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根为话题的作文

2024-09-04

以根为话题的作文(精选17篇)

1.以根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

“父女”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父女”的身影。在生活中,父母们都不可或缺,但他们从不为自己的女儿辛苦劳作,而且他们还会为儿女做些什么呢?

父亲是一位老师,他教导我们的方法不多,但他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他的知识是有渊博的知识的。他不仅教会我们学习,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都在想:如果我们能买东西该多好啊,我们能吃到甜甜的东西,我想到了做人的道理,我和妈妈就开始忙碌起来。

回到家,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既然我们能做的到,那我们就让你来做一个小小的人,你来做你自我介绍吧!”我爽快地答应了,我先让妈妈来做。

妈妈先在电脑上打字,打完了就让我来做,我先把一张纸写上“爸爸,妈妈,我今天是你的节日,我想要做你自我介绍”,然后妈妈就打开了电脑,开始打字。打着打着,我觉得有点头晕,于是我就问妈妈:“妈妈,我的头怎么疼啊?”“你自己看看,我是不是该说我自己的时候,我就打开了电脑,我的肚子就痛了,”妈妈一边说,一边自己去洗澡了。

我洗完澡了,我想我该怎么对爸爸说呢,我对爸爸和妈妈说:“爸爸你是不是该给我做一个人了?”“好了,我们去洗澡吧。”我说,于是我就去洗澡了。

我先去洗澡,然后我把头洗得更干净了,接着洗脚,这是我最快的一个了,我把头洗得更干净了,可是我还没洗到一半时,妈妈突然说了一声“你把头洗干净了。”原来,妈妈说的话我一点都不懂,我很后悔。我觉得很惭愧,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做个真正的男子汉。

我的父母都在我们身边,我们都应该向父母说一声谢谢,这句话说得很对,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2.以根为话题的作文 篇二

那么, 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有什么区别呢?

一、表述不同

以下面两则作文题目为例进行比较:

1.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1999年60%, 2001年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 青年人说不习惯, 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1999年是3.7%, 2003年是18.3%。全面了解材料, 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 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 不少于800字。———2006年全国高考题

2.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 乙打了甲一拳, 甲在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

又一次外出时, 甲不小心掉进河里, 乙把他救了上来, 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 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 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800字。———200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个作文题有什么不同呢?

2006年全国高考题中有“全面了解材料, 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 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这样的提示语, 提示它是材料作文。一般而言, 材料作文的题干结构由材料、要求两部分组成, 题干中多有“读材料, 选角度, 写一篇作文”的字样。

2005年全国高考题中有“以‘忘与铭记’为话题”这样的提示语, 提示它是话题作文。一般而言, 话题作文的题干结构由材料、话题、要求三部分组成, 题干多有“读材料, 以什么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的字样。

二、内涵不同

1. 材料作文, 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 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

常见的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 如寓言、典故、现实生活事件等;二是图画材料:一幅或多幅, 多为漫画。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 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 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 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相关联。

2. 话题作文, 是用一段提示语, 指明写作范围, 启发思考, 激活想象的一种命题形式。

“话题”本身也是材料, 是谈话的中心, 为的是引出话题。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比较, 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宽松, 内容更加宽泛, 为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其实质是鼓励创新, 让学生围绕同一谈话中心, 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陈述各自的观点, 或者联想到经历、体验。

三、特点不同

1. 材料作文, 是在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写作, 其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 也就是说, 材料作文的主题是由材料决定的;并且材料必须应用到写作中, 行文也一定要紧扣材料进行 (不能脱离原材料) 。

2. 话题作文, 是以某一话题为范围写作, 其作文的主题则不必从材料中提炼, 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 也就是说, 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 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其材料的作用在于阐释话题, 启发学生作文思路, 材料本身既可以应用到写作中, 也可以不加采用 (可以脱离原材料) 。

四、审题立意不同

1.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注意:

(1) 读懂材料, 把握材料主旨; (2) 依据材料确定写作中心 (或论点) ; (3) 围绕中心 (或论点) 构思、写作。材料作文, 中心 (或论点) 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 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

如1986全国高考作文题: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 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 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 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 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 会使气候变得更好。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 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并非话题作文之“话题”) , 用上述现象作比喻, 发表自己的见解。副标题自定, 写在横线上。

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谈

【提示】这是材料作文。材料的主题是“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 属于量变质变范畴的哲学问题。如果将这一观点直接用作论点显然不容易动笔, 因此, 我们要进行联想, 拟出副题, 完成由抽象概念到具体生活实际的过渡。

2. 同一个材料, 只要命题者稍加改动, 就会成为不同的作文题。我们看下面一则材料:

青少年好思考问题, 渴望以真实平常的心和社会对话, 和父母对话, 和老师对话, 和自己的同龄人对话, 甚至跟大自然对话。

(1) 请以“对话”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2) 请根据这则材料, 联系实际, 写一篇作文。

【提示】 (1) 是话题作文的命题。这则短文是对青少年心态特点的表述, 是提出“对话”这个话题的背景, 并不限制作文必须写青少年与另一方对话。作文时, 真正起作用的是“对话”这个话题, 只要所写的是有关“对话”的情境、故事、价值意义的探讨或者方法、技巧的研究、介绍, 都可以。要求:要紧扣“对话”一词, 一是表明是双方的交流;二是有声的言语或无声的心语。 (2) 是材料作文的命题。命题明确要求“根据这则材料”, 这则材料的中心是青少年渴望交流、渴望理解, 作文就限制了要写青少年的群体或个体, 不能主要去写成年人;只能写交流理解, 不能写努力学习、追求理想等任何别的东西。

3.话题作文的审题 篇三

1. “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的对象。

2. “背景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

3. “提示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写作者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

4. “要求”主要为写作明确写作方向。

所以话题作文的审题步骤一般是:审定话题——审准材料——审读提示语——审清要求。下面具体说明之。

一、审定话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话题的意义还未搞懂,写作又从何谈起呢?

“审话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和相反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应辨明它的层次结构。

话题作文常见的类型有: 观点型、关系型、范围型。下面再分述之。

1. 观点型题目。

也就是把从提示性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是命题人理解材料时所得到的某一见解,作为写作者写作的依据或“话题”。

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比照一下自己的选材和所写内容是否吻合话题的观点即可,既不能违背也不可偏离,即保持线性延展。如“坚韧——我追求的品格”、“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写作这种话题作文时,在立意上就不要费什么心思了,就以这个话题作为文章的中心就可以了。

2. 关系型题目。

有些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涉及到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那么写作者在拟制“话题”时就可以将这两种事物、对象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对于这类话题,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不可偏废,否则就有可能偏题。例如:

①取舍关系:“空想和实干”等。

②依存关系:“风筝与线”等。

③并列关系:“解剖别人与解剖自己”等。

④递进关系:“怀疑与思考”等。

3. 范围型题目。

话题既没有表明什么观点,也不提供几个事物或现象的比较,而只是圈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至于写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自由度很大。这种“范围型话题”等于为我们的写作画了一个无形的圈,使我们所有的创造性的写作活动都只能局限于这一个特定的圈内,不可超越。所写的内容只要在限定的范围之内,都是符合要求的,都是切题的;至于具体的写法和角度完全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你可以从正面去肯定话题的积极意义,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一下可能会出现的不利后果。

如话题“埋头拉车”、“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人生的价值”等都为我们限定了范围,虽然我们可以多角度行文,但必须分别在“埋头”“假如可以”“人生”的圈内构思。

二、审读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写作者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例如这样一道话题作文题: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请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作文。

这个话题作文的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的思想倾向:忘记仇怨,铭记恩情;忘记矛盾,铭记友善;忘记厌恶,铭记感激。它正好暗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感恩”“反哺”等美德。“忘记”意味着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铭记” 意味着感激、感恩和知恩图报。但不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忘记与铭记”是在引领考生正视过去,正确地看待历史。考生只有正确解读了材料的内涵,方能从容应对,写出精彩的文章。

三、审准提示语

从某种角度来看,提示语是话题作文的关键,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话题只是材料的抽象和升华,而提示语则是连通话题、材料及写作范围、目标的纽带。所以,审准提示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审题效果。

例如这样一道话题作文题: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这其实是在告诉考生应从相似联想的角度寻找作文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自己家的孩子最聪明,妈妈的话语最可信,故乡的水最甜,家乡的月儿最亮,情人眼中出西施等。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妾以为我美也是如此。

“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为我们反向审题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相反联想,即不以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这方面的作文材料考生也应能找出许多。古人所提倡的“唯才是举”“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就是不以感情的亲疏来左右认知的典型。再如东晋的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儿谢玄;北宋的王旦举荐自己的死对头寇准;美国钢铁大王洛克菲勒兄弟临终不是把公司交给子孙,而是交给了自己的一个职员,等等。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认真审视这句提示就会形成这样几组情况:

a.亲近—正—深,b.亲近—正—浅,c.亲近—误—浅,d.親近—误—深,e.疏远—正—深,f.疏远—正—浅,g.疏远—误—深,h.疏远—误—浅,i.没有关系。

如此审题,我们就有了无限选择。

四、审清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会付之东流。这里,我们只谈谈“自选文体”。“自选文体”并不意味着随便写而是要选择你最有把握写好的文体,而且是规范的文体,要力避“四不像”作文。

总之,话题作文的审题可以记住这几个短语:审定话题、审读材料、审准提示语、审清要求。如此审题,你将不会跑题、离题了。

4.以根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端午节,我呱呱落地在了贵州省安顺的平坝县。看着那里高高的土墙;听着人们带乡音味儿的普通话;闻着那里人们做出来的特色小吃。我憨憨地笑了,看这我的家乡,我也茫茫然地“旋转”。

转眼间,我已经十二岁,十二岁,我首次离开家乡,踏上了我的求学之路。在路径一座山时,风儿轻轻地哼着歌曲,抚摸着我每一根快乐幸福的神经。我的心被幸福快乐占据了;风儿也吻着风筝,想带她远行,可是风筝却不肯随它而去。为什么呢?这个疑问就被我收进了行囊。

外面的城市很精彩:街景的.繁华;人们的风度;都市的热闹。那里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啧啧赞叹!与它相比,家乡只可是只一块“黑土地”罢了!可不明白为什么,冥冥之中,我总觉得家乡,比大城市亲切,比大城市熟悉……我挂念着家乡;挂念着那里的山山水水;挂念着家乡那淳厚朴实的人们;挂念着家乡的一切!我顿时明白,这就是老师说过的根,是家乡人常说的根!风儿之所以带不走风筝,是因为风筝的根,扎根在那里!而我,就是一只风筝!

最后在我的日夜期盼中,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家乡有了变化:高高的土墙变成一层层的小洋楼和高楼大厦;乡音味儿普通话已变成纯正的北京话;特色小吃也搬进了各大餐厅!我看着我这位“母亲”的变化,我为她感到高兴,为自我感到自豪!

5.以根为话题初中作文 篇五

奈何,有的人比这盆中的花草又好到哪里去。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提名,四年甚是八年大学生涯,落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办公室职员,还自命不凡,安于此状。一生看似忙碌,却只如同那温室盆中永远只是开放与凋谢两个篇章的花草。想必那根也是岌岌可危,稍一有风吹雨淋的,便被不幸地连根拔起,卷入拥挤的人潮之中,无处可寻。

你既有不凡的才能,为何不寻找一个更广大的天地来施展,却只安于捧着那一坯土拼命地汲取水分,养分,寻找空间,位置?大自然的万物尚且懂得种内斗争,为了更好的生存,只有寻求更广大的天地。而人,这万物之灵长,本该更懂得的道理,却还不如一个植物动物明了。不禁哀叹:何苦这般束缚自己,让自己失去了生长的空间和动力。

看看那广袤的大草原,植物生长旺盛繁密,土层之下的根更是盘结交错。正是这么一个足够大的生存空间,才给予了植物的根更多的生长的空间。根扎得越深越牢,那植物的根才越是稳固,想来植物也长得更是苍劲有力,枝繁叶茂。人也只有不断地寻找这个广大的生存天地,才能真正寻到适宜自己的一处乐土。然后在这片乐土上,辛勤地耕耘,播种,收获成功的硕果。此时的你,赫然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古松,有着最稳健盘结粗壮的根系扎于土层之中,即使暴风狂雨的来袭,你也能安然地应对,全当是春天来临前的一次洗礼,一种哺育。

不要害怕去大的天地闯荡,即使失败,你的根也依然会变得更粗壮,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寻找中,根系愈发发达。直到最后,你寻得那片属于你的大天地,然后狠狠地扎根在土壤,稳固的生长。

6.以根为话题的作文500字 篇六

有一天,花儿们想评出最美丽的花。于是举行了赛花大赛。最后,有一朵最美丽的大花被花儿们评为“花中之王。”

那朵花可高兴了,经常在花儿面前骄傲的炫耀,说自己有多么美丽。这朵花不由得骄傲起来。

后来,这朵花看见了自己身下的根。于是便无不骄傲地说:“嗨!这不根嘛!看我长的美不美丽?”“美!”根平静的说。那朵花见根夸赞的话不多,生气的要命。气呼呼地嚷道:“嗨!看看你自己,全身黑不溜秋的,难看死了,再看看我自己,多么美丽,你跟我能比吗?哈哈!”“是,我是比不上你,但你如果没有我,你早就枯萎了呀!”根不服气的说。“闭嘴!你看你多难看,还说什么如果没有你我会枯萎?胡说八道!我可是全世界最美丽的花,长命百岁!美的就像人间的西施一样!你我根本没法比!滚!我不想再看见你!不准再给我住在一起!没有你我肯定不会枯萎,反而会更加美丽的!”花儿生气的说。“可……可是……如果你…”根说。“少胡说八道,赶紧滚吧你,不要再侮辱我!滚!”花打断道。没有办法,根只好走了。

7.浅析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七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那么, 对于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我个人认为: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 一般的话题作文由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四个部分组成。所谓的话题, 仅仅是命题者框定的一个范围, 围绕着某个中心, 而写作者可以由此生发联想, 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这个主题。一般来说, 所选择的角度, 都要符合命题者所框定的范围之内。

一、细审材料语

话题作文的材料可以是一段语言, 一幅漫画, 一个小故事, 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 还可以是几句名言警句等。无论是怎样的材料, 它必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学生在审题时, 首先思考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一个主题, 揭示了什么道理。

如2009年四川省眉山市的中考作文题: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让我们欢喜, 也让我们悲伤……, 在生活中, 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请以“风雨”为话题, 自拟题目作文。从上述一段简短的语言来看, “风雨”有双重含义, 它既可以理解成自然界的风雨, 又可以理解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在写作时, 可以选择以自然界的风雨为内容, 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来领悟材料中蕴含的道理, 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风雨为题, 展开思索,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中搜索与其相关的材料对号入座。

二、推敲提示语

提示语是命题者加在材料之后为了引出话题的一段提示性的话, 这段话往往包含着命题者自己对材料的思考, 也包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思考方向和命题意图, 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明确方向和范围, 做到不偏不倚。如2009年广东省清远市中考作文题: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话启示我们, 人必须受艰难困苦的磨炼, 然后才能做大事, 成大业。请以“磨炼”为话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在于人生道路上会经历很多困难和挫折, 要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想方设法战胜它, 最终走向成功。只要抓住这个意图牢牢不放, 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就可以了。

三、辨明话题

话题有概念型的, 如诚信;有判断型的, 如团结就是力量;有关系型的, 知道和做到等。学生在审题时, 对于概念型, 判断型的话题, 要辨明其内涵, 可以用层层发问的方法, 引导自己做深入思考, 如诚信, 它包含哪些内容?作为一种品德, 它可贵之处在于何处?它对于人生及社会有怎样的作用?一个人能不能没有诚信?社会能不能没有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 其危害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对于关系型的话题, 学生要辨明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相信是主观态度, 自己和别人是对象的区别。有的强调相信自己, 有的强调相信别人, 有的强调两者都很重要。至此, 我们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 有充分的自信, 才是勇敢前行的动力;相信别人也不可少, 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 别人的教训我们可以吸取, 别人的行为得失我们可以参照。因此, 相信别人不是盲目接受别人的一切, 而是有选择地接受。这样就可以明确, 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都必不可少, 但两者在地位上有主次之分。

四、牢记要求

写作要求一般是就写作内容, 字数, 文体等方面做出规定性的文字。如2009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作文题是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有真情实感, 可以记叙你熟悉的人和事, 也可以谈感受与认识, 抒写感情, 发表看法。 (2)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3) 不少于600字。 (4)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 地名, 校名等。牢记写作要求, 就是作文内容要合乎题意, 文体要合乎规范, 篇幅达到600字等, 这是硬性规定, 写作者不得违反。在这个框架之内, 学生要敢于突破陈规, 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第一, 从立意和选材上采用标新立异法, 使文章的主题深刻透彻。第二, 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 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涵, 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透彻。第三, 要从事物局部的、外表的、肤浅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深入的认识,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借助结尾的发掘, 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学会审题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只有养成平时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并坚持练笔不辍, 作文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摘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发散思维, 寻找最恰当的内容, 筛选最合适的写作角度的过程。如何审题立意, 关系到写出的作文质量。

8.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篇八

关键词:话题作文 写作技巧

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然后限定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它不同于以前的半命题、命题及材料作文,是一种崭新的、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作文样式。

近年来,话题作文在现今小学生的作文中独领风骚。这是因为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作者在同一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这种写作考查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方法,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有较大收获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审清“话题”意蕴,平中见奇

任何问题的提出,都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话题作文也不例外。无论什么话题,都有出题者个人的意识倾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是自然的。但是认识理解不可偏颇,更不能错误。这就要求同学们拿到话题之后,认真思考斟酌,提出一个较普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强思维,多角度地分析,追求新发现,突破思维定势,提出一个较为新奇的观点,才能不落俗套。

第二,驾轻就熟定文体,推陈出新拟文题

话题作文多数不限文体,但并不是不讲文体,让你随心所欲地去写,而是淡化了文体的要求,是让你根据自己的喜好发挥你的特长。在平时的写作中,你以叙述见长就写记叙文,以说明见长就写说明文。没有具体的文体要求,这就给你提供了张扬个性与特长的空间。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拟一个什么样的标题,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话题作文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就是培养学生拟一个富有创意的文题。像我们所学的《白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的“长生果”》等,这些文题有的用象征,有的用双关,有的用引用,有的用肯定,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对读者有较强的感召力。我们也可以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歌词谚语作为文章题目,提示文章的主题。

第三,内容贴近生活热点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这个道理在话题作文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只有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来选择话题,才可能激起学生说的欲望,调动学生说的兴趣。

围绕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其实很广泛。如,在学校里,你认为应不应该看卡通书?课间休息时,你最想做些什么?如果让你来上语文课,你会怎样上?出了校门,看到路上的红绿灯,你认为遵守交通规则会浪费时间吗?到了家里和家人在一起,你可以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问一问他们小时候分别最爱唱什么歌?为什么喜欢?当然,如果我们再联系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又可以出些“假如我会克隆”“我的秘密”“我最怕什么”等话题。

如果我们根据日常的节日又可以出一些话题。到了“六一”节,可让学生说说“你最想用‘六一节’这天干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到了教师节,可让学生说说“教师节,你最想对老师说几句什么样的心里话?”到了春节,可让学生们说说“你的压岁钱是怎样得来的,又将怎样去花?”到了国庆节,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旅游说说“我们的祖国美在哪儿?”

只要我们仔细留心生活,无论是从他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还是从他们自身的身心特点,都能发现很多话题来供同学们进行说、写。

第四,主题要“以小见大”

话题作文要大家围绕“话题”做文章。“话题”只是个引子,它不要求就话题本身进行引用,进行分析,进行利用。它需从话题出发进行作文,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这样它的选材范围就广了。但我们切记考试作文有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所以在选材时要选取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内容,特别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化大为小,将大题目化小写细。只有“以小见大”,才利于写出个性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功力,才能将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充分地展示给阅卷老师。

第五,结构别出心裁,首尾精心打造

学生在写作时,谋篇布局要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适当地对文章的结构做些“表面包装”,比如文章的开头加上“题记”,结尾用上“后记”或“尾声”,或全文采用“镜头式”或“小标题”等,无疑会令批阅者刮目相看。

一篇話题作文,配以亮丽新颖的开头和结尾,或令人忍俊不禁,或让人回味无穷,或悬念迭生,以显示出无穷魅力。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管以何种方式开头,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思他人未思,言他人未言,以此切入就会不落俗套。如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可以从父亲一双劳碌的手切入,也可从父亲脸上饱经风霜的皱纹切入。如果从父亲的辛劳写起就显得毫无新意,令人兴味索然。

当然,一篇高质量的作文还需要优美流畅的语言,那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非一日之功。要想在考场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还得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读、多写,练就一身过硬的写作本领。

参考文献:

1.万春.《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

2.黄琼.《话题作文立意须求新》.《话题作文写作技巧例谈》.

3.沈多瑞.《话题作文写作论谈》.

9.以根为话题的作文900字 篇九

父亲的老家在一个小山川,尽管儿时极少回去,但那里有一对可爱的老人,一间古老的祖屋,时常在我梦中出现,也许在幼时早已系下不可磨灭,藕断丝连般的情缘。

每逢过年过节,那往日冷冷清清的古宅就沸腾起来。零九年的八月中旬我也随父母回到那一座座高山古木,一条条石溪小径环绕着的山川。祖父母总是拉着我站在院子里远望四周青山绿树,透过有少许褪色的青铜门,老人伸长着布满皱纹的手指,满眼深情地说:“这是老祖宗生长的地方,这儿的每一寸土,他们都踏过。每一块地,他们都耕过。每一条溪流,他们都践过。在这里伴着这些有感情的过下半生,我们知足了。”

轻轻瞟一眼,祖母的眼里竟泛着泪花,眼光却那么深远,那究竟是望向哪里?远方山上的齿轮草?遥远的山顶上缓缓下流的石溪?还是我永远也不懂的,更遥远的东西?

山川里零零散散地住着十几户人家,夜晚很早就入睡了。我望着大厅墙上的吊古木钟,才刚过八点半。“当当当”的清幽打钟声令我心情有点失落、郁闷。打开内堂的木门,横栓重重地打在木侧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通过窄窄的通道,厨房隐约发出橙黄色的火光。祖父坐在烧柴炕上,正烧着一锅东西。见我来了,忙坐到一侧让出空位。

火光映在祖父那饱经沧桑的脸上,融化了老茧,融化了大半生的艰辛苦楚。他用客家话与我谈起话来。

一样的眼神,一样看得似乎很遥远,遥不可及。

“你们这些子子孙孙出去大城市里闯,见的市面可大咧!”我嘴角微微牵起。

“那停在院子里的叫啥?你爸说那叫小车,还换得挺勤的,上次回来还是辆大货车。”火光在祖父眼珠里,跳跃着。

“我和你祖母这两副老骨头会和这一座座深山里的老祖宗们葬在一起。看到没,那些在山上一个个白色的是老祖宗们的墓。认祖归宗,落叶归根咯。”

那一夜我闻着老家的气味,在老祖宗的守护下彻夜不眠。如今父亲和这座山川养大的孩子们都纷纷离开,去开拓,去闯拼。但是他们的根是这儿的。喝这儿的水,踏这里的土长大的。落叶总要归根,做人不能忘本。

10.以根为题的中考作文 篇十

读诗年少的我,发现美的根本

小时候的我跟随父母游玩过许多地方,大多时候只是拍照和购物。长大一点,在父母的影响下,我开始了读诗。在诗词中,我找到了美的根本。读到了欧阳修的“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时我瞬间想起了随父母游西湖的场景。凤凰山下,微雨初晴,小舟从满是芳草的苏堤下经过。岸上传来隐隐笙歌,或许是笛子吧,也或许是箫,记不真切了。但也已经不重要了。我只记得那时的我才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被自己忽略的美景。从那时起,我开始吵着让父母带我去寻找诗词中的种.种美丽。我们去南京寻找纳兰笔下“燕子矶头红雾月,乌衣巷口绿杨烟”,沧桑的美,去婺源体会蒋杰笔下“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闲适的美。难怪陈与义写下了“客子光阴诗卷,杏花消息雨声中”。

诗我发现美领悟美,是美之根本,是我发现美的根本。

读诗,让我明白做人的根本,

“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毛主席的诗里,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明白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第一颗扣子”该怎么扣。从“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中,我明白了在道义面前当挺身而出的担当。从“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中我明白了身为中华儿女的坚毅。

11.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十一

四处游走的猫:什么话题作文,吓死宝宝了,只能说学弟学妹们挺住!……

牙巴怪兽66:想当年我随手就是几封情书,看遍“四书五经”,读过“琼瑶”“三毛”,学过“凌波微步”,没想到还是败给了话题作文!

娃娃ai雅雅:感觉话题作文还是挺好写的,只要审题立意正确,按照各类文体的基本套路去写,再搞点精彩的描写啊,抒情啊,议论啊,妥妥的就是一篇高分作文。

萌mm奔火星:话题作文可是你们文艺青年的天下耶!

【考纲概述】

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环节,从命题作文到一般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虽然在审题上一步步降低了难度,但同样不可忽视,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特别是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和问题,直接或间接地点明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指引着话题的思想价值取向。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在领会材料意蕴的基础上构思立意。

[范文例举]

美丽的谎言·爱的真相

爱的荆棘丛中开出谎言的玫瑰,请不要摘下它……

——题记

电视剧中最常上演的谎言就是:“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伴随着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神和妈妈转身时面颊上晶莹的泪滴,这个简单的谎言却在不经意之间掳获了所有人的同情和谅解。

谎言,因爱的真相而美丽。

“别担心,我不会有事的。”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4年的“威马逊”超强台风,突如其来的灾难需要勇士们的抗击。无数的抢险官兵,无数的白衣天使明知危险重重,仍毅然告别了亲人,这句简单而温暖的安慰在特定的场景中更显珍贵,更令人动容。

谎言,因爱的真相而美丽。

著名的短篇小说《咸咖啡》描述了一段因谎言而增色的爱情。平凡的男主人公为了吸引备受欢迎的女主人公,在豪华的酒吧里放话:“我要一杯咸咖啡。”正是这句特别的话让女主人公注意到了他。在单独约会时他更是撒了个大谎:“我从小在海边长大,离开故乡之后就爱上了咸咖啡,因为它有大海的味道,有家乡的味道……”这么恋家的男人立即得到了女主人公的好感,交往之后两人便结了婚,相濡以沫五十年。一生之中,每当女人煮咖啡时就会往里面加点盐,因为他喜欢。暮年,男人生命垂危之际,写下了一封遗书后与世长辞。在遗书里,他承认了自己撒的谎,却表示并未因喝一辈子的咸咖啡而后悔:“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再喝一辈子的咸咖啡。”

有谁能拒绝这样一个用一生来维系的谎言呢?不是罗马教廷为了维护统治而固守的日心说,不是希特勒为了上台执政而承诺的自由与和平,不是封建礼教为了扼杀妇女天性而传播的“无才便是德”,那些丑陋的谎言包裹住的真相只是统治者的野心。而诞生在爱的真相上的谎言,却是人间最美丽最珍贵的花朵!

爱的荆棘丛中开出谎言的玫瑰,请不要摘下它……

[范文解析]

本文是以“谎言与真相”为话题写的一篇优秀作文,这一话题似乎人人都有话说,但一般人都会对谎言大加鞭笞,批评谎言对真相的掩盖,对人对事对物的伤害,因为众所周知,谎言是不道德的,是应该批判的。但本文的作者却说,谎言因爱的真相而美丽。细读全文,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反弹琵琶后审题立意的高超。你看,在特大灾难面前,那些勇士简单而温暖的谎言,安慰了他们的家人,在特定的场景更显珍贵而令人动容;《咸咖啡》中的男主人公,则因一段谎言,而使爱情顿时增色。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还注意到观点的辩证:那些丑陋的谎言包裹住的真相只是统治者的野心。而诞生在爱的真相上的谎言,却是人间最美丽、最珍贵的花朵!观点新颖而全面,使得这篇文章在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标题的醒目对比,事例的新颖,行文的严谨,则使这种效果更为突出。

[类文生成]

审题和立意是密切相连的,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先审题后立意,但审题和立意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下面谈四点看法。

化大为小 有些话题作文,范围很大,可以表现多个主题,学生难以把握方向,较难落笔。对这一类话题,可以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来解决难题。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小话题”,转化成具体的人、事、物、理,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缩小话题外延。就是在话题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以增加内涵而缩小外延,使写作内容变得具体明确,便于我们从小处着眼并展开写作。如“希望”这个话题的外延是很广的,可以把话题分割为孩子的希望、家长的希望等,也可转化为一个孩子对素质教育的渴望或对父母理解自己的渴望,也可写父母望子(女)成龙(凤)的心情等。选取自己体验最深的一点来谈,要谈深谈透。

二是扩充话题成句。就是将话题扩充成一句话,从而使话题的范围具体清晰。如“希望”这个话题,可以扩充为“希望是生活的动力”等。

以小见大 有些话题作文,材料比较具体,话题范围较小,学生如果着眼于一景一物或一事一理,则思维难以拓展,不好下笔。此时,需要大胆链接,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拓展思路。如“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小,可如果就事论事,思路就会很狭窄,显得没有深度。可以把这个话题与社会人生等联系起来,谈出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主旨。如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切入,谈人的自律、素养、责任心在事业成就和社会繁荣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从“社会分工不同,个人必须各司其职”角度切入,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虚实互化 有的作文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据“实”写来,就事论事,不但思路拓展不开,而且立意层次较低。但是,在立意时如果化实为虚,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中心,就可以迅速地打开思路。如山东高考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在审题立意时,可以运用“虚实互化”法,抓住话题中“春”代表着希望和机遇,“草”表面上是弱势的,但“草”的绿代表了希望,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有希望,“自”则有顽强追求的意味,“青”描述的是一种结果,可以理解为成功了或者目标实现了。这类作文一是从实际意义上思考,二是从比喻义和引申义上思考。

联系时代 高考话题作文的命题者,往往站在时代的前沿,赋予题目时代的特点。审题时联系当前社会热点,也会找到最佳立意点。如高考作文话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世界需要你”、“情有独钟”、“回到原点”、“怕或不怕”等,它们都是富有时代特色的。联系时代特色来审题,可使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更快,主旨把握更准。

12.浅谈初中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 篇十二

话题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具体事物为话题, 另一类是以抽象事物为话题。两者都给了学生最广阔的空间, 真正能体现内容开放、形式开放、体裁开放。而要真正写好话题作文, 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准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话题作文大都没有设置审题的障碍, 写作时比较容易切入。但这种“无障碍”又使得一些学生容易忽略审题, 有的把话题当做文章题目, 没有新意;有的随心写, 根本不考虑话题的范围以至于背离了主题……凡此种种, 要写好话题作文, 不仅要对话题的内涵和外延细心推敲, 还要对所给材料或提示语进行斟酌, 因为这些材料和提示语不仅是对写作思路的引导和启发, 也往往是对话题的一些暗示、要求或限制。所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 教师应精心指导学生审题。

二、拟题新

常言道:“秧好一半谷,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若有一双漂亮的“眼睛”, 读者就会被深深地吸引。因此, 拟题应着眼于一个“新”字, 力求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 让人有一看为之震撼的感觉, 切忌普通化, 落入俗套。从立意上来讲, 要“宽窄适度”“量体裁衣”, 要使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那话题作文又如何使标题吸引人呢?

1.巧用修辞来增强感染力, 用比喻义把意思生动鲜明地表达出来。如《我渴望妈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 简洁含蓄, 富有深意。

2.善用引用。 (1) 引用古典诗词来做题目有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用它们做题目一是不落俗套, 二是富有亲切感, 能引起读者的情趣。 (2)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 一些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 引用歌名或歌词做文章的标题, 既活泼风趣, 又能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

让作文标题新颖、能吸引读者, 当然不止这两种方法。但是, 我们要注意不管用哪种方法, 都要讲究“新”, 若能考虑到这些方面, 必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三、选题准

话题作文一般不限文体, 目的在于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裁, 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选择便于自己抒写的文体, 能够展现才情, 张扬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就没有文体。一些学生误解了这个“文体不限”的含义, 写出来的话题作文“四不像”, 记叙文不像记叙文, 议论文不像议论文, 散文不像散文。因此在写这类文章时, 指导学生下笔前先确定好文体, 然后再依着该文体的基本要素往下写。

四、选材准

文体确立后, 还要注意准确恰当地选材。一些学生写作文时不精心选材, 要么选材宽泛, 只是一些表面感觉, 写得笼统, 不具体、不深刻、不真实, 没有精彩的场面、感人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 整篇文章内容空泛、干瘪, 没有感人的力量。中学生作文的选材, 要善于以小见大, 化虚为实, 写我们周围的小人物、小事情、小场景, 曲径通幽, 以此达到反映时代变化的目的。

五、立意准

要立意准确, 一要做到文章表达的主旨是积极健康的, 不能总是“苦啊愁的”, 给人一种心情沉重的感觉。二要有创新, 对于同一事物, 要善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如以“0”为话题, 对“0”的理解可以宽泛一些, 既可以把它看做是数字, 也可把它看做是圆形, 还可以表示一家人团圆或事情圆满结束等, 并由此展开联想和想象。同一个话题, 可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 这些形式新颖别致之作, 可得到他人的好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事事知晓, 善于表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独特眼力, 以此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

六、表意准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是作者抒发情感, 抒写心意的重要手段。要做到文笔流畅、生动感人, 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指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篇目, 积累一些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言, 不仅要用准, 而且要用出新意。

13.中考话题作文常见的几个误区 篇十三

一、误把“话题”当“题目”

“话题”与“题目”, 二者既相关却又有不同。“话题”是所限定的写作范围, 是进行思维的中心点, 往往内容都比较宽泛, 涉及面比较广。因此, 话题作文常常要求考生自拟题目。可是许多考生却直接用话题来命题。如要求以“幸福”为话题, 学生的作文题就是《幸福》。因为材料给的是一个话题, 也就是说, 题目都比较大, 学生不易把握, 往往难以下笔, 写出的作文也就空泛无物。所以, 考生应在话题的范围内自拟一个符合选材内容的更小更新的题目。如以“幸福”为话题, 就可以拟《我和幸福有个约定》、《别让幸福擦肩而过》、《缝在衣服上的爱》、《幸福的滋味》、《拒绝幸福的“侵蚀”》等。

二、误把“文体不限”当“没有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有“文体不限”的要求, 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只是放宽了对文体的限制, 给考生提供了选体的自由。其实, 同一个话题的作文, 学生的生活实践不同, 立意与选材上的不同, 写出来的文章体裁也肯定各不相同, 如同样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有写成议论文的, 有写成记叙文的, 也有写成夹叙夹议的抒情散文, 甚至有的写成了说明文的。但对个体考生而言, 一旦选定了某一种文体, 就必须按这一文体去行文, 不能不管文体, 信马由缰, 切忌写成“四不像”文章。一般来说, 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 如果擅长写记叙文, 在记人叙事中必须体现记叙文的六要素;如果擅长写议论文, 在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中, 要有鲜明、正确的观点, 要有充分有力的论据, 如果擅长写说明文, 就要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准确使用语言。总之, 写什么必须是什么, 写什么必须像什么。

三、不扣话题, 若即若离

“围绕话题”是话题作文的唯一限制。能否紧扣话题、突出主旨是评卷老师紧抓不放的。由于有的考生对其置之不理, 考卷中便出现了不少不符话题的离题之作:

1. 任意扩大话题的外延, 写似是而非的内容。如有的考生将“感激”写成“感动”。

2. 整体偏离。指文章内容全部没有落实题目要求, 比如, 题目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作, 有的考生拟题“要做个诚实的人”, 全文大谈诚实, 忽略了“诚信”中“守信”的意思。

3. 部分脱轨。即行文中出现离心句、离心段, 使得部分内容偏离题旨和文章中心。比如《我关注“神舟”八号飞船升空》一文, 记叙“我”全天守候在电视机旁关注飞船的情况, 中间写母亲教育“我”不要因此耽误学习, 顺势写“我”以前痴迷于电视导致学习退步的经历, 结尾又写“我”看飞船而感到自豪一事。文中插入“影响学习”的一段就偏离了题旨。

造成偏离题旨的原因, 主要是写作时审题不准, 错误地理解了题意。比如以“责任”为话题作文, 你若将它等同于“任务”, 就会写别人“指定”你担任的工作, 而不是写自己“应尽”的职责。曲解题意, 写作就极容易离题。其次是扣题写作和围绕中心写作的意识不强, 写作时随意性大。特别是话题作文, 不要以为只要把写作内容锁定在话题范围之内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 符合话题理所应当, 扣住自己拟定的文题写作也很重要。三是没有掌握一定的点题方法。比如有的同学重视开头点题而忽视结尾扣题, 结果在中间部分跑了题。

四、选材贪大求全, 内容空泛

考场作文大多有字数限制, 其容量极为有限。有的同学往往忽视这一点, 想在自己的作文中装进尽可能“丰富”的材料, 尽可能“全面”的观点, 尽可能“充分”的感情, 想要面面俱到, 结果是面面不到。如有关“环保”的话题, 有的同学既想谈环境污染的愈演愈烈, 又想谈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 还想谈环保的措施, 最后还不忘呼吁人们都要提高环保的意识, 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在有限的篇幅内, 怎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谈得清, 谈得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已。平时学生作文的选材常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忌“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文章主题集中突出才有“冲击力”, 可有些学生贪大求全, 面面俱到, 搞“多头并进”, 这样反而费力不讨好。例如, 以“朋友”为话题写作, 有的同学把家庭、学校、社会, 人类、物类各种“朋友”, 凡感兴趣的一股脑塞进作文;写“与——对话”, 有些学生则海阔天空, 闲聊瞎侃。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对文体把握随意性大。写成“临界文”或“四不像”。因此, 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在命题范围内, 通过对纷繁的生活表征和积淀的审美印象进行盘点, 并与内心的创造冲动印证, 精准地确立自己要表达的主题, 做到心无旁骛, 思绪不外驰, 确保文章主题鲜明、集中、突出。

2. 忌“顺手牵羊”不作深究。

话题作文取材立意空间广。往往想写、可写的东西很多, 不少学生消除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 却又容易犯“鱼目混珠”的失误。例如, 以“亲情”话题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能反映亲情的人和事多如牛毛, 有的学生不能从“真、新、深、独”的要求出发, 通过反复比较, 精心思考选取典型材料, 而是信手拈来一个, 以为符合题意就行, 如此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是平浅之作。因此, 教师要提醒学生消除这种作文时的懒惰心理和草率态度, 鼓励学生工于构思、勇于创造。

3. 忌“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中学生写话题作文, 提倡“开口”小, 以小见大, 这样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但不少学生选材立意时就事论事, 以小见“小”, 不能做到言近而意远, 题浅而旨深。例如, 以“幸福”为话题写作, 不少学生避重就轻, 少惹麻烦, 选取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表现自己对“幸福”的感受, 认为这样稳实可靠, 而忽视对“小事”本身的裁剪与挖掘。这种无视生活的普遍意义、本质意义, 缺少对人类自身深切关注的写作习惯, 断然不足取。

14.揭开话题作文的神秘面纱 篇十四

话题作文是在命题作文、供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几十年之后出现的。它自1999年面世以来,以其较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较为自由的写作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考场上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时代气息浓郁的佳作。但它为考生提供的是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是开放和限制的统一,而且随着实际操作中出现的“话题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以至宿构、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对它的限制逐渐增强。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到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20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全国Ⅰ﹚”,2005年的“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全国Ⅰ﹚,2006年的“雕琢心中的天使”(广东),2007年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可以看出对话题作文的限制是越来越多了。话题作文的这一发展趋势,意味着不重审题,信马由缰,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学会辩证思考,理性的把握话题。那么如何揭开话题作文神秘面纱,写好话题作文呢?

第一,审题的明确性。

审题明确是考试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些话题,如“诚信”,其概念的内涵与层面比较单一,概念易明确,但像“财富”这一话题,其内涵与外延比较丰富,就需要分解概念,在话题转化上下功夫,话题转化是作文成功的前提。话题的转换有两个关键:

首先是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话题作文要求之一是内容具体。一篇文章能够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一篇好文章,说不清道不明就不是好文章。“化大为小”是指作文题目或作文范围大,写作时宜从内容具体的小的事物入手,写出属于你的那一个。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如“财富”这一话题,“化大为小”后内容如图所示:

通过“化大为小”,就可以选择确立写作的内容了,如“知识,我最可宝贵的财富”,“贫穷,我最珍贵的财富”,这样写往往中心明确,内容具体。

其次是化虚为实。一些作文题目或话题看起来颇为抽象,如“成熟”、“思念”、“诚信”等,如果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内容往往会很空洞。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对此话题,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之成为直观可感的形象。如“思念”话题这样写到:“思念是远方游子那价抵万金的一封家书,是老华侨那视若珍璧的一包乡井土;思念是银河上的那座鹊桥,是举家团圆时桌边空着的那张座椅;思念是白发老母一遍遍默念儿女的名字,是躬着腰的父亲一遍遍擦拭装着儿女照片的相框……”恰当的运用这种手法,能使抽象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第二,立意的深刻性。

“意”是文章的灵魂。古人曾说过:“意犹帅也。”这就是强调立意的重要性。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写记叙文,应着眼于对人物思想品质、精神世界和事件的影响的挖掘;写议论文,应透过表象,抓住问题的核心,探讨事物的内在属性。作文立意要注意道德导向:倡导助人,倡导关爱,倡导文明,倡导善心。爱讲实话,就讲人间真情;会编故事,就颂人间真善美;敢发议论,就崇尚高尚,痛斥邪恶;面对爱的表白,要选择理智;面对乞讨的残疾人怀中直喊“渴”的女孩,我选择给她买水;面对后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由选择冷漠到选择叫她一声“妈”。

要做到立意深刻,必须求“新”,求“深”。求“新”指的是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启动开放思维、批判思维、求异思维,我们的文章才会出现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请看下列创新观点实例:①由“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想到“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②由“开卷有益”想到“开卷未必有益”;③由“酒好不怕巷子深”想到“酒好也怕巷子深”;④由“树大招风”想到“先声夺人”;⑤由“怀疑生智慧”想到“笃信能移山”;⑥由“三思而后行”想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求“深”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挖掘客观事物的深远含义,写出自己的独特的看法,独特的感受,独立的思想。如“财富”话题,一些同学立意不深的原因是局限于物质财富,囿于自我的狭小的天地,停留在健康与家庭、荣誉与幸福上。而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如“奉献,我最大的精神财富”,“苦难是一笔财富”。再如中国加入WTO,外国货严重冲击中国市场,有人惊呼“狼来了”,要求以此为话题作文。对此大多数人考虑的是怎样“对付狼”,从“准备猎枪,与狼斗争”的角度立意,但有的同学从“与其谈狼色变,不如与狼共舞”的角度立意,就具有时代性、前瞻性、深刻性。

第三,选材的新颖性。

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能使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陈旧平庸的材料则使人心生厌烦,不愿卒读。如写《不寻常的考试》,不少学生的材料总离不开正在参加的考试或以前的某次考试,淡而无味;又如写《尝试》,不是写“尝试骑自行车”,就是写“尝试烧饭”。再如写“财富”话题,不是着眼金钱,就是着眼财物;不是写个人“健康”,就是写拥有完整的“家庭”。选材的平淡肤浅必然会影响到立意肤浅,因此话题作文的材料必须新颖。例如“心灵的选择”话题,可以写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得与失,利与害,情与理,情与法,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鄙……如有的同学写解放军战士在抗洪抢险中舍己救人的生死抉择,化工厂厂长在利润与环保之间找到最佳方案,肇事司机逃离现场又回头把撞伤的孩子送进医院,代买彩票中奖送还给毫不知情的主人,受骗者把准备甩出的假币收回来撕的粉碎,填报志愿是奉父母之命还是自己选择,在填报母亲姓名时生母与后妈两个好妈妈填上那一个,好朋友偷人家的钱要不要举报,爸爸破产了“二奶”跑了老爸回头我要不要原谅他,当记者的妈妈写信告诉女儿一个共产党员要作什么样的选择……这些选材都非常新颖。

第四,形式的多样性。

话题作文设计的一个用意就是让学生能够选择和运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体,这就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的空间。逻辑思维占优,论辩能力强的,可选写议论文;想象力丰富,可以写小小说、寓言、童话等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感情充沛、文采不错的,可选写散文;还有书信、日记、多幕剧、报告等形式。这几年高考,作文形式明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许多佳作,如2002年高考作文议论散文《凭心灵选择》,记叙散文《父爱“二十三”》,小小说《弃婴》、《〈小重山〉后的选择》,书信《给妈妈的一封信》,诊断报告《关于心理选择障碍症的报告》,童话《一滴水的选择》,小标题式的散文《选择中华魂》等;2004年全国卷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话题的寓言《三只蛹的命运》,话剧《堂·吉诃德:骑士——我的理想》,故事新编《悟空三打白骨精》,想象作文《桃花源祭——不听智者之言的悲剧》等;2005年广东卷“纪念”话题的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写的《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福建卷序号标题式的《晶莹雪寂寞林(一、大家闺秀篇,二、泪水长流篇,三、合篇)》,2005年湖南卷“跑的体验”话题的题记加小标题式的《那鱼那鹰那人》等,都是新形式,都获得了高分。因此在平时作文,要注意加强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的训练。

15.以根为话题的作文900字 篇十五

冯友兰先生说过,西方文明是海洋性文明,正如那爱琴海边的碧海长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则是大陆性文明,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是东方传统观念造就的,它的代表就是孔子。仁义、忠孝、中庸的观念已融入了炎黄民族之魂。

的确,孔子在两千年的时空里把中国变成了一棵沉稳牢固的大树,但这稳重而保守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他把信而好古作为对道德的理解,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极为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招收弟子,因材施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灵魂工程师。他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心目中的发展,并非江河般恣肆的流动,而是如树木生长,是一种稳健的发展,一种悄无声息的过程,这无疑不是迂腐,而是智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掠去,孔子心目中的中国却并非完全如他所愿,在历代君主封建统治的无耻利用下,他被长久地供奉在祠堂中,日渐衰老,萎靡代替了当初的矍铄。中华民族迎来了黑暗的百年。风雨如磐过后,一场运动把孔子当作替罪羊,大殿被捣毁,柱间露出了鲜红的檀木。然而,历史是公证的,他证明了孔学之于中国,正如树木之于根。缺了这份人性,这份理智,中国就越发迷失。

百年的殖民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夺去文化,这一点,孔子居功至伟。当古埃及文明已成了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文明已成了地下尘封绝缘的印记,中国这棵参天大树,喷涌给世界的仍是生机和活力。

今天的中国,枝干挺拔的仍是当初的潇洒,花和叶仍是当初的繁茂。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华夏民族已明白了自己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何去何从。

16.以根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六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17.小议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篇十七

关键词:话题作文;审题

话题作文是中考常出现的作文题之一。考生面对此类作文题往往无从下手,我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

一、培养学生学会研究话题前的话语

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话,这些话,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撩拨我们的写作激情。可别小看这些话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对此引起重视。

1.看“话语”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如:“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请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作文。话题前的语句其实为“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一话题指明了选材范围。

2.看“话语”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如“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多么精彩!”请以“精彩”为话题作文。话题前的语句实则点明了“精彩”的内涵——美丽、奋发、健康等,为我们指明了立意的方向。

3.看“话语”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当然以上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割裂的,而是联系的、统一的。这里把它们分开来说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旨在告诉同学们审题时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审好题就不会出现不切题和离题。

如:2008年黔南州中考作文,话题“欣赏”,其提示语是:“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事:两个妈妈聊天,都希望对方欣赏自己的孩子,却忘了应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同学取得了进步,期待你的赞许,你却默然以对……人们总是太吝啬对别人的欣赏。”“其实,欣赏的力量事神奇的。有了欣赏,即使平凡的山水、野花小草,也可以悦人耳目;简单言行,淡淡情意,也能暖人心。”

从这段提示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命题式”的话题作文:①表现的主题:就是对人、事、景赞扬。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你或为大家做了好事,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可为,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别人的肯定或认可。②“欣赏”有很多方式:点头、微笑、直接用语言表达等等。③选材范围:可以抒写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描写自然,可以感悟人生。如:欣赏多彩的生活,欣赏美妙的四季。④应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培养学生学会化大为小,化意为象

作文的命题者在出题时常常运用宏博思维,使拟出的话题范围非常宽泛,意义也比较抽象,这就要求应试者审题时有一个“化大为小,化意为象”的过程,运用精细思维,对话题进行限制、切分、细化等技术处理,点燃思想火花,拓展审题思路,然后从一个较细的角度切入,拟出题目,开始作文。那么话题作文审题时如何“化大为小,化意为象”呢?下列方法不妨一试。

1.对话题进行分类。如:以“美”为话题作文,审题时,对“美”进行分类处理。“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自然美是客观世界自然物的美,常表现在形态美、色彩美、声音美、综合美等几个方面。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除自然美之外其他社会现象的美,如人的美、劳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等。如进一步细化“人的美”又可分为人体美、人的语言美、人的思想(品格、情操、才华)美等几个小类。如此分类,思路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具体,自感角度众多,切入容易,写好作文已具备一个良好的开端。

2.对话题进行限制。这是在话题前加上修饰限制成分来不断丰富和扩大概念内涵、细化话题的一种审题方法。如以“起点”为作文的内容范围写一篇话题作文,就可在“起点”前通过增加修饰限制成分的方式来达到细化切入的目的。如“旅行的起點”“人生的起点”“事业的起点”“学习的起点”“长跑的起点”……有了这样的思路,再深入下去,便会有进一步的收获,如“车站、码头、空港是旅行的起点,出生是人生的起点,参加工作是事业的起点,入学启蒙是学习的起点,起跑线是长跑的起点……”

3.将话题与其相关的事物交叉在一起。如以“读书”为题作文,可利用这一方式拟出一些范围较小的题目,如“读书与做人”“读书与审美”“读书与作文”“读书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读书与工作”“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等。

上一篇:2024年共青团员自我鉴定下一篇:辅导员留学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