很大不同。因此, 每学期的教案都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例如, 笔者给音、体、美的学生授课时特别注意搜集一些艺术家和运动员的案例以增强亲切感和趣味性, 让学生觉得原来抽象的理论就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

三、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我们的教学本身就应该是对这种理论品质的生动诠释, 所以尽管“原理”课教材内容变化不大, 但教师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发展这一事实视而不见, 在课堂上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理论前沿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在国外的动态, 这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也有助于引导部分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尝试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探索。例如, 世纪之交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伟人, 但教材上仅举了BBC一例, 为增强说服力和时代感, 笔者分别向学生介绍了近年来在国外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研讨会、新世纪以来好几次思想家排名马克思都名列前茅, 以及美国经济学家海尔布罗纳和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等人对马克思的学说的充分肯定, 这样立体呈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另外, 党的大政方针也应及时向学生介绍, 让学生了解我们党是如何在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的。例如,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后, 笔者在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的基础上, 将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使学生加深对十八大报告的认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唯有如此, 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原理”课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持久的生命力, 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 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紧跟时代步伐还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分析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 针对近年来我国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 笔者以美国著名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发表于1905年的小说《屠场》为例,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现在欧美那套较为稳固的食品安全体系虽然让人羡慕, 但历史上他们的“黑心食品事件”也曾层出不穷, 由乱到治, 经过了许多艰难和曲折。2012年下半年, 针对曾经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黄金大米事件”, 笔者以专题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然后笔者紧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有的放矢地对讨论进行总结, 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知识的同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之, “原理”课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 积极探索, 与时俱进, 深刻领会原理, 关注最新研究成果, 不断自我完善, 才能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教育部官方网站.www.moe.edu.cn.

[2]逄锦聚, 李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 .

[3]吴恒.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3) .

上一篇:登华山心得800字下一篇:欢迎辞范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