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成熟”观(精选12篇)
1.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成熟”观 篇一
导干部要树立正确名利观
作者:无名钱包 于 2012-02-02 09:26:36 发表只看该作者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名利观
名利之心人皆有。但名利又像一束魔绳,困惑人、缠绕人,处理不当,就可能为名所累,为利所伤。对待名利,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价值。科学看待名利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尤其是在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与促进党政廉政建设上,显得更为重要。
名利是无时不在的诱惑。常言道:“当党员的,做事不贪图个人名利。”当遇到或提升晋职,或发展受限;或一帆风顺,或事事艰辛;或贪图享受,或甘于清贫这些名利得失的考验如影随形时,关键在于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名利。古有诗人郑板桥“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番晴和,愁雨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告诫人们不要追名逐利;又有著名文学家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告诉人们淡泊世俗名利。否则,贪得再多、捞得再足、地位再高,待到东窗事发时也只能是南柯一梦,每个党员干部应引为鉴戒。
如何看待名利,是检验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对共产党员来说,个人追求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党员干部要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要做慎独慎微、淡泊名利的坚守着。焦裕禄心中有“民利”鞠躬尽瘁做工作;袁隆平面对各类荣誉,冷静待之,将奖金捐赠以表彰科技工作者和扶植新人。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无疑是那些整天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的人的一服促醒剂。
时下,的确有少数党员干部,恶实干而好虚名,吹泡泡、说大话,不仅不为民谋利,还与民争利。共产党人不是不要名,这名首先是勤廉之名,是创先争优之名;不是不要利,这利首先是国家的利、是为人民谋福利。“争名于朝,夺利于市”,绝不是纯粹的共产党人。共产党人要事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要达到忘我境界;要能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要不图名利奉献人民。
所以,在名利面前,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在行动上始终恪守一份理智,以和平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以精进之心对待“事”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2.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成熟”观 篇二
一、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生态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是伴随着人类环保意识觉醒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一种新理念。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生态道德观念的正确与否, 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不同的生态道德观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 而不同的行为方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地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时, 对自然资源就会无所顾忌、随意开采、利用以至浪费;当人类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后, 便会设法维持资源的永续性和系统的良性循环,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道德强调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尊重、珍惜和保护, 注重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良性循环, 是以可持续、和谐发展为理念,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条件的。生态道德作为一种道德, 既反映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又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 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生态道德为人们提高生态觉悟奠定伦理基础, 是人类保护生态平衡的伦理支撑, 是人类获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保障。[1]
(一)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加强生态道德意识培养。
加强生态道德意识培养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动力来源。建设生态文明, 除了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保障外, 更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意识的内涵, 应该包含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尊重、保护自然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维护生态平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人类自身需求和发展。
(二)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着重加强生态道德实践。
生态道德实践作为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社会实践, 通常与人类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生态道德实践的表现形式为社会公共关系行为、行业职业行为、家庭日常生活实践。开展生态道德实践必须结合具体的生产生活活动, 让受教育者在热爱自然界、保护自然界的亲身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三)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评价准则。
确立生态道德评价准则是在一定时期的特定社会环境中, 在一定的生态道德体系下, 对具体的生态道德现象和活动进行善恶价值的判断。生态道德评价对维护社会正常生态道德秩序的重要意义, 不仅体现在发挥生态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调节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还在于形成个人生态道德品质、改善社会生态道德风尚。可以说, 没有生态道德评价就没有生态道德, 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评价准则, 是开展社会主义道德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过程中再生产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功能和能力所需的一般社会劳动。[2]理论界普遍认为, 生态价值是对生态学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深化和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 而理解了的东西可以更好地感觉它。长期以来, 对生态价值的地位和作用的界定有时抛到天上, 有时掉到地下, 从理论层次看, 问题就出在对生态价值判断上。[3]生态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价值意识, 广义的生态价值观是在人与人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对人与自然的价值评价, 狭义的生态价值观是对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反映。也就是说, 生态价值观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整体关系的理解与评价。生态价值观作为价值系统的组成部分, 是特殊的价值意识, 因为价值观的作用形式是渗透, 价值观一旦形成, 会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中, 同时也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 就要树立以下三种核心的观点。
(一)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这就要求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智慧。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 其中包含着无比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蕴涵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信道法自然, 遵循自然法则, 追求天人合一, 信奉众生平等, 关注生命的安全和文明的延续[4]。我国传统的生态保护方法、地方性的生态知识以及大众文化中积淀起来的生态保护经验、生态道德戒律、生态礼仪习俗等, 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诊释。因此, 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方法, 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 并根据我国实际和当今的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
(二) 大力普及生态知识的观点。
大力普及生态知识, 要不断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国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 彻底改变那种视自然界为单纯的物质生产和消费对象的狭隘的功利观念, 培育新的生态价值理念, 树立新的生态行为规范, 而且还要尽快把生态教育纳入各级教育系统, 将生态教育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生产劳动的全过程, 融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5]
(三) 以人为本和以生态环境为本统一的观点。
以人为本与以生态环境为本不是矛盾的, 而是辩证统一的。生态道德强调了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与权利, 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 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地球上, 一切事物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金字塔内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人类一旦侵犯或破坏这种不被人感知的价值, 整个生态系统将会由此失去动态的平衡。同传统道德相比, 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 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与升华。
三、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彻底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的政绩观, 引导各级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政绩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 以生态价值优先、整体利益最大化、未来利益至上为原则, 以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是生态文明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是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 有不少地方官员为了促进GDP的快速增长, 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把上项目、办企业作为增加GDP的主攻点, 结果是项目引来了, 天空变黑了;企业红火了, 青山不见了;当地经济发展了, 环境被污染了。因此必须树立“保护好生态是长久政绩”和“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政绩观, 让官员们从只盯着GDP的增长转到盯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上, 从追求上项目、办企业转到保护生态、科学发展上来。[7]
追求什么样的政绩, 是检验一个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党政干部牢固树立和坚持生态政绩观, 必须做到:一是强化政治修养, 扼制名利观念。政绩热带来的负效应是和追逐名利连在一起的, 而追逐名利会导致腐败。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素养, 正确看待国家利益和个人名利, 把精力集中到改革开放和创一流业绩上来。牢记党的宗旨, 解决好权力是谁给的, 为谁掌权, 如何用权的问题, 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民尽职、为民造福上, 真正干出利国利民的政绩来。二是强化公仆意识, 克服短期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如果党政干部公仆意识淡薄, 时时只为个人名利着想, 急功近利, 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求发展, 在各种场合讲排场、亮身份、显速度, 虽然一时显露了政绩, 讲够了排场, 塑造了形象, 但最终却有害于国家、有害于人民、有害于自己。作为党政干部, 必须加强群众观念, 强化公仆意识, 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8]三是强化生态政绩, 走出政绩误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 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创造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有利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政绩。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 必须实现价值观的生态转向: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理性, 从个人价值诉求转向整体价值诉求, 由单一价值诉求转向综合价值诉求, 从无视成本价值诉求转向生态成本价值诉求。[9]自觉接受生态政绩考核或称绿色政绩考核。[10]就我国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来说, 生态政绩考核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事物, 国家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考核体系。
四、牢固树立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是一种适度节制的绿色消费观, 崇尚以简朴、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 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生态消费观要求人类的消费水平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 做到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自我修复能力, 保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11]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低档次向高档次递进。这种消费需求上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社会的进步状态。但我们不能不看到, 消费需求的跃进所造成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为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设法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党政干部, 有责任和义务以身作则。牢固树立生态消费观,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强化生态教育, 切实提高生态知识水平。
生态知识是影响消费者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情感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态知识的不断强化, 消费者的生态购买意愿趋于增强, 从而可以直接引发生态购买行为。为此, 有必要加强全民生态环境教育, 将提高生态知识水平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范畴。政府应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生态消费知识教育的主导责任, 通过社会教育体系及各种新闻媒介深入持久地开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 同时大力支持民间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的消费者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化、系统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 使消费者真正认识到生态消费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同时了解和掌握生态产品辨识、选择、使用和处置的方法, 消除对生态产品的疑虑和错误认知, 进而促进生态购买行为。
(二) 多措并举, 积极培育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具有特殊作用, 可以直接驱动消费者的生态购买行为。培育消费者生态情感的思路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引导消费者亲身体验、实践和参与, 使之发现生态环境的美好, 从而亲近、向往、热爱自然。此外, 让消费者更加了解和感受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的后果, 并产生恐惧、憎恨等负面情感, 对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行为感到内疚、厌恶、可耻。最终, 消费者在与生态环境的体验和对话中实现生态情感的升华。为此, 政府应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公益和生态营销活动, 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体验。相应地, 消费者也要提高生态审美能力和修养, 培养和强化生态情感。[12]
(三)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增强生态消费责任意识。
人类的发展, 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也不是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 而是要从消费的角度建立一种人、自然、社会相互和谐的关系。传统消费观念中, 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 以满足人们超越于生存发展之外的享乐需要, 用过的物品则被当作垃圾抛弃掉, 这是一种资源耗竭型和环境污染型的消费, 不是资源节约型的消费。这种不负责任的消费时时威胁着地球的承载能力和涵容能力, 并且在社会消费领域造成不公平, 使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为此, 我们不仅要以人为本, 严格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 还要在全社会倡导负责任地消费, 确立消费者的消费义务。[13]
五、牢固树立生态科技观
生态文明的兴起推动科技观的理论变革, 促使生态科技观的形成。尽管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和解决中, 对科技的作用存在不同的认识, 但毋庸置疑的是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实践证明, 只有依靠生态科学技术, 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速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 为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态科技, 是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发展, 把从世界整体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 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 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科技发展的目标、方法和性质之中, 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 以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宗旨。它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其最终目标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4]生态科技具有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人的生态化等特点。生态科技的发展强调以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的多角度发展, 生态科技强调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生态科技观, 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社会的和谐有序, 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一) 牢固树立生态科技观要正确认识、全面把握生态科技观。
生态科技观是对近现代科学技术反思之后的科技理念生态化转向。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而, 党政干部应当避免把科技当成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武器”。引导科技人员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同时, 党政干部在建立科技评价体系时, 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 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 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对科技生态后果的监理调控, 把科技活动置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之下。[15]
(二)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完善生态科技的制度建设, 全面激励科技创新。
生态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增长、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对实现自然、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但科技创新生态化的作用范围广、投资大、风险高, 导致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缺乏动力, 依赖市场调节有难度, 因而需要政府科技政策的导向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激励, 建立适应生态科技要求的经济制度与管理制度。
(三) 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要构建完备的生态科技法律体系。
为了有效防范科技发展和应用中的负面效应, 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 我们既要重视科技法制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完善, 又要突出重点, 加强对重大科技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法律监控。我国虽然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单项法律法规, 但仍然不够健全。因此, 要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堵塞法律漏洞。另外, 我国目前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 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 可操作性差, 在实践中难以执行, 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实行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使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尽快落到实处, 迫使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进程。
摘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 立足现状, 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摆在各级党政干部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成为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全面改革”、“发展”、“生态文明”等关键词在《决定》中多次提及。党政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发动者和组织者。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 迫切要求他们既要改变思维方式, 又要改变行为方式;既要改变生产方式, 又要改变生活方式;既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又要改变社会发展方式。当务之急, 各级党政干部要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生态科技观等五种“生态观”。
3.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篇三
关键词:党员干部;教育;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D2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14-001
一、要引导党员牢固树立谋划发展、促进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政工干部要把促进发展摆在首位,引领广大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用科学的思维来谋事;要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来办事。要破除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集聚人才、凝聚人心的思想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之间要团结共事,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活泼的局面,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出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团结。以党员干部的团结和谐促进单位的团结和谐,以单位的团结和谐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的周围,以人才的优势赢得发展的优势。要解决好为谁干事和为谁发展的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干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解决好靠谁干事和靠谁发展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解决好干事让谁受益和让谁满意的问题,把干事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体现在不断提升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上。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多干顺人心、暖人心的好事,使科学干事的过程成为爱民、富民、惠民的过程,使党员干部的成就指数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相一致。
三、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顾大局、利于长远的思想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下来谋划各项工作。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党员干部要多想全局的事,在谋取局部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全局利益,在谋取当前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做到站高一步、看远一点、想深一些,让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成为大局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把长远的发展和近期的发展统一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遵循规律、注重理性的思想
认识规律,掌握规律,驾驭规律,是科学干事的基本要求。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能靠拍脑袋、拍胸脯干事,要把握发展规律,多一些理性思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以科学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要遵循市场规律,正确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市场资源配置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当前,主要警惕这么几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一是重个人轻集体、把政绩私有化,以谋取个人名利地位作为工作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的个人主义观点;二是重升迁轻事业、把政绩官本化,只要能给本单位带来实际利益就是创了政绩的本位主义思想观念;三是重形式轻实效、把政绩虚假化,喜好做表面文章,贪图表面好看、不讲求实际的形式主义的思想观念;四是重对上轻对下、把政绩功利化,奉行一切惟上是从的为官之道,事事做给上级领导看,不考虑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也不考虑群众的需要和意见的惟上是从的思想观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事业观,积极投身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
4.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成熟”观 篇四
在日前召开的我市深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动员会上,张高丽同志强调:“要使每个党员、干部思想更成熟、党性更坚强、品德更高尚、作风更扎实”。这是我市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的目标,也是对全市所有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那么党员干部如何从自身出发,切实做到思想纯洁、作风纯洁呢?笔者认为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正确的世界观具有价值导向、动机激发等作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本。近些年,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负面的言论流入国内,导致个别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出现了注重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注重实惠、忽视理想,注重索取、忽视奉献,注重享受、忽视奋斗的倾向。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经常思考和解决好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问题,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地为党和人民干干净净地工作。
二是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正确的事业观是人们想事业、干事业、推动事业发展的理想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首先,要坚持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1-
性的试金石,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认认真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本职工作。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官。最后,要正确看待政绩。坚决反对短期行为、表面文章和“形象工程”,密切联系群众,为民服务,廉洁奉公,真正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5.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篇五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资源就成为当今社会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继中国首届人才发展论坛开幕以来,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引发人们的重视,各级各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发现和重用人才。
要想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国家的前途更加辉煌,我们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正确的人才观。
一要有人才危机感。诸葛亮最大的悲剧就是不注重人才的培养,“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以致于丧失蜀国江山;刘邦据说是个无赖,却能君临天下,现在的美国横行世界,都是因为他们拥有天下最好的人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二要树立凭实绩衡量人才的观念。要把实绩作为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的执政资源来自于人民群众。是不是好干部,要人民群众认可。要使用那些人民满意、群众高兴、百姓支持的好干部。在用人上注重扩大民主,充分尊重民意,重视群众公论、避免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从而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践行宗旨、密切
联系群众的良好导向和风气。
6.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篇六
江泽民
行使权力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行为方式。如何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当前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领导干部解决好执政为民的根本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能否正确地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性考验,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长期的根本性课题。总书记的讲话深刻精辟,应认真学习领会。
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中,权力观是起决定作用的。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利益观。讲权力观,首先要正确认识我们手中权力的性质和来源。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是代表人民并领导人民夺取政权,革命胜利以后则要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好各项权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领导干部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国家的安全、发展和富强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团结、富裕和安宁服务,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一代一代的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信守为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正确原则,同时要始终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对权力的监督。这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权力观的重要内容。
如何对待个人利益,是对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的严峻考验。领导干部也有家属亲友,有一己一家的私事要办。作为父母,他们也要为子女的工作和生活考虑。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干部办事,只能在法律、纪律、政策规定的范围之内,按照规定和程序去办,不能搞特殊化,更不能在私下里搞交易,“你帮我办这件事,我帮你办那件事。”当年,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没有工作,在家里发愁。县里有些同志建议焦裕禄给孩子“找个好工作”。焦裕禄严肃地拒绝了这些建议。他说:“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为什么焦裕禄不用县委书记的权力和影响为子女找个好工作最根本的,是他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到权力要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干部的本分,也是对家人的真正关心和爱护。焦守凤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诲,成长为一个好工人、好干部。
权力的基本属性是“公”,来自于公众,服务于公众。领导干部只有始终运用权力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最近看到一份材料,某县几位领导干部因腐败被查处后,人们发现,在他们已就业的子女中,没有一个在农村务农、在企业当工人,也没有一个在“清水衙门”工作,全部在管人、管钱和很有实惠的机关里当干部,或者办企业、当老板。这些干部子女特别优秀吗非但不是,而且有的还是德才俱劣的人。他们的差
7.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成熟”观 篇七
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2007年12月28日)
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关于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精神和具体安排部署,结合自己对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及省、市有关文件政策的学习理解,围绕“党员干部应树立教你教你怎样的政绩观”这一主题,对照分管工作,就党员领导干部“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教你教你怎样树政绩”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思考。应该讲,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将政绩定位于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履行好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
一、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夯实基础
2004年年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坚持求真务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发展观决定着政绩观,政绩观体现着发展观。如果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明确“发展什么”和“教你怎样发展”的问题,那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明确“为谁发展”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说,这为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我除坚持阅读党报、党刊和收听新闻广播外,抓时间、挤时间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这方面理论的学习理解。一是认真参加区委中心组统一组织的理论学习。坚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系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曾庆红同志关于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等篇目,并结合实际撰写出心得体会。二是虚心向实践学习。今年以来,分管战线和分管部门工作很繁重,如征地工作、平改工作、城建体制改革工作等等,这些工作,关系着城市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上级领导要进度、居民群众要利益、相关部门得协调,工作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经常与分管部门领导进行研究,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工作进展也生动地回答了“政绩应该教你教你怎样树”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还加强对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加自觉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落实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中去,才能取得为党增光、为民谋利的政绩。
二、统筹协调,用扎实的工作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8.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六种意识 篇八
连日来,龙高镇的“三查三进三解”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全镇党员干部通过认真学习,深入剖析,达成六种意识,促进了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促进的2012年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树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存有忧患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要面对困难不退缩,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愈挺愈坚。经过失败和挫折的磨练,不但积累了工作经验,也磨练了自己的毅力。实践证明,优势总是在抢抓机遇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心存忧患,深思熟虑,才能在奋进的大潮中抓住机遇,抢先发展。
二是要克服懒散,树立雷厉风行的奋进意识。习惯影响人的一生,也固化人的思维模式,对于一些工作,完全有把握将它完成的更好,但由于惰性,对自己说“再等一会”,“等一等”,时间就在等的过程中流逝,等意识到时,由于时间紧迫,仓促上阵,结果却不尽人意。在工作中一定要克服懒散的思想,养成雷厉风行,遇事不拖的抢先争优的良好习惯,每日早起几分钟,每天少玩一小会,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工作坚决不拖拉。
三是树立细而又细,精益求精的细节意识。思想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要胸存大局,着手细节,不能顾此失
彼,因小失大。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前车之鉴,刻骨铭心,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工作的成败在于严谨,要树立细而又细,实而有实,精益求精的思想,强化精品意识。按照县委李书记在龙高调研时要求,龙高镇各项工作要争一流,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实际的工作之中,用科学缜密的的方法,认真细致的做好每一个细小环节上的工作,确保任何环节不出现纰漏和差错,从而确保本职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是树立与时俱进,永不止步的创新意识。要把本职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就要强化学习,发扬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立足现状,从那些不合时宜,陈旧的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努力捕捉新信息,新机遇,创新工作方法,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充分运用自身有利的条件,自力更生,团结群众,群策群力,共克时艰,在平淡中寻求一线生机,实现新突破。
五是树立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责任意识。一流的责任心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一个人如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就必然能做到办法总比困难多,迸发出自身最大的潜能,奋斗出一片新天地。只有具有了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就不会避实就虚,避重就轻,舍远求近,才能从最基本做起,做好本职工作。
六是树立饮水思源,感恩回报的感恩意识。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共产党员,要常怀感恩之心,虚心接受来自
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悉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工作要严要求,高标准。心胸要宽广,感谢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
9.牢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篇九
2002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不遗余力地抓紧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亦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性战略课题。
实践证明,在全党牢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在倡导学习型政党,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一个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并下决心着力解决好的第一个首要的问题。
如何牢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搞清楚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关于学习的本质
从哲学上讲,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学习活动。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就是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人作为主体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对客体加以改造和利用。而人要改造和利用客体,首先要直接认识和把握客体的规律。也就是说,人生活在世界上,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客观世界加以利用。而人要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首先人的主观世界就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所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要积极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的主观世界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是学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积累起来,系统化,理论化了,就是知识。知识还可以分成书本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毛泽东同志说: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两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一个人只有书本的知识,没有实践知识,或者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不能使二者互相结合起来上升到理性的,全局的高度,得到的就是不完全的知识。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实践学习,真正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完整知识的过程。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的时候就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运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并提出学习要“有的放矢”。在延安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就是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就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样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解决怎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
关于学风
搞清楚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的目的,学风问题也就提出来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脱离实际,无的放矢,是一种坏的学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历史上,脱离实际的学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学风,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应该说,我们现在广大干部的学风基本上还是好的,但是的确也存在著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心浮气躁,无心学习。有的在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面前目眩神迷,没有心思学习,坐不下来,即使参加集体学习,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有的缺少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为学不学习无所谓,忙于应酬,玩心太重,把学习当成负担,用于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是事务主义,以干代学。有的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工作是硬指标,干好了就等于学好了。
三是应付差事,形式主义。有的以读了多少篇著作,代替学懂了,以写了多少读书笔记,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说明学习效果。
四是浅尝辄止,盲目自满。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在精读原著,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有的学习的面单一狭窄,不愿更多学习和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及其他方面有益的知识。
五是庸俗作风,简单对号。有的以实用主义对待科学理论,断章取义,有的搞牵强附会,穿靴戴帽,不甚了了。
六是学用脱节,言行不一。学习不联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有的就事论事,学归学,做归做,有的台上天花乱坠,台下另行其是。
凡此种种,不亦而足。自然学风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也只能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关于学习方法
10.如何树立正确的成长观 周书明 篇十
一、深入学习是成长的基础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当今社会,知识就是资本,就是财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就是气质,就是内在美,它是人格魅力的核心,最容易打动人、折服人,可见,学习就是一种“最清洁的投资”,也是“最好的美容师”。
1、向理论学方法。理论学习能增加一个人的底气,如深入掌握了理论,就掌握了考虑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讲出道道,能够入木三分,能够理出头绪,说话就有深度,就有感染力、号召力,人就充满自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年轻干部有学习理论的便利条件和氛围,更应认真、系统地学习一些经济社会理论,把理论的积累作为增强影响力的主要手段,把学习作为生活的自觉和习惯。
2、向基层学社会。基层是中国社会的根,如果把基层这个根吃透、摸清了,就会对中国社会的枝叶有一定感知。基层有各种社会组织单元,如学校、家庭、企业、协会等等;有各种素质的人,如农民、干部、教师等等;有各种社会中的事,如个体性事务、群体性事务、行政性事务、民间性事务等等。
3、向典范学做人。焦裕禄、孔繁森、史来贺、吴仁宝等等典范人物,牢记职责,不辱使命,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他们没有去刻意追求名利,更多的是注重个人名节,都在群众中赢得了很好的名声。我们年轻干部更应该看得透、远、高,能够受得起清贫,耐得起寂寞,经得起诱惑,顶得住歪风,管得住自己,切实把注意力放到学习、干事上。
二、务实苦干是成长的路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要把干事创业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追求、一种学习的方法,把自己所在额岗位看作是实现个人价值、为党建功立业的舞台,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多做少说,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支持和拥护。
1、按规矩干事让人信。一个国家安定平稳,孔子认为需要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我们是青年干部,更应该带头讲诚信,讲规矩,为青年做好表率,让人民群众相信党和政府的后备力量。不要存在安安稳稳占位子,忙忙碌碌做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的状态,而要做到不让做的,一点就不做;应该做的,百分之百地做;说过要做的,马上就做。
2、多做实事让人服。人生的历史是靠做的事情来记录的,没有做事情的历史是空洞苍白的历史。焦裕禄说过的一句话对我感触很大,“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为他们排忧解难”。我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为什么群众那么服气焦裕禄同志,为什么群众现在还念念不忘焦裕禄同志。我们要把实干作为一种作风和政治品格,要“善谋大事,乐办小事,多办实事”,用一桩桩有意义的往事来记录我们的人生历史。
3、勇于创新让人富。现如今,年轻人在学业有成参加工作后,几乎是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决策,照章办事,不折不扣完成工作任务为主导意识,人们都生活、工作在这种惯圈里,很少有创新、破格而出的意识。
4、敢于吃亏让人随。“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有权威,吃亏吃得你众心归,吃亏吃得你人格闪光辉。”这是《村官李连成》的一段唱腔,说明了干部吃亏的辩证关系。年轻干部要有大风范、大气度,要看的远,首富李嘉诚说过:“有时看似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还有古训“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这些话是用很朴素的方式说明了干部应该怎样看待名利,如何赢得民心。现今,从政风险是很大的,那些不能吃亏、骄奢淫逸、贪污腐败的人是没有人敢跟着干的,跟不好就跟进牢里了。
三、宠辱不惊是成长的心态
内乡县衙有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反映了一个从政的心态。由于年轻干部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系统,经验阅历还不丰富,承载压力的能力有限,因此,年轻干部保持一种积极平稳的从政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1、重用知不足。我们很年轻就被安排在机关的岗位上来,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有很强的能力,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有一定为人民服务的潜力,因此年轻干部受重用之后,要静下来思考工作,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刚坐下位上,就盘算着自己何时可以动一动,要更注重自身积累,注重实干,注重高标准,要不满足工作惯例性干过了,不满足任务一般性完成了,不满足于纵看进步了。
2、弃用更坚韧。年轻干部被弃用时一方面要考虑好为什么从政,是为了高位还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很多,而高官位并不是实现价值的必然条件。另一方面在平凡的岗位上要坚忍不拔,正像郑板桥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以传统的美德做人,以一流的理念做事,以平民的心态做官。
四、个人成长和思想工作实际
1993年开始,我正式踏上了镇平县有线电视台(现在的网络公司)的工作之旅,当那一刻起,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广电人,那一刻起,广电网络就是不断超越自我,高扬青春风帆的绚丽舞台。
模拟电视、IP电视、数字电视三大品牌,相信您不再陌生,并且其中一定有一个就是属于你的,在服务方面,台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创新、求精、贴近、高效的企业精神以及“我们今天从最小、最不起眼、最让用户不满意的事做起、明天才会做的更好”的员工价值观,时刻激励着我们奋进。
我从一名稚嫩地实习生到一位合格的广电人,每一步地成长,每
一份地坚持。离不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培养与信任,在这片梦想之地,我们全体员工精诚所致,为完成一个共同的心愿,为实现公司未来更好、更快的发展稳固根基。我志愿做一块广电的基石,撑起广电传媒事业明日更伟大的辉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很幸运加入这个一天天不断壮大的队伍、幸运有幸加入这个一年年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是企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员工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并带着我们全体员工在向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一点点挺进。将心灵扎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将年轻的信念寄托于一个值得信道的企业,用一腔热血拼搏属于年轻人的一片新天地!中国有句古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这一年公司的发展,个人的进步,太多的往事铭刻于心,这一切感动的经历只会更加深一个信念:我会在广电网络传媒这条大道上一直走下去,奉献广电客户,真真正正的通过努力工作使他们感受到由广电网络的发展而给生活带来地翻天覆的变化,通过广电人的辛勤奉献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其实就在我们每一天地平凡工作中得以实现。
广电网络十八年,虽然成绩以成为过去,但我们深深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个道理。公司以吹响了前进地号角,时代召唤着我们,作为广电公司的一员,我们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信念是一切工作地动力,是方向,是灯塔。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高效的工作。
其次,我们要勤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是我们的能力体现更大的价值。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份力量。再次,作为广电人,我们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把上级的要求、时代的特征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我们要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作为公司的员工,我们要激情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俗话说得好“天道酬勤”,荣誉也总是偏爱那些勤奋工作地人,现在的镇平广电网络公司以从过去的几百户模拟电视,发展到现在几万户数字电视,这个荣誉是所有广电人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所铸造的。但对于我们其实也没有做什么,我们只知道,要对得起自己地岗位,也许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为之奋斗过的岗位时,回首往事,我们会自豪地说:“我曾经为广电网络事业做过点滴贡献,我们也就无怨无悔了。”十八年来,广电网络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发展之路,回顾我们公司十八年来走过的历程,公司的发展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公司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前进,对我们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只有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新的技术,才能更好的为公司做贡献。
春华秋实,耕种收获,演绎的原本是大自然悄无声息的历程;海纳百川,巨浪滔天,也只是水滴于水滴的相撞与涌动,朋友们,作为广电公司的一员,面对着网络数据业务市场的激烈竞争,让我们永远
遵循着“追求客户满意服务”。这一宗旨,程长风破万浪,直撑风帆于平凡的岗位中,少一份懈怠,多一份勤奋;少一份奢华,多一份追求;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用我们的真挚、热情,迎接广电网络姹紫嫣红的明天!
镇平县广电局 周书明
11.浅谈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篇十一
蓝天
(枣庄分公司经理)
摘 要:在国内当前经济环境下,优质人力资源的欠缺已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优秀的职业化员工解决企业用人需求,是当前企业管理十分有研究意义的重要课题。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培养优秀员工的前提条件,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介绍了企业帮助员工树立正确职业观的几种渠道,和在此过程中所应关注的部分要点。
关键词:职业观;优秀员工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内的企业家与管理者,逐渐认识到高素质、职业化的优秀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对于优秀员工需求的急迫性,也充分说明了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支持其自身经营发展的优秀员工。
一个工作者成为优秀员工的前提,是要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念。国内高素质人力资源稀缺和企业优秀员工的匮乏,其根本的成因也是在于国内企业的工作者缺乏正确的职业观,这是由以下几种主要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当前社会环境下,国人普遍缺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中国,许多国人错误的把人生中的某一个目标当成了自己的信仰,致使产生了诸如工作是为了混吃混喝、创业是为了有房有车等等错误的思想。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就很难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价值观的错位会导致一个人对于如何达成自己的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其次是国内当前的教育缺陷。近三十年的国内教育,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是无论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过程中都有着明显的功利化导向,第二是学校教育的目的重“学”而不重“用”,两者的叠加也使得大批的新生代工作者,缺乏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工作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
再次是国内多数企业缺乏保护与培养正确职业观的土壤。国内企业家和管理者们在热切呼喊职业精神的同时,常忽略了对企业内部思想的筛选的重要性,多数抱有“有了优秀员工自然会带动其他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或“等有了优秀员工再把不合适的员工替换掉”的思想,然而优秀员工脱颖而出需要一个逐步展示自己的过程,而思想的传染速度却往往要超过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最终导致不是优秀的职业思想被企业原有的错误思想所感染同化,就是具备优秀理念的员工出于对企业文化环境的抗拒感而主动离开。
最后是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多数缺乏有力的管理技术支持,对于如何甄别员工的职业观优劣、如何培养、发扬和保护员工正确的职业观念等方面缺少正确的方式方法,并且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制约,容易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掉入心理陷阱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以上笔者对造成国内企业的工作者缺乏正确职业观念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上述四点可以看出,国内的人力资源环境显然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优秀员工供给,国内企业要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就必须要从内部着眼,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创造适合优秀员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
企业发展需要员工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同时优良的职业观也是实现员工自身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也就意味着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研究如何在当前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帮助企业内部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企业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应从树立优秀员工榜样、创造企业文化氛围、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和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的进行展开论述。树立优秀员工榜样
衡量优秀员工的标准必然是通过对其行为的界定,优秀员工的可培养性与可复制性决 定了优秀员工必然有一套行为标准,一般员工要想让自己向优秀员工发展靠拢,就需要有相应的行为参照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但是职业观念是一种难以用制度规范来衡量和约束的软性指标,这时候一个正面的优秀员工榜样,就能够通过言行事迹给其他有志于提高自己的员工起到参照作用,使其他员工能够更直观的判断自己言行的正确与否,从而逐步矫正个人职业观念。
人无完人,因此企业在选择优秀员工榜样的时候应该十分慎重,根据不同员工的优秀特质进行有侧重的宣扬,而避免以偏概全,使榜样的某些缺点也扩散影响到其他员工,从而产生负面的榜样效应。
另外,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本身就是员工学习和工作的榜样,古人言“上行下效”,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行为代表着其个人对于各种行为规范的认同,行动的力量远远大于口号,无论企业倡导的是怎样的文化历年与行为规范,员工在日常行为上大多依然是通过对其领导者的观察加以判断,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更应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规范,为下属员工树立行为典范。创造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组织整体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处事的方式,当企业长期积 淀的文化理念被企业多数成员认可并付诸行动,在人固有的从众心理影响下,企业中的每个成员和新加入企业的员工的行为会在无形中改变,逐步向企业文化理念倡导的方向靠拢。所以创造与优秀职业观念相吻合的企业文化环境,对于帮助企业员工树立和纠正正确的职业观、引导员工良好的工作心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六国,其根本在于商鞅变法时期打下的牢固法制基础,赏功罚过律 法分明,企业内部管理也是如此,当员工的某种行为得到企业制度的认可和企业褒奖,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在企业中被更多的员工效仿,当员工的某种行为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和企业的惩处,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被更多的员工引以为戒。为了更好的体现企业倡导的职业观,让员工能够明确衡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和制度应力求与企业倡导的职业观达成一致,约束与企业目标职业观相违背的员工行为,奖励与企业目标职业观相符合的员工行为。
另外,由于受到经验跟知识技能水平的限制,员工有时会发生“好心办坏事”的情况,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企业利益着想,但因为错误的决策和行动反而使企业遭受损失,针对此类情况,企业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在维护制度规范的同时,与此类员工及时进行沟通,即使在同一件事的评判上也应本着公开公正的态度,则其优而褒、则其过而罚,即不破坏制度本身的公正性,又向其本人和其它员工申明企业的态度。提升员工职业素养
树立员工职业观,在完善外因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员工自身的内部因素,员工本 身的意愿在促使优秀员工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帮助员工树立正确职业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行为变化是意识变化的先决条件,因此很有必要持续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简单来说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帮助员工对所在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予以充分认识,给员工灌输正确的团队合作与学习竞争理念,使员工明确企业所期望的优秀员工标准;二是逐步帮助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初期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些固定的工作与学习方法,帮助员工逐步适应和巩固,并通过长期保持进行固化。三是帮助员工做好个人的未来生活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让员工明晰个人未来的目标和了解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所需的付出,引导员工达成良好的工作心态。
12.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成熟”观 篇十二
“亲民总理”温家宝与人民群众亲密接触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4月21日,正在江西农村调研的温总理不忘躬行农事,“踩着松软、狭窄的田埂走到水田边,边与农民道着农家话,边从营养膜里取出秧苗,一把一把抛向空中,秧苗均匀地落到水田里。”2006年11月,温总理在江西农村考察时,路遇农民
正在收割稻子,立即停车走进稻田,拿起镰刀和农民兄弟肩并肩割稻子。2003年除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阜新720米的深井下与矿工一起吃年夜饺子。2004、2005年春节,他依然和基层的老百姓一起度过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总理与人民甘苦与共、其乐融融、谈心交友的一系列佳话,诠释着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情同手足、新版本的鱼水深情。
由此,引申出一个富有时代精神内涵的新话题——提倡“忘职交”。
说起“忘年交”,人们耳熟能详,即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的人们交情深厚成为知己。这里所说的“忘职交”,是指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打破职位高低的界限,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党员领导干部躬行“忘职交”,是由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也是我党历史形成的一大优良传统与作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毛主席教“红小鬼”识字;刘少奇同志与掏粪工人时传祥交朋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长征途中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拜兄弟;以及在全党传为美谈的“朱德的扁担”、“周恩来的纺车”等等,无一不是党的领袖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历史见证。革命前辈用行动昭示世人:党的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同志和朋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最坚决的支持与拥护。这是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思想保证。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许多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高度自觉地和人民群众贴心交友,谱写出“忘职交”的新篇章。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无一例外与人民群众亲密无间,每个人的“交友册”里都有数不清的寻常百姓名字。田间地垅、农院炕头、生产车间乃至扶贫救灾第一线,经常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对“穷朋友”雪中送炭般的救助也许自己已忘记,但人民群众却牢记在心,把他们视为最优秀的儿女、最贴心的朋友、最信赖的领导。他们的高大形象如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百姓心中!
俗话说得好:“近海知水性,近山识鸟音。”和什么人交朋友,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交友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情趣、思想作风。党员领导干部躬行“忘职交”,是贴近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与心声,学习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提高领导公信力、号召力的重要途径。愿不愿亲近“布衣之交”、“患难之交”,是检验领导干部能否“一竿子插到底”、深入一线查实情办实事的试金石。看来,领导干部盘点一下“好友圈”,校正一下“择友观”很有必要。遗憾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社会上消极思想的影响,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了。随着地位的升迁“一阔就变脸”,说话“气粗”了,“架子”变大了,“门坎”提高了,“交际圈”缩小了,与人民群众感情上疏远了、共同语言少了。交朋纳友“嫌贫爱富”者有之;讲究“门当户对”者有之;一心“攀高枝”、“交贵友”者有之;屈尊“傍大款”、“恋小蜜”者亦有之;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作茧自缚,远离基层,颂声盈耳。居则“高朋”满座,行则前呼后拥,衣则精品名牌,食则珍馐琼宴。里三层、外三层的“名流圈”,隔断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剖析一些落马“公仆”的蜕变史,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交友“贵族化”,有些干脆就是被“朋友”拉下水的。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朋结友不可不慎。
看来,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怎样的择友观,和什么人交朋友,并非生活“小节”,而是党性观念、群众观点强不强的具体体现。领导干部放下架子,端正心态,躬行“忘职交”,甘当“小学生”,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这对于我们深察社情民意,体恤百姓疾苦,转变领导作风,保持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启示多多,益处多多。
【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成熟”观】推荐阅读: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六种意识11-09
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党员表率作用06-14
共产党员要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06-09
党员干部树立红线意识10-20
党员干部观《永远的长征》心得体会范例08-30
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07-28
领导对优秀党员的发言09-09
党员干部要做到三敬畏06-22
浅谈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