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10-2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16篇)

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内容:关于中国在校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

调查方式:在线调查

创办30年的中国大学生运动会尽管越来越不被人关注,然而今天举行的第九届大运会新闻发布会所传达的一个信息却不容人们忽视——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多项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届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今天在天津说:“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他说,如果普通大学生的体质没有明显提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无从谈起。

王登峰今天引述了教育部等部门自1985年以来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这项实施于2010年的调研发现,相较2005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尽管下降幅度明显减小。

此项调研通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握力和跑步成绩等考察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发现19~22岁年龄组的学生除柔韧素质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如与2005年相比,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

结语:学校体育仍是教育的薄弱环节,有些地方存在着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投入较少,体制不健全,发展不均衡,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目前全国各地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希望通过大运会的举办,达到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情、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目的。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一) 对象

抽取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学生 (此时大三年级已去实习, 等其返校时单独对其研究) 300人为受试对象, 此批被试人员均身体健康, 无精神疾患。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78份, 问卷有效率为92.7%。其中大一学生有167人, 占总人数的60.1%, 大二学生有111人, 占总人数的39.9%;男生有192人, 占总人数的69.1%, 女生有86人, 站总人数的30.9%;独生子女有103人, 占总人数的37.1%, 非独生子女有175人, 占总人数的62.9%。

(二) 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相关量表进行的调查:1.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UPI) , 该量表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 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2.焦虑自评量表 (SAS) 由华裔教授Zung1971年编制, 是一种分析病人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 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 具有广泛的应用性。3.抑郁自评量表 (SDS) , 是含有20个项目, 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 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 (1965) 。其特点是使用简便, 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 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

二、结果

(一)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焦虑与抑郁情况的描述统计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UPI) 的计分标准, UPI总分大于等于25分, 并在第25题做肯定回答者记作第一类, 第一类代表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 应该及时约请进行咨询;UPI总分大于等于20分小于25分者记作第二类, 剩下的记作第三类。根据每一类别人数的频率及所占的百分数制作了表1。

由表1可知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但是仍有13%的人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所以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焦虑自评量表的得分情况制作了表2, 表2中零焦虑指的是SAS标准分在50分以下 (含50分) , 轻度焦虑是指SAS标准分在50—59分之间 (含59) , 中度焦虑是指SAS标准分在60—69分之间 (含69) , 重度焦虑是指SAS标准分在69分及以上。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情况制作了表3, 表3中零抑郁是指SDS标准分在53分及以下, 轻度抑郁是指SDS标准分在53—62分之间 (含62) , 中度抑郁是指SDS标准分在63—72分之间 (含72) , 重度抑郁是指SDS标准分在72分及以上。

由表2、表3可以看出, 高职生的抑郁与焦虑程度总体来讲较轻, 但仍有部分学生是处在轻度的抑郁与焦虑状态之下的, 所以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积极地关注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做到的。

(二)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焦虑、抑郁状况的比较

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由表4可以看出, 高职男生和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 (p<0.001) , 焦虑程度也存在显著地差异 (p<0.05) , 抑郁程度同样存在显著地差异 (p<0.05) ;大一年级的学生和大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焦虑、抑郁程度均无显著地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地差异 (p<0.05)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焦虑程度同样存在显著地差异 (p<0.05) , 抑郁程度不存在差异。

(三)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焦虑、抑郁状况的相关性比较

注:采用Pearson相关

由表5可以看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焦虑、抑郁程度均存在显著地相关 (p<0.001) 。

三、讨论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但仍有小部分人存在心理问题, 部分有焦虑问题和抑郁问题, 所以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积极地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性别维度上,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均高于男生, 这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 这些症状的形成与高职女生较高职男生的自我接纳程度低, 自我评价低, 自卑心理强有关。在年级维度上, 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均无显著的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所处的内外环境基本一致使然 (做本调查时, 大一学生已经进入大一的第二学期, 大一新生的适应期已经度过) 。在是否独生子女的维度上,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焦虑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这可能与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独生子女在以往的生活中与同龄人接触的相对较少, 来到大学校园当中就表现出了各方面的不适症状, 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焦虑程度较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高职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存在的问题多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焦虑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的问题多与非独生子女。

(二) 建议

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作为大学生群体当中的特殊群体——高职生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但是由于人们传统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差, 常常会忽视高职生的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高职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将来走向社会, 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 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自身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可以使高职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同时也是高职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高校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 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 受到正确的引导, 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作为高职院校, 必须深刻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积极督促学生参加学校的组织的心理健康活动, 开展的心理健康的讲座以及课程;只有学校教育与个人努力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曾天德.高校贫困生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12) :1009-1011.

[2]卫根泉, 孟欣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9 (2) :73-76.

[3]徐炳谦, 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100-102.

[4]杨玉红.浅谈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8) .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56-002

一、引言

大学期间虽然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还在不断发展着。为了解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大一新生的健康状况,研究通过横向及纵向的数据分析,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首先对大学生整体以及各因子分析得出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对大学生的性别进行差异性分析。接着通过三个年级的比较以及研究生、在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比较,得出大学生独有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方法

2. 1研究对象

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获得1910个样本,去除38个无效样本,得到的有效数据共有1872个。其中包括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大学教师,其中男性728名,女性1144名。详细的被试情况见表一。

2.2仪器

本心理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心理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此量表采用五分制。在1-5评分制中,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

2.3 程序

调查采用 SCL - 90 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施测时, 对他们讲明调查目的, 打消同学们的顾虑, 让调查得以顺利进行。待同学们都完成了测试后,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电脑筛查和分析。

三、结果

3.1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分析

采用SPSS19.0的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本科生各因子得分及中度以上症状者所占比例见表2。

从表2中看出:得分最高的因子是强迫症状,其次是敌对、抑郁、人际关系、躯体化,得分最低的是恐怖,其次是偏执和精神病性和焦虑。不过总体上在1210名个体中中度以上的症状者并不多。

3.2 本科生SCL—90 阳性项目数(有症状项目数)的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绘图,本科生阳性项目数的情况见右图。

从右图可见,被调查者的阳性项目过半的约占34%,而完全没有症状的只有七个人,结合表2可见,虽然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很严重,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3.2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被调查的总体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科生的所有因子都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常模。

3.3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用SPSS19.0软件包对不同性别的本科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九个因子中,本科生明显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特别是在敌对因子分上,男生的平均分远高于女生,其次是精神病性和躯体化。

3.4 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通过对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各个因子分的方差分析,从而得出大一(N=137)、大二(N=175)、大三(N=438)和大四(N=460)在各因子间有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本科生的各种因子分在四个年级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一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些因子中得分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此外,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学生。3.5 本科生和硕士生及老师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科生、硕士生和教师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师在SCL—90的各因子中的差异极其显著,而且在各因子中本科生都明显高于老师和研究生。

四、讨论

4.1 本科生整体状况的结果分析

因为绝大部分本科生都会有各自得以交流的朋友以及解决心理烦恼的小经验,所以心理问题虽时常有,但总体上并不严重。然而正是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及价值观等都与常模时期展现的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本科生的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当然也有很少的因素是由于本科生自己错估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对于男生和女生在各因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男生被社会给予了坚强等形象,致使他们很少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集腋成裘。而女生恰恰相反,她们总是可以寻求倾诉对象,甚至哭诉等。这有利于快速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男生的攻击本能远高于女生,再加上遇到一些矛盾、不顺心的事,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4.2 本科生在不同年级的差异结果分析

同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比,大一学生远离了父母家人以及以前的朋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学校和人群,他们总会有一定的适应阶段。在这期间大一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当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大三的学生是学习压力和对未来选择压力最重的时期,因为大一我们可以懵懵懂懂,大二我们依旧糊涂,但大三我们必须考虑将来,考虑大四我们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因此本科生在大三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正如结果显示,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上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学生。

4.3不同学历中本科生的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四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西华师范大学的实习老师,因实习工作,要对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以真实反映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现状,请大家按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从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填写在每道题目后面的括号里。

真诚地希望您配合调查活动!不甚感激!

1、面对高中三年的学习,你的感觉如何?()-1-

A.目标明确B.没有方向C.只需完成高中学业

2、你认为你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哪方面?()

A.老师的期望B.家庭的期望C.自己的期望

3、你认为现在读书对以后我们的事业用什么影响?()

A.有利于事业的成功B.没什么关系C.至少对考大学有帮助

4、在学习过程中你对学习的态度和对老师的希望(可多选):()

A.对学科感兴趣B.希望学其他些有用的知识C.希望得到老师帮助

5、一次考试失利,将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A.情绪波动很大 B.和以前一样C.更加努力D.认为自己很无能

6、你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A.完全可以B.只能完成某几门C.每门都只能完成作业的部分

7、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会()

A.废寝忘食,通宵达旦B.参考别人的C.完全照抄别人的8、你认为下列哪些人最赚钱()

A.大学毕业生B.高中毕业生C.初中毕业生

9、你认为高中的学习大多是()

A.记忆性学习B.理解性学习C.理解与记忆性并存的学习

10、你认为学习的作用是()

A.提高自身素质B.考大学C.没有考虑

11、你对自己的学习的热情?()

A.热情较高B.热情适中C.害怕学习

12、对于自己定的学习目标,出现困难可能达不到时,你会()

A.继续努力B.缩小目标C.完全放弃

13、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会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A.会B.有时会C.不会

14、你认为你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哪方面?()

A.老师的期望B.家庭的期望C.自己的期望

5.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时间:2011年1-3月

地点: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探沂镇

2008年,山东省医疗卫生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解决人民的就医难、看病难问题,保障广大人民生命健康。

然而,即使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已经实施,广大农村农民的卫生健康状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村人口健康状况主要凸显疾各种疾病病率上升,尤其是由于季节变换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此外流行性感冒也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祸首。调查中还发现,癌症发病目前在农村有逐年上升趋势,并已在众多病症发病率上升速度中居于首位。一个拥有200名村民的村庄,从2000--2010年共有10多名村民因为癌症而死亡。

根据走访调查,获得调查结果如下:

地点: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探沂镇东长立庄村

调查时间:2011-2-1至10日

村庄基本信息

住户(单位:户)84户

人口(单位:人)286人

男 180 人女 106人

常见病例:由于地域和环境不同,对于农村病症也存在许多的差异性。根据我此次调查结果发现,常见农村村民患病的病例有:由于季节变幻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的根据调查总结,得出以下原因:

一、生活环境

1、农村人生活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环境中。尽管有很多人认为农村因为远离城市,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空气就会干净而新鲜。而实则农村人口并非生活在卫生的环境 中,下面举几个例子。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的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呢?根据调查发现,80%--90%的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而且并不是以焚烧的形式处理,98%以上村民对生活垃圾并不分类处理。

(2)农村劳动环境

由于农村居民从事田间劳作,所以他们的工作环境基本就是田间地头。在田间劳作时,80%以上居民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尤其是在从事农药施撒,化肥的使用时,没有进行充分的人身安全保护。

二、生活习惯

据调查发现,大多数村民对于个人卫生并不关注。尤其是十岁以下孩童,饭前基本不知道洗手。此外,农村人洗澡的次数要远远少于城市居民。根据调查,春夏季温热季节村民洗澡次数还比较多,但到了秋冬寒冷的季节,一个月一次算是多的,甚至有些村民三个月才洗一次。更有甚者,农村的老人一年四季只洗几次澡。

另外,城市居民的衣物基本平均一周洗两次,而农村居民的衣物是平均两周洗一次。

6.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 篇六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据调查发现,普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协调合作,努力进取,乐观豁达,不怕艰难。但也看到,随着独生子女化越来越多,受家庭背景、地域差异等负面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以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主,障碍性心理问题次之。发展性问题以学业、人际及恋爱等问题为主;障碍性问题则以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络成瘾)、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个人主义色彩强烈。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

2.自身抗压能力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校园里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优越,是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客观上养成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遭遇到小小问题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不安。此外,大学新生由于大学与中学在学习方法有很大不同,教师的讲课方式常常会使许多学生不能认同。许多各地中学尖子会因学业成绩而自卑、焦虑不安,长期压抑就会造成严重心理疾患。

3.家庭贫富差异引发自卑。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

4、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就

目前,许多高校都纷纷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关键环节,创新途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研究。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以及省社科、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5个省级基地均建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吸引了广大高校专兼职教师申报。大学生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关注、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长。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各高校都落实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或系科中有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称心理保健委员、心理气象员等),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校,覆盖全体本专科学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3、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许多数高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统筹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事项,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指导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高校均开设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南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经率先以必修课的形式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还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颇受学生欢迎。

4、开展新型教育模式。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网站,并不断更新,发挥网络及时沟通的优势,通过论坛、专业教师博客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接受心理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和周到的咨询服务。

但是,虽然说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取得一定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正逐步提升。但是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个别地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目前我国各地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平衡,部分高校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大,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在专业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覆盖本专科生,还要覆盖研究生,而且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研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受到重视,体现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零开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2.个别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总体水平还不够。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共性问题。不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还没有达到国家最低标准。一些地区的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但缺乏专业资格。各校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待遇、职称和培训方面各有各的情况,如职称,有的归口管理,有的归属思政,有的挂靠教师,很多并无明确,以致这支队伍人员思想不够稳定。

3.大学生主动性与客观看待性不够。由于受多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受“怕被别人觉得心理有问题”、“心理问题不是大问题”等想法的影响或由于相关心理学科普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接受度仍有限,在遇到心理问题后的求助意识普遍薄弱。有的学生饱受心理问题困扰却无察觉,或者意识不到是心理问题;有的对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认识有误区;有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抱有一定的偏见。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机构,通过专职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工作。

2.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依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专业委员会,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学术研究、工作交流、业务指导和队伍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

3.进一步建立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督导评估。组织、协调各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专业活动,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水平,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健康发展。

7.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学生状况

调查工具及对象: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在本次调查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哈尔滨某重点中学选取高一学生620人, 收取有效问卷607份, 其中男生272人, 女生335人;一批次学生290人, 三批次学生317人。重点对该量表中学习焦虑一项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研究发现, 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占了总调查对象人数的42.7%, 即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有259人, 学生表现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无法安心学习, 非常关心考试分数, 继而影响正常学习。因心理焦虑水平过高而导致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则有71人, 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 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等症状, 这说明高中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普遍, 但并不代表正常, 说明目前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身体的煎熬付出, 而这一焦虑水平在男女生和不同批次方面差异表现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性别和不同学习程度两因素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高中生学习焦虑水平较高, 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自身因素。

调查对象为省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 其对自身的期望值高, 加之个人目标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与修正, 使得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较大。同时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其心理承受能力表现不如人意, 因而心理上容易失衡。此外, 处于“暴风骤雨”期的高中生, 总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为了拥有这种独立感和成人感, 他们会不惜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举措。这几点在学习焦虑水平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家长期望水平易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家长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孩子, 因此内心特别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各方面都优秀。然而孩子间是有差异的, 家长这种高期望很容易成为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巨大压力, 加之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或理念, 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压力释放的途径。学生在达不到家长的目标, 或是满足不了家长过高的期望时, 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焦虑、挫折感等不良的心理。

3. 学校与社会环境因素。

高考体制与导向使家长、社会仅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重点率, 学校则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作为学校工作重点, 而老师则在学校的评价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指标, 这一链接反应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态, 使羽翼还不丰满的孩子过多地承受与体验这种高压下的生活。同时重点中学对学生成绩的重视, 学生平时的课业量多, 定期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等, 使得学生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竞争压力, 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产生焦虑, 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辅导案例

◆案例陈述

求助者是一位高一女生。她目前的成绩不理想, 进入高中后的所有考试, 每次成绩与其意愿相差甚远 (她认为自己应该是班级的前三名) , 特别是与初中相比, 成绩滑落的更是让她难以接受。数学原本是她的长项, 不过最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到90分, 结果导致她不愿意上数学课, 现发展到不敢上数学课, 目前状态无论上哪科的课, 听不懂也坐不住。自习课上看到其他同学积极认真学习的样子, 对她来说是莫大的痛苦, 她害怕考试, 害怕上课, 最后, 她不想上学了。就这样, 一次期末考试, 让这位学生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案例分析

对于这个学生来说, 树立积极心态和信心是今后应解决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帮助她理顺事情的前因后果, 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才能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件背后心理上的变化:一是一贯的“优生”心理, 导致心理承受力较差;二是进入高中后较大的心理落差, 不再是“优生”;三是以点带面的消极心态;四是来自家长的高期望、来自学校及老师的排名、来自自己的心理设障以及周围大环境等;五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强, 患得患失;六是完美心理, 自我要求过于苛刻, 希望自己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

四、具体措施

基于调查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我认为要想实现我们理想中适度的焦虑水平, 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努力实践:

◆外因方面

1. 在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

学校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仅重视高考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需求, 因此学校发展应开拓视野, 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层面,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学生才能得到更优更好的发展。同时应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老师师资力量和硬件配套建设, 树立积极心理教育理念,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开展好团体与个别心理咨询, 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好的帮助, 也应适当考虑个别学生需求, 给予其特殊政策, 可以根据主观意愿减少一些考试, 缓解学习压力。

2. 在家庭及家长方面, 建议学校开展家长心理讲堂。

普及心理知识, 使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 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做孩子合格的听众。从过来人、长者的角度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教授孩子必要的成长阶段知识, 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摆“家长”的谱, 高高在上, “一言堂”, 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 给予精神与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

◆内因方面

1.改变认知。

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对考试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是认为考试越重要, 焦虑水平会越高。心理学中提出了焦虑与成绩的关系是倒“U”型的, 也就是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个人的最佳状态得到调动, 只有适度才能最佳。因此适当调整考试期望水平, 方能正确对待考试和发挥正常水平。

2.具体行为。

“视练为考, 考似练”, 即把平时的练习当作考试, 那在真正大的考试面前时就能够像平时一样参加了。也就是说, 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说一说就能解决的, 而应是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实现的,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在平时的小考或练习中能够严阵以待,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在真正考试时其认真与紧张程度不过如此。

3. 给自己留有余地。

目标的制定应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也就是每个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应有一定的余地, 这样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不会出现“瓦伦达心态”, 即因压力过大关注结果而无法专心做当下应做之事, 从而适得其反。

4. 调整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大, 源于自身的一种主宰心理。何不把这次当成成长路上的磨炼, 因为这事发生在高一而不是高考中。要学会积极对待生活中的事, 换个角度看世界, 这样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收获与成长。

5. 懂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完美是人人追求的, 但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 能够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地扬长避短就是最棒的。人与人是有差距的, 而缩小差距的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做到的, 所以还应客观地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正如前面所说, 关键不是别人对你说了什么, 而是你对自己说了什么!你觉得你行你就行, 你觉得你不行你就不行, 别人说你行你也不行。

6. 了解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侧面, 各有所长与所短, 正确对待自己的薄弱环节, 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7. 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建议对惧考、惧学进行自信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 逐步树立信心并解除过敏症状, 慢慢恢复正常学生生活。

(1) 何为自信训练?

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 通过考试焦虑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 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 借以削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自信训练的设计直接针对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如“离考试时间越近, 我越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这次考试”;“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我强”等。研究表明, 当一位应试者出现充满担忧的情感时, 便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 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自信训练的两大步骤:

第一步学会察觉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如当得知即将参加一场十分重要的考试以后, 就会产生朦朦胧胧的担忧念头。针对这些朦胧的念头, 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把这些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这种做法可以把个体朦胧的潜意识提高到意识的水平, 从而可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这是自信训练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当你逐条记述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以后, 下一步就是要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 这是自信训练的决定性步骤。所谓挑战, 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不合理成份进行自我质辩, 其中包括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 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 并明确今后应取的态度。 (主要是三个问题: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此种担忧对自己有危害吗?个人应取怎样的态度?)

(2) 何为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基本方法是, 在产生考试焦虑反应时, 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 (放松训练) , 以使考试焦虑者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 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 从弱到强, 渐次实施, 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 此即系统脱敏。

下面, 我们对考试焦虑进行系统脱敏所用的假定等级程序, 并让考试焦虑者大声朗读这段假定程序 (进入情景) 。

(1) 班主任宣布, 三天内将进行一次小测验。

(2) 明天就要考试了, 今晚我觉得准备得还不充分。

(3) 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4) 我看见其他应试者陆续来到。

(5) 监考的教师到了, 我等得得急, 脑子也好像失去了知觉。

(6) 我收到了考卷。开始做题之前, 我把卷子仔细看了一遍。

(7) 我中断考试, 考虑自己怎么才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8) 我被一道试题难住了。

(9) 我看见有人在我之前答完题, 交上了卷子。

(10) 时间快到了, 我根本做不完了。

进行系统脱敏时, 要求考试焦虑者先进行放松训练, 待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 要考试焦虑者按假定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进行想象, 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 肌群继续呈松弛状态, 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个情景的想象中感到存在紧张状态, 即应在自觉紧张的肌肉部位做一遍放松练习。以此类推, 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8.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健康 学习状况 建议

纵观我校大学校园,学生活动非常活跃:社团组织、体育赛事、甚至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方面也非常积极。然而,大学生美中不足的是:其学习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专业喜爱程度不高、学习能动性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导致“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缺乏”的问题;种种结果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状态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进而针对成因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了692份,其中668份有效,剩余24份问卷存在无回答项目,因此针对668份有效问卷展开分析。从样本覆盖的范围来看,涉及我校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四类学生;因此,该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

1 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1.1 对所学专业喜爱程度不高 兴趣开启成功之门。然而,我校大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喜爱程度,“喜欢”的比例不足60%,其中25%的不喜欢,16%的持无所谓态度。这一组数据反映我校大学生相当部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足,不感兴趣,则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1.2 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 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学习中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我校大学生学习能动性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该如何改进”这一问题,选择“制订了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同学有190位,“会努力一段时间,但没有坚持到底”的362位,认为“我很满意,不需要改变”和“没想过”的各有58位。由此可见,超过70%的学生对当前自己的学习改进持有消极的态度。

而“面对课堂教学不吸引”时,208位学生采取“加倍集中精力,试图和老师思路保持一致”的态度,332位认为“心不在焉,随便做做笔记”即可,206位选择“干脆不理,自学或看其他书籍”,22位同学选择旷课。同样,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采取消极怠慢,应付的方式。这种态度当然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学习方式、途径单一 我校大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选择的第一途径,49%的选择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27%选择网上搜索,15%选择与同学、老师交流,9%选择向同专业前辈请教。因此,我校大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是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

就大学生偏爱的学习方式而言,偏爱自己型的占46%,同伴型占38%,网络型占7%,集体型占9%。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学习、方式途径一直在拓宽。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点,因此健康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多种方式的组合,而非只关注某一种。但从我们整理的数据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途径比较单一。

1.4 学习氛围不浓 根据我校被调查学生反映,认为我校“学习氛围浓厚,非常好”的仅仅占9%,认为“学习氛围一般,考试期间浓厚”的占77%,认为“没什么学习氛围,很差”的占9%,选择“毫不关心”的占5%。总体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差,学习处于“被学”状态。处于只有考试期间浓厚,学习氛围一般。

1.5 学习效果欠佳 我校大学生不健康的学习状态产生的较为直接的后果是学习效果欠佳。调查结果显示:35%的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作业得心应手”,49%的学生“上课勉强理解,课后作业略显困难”,10%的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6%的学生表现为“上课完全不听,作业抄袭”。当然这种结果与学习兴趣不足、主观能动性较差、学习方式方法单一和氛围不浓均有关系。

2 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2.1 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不喜欢的主要原因为“对专业了解不多,无法深入”,第二原因是“选专业时服从调剂,不喜欢”,“专业知识太难,难以理解”和“不喜欢学习”的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究其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入学前长期处于半封闭式学习状态,对专业种类的了解存在局限性,而且在入学后缺少专业方面的了解。

2.2 以毕业和工作为最高目标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无所谓态度的原因中,有44名学生选择“不管任何专业,专心学习”,60名选择“只要能毕业、找工作,什么专业都行”,10名同学选择“与自身发展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20名同学选择“无了解、无目标、无展望”。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以毕业、找工作为目的,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短视为“就业”。然而,在当代大学的学习中,各专业间的专业知识学习缺少差异性,以我校财务管理和统计学专业为例,也就导致“学生认为大学学习与自身发展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

3 改善我校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对策

3.1 提升所学专业兴趣的建议 根据统计分析,大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与学习目的直接相关。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必须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尽早帮助学生以全面认识自我为前提,以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为参考,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社会需求等方面制定大学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将整个大学学习目标进一步分解成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围绕着学习目标的实现来端正学习态度以激发学习动力和学习潜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3.2 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建议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眼界和拓展个人技能,增加知识面,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微弱性,并为之改变付诸动力。改变学习模式,调整学习状态。建立快乐的学习体验,选择舒适的学习环境,避免不良的学习状态(如不良情绪、紧张或身体不适等);无论学习压力再大,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屏蔽压力和负面情绪。主动了解相关专业,主动了解专业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上网搜索、专业老师指导、咨询学长姐。了解“就业难”现象,勇于涉身就业实践。关注央视新闻、各类报纸关于就业的报道,追踪就业趋势,搜寻实习机会,增加工作经验,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3.3 改善学习方式的建议 不断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在适合自己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式。当然,有的人的学习方式也会随着身体、思想等变化随之改变,到时便需要再做出相应调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制订科学的学习规划和计划;做时间的主人,充分利用时间;完善知识结构,注意能力培养;避免“机械式”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合理的学习规律。要保持良好规律的睡眠;选择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学习;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考试焦虑。

3.4 增强学习氛围的建议 从校方来看,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营造“教育创新”理念与“学习型校园”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规划的工作。

学习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核心。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新特点。就大学生而言,必须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多校间学生学习的交流渠道,积极邀请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家、教育家来校演讲,与当地企业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最终建设成一个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马喜亭,杜智敏,冯立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2]尹桂丽.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04.02.

[3]龚松林,刘世勇,高翠欣.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04.

[4]王向红,谢志钊,周文军.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

基金项目:数学与统计学院科技立项项目:关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学习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钱敏霞(1993-),女,江苏常熟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统计调查。

9.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现在的大学生有着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更早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了调查与分析。此次活动主要以大学生为样本,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为形式,以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相当高。现在,我们将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体上,大部分大学生心理都趋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心态积极平稳,善于应用方式应对压力,以积极态度的解决问题。但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同学(18%)情绪波动,还有少把部分(4%)情绪低落,经常打不起精神。而在应对压力时,只有少部分同学(5%)选择压抑这个不大可取的方式,大部分同学都会通过可取有效的方式,如转移,自然调整,发泄,来达到减压的效果。而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态度上,大部分人(73%)是经自己思考未果后积极寻求帮助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20%)是碍于情面或态度问题不善于积极解决问题,选择放弃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

一、学习成绩不理想,陌生的学习方法,宽松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放松学习的要求,成绩达不到自己原来的目标,因此常常感到焦虑,尤其是考试前表现地特为明显。

二、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造成心理负担。

三、就业问题,面对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茫然充满了心里,肩上的压力也越见沉重。

四、感情问题,大学生正是出于风华正茂,激情飞昂的阶段,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但是,因为感情的不稳定,爱情的破碎,不少的大学生无法承受,往往会走向了堕落,甚至放弃了宝贵的生

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九方面

1、理想与现实方面。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且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自尊与自卑方面。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

3、动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学新生常常在考大学的目标已达到后,很快便失去初进大学的新鲜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却黯淡无光,他们对学习来不了兴趣,对活动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自己,难以建立自信心,从而缺乏心理发展的动力。

4、学习和创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考试焦虑。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功利化,学习动力不足,相当多同学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而学习,面对市场人才竞争的压力,他们内心都有危机感,但真正学起来仍然没劲。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自然也差了。成绩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创造心理的发展了。

5、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不少同学将人际关系不适列为仅次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部分同学则因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

6、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大学生已进入性生理成熟和趋向成熟的阶段,而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生活经历导致了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致使他们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识的匮乏,他们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梦、性冲动后产生罪错感,少数同学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中的情感纠葛,或失恋后承受不了压力而轻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7、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

(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8、情绪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他们容易受外界和暂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且难于控制,因此他们对因考试失败、交友受挫、失恋、择业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情绪体验表现出承受力低的倾向。

9、择业心理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他们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诸如:择业恐惧心态,表现在不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面对“自主择业”不知所措、甚至恐惧;盲目攀比心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心态,表现在对职业和单位的选择上过分功利化和经济化;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失衡,如择业中的自卑、嫉妒、焦虑等。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是普遍现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且该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问题,首先,对于自己不能调节或者平衡心理的时候,可以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让专业的老师来指导自己,更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态;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那就必须做到: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的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再次,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

应该增加“独立人生知识课”、“婚姻恋爱课”、“人际交往知识课”、“大学生学习方法课”等,总之,除专业科学知识外,要增加对年轻人更现实、更实用的人生知识性课程。另外,在各大学应该建立免费的问题咨询中心,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应该包括各类问题,使他们遇有心中困惑有处咨询,及时排解心中难题

面对压力,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者顺其自然,自我调整。在学习不理想的情况下,认真查找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自己。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虚心请教。面对问题,保持稳定的情绪,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当代大学生是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是承上启下的时代。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只有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大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己的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更好的报效祖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10.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

调查对象:洪源镇有大学生的家庭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状况,从而引导大学生对自身有更

明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理财目标以及消费观念,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能够从容面对挑战,为家庭经济有所贡献。

调查时间:2011.6.10-2011.06.2

2调查地点:景德镇市浮梁县洪源镇

调查方法:由于洪源镇地区周边的村比较分散,有大学生的家庭也比较的分散,所以主要采取的是抽样式调查和走访式调查,另外还采取了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

下面对调查结果作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经济现状及消费情况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洪源镇的大部分(占70%左右)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是靠外出打工,有少部分(占13%左右)是靠在家务农以及做点小本生意。极少一部分(占7%左右)家庭是工薪家庭。据调查他们有的家庭为了供一个大学生,甚至让其他的孩子辍学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而即使这样,有的大学生家庭的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

上一种情况是稍微好一点的,还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则主要是依靠学校的贷款以及一些亲戚的借款。

据调查每个大学生的学费平均每个人每年需要10000元左右,而生活费则在400-800之间。这些钱大部分都需要家里解决。

二、引起大学生家庭经济紧张以至造成负担的各种因素

造成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关键主要集中在了大学生的消费上,我们知道作为大学生,我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俗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下面就主要是围绕所调查的大学生的在校消费情况作分析:

【一】调查情况:

1、大多数学生走理性消费路线

就月平均生活费而言,五成大学生月生活费超500元,并且400~800元这个区间是大学生最为普遍的花费区间,即使在这个区间内,最高消费和最低消费也相差400元,表明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不小。在饮食方面的费用最多。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

2、消费要求张扬个性

“手机、笔记本电脑、MP3一样都不能少。”假期回来,常常会发现班里很多同学换了新手机,有些班级大约一半同学拥有笔记本电脑,大部分同学有MP3.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为了一款流行手机或者名牌衣物,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它必要开支,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他们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3、大学生“月光族”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学生每月花费基本没有节余,其中50元以下节余的占81%,有200元以上节余的仅占1%。对于节余的钱,45%的同学选择休闲娱乐,选择买书的不到占十分之一。少数同学遇到超支现象,会找同学借用,或预支下月费用。

【二】原因分析:

从消费情况可以总结出,理财能力弱,理财观念薄弱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并且从小学到高中,支配钱这项工作从来都是家长一手包干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应该花什么又不该花的。如果孩子在没有问过家长的情况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钱,也会受到家长的训责。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没有经验也只能跟着感觉走,别人买我也买,家庭经济好的,消费也更大更加没有节约意识,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学生上。

(二)学校方面: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材的同时,却没有教他们怎样理财。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并且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的活动极少学术性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学习上的消费不多。

(三)社会问题: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网吧,游戏机厅)的存在等,往往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学生们受到社会上铺张浪费现象的影响,学生也开始用父母的钱摆阔。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只为了不让自己脱离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诱人的,使得许多同学都想去尝试。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缺少经验,在途中迷失方向。

(四)自身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缺少主见。虚荣心、攀比心强等。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显示他们的理财能力的缺乏。

况且大学学生的家庭贫富差距很大,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土”,也是为了摆脱自己的自卑心理,则产生了攀比,别人买名牌,自己也要买远远超过自己负担能力的名牌。就为了在校园里不让别人看出差距来。

【三】大学生理财的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

每个月可以使用的资金为多少,每月的经常性开支为多少,留取每月资金总额的20%作为备用资金,以应该计划外支出,如外出、购书等。做好个人财务账本。这样不仅能清晰的看出每个月的支出状况,同时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几个月大概的支出情况。

(二)养成储蓄习惯

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不用的钱存成三个月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然后按照计划有

规律地进行支取。另外,还可以开一个带有自动理财功能的“综合理财账户”,这样,家长寄去的钱可以自动转为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时候,银行电脑系统会自动计算,支取损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三)树立勤俭意识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条件更是贫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应该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除了4年间的学费4万元、基本生活费(吃饭、学习资料钱按600元/月计)约2万元,建议额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学生通过打工挣得。

(四)学会精打细算

大学生活的消费中有很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买二手货、选择优惠电话卡、办购物打折卡等等。注意学习省钱窍门,尽量别花冤枉钱,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电子产品,能用学校的就用学校的,或者几个同学合买、淘二手货,把奢侈消费压缩到最低。

(五)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

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坚持把收支情况整理并记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对症下药,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达到控制的目的。

(六)勤工俭学

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学会自立,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使学生从勤工俭学中体会父母的辛劳,由此树立自立、自强的上进心,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及给我们留下的对策思考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

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5)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要积极、稳妥、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各银行应对本地考取大学的农户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及时将获得贷款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后第一就业单位告知贷款的银行。

调查人:邱宁清,舒震宇,李杰,喻功明

1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一、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对1500名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下:有63.4%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对高中生存在的集中心理现象进行集中调节和指导。其中学习压力大和学习兴趣不高是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而另外46.8%的学生认为虽然对于升学有压力但是仍可以接受。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农村高中生认为学校应该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或是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及时解决高中生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高中生心理成因分析

就实际状况来讲,高中生处于生理过渡期,但是心理发展却明显落后于生理,造成了高中生“表里不一”的不平衡问题。再加上高中生心理发展非常不稳定,自我认识不深,自我定位不准,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因而非常容易走向极端,进而形成叛逆行为和逆反心理。就家庭方面来讲,家长的教育态度和行为举止都会对高中生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就学校方面来讲,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影响,升学压力大、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等,这些事情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而就社会方面来讲,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冲击学生心灵,尤其是农村高中生的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判断能力也不强,因而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影响。

三、加强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对于农村高中生而言,及时的心理教育必不可少,就此笔者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措施。

1.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有助于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实际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开展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让学生充分融入活动中去,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道路。

2.加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及时采取个别心理辅导

对农村高中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具有非常好的实践效果。部分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门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心理辅导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促进互动型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经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这一举措,学生基本持赞同的态度。同时他们认为还可以适时举办心理讲座,加强对具有问题行为和问题心理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3.加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习是高中生最核心的活动,而许多心理问题也都是因学习而起的,因而在高中时期的各学科中实现心理教育的渗透,加强各学科与心理教育的渗透和融合,能提高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德育和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心理起到有效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还可以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4.及时收集心理材料,构建完善心理档案机制

收集学生的心理材料具有重要价值,因而要构建完善的心理档案机制,对于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调查、咨询和分析等资料要进行严格的专人保管。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高中生的整体心理状况,把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还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认识,为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加深高中生心理研究提供经验。及时收集农村高中生的心理档案,构建完善的心理档案保存管理机制,对所有相关心理咨询资料加以收集和保存,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存档而刻意保存,更是为了给高中生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总而言之,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推动高中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高中生的自我完善,为高中生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平衡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学校一定要重视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12.关于高三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一、目的与方法

1. 调查目的。

了解高三学生的学习现状, 包括学习目标, 学习压力, 学习方法, 自我调适方法, 学习上最大的困惑, 迫切需要的帮助等方面的内容。

2调查方法。

问卷法, 笔者就上述问题设计了一张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表, 抽样调查了高三四个重点班的237名学生。

3. 数据统计方法。

逐份统计、汇总, 计算每一小题每一选项的被选情况, 并计算每一选项的百分比。由于有些题目存在多选的情况, 故同一题干下的各选项百分比之和可能大于100%, 又由于有些学生在答题时遗漏了一些题, 就会造成各选项百分比之和可能小于100%。

二、结果与分析

1. 学习目标。

结果表明:55%的学生没有固定的长远目标, 只存在短期计划, 如日计划达到了63%, 但较长的周计划和月计划则明显降低。但只要加以引导, 如第2、4题, 他们会马上作出选择, 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

2. 学习压力和自我调适方法。

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自己和家庭, 来自老师的压力仅占9%。遇到不顺心的事时, 一般不会告诉父母, 有52%的同学会与朋友倾诉, 有42%不与人倾诉, 这一结果与学生选择缓解压力的形式完全吻合。有41%的同学缓解压力的形式是看一些与学习关系不太大的书籍杂志;48%的同学选择放开心情, 玩一玩。这说明现在的高中生与家长、老师的代沟日益加剧, 喜欢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中, 甚至有少数同学 (11%) 遇到压力时选择自己发脾气, 这很不利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学习现状满意度。

结果表明:只有43%的学生主动地学习, 半数学生 (48%) 现阶段想学, 但随意性较强, 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愿意去探讨对现状是否满意, 处在一种回避状态。通过同学的互评, 认为班上半数进入高三备考状态的比例仅占43%也可见一斑。这就要求班主任和老师在平时教学时要极力营造紧张复习的氛围,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高三备考状态。

4. 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

结果表明:对于优异成绩的获得, 81%同学认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59%同学认为若听课不专注学习成绩就会波动。第14题“你认为他成绩较好的决定性因素”, 35%认为是刻苦用功, 56%认为是听课效率高也印证了这一点。第15题“欲打造一个学习氛围浓厚, 积极向上的团队, 你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有高达85%的同学选择“拥有积极的心态, 自主地学”。这说明高三的学生心智已基本成熟, 深知欲获取知识唯有刻苦地学、勤奋地练。

5. 学习方法。

结果表明:学生现阶段的困惑存在于多方面, 包括:基础知识, 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题技巧, 自习时间不够, 来不及整理、消化、吸收, 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对于课间休息, 有59%的同学选择小睡;进教室后未上课前这段时间, 有47%的同学选择与同学聊天, 17%选择看与学习关系不大的杂志;睡前有总结一天学习与生活得失习惯的比例仅占22%;考试完后有自己的错题集的同学只有20%;对自己薄弱的科目大多数想赶上, 但苦于没有恰当的方法, 也只能独自兴叹。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 现阶段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以前的学习不注重基础, 不注重对知识的总结、消化, 只会被动的跟着老师转, 而不会主动的、有计划的学, 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刚进入高三的学生, 大部分没有高三备考应具有的学习、生活状态, 并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大部分同学没有长期目标, 不会规划自己的短期学习;在学习上存在来自于家庭和自己的压力, 但不会将压力转变成动力;认同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努力与奋斗, 但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不很主动。

13.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此次调查以大连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83.33%,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79.17%.。报告从有效问卷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取2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现将结果

公布如下:

一、学习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学习问题是同学最为关心、也是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第33题“将下列几项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其中有44%的同学认为,学业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这说明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许多同学不能适应大学开放宽松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过于精神紧张死扣书本,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或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无所事事,荒废了学习,虚度了年华。再如第29题“上大学后,你觉得你最大的挫折是什么?”其中33%的同学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由此可见,大一学生在学习上急需得到指导并寻求得到心理上的成就感。

二、业余生活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同学感觉大学生活自由开放,同学也比较重视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其中56%的同学在第3题“你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中选择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与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学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谈恋爱。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同学心理上的学习压力

依然很大。

三、经济生活

如今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在第6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中,有67%的同学基本够用,更有11%的同学有剩余,与此同时,在第7题中“你认为每个月生活费对自己是否是一种负担,造成心理压力?”有60%的同学认为没有压力。以上都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于经济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压

力的情况明显下降。

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问题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第33题,“请将以下几项所带给你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有33%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而在第8题,“与一群朋友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独或失落吗?”有79%的同学选择“是”或“有时是”,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同样,在第29题“上大学以后,你觉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选择“不适应宿舍生活”的同学占到33%,与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人数相当,这体现了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是与此次调查中同学们反应最为严重的两个问题。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于是形成隔阂。与此同时,在第20题“你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吗?”有78%的同学认为“是”或“偶尔是”。这更反应了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五、心理平衡

在第1题“你觉得现在学校与你理想的大学有多大差别?”中,有56%的同学选择“很大”,这反应了同学同学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学校还是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13题“你觉得自信吗?”,有69%的同学选择了“不自信”或“有时不太自信”。在第5题“现在自己在大学生活中,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最差?”有57%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自信,这两题都反应了我们的同学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然而在第23题中“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吗?常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只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在第26题:“你总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吗?你在为之不懈奋斗吗?”只有31%的同学认为“是”。这两题又都体现出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明天没有信心。以上的几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同学在心理上并没有达到平衡,理想总是与现

实存在差距的。

从上述分析可见,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

理疾病。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觉得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应该进行了多一点的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

列工作,以下是个人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

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

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

们身上持久扎根。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

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

14.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况调查 篇十四

刑事司法0843 严黄佳

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一份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

生的87.7%。女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当今

社会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借此机会,这个周末对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做

了一次关于就业心理状况的调查。

案主:陈晓怡

年龄:23

性别:女

就读学校:上海师范大学

访谈时间:10分钟

访谈地点:互联网

访谈目的: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以下为访谈内容

我:针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了更多了解关于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想对你做个访谈调查,希望你得到你的配合,首先我想问一下,你对于将来就业的看法如何,可以谈谈你的个人见解。

陈:首先,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是60 70年代的大学生了,现在的大学生随处可见,大学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了,而且作为一个女

孩子,我觉得在就业上我没有男孩子有优势,也比较害怕走上社会,面对很多的压力会支持

不住。

我:那么,我想问一下,你觉得会有哪些方面的压力给你带来很大程度的就业困扰呢?

陈:第一点,我浏览很多的招聘网站,很多都明确写明了“限招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规定,这对于我们女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其次,毕业生的增多,给就业的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最后我觉得大学的名牌效应也是一方面,现在的企业单位,面试中,学历的高低,毕业的学校都十分关注,在同样的条件下,可能别人的学校比你的好,你就失去了这次机会。

我想,基本就是这些吧。

我:恩,与别的即将就业的女同学相比,你是怎么衡量自己的呢?

陈:和那些成绩优秀,勇于展示自己,独立自主的女生来比,我对自己是一点信心也没有。

读大学,对我来说就是为了完成爸妈的愿望,也没想过要闯一番事业,在学校都比较一般,自己也比较的内向,不喜欢多与人交流,从小在家都是当宝贝宠着的,现在,要我面临就业的问题,一时之间,一点思绪也没有。

我:听你说的,我也大致了解了你的心理状况。我总结了下,觉得你可能存在的心理,第一

点是你有自卑感,为人比较的内向,所以你的主动性不够,有一定的依赖心理。

陈:的确是有这样的感觉,每次和家长同学谈到就业的问题时,会有些刻意的回避,期待家

长,老师来解决就业的难题。

我:在这里,我想给你一些我的建议,希望对你的未来就业之路有一定的帮助,首先,我想告诉你的事,要对自己有信心,有了信心,做起事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不要那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其次,你要学会独立自主的积极态度,不要一味的依赖家长和老师,他们是你成长路上的灯火,不能陪你一直走下去,路,还是要自己去走的。最后,我希望你不要因为自己是女生就感到就业难,只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超人一等,即使是女性,一样能找到比男性好得多的工作。

陈:恩,谢谢你的建议,我会好好自我检讨一下的,就业的难题我也会再仔细的思考思考。

我:很高兴今天和你的访谈,希望你的就业道路一片光明。

总结:

通过这次的访谈,了解到了现在大学女生对于就业情况的看法和现在的心理状况,在访谈过程中,与案主的交流见,发现了一些其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和思考,给予了她一定的鼓励和建议,希望她可以好好的重新审视一下就业和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次的访谈到此就结束了。

个案工作学习小结

15.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五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从转型高校随机抽取53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样本524 份,有效回收率98.87%。其中年龄范围17~24 岁,平均年龄20.33±1.29 岁;其中,男性168 人,女性356 人;专科116 人,本科408 人;干部115,非干部409 人;城市有100人,乡村有424 人;文科186 人,理科338 人;属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有80 人,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有444 人。调查时间为2014 年3 月。

(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转型高校大学生一般情况,包括性别、文化、职务、城乡、专业与家庭类型等。采用国际上比较权威和常用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 调查,量表包括10 个因子和90 个项目,内容涉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每个项目均采用5 级计分方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得分越低,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量表各因子效度系数在0.77~0.99 之间,评定结果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 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t检验。

二、结果

(一)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转型高校大学生SCL-90 各因子比较(见下页表1)

下页表1 所示,转型高校男大学生在躯体化、敌对和其他3因子及总均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0.05,p<0.01)。女大学生在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p<0.01)。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专科生(p<0.05,p<0.01)。

(二)不同职务、家庭类型转型高校大学生SCL-90 各因子比较(见下页表2)

下页表2 所示,转型高校没担任干部的大学生在强迫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和其他6 因子及总均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担任干部职务的大学生(p<0.01)。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强迫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其他6 因子及总均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p<0.05,p<0.01)。

三、讨论

调查研究所得结果与前人研究有一定差异。杨红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在性别、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曾菁等人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男生[3]。这一结果说明转型高校大学生与其他本科高校大学生相比有自身的特性。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转型高校大学生的来源与其他本科高校不同,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多,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比独生子女多。

在性别上,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大学生,其原因可能是男生感受到较大压力,中国传统观念中对男性的期望较大,竞争意识强,这会影响躯体和饮食睡眠,敌对情绪较重;从文化程度看,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专科生,其原因可能是本科生自身的期望水平过高,与现实有一定差距,没有及时疏导,这会导致他们的健康水平差;从职务上看,没担任干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担任干部的大学生,原因可能是干部学生实践机会较多,接触到的人更多,更了解现实社会;从家庭类型上看,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可能原因是,独生子女个性较强,人际关系紧张,父母的过分溺爱和保护,会导致他们的情绪水平较差。

16.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篇十六

关键词: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测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3-0049-05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导致的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独自承担抚养义务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子女在认知、人格、情感等方面与双亲家庭子女比较,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张志群和郭兰婷(2004)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beck抑郁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等对139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子女较少体验到情感温暖和理解,而且比双亲家庭子女有更多的抑郁症状[1];王玲和赵玲(2005)对263名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研究显示,离异家庭初中生明显感到安全感缺乏,高分组初中生对家庭有更多的抱怨和怨恨[2]。李学容(2005)等对187名单亲家庭子女和931名完整家庭子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差,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有显著差异性,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广泛,在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几个方面表现得较为广泛,并且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身体症状也非常明显[3]。李春华(2008)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单亲家庭中女生对生活适应优于男生,男生相对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4]

以上研究发现的种种不良心理特征,对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习成绩的提高、人际交往、自我发展及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等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单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广州市某中学初一和高一两个年级新生进行测试,有效样本1191人(见表1)。

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下称MHT)量表对中学生进行测查,对照分析单亲中学生与非单亲中学生MHT各个因子的差异。测查采用团体上机测试的方式对被试进行施测,被试的问卷测试结果直接录入电脑。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MHT量表共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维度量表构成,各维度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任一维度量表总分大于8分则表明该维度上有明显的问题存在。全量表总分是除去10题效度量表的项目后,剩下的90题得分累加得到的总分,是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的强弱以及焦虑范围的广泛性,一般认为总分如果超过64分,即该学生各内容量表大多数超过8分,即可表示其总体心理问题非常严重;需要关注和指导。本次测查结果如下:

1. 单亲家庭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比较

由表2可知在恐怖倾向这个维度,存在心理问题的非单亲家庭中学生所占比例要稍高于单亲家庭中学生,但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恐怖倾向是指有恐惧心理,如害怕关灯睡觉,怕高等等,有可能是因为经历过家庭变故的中学生对恐惧的承受能力更强,或者说因为经历过更大的情绪波动而对这些具体情境恐惧承受力更强。其他维度则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单亲家庭中学生所占比例高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这说明家庭稳定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各心理维度上的焦虑程度更强,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同时,经过卡方(x2)检验发现,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及全量表这四个维度,两组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分布达到了极端显著性差异(P<0.01)。

由表3和图1可知,单亲家庭中学生在量表中各个维度的平均数(M)都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且除了学习焦虑维度外,其他维度都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尤其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和全量表三个维度上,两组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是达到了极端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看到,单亲家庭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更容易封闭自己,更容易无故哭泣或产生极端想法,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与指导。

2.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两组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交互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两组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2(性别:男、女)×2(家庭类型:单亲家庭、非单亲家庭)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

表4显示的是性别和家庭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身体症状、恐怖倾向这两个维度性别的主效应显著(P<.05),由此反映出男、女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在这两个维度上女生平均分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而家庭类型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和全量表中的主效应都具有显著性(P<.05),事后检验发现在这三个维度上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平均分均高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性别与家庭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表5呈现的是的不同年级的主效应以及年级和家庭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全量表等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存在显著性或极端显著的差异(P<.05,P<.01),说明初一和高一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除了恐怖倾向外,其他所有维度上,高一学生的平均分均高于初一学生的平均分,这说明高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初一学生。年级与家庭类型的交互作用在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全量表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5),进一步检验发现这三个维度方面,高一年级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平均分最高,即这些维度上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他类型的中学生平均分相近。说明了高一年级的单亲家庭学生是最需要关注和指导的群体。

nlc202309031618

3. 两组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为了进一步讨论不同家庭类型的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别,经(LSD)平均数检验发现,单亲家庭的男生在各个维度的平均分(M±SD)都要高于非单亲家庭的男生,在冲动倾向上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P<.01)(见表6),即单亲家庭的男生比非单亲家庭的男生在遇到事情时更容易冲动,情绪控制能力更弱。而对女生而言,单亲家庭的女生在各个维度的平均分(M±SD)都要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女生,并且在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极端显著的差异(P<.01),即单亲家庭的女生更看重学习成绩,更容易因为学习而产生焦虑,也更多出现因焦虑产生的躯体反应或对身体的担忧,这可能与单亲家庭的女生缺乏社会支持有关。家庭类型的主效应差异总体反映出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落后于非单亲家庭的中学生。

另外,就单亲家庭而言,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在其他维度上单亲家庭女生的平均分(M±SD)都要高于单亲家庭的男生,不过都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5),只能说明,在单亲家庭环境下,女生受到的冲击要比男生大,心理健康水平稍落后于男生;而非单亲家庭下,除了在孤独倾向维度上男女生平均分(M±SD)持平外,其他维度上女生的平均分(M±SD)都比男生高,并且在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都有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P<.05,P<.01),这说明非单亲家庭中,女生比男生感受性更强,更敏感,恐惧心理更大,更容易无缘无故哭喊或容易受刺激而干危险的事情。

三、讨论与分析

1. 单亲家庭中学生比非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

这个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似(王挺、沈永健,2010;李春华,2008),单亲家庭中学生在许多维度上占的人数比例都要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另外,经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单亲家庭中学生在除了学习焦虑这个维度外,其余维度的平均分(M)都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存在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Kilmann等(2006)对来自完整家庭的147名女大学生和157名父母离异家庭的女大学生进行评估发现,离异家庭的学生安全感更差,自尊水平更低[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结构缺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稳定的三角形关系已经变得淡化、脆弱,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照顾,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亲的抚爱,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显示,单亲家庭中学生更容易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出现相对严重的问题。

2. 单亲家庭结构对男女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与非单亲家庭中学生相比,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在量表的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前者,尤其在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和总分上面。单亲家庭女生在大部分维度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单亲家庭男生。原因可能是男女生对单亲因素的耐受性不同,男生固有的个性特点更容易使他们克服消极影响,而女生则会受到较多不良的干扰[6]。但也有研究指出,离异家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女生[7],认为这与抚养者有关。本文暂时并未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后续若有进一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

3. 单亲家庭结构对不同年级的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初一和高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全量表等维度存在显著或极端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除了恐怖倾向外,其他所有维度上,高一学生的平均分均高于初一学生的平均分,这说明高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初一学生。这结果与李春华(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但这与Allisom(1989)、smith(1990)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文化背景和年代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四、建议

1. 提高单亲家庭中学生的社会支持度

周敏娟等(2003)认为,单亲家庭中学生青少年的个性未定型,可塑性大,给予他们及时、多层面的干预,可以改善不良心理和偏差性的个性[8]。同时,她们探讨了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和社会支持度的干预问题,显示了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度与SCL-90各因子分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对单亲家庭中学生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从家长、教师到同伴都积极关注,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尤其在他们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以减少具体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其人格健康发展。

2. 提高与单亲家庭家长的家校联系

单亲家庭结构的残缺是造成亲子关系不良,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将生活中的不满和工作压力等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否定或过分严格要求孩子,又或者无暇顾及孩子,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反而让孩子产生怀疑、否定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单亲家庭家长的心理健康亟待关注,作为学校和老师,在与这部分家长联系的时候,应该做到共情和教育相结合,从家长的情绪以及孩子的角度综合考虑,使家长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配合学校关注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群,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5).

[2]王玲,赵玲.父母离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

[3]李学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李春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研究——以东莞市寮步中学研究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Kilmann P R,Carranza L V,Vendemia J M.Recollections of Parent Characteriatics and Attachment Patterns for College Women of Intact Vs[J].Non-intact Families,J Adolese,2006,29(1):89-102.

[6]王挺,沈永健.单亲大学生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测试结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

[7]王畅、陈庆良,等.三类型中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8]周敏娟,姚立旗,王蕾敏.综合干预对离异家庭青少年个性和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3(4).

(作者单位:广州市铁一中学 广东广州 51060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上一篇:争做文明先锋演讲稿-争做文明职工演讲稿下一篇:关于参加学生会广播站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