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方案(精选20篇)
1.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方案 篇一
初中数学、物理知识竞赛
方
案
2014年6月日 10
初中数学、物理知识竞赛方案
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制定本知识竞赛方案。
一、活动内容
1、举行以年级为组的数学知识竞赛(七、八年级各为一组)。
2、举行以年级为组的物理知识竞赛。(八年级为一组)。
二、活动时间:
1、数学知识竞赛:2014年6月16日(十六周星期一12:30——14:
30)。
2、物理知识竞赛:2014年6月17日(十六周星期二12:30——14:
30)。
三、评卷时间:
1、数学:2014年6月16日(十六周星期一会议结束后)。
2、物理:2014年6月17日(十六周星期二放学后)。
四、出题及各科参加活动人数:
(一)出题人
初一数学:闵志华
初二数学:闵志华
初二物理:张习鹏
(二)各项活动参加人数:各项活动各组15人(每班限制在5人以内)。
(三)评卷(含登分、统计)人:
数学:陈 军 罗莹
物理:王祥辉康命忠
五、考场设置:
会议室
七、监考:
数学:李洪梅
物理:陈佳华
七、安全工作:
由李剑负总责,参加活动教师协助。
八、摄像:
李剑
九、后勤:
卢作高负总责,相关人员协助。
十、考勤制度:
上面相关教师无特殊事必须参加,有事必须向学校领导请假,以假条为准,凡无故不参加活动者每次按按三节课作息时间计算考勤(评卷也按此计算)。
十一、奖项设置:
各组各科各取前六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李勇老师负责奖状制作及发奖。
注:各出题教师必须于2014年6月16日上午10点前将竞赛试卷打印好交闵志华处,愈期责任自负。
太平小学:理科综合教研组
2014年6月10日
2.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方案 篇二
因此, 在数学课程改革的今天, 在农村初中有效实施数学活动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 就要成功实施数学活动教学。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 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是一起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 教师也要有相应的角色转换意识。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数学活动教学是本次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 更有效地实施数学活动教学,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实施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二、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而不是通过单纯地记忆和机械地模仿进行数学学习。理论研究表明, 几何知识的学习主要以形象思维、直观活动思维为主, 所以要多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七巧板、图案设计、图形平移等内容, 可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 调动数学思维, 在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中学习, 获得发展。同时, 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不同的数学内容,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 使数学活动更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
三、一定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因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这次新课程改革也充分注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而且还充分注意到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处理现实问题, 更加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炼数学问题,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 在数学活动教学中, 要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 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 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应用。总之, 数学活动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四、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数学活动教学的基础。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 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 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 可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教育储蓄、打折销售等数学问题的学习, 都将数学基础知识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为数学知识注入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 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 为了实施好数学活动教学, 更快适应新课程, 要求我们农村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也要有相应的提高。1.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增强职业意识;2.数学教师要坚持参加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 3.数学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4.数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数学观与系统、开放的数学认知结构;5.数学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名学习者, 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信念;6.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积极的研究意识和良好的研究能力。
3.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方案 篇三
一、开拓多方领域促进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的实施
1.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程度。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本身的主体意识是非常强烈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具有非常鲜明的不同于教师的个性特征。初中数学课堂的主体性交流活动,要求教师能够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特性与心理特征进行综合考虑,进而为学生创造和谐的交流氛围与更多的交流机会,最终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完全交给初中阶段的学生主动进行完成。从而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集体与个人等多种交流过程中,不断去重组并完善他们对数学的认知结构,最终使得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强化师生情感交流。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笔者明白一个道理:积极向上的师生情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灵感,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为此,便需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
例如:在对数学教材中“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便尝试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先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熟悉并了解了,并且教师相信同学们对于相似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也都有着非常好的理解了,那么现在希望同学们通过联想日常生活中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情况,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经历这样的情感交流之后,学生便可以通过教师亲切的话语,感受到教师给予大家的充分信任与尊重,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最终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初中階段的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与逻辑性,所以在进行数学课堂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便需要为学生设计出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和数学情境,并且教师通过积极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得到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例如:针对“探索平行线性质”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笔者便尝试将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作为素材用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创新意识与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和提高。笔者首先将人行斑马线、铁轨、塑胶跑道等照片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出来,接着向学生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可以找出相似的例子吗?直线平行的必要条件又是什么呢?”在肯定学生做出的回答之后,笔者又接着提问“两条直线平行的时候,同旁内角、同位角分别存在怎样的关系?”接着导出新的教学内容。另外,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与掌握,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草稿纸上画出任意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和一条与平行线相交的直线,并在其中将八个角标注出来。接着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条直线平行时,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此时的内错角与同旁内角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进行自主思考与相互交流,并最终在交流与实践中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质疑与解惑便是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得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明显增强。
三、鼓励小组合作学习
4.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探究 篇四
回兴中学杨长菊
内容提要: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本文首先提出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背景,然后阐述其含义、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课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最后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初中 数学活动课探究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课型。国家教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实践活动课不是其他课的辅助和附庸,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它不仅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广阔的渠道,而且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根据《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数学实践课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加强学习实践性和体验性,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一、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背景
开设数学活动课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功能——包含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二是创造功能——通过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发展提炼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意数学应用的创造性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三是育人功能——通过数学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诚实、正直、坚忍不拔、不轻率盲从的品质,尊重真理的习惯和严肃的生活态度,形成从整体把握事物,从全局考虑问题,遇到困难不断创设条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事物朝着最优方向发展的优秀品质。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仅侧重于教育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而往往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使学生既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而我们的教学长期脱离实践,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好数学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找不到数学的影子,由此可见,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数学,没有真正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也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
因此,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数学活动课的含义和应遵循的原则
数学活动课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通过数学活动课,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任务中解脱出来,调节学习情趣,轻松有效地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实现学习参与的全面化;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提高,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创造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和实际条件,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A、实践性:数学活动课中,学生应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中
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方学生活动多谈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少谈旋转,因为旋转难度大些。
B、兴趣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数学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C、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
D、两主结合性:所谓两主结合性即以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老师主导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是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不包办代替。但是如果只强调学生主体,缺乏老师的主导,学生可能象一只无头苍蝇嗡嗡乱飞。只有两者结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的重要环节。肯定他们的探究意志,表扬他们的探究精神,都会使学生的精神振奋,自信心增强,参与意识受到激发,数学能力得以提高。比方在活动当中重点引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动手参与,哪怕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1、拓宽延伸课
在完成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适当加深拓宽,充分发挥数学才能解答一些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四边形的中位线知识后,开展了一节关于“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得的四边形与对角线的关系”的活动课。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总结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的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就使数学课内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也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2、实际应用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常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如在教学“比例应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不上树可量得树高?谁不过河可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趣很高,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对“比例应用”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积累了理论经验。再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数学乘方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3、实践操作课
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具体操
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用硬纸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圆台等模型,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了图形变换后,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几个简明的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的图形构成的商标,再着色并配有简炼的广告语,给天城工业区的麻花开发商的汪老板设计商标并加上简洁温馨的解说词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4、游戏活动课
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强,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 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游戏活动形式很多,如下数学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开设数学诊所、数学游乐园等。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记忆、理解所学过的有关几何定理、推论以及逆命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击鼓传花游戏。第一横排的学生传完花,把花交给第二横排的学生,第二横排的学生传完花,又交给第三横排的学生,这样依次传下去。当鼓声一停,花落“甲”同学手中,便叫“甲”起来邀请他的好友“乙”。“甲”说出所学的一个几何定理或推论,让“乙”说出它的逆命题,由全班同学来判断其正误,回答正确各自得10分,有说错的记0分,要求已说过定理、推论不能重复,以小组形式积分,最后评比。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
四、数学实践课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做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实践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的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展示,在教学中要注意:
1)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
2)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3)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数学实践课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
3、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或解决方法。
4、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以质的评估为主
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应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主要评价以下内容: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的有无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五、结论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活动课具有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功能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实现;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相协助,体现了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教师教学的选材等对数学活动课顺利开展的影响比较大,选材不好,课堂活动气氛就不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学校的硬件设备,如直观工具、电脑设备等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影响。
总之,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活动课,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主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教具,通过轻松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研究》
5.西华初中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篇五
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为落实“一轴两翼”工程,加快“书香墨韵”特色学校建设步伐,引领广大师生与经典为友、与名著为伴;引导师生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认知;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实现“打造书墨校园,培养阳光少年,成就儒雅人生”的发展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积极发扬前四届学校“好书伴我成长,书香溢满校园”主题读书活动成果,以《华亭县中小学师生读书活动实施方案》为总纲,创设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全员阅读,同享快乐,润泽经典,濡养生命,陶冶情操,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朗朗,书香氤氲”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2.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师生知识的更新、思维的活跃,提升文化底蕴,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3.积极倡导“我与好书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理念,培养热爱读书的兴趣,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享受阅读,享受经典,完善师生的“精神发育”,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为成长奠基。
4.通过读书活动,使全校师生树立一个享受读书,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使其成为一生之所需,一生以书香为伴。5.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引导老师、家长一同参与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行阅读型班级,阅读型学校,阅读型家庭的建设。
三、活动规划 1.营造氛围
加强“书香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墙壁、橱窗等展示“书香校园”的宣传画、警示语、口号等。班级设立“书香园地”、阅读园地、各类表册制度、黑板报、图书角,加强“书香班级”环境建设,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2.创设平台
建设“三读”阵地(开放校图书室、开辟读书长廊、创建班级电子书库),设立“三读”时间(晨间交流读、午间休闲读、睡前放松读),倡导三个“共读”(同伴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开设阅读课,保证阅读时间。固定读书时间,分为晨读、午间阅读、阅读课、双休日精品读,假期大阅读,提倡并鼓励师生每天自觉读书不少于一小时。3.创新形式。
▲设立“校园读书月”、“读书节”、开好“班级读书会”,集中展示读书成果,掀起读书热潮。
▲举办读书报告会,邀请域内知名人士、名师来校作报告,使师生能够与大师对话。
▲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定期开展中华诗歌散文、国旗下的演讲、读书小报评比、“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读书的乐趣”电子小报展览、“捐赠一本书、感念母校情”捐书活动、读书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以竞赛促进读书活动有效地开展,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
▲充分发挥宣传平台效益。有效利用校园广播,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成立教师读书组织、学术沙龙、开设教师博客、为师生深入学习、为各校广泛交流搭建平台,宣传推广读书经验。
四、保障措施
(1)围绕“五个一”培养目标(练一手漂亮的钢笔或毛笔字,培养一样自己的兴趣爱好,塑造一身儒雅气质,养成一种探究的习惯,掌握一项健身技能),落实“三评价三证书”多元评价系统。建立学生“读书成长册”,引导学生注重素质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学校每学期要进行“读书明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并给予奖励。
(3)树立读书典型。评选表彰读书活动先进教研组、先进个人以及优秀读书笔记、优秀读书心得等,树立典型,推广先进。将教师读书活动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将其作为晋升和评优选先的条件之一。
(4)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结合家庭教育随时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孝道教育、经典美文,落实“大手牵小手”活动,促进家庭阅读,督促家长开展“亲子阅读”、“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活动,营造良好读书氛围,拓宽读书空间。
柳斌曾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优劣、综合素质的高低、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书籍的陶冶和读书的多寡。大阅读教育需要“与书为伴”,让我们大兴师生读书活动高潮,展特色校园文化成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民阅读行动的洪流中去!
教师读书推荐书目(类)
必读书目:
《中国教师报》《56号教室的奇迹》《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 推荐书类:
1、名人传记。名人成长历程里的动人故事对教师学习生活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2、教育家的书。教育家的著作包含着对自身教育理论的针对性思考、自身教育实践的时效性经验,可以对教师具体工作有多方面的启发知指导作用。
3、专业书籍。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书籍,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换代,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课堂教学鲜活。
4、现代科技书。科学技术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读这些书有助于教师了解现代人的心理、感悟现代生活,可增强自己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5、学习方法书。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成功关键,教师了解现代学习理论及方法,对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自身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
学生读书推荐书目(类)
必读书目:
初一:
《西游记》
《繁星·春水》
《骆驼祥子》
《鲁滨逊漂流记》
《朝花夕拾》
初二: 《三国演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人间》
《英语课外阅读拾趣》
《水浒传》
初三:《红楼梦》
《平凡的世界》
《简·爱》
《十万个为什么》
《数理化通俗演义》 推荐选读书类:
1、名人传记类。以名人的成长为榜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2、百科知识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他们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3、文学名著类。开拓知识视野,塑造完美人格。
6.初中数学教研活动反思 篇六
“课程和教材知识”是教师学科知识(pck)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努力发展关于教材研读和使用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的研读和理解。解读“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从而明确要“教什么”;然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教学素材作出选择,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一、通读教材,梳理基本结构,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基本定位。
读懂教材是理清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也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前提。在研读一节课教材时,可以先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理清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读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注重通过主题情境来引出数学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只有充分领会情境的设计意图,才能挖掘它所蕴涵的教学资源,使问题情境增值。
(1)读懂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及关系。新教材中很多问题情境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教师要善于分析主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数学信息与非数学信息,显性信息与隐蔽信息等,并研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挖掘教材主题情境中蕴藏的丰富学习资源。
(2)读懂问题情境中体现的知识点。数学的知识点是指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律等,读懂教材时,要从主题情境中读出基本的知识点,并从知识点的数学本质、表达形式、形成过程等,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思考。
(3)读懂问题情境的展开过程。读教材问题情境的展开过程,如现在很多内容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教材呈现过程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通过教材呈现方式思考对教学方式的启示,思考教材内容的呈现结构与知识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思考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学习过程,从而有效地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4)读懂问题情境中的提示语、留白。教材中常有值得思路、方法的提示语和指明关键知识的旁注,如“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比一比面的大小......”这些提示语或旁注,有点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思路,有的是对学习难点进行点拨,有的是引导学生对结论、方法、规律等进行归纳与总结。教材中还经常会有一些“留白”,为学生的学习探索留下一定的空间。这些提示语或“留白”,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教师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法提示,需要教师仔细揣摩。
2、读懂习题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懂教材中的练习,关键要读懂教材的内容与层次。首先教师要将习题都做一遍,理清每一道习题的功能和教学要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教材中的习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本题,与学生所学知识完全匹配,主要起巩固新知的作用;二是变式题,在信息呈现、问题逆思考等方面变化,起到促进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的作用;三是发展题,如探索实践题、发展提高题、思维开拓题等,起到促进学生综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等作用。教师研读教材时要理清三类习题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习题之间的关系,如理解变式题“变”在哪里,拓展题“拓展点”是什么等,还有思考使用方式和课时分配,从而有目的、有序地组织学生练习,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最后,还要琢磨习题中蕴涵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透过习题的练习功能看到习题的学习功能,从而将习题用足、用好,充分发挥其价值。
二、深度研读,读透教材,理解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在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编写意图后,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进行“追问式”“联系性”“多视角”“延伸性”阅读,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理清知识的纵横联系,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1、开展“追问式”研读,深究核心知识的数学本质,把握教材内隐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步通读教材后,教师要围绕教材核心知识进行“追问式”阅读,即围绕教材核心知识追问自己几个问题,促进对知识的数学本质的理解。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公式法则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教材内隐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2、开展“联系性”研读,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7.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方案 篇七
一、从教学特点来看
由于数学活动课具有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实施灵活, 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直接经验等特点。上好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保持“活动”的特点, 防止把活动课搞成第二“学科”。主要特点有:
1、突出“灵活”。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像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 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活动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课教师惯用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 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 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如低年级可采用游戏的形式, 开展小制作活动;中高年级可开设数学讲座, 微机操作、数学病院, 举办数学学习园地, 数学竞赛等。
2、强调“自主”。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在活动中, 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 广泛地接触事物, 尽量地感知事物, 从中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3、鼓励“创新”。
数学活动课为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开辟了数学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新天地”。在活动中,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下图是一个长方形, 不用计算, 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阴影部分面积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4、提倡“愉悦”。
数学活动课是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 课题的引进要有趣, 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活动内容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需求,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乐、有所得, 活动中要创设欢乐的情境, 形成和谐民主的气氛,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这种愉快的情境中求知、求乐, 享受成功的喜悦。
5、保留“异步”。
数学活动课不像数学学科课一样, 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 最好“优秀”, 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从思想上师生均可完全“放开”, 同一年级同一内容, 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 效果上允许差异, 发展上不受限制,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 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 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
二、从教学内容来看
现行课程的小学数学学科的内容, 是依据教学大纲通过精选的学科基础知识, 它以算术知识为主, 代数、几何、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为辅, 选材规范, 并相对稳定, 科学性、系统性较强,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数学理论和数学基础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取, 可说是依于大纲, 源于教材, 但宽于教材。数学活动课在选取和编拟内容时, 除了按其教学目的考虑内容的教育意义、知识的联系和可接受的程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趣味性
一是课题。数学活动课的课题是开展活动的先导, 编拟的课题应依据内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编写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课题, 起到以题激趣、带趣参与的效果。如《神奇的七巧板》、《击鼓传花》、《扑克牌游戏》、《你会一笔画吗》、《抽屉与苹果》等。
二是内容。内容的新颖性是数学活动课激趣的保证。选取和编拟内容时, 尽量是学生没有见过的或没有听到过的内容, 就是较熟悉的内容也要变化形式, 变化问题角度, 尽可能做到新奇, 有趣。
三是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数学活动课形式的设计依内容力求灵活多样, 富于变幻, 使学生感到活泼有趣。如:数学游戏、数学故事会、数学游艺宫、数学实地考察 (收集标本, 收集资料) 等。
2、增强思考性
儿童学习数学, 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他们的思维。为实现这一目的, 其内容要尽可能地选择、设计出最能揭示数学本质和渗透数学方法, 且有一定梯度和坡度的内容。如, 请每个组的同学照老师这样, 画出等距离的16个点。以每4个点为顶点, 你能画出多少个正方形?
3、强化实践性
活动课程强调动手动脑, 强调“做”,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动”中学, 在“玩”中学。数学活动课也不例外, 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拟时要突出实践, 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 可以安排一些数学学科难以安排的实践应用活动的内容, 这些内容应当反映现实的需要, 应当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在应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三、从组织形式来看
数学学科课多数属静态学习方式, 它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的。数学活动课多数属动态学习方式, 活动时不一定按上课的形式进行,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同桌, 可分组, 可按班级, 也可按年级, 还可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手做, 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时还可通过竞赛, 游戏,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增加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玩中学, 学中玩的乐趣。主要做法有:
1、专题讲座。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 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 介绍好的学习经验, 指导学法。如“数字的由来”、“圆周率的产生”、“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常用速算法”、“怎样预习”、“怎样复习和做作业”等。
2、实际操作。
指导学生制作数学教具、模型、活动课简单教具, 进行一些实际测量, 收集数据的活动等。如一年级可安排制作小计数棒、计数器、动物、植物计数小卡片等。学习几何形体时, 可安排制作简单几何形体。也可安排制作钟面、应用题中相遇问题演示器等。
3、数学游戏。如猜数学谜语, 做数字游戏, 玩数学扑克牌, 游数学王宫等。
4、数学园地。
以校或班办数学园地, 发动学生考察、搜集有关数据、素材, 要求撰写数学园地稿,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摘录数学园地资料,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办数学园地的能力。主要内容有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谜语、数学病院等。
5、微机操作。
具备条件的学校高年级可开设计算机课, 主要讲授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基本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的初步使用, 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综上所述, 数学学科与数学活动课的联系是密切的, 都是传授数学知识, 落实培养目标的必要课程, 但目的意义、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又有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区别。
摘要:新的课改计划实施不久, 难免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概念模糊, 认识不清, 将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混为一谈。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对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求教于同行。
8.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搞好数学活动课教学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要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
开展数学活动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目标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还在影响着很多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用数学的机会很少,用数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描述表达实际问题的机会比较少。而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的情感、心理都会处于积极状态,许多学生都会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就是学困生也会激发出極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信息、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联想创新等都是数学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二、要注重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数学活动课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择的活动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突出操作性,又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数学活动课,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四、要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大面积展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以往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新课程改革则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上,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五、开展数学活动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学活动课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订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认知发展方面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或验证数学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发展方面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活动课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等。
2.要注意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不能将其简单变成制作课或游戏课。现在的劳技课往往有配套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无需学生自己设计,只需按图示操作即可。它培养的只是操作工,而数学活动课的制作要注意让学生动脑筋自行设计图纸,然后完成制作,它培养的是设计师。
3.教师要自始至终参与指导数学活动过程,活动课要进行总结。数学活动课忌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教师要参与指导整堂课的活动过程,注意观察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完成活动任务。活动后的总结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时,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讲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方法及时推广,对不恰当的进行修正。
9.小学数学活动课设计方案 篇九
把小学数学活动课列入新的课程计划,并强调学科与活动课相辅相成,这样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科课的教学重视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但由于学生素质存在着差异,程度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仅靠学科课是不够的。活动课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在动中学,在玩中学,在交流合作中学,让学生通过活动课扩大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形成数学的解决问题意识,进一步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创新才能。
二、活动课的特点
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既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又不重复教材内容,要根据现代教学思想,符合本学科的教材特点,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宽于教材,题目有趣,形式新颖,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新奇好学的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特点概括地说应具有:
1 、活动性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议,数学+活动。数学活动要首先应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些活动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根据学生年龄和活动内容,采取听听、想想、讲讲、如在活动中画画、摆摆、贴贴、剪剪、拼拼、量量、数数、算算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通过操作将某些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
如学生学习了奇数、偶数概念后,利用扑克牌上的数字,研究奇数、偶数相加减后结果的奇偶性,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用不完全归纳总结规律。通过扑克牌很直观地把这些规律具体化、形象化了。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去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趣味性活动要富有趣味,这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活动要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玩。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力求题目有趣、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寻找新的规律,开阔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内容本身不具有趣味性,通过教师提出有趣的问题或活动形式的设计,深深的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如,学习百以内加减法后,可设计 《 快乐颜色 》 活动课,活动要求是通过口算,把图中计算正确的式子的空白处涂上颜色,涂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为了找到图中是什么,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认真地计算,当学生全部算对涂好后,发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出现了,学生脸上露出了无限的喜悦,而不是算题后的辛苦。再如, 20 以内各数的认识学完后,在一次活动课上,利用电脑画面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情景:森林里的小动物开运动会,踊跃报名的小动物可多了。大象校长给它们排队,数一数一共来了多少只小动物?(电脑演示)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左往右一行一行地数,第 n 只小动物是什么?(电脑显示,答对了,我是_,并发出三声叫声或跳动三下,答错了,电脑老师给予鼓励性语言);从上往下一列一列地数,第 n 只小动物是什么;现在老师不告诉你怎样数?第 16只小动物是什么?这样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呈现的独特的声、光、色、形、动画等效果,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按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快慢、动静之间的合理调控,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数序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初步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维的方法,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思考性
活动课要设计出能揭示数学本质和渗透数学方法的内容,凭借这些充满数学逻辑力量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去激励学生勤思、善思、乐思,使学生受到一些现代的较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引导他们善于探索,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维,培养思维品质,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和创造意识。
如学习分解质因数后,出示巧算年龄的题目:有四个孩子,恰好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他们的年龄之积等于 3024 岁,算算这四个孩子的年龄?此题可引导学生利用分解质因数的知识来解答,使学生深入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和应用。再如有一种昆虫,体重增长很快,每过一天体重就增长一倍,第 40 天体重是 40 克,问第几天的体重是 5 克。此题如果循规蹈矩,从正面按顺序推算很困难,如换一角度想从第 40 天往前推,轻而易举就求得答案。
4 、实践性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活动,不仅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获取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而再创造出更多知识。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情形丰富、复杂的特点,设计开放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活动课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活动课设计如,教学乘加、乘减后,设计如下实践练习:公园有两个入口, A 入口的购票规则是大人每人 4 元,小孩每人 2 元; B 入口则是大人、小孩人均 3 元。现有两个家庭 1 号:妈妈带了两个小孩; 2 号:爸妈带了一个小孩入园,该从哪里进入比较省钱?经过列式、计算比较,有的学生认为 1 号家庭从 B 口入园门票为 9 元; 2 号家庭从 A 口入园,门票仅为 8 元;还有的学生认为可分散入园,大人从 B 口入园,小孩从 A 口入园,这样 1 号、 2 号家庭分别仅用去 7 元和 8 元,更省一些。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就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 、协作性
数学活动课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了进一步交流、合作、探索的环境。。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学会创新,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如,学完圆柱、圆锥这一单元,在一次活动课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方式不限,小组长先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有的是记录员,有的是检查者、有的是联络员、有的是总结人,对平时好静的学生也有具体分工。在相互协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中如果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与老师讨论,也可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最终达成共识。通过协作讨论,结果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复习方法,有的小组按教材编排从前到后整理,有的将圆柱、圆锥的知识对比整理;有的列成了表格;有的出了一份测试题。最后教师评价不是面向个人,而是面向全组。这种活动形式,消除了学困生的自卑感;不爱说话的学生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优生在帮助其他学生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感。全体学生在这种竞争、协作中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活动课的课型
活动课的课型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根据活动的目的和内容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来灵活设计相应的、切合实际的课型,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1 、数学游戏课
通过漫游数学王国、猜数字谜、玩数学扑克、开数学门诊、游智慧迷宫、传口令、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活动,师生共同搜集趣题,进行游戏,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2 、思维训练课
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参与速算和巧算、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找规律、几何图形变换与辨认、试试你的判断力、开放性题目训练等活动,不仅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
3 、竞赛活动课
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特点,开展看谁学得又对又快、看谁摆的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从小训练学生参与竞争,不怕竞争,学会竞争的能力。
4 、实践应用课
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5 、动手操作课
10.初中读书月活动的实施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按照“全员参与、以校为本、师生共读、亲子同阅”的思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目标,以“尽享读书之乐,书香伴我行”为主题,在校园内扎实开展师生读书月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好书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使读书月活动开展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特制定此活动方案。
二、活动主题: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三、活动对象:校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5至6月份
五、活动组织:
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组 员:全体班主任
六、活动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成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学校各方力量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制定各年级《读书月活动方案》,尽量做到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所创新。同时制定《读书月倡议书》、《读书月致家长的一封信》。
2、营造校园读书活动氛围。在校园悬挂张贴读书月宣传标语,如“读书、明理、成才”、“读书,为人生奠基”、“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读书让我们更充实”、“等。充分利用橱窗、墙报、黑板报营造校园和班级读书氛围。
3、学校图书室全力配合开展读书月活动,适当增加和延长图书室借阅时间和次数,方便学生和教师到图书室借阅图书。
4、学校列出读书书目,教师做好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5、以班级为单位,认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让读书与教学有机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开展“读书活动话感悟”、“只语片言话感悟”评选活动和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奖励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以促进师生读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6、要求教师做到“四个一”:每天读一篇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文章;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每月读一本教育教学刊物或教育教学名著;每位教师都有一本读书笔记。
7、要求学生做到“四个一”:每天读一篇经典诗文;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每月读一本名著;每位学生都有一本读书笔记。
7、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好书推荐、教育思想碰撞等活动,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活动报到的发布工作。
七、活动步骤
(一)活动启动
1、成立学校首届读书月领导小组,制定总体活动方案和各年级活动方案,明确具体任务。
2、利用晨会时间举行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宣读《读书月倡议书》。
3、发放学生、教师阅读书目。
4、在期末家长会上宣读并分发《读书月致家长的一封信》,鼓励家长在暑假期间为孩子营造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积极参与共读活动。
(二)活动实施
1、在师生中开展假期“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活动。推荐或自选一些书目,通过自读或师生共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阅读。
2、家庭亲子阅读活动。少先队发起倡议,号召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一本好书,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
3、开展“读书活动创意奖”评选活动,鼓励班级在读书月活动中富有创意,形成特色。
4、举办班级和校级“好书伴我行”读书故事会、“小学生读书论坛”活动,为学生创设读书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的形式实现知识与思想的.传递,共享阅读的快乐。
5、在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等活动。
6、建立“读书成长记录”。收集读书活动中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
7.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表彰先进。同时每班宣传一名同学的读书事迹。
8、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评选出优秀手抄报作品学校予以奖励。
11.试论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活动;模式探讨;能力培养
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数学的因子和理念广泛渗透,它可以通过书本学习,也应该应用于生活实际。在初中基础教育中,数学的地位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数学活动课是迷人的,因为它能使学生充满探究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亲切自然。因此这门综合实践课需要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探索。
一、走近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课,它提供给学生参与数学研究探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自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组织游戏、操作工具、计算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在参与中,锻炼思维能力和水平,培养细致观察和想象的习惯,在新型的模式下掌握数学知识。显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
1.基本特性之综合性
数学活动课的综合性来源于两点,首先是课本内容之间的整合,比如代数和几何之间的交叉、推理和计算的关联;其次,是将数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知识相结合,比如三角函数的规律可以在相关建筑中体现,三角形的特点也可以应用于美术构图等等。
2.基本特性之宽广性
所谓宽广,即不被外界范围拘束,不故步自封。数学活动课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因其实践,课堂就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打开了视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领学生进行知识之海的遨游。
3.基本特性之独立性
课堂实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育,不再以教师灌输为全部。数学活动课需要教师的引领,但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指引他们独立地去动手、思考、探究,这种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二、数学活动课的具体应用
1.结合教材,拓展外延
教学需要改革,模式需要优化,课本需要删改,但不论如何变动,课本不能完全抛弃。哪怕是活动实践课,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为主,也应该是基于课本内容的思维发散,而不是恣意地任思路天马行空。教材虽然不能够面面俱到,不能够符合所有学生或是家长的要求,但是教材可以提供思路,提供主题,包括像课本中的一些具体事例,都可以进行挖掘,将其外延拓展,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教材中除了教学正文外还会安排课后练习和“想一想”等相关环节,引导学生巩固知识。这些环节可以成为延伸学生思维空间的有益素材。
2.基于教材,定向思考
初中数学会涉及许多的基本概念、公式和总结性结论,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数学中的精髓,是许多数学家研究出的经典,所以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必须掌握。在活动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探讨
1.对学生的价值
其实在中学,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和项目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不能一味地以知识的掌握为最终目的。在学习方面,学生显然是主体,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动手实践,积极理性思考。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带动全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环境的渲染和熏陶,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激励,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如在教学介绍“指数幂的力量”时,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借鉴相关经验,准备方格棋盘,第一个格子放一粒米,接着第二个格子放两粒米,第三个格子放四粒米,以此类推,每增加一格都乘以二次幂,最终让学生通过游戏实践认识到指数幂的无穷力量。再比如,经典的“测量不同时间影子大小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段分别测量旗杆的影子长短,从而得出有关日照和阴影长短的相关结论。
2.对教师的意义
教师作为引领课堂活动走向的核心人物,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的生动性是评价课堂价值的重要指标。显然,在初中开展数学活动课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当学生能够更好地整理学习资源和材料时,教师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知识传递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展现:比如在有关“概率的计算”内容,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不透明盒子和带颜色的小球,然后让同学摸球,计算摸到某种颜色球的概率是多少,可以分小组合作,得出最后结论。
总之,初中数学活动课是一种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在知识传递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课程,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实践探索中,学生发现数学的奥秘,体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乐趣,不断收获经验,不断历练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新静.初中数学活动课中应用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2).
[2]丁兴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微观理论[J].中国教育,2001(4).
12.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二
一、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
从传统的数学教学观来看,认为数学活动“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即使进行实验也只是所谓的“思想上的实验”(欧拉、拉卡托斯称之为“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只是“智力活动”,或更为直接地说是解题活动,数学家在纸上做数学,数学教师在黑板上讲数学,而学生则每天在课堂上听数学和在纸上做数学题。这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的发现探索活动没有能够真正开展起来。
学生对数学活动课充满了兴趣,有强烈的参与愿望。一次,笔者做了个实验,对任教的七年级的2个班级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班一节数学活动课都没落下,每节活动课都设计很久,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充分地活动起来;而另一个班则暂时忽略了活动课,时间没过多久,后一个班的学生代表就要求增设活动课,后来听他们班主任说,学生们特别羡慕前一个班的同学,课后谈起活动课来说特别有意思,一点也不枯燥也不觉得难学,说通过活动课更喜欢上数学课了,都要求增设活动课。确实,活动课对学生充满了诱惑,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喜欢从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样也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新课程理念下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初中生如果缺乏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潜能不会充分挖掘,但是如果老师的主导变成了包办代替,那么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被扼杀。所以,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例如,活动课“‘石头、剪子、布’游戏”一课,教者可以进行设计,将全班分列,奇数列同学为甲,偶数列同学为乙,同桌两人互相划拳20次,并做好记录。收集整理全班数据,让学生分析,老师点评。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
三、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促进思维活动是活动课的出发点,如果一节课光有学生活动而没有数学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就失去价值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一些偏差,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学生的数学思维却得不到发展。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四、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数学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例如,《设计象形图》一课,在作品展示时,同学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象形图,老师在评价时,可以对每个人都进行了肯定,对设计精妙的同学提出了重点表扬,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数学活动课要注意的问题
1. 数学活动课教师要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本中数学活动课一般只给出了简单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折纸与证明》一课,本次活动课的内容安排在苏科版《图形与证明》(二)结束后,其目的有二:一是说明演绎证明的必要性;二是巩固本章所学的知识。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与课本上的操作证明均偏重于前一部分,与本章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的性质与判定)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课本提供的三个折纸活动由于方法已经给定,操作前学生不需要思考,这使得折纸活动打了折扣。为了弥补这些不足,首先,教者补充了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等边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及判定”这一条目,使得该课更加贴近全章的教学内容;其次,充实操作活动与增加计算,既强化了折叠前的思维又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达到活动、内容、目标的和谐统一。新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唯教材”、“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节课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极好课例。
2. 关于数学活动课的作业设计。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新课型,数学活动课要不要布置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如何设计?笔者以为,有些学生对数学活动课兴趣盎然,他们爱学数学,觉得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所以,适当的课外作业对这些同学是很有作用的,只是教师在布置和检查作业时要注意分层次对待。
例如,《拼图——公式》一课,就可以布置这样的拓展作业: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下图所示,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所以,教师应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13.初中数学教研组组活动计划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组将继续以新课程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提高数学组老师专业素养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实效,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必备的思维能力。
二、活动时间:每周二活动课。
活动地点:多媒体室。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1、本学期继续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学习蓝本,引导数学组老师不断思考和改善课堂教学效率和策略,积极反思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加强和组织数学组老师理论学习,引导和促进本组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2、加强数学组校际交流研讨与学习,开拓数学组老师的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总结,边提炼经验。鼓励数学组老师并把学习的感悟、体验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把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引导数学组老师在提高教学实效的同时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加强教研组的常规管理,常规常抓,常抓常新。
1、向常态工作要质量,以作业规范为抓手,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强化常态工作的质量意识。
(1)要求做到:
①三维目标明确
②精心选择例题
③作业布置要精选与分层,要有针对性
(2)继续加强课外补缺补差,要体现有效性:
①辅导的目标要明确
②要研究考题,针对考题进行辅导 ③要认真分析考试的成绩,及时改进教学
2、加强备课组教研活动,备课组要在学期初制定出本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内容要根据各组的实际(学科的实际、年级的实际等),细化教导处、教研组工作计划的各项要求,以求有效的落实。对所制定的计划,要有执行、检查、评价的过程和机制,备课组的活动要强化教研功能,要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以校为本的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
3、每月要对各教师的备课、听课、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加强毕业班教学研究,(1)要研究考题,把握考试方向;(2)加强分层,强化双基,确保合格率;(3)考试分析要以自查为主,落实基础知识点。(三)加强教研教改, 开展校本教研。
1、切实组织好常规教研,讲究实效,积极参上级部门的教研活动,坚持每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提倡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教学课件,资源共享。
3、加强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达到以老带新,以能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听课节数按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听课10节以上。
4、鼓励和帮助教师总结经验,积极创新,使改善教学方法成为每个教师的的自觉意识,逐步形成教师个人和教研组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5、每位教师上一至二堂公开课,听课后全组认真评议,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教学思想的渗透提出反思。
6、利用数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初
一、初二年级根据学生平时使用“讲学稿”的情况,对学习横做好成长记录,于每一学期评选出“学习带头人”、“学习骨干”、“学习进步之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努力,让学生对数学学科多一分兴趣,多一分热爱,与教师形成教学相长的合力,为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而努力。
14.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篇十四
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
发挥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是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初中数学活动课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活动的主体始终是 学生。可以说,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初中数学活动课程 目标,这是衡量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志。
15.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必要性及措施 篇十五
一、初中数学活动课内涵
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老师指导的实践内容完成课程的学习,初中数学本就是一个相对小学数学而言较为抽象的学科,如果仅仅是依靠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可能没有办法快速、牢固的理解记忆初中数学的知识点.
所以,就需要开设一门数学活动课,通过老师定下主题、引导,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自己动手实践课程相关内容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有意思的活动课还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的必要性
(一)传统数学学科课的缺点
就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老师枯燥的讲解,学生一味地做题,这样的数学教学使得学生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数学成了我国所有学生中最讨厌的学科之一,而且,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还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忆不牢固,仅仅是在刚刚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对这个知识点记住了,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就很容易忘掉知识点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痛苦无聊的消耗时间.
(二)数学活动课的优点
而数学活动课就是数学教学所面对的这些困境的救星,数学活动课的设置,可以让老师脱离无聊枯燥的课本,在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实践中传授学生知识,这样的活动课不仅会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对数学知识点有新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有趣的课程内容,相信学生很难忘记.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及教师对数学活动课必要性的认识
从目前来看,对于初中数学活动课开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校及老师对开设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认识的不够,这样就导致学校没有按照规定开展活动课程,要不就是开展了课程,老师不按照活动课内容进行教学、学校也不管不问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先组织我国各个地区、各个初中学校的负责人进行相关学习,并在学习后与教师分享学习内容,硬性要求学校开设数学活动课程,每个学期最少要有几节活动课,对每次活动课程的开展进行检查,相关部门不定时抽查各个学校的活动课开展情况,对活动课的检查可能会有学校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检查学校活动课开展情况.
(二)针对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
活动课的开展不能只是将一些知识点放在一节课上进行讲解,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混乱,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主题,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能够清楚明了,而且对主题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理解难点去选择,保证活动课的开展能够有效.
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基础的时候,就有老师喜欢把几何图形基础与后面所要学习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知识结合在一起,几何图形本来就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这样只会让学生更难理解这两个知识点,对于几何图形的讲解,老师可以采用剪纸、折纸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制作出不同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自己做的图形讲解图形的知识.
(三)提高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驾驭能力
活动课是一个十分开放的课程,要求老师能够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学生又能够接受的活动课程来,而且,初中生的思想都比较跳跃,在课堂上发言、做活动都可能会导致课程内容“跑题”了,所以,就要求初中数学老师对活动课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驾驭能力.
对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可以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初中生都还是孩子,对一些新鲜的、好玩的事情很容易感兴趣,所以,老师只要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带入到知识点里就好了,如果实在想不到好的上课方式了,就可以几名老师一起分工,每人设计几节课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减小老师设计课程的压力.
在活动课中,活跃的气氛是必需的,老师要怎么控制气氛,怎么把握主题呢?老师可以在出现学生提的问题跑题时,不要过于指责学生,而是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将话题再次引入教学中,当课堂气氛过于热闹,无法控制时,老师就可以适当的拿出教师的威严,将课堂气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切记,老师不可以将气氛破坏掉,良好的气氛可以促进学生们学习.
总结
为了改善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才规定要设置活动课程,但是,活动课设置的必要性、活动课如何设置都没有详细的说明,还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未来,我们可以从加强学校及教师对数学活动课必要性的认识、针对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提高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驾驭能力等方面着手,来设置初中数学的活动课.
参考文献
[1]何莹洁.浅析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必要性以及设置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53.
[2]水玉凤.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6.初中数学活动有效策略探究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开始运用各种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在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后,广大教师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探究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使用探究性学习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时,还有着一些误区,致使课堂探究性活动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真正发挥出课堂探究活动的作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一、影响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原因
1、在设计探究活动时缺少趣味性。比如为了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占用了课堂中的很多时间,但这个情境本身并未能激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有效性不足。
2、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缺少层次性以及思维创新的因素。所设计的问题太过简单,缺少一种可以学生进行感悟和探究以及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参与,而很难体验到探究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
3、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不佳。就形式而言大多是轰轰烈烈的,然而学生缺少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只是一种随波逐流,课堂组织也未能做到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教学中缺少有效的组织,从而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度。一方面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并未养成一种良好的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因为所设计的问题较难,它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出现了思维上的空白,进而就很难深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1、要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既是探究的动力同时也是探究的起点,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解决问题”的状态中,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只有如此,才可以充分激发并凋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究并乐于探究,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单纯的数学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因此也没有太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从现代生产以及生活的实际出发,来创设一些有趣、生动以及新鲜的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和思考。比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使文本例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变动,将题中的“人”改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人”,将题中的地名和校名改成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地名和校名,从而提出和实际生活相符的问题。通过这样一种将文本资源进行巧妙整合的方式,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使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2、要对探究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要突出探究的重點:一节课的时间通常只有45分钟,在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中会存在若干个环节,倘若拘泥于必须将全部的探究过程都完成的话,时间很显然是不够的。要想在这45分钟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益,就必须要科学设计好教学的过程,要合理分配好这45分鐘的时间,尽可能避免无效的时间和无效的环节,从而使目标切实落实到位。针对于教学和发展的问题,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认为,教学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话,那它就只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很明显,探究活动的重点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要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突破重点的内容。倘若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学生的现在发展区,那么这样的探究时间就是无效的。人的认识的开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都是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全面,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探究活动的开展也应当时逐步展开的,要层层递进,要环环相扣,而不能无的放矢。设计要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要有发展的梯度性,学这样生的发展自然也就会顺畅,在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会得到逐步的提升。
3、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探究区别于科学家探究的关键就在于有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同时也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教师不但要在课前科学合理的预设好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还要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和调控。只有如此,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态变化情况,教师才能够采用灵活恰当的提问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决定下一步探究活动的方向以及该选择怎样的引导策略,而不至于在探究活动中太过随意导致偏离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要对探究活动进行不断的优化,以便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只有将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把握好,才能使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创设出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才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17.初中数学竞赛方案 篇十七
为增强我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也为了履行本学期初的教务工作计划,我数学教研组特定于11月21日在八年级学生中举行一次数学竞赛,具体竞赛方案如下:
一、竞赛组织教师:
出卷:李岩;监考:马慧,田丽霞;改卷:李岩。
由于九年级临近中考故不参加,九年级教师做好复习迎考工作。
二、参赛人员:
由八年级各数学教师从班上抽选或组织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每班抽取5名学生参加竞赛。
三、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四、竞赛时间:2013年11月21日(星期四)下午4:50—5:50
五、考场安排:
考场设置在多媒体教室,实行单人单桌考试制度。
六、监考教师务必从严监考,杜绝舞弊现象。改卷教师务必做到公
正、公平。
七、5月25日下午7点前各评卷教师将竞赛试卷交于教务处,请
教务处的同志安排发奖事项。
18.初中数学教研活动简报 篇十八
为了进一步提高新城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给教师之间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新城中学每个双周都会组织一场数学教研活动。3月24日下午,数学教研活动拉开了帷幕。活动地点设在了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教科室白巧娥主任,教务处张敏主任、教务处副主任韩霞以及全体数学教师。会议内容共分为三项:首先由教研组长总结上学期的教研工作,同时针对教务处,教科室及电教室的要求,制定了本学期的教研计划,并详细部署安排了每月的月工作,其次全体教师针对“如何将集体备课切实有效地落到实处”展开了专题研讨,每位教师都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务处张敏主任就教研活动、教案书写和听课记录质量等方面作出补充,韩霞主任对集体备课的落实也提出了新的思路,教科室白巧娥主任作总结,第一次教研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教研活动,引领和指导教师们探讨展开新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以往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努力的方向,真正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
19.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方案 篇十九
讨论性活动也是初中数学较常用的一种活动学习形式, 在课堂内外,师生组成几组,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分析、 反思与总结. 讨论性活动具有相对随意性、 思维性与组织性等特点,前提是某几名学生或教师针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兴趣和爱好,以此组织在一起展开以言论为主要形式的思维学习过程. 讨论性活动实施具有优势互补、 相互吸收经验和教训的作用, 以及启发思维、 引起反思的作用. 由实施讨论性活动,挖掘学生潜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旋转”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对“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区别”的讨论,并展开“图案设计”这一主题的讨论性学习过程. 在讨论活动过程中, 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并听取他人意见,展示旋转理念下,图案设计的不同构思带来的效果. 又如对于“概率初步”中相关知识,针对课题 “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 展开讨论性学习活动 , 分析字母使用概率与键盘设计的联系,由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应用,提升学生数学意识、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二、实施探究性活动,强化实践能力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反思总结为形式,以小组学习为模式,在选择了探究性活动主题,制定活动内容、活动方案、活动计划之后,展开对问题的探究、 实践与学习过程. 探究性活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组织与引导地位,也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与交流反思学习过程, 教师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相互促进与相得益彰. 同时,围绕探究性课题,探究性活动方案有实地调查、实验分析、猜想验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针对性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案,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展开“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的探究性活动,由探究性活动展开小组合作、综合分析与研究过程. 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结合三角形三边、三角的元素,分析两个三角形在不同边角关系时是否能够全等. 小组成员结合猜想、分析、验证、总结与反思,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较为完善的结论,当SSS、SAS、ASA、AAS、 HL(S为边 、A为角 、H为直边 、L为斜边 ) 时 , 两个三角形全等. 另外,也可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由探究性活动强化学生实践探究、互助合作、总结验证能力.
三、实施研究性活动,强化思维能力
研究性活动学习形式,基于学生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在不了解某个课题、问题或知识的细节、性质时, 展开研究性分析、学习与探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了实践性、分析性与合作性特点,从细化的方面研究某个问题的每个方面. 通过研究性学习,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缜密性、 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借助实验、实地探究、考察、查阅资料等学习方法,从细节入手,不断完善与深入学生的思维,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展开 “多边形的 内角和”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其学习问题为“如何分解多边形得出其内角和规律”. 由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展开对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的学习,继而猜想、推理、分析与总结. 由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助合作,得出多边形内角和与其边数有关,计算方法为180 × (n - 2)度. 又如,展开对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角平分线的性质” 等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由研究性学习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
四、实施应用性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 也服务于生活应用. 结合新课改理念下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关注学生应用性活动的实施策略. 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思维性、缜密性、 工具性与应用性特点,可以选取初中数学与生活、生产应用的契合之处,展开应用性活动实施过程,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强化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与技能.
例如: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相关知识时,展开应用性实践活动“水位升高还是降低”,一块石头放入小烧杯中浮在水槽上,之后将石头全部抛入槽中,问抛前与抛后水深的变化情况. 又如,针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展开“从数据谈节水”应用性分析活动,以及“圆”的知识与“设计跑道” 关联紧密,通过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契合点,从而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改教学理念与思想,可以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与学习能力,实施活动课教学策略,以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系统性与步骤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合作与探究. 由讨论性活动、探究性活动、研究性活动、应用性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体验,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探究能力,在活动课主题设计、方案策划、方案实施与经验总结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有效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如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展开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新课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基础、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展开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围绕活动的趣味性、步骤性与过程性,展开逐步学习与深入研究.本文从实施讨论性活动、探究性活动、研究性活动、应用性活动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
20.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方案 篇二十
【关键词】新旧教材 数学活动 初中数学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6-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在不断的修订,数学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数学教材也需要不断地修订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体现独立思考和探索愿望和能力等特点,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是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1]到《数学新课标(2011年版)》中“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形成和应用。”[2]新课标中也别提出对数学活动设计的要求,由此可见,数学活动在数学教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结束前都设置有“数学活动”的栏目。笔者发现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新教材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有哪些改变?希望能为教师对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理解提供帮助,以及为教材编写的修改提供参考。
一、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数量的比较
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安排在每一章末小结的前面,并且每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都由2至3个数学活动组成。其中,在旧版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三个数学活动,而新版教材中有的章只有两个活动。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活动的个数有所删减。第一、二章的活动个数没变,第三、四章都分别从三个减为两个。其中第三章被删掉的活动是一个关于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中,新版教在旧版教材原来的三个活动变为了两个,将“莫比乌斯带”这个活动删掉了。
从活动的总数量来看,新版教材的活动数量较旧版教材而言少了两个。为什么在新版教材中数学活动只少不增呢?教师们应引起注意,也值得思考。为了增加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素材,笔者认为,在删掉其中的活动同时可以换成一个新的数学活动。
二、新旧教材“数学活动”内容的比较
从七年级上册中“数学活动”的内容比较来看,栏目中的数学活动内容变化不大,第一、二章的数学活动几乎没有改变;第三章中的活动有细微的改变,活动1的改变在于题目问题的呈现,基本结构大体一致;活动2的改变在于题目中的问题情境的不同,旧版中的问题情境是用直尺与棋子做平衡实验,而新版教材中变为了木杆与重物的平衡实验。后者较前者来说与生活更贴近,普适性更强,学生更容易学会迁移,因为题目中的木杆与小重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物,而且重物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更容易想到将其替换成任意的具体物体;旧版中用的是尺子与棋子,都是非常具体的实物,且范围比较狭窄,这样以来,就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素材没有更新,数量上有所减少
新教材中的数学活动都是沿用旧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而且几乎是一个字都没有改,素材大都有些偏陈旧了。笔者认为,在素材的选取上应该更具时代性一些,才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关于活动数量的减少,在笔者看来,数学教材中像这种以明确的活动形式存在的数学活动并不多,而且据有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许多一线教师的反应是,教材中提供的数学活动的素材不多,因此,笔者建议,在数学活动的数量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以便教师选择。
2.数学活动内容有细微的调整
首先,新教材对问题的表述作了相应的修改,其中,问题中的情景从一个比较大的范围缩小为一个小的地区,这样修改之后,使问题更贴近生活、情景更实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更利于学生理解;其次,问题的表述更加简明清晰;最后,开放性的问题,旧版教材中是个学生提供了三个具体的收集数据的途径,如报刊、图书、网络等,这样让学生就少了自己动脑思考,从什么地方收集数据、如何收集的过程,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动脑思考的权利,而新版教材正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问题表述上作了优化,问题的表述更简洁了,并且没有限定收集数据的范围和途径,引导学生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再计算出新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怎样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新的数据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旧版本的教材各有各的优缺点,教材的不断改进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材的更换不是说换就换的,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所以说教材中的素材与当下的背景相比很快就会变得陈旧,教材中的活动素材只能尽可能的做到更好,但是最好的活动素材还是来源于生活需要教师去发掘,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探究。好的素材也可以为教材中的活动素材作为参考,因此,教材的完善需要广大的教师学生们一起出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0.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初中数学活动课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节活动方案07-09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07-31
有趣的初中数学活动课11-18
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11-15
初中数学学科评价方案12-17
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下册)12-15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体现“四性”08-14
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6-26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