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文 -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精选13篇)
1.《建筑论文 -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一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2009年--2019年,20岁--30岁)
一、个人基本资料
主要经历:
二、自我评估
1)能力
*交流能力较强,能将自己的想法、意见传达给别人,并让别人充分理解自己的想法与意见。能自如地和别人甚至陌生人交谈甚欢。但是在公众讲台上不能非常放松,有时会有稍微紧张的状况出现。
*处理问题有能力很强,综合素质较高,了解比别人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朋友经常会向我寻求帮助。对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我也能够通过查找书籍、网络等资料,询问专业人士等来找到解决的办法。几乎没有碰到束手无策的情况。作出的决定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学习能力很强,能快速接受并理解新的观念和知识技能。
*创造能力中等偏上,思维比周围人更活跃,经常有不错的主意和建议,容易想到巧妙新奇的电子。
*心理承受力一般,能迎接命运的挑战,但会觉得有压力。有比同龄人丰富的经历,能面对现实,对来自生活的冲击波能勇敢面对,但总是花很大的心力应对过去。
*适应能力一般。事物的变化及刺激不会使我失魂落魄,一般情形我都能作出相应的适度反应,可是如果事件比较重大、变化比较突兀,那么我的适应期就要拖长,但只要时间足够,我总能适应过来。
*身体素质一般,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重大疾病,但是不拥有特别健康的身体。有时精力充沛,有时显得精神不好。
2)人格
逻辑性强、冷静理智,好奇、聪明、仔细、独立,较开放、好想象、有创造性,做事要求较高,有略微完美主义倾向。有时被指过于理想主义
3)兴趣
喜欢创造性的工作,富于想象力,喜欢稳定、有秩序的环境。
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不喜欢从事有明确要求、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能按一定程序进行操作的工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不易顺从,难以自我抑制,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按照既定要求工作的、比较简单而又比较刻板的职业。
4)价值观(通过可靠的心理测评结果,结合个人自我认识,得出以下结果)
*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
*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经济性价值观(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5)他人的评价
*家人:聪明有余,努力不足。如果不改掉没有毅力的缺点,虽然靠小聪明人生不会太糟糕,但难成大事。
*朋友:博闻强记,懂得多,综合能力强。处理问题冷静而理性,但是生活中有时会情绪化,经常会固执己见,难以接受别人意见。
*师长:悟性好,喜欢独立解决问题,综合素质高。但是经常不守规则,不能很好控制自己而做出任性的事情,偶尔会随心所欲。
6)总结
综合以上情况,个人认为本人目前发展情况良好,只要持之以恒,克服惰性,便能达到目标。
三、环境评估
*社会环境
海峡西岸,东临台湾,西邻赣湘,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以东南沿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地位,日益成为在全局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板块。
中央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近几天来发展飞速,相信以福州、厦门、泉州为首的海峡西岸会越来越来繁荣。这对大学毕业生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就业环境。
*行业环境
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科技,处处需要自动化,而电气行业及自动化行业更是形势一片大好。
*家庭环境
家庭背景一般,未来只能靠自己打拼。
家庭没有施加过大压力,寄予一定期望,但也不至于过于苛刻。可以说,家庭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有利于自由发展。
*学校环境
我校,在近几年发展趋势良好,基本能帮助大学生有效提升自我,为将来步入社会大环境作好铺垫。但是学术气氛不是很浓厚,需要个人自觉努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万幸当本届大学生本科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以后,经济形势应当是有所好转。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一向是本校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电气专业在本省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总结
四、职业生涯决策
*职业目标
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结合就读电气专业的现实,希望能进入电力系统工作,或者进入大中型电气公司就业,目标是十年内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就业地区
根据家长愿望以及结合适应力等问题,初步决定在本省就业。因为个人和家庭倾向于宜居地区,最好能在沿海城市就业。
五、差距分析
*学历
鉴于本校并不是一流高等院校,作为本科毕业生的资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继续深造,拿下硕士学位。如果有机会,能到德国不错的学校留学取得学位更好。
*综合能力
作为大一学生,现在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远远不够,需要多参加社会化的活动,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社会生存素质。
*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原本女性身体素质就天生不如男性,为了增加职场竞争力,需要提升身体素质,坚持良好的作息饮食和适当的锻炼。
六、实施步骤与时间
2008年~2012年,完成大学本科取得学士学位,取得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三级证书。
2012年~2015年,取得硕士学位。
2015年进入大中型企业或省电力局。
2017年成为底层管理人员。
2019年成为中层管理人员。
七、评估与反馈(提供备选方案)
*如果情况不允许,考虑回到本市漳州市就业。
*万一不能如愿进入电力局或大中型企业,可适当修改十年目标为中小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2.《建筑论文 -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二
大学校园是孕育学术思想、培育专业人才的场所, 校园环境的建设历来受到重视。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曾说:“大学就像我们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 校园里有美好的步行区、林荫道, 而别处却没有。”可见, 大学校园在世人心中已成为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写照。自由、开放、绿色、生态则成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 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 高职校园的规划理念与高等院校校园规划理念也有所差异。目前,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因建校时间较短, 资金缺乏, 大多校园基础建筑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校园景观建设较为薄弱, 传统的规划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这也对当今高职校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 我们在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校园规划中就解决总体布局、校区环境融合和校园生态绿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学校概况
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的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位于古城辽阳, 由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5月合并重组而成。学校秉承“上善建道, 精技筑邦”的校训精神, 在长达60余年职业教育的历史中, 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形成建筑、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经济管理、现代服务等近50个专业。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 均位于辽阳市中心位置。总面积现有358523平方米 (约合538亩) , 建筑面积200096平方米。南校区占地13.8万平方米, 北校区占地22万平方米。
2 注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是两校区合并办学。北区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 2002年由辽宁省供销学校、辽宁省电子工业学校合并而成。功能分区有待于进一步划分, 应作为校园规划的重点。南区为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 地理位置相隔北区有一段距离, 目前可拆建的建筑和用地不多, 唯东南侧有规划预留用地60亩, 必要时可用于新建。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多重原因, 校园规划建设受到各个时期的局限, 多年来基本处于边规划、边征地、边建设的状态, 造成目前校园占地面积难以扩大, 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校园内功能分区不尽合理, 学生室内文体活动场所匮乏等方面问题。
为了满足学校未来发展需求, 依据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校园现状及发展的方向, 对校园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及空间景观环境进行规划调整 (见图1、图2) 。规划中注重南北校区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之前两校区均独立自主, 合校后需合理配置资源, 处理好校区交通组织、校区整体建造风格等的协调。
3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3.1 用传统文化协调校园整体建造风格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古城辽阳, 有着半个世纪的职业教育历史, 深厚的人文背景使学校的建筑风格、空间概念等均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北校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 建筑风格较为统一, 大部分教学建筑外观上采用砖红色主墙配合灰色勒脚、白色窗线和坡屋顶的低层建筑形式。
北校区古老的中专教学楼 (见图3) 是典型特色建筑代表, 也是学校最早期的建筑。其他教学建筑在日后的发展建设中均参照此种风格, 延续了传统的文脉, 形成了目前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南校区建筑风格无明显特色, 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 教学楼均为平屋顶多层建筑。两校合并后, 将南校区主要教学建筑按照北校区建筑风格进行了统一改造, 用特定的形式和符号协调了校园整体建造风格, 起到了显著效果。
3.2 鲁班精神与时代特性交融
规划在南北校区以鲁班文化为主题, 创作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雕塑。用视觉语言, 直观表现辽宁建院的鲁班文化, 并作为辽宁建院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 发扬光大。
鲁班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明创造的典范, 是能工巧匠和发明家象征性的符号。鲁班文化体现了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敢于创新的精神,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性格影响久远, 而且成为实现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是辽宁省建筑职业教育学府, 无论从行业背景到专业角度, 还是职业特点到技术应用, 正是现代社会对鲁班文化传承地最直接反映。建院人六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充分体现了鲁班文化精神内涵, 鲁班文化筑就了辽宁建院之魂。
4 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4.1 生态优先, 人工与自然融合
当代环境建设遵守的首要原则就是生态优先。规划中依托校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地理环境, 充分利用了原有绿化, 加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校园文化”设计要素, 将人工与自然环境融合, 努力营造出别具特色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生态景观, 使之成为校园整体的一大特色。南校区图书馆南侧与围墙之间有一大片空地, 规划中将这片空地打造成为风景秀丽的学生活动景观绿地 (见图4) , 为师生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场所。
此外, 为顺应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行为要求, 规划在南北校区的中枢位置设计了公共活动带, 体现了包容性与以人为本。将教学区和室外活动区以便捷的路线相连。这条步行活动带包含了交通、游憩和交往等许多功能, 体现了新时期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发展方向。
4.2 创立“人文内涵”的绿色景观带
“人文内涵”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灵魂, 规划将人文内涵贯穿校园整体空间景观, 建造具有“古城情调、人文情怀”的绿色大学校园。
规划在校区入口沿线形成绿化景观带, 将景观的图形融入“文化内涵”, 其意境与大学文化气质相融合, 使其成为学院里最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南校区主要以建筑类专业为主, 为弘扬鲁班精神, 在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中建造了鲁班园 (见图5) 。北校区以信息会计类专业为龙头, 规划在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东西向各建造一个主题景观雕塑, 分别为计算机雕塑和古老算盘雕塑, 在景观带的东端广场上, 规划设计一大型齿轮雕塑, 立于机械系教学楼的正门。此外, “人文内涵”生态带还将贯穿校园公共绿地、文化广场和空间景观雕塑, 在两个校区内分别形成主景观轴, 从南到北穿行于理性校园建筑之间, 形成交响乐一般的韵律。
5 结语
综上所述,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提升素质教育的基础, 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条件。高职校园的建设应转变规划理念, 注重营造校园人文环境, 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内涵, 突出个性, 合理设计, 建设适应高职教育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周逸湖, 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张树云.高职学校校园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设计与规划, 2002, (6) .
[4]谢勇.高等职业院校规划与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9.
3.管理没有十年规划 篇三
企业管理应该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抓住问题本质。
90后为什么又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造就了90后的今天?每一个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之外,也必然兼备同时代的共同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时代造就新生代
众所周知,90后从出生一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人要优越许多,社会经济迅猛增长,居民生活逐渐富裕,物质产品丰富,90后更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此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有一小部分人比前几代人来说,更显得有些孤僻。
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经济全球一体化”,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90后本身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这就导致了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消费观念日趋强烈,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他们几乎是靠吃超市的东西、用洋产品长大的一代,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在这个基础上,钱和获得钱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
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父母一代物质生活富裕,教育孩子时会要求他们更独立、更自信。但90后在几代人矛盾的家庭教育中,培养成多变现实、缺乏对组织的忠诚感,以个人自由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价值观。价值观更现实,审美趣味也更中性化,生活方式更模糊,道德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晰。他们中的一些人除了关心自己怎么舒服地生存下去,也早早地掌握社会游戏规则,对于其他问题显得并不关心,也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90后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特别爱好;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突破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更加现实;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自我个性张扬,有时候又表现出多元化的一面;处于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内心又显得无限空虚。
人性管理模式
这些与上几代人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必然造成90后与70后、80后具有明显的代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90后一代的身心本质,而这个本质的背后就是人性。而很多企业今天为什么会遭遇管理代沟问题?这本身是一个社会化问题,即上一代人将原有社会化观念带入并强加于90后一代人身上,长期忽视和淡化了人性这个根本。基于人性化的管理,我们需要回归管理的本质。因此,需要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调平等、包容的企业文化。由于 90后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追求公平、公正、平等。但是,大多数管理者至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企业依然沿袭过去家长式的管理,再加上企业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严重影响了90后员工的积极性。如在珠三角诸多的制造企业,会根据员工职位的高低,提供有差异化的工作午餐。就因简单的一个餐厅分级管理,就会导致流失了不少优秀的90后基层员工,原因就是员工感受到了“不平等待遇”。
因此,当90后逐渐成为公司中流砥柱的时候,我们的管理者就需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了。首先要更改态度,平等对待每一名员工,包容员工的个性化,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简单自上而下的命令和一成不变的管理。管理者应在企业中推行平等、包容的文化,减少等级观念,营造出彼此尊重、平等、宽松、包容的企业氛围,让90后员工感受到平等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如华为一贯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保持着外界对它的神秘,但是当余承东出任CEO以来,屡屡爆出惊人之语,这在华为内外掀起轩然大波,一度曾传出禁言下课的风波。但任正非说过,只有宽容才会使团队大多数人与你一起认知方向,只有妥协才会使坚定不移的正确的方向减少抵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你的正确目的。
第二,建立民主、透明的管理模式。90后一代崇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权利的诉求。这就要求管理者无论是在管理决策上还是日程管理过程中,以及公司整体管理设计上,都应让所有的员工参与,发挥员工集体的智慧。而我们的很多企业老板和高层习惯了享受权利,习惯了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习惯了个人说了算的决策;在日常管理中,从不用考虑下属员工的想法和感受,更不用说参与管理,民主决策了。而且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不透明,老板总是左右担心,遮遮掩掩,但当面对90后新一代人进入职场的时候,企业管理自然哑火,不中用,也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因此,完善的公司制度、民主决策,一方面可以减少被老板盘剥的机会;另一方面,员工还可以实现自我,更是大大减低了公司决策的风险。
第三,多元化的激励机制设计。90后一代生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社会环境复杂、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这造成了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观,以此在工作需求与动机上也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利益要求,也有情感需求,还有参与需求、学习需求。与此相对应,企业需要采取多元、复杂的激励模式,尤其注重满足90后员工的心理期待,在注重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员工参与的同时,要关注利益的分享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管理本质没变
华为的发展历史中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分权分利的机制。在华为,很多90后刚毕业就被派往非洲。大多数人都说,为了赚钱,在非洲3年差不多可以赚到100万元,赚够就去留学。但当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诉求就变了,因为这时他可能被提拔了,这时候什么激励着他呢?权利,能力通过权力的赋予而被认可。到了第三年他不想走了,为什么?成就感。如此落后的一个国家的通信网络建设,他是参与者,让几千万人可以通过现代通信工具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这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强大的成就感。而且在非洲,他可以根据安排去客户老大的办公室、家中,甚至参加总统的某个宴会,也可能参加总统阅兵的时候被邀请成为嘉宾。这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成就感?
其实,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企业管理的人也在变,如果我们一直抱着过去固有的观念和模式,守着自认为“优秀”的一亩三分田,几十年的不变,结果就会是落得个如近年来的日本家电企业三洋、东芝、夏普、松下等被收购的结局。
而且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00后加入职场,企业自然又将会面对新一代的管理问题,但实际上,对任何一家企业,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是从泰勒科学管理的启蒙到今天合弄制管理,合伙人制管理兴起,所有的管理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对别人的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一种善意,愿意帮他人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管理没有十年规划,时代的更迭在未来将会造就更多的90后群体,企业家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非纠结于某一代的管理。管理者能够抓住上述管理的本质,就没有所谓“问题的一代”,“问题的一代”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企业家也不要被这些所谓管理的问题表象所困惑,而应基于人性本身的管理本质出发,以不变的管理应对万变的环境,那些被称之为管理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4.职业生涯规划 - 畅想二十年 篇四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进入会计事务所 2015~2018 在大学毕后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争取能从事和本专业有关的职业,如果职业非本专业相关,那利用周末及下班时间及时补充所需技能与知识。锻炼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
每个企业的成长,都会形成自己特定的企业文化,包括价值取向、执行风格和管理习惯等,未来三年年,也是我进入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定下三年发展计划,包括融入企业文化、确定目标责任,提高个人创造能力等
刚进入会计事务所,是从事见习审计员工作,比如外勤收集审计证据、基础数据的分析等较为简单的工作。一般刚进入注册会计师这一行当要在这个位置审计员工作2~3到年才有可能提升。
2018~2023 工作三年后,从事方向及工作单位初步稳定,着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同时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人各项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
项目经理或者资深审计员.主要进行协调和管理工作,并对所负责项目的整个外勤工作负责,包括监督管理和复核项目成员的工作。资深审计员是一个事务所工作的骨干力量,一般要求7到10 年的工作经验。
2023~2028 工作十年后,我对我从事的职业有了不少的经验,比起刚毕业时的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就业经历。这时我已经不能满足于单单做好上级分配的,和他人没有差别的工作,我想我会申请自己的团队,和工作中结识的有共同理想,想要一起奋斗的同事或者下属,一起负责某个项目并为之竭尽全力,为自己的从事单位尽一份微薄之力外,丰富自己的阅历,总结宝贵的经验。
部门经理:主要帮助各项目经理计划和管理审计业务,复核项目经理的工作,处理与客户间关系。一个部门经理往往要同时处理几个项目或者业务。2028~2034 这个规划将进行自我优化检查和绩效考核,对定下的目标完成状况进行深度剖释,并拟订事务所发展计划。将继续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把控全局的能力,继续扩大从业项目在业界中的影响,使其符合时局发展,具备强势的竞争能力。将资本运营加以完善,并对资金链进行制度固化,对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分配和控制。
合伙人(主任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最高层管理者和事务所的所有者。合伙人主要复核审计整体工作,参与重大审计决策。合伙人作为事务所的所有者,对事务所的审计活动和向。顾客提供的其他服务承担最终的法律责任。
5.大学生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五
一、自我认识
1、个人意见----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平时)是父母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性格内向、安静,业余时间爱看书、听音乐、外出散步、聊天,还有上网。喜欢看小说、散文,尤其喜欢看杂志类的书籍,心中偶像是邓小平,喜欢创新,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但有时多愁善感,害怕失败。在人际交往方面喜欢顺其自然的朋友关系,但和朋友交往过程中相对比较被动,常常是别人先发起活动,做事喜欢低调,害怕别人在背后评论自己的人。
2、他人意见
父亲:你是一个要不断学习,能力要强,实践经验还不够的人。母亲:你是一个学习态度认真,但大脑反应问题比较慢的人。老师:你是一个聪明,有上进心及责任心,缺乏社会经验的人。同学:你是一个综合能力强,认真好学,努力型女孩。
3、专家意见
你是一个认真而严谨的人,勤奋而负有责任感,认准的事情很少会改变或半途而废,做事深思熟虑,信守承诺并值得信赖。
你依靠理智的思考来做决定,总是采取客观、合乎逻辑的步骤,不会感情用事,甚至在遇到危机时都能够表现得平静。
你严谨而传统,重视稳定性、合理性;你天生独立,需要把大量的经历倾注到工作中,并希望其他人也是如此,善于聆听并喜欢将事情清晰而调理的安排好。
你喜欢先充分收集各种信息,然后根据信息去综合考虑实际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运用理论去解决。你对细节非常敏感,有很实际的判断力,决定时能运用精确地证据和过去的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且非常系统、有条不紊,对那些不这么做决定的人没有耐心。
二、环境评估
1、宏观(社会)
20世纪后半叶,生物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物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现今,人口、环境、食物、资源与健康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也都要依赖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可以说,生物学专业已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2、中观(企业)
企业是我们的才华得以施展的空间。这里就涉及到了企业规模的大小。一般大公司福利水平较高,晋升机会较多,培训体系较完善,在大公司的工作经验也对以后的求职带来便利。但是,大公司也有其缺点和不足,因为在大企业人才济济,并且分工过细,过明确,长处不易被发现,锻炼的机会很少,其能力的发挥、潜能被挖掘的机会很少。相对于大公司,在小公司工作,可能身兼数职,更能施展才华,职业发展的空间可能更广阔。
3、微观(个人)
除了上述的外部因素外,我们也应该考虑自身的内部因素。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才能更好地为今后寻求适合的职业定位。我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对于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频繁的实验是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的,相信我也十分适合做科研工作。
三、确定目标----人职匹配
人有时候都是这样,总是看着别人的选择是对的,无论自己选择什么,都觉得自己会错过更好的,选择生物这个专业,也难免会经历大部分人都经历的阶段,那就是为什么自己会选择生物这个专业。可是当一切都成了定局,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去适应环境,这根自然界的生物是一样的,适者生存,否则就会被淘汰。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专业,无论是哪个行业,只要自己投入全部的精力,专心去钻研它,总是可以在这个领域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跨国公司或较大的生物技术外企的技术支持,如宝洁、玛氏、联合利华、伯乐公司等。这类公司主要招聘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待遇非常不错,福利优厚,培训机制也很完善,而且大公司的从业经历也能为自己个人今后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平台。此类单位是生物学专业的最佳出路,竞争相当激烈,对英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口语。
综上,就我个人而言,我的职业计划是本科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我对人类遗传病的基因治疗非常感兴趣,而且据说中科院和复旦的遗传学比较好,所以可能会从这两个中选一个。在我高中毕业之后,我的生物老师告诉我生物技术的最先进的技术是在国外,要想在这个方面有所成就,有机会一定要出国学习,所以在研究生毕业后我的计划是出国。等学到好的知识后就会回国进入某个研究所(中科院是我最大的理想)开始我的研究生涯。
四、实施方案
确定目标,就是定位人生;实现目标,就是升华人生;为目标而拼搏,就是充实人生。既然确定了目标,就应该为此奋斗,即使头破血流也绝不后悔。
首先,要有一颗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些欢乐的镜头,藏在记忆的角落,在无意中轻轻掀开,抖落一室的萧瑟。生活常常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今天太阳西沉了,明天却不知道阴晴,今天经历了失意与挫折,却不知明天的路将会如何,但无论生活怎样无常,我们都要始终乐观,心怀希望,微笑的坦然面对。
其次,要始终不渝的坚持为理想而奋斗。每个人都有理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说要想实现自己的梦就必须坚持。坚持两个字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却非常的难。就拿写日记来说吧,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习惯---写日记。在我的日记里也许没有非常特别的事,都是一些平淡的记录,一些我对自己做事的反思。高中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每天养成睡觉前反思自己的习惯,所以从大一刚来我就买了个日记本,一直坚持着每天写点东西,哪怕只是对自己的鼓励,对未来的想法。因此我想以这样坚持的心去面对自己的未来,我的梦一定会实现。
最后,就是培养自己的性格。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说得一点没错。人们一般讲性格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向型和内向型。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是纯的外向或内向,大都是混合型。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偏向于内向型。在性格方面我需要锻炼的地方太多,比如锻炼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的能力,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等。
6.我的十年生涯规划书 篇六
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生活,早已适应了大学生活,大学生活和初高中有很大差别,在这里我们有足够的自由,有广大的平台。但我们也面临着马上步入社会,以后我们要干什么,做哪一行;每一个青年都有着自己的梦想,我们又怎么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相信还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些茫然,现在我就要深入的剖析自己,分析整个大环境,综合起来给自己做一个生涯规划,然后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自我评估
我的兴趣:喜欢听音乐、聊天、交友、上网、看小说,尤其喜欢看有深度的成名小说,包括人物传记;喜欢郊游爬山,打篮球。性格:开朗外向,但不够活泼,喜欢挑战拼搏。偶像:马云,周恩来等。优点:个人对朋友不错也喜欢交朋友,所以生活中交友广泛;有责任心,大事小事都会记在心里;办事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错,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比较快。缺点:体质偏弱;自制力不够好,有点懒惰;现在学习没跟上进度。
为了进一步认清自己属于何种类型的社会人,初步确定个人今后未来数年内更适宜从事的工作岗位究竟是什么,我查找了多种测试工具,并对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测验,从而进一步了解自己,而做出准确的规划,以下为测验内容: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适合企业型、社会型职业。
气质类型测量:结果为多血质。多血质特点:反应迅速,灵活,性情活泼,善于交际,语言流利,以适应环境,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转移,叫粗枝大叶。
我的价值观类型属于经济型,职业锚主要是创造性。
二、环境评估
我对自己所学专业——自动化兴趣挺高,据了解自动化专业就业不错,现在所有生产运作都逐渐信息化,前景不错。我国经济挺过了经济危机,正在恢复发展速度,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要看政府进一步政策。但中国前进的步伐不会减缓,相信青年一代的我们必将有番作为。
三.目标确立。1.短期目标
通常是指时间在一至两年内的目标,是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具体化、现实化和可操作化,是最清楚的目标。其主要特征主要有:(1)目标具备可操作性;(2)明确规定具体的完成时间;
(3)对现实目标有把握;(4)服从于中期目标;
(5)目标可能是自己选择的,也可能是企业或上级安排的、被动接受的;(6)目标需要适应环境;
(7)目标要切合实际。
2.中期目标一般为三到五年,它相对长期目标要具体一些,如参加一些旨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培训并获得等级证书等。其特征主要有:(1)通常与长期目标保持一致;
(2)是结合自己的志愿和企业的环境及要求来制定的目标;(3)用明确的语言来定量说明;
(4)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做出评估;
(5)有比较明确的时间,且可做适当的调整;
(6)基本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充满信心,愿意公布于众。
3.长期目标时间为五年以上的目标,它通常比较粗、不具体,可能随着企业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时以画轮廓为主。它的主要特征有:(1)目标有可能实现,具有挑战性;(2)对现实充满渴望;
(3)非常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
(4)目标是认真选择的,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5)没有明确规定实现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即可;(6)立志改造环境。4.人生目标
是指整个人生的发展目标,时间长至4 0年左右。
一般说来,短期目标服从于中期目标,中期目标服从于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又服从于人生目标。具体实施目标,通常是从具体的、短期的目标开始的.四、行动方案。
(一)前五年行动计划
2015-2020年学业有成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现阶段要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之余,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各种应用,坚持学习英语,练习口语;加入或组建一个小团队,创立公益项目,关注社会最新动态,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常锻炼强健体魄,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
(二)后五年行动计划。
2020-2025年,熟悉适应期:毕业后进入一个有活力的公司,踏实踏实的获取一些业绩,尽快适应并熟悉社会环境,找到合适的创业发展方向,建立关系网,积累资源。2018以后当条件合适,准备妥当后,专心创业。
五.行动与评估。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喜欢读书的我,从书中悟到了很多东西,心理已经成熟的我们也明白了很多道理,现在的我多了一份内敛,少了一份浮躁,跟多的学会了认真负责。已经决定要步入社会在商界打拼的我正在默默地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大一时在学生会外联部的一年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并改变了很多。现在我固然还有很多毛病,做事有点拖拉,懒惰等等,但我正在改变。现在对很多事情看得很开,少了一份同龄人的莽撞。所以我会很现实,很慎重的考虑自己的未来。借此交作业的机会我也彻底的分析了自我,更清了自己该做什么。我始终觉得富有活力的我们改为自己的梦想奋力一搏,那么就让我们拼一把吧!去享受拼的过程,拼的激情!六.备选方案。
我的十年生涯规划书(2015年——2025年)
姓名:柳贝
7.《建筑论文 -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七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工作方针:面向未来, 育人为本;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引领创新。
到2020年, 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 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发展任务
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 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增强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 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具体任务包括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行动计划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到2015年, 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 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 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试点, 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 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 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 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教育宽带网络和教育云基础平台等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的全面覆盖, 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采用统一规范、分级管理方式, 推进具有先进、安全、绿色特征的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保障与实施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
明确任务分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业内企业应明确各自角色分工, 从政策实施、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施行目标考核。按照本规划定义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和阶段建设指标施行考核, 健全工作督导机制, 分阶段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推广试点示范。坚持以点带面、分类指导, 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 逐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为实现本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8.《建筑论文 -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八
十二五规划遇寒潮 中国品牌仍具亮点
2016年初,由长安汽车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长安汽车2015年全年累计实现汽车产量278.14万辆,较2014年同期262.75万辆同比增长5.86%;累计销量277.65万辆,较2014年同期254.41万辆同比增长9.14%。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100.7万辆,同比增长30.9%,成为中国首个年产销量突破百万辆的中国品牌乘用车,也成功跻身2015年销量排行榜前五位;新能源汽车2015年12月销量3334辆,2015年累计销量8655辆。
此前,长安汽车制定的“十二五”战略规划是:到2015年,实现整车年销量超500万辆,其中中国品牌300万辆。尽管长安2015年的销售量并未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但近年来,其中国品牌销售量在国内汽车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有赖于长安汽车旗下车型集体发力,如逸动,CS35,欧诺纷纷月销破万。2014年11月上市的长安悦翔V7,是长安2015销量增涨点之一,也为整条长安紧凑级轿车产品线注入了活力。至于逸动,2015年销量是18.2万辆,累计销量依然同比2014增涨17.7%。
当然长安2015销量累计增涨,主要凭借SUV抢眼发挥。从销量构成看,2014年长安CS75占整体比重8%,到2015年增至20%,CS35同样由14%增至18%,而且两款车销量基数很大,二者占比大幅上升是长安累计销量增涨之根本。举例说明,2014年CS75销量约5.3万辆,2015年则有18.7万辆;2014年CS35销量约10万辆,2015年则有17万辆。
2025十年规划与战略举措
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集团总裁助理、战略规划部部长谢世康就长安“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指出:“在当今中国汽车产业的新时代即将开启之际,五年不足以包含长安汽车的产业发展战略,所以一定要放眼十年,以十年的愿景来统领五年的规划,而且将三年的滚动和每年的年度计划结合起来。实施战略转型,提升盈利、成长、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
基于“愿景2025”十年战略规划的基础之上,2016年,长安有意推出六款新车,分别为CS15、CS75七座版、CS95、新款睿骋、长安CX70和奔奔EV。其中,大型旗舰SUV——CS95首次亮相北京车展,CS95将配备长安汽车最新无人驾驶及智能互联技术,以科技实力展现该款车型的产品特质与品牌价值;CS95搭载全新2.0TGDI发动机,在技术上不逊于合资品牌。另有新逸动、CS75等明星产品,对于CS75PHEV四驱系统、CS95四驱底盘、BLUE CORE 1.5TDPI概念机、激光雷达实时动态演示系统等技术展品,展示了其在智能驾驶、智能互联、高效动力等方面的成果,通过技术实力提升品牌实力。
未来十年,长安制定的“愿景2025”十年规划,共分三个阶段目标:第一步,到2017年实现产销规模333万辆,其中中国品牌179万辆,中国品牌要进入全球排名前13位;第二步,到2020年实现产销440万辆,其中中国品牌233万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排名前12位;第三步,到2025年实现产销规模600万辆,其中中国品牌340万辆,中国品牌进入全球排名前10位,这就是长安未来十年愿景规划。如图所示:
长安十年愿景下的具体战略举措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着力发展新技术,智能驾驶、智能互联,两智融合将是成熟汽车的产品和服务。
自2015年,长安就发布了“654”智能化战略,并研发了无人驾驶汽车。所谓“654”智能化战略,即搭建6大平台,掌握5大核心应用技术,分辅助驾驶、半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以及全自动驾驶4个阶段实现智能化技术的产业化。
2016年4月,长安开展了一个无人驾驶的路测实验。长安睿骋两辆无人驾驶汽车从重庆出发,途经四川、陕西、河南、河北,最终成功抵达北京,行程近2000公里。该路测开启了中国首次2000公里长距离无人驾驶之旅,代表了中国品牌汽车在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领域的最新进展,也代表着中国汽车人追赶国外其他同行的志向。
通过该路测,得到几项验证:第一是高速路段自动驾驶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第二是相关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对于多隧道、大弯道等复杂路面基本适应;此外也有诸多优化的问题,如进出隧道、光线复杂多变、车道线的遮挡、交运标识牌污损、不规则大货车趋近等特殊情况下的感应识别能力有待优化。
第二,稳步推进新产业,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
2020年,全球10%的销量将是新能源汽车,而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销量中的占比将近20%。长安汽车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发布新能源“518”战略,目前上市6款新能源产品。
2015年,长安发布了新能源汽车“518”发展战略方针:到2025年,长安汽车的纯电动产品及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秒,到2025年,长安汽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百公里综合油耗为1升;到2025年,长安汽车的纯电动产品单位质量每吨每百公里耗电为8度(如图1所示)。根据2025十年规划,长安汽车将投入180亿元,推出34款新能源车型,其中纯电动产品27款,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7款(如图2、图3所示)。纯电动产品中,商用车12款、MPV车型6款、SUV车型2款、轿车7款。由此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达到40万辆,占长安总销量的10%;到2025年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
nlc202309082327
第三,积极探索新模式,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融合,在产品端、服务端创新商业模式。
为应对当前中国传统行业转型期的经济形势,长安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所谓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互联网企业加速与传统车企的融合,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无疑都是用互联网思维来引导长安汽车,以此创新长安的商业模式。
这个产业格局无论是在新技术,还是并购、联盟、共享,以及众筹,他们的模式越来越多。在此形势下,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国内众多企业,很多都在与新的智能化、互联网公司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在这些新的模式中,长安汽车正以开放的模式加强合作,与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都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分享与合作。
第四,加速布局新业态,互联网创新及数字化衍生服务成为趋势。
在新时代的挑战下,长安也将布局新业态、打造用户的生态圈。即聚焦客户、围绕主业,围绕长安以汽车产品和服务这个核心,来打造该企业的用户生态圈。对此,谢世康指出:“今后的竞争是生态圈、生态链的竞争;那么长安汽车无论在二手车、汽车租赁、电商,以及车联网等领域都在积极布局,打造用户生态圈。我觉得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个方向,加快布局新的业态。”
汽车产业新时代下的战略转型
事实上,长安在新时代下的思考与行动,也是其在“愿景2020”、“愿景2025”规划中的一些目标正转化为实际行动。对此,谢世康指出首先要主动迎接新时代的同时,也对何为新时代、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诠释:
第一,需要新的速度。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市场平均增速6.75%,而未来十年将下降至3%左右,市场增速放缓。2015年整个汽车产业是2460万,如果每年增长100万,以三、四个点的增速持续增长,到2020年基本达到3000万。未来5到10年,即2020年到2025年基本与全球汽车产业的速度相当,所以这个速度和全球的速度同步了,中国汽车的一个新阶段,就是高保有量,低增速,应该讲这是一个新常态,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之一。
第二,改变消费者的五化。消费者行为的改变,首先就是品牌化、品质化、时尚化、个性化、社交化。这不仅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事实上已然迅速被大家感知到了。
第三,形成产品技术的五化。即智能化、体验化、电器化、经验化、平台化,这是我们对产品技术的判断。
第四,加快企业并购合作。2010年,中国汽车企业前10家销售占比是86.4%;2015年,该数据指标提升至90.6%,已实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集中度提升目标。未来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并购联盟合作将更加频繁。
第五,顺应全球大集团均在战略转型的主流趋势。如福特提出做移动科技公司,大众和宝马提出服务商,都在进行转型,这说明汽车产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汽车业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市场,长安作为引领中国汽车产业的知名企业,其十三五规划的战略规划与决策的制定,一方面体现了长安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意在通过未来十年的关键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
9.大学生毕业后十年职业生涯规划书 篇九
学院:理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级:24140101 学号:2010041401001 姓名:白雪莲
大学毕业生十年职业生涯规划书
一、客观分析自我
对待工作和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往往工作效率较低,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付出同样多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和别人一样多的收效。效率低已经基本成为困扰我的最大的问题。态度认真,却发现效果不好时,有时就会有些焦躁。不过我一般都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
性格随和宽容,可以和各种性格的人成为朋友。善于与人交往,交际能力强。在人际交往方面充满自信,主动走进别人与之成为朋友。对于已经认识但还不熟悉的同学,我会主动找机会与之进一步交流。这就导致到大学近半年了,认识了很多人,有了很多朋友。
兴趣方面,很难找出什么鲜明的好恶。喜欢的事有很多,如读书、跑步、上网、唱歌等。但可能是因为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吧,从前用在发展兴趣上的时间很少,所以兴趣都只是感兴趣而已,而算不上特长。而且常常觉得自己知识面有些窄。还是因为效率低,有限的精力基本都被用在学习和工作上,对于休闲娱乐、时事新闻等了解的有些少。会调整自己,喜欢做计划,这些可以算是一些优点吧。关于生活和学业会经常思考,定期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及时调整。喜欢有计划、有条理的工作。
1、关于梦想
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漂亮的房子。进入外企,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
二、职业环境分析
1、环境分析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
(2)管理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管理科学发展较晚,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职业市场广阔。要在中国发展企业,必须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这就要求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和环境动态适应相结合。因此,受中国市场吸引进入的大批外资企业都面临 着本土化改造的任务。这就为准备去外企做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
2、行业环境分析和企业分析
(1)行业分析:
本人所在辽宁弘旨律师事务所公司为跨国性会计事务所。属管理咨询类企业。由于中国加入WTO,商务运作逐渐全球化,国内企业经营也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这类企业在近年来引进中国后得到迅猛的发展。
(2)企业分析:
辽宁弘旨律师事务所是会计事务所,属股份制企业,企业领导层风格稳健,公司以“诚信、稳健、服务、创新”为核心价值观,十年来稳步推广业务。
公司2000年进入中国,同年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经营中稳健拓展业务的同时重点推行公司运作理念,力求与发展中的共同进步。本人十分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但公司事务性工作太过繁忙,无暇进行个人自我培训,而且提升空间有限。但总体而言,作为第一份工作可以接触到行业顶尖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十分幸运的。
三、未来职业规划
确定目标(2012年~2022年)
职业目标: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1.2012-2014年:
成果目标;通过实践学习,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 职务目标:外企企业商务助理
能力目标:具备在经济领域从事具体法律工作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接触了解涉外商务活动;英语应用能力具备权威资格认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2014年-2017年:
职务目标:外资企业部门经理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经济目标:年薪5万
3.2017年-2022年:
职务目标: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能力目标:科研能力突出,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 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公司决策层有直接流畅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
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
差距:
1、跨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2、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技能、创新能力;
3、快速适应能力欠缺和身体适应能力有差距;
4、社交圈太窄。
缩小差距的方法:
1.教育培训方法 :充分利用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资格证书等:充分利用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
2.讨论交流方法 :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在工作中积极与直接上司沟通、加深了解;利用校友众多的优势,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经常和他们接触、交流。
3.实践锻炼方法 :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思考问题,正常工作。在大而嘈杂的办公室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6-8小时,每周锻炼三次以上;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不论身份贵贱和亲疏程度。
五、总结
10.《建筑论文 -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十
金融专业大学生个人十年职业生涯规划书
20___年9月1日-20___年
19岁-29岁
㈠
个人基本资料
性别:______
学校:______
专业年级:______
㈡自我评估
①能力表现:参加过许多面试,发过传单,当过学生干部,寝室长。具有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思维敏捷,口才也不错,有基本的软件应用能力,数学好。
②性格:篮球、乒乓球、长跑、唱歌等等都是我爱好的运动。性格活泼开朗,待人坦诚。
③职业兴趣:对计算机、数学、物理比较感兴趣
㈢环境评估
1、社会环境: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行各业对金融财务专业人才均有需求。金融业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对金融工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职业环境:①威胁:目前金融专业学生毕业生太多太泛滥,金融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同时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学历比自己硬,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很多,竞争压力大。再加上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至少要有一技之长,才能立与不败之地。
②机会: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下面几类人士还是比较缺乏的:
一是能够充当领军人物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是精通外语、法律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法律、咨询、中介和会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匮乏。
3、专业分析
①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比较宽厚的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掌握现代金融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相关金融机构和公司投融资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②专业培养要求:要求经济金融理论宽厚,知识面宽,具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财经、法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总结:就业需求。
①掌握金融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②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③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④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⑤具有较强的外文综合应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
银行方向与投资方向)
㈣目标制定
1、短期目标:①大一争取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
②英语四级通过后,大二准备英语六级考试,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若有时间报一个小语种学习
③大三:主要开始准备考研。考研需要考数学、英语、政治和专业课。由于各所高校对于专业课所考的内容不相同,所以在决定好考哪所学校的研究生后针对性复习。(为了以后就业,一定选取985、211高校,给自己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见识平台。同时证书与学历并重,金融行业的证书在求职门槛中扮演着敲门砖的角色。根据自己想从事金融哪个方向的工作而选取所需要考取的的证书。)
2、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金融专业就业方向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
1)
进入银行工作。
要求①学历要求②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一二级证书③是附加条件,比如表达能力强,写作能力强,文笔好,善于沟通,思维思维能力好等等。同时外在形象也有一定影响,银行是服务行业,员工要和客户打交道,员工形象太差,肯定会影响银行业绩:其次,银行选人,不是单单看相貌,而是看形象和气质。④要有实习经历。
如兴业银行招聘的要求是:列入国家211工程或重点财经类院校,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勤奋踏实、责任心强;优秀毕业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先。(职业定位:要进入一个行业工作,就必须了解这项职业所需要的毕业生具备的各个条件,在今后时间的里不断以这些条件要求自己)
2)
管理职位。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
3)
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凯捷、罗兰。
4)
证券行业。主要是各类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华夏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天一证券、原证券、联合证券、上海证券、北京证券、昆仑证券、西南证券、天同证券、湘财证券、兴业证券、南京证券、东吴证券、民生证券、中银国际、西部证券、国海证券等。
5)
媒体行业。一般而言,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可资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比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工商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㈤实施:大学四年期间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各种证书,读研3年,剩下3年正式工作
11.标志性建筑的五十年 篇十一
五十年前的一九五九年,在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日子,北京建成了十座大型公共建筑物,它们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及华侨大厦,合称“十大建筑”。这十座建筑物体现了当时我国建筑设计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准,它们很好地满足了种种使用要求,人民大会堂至今仍是进行重大国务活动的场所。当时的建筑方针是:实用、经济,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筑创作目标是: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筑风格。
五十年前,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人民群众对新国家和新社会怀着真诚的赞颂之情,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十分崇敬,对正在为之奋斗的目标的正义性与崇高性抱有坚定的信心,大家怀着高尚的情操、严肃的理想主义和高昂的民族自信心。在这样的思想信念和精神面貌基础上形成的建筑审美观,推动当年的建筑师和美术家努力探求端庄、稳重、有新意但不陌生,能让人产生亲切感又有纪念性的经典型建筑形象、设计者大都借鉴欧美各国在近代建造的官方建筑型制,有时转借苏联建筑的样式,再从中国古典建筑中选取有特征意义的形象和装饰,作为形式符号加入其中,由此造出宏伟、规整、厚重、坚实,具有石头雕刻般的纪念品格,并且明白无误地显示出它们是那个时期中国的新建筑。
五十年前十大建筑在艺术风格方面,共同的特征是“庄重”——庄严和厚重。有人提出过类似欧美现代风格的建筑方案,未被接受。应该说,不接受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功能不佳或技术上有困难,而在于人民群众的信念和情感方面。政治气候和意识形态当时起决定性作用。从世界建筑艺术史的眼光来看,五十年代末的北京十大建筑大体上属于经典型的半古典建筑形式的范畴。这种建筑样态与当时苏联官方建筑相近,此点与当时中国各方面都倡导“学苏”有关。总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建成的北京十大建筑,是那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技术条件的综合产物,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国有一些重要的顶级公共建筑物相继落成。除了上海、广州等地有几座外,最多也最显赫的集中在首都北京,它们是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数字大楼等。
这批新建筑的形象十分突出,非常耀眼,它们与人们已建、已知的任何建筑物都不一样。屋顶不像屋顶、墙不像墙,柱不像柱,梁不像梁,国家大剧院像巨蛋,国家体育场如鸟巢,游泳中心墙薄如蝉翼,央视大楼龇牙咧嘴。上世纪北京十大建筑的风格可用“庄重”二字来概括,眼下出现的新标志性建筑的共同特点则是“新奇”—— 新颖和奇特,其中,央视新楼不仅新、奇,而且怪,谓为中国五十年目睹之怪建筑之首,当不为过。与五十年前的十大建筑相比,新建筑仿佛来了个“变脸”,呈现出十足另类的面貌。
这些新建筑主要用于演艺、传媒和体育活动,功能和身份与五十年前的北京十大建筑不同,不过,使用功能并非出现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世界上形象庄重典雅的剧院和体育场馆多得很,我们这批新建筑为什么具有现在那种模样呢?正因为这些建筑形体不是实用功能决定的,也不是结构科学要求的,更不是经济因素造成的,所以有些专家对此极为不满,生气、批判、抗议,但还是建起来了。
近些年,外国建筑师拿到我国一些大型建筑的设计任务,这些北京新建筑的设计方案有的就出自外国建筑师之手,这种情况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认为建筑发生“变异”,毛病就出在这里。一位建筑师对国家大剧院、“鸟巢”和央视新楼的建筑设计严加批判,说它们是外国建筑师“把中国当成新武器试验场的妖魔鬼怪建筑物”。《北京青年报》曾有文章说:外国建筑师“将他们的价值与文化观念强加于我们”,“其结果是,慢慢地我们用外来的观念来观赏建筑,用外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建筑”。作者认为这是“文化殖民主义”。名为“CBD TIMES”的中文杂志于二○○五年刊登文章,大字标题是《外国建筑设计师强势入境——狼来了,羊该怎么办?》,文章作者将外国建筑师比做狼,把中国建筑师比成羊,打出悲情牌,流露出了一种弱国文化心态。
建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建筑物,带有公共艺术品的性质,人们对其提出意见和批评是正常、正当而且有益的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人可以对那些建筑物提出不同的看法,赞赏或厌恶各随其便。把新建筑风格出现的原因解读为是外国建筑师“侵入”的结果,虽带有一定的情绪性,但其中包含正确的成分,即指出事情有外来因素、外来影响。事实确实如此,而且影响不小,至于上什么纲,上什么线,可以另议。
二○○七年,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写道:中国“在大部分历史时期里,不变是常态。……而当代中国的最大特点莫过于一个‘变’字”。“从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之后算起。在如此短暂的历史瞬间里,十多亿人口的命运被改变,甚至现在已经开始带动整个世界在改变,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杜平,《联合早报》二○○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房屋建筑是复杂过程的综合产物。建筑风尚的转变,与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物质条件的改善及人文状况变化都有直接的关系。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对建筑活动影响深刻而广泛,不必再说。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物”与“人”两方面的变化共同推动建筑发展。
物质条件的改善对建筑活动的影响直接又明显,就中最重大的,一是财富的增多,二是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房屋建筑,不论实体还是空间,都是用物料和银子堆出来的, 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固然有诗意,但首先还是“凝固的财富”。房屋的质与量与财富成正比,钱多,房子才大,才好,才会漂亮,这看法有点俗,但系实情。三十年前,公私都窘迫,我们分到房子就是大幸福,急忙搬将进去,别的都顾不上。现在富裕了,建筑的美观与艺术受到重视,这与买衣服是一个道理。工业发展,钢材由匮乏转为充裕,钢材多了,肥梁胖柱少了,建筑形象立即变得轻巧。加上材料、设备品种多,质量好,建筑形象自然与先前不同。在人文方面,变化同样广泛而深刻,对建筑风尚有直接影响的是人的观念的改变,而观念的改变与新的大众文化的兴起相关。建筑文化的变化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而建筑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见证。
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时期中,中国的一切都是政治挂帅,文化即意识形态、即政治。文化是一元的,改革开放以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足鼎立,差别凸显,不过,现在学界所称的大众文化的“大众”,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民众或群众,主要是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在前现代时期,无论中外,人在精神生活中都怀有一种超越的神圣价值,其形态或上帝、天国,或天道、天命。现代化后,世界进入“祛除神魅的时代”。在我国,随着“文革”的结束而来的是一个世俗化社会。这种大众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产生了现今的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并迅速膨胀成为强势文化,精英文化的影响力则日渐式微。精英文化重视理性,本质上是启蒙的、智性的,而大众文化诉诸人的感官和直觉,消解理性,消解意义,是一种不求深度的文化。现今,流行和时尚成了多数人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准则。比如,人们的服饰过去也变,但是慢,如今则是年年变、季季变。汽车、家具、家电、手机等莫不如此,不同的样式款式如过江之鲫,目不暇接。
大众文化的兴盛意味着生活与艺术的边界日趋模糊,既有艺术生活化,也有生活艺术化。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艺术色彩、文学意味和审美情趣,虽然缺乏深度,却含有文化普及和文化民主的因素,并有推动形式创新的作用。这种情形自然影响人们的建筑审美观念。总的说来,新的大众文化是开放的、多元的和朝向未来的。现代化和新大众文化的兴盛,推动建筑设计脱离五十年前的轨道,中国建筑终于从老的“巴黎美术学院”路线转到以二十世纪德国“包豪斯”为代表的方向上来了。
中国的建筑创作向现代主义转变,比西欧、北美晚了六七十年,临到我们转向的时候,西方又有了后现代主义建筑。二十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反对总体性、同一性,认为统一性背后是强制与独断。后现代主义美学推崇自由放任、破碎、无中心,将美与丑等量齐观,取消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推出解构主义哲学,否定意义的确定性,为消解现有的价值准则提供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与解构哲学一出现,西方建筑界迅即有了回应。
一九六六年,美国建筑家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出版专著《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在书中写道:“在简单而正常的状况下产生的理性主义,到了激变的年代已感不足”,“我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宁要暧昧不定,宁要自相矛盾,模棱两可”。他提倡“建筑要素的混杂,赞赏凌乱而有生气甚于明确统一”,“宁要歪扭变形的,不要纯净的”。他推荐的建筑手法有:“断裂、片断,折射”,“不协调的韵律和方向”,“不同比例、尺度的东西的毗邻”,“对立的、不相容的建筑元素的堆砌、重叠”,他呼吁大家“不要排斥异端”。文丘里的书是非理性主义建筑的宣言书,为当代恣肆任性的建筑创作开启闸门。一九八八年,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举办“解构建筑展”。展示的那些建筑,形体散乱残缺,呈现错位、翻转、失重、失稳的形象,看起来好像即将倾倒、即将堕落,故意给人不安定的感觉。观众留言说“它们像是在搬运途中损坏的东西”, “像是观看出事火车的残骸”。这并非个别的、偶见的现象,反之,是一种时兴的建筑艺术潮流。当前走红的美国建筑师盖里(Frank Gehry,1929— )的建筑作品以形象奇异、飘动、狂放,达到恣肆无忌的地步。盖里因此受到追捧,他的事务所门庭若市,大款大腕儿请他做设计都得排队。眼下世界许多著名建筑师大都走着类似的创作路径。
中国建筑走上理性的现代主义之路不久,非理性的后现代建筑即接踵而至,临门一脚,射进一球:央视新楼是也。
恩格斯晚年写道:“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创造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致约·布洛赫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78页) 北京这批新建筑即是在互相交错的力量作用下产生的。
五十年前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在国家领导人督导下进行:专家汇报,上级审查,领导发话,很快定案,未见有什么大的歧见和争论。五十年后的今天,情形不同了,每座建筑都引起激烈争议。国家大剧院经过四轮设计竞赛,好不容易在一九九九年定下现行的方案,但开工不久,四十九位院士和一百零八位建筑师上书反对,以至于停工,历经磨难,才于二○○七年底落成。对央视新楼的看法更是非常对立。现行方案中标的消息传出后,有人说它“违背科学规律”,是“建筑的‘艺术’骗局 ”,还有人称它是个“凶神恶煞的建筑物”。一位教授著文批判,题目是:《“应当绞死建筑师?”——央视新楼中标方案质疑》。待到新楼动工,教授很痛苦:“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难受,有一种幻灭感!”而一位艺术评论家却大声叫好,他说“央视新楼造型十分完美”。当听到该项目可能搁浅的传闻,他说:“我从来没有那么悲哀过。”新楼开工,他转悲为喜,说:“这种前所未有的扭曲造型可以产生丰富的空间变换感觉,产生各种想象……我喜欢它,因为它在许多方面具有挑战性。”三百七十多年前,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以花坛布置为例写道:“同一件事物可以使这批人高兴得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得想流泪。”(《一六三○年二月二十五日答麦尔生神父信》)如今,北京那几座大型建筑物引出了类似的情景:一批人高兴,另一批人遗憾。对一座建筑意见之分歧,评价之悬殊,争论之激烈,情绪之激昂,让人叹为观止。
每当社会文化发生变迁时,彼此对立的观点一定会出现,人们争论不休。不过,建筑竞标与总统选举不同,不是只有一个位置可争。建筑类型多,等级多,数量海大,是广阔天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各种样式,各种品位的建筑方案都有人要,各种主义,各样的设计皆有实现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领域有条件能真正实行“双百”方针。
建筑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有专家将“鸟巢”与别的一些体育建筑比较,批评用钢量太多。比较研究是有益的,用钢量是一个方面,对该体育场做结论还得考虑其他的要求与因素。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在我国举办的奥运会主场馆,人们要求它除了能满足严格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是一个宏伟、有较高审美价值、有独特意匠、能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运动场馆。“鸟巢”上的一些钢构件,如许多著名建筑物上的雕饰和大柱子一样,虽多余,但增添了艺术表现力,是无用之用。如果单抓节省材料这一面,世界上许多建筑杰作,诸如雅典帕特农神庙、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坛以及悉尼歌剧院,怕都出现不了啦。买东西注重性价比,对于建筑也应作如是观。不太前卫的建筑方案不一定不好,但是因为常见而显得平凡、过时,新的不一定完美,但有人支持,它们也有存在的基础。
有容乃大:悉尼歌剧院是丹麦建筑师设计的;澳大利亚首都的议会大厦是美国建筑师的作品;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扩建是美籍华人建筑师设计的;为纪念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而建的巴黎台方斯大拱门,又是丹麦建筑师的作品;柏林的德国议会大厦的改建是英国人完成的等等,能说这些文化交流是文化侵略吗!清朝晚期,距今一百多年前,广州、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就有了许多外国人设计建造的洋房,此后愈来愈多,中国文化并未因此消亡。发表《文明的冲突》的美国学者亨廷顿,著文指出非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可以接受西方的物质和技术层面的东西,但这绝不会改变非西方社会的文化根性。他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使非西方国家西方化,而是相反,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大,反而助长了民族自信。他写道:“喝可口可乐并不能使俄国人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正像吃寿司不会使美国人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一样。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流行的风尚和物质商品从一国传到另一国,但从未使接受这些东西的社会的基本文化发生多大的变化。那种以为通俗文化的商品的传播表明西方文明取得了胜利的看法低估了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也把西方文化浅薄化了。”(转引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我们今天大量建造和使用的房屋建筑,作为一种建筑体系,是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从外国传入的。中国沿海城市中最早的洋建筑,是来华的外国工程师和建筑师设计建造的。以后中国人掌握了新的建造技术,又有了留学归国的中国建筑师,洋建筑师的地盘渐渐减少。一九二○年上海建筑师事务所中,68%是外国人的,中国人的为21.8%,9.5%为中外合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情形反过来,中国人的建筑师事务所增至51%,外国人的减为44%(《上海近代建筑历史上技术文化的重要地位》,[法]娜塔丽,载《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在国家贫弱、风雨如晦的时期,中国建筑师能够从无到有、反弱为强,那么今天我们邀来几位外国建筑师,按国际常规做一些建筑设计,何惊恐之有!回头看看唐朝,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七世纪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八世纪是一个容忍和默认的时代,长安和洛阳两座都城,……是胡风极为盛行的地方”,“各种教派的佛教徒、叙利亚籍的景教徒以及回鹘族的摩尼教徒都集中在唐代的城市里,他们得到唐朝政府的保护”([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有一时期,“定居长安的突厥人近万家,突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唐代无改革开放之名,有改革开放之实。他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具有突破思维定式,开放、包容、朝前看的气概。
笔者在北京待了六十年,在建筑学堂当过老师,关于这批新建筑的始末,前前后后也是知道的,即便如此,目睹“巨蛋”、“鸟巢”、“水立方”、“大裤衩”一个接一个出现在有古老历史的北京,静夜思之,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仍有惊异之感:中国真的变样了。其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我国的建筑业便开始深刻的变化,许多旧的建筑观念被摒弃,中国建筑文化步入一个与先前有明显区别的新阶段。北京新标志性建筑的落成,不过使新阶段更加凸现而已。在这个新阶段,建筑体制、建筑生产、建筑教育、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无论量还是质,都提高了。在建筑师这一块,国人出国学习考察和外国建筑师来我国工作,都对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创作起了有益的作用。近年来优秀建筑人才成长,不断推出优秀作品,城市中一般建筑的设计水平也有所提升,已经能见到海纳百川的好处。
有专家喜爱旧建筑旧风貌,对新建筑看不入眼,这没有什么不好,且有警示和鞭策的作用。不过,看看我国城乡从所未有的建筑成就,看看广大人民居住生活实际质量的改善,想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景,于今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因而,尽管有缺点和不足,我仍愿为中国建筑发展的新阶段鼓与呼。
12.《建筑论文 -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十二
专题 学习指导
前言 引领教师的职业生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为教师未来十年的职业生活提出了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学习纲要提出的新理念、新任务、新体制和新举措,领会纲要精神和内涵。本讲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教师可通过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要点提要
第一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教师职业的涵义和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涵义
什么叫做职业?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教师职业是什么呢?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是比较复杂的。人们通常是用比较美好的词语句子来描述。例如人有三尊:君、父、师;有五圣:天、地、君、亲、师。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这些淡化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影响我们的职业心态。还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事实上,能让人类灵魂改变的不只是教师,一本书,一件小事,一个人,这些或许都能改善我们的灵魂。其实教师职业本身是一种奢望,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要求自己进步的一种标准,让自己保持一种平和、努力向上的一种理想的心态。在英语里面表示职业一般概念的有很多词汇,西方人认为教师是上帝的代言者,是天堂的引路人。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认识职业呢?
职业既是谋生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生的目的,更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手段,是值得自己一生为之追求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正如马斯洛心理理论:
一、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教书匠),二、满足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价值追求)。如果仅停留在教书匠上是不够的。伟大的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讲过: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如果从教师的话语里感觉到其思想的停滞、僵化,就会不尊重教师,甚至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如果停留在教书匠这个层面理解,就会隐藏着教师的职业倦怠。正如叶澜所说的,“一个墨守陈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所以对职业的认识,必须提升到人生价值实现的层面。
教师职业是个具有专业技能很强的特点,如果不具有专业技能,那么就无法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作了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
三、教师应该怎样树立良好的师德
学习指导
第二讲 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本讲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第三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第四部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本讲座是对上述四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二讲 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纲要》中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总体战略的规定和解读
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步履艰难
三、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纲要》指出应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能力为重
“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核心支柱。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三)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观,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智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家教、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德、智、体、美、老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就是战略主题。
学习指导
第三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上)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第二部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任务。本讲座是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三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上)
一、学前教育
(一)国际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二)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
(三)学前教育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高中阶段
(一)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二)普通高中的多样性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现在看一个开发校本课程的例子——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该小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大文化系列”、“STS系列”、“学生社团活动”和“荣誉课程”四个系列共125门。
学习指导
第四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下)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义务教育的发展任务;第二部分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本讲座是对以上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基础教育发展任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四讲 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任务(下)
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阶段)
(一)《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任务的规定
(二)义务教育公平性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四)巩固义务教育质量出现了新的局面
(五)如何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的发展
学习指导
第五讲 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讲主要讨论的话题是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分别从政府、学校、老师、家长等不同方面谈了具体的实施措施。讲座中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了解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一、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二、历来减负的努力
三、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问题
(二)教育自身问题。
(三)经济问题
四、课业负担的“度”
五、减负存在的问题
学习指导
第六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第二部分注重学思结合。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六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
《教育规划纲要》“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就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一)全面发展观念
(二)人人成才观念
(三)多样化人才观念
(四)终身学习观念
(五)系统培养的观念
二、学思结合
(一)怎样理解学思结合
(二)学思结合的教学实现
学习指导
第七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注重知行统一;第二部分:注重因材施教。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把握专业发展的内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七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
知行统一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一)注重知行统一
(二)教育者为什么必须做到自身的知行统一
(三)如何做到知行统一
从教师的视角看知行统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3.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4.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因材施教
(一)《教育规划纲要》中“因材施教”的规定
(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1.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2.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因材施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在实践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四)当前在因材施教方面存在的误区
因“分”施教——为提高考试分数,节假日补课;按照学生考试分数分班,把学生分流。
因“才”施教——教师只对成绩好的学生加以指导,忽视差生。因“财”施教——优质的公办学校依托高收费办学;教师课后设补习班,有偿施教。因“题”施教——按照要求学生的作业量的完成程度施教,其背后是因“分”施教。因“教材”施教——对因材施教本身的望文生义。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应以教材为参考,因“教材”施教是教师没有把教材转化为教学。
其中危害最大、影响最大已经达到积重难返撑得到就是因“分”施教,不仅重点班、特长班中有它的影子,就是一些分层次教学也和它难以划清界限。因“题”施教是另一个影响广泛的误区,它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必然产物,其实根本没有因材施教的影子。
学习指导
第八讲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观念和实践
本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第二部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讲座是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观念,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八讲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观念和实践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一章第三十三条指出:
一、教学评价的涵义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价值的评价,产生于西方,到现在已经历了四个时代:
第一代评价——测量式的“测验”,其活动主要是考试,有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这就是把教学评价说成教育测量的历史根源,影响最典型的是:“学校是人才的加工厂”“学生是原料和产品”“教师是加工者”。第二代评价——一般称为“描述”,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泰勒,他提出泰勒模式或称泰勒原理,用以确定学习结果与教育目的之间的程度来定义教育评价。
第三代评价——称为“判断”,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教育评价本质上是判断,人们对已经确立的教育目标质疑,认为它们也应该成为评价开始的对象、进而涉及到对判断的质疑:判断是否应作为评价的一项基本活动?判断是够需要标准?如果需要,如何建立价值中立的客观标准?因此对目标也要加以判断。这一评价的特点是: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第三代评价也有很大影响,现在常见的“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过程性评价”等都是第三代评价的观念。
第四代评价——被称为“建构”,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针对前面指出的三个问题,第四代评价提出了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因而是价值多元的评价。这一评价的特点是: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的心理建构过程。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是一种民主协商、行为主体参与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评价处于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交混使用并努力(至少在理论上)向第四代过渡的时期。努力推进第四代评价是新课程教学评价的任务之一。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
四、当前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二)改善学生评价的方法
学习指导
第九讲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讲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二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第三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的网络远程培训。本讲座是对上述三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把握专业发展的内涵,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九讲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第一个保障措施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七章第五十一条规定: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的关键是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是千古不易之理,只不过不同时代的“道”“业”和“惑”有所不同而已。教师要向自己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这个本领就是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就是专业素养,因为教师是一种专业!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或者持续的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世纪以来教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专业发展指向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性。
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本位目标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本位目标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自我的努力
学习指导
第十讲 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
本讲的标题是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主要介绍的内容是如何加强师德建设,但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全面了解,还需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专题讲座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十讲 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
一、《规划纲要》中对教师道德的要求
在《规划纲要》中谈及“德育为先”,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规划纲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其实施的首要措施,其重要内容之一即“师德建设”,《规划纲要》中对教师的道德提出以下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教师的专业道德
三、提升教师专业道德的途径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道德也成为社会和学校和个人均关心的问题。提升教师专业道德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社会应为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提供条件
(二)教师个人对提升专业道德的努力
一位专家指出:教师需要专业的教师道德;需要先进的教师道德;需要公平的教师道德;需要合适的教师道德。
学习指导
第十一讲 加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本讲包括五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的校本研修;第二部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第三部分健全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第四部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五部分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本讲座是对上述五部分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十一讲 加强和谐学校文化建设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探索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任用办法。实行学校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同时,在《纲要》中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一位学校领导指出:“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而教师的工作很复杂,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度越高,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一方面让教师有精神和活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不会出现职业倦怠,就应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他们采取以下方式:
一、充分信任教师是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
三、注重与教师沟通
四、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五、建设书香校园
六、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从教学角度出发
学习指导
第十二讲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本讲的标题是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由“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提炼概括而来,是对其内容的总体概述,只是重点或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要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明确和谐的内涵,建立安全和谐的校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还需要广大教师详细阅读以下相关文本资料。
要点提要
第十二讲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英国的欧文曾言:“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而法国的司汤达则指出:“人类所以要生存在世界上,并非要当富翁,而是要获得幸福”,因此获得幸福是人类生存的目的。
一、幸福和教师职业幸福
(一)幸福的解读
(二)教师职业幸福的解读
二、影响幸福的因素
(一)影响一个人幸福的因素
(二)影响教师职业幸福的因素
13.《建筑论文 -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篇十三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作 业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答:(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答:在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把人文性作为课程的性质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没有规定具体的知识内容,只是提出了要达到的目标。再次,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新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呢?(1)课堂的导入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然而“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识;好的导入方式,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这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能力得到提升。如,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我选用了一幅漫画导入新课,漫画标题是《春天在哪里》,画面中央是一座房子里孩子们在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房子周围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根草,只有一些孤零零的树和流动的沙丘。整个画面而给人一种荒凉、悲壮的感觉。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危害”“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青少年要自觉履行环保义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2)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注重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学法指导、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新的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怎样学习的技能。正如托夫勒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精力放在怎样使学生参与教学中来,从而获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请学生通过准备,调动多种智能,运用多种形式讲解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或重点内容:按学号轮流进行课前五分钟时事热点讨论;请学生自己选择作业;请学生自己编写试题;请学生参与老师备课和制作教具,等等。学生参与多了,才会增强 2
主人翁意识;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这就正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设置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基本方法是: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分析、研究信息,从而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或解决办法。如学习活动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组织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的主题是“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我与同学们共同拟定了以下调查内容:(1)20多年来,有哪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日用品正在逐步消失?(2)为什么会有上述变化?(3)通过调查,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同学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等,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打开校门,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与时俱进。放手让学生走向社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根本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挑战,也将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作为承担时代特征鲜明,思想性极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理应站在课改前列,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创新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知识为桥梁,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学新理念。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答:(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2)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要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搞好练习、业余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要搞好教学过程中 的各个环节,首先,还是一个教师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那种滥编、滥订、滥发学习资料,搞题海战术,“狂轰乱炸”,实行频繁考试的教学方式实在不能继续下去。那样做不仅使学生不堪重负,而且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其次,要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必须有一种奉献精神,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精讲、精练才能体现高效,落实“减负”。再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指导。作业的批改分为详批、略批、面批。详批的作业不能只作正误评判或只打一个分数,对错误答案要分析原因,甚至可以主动帮学生改正错误。对个别特殊情况,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面批,当面指导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另外,要切实减少过多考试,改进考试方法,注重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奋读书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减负”与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负”指的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因为那些简单机械的、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要倡导刻苦精神。学习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求不到真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给学生指明学习目的,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才能自觉地勤奋学习。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人学好知识,求得真知的前提。指导学习方法,首先要因材施教。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指导。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
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
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1)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质疑问难,激发好奇心。
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
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动机。
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
(3)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
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的展显在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实际上就是探索他们生活中奥秘的过程。在节假日还可以带学生去大自然,去看电影、戏剧、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等,从而增长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教师和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青山绿水等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只要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追求,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的空间就是巨大的。
(4)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
故事是用口头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情节,形象生动,学生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起
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中学英语中的故事是很多的,这些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如果英语老师不失时机地讲讲这些故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鼓励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从而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特长和“亮点”,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施以正确、科学的引导。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告诉学生答案已经司空见惯,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总是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6)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学生模仿性强、爱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如,通过小实验和日常观察、制作活动等,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人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趣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7)鼓励学生提问题 学者胡适说:“问题是知识学习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充满好奇心的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好奇导致创新,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鼓励和启发学生提问。
针对本班很多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题的习惯,我经常对学生说:“会提问题的人比会回答问题的人聪明100倍”!每学一节课,我都要求学生先预习,并提出一两个问题,对提得好的问题板书黑板;每堂课都刻意让学生质疑问难,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题,均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老师需要三思而后答之,这就更好了,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老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得比老师还要深,老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们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
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创造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的因素有极少设疑和提问,这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和家长不能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幽默和诙谐往往会导致惩罚,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展开;把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憧憬、幻想和希望,是志趣、科学理想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时期,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不是学生,而是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和教师。长期以来,他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教学模式单一,思想僵化,早已习惯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容忍学生表达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对有创造个性的学生甚至压抑和打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知扼杀了多少有创造才华的学生。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加强师德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师德建设重在教育。搞好师德建设,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目标、内容等形成共识。认识提高的过程实际上是广大教师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师德水平提高的过程,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第二、师德建设重在规范。
只有教育、没有规范,师德建设易成为“软”工程。第三、师德建设重在落实。首先是计划要落实,要把通盘考虑的师德教育活动列入周三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施;其次是责任要落实,师德建设是关系学校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各院、系、部、组织人事部、教务处、工会、党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如果不明确责任,容易形成推诿扯皮现象,工作就难以落到实处;再次是评价结果的作用要落实,奖惩要兑现。
第四、师德建设重在培训。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是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希望所在。对青年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伦理与道德讲座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是为其长远工作创造良好的开端,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关心青年教师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还要经常性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地渠道,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第五、师德建设重在自我道德修养。
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只有通过学习、宣传、讨论等多种教育途径,弘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陋的道德风尚,推动广大教师自重、自警、自立、自强,激发其投身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第六、师德建设,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
一是敬业精神。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体现出教师对教育挚着的爱,对学生真诚的爱,对从教的非凡乐趣。这种热爱教育的敬业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的精神食粮。
二是以身作则。传统师德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师者,人之模范也。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说,只要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就能不令而行,不言而化。教师不仅仅要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得好,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几千年来,尽管社会制度、教育内容不同,但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观念却代代相传,成为美德。
三是博学多闻。传统师德认为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博古通今,博闻强识。要想成为教师,必须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只有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具备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四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既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师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材施教,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①积极创新培训模式。②不断优化培训内容。③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④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⑤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
⑥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①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②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③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④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⑤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
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
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
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
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
(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为教学服务的原则。②适度使用的原则。③简约可操作原则。
(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
①教学功能。②指导功能。③监控功能。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建筑论文 -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推荐阅读:
建筑监理生涯规划12-10
文档医学生职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论文11-24
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1-25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1710-09
班主任生涯规划论文10-05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提升论文07-23
《大学生职业规划》结课论文12-18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论文10-06
香港回归二十年的论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