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信息系统

2024-09-21

新农村建设信息系统(共9篇)

1.新农村建设信息系统 篇一

扎实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大庆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培育信息致富典型等建议.

作 者:刘晓飞 暴瑞坤 作者单位:刘晓飞(大庆市林句县四合乡政府,黑龙江,大庆,166308)

暴瑞坤(大庆市农委,黑龙江,大庆,163311)

刊 名:大庆社会科学英文刊名:DAQING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S126关键词:农业信息 农民 农村

2.新农村建设信息系统 篇二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农村信息化, 信息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农业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 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家庄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通过市农委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 多措并举, 开拓创新, 一系列涉农、惠农、富农的信息工程相继建成。如农村的“村村通”、农业信息协会、信息快报、“三电合一”、明白纸、电话咨询、广电播放、科技信息服务大厅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信息服务。并建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实际问题, 根据CNNIC2008年第二十一次调查表明, 我国城乡之间的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很大, 因此, 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一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 推动石家庄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农村信息化发展

(一) 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有的国家甚至把农业信息资源提升到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 而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较落后, 但大都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给予相对倾斜的政策, 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 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是农业信息化很高的国家, 农业信息化以农场为基本单元, 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化的发展上主要靠市场推动, 政府辅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由国家直接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包括运用多种经济政策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 印度农业经济和农业人口分别在国民经济和总人口中占到40%和80%, 耕地拥有量居亚洲首位。印度软件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发展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政府试图通过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农村的发展, 制定了农村信息服务优惠政策,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与国际合作。在农村地区建立10万个宽带“公共服务中心”, 由国家农业研究委员会统管, 全国研究机构和区域试验站、农业大学有机组织, 建立的7个数据库实现了全国共享。

(二) 国内农村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迅速, 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与此同时, 涉及财务、治安等的村务管理信息化也取得一定进展。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强化,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得到加强, 比如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 已建成门户网站, 10多万农民接受了实用科教知识服务。

(三) 农村信息化平台的模式。

农村信息化取得了飞速发展, 出现了许多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 同时一些新鲜实用的推进农村信息化措施也值得关注, “三电合一”是石家庄市农业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 通过电脑网络传递发布农业科技、市场供求、致富项目、名优农产品及惠农政策信息, 引导产业生产结构调整, 通过电话语音系统实现农业信息的即时查询, 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制片中心制作的农业节目, 指导农业生产。

1.宽带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机模式。

河南特色的“宽带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机”模式 (又叫电视机上网模式) 应用的IPTV技术, 不但成本低廉, 操作简便, 维护方便, 农民可以通过宽带网在电视机上点播收看农业科普片、专家讲座和上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农业知识。电视机顶盒+ADSL模式采用政企合作、共同协商、实现共赢运作模式。

2.多模式并举的模式。

湖北省采用五种模式并举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发展, 如服务站+信息员模式、农业大户+互联网+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互联网+农户模式、协会+农户模式、还有电话+专家模式。信息服务网络在省科技厅、农业厅、气象局等涉农部门的大力合作, 形成了设施全、服务好、技术精的一流的新农村建设主体服务网络。

3.天网 (无线通信网) +地网 (宽带数据网) +人网 (信息服务员) 模式。

北京怀柔利用电信运营商的资源, 将宽带光纤通到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上, 各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 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构成了一个“天+地+人”的无缝整合的农村信息化网络。2008年8月怀柔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宽带村村通工程的完工, 怀柔区无限宽带网络已辐射到每一个行政村, 给农民带来全面的信息化体验。

4.三网合一模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河北省相关通信专家表示, 这意味着老百姓通过一张网络可以完成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等日常信息处理, 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山西省把“村村通电话、村村能上网、村村有网站”作为农村信息化的初级目标。全省尝试推行了两种融合模式, 一是利用山西移动遍及全省的光缆网络, 同时为宽带上网、IP电话和有线电视业务提供传输通道实现基于光缆传输网的三网合一;二是以宽带IP城域作为多业务承载平台利用IAD、IPTV (利用IP数据传输网传输高清晰电视节目) 机顶盒等设备, 在一条入户网线上为用户实现上网、电话和IPTV业务, 让农民享受农村信息化的成果。

三、对石家庄市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启示

信息化已成为改变农村落后现状最有效的手段, 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村信息化成功经验对石家庄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石家庄市农村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 石家庄市在县及以上农业产业化组织中, 建立信息网站210个, 建立各种农业协会37个, 以220多个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信息服务载体, 发展会员1.56万名, 带动周围农户21万户。市农业信息中心网站开通以来, 全市共发布各类信息达7.6万条, 目前全市75个试点村实施了村情介绍、资源管理、民主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人口管理和公共咨询等8个方面的农村信息化系统现代化管理。

(一)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创新多元化投资机制。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市政府必须充分引导, 发挥非政府组织、教育机构和企业界的协作优势, 吸引、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加入信息化建设,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政府投入、私人投资和公私合营等投资模式和融资渠道, 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协调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气象、电信等部门, 实现力量集成、共同经营, 尽快把农民引导到信息网络中去, 让他们能以负担的起的方式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

(二) 重视农村信息技术人员培养, 优化推广机制。

加快石家庄市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解决信息化人才匮乏问题, 培养更多符合现代农村要求的农村信息技术人才。每个村配备专职或兼职信息员,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主要目的, 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推广工作和农村教育、科普工作相结合, 软件开发应用与科技信息普及相结合, 面向农民、面向数字智能网络、面向知识更新, 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民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 实现信息在农户、互联网间的有效实时传递, 推动“高技术平民化”。

(三) 整合农村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信息平台。

信息资源、能量资源和物质资源一起构成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性资源, 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大规模、高效率开发和利用农村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要彻底改变各自独立开发、分割拥有、重复建设现象, 对农村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 共建平台, 促进平台层级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换,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实现农村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8)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10

[2].陈霞.上网通话看电视一机搞定[N].燕赵晚报, 2010-4-15

3.黑龙江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 篇三

【关键词】黑龙江 农村信息化 评价

1.引言

黑龙江省地域大、分布广,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无论从战略层面来看,还是从管理层面来讲,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对黑龙江省来说都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黑龙江省致力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创新研发信息化在种植业、农机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等生产实践中的示范应用。目前,黑龙江省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基础建设和科研、人才支撑三大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尤其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为支撑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必要保障。并且,黑龙江省的信息化发展更加侧重于民生、市场和生态的发展目标,加上多项基于物联网技术研究与示范信息化试点项目的有力实施,使得信息化在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于196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最早发表了“信息经济学”一文。它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信息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两大分支,即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斯蒂格勒与阿罗研究的信息经济学就是微观信息经济学,而宏观信息经济学则是由弗里兹·马克卢普和马克·尤里·波拉特创立的。

在信息社会的研究方面,主要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霍肯的《下一代经济》等等。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对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算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与此同时还开展了信息化体系的研究。

3.黑龙江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的构建

结合已有学者对农村信息化評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于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设定黑龙江家省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基础网络普及、农村经济水平、农村信息化资源服务、农村信息人才状况、政务管理信息化支撑等五个方面一级指标,及所属十二个二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的实证分析

选取黑龙江省十八个县作为农村信息化水平研究对象,这十八个县分别为宾县、巴彦县、木兰县、依兰县。嫩江县、龙江县、依安县、富裕县、克山县、桦南县、汤原县、富锦县、东宁县、林口县、林甸县、集贤县、宝清县、鸡东县。对第四章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信息化评价指标进行数据调研,对于定量指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对于定性指标,设计调查问卷,18个县共发放600份调查问卷,有效加收400份,回收率为67%,符合预期60%的回收率。详细数据表如下表2所示:

各个影响因素的投影方向为(0.2287 0.3548 0.3453 0.2023 0.3559 0.3502 0.3123 0.3061 0.1461 0.0972 0.3499 0.2606),由投影方向,进一步可知,各个样本的综合投影值,Z(j)=(1.2214 1.4605 0.6753 1.2793 0.9013 1.3476 1.4444 1.4226 1.8944 1.3286 0.7651 1.4106 1.7201 1.6547 0.8390 1.4294 1.2100 2.3066).

最佳投影方向代表着各个影响指标值的权重,对投影方向进行相关处理,得如下二级影响权重比重图1:

图1 二级因素权重影响权重表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二级影响因素中,行政村互联网普及率、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信息服务丫个数,乡村政务管理系统应用状况影响权重最大,每个均占有11%的权重,其次为移动电话普及率,影响权重为10%,影响权重处于第三位的是农家书屋数量,涉农网站数量,各达达9%。可以进一步分析各一级影响因素权重状况,见图2:

图2:一级权重影响权重表

从中可以看出,农村信息化资源服务占有权重最大,为29%,其次为信息基础网络普及,第三为政务管理信息化支撑,第四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后为农村信息人才状况。各个样本的综合投影值代表着各个县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下是各个县区农村信息化综合评比情况,如图3所示:

图3: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综合评分

5.小结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前黑龙江省各个县区农村信息化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水准,其中富锦县、林口县、鸡东县、东宁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处于较高水准,处于第一梯队;宝清县、宾县、集贤县、巴彦县、嫩江县、富裕县、林甸县、克山县、汤原县、桦南县处于第二梯队;龙江县、依兰县、依安县、木兰县处于第三梯度。各个县域应充分重视各项指标的影响权重,特别是那些权重占比较高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农村信息化节约资源,有的放矢。

4.平罗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篇四

尊敬的区政府、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在区、市党委、政府、相关厅局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作用日益加强,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向乡村延伸。各乡镇、各部门面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典型,信息化在开拓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电子政务便民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就三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全县信息网络硬件基础不断完善。一是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平罗县辖7镇6乡14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2万人。在全县13个乡镇和142个行政村中共建设新农村信息服务站327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1个,聘用专职信息科技特派员120名,形成了以县信息中心为指导,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为支撑,乡镇信息站为依托,行政村、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基层信息站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成了具有平罗特色的长效运营模式。二是电子政务体系不断完善。平罗县政务服务中心于2009年正式运行,进驻31个窗口单位,48名窗口首席代表并配备LED显示屏、交互式触摸屏等配套服务设施。2011年政务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各类事项126839件,全部办结,群众满意率达到98%。三是政府信息化程度得到提高。平罗县信息中心根据规划,建设了行政区城域网将6座办公楼宇,43个部门网络统一整合,在此基础上开通了安全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全县公文传输实现无缝化对接。建设了政府信息网,并以此为依托建设了“电子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实现政府信息公开搭建了平台。

2、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我县建立了“石嘴山市宁农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开发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信息站及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农产品信息中介服务。同时在阿里巴巴网站建立了“网上农副产品直销店”,新农村信息化服务逐步成为平罗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力量,并于2008年荣获全区新农村信息化先进集体,被自治区推荐在全国新农村信息化现场会实地观摩。2009年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大会上,石嘴山市委常委、平罗县委书记蒋文龄代表平罗县就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引起了全国各地广泛关注。在2010年被自治区经信委评为“2010全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先进单位”,马场村信息服务站被国家工信部等五部委评选为“全国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胜利村信息员马晓梅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信息员”。2011年全区党员远程教育“双创双争”现场会在我县举行;便民服务呼叫中心栏目成为全国政府网站的精品栏目。2011年以来先后有38家区内外考察团来我县调研、观摩,中央电视台、《宁夏日报》、新华网等各类媒体对平罗县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相继报道。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一)主要做法

1.统一认识,形成合力,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平罗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连续两年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列为关注民生的重点实事大力推进。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县长及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进行研究,将信息员生活补贴和信息站网络费用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拨付103万元保障信息站工作正常开展,确保新农村信息化在基层的顺利推进。同时县政府积极与组织、科技、文化、工商、电信等部门联合,把信息服务站建成为农村党员电教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电子图书室、网络影剧院、消费者维权点等多用途、一站式服务点,整合了多部门网络资源,通过一网多用、一机多用、一人多用等形式,提升了信息站建设水平,做到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组织、人员配套齐全,经费、场地保障落实。

2、加强管理,提升技能,着力助推农村信息化。一是严格考核,确保服务到位。信息站自建设以来,主动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村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严格按照自治区“三有”方案要求,完成“天天有信息、周周有电影、月月有党课”的定量指标,每月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百分制考核细则,促使信息员为农户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中心不定期对信息员服务效果进行回访调查,确保信息服务取得实效。二是加强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定期组织信息员开展服务技能、市场营销等内容的培训,并通过举办业务技能比赛、岗位练兵等形式的活动,提高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2011共举办信息员集中培训班3场次,培训信息员1800余人次,使信息员牢固掌握了服务群众的基本技能,提高了网络营销和创办经营实体的能力。三是强化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人员稳定。采取公开招考的形式选拔技术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到信息员队伍,实行县、乡两级管理。信息员借助电子商务中心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农资代销、业务代办等服务,使信息员每月平均增加收入350元左右,极大地调动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稳定了队伍。

3、创新模式,市场运作,着力支撑信息化建设。平罗县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来,着力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以市场化运作推动信息站长效发展,以建成的石嘴山市宁农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为依托开发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在阿里巴巴网站建立了“网上农副产品直销店”,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农村基础数据库”进行信息汇总发布到网上直销店,将阿里巴巴等B2C网站上的订单分解至各信息站进行货源组织,并为信息站统一洽谈代销业务,扶持信息员开展农资代销、业务代办等经营活动,形成了“大体系整体运营,小站点特色经营”的运营模式,为信息站的长效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持和经济支撑。2009年以来,由于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电子商务中心在黄渠桥镇、姚伏镇建设了2个商务展厅,将信息站代办的特色业务进行物流仓储和集中展示,方便信息员和村民就近看货提货,将电子商务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展增强了商务中心品牌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商业模式运作,为每名信息员月增收350元左右,有效地促进了信息站的长效发展,实现了以站养站。

4、打造平台,贴近“三农”,着力服务农村信息化。2011年,我县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依托电子政务城域网、“电子政务五级联动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开展电子政务进农村服务。通过平罗县政府信息网的政务公开栏目为群众提供表格下载、在线提交、政务查询和政务公开。同时通过“便民服务呼叫中心”为群众提供全县32个部门、212个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的视频在线咨询,使基层群众随时通过信息站点进行政务办事咨询,并且将农村粮食补贴、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等日常服务窗口延伸到信息站点,实现站点一站式服务,全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办理多种民生实事。进一步方便了基层群众了解部门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府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5、信息入户,技术进村,着力加强村民生活信息化。2009年,平罗县在新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将新农村“信息入户”工程确定为20件民生实事之一紧抓落实。采取政府补助、上级扶持、企业让利、农户自筹方式落实购臵资金和网络经费,完成了马场村、团结村和高路村200户新农村信息入户示范户建设。并结合“信息入户”工程的深入开展,信息中心挑选骨干力量组成“信息进万家工作组”,带领宁夏启智培训学校将“信息化科普大蓬车”开到村队及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等培训,增强了村民生活信息化意识,逐步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遍应用,截止目前参与培训农民达11000余人。

(二)取得成绩

1、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站建设以来,以服务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核心,为村民提供先进适用的种养殖技术,及时通报病害信息、宣传疫病防治措施,传达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等各类信息。帮助农民及时获取信息,了解和预测农产品供需状况和价格变化,合理安排生产,调整种、养结构,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信息站还利用农闲时段依托网络资源利用远程教育、IPTV等平台,举办各类知识讲座、播放科普纪录片、宣传政府政策法规,并推广农业新技术,开展优生优育、咨询维权等网络信息服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各信息站为农民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和市场动态服务,积极与阿里巴巴、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知名网站对接洽谈,帮助农民捕捉市场商机,将我县优势农产品通过网络推向国内外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商务平台已在各类电子商务网站开设了384家网上商铺,全县蔬菜、粮油、肉禽等50余种农副产品及其它产品实现了网上销售,销售收入达1.13亿元。与此同时,一些积极接受新事物的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种养大户也纷纷“触网”,他们在网上查询市场行情,发布供求信息,开设个人网店进行农副产品交易,进一步扩大了我县农产品销售规模,拓宽了销售渠道,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3、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信息站利用根植农村基层优势,积极在农闲及群众闲暇时间组织村民观看国内外优秀影视剧和种养知识讲座,不仅让群众及时获悉国家政策法规和惠民政策,还能让他们及时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生活、工作、娱乐资讯,丰富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拓宽了群众视野,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数字鸿沟”。

4、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信息站通过远程教育信息平台开展党员远程教育,组织党员、群众集中观看党性知识讲座,转变了党员教育模式,建立起让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与战斗力。信息站还利用信息化手段把村务资料、粮食直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义务工完成情况进行信息公开,为基层民主管理搭建了平台。

三、下阶段工作设想和措施

1、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宣传和培训力度。一是继续组织开展“信息进万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信息化科普大蓬车”走村入户宣传推广农村信息化,面向乡(镇)、村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种养农户进行广泛宣传,现场培训指导,送农村信息化应用知识及宣传资料下乡。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农民利用网络信息和掌握电脑操作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是组织实施“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培训工程”,重点加大对乡镇领导干部、农村企业经营者、农村科技致富能手、信息员等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依托职教中心、通信营运商、信息站等现有场地开展定点培训,利用“信息化科普大蓬车”开展现场培训,同时利用多媒体系统开展网上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充分发挥农村信息站的桥梁作用和带动作用,鼓励农民学网、用网、建电子邮箱以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信息在农村的直接应用;充分调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本地的信息采集和上传,以及为农民提供帮农、富农、强农、兴农、优农方面的实用性信息。

2、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一是大力推进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建设,提高现有网络运行质量,让电话、电视、电脑进村入户。二是着力建设好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宁农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为基础,对县内村居民自建的网店进行科学合理整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服务平台功能,形成一个集查询、浏览、咨询、交易于一体的平台体系,逐步构建农村网上政务、网上教育、网上交易的“网上社会”。三是健全和完善乡村信息站设臵,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技术手段,实现网上信息共享,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5.新农村建设信息系统 篇五

及特色产业发展发言材料

灵台县农牧局

(2010年7月20日)

市上领导来我县调研,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深表感谢。近年来,我县金融系统认真履行支持“三农”的职责,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的支持了优质粮食生产、旱作农业项目、牛产业壮大、蔬菜产业发展、户用沼气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培育了牛、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了平凉红牛良种繁育中心、中台脱水蔬菜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一折通”及时兑付了各项政策性惠农资金,金融系统为推动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年我县夏粮预计产量达6.92万吨,较上年增长%;出栏肉牛万头,产值万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89万亩,较上年增长%;完成春播蔬菜5.28万亩,搭建塑料大棚1050座占地157.5亩,新建日光温室20座占地43亩,累计建成沼气池12277口,“三改”配套率达到75%以上。

6.新农村建设信息系统 篇六

同志们:

这次全县农经系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会是在全国“两会”闭幕之际,举国上下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培训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动员全县农经系统的同志在新的一年里,更好地为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会议将对全县农经系统2005年整体目标考核中涌现出的优胜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下面,我根据县委农办主任会议讨论的精神,讲三个问题:

一、全社会高度重视、“三农”一线共同努力,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农经系统作为党和政府主管农村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一线,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一是“三农”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理论、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确立了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提出了“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发展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3个“1号文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要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并指出“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今年省委1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政策意见》又进一步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省委李源朝书记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握新阶段、明确新思路、采取新办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比全国快一些,对‘三农’应该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省政府已经启动新五件实事(实施通达工程、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建设)确定今年新增“三农”投入30亿元以上。

市委罗一民书记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处在新起点,推进新发展,必须认真总结、发展被实践证明了的‘三农’工作思路,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发展农村、市场化富裕农民、文明化打造城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新举措,跨越发展。”县委严长俊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只有经济发达的农村才是新农村;只有富裕起来的农民才是新农民;新农村要新在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上,生产方式要先进,生活方式要先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东要走自己的路,要创如东自己的特色。”作为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感到,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三农”工作的扶持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力度,“三农”工作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二是“三农”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根据中央的战略判断,目前我国总体上已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阶段。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三农”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特别是近两年,“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变化。一是粮食生产实现稳定增长。二是农民增收扭转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加快。四是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农村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的舞台。2月14日,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方略表明,“三农”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是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农村经营管理历来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农村政策的重要环节。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政策对农村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今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内容看,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有关,许多政策和工作措施的落实离不开农村经营管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围绕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创出新佳绩。第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已突破了传统的职能,增加了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成为市、县党委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职能部门,其牵头、协调推进作用日趋强化。第三,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组织机制的创新,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怎样与农民自己创造的“三大合作”组织形态有效地对接,在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以及怎样处理新农村建设与双层经营的关系等等。还有,如何规范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形式,增加工作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当好党委、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参谋等问题。

四是过去的一年,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全县“三农”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工作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突出以“农民收入倍增工程”为主线,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各项改革,强化经营管理,建设农经队伍,做好为农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呈现出八大亮点。一是项目农业建设取得新业绩。在项目农业的推进上,我们较好地发挥了牵头组织作用,实现了我县项目农业建设数量与质量的同步起飞:全县各地项目农业建设开工项目320个,总投资额23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数121个,投资额11.3亿元,种养殖业项目数199个,投资额12亿元。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41个,投入量8.5亿元,投资额在100-1000万元的项目75个,投资额2.8亿元;在竣工验收的种养殖项目中,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58个,投资额9.2亿元。二是干部带头创业掀起新高潮。在新一轮全县全民创业热潮中,我们发动村干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去年年初,收集50名村干部创业典型材料,通过修改整理,印刷出版了《如东县村干部创业风采》一书,发到全县每一位村干部,宣传他们中间的先进事迹,推广村干部创业的成功经验,使他们学有榜样,追有标兵,5月份我们在马塘召开了全县村干部创业现场会,截止去年年底全县2422名村干部中,已创业(含合作、合伙创业)的达到1967人,占全县村干部总数的81%,比去年年底增长26%,累计投入107547万元,比去年年底增长146%。其中村支部书记创业人数达303人,占100%。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我们积极为县委、县政府组织赴福建漳州的项目农业招商活动做准备,精包装了80个农业招商项目。由于整体联动,全县农业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年底,县行政审批中心的数据反馈,全县农业招商引资注册外资到帐5027万美元,同比增长176%。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新发展。去年,我们紧紧围绕省市提出的建设“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通过培训、观摩,加快建设进程,全年新增6个,总数达47个。全县4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已有9个被市命名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五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取得新经验。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2009年如东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积极开展全面建设小康先行村、示范村试点工作,确定县先行村14个,推荐市示范村1个。全县297个村的399个农民集居点全部规划到位,先行村、示范村的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六是“接轨上海”得到新延伸。11月份我们在上海举办了如东食品工业接轨上海恳谈会,参会客商达100多人,签订了18份农产品销售合同,合同销售农产品达1.8亿元。同时,我们认真实施第三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如东摊位的展示展销工作,全年承接上海项目26个,总投资11994万元,农产品销往上海2.5亿元。七是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取得新效应。一年中,我县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紧扣发展农业、稳定农村、致富农民主题,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指导,强化监管,改革创新,日常工作抓推进,重点工作抓突破,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全面免征农业税,严格监管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全县农民负担监督卡内负担总额为4192万元,比上年减少4992万元,人均减负56.9元。农民负担监督卡入户率达97%以上,涉农信访量比上年下降了40%以上,未发生一起涉农负担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加大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及经营权流转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突出做好补发证书和档案完善工作。12月底前全面完成补发工作,共补发68023份新证,发证率达到98%以上。村级债务化解和控制工作难中求进,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村级债务化解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切实加强督管,指导各镇抓好各项化解和控制村级债务措施的落实。经过努力,全县村级账面债务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大的反弹。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质量明显提高,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的意见》精神,我们迅速组织拟定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的具体措施,加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推进力度,着力提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全县村务公开率达到100%。农经五项服务工作全面有序展开,对开展农经五项服务试点工作进行了认真部署、筹划和落实,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着力推进移民致富工作,加快移民融入当地社会进程,我们以移民致富为重点、加大帮扶和服务力度、瞄准移民稳定目标,平稳地推进了移民融入如东社会的系统工程。八是农经队伍有了新面貌。去年以来,我们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转变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方法,努力使整个农经队伍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以适应“三农”工作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农办作为第一批参教单位,在县委的统一指导下,认真组织、扎实整改,做到规定动作到位,并结合部门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在第二批学习中,我们根据要求,认真组织、指导、督查各农经站参加教育活动,要求各农经站通过参教,结合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再树农经新形象,15镇有11个镇达到满意,4个镇达基本满意(均在前6名)。

好的形势、好的业绩,为我们工作奠定了好的基础,而农经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又是无可替代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的起点上,以振奋的精神、崭新的面貌,进一步增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新的思路、新的发展、新的提高,开创农经事业的新局面。

二、围绕“三农”中心,服务经济大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造性地做好今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2006年,我们将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十一届九次全委会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工程”,认真落实各项富民惠民政策,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有新的作为,有新的业绩,不断提升全县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

1、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为目标,突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黄利金副书记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市提出并启动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市先行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创新,是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的清晰勾画,它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形势下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的目标内涵和省委的三句话精神。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予以贯彻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

“民富”关键在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就业创业全民化。加快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有技能、个个争创业、家家谋致富”的氛围。“村美”关键在于推进“五化”:一是布局优化;二是村庄绿化;三是河道净化;四是道路硬化;五是卫生洁化;有条件的农村要努力实现建筑美化、道路亮化。“风气好”关键在于推进村规民约普及化和事务管理民主化。我们要按照“九个化”目标指向,加倍努力,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全县农经系统要紧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部门职责,突出重点,抓好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我们农经系统调控手段不多,没有人、财、物等方面的权力,但我们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如果我们工作游离于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之外,或不能紧贴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不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仍用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去做工作,没有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前瞻性,提出的工作措施没有参与性和可操作性,那么我们已有的行政职能将被弱化甚至边缘化。实践证明:“天上不会掉馅饼”,有为才有位,有位才能更好地有为。我们只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个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强化农经工作的基础地位,显现工作的重要性,提升我们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以项目农业建设为动力,提升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在农业和农村内部挖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举措之一。实践证明,项目农业建设为培育农业竞争主体,引导“三资”投入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搞活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活力。2006年,要把项目农业建设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大举措加以推进,确保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继续大力度推进农业招商引资,推动“三资”开发农业。农业招商要尽快融入全县大招商的氛围,全县确保到账外资2000万美元,农办招商任务要超额完成,各镇农经站在招商工作上均要有所突破。农经系统的牵头作用要进一步凸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农业园区建设要有大幅度提升。具体目标为,“三资”投入农业在2005年的基础上要增加30%;项目农业竞赛在全市要力争进入前三名。

3、以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为己任,提升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工作水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落实免征农业税后的农村发展的扶持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一是坚决执行农民负担政策,重点是防反弹。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范管理,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审计,县今年已决定不统筹村级一事一议筹劳,请镇也不要平调。在教育培训上县将组织各镇主要负责人参加市农民负担政策培训,以增强干部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自觉地执行减负政策。同时,县还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突出的问题,根据责任制的要求,坚决查处,严肃追究。二是切实保护农民土地的合法权益。围绕“稳定、规范、完善”目标,大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管理和土地承包档案资料的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化。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正常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规范。统一规范各种流转形式的操作程序和合同文本,全面建好土地流转台账。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服务、协调作用。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护和土地补偿费用的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继续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从抓制度、抓培训、抓督查入手,全面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落实整改措施。全面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组织各镇对村级债务化解、“一事一议”筹集使用、管理资金及统一经营项目收支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另一方面,会同县纪委继续开展对重点村审计工作。加大化解村级涉农债务的推进力度。落实好各项化解措施,特别是要防止新债的发生,建立村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4、以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首先,培育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应抓好市场载体建设。在继续抓好南通天一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结合小城镇建设,设计和建设好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并提高契约化程度。其次,大力发展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继续开展以“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第三,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促销活动,把农业接轨上海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到上海等大中城市举办展销会、洽谈会、开设窗口、进入超市等形式,叫响一批如东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第四,规范市场交易,整顿流通秩序,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建立“绿色通道”,确保货畅其流。

5、以全民创业为抓手,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把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来抓。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把农村民营经济看成是推动我县经济长远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要动员更多的力量从事农村民营经济,特别是打工返乡农民和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三要把村干部带头创业放在突出位置加以推进。要宣传村干部创业典型,提升村干部创业热情,村干部创业要力争达到100%,并争取做到村干部“人人有项目、个个会创业、户户有产业”。四要创优环境,在税收、资金、技术、信息、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各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扶持。

6、以安居乐业为目标,促进三峡移民帮扶工作。紧扣“致富、稳定、帮困”三大任务,延续05年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做实做好三峡移民工作。一是面对05年的自然灾害频发和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的新情况,研究移民拓宽致富门路的具体办法,提出移民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行情风险的措施,加大帮扶移民务工就业的力度,不断探索移民致富的新路子。二是面对我县移民子女人数多、上学成本高的特点,利用省拨“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的机会,广泛深入调研,向上争取,县内沟通,力争将我县移民子女全部列入“两免一补”的优先照顾范围,并探导其他救助办法,彻底解决好移民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三是面对上级机构调整和下级机构改革的实际,研究移民办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变的课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移民工作考核、奖励、激励办法,使移民工作既服从服务于全县的中心工作,又成为构建如东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三、确立“品牌”意识,追求一流目标,在履行职责中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经干部队伍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大局。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性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给我们农经工作提出了新课题,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机战,为了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能,我们必须自我加压,瞄准一流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农经干部队伍。这是做好新时期农经工作的组织和人才保障。面向“十一五”,“三农”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突出特色创品牌,全面发展争一流,推动农经工作再上新台阶。

㈠品牌是工作重点。近年来,我们倾注心血的“三农”工作逐渐成为受到农民欢迎的品牌,社会认同的名牌。如三资开发农业,一资带“三资”,农业展新姿,成为推动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马塘、洋口、新店等镇农经站在党委、政府心目中有地位,就得益于积极拓展职能,贴近中心,加大服务力度取得的。诸如,“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的重要方式等等成为农经的品牌。

㈡品牌是部门的工作形象。自2001年机构改革以来,经过全县上下农经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形成了四个方面的特色、创建了四个品牌:一是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牵头部门地位的确定;二是作为党委、政府农村政策部门作用的发挥;三是项目农业和农业招商引资职能的强化;四是三峡移民安置、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为了维护部门形象,发挥部门作用,县、镇两级农经人员都要善于围绕中心工作做业务,在做业务的过程中积极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做到传统职能不弱化,新增职责要强化,让我们的工作在全局工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让我们所有的同志都要成为机构改革中不可精减的对象。

㈢创品牌,要有深厚扎实的功底。一要加强学习。学习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也是掌握新知识保持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要当好一名称职的农经站长、合格的农经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要牢固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广泛涉猎反映当前世界发展中的各种新知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县农经队伍中年青人占绝大多数,是我们可贵的财富和后备力量,但整个队伍中学历层次不尽合理,农经站119人中,本科只有6人,中专及以下有57人;从职称看,中级仅有5人,未评的达78人。面对农村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学习就没有能力,不掌握新政策、新知识,当然难以担重任;其次,要注重学习方法。当前,特别要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的深刻内涵,准确地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加强对农村经营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习各地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好的做法、好的典型、好的经验。要通过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提高广大农经人员整体素质;要通过学习,拓展思路,积极工作,努力当好群众解惑的贴心人、农民增收的好帮手。

二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农经系统工作同志的一项基本功。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和指导权。我们要利用农经工作涉及面广、渗透性强的优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性和主动性,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提供信息、反映情况、汇报工作。要抓住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调查研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为了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当好参谋助手,今年县委农办提出了在系统内开展“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年”活动,活动将围绕全市农民收入分类分析的调查,农民自主创业现状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配套政策措施研究等方面,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并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措施。

三是大力开展“争先创优”。县委农办本身将继续开展“树、求、创”活动,各镇农经站要以农民满意为创建准则,要以农民增收为工作追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在继续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在争一流、创特色上下功夫、求突破、见成效。要努力通过工作,通过服务,提高地位,扩大影响,力争在乡镇基层站所测评中名列前茅。要会正确运用组合创新、借鉴创新、推陈出新、方式创新等手法,取得实实在在的创新效果。

四是深化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各地要总结以往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继续开展好以农经五项服务为基础的为农综合服务。要贴近群众需求,为农民增收助力。2006年,乡镇开展工作面要达100%,全县将评选5家一站式为农服务的示范窗口。各镇农经站对已有的农经五项服务,要实行“窗口”化办公,“一条龙”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富有成效的服务。要在完善已有服务、创新服务内容、务求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2006年,我们按照“建设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的要求,在全县农经系统内继续开展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把开展创建活动作为加强农经队伍建设的主抓手。为了确保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广大农经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基层群众”的思想,有效解决一些基层站所存在的作风粗劣、办事不公,效率低下等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把农经站建设成为“规范、创新、高效、廉洁”的服务窗口。

7.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 篇七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时代内涵,意义,措施

作为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将信息化渗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 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新时期农业发展应以现代的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 为农村信息发展提供完整的服务体系和快捷的服务, 让农业信息化带动新农村建设。

1 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

1.1 农业信息化的时代内涵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整个农业过程的信息化, 也就是说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领域中, 使之为农业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 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为生产水平、效率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发展带来动力。农业信息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环境信息化、生产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资料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教信息化和政策法规信息化。

1.2 新农村的时代内涵

党描绘的新农村有以下几个特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指的是物质文明建设要发展, 这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乡风文明, 指的是要注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村容整洁, 要求新农村不可忽视生态问题, 要做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两手抓。管理民主, 指的是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持。以上五个内容构成了“新农村”的内涵, 它们相辅相成为一个整体。

2 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灵魂和突破口,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在信息方面的差距有重要意义。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城乡间的信息交流, 加快农村发展, 逐步缩小城乡在信息发展上的差距;还为农民带来现代科技知识和农业市场信息, 带动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保证农民享受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权利, 从而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前进。

2.2 农业信息化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有了农业信息化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 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的作用, 有助于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 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优化, 最终达到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 农业信息化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发展农村经济, 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保证农民收入的最基本方式是将农产品引入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民生产, 让农产品的价值得以转换。要将农民与市场紧密结合就要注重对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农业增产, 首先要提高决策力和管理能力。所以,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对于农业和农民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4 农业信息化是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动力

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 掌握了信息上的主动权, 就相当于掌握了生产、经营的先机, 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农业信息化是农民学习技术、收集信息最快捷的途径。学习了新知识、了解了最新信息的农民就可以主动地摆脱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 生产、经营不再单纯依靠经验、力气, 抢占商机, 最终在销售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与世界的接轨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外市场的扩大等, 为我国农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及时的信息资料, 以顺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所以, 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从而增强农产品和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 农业信息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坚持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了, 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须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根本动力, 也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从而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劳动资料和对象也有新的要求, 这就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取代落后的劳动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要置备信息设备、培养信息人才和巨大的资金投入, 而满足这些要求的必经之路就是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3.2 坚持以农为本的道路

要使信息化发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就要不断完善本地的信息内容, 引导农民使用这些信息, 所以说,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第一, 要通过宣传、教育及培训等方式, 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提高他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为在农村开展信息服务奠定基础。第二, 听取农民的想法和意见, 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需求, 开发专业的软件和产品, 以满足农民学习的需要。

3.3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

信息化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定要坚持政府的引导。坚持政府引导要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是坚持政府的规划指导;第二是坚持政府的组织领导;第三是坚持政府的示范引导;第四是坚持政府的依法管理。政府要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 调动各方力量和组织, 从而实现整体的统筹规划和优劣互补。政府要大力支持公益的信息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 鼓励在市场上有发展潜力的信息服务;积极组织、开展有偿的信息服务, 创新机制, 调动积极性, 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构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以加快信息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4 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建设

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 政府要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 还可以建成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和根基, 农业信息资源则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这就要加大对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及利用力度, 围绕生产、市场、生活等建立健全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专家咨询、灾害预测、卫生防疫等与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系统。

3.5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加大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和新农村的关键点。因此, 要在现有的工作人员中普及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教育, 逐步建成一支配合信息化发展的队伍。所以, 要组织培训农民, 普及农业科学文化知识, 切实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促进农业发展。

3.6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农业信息涉及内容多而复杂, 因此, 法制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要加强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 规范市场行为, 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其次, 要建立信息采集标准制度, 确保农业信息的及时和真实。最后, 要建立健全信息的发布制度, 提高服务质量, 禁止虚假信息的传播。总而言之,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加强规制度建设, 才能使得农业信息化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4 结束语

多年来, 我国的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 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开展推进。目前, 我国农业信息化体系逐步完善, 信息网络建设规模逐渐扩大,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作参与的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总所周知, 要进一步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就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思路, 将发展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工作的关键, 不断发展、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因此, 要不断加强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 形成一种培养机制;并吸取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建设中来, 如通过相关政策将大学生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 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知道农民生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在信息化方面日益加大的差距, 促使农村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翟光红.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及其根本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

[2]温暖, 胡峰, 冯晓, 等.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2) :7-10.

[3]胡大平, 陶飞.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解决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3) .

[4]吕晓燕.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6 (4) :51-54.

8.新农村建设信息系统 篇八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74-2

0 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推进农村的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从目前来看农村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切入点,能够减轻工作人员压力和负担,清晰明了的记录农村的相关信息。此外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化也能够使得农民能够通过上网获取相关的信息,交流彼此的作物种植心得以及致富经验,通过相关的网站和渠道,拓展自己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所以说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能够提高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已经逐渐步入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但是也同时对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农村只有做好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才能推动现代先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波动性逐渐增大的农业信息,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记录的工作,而是能够通过波动变化的数值,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科学的决策手段,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在日常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推动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特定区域内的农业产业现状,借助于信息搜集系统来对这一区域内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决策,并且考察实现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哪些新技术能够应用到具体的生产之中,然后进行应用。

1.2 更好地转变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职能

过去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直接领导以及干预的角色,但是如果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为农业的发展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信息网络的话,那么政府只需要对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够了解到一定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具体状况,也就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制定时间。而且有了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政府在今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任务只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进行引导,再也不用向过去那样“事实干预”了。这其实就是给了农村独立发展经济的自由,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之下农村的经济在未来会更具有活力。

1.3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内涵

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把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科学发展观也早就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而要真正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真正从信息的角度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也就能够给农村更多的发展机遇。如果坚持下去,农村经济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点

2.1 网络信息模式的构建

网络信息模式的构建是指在村与村、村与镇之间建立起完善的网络沟通体系,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硬件方面的保障。这样就能够保证各个村镇之间的信息沟通,而且在进行相关产业决策的时候也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大环境以及相关的政策信息。更重要的是因为通信线路搭建的投入对于一般农村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何合理的运作这一环节的工作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但是只有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推广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2.2 信息化示范产业的建设

所谓“信息化示范产业”是指的特定区域内的农村能够与原有的产业优势与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相结合,借助于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来推动传统产业更好的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坚持落实整体与区域示范相结合的原则,真正挖掘自身的产业优势,选取一些优秀的村庄进行示范,由点带面的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示范产业的建设,进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3 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其实离不开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在那些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的村点,更需要通过必要的培训和宣传让他们能够理解这部分工作的意义。此外对于领导机构的培训工作我们同样不能够忽视,所以说我们应该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抽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建设起信息化培训基地。这一方面是给参与工作的人员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最专业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培训基地的建设也会成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个总体风向标,能够起到引导我们工作思路的作用,会促进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3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上文中提到的网络信息模式的构建只是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基础设施建筑工作的其中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大部分的工作任务需要一线的人员来完成。这样才能够真正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提供稳定性,这需要相关的政府单位以及各级农村对这部分工作提高重视程度,将其作为主要任务来对待。而对于相关项目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则需要从自己的角度为相关农村信息化建设搭建起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基础设施与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真正的形成信息化的网络结构模式。

3.2 获取必要的技术支持

所谓“技术支持”就是指的区域信息开发以及相关的互联网工程技术,对于农村来说这两部分都少有涉足的领域。所以说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让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技术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具体来说就是一线农村或者基础政府部门在对经营信息进行初步的处理与加工之后,需要再次结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对整体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整理,最后才能够进行发布。如果这部分工作中存在困难,一定要及时寻求相关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够保证对于数据计算与分析工作的稳定性与准确度。如果有条件,可以尝试建立起针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当用户需要相关信息时借助于手机短信来进行信息的推广。

3.3 加强领导机构的建设

任何工作如果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来进行引导可能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样“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工作来说,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能够保证我们工作的方向不会出现偏差,进而会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概率。所以说各级领导要有意识的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领导机构的建设,将这部分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相结合,对领导机构的人员构成提高标准,完善对其的考核制度。这样才能够真正让他们承担起实际工作中他们该负责的那部分责任,此外就像上文之中提到的,要对相关的部门领导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4 总结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这关系到十几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把解决好农民的问题作为目标,再加上现代国内经济总体状况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所以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解决好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改善农村经济的状况。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自然不是单单靠某一个单位或者某一个小群体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上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总结,希望能够改善当前农村以及与农业息息相关的行业的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 李亮.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01):8-9.

[2] 刘春华.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6):76-78.

9.新农村建设信息系统 篇九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上一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下一篇:实验课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