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2024-10-21

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11篇)

1.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一

浅谈在艺术创作中的几点体会

广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陈其和

在每个人的绘画历程中都经历过从临摹写生在到创作的过程。创作较临摹和写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创作中所涉及的问题比临摹和写生更加的复杂,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对于绘画者的要求更加的全面。在创作中有很多问题并不是单纯技术上的,更有观念以及意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初步搞过一些创作之后,对于艺术创作有了一些感受,下面简单的谈一谈我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一、情感。艺术创作中是抒发艺术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幅画面给观众的第一感受就是他传达了怎样的境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绘画就是通过抒发绘画者的思想感情把情感用绘画的语言方式展现给观众,使观众的心里产生一种共鸣。我们人人有感情,我们的情感是丰富充实的,并且我们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体现在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身上所表现的题材主题以及内容上都是呈现多样化的;有表达喜悦的,有表达悲伤的,有表达平淡天真的,有表达浪漫的,有表达美丽善良的,有表达丑恶恐怖的等等。我们每个人的这些情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悲欢离合,人的一生充满了幸福欢乐和苦难坎坷,这些都真真正正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这些情感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自然的,真挚的。那么体现在绘画中我认为我们所要表达的这些情感没有好坏,高低,雅俗之分,只有我们在表达这些情感的同时是否自然,是否真挚,是否是在用我们的真情来表达。我认为在作品中只要能充分的表达出自然,真挚的情感,作品就能打动每一个观众,因为它能激发出每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所共有的本质的情感世界,是我们的内心深处与画面产生强大的共鸣。经典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自然,真挚的情感。我国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我认为他作品的最成功之处,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的真情流露。他的作品所表现的都是民间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题材,有人说他画的俗,但他俗的自然,俗的真挚。他的作品是那么的可敬,可亲,可爱。在这里,我认为自然真挚的情感都是另我们尊敬的,是严肃的,正直的。就算是表现一些带有恐怖,悲情色彩的题材了也是如此。在中西方绘画中表现这样的题材很多。例如,敦煌绘画中所表现的宗教题材的佛祖舍身饲虎的绘画场面。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描绘的《最后的完餐》中犹大形象。中国民间绘画所表现的门神,天王等等。在欣赏这些经典艺术作品的时候,作品中的形象虽然不象常人所认为的那么美丽,善良。但你在欣赏之时却并不想远离他,有一种为威严正气的精神存在于作品中,除了感受到精神的震撼外,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那是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自己自然真挚的情感。不但在绘画领域中,在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待文艺形式中也是如此。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欣赏之后给你的感受并不是悲哀和丧气,而是使你感觉整部作品是一种正直的悲壮色彩,反而使你的更加喜欢去读它。去我看它,去感觉它。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影片表现的主题是永恒的爱情。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在全球有着极高的票房的收入,除了投入量的资金,高成本的制作外,还有下胪重要有因素就是导演表达出的爱情主题是自然的,真挚的。因为人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这种自然,真挚,纯洁的爱情的。所以这部影片打动了每个观看电影人的心。所以,我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应找到自己内心深处自然,真挚的情感,发掘自己的内心感受,以为自然真挚的情感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在学习传统艺术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习传统优秀艺术家的表现技巧,还要学习他们是怎样用自己的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并不是要求我们去追求前人的那种心境,因为那种心境不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所以他并不自然,也不真挚。比如有人想追求元画的那种心境。那么你内心深处的心境真正的达到了那种平淡天真,清润空灵的状态了吗?如果没有达到,你的作品就会是一种外在的样式,作品呈现出概念化和表面化,人们看久了就会发现内涵不深刻,画面中没有真正的自我,只是一种样式罢了。所以在绘画过程中,我们应带着自己的自然,真挚的情感去创作,我们的色彩,造型,构图都应符合自己内心感受。

二、创作过程中的投入程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情感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作品当中呢?在这里投入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投入程度是一种状态,一种进入到画面当中的状态。我在画画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相距甚远,除了自已的表现能力差以外,还有就是内心深处投入程度不够的原因。只要是身心没有投入进去画中的形象立刻会是一种表面化,概念化和说不出的丑恶感觉。所以你的身心要全部的进入画面,那里有你的感受,有你的情感,你就是画面中的人,画中的景,你已经忘记了你的存在,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感受和情感真正的融入画面,达到一种古人所说的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我国清代山水画家石涛说,作画之时,要心在画中之物。在传统的绘画佳作中,我们能看到传统的艺术家么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我国古代的画论和艺术家也都不同角度的论述了这个问题。在这里,我的认识只局限于此,就不多谈了。

三、冷静,稳定。带有真挚的情感去创作是固然重要的,全身心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在投入情感创作的同时,往往过于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不住画面。我们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把情感恰如其分的表现在我们的画面中。着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中必须冷静,稳定,不浮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的提醒自己是在画画,尽可能的把自己的感受转化为现实的形式化的形象,通过形象的意境传达给观众,从而让观众体会出你的情感。我过明代的花鸟画家徐谓,从他的作品中,你能深深的感受他内心的激情。他之所以把这种情感传达的那么的恰如其分,那时他在创作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冷静,稳定的成分。我们看近代山水画家傅抱石的作品有一种轻灵的洒脱气质,山石树木在他的笔下随意的飞舞,感觉是那

么的漫不经心,自己看来作品中的每个局部却又是非常的精彩与巧妙。可见他在创作过程中,也是经过一翻冷静,沉稳的苦心经营的。而齐白石的作品较前两位冷静,稳定的成分要多一些。冷静,稳定与激情在创作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的多少是没有一定的限制的,它是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个人的情感的体现。我体会在作画过程中,太冷静,太稳定会使作品形象僵化,整幅画面不贯气,作品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也会有所下降,有时太追求沉稳,也会出现紧张,胆怯,越想画好越画不好的情况,而导致最心情浮躁,无法完成作品。所以在作画过程中,冷静,稳定的同时也要多一分激情,多一分勇敢,多一分理直气壮。

四、随机应变。现实的比想象的总是有差距的。想象的总要比现实的完美。就好象有人说一个地方的风景是多么的美丽多么的壮观,你的心中就已经开始勾画出了这处风景的图画,当你看到现实的风景时你会发现和你想象的差距很大。那么在创作过程中,当我们带着感情冷静,勇敢的画出一笔是,发现画面中的一笔和你想象的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想法画下去,就会导致画面局部和局部之间的衔接生硬,没有内在的联系,整体感觉秩序混乱。那么我们怎样把现实的与想象的有机结合起来呢?当现实已经画出这一笔时,你应接受这个现实并根据原有的感受相应的画出下一笔。就如同我们在足球场上踢足球时,你的队友所传出球的落点并不一定那么的准确和恰到好处,但你仍然要想进办法达到你原有的目的————射门得分。所以,作画的过程如同上战场,在有激情,冷静,勇敢的同时,还有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情况,多一分机智,灵活多变的战胜敌人。

五、心态。怎样才能把冷静与激情,控制与随机,勇敢机智良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呢?我想在冷静与激情,控制和随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是最好的结果。这个平衡,我认为是作者时刻调节自己面对画面的能力,是一种心态的平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平常心,只要我们找到了平常平静的心态,也就真正的懂得了怎样去面对一副画面。

总之,我体会在创作过程中,应带着自然真挚的情感。冷静,稳定,勇敢机智,还有一颗平常心去进行创作。

综述,我们的民族是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怎样去继承和发展呢?仅仅是继承传统的技巧和样式么。传统艺术中把艺术格调的高低和人品素质紧密的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人格高尚的人才能创作出感人崇高的作品来。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艺术表现技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传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留给我们的精神美德,是让我们做一个具有传统精神美德的艺术工作者。进而在吸收现代的外来的优秀的艺术营养。努力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中国艺术作品。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我会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2.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二

一、在“领略导语”中感悟文本

导语是编者对每组教材或一篇略读课文的开场白, 也是对一组教材或一篇课文的精彩点评。它主要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纲要性, 导语内涵丰富, 能与作者的思路、情感及文章的中心内涵相通, 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二是导向性, 导语是编者努力让教材贴近学生, 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感悟文本的纽带, 为学生感悟文本和把握中心奠定基础。教学时, 我分三步来组织教学:一读, 感知导语大意, 这段导语告诉我们什么?二议, 从导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本组教材或课文的重点是什么?或文中的精彩之处在哪?用“———”划出, 读读议议。三思, 我们该用怎样情感去读书?去感悟文本?因此, 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领略文本中的“导语”, 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总体感悟。

二、在“朗读”中感悟文本

朗读是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基本策略。“语文课必须上成读书课”,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上, 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将文中的语气、语调、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读出来, 把视觉文字演变成听觉语言, 能生动地再现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思想境界, 从而加深对课文意境的感悟。例如教第3册《坐井观天》一文, 我是这样组织学生感悟文本的: (1) 孩子们:课文讲了一件怎样有趣的事?大家想不想上来演一演? (2) 想演好戏, 就得先读好剧本, 你们能把文中青蛙与小鸟三次对话读懂读深刻吗?借此引导学生找同伴分角色练习朗读, 教师巡视, 参与其中, 同时关注学困生。 (3) 重视倾听, 交流情感, 关注点评。如“你从哪里来?”这句话你会读了吗?要读出怎样的语气?请你读一读。大家都能读出大青蛙疑问语气了吗?又如“朋友别说大话了,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还用飞那么远吗?”又要读怎样情感?点评时, 我以“我认为他 (什么) 读得好, 因为他读出了 (什么) 感情。”或“我觉得他 (什么) 优点读出来了, 但是还有 (什么) 没读好。”等形式组织学生点评。这样, 通过学生充分地读书, 让学生读出文中之意, 悟出文中之理, 感受文中之情, 既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又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在“创境体验”中感悟文本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入选新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好文章, 这为儿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图、录像等各种直观教学手段,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读书、品味、欣赏, 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 使学生产生“目视其文, 耳醉其音, 意会其境, 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教学第5册《爬天都峰》一文, 为诱导学生感悟“我”与老爷爷两次心灵的对话, 从中汲取力量爬上峰顶。教学时, 我是这样进行创境悟情感悟文本的。

1. 谈话启情。

你们登过高山吗?爬过家乡名景双髻山吗?如果有, 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2. 设境创情。

回放课文插图, 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图会文, 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意境, 进入课文角色, 并能单刀直入文本的“聚焦点”创设情境:如情境之一:“我爬得上去吗?”让学生说出“我”当时的内心感受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情境之二:“真叫人发颤”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怎样内心?为下文品读课文, 启发学生领悟其情作好铺垫。

3. 品读悟情。

指导学生精读品味“我”与老爷爷两次感悟心灵的对话:“小朋友, 你也来天都峰?”句中的“也”表现了老爷爷对“我”这么小的孩子来爬天都峰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这句话中“也”又表现了“我”对这么大年纪的老爷爷还来爬天都峰又持怎样感情呢?这样, 谈话启情, 设境创情, 让学生在体验中动情, 在品读中悟情, 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 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 从而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在“理性分析”中感悟文本

语感强调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与特定教学情境中对无声语言的一种直觉与顿悟, 但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言文字, 教师恰当地点拨和精当的分析,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味, 能使抽象语言文字变得鲜明具体的生活画面, 这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教第9册《落花生》一文中, 为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说的两句话含义, 我对课后3题阅读思考分别作了这样修改与补充。

1.“我们”与父亲对落花生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2. 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这样“默默无闻、为民办事、对社会多作贡献”的人吗?请你说说看。

3. 父亲说的话, 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文本结尾写到:“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我”悟出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交流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交流讨论3个重点问题, 让学生抓住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 把文中的人物事情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 把明理与导行联系起来, 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还能实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五、在“对话交流”中感悟文本

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 在文章或训练项目的关键处有出现文本对话框。它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小泡泡”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这些对话框的内容, 或提示文章内容, 或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用及文章写法, 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解读文本。其功能是: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教材变为学本, 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 对应起来, 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因此, 我们根据“对话框”的内容、形式、发挥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 主要分为三种方式, 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1) 交流感悟式。从学生角度说出自己某些方面读书心得和发现, 表示要和学习伙伴交流, 但具体内容藏而不露, 这就需要我们相机诱导, 并给学生共同探究、交流感悟预留空间。 (2) 探究释疑式。从学生角度, 而且是大部分学生都可能提出阅读中产生的某种疑问, 表示要和学习伙伴共同讨论, 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 能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培养学生读书方法上, 提供了思考的价值。 (3) 资源共享式。从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 表达了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某一方面内心体验。引导学生交流共享情感体验,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总之,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 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知和语言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 我们应采用有效措施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领会编者匠心, 激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体验、多交流讨论, 就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文作者从“领略导语, 指导朗读, 设境创情, 理性分析, 琢磨对话”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3.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三

近几年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随着社会生产自动化的普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及有关的课程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安排不适合当前的一体化教学要求,技校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学习积极性也很差,在一年之前学校这方面的硬件也比较落后,导致老师上PLC课也束手无策,枯燥乏味。只能硬着头皮,按照课本的导向来授课,内容讲的也很详细透彻,但效果却绝然相反。

随着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的普及和重视,硬件也得到了提高,在近一年来,本人在PLC教学实践中,严格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教学效果有明显好转。现就本人在PLC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归纳如下:制定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且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任务→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的正确引导→兴趣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现以用PLC改造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举例具体介绍如下:

首先,在备课上要下功夫,具体要摈弃旧教材上的教学安排,同时要非常熟悉学校的与本课程有关的硬件情况,然后制定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且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任务课题,但在制定课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照顾到大部分同学,内容深度不要太深,以最基本知识为主;二是任务课题要新颖,让学生有新鲜感。

接着,老师在上此课题的第一节课时,先给学生多媒体演示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知道本课题在最后出现的结果或能看到的直观的现象或能听到的动听的声音,让学生感到好奇,好奇心越重,最后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越大,这对下面的课题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地基础。本人在上此课题的第一节课时,先带领学生到维修电工PLC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先实物演示了用PLC改造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按按钮控制电动机随时可以正转、反转和停止,学生看了以后现象非常直观,接着又让大部分学生按按钮操作了一遍,学生感到非常好玩,学习兴趣渐浓,就问老师是怎么控制的,和传统的控制线路相比,差别这么大,而又先进。

其次,在学生有强烈好奇心基础上,在下面的讲课中,要贯彻与课题有关的基本知识,正确的引导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才能完成这个课题,达到最终的结果。本人在这个课题中主要讲解了此课题用到的硬件接线有关最基本知识和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如何录入程序,PLC为何不能直接控制电动机正反转,还复习了在机床电气控制中学过的自锁和联锁的含义等内容。注意在讲课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教学,丰富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提问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教、学、做”相统一,重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百闻不如一见,能进行实物演示的地方,要尽可能的演示,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讲课内容完了以后,就轮到学生亲自操作的时候了,这时要进行分组操作练习,在分组时一定要照顾到学习差的学生,在一组里可以同时分配学习好的和差的学生,并选出学习组长,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带动学习差的学生,同时也降低了课堂上老师管理那么多学生的难度。在学生操作期间,可以集中精力巡回指导,集中问题集中讲解,老师只进行总控就可以了,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巡视时一定要重视学习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鼓励他们,让他们最终能得到课题要求的结果,让他们由原来的自暴自弃的自卑感转化为有一种成就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让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重视,这也是转化差生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重视差生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学习好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势和价值。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和综合。如在本课题中,在基本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本人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要求学习快的学生把原来的正反转连续控制改为点动和连续正反转综合控制。同时还给他们在原来线路的基础上设置了几个故障让他们查找,更增加了好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当他们最终得到正确的运行结果后,感到特别自豪,高兴的跳了起来。学习气氛越来越浓,所以学生在操作时特别踊跃,动不动就让老师出新拓展的题目,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浓。

4.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四

肃宁县东泽城小学 杨素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为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功训练。在小学语文课里有讲读、阅读、独立阅读三类课文,阅读课文在类别上占了三分之二。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应抓好“三关”。

一、抓好课前“预习关”

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先导,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学生自主尝试解读课文的过程,既可让学生对以前掌握的阅读方法有迁移运用的机会,又为下一步“导学”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能拨在点子上,导在疑难处,其方法可概括为读、划、思、写。

1、读。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读书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受最深的语句、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划出来。

3、思。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将划出的疑点结合上下文尝试解决。

4、写。将自己解决不了的疑点或问题写下来,在自主交流阶段提出来。

要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课前预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抓好课中“对话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或施教者,而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应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读,读通了才能说,读通了才能交流,读通了才能对话,这读的过程便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其次,要创设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争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例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质疑。

生甲:老师,我认为课本中“焦急而耐心”不妥。

师:为什么呢?

生甲:因为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句话

中不是矛盾吗?

生乙:老师,我也同意这种说法。

生丙:我反对,作者这样写一定有他的道理。

„„

师:是啊,同学们读书真细心,发表的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现在我们谁也不能说服谁。请大家读课文。怎么读?第一,抓事实,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讲清道理。第二,抓情感,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情感来写的?

(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

生:“焦急”是说老奶奶希望早一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不管等多久,她一定要等到周总理的灵车。我也有过这样的心情,上次爸爸打电话说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想早点看,可要等到爸爸回来才有,这种心情不是“焦急而又耐心”吗?1

师:你真不错,还能联系到自己的亲身体会。谁还有补充?

生:“焦急”和“耐心”都是在看周总理的灵车这一件事上,是没有矛盾的。

生:我有补充,作者这样写更能表现老奶奶那种急切的心情,也突出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

„„

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了从否定“焦急而又耐心”的准确性到肯定它的正确.并较好地领悟了老奶奶的心情。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位著名教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各自的愿望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引经据典,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型的代表人物”。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就是两全齐美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对话啊!

语文教学,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情入境地体验,从而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沟通.心灵上的共鸣

三、抓好课后“巩固关”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不能局限于课堂,阅读教学应体现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能在课外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进行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巩固和强化语文能力,丰富知识和情感。我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读写结合:砍去了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作业,增加阅读作业。如学完了《桂林山水》,让学生仿写《家乡的小河》、《家乡的田野》、《门前的荷塘》等。有的课文让学生写读后感。除了利用教材内容,确定读写结合训练形式之外,课外还培养学生阅读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2、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从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喜欢阅读与教科书相关的材料。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课前我就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和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事迹,课后推荐学生阅读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长城》,引导学生看《世界奇观》一书,学习《海上日出》,引导学生阅读《海行杂记》等。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中,从一篇、一类文章扩散去阅读,有利于扩大学生阅读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

3、自我总结。总结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我经常采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最优的学习方法。如:我是怎样预习的,背诵课文的方法,我是怎样看课外书的等,有时让学生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带来的帮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更好地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杨素菊,女,33岁,毕业于沧州师范,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任东泽小学语文教师。

5.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而对于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我认为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钟绍春主任说得特别好:“在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信息技术支撑实施比常规手段好的教与学步骤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这样的步骤称之为整合点。”他虽然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更有效地传递知识和经验。

我认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信息技术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

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只要是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

教师要想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上发挥淋漓尽致,就得掌握用它的时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适时地为教学服务。由于学科的性质的不同,可能课堂教学所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时机有个准确的把握,以保证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效果是最佳的。

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出现在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为新课创设理想的情景,且学生对所要引入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并且能为以后的教学做最理想的铺垫,这时可以尝试使用;其次,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这样的教学环节用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解决起来困难,不形象、不直观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助这方面的力量;最后,为了对文本知识的延伸,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致的概括,需要用到这样必要的手段。

二、利用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上的整合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信息技术运用有个整体的认识,既钟主任所说的“整合点”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模拟各类情境,综合运用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概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为解决教学服务的工具,它的应用往往是解决常规教学中的学生较难理解、不熟悉、缺少感性认识等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而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琢磨,在什么时间、情境下才能更好的完成信息技术的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难点往往出现在如何解决学科重难点的方法上,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但对于何种方法、何种有效地契机来为教学服务,缺少应有的经验,而这也不是简单的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的,虽说教师间的合作可能有所缓解,但毕竟不是教师本身所应达到的。教师不能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有针对性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而这一点,往往体现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对文本的预设上,既突出表现在备课的环节上。由于自身素质和客观原因,教师不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解决课堂的重难点的方法上就有局限性,即使教师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可能放弃。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文字,特别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要只是从文字上去简单地理解文本的意境是不现实的,即使这方面的研究的工作者也需要去仔细揣摩,所以如何降低文本要求,同时能利用有效的手段达到小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形象化的创造是有必要的。记得几年前自己在教学小语《望庐山瀑布》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文,自己也煞费苦心。像钟绍春主任说的那样,多角度的去观察庐山瀑布是理解古诗的切入点,让学生观察实物是不现实的,那么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最好的解决办法。虽然当时条件的不允许,我们地处乡村,不可能了解到庐山的“真面目”,为了更好的教学,自己专门找到一所影楼,利用他们的电脑选取了几幅有关不同角度的庐山瀑布的照片利用投影仪,来让学生观察,教学事半功倍。

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对文本透彻的了解,初步预定出应用信息技术与文本的结合处,同时也要求学校、社会或更多的专业人士尽可能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最有利的条件,成为帮助教师在时间和空间解决教学难题的平台。

二、信息技术如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今后的学习,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不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教学资源的再现,而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资源再现的综合利用,是一种更有效地教育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课堂上的外延,是课后与课堂上的互补,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专业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而现阶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停留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或其它原因,自己本身成了信息技术的拥有者,决策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的因素,就有不可预测性,课堂上总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利用媒体等条件精心设计的环节,就因为学生突然生成的问题而被迫终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只备了课,却忽略了重要的主体——学生。

记得几年曾听过这样的专家讲座:“某国的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借助网络自己研究有目的性的论文。”当时听了,自己也很神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假设:教师能不能用自己对待文本的思考,借助合理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也跟着动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运用上来,可以通过有效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享受信息化的生活,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利用本身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为教师今后的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可能。

6.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六

一、初“读”,整体感知

肖川博士关于语文教学目标有文字、文学、语言的三个层次的论述。在笔者看来,这三个层次都应该是语感培养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提示要求,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语言文字,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继续学习作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课堂上会呈现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和思想去全面感知新的课文。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引导学生带着思考题“‘将’指谁?‘相’指谁?因何不和?又为何和好?”去阅读课文。学生们带着急于探究的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读、去发现,这是学生最原始状态下的感觉,也是最珍贵的,更是教师组织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品“读”,感悟语言

学生的语感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而词句是文章表达的基石,也是概念表达的基本形式。对词句能否正确理解则是对文章内容能否正确理解的基础,换句话说,词句的理解训练也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出它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形象和意蕴,提高语文教学的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1)妙于提示。对于写人、记事文章中对话较多的部分,要让学生把握文中人物的语言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个难点。如《草船借箭》里讲周瑜和诸葛亮交谈的一段话,因为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不容易揣摩,所以他们朗读起来平平淡淡。此时老师要机智巧妙地加上一些提示语,如周瑜他阴险地问:“水上交战,用什么武器最好?”诸葛亮佯装不知周瑜险恶用心,坦然答道:“用箭最好。”由此引出诸葛亮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三天内如若造不出十万支箭,自己甘愿受惩罚。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周瑜用心险恶,步步设计加害诸葛亮,诸葛亮不动声色,神机妙算。学生朗读的语调由原来一板一眼变得时而沉稳,时而急迫,合理再现两人说话时的心境。

(2)耳闻目染。对于一些大部分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课件让画面上的语言形象直接刺激学生的大脑细胞,激发孩子联想和想象,感悟课文内容,内化语言,培养语感。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这一篇课文时,文中描写了草塘的景色“大、绿、绿得有层次”这几个特点。由于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如此景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草塘景象,然后范读,让学生欣赏草塘真实形象,再谈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草塘的景色特点,接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沉醉于作者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提高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3)读写感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推敲词句,丰富语言积淀,形成语感。例如,教师在教学《荷花》这一篇课文时,课前让学生们先自读课文,上课时又让学生们小组读、轮流读、男女生赛读等。学生们就是在这些读中获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荷花之美。教师再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按照自己独有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一些必要的小练笔,以此来进一步巩固读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的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学中得到快速发展。这种以个性感悟为主的课堂,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及时闪现出自己独有的理解,迸发出璀璨的智慧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怎会不充满生机和魅力,显现出生命五彩缤纷的美丽呢?

三、熟“读”,积淀语感

古人曾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要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熟读后快速背诵书面语言,内化语言,来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领略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从而水到渠成地形成良好的语感。如在《长城》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一个“才”字形象地概括出了修建长城的不容易。我们不妨让学生闭眼想象:这有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建设场面是怎样的?想完之后和同学交流交流。于是,学生们的思绪回到了几千年前,有的说看到了无数的劳动人民正在挥汗采石;有的说看到了无数的劳动人民正在烧制城砖;有的说看到了成群的人往山上扛石头,肩上都磨出了血泡;有的说看到了许多的工程方面的专家正在指导劳动人民砌城墙,盖堡垒……这样,长城的建设场面在学生展开想象的过程中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学生对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其民族的自豪感和热爱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也随之油然而生。

7.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七

关键词:小学英语 情趣教学 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88-01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启发丰富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联系生活,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阅读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毛泽东的著名词篇《沁园春·长沙》,全词音韵和谐,手法高超,形象壮美,气魄宏大,确实是一篇杰作。但是学生如果只是读读看看,只了解字面上的意思和一些写作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选择词的开头三句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词的开头三句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首先让学生揣摩“寒秋”两字,大凡诗人对秋的说法不一,有“金秋、清秋、初秋、深秋、晚秋”等等。比较而言,寒秋与深秋最相近,然而仔细品味,寒秋比深秋更添了几多感情色彩。仿佛眼前可见茫茫天地间,寒风凛冽,万物萧瑟,令人自然想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不正是对这“寒秋”两字最好的诠释吗?就在这样旷远的背景中,有一个人“独立”,可想而知,此人决不是一介普通书生。这三句在整首词中并非警策之句,但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想象当时情景,感受诗人激情,接着再读下文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写景叙事的佳句,对毛泽东当时的豪情满怀的体会,必将超越学生的年龄、阅历局限,使自己真正置身其中,领悟到更深更广的内容。就在这样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秋景中,一个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之乐观性格的杰出政治家,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重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联系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因而对他巧妙而艺术的回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就完全能够理解、领悟了。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窄了;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素材是想象力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真、知之不广、知之不深、知之不新,想象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难以插翅飞翔。

教学实践证明,在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字词、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把文章的文字符号变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学生达到领悟文章的更高层次,产生更深更广的教学效果。能够成功地运用联想和想象,会使学生的思维闪耀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教学中的最佳境界,增添教学中的闪光点。从而练就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03

8.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八

1.听老教师的课

我把听课作为成长和进步的需要,而不是把它当作是一种任务,或是做样子给领导看。老教师在处理教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听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角色的转变,由学生时代的学习知识点转变为学习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如何过渡等各个教学环节。

2.虚心向老教师请教

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除了自己找资料解决外,还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我们对教材把握不够,又缺乏经验,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概念自己虽然清楚,但很难在课堂上给学生解释清楚。

3.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习时不可生硬地照办老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听课之前,应先熟悉此章节的内容,初步形成一个自己的教学思路,再借鉴老教师的教学设计,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适当的调整,学习自己认为他处理得好的地方,这样做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合理地借鉴,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能盲目地模仿自己所崇拜教师的风格。

(1)向学生学习

向学生学习他们的学习思路、习惯、做题方法。好的思路、习惯、做题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可以在教学工作中予以借鉴,也可以分享给其他学生;要想教好学生就必须对他们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方能更好地与他们相处,进行教学工作。

(2)向教材学习

高三老师由于会碰到大量的陌生材料题,被难住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锻炼。高考难点要通过做题发现,特别是学生认为难的地方自己要弄懂弄通,并通过讲解和反复练习突破它,多检查、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并弥补之;在教学中我也发现高考的题目涉及的题型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训练,吃透教材的同时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思路

1.狠抓基础

本校学生最普遍的一个特征就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基础较差;高考试题千变万化,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变,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形成的根基。所以复习时最重要的就是根据高考考点回归课本,弄清高考的基础点、能力点,挖掘提高点和突破点,有层次、有针对地复习,查漏补缺,杜绝知识盲点。另外,在全面复习的同时要重视和突出主干知识。复习阶段,一定要定位在“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夯实基础,降低难度。这样才能面对不断变化的高考新题型。(1)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网络。要求学生复习必须立足于课本,熟练掌握教材所涉及内容,指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串通、综合起来,形成网络加以强记,必要时督促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2)要训练学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组織学生有效地复习。

在复习中必须抓住主干知识,以纲带目,突出重点,避免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会影响复习效率。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学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此外,要让学生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消除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同时,在专题训练时,尽量以往届的高考试题为例题。学生知识点不清楚时,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

在第二轮复习中,重视和注意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要掌握好与考点内容相关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并且政治高考试卷从来都不回避社会重点、热点问题。政治一般是以时事为材料来出题,选择题、论述题都可以使用。对这些国内外大事的了解,不仅对提高个人思想觉悟很重要,对于高考取得好成绩也至关重要。热点专题复习时以某一热点作为背景依托,对其进行政治学科内部的多角度思考,与教材的知识点对接,既是对教材知识点的应用,又是对教材知识点的重新梳理。

在最后一个月的复习中,引导学生要注意审题,强化审题意识。高三学生经过多年的训练,缺乏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解题的能力,在解题能力的训练中,审题又是关键,审好题,就等于做对了一半,在审题中,要注意审材料,审范围,审主体,审分值,审设问,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要研究试题题型的设计,提高应试技巧。弄清设问的方向,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答题要确切、简练,书写规范、工整,尽量采取要点式答题。答题时要准确应用政治术语,防止生搬硬套。避免出现答案写得不少,得分却极少的现象。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2.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我校的艺术生较多,对于他们我是重在督促,指出不足;对于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经常与他们分享我自己的高考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9.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九

为基层站所指明了工作方向, 明确自身的工作目的, 增强了工作动力, 提高了工作能力。在以往的工作中, 由于缺乏上级部门的引导和统一部署, 工作起来比较散懒, 漫无目标, 等、靠、推成了工作常态。即使干了也是干劲不足。迷失方向, 没有理想, 没有工作目标, 导致效率低, 成效差。《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实施方案》阐述了无疫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原则, 明确了分工和任务。省、州畜牧业管理局都各自成立了督导组, 省、州、县畜牧业管理局分别成立了专家组。对无疫区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 严格要求, 使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有了紧迫感、压力感, 由压力化作动力, 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适应工作的需求, 从而改变了工作态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更加规范化、痕迹化, 各部门更加协调一致。

在强制免疫方面, 无疫区建设要求, 动物强制免疫的冷链设备必须配齐, 保证疫苗的运输、储藏、使用都按照规范执行, 确保疫苗的质量, 从而保证免疫的确实性、有效性。同时建立了政府领导、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指导监督、养殖企业和个人为责任主体、基层兽医人员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模式, 保证应免动物免疫率达100%, 免疫档案等各项相关记录上下衔接、规范统一和可追溯。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免疫数量, 不把质量关;免疫就是兽医部门的活, 其他部门不参与;只注重免疫注射, 不注重免疫档案规范填写的混沌状况。

在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方面。无疫区建设要求, 参照上级部门的流调和监测实施方案,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本地的方案和计划, 用规范的表格和规范的报告来细化流调和监测工作。只有深入研究、吃透细节, 才能做到各项工作记录横向、纵向统一, 并符合逻辑关系, 实现可追溯。改变过去照葫芦画瓢, 坐在家里编造数据, 粗枝大叶, 草草了事的不良工作习惯。

同时, 各相关部门之间、本部门相关业务人员之间虽然分工不同, 但整个工作是相互贯通的需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要做好口蹄疫的防控工作, 除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外,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站、乡镇兽医站要按照统一的部署, 既要分工负责又要保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做到防疫为主, 以检促防, 监管到位, 最终才能实现无疫的目标。

能更好的宣传畜牧兽医行业, 提高行业知名度。

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民生工程, 也涉及到动物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配合。畜牧部门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详细汇报本行业的相关工作, 让政府的领导不断的了解这个行业, 重视这个行业, 让社会认知这个行业, 无疫区建设恰恰给了我们这个很好的契机。

10.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十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责任。

1. 培养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的打开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如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可以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①你觉得愚公“愚”还是“不愚”?②你认同愚公移山的做法吗?③愚公精神在现代还有现实意义吗?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论据。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有效激发他们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 培养创新思维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初中生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寻找一种独特的见解,甚至会对文本的内容提出质疑。对此,教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在教学《马说》时有个学生认为:千里马造就了伯乐,应该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学生的观点独特,但与作者韩愈的主张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接受作者的主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对学生的见解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循循善诱,启发指导,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性。

3. 培养创新思维重在提高创新能力

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在教《犟龟》这一课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犟龟本来是要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结果却参加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犟龟还算成功吗?这个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多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在不同的分析中,教师应着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才能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就不会被打破,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从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阅历,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向的理解。

3. 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少讲或者不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完成,而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教师的适当引导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学习的伙伴,自由地选择探究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尽量让学生用多种多样的探究方法去解决问题,充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活动,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通过对比感受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对比,在对比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少年闰土”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中年闰土”是个麻木封建的中年农民。通过对比学生更能感受到“少年闰土”的美。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通过想象发展意境美

初中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鼓励他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借景抒情,展现了很深的艺术意境。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让美妙的想象融入到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诵读体会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路历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感美。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能学习教师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着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句子,通过引读,能更直接地体验到文中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11.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体会

引  言

伴随着我国幼儿保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各类学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多。特别是以就业为目标的中职学校,更是将学前教育专业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舞蹈作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它与专业的舞蹈院校以及文艺团体的教学存在明显的不同,与业余舞蹈爱好者的训练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是幼师生特有的教育项目,具有综合性以及特殊性,“以儿童舞蹈为重点,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是每一个拥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所需要贯穿的思想。

由于中职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4-18岁,这对于幼儿教学既是有利的一个方面,同样的也是不利的一个方面。中职生的年龄与幼儿的年龄相对来说相差比较少,同样是富有活力的一群人,相处比较容易;但是另一个方面,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自己都是小孩,没有办法照顾好另一个小孩,舞蹈又是一个需要全身运动的活动,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氛围的把握都十分的重要,14-18岁的青年无法更好的把控教学节奏。总的来说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相对相对简单易学的内容

由于幼儿的年龄都比较的小,因此在教授舞蹈内容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些难度相对较小的,适合幼儿年龄层次学习的舞蹈;而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显著的不同,有些学生缺乏学习舞蹈的天分,对于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内容也没有办法做到熟能生巧,甚至没有办法学会,因此需要充分的考虑每一个老师的身体素质,来设计每一个老师都学的会的舞蹈,保证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学会。

这样做可以使中职院校的学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拥有自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以及精力,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设计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动作,可以让幼儿们更快的学会,让幼儿们能够展示自己学到的东西,以此来增加幼儿的自信心,从小就培养幼儿的舞台素质。

二、促使舞蹈教学与知识以及游戏有机的结合

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从现在的教育实践来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的指出了“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只是这个看法在实践中还是不像在理论中那么被真正承认。而现在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也已经有了长足的提升,素质教学也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将综合性教学代替了单纯的数学、语文、美术课等学科教学,而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也在幼儿园的课堂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性、活泼性、多样性。比如说画一朵花,不是老师教画花就可以了,而是会先说有关花的故事,学唱有关花的歌曲,然后在画画,最后还可以再跳花的舞蹈。这种的教学方式更加的活泼、生动、新颖,适应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所以说,传统的割裂式的舞蹈教学已经不是目前幼儿教育的教学潮流,而应该与知识教育和游戏互相结合,才可以发挥舞蹈在育儿上最大程度的作用。幼儿舞蹈可以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情感、思想和态度,陶冶幼儿的性情。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训练,还可以培养幼儿的乐感,增强幼儿学习和感受舞蹈的兴趣,帮助幼儿培养在集体中能统一协调动作的能力。

三、在舞蹈教学中需要突出童趣性

中职学期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一线的幼儿教学,所以应该体现出儿童特点,将舞蹈教育从成人化的舞蹈组合练习变成儿童化的舞蹈组合。这叫要求了舞蹈教学的童趣性,也要求了中职教师和学生得保持一颗童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体现一些童趣。也就是说,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重点增强舞蹈课的研究,进行舞蹈教育目标、舞蹈教育策略方法的研究,制定出最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课件。对于老师来说,要和班级情况相结合,重点设计舞蹈课。对于学生来说,要保持童心积极参加富有童趣的舞蹈训练,追逐富有幻想的童心,演绎自然天成的童趣。

四、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舞蹈是一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能抒发情感陶冶情操。而幼儿舞蹈又有着自个独特的创编方法,应当多去总结、多去实践、多发现提升学生学习和编排幼儿舞蹈的能力。所以说,作为幼儿教师不应该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艺术技能和基础知识,更加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幼儿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中职学前教育的舞蹈课堂上的指导思想。

五、在教学过程中维持好秩序以及注意学生安全

由于舞蹈需要手脚一起活动,需要学生们都动起来。幼儿的年纪都比较小,好动、活泼是他们的天性。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在一大片的空地上进行。幼儿们一旦没有坐在课桌旁,就开始活动。中职的学前专业的老师年龄一般都比较小,对幼儿也不会严厉,幼儿们就会不听从老师的话,就开始玩耍,吵闹,不听老师上课,影响教学的质量;另外由于舞蹈的本身特点,幼儿们在学习舞蹈的时候容易摔跤,甚至有些学生会相互之间打架,造成受伤,安全不受到保障。

因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一定需要维持好课堂的秩序,老师们需要在上课的时候就和小朋友们说明需要遵守的纪律,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的提醒幼儿要遵守纪律,对于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幼儿也要适时的提出批评;另外对于舞蹈教学安全的维护,首先需要对需要用到的场地进行清扫,防止幼儿摔跤事件的发生,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的让幼儿们拉开一定的距离,对于每一位幼儿也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对于有冲突的幼儿要及时的进行处理,避免打架事件的发生。

结束语

如今,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素质教育也在不断的深化中,对于以学前教育为主要专业的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对于幼儿教育中最主要的舞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拥有足够的耐心,改善舞蹈教学的质量,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会舞蹈,学到知识,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也是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侯颖.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2]林秀梅.“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初探[J].2014(33).

[3]王丹月.浅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

上一篇:最新行政执法考试题库下一篇:童年挖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