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

2024-10-26

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共12篇)

1.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 篇一

分级护理制度

特级护理

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1.2.3.4.5.6.病情危重,随时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重症监护患者;

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护理要点: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3.4.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 准确测量24小时出入量;

正确实施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管路护理等护理措施,实施安全措施;

5.6.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实施床旁交接班。

一级护理

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2.3.4.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护理要点: 1.2.体征;

3.4.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

正确实施口腔护理、压疮预防和护理、管路护理等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病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护理措施,实施安全措施;

5.对患者实施适宜的照顾和康复、健康指导。

二级护理

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1.2.3.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 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

护理要点: 1.2.体征; 每2-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病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

3.4.5.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顾和康复、健康指导。

三级护理:

具备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1.2.生活完全自理,病情稳定的患者; 生活完全自理,处于恢复期的患者。

护理要点: 1.2.体征;

3.4.每3-4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病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

对患者提供适宜的照顾和康复、健康指导。

2.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 篇二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医院现代化的关键是医学设备的现代化,核磁、CT、彩超等已经成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保障这些医疗设备在医疗诊断、检验的正确及时,治疗的准确及时到位,减少误诊,提高临床工作效率等,就必须有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操作熟练、维修技术精湛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1]来为这些医疗设备保驾护航。作为一家大型的三甲医院,我院设有医学工程处,现有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28名,负责各类设备的购入、安装、维修、日常维护、保养、巡检、计量、报废,耗材的采购、审核、发放等工作。其中医学工程人员有14名,主要负责设备的维修、安装、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在这14名人员中除少数几个医学工程专业的人员在校学过一些基础的医学课程之外,其余人员均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而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防护知识和方法,以避免和减少工作中造成的职业伤害。

2 危害因素

2.1 环境因素中的危害

医疗设备遍布全院各个科室,很多设备不宜移动,医学工程人员安装、维修、巡检、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基本以上门服务为主,使他们置身在半污染或污染区域之内,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这些设备全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各类患者。据陈文光[2]报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几乎分布在全院包括门诊及住院部各科室”。敖俊红等[3]调查:“真菌广泛存在医院病房内、外空气,全年均有分布。病房治疗台面、空调入风口、水龙头表面共375个,86%物品表面分离出真菌”。急诊室、监护病房、手术室、麻醉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等是医疗设备的集中地带,多设有专人负责,每日进行巡检、维修等工作,而有些地方往往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

2010年1—3月在我院医学工程处1组送检登记的医疗设备维修记录共211条(不包括外出维修及漏登物品,主要是进口小型设备),除7件办公用品外,其余204件均来自临床或检验科室,占96.7%。在这些物品中占前五位的为:心电监护仪及其附件69台件;输液泵、注射泵53台件;电刀及其附件13台件;呼吸机及其附件11台件;心电图机9台件。共计155台件,占73.5%。而这些设备全部都是密切接触患者使用的,有些设备送修时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处理。管道中残留的血液、体液或被污染的不易清洁的部位、接缝等处维修拆卸过程中,都会被医学工程人员所触及,维修间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被污染,包括维修人员及维修工具。由此可见,医学工程人员所处的复杂环境对于缺少防护知识的医学工程人员来说,隐患可想而知。

2.2 机械性损伤的危害

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污染锐器损伤而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一次即可感染[4]。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告,美国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锐器刺伤的有60~80万,医护人员是上述伤害的主要个体。据统计,全世界因锐器伤感染的人数高达1 000万人,由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WHO,1998)[5]。在医学工程处,金属的工具,刀、剪、钳子、改锥、仪器的坚硬外壳,内部的锐利部件等随时都可能给医学工程人员造成伤害。意外的、对工作的不熟练、对仪器设备内部构造的不了解、使用中设备的磨损、损坏等都可能对医学工程人员造成损伤,而造成伤害的这些工具和设备有许多往往是消毒过程中的盲点。

2.3 洗手的依从性低的危害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曾有检测表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6]。损伤后发生血源性感染,手部为发生频率最高部位[7]。因此,洗手是避免经皮肤吸收的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洗手依从性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内报道平均为(16.36±12.95)%,国外报道为48%。虽然洗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仍然很低,操作后的洗手依从性也只有30.9%。另外,我们发现护理人员戴手套后洗手依从性更低。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也可以看出,临床护士对洗手的认识还处于认知阶段[8],而对于没有受到过专业培训的医学工程人员来说,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我院医工处因设在地下一层,无法保证各个房间内设有洗手池,这也是洗手率低的原因之一。洗手池旁边没有擦手毛巾、纸巾、烘干设备,洗手后很多人员在白大衣上擦拭,又造成二次污染。洗手时能够正确按照6步洗手法进行的人员也为数不多。

2.4 戴手套依从性低的危害

戴手套是一种普遍性及很简便的个人保护行为,既可以防止污染自己,及时更换手套又可以防止交叉感染。在工作中,由于戴手套后感觉明显减低或对乳胶手套过敏,以至于不习惯、不愿意;而有时候又出现一副手套戴到底、不更换的情况。

2.5 医疗废物的危害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这些废物携带大量的病菌、病毒,如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医疗废物的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处理制度[9]。我国在2003年SARS之后,卫生部、国家环保局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颁布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学工程处虽与临床工作联系密切,但由于医学工程人员对于政策制度的了解不够,执行力度不如临床人员。维修医疗设备时,产生的废弃血压袖带、血氧指夹、管路、擦拭设备的棉签、抹布等应当意识到其危害性,做好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将医疗垃圾交由医院相关部门进行集中处理。

3 防护措施

3.1 强化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医学工程师在校未系统学习过有关无菌、清洁、消毒、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各类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以及处理方式等知识,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接受在职教育和训练。通过医院的继续教育,让医护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概念、消毒和灭菌的概念和技术、临床废物的正确处理、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10],并能够熟知运用。工作中相互提醒、监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2 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西方国家医务人员对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主要是采取普及性防护(universal precautions,UP),即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都视为具有传染性,因而在接触和处理血液、体液时要采取防护措施[11]。因此,各类医疗设备应进行过消毒、清洁等处理之后再维修,如高压灭菌、环氧乙烷消毒、含氯消毒液或酒精浸泡、擦拭、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等。对于急的、不方便消毒的医疗设备,维修前应戴手套、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必要时戴眼镜,穿防护服、防护鞋等。国内由于技术和意识等原因,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11],这就需要不断地强化防护意识,使之自觉执行,但也需要医院的配合,保证防护用品的充足供应,不能仅限于临床科室可以请领。

3.3 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医学工程人员应在下列情况下严格按6步洗手法洗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1)接触每一台设备前后;(2)接触患者或患者使用的物品前后;(3)清洁、处理设备、零配件等产生的医疗废物后;(4)进食前后;(5)上厕所前后;(6)上下班时;(7)其他:当手被污染或可疑污染的情况下。有效的洗手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由于接缝处的细菌很难清洗,应摘掉戒指、手链、手表等物品。应用肥皂洗手,对于肥皂架,应引流良好,保持肥皂干燥,定期清洁皂盒,避免皂盒内积水、肥皂上细菌滋生和皂体软化流失[12]。在不方便洗手的地方,应该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3.4 提倡戴手套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性[13]。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设备越来越精密、小型化,工程人员会感觉戴手套工作很不方便,这就需要自觉遵守和培养习惯,加强熟练性操作练习,逐渐适应。在维修粘有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的设备时,必要情况下要戴双层手套。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还应佩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隔离衣以及防护靴、防护眼镜[14]。

3.5 掌握伤口正确的处理方法

要使医学工程人员认识到在医院发生机械性损伤的危害性,重视伤后对伤口的处理。损伤发生后,或血液、体液、冲洗液等进入伤口、眼睛或者口中,立即用大量清水和消毒液冲洗局部。针头或利器刺伤,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刺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水冲洗,最后用碘酒、酒精等皮肤消毒液消毒刺伤部位并包扎伤口[15]。对于能够明确感染源的伤口,应做好预防用药。

3.6 完善报告制度及体检制度

因医学工程人员不直接面对患者,在维修过程中如被污染的设备造成损伤,具有很大的茫然性,因此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预防方案、处理流程、血源性疾病的检查和随访[14]。医院要每年对此类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查,接种疫苗,必要时给予预防性用药。

3.7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医院在处理医疗垃圾过程中不应遗漏。回收医疗垃圾的人员往往都是一些缺少医学知识的工勤人员,所以,只注重临床产生的。医学工程人员也应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正确区分医疗和生活垃圾,做好分类管理。

3.8 注重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医学工程科室在医院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临床医技人员,临床科室人员对工程人员的轻视,学科发展中的不尽如人意,科研工作开展困难,医院环境各种存在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医院的新建、改造,大设备的引进、安装时新技术新课题的攻克等,造成了医学工程师的流失,也束缚了工程人员进取心。作为一所大型三甲医院,医学工程处现管理2万多台件设备,而这些医疗设备是医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医院的各级领导应注重加强对医学工程人员的素质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在医院中的地位,缓解工作压力,舒缓紧张情绪,实现自我成就感,以良好的心态做好医院的幕后工作者。

3.9 对环境的改善

希望医院领导对医学工程人员及所处的环境给予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布局应合理,将办公区、生活区与维修间分开,维修间应设置在光线好、通风良好的楼层,分别设置办公与相对清洁设备间和污染间,以免造成交叉污染。洗手池有条件也应分开设置,洗手池旁有烘手装置或纸巾擦手,如使用消毒毛巾,应注意定时更换。维修间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或紫外线灯,以便随时进行消毒。工作服应经常清洗和更换,尤其是在接触污染物品之后,一定要及时更换、清洗、消毒。对于各种工具的消毒同样不能忽视,应随时或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4 结束语

3.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 篇三

【关键词】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83-02

引言:感染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染者与病原体长时间接触,加之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出现波动,病原体趁机进入身体,引发感染[1],病原体的来源主要为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等[2]。检验科医务人员长期与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相接触,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分析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隐患,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现记录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2到2014年医院的231名医务人员、13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医务人员和患者所在的科室进行分组。其中检验科微生物室(87例),呼吸科(73例),消化科(45例),其他科室(1353例)。各组间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调查各个科室间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 统计发生感染的人数、构成比及感染率,并對感染者的送检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找出主要的病原体。

(2)对发生医院感染率高的科室进行微生物检测 对科室中的空气、常用物品等进行抽样检测,采集20份样本,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从而得知微生物的感染情况[2]。采样方法:空气采样方法:自然沉降平板法,常用物品采样方法:棉签擦拭采样。

(3)向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让医务人员写出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二结果

2.1 各个科室医院感染情况统计

共调查1558人,发生医院感染62例,医院感染率为3.98%。感染率较高的科室有检验科微生物室(34.48%),呼吸科(15.28%),消化科(13.33%),对比其他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2.4 检验科微生物室主要感染的原因

缺少安全管理意识、环境污染、仪器污染、检验样本自身的传染性、医疗废物的污染等是造成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

本文对造成医院感染的隐患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首先,通过统计某时间段内各个科室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找出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检验出造成感染主要病原体。其次检测筛选出的科室进行空气中及常用物品上的病原体,通过检测20份样品,可以与第一步检测出的主要病原体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知是否是由于工作环境造成的感染。经过统计,可以发现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的科室。这是因为检验科微生物室集中着医院绝大多数的标本,其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医务人员在进行检验时,容易发生意外,造成人体感染或者环境、仪器污染等。所以说,找出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发生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知,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缺少安全管理意识、环境污染、仪器污染、检验样本自身的传染性、医疗废物的污染等。

根据检验科微生物室存在的隐患,现制定以下防护措施:(1)严格标本存放时间:送检标本必须保证检验前存放时间≤15min,如工作较繁忙,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送检时间,交叉进行。(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检验科微生物室医务人员工作期间,身着隔离衣,佩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等,避免直接接触送检标本。(3)依据标本可能的病原体进行标本分类:不同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不同,因此对可能存在不同病原体的标本分类处理,可有效减少因为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病原体感染[3]。(4)严格手消毒:污染的手是病原菌传播的重要媒介[3-5]。所以在检验工作完成以后,应当仔细清洗,避免病从口入。(5)处理好医疗废物:在进行检验时,会使用较多的工具,在检验完成后,应按照工具的种类进行分类处理。

总的来说,检验科微生物室是医院中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存在较多的隐患。可以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手消毒,加强检验室内的消毒,可以有效的减少检验科微生物室发生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冯修猛,闫海润,金红,等.医学院校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439-2440.

[2]韩利蓉,吴穷.临床实验室标本采集窗口生物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780.

[3]贺涛,刘静.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问题及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1052.

[4]郭云.浅谈医院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263-264.

4.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 篇四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我院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二、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二)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三)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四)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

(一)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

(二)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残疾人等为重点人群,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和签约条件,确定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慢性病患者可以由签约医生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探索多种形式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三)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根据价格总体水平调控情况,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在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基础上,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四)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在内的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分级诊疗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本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作为核心任务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 3 作的总体安排,建立相关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明确部门职责。医院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抓好贯彻落实。

(三)强化宣传引导。开展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广泛宣传疾病防治知识,促进患者树立科学就医理念,提高科学就医能力,合理选择就诊医疗机构。

5.医院 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1 篇五

1、强化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自觉配合并切实落实诊所内放射设备的使用安全,避免放射事故的发生。

2、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经常检查防护设施的性能,确保其安全正常的运转。射线装置变更时及时办理申报变更手续,机房定期进行辐射水平检测。

3、采用放射诊断应遵循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放射防护知识和相关法规的专门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业期间须接受定期培训,确保正确合理操作射线装置。

4、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须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放射诊疗工作。对已经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要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5、医用诊断X射线机须由专业放射影像医师操作,其他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动用设备。

6、进机房前须佩戴个人剂量计,开机前检查安全装置,记录机器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切掉电源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7、对患者拍摄前应认真核对诊疗方案,准确对位,避免因

操作不当导致重复照射。

8、机房内除受检者外,陪同人员及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9、机房内必须配备一套受检者防护服装,并按规定使用。

10、机房门必须设置门灯连锁装置并保持正常运行,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照射前必须关闭机房大门后方可开机照射,机房工作时大门上方应有红灯指示。

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一、对使用科室提出的设备维修申请,维修人员应及时予以响应 和处理。维修完毕后,维修人员应详细填写记录,并通知使用科室恢复使用。

二、无法解决的或疑难的问题应及时上报上级领导。

三、急救设备,维修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扯皮,而应积极抢修保证临床第一线需要。

四、使用科室要按规定做好医疗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并定期检查执行落定情况。

五、定期深入科室对所负责的仪器设备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预防维修(PM),降低设备发生的概率。

七、对保修期内或购置保修合同的设备,要掌握其使用情况。

出现问题时,及时与保修厂方联系,对维修结果做好相应的维修记录,并检查保修合同的执行情况。

八、应做好休息时间和节假日的维修值班,确保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均能处理突发的维修要求。

九、保持工作区域的安全与整洁。保管好各种维修工具、仪器,防止丢失损坏。

十、定期召开业务碰头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业务学习,研究、分析维修中的疑难问题,交流维修心得。

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计划

一、放射安全管理小组在院长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实施放射科主任对放射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二、技术培训计划: 计划对医师实行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轮转学习,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方法、以便发挥综合诊断的优势。鼓励高年资主治医师按人体解剖系统分专业深入钻研培养成某一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实现一专多能;科主任全面管理好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好各级人员的专业培养和提高。

三、放射培训计划:工作人员准备参加河北省辐射环境监测

站组织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知识的培训;做到每个操作人员都进行培训,加强操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教育,增强操作人员在辐射工作岗位的可调节性,做到辐射人员轮流上岗,尽可能达到“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的原则。所有从事辐射的工作人员每年接受法律法规和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的培训教育。监测方案

一、积极配合、协助环保、计量等职能部门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

二、定期对设备辐射情况进行监测,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发现辐射量超标对环境或工作人员构成危害的立即上报。

三、对工作人员剂量计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检测,发现辐射量超标者立即通知本人并按规定进行处置。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为使本单位一旦发生放射诊疗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及环境的安全,制

定本应急预案。

二、放射事件应急处理机构与职责

(一)本单位成立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放射事件的应急处理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组 长: 陈 峰 副组长:彭冬冬 成 员:杨顺强

应急处理电话:0378-4282525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1、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情况进行自查和监测,发现事故隐患及时上报至院办并落实整改措施;

2、发生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应启动本预案;

3、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

4、负责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告事故情况;

5、负责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具体方案的研究确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6、放射事故中人员受照时,要通过个人剂量计或其它工具、方法迅速估算受照人员的受照剂量。

7、负责迅速安置受照人员就医,组织控制区内人员的撤离工作,并及时控制事故影响,防止事故的扩大蔓延。

三、放射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

(二)主动抢救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四、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卫生 行政部门;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各种事故处理以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放射影像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一)放射科岗位职责

1、在院长的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医院感染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指令性任务,认真接受医院领导及职能科室的工作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业务发展计划及质量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月、季、完成总结汇报,反馈并加以完善。

3、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对病人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保证医疗质量。

4、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放射诊断、治疗和投照质量。

5、经

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6、组织本科医务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学习、使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督促科内人员做好资料积累与登记、统计工作。

7、担任教学工作,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8、负责组织本科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地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

9、确定本科人员轮换、值班和休假。

10、审签本科药品器材的请领与报销,经常检查机器的使用与保管情况。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一、从事X射线检验工作的人员须经卫生部门放射防护知 识培训合格后,才能从事射线检测工作。

二、从事X射线检测工作的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和 防护知识训练,提高防护的自觉性。

三、从事X射线检测工作的人员操作前,必须综合具体情 况,佩带防护用品,作好个人防护。

四、从事X射线检测工作的人员操作前,须在人体表面具有 代表性的部位上,佩带个人剂量计,进行个人受照剂

量监测。

五、任何新的X射线机交付使用前或现有装置发生任何改 变后,都需要对工作场所进行综合的引起外照射辐射声的监测,以便为制订常规监测方案提供依据。

六、X射线机控制器与管头的连接电缆不短于20m,且工作 时控制器与管头的距离应尽可能远。

七、X射线机进行高压接通时,应悬挂警示灯,并明确告诫 无关人员不得在照射室附近逗留。

八、任何与X射线检测无关的人员未经射线防护负责人同 意,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进入射线辐射区域。

九、X射线机需设有接地保护装置,接地电阻小于0.5欧姆。

6.医院感染培训制度 篇六

1、医护人员每年应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6学时,工勤人员不少于3学时。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院感科至少每季度对临床、医技科室院感监控小组成员进行院感管理知识培训一次。

3、科室院感监控小组成员承担本科室院感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工作。

制定科室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培训《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指南等。

4、科室院感知识培训的频率每月不少于一次,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40分钟,有签名。

5、科室人员参加科室培训的次数每年不得少于10次。

7.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七

一、制定全院感染控制规划及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配合好上级业务部门对本院临床科室和各村卫生室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采样监测,对不达标的科室和卫生室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措施。

三、组织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对有关医院感染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对策。

四、负责医院人员的业务培训。

五、监督检查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六、对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凡不合格者及时更换。

七、监督进入医院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消毒药械每季度查验“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对进口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无菌日期、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八、每季度检查卫生室一次,包括一次性卫生用品监测情况,毁形处理记录,各种无菌包内有无指示卡。

九、每月对全院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

十、定期检查全院污水处理及污物的焚烧情况。

各科室人员职责

一、负责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

二、熟练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三、积极配合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工作,反馈和上报有关信息。

四、宣传、学习医院感染和监控知识,有关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五、协助值班人员对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掌握抗生素使用情况,实施合理使用抗生素规则。

六、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积极配合,动员全科人员认真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监控工作。

七、积极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开展工作,协调与病区医、护、患者之间关系。

八、督促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定,制度、计划、措施的贯彻与落实,及时反馈有关信息。

九、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做好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标本的收集,把好质量关,不弄虚作假。

十、实施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指导乡村医生工作。

十一、共同做好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现报告,降低漏报率,预防和控制感染。

十二、保管和整理好医院感染有关资料。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一、负责本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

三、监督检查本院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四、组织本院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五、督促本院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六、做好对乡村医生卫生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附:成员名单

组长:张俊

成员:徐向兵 程寿山 王月义 李俊 朱贵菊 王俊

8.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度 篇八

1.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发挥临床监控作用。

2.每月检查本科室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执行情况,对医院感染可疑病例,可能存在感染的环节进行讨论,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对检查及改进情况进行登记。

3.检查督促主管医生在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后及时登记报告;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4.检查督促主管医生对入院后48小时内的病人进行临床标本的留取,行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鉴别是否为医院内感染。

5.每月定期监督检查本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

6.每季度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学习。

7.检查督导临床医务人员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切实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卫生学管理。

8.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目标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医院感染发病率。

9、当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同时指导暴露者填写《职业暴露报告表》。

10.随时检查督促医务人员正确分类、处置医疗垃圾。

9.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篇九

一、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指定专职人员承担医院感染岗位培训任务。

二、对管理和医务、工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各类人员均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应根据专业/职业的特点决定。各级管理人员应了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理论的进展和本院、本管辖领域医院感染管理的要点及相关管理知识;医务人员应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消毒药械正确使用和标准预防等相关知识;工勤人员应掌握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相 关消毒药械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

三、医院必须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其它管理与医务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

10.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十

1. 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也称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或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是指住院病例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2. 医院感染的种类

医院感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根据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将医院感染共分为12类:下呼吸道、伤口、泌尿道、胃肠道、血液、皮肤软组织、骨与关节、生殖道、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眼耳鼻喉和口腔感染及全身感染。

根据医院感染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将医院感染分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血液感染等。

其中,呼吸道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占全部医院感染病人的半数以上,表明呼吸道在医院感染中具有高发的普遍特性,在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这些部位保护,做好预防和消毒工作,减少引起该部位感染的操作。

可采取的措施有:保持病室内空气洁净新鲜,提高机体防御能力,保护和隔离易感者;加强空气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处理,及时隔离感染患者,隔离传染病患者;减少病室内人员流动。

尿道感染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80%的医院的泌尿道感染与导尿有关,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入膀胱;长期留置导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因此,消毒和无菌操作应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根据感染人群的不同可分为病人发生的感染和医务人员感染等;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进行分类,将医院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内源性的医院感染又称自身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由于各种原因,病人遭受其本身固有细菌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外源性的医院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遭受医院内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3. 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

主要原因包括: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菌制剂;②消毒、隔离和灭菌不严格;③院内交叉感染;④临床诊疗方式的改变;⑤人口老龄化;⑥领导缺乏重视。

4. 医院感染的判断标准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②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④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⑤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⑥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①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③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④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5. 医院感染的特点

(1)医院中病原体种类繁多、来源广泛:近年来我国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常见病原体;革兰阳性球菌以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为主。不同年份观察革兰阳性球菌呈逐年增加趋势,但革兰阴性杆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2)流行的菌株具有耐药性,难以治疗:控制病原体耐药性的播散主要包括3个环节:减少不合理的抗生素处方;加强环境卫生控制;监测耐药菌株抗性的发展趋势。

(3)污染环节多,控制难度大: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在从事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医疗废水、废气和医疗废弃物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携带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和化学有害物,对这些废物的收集、处理稍有不慎,必然会危害人们的健康。

(4)易感人群集中,抵抗力低,病死率高:调查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和住院天数的延长,医院感染病死率增高。我们认为这与老年前期和老年患者往往病情较重、抗感染能力低下、住院天数延长及感染机会增加有关。

6. 医院感染的危害性

①延长住院期限,增加费用;②加重病情,增加病死率;③扩大传播。医院的菌株具有耐药性,易使社会人群受到感染;④医院中工作人员的感染问题比较严重,如乙型肝炎、肺结核、SARS等。据相关统计显示,接触血液机会高的科室如外科、检验科、口腔科,乙型肝炎感染率高达30%~50%。

(二)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发展及监测的常用指标

1.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发展

医院感染管理就是按照医院在医疗、诊断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感染等客观规律,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对医院感染现象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感染发生。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医疗安全最重要的一环。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步虽然较先进国家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的研究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医院感染管理学逐步形成,并形成其自身的特点,包括明确的医院感染管理学概念、范畴、研究内容、基本理论和应用实践等,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医院感染发生、发展、预防和控制的客观规律。

我国制定了很多有关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的规章性文件,如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十一五”期间先后颁布了数十部相关文件,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等。

标志着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也已经逐步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对过去一些管理规定和监控办法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完善。在医院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医院感染管理直接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影响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

(1)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感染管理是院长重要的职责,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

(2)定期讨论在贯彻医院(医院感染部分)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执行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

(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住院床位总数在100 张以上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建立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程序与措施。

(4)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确定临床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重点管理项目,并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5)将对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定期考核与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定期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范围,并定期向医务人员与管理部门通报。

(6)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与教育。

(7)医院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8)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11.医院感染规章制度 篇十一

2、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提出改进措施。

3、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

4、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12.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 篇十二

一、建立会议制:

1、院感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会议,根据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遇有特殊情况时向上级汇报和向院内反馈。

2、每年举办至少2次院内感染管理知识讲座,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二、健全全项制度:全院性医院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及登记制度,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无菌物品监控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和全院职工教育制度等。

三、抓好各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凡新上岗人员必须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供应室保证高压锅合格。

每锅有监测记录,人员持证上岗,每年委托朝阳区CDC为我院做院感环境细菌学监测两次。

四、建立各项消毒质控标准,严格监管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

每季度由院办组织进行自查,实行奖惩制度。

五、加强对医院污水、污物及医疗垃圾、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的无害化处理。

六、院感管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END

上一篇:生日藏头诗下一篇:科幻故事作文500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