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实验实训教学 促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①

2024-11-15

改革创新实验实训教学 促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①(精选4篇)

1.改革创新实验实训教学 促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① 篇一

关键词:材料力学,实验,创新能力

2 1世纪,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 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 越来越高。因此,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与课堂教学相比较, 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和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场所, 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基地。近几年来, 结合我们学校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改革, 在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 从更新实验设备, 改革实验内容, 转变教学观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经验。

一、更新实验设备,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材料力学试验室原有液压式万能试验机三台, 用于学生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 由于年代久远, 已不能满足目前的试验要求。学校投资对设备进行了改造, 购买了新的电子万能试验机。新的实验设备, 提高了实验精度, 实现了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和存储, 并按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的格式输出打印实验报告, 并可以给出整个实验过程的力与变形关系曲线和电子表格数据, 增强了学生对材料拉伸与压缩过程的感性认识。体现了试验技术的自动化, 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水平, 增加了学生参与试验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实验内容, 增加创新型和设计性实验

材料力学试验主要有材料拉伸试验、压缩实验, 园轴扭转实验, 弹性系数测定实验,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测定实验等基本实验。对于基本实验, 应加强气思考性和启发性, 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动脑机会, 加入研究性内容。例如, 在金属拉伸实验前, 让学生预习为什么采用标准试件;实验中思考什么时间产生屈服, 什么时间产生强化;在实验结束后, 思考铸铁的破坏方式和原因。通过提问增强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增加选择性实验, 如各类支承压杆临界力测定的实验, 复合材料拉伸试验, 组合梁应力分析实验。引入反映现代科技成果, 诸如新材料、新的结构形式、新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技术的新实验, 使得力学基本实验富有现代信息、增强学生适应新世纪社会和科学进步的能力。

开设一些具有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例如, 在给学生演示金属材料的疲劳试验时,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应力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下, 材料也会发生破坏;复合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是否也有疲劳破坏;列举工程中材料疲劳破坏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结论, 加强学生实验技能, 培养创新性和创新精神。

三、提高实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手段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将多媒体手段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 多媒体课件具有交互性、灵活性、重复性等特点, 加大了知识的传授量, 将一些在实验室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细节, 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还可以采用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实验CAI课件, 将材料力学实验内容全部模拟完成, 建立材料力学模拟试验间。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 又在短时间内增加了课堂信息, 调动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四、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实验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内容, 启发、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往的实验大多数都停留在验证性实验上。验证性实验教学目的是:为理论教学中某个规律进行试验验证。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手段多采用教师和实验室老论的目的就可以使学生观察到该想着就算完成试验教学。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式多采用一组很多学生, 只要有部分学生完成试验即可, 大大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 同时也是一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在实验前不预习, 实验中缺乏目的性, 试验后抄袭实验数据和报告。这种试验方法虽然能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 但很难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试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我们将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人数减少。实验中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督, 让学生自己完成从测量、加载到读取数据的全过程, 每位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承担实验的一部分工作,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这样, 在实验教学中就突出了学生实验的动手性和独立性, 也将实验教学目的有原来的“验证理论性质”为主改革为以“阶段性培养学生动手试验的能力”为主, 验证理论性为辅。

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首先抓好学生试验前的预习。准备实验,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对所做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有初步的了解, 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 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启发学生将其相关实验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用最佳的实验手段进行实验研究。

综上所述,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也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刺激的挑战。只有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设备结合起来,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实验教学金额和起来,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改革创新实验实训教学 促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① 篇二

在学校教学活动的诸多环节中, 课程的考核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进一步加强其考核管理, 改革、深入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 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多层次实用型人才。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起有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考核是全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课程考核是教学环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每期的课程考核既可以检查、评定和分析学生学业的成绩, 也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 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调节的作用。

对学生的考核是学校测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教学效果事实上是很难直接去测量的, 而只能通过采用一些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既非常新颖又能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和方法, 让学生解答问题来进行间接的测量。通过课程考核一方面可以检验与评价学生完成学业的数量和质量、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使学生能正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总结经验, 争取未来有新的突破。另外, 课程考核还可以检查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以及落实教学计划, 达到教学预期目标的情况怎样。此外, 对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来说, 通过课程考核也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情况, 衡量教学质量, 把其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考核不仅是学校教学效果测量的重要工具, 而且还是作为检查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并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程备考开始的整个过程, 对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使自己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更加深理解、巩固的提高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克服学习障碍、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然而传统的一些考核方法, 仅仅是偏重于考核记忆能力而忽略考核其智能要素, 比如,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课程考核不注重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而只考核书本上的某些条条, 促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而不去理解问题的实质, 不能灵活在应用所学理论、原则、方法去解决问题, 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

通过对课程考核成绩的正确分析,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分别获得有关教和学的效果的相关信息。比如对原来拟订的教学计划提供改进的依据, 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目标, 促使学生及时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时也促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对传统考核方式存在弊端的分析

目前高职学院对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 考试方法简单, 考试形式单一, 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 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 而课程考核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当于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比如考什么?怎么考?在很大的程度上指挥着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课程考试的方式, 关系到课程考核的最终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我们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大家都习惯于采取总结性考核, 即在期未一次性进行考核, 作出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这种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固然会有一定的优点, 但从课程考核的目标来说, 这种考核方式未必就能真正达到, 而其弊端则是显而易见,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影响

课程考核采取一次性总结性的形式进行, 即终结式的闭卷笔试考试, 而并不是全过程的形成式的口试、笔试 (开卷与闭卷结合) 、操作试等形式。传统的考核模式, 难免会产生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板书, 学生记笔记。传统的考核模式也起不到应有的课程考核的鉴定、教学、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2、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严重的影响

传统的考核方式致使为数不少的教师至今仍然是采用死板的灌输式数学方法, 学生只好在课堂上听教师讲, 课后则死记硬背, 只有如此才能对付传统的考试方式, 这就难免会出现“考试背笔记, 考完全忘记”的结果。这种考试方式会把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机械记忆的境地, 如果不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 学生也就会误认为自己没有思考的必要。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试题内容重记忆、重复述、重书本不能不说是最直接的原因。

3、传统的考核方式会不同程度地滋生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

比如:有的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在考试时投机取巧, 甚至不择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学业考核成绩;考试中“传”、“帮”、“带”的现象时有发生, 考场上“传”纸条, 成绩好的“帮”成绩差的, 挟“带”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考场。虽然学校制定了不少的考场纪律和违纪处分条例, 可是违纪作弊人数却仍然是稳中有升。有时一个年级一次考试就有不下几十人次以不同的方式、手段作弊, 这些不良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

高职学院对学生的考核机制的问题, 是因为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 导致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的结果。只重视书本教育和死记硬背, 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 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不能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脱离了现实, 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多年的教学实践, 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面对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 为了更有效地检验、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机制迫切需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对此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具体着手解决:

1、将考核的方式由传统的“终结式”改为“过程式”

高职院校考核方法的改革, 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能力考核为中心, 考核方法力求全面、真实。对于专业课和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应当以完成课业为主要考核评价形式, 同时可以辅之以其他考核形式, 将考核的方式由传统的“终结式”改为“过程式”。

“终结式”的考核方式有其简单方便, 操作易行的优点, 但也不可否认其存在较大的不足甚至缺陷。“终结”与“过程”的关系本身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终结”, “过程”决定“终结”, 科学的“终结”反映“过程”的有效与否。平时的测验, 实习实训和各种作业与“终结考核”是绝不能互相取代的, 二者应该说是同等重要的。对学生来说应该把测验、实习实训和各种作业都看成是考核。应该懂得作业既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需要, 同时又是阶段检验的一种手段。对教师来说, 应把考核看成是作业, 把终结考核与作业同等对待。总的来说, 平时的测验, 实习实训和各种作业与终结考核实际上都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合适学生的综合检验。这样就达到教与学两方面都把“过程”与“终结”有机地结合的目的。也只有充分发挥平时测验, 实习实训和各种作业的作用, 才能有效地发挥课程考核应有的作用。

2、将考核内容由传统的“重记忆”改为“重思考”

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进行的改革。将考核内容由传统的“重记忆”改为“重思考”。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测验内容应当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因此, 考核内容必须得从传统的“重记忆”向“重思考”、“重创新”方向进行转化和改革, 这样才可能将学生的学习从机械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只由感官学习 (听与看) , 而是能更好地运用自己头脑进行思考学习, 以探求“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来让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3、将试题形式由传统的“求同性”改为“求异性”

在考试的试题形式上进行的改革。将试题形式由传统的“求同性”改为“求异性”。这就是要求教师考学生的试题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 现在不少院校规定, 教师在交期未考核试题时, 同时要求交标准答案, 既然是交的标准答案, 也就难免会在所命试题中出现较多求同的题型, 这样便会束缚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但求异思想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要模仿、不要抄袭, 不与人雷同, 努力作出创新的见解, 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师不论是在平时教学还是在考核命题中均应认真把握。所以, 在考核命题时应把握试题内容既能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又能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将考核命题、阅卷传统的“一贯式”改为“交换式”

在考试命题与阅卷方式上进行的改革。将考核命题、阅卷传统的“一贯式”改为“交换式”。笔试的试题编制得好, 就不仅能真正地检查与考核出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命题, 必然导向学生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能重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否则, 就会有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出现, 所以说命题是考核的关键。以往大多数时间学校课程的考核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来命题, 而不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什么, 就考什么, 想怎么考, 就怎么考, 太大的随意性。其结果将是只重知识, 不重能力;只重理论, 不重应用。阅巻也是由任课教师自己进行, 人情难免流露于考核分数之中, 难以保证考核质量, 更不可能达到考核的目的。改革命题的方式, 尽可能实行“考、教、评分离”的原则, 做到主讲教师不命题、不阅巻, 最为迫切地是尽可能地完善各学科的题库, 使考核真正成为检验教与学质量的独立环节, 从而也真正地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另外我觉得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考核时不妨注意运用“因人施考”的测试方法, 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就是说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人施教、因人施考。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能力”,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另外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 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是非常有好处的。

5、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

课程考核的方式较多, 按照一般情况来划分类型, 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

平时作业考核是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记分作业, 根据学生完成记分作业的数量与质量, 评定其成绩。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 评定其成绩;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是在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命题测验学生的学习状况, 根据学生答题质量, 评定其成绩。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方法很多, 有笔试、口试、实战演练、项目制作等等, 这须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来最后确定;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次数不宜过多, 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来进行;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需要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设计综合性作业, 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评定其成绩。其作业形式可多种多样, 侧重于对学生应用、分析、综合、实践能力的测试;实践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实践性教学需要, 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规定的实践性作业, 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评定其成绩。实践性作业主要有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实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形式。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及相关的章节内容均必须进行实践性作业考核。这样对学生进行的是全面性的考核, 我们的考核目的才能达到。

总体说来,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我们现在主要实行的是两大部分的组合即分别由平时考查与课终考试相结合, 两者的比例一般都是5/5开、4/6开、3/7开。假如无视平时成绩的重要性, 而只在期未仅凭一次考核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就会出现“一锤定音”的现象。个别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 由于偶然的因素没考好, 结果成了“一锤砸锅”;相反, 个别平时学习不够好的学生, 却因“走捷径”或某种巧合, 取得了“较高的分数”, 出现考试成绩失真。平时成绩的考核不能只注意理论、知识的掌握, 还应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那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会大大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课终考试可以采用开卷、闭卷、口试、笔试、实践性考试和开闭卷结合、口试和笔试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力求做到全面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和形成能力的水平。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方法, 应依据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考试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并不意味着考试次数越多越好。考试过于频繁, 甚至太多、太滥, 就会使学生精神过于紧张, 从而加重学习负担, 其效果也只能适得其反, 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最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将是非常困难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 要注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去完成学习任务;学校的考试则是以考促教, 以考促学, 以考促用, 以考促发展。作为现代的职教工作者, 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高技术人才, 也要注重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对高职教育的考核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 就能够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适应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新教学法的不断研究和推广, 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必然替代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 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摘要: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业的考核方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该文将对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一些解决已存在问题的方法等, 以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学校考试与命题管理运作全书.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2]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马东旭, 侯坤.改革考试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

3.改革创新实验实训教学 促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① 篇三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就业能力,实验教学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日益复杂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技能、经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2]。高分子材料以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新型产业。众多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行业发展迅猛, 社会对兼具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无疑为毕业生提供了极好的就业前景[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摆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课题。

高分子材料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其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它是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因此, 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要通过建立科学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文立足于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这一核心, 提出了几点关于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4]。然而, 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居多,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般, 高分子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由三大块构成即材料合成实验、材料成型加工实验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三块实验内容各自独立展开, 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缺乏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及各部分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由于经费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种种原因, 大部分本科生仅限于实验课和做毕业论文时进行实验研究, 缺少实验训练的机会, 对广泛提升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因此, 如何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建立合理的面对本科生的开放机制, 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实验教学改革举措

针对以上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及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1.构建系统化实验教学体系。为了改善实验教学效果, 需要加强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将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以及高分子成型加工实验等多门课程有机组合起来, 利用不同课程间实验项目的关联性, 形成多条跨越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链, 构建出环环相扣、高度系统化的高分子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例如, 聚苯乙烯塑料的制备实验, 它可以涵盖三个紧密相连的实验项目。利用高分子化学知识, 从苯乙烯单体的悬浮聚合实验开始, 获得聚苯乙烯粉体;再利用高分子物理知识, 经由GPC凝胶渗透色谱分析所合成的聚苯乙烯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以确定聚苯乙烯的基本性能;再利用高分子成型加工实验, 将聚苯乙烯粉体制成高分子塑料样条, 对其拉伸、冲击等性能进行测试。将以上三个实验安排在同一个学期, 按顺序依次开展实验, 能够加强知识的连贯性, 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的专业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促进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积极推行实验课程改革, 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 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 开设综合性实验, 增设设计性实验, 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展现出良好技能。

单一的验证性实验, 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了将高分子材料的专业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灵活运用, 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例如, 开设“聚苯胺的制备和导电性测试”这一综合性实验。学生不仅能理解聚合物的结构, 还能掌握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及性能测试方法。通过这一实验, 能够把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两大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 即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单一的验证性实验, 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操作,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设计性实验, 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给学生发挥潜能提供更大的空间,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 “海藻酸钠溶液的流变性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性实验。根据实验任务, 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协作, 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一般逻辑过程训练。设计性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依托科研项目拓展实验教学。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生除了实验课和做毕业论文之外, 很少从事科研实验。只有极少数同学因为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学科竞赛而进行实验研究。从普遍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角度来看还远远不够, 需要学校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科研实验的机会。

另外, 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设立导师专项基金, 由导师的课题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本科生实验。导师重点选拔一些兴趣高、素质好的学生, 在大二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 参与科研项目, 这个措施对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很有效, 有些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发表了科研论文, 有些本科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导师实验室做硕士论文。不过, 对于本专业兴趣不高的学生起不到太大作用。

4.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大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实验的积极性, 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对于创新型实验完成优秀者、完成自主创新项目者、发表科研论文或专利者等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给以增加学分的奖励, 同时在保研、评奖学金等方面作为重要参考。这一举措可以大大增加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机会,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5.完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受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学生单人操作的条件不具备, 一般采取分组实验的形式, 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验操作训练, 需要完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透过实验报告可以反应出学生对实验项目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 单单依据实验报告评定成绩并不合理。通过课前提问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 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 并做好记录, 以此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 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提高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通过完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可以被迫式加强大学生参与实验的力度,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小结

面对就业市场对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升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从实验教学体系系统化、开展多层次实验、依托科研项目拓展实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完成成绩评定办法五个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以期有效提升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5) :69.

[2]田仲富, 王也, 刘晓义.如何提高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 ;21.

[3]刘宇艳, 于海洋, 龙军, 刘丽, 孟令辉, 刘立洵.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 2011, (11) :102.

4.改革创新实验实训教学 促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① 篇四

一、硬件实验课程的地位和现状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中硬件课程包括《电路概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由此可见这些硬件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与之配套的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可能由于计算机硬件电路设计技术本身的复杂性, 导致了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产生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在硬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硬件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把整个实验过程讲一遍, 然后让学生照着黑板或实验指导书上的接线图接线、操作的模式上, 实验电路千篇一律, 实验过程千篇一律, 实验结果千篇一律。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完成的实验空间。因此学生在后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及课程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实验及课程设计》中, 对老师提出的独立设计的要求往往是无所适从;还有计算机专业的部分硬件实验课程有着其本身的专业特点, 尽管在实验内容上有着和其它专业相关实验课程相近的部分, 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不能以所谓的共享而相混。如计算机专业的《数字逻辑电路实验》课程, 其着重是培养学生的逻辑电路设计能力, 是为后续的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打下基础。而其它专业的相关实验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数字逻辑电路的如何实现, 所以不能以所谓的共享实验课程内容为由, 将其与其它专业的类似实验课程相混。就好像不能因为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课程和其它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相近之处, 就把它们并在一起, 所谓的课程共享,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再有目前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的学时数被严重压缩,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实验设备缺乏, 部分硬件课程设计被取消, 原来一些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大型硬件部件电路设计实验和综合性课程设计 (如"带累加器的先行进位运算器设计"、"节拍与机器周期产生电路设计"、"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设计"等) 不得不被简化或取消。综观一些学校近一两年来的学生毕业设计题目, 很少有涉及计算机硬件电路设计的题目, 即使有硬件类的题目, 也很少有学生选择。总之, 目前在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学生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 以为只要熟悉一、两种流行的软件编程语言就可以了, 至于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就不那么重要了。然而孰不知离开了计算机硬件的支撑, 也就无所谓有计算机软件的存在。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前提, 首先是有强大的计算机硬件资源作为支撑, 计算机的硬件是整个计算机学科的基础,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的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中, 计算机硬件课程占了很大比例的缘故。

二、对硬件实验课程教学的一点建议

首先在观念上要改变目前部分学生重软件, 轻硬件的思想, 要使学生认识到在计算机专业中, 硬件课程 (包括硬件实验课程) 是极其重要的课程, 是学好软件课程的基础, 只有在掌握了计算机硬件基本工作原理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学好软件课程,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决不能失之偏颇。

其次, 改进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教学必须从基础硬件实验课程教学抓起, 具体就是从《电路概论实验》课程抓起, 改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 由学生根据实验任务书的要求, 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设计出相关实验项目的实验方案, 然后在实验平台上实现实验方案。从以往与部分高年级学生的接触交流中感觉到, 其实学生对硬件实验课程还是有兴趣的, 关键是在起步学习阶段就应多注重引导。

另外,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给予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一定的合理的教学时数, 在4年大学本科学习阶段至少有一次综合型硬件实验机会。

再有, 必须改进陈旧的硬件实验手段, 应用当今先进的数字电路实现方法, 逐步摒弃以往那种靠面包板加接线的落后实验方法, 如在《数字逻辑电路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和《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课程中引入可编程逻辑器件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简称PLD) 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简称FPGA) 器件, 由学生根据所设计的逻辑电路图, 运用硬件描述语言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简称HDL) 对器件进行编程, 制成具有所设计逻辑电路功能的特定集成电路, 该实验方法我们早在1998年就开始尝试过, 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见参考文献1) , 后因受实验教学时数限制, 未能延续至今。但这一硬件实验方法目前已成为国内外主流高校在硬件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实验方法。

另外, 对于《电路概论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可采取先用计算机仿真软件 (如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 对所设计实验电路进行仿真验证, 通过了验证后, 再用实际器件具体实现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因为计算机仿真软件实现的电路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理想化电路, 与实际电路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虚拟电路不存在实际电路中因工艺、器件误差、分布参数等因数引起的问题和故障。但是经过仿真软件验证的实验电路, 具体实现时成功率更高, 这样提高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信心, 同时学生也学到了实际操作的经验。

三、拓展硬件实验内容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教学内容, 我们往往停留在一些计算机部件电路设计和验证的层面上, 实验内容相对枯燥, 激发不起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为此, 我们曾经做过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拓展, 将硬件实验中所运用的知识不仅仅局限在硬件课程中所涉及的范围内, 而是尽可能地将硬件实验内容与学生在其它课程中所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此激发学生对硬件实验课程的兴趣。以我校01级的《微型计算机技术实验》课程为例, 原先实验内容主要为硬件接口电路设计与汇编接口驱动程序设计, 由于汇编语言属面向计算机硬件的底层语言, 编写繁复, 可读性差, 不适合目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学生兴趣不大。为此我们让学生在完成几个汇编语言编程的实验项目基础上, 改用学生在其它课程中所学的相对比较熟悉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如C、VC、VB等) 编写接口驱动程序。提高了学生对硬件实验的兴趣。我们还在硬件课程设计中, 给出多个综合型设计题目, 供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 设计中所运用的知识涉及多门学科 (如在"模拟计算机门禁系统设计"题目中, 用户的身份确认就涉及到数据库知识) , 并且在设计要求中, 只提最低要求, 不讲最高标准, 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创新设计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硬件课程设计的兴趣, 有的学生甚至同时完成了2个设计题目。设计结果可谓是百花齐放。在随后进行的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评估中, 硬件实验课程作为实验课程的重点, 要求学生当场向评估组专家演示实验过程。

另外, 为了提高学生对硬件实验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多开设些与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相关的应用与创新型选修实验课程, 为此我们开设了《工业机器人建模与控制》等选修实验课程, 学生报名十分踊跃。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我们结合近二十年来从事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经验的一些所思、所想和所为。总之, 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上,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基础。对此国外的一些知名大学及国内的一流大学都有着充分的认识, 在他们的教学计划中, 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和硬件课程设计在整个实验课程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由于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意义上的计算机芯片和整机产业, 从就业角度看, 不可否认目前计算机硬件设计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少于计算机软件设计人才。但是应该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一定会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意义上的计算机产业, 随之必将需要一大批懂硬件设计, 会软件编程, 有创新意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作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高校理应对此早做准备, 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邝继顺, 王东, 颜华, 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18 (2) :104-108

[2]、袁彪, 张海勤, 改革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新尝试, 实验技术与管理Vol.18 No.2 2001:96-102

上一篇:第七课尊严题卡下一篇:车集煤矿爆破作业流程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