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

2024-09-1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共10篇)(共10篇)

1.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 篇一

2014年中国养老保险市场发展前景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据统计目前中国公务员已达1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0万人。另外中国事业单位有3000多万正式职工。

自2005年起,国家连续六年七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是,企业职工养老金“七连涨”仍然“跑不赢”公务员,而且差距也越来越大。“养老金双轨制”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有了养老金制度并轨,将公务员一起拉进养老保险缴费大军。

按目前的政策,大约有4000万人在职期间不用交纳养老保险金,而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却由财政划拨(纳税人出钱),而且是交过养老保险金的企业退休职工的数倍。

我们计算一下,若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实行统一的单轨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按个人8%、单位20%的比例缴费。那么保守估计,约4000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每人每年3万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将缴费3360多亿元。由此可见,对比每延迟一年退休的200亿元来说,废除双轨制实现养老并轨所节省的资金相当于退休年龄延迟16年,这是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2.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 篇二

作为老年人, 都希望能安享晚年。从当前的养老模式看, 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式社区养老三种。不同的养老模式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适应不同养老模式特点的连锁化养老机构的发展已成为未来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 家庭养老模式在当前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家庭养老是由家庭成员对家里老人负责赡养的养老模式, 是最传统、最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养老方式, 但是由于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形成的“421”家庭模式和子女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难以事业家庭有效兼顾等因素影响, 使得在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的空巢化趋势相伴随, 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矛盾相交织, 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日益受到现实条件的巨大冲击, 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二) 机构养老模式开始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转型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将老人安置在敬老院、养老院、福利院等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中进行养老的模式。从我国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历史来看, 改革开放之前, 由于养老服务被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因此养老机构只是家庭养老的一个补充, 采用国家、集体包办的方式运行。改革开放以后, 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开始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型, 但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配套设施、服务内容等方面并不能满足老人们日益凸显的需求。从数量来看, 据民政部2013年3月发布的信息表明, 截止到2012年底, 中国已设立养老院等机构4万多家, 床位总共390余万张, 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2.05%。从配套设施、服务内容等方面看, 由于受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 有相当部分养老院规模偏小, 服务设施投入不足, 设备简陋, 卫生条件不达标, 而且由于入住老人少, 收入少, 加上资金不充裕, 以及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基本上很难再有钱去改善环境, 给老人们提供多种有效服务, 从而造成经营不到位, 缺乏良好的口碑, 发展一直受到限制。

(三) 居家式社区养老日益受到重视

居家式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中, 借助社区所提供的资源, 为老人提供所需的相关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由于老人不用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类似于机构养老所提供的养老服务, 因此能较好地弥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日益重视, 并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实施。例如, 北京市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 (助残) 服务 (“九养”) 办法》, 有力地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并使得90%的北京老人可以从中受益。

二、连锁养老机构发展条件分析

(一) 巨大的市场需求为连锁化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 当前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 预计从2021年至2050年将进入到加速老龄化阶段。从数量上看, 至2012年底,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已经达到1.94亿, 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数将接近5亿人。可以预见,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将使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快速上升, 因此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多种社会养老机构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 从而为连锁化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 市场化改革为养老机构实现连锁经营提供了契机

由于在传统观念中, 兴办养老机构属于为社会办福利的性质, 比如注册一家养老院并不是像一般企业这样到工商部门进行注册, 而是到民政局进行, 在营运过程中, 众多福利性质的公立养老机构不仅享受到政府给予的大量补贴, 而且在政策、人才引进和医疗保障等方面都具有较多优势, 因此营利性养老机构从注册到经营都遭遇到很多非市场化因素的困扰, 经营压力较大。但是, 由于我国“银发”浪潮来势迅猛, 一方面, 采用机构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 在经营机制上, 公立养老机构人员属于国家编制, 机构臃肿, 经营效率并不高。因此, 养老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是未来的必由之路。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民政部连续下发了《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民政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意味着公立养老机构开始了向民营转制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养老机构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 连锁经营模式由于运用分散经营, 集中管理, 采用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方式运行, 从而有益于服务网络的铺开, 因此在众多现代服务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到,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因此养老服务机构的市场化、集团化、连锁化将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 民营小型养老院的连锁化经营推动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新探索

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由于采用以家庭为中心, 借助社区或社会的力量为老人提供服务, 因此比较符合中国的传统孝道, 相对机构养老模式更加受到老年大众群体的欢迎。但是, 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推进过程中, 往往采用政府主导甚至包办的方式进行, 忽视市场的力量, 容易出现营运机构权责关系难以理顺、政府财政负担较重, 尤其是街道社区一级的财政压力更大, 并且容易出现同一城市不同社区服务水平差距明显、非户籍群体难以受益等诸多问题。因此探索将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有机融合, 借助连锁经营方式, 整合社区优质的民营小型养老机构资源为社区老年群体服务, 成为推动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例如, 2010年6月哈尔滨市民政局和老龄办通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 成立了哈尔滨市第一家连锁养老机构——哈尔滨邦尼老年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首批连锁了哈尔滨市道里区的11家小型养老机构, 通过统一签订服务协议、统一标识、统一服务形象、统一服务标准和家庭互助养老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化经营, 既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了社会资源, 为各类资源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了平台, 又解决了原来的小型养老机构设置不规范、服务不达标等问题, 提升了服务质量, 更重要的是使社区的老人获得了实在的利益。

三、连锁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 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依法治国的理念来看, 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依托法律法规制度的推进和完善, 但当前来看, 我国出台的关于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多, 而对于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老年福利制度等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 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此外, 在社会养老政策方面, 各地针对自身特点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但由于政出多门和体系零散等因素, 从而出现了不少养老事业政策落实尚不到位的情况, 比如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养老机构在经办的过程中应当可以享受到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但在实践中这些政策有的时候落实起来非常难, 几乎形同虚设。这样不完善的法律法规, 落实不了的优惠政策, 将会在连锁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较大的阻碍, 尤其在连锁养老机构进行跨区域经营的过程中困难更大。

(二)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与非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指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 是政府对生活特别困难的老年人最起码保障型服务。非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指对养老服务有支持意义的各种形式、制度、政策、机构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 是为老年人提供具有一定和较高幸福指数的享受服务。在当前, 这两方面的服务体系由于过于依赖政府的推动和支持, 均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缺乏对老人的人文关怀, 未能有效调动市场的力量、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和公益力量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中来。如果在这样的体系下发展连锁养老机构, 将容易出现布局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

(三)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连锁养老机构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但是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在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主要都是从事伺候老人的活, 等同于家政服务公司的保姆等工作, 应该是由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从事的工作, 不是大中专学生应该干的, 尤其是80、90后独生子女家庭, 更加不愿意自己的小孩报考相关专业和从事相关工作;另一方面, 从就业人员的薪资报酬和发展空间来看, 虽然目前不少养老机构属于政府公办性质, 但是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养老服务人员甚至管理人员没有编制, 工资及福利待遇水平低, 一些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甚至不如普通家政公司的家居护理人员的收入, 而且国家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养老服务职业职称评定体系, 这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带来的阻碍。因此, 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是连锁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道难题。

(四) 资金方面的压力比较大

从传统的养老机构转变成连锁式的养老机构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仅从单一的一家养老院建设来看, 其前期投资需要包括房租、装修以及家居、电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设施设备费用, 此外, 相关部门对养老机构在建筑规模、面积、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 再加上日常的营运和人员管理费用, 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往往较长。因此要想办成一家环境好、服务全面、规范经营的连锁养老机构, 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往往是很难办到的。

四、连锁养老机构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 积极依靠政府的力量

连锁养老机构的快速健康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有必要在借鉴国外养老服务行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 适时出台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 制定并落实养老服务产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整合社会资源,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其次, 政府应加强监督管理, 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推动连锁养老机构规范化经营, 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全面发展。再有, 通过制定养老服务岗位专业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 积极推行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核认证制度, 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强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优化队伍结构, 保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和鼓励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

(二) 采用多元化的市场定位

开办连锁养老机构, 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 确定方向, 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市场定位, 并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1. 连锁小微型养老院。

就是将居民小区或周边的民营小型养老机构采用直营连锁或特许加盟连锁的方式进行专业化连锁经营管理, 并且还可以通过将居民小区的住房装修改造成适合老年人生活养老服务场所, 通过连锁总部的统一协调, 为其提供灵活的上门养老服务。小微型养老院虽然床位少, 但是投资少, 老人只需要交纳相对低廉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比较专业的养老服务, 并且依托小区进行, 不会让老年人感到环境陌生, 因此容易受到老年大众群体的欢迎。

2. 社区居家式连锁养老机构。

即在普通以社区为依托, 在政府主导下利用社区养老资源为社区居住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基础上, 跨社区整合资源, 进行连锁经营。这样既可以借助社区平台, 让老人在其所熟悉的环境享受需要的养老服务, 又能较好地发挥不同社区之间的资源优势, 优势互补, 提高社区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度假型连锁养老院, 也称候鸟式连锁养老院。

随着季节的变化, 一些患有哮喘、气管炎等季节性疾病的老人可以选择在夏季、冬季分别到气候宜人的地区生活。度假型连锁养老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到其开设的另外一个城市的养老院居住一段时间, 而且由于是同一连锁品牌, 在服务方式和服务品质方面能让老人比较满意, 并且采用这样的方式, 还能较好解决一些度假型养老院床位空置等问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

(三) 实施标准化和专业化管理

连锁养老院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分散经营, 集中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有益于连锁分支机构的拓展和网络的铺开。日月星上海连锁养老院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日月星上海连锁养老院是由爱以德投资管理 (上海) 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目前有7家连锁单位, 其中4家养老院, 3家老年服务机构。日月星养老院采用连锁经营模式, 其优势除了规模效应外, 还体现在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管理等方面。在标准化方面, 日月星养老院采用“5S”管理理念, 对养老院实施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专业化管理方面, 养老院一方面对从事护理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和考核, 另一方面, 依托总部在医学科研和项目等方面的投资所积聚的医疗、护理、心理咨询、营养膳食等领域的专家, 使各分支养老院的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专家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在集中化管理方面, 日月星养老院集养老、医护为一体, 根据老人的自理能力程度不同分成不能自理、基本能自理、完全能自理三种类型, 建立了三个相对独立区域, 每个区域根据其不同特点配备相应的医疗护理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分别进行集中化管理。日月星养老院通过采用连锁经营方式, 整合了系统内外部资源, 降低了运营成本, 提高了服务质量, 增加了利润空间。

(四) 深化连锁养老机构内部队伍建设

连锁养老机构内部成员大体可以分为管理人员和服务 (护理) 人员两个部分。由于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对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 而相应的人才在市场上储备又相当少, 因此对相关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较好实现。首先, 连锁养老机构要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 需要给他们成长的平台和空间;其次, 政府应在人才培养上增设公益培训机构, 为养老服务行业储备人才;再有, 连锁养老机构可以与相关院校签订合作协议, 让院校毕业生直接到连锁养老机构实习和工作, 这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还可以解决养老机构人才缺乏的问题;最后, 连锁养老机构对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需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用感情留人, 并且设计激励性的薪酬福利制度, 有效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 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

为缓解连锁养老机构建设及营运过程中资金压力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用足政策。在养老机构的投资建设方面, 国家有土地、税费等许多优惠扶持政策, 用好用足这些政策, 可节省不少成本。另一方面, 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 积极宣传、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多方面支持和奉献于连锁养老院, 拓宽筹资渠道,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调动、激活各个领域的可利用资源, 使连锁养老院在资本的运作中得到重视, 形成投资的多元化。

五、连锁养老机构发展前景展望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多, 当前的养老机构严重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 社会化养老的市场需求已经被全面激活, 连锁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数量方面, 由于我国养老市场需求巨大, 连锁养老院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其建设和发展也会越来越成熟。在设施设备方面,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居住空间、医疗服务、卫生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长, 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养老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日益加剧, 未来连锁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水平将会逐渐提升, 向星级化发展。在服务档次方面, 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存在档次上的差别, 甚至会有比较大差异, 因此未来的连锁养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品牌化、差异化的经营方式。总体来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连锁养老机构在软硬件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希望得到更舒适、更周到、更细致的服务, 因此部分连锁养老机构将向会高端发展, 以适应新时代老年人, 特别是高收入、高知识老年人群的需求。但是当前连锁养老机构的发展还不成熟, 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它的发展不能仅靠自身的力量, 还需要寻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只有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做支撑, 才能有效地缓解我国老龄化日益加重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聪, 胡元佳, 王一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卫生费用的影响[J].中国卫生统计.2012 (3) .

[2]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J].人口学刊.2004 (3) .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2) .

[4]李兵, 张恺悌, 王海涛, 庞涛.关于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视野.2011 (1) .

3.谈论常州市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 篇三

摘 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随着家庭人员结构、养老观念在不断变化,养老问题已成为焦点。由于交通的便利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流动很大,人们的生活及就业已经很少受到地域的限制。另外工作节奏的加快,导致单独依靠家庭提供给老年人一个良好的晚年生活已经得不到保障。由于政府有财政经费,而在个人可承受的经济负担下,能提供给居民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养老机构目前已引起了各方关注,成为又一个新兴社会事业。

关键词: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建设;完善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D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62-2

1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养老机构存在问题

根据2015年统计公报,人均预期寿命76岁。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7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比上年下降,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1%。而2014年底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5%。据有关机构预测,老年人口数量将在2050年超过4亿。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有发展前途,但是国家关于养老的法律政策、制度还很不完善,养老体系不够健全,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养老模式单一,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导致服务不够多样,运营效益低最终导致养老需求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不适应。

2 常州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2015年7月中旬,农工党常州市委课题组开始以多种方式了解本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经营情况。如听取了市民政局关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情况的汇报;走访了新北圩塘康乐中心、西夏墅润德老年公寓、湖塘九洲金东方国家级居家养老住区、武进区夕阳红康乐中心以及钟楼区郎悦老年康复颐养中心、同泰颐养园等多家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召开了数次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协商提出了推进常州市社会养老机构完善和发展的建议。

目前常州市现有养老机构113家,养老机构床位总数250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9342张,占比37.3%。养老机构中有敬老院45家,共7032张床位;公办社会福利中心(院)11家,共4043张床位;民办养老机构49家,共12364张床位;公办民营机构8家,共1596张床位,全部为非营利性机构。

国家层面上,民政部有相关的纲领性文件,如《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常州市依据这些文件从政府层面不断细化措施,以适合本市的情况,强化养老 机构的管理,促进了本市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对象拓宽,不仅保证满足“五保”、“三无”等老年人群体养老服务需求,还代养社会老人,服务对象广泛了。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定期举办从业人员培训班,加大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了服务水平。

3 完善和发展养老机构的建议

3.1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专业管理,不断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所有养老机构按标准设医务室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合约。养老机构床位中护理型床位应达到4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70%以上。在机构养老能刷卡看病。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结算范围。没有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的,应当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这样没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养老机构也能收住一些特殊老年人。

公办养老机构在各方面相对要健全,但是服务对象较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北京市的做法,将公办养老机构逐步实现民营。可选取1至2家辖市区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试点进行改革。改革后,原政府收取的租金费用改为留存风险保障金和管理发展资金,用于养老机构本身的条件改善和发展。改革后的公办养老院仍然应优先收住政府供养保障对象、困境家庭保障对象、优待服务保障对象、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包括失独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中失能或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等四类老人,机构的空余床位再按市场调节定价收费,收住社会上的其他高龄、失能老人。

3.2 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养老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结合点,同时具有公益性、微利性等特征,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在兴办老年服务机构时,坚持四原则: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从而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业的有秩序的竞争,保证养老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我市已经对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了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和购买服务等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政策,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和农村薄弱地区(比如金坛、溧阳)养老机构经营困难和需求,进一步配套完善投融资、人才引进、专项资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凡列为我市城乡居民创业小额贷款扶助对象的人员兴办的养老机构,依照养老机构的规模,可以申请一定数额的小额担保贷款或贴息贷款,并享受城乡居民创业小额贷款有关优惠政策。全面实施完善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政府、社会共同出资,每年投保综合责任保险。老年人在签约入住的养老机构内因意外伤害导致人身伤害的,将由保险公司按合同的约定负责赔付,提高养老机构发生意外责任风险时的应对能力。

3.3 推进养老机构的分层次建设,真正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公益性、营利性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收养三无、五保、特困家庭中的失能老人,体现公益性,起到基本保障、示范辐射的作用;民间开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收养社会老人,是营利性的,应根据设施条件、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准,按需论价。

3.4 进一步严格和规范养老机构的硬件管理,完善机构服务的规范及评价体系,保证养老服务事业良性运营

硬件上,组织制定养老服务行业建筑设施、卫生条件等指标。软件上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服务行为监督,通过对入住机构老年人及家属开展调查来评测。软硬措施双管齐下促进养老服务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目前是信息化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也应该信息化。政府推广建立65岁以上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政府相关机构通过网上办公及实时回访,实现对养老机构和登记在册老年人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为目前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服务体系提供有效链接关系。

3.5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政府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推广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搞好初级资格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有关老年护理、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实行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到为老服务中来。建立保险性质的“时间金融机构”,根据储蓄或支付的养老服务志愿时间,本人或其直系亲属进入老龄后,可以优先、优惠地享受到养老服务。鼓励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可借鉴无锡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增设与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采用一些激励措施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吸引学生就读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待遇,确保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工作。

4 结束语

早在1985年,常州地区就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末,常州市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4.7万,占总人口的11.64%,比上年增长且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就要承担约16名老年人口。虽然近几年常州市各类养老机构,如与房地产结合的金东方颐养园、与酒店合作建立的红日家园老年公寓等在全面提速,但相对于居民入住机构养老的需求来讲,仍显得严重不足。分层次,功能细化来完善社会化养老机构已势在必行。

参 考 文 献

[1] 张莹.邓婕.张慧中.张旭.常州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探析[M].企业家天地,2012(5).

4.养老院的发展前景分析[模版] 篇四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1.78亿,到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中国敬老院网据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消费需求为6000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养老产业将有20万亿的市场有待开发。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银发经济”的中国无限商机呈现,养老服务无疑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在异军突起的“银发经济”中,养老、托老服务最为引人注目。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增大,无暇照料父母长辈,使目前老人家庭“空巢”现象日益明显。据国家民政部门预计,到2010年,在我国老人家庭中“空巢”比例将高达70%左右。在这种背景下,激活了社会化养老、托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自费走进养老院。面对我国亿万老人养老这一旺盛的市场需求,养老、托老服务已成为一个新的创业领域。

养老院现存缺点

(一)养老机构区域设置规划滞后

缺乏科学的养老机构区域设置规划。现有的养老机构整体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档次低的居多,农村与城镇相比,数量多但规模小。除少数市、县一级的机构外,大部分从以前的乡镇敬老院发展而来,一直缺少统一的指导规划。市“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养老服务的总体规划,指标性和操作性不强,对养老机构今后的布局、规模、服务结构等没有从项目发展的根本进行规划。

(二)总量不足,服务水平相对落后

我市现有民办养老院15家左右,床位约3千张(包括宗教团体所办的),平均每家床位200张。号称浙江省最大的民办养老院——奉化99老人乐园现有床位300张,入住老人170多人,规模小的则只有50多张床位。

目前,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处于投资阶段,有的靠租用的仓库、闲置房屋进行改建,存在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护理员专业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如江北日湖老人乐园是利用企业闲置仓库改建的。一些养老院建筑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如楼梯过陡过窄,或者只有单面扶手等,且往往因缺乏资金无力改建扩建或因受场地限制难于扩建。民办养老院服务水平相对落后,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手法,不能按照规定比例配置,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办养老院无论是硬件设施、服务人员的素质还是内部运营都比较规范,主管部门关怀 2 备至,政府有补贴,领导常慰问,使民办养老院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大家都宁愿排队等候入住公办养老院也不愿去民办养老院。

(三)扶持政策难到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据调查,我国民办养老院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有的举步维艰,陷入了困境。如奉化99老人乐园,一期投资1400万元,累计亏损达200多万元。近几年到市民政部门咨询办养老院的个人和民营企业不下50家,但没有一家正式开办。主要原因:一是收费不足以弥补成本,根据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只够支付日常的水、电、税收及工作人员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偿付贷款本金和利息;二是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对民办养老院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宣传不够,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有关政策,除了免税优惠外,其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即使部分解决也是凭私人面子;三是养老院的特殊性无法满足职能部门的一般性规定。如消防部门要求窗户不能加护栏,但为防止老人意外坠落需要加护栏;消防部门要求24小时开大门,但却有可能发生老年人外出走失现象等;四是“身份”制约。民办养老院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融资,由于是非营利性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银行认为属于公用事业,不能担保、不能抵押,难以融资,不能分红,甚至连自己投资建设的都不能归自己。奉化99老人乐园因此不得不向民间借贷,按照一分利付息,每年多付息60万元。

(四)监督管理配套措施缺失

民办养老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管理规范,但是在民办养老院的准入、运营、退出三个环节上还缺乏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缺乏具体的行业规范和服务等级、收费标准、入院合同范本、老人意外保险等相关配套措施。办养老院有许多潜在的风险,院方最怕发生老年人摔倒跌破、磕碰受伤等意外伤害事件,因为没有纠纷处理机制和保险机制,即使是小事情也会令人感到十分棘手。

养老院优点

(一)能让老人有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生活中总有很多人有其相伴一生的爱好,如写作,画画,下棋,垂钓等。许多爱好,在年轻时往往由于工作等原因,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年老了,住到衣、食、住、行等都不用操心的养老院里,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有的也许还能取得辉煌的成绩。如今年已是96岁高龄的著名话剧演员叶子,她高超的画画技艺,就是在她80岁以后住到养老院后练就的。(二)能让老人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目前,除了公办养老院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外,绝大多数老人选择住养老院是付费买服务,如果养老院提供的服务不好或者有照顾不周到的,老人们都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选择去其他的养老院。为此,所有的养老院都竭尽所能给老人提供各种良好的服务。如其中 4 的医疗条件,实行24小时大夫值班,让老人居能安身,医可治病,这是任何一个家庭都难以做到的。养老院良好的服务解除了老人和子女的后顾之忧。

(三)能让老人过上有规律的生活。

每天按时起居的生活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据了解,养老院里的生活是十分有规律的,一日三餐十分准时,且实行营养搭配。另外,活动和休息时间也有人掌握和调节,使得老年人在养老院里能够吃得香、睡得好,精神也十分好。

(四)能让老人容易找到志趣相同的伙伴。

人与人之间相处,代沟是一大问题。而老人在养老院里,由于几乎都是同龄人,基本上不存在代沟问题。正由于是同龄人,他们在聊天时,对过往时代中,许多相似的经历及共同的追忆,很容易让彼此找到共同的话题、形成相似的见解而成为知心的朋友。(五)能让老人与子女间感情更融洽。

如老人与子女同住,由于阅历、为人、对小孩教育方式等诸多的不同,彼此间容易产生磨擦。而让老人独住,子女们又不放心老人的身体等。而让老人住到养老院里,基本解除后顾之忧。同时,由于距离能产生美,适当的分开让彼此更加牵挂。如老人偶尔回家来,能倍 5 感家的温馨,子女常常去看望他们,尽尽自己的孝心也让老人特感温暖。

养老院优惠政策

一、规划立项方面

1、对符合城市规划和用地条件的新办福利机构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予以优先审批;

2、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由国土资源部门优先安排年度土地供应计划。

二、资质审批方面

1、对福利机构所办的医疗机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可申请成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查合格后,可根据有关规定,发给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2、对福利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相关条件的,在确定定点医疗机构时,由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给予优先安排;

3、福利机构收养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在定点福利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就医的医疗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

4、福利机构办理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给予免收工本费。

三、税收规费方面

1、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等社会力量 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同时免征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2、对民政部门批准的国有、民办养老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3、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半收取城市供水设施配套费。

4、减半收取新建房屋产权登记费;

5、使用水、电、燃气、供暖包烧等实行价格双轨制的公共产品,按民用价格标准执行,其中用水需按照相关职能部门要求签订减免协议;

6、安装有线电视的初装费减半收取,日常使用执行居民收费标准;

7、安装、使用电话等有关电信业务,执行住宅电话资费标准;

8、在达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下,经负责征收排污费的环保部门核准后可以免缴排污费;

9.免收地下水资源费、治安联防费以及按职工人数收取的城市人防建设资金;

10、符合条件的福利机构兴办人,可以享受小额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由财政贴息。

四、培训用工方面

福利机构接收持有本市《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按照现行政策,可享受养老护理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培训后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资格证书,其中持证上岗的就业困难人员还可申 请享受岗位补贴政策。福利机构吸纳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事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福利机构应为所招用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事业保险三项费用之和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

五、社会捐赠方面

福利机构可按规定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也可公开向社会募集款物。所募款物必须全部用于改善收(寄)养人员的生活和设施,并接受捐赠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对福利性、非营利老年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捐赠,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

六、政府资助方面

1、建立新增福利机构床位资助制度。对新建福利机构按照每张床位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助。

2、建立福利机构运营补贴制度。对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运营的福利机构,每收住1名本市户籍老人,给予每月一定的补贴。

5.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篇五

一、我国老龄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现状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的严峻挑战。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3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为人口老龄型国家。此后,伴随建国后第一次出生高峰人口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约15.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六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我国老年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目前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约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总量将逼近5亿,分别占亚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超过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总和。

二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快。1999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0,目前为1/7,2020年为1/6,2030年为1/4,2050年达到1/3,并且一直保持到本世纪末。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要用10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我国预计仅用41年时间,除了日本外,这个速度是人口大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从2010年至2049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从1904万增长到1亿人,平均不足5年净增加1000万,年均增长210万。本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始终是世界上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本世纪中叶,高龄老人总数将占世界的1/4多,相当于发达国家高龄老人的总和,是预期寿命最长的日本高龄老人总数的7倍。

四是家庭小型化程度高。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6下降到2000年的3.42,呈现持续缩小趋势,2030年为2.61,2050年为2.51,未来1—2人的小家庭户的增长要远远快于较大规模的家庭户。持续的低生育率使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新增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未来35年,我国20—44岁年轻劳动力将比目前减少1.6亿,减幅达28%,随着劳动力数量减少、结构老化和比例失调,长期以来伴随我国经济高度增长的劳动力优势将逐步消失。

五是城乡老龄化差别大。我国农村老龄化显著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二元结构明显。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到2028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将突破30%,高于城市11个百分点,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39.9%,高于城市7.7个百分点。全国约有28个省区的农村老年比例高出城镇20%以上。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六是未富先老问题突出。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是先富后老或边富边老,基本是在人均GDP 达到1万美元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具有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目前,我国人均GDP仍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能力还比较低。

(二)发展趋势

根据专家的研究和预测,本世纪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迎来第一个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增加780万,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老龄化水平将提高到17.8%,社会总抚养比从历史最低点的42%提升到57%。这个阶段社会抚养负担较低,人口红利优势明显,有利于我国做好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战略准备。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35年是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增加1140万,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将由2.58亿增加到4.18亿,老龄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8.7%,社会总抚养比将超过100%。这一阶段老龄问题将集中爆发,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最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2036年到2055年是缓速老龄化阶段。出现第三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增加320万。老年人口数量将由4.23亿增加到4.83亿,老龄化水平由29%提高到35%,社会总抚养比达到最大值102%。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

第四阶段,从2056年到2100年是稳定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增长期结束,老年人口数量将由4.8亿减少到3.83亿,老龄化水平始终稳定在1/3上下,社会总抚养比稳定在90%以上。老龄化高位运行,形成一个稳定的重度人口老龄化平台期。

二、我国养老服务现状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养老服务对象拓展到全社会所有的老年人。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政府负责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提供无偿的养老服务。对于高龄老年人,全国18个省份出台了标准不同的高龄补贴制度。对于经济困难老年人,全国22个省份建立了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并提供低偿或者无偿的养老服务。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有偿养老服务,满足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规划和政策,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有章可循。

三是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城镇建立了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在城市街道和社区普遍建立了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社区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多种便民利民服务,全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覆盖率已达到65%。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全国建成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个,床位390多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5张。

四是初步形成了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相结合的能力保障体系。推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建立社会工作者介入养老服务机制,倡议、发动、引导志愿活动,探索建立“劳务储蓄”制度,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颁布实施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养老机构安全管理》等标准规范。建立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五是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行业规范、业务主管、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了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工作合力。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成立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组织协调。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建设,构建政府、中介组织、养老机构三方管理体制,开展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和行业培训。

三、我国养老服务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只有20.5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偏少,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养老机构基础差、起步晚,面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政府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比较少,对养老机构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使用上,有些地方没有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民间参与不充分。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政策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激励扶持作用。

五是专业化程度不高。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几万人,全国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专业化程度较低。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缺乏。

四、今后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全体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一是完善老年福利保障制度。完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政府供养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推动省级层面建立统筹的高龄补贴制度,按月向80周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老年人社会化发放生活补贴。推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支持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购买养老机构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是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此为依托,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城市普遍展开,在农村加快发展。到2015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100%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全国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广泛覆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床位。到2015年,全国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60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按标准改造30%现有床位,养老服务设施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四是加快养老服务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健全养老服务法律法规,完善扶持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和扩大老年人社会优待,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目标明确、体系健全的政策法规和具有支架性的标准体系,社会养老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

五是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国家层面基本建立起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城乡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六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建立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延伸阅读:国内外养老模式大全 机构养老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居家式社区养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乡村养老

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以房养老

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适合人群:对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异地养老

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适合人群: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喜欢旅游的老人,旅游养老两不误。售房入院养老

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适合人群:有房产、又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热闹的老年人。售后回租

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适合人群:不愿意离开家,投资比较谨慎的老年人。租房入院养老 人们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过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

适合人群:有一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大的老人。基地养老

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旅游养老

如今,出现了一些候鸟式的老人,分别在青岛、哈尔滨、杭州、海口、昆明等名胜景点购买住宅,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

适合人群:退休后身体状况颇佳,经济条件非常好,乐意于趁腿脚灵便时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大房换小房

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养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适合人群:住房处于市区较为中心位置的老人。合居养老

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适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又收入较低、住房环境较差的老年人。集中养老

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庄的“三无”老人适度集中一起居住养老,由政府来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人的众多问题,受到好评。适合人群:农村的“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义务”老人。家内售房养老

美国的许多家庭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家庭内部售房养老的交易行为。父母将自有住宅出售给子女,借以换得房款做养老金。这是将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与继承关系,用金钱的方式加以明码标价、等价交换,对不愿意赡养父母而只喜欢承继房产的子女是一大打击。适合人群:容易接受新观念的老年人。钟点托老

在居住社区内像举办幼儿园那样举办一两个托老所,或者说老年活动室等,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适合人群:住在社区内的老人。遗赠扶养

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适合人群:没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招租养老

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做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适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小型家庭养老

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装修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一般10张床左右,雇用养护员或由原家庭成员为受养员服务。

适合人群: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货币化养老

货币化养老就是由相关部门拿出一定的资金,以货币券的形式向特困老人发放,老人可以持券到社区购买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适合人群:城市特困和孤寡老人。消费养老 在不改变消费者消费习惯以及市场商业习惯下,通过日常消费,由国家授权单位,通过一定消费积分比例,增攒养老金。适用人群:18岁以上成年人。其他新型养老模式

一、养生养老社区养老

随着养老需求不断释放,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也已出现,如养生养老社区,该项目通过会员型养老公寓结合产权型亲子养老产品,依托于全配套设施,实现父母同子女两代居住的生活理念,打造三代人全龄共生的社区。

二、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

6.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的思考 篇六

今天的中国动漫在众多不如意背后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条件。近几年来,中外国优秀动画片不仅扩大了中国观众的范围,使动漫迷不止局限在儿童群中。

由于外来动画在中国的流行开阔了中国动画爱好者的眼界,使中国动画业的技术能力和工艺水平得到提高。

中国动漫应该在保持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从创作观念、题材、方法上学习发达国家的优点,并且注重发扬自己的名族风格的优点。

1、拓宽思维观念

我们不能否认任何文化娱乐活动都会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动画片主要是针对少年儿童,因此大家都比较关注它的教育作用。中国的动画片因此呈现幼稚的特色,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观众。中国的动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儿童表现,改变受众观念,使观众群丰富多样。97acg动漫网http://

2、题材选择多样化

中国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动物故事、神仙传说等传统题材,除了近年来的“灰太狼与喜洋洋”(也是儿童动画)取得很大的成功,还需要扩展更多的题材范围。动画片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在对影片故事的构架上、情节的编排上、人物造型的设计上等等方面。97acg动漫网http://

3、数字技术的有效利用

科技的进步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和更好的表现手段。现在的动画制作高科技因素占很大的比例。越来越多的影片加入了CG动画创作。在国产动画《秦时明月》当中运用了3D数字技术制作,影片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是国产影片在高科技上的探索运用,相信在以后的动画创作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将更加广泛,将有更多更好的数字动画影片受到观众们的喜爱。97acg动漫网http://

4、发扬民族风格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提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观念,虽然欧美、日本等国家动画产业制作精美,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和抄袭,应该在借鉴的同时加入中华民族的审美需求和民族特色风格。97acg动漫网http://

7.中国养老产业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篇七

歌声飘扬,我们在哼唱之时也不禁感慨万干:不知何时,我们身边的老人变多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分析人士估算,若按未来20年我国年均GDP增速维持7%,且内需稳步上升,未来10年国内老年需求将加速释放,并出现井喷现象,至2030年,国内养老市场商机有望增至13万亿元。

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在这个过程里,养老成为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怎么养老?在哪里养老?成为老人及其子女、甚至现在的中青年要考虑的问题。

国内大小房企也纷纷瞄准了这一银发商机,上海恒实投资集团、复星地产、中国天地控股有限公司等开始试水养老产业,越来越多的房企踌躇满志欲在养老方面有所作为。据预测,2020年中国养老地产需求将达7亿m2,并在2050年升至13亿m2。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你最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怎么能让老人过上体面优雅的晚年生活?什么样的养老模式适合中国国情?

8.中国养老产业的多元发展 篇八

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近期,有关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有研究认为,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层缺乏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法律支持,地方政府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自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纳已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企业养老保险缴纳与受益差异显著,不利于社会公平;应该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配套法律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统筹管理层次,发挥政府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履行其应尽的社会公共服务义务。

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确保改革落到实处。稳步推进积极实施并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规定实行单位和个人参保缴费,改革原退休费计发办法,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同时,要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两个险种之间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职业年金同步建立,完善工资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推进,计发办法与待遇调整机制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养老服务研究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主要有五大要点,一是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使大量资本真正投向养老服务产业;二是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耦合;三是推动上下游良性互动,实施养老服务全产业链整合战略;四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五是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重点突破居家养老服务。

要破解我国“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的老龄化难题,当务之急就是从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入手,深入剖析误区产生根源,全面把握由此导致的实践误区,在此基础上,纠正社会养老相关认识误区,进而探寻消除误区的优化方略与关键环节。社区作为平台和纽带,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将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转变成“一体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为了助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从政策与服务的供给侧进行变革,从老人实际需求着手,充分发挥多方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合作、“互联网+物联网+护联网”三网联通、“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整体性效果。

针对现行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完善有效治理的可行路径和制度供给,应立足于养老服务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多元服务供给主体,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有效需求。通过建立医养融合一体化供给制度,形成市场细分的养老服务全产业链,强化财政税收杠杆引导聚合作用,构建以专业化居家智慧养老为基础、一体化医养融合社区服务为依托、多元化机构养老为新主体、普惠化政府托底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服务业体系。

养老机构建设研究

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养老机构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床位和护理人员供需失衡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统筹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和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满足老年人的日趋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优化机构养老服务的策略,即构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质量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统筹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建设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方式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依托医疗机构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拓展养老功能),二是养老机构成立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机构配备医疗功能),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合作内容包括养老机构设立、老人护理评级管理、入住老人健康状况监测、绿色就医通道、医务室管理、老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医疗护理培训等。要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就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方针,以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医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统筹力度,强化优惠政策,创造宽松条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有效合作,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民营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人力资源较少、护理人员不专业、经济实力薄弱、内部管理运营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经营理念落后等困境。制约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就业观念和政府政策、非营利性的角色定位、社会期望与经营动机的博弈、政府职能缺位、行业法制规范的效力不高、没能妥善处理好养老产业与其关联企业群的关系等。发展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寻求来自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合力支撑外,还需要对民营养老机构公益性和私利性进行合理定位。

养老金融研究

当下我国老龄化基数大、发展快,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挑战,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却总体滞后。基于这一现状,应该采取“消费信托”理念,通过“互联网+”模式创建互联网平台,推出养老服务型消费信托产品,具备养老需求的消费者线上购买金融产品,线下以配套的养老服务替代一部分利息作为产品收益,而“消费信托”的低门槛也在促进金融向普惠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政策养老到机构产业养老的转变。

同时,全方位重视养老金融发展,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挑战做好金融准备。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我国养老金体系架构,尽快出台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政策,同时扩大第二支柱的企(职)业年金覆盖面,推动我国养老金体系均衡发展,加快培育养老金资产管理行业,实现养老金积累壮大和保值增值;其次,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养老服务金融,通过财税政策优惠,监管政策差异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养老服务金融;第三,通过政策性手段扶持涉老产业金融发展,进一步发展相关政策性金融工具,对于市场机构对涉老产业的投融资活动,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激励。

养老地产研究

通过运用PPP模式发展养老地产,利用政府的资金和良好的信誉,与私营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经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才能使养老地产快速健康发展。在PPP养老地产项目融资时期,政府应制定相关资金优惠政策,同时,对养老地产服务和运营效果进行监控,通过量化指标衡量项目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根据监测结论,决定政府给予项目的优惠力度。

在养老机构地产PPP项目合作伙伴选择方面,由于养老项目的多样化,政府选择合作伙伴时必须考虑各种具体因素,不能仅仅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优劣势,而是要依据项目自身和参与方的特点,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一是养老机构地产项目的特点,如养老项目市场定位、养老项目规模、养老项目复杂性等;二是政府的需求,如资金的需求、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等;三是政府的偏好,政府承担建设风险的大小、政府对经营权的控制、政府承担责任风险的大小等。

9.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篇九

科技日报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将在3—5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中国的人均排放水平仍只有美国的1/

4、日本的1/2,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之一。

目前,煤电之争、太阳能、风能的发展都涉及到价格或补贴问题,一旦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将会促进能源特别是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国家能源委员会将牵头制定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将指导能源中长期开发建设,覆盖时间预计超过20年。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将重点调整能源结构多元发展,发展新能源、核能及生物质能源、水能、风能等。

“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不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2011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据2011年3月权威部门消息,备受关注的新能源规划将最终定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能源局、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多个部委参与了这一规划的起草,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目前该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上报国务院。

业内人士认为,预计新能源发展规划出台后,未来十年我国新能源投资将达5万亿元。这一规划重点支持的领域集中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智能电网等七大方面。在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等方面,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进行了部署。根据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据规划预计,新兴能源产业规划实施以后,到2020年将大大减缓对煤炭需求的过度依赖,能使当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约780万吨,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2亿吨。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可以预见,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10.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 篇十

大健康产业发展利好因素

由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大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2014年2月,民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全国老龄办等五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信号,促使不少企业投身于大健康产业的浪潮中。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带动上万亿元的产业规模。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接近2万亿元,到2016年将接近3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健康服务产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政策导向清晰

作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鼓励扩大供给、刺激消费需求两个维度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等7条具体措施,勾画了健康服务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将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健康服务业将因此受益,相关服务行业也都将因此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

这意味着健康服务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从美国的情况看,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2009年就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大健康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政府政策导向逐渐清晰,在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对质量的严控、对创新的鼓励扶持,将加速相关企业的优胜劣汰,促进行业的分化整合,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配套逐步完善

尽管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在众多的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我国健康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存在真空;传统观念作祟,影响群众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意识有待强化;技术基础薄弱,个性化服务不足。

目前涉及中国健康产业的企业,很少具备创新和服务能力,很多仅仅是停留在出售产品甚至概念的层面。因为起步太晚,目前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还很低端,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服务标准与体系、没有专业培训体系、没有专业管理公司。

应出台并完善健康产业政策法规,完善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制订和推行行规行约、技术标准、从业培训等,指导和规范产业发展,并明确产业扶持政策以及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方面的配套支持。

业内普遍认为,政策带来的利好将在未来几年凸显,而随着大健康产业的爆发,构建科学的健康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布局迫在眉睫。在新一轮大健康产业浪潮中,如何提供符合社会消费发展趋势、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是制药企业拓展大健康板块、寻找新增长点亟待思考的问题。

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大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内外迄今没有对大健康产业做出过权威的界定。本文界定的大健康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集合。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产品和服务,如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产品和服务,如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健康管理等。

大健康产业是一个复合性的产业群体,它至少包括四大基本产业,即: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产销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大健康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大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大健康产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国的医药工业都是快速发展的行业,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健康产业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大健康产业作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代表新科技革命趋势。

大健康产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股票市值中,大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l0%。大健康产业中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发达国家已经将大健康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例如,日本将大健康产业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列于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大国,大健康产业极具发展前景。保守估计,2015年,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蓬勃发展的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大健康产业能强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中国家因为缺医少药,造成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盛行,甚至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大健康产业能有效地降低全社会卫生总费用,药品、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品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等如能够被广大患者以合理方式获得且能以合理方式使用,将极大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

药品、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品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等能够被广大患者以合理方式获得且能以合理方式使用,将极大促进社会和谐。例如,新药的发明能够减轻成千上万患者的疾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带给其家人幸福。

大健康产业能有效地降低全社会卫生总费用。首先,健康管理以及对疾病预防的保健,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和降低疾病的发生,从而节省大量的卫生费用。其次,当疾病发生后,药品的合理使用,能使许多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大大降低患者的医院门诊、住院、紧急救护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少卫生费用开支。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药品的合理使用最具成本-效益比。研究表明,美国在新药取代旧药方面每投入1美元,总卫生支出就减少6.17美元。英国针对12种疾病治疗所做的研究估计,因药品替代而减少病床使用的费用节约,从1970年的1.14亿英镑增加到2002年的109.87亿英镑。

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大健康产业发展落后,后果将极其严重,社会和谐将无从谈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如非洲贫穷的目家、处于战乱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人群、边远农村的农民以及儿童缺医少药,造成流行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盛行,死亡人数众多,一些国家或地区甚至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未来数十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提高,若缺少新药开发和必要的药品供应,因老年性痴呆、中风、帕金森氏病、充血性心脏衰竭以及其他疾病,大量老年人不得不长期呆在疗养院和医院中,产生巨额卫生费用,给我国未来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大健康产业是提高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老年性疾病、病毒、传染病、精神病等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大健康产业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增长动力,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必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防病治病的斗争史。不同的疾病,给人类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重大疾病的流行有时甚至会改写人类历史的进程。为克服各式疾病挑战,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积累和丰富获得健康的知识和手段,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生存和文明的延续。譬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磺胺和青霉素为代表的现代药出现,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起到划时代作用。以往每年夺走数以万计生命的许多细菌性传染疾病,如产褥热、流行性脑膜炎、肝炎、肺炎等,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抗生素的发明,全人类的平均寿命增加了10岁。

20世纪后半期,新化学合成药物、生化药物、生物工程以及基因工程在内的高科技手段制成的新药源源不断问世,在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增进公众健康、增加人类预期寿命方面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性疾病、病毒、传染病、精神病等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又加重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

同时,由于居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

显而易见,大健康产业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增长动力,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必将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健康服务业增长动力分析

以基因测序、癌症早期筛查、再生医学及3D打印器官等为代表的个性化医疗和预防医学将成为健康服务业增长的新动力。扩大相关政策对健康产业的推动,可以促进个性化医疗发展以降低医疗成本。

未来癌症可能超过心脏疾病成为人类生命的主要威胁。由于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不断被各类污染所破坏,人的寿命增长正在变得缓慢,甚至会停止,健康管理成为未来人类在医学领域取得进步的重要部分。

健康管理是探讨如何让普通人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和活得更美的医学新理念。尽管高端医学不断发展,但能够解决人类生命健康问题的医学技术尚未产生。因此,如何对人进行全面和可持续的健康管理就成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急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个性化医疗和预防医学研究是未来医学及健康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预防医学分为以下层次:首先是人类自身主动对某些疾病的预防。比如对癌症的预防,人类自身行为习惯的某些改变,可以有效防止癌症发生。预防医学的第二层含义在于政府的政策干预。政府通过政策推动人们提高对疾病及其预防的积极性,普及预防医学常识,能够提高整个社会对疾病的预防水平。第三层在我看来,是人类通过对所处环境的改变,例如在绿色生态城市中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在一些紫外线强烈地区铺设防紫外线膜降低皮肤癌的发病率。

传统医学在个性化医疗和预防医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在未病的防治方面已有数千年的研究,中国在人的体质研究领域更是历史久远。目前中医缺少走向世界的“科学语言”,医学界亟须让世界了解中医在健康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关于做好事小学生感谢信下一篇: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地学高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