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演讲稿(精选20篇)
1.生活中的数学演讲稿 篇一
数学就在我身边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李雪。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四年学的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真会合理安排,节省时间。”但是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和我一起好好学习数学吧,让数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创造美好的明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生活中的数学演讲稿 篇二
一、捕捉生活中的“元素”, 挖掘教材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 去剖析具体的生活现象。从各种具体实例中, 提炼出教学内涵, 感受数学对自然和社会的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序数对时, 通过确定电影院中座位的位置和教室里座位的位置, 让学生明确有序数对的含义和注意到了有序数对中的两个数是有顺序的,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有序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 补充大量生动的实例, 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际的积极意义。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具有逻辑性, 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处理的, 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 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 我们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就地取材,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充实到教材中去, 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 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如在教学《同类项》时, 我首先拿出了一小袋硬币, 请同学们帮我数一数共有多少钱?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期望帮我的忙。在数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选择按照分类的数法最好, 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在数学中, 对于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 这就是---同类项。学生被这样的问题情境激起好奇心, 激发了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 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 我们在学生掌握某项知识后, 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着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中, 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根本。
因此, 数学问题, 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在生活空间中解决问题, 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收集生活常识, 培养数学思维
中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但是, 他们极少或不可能经常用数学的思想, 去分析生活中的想象。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 将其恰当引进课堂,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例如, 我在教学《基本平面图形——线段》时, 先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在墙面上钉一个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人们为什么不惜破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边沿走路?通过这些生活常识, 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问题, 让学生展开调查, 收集结果, 进行分析判断, 得出最佳的方案,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变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 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 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应通过游戏、引导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三视图”的教学时, 我首先让学生取几块棱长是10cm的正方体堆在一起, 让学生自己来观察, 然后由学生自己画出三视图。经过操作、观察、思考的步骤, 学生自己发现了三视图画法的规律, 能准确地画出三视图。
总之,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就是最生动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样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数学的用处。
� (作者单位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五中学)
3.生活中的数学演讲稿 篇三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的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64-01
提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步需要借助于教材不断地更新完善。提倡素质教育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脚步,它使得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现在的学生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同步。过去的课堂,教师多是“满堂灌”,新课堂教学改革下,课堂变为师生互动过程;过去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强加记忆和学习,现在要理解记忆、快乐轻松学习;过去只是注重学科观念,现在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改进都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社会进步对孩子的影响。数学课标下,明确指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相互依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数学课堂的数字就像过日子一样精打细算,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不仅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实际意义,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是新教育理念下的先进教学模式。
一、数学思维浸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初中阶段之前,由于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因此他们只能把握形象的事物,而对抽象的概念则处在正形成的时期。学生往往凭借生活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体验、思考,对具体事物做出判断和评价,这样数学思维初步形成,然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非常简单,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灵魂。
1、获取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举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例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应用到学习中来,才能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例如学习圆柱和圆锥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油桶和烟熏等事物,在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就很容易得出和理解圆柱的概念,即以矩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360°所得的几何体就是圆柱。心细的学生在观察后还会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圆大小一样,侧面是一个曲面正好是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等特征。这样,学习数学起来就不在困难,结论自然就得到了,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掌握的也牢固,在学习数学时对于立体图片的处理也就不难理解,反映了数学图形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2、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就要构造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灌输知识,而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转换思想,用人们已经解决或易于解决的方法和知识,推理出未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的丰富多彩无不体现着数学的智慧
对学生而言,数学课本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比较抽象,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是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馈于生活。新课标下,善于抓住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衔接点,把实际存在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来,把数学课现实化、通俗化,这样就易于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实现学习数学的生活价值。
1、认识数学学习的生活
将数学课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能说出知识点来源于生活中哪些事物,又应用于哪些方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会倍感亲切与真实。如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学习时,我适当的安排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例,谈谈你对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了解决。比如用18米长的绳子围城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围法,怎样围面积最大?首先要求学生用线围一围,然后再一一列举,最后发现并确定最大的围法。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身边,将生活问题用所学知识加以证实。
2、参与数学学习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因此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用数学,而怎样灵活运用数学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只有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中,才能体现学好数学的价值。如在七年级学习“线段、射线、直线”这部分教学中,有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小明从家去学校,走三条路都可以到,(图略)请问小明该走哪条路最近而且又节省时间?”学生在解决数学习题中再现生活情境,构建点与线的关系,运用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参与实践,不但学会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而且提高了学生生活能力和节省了生活时间,学生从学习中重新认识了社会生活。
三、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互为营养
前面我们已经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单纯地说数学重要还是生活重要,也不能说谁决定谁的存在和发展。这就像争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是如此的完美,生活中完美找到了数学的影子,而且是无处不在;数学中我们发现它又和生活息息相关、如胶似漆。所以,二者的关系就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是生活给了数学萌芽的素养,数学的存在又使得生活飞速发展。
4.生活中的数学 篇四
今天下午我和小伙伴玩扑克“算24”这个数学速算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双方每人出两张扑克牌(“大鬼”、“小鬼”不算),然后可用加、减、乘、除等方法计算,能先算出结果为24的得胜,牌就归胜利者所有,倘若双方均算不出的可各自收回自己的牌。
我和小彦开始比赛,第一轮我出的牌分别是7和10,他出的是4和10。牌刚出齐,我一看就不假思索算出来,马上脱口而出:“10除以10等于1,7减1等于6,4乘6等于24。”我算完了,只见对方还在冥思苦想的,一见我这么快算出来真有点目瞪口呆的。第二轮开始了,我出的牌是5和10,他打出的牌是8和6。牌一出,我就知道给怎么算了,生怕备他抢先于是赶紧说:“10除以5等于2,6除以2等于3,3乘以8等于24。”说完就把牌都收走了,他还没反应过来呢!更别说是算出来!等到第三轮开始时,对方见我这么厉害,估计都甘拜下风了,出牌时收还在抖呢!这次出的牌是9、8、2、9。“这还真有点难!”我说,“但还是难不倒我,嘻嘻。”我脑筋一转立马就说出了答案:“9除以9等于1,1加2等于3,3乘以8等于24。”我又赢了。直到最后一轮,牌一出,我依然抢在对手前头说出了算法,他全军覆没了。
今天我玩得好高兴啊!因为我取得了又一次的胜利了,这都得益于平时的勤学苦练啊!
5.生活中的数学 篇五
今日上体育课时,我看见操场上的旗杆上飘着一面国旗,旗杆下头有2个大花坛,旁边还有3棵大树。体育教师整理好队伍后,我们就开始报数啦,“1,2,3,4,5……”同学一个之后一个地报数,最终一个同学报到50,教师说学生全部到齐,于是我们就跟着教师开始学做《七彩阳光》体操,一节体育课很快就结束啦。放学回家后,妈妈在一旁算着今日卖菜的收入“15+3+2+……”。原先妈妈今日的收入真不错!
中午我找妈妈要了10元钱去买折纸,花了5元钱,文具店的阿姨找了我5元。哦,我明白了,原先买折纸是5元钱呀!
数学,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数学。数学为我们的生活供给了便利:购买东西时,比赛计分时,买菜结账时……
6.数学作文500字 生活中的数学 篇六
早上起来后,我开始洗脸刷牙,妈妈比我早起了好多,现在正在晾衣服。我感觉有点无聊,便拿起了手表开始给妈妈计时,看她几分钟能晾好衣服。过了一会儿,我按下了秒表,一看,不多不少,刚好三分钟。妈妈看见了我在计时,没好气的对我说:“在这里计时有什么用?你干脆想想你做事要多长时间吧!”听了妈妈的话,我说:“我开门只要三秒钟!”“想点有用的!”妈妈说完,便去烧早饭了。我坐到了书桌旁,埋头想起了我做事需要的时间。“我做一列口算要1分钟;看一本书要1小时;洗一次碗要10分钟;吃一顿早饭要……”“郭松源,吃早饭啦!”我刚想到吃早饭,妈妈还真要我去吃了。我飞快地跑向了餐桌,拿起了手表摆在了一边,准备再一次计时。按下了计时键后,我狼吞虎咽的消灭了眼前的白粥,在心里想:“我吃早饭要多长时间呢?”我边想边按下了手表上的暂停键,看了一下时间——15分23秒!“原来我吃早饭要用‘15分23秒’啊!”我喃喃自语道。妈妈见我如此的无聊,便给我下达了一个任务:在5分钟之内数出厨房推拉门上小格子的个数。
我说:“这还不简单!小个子一共有六排,每排有18个小格子,列算式也就是‘6x18=108(个)’,门一共有两扇,每扇门的正反两面都有小格子,列成算式就是:‘108x4=432(个)’,对吧?”妈妈见我答对了,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7.生活中的数学 篇七
一、我们身边有趣的数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这是旧时一首流传很广的启蒙诗。它读起来朗朗上口, 现在的小朋友只需念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的。想想看, 诗中从一到十把十个数字运用得多么巧妙,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乡村风景画, 虽然只用了寥寥数语。数学在这里并不像数学课本里那般枯燥。它其实很平凡, 就在我们身边。
再看一首诗:“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并不难读, 虽然如此, 可它却不是一首平常的七言诗, 因为它是在我国明代的一部数学专著《算法统宗》里出现的。你千万别小看了这首诗, 它里面大有学问:不仅讲述了一道数学名题, 而且还包含了一个深刻的数学原理, 就是外国人所称赞不已的“中国剩余定理”。
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 数学谜语
1.1/100 (打一成语) 。
2. 从后面数起 (打一数学名词) 。
3. 人家兄弟手拉手, 咱们兄弟不碰头, 火车在咱肩口跑, 高压在咱身上流 (打一数学名词) 。
4. 一物生来就稀奇, 浑身上下几百衣, 每天给他脱一件, 年底剩下一张皮。
谜语是用隐喻、形似、暗示描写本质特征的字词、韵语或短摇。猜谜语时, 要根据谜语所表达的特点进行思考。
答案:百里挑一, 倒数, 平行线, 日历。
(二) 剪五角星
如果把一个圆分成五等份, 很快就能画出一个五角星。这种方法太麻烦, 有一种简易的方法:第一步, 把圆对折成半圆;第二步, 在半圆的左侧画一个36°的角, 如无量角器可以估计, 将来再调整;第三步, 从圆心将半圆的右边折过来;第四步, 把折过来的一部分对折;第五步, 把角折过去, 如果五部分的角不相等, 可以调整;第六步, 从扇形的弧的一个端点向另一条半径画一条斜线, 沿着斜线剪下来, 展开, 便是五角星。若一张长方形的纸, 按照上面的步骤去做, 也可以剪出一个五角星, 但五角星角的宽窄不能调整。
(三) 尺子测容器
我们只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这些规则图形的体积公式。汽水瓶是什么体 (上细下粗) ?我们无法直接套入公式, 但可用直尺测量出汽水瓶容积, 方法如下。
1. 量出瓶底的直径d, 算出半径r。根据S=πr2算出瓶底的面积。
2. 量出瓶中汽水的高度h1, 根据V=Sh的公式, 算出汽水的体积V1。
3. 把瓶口朝下, 量出上面无汽水部分的高h2, 根据V=Sh的公式, 算出无汽水部分的容积V2。
4. 汽水瓶的容积为V1+V2。
用直尺测量瓶子的容积要注意的问题:瓶子中的汽水不能少于瓶子容积的一半, 使瓶子朝下时, 汽水要在瓶口之上;量瓶子的高度和底面直径时, 要估计出瓶子的厚度, 从量得的数据中减去, 然后再计算。
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生产、生活中, 我们经常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方便有趣的步测, 可以测量土地面积。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长十六, 短十五, 不多不少整一亩。这句谚语的意思是长十六步, 宽十五步, 合计是一亩地的面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 在几十年的地质勘探中, 就养成了步测的习惯, 他迈出一步的长度是85厘米。李四光的脚步实际成了测量大地、计算岩层距离的尺子。在生产、生活中, 步测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又如, 利用数学知识选择最佳方案。做一件事情有时有不同的实施方案, 比较这些方案, 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行动计划, 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选择方案时, 我们往往需要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如用哪种灯省钱的问题, 一种节能灯功率为10瓦, 售价为60元, 一种白炽灯功率为60瓦, 售价3元, 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 使用寿命也相同 (3000小时以上) 。如果电费价格为0.5元/ (千瓦时) , 消费者选择哪种灯可以节省费用?分析时, 我们必须既要考虑灯的售价, 又要考虑电费, 设照明时间为x小时, 则节能灯的总费用为y=0.5×0.01x+60, 白炽灯的总费用为y=3+0.5x×0.06x, 结合方程不等式进行计算, 得照明时间小于2280小时, 白炽灯省钱, 大于2280小时, 节能灯省钱。
总之, 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 我们要以生活实践为依托, 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摘要:提起数学, 我们都会觉得单调、枯燥。其实, 数学并不那么可怕, 也不陌生,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学是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主要介绍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并探讨如何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8.生活中的数学 篇八
也许你家里就有图(1)这样的衣帽架,它是用同样长的木条构成的几个相连的菱形,每个顶点处都有一个挂钩。这样做,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其实,这种衣帽架的设计就用到了数学知识,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挂钩间的距离;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原理,最后可以使木条完全靠拢,收起来不占地方。
又如,你注意过人们几乎天天要读的报纸吗?你知道报纸的长和宽的比是多少吗?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一定的数学道理。
一般来讲,报纸的幅面都较大,人们拿到报纸后为了便于阅读和保管,经常会把报纸折叠起来。设计人员设计时考虑到这一点,从审美的角度讲,折叠后应保持和原来的形似。在数学中就是相似形的问题了。
再如,夏天来临了,人们口渴的时候总喜欢喝点饮料,而大部分饮品是易拉罐装的。对易拉罐的设计,厂家总要考虑让成本最低,也就是在其他成本都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料最省。易拉罐是由金属薄片做成的封闭形圆柱体,使用料最省,也就是在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制作才会使圆柱体的表面积最小。
数学中,把高与底直径相等的圆柱体叫做等边圆柱,易拉罐制成等边圆柱形时,所用材料最省,而实际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易拉罐可能并不是等边圆柱形的,有的显得长些或短些,那是因为考虑到做上下底面和做侧面所用材料的价格不同,当然厂家还得考虑其他因素。
9.生活中的数学美 篇九
通过对数学美的不断学习,我更加认识到数学无尽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数学在其中起的作用.可以说,应为数学让我们生活更美好,世界更美丽.图
图1是宋代诗人秦观写的一首回环诗。全诗共14个字,写在图中的外层圆圈上。读出来共有4句,每句7个字,写在图中内层的方块里。
这首回环诗,要把圆圈上的字按顺时针方向连读,每句由7个相邻的字组成。第一句从圆圈下部偏左的“赏”字开始读;然后沿着圆圈顺时针方向跳过两个字,从“去”开始读第二句;再往下跳过三个字,从“酒”开始读第三句;再往下跳过两个字,从“醒”开始读第四句。四句连读,就是一首好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这四句读下来,头脑里就像放电视一样,闪现出姹紫嫣红的花,蹄声笃笃的马,颠颠巍巍的人,暮色苍茫的天。如果继续顺时针方向往下跳过三个字,就回到“赏”字,又可将诗重新欣赏一遍了。生活中的圆圈,在数学上叫做圆周。一个圆周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沿着圆周却能一圈又一圈地继续走下去,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回环诗把诗句排列在圆周上,前句的后半,兼作后句的前半,用数学的趣味增强文学的趣味,用数学美衬托文学美。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而数字就是最常见的。中国的文学中若缺了数字诗、数字联,只怕会失色不少,而生活中缺了数字的计算,只怕也会将生活弄得一团糟,但是数学绝不是枯燥无趣的,数学有它独特的美,它理性抽象,却也可以缠绵悱恻,就像——卓文君的故事一样。
两千多年前,卓文君以一首《怨郎诗》换的司马相如回心转意,两人终于携手白头,留下一段佳话。两千年后的我们只知道一曲《凤求凰》,留下无数美好,却不知中间还有这样一首《怨郎诗》。
怨郎诗,是怨是悔已无从知晓,但这首诗将一到十以及百千万镶嵌到诗中,却也别有一番风味。“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一到十,说不尽的思念,十到一,诉不尽的心寒。一首诗挽回了一段情,虽然波波折折,但最后还是与子偕老。这首形式奇异的诗歌,以数字贯穿全诗,生动具体的刻画出一个被相思折磨直到相思成灰的女子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横生,别有一番独特的风格。这样一首凄婉的诗让司马相如想起昔日的夫妻恩爱,让司马相如愧疚,终于亲自登门接走“糟糠”之妻。
美丽的诗歌,巧妙的数字镶嵌,成就一段白头偕老的传奇。
烤面包的时间
史密斯家里有一个老式的烤面包器,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每片烤一面。要烤另一面,你得取出面包片,把它们翻个面,然后再放回到烤面包器中去。烤面包器对放在它上面的每片面包,正好要花1分钟的时间烤完一面。
一天早晨,史密斯夫人要烤3片面包,两面都烤。史密斯先生越过报纸的顶端注视着他夫人。当他看了他夫人的操作后,他笑了。她花了4分钟时间。“亲爱的,你可以用少一点的时间烤完这3片面包,”他说,“这可以使我们电费账单上的金额减少一些。”史密斯先生说得对不对?如果他说得对,那他的夫人该怎样才能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烤完那3片面包呢?
答案
用3分钟的时间烤完3片面包而且是两面都烤,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把3片面包叫做A、B、C。每片面包的两面分别用数字l、2代表。烤面包的程序是:
第一分钟:烤A1面和B1面。取出面包片,把B翻个面放回烤面包器。把A放在一旁而把C放入烤面包器。
第二分钟:烤B2面和C1面。取出面包片,把C翻个面放回烤面包器。把B放在一旁(现在它两面都烤好了)而把A放回烤面包器。第三分钟:烤A2和C2面。至此,3片面包的每一面都烤好了。有一些数字,往往要通过计算。通过不同数字的组合,才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奇妙的排列,令人看后叫绝,回味无穷。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21
9·9+7=88
98·9+6=888
987·9+5=8888
9876·9+4=88888
98765·9+3=888888
987654·9+2=8888888
9876543·9+1=88888888
98765432·9+0=888888888 雪花到底是什么形状?
那晶莹剔透的雪花曾引起无数诗人的赞叹。但若问起雪花的形状是怎样的,知道不一定很多。也许有人会说,雪花是六角形的,这既对,但又不完全对。雪花到底是什么形状呢?1904年瑞典数学家科赫讲述了一种描述雪花的方法。先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把边长为原来三角形边长的三分之
10.生活中的数学作文 篇十
今天,我就和妈妈去买菜,我们到了菜市场,妈妈对我说:“今天,让你一个人去买菜好吗?”我爽快地答应了说:“好的。”于是我就提着菜蓝开开心心的去买菜了。我看到今天的豆角很新鲜,于是我对买菜的阿姨说:“阿姨,我要买一些新鲜的豆角。”卖菜的阿姨说:“小朋友你要多少斤呢?”我说:“我要半斤豆角。”阿姨说:“一斤豆角五块钱,那么你算一下半斤豆角要多少元呢?”我心里想着:“一斤豆角五块钱,那么半斤就是一斤的一半,用5÷2=25元。我对阿姨说:“是25元,对吗?”阿姨竖起大拇指直夸我厉害,我心里也美滋滋的,数学真好玩!买好了菜,正打算和妈妈会和时,冰激凌车正好从我身边路过,看了看手里还有10元钱,我就往冰激凌车走了过去。哇!好多口味的冰激凌。我对卖冰激凌的叔叔说:“叔叔,拿一个草莓冰激凌和一个香草冰激凌。”叔叔说:“我们这的冰激凌可都是五个一起卖的呢!两个一起买,这有点难算!”我说:“叔叔,你告诉我五个冰激凌多少钱,我来算。”叔叔说:“好呀!五个要15元。”我想了想说:“15除于5等于3元。3加3等于6元。”叔叔说:“这么难的都能计算,太厉害了,叔叔乐意把冰激凌卖给你。”
回到家,听见爸爸唉声叹气的,我就想帮帮爸爸,原来是他要弄纸张,他有450元钱,每张纸5元,不知道可以买多少张纸?于是我想了想:“450除于5等于90张。”我对爸爸说:“你有450元,可以买90张。”爸爸直夸我厉害,可以帮爸爸解决难题了!
11.生活中的数学 篇十一
师:下周学校要安排一次秋游活动,我们三年级决定组织大家到大龙潭公园玩,同学们高兴吗?(生特别兴奋的样子)而且陈老师给同学们联系到了一个公园门票的优惠价。其中,个人票每人2元,团体票每10人15元。我们班共有49人,怎样买票更划算呢?
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我一边巡视,一边认真倾听各小组成员的发言。最后,各小组开始汇报各自设计的购票方案。
庞西云:我们小组选择购买个人票,49×2=98(元)。
熊卉荟:我们组把两种票价结合起来算,花的钱比庞西云这一组要少。9人买个人票,9×2=18(元);剩下的40人购买团体票,15×4=60(元)。最后,60+18=78(元)。比庞西云他们组省了整整20元钱。
李懿正:陈老师,我们组的方法和熊卉荟差不多,但是比较一下,我们组的方案比熊卉荟他们设计的多花了一点钱。19人购买个人票,19×2=38(元);剩下的30人购买团体票,15×3=45(元)。最后,38+45=83(元)。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喊着:“老师,我们还有比他们更省钱的!”
我让梁意琦作为代表来汇报。梁意琦一组的方法是:全部购买团体票,全班49名学生,再加上陈老师1人,合起来是50人,于是可以这样算:15×5=75(元)。
不等我表态,谢诗仪马上激动地站起来说:“我妈妈(她妈妈是我校老师)说,老师带我们去公园郊游,老师是可以免票的。按照梁意琦的方法就多算了1个人的钱,我们认为应该用75-2=73(元)。
其他学生听完,不住地点头,甚至有学生小声嘟囔:“还可以为班级节省2元呢。”
这时,刘清妍站了起来,说道:“老师,我认为谢诗仪的方案有一点不合理。我认为应该付给售票阿姨73.5元。”
同学们都表示疑惑地问:“73.5元是怎么算出来的?”
刘清妍解释:“因为我们购买的是团体票,10人要15元,那么一个人只需花1.5元,我们多算了一个人,所以应是75-1.5=73.5(元)。减去个人票价的2元,不太合理。”
我不由得为刘清妍竖起了大姆指。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次活动,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生1:我们买东西时,要先算一算,哪一种价钱最便宜,这样才能买到更多东西,也更划算。
生2: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要认真考虑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合理,不要马上做决定。
生3:我们可以先设计出几种方案,比较哪种方案好,然后再选择,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虽然小学生每天都接触数学,但问题在于他们少有机会去感受真实生活中的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就必须多给他们“创设”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去发现。
12.生活中的数学演讲稿 篇十二
“状元郎·课堂训练·五年级数学 (配人教版) ”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7页“六、生活中的数学”第2题“3千克苹果和5千克梨共需37.5元, 1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共11.5元, 每千克苹果和每千克梨各多少元?”我的女儿对这道题的解答过程如下:
解:设每千克苹果x元, 每千克梨为 (11.5-x) 元, 可是:
3x+5 (11.5-x) =37.5圯2x=20, 圯x=10, 11.5-x=1.5
女儿解答完毕后, 还进行了检查和验算, 她认为解答准确无误。但是, 女儿怎么也不相信这个结果。因为, 我买苹果和梨时, 经常带着女儿, 女儿对我们当地苹果和梨的单价是知道的 (当地苹果的单价为每千克4~5元, 梨的单价为每千克3元左右) 。
“每千克苹果10元, 每千克梨1.5元”, 这个价格在我们成县没有, 想来在我国其他城市苹果的单价与梨的单价也不会相差这么大吧!
二、问题引发的思考
上述问题, 题目是“生活中的数学”, 但此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符, 或者说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 这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的精神“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见《标准》) 第64页是不相符的。
近年来, 脱离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屡见不鲜, 比如, 大家所熟悉的一个例子是, 创设一个7+8=15的教学情景:小明昨天吃了7个苹果, 今天吃了8个苹果, 问小明这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
7+8=15这应该是第一学段一年级的算术问题, 而一年级小学生一天要吃7或8个苹果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为何会出现“生活中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不相符这种现象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教材编写人员没有认真学习《标准》;二是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标准》。因为, 《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编写应以《标准》为基本依据, 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题材宜多样化, 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教材的编写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教材的编写还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上述教材编写建议中的最后两句话, 就是对我们教师说的, 教师要转换角色。现在的教师已经不是从前的教书匠, 教师有权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我国地域辽阔, 南北差异较大, 大城市与小城市差异较大, 小城市与农村 (或山区) 差异较大, 在城市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 在农村 (或山区) 就不一定了。例如, 某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道题是:统计5分钟校门口公路上过往的车辆次数。在农村 (或山区) 某小学校门口一天也没有一辆车通过, 或者校门口根本就没有供车辆通过的公路。这时, 教师就要重新开发教材, 让学生统计一下每位同学1分钟拍了多少次篮球, 或者改为让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 (这不仅是数学问题, 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 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 或者改为贴近本校学生生活的其他数学素材。
13.生活中的数学日记 篇十三
今天是国庆长假第三天,早起做完作业后,我高高兴兴跟着爸爸妈妈去逛八佰伴,商场里人山人海,好热闹啊!一逛就到中午了,吃什么好呢?好久没吃烤肉了,于是我们来到六楼看到一家九田家牛肉烤肉,这家店正好有优惠活动,于是我们就进去点餐了。这家店的优惠活动是充值500元,在店内消费满100元,送价格115元的菜品,菜品里面有五花肉、虾、果汁等等很丰盛。因为我们是难得来吃烤肉所以充值500元有点不划算,所以我们还是按正常点餐吧,有虾、里脊肉、香肠还有蔬菜及饮料共点了258元。
很快各种肉和菜都上来了,服务员阿姨马上帮我们烤了起来,烤熟后好香啊!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到半小时我就吃得饱饱的。该结帐了,妈妈问我:“怎么付钱最便宜呢?”爸爸查了手机又说:“美团APP上这家店78元就可以买100元券,你觉得怎么用好呢?”我想了又想,回答说:“我们还是用美团便宜,买三张券的话,消费258元不到300元不能用,那就买2张券,另外58元就付现金吧。”最后我们付了(78x2+58)=214元,一共优惠了(258-214=44)44元。
通过这次吃烤肉我学会了怎样付钱才能省钱,在生活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太奇妙了!
14.生活中的数学演讲稿 篇十四
储蓄、保险、纳税是最常见的有关理财方面的数学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遇到,因此,我们在这一讲举例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以增强理财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处理简单财务问题的数学能力.
1.储蓄
银行对存款人付给利息,这叫储蓄.存入的钱叫本金.一定存期(年、月或日)内的利息对本金的比叫利率.本金加上利息叫本利和.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本利和=本金×(1+利率经×存期).
如果用p,r,n,i,s分别表示本金、利率、存期、利息与本利和,那么有
i=prn,s=p(1+rn).
例1 设年利率为0.0171,某人存入银行2000元,3年后得到利息多少元?本利和为多少元?
解 i=2000×0.0171×3=102.6(元).
s=2000×(1+0.0171×3)=2102.6(元).
答 某人得到利息102.6元,本利和为2102.6元.
以上计算利息的方法叫单利法,单利法的特点是无论存款多少年,利息都不加入本金.相对地,如果存款年限较长,约定在每年的某月把利息加入本金,这就是复利法,即利息再生利息.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多数实行的是单利法.不过规定存款的年限越长利率也越高.例如,1998年3月我国银行公布的定期储蓄人民币的年利率如表22.1所示.
用复利法计算本利和,如果设本金是p元,年利率是r,存期是n年,那么若第1年到第n年的本利和分别是s1,s2,…,sn,则
s1=p(1+r),s2=s1(1+r)=p(1+r)(1+r)=p(1+r)2,s3=s2(1+r)=p(1+r)2(1+r)=p(1+r)3,……,sn=p(1+r)n.
例2 小李有20000元,想存入银行储蓄5年,可有几种储蓄方案,哪种方案获利最多?
解 按表22.1的利率计算.
(1)连续存五个1年期,则5年期满的本利和为
20000(1+0.0522)5≈25794(元).
(2)先存一个2年期,再连续存三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558×2)·(1+0.0522)3≈25898(元).
(3)先连续存二个2年期,再存一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558×2)2·(1+0.0552)≈26003(元).
(4)先存一个3年期,再转存一个2年期,则5年后的本利和为
20000(1+0.0621×3)·(1+0.0558×2)≈26374(元).
(5)先存一个3年期,然后再连续存二个1年期,则5年后本利和为
20000(1+0.0621×3)·(1+0.0522)2≈26268(元).
(6)存一个5年期,则到期后本利和为
20000(1+0.0666×5)≈26660(元).
显然,第六种方案,获利最多,可见国家所规定的年利率已经充分考虑了你可能选择的存款方案,利率是合理的.
2.保险
保险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生命和财产保护的金融事业.例如,火灾保险就是由于火灾所引起损失的保险,人寿保险是由于人身意外伤害或养老的保险,等等.下面举两个简单的实例.
例3 假设一个小城镇过去10年中,发生火灾情况如表22.2所示.
试问:(1)设想平均每年在1000家中烧掉几家?
(2)如果保户投保30万元的火灾保险,最低限度要交多少保险费保险公司才不亏本?
解(1)因为
1+0+1+2+0+2+1+2+0+2=11(家),365+371+385+395+412+418+430+435+440+445=4096(家).
11÷4096≈0.0026.
(2)300000×0.0026=780(元).
答(1)每年在1000家中,大约烧掉2.6家.
(2)投保30万元的保险费,至少需交780元的保险费.
例4 财产保险是常见的保险.假定A种财产保险是每投保1000元财产,要交3元保险费,保险期为1年,期满后不退保险费,续保需重新交费.B种财产保险是按储蓄方式,每1000元财产保险交储蓄金25元,保险一年.期满后不论是否得到赔款均全额退还储蓄金,以利息作为保险费.今有兄弟二人,哥哥投保8万元A种保险一年,弟弟投保8万元B种保险一年.试问兄弟二人谁投的保险更合算些?(假定定期存款1年期利率为5.22%)
解 哥哥投保8万元A种财产保险,需交保险费
80000÷1000×3=80×3=240(元).
弟弟投保8万元B种财产保险,按每1000元交25元保险储蓄金算,共交
80000÷1000×25=2000(元),而2000元一年的利息为
2000×0.0522=104.4(元).
兄弟二人相比较,弟弟少花了保险费约
240-104.4=135.60(元).
因此,弟弟投的保险更合算些.
3.纳税
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对于每个工作人员来说,除了工资部分按国家规定纳税外,个人劳务增收也应纳税.现行劳务报酬纳税办法有三种:
(1)每次取得劳务报酬不超过1000元的(包括1000元),预扣率为3%,全额计税.
(2)每次取得劳务报酬1000元以上、4000元以下,减除费用800元后的余额,依照20%的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3)每次取得劳务报酬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后,依照20%的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每次取得劳务报酬超过20000元的(暂略).
由(1),(2),(3)的规定,我们如果设个人每次劳务报酬为x元,y为相应的纳税金额(元),那么,我们可以写出关于劳务报酬纳税的分段函数:
例5 小王和小张两人一次共取得劳务报酬10000元,已知小王的报酬是小张的2倍多,两人共缴纳个人所得税1560元,问小王和小张各得劳务报酬多少元?
解 根据劳务报酬所得税计算方法(见函数①),从已知条件分析可知小王的收入超过4000元,而小张的收入在1000~4000之间,如果设小王的收入为x元,小张的收入为y元,则有方程组:
由①得y=10000-x,将之代入②得
x(1-20%)20%+(10000-x-800)20%=1560,化简、整理得
0.16x-0.2x+1840=1560,所以
0.04x=280,x=7000(元).
则 y=10000-7000=3000(元).
所以
答 小王收入7000元,小张收入3000元.
例6 如果对写文章、出版图书所获稿费的纳税计算方法是
其中y(x)表示稿费为x元应缴纳的税额.
那么若小红的爸爸取得一笔稿费,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得到6216元,问这笔稿费是多少元?
解 设这笔稿费为x元,由于x>4000,所以,根据相应的纳税规定,有方程
x(1-20%)· 20%×(1-30%)=x-6216,化简、整理得
0.112x=x-6216,所以 0.888x=6216,所以 x=7000(元).
答 这笔稿费是7000元.
练习八
1.按下列三种方法,将100元存入银行,10年后的本利和各是多少?(设1年期、3年期、5年期的年利率分别为5.22%,6.21%,6.66%保持不变)
(1)定期1年,每存满1年,将本利和自动转存下一年,共续存10年;
(2)先连续存三个3年期,9年后将本利和转存1年期,合计共存10年;
(3)连续存二个5年期.
2.李光购买了25000元某公司5年期的债券,5年后得到本利和为40000元,问这种债券的年利率是多少?
3.王芳取得一笔稿费,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得到2580元,问这笔稿费是多少元?
15.生活中的数学演讲稿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通俗化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处处都可以领略到数学之美.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巧妙的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抽象的数学理论相结合, 建立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然而课堂的建立不是信手拈来, 需要教师精心预设,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生活素材;建立开放、多元化的课堂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来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领悟生活中的另一种美. 学生在贴近生活中触摸数学, 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和提高.
一、精心预设, 巧借生活元素
教材, 是教师授课的依据, 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精心选择生活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生活元素轻松、自如地植入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的枯燥、抽象, 而是更为贴切、自然, 具有亲切感、新鲜感,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对“轴对称图形”进行预设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观察五角星、蝴蝶、脸谱、树叶等物品, 提出问题.
老师:判断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并将对称轴画出来.
漂亮的实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由感性触摸向理性思考过渡, 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老师: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叙述的时候也变得简单而有条理, 明白了其中线与面之间的关系. 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以生活为基础建立问题.
老师:请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并将其图形简单地画出来.
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举例和画图中都很积极, 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 还逐渐地发现了新的知识.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我发现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也可以两条和多条.
通过这样借用生活的元素进行预设, 学生不再感觉课堂的枯燥,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很深刻到位.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1. 开放性的生活情境
生活是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教师可以将学生难理解、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操作活动. 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式”情景中, 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猜想、验证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思考的广度,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
例如在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建立“我为校园做些事”为主题的课堂, 给校园设计一个花坛, 利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老师:学校给出一个正方形, 但是要求种花的面积是花坛的一半, 看一看哪一组设计的最快、最好?
这一问题使学生的热情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个个都进入了冥思苦想的状态. 经过小组内的讨论研究, 都设计出了非常漂亮的平面图.
老师:学校又给出了这几种草, 这是价格表, 要求总价不能超过1000元, 我们又该怎么设计?
学生在开放式情景的引导下, 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将综合的图形先差分成自己熟悉的图形, 再结合各种图形的性质、特征, 相互之间的角的关系、线的关系等相关的知识来解题, 不仅让学生系统地整合了平面图形的性质, 还增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灵活性.
2. 多元化的生活情境
教师对生活的改编、加工和重组, 使得知识的呈现更生活化、通俗化. 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直观的实物、多媒体、动手操作和游戏活动来建立多元化的生活情景,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 由感性的参与上升到理性的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逐步地引导学生的探究.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时,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结合生活先给学生建立一定的问题情景. 老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期两天的春游活动, 三班男生如果每个房间住4人, 则有19人没有房间住;如果住6人, 则有一个房间住不满, 那么三班有多少男生? 有几个房间?
学生对这样的叙述不是很明确, 也很抽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小木棍和画方块的形式,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会逐渐地明白房间和人数之间的关系, 得出其中的一些不等式.
学生:房间数为x, 男生数为y, 则有4x + 19 = y且6x >y, x, y都为正整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动手操作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对问题进行分析, 使学生的思维不固定在一种单一的模式里, 形成了多元化的解决方式,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效率, 建立了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体验应用, 领悟数学魅力
1. 在生活化的问题中获取数学知识
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使学生一时很难理解. 教师可以将知识隐含在生活现象中, 在学生对现象的分析、思考、猜想、验证中,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逐步找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也使得学生的思考有内容、有主题, 而不是纯理论性的、空洞的思考, 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函数”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元素来建立对函数的认识.
老师:公共客车从学校到市区的行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其中涉及几个量? 哪些量是变化的, 哪些量是不变的?
学生拥有坐公共客车到市区的生活经验, 加上对速度公式的了解, 非常轻松地就会得到答案:路程是不变的, 时间和速度是变化的. 教师可以顺势建立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对常量和变量有所了解, 进而可以深入研究其中的变化.
老师:从学校到市区的路程是34千米, 去了五次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0、25、29、27、35、40分钟, 那么我们计算一下公共汽车的速度? 能不能用图示来表示这些数字?
在学生的计算中, 反复地利用v = s / t公式, 充分地了解了其中的关系, 为建立v - t图奠定了基础. 使学生顺利地通过描点、连线建立了相关的函数图. 通过这样的学习, 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 摈除了以往单调抽象的讲课, 课堂变得生动贴切.
2. 在数学理论指导中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对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圆满解决, 强有力地建立了学生的信心. 在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中, 教师可以将问题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 使学生能看懂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促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生活问题, 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 来圆满地完成对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相似三角形”后,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的元素来建立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的解决.
老师:大家看到咱们操场上的旗杆了没有, 大家用什么办法来测量一下旗杆的高度?
学生都觉得那么长的旗杆要测量高度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有的同学建议爬上去, 有的同学则说要让旗杆“躺”下来, 但是这些都不现实, 也很困难, 被一一地否决了, 学生的思考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老师: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工具, 这个1米长的木尺.
学生就更觉得不可思议了, 除非将旗杆变小. 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迅速点亮了部分学生的思维, 产生了新的办法.
学生:我知道了, 借用太阳的光线, 在地面上建立木尺和旗杆的影子, 我们只要测量出这两个影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学生的回答使全班学生顿悟, 立刻想到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从而很快地计算出了旗杆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学习, 使学生见识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同学们都有了想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最终还要为改造生活服务. 在教学中, 教师要建立自己对数学的敏感度, 能够轻松自然地捕捉、组合生活中的数学, 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将学生的学习变得生活化、通俗化. 在教师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素材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建立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使学生将数学学得更扎实、更接地气, 为将来改造和创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 2012 (28) .
[2]杜友明.新课标下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 2008 (25) .
16.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篇十六
你身上的计算器
我们的手也能成为一个可以进行简单计算的计算器。这里有一个计算9的倍数的小窍门。从左到右依次给你的手指编上号。现在选择你想计算的9的倍数,假设这个乘式是7×9。只要弯曲标有数字7的手指。然后数弯曲的那根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数是6,它右边剩下的手指根数是3,将它们放在一起,得出7×9的答案是63。
抛硬币并非最公平
抛硬币是做决定时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当事人双方都很公平,因为他们认为钱币落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样,都是50%。但是有趣的是,这种非常受欢迎的想法并不正确。
首先,虽然硬币落地时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们排除了这种很小的可能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如果你按常规方法抛硬币,即用大拇指轻弹,开始抛时硬币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时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约是51%。
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是因为在用大拇指轻弹时,有些时候钱币不会发生翻转,它只会像一个颤抖的飞碟那样上升,然后下降。如果下次你要选出将要抛钱币的人手上的钱币落地后哪面会朝上,你在抛之前应该先看一看哪面朝上。这样你猜对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如果那个人是握起钱币,又把拳头调了一个个儿,那么,你就应该选择与开始时相反的一面。
多少只袜子才能配成一对
如果你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可是如果你从抽屉里拿出3只。那么,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的。如此说来,只要借助一只额外的袜子,数学规则就能战胜墨菲法则。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袜子,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至少必须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是完全一样的。
火车相向而行的问题
两列火车沿相同轨道相向而行,每列火车的时速都是50千米。两车相距100千米时,一只苍蝇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火车A开始向火车B的方向飞行。它与火车B相遇后,马上掉头向火车A飞行,如此反复,直到两辆火车相撞在一起。这只苍蝇在被压碎前一共飞行了多远?
从火车出发到相撞的这一小段时间,苍蝇一直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飞行,因此在两车相撞时,苍蝇飞行了60千米。所以不管苍蝇是沿直线飞行。还是沿“Z”形线路飞行,或者在空中翻滚着飞行,其结果都一样。
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
假设你在参加一个由50人组成的婚礼,有人或许会问:“我想知道这里两个人的生日一样的概率是多少?此处的一样指的是同一天生日,如5月5日,并非指出生时间完全相同。”
正确答案是。大约有两位生日是同一天的客人参加这个婚礼。如果这群人的生日均匀地分布在一年的任何时候,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是97%。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参加30场这种规模的聚会,才能遇到一场没有宾客出生日期相同的。
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出生时间的概率是1/365。问题的关键是该群体规模的大小。随着人数增加,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会更高。在10人一组的团队中,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大约是12%。在50人的聚会中,这个概率大约是97%。然而,只有人数升至366人(其中有一人可能在2月29日出生)时,你才能确定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17.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篇十七
你看见过北京雄伟的“鸟巢”和魔幻般的“水立方”了吗?你看到我国的“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平安返回地球了吗?在你与世界各地的人民共同赞叹它们的神奇之余,有没有想到过设计建设、制造它们时,科学家们运用了多少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呢? 你有去商店买东西的经历吗?你有与你的同伴分享物品的经历吗?这时,你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数学知识。
其实数学来源了生活,又服务了生活,在生活中数学的运用无处不在。
我很喜欢数学,它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尤其是在生活中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不仅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还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多数学知识。而且数学里蕴藏着无穷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带给我们许多意外的收获。我就给大家讲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吧!
有一天,妈妈带我去买梨,价钱是5元4斤,妈妈买了6斤。我正默默的算账,那个小贩张口就说:“7块5。”我大吃一惊,不明白小贩怎么算得这样快,我可我们班里有名的快算大王,还不如一个买梨的,真是高手民间。只好当面请教,原来买梨的并不是想我一样先算一斤多少钱,而是这样算的:5元4斤,2斤2.5元,再加上4斤的价钱5元,所以6斤梨一共2.5+5=7.5(元)。真是山外有山,我不得不承认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有巧妙的解决方法,不能循规蹈矩,遇到问题一定要灵活变通。
有了这次的启发我的脑筋更加灵活了。一次姑姑带着我和表哥去吃披萨,99元一个,姑姑让我们算算一共多少钱,表哥嘟囔这“二九一十八,二九一十八”还要求拿一张纸来列算式。而我却张嘴就说出答案198元。表哥瞪大眼睛问“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啊!”我得意的告诉了他我的独门绝招:99+99不好算,而是一个比萨付100元,多付了1元,2个披萨付200元,就多付了2个1元,所以2个披萨的价钱就是200-2=198(元)。看着表哥一脸的崇拜。这样的感觉比吃披萨还高兴。
我们处处可以观察到数学的奥秘,也有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探索,就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数学知识。
评语:为什么学生会觉得数学不好学?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数学与生活实实在在的联系。小作者独具匠心的眼光将数学与活生生的例子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成功地解决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那种快乐,不是老师的一句表扬能代替的。真心为小作者感到高兴!
18.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篇十八
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有趣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离开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那我们的生活就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生活。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举个例子,如:银行存款分: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期存款、活期、国债……这些存款形式各种各样,利率也有大有小,平时我们是这样计算利率的:本金×利率×时间=所得利息,然后还要从利息里扣除20%来上税(除国债外)之后剩下的80%的利息就是你自己应得的利息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百分数帮忙,恐怕银行就要宣布破产了。
再说科学家们发明的种种东西,气象学家测量的天气情况……这些多要经过各项认真的思考和精密的计算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哪怕不小心写错一个小数点也就前工尽弃了。还有常在天空翱翔的宇航员们他们要操作上百个由数字组成的仪表,如果稍有不慎那么结果就是机毁人亡。可见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不可马虎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数学不光只有这些价值,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并用到它。如:农民用几何图形,为了使农场更美观更好管理;工程师使用比例尺,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这件东西;商农使用的四则计算,是为了更简单、准确的计算出该商品价值;制作各类统计表,是为了更好的统计资料,使人一看一目了然;使用百分数,是为了更好的计算出商品打折后的价钱及××率;这些计算表面积而使用进一法,是为了使用最少的材料做出合格的商品;计算容积或体积而使用去尾法,是为了确保无误的让物品存放而不溢出;同一类单位换算,是为了方便我们的计算;使用代数代表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是为了更方便地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再说一说球吧,把它切开使切开面积最大,那就要从球心o沿着直径切下,才能使切开面积最大,再细细想想我们有时切西瓜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再看看各种数学知识还不都用在了生活中去了吗?
19.让生活中的数学绽放“花蕊” 篇十九
1.教师对课堂数学交流认识不足, 对交流的形式缺乏正确的指导
数学交流并不是你问我答那么简单, 更不能被所谓的正确答案牵着鼻子走, 导致整个交流过程都是老师预设好的.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交流方式, 教师心中无数.
2.学生交流意识淡薄
传统的课堂养成了学生习惯听老师的话, 不会表述自己的观点, 不会倾听他人的发言, 交流观念不强.其实, 新课程标准给数学交流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把“会数学交流”定位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 是以思维为主, 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主动完善认知结构, 获得情感交流;交流作为一种数学活动, 它同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一样, 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 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 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 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形成主动学习.
那么, 如何改善数学课堂中师生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使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呢?
一、创设和谐氛围, 促进师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个能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的、宽松的氛围,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 与学生融为一体, 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 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并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真诚地赏识孩子的学习心得.
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 教师可以给设计的问题进行分类:基础性问题留给学困生;拓展性问题留给中等生;探究性问题留给优等生,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 都能得到能力的发展, 尝试与别人分享成果的快乐.
二、依据具体内容, 确定交流方式
教师一定要潜心备课, 对于某一教学内容适合用哪种交流方式要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在课堂中进行正确地引导.
1. 主题研究———研讨
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 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可以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小组之间, 甚至全班同学之间.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同学参与数学学习,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
2. 作品展示———评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 这样, 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 并形成独特的发现.将这些实践、探索、发现展示出来, 请学习伙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 使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使学生因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 学生的探索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发现, 错误实际上是通向理解的自然阶梯, 是儿童走向更高理解水平的中间环节.因此, 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加以评议, 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直面质疑———辩论
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思维来自疑问,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自己发掘疑问, 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 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质疑、解疑,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那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辩论, 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沉得住气, 善于“踢皮球”, 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使学生之间产生更高水平的交流.
20.找寻生活中的数学 篇二十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意义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划,要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广大一线教职员工和家长应该意识到,数学学习不应当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熟练记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将数学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做事中的理性思维模式,积极把生活常识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年纪较小,心智不够健全,理解问题趋于直观化的特点。因而,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困难、实践能力差等学习困难。针对上述情况,基层一线数学教师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生活化的实例使数学融入生活。
(二)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将生活实例与数学相融合,提高数学课程的趣味性,还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发展,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的思维方式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数学学习有着紧密联系,让学生自发地寻找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探究数学意识对于问题解决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自发地开展数学学习。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数学教学变得愉快轻松,也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广大一线教师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首先,课前内容导入的生活化。教师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课前导入,使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其次,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入与生活相关的实例,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再次,课后练习的生活化。教师应使课后作业与课堂学习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最后,课堂延伸生活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大胆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令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用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促使学生主动对数学规律进行探究。
(二)结合现实问题,发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师必须重视数学特有的应用价值,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再从旁指引,使数学的应用价值在生活实例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中,可以借助小学生感兴趣的玩具、糖果为道具,使其展开联想,自发运算,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学习对于学生自身生活的帮助。
(三)调整作业模式,强调作业的生活化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最直接补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需要科学调整作业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作业的应用性和生活化,不要只局限于枯燥的课后练习。通过研究发现,多数课后练习过于简单,过于强调对数学理论的记忆,实用性不强,学生很难对这类问题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课后作业失去应用的辅助作用。
(四)延展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具体生活,同时也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课内知识往往不能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老师可以在认真解答的情况下,总结问题的规律性,搜集具有广泛性的实例,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引用。
三、结论
在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不应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实用性学科,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注重学生应试分数的提高,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合理使用数学知识,并将数学教育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发挥学生创造力,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月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04).
[2]刘小清.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生活中的数学演讲稿】推荐阅读: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09-16
电大生活中的数学省06-19
生活中的数学作文600字09-29
小学数学日记500字:生活中的数学题09-12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300字优秀作文09-14
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实践07-11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06-09
生活与数学论文09-08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08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生活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