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XX新北师大版)

2024-08-12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XX新北师大版)(精选7篇)

1.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XX新北师大版) 篇一

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

北师大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XX年秋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乘法

单元学习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实际意义,感受乘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成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蚂蚁做操

课时:一课时

P52~P53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

难点: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导入新课。、找数学信息。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题数学问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每行有12只小蚂蚁,有4行,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3、解决问题。怎样列式?

2X4=

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学生独立计算并尝试口算。

2、一共有多少只蚂蚁?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

画点子图,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第三种口算方法:先算10X4=40,再算2X4=8,最后算40+8=48.3、竖式计算

(1)尝试用竖式计算。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2)集体交流算法。

这一步是什么意思?

(3)学习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介绍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引导理解8为什么在个位,表示什么?

4为什么在十位,表示什么?

(4)练习43X2=?

4、请你试着算一算。

(1)独立计算并解答。

(2)交流算法。

说说你的过程。

这一步是什么意思?

(3)小结方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三、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讨论练一练第2题。说说每步的意思。

练一练第1、3、4、5题。

四、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乘法

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2X4=48(只)

X

——————

答:一共有48只。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去游乐园

课时:一课时

P54~P55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一次进位)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3、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

难点:明确在乘法计算中“个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导入新课。w

淘气的学校要组织他们去游乐园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太空船每人12元,电动火车每人6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1、太空船每人12元,2个人需要多少钱?

2、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教师指导竖式计算的板书。

3、淘气是这样算的,他做得对吗?(出示淘气的计算)

全班交流 4、4个人、5个人呢?他算得对吗?

5、5人坐太空船,到底需要多少钱呢?

师:你是怎么算的?

三、展评析疑交流指导、口算:10×5=50,2×5=10,10+50=60

×

0

0

2、表格:

3、竖式:12

×

0

4、强调:个位满十就要像十位进一5、13人坐电动车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6、练习:14人呢?15人呢?16人呢?

7、小结: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8、强调:个位满几十,就像十位进几。

四、巩固新知、练一练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交流。

3、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为什么他们的积是不同的。

4、练一练第5题。独立完成,并观察规律,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去游乐园

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

2×5=60(元)

×

0

答:需要60元。

七、课后反思

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XX新北师大版) 篇二

运算律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率的意义。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4.解决与运算律有关系的应用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考的活动经验,发现展合情推理能力。

2.结合生活实例,认识中括号,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提高运算能力;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善于猜想、敢于质疑、举例验证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2.了解运算律并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2.了解运算律并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买文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中括号,了解中括号的作用。

2.引导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经常去文具店买东西吗?

仔细观察这幅图片(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情景图),从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4个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 1.需要多少元?你能独立完成吗? 2.谁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35+65×40÷5 12×(153-83)÷8 第二道有括号,应该怎么办?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两级运算,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3题。先请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4.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吗?

小结:当我们需要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如果只有小括号不行,那我们就可以请中括号来帮忙。计算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6题。

先请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歌谣,帮助大家记住运算顺序(出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2.完成“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35+65×40÷5 12×(153-83)÷8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1.78加上130与15的积,和是多少?

2.99与100的和乘以它们俩的差是多少?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按365天计算)

2.运动会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5行,每行25人,一共多少人参加表演﹖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口算。

24×5= 18×30= 200×6= 19×40= 25×40= 260×3= 14×30= 125×80=

二、巩固练习填空。

1.估计96×42时,这样想:96≈(),42≈()。()和()相乘得()。所以96×42≈()。

2.30800×5的末尾有()个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三、拓展提高

(一)判断题。

1.370×50与3700×5的积相等。()2.89×99+89=89×(99+1)()3.两个三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五位数。()

(二)选择题。

1.847+853这道题可以利用()来简算。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3)□÷86=240,□里应填()①320 ②180 ③210

(三)计算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48= 95×408= 360×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02 23×98+46 25×32×125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习题。

《第二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填空。

1.估计96×42时,这样想:96≈(),42≈()。()和()相乘得()。所以96×42≈()。

2.30800×5的末尾有()个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1.847+853这道题可以利用()来简算。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3)□÷86=240,□里应填()①320 ②180 ③210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48= 95×408= 360×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02 23×98+46 25×32×125 3.中美饭店想买12张桌子和136把椅子,已知每张桌子156元,每把椅子48元,他准备8000元钱够不够?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3.会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教学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

熟练应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阶段 1.投影演示:(果汁)

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 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因为8+18=26 18+8=26 所以8+18=18+8 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 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例:◆+●=●+◆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练习: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270=270+0

400+500=()+()

()+56=()+44

a+()=b+()(3)竖式计算 74+641 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

验算: 6 4 1 + 6 4 1

+ 7 4 7 1 5

1 5 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

练习: 8 7 6

验算:

+ 9 2 4

为了计算正确,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笔算时,要养成口头验算的习惯。2.演示:

(1)图中小箱里共有几罐果汁?大箱里共有几罐果汁?你是怎么计算的?

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以上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2)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

(3)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等式左边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每一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又有什么联系?

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三、运用阶段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71=()×()

25×976=976×()45×()=55×()

303×786=()×303()×▲=()×■

()×54=54×37()×()=C×D

a×()=c×a 第二层练习: 2.竖式计算

小结:在多位数乘法中检验计算是否正确,我们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来进行验算。3.“34×124”可以怎样计算?

4.用竖式计算(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503×236

555×612

1200×6050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一练习题3、4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34×124”可以怎样计算? 2.怎样验算?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270=270+0

400+500=()+()

()+56=()+44

a+()=b+()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71=()×()

25×976=976×()45×()=55×()

303×786=()×303()×▲=()×■

()×54=54×37()×()=C×D

a×()=c×a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教学兴趣,同时为教学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 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 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12+13)+14○12+(13+14)(320+150)+230○320+(150+230)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5.教学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1)自学(a+b)+c=a+(b+c)(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25+68)+32=25+(□+□)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教学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 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教学例3.计算480+325+75(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3.教学例4.计算325+480+7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 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问:我们在以前教学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小结:这节课我们教学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达标测试

1.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b)=(△+□)+b()

(10+20)+30+40=10+(20+30)+40()

2.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4.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12+13)+14○12+(13+14)(320+150)+230○320+(150+230)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b)=(△+□)+b()

(10+20)+30+40=10+(20+30)+40()

2.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4.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五课时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3.引导学生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2.引导学生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达标检测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呢?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3、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直接写得数。

25×4= 4×25=

125×8= 8×125=

50×4= 20×5= 2×50=

5×12= 12×5=

4×50=(15×25)×4 =

15×(25×4)=

(6×12)×5=

6×(12×5)=(13×5)×20=

13×(5×20)=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请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

8×17×125 4×8×25 35×2×5=35×(2×)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25×32

(8×125)×(4×25)8×4×125×25

125×8×8

25×6×4

125×8×4

64×125(25×4)×6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乘法结合律的运用,并能有意识进行简算。2.引导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基础练习计算下列各题。

(25×125)×(8×4)

(4+8)×25

35×37+65×37

135×6+65×6

(43+25)×40

8×(125+7)

123×99 +123

×7+125

二、巩固提高

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要简算。

35×102

47×101

25×44

45×201-45

98×37

38×101-38

25×199+25

25×19999×201-99

102×83

三、课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299 ×120+120

8×17×125

35×2×5=35×(2×)

(60×25)×4=60×(×)

125×5×8=(×)×5

125×32

(8×125)×(4×25)

8×4×125×25 125×8×8

四、课堂小结

38×25×4 4×8×25×125

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第六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乘法结合律的运用,并能有意识进行简算。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直接写得数。

(25×125)×(8×4)

(4+8)×25

35×37+65×37

135×6+65×6(43+25)×40

8×(125+7)

123×99 +123

×7+125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请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35×102

47×101

25×44

45×201-45

98×37

38×101-38

25×199+25

25×19999×201-99

102×83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299 ×120+120

8×17×125

35×2×5=35×(2×)

(60×25)×4=60×(×)

125×5×8=(×)×5

125×32

(8×125)×(4×25)

8×4×125×25 125×8×8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38×25×4 4×8×25×125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学生A: 6×9+4×9 =54+36 =90(块)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6.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1.(80+4)×25(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2.34×72+34×28(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达标检测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

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

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直接写得数。

(25×125)×(8×4)=

(4+8)×25 = 35×37+65×37=

135×6+65×6=(43+25)×40 =

8×(125+7)=

123×99 +123 =

×7+125 =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请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

35×102

47×101

25×44

45×201-45

98×37

38×101-38 25×199+25

25×19999×201-99

102×83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299 ×120+120

38×25×4 8×17×125 4×8×25×125

35×2×5=35×(2×)

60×25)×4=60×(×)

125×5×8=(×)×5

125×32

(8×125)×(4×25)

8×4×125×25 125×8×8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培养自己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教学难点:

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二、巩固提高 能简算的便简算。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三、课堂检测

125×81

25×41

31×99

42×98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

35×(100-1)

(200-4)×25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习题。

《第八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培养自己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请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81

25×41

31×99

42×98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

35×(100-1)

(200-4)×25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桌结合格子图,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2.全班交流。

二、强化练习

结合下面的例子说说等式为什么成立。

(3×5)×4=3×(5×4)

3×8+3×6=3×(8+6)1.结合图片,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综合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掌握方法。1.独自计算。

2.集体订正。交流想法。3.更正错题。

四、拓展延伸 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进步和收获。

《第九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培养自己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103×28=(100+3)×2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

2.125×47×8=125×8×4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3.156+203=156+200+3

()4.134-75+25=134-(75+25)

()5.25×(4+40)=25×4×25×40

()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选择。

1.125+67+75=67+(125+75)应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56+56×4与()相等。

A、56×(4+1)

B、56×4+1

C、4×(56+1)3.347-98用简便方法计算是()。

A、347-100-2

B、347-(100+2)

C、347-100+2 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

A、a×b=b×a

B、(a×b)×c=a×(b×c)

C、(a+b×)c=a×c+b×c 5.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85×82+82×15

421-175-25

125×(80+8)

125×19×8

46×102

53×99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连线题。

1.先让学生说出运算律。

2.把右边的算式看成简便运算的第一步。3.独自连线。4.集体订正。

二、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课堂检测 掌握规律。

1.第(1)题主要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和验证,拓展对规律的认识。2.第(2)题主要是根据算式特点进行等值变形,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3.第(3)题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课堂小结

《第十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培养自己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直接写出得数。

250×4=

70×13=

22×10=

125×8=

0÷280=

27×3=

67+23=

456-199=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递等式计算。

12×(152-83)÷8

97-7×12+88

200÷ [(172-72)÷25]

[234-(12+9)]×8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

1.学校买来65盒彩色粉笔和125盒白粉笔,每盒40枝,一共有多少枝粉笔?(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路,甲队每天修86米,乙队每天修95米,15天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一共少修多少米?

3.小华在新华书店买了3本《十万个为什么》和2本练习本,共用去35元,每本练习本4元,那么每本《十万个为什么》多少元?

4.花圃里有牡丹花96棵,月季花比牡丹花的3倍少8棵,月季花比牡丹花多多少棵?

5.天天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天天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XX新北师大版) 篇三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授课

内容

分物游戏(小数目物品平均分)

主背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分物体的情景,知道把物体分成几份的方法。

创设“分物游戏”的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活动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具体意义。

、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能用图示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2、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3、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体验平均分。

难点

体验平均分。

教法

学法

启发谈话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

学具

课前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今天我们就跟小猴子一起来做分物的游戏,有兴趣吗?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分桃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1)

认真看图。

(2)

讲一讲小猴是怎样分桃子的?结果怎样?

2.分萝卜。

(1)几根萝卜?几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怎样分?

(2)学生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3.分骨头。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狗,每只狗分到几根?

(1)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展示画图方法。

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布置: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分物游戏

分得同样多

分得一样多

授课

内容

分苹果(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授课时间

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

创设“分苹果”的情境,经历“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标、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2、经历“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重点

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

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教法

学法

启发谈话法,操作法。

教具

学具。

课前谈话,激发情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分苹果好吗?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出示情境图

.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1)学生动手操作。

(2)汇报。每堆都有4个苹果。

3.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

学生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需要3个袋子。

4.比较。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

每堆4个

分得结果相同

每袋装4个

需要3个袋子

授课

内容

分糖果(大数目物品平均分)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授课时间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意义。能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创设分糖果的情境,设计3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最终用表格记录大数目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并体会用表格记录大数目平均分的必要性。

标、学会用表格记录大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大数目的平均分用表格取代画圈记录平均分的必要性,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有剩余的平均分及奋发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

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

难点

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教法

学法

启发谈活法,操作法

教具

学具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以前学习的分一分都是数目比较小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尝试对较大的数目进行分一分呢?你们有信心吗?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轻情境图)

2.同桌讨论:可以怎样分?

3.汇报交流。

4.下面是笑笑和淘气做的记录,你能看懂他们是怎样分的吗?(出示表格)

(1)汇报。

(2)小组合作。我们可以把每次分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现在就请每组同学分工合作:用4个小圆片分别代表4个人,用50根小棒代表50块糖果,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3)学生交流展示表格,重点说一说从表格中看是怎样分的。

(4)小结:用表格记录能清楚明白的看出分的过程,结果也能显示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5)做记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表格记录

生1

生2

生3

生4

第 次

第 次

第 次

授课

内容

分香蕉(认识除法意义和除法算式)

主备人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4课时

授课时间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创设分香蕉的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2、经历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难点

除法的意义。

教法

学法

启发谈活法,讲解法。

教具

学具

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小猴子带着12根香蕉请大家帮忙来了。你看!(出示情境图)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你帮小猴子分一分。

自主探究:

.认识除法。

(1)

汇报分法。上面这样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2)

写出除法算式。

(3)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4)

将自己的分法写成算式,读一读,并说出除号和各数表示的意思。

2.小练习。

把60页和61页的问题用除法算式表示。和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巩固训练:

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授课

内容

练习五

主备人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5课时

授课时间

除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可能一些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能够用口诀计算,但应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获得结果,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加以指导。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练习是为了学习表内除法奠定基础,是让学生感受到除法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不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巩固除法算式的的读法、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正确列式计算

难点

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法

学法

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学具

小棒或圆片等物品、教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同学们,最近在分一分的游戏活动中,你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把本单元知识点板书)

2.同学们在分一分的游戏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还真不少呢,你都掌握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你们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三、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分一分与除法

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0

÷

=

授课

内容

练习五

主备人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6课时

授课时间

除法对于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上节课的练习学生对除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除法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我们身边时常会遇到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但由于二年级孩子还小,因此个别孩子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困难,教师加以指导。

练习课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为了使计算课“活”起来,把情境给孩子,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的读法、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

除法意义的理解

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学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动物图片磁力块

一、开门见山

直接进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分一分与除法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完成相关的习题。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老师准备把这些爱心奖励给助人为乐的4个小朋友,你能帮老师分一份吗?每个小朋友分到几颗爱心?怎样列式?

8÷4=2(颗)

2.说一说算式的含义几个部分名称。

三、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1)一共有()个笑脸。列式:()

(2)每2个笑脸编成1组,可以编()组。

列式:()

(3)每4个笑脸编成1组,可以编()组。

列式:()

(4)平均编成6组,每组有()个笑脸。

列式:()

2.圈一圈,填一填,并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3.讲故事,并列算式算一算。

4.和同伴一起看算式讲故事。

四、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授课

内容

小熊开店(用乘法口诀求商)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7课时

授课时间

本节课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起始课。“小熊开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就像同学们去超市买东西一样,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于生活。在上节练习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感受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是数学课程的共识。教学时,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动手操作、思考等过程加深除法与乘法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应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参与学习过程,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从而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结合解决购物问题,经历探索、交流除法运算方法的过程,理解除法与减法、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掌握除法的运算本质。

2.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简便性,能用学过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提出并解决购物情境中一些简单除法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

重点

能用学过的乘法口诀熟练求商。

难点

能提出并解决购物情境中一些简单的除法问题。

教法

学法

启发式、引导式、动手操作和演示实验法

教具

学具,小熊、小车玩具等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并配有音乐,这时戴小熊饰戴的一名同学走进教室,向学生问好:嗨!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小熊姐姐的小商店开张了,欢迎你们到我的店来参观,好吗?(把商店里的物品以实物的形式一件一件摆在桌面上)今天,小熊姐姐想要考考小朋友:你们能根据自己最喜欢的商品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引出:买四辆小汽需要多少钱?

板书列式:5+5+5+5=20(元)和5×4=20(元)

二、抓旧引新

迁移引入

老师有20元钱,能买几辆车呢?(学生列式20÷5,有的学生可能快速说出答案,由此引入。)你是怎样迅速得到答案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看题引问

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过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

四、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学生探究计算结果。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或摆一摆,或者画一画,总之用你想到的方法求出20÷5的结果。

(2)学生展示计算方法。

(3)优化算法。比较各种方法,选出最简捷的计算方法。

(4)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乘除法的联系”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2.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小熊姐姐看大家爱学习、肯思考,很快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个知识玩得很好。

五、尝试练习强化重点

.对口令游戏。游戏规则是:由老师读除法算式,学生乘法口诀,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先把卡片举起为胜。

2.小鸟回家游戏。(教科书69页第3题)

游戏规则是:我出除法算式,同学们快速找到口诀卡,贴到相应的小房子下,哪个小组找到的多越准,哪个小组就获胜。

六、看书质疑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68页,如有不懂之处请举手发问。然后完成教材68页的 部分。

七、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八、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同学们,在小熊朋友的店里,我们不但购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而且还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你能把学到的告诉到家吗?(学生回答)小同学们,小熊姐姐可高兴认识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真希望下次你们再来光临我的商店。谢谢你们,再见!

小熊开店

(1)

20元钱可以买几辆车?

20÷5=4(辆)

口诀:四五二十

(2)36元钱可以买几个娃娃?

36÷9=4(个)

口诀:四九三十六

授课

内容

快乐的动物(倍的认识)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8课时

授课时间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第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却非常重要。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掌握,学生对倍的概念比较模糊,“倍”是生活用语,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观察、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个认识,并结合对“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等基本理念的理解,力求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数学课。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本节课以趣引入,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步体会、感知,让学生寓学于情,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创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除法算式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难点

倍的意义

教法

学法

启发式讲解

教具

学具、动物图片磁力块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参加聚会,真是热闹。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请学生去认真观察,数一数,并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来介绍图中的小动物。

汇报结果板书:

二、抓旧引新

迁移引入

下面同学们用“o”代表小猴的只数,每3只圈一起视同1份,那6只小鸭也把每3只圈在一起,有这样的几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倍的认识”。(板书)

三、看题引问

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过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

四、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刚才我们把6只小鸭每3只圈在一起,有2份,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为6÷3=2,就是说6是3的2倍。即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五、尝试练习强化重点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图中哪两种动物的只数存在这样的倍数关系。(完成下表)

学生汇报结果。

六、看书质疑拓展延伸

以上学习的内容就是教材第70页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是否有不明白之处?

七、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2.圈一圈,填一填。

3.画一画,填一填。

八、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倍的认识

授课

内容

倍的认识练习课

主备人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9课时

授课时间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对倍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应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练习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会有混淆。

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课精讲是基础,还需要精练,只有精讲精炼相结合,才能达到最有效果。同时再加上科学的指导,有效地订正,使练习课人人都有所收获。

.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结合具体情境,求出几倍数和倍数。

2.能应用倍的基本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体会“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

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难点

能选择信息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法

学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动物图片磁力块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昨天小动物们在河边聚会,来了许多小动物,小猴余兴未了,看还有几只小猴子在河边玩耍。出示:河边2只,树上5只。

2.根据画面谁能提出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3.看,远处又来了一只小猴子跳到了树上,你又能提出与前面不一样的问题?“树上的猴子是河边猴子的几倍?”

这就是我们今天继续利用“倍”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1)画一画,填一填。

(2)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画一画,填一填。

(2)画一画,算一算。

(3)

三、综合练习提升能力

请选择合适的数填在()里。2、3、4、6、8、9、12、16、18

(1)()是()的2倍

(2)()的3倍是()。

四、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授课

内容

花园(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0课时

授课时间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倍“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用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容易混淆,在分析问题是重点强调方法,知道什么时候用乘法计算,什么时候用除法计算。

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收获。在具体的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借助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的重要性。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体会“倍”的含义

难点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法

学法

故事引入,自主探究,启发巩固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学具、花图片磁力块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同学们,你们看雕塑公园美丽的花都开了,引来了许多蜜蜂和蝴蝶,公园里可真热闹。(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自己在表格中画一画。

3.展示学生的作品。

4.从上面的表格中你能提出一个和“倍”有关数学问题吗?

二、抓旧引新

迁移引入

这节课我们我们就来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板书)

三、看题引问

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过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

四、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探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要求“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怎样列式?说一说每个数字和算式的含义。

(2)要求“蜻蜓的只数是鲜花的几倍?”又怎样列式?

(3)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4)小练:

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的身高是我的几倍?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1)有多少只蜜蜂?画一画,算一算。

(2)展示学生作品。

(3)你对“3倍”怎么理解的?画一画并举例说明。

(4)小花有6朵,蜻蜓的只数是小花的2倍。蜻蜓有多少只?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看书质疑拓展延伸

以上学习的内容就是教材第73页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是否有不明白之处?

六、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七、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12÷4=3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有多少只蜜蜂?

9×3=27(只)

授课

内容

练习六

主备人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11课时

授课时间

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触角”向生活延伸,通过一系列相关习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在解决问题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表达所获信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和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

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学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

一、课前谈话

激发情感

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

这些知识点掌握的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一些问题。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小结:求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分成若干份,求这个数,都用除法计算。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三、全课总结

提出希望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有提高吗?

测试内容

分一分与除法单元测试

课时

第12课时

测试时间

一、填一填..一共有辆小汽车,平均编成4个车队,每个车队分辆.列式是(),根据口诀来计算.2.把这些南瓜平均放在2个筐里,每筐放个.列式□○□=□,在这个算式里,是

除数,是被除数,商是,读作.3.在○里填上“>”“<”或“=”.35○4×8 21÷3○14÷2 5×6○17+18 16○4×4

4.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20 5×<38 4×<35 5×<46

二、选一选..把12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枝。

A.3

B.4

c.2.除数是4的算式是.A.4×2 B.2×4 c.4÷2 D.8÷4

3.计算“36÷4=9”时,要用帮助我们求商.A.乘法

B.加法

c.乘法口诀

4.根据一道乘法算式,至少能写出除法算式.A.一道

B.两道

c.四道

5.笑笑平均每天看4页书、5天可以看书页.A.20

B.24

c.28

三、连一连.10÷2=5 16个苹果,每4个分一份,可分成4份

16÷4=4 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

20÷4=5 32除以8等于4

32÷8=4 被除数是20,除数是4,商是5

5×7 三五十五

6×4

24÷6 三四十二

12÷3

15÷5 四六二十四

35÷7

4×3 五七三十五

3×5

四、画一画..○○○○,画△使△的个数是o的倍.______________.2.根据算式画一画,圈一圈.2÷3=4

○○○○○○○○○○○○

五、做一做..直接写得数。

2÷4=

0÷5=

30÷5=

8÷3=

20÷5=

6÷4=

42÷6=

2÷3=

24÷6=

45÷9=

21÷3=2

8÷4=

2.2.画一画,算一算。

3.4.二年一班组织跳绳比赛.如果每组5个小朋友,可以分成7组还剩1人,二年一班共有多少人?

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XX新北师大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主体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井底之蛙》《三颗钮扣的房子》这组课文体裁各异,以古喻今,从不同角度阐述大与小的相对性,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语文天地围绕主体从积累、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创设了一个更大的语文学习空间,是主体课文的内容更加开阔。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4个生字,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事情,不盲目自大,学会容纳别人、善待他人。

3、在阅读实践中有选择的运用略读与精读。

4、在习作与口语交际中联系使用所学成语典故。

重点难点

1、体会“大”与“小”这两种相对的现象,感受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运用自己所积累纪录的词汇。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扫一室”与“扫天下”》

第一课时

一、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打扫。他的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二、找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一下生字掌握情况。

蕃 薛 喧 蜘 蛛

三、小组讨论学习,找出课文的层次。„

第一自然段,整体概述东汉时代的青年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惰。

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描述薛勤针对陈蕃的“扫天下”和“扫一室”的观点,阐述了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

第三自然段,写了陈蕃的感悟。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琐碎的小事,有些同学善于从小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事太小,无关紧要,往往忽略不计。那么这些事小吗?它们与同学们眼中的大事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相关的课文。

2、齐读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

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推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全文初探。

1、昨天布置了预习,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这些生字词,你认识了吗?请几位同学度,视情况决定人数。

2、认识了生字词,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

①认真听,在你有疑问或有感受的地方做记号。

②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理清层次。

①(1)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

②(2-5)薛勤告诫陈蕃,不扫一室是扫不了天下的。

③(6)陈蕃的感悟。

(梳理课文顺序,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为契机,相机进行。)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

1、自己再小声读读书,你认为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并谈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会谈到“勤奋好学”“志存高远”“懒散”……,引导学生将课文一二三自然段中的内容尽数找出)

2、相机出示句子: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薛勤一进书房,吓了一跳。

(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陈蕃书房的肮脏,体会出他的懒散、不拘小节,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

3、你认为陈蕃这样对吗?可他却怎么认为?指导学生体会“理直气壮”“得意”,试着读出这几句话。

4、如果让你劝劝他,你会怎样说?拿起笔简单列一列你发言的提纲。(将写引入课堂,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悟理,在写中明理。)

5、全班交流。

6、和我们大家的观点一致,薛勤也认为陈蕃的做法欠妥,他是怎样劝诫的?指名生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吗?

7、如果你是陈蕃,你听了薛勤这句话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陈蕃到底是怎样做的呢?找课文答案或交流查找资料。

四、总结课文,提高认识。

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是呀,要想干轰轰烈烈的大事,必须从小事一点一滴积累。那些课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课桌、位洞脏点不要紧;考上清华大学是大事,平日的学习是小事……的同学们,现在你们还认为小事可以不计吗?

五、布置作业:

1、仔细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从陈蕃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写,在下次语文综合实践时交流。

板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

(平凡小事)(轰轰烈烈的伟业)

陈蕃 不扫 只扫

↑(告诫)从小事做起

薛勤 不扫 更 不能扫

2《井底之蛙》

第一课时

一、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板书课题] 井底之蛙

[出示生字卡片] 检查读音。

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鳖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1、想一想,青蛙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鳖住在什么样的地方?

2、青蛙住在什么样的井里?它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认识

3、鳖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态度是怎样的?和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4、鳖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三、对青蛙和鳖的不同见识,感受青蛙的浅陋无知

1、提问:他们的生活环境差别这么大,青蛙却仍然自吹自擂,尽情的夸耀

2、谁愿意告诉大家,鳖和青蛙为什么对井有不同的态度?

3、听了鳖的话青蛙有什么表现呢?

[板书] “井底”、“大海”

4、指板书小结:青蛙盲目自大是因为它的见识浅薄。

5、同学们讨论一下,生活当中有没有像青蛙一样没见过世面却又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1、放幻灯及教学录音。

你最喜欢读几句,读给大家听听。

第二课时

一、指读课文

二、谈谈这篇课文给你的启发

三、表演“井底之蛙”,进一步体会寓意

1、假如你是青蛙,来到海边之后,你会看见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带上头饰即兴表演,大家评议。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小结:小鸟和青蛙都是说的实话,可是由于它们所见的世面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井底之蛙”是一个比喻,就是把那些目光狭小、自以为是的人比做“井底之蛙”。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对比古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

师范读古文: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九旱,而/崖/不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对照古文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

跟读古文,感悟古文句中的停顿和朗读的节奏

五、课堂练习

1、提问:

(1)你在学习这课生字时有什么发现没有?谁能告诉大家?

2、听写生词

3、写一写:为什么青蛙原来觉得自己很快活,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呢?

3《“三颗纽扣”的房子》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意大利童话:三颗钮扣的房子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课文较长,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了解课文大意,再有重点的读课文。

2、认读生字:

钮扣 出租 搁置 锤子 刨子

锯 门槛 膝盖 拒绝 仆人 嘭嘭

寡妇 喇叭 娶亲 笑眯眯

开火车读生词。

3、默读课文,自己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4、三颗钮扣都为人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5、它的小木屋为什么能够容纳这么多的人?

6、默读课文,找出能够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品读国王的话,体会问题不在于房子,而在于心。

三、小结:

想一想,老国王为什么摘下自己的王冠?

木匠用它博大纯朴的爱心容纳了自己身边的人,它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呢?

想一想,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注意:“槛”“囔”的读音。

二、表演

请同学把自己组编的故事演一演,想一想,木匠的房子为什么能够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作业:

如果你是那位国王,你会为自己的人民做些什么?

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

一、交流摘录笔记

1、读一读自己从课文中摘抄下来的好词佳句

2、说一说自己在阅读中还收集到了哪些课外词句,比较难以理解的要为同学们加以讲解。

3、读例句考虑冬冬提出的问题: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的下全世界的人。

考虑:前半句说“小”后半句说 “大”,用可连接,“可”还能换成什么词?

你能不能再说几句这样的话?

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有了解到不少名人名言吧,互相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进一步理解心存大志也要从小事做起

班级交流,并进行板书

根据同学的交流,在自己的摘录本上进行补充。

三、读开卷有益

自己读文章,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5.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XX新北师大版) 篇五

(二)单元分析

这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主要学习和人体有关的字。第一页为图文对应,看图识字;然后通过《丁丁打针》一文,进一步熟悉与人体有关的字,学习病字头;后三页分别学习与人体有关的部首和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构造,认识运用部首识字的规律,并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渗透性识字,学习偏旁“身、月、页、耳、目”,认识“额、眉、鼻”等生字37个,会写“眉、晴、腰”等生字19个。2.掌握根据部首猜字义的方法,并能使用这一方法扩大识字量。3.养成学生识字兴趣,初步了解身体各部位名称。4.练习限时查字典技能。教学重点

1、认识3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24个生字。

2、通过看图识记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部首和字、词。教学难点

1、了解汉字构字的表意特点,能根据部首猜字意。

2、运用成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够认读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通过插图达到认读的目的。

3、培养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难点:2.正确书写生字“眉、齿、膀”。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些生字,谁愿意帮助老师来读一读? 2.今天丁丁冬冬又来跟我们一起学习生字了(出示挂图)。3.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交流识字

1.丁丁冬冬为了感谢大家的欢迎,要跟大家做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愿意吗?

2.看到同学们说的这么好,老师也想来指一指,谁愿意说一说呢? 3.同学们可真棒不仅说的好,指的也棒!丁丁冬冬着急了,想来参加游戏,谁愿意帮他们说一说指一指? 4.怎样能记住这些字呢?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小组内再读一读,接受老师的检查。

(二)练习生活

1.为了验证同学们是不是真正认识这些字了,老师还特意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读一读??

我有一个布娃娃,我们每天同起床,宽宽额头长头发,转转脖子抬肩膀,弯弯眉毛眼睛大,伸伸胳膊弯弯腰,红红面颊红嘴巴,收起肚子捶后背,洁白牙齿高鼻梁,踢踢腿来跺跺脚,两个耳朵真好看,天天活动身体好。

2.谁感觉自己已经把这些字都认读下来了,请起立读一读。

请观察,我们认识的这些字当中,哪些偏旁最多?他又与什么有关?

三、课堂小结

下课找一找跟“月”字有关的字。

四、巩固练习这节课,我们不光认识了很多生字,还有一些要求会写的生字,快来找一找。

重点知道“眉”、“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

2、会认本课10个生字。

教学重点: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那平时大家生病时最怕什么?(吃药、打针)

2、教师小结导入:是呀,吃药很苦,打针很疼,可不吃药,不打针病就好不了。丁丁生病了,他和你们一样怕打针。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丁丁打针》的故事。

3、学生跟老师书空,板书课题并齐读两遍。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照着课文后边的生字表拼一拼,如果还不认识,就圈起来。

2、同桌互相合作,问一问圈起来的字,如果两个人都不认识,就先放一放。

3、自由读

4、开火车识词:打针、勇敢、舒服、准备、量体温、揉揉、捏捏、按按

5、认字:生字宝宝急着跳出来,它们想让你们认识它们,这样吧,请几位小老师考考同学们。把卡片发给几个同学,他们随机抽查。

三、再读课文:

如果把生字宝宝送回家,你们会认出他们吗?

1、抽读评价

2、比赛读

3、男女生赛读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一课当中的生字,下节课我们就可以去看丁丁了,希望大家不要忘了这些可爱的生字宝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丁丁打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爱护身体,争做健康、勇敢的孩子。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爱护身体,争做健康、勇敢的孩子。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识字情况 抢读生字。给词语造句。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丁打针》

二、朗读课文,了解事件。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评价。

3、了解故事内容。

(1)丁丁为什么要打针? A、指名发言。

B、引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C、联系自身经历,读懂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生病时的症状。(2)丁丁怕打针吗?从哪看出来? A、指名说

B、引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体会丁丁对打针所产生的害怕与紧张的心理。

C、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段。

(3)为什么这次打针之后,丁丁不怕打针了呢? A、学生默读课文4、5自然段。B、指名说

C、集体评议,根据文中内容进行纠正或改错,体会护士的善解人意以及高超的打针技术。D、有感情的朗读4、5段。

4、分角色有感情的朗的课文。

四、拓展延伸:

假如自己生病了,需要打针,应该怎么办?(说一说)

教师总结:打针并不可怕,打针是为了治病,我们大家都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健康、勇敢的孩子。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丁丁打针》 教学目标:会写8个生字 教学重点:学会相应的生字。教学难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 教学过程:

一、指导写字

1、学字。

⑴出示“大”:请学生添一笔,能变成什么字?(犬、太、天)出示“夫”,请学生组词。⑵出示“疼、病”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出示有关病字框的字,发现带有病字框的字的规律。

⑶出示“检、脸”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给这两个字组词并换部首,变成新字。

⑷出示“士”:和那个字像?比一比“士、土”并组词。

⑸出示“张”:请一位学生认读,并说一说在哪见过?请班上姓张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名字,再说说“张”除过当姓还能组哪些词? ⑹出示“体、休”观察,比较。

⑺出示“护士捏捏丁丁的肩膀,按按丁丁的腰,接着又揉揉丁丁的屁股。”请学生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按”的读音,并请班上会查字典的学生通过查字典证实“按”的读音。

2、给生字找朋友并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造句。

3、读字词,做开火车的游戏。

4、描一描,写一写。

二、当堂检测:

听写生字,请后进生到讲台上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听写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认读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认识“身”“月”两个偏旁。

2、培养学生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生字的认读写。

教学难点:带身字旁的生字“躯、躺、鞠、躬、躲”的认读。教学准备:字卡、词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丁丁冬冬今天又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身”字旁和“月”字旁。2.看老师书写这两个偏旁。

二、讲授新课

(一)认识生字

1.今天“身”字旁和“月”字旁还带来了他们的几个伙伴呢!出示生字“区、尚、弓、朵、庄、干、夫、几、方、旦、匈、堂、旨”(请学生给大家介绍你都认识哪些生字)2.他们见到小伙伴们可高兴了,就 跟小伙伴们拉手照相,你们看(身字旁与月字旁分别于其他字组合)

3.你们见过这些字吗?如果不认识,能猜出他们的名字吗?(小组交流,自读)4.同学们的本领可真大,能够运用各种方法记住这些生字,让我们在一起读一读这些生字吧。(小老师领读)

(二)巩固识字 玩猜字游戏(小组活动)

三、课堂小结

1.其实“身”字旁和“月”字旁的小伙伴有很多他们组成的字宝宝可多了,猜一猜这些字念什么?

2.虽然有些同学已经认识了这些字,但是为了考验大家,我们来举一个查字典比赛好吗?看看哪个同学又对又快,正确写出这些字的字音。3.希望大家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认识更多的“身”字旁和“月”字旁的生字。

四、巩固练习

丁丁冬冬来和我们一起比赛写字了,老师看看谁写的最好。重点知道“肠”和“肉”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

教学目标:

1、巩固、温习查字典的方式。

2、应用音序、部首查字法。

教学重点:运用限时查字典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查字典的速度。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的借助汉语拼音拼读识记汉字。

2.巩固控制音序、部首两种查字典的方式。

教学准备:字卡、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当我们想知道一个字或者词语的意思的时候,当我们会读不会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请教身边这本无声的老师——字典。它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难题哦!可是要想熟练地应用字典,就应当坚固控制查字典的方式哦!我们已经学会哪几种方式呢?(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

二、温习查字典的方式

(一).温习音序查字法。

1、师:什么时候用音序查字法?

(只知道字的读音,还想知道这个字的写法和字义时就用音序查字法。)

2、领导回想音序查字典的方式、步骤,举例阐明。出示:父mǔ的“mǔ”。

师:如果要查找“父mǔ”的“mǔ”字。谁来说一说你该怎么查找?(我们先查找到它的(音序)“M”,再查“mu”这个音节)

这种方式简略易学。只要你能熟练控制汉语拼音的拼法,就可以查字典了。如果你只知道某个字的读音,还想知道这个字的写法和字义时就用(音序查字法)。

打开字典,自己试一试。领导:我们依据它的读音,先从“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查找到它的——(音序“M”),再查——(“mu”这个音节),然后依照页码就可以在字典中找到“母”字。这种方式你必定很快就学会了。出示:

1、按请求填空。(1)应用音序查字法查“qín学苦练”的“qín”时,应先查

,再查

。(2)“客”,用音序查字法,要先查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再在索引里找到

,最后依据页码找到“客”,写出雷同偏旁的字:。

2、练习应用音序查字法查下面的字。

要查的字 音序 音节 页码 组词(1个)有qù xún航

二).温习部首查字法。

1、师:什么时候用部首查字法?

(知道某一个字的字形,还想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字义时就用部首查字法。)

2、领导、巩固部首查字典的方式、步骤,举例阐明。出示:谋

师:谁来说一说你该怎么查找?(先断定它的部首“讠”,在“查字表”里除去“讠”部,依照“某”的笔画数,在“讠”部九画中找出“谋”字的页码)

领导:先断定它的(部首是“讠”),按“讠”的笔画数在(“部首目录”中找到“讠”部的页码),然后依据部首页码,在“查字表”里找到“讠”部,把要查的“请”字除(去“讠”部),依照(“某”的笔画数),在“讠”部(九画)中找出“谋”字的页码,再翻到字典正文的此页就可查到“谋”字,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字意啦!出示:

1、按请求填空。

(1)“忌”是()结构的字,去掉部首()后还有()画。(2)“艇”去掉部首()后还有()画。给它换一个偏旁,可以组成另一个字(),组词()。

2、练习应用部首查字法查下面的字,(五分钟)要查的字 部首 除部首几画 页码 读音 傲 辑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识字,学生学习书写4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并能利用流利地朗读各词,认识新偏旁,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带有“页字旁”的生字及运用限时查字典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查字典的速度。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页、领”两个生字,掌握快速查字典的方法。教学准备:字卡、词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看丁丁冬冬给我们带来的新生字

2.你们认识这些生字吗?在哪里见过或者学过带有这三个偏旁的生字

3.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和丁丁冬冬一起来学习带有“页、耳、目”这些偏旁的生字,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学的最认真。

二、讲授新课

(一)自主识字

1.出示12个生词,引导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认识他们的。

(小组为单位,用学过的一些识字方法认识生字,人人争当小老师,挑选自己会认、喜欢的字介绍给其他同学)。2.组织全班交流,分别读每一行词,读后发现了什么?(找学生认读各词)

3.还能举出有这三个偏旁并且分别与头、耳、眼睛有关的字吗?(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读后的发现)

4.刚才同学们交了许多生词朋友,谁愿意到讲台上教一教大家?

(二)巩固识字

同学们把这些词和字都读得很好,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给大家送来一棵“智慧树”,看谁摘到的“聪明果”多。(学生读词)

三、课堂小结

课下找一找与“页、耳、目”有关的生字。

四、巩固练习看谁书写最棒。

重点指导“领、聪、闻“三个字。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

教学目标:通过认识生字,学习与手有关的“手”字旁、“反”字旁、“爪”字头和“提手”旁,并熟练认读10个生字,会写7个汉字,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及学习根据部首猜字义的方法。教学难点:识字、反文旁的书写及学习根据部首猜字义。教学准备:字卡、词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丁丁冬冬来跟大家一起学习了

二、讲授新课

1.出示15个生词。引导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认识他们。

2.组织学生交流。分别读每一行生词,读后发现了什么?(重点指学生发现这些部首与什么有关系)

3.扩展:除了认识这些字以外,还有什么与“手”有关的字?介绍给大家听。

4.学习10个生字。出示10个生字,引导学生想办法记住他们。5.引导学生找这些字的特点

6.扩展:带有“提手”旁的字还有哪些?比一比看你一分钟能写多少带有提手旁的字。

a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生词,小组合作学习。

b读生字词发现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介绍出这些部首都与“手”有关系。c总结带有提手旁的字。

d学生读字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三、课堂小结

回家找一找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四、巩固练习

开展你问我答的游戏。出示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写好这7个生字。指导书写。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字,抄写音节。

2、复习带有病字头和反文旁的字。教学重点:练习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汉字的表意。教学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写一写

1、学生边认读边观察田字格中的三个字。

2、交流发现。

(写这几个字,横短一些,撇捺伸长才好看)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5、写字展评

二、抄写音节

1、学生拼读课本上的音节。

2、交流发现。

u n单独做音节时写成w e n。

3、复习抄写音节的规则。

4、学生抄写音节。

5、同桌相互订正。

三、写相同部首的字

1、出示部首病字头和反文旁,指名说部首名称。

2、说说带有这两个部首的字。

3、指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书上填写。

4、集体订正。

四、学记事

1、读学习小伙伴的话。

2、明确记事内容。

平时想记什么就在上面写下来,如做过的事看过、听过或想过的事等。

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XX新北师大版) 篇六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4~26页“一共有多少”。

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枝与2枝铅笔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由于情景中的操作动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机会,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吃竹子的情景,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进行探究吃竹子的小熊猫和没吃竹子的小熊猫一共有多少。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会稍差一些。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二、练习巩固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7.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XX新北师大版) 篇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1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 等。

长方体的认识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完成问题。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填完表格。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几根小棒,根据长方体棱长的特点完成问题。

学生做第5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6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学生做第7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制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正方体的盒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正方体6个面的相对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小红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了一个展开图。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

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4页“做一做”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2、教科书第15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再连一连。

2、教科书第15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3、教科书第15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得用附页2中的图1试一试能不能围成长方体。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展开与折叠

125634

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

每个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多少。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用具:长方体纸盒 授课时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有效铺垫

1、图形的世界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一起看大屏幕(出示长方形),认识吗?你知道长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吗?(指名说,师板书)

再来看(出示长方体),这是新认识的长方体,你还记得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吗?(重点板书:长方体6个面)(前—后,左—右,上—下)

二、寻找联系、引入新知

1、审题读取数据(出示相关数据)关于这个长方体,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读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发现相对的面,颜色相同。)

同学们手中也有一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像老师这样摆放,并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吗?(试一试,并指名指一指)

2、动手填写数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展开与折叠,谁能说一说将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展开后,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将得到一个六个面相连接的平面图形,即长方体展开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知道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得到的长方体的展开图也是不一样的。下面,老师就将这个长方体展开,得到的一个像这样的展开图(出示展开图)。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以及它的展开图,你能分辨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后图形中的哪个部分吗?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展开图,请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做一个活动,先看要求,(出示)活动要求:

(1)判断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将上下左右前后标在展开图的各个面上。

(2)根据长方体各条棱的长度,将合适的数据填在展开图的方框中。明白了吗?动手试试看。

指名试一试,这个同学完成的如何,和你标的一样吗?

反馈:谁能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三、情境引入、探索新知

1、揭示长方体表面积概念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找出了长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联系,那么你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本领知道我们做这样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纸板吗?

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求至少需要多少面积的纸板其实就是求什么?(所有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补充板书)拿出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6个面,体验一下它的表面之和。

2、估计长方体纸盒表面积

谁能先来估计一下这个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并适时的渗透一些估计的方法与技巧。)

3、小组交流并计算

结合这个长方体及它的展开图,想一想,你准备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四人小组内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全班交流与汇报

学生板书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让其他同学给予相应的评价。

5、概括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方法一:6个面面积相加

方法二:计算3个面的面积×2,依据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的特点。方法三:计算三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种方法,谁能说一说,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同之处?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灵活的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要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知道了长宽高,应该怎样计算呢?

6、知识推广

思考:求正方体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

出示课本第16页引导学生完成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标出第个面的长和宽(课本第17页练一练第一题)。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第17页第3题)求洗衣机包装箱的表面积(第17页第2题)

2、拓展练习第17页第4题,分析玻璃缸有几个面,再让学生算一算。第17页第5题,组织学生讨论,要贴的面有哪些,再计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2长高2宽高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ab2ah2bh2用字母表示:S(abahbh)2

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教学用具:课件、多个正方体盒子。

授课时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运用方法

1.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组立体图形,看谁能最先看出: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有8个小正方体)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吗?

2.师:看来仅有观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观察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推想,把你视线所及看不到的在脑海中想到,才会得出正确结论。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用观察和推想这两种方法来探索《露在外面的面》(板书课题)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师(请看大屏幕):一个小正方体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几个?

2.师:继续看大屏幕,这有几个小正方体?

(学生可能回答:有4个小正方体)

师: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上面

的小正方体有3个面露在外面,前边的小正方体也露

出3个面,右边的小正方体也一样,3+3+3=9,所以一

共有9个面)

师追问:不是有四个小正方体吗?你怎么只数了三个?

(学生可能回答:有一个小正方体的面全被挡住了,一个也没露出来,就不用看了)

师生一起按照上面、左面和右面的顺序数露在外面的面。

师:他是这么数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学生可能回答:我先看正面,一共有三个小正方形;

再看上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右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师:谁听清了,他是怎么数的?

(生重复方法)

师生共同按这一方法数。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看左面,也不看下面、后面?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那三个面都被挡住了。)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按小正方体的个数一个一个数的;第二种方法是从不同方向看的,先看上面,再看前面、右面)

师(边演示边总结):第一种是逐一观察每一个小正方体,把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然后再相加;第二种是分别从露出来的三个方向看,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方向数出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然后相加。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3.学生操作

师: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可以怎么摆?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师(结合板书)小结:都是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但由于摆的方式不同,露在外面的面数也不同;即使露在外面的面数相同了,摆法还是不同。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18分)

师:刚才我们用4个小正方体随意摆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数有所不同。现在我们用几个小正方体,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律地摆,露在外面的面数会怎样变化呢?

1.出示合作提示

①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一种方式,之后按照这种方式有规律地摆(如横着摆、竖着摆„„)。

②先由一个小正方体摆起,记下露在外面的面数;再逐个增加小正方体,并依次记录露在外面的小正方形的面数。

③边记录数据边观察,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师:你看懂提示了吗?有几个要求?

什么是有规律地摆?

2.小组合作探索,并填写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6 „„

露在外面的面数

我发现的规律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边说边演示,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并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理。)

预设:

(展示学生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6 „ „

露在外面的面数 5 7 9 11 13 „„

我发现的规律

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就增加2个面

师:每次增加的都是这样2个面吗?你指指看。

师指着上面的面问:这个面不也在变吗?为什么它不算成是增加的面?

(学生可能回答:它虽然有变化,但是这个面没增加,原来的上面被盖住了,又露出一个上面,所以上面没变)

师:原来上面的这个面始终起到了替代的作用,它的个数始终没变,那么我们在数增加的面数时就不用考虑这个替代面了。

师(面向全班):现在,让我们一起看这个表格,如果按这种方式继续摆下去,摆8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多少个?10个小正方体呢?20个呢?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提示学生观察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露出的面数的关系)

四、练习巩固 完成19页练习

五、课堂小结:

上一篇:观察日记植物白菜花下一篇: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