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梦小学生一年级作文

2024-06-17

画之梦小学生一年级作文(共6篇)

1.画之梦小学生一年级作文 篇一

傍晚,明月渐渐升入高空。几朵灰云遮住了明月的半边,使明月黯淡下来……

“叽叽叽――”悠长的叫声响彻了宁静的村庄,喜鹊被升入天空的明月而惊吓到,飞上空中。“呼呼呼――”清凉的晚风拂过我的脸颊,伴随着一阵阵蝉的鸣叫。鸣蝉时而高,时而低,时而舒缓,时而低沉,时而雄厚。这个深幽的村庄像坠入梦境声色兼备,动静皆宜啊!

走在僻静的小路上,远远望去,稻田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稻花香,“呱呱呱――”田里传来那青蛙柔和的叫声,小村庄里的农民正坐在小院里谈论着今年的丰收成果怎么样!顿时静谧的夏夜热闹起来,有些嗑嗑瓜子喝着茶,有些喝喝小酒,还有些在认真地读书。

抬头仰望天空稀疏的星星闪烁着渺小的光芒,乌云密布在空中,透过云隙明月被乌云遮住的紧紧,但还能看见那细小的月光,突然,山前低落两三点雨滴。雨滴已洒向山前。

雨慢慢地下着,我过了小溪上的小桥上转了个弯,啊!那不是以前相识的茅店,怎么突然出现?真是太棒了!

傍夜,静谧的夏夜恢复了宁静的状态,村庄里的每家每户都熄灭烛火,青蛙和蝉停止了叫声,似乎是听见了了农民的呼噜声和均匀的呼吸声……

2.画之梦小学生一年级作文 篇二

综上可得, 至宋, “气韵”一词的使用范畴已经由人物品藻延及表现对象特质、创作主体气质风神、由技法形象而成的作品风貌。“中国山水画绘画的气韵作用远远超过了塑造形体的要求, 成为表达画家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1]在艺术作品中, “气韵”之“气”为表现对象———宇宙万物本身阴阳变幻的生命活力, 为作者由才学、品格、禀赋形成的精神气质, 以及作品的蓬勃生命力。“气”是物质生命生存变幻的活力, 它通过创作主体的审美思维, 把融合了主体、客体、有法无定法之笔墨的生命活力、生命状态和生命境界, 灌注到艺术作品中, 呈现出盎然、丰富的生命活力;“气韵”之“韵”原义为和谐悦耳的声音, 至宋已为宇宙万物所呈现的某种韵度情态、创作主体的风神, 以及作品在形象处理、节奏、结构等方面的风致意味。“气”, 侧重于生命活力, 使艺术作品“活”起来;“韵”, 趋向于风度韵致, 使艺术作品“动”得有某种风味节奏。没有气, 韵就无从托载;富有韵, 作品才“楚楚动人”。

一、“气韵”在宋代山水诗、画中体现为一阴一阳的和谐节奏

这也是宋代艺术“气韵”的主要部分。宋人重形而上之“道”、“理”, 故相对地在艺术创作中对万事万物形而下之“气”也特别关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万物与生命同源, 宇宙处于一个广义的生命形态中, 气韵是显现于艺术品中的这个终极的生命形态的象征。既然气是万物化始的本源, 当然也就是生命和精神的起因。”[2]因而, “气”的特点在于生命活力, 在于运动变化, 宋代的山水诗、画尤其多地表现了有无、虚实、动静、远近、明暗、曲直、高低、大小、今昔、浓淡、粗细等方面的阴阳变动。先且看几首宋代山水诗: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深浅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刘敞《谓语登城二首》 (其一)

渭流屈曲成大篆, 书破野色为绿纸。———黄庶《游石瓮寺》

近岭已看看远岭, 连峰不爱爱孤峰。一丘一壑知何意, 疏尽官人著牧童。———杨万里《过谢家湾

花带露寒无戏蝶, 草连云暗有寒鸦。———朱牟《春阴》

白首重来一梦中, 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 倚枕犹闻半夜钟。———孙觌《枫桥三绝》 (选一)

苑墙曲曲柳冥冥, 人静山空见一灯。荷叶如云香不断, 小船摇曳入西陵。———姜夔《湖上寓居杂咏》

小船停浆逐潮还, 四五人家住一湾。贪看晓光侵月色, 不知云气失前山。———徐照《舟上》

宋代诸多山水诗要么像前四首一样以对立互动的字眼直接形容水色山光的阴阳变化, 直接道破了事物之气的运动节奏, 要么像后三首一样, 诗歌内容中“气”的运动流通包含在物自身的改变, 或者物与物、我与物的关系改变中, 需要读者用想象、联想展开景物、事情的发生动态长卷, 方可观感到有对比、有开合的运动节奏, 这种包孕阴阳变化律拍于诗歌逻辑的方式则相对含蓄, 对读者的感知力要求更高。但无论是前种开门见山的方式还是后种别有洞天的方式, 都释放出了生命元气一阴一阳、一开一阖、交错相生的和谐节奏感。而宋代山水画, 将阴阳变化的韵律感托载在同一个意象的不同角度、不同意象间的对称呼应关系、构图结构、笔墨这几种因素中。就山的形态而言, 有耸拨、偃蹇、顾盼、朝揖、箕踞、盘礴等之别, 同一座山的山面与山背、山侧也有差别;就水的形态而言, 有广渺、深静、欢跃、汪洋、回环等之别, 同一条江河, S型曲线兼伸展的直线;就众意象形成的关系而言, 有刘松年《蜀道图》式的山静云动、山实云虚、树直路弯、树深水浅等表现对象之间气韵的大循环、大流动;就图画结构布局而言, 有近密远疏、近大远小、近深远浅、前低后高等结构之间的生气流动;就笔墨而言, 有夏圭《观瀑图》式的浓淡、枯湿、粗细、徐疾、勾勒渲染、虚实等双方的交错, 宋代山水绘画笔墨变化已极致丰富淳熟, 生气灌注, 韵律和谐。

宋代山水诗画通过作品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虚实相生、疏密相间、参差有秩等阴阳的流转变动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气韵调。

二、“气韵”在宋代山水诗、画中体现为物我相通的生命灵境

在宋代山水诗、画中, 创作主客体的关系往往是平等的, 山水景物有着自身的风姿神韵, 审美主体也有自己的气度风韵。山水自然的气韵不被审美创作主体的气韵所掩盖, 审美创作主体的气韵也不被山水自然的气韵所遮挡。两者的生命元气是自在无待的, 又是共在通融的, 还颇有几分对话的乐趣。在唐代, 山水诗歌的最高传统是类似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气韵, 情景交融, 浑然天成, 兼顾了“言志”、“缘情”的双重标准。然而细细品来, “言志”、“缘情”都说明了主客体的不对等关系, 在气韵方面, 审美主体也强势于审美客体, 终究少了些主客体交融时平等对话的生命灵境。宋代山水诗则在这一点上下工夫, 形成了与“雄浑”对峙的“灵境”, 作者与自然之气间的交互, 是双方间的流转回环, 而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倾泻, 韵律的呈现为均匀对等之美, “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宋初石介诗:“山驿萧条酒倦倾, 嘉陵相背去无情。临流不忍轻相别, 吟听潺湲坐到明。” (《泥溪驿中作》) 就显示出物我相融的灵境, 但杨万里在这方面做得是最出色的。“前山欺我船兀兀, 结约江妃行小谲。乘我船摇忽远逃, 见我船定还孤出。老夫敢与山争强, 受侮不可更当。醉立船头看到夕, 不知山於何许藏。” (《夜宿东渚放歌》) 在他笔下, 山水自然变成了人, 与诗人处于同等地位, 呈现出活泼、天真的风貌, 忽远忽近、忽群忽单地和诗人开起了玩笑, 而诗人不服老, 不甘心被戏弄, 把酒乘兴, 奋力直追, 却又发现山藏之夭夭。可见, 山是喜欢开玩笑、捉弄人的小顽童, 诗人是不服老、不言输的老顽童。一少一老, 一逗一追, 一追一躲之间, 谁也没占到便宜。山的生命之气和诗人的生命之气产生流通, 流出一分, 则输入一分;输入一分, 又流出一分, 不多不少。在杨万里诸多山水诗作里, 物我之气的这种流通节奏均匀和谐, 呈现出平等通达的生命灵境与气韵, 开拓了宋代山水诗的表现空间, 清人潘定桂在《读杨诚斋诗集》中评论“精灵独辟一山川”是也。而宋代山水画, 也在力图达成宋诗灵境中审美主客体之间平等和谐对等关系———生气流转之节奏韵律。宋画士细细品味着物我、物物两者之间的关系, 笔下的山水世界, 也充满了人情、人味儿。如刘松年的《醉僧图》与《斗茶图》两幅图, 前者为一僧酒醉于松树下, 后者为四人煮茶品茶谈茶道, 亦在松下。《醉僧图》中的松树粗壮扭结, 松枝松叶由墨挥洒晕染而成, 其气肆姿不拘, 好似一个醉酒之人, 和松下狂放的醉僧共饮相应;《斗茶图》中的松树则枝叶根根分明, 体整叶茂, 神清骨高, 其姿势微微向人倾, 好像一位品格高尚之士在聆听几位茶友茶道之谈, 且时而加入品香、品谈。两幅图中自然景物的“活趣”更加证明了宋代山水画中的万物富有人的灵性, 山川世界的状貌, 展示出一种人化的元气淋漓的姿容。山川自然和人为平等的对话关系, 彼此的生命之气交汇融合, 形成了既不能增一分, 也不能减一分的气度妙韵。宋代山水诗、画将物我之气通融回转的灵韵诠释到了极致。

三、“气韵”在宋代山水诗、画中体现为某种意境的悠长余味

北宋范温在论述气韵时说:“盖尝闻之撞钟, 大声已去, 余音复来, 悠扬婉转, 声外之音, 其是之谓矣。” (7) 其实就是形象地把艺术气象之余味比作空中弥漫的悠远钟声, 范温所推崇的这种气韵形式, 流动悠长, 其实是钟嵘“滋味说”的发展, 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传统。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也道:“古诗、苏、李、曹、刘、陶、阮, 本不期于咏物, 而咏物之工, 卓然天成, 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 视《三百篇》几于无愧。”“情真”、“味长”、“气盛”三者综合, 恰是范温所推崇的气韵形成要素。唯有情真, 物物之气、物我之气才能真正融合;唯有气盛, 物、我、作品才能有足够感染受众的生命力量;唯有味长, 气才能久久不散, 萦绕着继续生命的节奏。由于情感的多变性、物性的各异性, 诗、画所营造的意境类型是丰富的。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即列出了二十四种不同的诗境风格, 依次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等, 清代黄钺模仿司空图在《二十四画品》中也列出了各种画境风格, 依序为“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等, 其实除去“气韵”和“性灵”, 其他的才是画境风格, “气韵”与“性灵”是佳品自然而然而有的韵貌。总体来看, 众多意境风格类型宋代山水诗、画皆有, 更具体地说, 孤寂清冷、清幽萧远、平和冲淡、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轻快活泼、萧瑟悲凉、奇倔劲峭、瑰丽诡谲等诸意境都能有韵外之致的表现。“霜后丹枫照曲堤, 酒阑明月下前溪。石楼夜半云中啸, 惊起沙禽过水西。” (蔡襄《忆从尹师鲁宿香山石楼》) 诗歌描述了诗人曾经夜宿平顶香山寺的经历, 前两句详写夜晚香山寺的景色, 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韵致。突然, 山上石楼半夜的钟声响起, “啸”至“云中”, 声音洪大、悠扬, 弥漫至很大很远的时空, “惊”得“沙禽”噗通噗通拍起翅膀飞过了“水西”。整首诗以动衬静, 意境闲静清雅, 沙禽的受惊, 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生趣。语言描述结束了, 但读者由于通融了诗人之气、表现对象之气, 还继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 脑海中似乎还余荡着悠远的钟声, 想象着沙禽受惊之后又去了哪里。再如“春阴野垂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整首诗先营造了清幽古朴的意境, “看”、“生”两个持续性的动词再度拉长了诗歌时间, 使得读者脑海中人观潮的过程得以延续, 潮生潮退, 个中滋味, 究作怎想, 意味无限, 气韵绵长。还有“快雨不相期, 平湖忽萧飒。坐久日明檐, 繁声静中灭。” (刘子翚《清湖骤雨》) 这首诗的气韵不仅来源于动静、阴阳变动的节奏感, 也来自于读者之气与诗人之气的通融, 读者似乎就是那“久坐”的诗人, 静观了万物由在雨中发出各种被敲打的声响, 到雨去之后又归于宁静的过程, 放回评:“幽远淡泊, 有无穷之味”。 (8) 还有诸多山水诗作如“岸阔墙稀波渺茫, 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 一半秋山带夕阳。” (寇准《书河上亭壁》) 、“自把孤樽擘蟹斟, 荻花洲渚月平林。一江秋色无人管, 柔橹风前夜语深。” (萧立之《第四桥》) 等等, 都延续了唐风的意境与气韵。而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风格更笼统一些, 大致可分为明丽温润的阴柔之美、壮阔雄强的阳刚之气;神清骨冷的幽寒之气、工笔重色的典雅之风。阴柔的画境有如米点山水, 使观者想化身江上渔夫, 呼吸在湿润的南方, 看氤氲的山山水水, 长久地居住于此;阳刚的画境有如范宽的终南、太华, 使观者惊叹于北方气势的雄伟, 恨不得纵身入境, 成为那山麓行走的旅客, 观一观此山之顾盼, 彼山之朝揖, 久久不能出画;幽寒的画境有如王诜的《渔村小雪图》, 使观者醉心于那离俗绝尘的旷地, 沉浸在另一个世界独钓一江雪;典雅的画境有如赵伯骕的《青山绿水》图, 使观者陶醉于自然与世俗富裕生活的两者兼得, 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 在精巧优美的亭台轩榭凭栏远眺或游观周遭的旖旎风光。这些宋代山水诗、画, 无论呈现出何种意境, 均能从语言刻画、画笔勾染中生出自然元气的生动感, 物我共振, 余声回响;加上形式上的留白, 艺术世界更从有限引向无限, 气动韵长。总之, 宋代山水诗、画的各种意境具有余味的气韵感学自于古代山水诗、画的传统, 更来自于创作主体自身对于自然真气的深刻把握与含蓄深味的表达。

宇宙本体、事物规律、人生准则构成了形而上之“道”, 山水自然、人、物我关系构成了形而下之“器”。人与山水自然发生交集, 人对山水自然进行观感体悟, 亦能从中观道。“宋代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转折的时期, 由于时代与客观环境的变迁, 宋人开始形成新的哲学意识、新的思想方法和新的处世态度。”[3]宋人以这种辩证性知性思维进行山水诗、画的创作, 表达对山水自然的认知与情感。这种知性思维下的山水艺术除了“理”、“趣”的特点之外, “气韵”依然是使宋代山水艺术显示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表现对象遵理而运, 离形得趣, 因气而活, 流气生韵;创作主体观物观事之理, 通物通事之气, 兴似与不似之趣, 蹈灵与悠长之韵。“气韵”通流的宋代山水艺术, 知性与感性并存, 究理而不乏乐趣, 规矩且不失风姿, 显示出宋代山水诗、画和谐安融之生命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化宇.谈气韵对中国山水画绘画上的意义及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7.

[2]王庆卫.“气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J].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4) .

3.文人画之“诗”情“画”意 篇三

文人画实质上具有很浓的诗的表现性特征。文人画作为中国最为独特的和富有魅力的民族绘画, 区别于院派画和民间画, 是因为它更具有诗的特征。诗与画原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存在于时间的形式, 画存在于空间的形式;诗是听觉艺术, 画是视觉艺术;诗从本体内容来看, 主要偏于表现、抒情、写意;画主要偏于再现、理智、写实;它们的结合是再现与表现、情感于理智、写实与写意的和谐结合。中国文人画以寄兴抒情、追求主观意趣的表达, 重视笔墨性能的发挥, 艺术处理上趋于平淡雅素为特征, 反对过分描头画角, 反对拘泥于形似, 反对写实、工致艳丽。

诗情画意、借物抒情是中国画的特点, 更加是文人画的普遍特点。经过对文人画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 “诗”与“画”的结合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地和谐结合。实际上其早期的结合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其实, 诗与画的结合早在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中就表现出来了。顾恺之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主题创作了《洛神赋图卷》, 其画面上虽保持了诗和画的独立性, 但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作艺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使整幅画卷充满了诗情画意。唐代有郑谷的咏雪诗:“乱飘僧舍茶烟湿, 密酒歌楼酒力微。江山晚来堪画处, 渔人披衰归。”段赞善取郑谷的的诗画画以赠给他。还有人以李益的诗句:“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作画。这些诗画的结合中, “诗”“画”是独立存在的, 分别保留了各自的独立性。而真正使诗画溶为一体的应推唐代的王维。王维山水画的特色是诗与画的有机结合, 将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他的画受到诗的影响, 在意境、构图、落笔、着墨等方面, 都与诗取同一态度, 具有高度洗练、婉丽的笔墨, 画面充满了清新恬静的诗一般的气氛和情调。王维的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 确实是诗中有画境。《宣和画谱》中提到他的诗句:“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落花寂寂啼山鸟, 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之类的, 说是“皆所画也”。因此苏东坡对王维的艺术给出了很高、很贴切的评价:“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他所说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艺术目标, 成为论诗画的一种准则。另外, 苏东坡与同时代的郭若虚、米友仁、元代的倪云林、明代徐渭、清代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人都把诗画看做一回事。苏东坡说:“画以适意”, 他重视神似, 反对程式束缚, 甚至提倡“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米芾说苏东坡的枯木图是:“写胸中盘郁”;也有后人干脆说:“画与诗, 皆人陶写性情之事, 均凡可以入诗者, 故可以入画。”

诗情画意最主要之点是在于诗与画二者都以美的意境为共性, 诗画都具有优美的境界。诗与画的相互作用, 巧妙结合, 对绘画的意境开拓有着极大的意义。象徐渭题的《青藤书屋图》:“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两句诗就将画笔无法勾画的主人的不合时宜的情绪, 用书写诙谐地勾勒出来。金冬心在《荷塘图》中写了:“荷花开了, 银塘悄悄, 新凉早, 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 扇扇微风, 记得那人同坐, 纤手剥莲蓬。”图中以幽静的荷塘为主, 只有一个人物的背影, 没有更多的神情可以描写, 加上诗句后, 使画与诗完美结合, 我们可以从中理会到作者的画是在对一段美好往事的回忆, 将境界由眼前的美景通向逝去的往事。郑板桥华竹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他题《兰竹》云:“掀天揭地之文, 震电惊雷之字, 呵神骂鬼之谈, 无古无今之画, 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未画以前不立一格, 既画以后不留一格”。将诗的艺术性能发挥到极致, 运用诗画结合, 既借题抒情写怀, 又借题谈艺抒理。再如齐白石的一幅画:一篮沾泥土的竹笋, 旁边放一把镰刀。如果没有题跋, 境界是静态的、狭小的。加上题诗“筠篮沾露挑新笋, 炉火和烟煮甘茶, 肯共主人风味薄, 诸君小住看梨花。”一首诗补充了多少内容, 描写了多少情感。让读者联想到在春雨喜人的季节, 主人迎来了好友, 急忙割回新笋待客, 并希望朋友小住数日, 一起共赏梨花。诗画的巧妙结合补充、阐发、丰富、扩大了画的意境, 画不能言, 文能言, 以文之所长, 补画之所短。真正做到诗情画意, 借物抒情。

诗情画意是抒发感情, 在再现自然美的创作中出现了借物抒情的艺术主张。尤其对文人画家来说, 借物抒情是带有普遍性的特点。从他们画画的题材上看, 范围是比较狭窄的, 以山水与花鸟居多。以致于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花鸟题材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含意。这样的题材一经带入画境本身都有着寓意, 画家与观者都能心里了然。专门以水墨画梅兰竹菊者, 多半是文人画家。《宣和画谱》中提到, “有以淡墨挥扫, 整整斜斜, 不专于形似, 而独得于象外者, 往往不出于画史, 而多出于诗人墨卿之所作”。那些“词人墨卿”, 只要在生活中有所感触, 往往寄情于梅兰竹菊的挥写。如同文同画竹, 苏东坡说:文同画竹, 乃是“诗不能尽, 溢而为书, 变而为画”。文同曾说他画竹的原因, “吾乃学道未至, 意有所不适, 而无以遣之, 故一发于墨竹, 是病也。今吾病良已, 可若何。”他把写竹当作“学道未至”的遣兴活动。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 文同赋竹诗有“虚心异众草, 尽节逾凡木”的描写, 他借写竹是为了抒发君子之风的思想感情。元代的王冕则画梅为寄托, 以《点水古梅图》况其不仕元言的意志。他在为良佐所画的《梅花图》题诗,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足以表明他喜欢抒写墨花的心情。当时画竹画梅等题材已成为文人画家之特技, 更要求从中“写”出士气来。如写墨竹, 要“节不厌高, 如苏武之出塞, 爪不厌乱, 张颠之醉书, 还要“古怪清奇”, 才能成为“文人之所为”“文人之激赏”。许多文人画家, 不论画一枝梅, 画一竿竹, 都有他们的目的与作用, 把兰、竹人格化, 称竹为“君子”, 称兰为“美人”。

参考文献

[1]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4.画之梦小学生一年级作文 篇四

赵孟頫乃出身宋朝皇族, 是所谓帝王苗裔。二十多岁时, 当上小官, 元灭南宋, 回家闲居。为了笼络南方地主阶段, 加强封建统治, 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搜罗南方有名望的士大夫, 授以各种官职。赵孟頫也被选中, 来到大都, 开始任兵部郎中 (从五品) , 后调任集贤直学士 (正五品) 。不久因为害怕“为人所忌”, “力请补外”, 调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正四品) 、汾州知州、江浙省儒学提举、泰州尹 (正四品) 等职。

只因赵孟頫当时以赵宋的“宗室子”出仕新朝, 而颇受当时一些人的讥议, 他自己也常常因此感到有些内疚和矛盾。虽然他极力向元朝统治者表示忠诚, 但是, 元朝统治集团中有不少人对他仍然是猜忌的。他主要担任的都是一些闲散的职务, 不过是写文章、写字之类工作而已, 在政治上实际上并不起多大的作用。

在艺术上, 赵孟頫是个才华横溢的的人物。他精通音乐, 善于鉴定古器物。但他最主要的成就, 是在绘画和书法两个领域。在书法方面, 篆、隶、行、草, 无一不精;在绘画方面, 山水、竹石、人马、花鸟, 无所不能。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 像他这样有多方面成就的人物, 实在是很罕见的。

关于赵孟頫的画, 历来褒贬不一, 争论颇大。这是一个需要全面占有资料, 认真进行分析讨论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历来 (直到解放后) 不少人贬低赵孟頫的书画, 主要原因是觉得他的人品、思想不好,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认为他不应以南宋宗室出仕新朝。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值得研究的。而且, 对于画家的“人品、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要全面的历史的具体分析。不能主次颠倒, 不能以偏概全, 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

赵孟頫的诗文, 传世有《松雪斋文集》十卷 (附外集一卷) 。他的书画作品, 见于著录和流传下来的, 为数之多, 为元代之冠;就是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 也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古人关于赵孟頫所画之马作的诗评有:

赵魏公书画

魏国赵文敏公孟頫, 以书法称雄一世, 画入神品。其书人但知自魏晋中来, 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尝见《千字文》一卷, 以为唐人字, 绝无一点一画似公法度, 阅至后, 方知为公书。公自题云:“仆廿年来写《千文》以百数, 此卷殆数年前所书, 当时学褚河南《孟法师碑》, 故结字规模八分, 今日视之, 不知孰为胜也。田君良卿于骆驼桥市中买得此卷, 持来求跋, 为书其后。因思自五岁入小学学书, 不过如世人漫尔学之耳。不意时人持去, 可以鬻钱, 而整吾良卿, 又捐钱若干缗以购之, 皆可笑也。元贞二年正月十八日, 子昂题。”则知公之书所以妙者, 无不习也。又尝见公题所画《马》云:“吾自幼好画马, 自谓颇尽物之性。友人郭祏之尝赠余诗云:‘世人但解比龙眠, 那知已出曹韩上’。曹、韩固是过许, 使龙眠无恙, 当与之并驱耳。”然往往阅公所画马及人物、同、山水、花竹、禽鸟等图, 无虑数十百轴, 又岂止龙眠并驱而已哉!又闻公偶得米海岳书《壮怀赋》一卷, 中阙数行, 因取刻本摹榻, 以补其阙, 凡易五、七纸, 终不如意。乃叹曰:“今天逮古多矣!”遂以刻本完之。公之翰墨, 为国朝第一, 犹且服善如此, 近有一等人, 仅能点画如法便自夸大者, 于公宁不愧乎!

《辍耕录》卷七[1] (p52)

曹霸画人马, 笔墨沉着, 神采生动。余生平凡四见真迹。……其一余所藏《人马图》, 红衣美髯奚官牵玉面, 绿衣阉官牵照夜白, 笔意神要, 与前三画同。赵集贤子昂尝题云:“唐人善画马者甚众, 而曹、韩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 不求形似, 所以出众工之右耳。此卷曹笔无疑, 圉人、太仆, 自有一种气象, 非俗人所能知也。”集贤当代尝识, 岂欺我哉!

《画鉴》[1] (p54)

题赵子昂摹龙眠《飞骑习射图》

右赵子昂摹李龙眠《飞骑习射图》一卷。子昂故诸王孙, 家无画种, 其艺之至此, 盖天机所激, 一学便以, 非如他人疲精竭力而能者也。每画成, 子昂亦自爱重。张景亮是其外甥, 人欲得之者, 多从景亮索觅, 故亮虽朝暮见画而未尝得留。此卷初本龙眠元丰间试院所作, 子昂犹未泄, 故学问之气可掬, 开玩数四, 令人洒然。

《剡源文集》卷十九[1] (p55)

题赵子昂画《马》

赵子奇才似天马, 顷刻飞龙生笔下,

画成抚卷复长歌, 坐客喧喧不停写。

蹄势经鞭秋跌荡, 鬃毛出跣风萧洒,

似嫌文绣减天真, 尽脱鞍鞯辔轻把。

青袍洗足巧眉睫, 驮坐奚官亦闲雅。

我来一见惊欲拜, 曾识鸾和趋庙社。

千金朽骨古犹惜, 况此难分手色假;

瑶池路断伯乐尽, 日暮嘶鸣气喑哑。

为君昂首一慰意, 犹胜无逢老岩野。

《剡源文集》卷二十八[1] (p55)

子昂画马

忆昔从公侍书殿, 天闲过目如飞电;

池边尽有吮豪人, 神骏谁能夸独擅,

公今骑鲸隘九州, 人间空复看骅骝,

惟应驭气可相逐, 黄竹雪深千万秋。

《道园学古录》卷二[1] (p56)

天历改元十月, 子昂画马

朝廷无事日从容, 太仆承恩出九重;

前代王孙今阁老, 只画天闲八尺龙。

《道园学古录》卷四[1] (p56)

题赵学士子昂《照夜白马图》

曹将军横槊遗余, 风流文采, 丹青在卫夫人、王右军外;天马玉花, 又在凌烟功臣外。然不能自遣, 赖子美能以斯须, 垂之万古。不然, 良工心苦, 谁其知之。松雪公兼有曹、杜之长, 能自致不朽, 犹区口著同时一二知者以托微意。向微曼硕道传, 安知斯于天上人间之后, 宝而藏之, 呜呼!必有能为子美者。

《申斋文集》卷十四[1] (p58)

跋赵子昂《马图》

凡画神为本, 形似其末也。本胜而末不足, 犹不失为画。苟善其末而遗其本, 非画矣。二者必兼得而后可以尽其妙。观子昂之画马, 信其为兼得者欤!

《中庵集》卷十六[1] (p59)

题赵子昂画《马》

龙媒来自月窟西, 谁其牵者虬髯奚;

双瞳紫焰竹批耳, 一团黑云锥卓蹄。

吴兴学士画无比, 笔迹远过龙眠李,

雄姿不受络头丝, 满纸萧萧朔风起。

公今骑鲸去灭没, 世上有谁怜骏骨;

安得幽并豪侠相往还, 短衣射猎蓝田山。

《伊滨集》卷五[1] (p59)

题松雪翁《五马图》二首

赵公马癖如邓公, 曾骑赐马真龙骢,

沤波亭上风日静, 想象天厩图真龙。

塞止归来久不羁, 江南春草雨中肥;

将军铁甲抛何处, 独趁奚官缓步归。

《铁崖先生诗集》庚集[1] (p61)

题赵学士画《牧马图》

紫烟凝沙日色薄, 奚官挽缰行踔跞,

五马追风振鬣高, 逸态飞腾珠汗落。

方瞳紫焰耳卓锥, 昂头顾前行且嘶。

骅骝真种忽殿后, 独立棹尾犹清奇。

君不闻路州别驾征西河, 于阗哓贡拳毛。

曹韩画图李杜赞, 神物久去空文华。

吴兴学士非画师, 剡藤绘出真龙姿。

今鞍游客争快赌, 千金博取求新诗。

《存复斋文集》卷十[1] (p63)

题龙处厚所藏子昂画《马》并书杜工部诗

书具有画原柢, 画寓书象形。诗于二者间, 神功毒而亭。

工诗岂暇画, 能画诗成拙, 独有郑伏虔, 当时号三绝。

湖州松雪翁, 清风玉堂仙, 三事各臻妙, 前身是伏虔。

世知公书画, 不知诗更雅, 诗还写杜诗, 千金莫酬价。

《至正集》卷三[1] (p64)

题朱无晖所藏赵魏公《衮尘马图》

吴兴戏墨先工马, 卷轴风沙满天下;

老壮骏羸皆入神, 况乃长年病肥者。

窄衣尖帽唐奚官, 掌来铁牡从天闲;

纵缰衮尘沙外阔, 落花青草随身翻。

既未得成战功, 又不令充仗,

雄气 (?) 猛气空逸群, 饱食带羁自多病。

呜呼:此马多病尚可医, 此成长命谁得知。

《密庵稿》乙卷[1] (p66)

题赵松雪《八骏图》

秀麦春风满旧都, 玉孙行处每踟蹰;

銮旗一去无归日, 空写瑶池《八骏图》!

《密庵稿》戊卷[1] (p66)

题赵子昂《马图》后

赵魏公自云:幼好画马, 每得片纸, 必画而后弃去。故公壮年笔意精绝。郭袥之作诗, 至以出曹、韩上为言, 公闻之微笑不答, 盖亦自负了。此图用篆法写成, 精神如生, 诚可宝玩也。

《宋文宪公全集》卷三[1] (p67)

题赵文敏《马》

萧萧苜蓿起秋风, 隐隐黄云没塞鸿;

可爱南朝赵公子, 尚临先世玉花骢。

《梧溪集》卷三[1] (p70)

题赵松雪画《马》

沙场万里贰师还, 天以如云入汉关;

当日丹青谁第一, 为传神骏落人间。

《草堂雅集》卷一[1] (p71)

题赵翰林《唐马》

王孙昔侍金銮殿, 亲见天街进马来,

貌午权奇大宛种, 解教人世识龙媒。

《草堂雅集》卷二[1] (p71)

摘要:赵孟頫是个才华横溢的的人物。他精通音乐, 善于鉴定古器物。在绘画和书法两个领域成就更是显赫。赵孟頫的诗文、书画作品, 见于著录和流传下来的, 数量为元代之冠。古人关于赵孟頫所画之马作的诗评颇多, 就是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 也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

关键词:诗评

参考文献

5.一年级学生巧识字 篇五

1. 编口诀、儿歌、顺口溜。

例如:学习“全”字时就编成“一个人姓王”。学习“金”字时就编成:“一个姓王的人, 口袋里装着两颗糖”。学习“从”时则告诉学生“一个人跟着一个人”。

2. 猜谜语。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猜谜语, 因此我在教学时就根据识字特点编成谜语让学生猜。如学习“出”时编成“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字形开动脑筋自己编谜语。如学习“犬”时, 学生编的谜语是:“一只小狗嘴里叼着一块肉”。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既感兴趣又记得牢固。

3. 字形“小魔术”。

我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 采取小魔术教学,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给“木”字加一笔, 能变成“术”“本”“禾”。给“力”字加两笔就变成“为”“办”等。

4. 汉字“加、减法”公式。

如“口+斤=听”“妈=女+马”“爸-父=巴”等。学生由于对一年级数学比较熟悉, 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5. 形象动作记字法。

如:学习“看”时, 让一名学生站到讲台上朝有太阳的地方向前面看, 这个学生不由自主地就把手放到了眼睛上面。同学们一下就明白了, 原来“看”是“目”上面一个“手”。

6. 物体形象识字法。

如:学习“尖”时让学生看铅笔、钢笔、陀螺等物, 并让他们分辨哪头小, 哪头大。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尖”就是一头小一头大。

7. 相同部首识字法。

如:“打、找、摇、挂”等这些字都有提手旁, 都和“手”有关。

8.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 最终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 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识字:走进药店, 可以看着药店的包装盒和家长所买的药识字;到超市买商品, 可以看包装袋识字;到外面逛街, 可以看店铺的名字识字;看电视、看广告都可以识字……

9. 利用学生掌握的口头语言快速识字。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识字。有些字, 教学中教师没必要对学生进行大量讲解, 这样会浪费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 而是快读、快记就行了, 尤其是诸如“妈、爸”等一些常用字, 只分析它们的结构就行了。

1 0. 把识字与读课文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对有些字很生疏, 此时,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读课文, 让学生结合文中句子来识字, 这样读得多了, 学生自然就会把所学的字认会了。例如“假若”等。

1 1. 归类识字。

从汉字的造字规律来看, 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几种。教学时, 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规律, 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 扩大识记的范围, 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从而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再进行归类, 通过比较, 利用汉字规律识字。

汉字有许多规律可循。例如:归类识字、看图识字等, 有些还可以用猜字法, 这样学生就能认识更多的字了。如:你、位、住、他、奶、姐、妈等, 学到“铅笔”二字时, 学了“铅”就可以猜出后面是“笔”了。

1 2. 利用形象幽默法让学生记住易错的字。

如学习“突”时, 教师用红笔把“犬”上一点描出, 让学生说说这一点代表什么, 学生就会说那是狗的舌头或者是狗咬着一根骨头等。

1 3. 商标识字法。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收集各种商标, 然后用商标办小报, 组织小组交流, 互相识字。

6.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初探 篇六

一、巧编顺口溜, 激发学生拼音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俗话也说:“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 我在开始教学汉语拼音单韵母时, 我就采用编顺口溜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字母都会编一句顺口溜, 便于学生记住它们的读音和字形。如:“圆圈竖弯a、a、a” , “圆圈圆圈o、o、o”, “一横半圆e、e、e”, 1上加点i、i、i。学生借助顺口溜很快就记住了单韵母的读音和字形。当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声母时, 我讲到“b”的字形时, 引导学生说“一个6字, b、b、b”, 有个别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碰溅了, 他创编了右下半圆b、b、b。字形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记住了, 读音我是这样教学的“小东听广播, 广播广播b、b、b。学到声母“p”时, 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p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顺口溜“右上半圆p、p、p ;”另一位同学马上编顺口溜“泼水泼水p、p、p”。我听后及时鼓励这两位学生, 并鼓励全班同学都能像他们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我们的拼音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变“枯燥”为“趣味”。汉语拼音教学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着, 学生愉快的接受了知识的同时, 他们的想象之门也由此而打开。在后来的汉语拼音教学中, 我们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创编顺口溜记字形, 记读音, 我只是略加指点。如“一根柺棍l、l、l;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伞柄朝下t、t、t;一尊大佛f、f、f……”这样不只是让学生对汉语拼音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与发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妙用多种游戏活动, 巩固汉语拼音

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孩子, 他们更是对游戏情有独钟。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生理特点, 我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妙用多种游戏活动, 加以巩固所学汉语拼音, 可以说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我教学生学习声母j、q、x时, 课前做了j、q, x、u、ü的头饰, 课堂上我利用这些自制教具教学。先让5名同学分别戴着j、q, x、u、ü的头饰, 让声母j、q、x、分别找韵母朋友, 组成音节, 全班同学一齐拼读,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声母j、q、x, 碰到ü时, 会把头饰上ü的两点碰掉, 此时, 我顺势引导学生, 声母j、q、x碰到小ü时会把小ü 的眼睛碰掉, 碰掉两点还念ü, 通过这样有趣的游戏活动,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学习汉语拼音的方法。因而汉语拼音教学也变得不再那么枯燥。其次, 我们还可以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学习汉语拼音, 比如;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拼音游戏, 见到什么就用拼音来拼读。孩子当声母, 爸爸当韵母, 妈妈合成音节, 这样的亲子活动, 不仅能增进亲人间感情, 同时还潜移默化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巩固了汉语拼音。再次, 每天坚持写一句话日记, 让学生用汉语拼音和汉字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表现自己。我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 每周把孩子写的一句话日记小组展示, 评选写作小能手, 并在班上表彰奖励。这样既巩固了汉语拼音, 又将读写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写话不难, 与此同时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即学习了汉语拼音, 有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真可谓一举两得。学生看到自己会读书了, 会说话了,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 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

总之, 在枯燥无味的汉语拼音教学中, 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把握好教材, 课堂上运用生动有趣的适合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教学方法, 调动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就能点燃学生学习拼音的激情, 我们的拼音课堂就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掌握了汉语拼音识, 就能更快的认汉字和学习说普通话。掌握了汉语拼音就能学会更多的本领。巧编顺口溜, 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妙用多种游戏活动, 巩固学习汉语拼音。课堂上运用生动有趣的适合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教学方法, 调动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就能点燃学生学习拼音的激情, 这样我们原本枯燥无味的拼音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学生档案含的材料下一篇:党员发展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