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精选8篇)
1.“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篇一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参 赛 指 南
共青团贵州师范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
制度篇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3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9
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11
第二部分
指南篇
四、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13
五、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16
六、“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19
七、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25
八、论文封面格式„„„„„„„„„„„„„„„„„„„„„„„„„„„„„31
九、贵州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论文打印格式要求„„„„„„„„„32
十、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33
附录
附1:“挑战杯”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34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草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 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六条 www.tiaozhanbei.net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
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评审规则
(草案)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 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四、评审程序
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
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
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询问一次。
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
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
六、本规则由竞赛主办单位负责解释,并由主办单位根据全国组委会的意见修改。
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
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和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时须参照本细则执行。资格评判委员会依据本细则判定被质疑和投诉作品的资格是否有效。
一、关于资格审查
1.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含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6.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7.每个学校选送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总数的1/2件,研究生作品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划分;
8.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二、关于形式审查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2.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签章确认。
3.作品申报书中B1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此栏如填写有误,将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
4.作品申报中的B3表(科技发明制作)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三、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归竞赛主办单位。
四、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一、怎样选题
1.要根据科研、生产、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社会需要; 2.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条件和特点;
3.要考虑《挑战杯》的特点: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意义; 4.要掌握较多的信息;
5.课题一般不宜过大,但必须有创新;
6.若选国家项目的子项,则应把研究范围划清; 7. 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8.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来填写。
二、如何挑选参赛项目
1.作品要符合竞赛章程的各项规定; 2.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3.作品的文件资料完整性;
4.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5.人文社科类仅限于: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六个方面。
三、填写作品申报书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挑战杯》竞赛章程、评审规则和《作品申报书》说明;
2.个人作品:
(1)申报者需承担申报项目60%以上的研究工作;(2)合作者不超过二人,且均为学生;(3)合作者学历不高于申报者;
(4)鉴定书、专利证书、发表作品署名均需第一作者。3.集体作品
(1)合作者超过二人;
(2)合作者虽不超过二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4.正确填报作品类别及学科领域(1)科技发明制作A、B类区别;
13(2)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关键创新点来填写。
5.手工填写时,文字要清楚、端正。
四、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
1.论文题目要鲜明,要能反映论文内容,研究范围和深度; 2.论文内容要切题,结构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3.论文一般要有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 4.论文结论要有理、有据、有新思想、新见解; 5.引用他人信息时,必须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6.可以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如:图表、曲线、附录、加注等手段,以达到重点突出、显示主线的目的;
7.要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达到文句简明、流畅。
五、科技发明制作研究报告的撰写
1.申报科技发明时制作类作品必须附有研究报告;
2.研究报告一般要有摘要、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品的科学和先进性、作品的设计、制作、试验、作品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预测、参考文献等内容;
3.研究报告需附有相关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实物外观图(照片)等,也可附以鉴定证书,应用证明和专利证;
4.研究报告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句简明、流畅。
六、准备作品展示和问辩的要点
1.作品展示,特别是问辩是终评的重要依据;
2.问辩重点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
3.展版版面设计应简洁鲜明、吸引观众、文字宜少。内容宜精; 4.展示表演的作品要考虑电源等动力供应、注意安全、演示项目需反复演练,力争演示一次成功,若偶然出现故障,也应沉着对应;
5.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突出创新点以吸引评委;
6.参加集体项目的展示者应掌握未参加展示者的工作内容; 7.准备问辩要围绕作品主题,对项目的基本思路、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等几个环节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理有据;
8.对评委提的问题要听清楚,回答必须扣题,切忌答非所问。
七、评审原则
1.评审时应注重论文的科技含量、实用性、经济性和技术市场; 2.论文的创新点是突出的关键;
3.论文要评审专家普遍认可,大家都能看得懂; 4.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5.参赛论文不等于丁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
6.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
8.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9.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
10.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11.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
五、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一、撰写参赛论文的要点:
1、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2、参赛论文不等于工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
3、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
5、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6、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
7、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8、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
二、作品展示的注意事项
1、重视作品展示板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你开口之前,吸引观众(特别是评委)注意力,使他们驻足欣赏并产生第一印象的,便是你的作品展示板。因此,必须精心设计。首先,题目要醒目,如果太长,应设法突出比较关键的词语。其次,文字要简洁精炼,字不能太小而让人看不清,可以用不同字体突出某些重点。第三,展示的内容要精选,突出创新点,切忌轻重不分,应有尽有的和盘托出。第四,充分利用图表形象化的展示功能,辅以少量文字,使版面简洁明了、富于个性、活泼美观。
2、版面安排布局需体现作者展示意图
展示内容原则上应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与结论,一项都不能少。但展示板不过方寸之地,不能将所有内容都等量齐观地充分展示出来。因此,必须有简有繁,视作者拟强调的创新点而决定取舍。如果研究的是新问题,或者是用新视角与新思路研究老问题,都应在前言中点明:如果是引进了新的方法,或对老方法有所革新,也必须特别指出:如果有什么新发现,或为某些不确定的结论提供了新论据,更当重点展示有关实验数据。总之,当依创新点之所指,在展示内容的繁简安排上有所取舍。
3、实物演示应以增强作品展示效果为原则
工程类作品,实物或模型展示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好还能操作演示,演示中应注意排除安全隐患,避免故障频仍。否则,效果 将适得其反。此外,实物展示还应包括图纸(工程类作品)、数据资料、有助于表明作品的完整性,但应经过仔细的整理和编排,便于评委翻阅和检视。
4、展板与实物展示应为增强口头陈述效果服务
展板与实物展示的作用均不在于代替口头陈述,而是为增强口头陈述的效果服务,最好取简洁明了、富于个性、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要点,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点。
三、有关问辩的准备问题
1、摒弃死记硬背,学会理解思考问辩重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口头陈述切忌朗读展板上的说明文字或背诵事先写好的解说词,而是在对自身作品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展板展示的图表和实物演示进行生动的解说,解说中最好还能注入作者的热忱。
2、理解所追求的目标。一是对作品要传达的信息条理化,二是要将其中的重点抓出来,三是用概念清楚、逻辑严密的陈述,描绘出一幅简约的、使非专业人士易于领悟的作品图像。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因曼:“我不能创造我不理解的东西”。可见理解是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只有理解透了,才能精确选定该当重点表述的内容,并找到适当的言词和表达方式。
3、加深对作品主题、主攻目标和科学思想的理解科学思想为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科学思维或思考;思维活动的结果即形成科学思想;思路则是科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因此,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考,它应贯穿于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之中,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闪念,通过实践与思考的反复交替,才逐渐地发展与完善起来,是任何科技作品的精髓所在,必须加深理解。
4、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能提出足以吸引人的问题,吊起听众想追寻答案的胃口,再亮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回答,引导听众理解工作中的创新点并接受你的结论。
5、为了突出主线,口头陈述中必然会忽略某些环节(如方法等)的细节,对此应做到心中有数,在问辩中有评委问到时方能应对有策。
6、准备问辩时除知所知外,还应知所不知,这些多半是你的工作未直接涉及,甚至世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好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方不至应对失据。
7、“阅漂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这些都是准备问辩的不二法门,要抓住一切机会多练多说。在多说多练的过程中,思想会愈来愈精炼,遣词造句会愈来愈丰富,表达会愈来愈流畅自如。陈鼓应:“做学问谈天最重要”。
8、“思维如智者,说话如常人”,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忠告,意思是解说尽量使用通俗语言,以非专业对口的人也能听明白为度。
9、一定要在平时多多练习,练习时一定要卡准3分钟时间,不要花时太多却连关键的东西都没表述清楚。练习时小组成员可相互提问。
六、“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一.学术论文的选题
为了在“挑战杯”赛中获胜,参赛作品的选题至关重要像农民没用好种子,怎么辛苦也得不到好收成。就什么才是好的选题呢?简单的回答就是能打破现有市场需求和学术科技供给平衡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是新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观点。而如何去寻找能打破现有平衡的选题,则是大家最关心、最费周折的事情。首先要求做好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只有充分掌握了将要涉及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什么选题值得去做。这是一件需要时间、条件和方法才能做好的事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有关信息。当然,更不能忘记向有关教师咨询。
撰写学术论文的选题,实际上是科研选题。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的选题,应偏重研究进展的追踪,特别要能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新。
社会调查报告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选题,则要瞄准社会热点问题,要能取得研究数据,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对策。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核与思考:
(1)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提出了什么新问题
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形成科学研究课题的最重要的源泉。捕捉直接影响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每年,国家科技管理部门都用科技发展指南的形式公开科研选题方向,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高校的教师或科研工作者通常依据《选题指南》提出的方向,申报有新颖性、创造性和意义较大的科研课题。
对于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可通过导师的指导,或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题目。如果能选择科学前沿课题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更会有出类拔萃的机会。
(2)科学园地中有哪些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科学在不断发展,一门学科内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各门学科的交叉与互相渗透,有可能产生交叉处的空白区,将目光投注到那些尚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往往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例如,某体育学院一研究生选择了《竞技体育技术、战术创新理论研究》,意在探索促进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创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一研究课题的提出,是在竞技体育科学与创造科学交叉区寻找到一块科研“处女地”。
再如,有人在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交叉结合中,找到有关“计量史学”方面的科研新课题。
(3)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吗
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寻找其缺陷和矛盾,也是捕捉科研课题的途径。历史上,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完全不加怀疑使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对它进行质疑,重新考虑牛顿力学的时空观,从而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狭义相对论)。现在许多人致力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源于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的怀疑和批判。
由于历史的局限,许多前人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结论,看起来无懈可击,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缺陷和矛盾,揭示这种缺陷和矛盾就是科学发现,深入研究就可能提出新的理论。
(4)书本上记载过什么难题
研究课题从实际中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些课题也可能来自书本中的难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早年在大学学习时,就从一本职6队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经过研究,最终创建了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侯氏定理”的科学理论。
国际上获得菲尔兹奖的20多位数学家中,有不少人是由于解决了“希尔伯特问题”中的某个问题或者历史遗留下来的其他难题而获奖的。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5)研究工作中是否发现有反常现象
根据研究工作中的反常现象选择课题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冯,卡门在他的导师的指导下做流体力学实验,以观察圆柱后面水的流动分离。但是,圆柱后面的水流始终不稳定。导师没有注意到 这个现象,只关心他的“流动分离”课题。但是,冯〃卡门却注意到了这一反常现象。他想,这里可能有某种自然规律在起支配作用,于是,冯〃卡门把这反常现象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过探索,结果发现了“卡门涡流”这一流体力学规律。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如果观察到的意外现象或与传统情理不符的反常现象,就可以思考其中有没有科研新课题。
(6)学术争论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对于同一对象、现象或过程,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这是利〃学发现过程中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热的本质之争,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学术之争。争论时,双方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了解这种争论的前因后果与争论焦点,乃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研究,常常被学术争论所诱发。在了解当前学术争论的基础上,大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科研新课题。
(7)对同一个课题能否从新的角度去研究
对于同一个研究课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即从新的侧面、采用新的材料、使用新的手段去研究也可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问世以来,红学研究已风靡海内外,研究成果也可谓车载船装、千姿百态。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情系红学,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选择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崔耀华一部洋洋洒洒36万余言的《红楼梦探幽》,可谓独辟路径。他突破考证派、思想评论派及艺术评论派的研究视野,运用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建立起系统分析《红楼梦》的科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观点。例如:《红楼梦》不是梦,其本身的伟大艺术魅力无需索隐派艰苦考证便可为读者理解;《红楼梦》的核心是作家阐述自己哲学思想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治世思想和理论以及如何创造理想社会的艺术体现,书中人物是这些哲学思想的形象化描述。
在“挑战杯”竞赛前,我们可能知道组织者提供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的《选题指南》,对《选题指南》上的题目,我们应注意选好新的研究角度,力求有所创新。
(8)能否从论文中的限制词中找到课题 许多研究论文在阐述某种观点或结论时,经常有这样一类限制词:“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等。那么,究竞在什么条件下?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范围内?对于这些限制词的具体规范的寻找,可以构成相应的研究课题。此外,对于给定明确限制规范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超出规范的外推思考捕捉到研究课题。
(9)能否对他人失败的研究进行分析
科学研究中有许多失败或失误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或综合分析,以探索其失败或失误的原因,抑或在失败的废墟上重新筑起研究的大厦,也可以形成相应的研究课题。
以上所举课题的来源或线索,并不一定概括得全面。对于奥妙无穷的自然界和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鲜为人知的东西比比皆是,供科研选择的课题是层出不穷的。只要我们有创造的动机,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总会找到合适的参加“挑战杯”竞赛的科研课题,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二.发明课题的选题
发明创造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人工事物的一项实践活动。不计其数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都是发明创造的成果。发明属于技术创造范畴,有别于科学创造中的发现。发明是人类运用自然规则创造出某种人工事物,而这种人工事物在没有发明以前是不存在的。如青霉素药品、电灯、复印机、电子计算机等,都是“人工事物”,是发明成果。至于科学家发现世界上存在着青霉素、电磁感应现象,不能算是发明,因为他们只是创造性地“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的自然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人们发现之前依然客观存在。当然,发明与发现也有联系,发现可以导致发明,发明也可推动发现。如果没有青霉素的发现,是不可能有青霉素药品的发明;正因为人们发现了激光原理,才导致激光打孔机、激光治疗仪、激光武器、激光音响、激光育种方法等发明的问世。当然,如果没有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文望远镜和电子计算机等产品的发明,人类要探索太空奥秘,作出新的重大发现也是不可能的。
对发明创造成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从发明创造的成果形态分,有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
(一)产品发明又可以分为物品发明(如合金、玻璃、水泥、油墨、染料、涂料、农药、食品、饮料、调味品、药物、纸、焊料等),设备发明(如各种机器、仪器、器械、装臵等),配臵或线路发明(这是指由空间和时间起作用的工作手段,如电压调节器、放大器,带有分支和闸门的管道系统等)。固定建筑物也属于专利保护的范围,可归人产品发明类。
例如,自行车是很早就发明出来的机械产品,关于它的发明至今仍层出不穷。如果有人用新型传动(如变速齿轮传动)改进普通链传动的自行车,就是一种发明创造。有人在传统的双叶罗茨鼓风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三扭叶罗茨鼓风机,力图降低工作噪声,这也是机械设备方面的一项产品类发明创造成果。
(二)方法发明可以分为产品制造方法发明(包括产品的机械制造方法、化学制造方法、生物制造方法)和非产品制造方法(如通讯方法、分析测试计量方法、修理方法、消毒方法等)。产品用途发明也可归人方法发明这一类。
例如,某发明人研究出一种电镀塑料物品的方法,能使塑料制品具有金属的外观。这是一项方法类发明。
分析产品发明创造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它通常历经“选择发明课题”、“构思技术方案”和“样品制作”等基本阶段。
发明创造的选题,要着重考虑市场需求和新技术运用,特别是交叉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如核技术,用于军事已不新鲜,用于医学也很平常,用于海关集装箱货物不开箱查验,则是近年来的一大创新。选择发明创造课题,应考虑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1、先进性,即你的作品要能反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能代表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或是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处于先进地位。这样,你的作品立意越高、越远,在竞赛中获胜的机率就越大。先进性还反映在作品具有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特征。在某一个领域,别人还未去研究,或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没有成果出现,而你的作品恰好能反映先进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这就说明你的作品具有先进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网络的发展又非常之快,如果你在这一领域做出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作品,你的作品就具有先进性。
2、实用性,即你的作品要能为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服务,解决人们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或给人们生活的某一方面带来好处。如果你的作品不能解决问题,对人们无关重要,或是人们的生活中可有可无,甚至它的性能比同类产品还要差,这就说明你的作品不实用。实用性还表现在:当今人们生活中急需解决某一个难题,而又没有这样的产品。而你的作品却能应运而生,急人们之所急,这就突出了你的作品的实用性。要选择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我们就需要细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人们生活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设计产品,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作品一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可行性,即发明作品不光在理论上是先进的,而且在实际中也行得通。当我们设计一件作品时,只在理论上进行考虑,而忽略了在实际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就有可能在制造技术方面或现实需求方面遇到障碍。因此,我们在选择发明课题时,要综合考虑实际中各方面的因素,各种情况的变化以及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既保证作品在理论上可靠,又使其在设计制作和使用方面可行。3.发明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发明创造的本质是提出新技术方案,因此方案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将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性技术阶段,是对设计者创新能力的挑战。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发明作品,应在技术方案上体现出设计构思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此,参赛者要学习和掌握技术方案创新设计的方法。
样品制作,是完成发明作品的重要环节。技术方案确定之后,应考虑样品制作的工艺方法。动手制作之前,要将总体构思理顺,对整个系统有一个粗略认识。要明白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只有这样,发明作品的制作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七、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一、学术论文的概念
在“挑战杯”竞赛中,学术论文的撰写是一个重要环节赛者应掌握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取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学术论文种类很多,按学科分,大致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相应地划分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其中各自又可能细分出各门学科的论文,如物理学论文、土木工程论文等。学术论文是用思辨方法进行研究,以间接研究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如理论性研究、细则研究、目标研究等。学术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性认识为主要内容,提出新的知识、新的见解、新的解释、新的方法和原则等,从而提高认识,指导实践。学术论文展示了崭新的论点以及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富有深刻的哲理性、透彻的说理能力、辩证的逻辑力量等。
不管哪种论文,其全部价值及价值的大小均取决于论文的内容。学术论文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这是学术论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根本点。这里说的新成果,主要是指“前人所没有”和“前人所未知”的新见解、新发现或新设计。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从头至尾都要新,如果这样要求,很可能什么论文也写不出来。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要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新结果。三新不是并列的,新思想是首要的。为了表达新思想才建立新方法,有了新思想必然产生新结果。所以评价文章水平高低,首先要看其有无新思想。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学术价值
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性,能提供新知识、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揭示科技活动的规律。论文选题应立足于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一些已经做过的工作如果没有新的进展就不应选择。重复选题或采用同一思路研究的题目都是缺乏新意的。论文结果应该有新观点。有一篇关于齿轮降低噪声研究的论文,从提高制造精度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果。虽然论文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没有错误,但只是把用现代分析技术测得的数据堆砌起来,缺 乏本质的分析,没有说明研究工作究竟取得哪些实质性的进展,主要结果末超出前人,没有新发现和新观点。这样的论文缺乏创新点,在参赛时是没有竞争力的。
(二)社会价值
论文应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有推广价值,能解决科技活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对科技活动起推动、促进作用。
(三)资料、文字水平
撰写论文要资料翔实,数据可靠,概念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文字简明,通俗易懂,符合科技论文的格式。
除综述、专著和快报外,在学术论文(简报)中报道的原始数据,通常只出现一次,再次出现只能作为二次文献引证。参赛的学术论文中,如果有较完整的可靠的原始性实验数据或统计数据,无疑会增加参赛作品的水平。
写好论文的关键取决于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要通过深入查阅有关文献,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提出新的观点。
从课题研究成果到科研论文,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写好论文还在于写作者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研究报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学习撰写论文的基础知识,参加写作的实践。
二、学术论文的结构
一篇论文的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开头要做到首尾连贯、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目中间到结尾,一般论文的结构可归纳为“前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但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不同,论文的结构也不完全一样。
(一)前言
应说明提出该课题研究的缘由和重要性,省内外、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已进展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课题研究是在什么基础上开始的,达到什么程度等。
(二)正文 要以论为纲,论点明确,论据确凿。学术论文应简明精当,以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的、最精彩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结论必须有事实证明,但不宜罗列过多的事实;引用文献资料或别人的材料,必须在脚注中表明出处。
(三)结论
扼要提出研究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有待今后讨论等。
三、学术论文写作要点
(一)题名
科技论文的题名,也可叫论题、命题或题目。题名,被喻为论文的“眼睛”。好的题名,既能提享全文,标明物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阅读论文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题名。从文摘、索引、题录中找到的也是题名。题名应便于科技工作者阅览、编目。基于这种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对学术论文题名的写作提出如下要求:
1、题名应是鲜明、恰当词语的逻辑组合,具体、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及其研究范围和深度。例如:《大陆板块在西藏高原的碰撞》,题名比较简明,文中的重要内容“碰撞”及特定内容“在西藏高原”均有提示,是一个好题名。
2、题名应有利于索引分类。题名中应避免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以便提供实用信息。信息情报人员往往把题名作为编录索引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题名不恰当,容易把文中揭示的信息漏掉,造成文献的漏检。论文的中外题名应一致,但在书眉上因题名过长,可用缩略题名。题名命好后,最好用主题词表检查一下,应该把可作索引用的字都包括进去,并把重要的字尽可能靠前写。如《电磁调速离合器电磁场的有限元法计算》题名就比较符合要求。
3、题名应概念统一,简约精炼,切忌冗长空泛。如《煤、电能、劳动力的合理转换》,按文中意思是讲能量转换,而题名概念不一,若改为《热能、电能、机械能的合理转移》就比较好。又如,《关于中国公元前三千年至今为止的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就比较紧凑合理,若改成《中国气候的研究》貌似简练,其实太笼统空泛。因此,要求题名精炼,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为宜。美国《美 英格兰医药》杂志,在稿约中规定题名限制在75个字符以内,以防冗长题名的出现。有的论文题名貌似精炼,但会出现与其他同类论文雷同或不适当扩大的现象。如《×××的若干问题》、《×××的机理探讨》等,前者有可能雷同,后者有可能不切实际,应注意避免。在有些情况下,还应考虑采用副题名。例如:
(1)题意未尽,用副题名说明论文特定内容;
(2)论文分册或分篇出版,可用副题名提示特定内容,以示区别;(3)副题名引申题名或对题名进行说明,或对长题名进行改造。副题名处在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下面用破折号引出;也可以用小字与主题名分开;也可以在题目与副题名间用冒号隔开。如《论基础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兼议建设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这是副题名作引申。
论文应根据内容需要,安排章、节、条、款、项等小标题。一般论文小标题分四层,第一层标题居中写,占行;第二层、第三层标题缩二格写,占行;第四层标题缩二格写,不占行。
(二)署名
写作论文,均应署名,一般写在标题下面。
论文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接参加全部或重要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贡献并了解论文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余有关人员,或列人参加工作人员题名页,或另外对其逐一致谢。
个人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研究成果,署名的次序按对该课题研究贡献大小次序排列。在一项工作中,谁提出研究课题或设想,谁承担主要工作,谁解决关键问题,都是衡量贡献大小的标准。
(三)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的作用有:
1、报道作用。摘要即摘取论文的主要内容,读者看了摘要后就可决定是否读全文,大大方便读者。
2、索引作用。摘要是二次文献的著录内容,同时有利于文摘报刊转载。
摘要应有与论文同等量的情报信息,应该说明研究的缘起、问题及重要性,试验过程与方法,研究成果或结论,应用范围及意义等内容。摘要的写作要求:
(1)简短。摘要字数以200一300字为宜,约为论文正文字数的3%左右。IS05966建议少于250词,不超过500词。对评审的学位论文或论文,节缩全文写成的详细摘要,可单独印发,字数可达2500—3000字,写作上要求突出具有新见解的内容。
(2)自含性。摘要要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并有数据结论。(3)独立性。摘要是一篇短文,能独立使用,可以引用或编文摘卡片等。
(4)不评论。摘要必须忠实原文内容,无须对正文作评论或解释。
3、特殊性。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一般只用标准科学术语和命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另立一行排在摘要左下方,并要求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四)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或序论等,有时不署这些题名,但也是论文的一部分,写在正文之前。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用一篇之警策”,指出写文章先提出要点臵于开端,这就是前言。前言是向读者揭示论文的主题、目的和总纲。其作用是便于读者、新闻记者了解全文,引导读者了解有关科技成果的意义、试验方法和论文展开论点的计划等。常见的前言包括以下内容:
1、提出课题的现实情况和背景;
2、说明课题的性质、范围及其重要性,突出研究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
3、前人研究成果及其评价;
4、达到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5、研究工作的新发现等。
前言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解释,不要注释基本理论,不要推导基本公式,不要介绍基本方法,不过谦也不吹嘘,应言简意赅,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学位论文前言中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对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评述,以反映对翻阅文献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五)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创造性的信息主要由这部分反映。因此,正文的水平标志着论文的学术水平。
要写好正文,首先要有材料、有内容,然后用观点去统帅材料,并按逻辑规律顺理成章。正文部分特别要注意内容淮确先进,少而精;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深浅程度适合既定读者对象;文字力求明确具体。
(六)结论
结论,是全篇论文的归结,是对引言提出问题的呼应。结论,从内容上讲,不是实验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更深一步的认识,是从正文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过程而得到的新的总观点。写作结论应包括:
1、说明理论的适用范围,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的问题;
2、说明成果意义,对前人有关本问题的看法做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了哪些修改与补充;
3、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可参考的关键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结论的写作,要慎重严谨,结论要有说服力,恰如其分。结论要用肯定的语气和可靠的数字写作,决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在科技工作中,若下一步研究工作有新的设想,在研究中有新的问题(如仪器设备改进,留待后人解决的问题等),可在结论中提出,以有助于搞好课题“接力赛”。
(七)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工作总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提炼的。凡论文中引用前人的文章、数据、结论等资料时,均应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出参考文献表。这样做,足以反映出起初的科学依据,严肃的科学态度,尊重前人的科学成果,还有利于读者了解此领域里前人做过的工作,便于查找有关文献。列参考文献的范围应以与本文密切有关,确经作者阅读并有所借鉴者为限,多列或不列都是不妥的。
贵州师范大学2011年“挑战杯”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作品名称:作 者:学 院:指导教师:
××××年×月
九、贵州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论文打印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 加粗)
作者(宋体 小四)
(贵州师范大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五号宋体)
摘 要(五号黑体、加粗):××××××××(五号宋体)关键字(五号黑体、加粗):××××××××(五号宋体)
英文题目(小三号TimesNewRoman加粗)
Author:Zhang Xiang-Yue(五号宋体)(Guizhou Normai Univeisity×××,Guizhou Guiyang 550001)(五号宋体)
Abstract(五号黑体、加粗): ××××××××(五号宋体)Key words(五号黑体、加粗): ××××××××(五号宋体)
(正文):
一、××××××××(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正文:(五号宋体)
(一)××××××××(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正文:××××××××(五号宋体)
1.××××××××(三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正文:××××××××(五号宋体)
(1)××××××××(四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正文:××××××××(五号宋体)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
[1]李崇富、陈熙春、陈章亮.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朱有志.和谐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3]赵甲明.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2001,(1).[4]梁从诫.不能仅仅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N].新京报2005-1-25.[5] [6]„„„„(小五号宋体)[7]„„„„
十、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课题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竞赛活动的核心部分,建议参赛同学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寻求指导教师的帮助
应该说指导教师是大学生特别是本、专科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导航灯,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提供理论上、方法上的帮助,在遇到突发问题或事件时进行解答,从而使我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不断完善,从而走向成功。
2.积极争取学校(院)的场地支持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之上,特别是由于目前科技的发展,许多项目、设计、制作都必须以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与学校(院)协商,争取将课题研究尽可能与教师的日常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为课题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3.充分利用有限的科研经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参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资金投入。因为不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均需要不断地实验、制作、调查、了解,不断地查询资料,反复论证,这些均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来购臵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相关的书籍资料。因此,有限的资助经费应合理有效地使用,“好钢应用在刀刃上”。
4.努力掌握研究的方法、步骤
学术研究属于知识创新活动,学术论文是知识创新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步骤,可参阅本书“4创新人门”。
发明创造的本质是提出新技术方案,因此方案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将设想变成现实的关键性技术阶段,是对设计者创新能力的挑战。这要求研究者:一要学习和掌握技术方案创新设计的方法;二要学习和掌握样品制作的工艺方法。重要的是,在动手制作之前,将总体构思理顺,对整个系统有一个粗略认识;还要明白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只有这样,发明作品的制作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附录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为引导参赛作品更好地突出时代主题,关注人民需要,研究回答我国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这个总目,供同学们选题、构思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
总的要求是:鼓励参赛同学认真学习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经验,独立思考,以小见大,创新认识,开阔视野,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经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
哲学类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5.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经济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
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
6.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调查研究。7.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研究。8.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1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11.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13.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5.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与完善调查研究。16.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17.民营企业中业主和雇员关系问题的案例研究。18.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典型调查。1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20.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2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23.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25.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研究。26.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9.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
法律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政问题研究。
2.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3.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6.婚姻法实施中的问题调查研究。7.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9.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10.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11.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12.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13.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4.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15.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1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17.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学类
1.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3.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4.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6.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7.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8.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9.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10.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11.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典型调查。12.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13.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14.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15.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16.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1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19.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20.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2.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4.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25.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教育类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2.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4.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5.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6.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调查。7.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9.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10.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1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中小学教育。
1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13.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困境问题调查研究。14.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15.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4.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5.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6.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研究。7.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8.我国民营企业破产、倒闭和再创业问题调查。9.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10.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1.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12.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14.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5.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16.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17.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
18.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19.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20.市政管理机构建设和体制改革调查研究。
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篇二
各院、系: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期间,全国竞赛组委会将与西安世园会执委会共同举办“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以下简称“专项竞赛”),我校将推选部分优秀作品参加此项赛事,为切实做好竞赛组织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作品形式。本次专项竞赛主要以哲学社会科学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形式开展,作品选题一般应在参考题目内。
2.申报方式。申报方式及程序与“挑战杯”竞赛相同。每个参赛单位报送作品不得超过5件。“挑战杯”竞赛参赛作品不得兼报世园会专项竞赛。
3.报送时间。5月30日开始申报。
各院、系要做好专项竞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按照预定安排,做好作品审核和选拔工作。
关于申报、评审等后续事宜,另行通知。
联系人:赵斌 8985814 8081028
附件:“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考题目
团 委 2011年4月28日 附件:
“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考题目
(一)“绿色引领时尚”主题
“绿色引领时尚”是“西安世园会”的理念,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让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论文内容以“绿色引领时尚”为主题,以环保观念与低碳意识为侧重点,论文题目自拟。
(二)“绿色十条”主题
“绿色十条”是指:安全无害、简约装修;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省电节电、珍惜能源;珍惜粮食、绿色饮食;按需定量、理性消费;惜水节水、循环利用;低耗高效、无纸办公;提倡有机、减少污染;勤俭节约、拒绝奢侈;植树种花、美化生活。论文内容以相关内容为主题,以其对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影响及意义为侧重点,论文题目自拟。
(三)“可持续发展”主题
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篇三
1.开场(暖场歌舞、展示吉祥物)
2.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玉峰同志致辞
3.参赛学生代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14级测控技术与仪器2班何川同学发言
4.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兼哲学社会科学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卫平同志介绍评审要求
5.团省委党组副书记、副书记马健同志讲话 6.主承办单位领导、嘉宾共同启动大赛水晶球
承办单位:共青团江西省委会、江西省科协技术协会、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学生联合会
开场(暖场歌舞、展示吉祥物)
开场歌舞《向快乐出发》,活力四射,热情洋溢,伴着,本届“挑战杯”吉祥物小V展现在大家面前。
1.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汪立夏主持发言
青春需要激情,激情需要挑战。今天,盼望已久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终审决赛在华东交通大学隆重开幕。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比赛自今年三月启动以来,秉承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办赛宗旨,引导我省高校学子广泛参与学术科技创新实践,3.5万人投入其中,创作并提交作品4千余件,充分展示了高校的育人成果,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今天,全省青年学子汇聚终审决赛现场,将比睿智,竞风流,展风采,并将再次谱写我省“挑战杯”竞赛的新篇章。出席本次大会的有团委党组副书记、副书记马健,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欧阳文意,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玉峰,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兼哲学社会科学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卫平。参加今天开幕式的还有大赛评省委员会的各位评委,部分高校的领导,组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本次比赛的专家评委,各参赛高校的领队、指导老师、参赛选手,以及新闻界的媒体记者。
2.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玉峰同志致辞
青春正当时,挑战无极限。华东交通大学成立于1971年,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经过46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正在为把学校建设为全国知名的交通大学,为实现百年交大梦而努力奋斗。创新创业是时代的最强音,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华东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形成了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涌现了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张海强同学为代表的一大批的学生典型,近两年,学校学生在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41项,省部级826项,在ACM、研究生数学建模等重大赛事中成绩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大学生科技创新孵化园成为全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曾作为全省唯一的单位,华东交通大学成为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五十强”,“33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被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做推广。
时代呼唤创新,青年渴望创新。广泛开展“挑战杯”等赛事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领青年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承办本次大赛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作为本次竞赛的承办单位,学校将继承和吸收以往承办高校的宝贵经验,依托学校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努力办出一件协同创新、务实高效、特色鲜明的“挑战杯”竞赛,为广大参赛高校及师生搭建起一座科技展示的舞台、竞技交流的擂台和传递梦想、增进友谊的平台。在此真诚地祝愿各参赛选手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赛出水平、取得佳绩。
3.参赛学生代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14级测控技术与仪器2班何川同学发言
从组建队伍、选定课题、实地调研、制作产品,到填写申报书、产品优化,整个团队查阅资料、浏览论坛、翻阅书籍,一切从零开始,支撑团队的是对科技创新的无限热爱和坚定执着。从知识的不断积累到转战实验室,从电路设计到程序调试,从简单建模到机械仿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最后代表全体参赛学生郑重承诺恪守竞赛规则,尊重竞赛评委,努力发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竞赛精神,用青春、激情和智慧为本届挑战杯增光添彩。
4.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兼哲学社会科学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卫平同志介绍评审要求
① 江西赛区评审委员会组成
A. 江西省赛区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1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B. 江西省赛区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三个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C. 江西省赛区评审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D. 江西省赛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
E. 江西赛区评审委员会在向江西赛区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② 评审规则
评审委员会严格遵守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评审规则,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严谨认真的评审。③ 参赛作品
截止6月3日,评审委员会共收到全省70所高校申报的400件参赛作品。其中,自然科学论文94件,本科组86件,专科组8件;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153件,本科组121件,专科组32件;科技发明制作A类50件,本科组46件,专科组4件;科技发明制作B类103件,本科组80件,专科组23件。评审委员会的前期初审、复评,最终确定入围决赛作品206件,拟授三等奖作品125件。④ 评审程序 A.预审
对参赛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B.复审
各评审小组对通过资格审查的参赛作品进行初评。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进行预审,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江西赛区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的评审工作的负责人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复审实行匿名评审,并对每件作品提出了评审意见。竞赛评审委员会综合各评审小组的意见于5月5日召开了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提出了拟授奖项作品以及是否进入终审决赛和答辩的作品。经大赛组委会审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于5月21日之前向各参赛高校先后公布了决赛、答辩和布展的作品 C.问辩
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6月2日下午集体到作品展厅对参赛团队进行问辩,并查看相关作品的正面材料和发明作品实物。每个评委向所负责作品作者至少询问一次。D.答辩
采取非公开形式,包括现场展示和评委问辩两个部分。参与答辩的作品均采用PPT形式进行展示,每件答辩作品准备时间为1分钟,参赛团队陈述时间为8分钟,评委提问和选手答辩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整个答辩过程时间不超过20分钟。现场答辩结束以后,评审专家将根据参赛作品展示和答辩的情况对参与答辩作品进行评分。
E.评审标准
评审过程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因素。
F.奖项设置
江西赛区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分为预审、复审和终审三个阶段。预审环节完成后对报送作品的资格进行审查,评审委员会评审出报送作品的80%左右通过复审入围获奖作品。同时,复审按照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评出60%的入围作品进入终审决赛。终审对所有参与答辩和战展示的参赛作品进行问辩,查看相关证明材料及实物等,在此基础上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入围作品的3%、8%、24%、65%的比例评出拟授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此外,大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取本科组、专科组团体总分前三名予以表彰,如遇团体总分并列第一,以获特等奖的数量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大赛还将评选出优秀组织奖、先进个人和突出贡献奖等。
5.团省委党组副书记、副书记马健同志讲话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奋力推动、创新引领、担当实干、绿色崛起、兴赣富民的浓厚氛围中,我们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终审决赛的顺利开幕。自1989首次举办以来,挑战杯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赛始终秉承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挑战杯”竞赛自三月份启动以来,先后吸引了全省71所高校参与,校级赛省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4000余件,覆盖学生3.5万余人,在全省大学生中进一步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经过对前期参赛作品的资格审查、初评等各个环节,目前有300余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进入了终审决赛。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发展日益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且是一个永葆生机的源泉,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工作,今年五四期间省委书记鹿新社同志围绕青春主题在华东交通大学与全省青年代表面对面的话重心谈发展,他指出创新是青春的旋律,勉励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创造,激发创新活力。省长刘淇同志在调研双向工作时,也对“创”字进行了形象的解读,激励广大青年要有创新创造的决心信心,艰苦奋斗的意志和意识。省领导的尊尊教诲为我们广大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更有责任去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挑战杯”竞赛的开展为广大高校学子提供培养科技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激发奋斗活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竞赛的开展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不开媒体朋友的辛勤报道,离不开广大青年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希望各参赛团队能合力协作,在大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在“挑战杯”的舞台上展现团队的风采。希望参赛学校和组织认真做好本次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整个大赛的各个环节做到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遵照大赛组委会制定的的大赛章程和终审决赛的答辩规则,切实做好大赛评审工作,希望志愿者朋友们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主动投身到本次活动的志愿服务中来,当好活动的服务员、宣传员和推广员,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关心支持“挑战杯”赛事,营造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团省委也将以此次“挑战杯”大赛为契机,为全省广大大学生提供经常化的创业服务、常态化的创业支持,切实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率,动员大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扩大竞赛的群众基础,汇聚以大学生为重要力量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滚滚洪流中。
6.主承办单位领导、嘉宾共同启动大赛水晶球
4.“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篇四
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分标准
甲类: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
(仅限在校本、专科学生参加,限定在理学、工学和医学等)。基于以下方面评分(满分100分)
1. 可行性(10分)
(1)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
(2)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
(3)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 创新性(30分)
(1)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
(3)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4. 实用性(20分)
(1)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 评委评审意见(20分)
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
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委员会
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乙类:哲学社科类作品
两项比赛(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基于以下方面评分(满分100分)
1. 可行性(10分)
(1)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
(2)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
(3)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 创新性(30分)
(1)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
(3)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4. 实用性(20分)
(1)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 评委评审意见(20分)
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委员会
丙类:创造发明类作品
(只要求对其产品作较为详尽的分析报告,重点放在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基于以下方面评分(满分100分)
1. 可行性(30分)
(1)考虑该作品本身是否可行
(2)考虑该作品中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到位(3)国内是否已有同类作品且与本制作相比不具明显优势
2. 创新性(30分)(1)构思是否新颖
(2)设计制作方法是否独树一帜
(3)关键技术和主要技术指标是否有独特之处(4)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设计是否合理、精巧(2)性能是否优良
(3)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具有较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
(4)是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 评委评审意见(20分)
5.“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篇五
彰大会顺利举行
文章来源:湛江师范学院 点击数:1345 更新时间:2006-6-11
5月10日晚,学校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表彰暨学术报告会在音乐厅召开。校领导郭泽深、张兰英、刘海涛、刘周堂,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获奖作者、指导老师及各二级学院代表共500多人参加了大会。
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校团委书记黄达海代表领导小组总结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和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的基本情况,并指出本次活动具有参赛师生多、竞赛规格高、投入大、组织规范化、评审公开化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作品准备、收集略显仓促,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多,各单位对活动的重视和推进不平衡,作品立项、资金资助和作品评审等制度还有待完善等不足。黄达海书记还提出了将向全校教师征集学生课外科研立项选题、在研究期限及资金资助等方面进行改进、开通学校“挑战杯”专题网站等工作展望。接着,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教务处处长朱城教授宣读表彰决定。大会分别对何少润等92名获奖作者、曾富华等54名指导老师进行了表彰。
郭泽深校长对学校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学生科研立项工作表示肯定。他认为,本次大赛是学校有史以来参赛作品数量最多,学科门类最齐全,参赛者范围最广,学校专项经费投入最多,竞赛组织、评审最规范的一次学生学术科技盛会。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师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科研项目立项、作品评审等一系列的制度有待改善;学术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及转化为生产力进入市场工作有待加强。同时,郭校长还提出了几点工作意见:切实加强学校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不断整合资源,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投入,各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和配套制度,为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完善学生科研项目申报机制、激励机制、宣传机制,打造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好校内教学、科研资源,开展更多学术科技类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时寻求校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赞助,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课题、开发产品,协助学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产品和生产力等,以获取学生科研的各种资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按照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发展自己,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指导,提升学生科研活动的层次与水平。
一等奖获得者何少润、袁敏娟、王振江同学分别就获奖作品《孟子与荀子论辩风格的比较》、《优秀师范生人格特征研究》、《超支聚合物合成及其微光学光刻胶的性能研究》的选题背景、具体内容、创新价值、存在不足等作了发言。指导老师刘周堂教授、郑剑虹博士、冯宗财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获奖作品进行点评。
6.“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篇六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通知
各系、处:
根据团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关于组织开展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通知》(湘团联[2010]31号)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强我院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经学院研究,院领导批示,决定于2011年2月至5月全力发动组织我院学生参加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章程及评审办法
本届“挑战杯”竞赛章程及评审办法遵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实施。
二、竞赛时间
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
三、竞赛主题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四、竞赛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团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
2、承办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3、学院成立竞赛领导小组及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学院内的预赛,并将优秀作品推报至湖南省“挑战杯”大赛组委会。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评建办。
4、学院设立评审委员会,在学院预赛中负责参赛作品的评审。评审委员会成员由相关专家、教师组成。
5、各系部负责本系学生的参赛组织、咨询指导、作品申报和选送工作。
五、参赛对象
我院全日制在校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六、参赛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申报参赛。参赛作品必须是近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毕业设计和课程设 1
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获奖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七、活动评审程序与奖励方式
1、评审程序
各系部自行组织作品的初评和选报,学院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系部报送作品进行评审,并最终选择5件作品报送湖南省“挑战杯”组委会。评审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
2、奖励方式
(1)学院预赛奖励方式: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若干。最终由评审委员会在获奖作品中选出5件送至湖南省“挑战杯”组委会参与全省范围内的竞赛。
(2)竞赛按三类作品分别进入终审作品总数的5%、10%、30%、55%的比例,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和排名,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挑战杯”奖励,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十一名的学校“优胜杯”奖励,并设若干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同时,组委会将组织优秀作品展示和作品成果转让洽谈,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校际交流,举行“挑战学子”评选与推荐等活动,进一步推进“挑战杯”获奖成果转化。
八、活动实施步骤与进程 本次竞赛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发动阶段(2011年2月)
1、评建办下发竞赛通知、竞赛章程、竞赛作品申报书等文件材料。以上文件材料可在湖南共青团网(http:///)和湖南省学生联合会网(http:///)上查询、下载。本通知和作品申报书模板可在学院教务处网站查询、下载。
2、学院成立领导与协调小组,在全院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
(二)学院初评和组织申报阶段(2011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
1、各系部组织,按竞赛要求对作品和作者进行资格审查,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有条件的系部可以组织系部初赛,并于2011年3月10日前将优秀作品报送至教务处评建办。要求各系部报1~2件作品。
2、学院评审委员会对各系部上报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若干。最终由评审委员会在获奖作品中选出5件送至湖南省“挑战杯”组委会参与全省范围内的竞赛。3、2011年3月17日前评建办向湖南省“挑战杯”组委会推报优秀作品(共计5件,作品须为打印件,一式四份),参与全省范围内的竞赛。
(三)省组委会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2011年3月至4月)
1、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获奖作品,评出入围作品中的40%获得三等奖,其余60%进入终审决赛。在终审决赛中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部分获得三等奖。
2、教务处评建办、院团委按组委会要求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工作。
(四)省组委会终审、展览、总结、表彰阶段(2011年5月)
1、学院参赛团队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报到,完成布展工作;
2、开幕式;
3、省评委会对作品进行终审,并由作者进行答辩或展示;
4、组织优秀作品展示和技术成果转让活动;
5、闭幕式,省组委会公布获奖名单并颁奖。
九、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织开展“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促进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湖南省推荐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也将主要从本次竞赛获奖作品中产生。各系部要组成由系部领导或老师挂帅,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共同参加的参赛协调小组,负责本系部组织发动、作品申报、咨询指导和筛选把关工作。
2、采取措施,搞好宣传发动。各系部要坚持育人宗旨,突出创新理念,发挥服务功能,精心组织安排好“挑战杯”竞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采取具体措施,如作品初赛、科技论坛、论文报告会等形式,在学生中进行充分发动,大力宣传“挑战杯”竞赛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要在注重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
3、组织参赛作品系部初评和申报指导工作。系部初评和作品申报工作是本届“挑战杯”竞赛成功举办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参赛系部要抽调人员,负责协调指导教师对申报作品进行指导,聘请系部老师、专家对申报作品进行评估和筛选,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严格履行申报手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努力提高作品质量。
附件:1.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南软件职业学院领导与协调小组名单
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南软件职业学院评审委员会名单
2.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样本
作品申报书 附件1.doc
7.“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篇七
科技作品竞赛开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厦门大学,共同迎接第十届“挑战杯”天翼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此,我谨代表厦门大学全体师生向所有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评委、参赛师生和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锻造大学生科技素质、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造就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发起高校之一,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早在2003年,我校就成立了“挑战杯”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和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并设立了“自强启动金”,用以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系列赛事和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等科技创新活动。几年来,共发放“自强启动金”近200万元,资助学生科技创新项目600余项,奖励在各类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中表现突出的师生近5000人。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龙头,以电
子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等12项校级赛事为支撑,其他各类学术学业赛事为扩展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2007年,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大学,启动了“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目前,学校用于资助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的专项经费总额已超过200万元,其他配套经费约200万元。学校还投入了478.5万元,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7个,涵盖26个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和8个专业学位。2010年,我校组织筹建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学生早期科研和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负责部署、指导学生早期科研和科技活动的工作开展。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学生早期科研计划为主体,各类创新实践、实训基地为基础,各类学术学业竞赛为拓展的厦门大学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前不久,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交流会。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同志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进一步要求,他指出,高校“要在新的起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厦
门大学将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全面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本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举行,也是主办单位对我校的信任。厦门大学将全力做好竞赛的组织工作,把本届“挑战杯”办成既是我省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我省各兄弟院校经验交流的盛会、友谊的盛会!我们也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向各兄弟院校学习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不懈努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高校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和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已与近30家单位签订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也在战略合作单位的支持下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届“挑战杯”是在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学联等单位的指导下,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的支持下,省内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举办的,就是社会多方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成功典范。
同学们,朋友们,挑战承载梦想,创新放飞希望!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让我们
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嘱托,“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祝本届“挑战杯”竞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参赛队取得好成绩!祝各位来宾度过美好的鹭岛之行!
8.“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篇八
西藏自治区选拔赛活动方案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将于2012年下半年在同济大学举办,为组织好我区大学生参加此次竞赛,团区委、区科技厅、区科协、区教育厅、区学联联合决定于2012年4月至6月举办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暨第八届全国“挑战杯”竞赛西藏自治区选拔赛。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大赛宗旨和目的
大赛坚持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意思维、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的宗旨,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激励我区高校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我区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就业创业上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集中展示我区高校的育人成果,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挑战杯”终审决赛。
二、参赛类别
参加竞赛作品分为已创业(甲类)与未创业(乙类)两类;分为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技术、环境科学,电子信息,材料,机械能源,服务咨询等七组。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并已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且运营时间在三个月以上(以“挑战杯”预赛网络报备时间为截止
日期)的项目,可申报已创业类(甲类)。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具有核心团队,具备实施创业的基本条件,但尚未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或注册登记时间在三个月以下的项目,可申报未创业类(乙类)。
三、组织机构
1.由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西藏自治区学生联合会组成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成才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竞赛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负责大赛的组织、宣传、活动和会务等工作;成立大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决赛的评审工作;成立顾问委员会,负责大赛的相关专业问题和工作的咨询和建议。
2.组委会成员
主
任:程四曲
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 副主任:燕
红
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
**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
**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 委
员:
**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强巴欧珠
团区委青联统战部部长
泽仁扎西
团区委工农部部长
扎西卓玛
团区委学少部负责人
**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
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团区委学少部,秘书处秘书长:扎西 2
卓玛(兼)
3.大赛评委会由风险投资专家、工商管理专家、法律专家、金融专家、财会专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
4、顾问委员会
次旦平措(西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扎西卓玛(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周秀英(西藏农牧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金文(西藏藏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索朗欧珠(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泽多(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拉巴旺堆(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四、参赛对象
经大赛组委会资格审查,符合《“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实施细则》(见附件2)的全区各高校报送的各类参赛作品。
五、参赛方式
(一)大赛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赛。
参赛的同学可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加比赛,完成的创业计划书以学校为单位,由校团委汇总统一进行申报。
(二)创业计划书的内容
1、计划摘要
计划摘要列在创业计划书的最前面。计划摘要涵盖了计划书的要点,要一目了然,尽量简明、生动,特别要详细说明创业计
划的不同之处以及创业计划获取成功的市场因素。计划摘要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创业介绍;主要产品和业务范围;市场概貌;营销策略;销售计划;生产管理计划;管理者及其组织;财务计划;资金需求状况等。
2、产品(服务)介绍
产品(服务)介绍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服务)的概念、性能及特性;主要产品(服务)介绍;产品(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过程;发展新产品的计划和成本分析;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产品的品牌和专利。
在产品(服务)介绍部分,计划书要对产品(服务)做出详细的说明,说明要准确、通俗易懂,使不是专业人员的投资者也能明白。
3、人员及组织结构
在创业计划书中,必须对主要管理人员加以阐明,介绍他们所具有的能力,他们在本创业计划中的职务和责任,他们过去的详细经历及背景。此外,还要对计划创建的公司结构做一简要介绍,包括:公司的组织机构图;各部门的功能与责任;各部门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公司的报酬体系;公司的股东名单,包括认股权、比例和特权;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各位董事的背景资料。
4、市场预测
在创业计划书中,市场预测应包括以下内容:市场现状综述;竞争厂商概览;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计划生产产品(服务)的市场地位、市场区格和特征等等。
5、营销策略
在创业计划书中,营销策略应包括以下内容:(1)市场机构和营销渠道的选择;(2)营销队伍和管理;(3)促销计划和广告策略;(4)价格决策。
6、生产制造计划
创业计划书中的生产制造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制造和技术设备现状;新产品投产计划;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的要求;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
7、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1)产品在每一个期间的发出量;(2)每件产品的生产费用;(3)每件产品的定价;(4)使用什么分销渠道,所预期的成本和利润;(5)需要雇佣那几种类型的人;(6)雇佣何时开始,工资预算等等。
(三)创业计划书文本要求
创业计划书文本要求提供文字版、电子版两种,其中,纸质版要求一式六份,封面采用230克A4纸,正文采用70克A4纸。
五、赛制赛程
本届比赛采取校级预赛、区级决赛两级赛制。
要求各高校进行全面动员,广泛组织,认真选拔,组织参赛。参赛者向本校团委提出参赛申请,申报参赛作品;学校经过预赛后统一报送大赛组委会参加决赛。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校级预赛:5月20日前完成
校级预赛由各校自行组织,每个学校向大赛组委会推荐作品
不超过5件。推荐时,请各高校整理好作品,打印好清单,统一进行申报。请各高校注意本校参赛作品在类别上的合理结构和科学分布。
2、自治区级决赛:6月25日前完成
请各校将推荐作品(文字版:一式六份、电子版:一份)务必于6月10日(截止日期)之前报大赛组委会。大赛组委会将统一组织评审,评审结果出来后将组织颁奖典礼。
希望各高校团委根据以上时间安排,及时组织开展好本次创业计划大赛活动。
七、作品评审
大赛组委会将组织区内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学者、青年创业典型成立评审委员会,承担大赛的评审工作。
八、奖励表彰
1.参赛作品奖:组委会根据大赛评审结果,分别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项。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
2.“成才杯”奖杯:大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公布,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组委会授予获得总分第一的高校“成才杯”奖杯。
3.优秀指导教师奖:大赛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表彰长期支持、指导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专业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奖授予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每件作品原则上只表彰1名指导教师。组委会颁发荣誉证书。
4.高校优秀组织奖:大赛设立高校优秀组织奖,凡申请高校优秀组织奖的各参赛高校,报送申报资料文字版和电子版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申报材料应主要反映各高校在着力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的典型做法和取得的工作成效。大赛组委会综合各高校的参赛成绩和报送的申报材料情况,评选出高校优秀组织奖若干。组委会颁发奖牌。
九、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引导高校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学联等单位推出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组成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精心组织部署,切实抓出成效。
(二)提高认识,把握导向。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高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提高认识,把握正确导向,帮助大学生把创业计划设计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为今后就业和创业提供扎实有效的帮助。
(三)建章立制,夯实基础。各高校要建立扶持和奖励制度,向参赛者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技术支持,选派专业教师对申报作品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按要求履行参赛手续,对获奖学生进行专项配套奖励。
(四)精心组织,丰富活动。各高校要精心组织安排本校的竞
赛,广泛动员,认真选拔,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和受益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充实和丰富创业计划大赛的活动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进一步扩大竞赛的群众基础,确保竞赛育人功能的实现。
(五)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各高校要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关注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活动的良好的舆论环境。以此次大赛为契机,扩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的影响力,推动我区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使该项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附件:1:第三届“成才杯”西藏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书面评审细则
2、“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实施细则
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联系地址:西藏自治区团委学少部(拉萨市江苏路16号)联 系 人:仓拉毛姐、刘淏星 联系电话:0891-6325668 传 真:0891-6339341 电子邮件:xztwxsb@163.com
附件1:
第三届“成才杯”西藏大学生创业
计划大赛书面评审细则
【说明:本评审细则是“成才杯”第三届西藏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决赛阶段完整作品的书面评分依据,供评委参照执行,顺序和内容仅供参考(满分为100份)。】
创业计划大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服务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可行的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基于具体的产品、服务,着眼于特定的市场、竞争、营销、运作、管理、财务等策略方案,描述公司的创业机会,阐述把握这一机会创立公司的过程并说明所需资源。
一、执行总结(10分)
要求:简明、扼要、具有鲜明特色。重点包括:
1、公司及产品、服务的介绍、市场概况、营销策略、生产销售管理计划、财务预测。
2、指出新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展望。
3、介绍创业团队的特殊性和优势。
二、产品、服务的技术特点(20分)
要求:说明其技术创新点、专利权、著作权、政府批文、鉴定材料等。重点包括:
1、指出产品、服务目前的技术水平是否处于领先地位,是否适应市场需求,能否切实可行地实现产业化。
2、产品不能依赖不成熟的技术,也不能过分超前市场。
三、市场分析(10分)
要求:市场调查和分析应当严密科学。重点包括:
1、对现有市场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包括市场容量与趋势、市场竞争状况、竞争优势、市场变化趋势及潜力。
2、细分目标市场及客户描述。
3、估计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四、营销策略(15分)
要求:制定有效的营销计划。重点包括:
1、阐述如何保持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2、把握企业的总体进度,对收支平衡点、盈亏平衡点、现金流量、市场份额、产品开发、主要合作伙伴和融资等重要事件有所安排。
3、构建一条通畅合理的营销渠道,施行与之相应的新颖而富于吸引力的营销手段。
五、经营管理(10分)
要求:力求描述准确、合理、可操作性强、能够可持续发展。重点包括:
1、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工艺设备的运行安排,人力资源安排等。
2、这部分要求以产品或服务为依据,以生产工艺为主线。
六、团队组成(15分)
要求:介绍团队中各成员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重点包括:
1、介绍成员的经验、能力、专长。
3、组建营销、财务、行政、生产、技术团队。
4、明确各成员之间的管理分工和互补情况,公司组织结构情况,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及主要投资人的持股情况。
5、指出企业产权比例的划分。
七、财务分析(10分)
要求:分析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对营业收入和费用、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持久性、固定和变动成本的估计。
八、书面表达(10分)
要求:表述应简洁、平实、清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附件2: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章
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意思维、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通过申报商业计划书参赛,有条件的团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运营实践;聘请专家评定出具备一定操作性、应用性以及良好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作品和成果的交流、展览、转让活动。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的前提下,竞赛可设立专项赛事,具体规则另行制定和颁布。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
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至二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确定竞赛承办单位;
4.议决其它应由组织委员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织委员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全国组织委员会聘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青年创业典型等非高校人士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和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全国组织委员会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接受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并进行判定; 3.审看参赛作品,与作者进行问辩; 4.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须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二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参赛。
第十三条 参加竞赛作品分为已创业(甲类)与未创业(乙类)两类;分为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技术、环境科学,电子信息,材料,机械能源,服务咨询等七组。实行分类、分组申报。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并已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且运营时间在三个月以上(以预赛网络报备时间为截止日期)的项目,可申报已创业类(甲类)。
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具有核心团队,具备实施创业的基本条件,但尚未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或注册登记时间在三个月以下的项目,可申报未创业类(乙类)。
第十四条 参赛形式: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申报,以创业团队形式参赛,原则上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
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作品,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作品的申报单位。
对于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在报名时需提交具有法律效应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所有人的书面授权许可、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等。
对于已注册运营项目的,在报名时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含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材料)。
第十五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
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或具有同等资质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十六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主体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3件(专项竞赛名额另计),每人(每个团队)限报1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
第四章 展览、交流、孵化
第十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将在竞赛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活动和适时举办其它活动,丰富“挑战杯”竞赛的内容。
第十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及孵化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织委员会可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十九条 在每届竞赛举办期间,全国组织委员会将适时在全国范围遴选确定若干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并联合园区及风险投资机构举办项目对接和孵化活动,对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优先转化。
第二十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将适时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加强与有关方面特别是创业投资公司、金融机构等方面的合作,为高校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实现创业提供支持。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一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区、市)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复审,评出参赛作品总数的90%左右进入决赛。竞赛决赛设金奖、银奖、铜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总数的10%、20%和70%;各组参赛作品获奖比例原则上相同。
全国评审委员会将在复赛、决赛阶段,针对已创业(甲类)与未创业(乙类)两类作品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计算总分时,将视已创业作品的实际运营情况,在其实得总分基础上给予1%—5%的加分。
专项赛事单独设置奖项。
第二十二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给予奖励。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三条 竞赛设20个左右的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优秀组织奖的评选主要依据为网络报备作品的数量和进入决赛作品的质量。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二十四条 在符合本章程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全国组织委员会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给予所在学校取消参赛资格或其它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
第二十七条 www.tiaozhanbei.net为全国“挑战杯”竞赛官方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共同建设。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推荐阅读:
关于组织开展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通知07-23
大学生创业大赛作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作品竞赛01-07
挑战杯创业大赛作品10-06
挑战杯金奖作品策划书08-01
挑战杯历届获奖作品11-10
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校内选拔赛方案01-24
挑战杯社会挑战07-13
学生个人挑战书怎么写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