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好吗(精选12篇)
1.中国传媒大学好吗 篇一
中国传媒大学55年校庆
地点:人民大会堂
序幕:1.交响乐《乡村骑士》序曲(鉴于我校现状,可由管乐团和合唱团同台进行序幕表
演,表演曲目最好恢弘,大气,以抒情慢板为主)。
2.《乡村骑士》后紧接演奏《北京喜讯到边疆》(此曲为欢快快板,可以引起观众的兴奋感)。
开场:1.以一段传媒大学的视频作为开场白,展示了传媒大学的方方面面。
2.视频过后是舞蹈《春潮》。
3.舞蹈过后,主持人上场(白岩松、管彤、鲁健、胡蝶、曹涤非、春妮,均为传媒
大学校友)。强大的校友主持人阵容,直接的引发了在场师生的自豪感。
4.主持人介绍社会各界校友,并欢迎各级校友、老师、同学们的到来。晚会正式开始:由于视频上没有明确的给出章节,所以我大致的根据节目内容分了一下
章节。
一.歌唱祖国
1.朗诵《祖国 一首唱不完的恋歌》
表演者:各级校友
2.以一段展示祖国各地风光的视频串联朗诵和下一个节目:歌曲《国泰民安》演唱:吕继宏(有伴舞)
在演唱的同时,视频仍在不断播放。
3.主持人上台介绍传媒大学历史,并引出下一章节。
二.祝福母校
1.相声《为您放歌》
表演者:冯巩等
2.歌曲《木棉花开》
演唱:汤灿
3.相声《金秋的祝福》
表演者:朱时茂、陈佩斯
4.歌曲《饮酒歌》
演唱:教师
5.播放社会各界世界各地校友给母校的祝福。
6.朗诵《我们的呼号》
表演者:各级校友(均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播报员)
二.思念母校
该章节以组歌形式呈现,演唱者均为传媒大学各级校友,体现校友对母校的思念。歌曲有《十月阳光》、《故乡是北京》、《好大一棵树》、《奔跑》、《宁夏》、《同桌的你》。
三.青春校园
先以毕福剑的小品《老毕的爱》开头,后面为组歌演唱,演唱者均为传媒大学在校生,体现了现在传媒大学的朝气和活力。歌曲有《我来广院那一年》、《如果我也有一个小孩》、《西湖恋》、《中国话》,值得一提的是这几首歌都是传媒大学学生自己创作的原创歌曲。
四.师恩难忘
1.影视配音
表演者:各级校友
2.舞蹈《天唱》
表演者:在校生
3.歌曲《感谢你》
表演者:毛宁
4.访谈《师恩难忘》
参与者:各级校友
请到社会各界人士,讲述自己与学校、老师的故事,并向老师献花。
献花的同时由合唱团演唱歌曲《永远的诉说》(晚会达到高潮)
5.播放校友贺词,主持人引出下一章节
五.传媒发展
1.播放中国传媒业发展的视频
2.朗诵《中国的声音》
3.歌曲《when you believe》
4.歌曲《让我们舞起来》
表演者:宋祖英
5.校歌《年轻的白杨》
演唱:合唱团及现场全体观众
主持人在歌曲中宣布晚会到此结束。
个人感悟:由于传媒大学专业的特殊性,其校庆的演出阵容,演出规模可以说在国内大学里是首屈一指。考虑到我校校友去向和艺术发展现状,我们不能做到像传媒大学一样的豪华演出阵容,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传媒大学专业的演出环节,尤其是几个点睛之笔,比如做一个校友访谈节目,把各个章节用视频的方式串联起来等。这就是我对传媒大学校庆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对我校的校庆活动有所帮助!祝我校校庆活动圆满成功!
2.中国传媒大学好吗 篇二
“白杨情•中国梦”校庆晩会1954—2014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致辞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致辞荷兰格罗〒根大学校长波佩玛致辞风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致辞中国传媒大学60周年"白杨情•中国梦”校庆晚会于2014年9月20曰晚在中国传媒大学操场上隆重举行。各级校友、在校师生、离退休校领导和老教授齐聚一堂为母校共贺生辰。相关国家部委、媒体机构、行业组织及兄弟院校领导出席盛会。这是一场回顾中国传媒大学光辉历史、激励当下师生奋进向前、展望中国传媒大学未来的晚会。陈文申书记在晚会开场时说, “从国内传媒名校到国际传媒名校, 这巨大的变化, 凝聚着几代中传人的汗水”, 而这些变化的创造者, 不仅有夺得“主干学科排名第一”等荣誉的师生, 更有在"立德、敬业、博学、竞先”校训激励下, 在传媒一线奋斗着的无数校友。苏志武校长在致辞中表示, 中国传媒大学从一所行业院校发展为国际知名的传媒院校, 面向未来, 将会进一步加快国际传媒院校建设的脚步, “为提升国家传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建立现代传播体系贡献力量, 为建设文化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思想引擎’’。王恩哥院士代表广大兄弟院校“衷心祝愿中国传媒大学再谱新篇";波佩玛教授称赞中国传媒大学“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 恐怕没有一所学校能与之相比”;刘长乐先生代表校友祝福母校再创辉煌;黃宏先生作为家长代表表示了对学校培养更多优秀传媒人才的希冀。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
3.中国传媒大学好吗 篇三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联合实习项目——2009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人物造型方向毕业秀于5月17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绿地“核桃林”隆重上演,16位学生的48件服装设计作品被精心编排,倾情演绎,一场融合创意与时尚、别开生面的视觉饕餮盛宴精彩呈现。
本次毕业秀以“谜”为主题,依据学生的作品风格及创作理念被分为四大板块加以诠释,分别为“谜·溯”、“谜·梦”、“谜·真”和“谜·戏”。设计作品主题丰富、创作手段不拘一格,舞美特效绚丽悦目,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震撼。
本次毕业服装秀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联合实习的品牌项目,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此活动充分发挥了中国传媒大学各学科的资源优势,除走秀服装外,活动策划与执行、舞台美术、现场播录等工作亦在教师指导下由文编、灯光、录音等专业学生通力完成,联合实习项目增进了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与横向交流,同时也为学生搭建起从校园起跑社会的实践平台。本次毕业服装秀再次诚邀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倾情加盟演绎,她们高水平的展演技巧将本次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两大高校强强联合,更加有效地推动联合实习项目的顺利开展,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张玲)
4.2014中国传媒大学考博简章 篇四
四、报名时间
网报时间:2014年2月25日10:00—2014年3月10日16:00。
五、报名程序
3.网上缴纳报名费200元。
4.网上缴费成功后,考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5.打印《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并签字。
6.查看审核结果:3月12日。
六、现场报到时间:2014年3月20日8:30-11:30,13:30-17:00。
七、现场报到程序如下:
1.查验考生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
2.资格审查:硕士学位证书原件
3.提交相关材料复印件(装订顺序如下)
①《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通过报名系统打印),本人签字;
②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正反两面复印在一页纸上);③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图像采集并打印准考证。
八、考试方式
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1.初试为笔试。
外国语科目考试时,正式开考前15分钟禁止入场。
九、考试时间:
1.初试:2014年3月22日、3月23日、3月24日;
科目具体考试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2.复试:2014年4月下旬,复试具体时间、安排及复试录取办法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上另行公布。
考生可于4月上旬,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上查询初试成绩及复试分数线。凡达到我校规定的复试分数线且资格复审合格的考生均可参加复试。
十、进入复试的考生需要提交的材料:
相关表格必须到我校研招网常用下载专栏下载统一的模板,并按照要求填写。
●以下是所有类型考生都需提交的材料:
①《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复试阶段)》(通过研究生招生网打印)
②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
②专家推荐书两份(两份不得雷同)
③科研情况表
④入学后的科研设想
⑤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以下是已获硕士学位考生还需提交的材料:
⑥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档案人事部门或研究生培养部门盖章)
⑦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档案人事部门盖章或研究生培养部门盖章)⑧硕士学位论文全文
5.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①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北院44号楼五层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收邮编:100024
5.中国传媒大学编导考试全记录 篇五
一、笔试:
中国传媒大学比较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编导专业,本专对考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要求是很严格的。所以在专业考试时,第一关就是统一安排的文化课知识笔试。笔试内容是高中文化课中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
二、面试:
面试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形象气质,分三个部分: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主要是要给考官留下第一印象,所谓直观印象。在短暂的接触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自我介绍是唯一的通过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所以,一定要花时间精心设计自己的出场方式,这会给后面的各环节打下基础。介绍的内容只是让老师尽快了解自己,于是姓名、个性、专业爱好及学习的状况与水准是应有的内容;形式上没有什么定式,语言要流畅自然。老师往往从这一环节了解和发现考生的创造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个性。要注意的是时间不要太长,说清楚问题就好。
还有,在这个环节上还要注意自己的外表。尽管不可以貌取人,但同时衣着打扮往往体现了考生的艺术品位与取向,而且有助于表达精神面貌,所以也是一个考察的方面。对于艺术类的考生,面试中一个人由仪态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是很重要的。考生应该注意着装大方得体,符合学生的身份,不要过于成熟化、职业化,也不要过于花里胡哨或夸张前卫,要体现出一个年轻学子的健康、青春的风貌。至于是否化妆,也没有一定要求,只看把握是否适度。女生可以略施淡妆,但是最好不要浓妆艳抹;男生也应该整齐庄重,不要奇装异服,发型夸张,乱带饰物。
2、特长展示(演唱、演奏、舞蹈、命题讲故事任选一项)
特长展示中考官要了解考生对艺术的学习与掌握情况。有的考生对“特长展示”怀有畏惧心理,以为对艺术水准会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认为这样的考试环节很复杂。其实写得越复杂的,考起来并不见得难,写得简单的,反而不容易搞清具体内容和要求。当然我们希望考生能有很高的艺术素质,在艺术方面有相对深入的学习。特别是有的艺术素质与天赋很有关系,如有的人天生把握不了节奏,唱歌跑调等等,而且由于将来工作需要对艺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所以希望考生对艺术有一定的掌握。但是编导毕竟不是演员,将来要从事的也不是某艺术门类的专门创作,何况进校后还有一些相关课程的学习,所以并不可怕。我们也知道艺术门类很多,所以考生可以在“吹拉弹唱舞”等等任何一方面进行展示。对演唱、演奏、舞蹈者,不一定嗓音有多好、技巧有多高,但乐感体现要好;对文学爱好者我们设计了命题讲故事,以展示创作能力(现场抽题,有至少5分钟的准备时间),其他如表演、美术特长及爱好的考生实际上学校也是欢迎的。要注意展示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以能较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优势为准,一般不超过5分钟为好,另请自带乐器(钢琴除外)、伴奏带、考级证书、优秀学生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作品和证书。不过还要提醒考生,说是“简单的特长展示”,也不能太简单:曾有一个考生弹了不到15秒的钢琴,然后说因为简章上要求“简单”,就没有再多准备。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3、回答考官提问
回答考官提问要是更进一步了解对专业或相关知识的掌握面及程度,其次考察考生的应对能力、考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也许还能判断考生的性格。考官提问的范围很广,有时是问一些相关的学习情况,如对课本中涉及的文艺作品阅读情况的了解;有时问一些文艺小常识,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一些书籍来充实自己。可以放心的是,考虑到现在的高中生的学习紧张,问题不会太难。回答问题时要放松心情,放松的关键在于专心,没有了杂念才会真正消除紧张的感觉。要落落大方,知道的就回答,不知道也不能勉强。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各类艺术都精通了解,因此,遇上难题甚至完全不知道、没有听说过的知识是很常见的。如果遇上了这种情况,首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紧张,那样只会脑子里一片空白,把后面弄得更糟。在冷静地听好老师的问题的同时,找到绕过这次发问并且把谈话进行下去的方法,比较理想的问答是考生逐渐采取主动,把话题引向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中,从而成功地展现自己的长处。如当被问到不知道的作者时,可以坦白地告诉老师你对他并不了解,但是你最钟情另一位作家的作品,然后谈一谈你对后者的理解和感受。在一般情况下,老师是不会继续为难考生的。而且现在的老师大多比较开明,你甚至可以跟他们交流对流行歌手的看法。
并不是说每一个问题都答上来就可以得满分,也不能说答不上来就彻底没有希望。老师要看的是考生有没有从事未来职业的潜力。对每个考生来说,问题不会是完全一样或同等程度;因为考官常常会根据考生的回答引导出后续问题,或即兴地问一些问题,所以在不同的考生中会有不同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考生需要相信的是,考官是专家,不会为难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不要太
罗嗦,也不能太简单,以言之有物、能抓住重要矛盾、条理清晰、反应敏捷、表达流畅为好。
6.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成绩查询 篇六
一、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系统已开通,网址:yz.cuc.edu.cn/yzbwlfw/SSCJ.aspx
二、如考生仍对成绩有异议,可向我校提出复核申请。
1.申请时间:
202月21日10:00――2月22日16:00.逾期不再受理。
2.申请复核方式:
通过中国传媒大学研招网进行网上申请(网址同成绩查询)。
3.复核结果于2月26日后反馈,请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研招网通知。
4.根据教育部及北京市相关规定,考生本人不得查阅答卷,由学校委派专人进行复核。复核仅限漏判、加分错误、登分环节,不重新阅卷。
三、我校为国家统一划线招生单位(非自主划线单位),国家复试分数线约3月中下旬公布(具体以教育部公布时间为准)。我校各招生专业复试分数线将在国家复试分数线公布之后划定,此前不接待预测分数线的`咨询。复试分数线将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发布,通过我校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环节,我校不再以其他方式通知考生。
四、具体复试办法、时间等均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公布,请考生留意。
7.中国传媒大学好吗 篇七
2014年12月26日, 2013-2014年度BIRTV奖学奖教金在中国传媒大学理工学部表彰大会上颁发。BIRTV组委会秘书长、中广国际总公司总经理助理金英为获奖的老师和同学颁奖并致词。
BIRTV奖学奖教金在传媒大学设立5年来, 已经有超过百名老师和同学获奖, 为传媒大学提供优质教学实践平台, 为老师和同学搭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平台的愿景已经初步实现。多年来, 很多同学参与了展览会的各项活动和工作, 在开阔眼界和获取信息的同时, 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BIRTV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同学认识到社会实践在大学期间的重要性, 通过社会实践检验自己的学习, 了解社会的需求, 调整自己的目标, 做到学以致用。
8.中国传媒大学好吗 篇八
1.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
出版活动都要接受出版行政管理。这里讲的出版活动,不 包括( )。
A.出版物的出版
B.出版物的印制或者复制
C.出版物的进口
D.出版物的交换赠阅
2.我国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 )。
A.登记制
B.审批制
C.保证金制
D.登记备案制
3.对出版物的管理不包括以下内容:( )。
A.出版物只能由出版单位出版
B.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
C.出版单位实行财务审计制
D.出版物不得载有禁止内容
4.对出版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包括( )。
A.出版单位法人制
B.年度出版计划与重大选题备案制
C.出版单位年检报告制
D.出版单位利润上缴制
5.图书版本记录不包括以下项目:( )。
A.书名(或者图片名)
B.著作者(或绘制者)、编辑者、翻译者的姓名(或笔名、 单位名称)
C.著作者通讯地址及电子邮箱
D.出版者、印刷者和发行者的名称
E.出版年月、版次、印次、印数
6.与图书相比,期刊最基本的特点是:( )。
A.系统性较强
B.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强
C.有固定名称,按顺序编号连续出版
D.开本较大
7.书刊版心的主要组成成分不包括( )。
A.文字
B.图表
C.天头和地脚
D.间空和线条
8.下列关于出版物总发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总发行的销售形式主要是批发和零售
B.一种出版物的总发行权只能由一个单位拥有
C.总发行是指总发行单位统一包销出版物
D.大型出版物零售单位也是总发行的销售对象
9.出版物从出版单位到达消费者手中通常需要经过的环节 不包括( )。
A.回款
B.批发
C.零售
D.总发行
10.下列表述中,没有错误的是( )。
A.编辑在处理上级领导机关提供的法律法规和文件汇编
书稿时,由于不需要也不能对法律条文做任何改动,所 以不需要通读全稿。
B.书稿复审应当审读全部稿件。
C.因时间仓促,书稿三审无法达到规定要求,可以在审读 校样时再进一步修改。
D.在出版社终校时,作者同时审阅另打印的一份校样并进 行了修改,编辑或校对人员应将作者修改的内容全部 誊抄到终校样上,并仔细核对,防止遗漏。
11.编辑工作者不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 )。
A.文化产品的设计师
B.文化成果的发掘者
C.知识产权的所有者
D.文化传播的把关人
12.开展现代出版活动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
A.形成出版产品的物质资源
B.出版人力资源
C.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
D.形成出版产品的精神资源
13.下列关于出版物属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出版物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
B.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内容构成
C.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的物质产品属性表现为商品 属性
14.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用来查找汉字古义及古文字形体的 是( )。
A.《辞海》
B.《辞源》
C.《说文解字》
D.《康熙字典》
15.某种图书定价40元,共印10000册,若以65%的发 行折扣率全部售完,则该书的造货码洋和销售实洋分 别为( )。
A.40万元、26万元
B.40万元、14万元
C.26万元、40万元
D.14万元、26万元
16.下列关于编辑和读者之间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
B.编辑要满足读者的一切需求
C.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
D.编辑负有引导读者的责任
17.某书第1版第1次印5000册,后又重印了两次,各4000册。 现在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全面修订后再印4000册,则此次印 刷的版本记录应为( )。
A.第2版第4次印刷,印数为13001~17000册
B.第2版第1次印刷,印数为13001~17000册
C.第2版第4次印刷,印数为1~4000册
D.第2版第1次印刷,印数为1~4000册
18.“三校一读”制度中的“三校”是指( )。
A.作者、编辑、校对人员共同参与校对
B.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C.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D.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19.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保护期一般 为( )。
nlc202309022017
A.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
B.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40年
C.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30年
D.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20年
20.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 )。
A.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
B.未公开发表的作品
C.作者死亡已超过50年的作品
D.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二、简述题(第1、2题各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2.侵犯著作权必须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3.结合所读过的书刊,简要陈述整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总体 要求。
三、综合题:阅读下列材料后,请以此为启发,写一篇文章(60分)
写作要求:
1.自拟标题,参考词:书香,特色,责任,格调,文化;
2.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3.字数控制在1200字左右;
4.如有错别字和病句要酌情扣分;
材料:
不官不商,有书香
杨 绛
解放前钱钟书和我寓居上海。我们必读的刊物是《生活周刊》。寓所附近有一家生活书店。我们下午四点后经常去看书看报;在那儿会碰见许多熟人,和店里工作人员也熟。有一次,我把围巾落在店里了。回家不多久就接到书店的电话:“你落了一条围巾。恰好傅雷先生来,他给带走了,让我通知你一声。”傅雷带走我的围巾是招我们到他家去夜谈;嘱店员打电话是免我寻找失物。这件小事唤起了我当年的感受: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生活书店后来变成了三联书店。四五十年后,我们决定把《钱钟书集》交三联出版,我也有几本书是三联出版的。因为三联是我们熟悉的老书店,品牌好,有它的特色。特色是:不官不商,有书香。我们喜爱这点特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C
6.C 7.C 8.A 9.A 10.B
11.C 12.C 13.C 14.C 15.A
16.B 17.A 18.B 19.A 20.D
二、简述题答案略
三、综合题答案略
9.中国传媒大学好吗 篇九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一)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历史
1.元谋人:最早的直立人;北京人:华北地区最早的直立人;山顶洞人:我国最早发现的墓地。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繁荣的代表,黄河中游;
河姆渡文化: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位于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陶器,代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后来发展成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从事原始农业为主,还有畜牧业;
马家窑文化:彩陶发达;
北方农耕文化(名词解释/3个阶段);
南方农耕文化(3个阶段)。
3.传说时期:五六千年前直到夏商周4.三皇五帝(掌握几种不同的说法)
5.三代:夏商周(西周的四个阶段,东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6.春秋五霸(重要):两种说法
7.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8.统一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
9.分裂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十六国分为前后两期/南朝都是建都南京(建康)/北朝的统治者都来自于鲜卑族/辽金西夏所对应的民族
10.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对 篇十
与郭美美事件相比,动车追尾事件在舆情热度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事发当天起舆情热度就处于高位,几天时间中均高出郭美美事件10分以上,在国际影响方面,境外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量、重视程度都远高于郭美美事件,据艾利艾咨询分析,动车追尾事件中出现的严重的伤亡、涉及的巨大政治经济利益,是境外媒体高度关注、炒作本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截止目前,对动车追尾事件的负面评论在网上占压倒性优势,网民质疑主要集中在事故发生原因、救援措施、伤亡人数与善后、列车残骸处理、中国高铁安全、铁道部、铁道部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表现等8大方面、41点。2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到温州看望动车追尾事故受伤人员,并在事故现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后,网民情绪有所缓和稳定,网上舆情首次出现某种积极态势。
在这起事件中,网民指责声、质疑声高涨,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政府公信力,负面舆论主要关注点如下:
一、追问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由两辆动车发生追尾所致。列车追尾属于低级错误,而铁道部向来对外表现技术自信,媒体也曾宣传我国防追尾技术先进。在多重高科技防护系统下,官方称列车由雷击致追尾发生,难以让网民信服,各种质疑、猜测和谣言大量涌现。截止目前,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原因的新闻报道共10,400篇,论坛主帖395,999篇,微博579,981条。追问1:为何修改事故发生时间?
24日新华社通稿的事故发生时间为20:27,比23日晚中新社报道的20:34提前了7分钟,而从最早提及此事的“@Smm_苗”微博来看,20:27时事故尚未发生。网民质疑修改时间为掩盖真相自圆谎话。追问2:雷击如何能让重重防护机制失效?
网上出现许多对动车防追尾的专业技术分析,认为天灾绝对不可能造成追尾事故,网民质疑铁道部“雷击论”推卸责任,掩盖 “人祸”事实。
追问3:幸存的D3115次动车司机为何没有公开解释?
D3115次动车司机是事故关键人证,但至今没有公开露面解释事发经过,网民质疑铁道部控制司机掩盖真相,并认为其将成为替罪羊。有报道称,幸存乘客目击司机出事后喃喃自语,问题直指火车调度责任。追问4:车次时刻表上的前车为何撞上了后车?
根据官方的列车时刻表,在台州至温州南段,D3115应该开在D301的后面,可事故却是D301追尾撞上了D3115,舆论矛头直指列车调度。
追问5:为什么列车调度形同虚设?
即使雷击损坏信号系统,工作人员仍可通过多种技术获得行车实况,并与司机取得联系,网民质疑万无一失的列车调度为何完全失效?
二、追问救援措施效力
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的救援行动仅持续5小时就宣布无生命体征而结束,舆论哗然。在救援结束十几个小时后,“奇迹女孩”项炜伊从车厢中被救出,令网民完全不相信相关部门的救援效力,救援方式也存众多诟病。截止目前,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救援的新闻报道13,000篇,论坛主帖88,695篇,微博496,887条。追问1:救援行动为何只持续5小时
很多遇难者遗体尚未抬出,救援行动仅5小时即宣布结束,车厢被放倒或者吊到桥下。对比国外事故救援的漫长、细心和人道,网民对为 “尽快通车”而草菅人命、不尊重死者的草率救援极其愤怒。追问2:宣布无生命体征后为何还能救出小女孩伊伊?
宣布无生命体征而结束救援的十几个小时后,事故车厢中的女孩项炜伊被特警救出,铁道部发言人称之为“奇迹”。网民强烈不满“奇迹论”,认为救援行动根本是草率粗暴,放弃了很多可能被救出的生命。追问3:尸体毁坏严重,救援方式是不是太粗暴?
在事故中丧失5位亲人的杨峰称怀孕妻子尸体面目全非,而大姨尸体的头没有了一半,明显是挖掘机所为。网民强烈不满粗暴救援,认为即使幸存也会被救死。
流言1:媒体采访救援特警,显示上级命令罔顾人命。
施救小伊伊的温州特警队长接受报道时说了一句话:“我下午接到指令说要用吊机把车厢吊起来,放到桥下来清理。我不同意,万一有生命迹象呢?怎么向人家交待?我坚持在铁轨上,也就是原地清理。”网民称赞特警队长坚拒命令、原地救援的行径,愤怒要求追查下发“吊起车厢”命令的官员。另外,网络上还流言特警队长救人反被处分,因让官方丢脸
流言2:竖立车厢在放倒过程中掉出了人。
网上流传竖立车厢放倒时的视频,网民传言隐约听到尖叫声,还有尸体或活人从下放的车厢中掉出来。媒体已澄清掉落的是动车零件,并非尸体或活人,但网民更愿相信是官方救援不力,导致遇难者没死于车祸而死于不负责任的“人祸”。
三、追问伤亡及善后情况
发生事故的两辆动车接近满员,而四节车厢直接掉落高架桥下,事故惨烈令人揪心。而官方公布的伤亡人数与公众预期相距甚大,网民猜疑不断,善后赔付更牵动人心。截止目前,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伤亡情况、善后赔付,共有新闻报道10,970篇,论坛主帖909,086篇,微博972,148条。追问1:死伤人数究竟几何?
每节车厢可容百人,而接近满员的四节车厢在撞击下从桥上坠落,官方数据显示仅死亡39人,受伤192人。网民强烈质疑其余数百人如何毫发无损
追问2:实名制下为何不能公布乘客名单
动车买票已严格实施实名制,铁道部完全有能力公布事故车次的乘客名单以备公众查询,网民据此加深对官方隐瞒死伤人数的猜疑。追问3:最高2万元的列车乘客意外险保额为何20年不变? 根据1992年修改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规定,此次追尾事故将赔付旅客保险金最高2万元。包含在票价里的2%强制保险费率随票价不断上涨,网民不满20年后仍然最高2万元。追问4:先签订赔偿协议的有“奖励”让人心寒?
媒体报道,铁道部规定遇难者家属在短时间接受谈判并签订协议的,可视情况酌情予以数万元奖励,还有新闻说需拿火化证明才能获得赔付。此传闻令网民心寒。
细节1:中国传媒大学两位学生陆海天和朱平、D301司机潘一恒、最后的幸存者项祎伊双双遇难的父母、杨峰死去的一家五口,他们的遇难细节引发网友强烈的悲伤和愤慨。
细节2:在事故中失去五名亲人的杨峰不再发声,媒体报道其受到铁道部高官威胁,面临再次失去亲人的境地。此事令网民极其愤慨。细节3:20多位遇难者家属对事故处理强烈不满,聚集在温州南站拉起白布黑字横幅要求公布事实真相。网民强烈支持此举,疾呼公布事实真相。
谣言1:死亡35人以上撤职市委书记。
微博上流传“35人死亡上限论”,称超过36人市委书记将被撤职,所以动车事故一开始发生,就注定了死亡人数不会超过35。微博还列举了从1993年到2011年国内重大事故中死亡的人数,“碰巧”都是35人。此说法更加深网民对死亡人数瞒报的确认,认为官方瞒报死亡人数为降低事故级别,避免丢官免职。
四、追问残骸处理的举动
追尾事故发生后,动车残骸本将是调查真相、吸取教训最好、最需要保护的证物,但相关部门对残骸处理的举动随意粗暴,网民疑窦丛生,认为官方在销毁真相、掩盖真实死亡人数。截止目前,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残骸处理,共有新闻报道7,580篇,论坛主帖63,597篇,微博828,947条。
追问1:24日为何将D301车头拖入水坑?
24日,几辆挖土机将D301次车头推入池塘大坑中,铁道部称为了疏通路面。网民完全不理解、不相信官方解释,强烈质疑此举是毁灭证据。
追问2:为何夜间将车厢车头挖出运走调查?
26日深夜,事故动车残骸全部移出事故现场,之前埋下的D301次动车车头被挖出运走调查。网民对无法监督、缺乏透明的事故原因调查完全不信任。
追问3:乘客行李物品完全被忽视,公民权利如何得到保障? 整个事故救援和处理草率粗暴,欠缺对乘客行李物品的重视,而铁路事故的行李赔偿限额仅为2000元。网民不满对个人私有财产的轻视,并认为遗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谣言1:铁道部挖坑掩埋车头车厢以毁灭真相。
因为若干吊车、挖掘机推倒拆毁车头车厢的图片,网络流言铁道部下令捣毁车体、挖巨坑掩埋,以毁灭事实真相。虽然媒体澄清并非掩埋,但网民舆论仍坚信“掩埋论”,认为相关部门试图掩盖事发真相和真实的死亡人数。
五、对中国高铁的整体质疑
发生动车追尾事故的浙江温州双屿路段于25日上午开始通车,但舆论对于中国高铁安全性的关注仍在持续,有国际媒体更质疑中国高铁的技术缺陷。截止目前,关于中国高铁安全性的新闻转载量有405篇,论坛帖文332,992条,博客文章41,599篇,微博24,993条。质疑1:对中国高铁安全性的整体质疑
舆论质疑是否因中国高铁赶工期、动车司机培训时间过少等原因,导致事故最终的发生,前期宣传的“世界上最安全的高铁”口号遭到网民嘲讽。
质疑2:高造价下债台高筑
最新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铁道部负债已近两万亿元。舆论质疑铁道部为了制造高铁神话,已深陷债务危机。质疑3:中国铁路垄断体制
此次铁路安全问题给中国铁路安全蒙上了巨大阴影,加上长时期“春运”一票难求、服务质量普遍低劣等问题,舆论指责铁路成为目前中国内地市场化程度最低,垄断程度最高,整个系统腐败情况最严重的部门之一。
质疑4:高铁多趟列车再次晚点
事故发生以后,仍有多趟列车因供电设备等故障晚点。高铁开通以来,故障频发,引人关注。甚至有人表态不敢再做坐铁。质疑5:与国外类似事故对比,推崇国外高铁
媒体与网民对比“日本新干线安全神话”,从而推崇国外高铁的安全性并质疑国内高铁安全性。
六、对铁道部本身的质疑 事故发生以后,铁道部在事故排查、救援工作等方面的不力,导致舆论把矛头集体指向铁道部,追问高层腐败、铁路产业链等乱象,诟病中国铁路的安全性。截止目前,有关铁道部本身的相关质疑共有报道1,427篇,论坛帖文519,997条,博客43,096,微博191,182条。追问1:追问腐败与事故的关系
网友联系此前的刘志军贪腐案,以及今年年内铁路系统8个司局级以上因腐败案落马的高官,质疑是否高铁等铁路建设的高额费用多被铁道部内部人士贪污,而并非用于铁道建设,此次动车出事,看似事故,实为长期系统腐败而埋下的“人祸” 追问2:对铁道部官员任免的质疑
起初,网传新任命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为此前胶济铁路特大事故时被免职的局长,后有网民辟谣,证实安路生当时担任的是铁道部总调度长,而非事故责任局长。但同时有媒体报道指出,从总调度长任上调到上海局的安路生此前就是上海局的局长,而此次事故发生所在线路甬台温铁路正是安路生在任上验收的。如果调查出事故原因有工程或设备因素,则安路生负有严重责任。
追问3:胶济铁路受伤者至今未获满意赔偿
2008年,胶济铁路发生特大事故,导致72人死亡、416人受伤。其中一名幸存者的赔偿问题3年未解决。在7.23事故赔偿方案出台后,胶济铁路赔偿问题重回网友视野,“看事大就赶紧主动来平息,见事小就视而不见不当回事”,网友质疑铁道部赔偿的不公正和伪善性。
追问4:对铁道产业链的质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梳理相关上市公司公告后发现,在涉足高铁产业利益链的上市公司高管(含独立董事)当中,嫡系高管普遍有在铁道部工作任职的背景,而部分旁系的上市公司高管也与铁道部或其下属企业有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网友对此表示痛心,认为这是央企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的缩影,也有人认为这显示出铁道系统内部关系复杂,因此,调查结果和责任处理等都不具有公信力。
追问5:铁道部长在空调车里接受采访?
7月24日,新闻中盛光祖坐在空调车里接受采访、指挥抢险,被评价为“轻谩”。
追问6:铁道部领导住温州香格里拉? 网络图片表明,7月24日铁道部领导指挥部直接设在温州最好的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领导与工作人员用餐地点不同。网友质疑领导用餐标准,并对比营救现场的子弟兵和热心百姓,指责铁道部。
追问7:事故发生后铁道部没有高层领导出面道歉?
7月24日,仅有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道歉,和部长盛光祖在电话会议上的道歉,没有高层领导出面直接道歉。由于公信力透支,网友对此类道歉并无好感,责问铁道部长的言论一度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
追问8:辞职员工在论坛爆内幕,引发对铁路行业的不安全感和对铁道部的愤怒;
一名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辞职的员工,在猫扑、天涯等论坛发帖爆高铁厂家惊悚内幕,称产品和技术方面都有问题。引起网友不安全感。责任追查
追问9:对事故责任人追查的缺失,官方对公众质疑的滞后和无动于衷
7月24日,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分管工务电务工作的副局长何胜利被免去现任职务并进行调查。此后铁道部没有进行有力的责任追查,尤其是网传D3115司机“当时我说能过去的,应该走的,但他非要让我停”中的“他”,即对调度人员的追查。网民自发从技术角度进行事故分析,很多人对“雷击说”和“信号灯设计缺陷”说都持怀疑态度,希望尽快对责任人进行处理,但官方的反应却非常滞后,令人失望。
追问10:与国外事故责任落实的对比
德国98年的高铁事件,称事后每名遇难家属发放3万马克,2官员1工程师被控误杀罪,每名工程师罚款1万欧,全国反思,每年6月21日定为追悼日,并为遇难者立碑。日本2005年JR线事故后,调查组在现场进行了约一个月的调查,后经营这一条铁路的日本JR西日本公司社长山崎正夫等9名经营班子成员以“业务过失致死伤罪”遭到法院的起诉,山崎社长和主要干部引咎辞职。相比7.23事故后,第一时间粉碎车头,破坏现场,亦无高层出面担责,网民表示痛心。
七、对铁道部新闻发布会的质疑
2011年7月24日晚,铁道部在温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发言。截止目前,相关报道2750篇,相关视频258个,引起舆论较强关注。网民对于此次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言谈举止等方面存较多不满。
追问1:新闻发言人为何迟到?为何发笑?
王勇平的现场表现令人不满。铁道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迟到40分钟,笑呵呵开始发布会。迟到的消息主要由在场记者微博发出。发布会结束后,微博上出现大量“微笑”的截图。网友对这种傲慢态度表示强烈愤慨。追问2:发言内容何以如此“雷人”?
网民普遍认为,王勇平发言内容“雷人”之处颇多:
“我反正信了” :记者就是否在就地掩埋事发动车提问时,王勇平回答道:“出事位臵周围有泥塘,为了施工车辆进入挖掘土方,并不是为了掩埋车厢。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这是生命的奇迹”:就在当天事故现场救援部门宣布搜救已告一段落,“已无生命迹象”的情况下,17时左右,人们却又从车厢救出一名2岁零八个月的小女孩。对此,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表示,“这是生命的奇迹,我只能说,事实就是这样,它确实发生了”。
网友认为这样的言论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对生命的漠视和对人民群众知情权的不尊重,尤其在温州特警邵曳戎队长的事迹被报道后,网友发现所谓“生命的奇迹”实际是建立在邵队长以经验抵住上级不当命令的情况下才发生的,这更增加了网友对铁道部的不满。
“我反正信了”和“这是生命的奇迹”目前已经作为“高铁体”被网友广泛传播,用来调侃铁道部,表达质疑的情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均已出现相关词条解释,有关新闻1600多篇,微博181万余条。
微博上被大量转发的一条微博指出:“强盛的国家,开放枪支都不会被颠覆;虚弱的政体,买把菜刀都要实名;人性的国家,总统会逐一念出遇难者的名字以致哀悼;冰冷的政府,遇难人数从来都是高度机密;自由的国家,记者可以将内阁大臣追问得满头大汗;禁锢的体制,官员则告诉记者,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八、对主流媒体的质疑
各大主流媒体无疑应该成为灾害事故后人们了解灾情以及救援情况的首要渠道,但在此次“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回避、避重就轻的态度却让网民不由地产生质疑甚至愤怒。截至目前,关于我国主流媒体事后反应不力的新闻转载量共有50篇,论坛主帖1,897条,博客文章967篇,微博15,748条。舆论认为,如何建立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为民众提供准确、真实、客观的灾害信息,提高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成为我国主流媒体必须反思的问题。
质疑1:7月24日晨,人民网和新华网首页为何毫无反应
7月24日凌晨,距此次事故发生已逾五个小时,新华网、人民网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大官方网站,媒体行业中的领军者却依旧没有对此次事故的详尽报道,甚至没有将其放在头条的位臵,人民网更将唯一的一条新闻放在了第二屏,相比之下,日本各大主流媒体却将此事故作为首页头条处理。
质疑2:央视表扬时间长,缺乏对客观情况的报道
央电视台从凌晨开始了对于此次事故的报道,但缺乏对于事故发生时及发生后客观情况的详尽报道,将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对武警消防、医疗救助工作的表扬与歌颂上,不禁让人质疑。
质疑3:7月24日,四大报缘何依旧不谈事故?7月25-27日,歌功颂德有何作用?铁道部官网、人民铁道报为何“失声”? 7月24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与《解放军报》的头条标题均为《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一片祥和之声;从25日开始,“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终于登上了四大报纸的头版头条,但不难发现,新闻报道的角度依旧以对参加救灾各部门的歌颂为主,相比之下,香港晨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则更偏重对客观现实的描述以及对救援不力的指责。7月24日在铁道部官方网站以及《人民铁道》报刊均未出现有关此次特大铁路事故的报道,铁道部作为此次事故的责任方所表现的“失声”让网民极其愤怒;而在7月25日的相关报道中,铁道部连用11个关键词来表扬自己在事故救援中的表现,缺乏反思和真诚,引人诟病。
九、温总理新闻发布会对舆情的影响
7月2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抱病抵达温州,看望动车追尾事故受伤人员,并在事故现场回答中外记者问。多家媒体进行了文字直播,引发全网关注。截止下午5点,共有相关报道547篇,微博3464条。
1、感激总理关怀,关心总理健康
发布会后,网民情绪主要呈积极态势,有所缓和与稳定。网友感谢总理的关怀,期待总理对事故调查的要求得到落实,并对于总理的病情表示关注,祝愿总理早日康复。
2、央视为何缺席直播?
有网友指出,最该做直播的,是CCTV-新闻频道,但当凤凰卫视资讯台和香港有线电视台都在直播时,CCTV缺席,有网友表示愤怒和不解。
3、温州媒体提问有何用意?
答中外记者问的程序中,最后安排了《温州日报》的记者提问。有网友评论表示这种做法与讨赏无异;也有网友认为,温州人在此次救援中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素质,非常令人钦佩和感动,发布会上应该有所提及。
4、总理原本下令救人,为何铁道部要求“尽快恢复通车”?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得到消息后立即给铁道部长打电话,说了“救人”二字。7月28日早些时候,铁道部“7.23”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前线指挥部负责人也表示,一些媒体报道的“铁路官员24日曾宣布,车厢内无生命迹象,救援结束,但现场又搜救出生还者”,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但网民依然质问,为何铁道部如此仓促停止救援并要求尽快通车?是否没有执行总理的要求?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cftv54321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cftv54321 当前离线.高级用户
阅读权限50 经验500 点 威望231 点 积分500 精华0 帖子7 主题0 UID59131.233# 发表于 前天 15:20 |只看该作者
匿名 发表于 前天 21:12 @facebook--twitter:【殉职司机不获遇难者赔偿金】温州动车惨剧遇难者赔偿金加至91万,但殉职司机潘一恒,目前仅获自行投保的人身保险5万多。善后小组指潘是职工,不能享受遇难者赔偿方案。终年三十九岁的潘一恒是家中独子,也是经济支柱,妻子无工作,儿子仅七岁。潘的父母和妻儿昨到惨剧现场路祭,期间潘母气昏在桥下。匿名 238# 匿名 发表于 前天 22:08 @罗雷Ray:曾担任香港九铁主席六年的田北辰先生昨天致函温总理,表示希望能够加入7.23事故调查小组,以从技术、体制和管理方面找出失误根源!他对铁道部将事故归咎讯号故障的说法有保留,认为今次事故可能源于制度问题。
伊,等你长大的时候
伊伊,等你长大,开始明白这个世界,我们该如何向你解释,2011年7月23日夜发生的一切。那趟永远不能抵达的列车,夺走了40个爱和被爱的生命,其中就有你的父母。等你长大成人,我们和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是否能够坦然地告诉你,我们身边所有的爱与悲伤,愤怒与疑问。
我们该怎样告诉你,当他们宣布废墟中已经没有生命迹象,开始清理现场的时候,你仍然在被挤压的黑暗空间里挣扎。我们是否要告诉你,真相还遥遥无期,他们就埋掉了被作为证据的车头;事故结论还没有确定,那制造了悲剧的线路就已经宣布通车。你活下来了,他们说这是一个奇迹,可是我们该怎样向你解释,当生命的尊严被践踏,对人的关爱被遗忘,对公众的责任被放弃,你仍然能够坚强地活下来,这到底是怎样的奇迹?
伊伊,总有一天你会再次经过这片土地,当列车的鸣号声又一次惊动这沉寂的大地,我们犹豫要不要告诉你,在悲剧后面的所有虚伪、傲慢、草率和粗暴。
伊伊,我们应该告诉你真相,这是我们这个国家曾经有过的样子。我们想告诉你,你眼中的那些大人们,曾经无数次地怀疑,我们生活的时代也许早就遗忘了爱、关怀和最基本的信任。我们牢骚满腹,我们愤怒但也仅有愤怒而已,我们相信生活就将这样毫无悬念地继续。
然而,在7月23日那个夜晚之后,我们明白,这个国家从未丧失它从一开始就具有的那些信念,那些曾支持这个国家走过5000年文明,屡经磨难却未曾消亡的信念。是这样一种信念,让那些废墟中的战士对放弃救援的声音坚决说不。当你温暖的身体,从一双手传递到另外一双手,我们都明白这种生命的传递意味着什么。我们重新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会好的,即使我们见过了最肮脏和丑陋的一切。
在那个黑暗之夜,是这样一种信念,让那些来自乡村或者城市的陌生人,毫不迟疑地将一个个伤员抬上自己的肩头,那些可能在整个旅途中没有互相说一句话的乘客,没有任何犹豫地,在黑暗中将自己的手交托给另外一个陌生人。这也是这个国家的样子,流淌着信任和爱,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没有放弃希望和对他人的关爱。
伊伊,我们该怎样向你解释,那时候,中国在我们的眼中就是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盛放于民间,一个混迹于官场。我们不希望当你像妈妈期待的那样,真的“长大懂事”的时候,当你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行动去碰触这个世界,你仍会发现,我们今天所描述的一切没有丝毫改变。
伊伊,从你温软疲惫的身体重见于阳光之下,我们就懂了,我们无法放弃,不该放弃,也不会放弃。我们不能让那个虚伪傲慢粗暴的形象再来践踏生命的尊严,我们确定,那些漠视生命的人必须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7月23日那个黑暗之夜,都可能是那两列追尾的动车上的乘客,我们都可能被巨大的力量裹挟着,被高高地抛起,又重重地摔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残骸和废墟中等待救援,也可能在那个夜晚之后,被失去亲人的哀伤严密包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劝诱,签下为生命标价的那一纸协议——早签有奖。我们的国家就像那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有些人以速度赢得了权位,我们却成为速度的质押品;这个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宣称这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福祉的人,却不肯慢下来,倾听那些鲜活生命的诉说,体验平常巷陌的疾苦;他们一路拉响的汽笛声中充满了虚饰的言语和口号,却从来没有谁能保障,我们不会成为速度的殉难者。
伊伊,我们不要这样。等你长大的时候,我们希望你看到这个世界充满了阳光、爱和信任。人们不用再那样卑微地活着,不用为了速度放弃优美的环境,畅快地奔跑,悠闲地散步,人们会用最正常的语调,向每一个官员主张自己的权利,不必担心住在自己的屋子里,还会有铲车将屋顶掀掉,也不会觉得自己像在铁皮屋子里呐喊的孤独者。
现在,伊伊,为了躺在病床上的你,还有长眠于地下的那些生命,人们仍在为真相坚守和等待。真相不能被掩埋,没有谁打算放弃追问。我们知道,今天被我们轻易放过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成为下一次我们的权利被侵犯,生命被漠视的祸因。我们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可能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如果我们要的真相每一次都成为秘密,我们就永远不可能获得真相,如果我们争取尊严的努力每一次都半途而废,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拥有尊严。
活着,有尊严地活着,这从来都不是未经任何风雨就可以期待的彩虹。伊伊,等你长大的时候,或许你会发现,7月23日那个黑暗之夜正是改变的开始。从那一天起,我们不会仅仅抱怨,还学会了主张和行动。我们懂得自己拥有的权利,我们尊重这些权利并愿意不遗余力地捍卫这一切。
11.社会化电商在中国会好吗? 篇十一
据彭博社报道,社会化电商Fancy从美国运通、演员威尔·史密斯和其他投资人手上刚融到了5,300万美元,估值达到了6亿美元。而在今年2月份,另一家社会化电商Pinterest融资时的估值则达到了20亿美元以上。
社会化电商是电子商务衍生出的一种全新模式,它将SNS(社交网络服务)与电子商务进行组合,这种恰到好处的融合让电子商务的领域变得更有人性味。
近年来,从最早的美丽说、翻东西到现在的阿里浪、豆瓣,众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借助社交网络,意图创造出独特的电子商务模式。但现实告诉他们:社会化电商绝非“社交网络加上电商”那么简单。
国外资本市场对于社会化电商的宠爱让大众重新认识到了其无与伦比的发展潜力,而国内市场的社会化电商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未来的市场潜力虽然十分巨大,目前依然处于摸索阶段。
国内社会化电商的发展
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非美丽说和翻东西莫属,它们作为国内社会化电商的先行者,为此后的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丽说是一个女性互动购物社区网站,用户可以在社区找达人、找店铺、找团购、分享网购链接以及分享自己喜欢的购物相关资讯等。而翻东西能够根据你的喜好,让你喜欢的商品主动出现在你面前,同时提供可靠的购物建议,帮你筛选出可信赖的商家;你还可以获得新鲜的潮流资讯,结识到更多有共同购物爱好的朋友、分享彼此间的购物心得和乐趣。
同类型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还有辣椒网、蘑菇街、堆糖等,以上几家都是以第三方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的身份存在,构建于现有的电子商务服务之上。但是拥有一套自己的用户体系,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依赖度,可以构建相对独立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
第二种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是基于电子商务网站构建的社区,比如淘江湖、凡客达人、京东乐享等,本质上是鼓励用户除了购物以外形成对于购物相关话题的分享和交流,并以此促进用户的购物行为。
马云曾表示淘宝必须实现SNS化,而基于淘宝的淘江湖正体现了淘宝对于社会化电子商务的重视。凡客达人是由凡客推出的社会化平台,达人们在各自的空间展示穿衣搭配,发表自己对于衣着服饰的独到见解。普通用户可以关注自己喜爱的达人,跟踪他们实时更新的内容,也可以随时申请成为达人之一,发布自己的形象等。
除去以上两种类型,目前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说门槛最低的则是基于社区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比如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等目前在互联网上拥有相当影响力的社区平台。基于这些平台对接电子商务,利用其强大的用户平台进行营销,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阿里浪=淘宝产品广告?
今年4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对新浪微博进行战略投资。阿里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持有约18%股份,还获得增持至30%的许可。
在阿里巴巴投资新浪微博后,二者在融合方面已有不少尝试。从微博页面底端“从淘开始”的商品推荐框到通过“优物库”在微博开店,从到微博钻展到最近刚推出的闪购平台,通过一些尝试与铺垫之后,接下来微博和淘宝就真的要合体了—微博淘宝。顾名思义,为淘宝卖家专门设计的微博,这是新浪微博即将放出的大招。
当拥有商品、买卖关系、支付能力及账号体系的阿里巴巴遇上拥有媒体属性、半实名关系链的新浪微博,在社会化电商道路上或许将产生更多可能。
在“账号打通”的前提下,每个新浪微博(淘宝、支付宝)账号不仅能够发微博,还具有更强的交易能力。同时,社交出口除将流量导入电商,还可以为支付宝O2O形成闭环提供帮助。目前,在淘宝上来自新浪微博的流量占到2.5%,已超过美丽说和蘑菇街等电商导购网站。
但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经过几个月的合作后,其在社会化电商领域的布局似乎有点跑偏了,“新浪微博+阿里=淘宝产品广告”的戏谑之声在大家遭到微博繁杂的商品信息侵扰后不绝于耳。
曾经充满想象空间的结合,产出的还是扑面而来毫无形式感和产品观的商品广告,这种膏药式的呈现方式让人反感,微博上类似的抱怨一大堆,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
造成这种局面当然有新浪微博本身的原因:其一,新浪微博的活跃度正在下降,且看不出有改善的迹象。其二,新浪微博越来越“媒体化”——大V的心灵鸡汤、政治时评、蓝V的营销话题和新闻稿转发及段子手的冷笑话等,内容愈加单调。长此以往,用户难免不会因厌倦而疏远。
但阿里巴巴对此也负有很大责任,此前其在SNS上曾做出多次尝试,但基于内网的几次冲刺基本都宣告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淘宝是已经定型了的买卖场生态—这些SNS平台最后无一不变成了百万网商的广告发布平台,最后难逃成为鸡肋的结局。
社交网络构建的基本要素,无论强关系还是弱关系,都是影响力和信任度。前者更偏向于媒体属性,后者更偏向于社交性,不可分割,相辅相成。而网络结构上也并非扁平化,而是垂直化,即分成无数个互相关联的闭环,在这些垂直关系中,依据影响力和信任度搭建其自主的结构体系。这就决定了:在社交网络上,贴片式的Banner广告形式是效率最低的方式,因为对人群没有任何区分,且造成视觉干扰,效率最低。
现在看来,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如果再不根据社交网络特点开发有效产品、提升用户体验,而是再次让微博平台成为网商、网货广告的发散地,新浪微博很可能会重蹈此覆辙。
国外同行们怎么玩
从2011年社会化电商概念在国内兴起,一时间资本热捧、互联网巨头跟进,到如今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过度依赖上游等原因,被过度吹捧的社会化电商开始归于冷静。但阿里巴巴等巨头的涉足让这一概念又让人产生了遐想,至于最后能不能成只能用时间来检验了。而在艰难前行的过程中,国外的一些社会化电商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国内的同行业者们借鉴。
nlc202309011704
ThisNext是国外最早一批从事社会化电子商务服务的网站,其口号是:Discover、Recommend,Share。ThisNext通过发现、推荐和Shopcast三种方式让用户分享自己的商品使用体验。“发现”功能可以使用户浏览其他用户推荐的产品,点击产品项目就可以使用户将该产品添加到他们自己的愿望清单中,对产品进行推荐或者找到在哪里可以购买到该产品的资讯。用户还可以通过创建主题清单来推荐产品,或者仅仅简单地通过安装在浏览器上的“添加到ThisNext”按钮进行推荐。ThisNext更多的是强调其分享的特性,而不是赤裸裸的商品展示。
Storenvy则尝鲜了社会化的电商模式,它像淘宝一样既是一个自主免费开店的平台,又整合了平台自身、Facebook、Twitter上的社交关系,卖家和买家共建了一个社区商店的生态环境。
在Storenvy开店不设门槛,卖家可以免费开设一个店铺、免费发布并销售自己的商品。消费后可以给卖家打分评论,选购时可对比类似产品,可向卖家咨询,Storenvy也提供购物车这种方式结算消费产品。
Storenvy提供的开店服务与淘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基本理念—免费增值也与淘宝一致。Storenvy提供的大部分服务均为免费,而对一些额外服务收取相应费用。但Storenvy并没有把思维禁锢在购物上,而是想要成为“一个更易用、更加社会化的电子商务网站”。在页面展现风格形式上,Storenvy采用了Tumblr的微博客风格,该种表现方式比传统的产品陈列方式更易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掏腰包。
在Storenvy上,用户可以标注喜欢的产品、评论、相互交流讨论、查看他人浏览这样的方式。虽然其方法并不鲜见,但迎合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体验的需求,并与竞争对手Etsy、Shopify形成了有利的差异化格局。
而刚刚得到5,300万美元融资的Fancy是一个基于图片分享的社会化电商网站,用户可以在这里发现、收集、分享各类让人不可思议的商品。在Fancy上95%的图片中的商品你都可以直接买到,另外Fancy还提供独特的礼物推送服务以及按月订购的Fancy box服务。
恋物的人可以在Fancy上“喜欢”“收藏”合自己口味的商品,如果实在忍不住想拥有它,也可以直接购买。它更为人知的一面,应该是推出了“按月订购”服务并使之大热,引来众多效仿者,并且在“按月订购”方面不断创新。今年1月就尝试邀请明星(如《蝴蝶效应》男主角Ashton Kutcher)和社区达人参与商品挑选,定制出自己的“按月订购”盒子。
2012年6月19日,Fancy和Zaarly联合推出DIY定制服务,让图片里的产品都变成现实。Zaarly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创业公司,基于地理位置实现任务对接。当Fancy上的用户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物件时,他可以将其图片和介绍添加到一个愿望列表里。然后在Fancy上点击Zaarly按钮,发布一个任务并给出一个价格邀请Zaarly上的人将这个东西做出来。如果有人接受了这个任务,Fancy上的用户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了。
豆瓣的“分享”
在国内,豆瓣测试的电商新产品“大家谈论的商品”仿佛让大家看到了其在社会化电商领域的希望。
在“大家谈论的商品”页面中,分为三个板块:浏览发现、动态和我的商品主页。其中,“浏览发现”里面,包含了居家杂货、Geek、她的、设计感、小情怀、数码产品、户外运动、美妆护理和吃货9个品类,依然体现了豆瓣小清新的文艺范儿。
每个品类下都是用户的分享,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现。每条信息将用户对商品的评价放在最上面,同时还有商品的图片、名称、价格、细化数据以及其他用户的评论等。浏览的用户可以选择分享这个产品或点击“去购买”按钮进入到购买页面。
从目前测试的版本来看,这是一个类似于美丽说、蘑菇街的商品导航页面。与之不同的是,页面上的商品源自于豆瓣用户基于喜好的分享,而不是专业卖家的推荐。购买商品的链接也都是用户随手上传的自己所使用的电商卖家。目前用户分享的内容主要来自淘宝、亚马逊、1号店及其他垂直电商等商家。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Fancy也会横空出世。
12.中国传媒大学好吗 篇十二
“我们这代人的特点就是服从分配”
1936年, 赵玉明生于山西汾阳的一个农村, 父亲早年在天津经商, 40年代初, 全家人迁往了天津。“到天津大概是1942年, 在我六七岁的时候, 我是在天津上的中小学。我的小学过去叫天津私立第一小学, 现在这学校已经没了。初中也是一所私立中学, 叫通澜中学, 然后考上了公立的天津三中。三中是一所百年老校, 当时在红桥区铃铛阁。我在天津住过的几个地方, 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鼓楼, 先在南门里, 再在东门里, 最后在北门里。现在我们家的旧址找不着了, 初中也找不着了, 高中还有, 但不在铃铛阁, 已经迁新址了。”时至今日, 赵玉明对天津的许多地界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我的中小学都在那儿念的, 我可以算半个天津人了。”
因为父亲生病的缘故, 没过几年, 家人又从天津搬回了老家, 只留下赵玉明一人在天津上学, 直至1955年高中毕业。“高中毕业的时候准备报考大学, 我当时学习还可以, 文科理科都凑合, 我们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 希望大家学文科, 所以我就报了中文系。”因为老师的影响, 赵玉明一口气填报了北大中文系、南开中文系和北师大中文系三个志愿, 并最终被北大中文系顺利录取。谁知报到以后, 赵玉明很快又面临一个抉择:“北大中文系有三个专业, 文学、语言、新闻, 我们必须再报专业。当时我第一不知道新闻专业学什么, 第二觉得自己一嘴天津话, 语言专业肯定不行, 所以我报的是文学专业, 但最后我还是被分给了新闻专业。”说到这里, 赵玉明非常感慨, “我们这代人的特点就是这样, 让干啥干啥, 让到哪儿到哪儿, 大家都服从分配。就这样, 我成了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55级2班的学生。”
赵玉明对在北大求学的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当年北大中文系大概招了200多人, 新闻专业一共3个班, 一个班30多人, 占了将近一半。那时候我们的老师有甘惜分、方汉奇、张隆栋、郑兴东、何梓华, 还有去年去世的罗列。1958年6月, 北大新闻专业和人民大学新闻系合并, 罗列老师带着我们全体师生从北大燕园搬到了铁狮子胡同1号, 也就是早先人大在城内的校址, 现在叫张自忠路。”赵玉明说, “因为人大新闻系1955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 我们在北大也是1955年入学, 所以1959年, 我们又成为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第一届毕业生。”特殊的年代造就特殊的轨迹, 从55级的北大新生到59届的人大校友, 赵玉明的新闻求学之路折射的是新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坎坷缩影。他回忆说,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 他们这批同学也收到了来自北大校友会的邀请, 成为“北大加人大”校友, 而能够得到两所著名学府的共同承认, 他感到由衷的荣幸和自豪。
如果说北大的求学经历给赵玉明打下了新闻学史论基础的话, 那么在人大所经历的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反思。“在人大印象比较深的是安岗老师, 他当时是《人民日报》副总编兼新闻系主任, 给我们讲新闻业务课。我们到人大时正赶上“大跃进”, 课上得零零星星, 主要就是实习。1958年夏天, 我到当时还在天津的河北日报社实习, 10月份又到了山西日报社, 实习半年多后我们就面临毕业分配了。”
赵玉明继续说道:“那时候毕业分配也可以填志愿, 但我印象当中大家的第一志愿都是服从分配, 没有人在第一志愿中说我要上哪儿, 只是在第二、第三志愿才填自己的想法。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最后会去哪儿, 等待分配的时间是最难熬的。”
1959年夏天, 一辆大轿车把包括赵玉明在内的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十几个大学毕业生拉到了他们未来的工作地点———一座五层的灰楼、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 这就是中央广播事业局刚刚兴办的北京广播学院, 旧址在复兴门外, 现已改建为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部。也正是从这里开始, 赵玉明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教学人生悄悄地拉开了大幕。
“我这辈子没离开广院”
1959年4月, 经国务院批准, 以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为基础开办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 开了本科办学层次的先河。刚刚大学毕业的赵玉明成为这个新兴院校正在组建当中的师资队伍里的一员。
“广播学院本身条件并不算好:就师资来讲, 不论是广播局来的老师还是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 几乎都没有授课经验;就设备条件看, 也非常简陋, 跟现在没法比。”赵玉明回忆道, “当时广播学院要办新闻系、无线系、外语系, 其中新闻系的业务课准备靠我们这十几个人大新闻系的应届毕业生来承担。报到后不久, 新闻系领导就问我们, 有编辑、采访、理论、历史, 这几门课你们愿意上哪门, 可以表个态。我当时想,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历史, 三国水浒这些历史小说很喜欢看, 在人大也学过方汉奇老师讲的报刊史。至于理论, 我觉得比较深奥, 编采业务又没做过, 所以我就说我愿意讲广播史, 这样我就到了广播史教研组。当时广播学院新闻系的老师一半是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 一半是中央广播局的老干部、老同志, 我们就跟着这些老编辑和老记者, 一边学习一边备课, 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为了给59级的学生讲好广播史课程, 赵玉明再次回到母校去旁听报刊史的课程, “听了报刊史, 照猫画虎, 再准备广播史, 因为那时候广播和报纸虽然工具不同, 但宣传内容是一样的, 讲课的大框架也都是一样的”。不仅如此, 赵玉明还饶有兴致地回忆道:“我们最早的广播史课是‘三老带一小’, 就是把广播史分成四段, 三位‘老广播’分别讲三段, 我再讲一段。到第二年给60级上课的时候, 四段变成两段, 我讲其中的两段, 另外一位老同志讲两段。再到后来, 就我一个人讲了。”
显而易见, 赵玉明起步艰难的教学经历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广播电视学教师集体故事的缩影。值得回味的是, 在其后的几十年时间里, 伴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学科和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 赵玉明也逐渐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广播电视学的教授, 慢慢从一个蹒跚学步的青涩教师走上了本系以及学校广电教学科研的领航之路。而这一步一叩首的半个多世纪所凝聚起来的, 既是无数个体命运的酸甜苦辣, 更是整个新中国广播电视教学科研事业的起转腾挪。
60年代末, “文化大革命”风暴中的北京广播学院被“四人帮”一伙污蔑为“黑基地”, 全校师生被迫迁往河北保定的望都县农村进行“斗、批、改”, 赵玉明也在这段时期跟随着大家一边拿镰刀, 一边喊语录。“70年代初, 广播学院在‘试行停办’声中下马, 停止招生将近10年。学校解散后, 我们到干校劳动改造, 一般人基本在干校待了三四年, 直到广播学院恢复才回来, 而我只待了两三个月就回来了。”回忆起那段经历, 赵玉明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1970年11月初, 中央广播局因为要筹备延安广播历史展览, 紧急把我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一年以后, 展览告一段落, 我打点行李准备返回干校, 但没想到组织又分配我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上班, 我参与了报摘、联播节目的编辑工作, 干了将近一年半。”
1973年春, 历尽低谷的广播学院恢复招生, 赵玉明从中央台又回到了当时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广院, 一边修整校园, 一边迎新备课。打倒“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学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赵玉明也渐渐迎来了他事业的发展:1979年, 他成为广播学院第一批硕士生导师;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调升为新闻系副主任, 后历任代主任、系主任;1988年晋升为教授;1989年3月, 经民主评议, 出任广播学院副院长, 至1998年2月离职;1999年, 赵玉明成为广播学院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招收新闻学专业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04年, 他又随着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立担任了流动站的合作导师。“1988年我晋升为教授时已经52岁了, 这在当时还算比较年轻的, 和现在30多岁的优秀青年教师即可晋升教授比, 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赵玉明事业推进的每一个足迹, 几乎都折射了北京广播学院事业发展的步履从容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个体与环境的特殊。
“笼统地说, 我教了30年本科生, 20年硕士生, 十几年博士生, 前后已经50多年了。艾红红是我的第一个博士生, 是方汉奇老师的第一个博士后。郭镇之是我的第一个硕士生, 是方老师的第一个女博士, 我都在给方老师送人才。”赵玉明不无骄傲地笑道。
正如他所说的, 从1959年走上北京广播学院本科教学的讲台, 到1979年招收第一个广播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再到1999年招收第一个广播电视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年逾古稀的赵玉明如今已然桃李满天下, 然而他最念念不忘的却是自己不改初衷、坚守如一的三个“没离开”:“我这辈子没离开广院, 没离开广电史, 没离开学生。”他说得淡然, 却令人动容。
“我为学校办了几件实事”
赵玉明说:“‘十七年一代’的知识分子最怕的就是名利思想、个人主义, ‘文化大革命’前, 凡是涉及这些问题, 严重的就会被批判。所以那时候评职称, 一般来讲你给我什么就是什么, 不给我也就算了。很多老同志按说应该当教授了, 可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 有人会觉得教授都是资产阶级, 所以给都不要。‘文化大革命’前新闻系没有教授、副教授, 只有两个讲师, 到‘文化大革命’后他们才开始评。”赵玉明接着介绍:“还有一个就是那时候总在不停地搞运动, 大家写完了东西不敢印出来, 怕被批判。所以, 实际上我们这代人还是我刚才说的, 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让干就不干。直到80年代初, 我组织征集的许多广播回忆录, 编印的教学参考资料, 无论内部出版, 还是公开出版, 署名都是‘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 起码在名利思想上可以避嫌。在这样一个政治环境下, 我们这代人都比较谨言慎行, 写东西也比较慎重, 同时也对学术研究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束缚。”
作者与赵玉明教授 (右) 合影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这一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价值观和荣辱取舍, 随着时间的推移, 政治环境的变迁虽然给他们带来了思想的解放, 但集体主义的工作作风和务实低调的行事风格却依旧延续。“有人评价说我们这代人的思想解放是在77级学生的带动下开始的, 我觉得这样说有他的道理。”
1980年, 赵玉明参与了中国广播史上的一项重要考察———对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史和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进行了重新考证。“为了实地考察延安台的早期旧址, 广播学院组织了以齐越教授为首的调查组, 我是成员之一。在温济泽、杨兆麟等几位‘老广播’的指导、帮助下, 我们历时20多天, 对延安 (陕北) 台的编辑室、播音室和发射台等14处旧址分别做了实地考察并撰写了调查报告。”1980年底, 中央广播局听取讨论了“老广播”的建议并报中宣部批准后, 发出了关于更改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的《通知》, 将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日从1945年9月5日追溯到1940年12月30日, 这个更改可谓意义重大。
基于此, 在盛世修史的大背景下, 广播事业的历史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随后, 赵玉明组织并参与了解放区广播回忆录的征集梳理, 民国时期广播历史档案的搜集考证以及多份广播历史书刊的编印工作, 为继承并弘扬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光荣传统提供了丰富的教材。
1989年, 赵玉明离开了工作近30年的新闻系走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领导岗位担任副院长, 直至1998年, 62岁的他才“超期退役”。恰恰是在这9年中, 北京广播学院的整体面貌和办学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转70年代的颓势, 渐渐发展成为一所培养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重镇学府。赵玉明回忆道:“9年的时光, 3000多个日夜, 忙于日常的教学科研行政事务, 个人经历的酸甜苦辣, 实在是一言难尽, 但值得认真回忆的也就是几件或是自己首创或是参与较多的实事。”
1989年, 经赵玉明负责筹划, “中央三台”在广院设立奖学金, 用于奖励优秀师生, 这是广院第一个社会性的奖学金。除此之外, 浙江改革月报社、山东滨州九环集团公司、北京星光集团等先后在赵玉明的联系和促成下在广播学院设立奖学金, 在校企之间实现了双赢。
1989年, 赵玉明开始分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日常工作并兼任副主编, 在较短的时间里, 赵玉明与编辑部同志合力解决了《年鉴》出版经费困难的问题, 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 更提高了《年鉴》质量, 为按期保质出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93年, 赵玉明负责筹建北京广播学院董事会并出任副董事长 (常务) 兼秘书长, 负责董事会日常工作。短短几年时间, 董事会完成了近千万元的基金筹措, 为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和深化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1996年, 赵玉明基于广电部未在所属高校设立部级科研立项和部级科研奖励的情况, 在学院的支持下起草了《关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工作暨项目评审会议情况汇报———兼谈对我部设立高校科研立项和奖励的建议》, 为学院缓解了科研水平总体较低、成果较少, 以及难以获得部级科研立项和奖励的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领导, 赵玉明在任期内非常重视广院图书馆的建设问题, 多方筹措图书资料经费, 初步改变了图书馆经费紧缺的局面, 为北京广播学院的长远发展造福铺路。
赵玉明说:“这些事情的促成不是谁想弄就弄, 不是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号召, 但是事情要办成, 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他所说的, 确是肺腑之言。但无论如何, 在北京广播学院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办学水平蒸蒸日上的时代, 赵玉明既是这个艰难过程的见证者, 更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参与人。而在他们卸下重任、安享晚年的今天, 中国传媒大学实至名归的闻名国内和载誉世界便是对这些老一辈创业者最好的回报。
“有所为, 有所不为”
与国内很多知名教授所不同的是, 赵玉明在5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亲自招收并培养的硕士、博士以及合作的博士后从数量上看并不多, 前后算起来, 总共带了10位硕士、12位博士, 以及3位博士后。
“我是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的, 那时候还在新闻系。担任校领导后, 虽然还在招硕士生, 但基本就是毕业一个招一个, 因为多了也带不过来。”1999年开始招博士生后, 赵玉明就不再招硕士生了, 三年带一个学生的工作量让他在30余年的导师生涯中实现了“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精力分配, 兑现了“少招生、勤交流、严要求”的工作方针, 而这样的原则也为他日后为中国传媒大学实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零的突破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薛文婷是我的博士研究生, 2010年, 她的博士论文《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历史研究 (1840-1949) 》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这是199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以来, 中国传媒大学第一次获得这项殊荣。我也因此获得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荣誉证书。其实这个全国优博的产生, 绝非我个人之功, 但要说几十年来指导学生的做法和体会, 我也乐于分享。”
赵玉明认真地说道:“教书这项工作需要严肃认真地对待, 同时治学应当严谨, 对待学生必须要求严格。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才, 就必须从选才开始, 但我觉得给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给他们提供优厚的条件更加重要。现在有不少学校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求本科非得‘211’不可, 我觉得这其实是缺乏从实际出发考核真正人才水准的表现, 也是不足取的。自古英雄不怕出身低, 我们对学生应当尽量做到宽进严出。”
“论文的选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处境和时代的机遇综合考虑。比如说薛文婷, 她之所以写体育新闻史, 是因为她硕士毕业后到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播系任教, 博士入学前后又正好赶上北京奥运会前夕, 全国都有一个体育热, 在这样的背景下最终定下了这个选题。”赵玉明意味深长地说, “确定研究选题既要适合自己, 又需要有创新的价值, 既要扬长, 也要避短。对于我们老师而言, 更要看到学生各种各样的局限性, 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
在薛文婷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 赵玉明帮助她积累史料、拓展视野、打开思路。“我专程拜访了她的系主任, 我当时是中国新闻史学会的会长, 提议以中国新闻史学会名义与体育大学共同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 这就是2007年12月在北体大举办的‘奥运传播暨体育新闻传播史研讨会’的由来。薛文婷也尽心竭力地筹备了这次研讨会, 会后参与主编出版了50万字的研讨会论文集。而所有这些都为她撰写论文、多方收集史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造了‘为一篇论文, 开一次研讨会’的特例。”
赵玉明的心血没有白费, 薛文婷在恩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最终完成了一篇公认的佳作, 更帮助母校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实现了全国百篇优博的重大突破。令人起敬的是, 赵玉明用学校奖励给他个人的30万元奖金设立了一个“赵玉明教授研究生奖助学金”, 专门奖励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优秀研究生。“这是全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没有博士点, 不可能有百优;没有众多老师的合力指导, 也不可能有最后这个成绩。用奖励所得设立一项奖助学金也是我对社会和学校的感恩回报, 因为我上北大的时候也曾享受过助学金的资助。”
“学术没有争鸣讨论, 就不能发展”
在赵玉明几十年耕耘的学术沃土中, 有一个话题很少有人问及, 而眼前的这位老先生却举重若轻, 并不避讳, 那就是关于学术争鸣的问题。
赵玉明说:“中国广播电视史是一门新兴学科, 特别是对中国早期的广播史, 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是正常现象。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争鸣也是必要的, 没有学术的争鸣和讨论, 学术研究也不能发展, 但是我们今天对学术讨论一定要吸取过去的教训。”
“‘文化大革命’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学术讨论都变成了政治批判, 同意我就是革命的、爱国的, 不同意我就是反革命的、卖国的, 这很可怕。改革开放后学术讨论奉行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的‘三不’原则, 这才慢慢回归正常。但现在有些学术讨论还有泛政治化和情绪化的倾向。我认为学术讨论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不能先有主观臆断, 再找客观印证;也不能先有臆想结论, 再寻找论据支持。总之, 作为争鸣的一方,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是我有尊重你表达和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刘泱育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论述老一代知识分子处理学术争鸣的做法和态度, 而他所用的“理”与“礼”两个字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前辈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典范价值。“正常的争鸣讨论我是支持的, 否则学术发展就没有前途。”赵玉明如是说。
正是怀着对中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的一片赤诚, 从教从研半个多世纪的赵玉明为中国广播电视学留下了一笔笔财富。1987年, 他撰写的《中国现代广播简史》出版, 被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评价为“填补了中国广播史研究的空白”。1989年, 他主持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广播电视专业辞典《广播电视简明辞典》问世, 并于1999年由他主持增订后更名为《广播电视辞典》再次问世。1994年, 他又主持编纂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广电专业百科全书———《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2004年, 由赵玉明担任主编及主要撰稿人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正式出版。2012年, 他主持完成了本校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对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地位和架构等提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见解。
时至今日, 著作等身并已功成身退的赵玉明把学校颁发给他的“中国传媒大学突出贡献教授”奖牌摆放在书柜正中最高的位置, 他解释说史学家他不敢当, 校长、院长也都是暂时的, 唯有教师这个身份是一辈子的, “我是学校的第一批博导, 我们这批有8个人, 70岁退休的时候, 学校给了每人一个突出贡献奖, 虽然没有奖金, 但却是我们这些从教一辈子的人的最好纪念”。值得一提的是, 2013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的第30个年头, 学会常务理事决定对从事高教工作逾30年, 对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30位学者进行表彰, 赵玉明教授成为新闻传播学委员会中唯一获此表彰的人员, 这也是国家、社会、时代对这位老教师致以的崇高敬意。
对赵玉明先生的访谈和梳理一直弥散着浓浓的年代感, 这当然与我们相隔近半个世纪的人生阅历有关。但透过他身上所有在当下时代很难再涵养出的情怀和坚守, 老人学术人生的年代感让我在细密捕捉之余, 也越发感到敬重。老先生说自己现在还退而未休, 对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闻人才的培养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 对于身后已然留下的车辙和财富, 他淡然地表达:“我们这代人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广播电视的史学研究没有止境, 下一代人的任务就是思考怎样培植采摘创新成果, 这是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你们必将大展宏图。”
【赵玉明简介】
1936年出生, 山西汾阳人, 中共党员。中国传媒大学 (原北京广播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主编,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顾问。主要从事中国新闻史、中国广播电视史教学研究工作。1992年起,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传媒大学好吗】推荐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815真题10-03
中国传媒大学军训事件10-24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01-19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07-06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09-23
中国传媒大学2014研究生入学须知12-20
传媒大学新闻09-24
传媒大学学生求职信10-02
传媒专业大学生报关行实习目的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