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精选16篇)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一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不仅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减少,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更具有程序性,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并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而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得以方便的呈现.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
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我校自2002年作为课题实验学校参与课题实验以来,以TI-92PLUS图形计算器作为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工具,在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方面积极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多元联系表示”的数学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把握数学对象不同特征的基础上,组合不同表示法中蕴涵的信息,从而大大增加了建立数学对象不同方面联系性并把握其本质特征的机会.并积极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而在概念的概括形成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明确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意会而形成默会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图形计算器在高中数学知识形成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在昆明市成立了云南省课题实验组,以实验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研究.从2001年至2003年期间,学校的研究工作在马绍文老师的积极带动下,杨仕华、鲁开红、凹婷波、梁云虹、张宇甜老师的积极参与下,组织高一年级各班的部分对
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以“数学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数学实验为主”的课题实验活动,当时的信息技术工具主要借助学校的56台电脑和TI-flash程序软件进行.通过实验,在数学实验的形式、过程方面在昆明市、云南省形成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2004年,学校购进33台TI-92plus图形计算器,并成立了以王泉付校长为校课题实验组组长、杨昆华、孔德宏、汤丹为课题组成员的实验研究小组,课题组继承前面研究的成果,并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课题实验组与实验学校相结合,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参加试验区的交流与研讨会议,校内每月组织一次教学计划与实施的建立,以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研讨.并积极
在教学研讨中贯彻技术的学习与提高.
在研究的方法上,通过同一个老师教的一个实验班与一个普通非实验班进行横向对比,使得有无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的对比,数学实验的落实程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和探索.采用以自然条件下的研究为主,人为控制下的研究为辅的原则.突出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尤其注重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我们从整个研究的过程来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在对学生的技术培训中,我们首先对实验班的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能基本掌握电脑的常识与操作,这其中男生的情况远远好于女生.而有9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除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解决数学的计算问题外,对使用其它的信息技术手段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是一个空白.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灵活采取对学生“集中培训”与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培训”的方法实施技术培训.例如:对第二章“函数”的技术培训因为学生在初中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学习之前我们用了三个课时的时间对TI-92图形计算器的“代数系统、函数图象作法、数据表格、数据拟合”的使用进行培训,又用三个课时的时间对“用几何画板作动态函数的图象”的技术进行培训.而在学习第三章“数列”时,又采取当数列的基本概念讲完后,学生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这时再对学生进行“数列作图”等技术的培训.通过实践发现,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女生的技术学习需要老师的积极关注,学生对一些和数学有关的英语词汇能很快掌握,技术培训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尽管学生还没有学到例如“数据拟合”,但并没有影响学生对其的理解
与应用.
我们所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图形计算器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研究”以及“图形计算器在开展数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前者主要通过开展研究课的方式来进行的,首先由课题组确定授课教师,通过备课及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交流讨论、授课、评议等环节组织了若干节研究课及课例展示.在日常教学及研究课的过程中都坚持把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和值得反思的问题在课后认真作记录,定期在课题组内对记录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借助技术如何通过“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的本质.而对后者,主要是以开展、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除了带领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数学实验、以及完成这些实验所需的技术培训外,主要对数学实验进行了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开发,即把数学实验开发成一种与物理和化学实验类同的模式与步骤让学生完成,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思维锻炼与对数学本质的一次再认识.
自我校成为实验学校之一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以来,在云南省课题组负责人白涛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在我校课题组的诸位老师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教学与科研都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表现在通过进行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在课题组老师的带动下,形成全组老师、不分老幼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教改精神的积极态度.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课题实验过程的专家引领得到很大的提高.其间,课题实验老师撰写了20余篇论文,有10余篇发表或者获奖,其中汤丹老师获全国“2001-2002运用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一等奖”;孔德宏老师获全国“2003-2004运用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一等奖”;孔德宏老师的论文“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漂洗中的优化用水问题”,获中国教育学
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论文评选(2003年)一等奖,这是云南省中学数学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获得的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多次在省、市、区各级培训会上对数学教师进行展示和培训.此外,我校实验班的学生在教改中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学生在进行课题实验的短时间内写出多篇运用图形计算器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及小论文.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可以在通过自己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 .外部给学生的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动手操作,这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1.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思想更直观的呈现、更容易的表
达
案例一 在函数的定义教学中,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
一条线段MN上的点组成集合A(无限集),以这一线段为直径的半圆上的点组成集合B(无限集),集合A与集合B哪个集合的元素多?
对于以上问题,80%的学生都说集合B的元素比集合A的元素多.这时老师否定了这一结论,学生马上跟你“争论”.(学生凭直观,看到的是长短与大小)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两个无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当然,中学也无需介绍这样的方法),他们自然只有将比较两个有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用到这里来.这时教师就指导学生自己在图形计算器上画出图1图中PR⊥MN.拖动点R,观察半圆上的点P与R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恍然大悟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线段MN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A到半圆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B的映射.这也回答了刚才的问题:不能用判定两个有限集的元素多少的方法来判定两个无限集之间的元素多少.
2.信息技术使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结合,形成互补
案例二 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感悟知识的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人口在二十世纪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x)1930 1960 1974 1987 1999 人数(y亿)30 40
60
(1)利用图形计算器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2)分析“人口与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的特点,想想应如何对指数函数下定义?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马上能利用图形计算器的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通过描点观察→选择函数→计算出函数解析式→验证合理性的过程来感悟指数函数的定义,使其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
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时教师再问: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对参数a(a>0且a≠1)要作如此的规定.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对a取负值时的情况举反例说明.而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只要让学生对函数列出其函数对应值表(如图2),学生就首先感悟到a取负值时的“恶果”,此时学生就可以自己用反例来教育自己.而通过对函数的自动作图,学生又自然发现在a取负值时,函数的图象没有规律,这又为学生学习等比数列q < 0时的性质埋下伏笔.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教师则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1.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保持高认知水平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中,探究和猜想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己发现新命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逻辑证明的思路,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提高直觉能力和想象力,使数学的学习活动保持高认知水平.
案例三 逆映射概念的建立
在反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通过从“特殊现象→归纳整理→理性分析→结论得出”这一知识形成过程变得自然、流畅、深刻.下面是案例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f:A→B是集合A到B上的映射,那么集合B→A的映射一定存在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学生:有的学生在若有所思,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用计算器操作.
师:(五分钟后)同学们请发表意见.
学生甲:我们想利用一些具体函数作为背景来研究,具体方案是取一些特殊函数,利用图形计算器的“blddata”功能得出它们的对应值表得到后,把函数值y的取值转变为自变量x的值,同时把自变量x的值作为函数值y的值进行描点观察.(如图4-9)
师:通过这些得出的图象的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发现有的映射存在逆映射,如图4、6、7.有的则不存在,如图5、8、9.原因正在思
考.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图1、3、4的函数本质分析,存在逆映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通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分歧渐渐变小,结论慢慢清晰)“一一映射一定存在逆映射”,“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
曾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归纳而得出结论来实现的.这样的过程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
2.信息技术使理性思维更好的贯穿到学习活动中
案例四 在进行函数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中,对于“身高与体重的关系”的例题在人教社“信息技术整合本”及“现行本”教材中都有,而传统的教学由于手段的制约只能用待定系数法取题中所给的12组数据中的第二组和倒数第二组数据来计算身高与体重的函数解析式,对于如果用其它的两组数据会发生什么情况,是否可以用全部或多组数据进行求解,是不能给学生讲清楚的.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解决这一例题的过程完全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就可以圆满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身高与体重的函数解析式的合理性验证往往停留在一种很粗糙的状态中(如图10),这就是用眼睛观察身高与体重的对应值点与所求函数
解析式图象的靠近程度,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向学生提出:“函数解析式的合理性是否可以通过数据来说明?”这时的教学活动片断如下:
学生活动:用身高与体重函数解析式通过计算器计算身高的函数值,据此发现实际数据与计
算数据的绝对误差.(如图11)
教师活动:积极肯定学生对这一数学模型的评价理念的转变.又适时向学生提出:“现在误差值有了,如何说明现在用全部数据得到的函数模型与选取两组、三组、等等数据值得到的函数解析式相比较下的优劣呢?
学生活动:用计算器分别选取各自认为的数据进行计算、然后进行误差分析、通过数据的比较来说明问题.如图12-13是分别选取两组、五组数据时的误差分析情况.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发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用数学模型的解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解的过程,以及用数字理性的解决数学模型的合理性验证问题,充分体现信息
技术支持下的高水平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
面
案例五 函数图象的变换过程一定要落实到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变化上
提出问题: 你能解决函数与的图象关系吗?(信息技术整合本高一(上)2.7例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体现出不同的思维层次与认知水
平.
学生活动一:分别画出函数与的图象进行观察,而效果却是采用这种方法去探究的大部分学生看着得到的图象觉得很茫然,不明所以.(如图14)主要原因是在图象靠近渐近线的部
分学生看不到有平移的现象.
学生活动二:运用图形计算器的“blddata”功能收集函数的x与y的值,这时在数据表格中有的学生将x的所有值都加上2,也有的学生减去2(如图15),然后用“x+2”或“x-2”的值与y的值分别得到其散点图,这时经过与函数的实际图象(如图16)进行对比后学
生终于发现图象的变化规律.
这时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将图象上的所有点的横坐标都减去2,而纵坐标不变得到的图象会是的图象呢?学生经过集体讨论后,图象平移的本质渐渐清晰起来,从而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
学生活动三:利用几何画板对上述过程所形成的结论进行验证,如图17.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插上“翅膀”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尽管数学实验教学早已有人提出,过去,基于技术条件和课堂条件难于实现,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占领着主流地位.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基础.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对数学实验这个全新的栏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并在实验的过程、操作和效果上进行探索、总结.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
数学实验过程一般地可分为六个阶段:
1.课前预习:实验前派发实验报告表,要求学生事前了解实验目的和预习实验所需的必备
知识.
2.实验设计: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并实施一定的实验步骤,清晰地表达问题、体验问题和
理解问题.
3.观察、分析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的结果.
4.发现或猜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提出假设、猜想.
5.适当性检验:在新的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或猜想的适当性和普遍性.
6.完成实验报告表 .
案例六 怎样烧开水最快最省煤气
1.实验目的:建立煤气流量和烧开一壶水所需的时间及用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解决
怎样烧开水最快最省煤气的问题.
2.实验过程:
(1)在家庭使用的电子打火煤气灶,发现当关着煤气的时候,煤气旋钮(以下简称旋钮)的位置为竖置方向,我们把这个位置定为0°,煤气开到最大时,位置为90°(以0°位置作起始边,旋钮和起始边的夹角).我们在0-90°中间平均分成五等份,代表不同的煤气流量,它们分别是18°,36°,54°,72°,90°,如图18.
(2)记录数据:在这5个位置上,分别以烧开一壶水为标准,记录所需的时间和所用的煤
气量.(表1)
(3)处理数据:根据旋钮位置,以及煤开一壶水所需时间(用S表示)、所用煤气量(用V表示),我们可以算出不同旋钮位置所代表的煤气流量(用L表示).结果如下:L=V/S.(表
2)
将表2的数据输入图形计算器,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数据拟合功能可以得到时间及用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求函数最值的功能可以得到结果.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但当前的考试仍然以笔试为主,信息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研究考试如何考察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或者可以让图形计算器进考场,发挥它的考试功能,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二)如何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切实理解、熟练掌握与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威力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控制最适当的平衡度.我们在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严格的推量和证明.而信息技术所能解决的实验和测量总存在误差,因而实验决不能代替逻辑证明,但是逻辑证明的方法可以由实验发现.数学实验只能提出一些猜想或假设,演设能力的训练、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以及逻辑证明程序和方法的学习,还需通过实验以外的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决不要以实验教学代替演译、推理、证明
和练习的教学.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插上“翅膀”,信息技术整合本教材中提供的诸多数学实验实质上体现了数学研究中具体与抽象的辨证关系,与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一样,学生实验前需要预习,实验后要完成实验报告.教材中的数学实验能否也专门提供给学生一本数学实验手册,为使学生完整的经历数学实验的过程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对于若干典型课例,我们在上课前把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报告单上的问题为线索,自主地进行探究实验,并与同学交流,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和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二
关键词:故事,体验,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创作的来源
1. 现实生活实际。
故事是每个人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的体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 就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 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融入教学中。例如, 在学习电子邮件时, 恰逢学校与韩国忠壮艺术团联谊演出, 班里的孩子们与韩国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以此次活动为契机, 通过谈话的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电子邮件的兴趣与热情,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而且还学会了学以致用, 通过电子邮件与人沟通交流。学校百年校庆, 每个班级选择一首歌曲进行合唱比赛, 在幻灯片演示文稿“插入声音和影片”教学中, 我把每个班级演唱的歌曲和他们合唱表演时的视频整理了起来, 并把每个班级的音乐文件和影片文件通过教师程序发送到学生电脑上, 当学生看到自己班级的表演时, 都非常激动, 在学习时也都积极热情的参与。
2. 课程资源整合。
信息技术在常规课堂中以及课外的过程中使用, 都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魅力与价值, 而不是单纯的为技术而技术。在Word文字处理单元中, 除了让学生学会文字编辑之外, 还要求学生学会在文稿中插入图片, 实现图文混排。而要实现图文混排这一教学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为了突破这个难题, 我分析了小学生常规课教材, 发现基本上每门课、每节课的教材中都有图片、有文字, 这不正是图文混排最有效的例子吗?因此,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 以及在幻灯片演示文稿单元教学中, 很多内容都是结合小学生常规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而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 学生确实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际用途, 不再为单一的技术而学习, 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3. 神话传说、影视作品、文学作品。
讲故事是一种人类生来就具有的能力和需求, 讲故事也是一门古老的教育艺术。从远古先民用燧石在岩壁上刻画, 到口耳相传的人类朦胧期教育;从孔孟、三字经、史记, 到今天的文学、电影, 故事历来就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信息技术课堂本来就是关于信息的呈现、传播与处理的课堂, 故事不仅传递了信息, 还添加了无限的情感与思想。我们可以尝试将一课时的任务融入故事情境之中, 用故事将书上孤立的任务整合起来, 而学习任务也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劲头中, 逐步推进, 顺利完成。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教学的开展形式
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故事, 非常切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这些融合了生动有趣的故事的教学内容, 是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教学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形式。
1. 创设故事情境, 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导入设计得好,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故事来导入新课, 先叙述一个与所学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 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 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学习文字处理部分“插入图片”时, 我将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整合, 将语文教材中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同学们, 在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个英雄叫盘古, 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那就是开天辟地, 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纷纷举手, 积极性很高。
2. 在任务中融入故事情境。
“任务驱动”是当今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但是, 在缺少情境的课堂里, 逐个完成教学任务, 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适当地给任务添加点“调味品”, 信息技术课堂就不会这么单调。可以创设单元故事情境, 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串联在故事情节中, 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安排, 以落实到层层推进的故事情境之中, 使之前后联系, 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幻灯片演示文稿中数字故事的创作, 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将标题幻灯片、幻灯片版式、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等知识点串起来, 实现主题内容突出, 表达清晰明了的目的;也可以将教学难点, 根据课时内容、特点, 用故事来组织, 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文字处理中“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难点是来自文件的图片的查找, 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今天是泰迪狗皮皮的主人的生日, 皮皮为了给主人准备生日礼物跑了几条街才选中一束漂亮的玫瑰花, 为了给主人一个惊喜, 皮皮把花放到了主人的书房中的书桌上 (本地磁盘E中文件夹“礼物”) , 你能不能帮皮皮把这束玫瑰花送给它的主人呢? (插入图片) 学生在看到可爱的皮皮时, 都非常开心, 露出喜爱的感情, 一听到任务, 就立马行动起来, 将藏在“书桌”上的“玫瑰花”送给主人 (插入图片) 。
3. 进行故事演讲, 展示汇报作品。
人不仅喜欢听故事, 还非常乐于跟别人讲故事。现在的小学生, 无论是平时的流动图书馆, 还是在家的亲子阅读, 每天都在故事中成长, 无形中也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教师喜欢用展示作品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在展示学生作品时, 教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创作目的, 也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单凭作品做主观判断, 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利。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故事演讲的形式, 既能够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够全方位展示学生的思想观点。学习在幻灯片演示文稿中插入自选图形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更多自选图形的功能, 而不是简单地学会插入自选图形, 我设计了一个小鸭子戏水的小故事:一只黄色的小鸭子, 瞪着圆圆的眼睛, 撅着扁扁的嘴巴, 在清澈的河水中欢快地嬉戏……过了没多久, 学生的作品就出来了, 一个学生说:“小黄鸭的弟弟很看不惯哥哥戏水的怪样子, 撇过头不理哥哥” (两只鸭子神情不一样) , 另一个学生又站起来说:“岸上的一只猫咪看到黄鸭哥哥在水里玩的这么开心, 也很想下水去一起玩, 但又担心自己被水呛到” (岸上多了一只猫) 。课堂的气氛被一下子调动起来, 学生越想越有创意, 灵感也越来越多, 虽然学生编的故事有所不同, 但却掌握了同样的技能。这样的教学与单一的自选图形相比既有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信息技术课, 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适当引入故事教学理念, 能够增强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 使信息技术课不再是单一强调生硬的毫无生命力的技术, 而是让技术融入学生的情感, 甚至渗入学生的生命, 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章和珠.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 2012, (259) .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小学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互联网和教育成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一、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表现和传输主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些技术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信息获得方式,而且方便快捷。我们在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中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园网建设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目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
现代的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开放型教学模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已经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学生经过老师的指导,可以在任何时间利用这些科技资源,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从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学习指导建议,并通过最有效的学习模式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中重视硬件建设,软件建设跟不上。信息技术人员不熟悉课程,缺少教学实践;教师难以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和体现学科教学目标的软件。教育教学软件教学实用性差,缺乏合适的工具平台,使课程整合难以实现系统化。
信息技术应用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使用方法、正确的管理制度、优秀的技术人员协调发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的混乱,以及没有合适的操作人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在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局限于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写漂亮的教案,或是用作上课时教案的演示;有的教师为了使用信息技术,牺牲课程目标,影响课堂效果。信息技术使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出现新的填鸭式教学现象,违背教学过程中“人——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也背离教育在人际交往中延续文化与传统的要求。教师盲目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忽略学生学习任务,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造成教学目标偏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瘾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国内不同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发病率”在6%~14%,并呈逐年上升之势。网络成瘾危害青少年个体的心身健康,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造成免疫功能降低,诱发多种疾病;还影响家庭幸福及社会安定,造成个人品行方面的问题,丧失人格和自尊。
三、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挑战,使整个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学校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及时从市场引进和购置大量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师设计教学课程应以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为前提,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素材或课件,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限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促进信息技术教学高效实施。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着眼干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让机器为学生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节奏,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避免教学节奏过快。课堂教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的情景模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探索、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关爱一线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了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语音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教育信息互动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学校和家长可利用“关爱一线通”获得老师发布的孩子在学校情况,家长可获得学校发布的最新公告和各类通知,并把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学校及教师,使家庭学校教育同步,拉近了家长和教师的距离,密切了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是教师和家长传统沟通方式的有益补充。
4.《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四
教育游戏在教学上的应用模式取决于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本章以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为例,从“理论基础、游戏分析、教学过程、应用原则、案例呈现”这五个方面构建了技能操作式、问题探索式、虚拟协作式三种应用模式。
(一)技能操作式
1、技能操作式教育游戏学习机制分析—以休闲益智类教育游戏为例
技能操作式应用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习者的某种操作性技能,它将教育游戏作为学生的操练和练习工具,充分发挥其即时反馈、个别化、多媒体、激励的多样化等优点,使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操作练习变得生动活泼,维持学生对操作与练习的动机。
适合技能操作式的教育游戏类型除了专门针对学习目标设计的学科教学类游戏外,一般还有动作类、休闲益智类等本身并非为了教育目的而设计,但因其激励机制、游戏过程、游戏环境、游戏规则、动机成分等因素能为教学所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些电脑游戏,本文也称之谓教育游戏。我们以休闲益智类教育游戏为例来分析其内部的学习机制,以此来研究它们为何能够应用于技能操作训练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2、技能操作式游戏化教学的教学过程
技能操作式游戏化教学的实施还应结合合作与竞争等教学策略,因为多数适合操作练习的教育游戏都以单机版的形式出现,如动作类、休闲益智类、学科类等教育游戏,尽管这些游戏的本身提供了一定的动机因素和激励因素,但是如果能够同时结合合作与竞争的策略,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技能操作式游戏化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游戏,让每个学生熟悉游戏操作。接着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两两小组之间组成对抗组。组
内集体讨论游戏内涉及的知识和问题,并进行组内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角色分配。比赛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比赛结束后,每个学生开展自评,并对组内成员和对手组的表现进行互评。教师适当的点评和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要注意对失利组的鼓励和指导,对游戏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加以提升和总结。
3、案例分析—扫雷游戏在《鼠标及其操作》一课中的应用
这个游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仅仅把这个小游戏当作消遣工具。可是,数学家们却发现了它对数学思维训练的功能,这个小小的游戏将有助于解决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数学界最为重要的问题:P&NP问题(美国麻省克莱因研究所悬赏一百万美元求解的七大数学问题之一)。
不仅如此它还对游戏者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度以及鼠标操作的熟练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款很好的休闲益智类教育游戏,它的激励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游戏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鼠标操作技能。
(二)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教育游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和相关资源,让学生通过游戏,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说技能操作式游戏化教学比较适合于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基础知识的训练,那么问题探究式更适合于综合知识的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培养,因此,它更适合初中高年级段信息技术的教学。
1、问题探究式教育游戏学习模式分析—以角色扮演类教育游戏为例
角色扮演是儿章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儿童在游戏中模仿一定的用色,将目己置于角色的位置,根据游戏所赋予角色的特性和对成人世界的观察来构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与玩伴协同完成游戏的过程。可以说,角色扮演游戏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将这种形式的游戏移植到电脑中,便有了角色扮演类电脑游戏。本文以奥卓尔
公司开发的角色扮演类教育游戏《阳光行动》为例,从故事背景、角色系统、事件系统、动机系统、奖惩机制和支持系统等六个维度来分析这类教育游戏的学习机制。
2、问题探究式游戏化教学的教学过程
在问题探究式游戏化教学中,学习者在游戏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角色扮演类、综合类、策略类、冒险类等教育游戏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专门针对学科知识的适合探究式教学的教育游戏,如针对历史学习的《文明》、《三国志》等,针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模拟城市》、《大航海时代》等,针对语言学习的各类MUD游戏,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阳光行动》等。由于这类游戏需要的时间较长,游戏的沉浸感较强,因此对游戏的选择要求也比较高,对于选择那些并非针对学科内容设计的普通电脑游戏要慎之又慎。
3、案例分析—奥卓尔“阳光行动”教育游戏在《认识计算机》一课中的应用
它借用了很多游戏设计方面独特的思想,学习被巧妙转换到了有趣的游戏之中,学习的趣味性得以大大提高。其教学内容涵盖小学、中学各年级的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基本内容。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应用基本操作、windows应用基础、计算机的维护与病毒知识、Internet基础等。
(三)虚拟协作式
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式就是虚拟协作式,学习者以虚拟角色的身份进入学习的场景,再选择进入相应的教室,其中有娱乐区、学习区和辅导区,完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场景来进行学习,有很多的ID共同在线,有辅导老师,有学生,每个ID号都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参与,因而可以开展群体性学习、协作式学习、竞赛式学习等。这是真正的虚拟校园,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之一。在线教育游戏因能够提供一种虚拟协作的学习环境,是开展虚拟协作式游戏化教学的重要载体。
在英语、生物等学科领域己经出现了不少适合开展虚拟协作式游戏化教学的在线教育游戏,如SchMOOze University,是个小型的虚
拟游戏社区,建立于1994年7月,它以其友好的形象和学生的多样性为特点,学生在这里能够训练英语,能够共享思想和经验,学生能够进行一对一地交流或小组交流,能够玩语言游戏,查阅在线字典等。
又如College Town,这是由Buena vista大学组织的一个基于文本的游戏化虚拟学术社区,目的是为全世界的师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开设班级和学术研讨会,进行研究工作和班级项目。当用户登录石,就可以看到用文本描述的虚拟学习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有讨论教室、办公室、广场、楼梯,有其他参与者可以进行随时的交流,学习者可以进入一间教室,与其他人进行交谈,参与讨论问题,还可以上楼梯、买咖啡等。
5.《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五
一、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情境是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形、氛围、或环境,情境与知识的形成、转化和运用等都有密切关系。教学中的情境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情境而进行的教学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设置疑点,探索生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制作误区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如,学生习惯了拖动文件来达到将文件移动的目的,这时,可以设置环节让学生将D盘的文件移动到桌面来体会到不同盘符之间的移动是不能用拖动来解决的。
2.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互动能力,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具有独特的效果,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特别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诱发思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
3.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创设情境,诱发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大量接触到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高中学生非常关注所学知识对社会、科技和生活有怎样的作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科技和生活中相关知识的应用,创设情境诱思,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
现在苏南地区学生家中,几乎家家都能宽带上网,在讲授局域网一节时,可以请学生了解自己家中的网络情况,如何用电脑上网,手机是怎样连接到家中网络中去的等情节,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在教学中注重合作交流
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上的差异性是在信息技术中开展合作交流的主要原因,学生升入高中,是以文化成绩为主。同一班级的学生因家庭和个体的原因,有部分学生使用计算机非常娴熟,而有些学生也许都没有真正使用过计算机。
合作研究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半是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学
到的,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师生与教学媒体的交流等。
1.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全员参与交流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让自己的想法变成大家讨论的热点,甚至是争论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1)教师要为合作学习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学生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2)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一定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机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3)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要鼓励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交流。
2.在合作学习中合理分组,任务设计要科学
分组时小组范围要小,如果小组的人数过多就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离心力”,互相推诿前期任务,最后任务合成的时候也要花相对较多的时间。而相反,小组的成员较少时,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要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实现共同提高,而且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以后可以去完成那些有难度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是:小组中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包揽了整个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而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借机逃避学习的责任,也就容易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训练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研究性教学的宗旨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学生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体验研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精彩观念,分享研究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6.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呢?
其实,一提到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会自然的想到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传统教学手段仍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效果,但不是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有所取舍。因为,这些资源是为不同的人准备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一定学习特点的学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时,要贴合我们自己学生的特点。如果统统采用“拿来主义”,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会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它发挥最大的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7.《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七
一、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统式”,教学通常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显得单调枯燥,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有机融合,创设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情境,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使小学英语教学更形象、生动、逼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乐学、爱学、会学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教学动物单词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拼读就难免枯燥, 此时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动物园的画面,为学生创设鲜活的动物园场景,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并加入不同声音,让学生先听声音猜动物,继而呈现动物,再打出单词最后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脑画几只小动物,边画边念。这一动画情境的创设,使抽象、枯燥的单词具体化、形象化,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一种语言要学好,听说是基础,也是关键。要提高听说能力,首要的是听到这种语言的纯正发音。在语音训练阶段,我要求学生首先听清楚、听准确,正确感知标准的发音。为此我在课堂上多借助于收音机、录音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这种语言。然后通过“模仿秀”的游戏,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如在 教学四年 级上册“A toy shop”时 ,让学生先 看一段Milk和妈妈逛玩具超市的VCD, 营造真实的氛围。学生观看后,兴奋盎然,跃跃欲试,我就趁势指导学生模仿学生有关用语,学生很快学会“What’s this? ”“It’s a...”“I like...”等用语然后不失时机地消掉课件中对话的声音,让学生充当角色给课件配音。学生分组给课件配音,进行得投入,表演也很得体,进而利用听到、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表演。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但掌握了句型的具体运用, 还提高了听说能力。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 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充分发展,为每个学生成长提供机会。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要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层次、综合运用能力三个方面的工作,着重培养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排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教与学相结合,学生大胆思考,错了也不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相反,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学生在课堂上增加视、听、说的机会。通过文体、图形、声音、动画和有关技术,模拟特定的英语教学中的人物、情节及场景等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更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操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利用PowerPoint中的超级链接 ,进行交互式学习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设置,灵活安排进度。
四、使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当面对很多信息的时候,我们除了要学会筛选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还要学会创新,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便于教学的开展,并不断提高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要学会创新,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单词的拼写乃至到正确的拼音,将机械地从外界接受信转化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筛选及批判和补充,不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充满着好奇心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借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教师播放教学内容的动画,讲解其主要含义后,让学生自己想象着进行表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创新意识随之得到提高。
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落后,要使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主动进行自学英语的实践,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8.《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应用研究
一、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小学课程中也开展了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行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任务驱动教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改革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选择
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开展对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有较大的帮助,实现学习任务的高效性要依靠简化的知识系统,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行,使班里学生能够分组完成任务,学习的同時强调了小组合作精神,依靠简化的学习任务,能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探究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课堂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究性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借鉴。教师要摆脱教学的套路模式,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任务驱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使得课堂教学达到高效性。
参考文献:
毕春苗.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
9.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得 篇九
周美娥
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能否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是衡量教育是否面向未来社会发展而积极变革的重要依据。.其实所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已经由讲台走向幕后,从传授给学生知识到转变为帮助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到教室,而是要把交互网络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会创造出全所未有的教学价值。要据我们以往的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授课。它是信息技术用于学习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初级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从最初的利用Autherware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到后来的利用Powerpoint或FrontPage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的演示文稿或课件,形象地传授知识,而且信息即时传递和反馈,这样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工具,实现了以往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但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的培养。
2、课堂互动。由于网络的交互性能特别强,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语言的对话,学生电子举手,电子板书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将同学的习作输入电脑,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到大屏幕、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处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对字、词句、标点进行评议,方便地进行删改,这样扩大了交流范围。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还可以展播学生的优秀作业和优秀电脑作品,也可监控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呼叫器来表达找一名计算机操作比较好的同学坐在教师机上(教师机带投影)与其他同学听
我指令进行操作。比方讲到word文档编辑时,我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让他们输入近100个汉字。然后分步讲如何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设置背景颜色。学生一步一步跟上口令操作,不太明了的可以看投影幕上演示性操作。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向是被老师扶着走路一样,虽然步履蹒跚但满怀兴致,对知识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理解上,而是掌握的更扎实!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所以在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讲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间的协作。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通过同学之间或师生间的协作交流来完成教学过程。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时,事先老师将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并要求记录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回到学校后,老师请学生分工搜寻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动物和环境、动物的自我保护等等,并制成网页,使学生间的学习得到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要允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优势,拟定部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信息,研究、学习、分析、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吴良平
教学相长,领悟精神,整合教材资源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对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1)每个班均匀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一个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进行优异结合。(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是水平较高,接受速度快,热心帮助同学的人,而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融学于教,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我国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3、开放网络学习室,提供网络学习机会
计算机是工具,有一句话叫“宜苦不宜闲”,用难用坏不心痛,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用足、用够、用彻底,不要怕累坏它,闲置不用或者少用,反而是一种浪费,并且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如果我们用得不够,也许不久它也就淘汰了,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放了学生网络学习室,利用每天中午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班主任安排下,让学生轮流进微机室,利用网络学习,并安排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师辅导。当然,这也需要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学生在网上玩游戏、聊天或者上其它不健康的网站,真正的让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巩固信息技术的知识,从而减轻了信息技术课学生上机不足的问题(一学期不足20课时,而且还包括上机,每台计算机1-2个同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如遇到停电,或者机房维修的时候在教室里讲给学生听,当听着老师涛涛不绝地述说着电脑神奇家族,比尔盖茨的创业经历等等,小学生怎么会不喜爱这门学科,敬仰你这位老师,珍爱自已的电脑,还有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产生更强烈的愿望呢?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革信息技术教育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探索;对于有效地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王成林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复杂实际应用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用代如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将二元转化成一元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 5
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10.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讲“DNA结构和复制”一节,我采取声像点睛的方式,首先让同学们看一段课外阅读,思考什么是遗传物质,DNA为什么能控制性状的遗传,引导学生去探索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然后打开显示器,就可出现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代表各种化学分子的图形……在复制过程中,首先出现一个旋转的DNA空间结构,有一个动态的自动解旋、碱基的配对和形成两条DNA分子的过程,这是在其他教学手段中所不能比拟的。在演示DNA分子复制的同时,还可进行强化训练,也可自学练习。如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如碱基配对不符,会发出“嘟嘟”的响声。(我用它的谐音“不不”)这就对学生出现了声刺激,如果对了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声。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记忆深刻,课后练习时正确率达到90%。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大的兴趣。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直观性原则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讲葫芦藓的生殖特点。葫芦藓个体小,生殖过程必须借助于水的条件才能完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示器上首先出现葫芦藓的完整植株,再把各个部分用分解的形式描述:其蒴帽和蒴盖脱落后,由孢蒴中放散出大量的孢子,孢子萌发形成原丝体、长出假根和芽体,由芽发育成葫芦藓植株(配子体)。配子体中的精子器和颈卵器放大,精子器中产生精子,借助水游到颈卵器中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颈卵器中进一步发育成胚,长出长柄……。整个的显示过程形象逼真,给同学以直观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解决。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显示,90%的同学都能自己概括出葫芦藓的生殖过程。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 1 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 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计算机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出现的是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同学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以后测验这一内容时,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能提高一节课的知识含量
计算机软件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葫芦藓的生殖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这一节,过去用一节课时间特别紧张甚至还需延长时间,现在通过运用软件教学,大大缩短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过程,仅用半节课就完成了。目前计算机主要通过屏幕显示提供视觉刺激,通过声音提供听觉刺激,所显示的图象是平面的。将来立体电视技术的应用将可使学生见到立体图象;香味电视技术则可以使学生嗅到不同的气味。生物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为培养我们的生物科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整合,达到全面提高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近年来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医学、林学、环境等生物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 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尤其是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加上生物的部分比化学相关的内容早接触,给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麻烦。根据生物学科的这些特点,运用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在生物课堂,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生物体的六个基本特征是一个重点,我为了讲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就从网上收集了大量的图片、电影资料,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如果是按照原来的教学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学。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很难,利用多媒体,在网络环境下,收集的大量图片、电影资料只需要使用超级链接,通过网络将这些资料从教学资料中学传输过来,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降低了我们教师的备课强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一旦需要同样的素材,仍可以通过网络从教学资料中心获取。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例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植株的生长》这一节时,我就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教师的指导,终于“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就这样,在游戏中,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并且还能得出植株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一旦缺乏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出现响应的症状。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又如:在学习《开花和结果》这一节时,我发现学生不容易掌握花的各个部位(如雄蕊、雌蕊、花瓣、萼片等)的相对位置。这时,我做了一个课件给学生完成这样一个练习: 提供一些散乱摆放的花的部分,学生用鼠标点击,拖动各个部件到屏幕上一确定位置,位置正确则连接,同时给予表扬,错误则返回原处,并给予提示。经过多次尝试,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花的结构的知识。3 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解决问题。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板式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计算机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出现的是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同学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以后测验这一内容时,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4 能提高一节课的知识含量
计算机软件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葫芦藓的生殖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这一节,过去用一节课时间特别紧张甚至还需延长时间,现在通过运用软件教学,大大缩短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过程,仅用半节课就完成了。生物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为培养我们的生物科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5、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实践证明,课堂讲授与适当组织讨论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辨识,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这种讨论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有一次讲到转基因食品是否可以大力推广时,同学们发生了争执,我就让学生自己上网寻找答案。如果你认为可以,你找到哪些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你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我就将有代表性的一些看法转换到大屏幕上进行交流。这样的讨论,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点拨、开导,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而这正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教育价值所在。
6、可以提高复习质量
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微视频 初中信息技术 应用研究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迅猛的今天,信息技术的教育也应该紧随潮流,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也经历着更新变化。微视频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直接性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和学习,能够更加容易理解繁琐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在微视频中的操作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要点,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一、直观性地叙述知识
微视频集聚了文字、图片、声音、动作等内容,放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能够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授课的具体内容,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根据PPT演示或者口头讲解所导致的应用型知识未能掌握的情况。例如在学习“排演文稿”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如何设置页面、绘制标题、编排文章、配插图、文稿修饰等相关内容通过微视频录制向学生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排演文稿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性活动,从微视频中也可以观看到教师移动鼠标、打开电脑相关界面的过程,学生根据观看到的内容,便会知道怎样去操作这些步骤,并且能够现学现用,直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操作。微视频中教师的语音录制也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递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声音的提醒也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具体的知识点学习中去。所以微视频作为这样一种全方面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还比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同样可以根据这个课题来进行相关的教学录制。比如可以设立一个主题“班级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一边操作电脑、一边进行操作叙述,在关键的地方还需要口头强调。关于演示文稿的主题,教师就可以把班级照片、视频等内容编排到演示文稿中去,并且强调怎样添加新的幻灯片、如何添加图片、怎样在幻灯片中增加动画……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都可以根据微视频来完整、详细地告知学生,学生可以直接观看微视频进行快速地学习。所以微视频是一种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视频的真人演示和表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途径,使信息知识的教学和学习都处于直观的过程中。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因为微视频是将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录制而产生的,需要学生通过观看的形式来学习。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结合视频中的文字、声音和图像,全面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所以在学生通过微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例如学习“制作电子表格”时,同样教师可以根据“班级花名册”这个主题来进行教学。首先建立表格,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如何去移动鼠标、点击鼠标;在输入数据的过程中,比如“性别”这一栏,可以采取便捷的途径来将聚集在一起的姓名全部显示为“男”或者“女”,所以这个课外的操作能力就是学生可以通过微视频的观察获得;接着编辑和修饰表格时,教师需要在微视频中提醒学生应该选择屏幕中的哪一个项目进行点击、哪一个键对应着哪一个操作等,学生也要进行观察才能加深记忆。所以整个过程中都少不了学生在微视频上进行细致地观察和认识,这样才能学到有效的信息。表格的制作中一项“数据处理”的应用,在“班级花名册”的制作中,教师同样可以将“数据处理”应用其中。比如在表格的某一栏,需要填写班级的总人数,那么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如何结合鼠标和键盘进行快速的算法,把总结人显示在表格中。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速度性,所以更加要求学生提高注意力,观察到老师的操作,找到其中的技巧。由此可见,学生进行微视频学习能够逐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三、操作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在微视频中,教师亲自操作、亲自口头描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在传统教学中,对某一个知识的教授形式单一,而信息技术的学习重在操作和应用,教师单独以口头或者书面演示的教学方式,不能够让学生直接形成记忆,也更不用说学生的操作演示了。而在微视频教学中,全方位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更能够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学会如何去操作和应用,这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所以对于微视频教学来说,教师能够真实地进行操作演练,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去了解每个环节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制作网站”时,教师就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自演示,在微视频上告诉学生如何去在电脑上操作,使学生学会第一步——创建站点,接着再学会建立主页、制作二级页面、建立超链接等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的难度不断增加,微视频的作用就会显得更加突出,在复杂的知识中,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演示和操作,便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在这样形式的学习中也才会更加充满积极性,在观看微视频的基础上跟着老师的操作自己进行摸索,不断提升,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春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思考[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2] 江陆堂. 基于信息技术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1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十二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合自身及同行在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地理教师融合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待提升
在我们传统的高职地理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教学都是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 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沟通模式。虽然教学技术在不断进步, 但多数高职地理教师都是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照片展示和课件放映, 并没有深入挖掘多媒体的功能, 以及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和整合, 扩展高职地理教学途径, 提高工作效率。这种高职地理教学中的“表面文章”, 既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 也无益于高职地理教学。
(二) 教师、学生与课件三者错位
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中, 在“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的教”“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学”与“以多媒体为中心的手段”之间, 过分强调其中的一面, 都会走向极端, 不能取得好的高职地理教学效果。目前高职地理教师过分强调“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的教”, 同时又过于突出“以多媒体为中心的手段”, 更加忽视了“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学”, 使得高职地理教师、高职学生、课件三者错位, 并没有形成新的教学方式, 依然是传统教育三中心的高职地理教学方式, 没有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
二、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高职地理教学中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
很多高职院校都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软硬件建设, 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 但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进行科学和系统的效果评价。总之, 由于缺少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机制, 导致了大量现代高职地理教学媒体的浪费, 而且高职地理教师缺少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动机, 这不利于高职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 也不利用高职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高职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有待提升
高职地理教学媒体日益丰富, 而其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利用率却不高, 这与高职地理教师信息技术薄弱有很大关系。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不仅包括多媒体软件的利用, 还包括相应多媒体利用的知识技能。许多高职地理教师缺乏对高职地理教学媒体功能、特性的分析能力及选用媒体应遵循原则等基本知识技能, 影响了高职地理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和有效的设计、利用。
(三) 高职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定位错误
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 代表着一种新的高职地理教学思想与高职地理教学模式, 这更是现代教育的需求, 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由先进的高职地理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做指导。而有的高职地理教师只是表面上热爱现代信息技术, 内心则不以为然。于是便出现了用落后的理念指导先进的教学手段的“教育怪象”, 在计算机辅助高职地理教学的先进教育形式下, 沿袭着传统高职地理教学模式。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对传统高职地理教学改革的影响仅仅是“治标不治本”。
三、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 在高职地理学导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即“以高职学生活动为主, 高职地理教师讲述为辅, 高职学生活动在前, 高职地理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联系实际安排高职地理教学内容。采用高职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高职地理教学法。
(二) 在高职地理问答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在高职地理问答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可培养高职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使高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 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利用电脑课件, 让高职学生观察卫星云图, 可以培养实践能力。
(三) 在高职地理讲授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在高职地理讲授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可以突破时间方面与空间方面、微观方面与宏观方面的限制, 将高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 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兴致, 改变无趣的课堂, 使高职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易于让学生掌握。同时, 计算机多媒体简单、易操作, 可以节省高职地理教学课件制作时间, 提高高职地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先明.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3.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三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进入了中学课堂。传统化学教学中形象、直观的教学媒体如标本、模型、挂图等,已被现代多媒体技术所代替.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能最人限度地以声、形、视、听等手段,形象逼真地对各种化学实验和反应原理进行模拟,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协作与参与,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获取知识效率。
一、微观知识“实物化”
化学世界就是微观世界,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难对微观世界进行客观的、准确的描述与验证,也很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想象和模拟微观事物。比如:原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限度、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实物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理解化学原理。
二、抽象内容“具体化”
化学其基本的化学用语,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量等很难描述与表达,学生在思维上很难建模、理解与掌握,原因之一就是内容太复杂、太抽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会使教学变得十分轻松而愉快,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讲到“碳的同素异形体”,可利用《三维分子模型》中的分子模型库直接把金刚石、石墨的分子模型打开放在同一区域内进行比较,有球棍模型,也有比例模型,同时可以进行宇符模型与框架模型间自由切换,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动画模型,很容易比较金刚石晶体的空间网状以及石墨的层状结构,进而很直观地对两者性质的不同进行比较。
三、零乱内容“网络化”
中学化学知识的特点是比较零乱散杂,内容比较多,若采取分散记忆,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知识掌握得不深刻.若把零星分散的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归纳,使其知识化,条理化,网络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与记忆,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 用。
14.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也是探索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活动实际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重要探索。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开发及应用,并对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考虑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教学领域,为特定的教育目的而服务,从而最大程度地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程资源,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的过程。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变得非常普及,并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学校以教育教学为改革出发,狠抓网络教学建设,以为学生创造先进高效的学习环境和优化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为最终目标,努力探索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网络教育教学体系。
1、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开发
1.1 构建基于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新技术,教育学是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于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体系可以将现代教育理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整合,实现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的学科,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知识的传播,也利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基于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现将教育学、网络技术、网络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等领域和环节的基本理论和课程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实践、反馈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在教学设备资源的使用和维护、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的研发和实现、教育多媒体的制作和设计、教育辅助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1.2 建构主义理论与基于资源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互助、会话、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是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该理论模型的网络学习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依托于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构建,为学生们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方便学生们的协作和会话,同时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也使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到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实现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是某一项任务的解决通过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然后进行资源的检索、学习、评价和重组实现对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1.3 网络学习环境的搭建
从系统应用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的搭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即:资源层、功能层和管理层。资源层主要是一些电子数据资源,这些基础性的学习资源是网络学习的基础和凭借;而功能层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友好个性化的用户界面,通过人性化界面的设计来提供友好的查询界面,实现用户对系统的访问;二是表现为系统的架构设计,即通过合理的设计,使系统的架构体系既能高效率地实现数据的检索和查询,又能满足网络学习环境的功能需要。1.4 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分类管理
根据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情况,以课程的对象类型、媒体类型和课程资源方面同,对资源进行分类。这样分类的依据是实现不同的资源库之间的数据交换,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和资源价值。根据对我国资源属性的分类标准,主要是参照LOM模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等方面的数据规范进行规定。同时参照CELTS-31对于资源属性的界定情况来实现对数据类型和元素的合理界定,便于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数据资源的利用。
2、网络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
2.1 网络教育教学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支持
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以及角色是关键而又重要的,相应地教师的承担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准备好课程教育就要对现行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就涉及到实验设备、仪器、场地和资源的管理。而网络教育教学突破了以上资源的范围,借助网络教育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教师可以专注于对授课内容和技巧的应用,使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同时通过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等资源的灵活运用,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之间,课堂内容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
2.1 网络教育教学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重要推动力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教学的活动主体是教师,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受到知识水平、授课技巧、道德素质等影响,会对教育质量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影响;目前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致使我国教育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网络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应用,可以打破这种不利局面,借助于其自身在教育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等方面占有的巨大优势,已经对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改革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力量。
2.3 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支撑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方式比较单一,由于是被动式地接受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往往会受到很大限制。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对现行教育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式”学习为“交互式”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习趣味性大大提升,这些都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十五
1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利用计算机摄像机辅助教学, 对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视频化展现,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大家对课堂的兴趣, 促进探索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 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所讲的体育理论知识及相关概念。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对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 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文字、数字通过电子表格或者幻灯片等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形成一个形象具体的图片或者制作成雷达图、柱状图、饼状图、条形图等形式形象 地传达给学习者。
同时在处理体育领域中的一些数据的时候通常都会运用到计算机计算方差、回归分析等问题, 计算机的应用省去了大量的运算时间, 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他的一些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也在体育教学科研领域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SPSS统计软件及扫描仪等设备的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 信息技术 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的 应用
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也非常常见。应用最多的要算是计算机技术处理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训 练信息。现有的一些运动训练计划都是通过计算机在平时训练中积累起来而研究分析总结出来的。 通过记录训练信息和相关资料, 可以将不同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在计算机储存起来, 建立训练信息库, 根据训练所需的要求进行调整组合, 最终形成最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搜集各种资料更加方便。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制定训练计划, 极大地提高了教练员的训练效率, 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通过计算机可以迅速、及时地准确地更好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及训练 情况, 随时收集、保存完整系统的训练计划。合理撰写近、远期目标, 安排适当的运动负荷, 使运动员通过合理的体能消耗后, 得到最佳的超量恢复, 从而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通过计算机记录运动员的耐力、力量、负荷量及强度等数据, 定量地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及水平, 为运动员训练提供具体的科学的数据参考。通过记录运动员在最佳运动状态的运动技术参数, 如角度、高度和位置等数据, 并随时将训练过程中的情况与最佳数据进行比较, 借助生物力学进行分析处理, 纠正运动员的动作误区及缺陷, 为教练员指导训练提供可靠依据。
3 信息技术 在体育训练疲劳恢复 领域的应用
对体育领域来说, 现实中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并不是很清晰, 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相关科学信息的相关理论探索, 使得运动性疲劳所产生的机制愈发符合科学本质。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使得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有原来的单一的教育观察法和自我测评手段及心率测量方法等简单易操作的测量方法逐渐转变到现在 的定量性的生理指标的测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先进信息理论研究的结合给体育领域带来了有目共睹 的贡献。这一系列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运动性疲劳恢复变得更加科学快速。
4 信息技术对体育领域的整体
信息技术在体 育领域的 广泛应用, 越来越普遍地改变着现代体育领域中的训练手段及比赛结果。高科技手段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结晶, 具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对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技术。随着各种科学学科的发展对体育科学的发展促进作用,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也被应用到了体育领域中的运动员选拔、训练、管理及比赛过程中。信息技术指导体育教 学训练也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及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 了基础性的支持, 训练学、心理学、生物力学及营养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研究促进了教学训练成绩提高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相互促进。
5 总结
综上所述, 在信息化发展的现代运动竞技场中, 计算机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例如: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 利用仿真的方法研究体育领域问题的综合集成的实验科学, 从而制定出准确地更好技术指标, 更加有效地指导训练;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处理技术, 将体育比赛视频进行处理、分解, 科学地分析对手情况, 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对手的缺陷,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通过体育决策支持系统, 采用先进的算法进行分析判断, 提供完善的数据报表可以使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的决策; 通过体育专家系统来完成运动员的选材、辅助训练和评价等等。
摘要:为了更加客观地认识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情况, 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 对在信息化时代其对教学训练中所起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保障作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体育教学训练效果变得更加规范有效;体育教学训练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促进了二者共同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训练,应用
参考文献
[1]龚铭新.帆船运动——可视化远程实时指挥训练分析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探索研究[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177-182.
[2]魏娟丽.基于运动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5) :102-105.
[3]李弼程, 彭天强, 彭波等.智能图像处理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李阳.校园网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和支持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2-5.
[5]于红霞, 李瑜.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信息化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5, (4) :l-4.
16.《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十六
微课程也就是小课程,就是教师通过备课将知识划分为很多的小部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一点一点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一、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讲解与演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亲自参与操作的时间并不多,学后很容易忘记。而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对集中时间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并且学生自己参与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多。
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说更多的目的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其结果是一学期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程,可以将知识点细化,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加深认识,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对知识点的掌握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课程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
利用微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对比较难掌握的概念以及技能进行充分的理解,由于教学短小精悍,难度不高,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例如在学习将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知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如果只是讲解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可能等老师讲完学生也“忘完”。而利用微课程教学,我们用几分钟时间将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规则讲清楚,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换算联系,还可以设置个小擂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掌握了知识。
2.微课结合任务驱动,强化教学效果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设相应的场景设置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主动去寻找知识要求。当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给予每一位学生认真细致的指点,因此教师可以事前制作好微课,然后存放在电脑或网络中,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问题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例如在《完善演示文稿》的任务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设置动画效果、设置超链接和动作按钮、自定义动画顺序,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微课程的内容对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学习。
3.微课程是实现分层教学的有效手段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能是来自于不同小学,他们的基础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在课堂上,为了不让优等生感到内容无趣,后进生听不懂,就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分层次教学。
比如利用PPT制作电子杂志作品时,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完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将PowerPoint中的编辑文字、图片,制作母版、设置动画、超链接以及触发器等制作成微课程,并将具体的操作步骤记录下来,然后将所有的微课程打包制作成PPT技巧超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进行学习。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知识进行学习,如图片、文字的编辑等,稍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母版、设置触发器等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4.微课程开展课后师生互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的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弥补知识漏洞,更新知识。微课程的教学实践比较短,教学工作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课后利用微课能够起到查缺补漏的效果。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以及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自主学习以及接受能力也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象依旧存在,课后利用微课能够起到查缺补漏的效果。。
三、结束语
当前,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是与新课程改革需要相适应的,由于微课程教学的时间花费比较少,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过多限制,能够实现灵活的教学互动,因此有助于促进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以及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红波,齐琪.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51-53.
[2]张晓燕.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研[J].中学教学参考,2014,36:81-8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推荐阅读: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30
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0
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09-30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02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6-24
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08-06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2-21
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09-21
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