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参观后记(精选2篇)
1.毛概参观后记 篇一
参观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后记
——1257007 董馨惠
2013/11/4 一三年十月的一个星期二,因为职业科学导论这门课所以有幸来到位于东方明珠之下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感觉受益颇多。
一入馆门,看到的是错落有致的许多老式小轿车,车身简单而略显生硬的线条很好地表现出“刚刚出现”和“还没完善”的20年代初期的时代感。除此之外,还有比原型更小一些的有轨电车模型,不仅车内有真人蜡像,电车车身还张贴着“红锡包”的香烟广告。查找了资料后发现,这一种有轨电车其实在解放初期还有,不过后来拆除了。顺着路一直走,可以看见一个金碧辉煌的大礼轿,我忘不了当时同学们看到它时的惊叹声和不停拍照的热情。这是旧上海最大的“物华号”贳器铺雕制的迎亲礼轿。1927年宁波籍铺主为儿子周宗余娶亲备用,请了10位木雕师傅,精心雕刻了众多戏曲故事与人物,耗时10年完成。轿上装了一百只小电珠,取名百子(珠)大礼轿。解放后,周宗余将百子大礼轿捐给历史博物馆。这真的非常奢侈和豪华,不仅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富裕而且从轿子上精致的人物可以看出当时的雕刻技艺发展得很好。
接下来我们就走到了楼上,来到了“华亭溯源”。这个馆展现的是上海本地劳动人家的劳作。踏过茅草和木桩做成的门,映入眼帘的一个非常古朴落后的厨房:泥灶、瓦罐、石磨、木窗还有吊在房梁上的储物篮等等。继续往前走我们看见了更多现在我们根本看不到的劳动器材:舂米的、纺线的、磨面的、手摇的风车。特别的,有一个倒漏斗型的木制器件,放在一个母亲身边,在这个器件上面坐着可能刚会走路的小娃娃——估计是为了可以一边劳作一边照看小孩。这些物品都给我们一个较大的视觉冲击,感觉好像瞬间回到了那个纯手工生产的年代。
继续走,是上海历史发展陈列馆的第一馆——“城厢风貌”,展示的是清代上海老城厢的商业景象和风俗民情。斑驳的城墙、繁华的商船会馆、货物丰富的咸货行、小娃娃正在打酱油的酱园、炉火旺盛的打铁铺、药味浓郁的中药铺等等,真人一般大的蜡像表情细腻,丁丁当当的打铁声、浓郁的中药味和弹棉花铮铮的弓弦声与老城隍庙的庙会场景构成一幅海派“清明上河图”。让我们这些观众好像穿越来到了早年的上海,通过听、闻和看就可以细细品味了解到上海人早年的市井百态、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往前走是悠长、狭窄而且凹凸不平的小道,紧闭的木制栅门,我们在其间走着,似乎敲敲木门,就会有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奶奶走出来,用一口吴侬软语问我们有何贵干。
然后我们来到了第二馆“开埠掠影”,展现的是上海因开埠而带来的变迁。在老上海的一条石库门弄堂:老虎灶(熟水店)、烟纸店、画室等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实景与影视结合的情景影片“弄堂一天”,还原了石库门弄堂里居民一天的生活情景。一个运用程控操纵的机械木偶,高唱《请大餐》,让大家从苏白中品味上海菜的味道。这个陈列馆真的是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第三馆“十里洋场”,则展示的是林林总总的洋场景观:望平街报馆中心、圣三一教堂、跑马厅、大世界、老凤祥银楼、亨得利钟表店、雷允上国药号、德等等,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还有西洋镜、哈哈镜、老校歌与老戏曲点唱等,我们参与其中玩得不亦乐乎,还在唱老校歌的地方拍了第一张合照。长20余米的外滩建筑模型动态情景模型,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南京路已经成为中国商业精神的代表,现代生活方式的窗口。
最后一站第四馆“海上旧踪”,重现百年来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有过昔日辉煌,然而今天大多已经消失了的申江胜景。它们中有晚清时期的茶园戏台、中国庙宇式的江海北关、上海鹿鸣馆之誉的张园、海上大观园之称的哈同花园,当然也有贫困百姓居住的棚户滚地龙。这些建筑景观,映衬出上海城市历史的双重性。参观时我们特别去了解了戏台,并从中知道了梅兰芳时期的很多喝茶看戏的风俗文化。还有可以旋转的花灯,真的非常地美,但现在只有在博物馆这些地方才能看见了。
整个陈列馆游玩下来,不仅对早期上海的职业的形态有了很多的了解,对上海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而且同学们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对我来说这真的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参观。(字数1795)
参考资料:
1,《回眸海上旧踪 ——“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巡礼》
2.毛概参观后记 篇二
青岛啤酒名扬中外,吸引着各地的朋友,很多来青岛的游客们都免不了到啤酒博物馆一游,在此,他们见识了解到了青岛啤酒的啤酒的制作流程和历史。因此学校把啤酒博物馆作为实践内容之一,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青岛啤酒。
融合了古老的珍贵典藏和现代设计的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百年青岛啤酒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博物馆集青啤的历史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工艺流程、品酒娱乐、购物为一体,为国内首家啤酒博物馆。博物馆集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工艺流程、品酒娱乐、购物于一体,是国内首家啤酒博物馆。博物馆的建成,为国内外游客走近青岛,了解啤酒、了解青岛啤酒,提供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平台。青岛啤酒博物馆投资2000余万元人民币,由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师设计,是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啤酒博物馆。展出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共分为百年历史和文化、生产工艺、多功能区三个参观游览区域。最具价值的核心区域应该属第一区域——百年历史和文化。在这里,顺着时空的脉络,我们通过详尽的图文资料,了解啤酒的神秘起源、青啤的悠久历史、青啤数不胜数的荣誉、青岛国际啤酒节、国内外重要人物来青啤参观访问的情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展现在您面前的是许多从欧洲和全国收集的文物、图片、资料以及青岛啤酒各个阶段的实物。一些祖辈曾在青啤工作过的德国、日本友人专门捐献的文物史料,使得这一展区更加引人入胜。在第二区域——生产工艺流程区域,我们看到了老建筑物、老设备及车间环境与生产场景,在生产流程中每一个代表性部位放置的放像设备,形象的介绍了青岛啤酒的生产流程及历史沿革。在老糖化车间的老发酵池,设置了工人生产劳动的雕塑模型,同时复制老实验室场景和工人翻麦芽场景。重现了历史面貌,第三区域为多功能区域。一层是能容纳100多名游客的品酒区和购物中心,我们在此品尝到了原浆的青岛啤酒,入口似乎无味,可舌尖上残留的辣辣的感觉告诉我,原汁原味的啤
酒果真不一般,配着啤酒豆,在大冷天还真是美味啊。二楼有综合娱乐设施,前卫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手段,使知识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我们在娱乐中了解啤酒酿造的复杂过程。醉酒屋更是其乐无穷,从没喝醉过的我也算过了一把醉酒的隐。
让我们一起回到1903年,与青岛啤酒一起走过这百多年历史。1903年,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就在这个地方开办了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的年产量为2000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将德国人的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珠式会社青岛工场”,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当时产品曾出口到西贡和新加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啤酒厂,并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公司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并逐步恢复生机。几十年来,青岛啤酒的产量一直相对较小。到1975年,年产量仅4万吨。改革开放后,青岛啤酒才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尤其是1996后,青岛啤酒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年产量从1996年的30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70万吨,青岛啤酒以其强劲的实力雄霸中国的啤酒市场。我们不禁惊叹跨越百年,历经多种制度的青岛啤酒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质量是品牌的第一支点。纵观百年历史,青啤建厂3年后就在德国慕尼黑博览会上夺得金奖,显示出不俗的实力;之后,在国内外大大小小各项评比中得奖无数,饮誉全球。并且,经过岁月的磨砺,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如经济环境、经营者等等;但青啤的高质量,无论在什么阶段都未改变。而这些,正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青啤人的质量意识与经营理念。20世纪70年代,青啤当时的口号是“好人做好酒”,很多东西都是自发的,从人品去要求酒的品质。到80年代,经济转轨时期,又提出了“热爱青啤,献身青啤”,当作一个事业来看待。而前面其实都是一种封闭型的企业文化,只是要求对企业负责,而缺乏市场意识和社会责任。90年代后期,尤其是2000年以后,青啤又提出“追求卓越,奉献社会”,发展为一种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重,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社会效益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好人做好酒”,还是“追求卓越”,青啤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视为产品的生命。1978年,青啤出口剖香港的
啤酒中有一瓶里有毛刷,响当当的青岛啤酒竟发生了如此事情!此事通过新华社迅速地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10月3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康世恩同志批示:“派有力工作组去检查,认真解决该厂问题。一定要恢复青岛啤酒的质量和声誉。”“毛刷事件”是青岛啤酒厂的耻辱!厂党委决定,把恢复生产的4月10日作为“提高质量纪念日”,每年都要举行活动,使警钟长鸣!“毛刷事件”之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原则融汇于青岛啤酒全厂干部职工。一百减一不等于九十九,而是等于零!质量为本成为永恒的主题。“高、精、严、细”的原则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田。正是这种质量意识,成为青啤百年品牌的第一支点。
对青啤的好酒文化溯本求源,我们首先会想到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由于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重视义理,讲求诚信,为人实在。山东人实在,反映在企业经营上,那就是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决不掺假。青啤公司总裁金志国先生回忆说,当时入厂的时候,师傅教我们把发酵池刷几遍,那就是要刷几遍,没有人会偷懒。再比如,青啤至今采取的都是100天的自然发酵法,以保持产品的清香与口味;而不会像有些小企业,为了加快运转、提高产量,而缩短发酵期,然后进行人为的加工。这就如同树上的苹果,等自然熟透,摘下来非常好吃;若为了早些上市,提前摘下来,再进行人工催熟,肯定就不会再是原来的口味。青啤最早是由德国人建立的,因此它采用了德国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且秉承了日耳曼民族为人处事的严谨、认真。在世界上,德国人素以其严谨、认真而著称;不仅是酿酒技术,而且精密仪器加工等,一直以德国为上乘。将德国文化中的严谨、认真与青岛本地传统中实在、讲求信用结合起来,就构成了青啤“追求卓越”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成为青啤百年品牌的推动力量。
百年青啤最核心的是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同别的企业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青啤是一家生产啤酒的企业,从建厂之初就生产啤酒,并一直用“青岛”作为品牌,一百年来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无论是在德国人管理时期,还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到解放后。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使用这个品牌。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啤存活了下来,并且不断走向繁荣。其中的原因是这个产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他产品很难去替代它,反而是其他的一
些产品被替代掉了。从历史发展看,啤酒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极大地冲击着白酒、红酒的传统地位。在众多的酒类产品中,同质性很强,许多产品和品牌都不似从前那么火暴,但啤酒业却越来越繁荣,这主要是因为啤酒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白酒的核心文化特征是深沉,让人把很多潜能借助酒力发挥出来,像古代很多诗人都是在饮酒后才写出千古佳句。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斗酒诗百篇”,也博得“诗仙”的雅号。红酒所代表的文化是浪漫,在一定的环境中饮用体现的是高雅,是一种情调。电影、电视里很多情人约会的情景,我们总能看到盛满红酒的高脚杯在晃动。啤酒的文化特征则是激情,喝啤酒十分随意,可以不分什么场合,把感情宣泄出来。与啤酒天然相伴的是体育文化,尤其是激烈的体育运动,两者相融通的正是一种激情。无论是德国人建厂的初期,还是日本人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青啤所代表的激情都是不变的。
文化铸就品牌成功,随着科技进步,加之啤酒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啤酒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会越来越小,比如你可能生产干啤酒,我也能生产;你能生产黑啤酒,我也能生产;就连技术难度较大的小麦啤酒和纯生啤酒,国内啤酒企业也都纷纷开始生产,仿效者更是不胜枚举。所以,啤酒企业在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已不明显,铸就一个成功品牌更主要是靠文化特色,也就是产品中包含的文化附加值。因此,可以说支撑起青啤百年基业的,正是以激情为代表的文化基因。也只有不断突出青啤的文化特色,才能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无论高兴时,还是失意时,只要是表达一种激情,马上就能想到青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