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

2025-03-2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共14篇)

1.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 篇一

热现象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 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 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6 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最小单位: 0.1℃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7 温度使用应注意:

1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 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

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8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9 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10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要放热。

12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13 在晶体熔化曲线中有明显的三段即:固体升温段熔化段 液体升温段。

在熔化段中的物质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14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蒸发和沸腾。 汽化过程要吸热 液化过程要放热

16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温度条件不同)。2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发生部位不同)。 3 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发生程度不同)。4 蒸发使自身及周围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等于沸点)。

17 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是:1 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情况。

18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是: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9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要放热

20 物态变化中物质越软越吸,越硬越放.

2.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 篇二

1. 关于速度概念的衔接教学

速度的概念在初中和高中教材中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初中教材中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在高中教材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来表示。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要有“衔接”这根“弦”,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阶段速度是有方向的。笔者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增加这样一道练习:

小亮家离学校有900米的直线距离,有一天他去上学花了10分钟时间到达学校,发现忘了带校牌,当即回家去取,同样花了10分钟时间。问:小亮去学校的速度为多少?小亮从家到学校往返的速度又是多少?

显然,初中学生得到的两个答案, 都是1.5m/s,而到了高中阶段两个答案是不一样的,如果初中教师在这里适当引导,完全可以避免给高中教学带来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我们分析物体运动时,往往不考虑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这样大家根据计算得出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希望同学们记住,到高中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考虑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小亮从家到学校与从学校到家的运动轨迹是不一样的,这种区分到高中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2. 关于弹力概念的衔接教学

初中对弹力概念的教学,是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使学生初步了解弹力的知识以及实际应用。而在高中教学中,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弹力的本质。因此,弹力内容在初、高中教学中有很大的兼容空间。

在初中教材中,先让学生做一些小实验,感受物体对手有力的作用,再介绍弹性、塑性、弹性限度,然后提出弹力的概念。这是一种表象描述,没有重点分析它的三要素,这样学生对弹力的认识就是模糊的,就不能按课标要求用示意图分析弹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初中物理课标的框架内,突破物理教材的束缚,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深加工,为学生将来学习高中物理的弹力概念做好知识铺垫。

3. 关于摩擦力方向的衔接教学

在初中教材中,对摩擦力方向的描述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相应的高中教材的描述是: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初中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教学建议是:可提静摩擦力,也可不提静摩擦力。可见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初中物理教师在摩擦力方向的教学中,虽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解释上,但是要为“相对”二字做好准备,为衔接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避免初高中知识脱节,让学生能够感到初中的知识对高中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有用”。为此,笔者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在摩擦力方向的教学中增设这样一个问题:

在水平传送带上有一个物体,当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当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加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又如何?

显然,学生用“平衡”的知识能顺利解决第一问,而第二问体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必定有部分学生理解不了。教师在此不必作过度的解释,但可以这样提问:难道在这里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吗?给学生一个悬念。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遇到上面所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加速运动时,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对滑动的趋势或相对滑动的话,对摩擦力方向的描述要进一步加深,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到高中后还要继续学习。

3.基于知识生成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三

1. 发展前概念,找准概念形成的“生长点”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物理学习的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前概念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错误的、片面的、有缺陷的认识,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束缚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甚至学生在学习了正确的物理概念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在潜意识里对学习造成干扰。故此,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化前概念,以能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

以《比热容》教学为例,比热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概念涉及热量、温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他们大脑中对“比热容”这一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吸收热量越多,温度升高越多”这一认知上。课堂上设计实验,可帮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定性分析上升为定量理解,继而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形成“比热容”这一概念打好基础。

2. 顺应学生思维,把握概念形成的关键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的设计、探究实验等策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加工,在新概念的“生长点”上进一步抽象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进而形成物理概念。

以《比热容》概念教学为例,通过演示实验已让学生明确了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升高的温度间的定量关系,要引导学生形成概念,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现象分析,从而构建出以上的概念框架,继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吸收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的比值叫做比热容。

由此可见,概念的学习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的,而是逐步生成的,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进行层层分析,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进行思维加工和思维训练,从而生成概念,掌握新知识。

3. 深化问题讨论,巩固概念形成的效果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课堂上围绕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和欲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以《比热容》概念教学为例,在学生形成概念后,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两种实验方案,即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或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样的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讨论课本的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用水做输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各种产业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这样的问题讨论,可有效帮助学生拓展课堂知识,理解概念的外延,并在问题的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核心,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的内在结构,把知识的发生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思维的碰撞,主动构建知识,掌握方法,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最终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4.初二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四

1. 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国际单位:kg。其他的还有t、g、㎎。

1t=10kg=10g=10㎎

2. 物体的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3. 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法吗并调解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知道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 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1)不能超过最大量程;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5.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m表示质量,初二物理重点知识点表示体积;ρ=m/初二物理重点知识点 【ρ】单位:kg/m、g/cm 【m】单位:kg 【初二物理重点知识点】单位:m

6.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7. HO的密度:ρ=1.0×10kg/m=1g/cm

8. 密度的知识应用:1)鉴别物质 2)求质量 3)求体积

9. 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混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0. 扩散:不同物质相混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1.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5.高二物理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五

简单地说:电视信号是电视台先把影像信号转变为可以发射的电信号,发射出去后被接收的电信号通过还原,被还原为光的图象重现荧光屏。电子束把一幅图象按照各点的明暗情况,逐点变为强弱不同的信号电流,通过天线把带有图象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2、雷达工作原理

利用发射与接收之间的时间差,计算出物体的距离。

3、手机

6.初中化学重点知识 篇六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0C,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0C,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7.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 篇七

关键词:基础,知识,能力,实践,创新,拓展应用,联系

苏教版初中物理采用的基本思路是“分—总—分”, 知识点看似是分别叙述, 分别讲解, 但是有内在的适度融合, 我们可以采用“适度的综合扩展”方式, 进行有效的课程讲解和学习。

一、掌握物理的核心知识, 以课本为重

课本知识反映了初中物理的基本教学目标, 像每一章都讲解到物理教学的核心知识和基础的必备知识, 例如像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电磁原理等知识, 这是教学中的基本内容, 这也应该是教师特别重视的课程, 它们不单单是独立的知识模块, 而且有的直接关系到以后章节和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 将物理知识具体化、实践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有效跟紧知识思维的拓展和操作实验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分章叙述的物理基本知识, 深入掌握理解, 为日后应用打下基础。比如, “声音的产生传播, 光的传播、物质三态变化, 电的相关知识和功的知识以及热能”等, 将知识仔细严格地进行有效传授, 包括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重点在于物理原理的基本实践和应用。

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交汇点, 这就是能力提升的地方和最容易展开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关联和综合, 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其进行有机联系, 能进行物理知识的综合思考和运用。比如我们学习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 随之引申到了“电磁知识”, 这就是两者的交汇点。

二、知识的联系拓展和能力操作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联系和应用, 将知识应用于现在的学习当中, 同时思考创新知识。

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力的基本知识”, 包括“弹力、重力、摩擦力、压强和浮力”等, 随后, 我们学习“功和机械能”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将其与力的知识相联系, 分析能量的运动和转化, 做到融会贯通。

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单一进行的, 而是与实验操作融为一体的,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融合展开。

在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后, 教师可以及时跟进一个小实验, 来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巩固知识, 做到协同发展。

例如要求:现有两个电压表和一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及滑动变阻器, 一只开关, 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

(1) 画出电路图;

(2)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并用字母表示测量的物理量;

(3) 写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的表达式。

再比如:实验器材只有一个电流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 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

(1) 画出电路图;

(2)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并用字母表示测量的物理量;

(3) 写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的表达式。

在物理课堂的实践操作实验中, 运用到基本的物理知识, 更要有效的综合运用, 掌握操作技能和科学的方法, 提倡“实验操作与知识的紧密衔接和及时反馈跟进”。

8.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力学知识 有效教学 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学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打好学习物理知识和技巧的基础,通过基本的科学探究,感受科学的严谨和神奇力量。这是门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自然基础学科。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那就是发展能力。鉴于以上观点,笔者对于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一、巧妙地引题,进行启发式诱导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地引题对构建有效课堂有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的把握若做到了,那么接下来的知识传授就很方便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该学的知识理论,老师也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要求。在每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形象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比如,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压强》知识上这么问学生的:在雪地里为什么运动员不会被陷进积雪中呢?像这样的问题很快就能激发学生们的思考,进而慢慢了解关于压强的相关知识理论。在教《物体的浮与沉》时,我们可以先通过轮船在海面上行走的实景,然后再让我们学生感受一下在轮船行走的感觉,让学生了解到物理浮沉只是生活上随处可见的场景,从而激起他们去思考物理的浮沉的条件是什么。这样接着再引出 “浮沉”这个话题相信已经是事半功倍了。

二、灵活引入课题,启发诱导策略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引入课题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引入得好,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任务就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教师的课堂就能轻松自如的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引入课题的策略。一是故事启发法。在学习《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时,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他忘记了自己裸露着身子,从浴桶中一跃而出奔向街头,狂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发现真理时精神上的快乐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这一次呼声实际上也就宣告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诞生。阿基米德到底是怎样检测出王冠是不是纯金的呢?学完本节知识,我们就明白了。二是多媒体诱导法。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时,可以首先给学生播放轮船自由的在海面上航行,然后又给学生播放了潜水艇可以自由在水中上浮和下潜的实景,然后又给学生播放了热气球上升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随处可见,物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么物体的浮沉条件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课题。学生对这节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是引入问题法。上课之前恰当地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这既让学生感觉新奇,又能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压强》的知识时,给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1. 在雪地里行走,人很容易陷入积雪中,为什么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就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2. 用中指和大拇指轻轻的夹着钢笔的两端,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相同呢?这两个疑问让学生很快思考其中的原因,进而考虑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从而引入压强的学习。

三、注意教学过程,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策略

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学生是积极的倾听者、思考者、质疑者和批判者,是不停地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思维的人,他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是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变成发展能力的过程。物理中的力学知识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否则,并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和亲身体验来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另外,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在力学教学的课堂上,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方式。物理教学要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验和评价。

四、要巧举例子,联系生活,轻松学习

在学习液体压强知识时,有学生问:在液体内部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吗?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吗?而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吗?笔者这样回答学生: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就像我们在同一个班级里的同学,我们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是自由自在的,都是平等的,也就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但是班里又是有班规的,又是有纪律的,谁也不能例外,就如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真正到了寒暑假,各位同学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就比如液体成为了气体,气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通过举例、类比,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比较轻松,不再感觉抽象难懂了。

总之,在以后的物理教学实践中,在本文所探出的中学物理学科高效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中学物理光、热、机电学以及其他可提升的方面,对于中学物理高效教学来说是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张玲.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

9.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 篇九

01-1走进神奇

重点: 领略物理的神奇,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难点: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神奇的简单解释。释疑知识点:

例题: 你对神秘太空有哪些了解?你对大自然有哪些惊叹?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神奇?请举出几例,大家一起交流。

[解析]:神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太阳发光是核反应,苹果落地是由于地球引力产生的,筷子在水中弯了是由于折射原因等等。01-2探索之路

重点: 了解科学家对神奇探索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难点: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0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重点: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及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难点:了解科学探究主要环节。02-1动与靜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在研究机械运动中选择的参照物。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释疑:

释疑知识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分清研究对象和参照物。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则研究对象是运动的;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改变,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

研究对象相对于一参照物运动,相对于另一参照物静止,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0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重点:会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会正确用手表或停表测时间。难点:长度和时间的估测。释疑知识点:

走两步的距离大约1m,一拃约1dm,中指指甲的宽度1cm,把1cm分成10份,每一份1mm,慢一点数一个数为1s,数60个数为1min。

02-3快与慢

重点: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难点:对速度概念及单位的理解

释疑知识点:

1.一个物体若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任何一段时间、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时刻速度是不变的。

2.速度单位是由长度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进行速度换算时,可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进行换算后,再进行计算。

3.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对应同一过程。

0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难点: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0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

难点:如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与声音有关的问题,用恰当的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述。

释疑知识点:

例1.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为什么?

[解析]:一切声音都是由声源的振动产生的。当用槌敲锣时,引起锣的振动。由此产生了声音,当用手按住锣面时,锣的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了。

例2.宇航员在太空如何进行交流?

[解析]:在太空是真空状态,要想进行交流必须有介质传播声音。因此可以找固体介质。答案:可以用无线电话,可以用木棍手拉手,可以把身体紧靠在一起等。

03-2乐音与噪声

重点: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了解防治噪音的途径。难点:准确描述响度和音调。03-3超声与次声

重点:超声与次声的概念。

难点:超声的应用,次声的破坏性。04-1 光的传播

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利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性质解释常见现象。

释疑知识点:

例1.要使眼睛看到一个物体()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

B.物体和眼睛一定在一条直线上

C.一定有光线射入眼睛

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到

[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我们能看到一个物体是因为该物体本身是光源,发出的光直接进入人眼或者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该物体上,该物体把光反射到人的眼睛中,人就看到该物体了。答案: C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在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光的传播速度是3.0×10m/s

C 影子的形成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是真空中传播最快的速度是3.0×108m/s,区别于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就会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答案:C 04-2 光的反射

重点:知道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会在实际应用中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特点。

释疑知识点:

1.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与像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804-3 光的折射

重点:①能从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属于折射的现象。

②难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现象。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04-4 光的色散

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白光由七色光组成的。难点: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释疑:

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白光也可以分解成以上七种颜色的光。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0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重点: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工作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作用。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释疑知识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像距f

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且像距v=2f;

3.当f2f;

4.当u=f时,不成像

例1.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5cm处,在光屏口能接到一个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2.5cm

B.50cm

C.30cm

D.15cm [解析] 能在屏上成放大的像一定是实像,物体应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f25cm,得f>12.5cm,即:焦距可能在12.5cm-25cm之间。

答案:D 例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位于凸透镜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呈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在光屏上出现一个()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倒立、等大实像

D. 得不到实像

[解析]:当f2f,则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到像的性质。答案:B

04-6眼睛与视力矫正

重点: 眼睛简单构造及眼睛视物基本原理。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释疑知识点:

例题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

,物体经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

、、的 像。

[解析]:人眼的简单结构分为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其中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人眼看到的物体是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该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答案:凸透镜;倒立;缩小;实

例题2.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在这三种情况中眼睛的晶状体最厚的是()

A、近视眼

B、远视眼

C、正常眼

D、一样厚 [解析]:正常人看物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近视眼由于晶状体变厚,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远视眼由于晶状体变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答案:A 04-7神奇的“眼睛”

重点: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等光学仪器用途。难点: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生活中使用方法。

释疑知识点:照相机是利用u>2f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这一原理工作的;幻灯机是利用f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对力的概念全面、透彻理解。释疑: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且一个力必然同时涉及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2.任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一定受到这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指的是:物体运动快慢或方向的改变 05-2 怎样描述力

重点: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释疑:

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变化,力的作用效果也要发生变化。

2.画力的示意图是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05-3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重点: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释疑知识点:

1、物体发生形变,如拉弯的弓、拉长的橡皮筋、被挤压的球等。都会产生弹力。

2、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05-4来自地球的力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释疑知识点:

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是静止,还是运动都受到重力。

2、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与水平面垂直向下。

3、一个物体在某个力的作用后,使它在空中运动。则这个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计空气阻力)。

05-5摩擦力

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难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释疑知识点:

1、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和粗糙程度以及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增大有益摩擦: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减小有害摩擦: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离。06-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以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难点:转变学生已有的经验概念,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释疑知识点:

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就是说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原来静止的物体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即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将不改变,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他不是经验规律。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前者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运动的规律。06-2 力的合成

重点: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什么是合力。难点: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释疑知识点:

1.合力的概念:关键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效果相同,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而“等效”就是通过力的作用在物体使物体发生形变相同。

2.同一直线二力合成:首先应认识各种形成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的实例,去跟类型比较得出结果。06-3 二力平衡

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原因。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平衡力与作用力的区别。

释疑知识点:

二力平衡要满足四个条件,即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必须:

(1)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此时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0,从总的作用效果来说,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像没有受到外力一样,所以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07-1质 量

重点:质量和物重区别与联系,可从概念、单位、性质及方向测量工具。联系是物重与物体质量比值是一个定值G=mg。

难点: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质量和物重区别。

释疑知识点:

一个物体当它在环境、条件以及外界的影响与作用发生变化时,仍保持某种特性不变。那么这种相对不变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一个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因其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认定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0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重点:会读产品说明书,正确调节与使用托盘天平。能区分量筒和量杯,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

难点: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和方法;量筒与量杯的区别;量筒和量杯的最大量程;分度值的意义;读数时视线的正确位置。

释疑知识点:

1.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天平位置要水平,游码位零再调平,天平平衡勿移位,两盘对调不可行,提取砝码用摄子,物码左右两盘分,移动游码看指针,指针指零示平衡,读数包含两项值,两值相加便完成。

2.量筒或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

是用来测液体体积的工具,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分度值通常情况下,还标有100ml,200ml或500ml等字样,这些字样表示量筒或量杯的最大量程,读数时无论液面下凹还是上凸,测量者读数时视线都应与凹面底部或凸面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07-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重点:1.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2.学会查密度表,并能说出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以及钢铁的密度的大概范围。难点: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以及意义。释疑知识点:

例题1:甲、乙两块矿石的质量相等,甲的体积是乙的2倍,若将甲切去1/3,将乙切去2/3,则剩下的两块矿石密度的大小关系是ρ甲=

ρ乙。

[解析]:此题容易产生错解。1.计算错误 ;2.误认为甲、乙分别切去1/3和2/3后,密度也分别减小1/3和2/3,则,由于密度是物质的属性,物质的密度大小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大小而改变,故可由已知条件求解,m甲=m乙,υ甲=2υ乙,则有。07-4阿基米德原理

重点:1.认识浮力和总结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量法。

2.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的导出过程。释疑知识点:

1.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特别注意在液体中上浮、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3.浮力的测量方法:

先用弹簧秤在空气中测出物体重力G,再用弹簧秤测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重力G’,弹簧秤二次示数的差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即F浮=G-G’ 07-5物体的浮与沉

重点:1.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气球的原理。

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密度计、潜水艇、气球的浮沉原理。释疑知识点: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液体密度大,露出部分多,反之就少。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水箱充水,浮力等于重力,悬浮。再充水,重力大于浮力,下沉。热气球是装着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果气球或气艇的重力加上所载的物体和人的重力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的重力,小于它们受到的浮力,气球或气艇就能上升。08-1压强

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压力的方向、受力面积的取法。释疑知识点:

1.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最好的例证:向倾斜的墙上按图钉如图,效果很好。

2.压强概念的引入,控制变量方法。以在沙滩上的体验为切入点。

(A)在接触面相等时,身上的压力增加,沙子陷得更深,作用效果与接触面有关;

(B)在身体对地面的压力一定,脚尖踮起,与地面接触减小,下陷变深。所以,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接触面积有关,这就是压强。

08-2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

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难点:液体重力和压力的关系。释疑知识点: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深度指的是从一个容器的最高液面向下取垂直高度 比如:

=5cm

=10cm

=5cm 08-3空气的“力量”

重点: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难点:大气压的方向。释疑知识点:

虽然空气密度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在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因此,空气也受到重力作用,就会对在空气中的物体有压力作用。而压力的作用效果就是压强,由空气产生的压强就是大气压。而大气压的方向可由书P33图11—31看出,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1标准大气压是1.01325×105Pa相当于760㎜汞柱高。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08-4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难点:流体流速大、压强小。释疑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理解需借助演示实验,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球会向一起靠。

流体流速大、压强小;流体流速小、压强小。这有很切实的实际意义。例如,足球运动员射出“香蕉球”;飞机的机翼上下弧度并不对称,上翼面的弧度要大于下翼面,空气流过时就产生了压强差。产生的总压力差大于飞机重量,飞机就可以飞上天空了。

0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重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释疑知识点:

1.每个杠杆都有“三点两臂”,三点是动力作用点、支点、阻力作用点;两臂是动力臂和阻力臂,通常称为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写成,由此看出:杠杆平衡时,若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杠杆省力和省距离不能兼顾,由杠杆平衡条件看出:若L1>L2,F1F2,费力但省距离;当L1=L2时,F=F2

4.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千万不能理解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5.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09-2滑轮的应用

重点: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难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及原理。

释疑知识点:

1.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以达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

计算拉力的方法:设绳子的根数为n,则

释疑难点:

本书易错点有两处: 一是判断滑轮组的省力和组装情况;二是动滑轮的个数变化时易出错。

09-3做功了吗? 重点:怎样才算做功。难点:怎样才算做功。释疑知识点: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2.应用W=FS进行计算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是哪个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做功。

② 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是物体在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

③ 公式中的F是使物体沿着力F方向移动S距离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

09-4做功的快慢

重点:运用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释疑知识点:

1.功率反映了物体做功的快慢,是由时间和功两个因素决定的。

2.公式,是指平均功率,即在t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09-5提高机械的效率

重点:机械效率的理解及应用。难点:机械效率的理解及应用。

释疑知识点:

1.“W有”是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做的功。

“W额”是指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W总=W有+W额

2.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决定,分析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因为W额总是存在的,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09-6合理利用机械能

重点:探究动能和势能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 释疑知识点: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够做功”是指它有做功的本领,但并不代表它正在做功。

2、物体的动能决定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的大小;物体势能决定于物体质量和物体高度,必须注意两因素的同时性。

3、物体具有的弹性势能的大小除了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外,还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有关。

4、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都与两个因素有关,因此要研究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要用控制变量法。

10-1走进微观

重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大致数量级概念。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建立。释疑知识点:

例1.下列物质中直接由原子组成的是()

A.氢气

B.空气

C.铁

D.水 [解析]:铁是单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答案:C 10-2看不见的运动

重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难点:通过探究性实验,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释疑知识点: 例1.冬天,当我们在屋外说话时,常会看见唇边有一团白色的雾气,为什么?

[解析]:这只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一个现象,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始终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种作用使得物质分子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分子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若分子运动不够剧烈,在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下,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对外就表现为固态;若分子运动加剧,但相互作用力使分子还不能分散远离,对外就呈现液态;当分子运动加剧到使分子相互分散远离,就成为了气体。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分别以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出现。例2.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

A. 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

B.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 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了一段时间生锈了

D. 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盐,这杯水就会变咸

[解析]:房间中的灰尘是空气中的尘埃(不是分子)受重力作用落下而形成的;水流向低处是由于重力的作用;铁器生锈是化学变化,以上三种现象均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而盐在水中溶解了正是由于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不规则的运动,充满整杯水中,才使整个杯子里水变咸。

答案:D 10-3探索宇宙

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难点:培养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科学精神。释疑知识点:

例1.最早提出 “日心说”的人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10.初中地理的重点知识点 篇十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

1、世界最大的大陆的是(亚殴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2、地图的要素是(图例)、(方向)、(比例尺)。

3. 由于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4、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 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均是(自西向东)。

6、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7、亚洲和殴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尔其)海峡、(地中)海。

8、亚洲和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9、殴洲和非洲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10、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和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11、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殴)板块碰撞形成的。

12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格陵兰岛)是全球最大岛屿。

13、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1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它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一个洲,(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15、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为(死海)。

16、亚洲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17、世界最大的湖泊为(里海),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

18、世界最深、也是世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为(贝加尔湖)。

19、世界最大半岛为(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20、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温度带。

21、组成日本的四个大岛为(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

22、日本著名的活火山——(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23、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两大部分和一些小岛。

24、(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25、(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26、(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27、(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28、(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29、东南亚的著名旅游景点有(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和花园城市——(新加坡)。

30、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它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3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为主。由于受(季风)影响,水旱灾害严重。

32、(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的中心。

33、世界面积第一大国是(俄罗斯),其东西长(1万)多千米。

34、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35、俄罗斯的欧洲部分,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3/4)。

36、(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被俄罗斯人称为(母亲伏尔加)。

37、俄罗斯的首都是(莫斯科),也是该国最大的城市。

38、(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

39、(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40、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41、中东的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__)、(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

42、__、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

43、欧洲的旅游胜地有(伦敦)塔桥,(荷兰)风车,北欧(峡湾)风光,(巴黎)艾菲尔铁塔,(阿尔卑斯山)滑雪,(西班牙)斗牛,(地中海)沿岸阳光沙滩,(雅典)巴特农神庙。

44、世界最大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4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90%以上的人口为黑种人,所以该地又有“(黑非洲)”之称。

46、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是(非洲)。

47、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袋鼠)和(鸸鹋)。鸭嘴兽和考拉也为澳大利亚所特有。

48、(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被上的国家”,其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49、对于农牧产品来说,澳大利亚除出口羊毛以外,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

50、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目前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是(服务业)。

51、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是(堪培拉),第一大城(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的第二大城市。

52、(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美国的主要民族是(美利坚)民族。

53、(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

54、世界按长度由大到小排列的前四条河流为(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密西西比河)。

55、北美(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苏比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56、(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费国和废物排放国。

57、(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58、(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最早的居民,(玛雅文化)是古代印第安人的杰作。

59、在巴西的人种中,最多的是(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

60、在巴西的众多的农作物中,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61、巴西的北部有一条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其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

62(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

63、巴西的原首都是(里约热内卢),现今首都是(巴西利亚)。

64、两极地区是指北纬(66。50)以北地区和南纬(66。50)以南地区,或(北极圈)以北地区和(南极圈)以南地区。

65、(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66、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巨大水库。

67、南极大陆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68、南极的象征动物是(企鹅),北极的象征动物是(北极熊)。

69、南极最高高峰为(文森峰)。世界淡水最多的地方在(南极)。

70、世界淡水最多的地方在(南极)。

71、中国的邻国有(14)个,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72、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73、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万8千)多千米。

74、我国最大盐场为(长芦盐场),最大渔场为(舟山渔场)。

75、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76、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省),最少的是(西藏)。

77、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其它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

78、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79、我国地势总特征是(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80、我国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81、我国四大高原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82、我国四大盆地为(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83、我国三大平原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8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在新疆的(吐鲁番),人称那里为“火洲”。

85、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6、我国年降水量最高的地方为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的(托克逊)。

87、位于内流区的湖泊称为(内流湖),多数为(咸水湖)。

88、我国最长河为(长江),最长内流河为(塔里木河),最长的运河为(京杭运河)。

89、黄河发原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的“(几)”字形。向东流入(渤)海。

90、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成为了(塞上江南)。

9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92、长江除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外,还是我国(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93、长江的中游段是指从(宜昌)至(湖口)的河流一段。

94、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蓄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

95、土地资源的基本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96、我国的土地日为每年的(6)月(25)日。

97、在各种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98、地理区域包括(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等。

99、我国行政区基本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11.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型;教学

在当今社会,在这个需要新型人才的大环境中,学校应该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初中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创新型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对初中物理教学不断地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创新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在科技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迫在眉睫。对于初中物理课的教学,面对老师的单一型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老师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地改革物理的教学,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初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时,教师引导首先应掌握好大的知识框架,明确参照物的意义,了解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而言的,知道速度的意义及常见的单位换算,并掌握匀速运动的特点及计算平均速度的意义,然后通过整个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地学习。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运动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图像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灵活运用这部分的公式。

二、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性、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使学生和老师积极地互动。比如,在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放置两个质量为m的木块和另外两个质量为2m的木块,其中,质量为m的两个木块之间用一个弹簧链接,木块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现在水平拉力F拉动质量为2m的木块,使得四个木块向前运动,其运动的加速度相同,问弹簧对m的最大拉力是多少?老师首先要求学生分析这道题中考查的是哪一部分知识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在思考中解答出这一题目,最后由老师总结题目考查的重点知识。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对课堂学习至关重要,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老师说话的艺术,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三、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比如,在学习初三物理《电磁转换》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自己亲身实验,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又如,老师在教磁场中如何判断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这一知识时,运用右手定则,电流的运动方向是和右手的四指的方向一致,右手握住线圈时,大拇指指向的方向是N极,反之是S极,倘若导线是直的话,大拇指指向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练习,学生学会方法以后就可以灵活地直接运用了。反复实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手脑并用高效率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公式有很多,有很多公式都是在简单的公式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因此,学生在记忆公式的时候,要抛弃以往死记硬背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可以更好地达到效果,灵活地运用公式。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初中物理考查的题目,有许多问题大体上是考查同一个知识点,答题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需要变换思考的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情境中解题的过程就不一样。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的运用,就意味着要求学生快速地分析题目。比如,一辆质量为1200 kg的汽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前进,已知,在开车的过程中汽车收到的阻力一直不变。当达到90 km/h的速度的时候关闭发动机,经过80s停下来,这时候,汽车受到额阻力是多少?在这道题目中,要求学生看完一遍题之后,迅速地得出这道题考查的是牛顿定律。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求是师生积极地互动,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尝试探索式的教学,开展创新型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詹凤杰.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2(07).

[2]杨玲俐.初中物理课堂引入环节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王建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07).

作者简介:曹树华,1973年10月出生,女,就职于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物理。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Cao Shuhu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teaching has become todays need for social development.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knowledge system complexity in the lives of students learning,physics is the subjects students are not likely to get a high score,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s not high,in order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build a junior middle classroom teaching,traditional modes of junior physics teaching reform is desperately needed.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hol physics;innovative;teaching

12.初中物理知识重点知识 篇十二

关键词:哮喘,自我保健,健康教育

哮喘是一种多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病因尚不明确, 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 患者较痛苦。多数患者治疗后可缓解, 根治有一定困难。所以治疗目的首先是减轻症状, 保持最佳肺功能状态。本调查旨在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对象, 确保患者进行自我监测, 加强患者对哮喘的认识程度, 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1], 改善和加强患者的生存能力, 降低复发率, 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长钢、王庄医院呼吸门诊、住院患者及北京专家会诊活动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共计91名, 发放问卷91份, 回收84份, 有效回收率为92.3%, 其中男69例, 女22例。

1.2 研究方法及工具

问卷分为两部分, 一般社会人口特征采用单选法, 患者教育需求调查采用多选法。根据患者对每项内容选择的人次计算排序, 内容为哮喘发作季节、症状、诱因、饮食、锻炼、病情自我监测、知识来源、气雾剂使用等60道问题, 均为选择题, 采取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 由患者独立完成。

2 结 果

2.1 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与病程的关系

首次发作及病程<2年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较差, 病程≥2年者对疾病认识程度较好。见表1。

2.2 患者对保健知识了解程度与年龄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者对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强。见表2。

2.3 患者治疗信心与其文化程度的关系

随着患者文化程度的提高, 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成熟, 更易接受预防保健知识。见表3。

2.4 患者哮喘知识的来源情况

65.4% (55/91) 来源于医师, 26.2% (22/91) 来源于护士, 21.4% (18/91) 来源于书本, 17.9% (15/91) 来源于病友。

2.5 患者对锻炼呼吸功能方法的使用情况

14.3% (12/91) 采用腹式呼吸法, 17.9% (15/91) 采用缩唇呼吸法, 32.1% (27/91) 采用呼吸体操, 19.5% (8/91) 采用放松训练, 26.2% (22/91) 采用有氧训练。此外, 哮喘患者对发作时主要特点的选择中19.0% (16/91) 回答正确, 对定量气雾剂的使用方法的选择中, 回答仅占11.9% (10/91) , 82.1% (69/91) 的患者认为学会自我保健对病情治疗有益。

3 讨 论

3.1 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初发哮喘年龄较高或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小的患者身上 依表1结果看, 病程>2年的患者对哮喘病的临床表现及诱因掌握较好, 由于多次发作, 他们获得此项知识较多;病程<2年甚至首次发作者, 对哮喘发作的前期症状不是很了解, 多数患者不能正确辨明是吸不进气还是呼不出气。这项调查使医师们认识到, 应当加强对哮喘初发患者的知识宣教, 控制哮喘发作的关键在于及早预防, 避免诱发。表2结果显示, 在36~50岁及>50岁的2个年龄段里, 53.6% (45/91) 的患者表示那些因素可预防哮喘发作;而年龄<10岁的患者则能回答出一两项, 可能因为患儿完全依赖家长指导, 难以完成对病情观察。哮喘是全球性疾病, 我国患病率1%~4%, 其中儿童患者高于青壮年[2]。因此对哮喘患儿医务人员要做好父母的健康教育, 争取双亲的协作, 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表3结果显示, 随着患者文化程度的提高, 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成熟, 更易接受预防保健知识。而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接受能力较差, 理解力不强, 所以应作为宣教重点对象, 有针对性耐心地反复进行宣教, 以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调查中>95%认为疾病无法治愈, 但64.3% (54/91) 认为可预防, 说明患者对治疗还有信心, 给宣教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3.2 宣教的重点放在预防保健知识方面及健康教育对策

3.2.1 指导患者如何使用定量吸入器:目前医院使用的沙美特罗替只松吸入剂、硫酸沙丁胺醇等气雾剂对控制哮喘症状有明显疗效。面对种类繁多的吸入器, 使用不当会导致哮喘治疗失败, 医务人员必须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定量吸入器。调查中发现, 多数患者懂得如何喷气雾剂, 但80%左右患者不知道使用后要漱口。因气雾剂内的某些成分会引发口腔炎, 多数患者不知道何时使用, 持续发作或严重时才想起使用气雾剂, 儿童或重症患者不易掌握, 可加上储药罐, 简便操作。气雾剂多次是否限喷、多喷是否需间隔、呼吸动作是否协调都是今后工作中指导的重点。

3.2.2 指导患者如何有效控制可诱发哮喘发作的多种因素:哮喘发作因素:病房、家庭居住环境及温湿度要求, 接触花草、皮毛、羽绒, 养动物等。应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剧烈活动, 避免持续喊叫和过度换气动作。Bltssing-moore等[3]指出, 参加哮喘教育后, 患者获得一定的疾病知识, 其依从性和避免环境诱发因素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善。

3.2.3 指导患者如何进行体育锻炼:有研究表明, 在轻、中度哮喘患者中, 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影响其运动耐量, 动力锻炼在哮喘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 能预防哮喘的发生[4]。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放松训练、耐寒及耐力锻炼能增强体质, 可锻炼肺功能, 打消患者认为不能正常工作、不能社交的消极情绪, 提高生存质量, 提高康复信心。

3.2.4 指导患者如何培养良好情绪:精神心理因素在哮喘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如不及时有效指导会使身体病因和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导致发作频率增高, 患者常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表现, 应指导患者乐观积极应对。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动员患者的家人、朋友参与对哮喘患者的管理。

3.2.5 护士应成为健康教育主导:护士在患者床前时间最多, 患者有差异, 要满足不同患者的健康需求, 内容应包括健康知识宣教及行为指导。这要求护士进一步接受治疗预防哮喘的专业知识, 并掌握更多的心理、新技术应用技术, 鼓励患者建立有利于健康的就医行为。

总之, 随着近年来对哮喘长期管理工作的重视以及规范治疗的推行, 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及自我管理, 达到更高比例的哮喘控制是医务工作者今后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董正惠, 阿依夏木.支气管哮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与吸入治疗依从性疾病[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4) :239.

[2]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0.

[3]Blessing-moore, Alto P.Asthma education chahge beharior[J].Chest, 1996, 109 (1) :9-10.

13.人教版初中历史重点知识新总结 篇十三

【时代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外交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1.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科学技术: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上天,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说明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大大提高了世界粮食的产量。

【核心考点】

1.我国的外交政策特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果:

(1)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

(2)1972年,中日建交;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4.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两弹一星”分别指的是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被称为“两弹元勋”的是邓稼先。

6.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

7.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14.初中物理知识记忆 篇十四

一、声学

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规则振动叫乐音,无规振动生噪声。分贝强弱要注意,乐音也能变噪声。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距离太远响度小,减少分散增大声。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调不同。长松粗低短紧高,发声物体要分清。同一音调乐器多,想要区分靠音色,只闻其声知其人,音色不同传信息。超声次声听不到,回声测距定位妙。B超查病信息传,超声碎石声传能。

二、光学

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月宫。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三线本来就共面,两角又以相等见;入射角变反射角,光路可逆互相看;反射类型有两种,成像反射靠镜面;学生坐在各角落,看字全凭漫反射; 若是个别有“反光”,那是镜面帮倒忙。

镜面反射成虚像,像物同大都一样,物远像远没影响,连线垂直镜中央.还有凸面凹面镜,反光作用不一样;凹面镜能会聚光,来把灯碗灶台当;观后镜使光发散,扩大视野任车转。

不管凸透凹透镜,都有一定折射性;经过光心不变向,会聚发散要分清。平行光束穿透镜,通过焦点是一定;折射光线可逆行,焦点出发必平行; 显微镜来是组合,两个镜片无分别;只是大小不一样,焦距位置要适当;物镜实像且放大,目镜虚像再放大;望远镜来看得清,全靠两片凸透镜;物镜实像来缩小,目镜虚像又放大。为啥感觉像变大,全靠视角来变化。画反射光路图:

作图首先画法线,反入夹角平分线,垂直法线立界面。光线方向要标全 画折射光路:

空射水玻折向法,水玻射空偏离法。海市蜃楼是折射,观察虚像位偏高。凸透镜成像:

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眼睛和眼镜

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晶厚近视薄远视,凹透矫近凸矫远。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三、热学

冷热表示用温度,热胀冷缩测温度;冰点零度沸点百,常用单位摄氏度。量程分度要看好;放对观察视线平,测体温前必须甩; 细缩口和放大镜 物体状态有三类,固体液体和气体;物态变化有六种,熔凝汽液升凝华;

汽化当中有不同,既有蒸发又沸腾;蒸发快慢不相同,温度面积气流通;液化方法有区分,压缩体积和降温;液化现象遍天地,雨雾露水和白气。升华现象不一般,灯丝变细冻衣干;凝华现象造图画,窗花霜雪和树挂;晶体熔化和凝固,吸放热但温不变。液体沸腾需吸热,升到沸点温不变 人工降雨本领大,干冰升华又液化。吸收热量能致冷,熔化升华和汽化;

四、电路及特点:

摩擦起电本领大,电子转移有变化;吸引排斥验电器,静电放电要注意 毛皮摩擦橡胶棒,棒上负电比较强;丝绸摩擦玻璃棒,丝负玻正等电量 定向移动成电流,电流方向有规定;电源外部正到负;自由电子是倒流。容易导电是导体,不易导电是绝缘;绝缘自由电荷少,防止漏电和触电;学电路前画元件,认真规范是关键;整个图形是长框,元件均匀摆四方;拐角之处留空白,这样标准显出来;通路断路和短路,最后一路烧电源。基本电路串并联,分清特点是关键;串联就是一条路,正极出发负极回;一灯烧毁全路断,一个开关管全局;开关位置无影响,局部短路特殊用。并联电路像河流,分了干路分支流,干路开关全控制,支路电器独立行。串联等流电压分,并联分流电压等;串联灯亮电阻大,并联灯亮小电阻

五、照明电路和安全用电

火线零线要分清,示意图上总平行;电度表来测电能,保险丝在干路中;各种插座要并联,用电器间也包含;灯泡开关是串联,开关接的是火线;尾部金属接火线,这样来做最安全;零线要接螺旋套,预防触电要记牢。金属外壳用电器,中间插脚要接地;三孔插座用两孔,绝缘破损太危险。功率过大会超载,电路短路更危险,保险装置起作用,电表铭牌会计算。安全电压要记牢,构成通路会触电,高压带电不靠近,触电首先断电源 树下避雨要当心,高物要装避雷针;湿手莫要扳开关,老化元件勤更换;

六、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连接电路

画电路,连元件,连线过程断开关,滑片移到最大端,电压表并,电流表串,正”“负”接错针反,整理仪器再计算。

“同段导体三个量,I、U正比I、R反,不管I、U多变换,理解R是不变。W=UIt,可用谐音法记作:“大不了,又挨踢

七、电与磁

(1)磁体周围有磁场,北出南回磁感向,场外北极也一样

(2)闭导切割磁感线,感应电流就出现。改变动向流向变,机械能向电能转。电磁感应来发电,法拉第贡献不一般。

(3)判断螺线用安培,右手紧握螺线管。电流方向四指指,N极指向拇指端。

五、力学

1、正确使用刻度尺的“四要”

尺子要放正,视线要垂直,读数要估计,记录要单位

测量仪器要读数,最小刻度要记住;天平游码看左边,量筒水面看底部;压强计读高度差,上小下大密度计;电流电压先看档,电能表上有小数。

2、质量与密度

质量本是一属性,物体本身来决定;状态、形状和位置,外变不变其大小 一放平,二调零,三调横梁成水平,指针偏哪哪边重,螺母反向高处动”,以及“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夹砝码须心细,加减对应盘高低 密度一般是一定,温度变化会不同,体积换算勿遗忘,立方厘米对毫升。

3、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贵在选参照,快慢和方向,相同是静止

“物体有惯性,惯性是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平均速度的计算

运动路线示意图,运动问题更分明;过桥、穿洞要记清,桥长车长为路程;相遇、追击有诀窍,找好路程列方程;回声激光来测距,距离两倍是路程。

5、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物二力能平衡,方向相反大小等;一条直线是条件,合力一定等于零。

6、力的图示的步骤

一画简图二定点,三定标度四画线,五截线段六画尖,最后数据标尖边。

7、二力合成的特点

二力合成一直线。同向相加反相减,同向方向不改变,反向随着大的变

8、力臂的确定及其画法

找支点,画力线(力的作用),从点(支点)向线(力的作用线)引垂线,力臂就是此线段

9、连通器的特点

连通器,底连通,同液体,同高低。

10、液体内部的压强

液内各方有压强,无论对底或壁上,同深各向等压强,密度深度有影响。不能忘——,ρgh相乘在一堂。

11、阿基米德原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四年级暑假作文:未来的汽车下一篇:项目管理软件实施方案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