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2024-08-10

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精选13篇)

1.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一

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从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三方面,研究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在体验中感知歌曲并尽享音乐。

关键词:音乐;体态律动;歌曲;有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90-02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的感觉教育,这种感觉需要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得以培养和提升。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乐器,而是人的体态律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设计的律动,能使学生们在体验中主动获得音乐意识的才能,建立学生应有的音乐经验,深入感知音乐元素。下面,着重研究歌曲教学中律动设计的有效方法。

一、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

人们把旋律定性为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就是灵魂的载体,没有节奏,旋律就会失去它的地位。以节奏作为音乐体验的核心和突破口,通过动作能够将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外化,使人在自然和放松的情况之下完全地投入诠释音乐的过程。

(1)关注节拍特点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拍有2/4拍、3/4拍、4/4拍、6/8拍等。当然,学生学习新知时,要让学生在无痕的教学中留下有痕的记忆,教师就要抓住节拍的强弱规律特点来设计律动,从而让他们在体验中学到新知。

例1:一年级上册《法国号》。法国莱茵河民歌,3/4拍,大调式,复乐段结构。译词很有儿童特点,采用自问自答形式。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三拍子,体验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律动设计:1)第一、第三乐句,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敲击左手心,并做画圆圈的动作。第二乐句动作同上,左手敲击右手心。2)第四乐句双手在胸前从高到低依次做拍手画圆圈动作。这样以简单的拍点动作,身体随音乐摇晃,并在每一乐句的长音处拍手,让学生体会三拍子音乐带来一种像在画圆圈的感觉,从而让他们充分体会三拍子的韵律,同时感知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特点,为歌曲演唱教学做好铺垫。

(2)围绕特殊节奏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常出现附点、弱起小节、无规律可循的休止符号、切分音等,恰恰就是像这样的特殊节奏赋予了音乐作品的生命,使得歌曲娓娓动听。因此,在律动设计中教师围绕这些特殊节奏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借助形象动作感知音乐中的特性。

例2:二年级下册《大树妈妈》。这是一首2/4拍、六声宫调式,抒情柔美的儿童歌曲。全曲有四个乐句,旋律多由二三度音程构成,起伏流畅,后八分休止符点缀其中,使旋律显得轻盈、亲切。显而易见,本课知识与技能就是 八分休止符号的学习。

律动设计:1)学生们跟着尤克里里的琴声走,注意不要碰到别人,琴声停,脚步停。2)再次跟着琴声自由地走,数一数乐曲中有几次八分休止符。3)学生们扮演小鸟,老师扮演大树,小鸟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大树周围,在休止符号处停止飞翔,摆好姿势。

在整个音乐活动中,自始至终以感知八分音符为主线设计律动,让学生在律动中学到新知,并体会音乐抒情柔美、轻盈、亲切的那份情境。

二、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

体态律动是音乐教育中一种体验音乐本体、表达音乐主体的方法,是音乐体验的反射。就如达尔克罗兹提出,从体验到表达的过程,从信息的“输入”到外化“输出”的过程不能耗费过长的时间,感受到的情绪需要第一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体态律动对于音乐体验学习来说既直接又直观。

(1)根据曲式结构律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通过聆听让学生说出乐段的变化,或通过色彩、线条、色块做出相应的变化反应。但学生往往忽略了排在最前面的体态二字。好的一个体态设计,体态上的表现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的内涵,而且也会让课堂动感十足。

例3:五年级上册《牧场上的家》。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弱起拍双手手背相对在身体右侧胯部位做绕腕动作,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做上推、收拢动作,并根据音的高低分低、中、高三位做动作。2)第二乐句动作同上,方向相反在左侧。3)第三乐句胸前手心相对成一朵花,随音乐旋律起伏做上推、下落,双手左右摆动从上到下手腕处点碰,双手成一朵花向前推。4)第四乐句同第一乐句动作。这样一来,让学生们以动作来表达音乐,感知音乐中舒展的节奏、重复变化的乐句,更是对乐曲的曲式有了相当清楚的了解,真正让他们走进音乐,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

(2)强调民歌韵味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是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小学音乐歌曲教材多以优秀的民族音乐为主,并选材于我国和各个国家,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唱好歌曲,感受民歌的韵味就尤为重要了。

例4:二年级上册《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2/4拍,五声d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歌中采用了“阿里里”这一具有彝族韵味的衬词,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律动设计:1)学生们手拉手,身体侧身跟着音乐做:走走 走走 拍拍 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双手举高拍手,并围成圆圈。2)学生们手拉手,加入颤膝,边走边稍晃动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的最后一拍让他们自己摆一个动作造型。

像这样带有彝族韵味简单易学的动作,学生们一做完就在第一时间感知到音乐带来的欢快、愉悦之感,再一次做动作时他们就会由心而发地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做动作。这样,以固定节奏型设计动作不仅切合了歌词的节奏,还让学生们清晰直观地感知到歌曲一段体结构,更让他们体验了一把彝族儿童欢快歌舞的场景。

三、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提倡,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尽可能地用律动组合充分表达所捕捉到的音乐信息,或根据特定教学目的的即兴突出某个音乐元素。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即兴的体态律动让学生们有重点的对音乐元素(教学难点)进行强化,从而在无形中解决教学难点。

(1)抓住和声特色律动。随着新一轮的课改,合唱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是在很多的合唱课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学起合唱来非常辛苦、非常无趣。面对合唱,教师更是头疼,学生练了这个声部,那个声部走调了,两个声部都会了,可是怎么也合不起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若赋予各个声部一定的角色扮演,让体态律动参与其中,学生定会乐在其中。

例5:三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主要节奏型“X-X ”,轻盈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上方三度的模进,第三乐句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踮起脚尖轻盈的自由行走。2)第二乐句两两就近伙伴拉手,镜前方式前进与后退,舞步不变。3)第三乐句看老师的手势迈着舞步回到自己围圈的位置。

这样的体态律动抓住音乐和声特色进行设计,不仅解决了歌曲中合唱的教学难点,还把歌曲表达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不同声部扮演和动作配合下,学生们一下子就融入了角色,二声部合唱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就能精彩呈现。

(2)紧扣音乐体裁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了解音乐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规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一堂课中一首歌曲教学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层层剥开,不断体验音乐,建立自我音乐联觉,感知出音乐体裁。

例6:三年级上册《摇啊摇》。这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律动设计:1)在强拍和次强拍处双手在胸前做拍手动作,并画出一大一小的圆,边拍手边走成圆圈。2)在强拍处用任意一只脚踩一下在呼拉圈里,边拍手边带着摇曳的感觉流动的行走起来。3)学做划船动作:双手握船桨前三拍从胸前用力向后划船,后三拍双手放松回到胸前。4)走呼啦圈和划船动作结合,随场景布置情景表演。如右图:坐在船里的学生们划着船儿,同时走呼啦圈的学生们犹如河面上泛起一层一层的水波纹,唱着歌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从拍手律动―走呼拉圈―学做划船―情境表演,一环紧扣一环,律动设计层层深入,情境表演是整堂课律动的汇总,展现精华、亮点部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唱歌曲《摇啊摇》,更好地呈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并再现感知,总结出歌曲的体裁――摇篮曲。

四、结束语

体态律动,赋予音乐活力,给予音乐生命,成功地将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给了学生们触摸音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音乐是有活动的,是有魅力的,是有感染力的。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着重于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这需要教师长期地、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实现真正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君.体态律动――声势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民族音乐,2009(03).[2]陶晓勇.小学音乐新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常汝吉.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2011.

2.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二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音乐鉴赏

音乐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艺术形式,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多数情况下, 对于普通人来说音乐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娱乐放松的方面。然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需要仔细品味和欣赏才能领悟其中的妙处。善于鉴赏音乐的艺术内涵, 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 也是一个人情商的重要体现。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音乐也受到了空前的冲击, 对于思想天真浪漫的高中生来说, 如何去分辨音乐的艺术层次, 欣赏音乐的艺术内涵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新课程标准也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国高中音乐教学现状

1.1 学校对音乐课程的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很多学校尤其是高级中学都只关注高考所涉及的科目, 而对于诸如音乐、美术这样的课程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很多学校知识象征性地开设音乐课程, 甚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据的极小, 甚至有些学校名义上开设了音乐课程, 实际上却被其它课程占用, 以至于学生根本无法接受正规的音乐教学。尤其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 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 以至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1.2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有一些学校, 虽然按照相关规定开设了音乐课程, 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 导致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 或者按照教材的内容教学生唱歌。对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很多老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听, 而不去教学生如何鉴赏音乐。而在学生的眼里, 音乐课只是放松调节的时间, 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2. 研究性学习对于高中音乐鉴赏的意义

2.1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学生针对某一个课题来进行调研、讨论、分析、汇报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对这一课题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在选定课题之后, 大部分时间都是个人或小组去独立完成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会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说, 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关于艺术感知能力, 有一些人有这方面的天赋, 这点我们不能否认, 但是后天的锻炼和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如果只是被动的跟着教师接受一些有关音乐鉴赏的理论, 不利于能力的提升。研究性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需要对具体课题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3.1 指导学生选定课题。选择合适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指导学生选题也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之一。教师一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为学生提供若干个课题, 学生可以从这几个课题中选择一个, 也可以自己拟定课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组, 每组针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在正式开始之前进行分工, 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案, 确定每位学生的工作内容。

3.2 搜集资料开始研究。在每一小组都拿到具体的课题之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正式开始研究。在研究之前, 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工具搜集资料。资料搜集好之后, 可进行整理和汇总, 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 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这一课题下, 相关小组可以从互联网下载一些经典的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视频资料, 然后播放给大家看, 通过集思广益的分析和讨论来发掘其艺术特色以及内涵。

3.3 展示分享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具体化成简明扼要的文字并辅以多媒体资料, 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全班同学看。展示的内容应当包括研究成果阐述和具体实例分析鉴赏, 用尽量简明的语言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对于幻灯片的制作,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但仅限于软件使用方面。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研究成果, 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可以针对研究成果提出相关疑问或评价。

3.4 撰写并上交相关材料。在成果展示之后, 每个小组各自的研究成果都得到了来自于其他学生或教师的评价或建议。在成果展示过程中, 小组成员应当将其他人的建议和评价记录下来, 然后将这些评价和建议整理之后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并对研究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经过多次修改完成之后撰写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 并上交给教师。教师在拿到材料后进行汇总分析, 并纳入班级资料库, 以便以后交流查阅。

结语

音乐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艺术形式, 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 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 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重视音乐课程,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音乐教学;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有效培养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任务主要是引导, 要把主体位置还给学生, 尽量让学生去自主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雪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楼小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讨论[J].音乐时空, 2014, 09:165.

[3]冯立.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6:82.

3.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音乐鉴赏课 应用

音乐鉴赏教学是普通高中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不仅要树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要善于应用,这也是提高教学实践的关键。为此,我将围绕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研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交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学习音乐的学习方法,发现、提出问题,经过小组交流或全班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分享学习成果等,这些使学生夯实了学习方法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另外,研究性学习还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合作的精神和熟练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拓展音乐知识的学习

研究性的音乐鉴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理解,而且直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要了解一位作者,只研究他的传记是不够的,要熟悉他所写的一切东西,才能把他的作品相互比较,分别地给每部作品以应得的评价。此外,还要了解作者的时代,并了解时代精神对他的观点的影响,只有熟知这一切之后,才可能确信自己是正确无误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由此可见,音乐鉴赏既是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是一次文化的全接触,包括历史的、文学的、社会的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综合性学习的体现。

(三) 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音乐鉴赏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过程是通过音响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过程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创新火花,表达独特感受。学生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断积累成功体验,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从而使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与初中生、小学生相比,拥有一定知识量,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希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校音乐、参与活动,发表独特见解。据此, 则需要教师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在《国歌》这节课中,教师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能够联想到的画面来讲解歌词,加深学生的体会,设置场景,让他们体会歌为心声。如在理解“起来,起来,起来”这句歌词时,让学生想象当运动员跌倒在跑道上时观众会呐喊“起来!起来!起来!”用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呼喊来增强勇气。这样会使学习感同身受,其歌声才是真正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声音。

(二)开放氛围,提出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思考并提出新问题,从中确立课题。如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汉族民歌的教学中,为加深学习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及汉族民歌的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课题“绚丽的东方音韵”,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也各具特色。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的问题,调动起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想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三)实践体验,表达交流

传统音乐鉴赏课中,以反复聆听、讲授知识为主,容易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丧失学习兴趣。与之相反,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重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中,在实践体验中互相表达交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让学生认真聆听作品,亲自感受作品所传达的音乐美和艺术情感。并且通过课堂交流的环节使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由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从更深刻的角度来感受音乐。如在鉴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教学中,教师只可作简单导入,并不告诉学生作品的名称、作者情况等,之后让学生初听。然后,让学生说出这首曲子的特点,以及各自的感受,进而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会说这首曲子基调凄凉、悲苦,想到了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有的说这首作品勾起了自己的伤心往事等,不一而足。下一步由教师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再次体验作品,深刻体会含义。还可以通过激情演唱、设计游戏、个性表演等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如此,便会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某一音乐素材为研究对象,在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交流、创新与拓展,从而激发思维,增长才干,最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自主学习的音乐鉴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必然成为音乐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鉴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四

【摘要】史料教学一直是历史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地图史料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能够清楚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史学概念,并在教学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初步探讨了史料的分类以及地图史料在教材中的地位,进而以三个部分的内容分析了地图史料的三个教学上的应用:战争教学、自然环境、国家意识,最后根据地图史料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分析地图史料的作用,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提供经验和服务。

【关键词】地图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 应用

历史是人类对于已发生事情的探索,从中寻求借鉴和启示,目的是为了为现在的社会服务。人们依据史料来进行研究,史料本身是客观性质的,不同的历史学家的不同注解造成了史料的主观性。梁启超谈论史料时论述道:“史料何者?过去人类思想形式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至今日者也。”白寿彝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教学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历史史料教学中,师生将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学习,通过史料的媒介作用,让学生能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理性化的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史观。史料的构成形式也较为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图片史料。在图片史料含有地图史料、文物史料等。

任何历史的研究都不能离开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所以地图史料就是更为重要的构建学生直观想象的史料。“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特定的空间相关,离开了空间的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历史现象就无从谈起,因此,把握历史空间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人教版为例在整本书中应用了大量的地图史料,尤其是在战争中的应用,更能够清楚的使学生了解战争的过程和辅助教学。此外,在教学中,对于地图史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图史料的?鹫?教学应用

人教版必修一教科书中包括了12幅地图史料,而其中有5幅都是战争教学应用的。战争也分为古代战争和近现代战争,对于年代久远的古代战争,虽然教科素并没有将其划归为重点学习内容,也没有专门的地图对其进行解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地图资料的影响。在古代战争中,自然地理环境占大部分的比重。在作战地的地势、地形上可以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在作战双方层面,可以通过各方生活环境地图理解双方实力的差距;在战争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地理环境的构建直接了解作战的过程、战争的走向以及结果;战争结束后,可以了解双方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走向。古代战争同时以其难以具体形象的教学而限制教师的课堂活动,在补充地图史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展示地理环境地图使学生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现代形成对比,有调查结果表明补充的地图材料在文科和艺术体育类专业普遍反映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为了更好的应用于战争的教学,教师还应该加强战争直观地理地图的整合,不要重复教材上已有的内容,应多扩充课外知识。

近现代战争以其史料的翔实作为主要特点,记录角度多样。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将现代战争的庞杂和翔实的历史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选用。首先,在现代战争中时间和地点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大量战争的繁杂不便于学生的记忆,地图史料的使用能够将历次战争的基本史实以过程性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使其方便记忆。其次,近现代战争中的过程可以利用三维还原的模式,在时间、地点确定的基础上,还原战争的双方、战争过程、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还能够将战争背后的引申情况和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更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地图史料还可以扩大教学规模,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但是还要注意的是战争角度的切,如果说角度切入是定向、主体截取是构筑框架,那么细节的讲授则是为课堂教学输送血与肉,使之完整。在教授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作战双方的势力对比和各国参战的先后顺序使得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惑,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地图史料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各主要国家的基本形式以及战争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记忆。除了书上的地图史料,教师也可以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根据书上的地图史料制作立体地图,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立体地图的制作、实际地理形势的展出,这些较传统教学要更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对于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在分析比较各国基础的情况下,可以与现今的社会进行相联系,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地图史料的自然环境教学应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中有2幅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的地图史料,分别是“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罗马扩张示意图”,在这其中能够看到自然地理在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历史环境的形成不仅仅是发展过程的展现,同时也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地域范围的形成。只有在这样的地理范围之下才会出现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环境,这也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展现。自然地理环境利用地图能够更好的讲解具体的知识,并且能够更好的展现自然环境的作用。长久以来,自然地理环境在历史学的发展中占据了较少的地位,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地位。年鉴学派第二代布罗代尔的史学家曾经将自然地理视为历史学的新方向,但是都没有脱离人类作为主体征服自然的地位,到了现代环境史的发展对于自然地理的作用起到了正名的作用。虽然上述的自然地理发展过程与实际教学关系较松散,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然地理对于史学地位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到历史的基础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跟随历史发展的潮流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的教学。在讲授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影响因素的课程时,就更应该重视地图史料的重要。根据地图讲解生活状况,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地图上展现的自然环境,推导出自然环境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随之而确立的经济生活方式,人们在此种环境下选择的政治制度。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6课的讲授为例,可以发现罗马法之所以从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疆域的扩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决定因素。而疆域扩大这一事实则是从罗马每一个时期疆域的地理范围确定的,可以发现罗马地理环境逐渐扩大。在第5课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讲解中,可以从地图史料中发现希腊围绕大海,进而分析出人民的生活方式以海为主,结合自然地理能够推导出被大海包围的环境使得人民更倾向于开放的经济活动方式如经商,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政治习惯也是自由和开放的,是向往共治、自由、民主的,最后使学生自主产生希腊民主制度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理解。

三、地图史料的国家意识教学应用

地图史料除了上述两种教学应用之外,还有一种展现国家地理范围的直观表达。在实际教学中,地图史料将国家以地理范围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展现的是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这一内容,也可以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体现出来,表达方式上主要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第一课“西周分封示意图”、第二课“秦朝疆域图”、第三课“元朝行省图”均体现了这一原则。在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分封示意图”虽然是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向学生讲解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时也是向学生讲解中国早期的历史,使学生形成地理范围的概念,培育早期国家意识。第二课的“秦朝疆域图”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以及对于中国形成的巨大意义,使得学生能够直观的形成对于自身国家范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课的“元朝行省图”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各省的设置、中书省管理地区、少数民族管理地区,对各区域设置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自动形成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国家,并且将元朝对多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政治制度提炼出来,升华出对国家的感情。将第一单元的地图史料联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会使学生产生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国家的历代发展的整体印象。国土范围的变化、国家变化的原因以及现在国家的制度等等都可以通过地图史料展现出来,不仅辅助了教师的教学,也会增加学生的国家意识,进而可以达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绪。

除了展现各国家民族融合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将各国发展的历史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讲授,展示各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各国的关系。如第25课的“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作为一则政治形势的地图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各国地位和阵营。该则史料能够展现各个国家的地理范围和势力范围,展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在教学过程中,国家意识的培养超出了国界,在了解国际环境的基础上还可以与自己国家的发展进行对比,对学生的学习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上述提到了地图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但真正的能够发挥史料教?W尤其是地图史料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主体的发挥、学生的理解,史料的正确选用等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提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定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作用对于地图史料进行鉴别,还要在书上史料基础上为学生选取课外的地图史料,在去存取精、去伪存真方面做到最好,将地图史料的功能发挥出来,更好地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5.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五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方法涌现出来,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全面否定。诵读教学法是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其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促进作用。加强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反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发展。将诵读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激活课堂,让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诵读教学法 应用研究

在许多家长或者老师心里,诵读都是刚刚学习文字的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快速阅读,需要提高阅读能力,而非诵读能力。错误教学思想的存在,让大多数工作者忽视了诵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让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创新行为,逐渐认识到诵读教学法的优势,并积极开拓应用方法。

一、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诵读教学可以规范学生的发音。

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的个人诵读及集体诵读,能够促进学生不正确语音的纠正,也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断句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大声朗读,能够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快速纠正。如果语文课堂是哑巴式的课堂,那么学生的错误就会一直都是错误。

2.诵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提高。

诵读能够开拓学生的阅读理解思想,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间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诵读,能够推动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高潮点与低落点。

3.诵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体会意境。

汉语具有韵律美,也具有艺术美。文字的美很多体现在声音上,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诵读,能够让汉语言的美展示出来。汉语的美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上,也体现在节奏、韵律与排比中,只有诵读,才能让汉语多样化的美展示出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多多育读,能够让学生将声音与文字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人情感的迸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知阅读内容。

二、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1.利用选修内容,加强诵读练习。

在学校与家长的压力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诵读活动很难开展。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较重,课时不太够用。诵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选修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练习。高中语文课本内容由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组成,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设计选修课程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诵读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选修学习中可以掌握诵读技巧,从而把握好阅读文章特色,让学生的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得以抒发。

比如在讲解《一剪梅》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个段落进行诵读,促进学生理解李清照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利用选修内容组织学生诵读,有利于学生将选修内容转变成自己头脑中的可以输出的语言知识。

2.教师朗读,重视示范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诵读能力,对学生的诵读意识建立十分重要。教师的朗读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用语上,如果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课,就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通过判断教师的语调变化,学生可以知道哪句是重点,哪个词语是关键词。用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变成为有声的语言,调动学生情感,能够使文字性课堂的魅力大幅度提高。

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个人朗读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让学生意识到朗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必要性。像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时,在讲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时,教师可以重读“申之以孝悌之义”,让学生特别关注与理解此句,从而用诵读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3.趣味诵读,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对高中生诵读技巧进行培养,需要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学生具有诵读兴趣,才能自主地参与到诵读活动中。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课文类型十分丰富。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诵读活动,激发高中生的诵读兴趣。

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欣赏不同角色朗读文章,让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平衡每一个句子的重点,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讲解诗歌类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诵读比赛的形式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彰显主体地位。

三、结语

重视诵读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给学生机会进行诵读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通过诵读,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与应用语言,能够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能够让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元素与传统元素完美结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6.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六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词汇教学是基础、也是难点和重点教学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人们对英语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效能提升,进而实现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已成为一项摆在广大教育关注者面前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本文将对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词块理论;高中英语;英语教学;词汇教学;

作为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词块理论具有较高的研究界认可度,其通过将词块划分为句子框架、习惯用语、搭配词、单词短语等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词义和词汇属性理解和掌握。

一、当前我国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词汇“领读-分析-记忆-听写-练习”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应用,是广大英语教师非常偏爱的一种词汇教学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尽快的让学生记忆和掌握英语词汇,很多教师都会先教会学生所讲词汇的发音,然后通过造句或者举例的方式,让学生对该词汇的用途予以领悟,而后,在基于听写的方式,加深学生词汇记忆,进而用学生听写词汇正确数量对学生的词汇掌握程度进行衡量。尽管这种词汇教学方式从表面上来说达到了“熟练掌握”的程度,但其本质上仍然只是词汇的“机械记忆”,是非常片面的教学方式。在这种学习中,尽管很多学生都能记忆住所学词汇,但他们很难讲这些词汇进行片段和语句连贯,更不要说进行思想表达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必然不高,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厌恶和恐惧英语学习,这明显违背了英语词汇学习的本意。

基于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消极作用。第一,作为学生知识来源的重要载体,教师英语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能的充分体现。在上述英语教学中,学生尽管记住了大量的词汇,实现了词汇记忆的目的,但却严重忽视了词汇之间的联系和词义性质的差别,进而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总会难以对其进行正确使用,错误百出。第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有效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学生词汇应用与学习之间的不协调,对英语词汇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不利影响。当前,学生对词汇记忆过于注重,对词汇实际应用则比较忽视,词汇学习没有特定语境支撑,是在篇段和词汇分离的情况下进行分别学习,致使他们只能记住一些独立的词汇,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可言。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词块理论的应用分析

词块理论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单词运用能力和综合记忆能力,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而,备受广大教育者关注和青睐。

2.1高中英语词汇“听”教学环节中词块理论的应用

在“听”、“说”、“读”、“写”、“译”这几种英语技能中,英语“听”的能力居于首要位置,是其他几项英语技能的重要基础。甚至可以说,没有“听”的有效积淀,其他技能根本无从谈起。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难以有效进行“听”的能力培养,而词块理论的应用,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英语听力能力,弱化这一环节的学习难度。在此,我们以《新概念英语》中“A cold welcome”这一章节为例,这篇文章讲述的主要是新年前夕,发生故障的大钟没有敲响新年的钟声便停止运转了。教师在听力播放前,可以先进行譬如“How many people there”、“What happened to the Hall clock”等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章倾听,在短文中进行词块标注,而后进行词块讲解,这样学生便能对短文内容形成更有效的掌握。

2.2高中英语词汇“说”教学环节中词块理论的应用

本土化、流利化的语句表达是高中英语“说”教学的重要注重点,因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固定语式和词块知识储备,例如,提出或者征求建议的固定语式、态度表达的固定语式等。只有一定的类似表达词块,学生的英语表达才能更流利、更随心所欲。

2.3高中英语词汇“读”教学环节中词块理论的应用

从表面看,“说”和“读”都是讲英语,但“读”更注重逻辑性,而“说”则偏重流利性,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通过词块理论的应用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词块识别和勾划,而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互结合、互相补充,能有效促进学生“说”和“读”能力的提升。例如,在“To my surprise,there have a large crowd of people in the church.But the Pastor is „„”学习中,可以首先进行词块勾划,并基于语句进行部分划分,而后,根据词块顺序进行语句阅读,这样学生便能对语句丰富而有序的逻辑进行更深的体验。

2.4高中英语词汇“写”教学环节中词块理论的应用

语用功能和语言自动生成功能是单词和词汇短语之间存在的最大区别,不同的词汇短语和词块通过调整和搭配能够形成语句和新的词块,而语句的组合又能形成寓意深刻的文章。由此可见英语“写”的环节中词块理论的重要作用。

在写作教学中,基于词块进行特定语句表达后,通过加入一定的连接词将其组合成句子,再加入转折词后,根据顺序进行文章组合的词块教学,不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词汇搭配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能对他们的写作流畅度和写作速度的提升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结语:总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词块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因此,广大教育关注者和研究者,应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究,以不断提升词块理论的应用效能。

参考文献:

[1]赵娟.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

[2]张永琴.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陈丽霞.试论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版》 , 2015。

7.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多媒体,高中音乐教学

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陶冶情操、舒缓压力的功能。在高中音乐教学中, 常会出现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音乐水平难以提升的问题。究其原因, 除了教学模式不科学, 教材内容不合理, 很大程度上与硬件教学设备缺失有关。在高科技时代,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推动了现代社会进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在教学中广受欢迎, 弥补了以往教学中的许多缺陷, 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莫大帮助。

一、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音乐, 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对其十分喜爱, 很多人希望能在音乐中获得快乐, 并将这种快乐带给别人。因此, 和其他学科相比较,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较高,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合理的措施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中证明, 学生虽然十分喜欢音乐, 但是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技巧需要反复练习, 而学生往往会在频繁的练习中降低学习兴趣①。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需要积极利用多媒体, 将音乐作品以图画、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感受音乐之美, 陶冶情操,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生唱歌曲《士兵小唱》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热情, 先利用多媒体将士兵辛苦训练的场景播放出来, 让学生体会到士兵的不容易, 然后教师在为学生播放歌曲《士兵小唱》的M V, 让他们感受军人的气质, 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学习, 这时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昂, 学习起来必然很轻松。

二、多媒体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与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收音机相比, 多媒体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知识传递过程更加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②。比如《梁祝》是我国的经典曲目, 背后隐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过去教学中, 任凭教师口吐莲花般地讲解, 很多学生依旧难以感受其中意境。多媒体, 将音乐、图片、视频、文字等视听感觉集中在一起, 使得音乐教学变得更有趣、更形象、更容易接受。通过制作好的动画讲述梁祝的故事, 学生极易以画入境, 再配以哀婉缠绵的曲调, 可调动学生内心情感, 进而深入领悟, 而且留下的印象也较为深刻。在教学生唱歌时, 多是教师唱一句, 学生跟唱一句, 整首歌学完还要调整磁带再次播放, 而遇到一些有难度的唱段, 倒带时很难把握, 通常要试好多次才能倒至理想位置。利用多媒体, 只要点击鼠标就能迅速调到所需位置, 甚至可以对音乐文件进行切割, 然后重复播放。黑板上也无需再抄写教学内容, 可直接做成PPT, 利用投影仪展示, 节约了板书时间, 而且内容集中紧凑, 可随时修改, 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三、多媒体为音乐教学搭建了发展平台

乐理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少学生都感觉枯燥乏味, 而且每天画大量的五线谱练习, 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而有了多媒体, 教师可以利用专业软件迅速制作出五线谱。还有些触控一体机, 教师用手直接在屏幕上书写, 相应的音符就出现在五线谱上。如果学生一次难以掌握, 教师还可以将操作过程录制下来, 让学生课下反复观察, 这种形式使得乐理学习变得很有趣。此外, 学校还为学生配备了雅马哈MOX8合成器、MIDI设备等, 可供学生课下练习, 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许多高中生自小就与计算机接触, 在这方面极为擅长, 甚至比老师懂得还多, 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某校中秋晚会时, 乐队的主吉他手因患病不能正常训练, 一时难以找到合适人选, 最终利用雅马哈MOX8的分轨功能, 录入了主吉他手的旋律, 这样即便主吉他手不在场, 训练也能照样完成。可见, 多媒体的应用不但丰富了课堂和学生课余生活, 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多媒体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以来, 师生关系备受关注, 学生的主体地位, 越来越受重视, 教师则起着辅助和指导作用。学习现代京剧时, 在学生初步了解京剧音乐和行当后, 教师可让他们谈谈自己对京剧的感受, 分析音乐在京剧中的作用, 从中可看出学生对京剧的了解程度。或先欣赏一段经典片段, 然后由学生扮演故事角色, 创设情境③。如《杨家将》《智取威虎山》等名片段, 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 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通过扮演角色, 学生会对人物有更多的了解和感悟;而在评比中, 又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了一次锻炼。学校教材资源有限, 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 从中汲取更多知识。与以往被动听课的局面相比, 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变得更加主动, 为了在平台上更好地展现自己, 大多数学生比较勤奋, 能够踊跃参加训练和比赛, 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五、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不少学生其实很有天分, 但受客观条件限制, 他们的天分不能得以发挥。如有学生在听音乐时, 常常会有灵感产生, 或有所感悟想写出曲子来, 但多半会因为无法保留而丢失。利用多媒体可帮助录制所有声音, 并清除杂音, 对声音声调、语速等进行调整, 起到不一样的效果。还有很多伴奏软件、音乐教学视频, 学生可将自己的编曲小样发布到网上与爱好者共享, 使自身创作能力不断提升。

六、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一是多媒体万能, 这种方法应及时予以纠正。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虽然突破了传统音乐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但并非万能的。音乐中融入了创作者很多感情, 在学习和鉴赏中也应发挥情感作用, 促进情感交流④。

二是多媒体是公开课评比的必要条件。多媒体具有一定的机械性, 如果滥用同样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应根据教训内容具体安排, 并非每一节音乐课都要用到多媒体。

综上所述, 多媒体应用于高中音乐教学, 能够活跃教学氛围, 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趣味性明显增强, 乐理知识等抽象化知识也变得很形象化。在实际应用中, 应避开可能会陷入的误区, 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注释

11李英姿.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在高中音乐课堂的运用[J].教师博览, 2014, 22 (7) :85.

22 王峰.论多媒体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25 (08) :148.

33 周少先.利用多媒体, 点亮音乐课——浅析如何提升高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J].都市家教, 2011, 24 (12) :242-243.

8.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八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中音乐教学;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之后便在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该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于智能的惯性思维,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热衷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该理论有着高度的教育改革理念和现代科学的前沿特质,在教育领域倍受青睐。对我国教育的相关理念和观点都有很大的改变和促进。据发现,目前音乐教育在高中教育中所占比重不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高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该拥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说明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教育在認知科学领域进行了探索,应该寻找正确有效的音乐教育方法,使音乐教育的独特魅力有所展现。

一、高中音乐教学现状

高中音乐在高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设计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目前高中音乐教学中还有很多缺陷,这里归结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目前大多高中音乐教学中没有明确音乐教学的开展目的,没有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培养情操方面,忽视对学生内心情感的熏陶。而且很多音乐作品并不实际,教师还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教学需求,不利于提高音乐课堂学习的效率。

2、教学内容单调,无创新达不到预期收获。高中音乐教学中统一的特点是,内容陈旧、混乱、跨度较大、毫无衔接。没有形成成熟而完整的体系,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学生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完整把握。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还是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为被动接受。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师生内心情感的交流,应该有相互体验的过程,才能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使学生有所收获。

3、应试教育中的形式化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水平低下。目前很多学校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逐渐趋于形式化,忽视内容的深人挖掘,就算使用系统性教学,也很难提高其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导致整体教学水平低下。

二、高中音乐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实施对策

目前来看,旧的教学体质已经不合时宜,所以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要有所转变。高中的音乐课堂,为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对课堂内容必须有所要求,必须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针对音乐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改善措施有以下几点:

1、严格管理,设定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有着自身的智能和优势。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就必须达到全面教学,过于狭隘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全部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所以制定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发展主体的学习方式是必要的。众所周知,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音乐的体验式学习中,可以有所收获,张扬个性,发展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理论的优势在于有效把握关键点,在音乐教学中,有侧重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我,充分挖掘个性,创造自我。

2、营造多元化课程。高中课堂学生数量普遍很多,要做到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并且保持课堂主题的特殊性,学生必须具有主动性,课堂要有吸引力,在互动的过程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就越显重要,真正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多元智能指导教学体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理解理论知识,在设计多样化教学内容时,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全面了解,提升学生智能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更有利于丰富学生对音乐领域的体会,养成主动思考、参与的习惯,从而提高其鉴赏分析能力。

3、建立新教育模式,促进发展。新的教育模式中,老师是在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做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只起到辅助作用,这样一来,教师需要尽心为学生提供知识辅助。多元智能的学习模式致力于针对不同的学生加以培养。若以音乐作为智能,相关的培训工作就要起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作用。以全方位发展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挥特长,以达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越发凸显优势,在高中音乐的教学过程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在培养学生全方位智能发展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多元智能理论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达到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作用。为了解决目前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学内容单调、无创新达不到预期收获等问题,应该注重严格管理,设定教学目标,营造多元化课程,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9.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九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从整个教育大环境来谈

从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网络将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人们在从不自觉情况下使用网络到自觉使用,如同空气和水的使用一样,即网络与生活无处不在,教学模式与生活模式都能实现了数字化。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儿童教育,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国内外大量专家提倡知识转换教育方式,不再给孩子做大量的试题,而是以一种转变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进行学习,就会减少孩子的叛逆心理。

在国内外教育方式的倡导下,以游戏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到知识,摆脱了传统的灌输模式教育方式。有效地增强儿童记忆力,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反复思考能力,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种种疑问分析。网络教学资源将以更多的娱乐知识、有趣的图文、听说、写、表达为一体的教育理念。让生长在21世纪的孩子,快速适应这个年代的新生物,跟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网络教学资源融入了少儿艺术、百科知识、健康安全、社会道德、识字教育、儿童启蒙等丰富的知识。以儿童乐于接受的、富有亲和力的画面,快乐的游戏、相互的学习、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里每个孩子都不会孤单,每一个地方都会成为孩子欢乐的海洋。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网络设备和资源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各学科教学按照新课标进行的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整合过程中离不开教育信息网络和资源的支持。用好教育信息网络和资源是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网络设备和资源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教育信息网络和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去抓。

1(二)从我校教学发展实际来谈

首先,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改变需要我们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广,知识越来越深奥,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学科不再是直接呈现结论,而是给学生极大的探究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狭小,知识建构缓慢,加之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很少顾及孩子学习,而农村学校的教学如果仍处在较封闭的状态,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必将造成学生求知欲下降、思维受到禁锢,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潜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赋予教学更多的人文色彩。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唤醒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借助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启一道通往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走进更高远更深广的知识世界。

其次,从我校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来看有必要开展课题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校本研究,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益,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随着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教师的教学方法却无法跟进,针对学校这一实际,我们开始从网络资源的使用这个方面开展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不断更新的设备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有的时候盲目地选择了一些网络资源却对提高课堂效率的意义并不大,甚至出现因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导致课堂失控的情况。有的教师能获取一些网络教学资源却苦于无法用于自己的课堂,只能生搬硬套。很多老师教师在有效使用网络资源的水平还需要提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何收集,筛选、应用网上的资源,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加强课件及信息资源的个性化研究,如何加强课件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使网络资源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些都成了我校迫在眉睫的研究问题。

再次,从学校发展的前景来看有必要承担该课题的研究。

我校虽是一所农村小学,但非常重视加大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的投入。近几年来,我校校园网络设施在不断的完善,灾后重建后,学校的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修建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添置了许多电教设备,每班配备 2 了电脑、电视,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增强,学校有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全校所有中青年教师经过电脑基本操作和课件制作培训,三十岁以下的教师能自制课件,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中、高段的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科研兴校”是我们的立校之本,用好网络教学资源,走在教改的前沿,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将为为学校的发展开创一条宽广的道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也开始在农村普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发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网络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利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看,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其中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网络资源和电教媒体正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二)人本主义学习论

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信任、无外在压力、无讽刺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要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发展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教学论依据

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完整的生命个体,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权益,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何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发展性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观点,从赞科夫、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到在我国引起深入研究的主体教育,其核心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各方面素质的自主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整体综合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主体的观点。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发掘潜能,更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在多种活动中的创造性。

(四)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意在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小孩子更是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引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丰富的知识,由此激发他们去感受美、创造美。

(五)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正是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论和现代教学理论依据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将教与学有机地、和谐地统合起来,探索优化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从而为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努力,提高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课题界定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为各类学习内容对象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此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中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每种教学方式都有一席之地。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去打倒和消灭传统的教学,而是要如何将过去几百年班级授课制中所探索出的好的经验和现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新型教学方式相结合,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

此课题研究涉及到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教学媒 体),往往通过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表现出来。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也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

我们必须明确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

在信息时代,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作为职业角色的教师,还特别要学会选择信息技术和在教学中有效整合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具备良好信息素养、应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应是合作者、应是研究者。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加强教师技术培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新技术培训及技术应用是网络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正象亚里亚那州立大学教授吉姆·M所说:“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教师为将来做好一切准备,而不仅仅是为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将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离不开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和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进行科研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地获取信息,正确地处理和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学生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课题研究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执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搞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基本能力,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此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资源为目标。既要重视优化“教”,更要重视优化“学”;既要重视“教学资源”,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通过优化教与学的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探索并建构符合新时代小学生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验,使师生双方素质得到提高。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会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心理潜能得到发挥,人格得到完善,习惯得以养成,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努力建立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发展。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通过使用网络资源的典型课例的研究,探索网络资源应用于小学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中的一般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接触网络教学资源到接受网络教学资源,再到真正喜欢网络教学资源这一过程的迅速转变,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让每一堂课都要做到让学生抱着希望来,带着满意去,让学生有切切实实的收获。这样的师生交互才是成功了,这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受到学生欢迎。

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

五、研究内容

1、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价值意义。

2、研究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原则收集并整理网络资源,丰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信息资源。

3、研究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使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如何运用从网络中获取的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来传递这些信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4、研究小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过程中学习心理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困惑。

5、研究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动机的变化、学习策略的改变。

6、研究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情况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师生关系的变化。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各科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必须体现“教学做合一”的陶行知教育思想。

2、创造性原则。研究过程中,师生都要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不囿于陈见。

3、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不要盲目提高要求,忽视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要追求一种空灵的意趣,走向虚无,也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让教学没有实效。

4、发展性原则。教学研究要随时关注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作好宣传、推广和应用,以推进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工作。

七、研究对象 本校1——6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文献研究法: 在整个研究阶段教师都用此方法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在实验中,我们阅读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查寻积累相关资料,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与实践相印证,在比较鉴别中披沙拣金。

行动研究法为主:主要在试验阶段使用用此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按既定的研究目标结合教学实践,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活动,不断验证、修正。通过广泛开设研究课,探索出尽可能适合的教学流程和方法,并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探讨其可行性。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在课题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用问卷的形式向参与实验的老师和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的一种调查手段。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课题组每一学期的小结时,参与研究实践的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研究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写好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定期在课题组内交流,并在校外交流发表。

九、研究周期 三年

十、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2011年6月——2011年9月为研究的准备阶段,参研人员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统一思想,明确分工,编写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

1、组织管理

2011年6月,成立课题组,同时课题组建立了科学的组织管理系统。为了保证该课题的正常实施,聘请了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组成了专家顾问组。

(1)、课题由学校教育科室具体负责研究管理,由省市电教馆进行理论指导,由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课题组组长,集中了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了一支科研意识浓、科研能力强的队伍。每学月进行了一次研究小组集中学习,学习相关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转变教师观念;学习在网上收集,筛选、应用信息能力,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可再次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每学期定期进行观摩课,请市、区的相关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光临指导,检查、督促与指导我们研究工作的,同时对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服务于全校的教育教学。

(2)、研究小组的成员到省、市参观学习,学习其它地区在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经验。同时组织研究小组的成员在网站中进行学习。有《中华教育资源网》、《中国小学教育网》、《新课标第一网》、《免费教育资源网》等。

(3)、一次实验均提前三周进行准备。首先研究小组成员集中研究该实验怎样进行及分析所需资源,然后人员分工进行收集资料和教学设计。每一次实验后研究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评价该实验的得与失。

(4)、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讨论会,研究活动,展示活动等,做到资料收集完整。

(5)、规范课题研究的档案管理,做好课题简报的编写工作。(6)、抓成果的物化:将研究心得、体会等形成论文或教学设计(7)、学校从政策上保证研究时间和课改所需经费并争取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2、制定制度

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课题组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并严格执行,来加强管理。

(1)、会议制度

课题组实施过程管理,每月召开研究进展情况交流会,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学习制度

课题组除了学习学校教科室下发的有关学习资料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网络教学有关的专家理论文章,交流使用网络资源的经验和体会。(3)、观摩课制度

课题组每期进行一次课题实验观摩课,要求课题组教师认真做好记录、积极参与讨论,并邀请市上相关专家参加,请他们对我们的课题进行指导。

3、课题组研究成员名单及分工

(二)、实施阶段:

2011年9月——2013年1月,进行课题实验。组织参研人员进行网络教学理论的学习,进行网络搜索的技术培训,在各学科进行教学的尝试。

1、组织开题仪式,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

召开科研课题的开题大会。聘请上级电教研究员参加开题会对课题研究做精心的指导。

论证课题方案的研究意义、看课题是否设计规范,界定清楚。让教师明确职责,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让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既能为学生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又能推动农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选题较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以期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认真对待、扎实研究、10 同时指出:对于网络资源不能盲目的选择,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要能切实的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帮手”。而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应注意教师、学生应该做什么,整个操作过程应该是有序、有效的。通过开题会修正课题方案,使研究方向更明确。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组织研究课收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论文,争取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

(三)结题验收阶段:

2014年2月——2014年6月,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归纳、提炼,完成研究报告、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成果。申请结题,验收、鉴定,召开结题评审会议。

十一、预期成果及形成

1、整理的材料主要有:《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网络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报告》

2、总结出在网络中搜索教学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的有效教学模式。

3、收集整理各类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育故事、课堂实录及教学资源、研究活动教学活动照片。

十二、组织管理

1、指导小组

2、领导小组、3、课题研究小组(1)主研人员(2)参研人员

4、保障措施

(1)完善硬件设施建设(2)学校列支专项科研经费

(3)主研、参研人员加强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4)聘请各级专家指导

10.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

关键词:微课 音乐鉴赏课 高中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15-01

高中音乐鉴赏课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感情的培养十分重要,对高中生进行音乐鉴赏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要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尊重艺术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1]。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课改工作的落实,对音乐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音乐鉴赏课的重视程度,确保音乐鉴赏课的有序开展。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大部分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几乎仍然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适应的学习方式,以及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和时新性[2]。微课通过音、视等多个学生喜欢的动感表达方式,主动参与的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从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旋律和节拍等多个角度参与式品鉴音乐,取得传统教学不能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配以文字、声音、音乐或动画等,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它是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3]。

1 微课在实践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上而言,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这具体表现在微课实践和微课制作上还存在各种问题。

微课实践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定位不准确。目前,大家对微课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而该作者认为微课是利用现代化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资源。

(2)微课理解深度不够,微视频特色性差。目前微课形式还比较单一,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采用摄像机课堂拍摄,教师讲授,效果和特色性差。对于微课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表现在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还不够清晰和深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服务于微课内容,强化教学效果,并突出自己的特点。

(3)微课应用和机制水平不高。由于微课制作软件还处于不断完善中,大多数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脱离了应用的目标,导致教学模式创新性小,应用范围小,微课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优秀的微课平台凤毛麟角。

(4)专业领域微课实例欠缺。目前微课研究集中在概念阐述和中小学课程上,而针对高中以上的专业领域微课的深入分类研究和应用推广欠缺,即具体的实践案例和研究成果不多。如针对高中音乐应用课程《音乐鉴赏课》的微课实例欠缺,而这种微课案例对于缓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紧、生活枯燥、教学效果难保证,而音乐可以调节和放松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复杂情况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大量微视频的开发,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去弥补课堂教学效果不足,并舒缓紧张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微课在制作方面的不足

微课制作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授课内容的选择。应选择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点来进行微课设计,也可以是一些教学环节的学习活动、实验和任务。例如:学生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或课程内容,比如:音乐鉴赏课中交响乐的欣赏,则可以通过微课,增强学生对交响音乐的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特点的了解,体会其交响乐的艺术特性,即音乐的戏剧性。使学生充分掌握交响音乐利用其擅长的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强调音乐主题形象的对比,善于调动管弦乐器丰富多彩的交响性音色和创造多姿新颖的管弦乐音响,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绚丽斑斓的社会生活。此外,微课要使用多媒体表达,因此选择的授课内容要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精彩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资料的内容[4]。

(2)授课方法的安排。授课方法包括授课老师的选择和微课内容安排的节点的选择。高中音乐课微课教学可以由一些幽默风趣、感染力强、语言描述和鼓动能力强的教师主讲,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音乐内容的想象,让学生对音乐产生画面感和具体的想象力。微课内容不同,讲授中使用的顺序也应有所区别,比如: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知识,应该在具体音乐实例讲授前播放,并应增加内容的感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作为实例的音乐微课内容,则突显音乐内容的效果,教授的目的性。比如:讲授音乐改编的作用和效果时,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方法,在微课教学模式中集中凸显出改编的效果[4]。

(3)视频的制作。微视频制作方法有外拍式、录频式、软件合成式。采用哪一种可视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像学校有微格教室,则可在微格教室中录制完成后进行剪接就可。也可以在网上收集精彩的视频,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剪接。充分利用PPT的动作效果,增加微视频的动态感、空间感的美。比如:PPT字体不要超过三级文本,行距1.3~1.5倍,段间距大于行间距。

3 展望

微课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轻松、更容易和更高效。未来其发展应在软件可用性,操作性和质量效果完善的基础上,降低价格和硬件的要求,真正推广到各种层次的教学领域中去。并将微课应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之类创新的教学模式中,贯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英.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11(4):293.

[2]柴占红.对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探索[J].大舞台,2013(9):217-218.

[3]唐柱斌,肖志坚,朱予川.微课发展辨析及设计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60-62.

11.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一

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小学生情操、促进小学生完善自身性格的课程,应当在进行课堂设定的时候抓住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全新的角度对学生的音乐情操进行培养。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学习资源,使得学生在学习音乐歌曲以及相关音乐知识的时候能够真正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课堂氛围适合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故事、生活事件、音乐表演视频等,将其引入小学生音乐课堂之中,例如,在学习小学经典音乐歌曲《春天在哪里》的时候,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色,使得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喜悦情感,并且利用一些小故事,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是天生的,小学音乐教师从小故事入手,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在课堂上,为后续的课堂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歌曲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这样,小学生的情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得到全方位的表达。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表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在表演以及演唱的过程中理解歌曲的含义,开发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大鹿》这一首歌曲的时候,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借助歌曲的舞蹈,提升学生的表达欲,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解歌曲的主要内容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得学生对于要学习的歌曲有基本的认知,并且鼓励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互相鼓励、互相评价,增强课堂活动的活跃度,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增强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体会音乐之美,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课堂也大大提高,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增强,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引导也更加准确、科学。

二、在小学音乐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综合地从小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需求等角度出发,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固定模式,充分而科学地进行课堂情景教学,从小学生实际的音乐学习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小学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时候,设定既定的音乐教学目标,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音乐扮演角色,从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音乐学习需求等角度进行课堂情景教学的设计,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小学音乐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完成音乐学习任务的同时,真正对音乐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音乐学习、鉴赏打下基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为了使得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态度,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探究歌声中的情感。了解歌曲表达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为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歌曲,使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歌曲中传达出的正能量,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端正自己学习态度以及思想方式。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机会增多,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满足,对教师的信任感也随之增强,这样,教师在后续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更加能够对症下药,更能够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真正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优化设计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使得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音乐技巧,以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融入音乐的意境美之中,从而促进个人性格的完善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这一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教学技巧以及设计情境教学环节的能力,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

摘要:音乐是一门美学艺术,不同于传统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特定的音乐学习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境教学,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胡宜娴.情境的创设与能力的培养:关于小学音乐“情境教学”的探索[J].青海教育,2005(6).

12.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二

黑河市第四小学 王磊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所涵盖的范围是否广泛,是否针对相关领域或专业;本网页制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针对性,是否面对特定方向的用户;所提供的信息的广度、深度如何;包括哪些网络资源类型,是书目、索引、文摘,还是网络期刊或者网上图书,等等。这些都可作为用户评价和选择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

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计算机教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发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想从“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途径、方法、效益。

(3)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与策略

(4)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方法、作用。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0月—11月)选择课题,学习理论。制定初步的研究方案。

二、行动的研究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4月)

围绕研究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以教育实践研究法为主。

2、调查研究法

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等。

3、案例分析法

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的学法指导系统和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重点测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策略。总结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本人担任三、四、五、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能重点研究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

联系本职工作,注重自身提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展开研究,并积极地参加各项学习、研讨、交流、展示活动,善始善终地完成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

1.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2.通过实践研究,摸索出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4、撰写、发表相关经验论文。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

(二)教学典型案例。

(三)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四)课题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果。

13.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三

摘 要:人对音乐的感受力在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发展,是发展少年儿童音乐才能的最宝贵时期,学生喜欢唱歌、听音乐,教师应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具有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我们专职音乐教师当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资源及教师本身的资源,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要使学生喜欢上音乐课,爱上音乐课。

关键字: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 音色 节拍 表现力

一、部分教师音乐教学的误区

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主要接受的传统的音乐教育,没有学习过通俗音乐,更没有研究过通俗音乐,有的教师认为通俗音乐艺术性不强,演唱方法简单且不规范,在教学过程中不提倡通俗音乐,甚至有的老师鄙视流行音乐,不允许学生唱流行歌曲,教师在教学上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民族和美声,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整个课堂只是老师在唱,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学生参与,没有学生实践活动,因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投有情感体验,课堂比较沉阎,学生喜欢的周杰伦、李字春、周笔畅、刘德华等等,有的学生还成为他们的粉丝;其次,书上有些的歌曲旋律起伏很大,学生唱高音上不去,初中阶段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高音是强为其难,有的声音这个时候已经沙哑,再一个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唱不好根难为情,影响自己的形象,有些老师在进行唱歌课的时候。只管自己一遍一遍的教,从不解决难点,学生该会的会了,该不会的还是不会,有的老师不随机应变,不改变歌曲的调,造成学生唱高音歌曲的时候很费力。[1]

二、倡导小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视听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引导学生主动的理解音乐表达的故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的特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吸引学生听音乐,真正地听进去。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聆听时间要短,或者是听曲子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聆听前后的指导.以帮助并吸引学生理解音乐并产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例如,低年级听赏《龟兔赛跑》中龟兔的音乐主题,我先提醒小朋友们注意听一听乐曲中的哪些地方是表现乌龟的?那些地方是表现兔子的?小朋友们在认真地听完乐曲后,争先恐后地告诉我:龟的音乐速度慢、声音低;兔的音乐速度快、声音高,音乐是跳跃、欢快的。在听赏乐曲《口哨与小狗》时,我提问:“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动物?你是怎样听出来的?”学生在仔细聆听了音乐之后回答:“这段音乐描写的是小狗,因为有小狗的叫声。”低年级音乐欣赏应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人手,通过欣赏一些音乐片段,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音乐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受。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相对持久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让他们欣赏一些完整的曲目,并可以尝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独立分析作品。

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活动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为培养学生专注地倾听、倾听、再倾听,还必须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从古至今人们以点头、拍手、晃身、歌、舞等等形式参与音乐,均被视为一种有价值的音乐欣赏形式。律动活动是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律动活动在音乐――听音乐的耳与视谱的眼――运动着的身体――迅速反应的大脑之间建立起一种分析、交流、合作的密切关系.引起音乐、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地交流。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这种形式无论对高年级学生.还是对低年级学生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2]如:前面所提到的《龟兔赛跑》一课,在学生对乐曲有了初步感受之后。为了加深对音乐的直接感受体验.我要求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动”起来.听到慢而低的音乐就模仿龟爬行;听到高而快的音乐就学兔跳跃,孩子们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我就是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入手.通过音响对比,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让孩子们在聆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音乐,去理解音乐的诸要素。又如:小学高年级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时,我设计以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的形式来进行欣赏教学。以打击乐伴奏来参与体验音乐.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全神贯注。

五、尝试边听音乐边记随感

实践证明,随感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听力都有很大的作用。比如:欣赏歌曲时――要求学生听记出“使用了什么人声”、“运用了什么演唱形式”、“使用了什么音乐体裁”、“伴奏怎样”、“内容是什么”等,并对歌曲演唱的效果作出自己的评价 [3]。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听记之后,教师可以宣布自己的标准答案,让学生对照,以便找出差距,不断提高。在听器乐曲时――要求学生听记“音乐主题”、“音乐分为几段”、“哪些是主题的再现”、“哪些是明显的对比”、“哪是主题的发展”等等。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让他们通过选择不同的色彩来表示自己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如:红色代表热烈、黄色代表欢快、蓝色代表舒缓等等:而听辨音乐主题时.可以设计请他们在听出音乐主旋律时及时举起自己的小手,等等。这样,学生就能把音乐深入地听进去.随着音乐欣赏课的进行,对音乐逐渐地知其所以然.掌握音乐表现的规律性,成为欣赏音乐的内行。

六、总结

音乐课程贯穿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通过音乐的基础理论分析教学,使其达到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上所述,仅是笔者在小学欣赏教学中的肤浅之见,谬误之处,请诸位专家、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韩拥军.浅析如何上好唱歌课[J].成功(教育版),2007,(2)25

[2]谢芳.浅议小学音乐课程的改革[J].小学教学研究,2008,(4)46-47,49

上一篇:2024年春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单词表(含音标)下一篇:爱的教育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