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范文

2024-06-14

同课异构范文(精选17篇)

1.同课异构范文 篇一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反思

——八年级英语组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使我们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课之前,我们同组的三位老师先各自进行了精心的备课,然后一起精心讨论课程结构,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开展,如讲课之前如何复习,如何导入课文,再进行讲解,再反馈评价环节如何调动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

在精心的准备后,我们同组三人又悉心听从专家的指导,对各项的教学流程进行改进,并在讨论中先互相取长补短,然后同组三人精心制作课件,各取所需。

接下来,我们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在一位教师讲课后互相点评,取其精华,学习这位教师的长处,在三位教师课程结束之后又在一起共同讨论本节课的精华之处和各项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进行同课异构之后,教师在向他人学习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发挥各自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在下一段的教学之中,还是要多听课,互相学习,而且,本组教师在同课异构之后发现了各自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同组教师的帮助下我们需要改进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将教学活动尽善尽矣。

2.同课异构范文 篇二

一、内涵与特点

所谓同课异构, 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 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实施不同的教学途径, 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这里的“同”, 是指内容的同, 最终效果的同;而“异”是指思路、方法、途径、风格的差异。同课异构活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研究的是同一节课, 期待着同一个目标, 真正凸显新课程提出的“教师是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要求, 能使教师的教与研融为一体, 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教常新, 强化教师间的互动与交流, 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课异构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高效课堂则是一种教学形态, 其核心特点就是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它是一种教学的动态转化过程, 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作用。

1.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充分体现教无定法。

同样的一节课,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多样的, 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存有差异。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汉语拼音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对拼音字母快速而又准确地记忆, 直接传授恐怕效果不会很好, 采用字母象形记忆法、音形联想法、游戏互动法、动画课件辅助法等策略可达到“异法同效”。

2. 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上充分体现高效课堂。

教师的个性人人不同, 上课的特点也千差万别, 因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教师应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课上, 要真正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要真正让学生有所想且能有所言, 能真正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 我们可以不受课堂的限制, 引领学生走进要写内容的真实世界, 也可用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让学生洞察和思维, 这样在作文的构思过程中, 既教会了学生如何写作, 又潜移默化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学生, 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果。

3.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教材处理差异。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呈现过程来追求同样的教学效果, 它有益于教学成绩的提升。教学中, 教师除了吃透所教章节的知识之外, 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位置, 以便更好地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实现“立足教材、优化教材、因材施教、超越教材”的教学效果。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设置教学目标, 采用“优化整合”的教材处理办法设置教学内容, 以摒弃照本宣科的旧式思维, 并利用导学案将教学内容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上,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

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 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建议,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 以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 以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

二、启发评价

“同课异构”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和教研理念, 开展这样的活动会让教师真正懂得“同课、异构、异彩”。我认为, 要达到同课且异彩, 我们应做到以下6点。一是关注新课改, 尝试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要在备课和课堂结构设置上下一片苦心, 不断尝试创设精彩、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二是备课严谨扎实, 对教材的理解要透彻, 课堂导学问题设置、教师引导解疑要恰如其分, 操控自然。三是教师基本功要扎实, 整个课堂要激情投入。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确保师生良好互动, 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命力。五是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和多角度的拓展, 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而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六是讲练结合, 及时反馈, 让学生成为每堂课的主人。

优质课是优异的、高效的。它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精美的散文, 又犹如一首精美的诗。它多一点太长, 少一点太短。

1. 授课。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 每个学生完全吃透了文章内容, 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把握了文章的线索, 把握了文章的表现技巧。

2. 时间。

时间应安排得很合理、恰当, 学生充分地利用了时间, 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3. 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简练, 它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幽默, 让学生发出会心的笑;要有文采,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4. 情感。情感要浓烈, 师生要有必要的融洽度, 要让学生欢迎你、接纳你, 认为你是辅助他成长的人。

5. 师生关系。师生地位平等, 没有高贵和低下之分。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士。

3.同课异构:《背影》 篇三

该教学设计为“非指示性”教学中的“基于自主点评”的设计。主要用于语言有意味、思想有深味但其语言味、思想味又不容易领悟到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学类文本。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该设计的“自主点评”,笔者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点评文本的语言和内容等,在点评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基本程序是先独立点评,再相互交流。该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点评”:一、点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彩i二、点评内容,领会内容的精妙;三、点评疑难,探究疑难的精深;四、点评特色,梳理特色的精巧。同时该设计也用于语言和内容浅显有味,适合学生独立学习的文本。用于这类浅显的文本时,标志性环节“四点评”的内容也随之调整为:一、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所起的表现作用;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子所起的点睛作用;三、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所起的起承作用;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本文采用后者设计。

该设计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网络化教学来体现。如果每人面前有一台可上网的电脑,每一步点评都可以让同学同步上传,即时交流和分享。

【设计步骤】

一、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曾有同学说:我自己读《背影》,读得很感动,上课被老师一讲,却一点也不感动了。这堂课我们就自己来学习,自己来点评,在点评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表达的特点。

点评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四个方面依次来点评:第一,点评词语,感受一些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i第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第三,点评段落,探究一些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第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关键看点评的精细程度如何。

这一环节是要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按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调整):

1.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精彩的词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均可)旁用铅笔写上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选四五个词语即可。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成员间相互倾听,相互完善;然后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学生已说到位的不再重复),和学生分享,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的“背影”。点评:一个描写父亲形象并不重要的词,与前面“最不能忘记”搭配,引发读者奇特的阅读期待。

第2段:“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中的“簌簌”。点评:见形、见声又见情,把自己的悲伤表达得特别充分。

第4段:“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点评:表面上是叮嘱茶房的次数多,实则是内心对儿子的疼爱呵护多。

第5段:“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中的“紫毛大衣”。点评:家境困顿的背景下,这件衣服非同寻常,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爱与呵护。衣服的背后,站着一个慈祥可敬的父亲形象。下文父亲穿的可只是普通的“棉袍”!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中的“橘子”。点评:又一个非同寻常的物品!借债度日的父亲前面刚和脚夫讲价钱节省开支,这里却为儿子买额外的“奢侈品”。普通的橘子,是父亲对儿子沉甸甸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呵护。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点评:准确地表现了父亲走平路的特点和不易,也巧妙地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中的“攀”和“缩”。点评:准确地写出了父亲手和脚的吃力动作。正是这两个动作,引发了儿子心灵的震颤和感情的进发。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中的“东奔西走”。点评:简短的四个字,包含了父子两人为生活而奔波的几多艰辛与困苦,给人无限的想象。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的“大去”。点评:父亲这个沉重的词引发了儿子的哀伤,也引发了儿子对父亲的回忆,于是有了这篇《背影》的诞生。(顺势解释:朱自清后来自述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2.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

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领会关键句子的点睛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关键的句子旁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关键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选四五个句子点评即可;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评:这一句让读者知道本文写的是回忆,自然地引出下文,也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第2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点评:这一句点明回忆的内容是家庭遭受不幸的特殊时期,为全文定下了哀伤的基调,增加了阅读的沉重感。

“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点评:这一句让人看到了父亲的坚强,给眼泪簌簌的儿子带来安慰和温暖。

第3段:“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点评:这一句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第4段:“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在谋事和送儿子的两难选择中,还是把感情的天平倾向了儿子,也自然引出了下文的送行细节。

第5段:“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细心,与后面买橘子的感人情节相呼应。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点评:这一句是这个情节内容的总领,也体现了父亲关怀的细心和周到。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点评: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点评:点明了父亲独自去买橘子的原因,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点评:这一句是本段的焦点,也是全文的焦点。文字不多,却细腻准确、真挚感人。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点评:这一句与上下月台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让人读到的不是轻松,而是酸涩和敬重。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又开始惦念儿子路途的平安了,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真正放心。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照:走了几步就回头,就担心儿子跟上来。父亲的牵挂之心并没有跟上自己向前的脚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点评:这一句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牵挂和感念;再写背影,对前面的感情表达起到了深化作用。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点评:这一句呼应开头,表明由前面的回忆回到了现实;家境的不如意,为全文再添一份悲情,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点评:这一句在悲戚中再现背影,对全文的感情起到了深化和提升的作用;妙然天成的结尾。

3.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探究重要段落在全文中的起承作用;本文共有七段,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每一段旁都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每个段落与主题“背影”的关系。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教师点评:

第1段:开篇即点题,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2段:写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是“背影”故事的缘起。

第3段:写丧事完毕与父亲同行,是“背影”故事的前奏。

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

第5段: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

第6段:直接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的核心段落。

第7段:写读着父亲伤感的信,眼前再次浮现“背影”,与前面呼应。

结论:全文没有一个段落是可有无可、游离主题“背影”之外的。

4.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揭示梳理出全文的写作特色;要求学生以研究的眼光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铅笔在课文标题上方的空白处写下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可以从选材、结构、语言、主题等多方面来梳理点评:点评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特点,再稍作展开,并点出该特色的效果;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

学生自主点评、组内交流后,形成小组的共性认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不同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分两步:第一步,原来自己是怎么点评梳理的:第二步,经过小组交流后自己又是怎么点评梳理的。

教师点评:

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有:第一,选材独特。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用“背影”来表现父亲,表达父爱,不仅新颖,而且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同时,也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回味。第二,选点巧妙。写父亲,可以写平时的父亲,也可以写特殊时段的父亲。作者就选择了祖母去世、父亲卸职这个祸不单行的“家庭不幸时段”来写,这时的父爱会异乎寻常地感人,因为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而这个时候自己的感情也特别脆弱,最容易表现真情。第三,结构精巧。开头写背影;主体部分先为写背影一步步铺垫,再正面描写,然后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文章结尾又写收到父亲“大去不远”的家信后眼前再次出现背影。前后呼应,不仅精致,而且巧妙。第四,感情真实。作者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写父亲的好,而是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写自己曾经觉得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说话不太漂亮,直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给他,艰难的攀爬动作引发了他心灵的震颤,才良知发现,真情涌动:末段又坦诚地写父子关系出现波折,如今两年不见,父亲又惦记着我和儿子;收到父亲的信,说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伤感不已,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还有他的几次哭也很真实,不会让人感到矫情和虚饰。朱自清自己说:“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第五,语言朴实。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情的表达。语言全部来自日常生活,非常朴实,但又非常亲切和真挚。

二、反省自己的点评得失

每人自主反省自己在整个点评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与同学、老师的点评相比,自己哪些方面值得肯定需要保持,哪些方面必须调整需要完善。

先独立完成,在备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最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边听边诊断分析,并及时给予鼓励:反省是可贵的品质和习惯,人是在反省中自主走向成熟的。

三、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讨论一个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下。

讨论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这个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父母的一些言行不以为然了。但讨论交流的目的也不是对父母一味肯定,要根据情况,正确认识。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综合出各种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时促进学习的深入。(略)

五、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每人独立积累后,同桌间相互检测。

最后教师也列出一些字词现场检测,如: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颓唐、琐屑。

再聚焦妙语佳句,美美地读。让学生自由诵读描写“背影”的段落,读出感受,读出感动。

4.同课异构 篇四

——六校结对活动记

10月26日,庐江六中一行8人在校长李康龙的带领下,来到合肥市永和学校,参加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长丰县杜集中学、长丰县戴集中学、巢湖市高林初级中学六所学校组成的“六校结对交流”活动。活动分成同课异构和六校交流活动会两部分。

上午9是10分,同课异构活动正式开始。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选派的八位老师就《小稻秧脱险记》、《Let’stry&Let’stalk》、《Thisismysister》、《光的反射定律》4个课题展开异构教学活动,各结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到现场观摩教学。我校的张大明老师和高小凡老师分别执教了《光的反射定律》、《Let’stry&Let’stalk》两课。两位老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深入浅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当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当天下午,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在永和学校阮永久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合肥市永和学校的新校区。崭新宽敞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耳目一新的操场,充满激情的永和师生带给大家是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5.同课异构 篇五

为更新教育理念、强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其教学个性,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园组织开展了“同课异构 助我成长”园本教研观摩活动。这次的教研活动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以“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的形式进行教学展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同课异构这一词,对于它也并不是很熟悉,经过杨园长的指导和大家的共同研讨我知道了,同课异构就是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对教材的不同理解来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同一个目标。

我们语言教研组教师于3月13日—28日历时2周时间,以语言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分别在小班的八个班开展了《爱玩的小鸡》、《迎春花》、《小鸡和小鸭》等观摩教学活动;本次活动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在自己的理解和广泛的教研的基础上,针对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其中我们对故事《爱玩的小鸡》进行了同课异构的研讨。第一步:我们对故事有个大概的了解,熟悉后确定了目标。第二步:我们对故事《爱玩的小鸡》的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构思,及不同的方式,分别是图片展示法,情景创设法,请大哥哥、大姐姐表演法,课件展示法„„根据各个教师自身的特点及各个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一一分配了这几种构思,各自确定上课方式,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进行备教案。如:刘霞美老师平时讲故事时神情并茂,习惯用图片展示故事,小三班的幼儿也很接受这种方式,所以刘老师的活动设计就采用了图片展示法;而小四班的幼儿习惯了欣赏色彩鲜艳、精彩的PPT课件,加婷婷老师又很擅长制作课件,所以她采用了课件展示法;小七班的幼儿平时活动比较沉闷,为了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的兴趣,薛亚菊老师采用了情景创设法。第三步:大家探讨各自教案中是否还存在不足之处。第四步:我们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执教老师分别向大家展示了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教育活动。老师们在教材的把握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大胆拓展教学思路,积极运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又优化教学结构,彰显了自身的个性,教学成效各有特色,孩子们在游戏中品尝成功,在快乐中收获本领。但是,我们的活动因为各种原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刘老师的课中没有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加老师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性不高,薛老师的活动组织中,情景表演因为时间紧张,所请的大班幼儿对故事不是很熟悉,影响表演效果。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是教师们集体备课,听课积极主动,参加听课的老师边听课边思考,对比自己的课堂寻找着差距,使得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活动前,我们积极研讨,认真准备,活动后,又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坦诚的交流。授课老师撰写了设计意图,教后反思,听课教师撰写了听课优、缺点及改进建议等。及时反馈,有效的总结,使本次园本教研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6.同课异构 篇六

一堂课,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活跃课堂,让学生即学得轻松,又学到知识,难度确实不小;因为一个班级,因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基础,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差异更为明显,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钱老师《愚公移山》的教学方法更为有效,钱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注重传统式的传授知识,加强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更能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易于接受。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采用郭老师《愚公移山》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解放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学会不断拓展知识。但是,如果一个班级,一堂课,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味采用钱老师或是郭老师的教学方法,就会形成顾差弃优,顾优弃差的课堂现像,我想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当然,两位老师优秀的课堂设计、课堂教法是不可否认的,看完之后,受益匪浅,两位老师的教法如果放在班上学生基础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来教学,我想绝对有最佳效果。如果放在一个考试最低分10分,最高分100分,学生基础相差很大的班级里,那该采用哪位老师的方法最为恰当呢?

我认为,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适中的教学模式,即能让基础差的学生接受,又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到抓尖、培中、带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我想这才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针对我们个体差异较大的农村学生,如果能将这两位老师的教法综合起来,各取其优、取长补短,我想一定会得到最佳效果。

7.比较《窗》之同课异构 篇七

付老师在【文本感知】环节中,要求学生从靠近窗口或远离窗口的病人(以下称远窗或近窗病人)的角度,简述内容。其后引导:“为什么从两个角度叙述会有难易不同?因为作者写作的视角更多关注于远窗病人,因此,复述故事时要选好视角。”

作者写作关注的视角是什么?我们来看文中的一处虚写: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这样的美景是作者借助近窗病人之口传达给我们的,也可以说是作者美好内心的外显。一个对生活没有热爱,心中无美的人是编织不出这样的场景的。编者将此文选入教材,想必也认为其暗合“以文化人”的精妙。显而易见,作者泰格特不会将写作的视角关注在远窗病人身上,对其描述也只是为了对比、凸显近窗病人。

我们复述故事时要选择怎样的视角?便于复述、易于理清文章脉络、可清晰概括故事梗概的视角当然是我们需要选择的,但却不一定是最佳的视角。复述故事内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理解中心、把握情感。复述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能达成目的的手段,无论难易,才是最佳手段。《窗》一文借助复述应该将学生的思想引向关注于近窗病人,还是远窗病人?付老师从复述的难易角度引导学生从远窗病人的角度入手,笔者建议当从近窗病人下笔,方能更好地体会其心理,把握其形象,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

在【课堂探讨】中,付老师在要求学生根据提示,梳理概括远窗病人的内心变化过程环节耗时稍多。其间,付老师追问学生远窗病人内心变化的依据在哪里?并亲力范读关键性词句,领着学生体会远窗病人的内心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付老师的关注点在于分析体会远窗病人的心理,着重展现其心灵之丑、体悟的是人性的恶念如何滋生、如何步步蚕食良知、乃至最终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见死不救的卑劣。

笔者认为,人性中的阴暗,授课中只应点到为止,不必深思之;细掂量,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向上向善思想的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孔子家语》以芝兰之室、鲍鱼之肆警戒君子慎其所处,笔者认为,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要慎其所教呢?

再看刘老师的一处教学片段:

师:从两位病人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远窗病人是一个自私、心灵丑陋的的人。

师:我们用一个字来归纳。

生:恶。

师:我请同学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到近窗病人身上。

生:近窗病人是善良的人。

生:乐观,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生:他不仅鼓舞自己,还鼓舞着病友。

师:我们也用一个字来归纳。

生:善。

师:是的,而且这种善应当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不求回报的。我们每个人也当有一颗善心,一种纯粹、纯洁、纯净的善。

师:面对人性的两面,我们当如何抉择?

生:做一个好人。

生:对别人拥有善意。

师:假如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摔倒了,扶不扶?

生:(七嘴八舌)扶。

师:请不愿意扶的同学站起来。

几生起立。

师:你们为什么不扶?

生:我担心扶的不对,会影响这位奶奶。

师:你是认为没学过急救,万一搀扶不当,反而不利于这位老奶奶。凡和这位同学观点一致的,请坐。

一生仍站着。

师:你为什么不扶?

生:我担心被别人讹诈。

师:你很谨慎,下面有听课老师,你听取一下他们意见。

生拿话筒下位咨询。

听课老师:我认为应该立即去扶,人性中的善不应被泯灭,对吗,孩子?

师:老师作一假设,假如摔倒的人是你的奶奶,你希不希望别人扶?为什么我们可以扶起自己的奶奶却不能扶助别人的奶奶?

生思索,然后点头:老师,我以后遇到摔倒的奶奶一定扶。

听到这里,笔者不禁为之拍案叫好。笔者认为,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导引,不正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求的吗?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泰格特写作此文的本意,又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向善的人文导向。生活中的一些热门话题,我们可以引来作为文本的外延,借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德行善。

8.同课异构,不同精彩 篇八

关键词 历史教育 同课异构 新课程改革

有一个《谋杀小天使》的故事,大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年轻时曾被西点军校录取。那是19世纪50年代,军校的教授为这个固执的“差等生”伤透了脑筋。 有位工程学教授让同学们设计一座桥。惠斯勒的设计图上是绿草如茵的河岸,一座充满浪漫色彩的小石桥,还有两个儿童在桥上垂钓。教授命令惠斯勒重画,给他的批示是:“把那两个孩子给我从桥上撵走,这是军事桥梁!” 几天后,惠斯勒交回作业。这次,钓鱼的孩子被从桥上转移到了岸边。教授气急败坏地批示道:“我叫你把这两个孩子去掉,把他们从图上彻底删除!否则你的成绩将是不及格。”当天下午,修改过的图纸就出现在教授的办公桌上。教授一看,图中果然不见了小孩的踪影,心里正高兴,突然发现河岸边多了两个小坟头,墓碑上刻着:“永悼被独裁者谋杀的小天使——吉姆和埃娃。”

世界少了一个军事家,却多了一个画家。教育究竟是什么?中学历史教育又应该是什么?多少节课后反思时我都在想我的历史课堂究竟要带给孩子们什么呢?

有这么两节课,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课异构。第一节课以教材和三则故事(《吃了兴奋剂的棉纺织业》、《改变世界的学徒工》、《交通运输的大跃进》)为基础,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从而实现三维目标。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使学生认识到1%的天赋加99%的努力就是成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图通过大量的文字信息让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中抽象出工业革命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历史影响,但始终给人以老师在呈现给学生一桌饕餮大餐,一桌热量和卡路里都被严格计算过的大餐。菜虽精致,能确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难以想象这是学生们真正想要的吗。第二节课基于发现教学“1+X”问题群的研究要求,以核心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本,延伸出子问题分别围绕“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并且运用到各行各业中,推动工业的发展”、“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发展促进了生活改善、社会发展”展开。在学生通过录音、图片、史料充分进行挖掘分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最后形成“生活因科技而改变”的探究话题。整节课娓娓道来,孩子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得到了尊重,最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历史,“神入”历史一定程度上不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还在于精神的沉淀。不满足于灌输一致性,允许百花齐放。不拘泥于知识、教材,而看重孩子们的好奇心、主动性,以及精神想像的直率。当孩子真正地参与了课堂,融入了现实,一切才变得有意义。

教育本应启人蔽、致良知、创造人格而非制造模型,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又怎样呢?

教育是一个向心的过程:它只创造模型而不是人格;换句话说,它只灌输一致性,而这恰是文明的大敌。只有一个天性健康的人才能汲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够在步入中年之前从这种毁灭性的实用教育中恢复过来,然而这时已经太晚了。教育磨平了他们身上一些可贵的棱角,并耗尽了他们个性的源泉。教育毁坏了他们见解的独创性,毁坏了他们的好奇心、主动性,以及精神想像的直率。他们不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他们的冲动、他们的谈话——他们的梦想。我敢说都被标准化了;就算没有这样,十年的学校教育也已经尽其所能地达到了这个目标了。教育是应试教育控制下的应声虫工厂。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教育是教人化平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 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的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尊重和接受学生的差异,就成了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的新的巨大的挑战。初中的历史课,尤其初三的历史课不好上,在推行百分制折合一定比例分数、实际上作为高中录取主要依据的今天,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又难以跻身升学“主科”行列之中,初中历史教师之难,初中历史学科之弱,可想而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历史教师艰难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默默地捍卫着历史教学工作者的尊严,坚持着当年的价值追求。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在想突破功利的桎梏,只有靠得那万万个执著的你、我、他。

参考文献:

[1](英)诺曼·道格拉斯《再见,西方文化》(M).郭洪涛,丁才云,陈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30.

9.创意教研 同课异构 篇九

同课异构

——参加徐日扬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初中美术创意教研活动后感悟

雷顺玲老师在创意教学研讨活动中积极发言

本人有幸成为徐日扬名师工作室的一名学员,在徐日扬老师的组织下,参加了这次初中美术创意教研活动。我通过参与此类的教研活动,不仅对执教者本身,并且对美术教师群体、对整个美术学科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

对“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我想结合这次观摩内容为岭南版的初中美术《连环画·组画》三节“同课异构”的美术创意教学实验课,进行一些反思。本人认为三节课都是很好的创意教学,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新方法。三节课都各有特色,各有创新点,现简单阐述一下我的听课所受到的启发、收获和一些困惑与想法。三位教师的创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很有创意的课堂练习。第一位授课教师是市首批美术学科带头人——厚街湖景中学张水琼老师,张老师的创意点是利用成语故事布置课堂练习,突出中国传统连环画的绘画特色,她教学形式多样,如看图猜成语的游戏导入、传统与现代连环画的对比、欣赏总结等,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张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着实让我敬佩,张老师的教师示范作品是以国画的形式表现的愚公移山四幅连环画,展现了教师的基本功的同时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第二位授课教师是长安实验中学的一位年轻教师——林春桃老师,我敬佩于才工作一年的年轻老师上课能如此老练,林老师的创意点是利用延续卢梭的梦这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她的教学设计在徐日扬老师的指导下很成功,此课以点带面、教学新颖,课件制作简练、精美。第三位授课教师是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谭婉雯老师,谭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流畅,环环相扣,创新点也是在课堂练习——让学生临摹改编“兔斯基人生语录”,突出漫画风格的连环画,教学方法有趣、想法独特,绘画步骤清晰易懂,作业效果非常好,学生收获大。有奖抢答的奖品也能很好的展示教师的基本功。

对于这三节课,本人也存在一些困惑与想法。

第一节,张水琼老师的课给人一种传统的感觉,虽然内容面面俱到,但总感觉有点太充实。另外,张老师在黑板上展示了非常优秀的国画连环画个人示范作品,如果张老师能在课件中把作品展示出来,让我们能清晰的欣赏老师的示范作品,并利用这示范作品作为作画步骤的讲解,效果会否更好一点。

第二节,本人觉得林老师的示范和美术基本功的展示有点欠缺,抛弃了传统的粉笔板书,用事先打印好的标题直接粘贴到黑板上,似乎离美术课的“本体”和“常态”有点远。我觉得如果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写上粉笔字会让学生印象更深。作业效果方面,剪贴和刮画纸的效果比较好,而且时间比较快,可以考虑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剪贴连环画或刮画纸连环画,并表明制作方法的多样性,这节课只选择其中两种表现形式。

第三节,如果谭老师能带有情感地表达,会使这节课更加精彩,教师语言也是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个人魅力的展示。曾经,有位学生跟我说,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语言收效差距很大,说话平淡的老师往往像给学生播催眠曲,说 2 话抑扬顿挫的老师可是学生的兴奋剂,效果可达到能把睡着的学生唤醒。可见教师的语言魅力的重要性和效力。另外,谭老师在本节课中主要讲漫画形式的连环画,很容易让人感觉是在上漫画课,如果能在课中点到连环画的形式除了漫画的表现形式外,简单介绍一下其他的表现形式,尤其提一下中国传统连环画会更好。在细节方面,抢答的问题最好是客观题,主观题用在抢答处好像不大理想,如构图问题分析与背景线条等抢答。

通过以上“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我在教后反思中发现除了有不同教师的异构之外,还有教学目标的异构、教学方法的异构、甚至还可以进行同一教师不同学龄段学生群体的异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除了“同”之外,更重在“异”。必须要在“异”上去下工夫,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样的“异构”会促成课堂不断的生成,带来的是一种“智慧”的碰撞,学生的一些精彩的观念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上不断的诞生,那么这样的教学永远是鲜活和生长的,从而有效体现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也正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发展方向。

【小知识】“同课异构”是这些年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课异构”按照习惯解释是指同一课题的内容由分别由不同的执教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执教者个体的差异,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教学特点,并为集体研讨提供了研究素材。

(文/ 东莞中学初中部

10.同课异构总结 篇十

为了进一步推进云台初中片区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云台初中片区教研级组织了初中语数外“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力图通过这次活动能为我片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平台。

一、活动过程

为了使本次云台片区“同课异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根据文件安排,在2014年12月17日下午16:30召开本次活动的预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教育局王局长、大堡中学柳校长、大南峪学校冯校长、迷坝学校黄校长、成县镡河学校镡校长、大堡片区督导室、云台片区督导室、云台中学孙校长以及云台中学教学副校长兼教科室主任巩占强、云台中学教科室教研员,各教研组长也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活动参会人数达30人。会议由云台中学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巩占强主持。在会上县教育局王局长从全县教改现状、联片教研活动等方面做了重要讲话。各校校长,片区督学也做了积极的发言。

12月18日,来自大堡中学万会春老师,大南峪学校王启虎老师,成县镡河学校马春龙老师,云台中学燕永海老师就七年级数学《补角和余角》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12月19日大堡中学田琼老师、云台中学崔俊彦老师就九年级语文《唐不辱使命》进行同课异构,然后迷坝学校高桂花老师,大南峪学校黄培东老师,云台中学段小玉老师就八年级英语《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进行了同课异构,真可谓是各具特色,各有风味。从课堂效果来看,都能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每节课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了科学的把握,相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尽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二、本次活动的亮点

1、积极参与、认真点评、探讨,分析上课的优点和不足。

2、激活了教师的潜能。

这次活动充分展现了教师们的成长和进步,评课的教师通过评课探讨、分析上课的优点和不足这本身就是进步。上课教师表现出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积极钻研,并根据新教材特点进行教学,教学中渗透课标要求和理念。如大南峪学校黄培东老师的课过程细致入微、设计科学合理、风格独特见长、形成了自已的严谨治学的教学特色;云台中学燕永海老师教学思想转变较快,课上能落实课程的要求,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组织、指导、合作的作用体现得较好。大堡田琼老师、云台中学崔俊彦老师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

3、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得到转变。

通过这九节课,可以看出每位教师的课堂角色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4、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

所谓“实”,表现在教师课堂上花架子少了,展示了各自朴实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学目标明确,训练的意识加强。

5、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这次活动中,九位教师都使用多媒体,并能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课件,让学生从直观上去学习、感受,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6、导学案的设计科学合理。

在本次活动中,都能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授课内容编写导学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课情况: 1

1、数学教学:

参与七年级《补角和余角》教学活动的四位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重点确定合理,难点突破自然,疑点排除及时,教学效果显著。大堡中学万会春老师:以明确的数学思想,流畅的思维,自然的衔接,层层推进的方式,使我们感受到数学课演绎的是严密的逻辑。大南峪学校王启虎老师:巧设情景,以比萨斜塔图片导入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良好效果。成县镡河学校马春龙老师:设计思路清晰,挖掘教材深入,问题设计环环相扣,课堂节奏轻快,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云台中学燕永海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问题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2、英语教学:

云台中学段小玉老师: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具有亲和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碰撞,学生听她的课,不仅是思考与感悟的过程,更有一份享受学习的快乐。

大南峪学校黄培东老师:热情饱满的感情投入,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迷坝学校高桂花老师:循序渐进、启发诱导,讲练结合,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效果显著。

3、说课评课期间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课讲的是同一教学内容,所以更有可比性。在说课评课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因此,在说课、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每位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总的来说,每位老师都能够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产生更多新的想法。真正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理念。

四、存在的不足

1、教师的角色还需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这样,上课时,老师们和学生的交流自然而然的就轻松愉快了很多,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了起来,学生也会思维活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更愉快地学,更主动地学。

2、对教材挖掘得不深不透,对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有些环节的设计不明确,设计没有清晰的认识,“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心中没数。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设计没有有针对性和深度。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虽有小组活动但讨论也只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随机提问,不要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更不要总是固定地提问几个学生。这需要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学情的研究。

3、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及阅读特点没有较好地体现。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说会写会用。所以语文课一定要把语文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每节课设计时都要围绕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训练。

二是要优化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初读环节一定不要怕花费时间。初读要让学生达到读文正确流利,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正确、清晰地进行概括,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初读部分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去潜心读书。只有打好了初读的基础,精读才能做到理解深刻。品读课文要围绕课文的核心内容设计问题,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集中,不要太零散,而且要适度,不要过高,让学生无从下手。

三是重视朗读训练,要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要有层次,朗读指导方法要适当。朗读时要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不能单纯地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把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做到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朗读,要把读与理解无痕地融合在一起。

4、这次教研中,也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反思。如:部分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过多的提出些无效的问题,在部分练习题的设置上,不能充分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探究性;个别教师在上课时间的分配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衔接显得过于拖沓。

五、今后工作打算

通过“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我校教科室进行了认真研讨与总结,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达到了如下共识:

会疑: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掌握,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会读:不仅能联系旧知,并能找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点,从而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且能从中找出关键所在,找到条件与结论间的必然联系,从而为解决问题打开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会说:不仅要说思路,说方法,更要说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

会议:要有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合作、探究精神,集中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协同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希望通过这一活动,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艺术的魅力,形成教师个人教学的风格。

11.同课异构 精彩纷呈 篇十一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方向性

由于是二轮专题复习,两位老师都能从新课程标准和江苏省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出发,紧扣考试说明,关注考纲,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行为动词”,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杨老师还就近两年来的考试说明对平衡常数的表述作了对比,不仅疏理出相同的部分,而且就不同点作了重点研究,如“能运用溶度积进行简单的计算”就是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考点,杨老师预测这一新增点将是今年高考命题专家的命制“热点”,这样细致的分析,有理有据,入木三分,这样全面的研究,师生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复习的方向性。

二、关注教学设计的优化——思想性

为了便于研讨,两位老师是同课异构,教学过程个性十足,正是源于两位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加之两位老师自身学识、经验等差异,最后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于是两道风味迥异的“大餐”就呈现在学生、与会专家和老师的面前。

蒋老师稳打稳扎,是一道常态、务实的“中餐”,她先从四大平衡体系出发,和学生一起总结和归纳,得出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规则和注意事项,平衡常数的意义以及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然后再分别辅以对应的高考题进行强化,一一落实,分步实施,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细、实、真,没有过多的表演成分,学生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有效。

杨老师步步为营,是一道创新、有味的“西餐”,她先从几种平衡常数讨论出发,让学生进行预测平衡常数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这样一个话题的抛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欲望,有的同学依照平时模拟卷,甚至总结出今年高考可能出题的题号和形式,杨老师都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价,并把出自己的猜想与学生一起分享。不仅如此,杨老师还以三个讨论课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边做边悟”,将课堂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合作和体验中学习和反思,使学生在感悟和思考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随后,在研讨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蒋老师的设计贴近学生,注重基础,倾向于一轮复习,杨老师的设计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细节为关键,更偏向于二轮复习,泰州中学副校长、泰州市高中化学学科基地负责人夏淑萍提出,可从真实情境出发,如可从汽车尾气中的原理为切入点,以可逆反应为载体,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符合了近两年来高考试题从生产和生活中来的命制特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出化学的真实性。

三、关注复习习题的选择——有效性

由于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的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两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都选择了高考题作为例题进行讲解,这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高考题是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形式,研究它,开发出其价值,发现其中的命题方向和规律,更能彰显出教师的功力。

蒋老师列举了06~09年全国各地有关平衡常数的高考题,并作了一些分类,在复习完对应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题目,而后让一些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其他学生作补充,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和提醒及必要的归纳。

杨老师列举了09~10年全国各地有关平衡常数的高考题,相比之下,题目新颖度高,而且将最近完成的模拟(泰州、盐城、徐州二模拟卷)卷上的题目作了一些筛选,并就学生的易错点作了分析,辨析了概念的主旨,指出了错误的原因,提炼了解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边做边悟”中有所得。

之后,在研讨过程中,有老师指出蒋老师的选题不能停留在一点多题上,要在“精”字上再作点儿文章,让所选试题建构成一定的逻辑性,让多题形成“一法”,同样杨老师所选试题也要有典型性,没有必要让09~10年的试题全部“登场”,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将“有用的”、符合说明的、切合学生实际的“点”开发出来,不要一味地求全,最好可将所选试题在一张讲义上呈现,不要总是不停地“切换”,学生来不及,听得不明白,情绪受影响,效果上打折扣。总之,选题要“精”,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逻辑性,更体现出价值。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针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人,教师是主导,是引路人。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学情,是前提,也是基础。由于是借班上课,两位老师对所教学生了解甚少,上课时名字都叫不出,所提问题只能定位何种层次的学生上,但无法准确定位到哪一位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如蒋老师在讲完化学平衡常数计算时,有同学算错,但不知是哪些学生或哪位同学,如果老师对所教学生熟悉,课堂上就能与这些同学进行现场交流或是将这些同学的计算过程投影一下,让所有同学进行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帮助解决问题,课堂效果会更好,针对性会更强。

之后,在交流过程中,两位上课老师都坦言,如果是自己所教学生,学生的参与度会更广一些,课堂气氛会好一些,所问问题的针对性会更强一些。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对学情了解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有些专家也提醒在二轮专题复习时我们既要抬头看路,也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指的就是学生,对学生学情的缺乏了解经常是我们教学的盲区,因此在后期复习阶段我们既要学习蒋老师建构知识体系的做法,又要借鉴杨老师找准学生薄弱环节的思路,让学生从随意到有意,从无序到有序,规范其语言,强化其表述。当然,也有些部分专家提出在最后复习阶段要正确认识难题,并不只是思维容量大的是难题,易错题也是“难”题,要认识到易错题也是学生的增长点、增分点,只有在易错题上下功夫,动脑筋,扎实推进,学生的基础才会夯实,能力提升的速率才会加快。

总之,在高三复习最后阶段,我们只有定准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精选教学习题和关注学生学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才能体现,课堂复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2.我眼中的“同课异构” 篇十二

一、以“同课异构”为载体,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同课异构”活动是一次教学理念的交融、教学思想的碰撞、教学方法的更新, 能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执教能力。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激励教师钻研教材, 提高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彰显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1.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幼儿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 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地理解并获得解决, 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 很快就可以明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 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 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 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促进教师的发展

“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 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育文化脉络之外, 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份的了解, 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 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 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同课异构”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以“同课异构”为抓手, 建设和谐教研组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 教研组作为幼儿园的一个基本专业团队, 无疑应当向优化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学习型组织发展。教研组建设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时代趋势, 以教研并重、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优研强为根本目标, 积极展开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教研活动, 促进教研组成员之间合作互补、和谐共事, 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浓厚的业务氛围。利用同课异构教研形式开展活动, 我们可经看到:“同课异构”是精益求精的教学呈现和反思;“同课异构”是发人深省的教学设计和分析;“同课异构”不失时机为教师提升教学智慧。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重建课堂, 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 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 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的操作和教学行为中, 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和幼儿当下的学习和发展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于教研组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不仅在教学方面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 更是教研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成功合作。

在“同课异构”的前期备课过程中的合作共事让我们倍感亲切。幼儿园确定了多人同课异构的做法并确定了课题和上课教师, 首先进行集体备课。负责上课的老师积极开动脑筋, 经过反复讨论, 最终确定了课题。尤其是新教师, 本身的教学还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教学经验不足, 他们必需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 一遍遍修改教案, 一遍又一遍地制作和修改课件, 力求精益求精, 备课组的其他老师也及时提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常常是一个方案不行, 推倒又重来。在同课异构中新教师最能找到差距, 也最能得到帮助与支持, 特别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他们得到的帮助是最大化的。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要求大家必须说真话, 指出存在的问题, 以往有些评课就是走过场, 怕得罪人, 不说真话, 即使是提意见, 也是以表扬居多, 或是只是就一些比较大的方面, 如目标、课堂效果等方面提出意见, 而在同课异构的评课过程中, 因为有了比较大家都能真诚相见, 老师们除了在大的方面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有些意见甚至很尖锐, 而且十分关注许多甚至是很微小的错误和问题, 包括教师本身的语音、语调、教态问题等。因为同课异构这种方式, 使他们有机会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围绕活动, 大家就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畅所欲言、力陈新说、启发思路、放飞思想, 增进了彼此情感, 浓化了研究氛围。

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 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教研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精神气象, 它慢慢渗透在教师的潜意识深处, 显露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 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这里, 我们还倡导教研活动生活化, 即将教研活动朴素真实地融入教研组老师们的日常生活中, 将两者合二为一, 从而也使教学生活化变为教师的一种主动行为。通过同课异构活动, 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 而这种气氛是来自一个共同的目标, 即在助人成长的过程中也自我成长。

13.同课异构有感 篇十三

„„„岩脚一中 张伦 本周四我校与六枝七中开展了“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怎样衔接”教研活动,本活动主要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通过该活动,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积累教学方法,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强化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让我们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4.“同课异构”普新篇 篇十四

——石桥学区开展“同课异构,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2014年10月16日,石桥学区汇集优秀中青年教师,大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展示教学技能,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本次大赛共设中学组、小学组两组,中学进行语文数学两个科目的教学展示,小学进行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的教学展示,全学区共设三个教学观摩点,分别是石桥初中、石桥中心小学和汉阳小学。在此次大赛中,各参赛教师同上一节课,同教一班学生,展示不同教法,体现各位教师对教学的不同理解,让学生们在短短的40分钟内,感受不同教师、不同教法所带来的不同熏陶。

对本次大赛,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教研室副主任魏健、教研员黄红娃深入教学一线,参与课堂听课评课。赛后,对各参赛教师的教法、教学技能以及教学发展方向提出了极其科学和中肯的意见与建议。石桥学区把这次教学技能大赛作为深入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重要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有效提升的重要抓手,提前部署,认真准备,全员参与,积极教研,使“同课异构”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异彩纷呈的大赛的圆满结束就是最好的证明。

15.同课异构,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篇十五

同课异构虽然只是从课堂教学的层面展开活动, 但是其着眼点却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 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探讨研究, 从而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强调的就是提升认识水平, 做到举一反三, 目前我们更强调要做到“举一反十”。通过一次同课异构活动, 提高理论水平,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都能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同课异构的实践活动中, 正像美国的奥斯说的那样, 参与者们围绕着同一特定的领域, 进行创新和改善, 产生新点子, 提出新办法, 掀起“头脑风暴”。这一过程中, 思维火花的碰撞照亮了参与者们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不合理的思想被剔除, 先进的理论得以形成。

一、备课理念

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 参与者通过自己深入钻研教材和互动交流, 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更加全面准确, 对教材的加工、教学目标的整合、学生与教材的耦合等都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上课之后, 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 在深入反思备课活动得失的过程中, 参与者们将会形成有关备课的先进理论。

1. 整合教材的理念

从对教学效果的关注引起对备课时出发点的反省, 参与者必将真正地认识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备课的出发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从而使备课的目标更明确合理, 教学设计将更具有实效。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 参与者将会反复探究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语言思维形成的模式及其过程, 从而形成先进的学生观。以立足学生发展的理论为基石, 教师将主要形成怎样整合教材内容设立教学支点和教学主线, 如何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 进行合理的练习设计的相关理论。此外, 还将依据文本特点整合成几大模块, 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2. 流程设计的理念

深入分析学生现状和全面把握教材特点后, 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将会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教材的特点设计较为合理的教学流程, 并在教学实践的对比反思中认识流程设计的得失, 从而形成关于流程设计的先进理论, 冗余低效的方法会被废弃, 高效易于操作的方法将被发扬光大。

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 有的教师从人物的特点进行流程设计, 有的则立足一个“斗”字, 以“与谁斗?怎样斗?从中体会到一个怎样的恩科西?”为主题, 层层推进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反思, 大家认识到第二种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的规律, 对学生理解文本发展理解能力和激发情感更有效, 从而形成关于这一类文本的教学设计方法的理论。

二、上课理念

1. 过程与方法的理念

内容特点相似的课在教学方法和流程上会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比较反思, 教师们会认识到某些类别的文章较为通用的教学方法。如在同课异构《青海高原一株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两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之后, 通过反复交流探讨, 大家都认识到这种文章的写作方法应当让学生自行领悟, 而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同时, 孙老师等几位课堂教学高手还明确了学生的情感认识应该紧扣文本语言, 有层次地提升, 从而使语言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随后的几次叙事类文本的同课异构活动中, 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训练应当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由此达成共识。

由此可见, 即使是不同类的文本, 支撑教学设计的理论也可以是完全一致的。因此, 我们在同课异构中既要重视具体问题的解决, 同时也要关注理论认识的提高。

2. 课堂调控的理念

许多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前, 常常对学生的表现与自己的预设不一致而烦恼。笔者在参加了几轮同课异构活动之后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必须能够应对课堂上的各种意外情况, 运用教学机智予以调控。教师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两种:

(1) 用课堂即时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容

比如当学生边朗读边思考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示默读更有利于思考, 而朗读有利于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而当学生回答的内容不在当前交流的段落时, 教师可以巧妙地评价:“你善于联系上下文来思考问题, 这习惯很好。你能发表一下对大家正在交流的这几段的见解吗?”

(2) 用第三语言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 激励学生的手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结合学生的表达交流用语言进行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使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表达对每个学生的关注, 适当地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大家保持课堂学习的积极心理状态。比如教师看到某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 就一边讲课一边走近他。当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在老师走近他时学习认真了, 就用微笑表扬了他, 随后他会一直表现得很好。

16.“同课异构”给我的“精彩” 篇十六

关键词:表现自己;深入讨论;对比;更新

一、开阔视野,丰富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奇.同课异构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17.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十七

一、导入自然,比较识记。

由登高诗导入,分了三类:

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既巩固了以往积累的古诗,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

能够运用普通话教学,但语言较平淡,在讲述的过程中缺乏激情,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方式灵活,注重了学生的朗读练习。

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现得较好。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自读、分组读、指名朗读古诗、听课文朗读录音、默写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知诗人的情感。

四、视频不错。

视频中有景,有讲解,有朗读。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存在的不足:

1.教学程序较乱,随意性较大,没有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视频不错,但播放时间不是恰到好处,且有重复之感。思考题出示后,没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直接出示了答案。课件应该自己再好好修改一下。

2. 诗意、重点句子的赏析,教师应作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容量较小,后半节课感觉没事可干。

六、建议:

1.提倡教师范读、领读,带着学生进入诗中,这样学生朗读的时候能有个借鉴。

上一篇:我国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下一篇: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