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综述(精选8篇)
1.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综述 篇一
国内法律伦理研究综述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法治进程加快以及在实践中法治困境的凸现,许多学者对诸如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与道德的本质关系、司法实践中法与道德的冲突、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法律伦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 者:陈建明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政治系,江苏,苏州,215009刊 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421(4)分类号:B82-051关键词:
2.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综述 篇二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在线案例学习
案例在国内外应用于教育领域始自19世纪。案例教学由70年代美国哈佛法律学院Christopher Langdell首创,因当时的教学效果显著,便被广泛的运用于法律、商业、医学学生和师范生的教育训练课程中。现在案例教学在哈佛商学院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约占总课时的85%以上。我国在案例教学的开展方面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商务部与中国经贸委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中美合作MBA培训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第一次系统介绍了西方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和案例教学。”短短的二十多年,案例教学走进了教育教学的很多领域。
国外对案例教学的研究也受到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研究的视角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移。早期的研究多以教师的视角出发对课堂的案例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对于如何进行案例的开发、课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及案例教学的评价都有了深入的分析。例如,McNair和Hersum发表于1954年的研究专著《The Case Method at The Harward Business School》中,对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由于受到认知学习理论的影响,研究者不再只是关注案例“教”的方面,而逐渐转向了学习者进行案例学习的方面,深入到对学习者案例学习认知模式的研究。
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当前国内外案例学习的一个热点。1982年Schank在其论著“Dynamic Memory”中首次提出CBR的概念,其后Kolodner等人在1983年开始在计算机上实现,现在,CBR已经发展成为创设智能系统的模式。大多数传统的认知理论都强调一般的抽象符号是怎么形成和运用的。作为一种认知模式,CBR重具体甚于抽象,主张个体用案例进行思考,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个人如何发展成长,专家如何运用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进行推理和学习。基于案例的推理明确将记忆、学习和推理整合到一起,提出认知的三要素为案例、案例索引和案例处理器。
自从案例教学被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的研究者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大多认为案例学习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差距,能够呈现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帮助学习者象专家一样去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2000年郑金洲教授在《案例教学指南》一书中界定了案例的定义,研究了案例教学的功能、适用范围和局限,就如何教案例、如何学案例及如何写案例做了深入的探讨。2002年徐延宇在研究论文《案例教学及其运用》中,系统地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运用原则进行了归纳。2005年阎志明在论文《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中,提出了在教育技术素养培养中整合问题解决的案例教学设计模式。赵凯斌的论文《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研究———地理教学个案分析》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传统课堂案例教学中学习者分析案例的步骤和案例学习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国外对案例教学的研究也受到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研究的视角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移。早期的研究多以教师的视角出发对课堂的案例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对于如何进行案例的开发、课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及案例教学的评价都有了深入的分析。例如,McNair和Hersum发表于1954年的研究专著《The Case Method at The Harward Business School》中,对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由于受到认知学习理论的影响,研究者不再只是关注案例“教”的方面,而逐渐转向了学习者进行案例学习的方面,深入到对学习者案例学习认知模式的研究。
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当前国内外案例学习的一个热点。1982年Schank在其论著“Dynamic Memory”中首次提出CBR的概念,其后Kolodner等人在1983年开始在计算机上实现,现在,CBR已经发展成为创设智能系统的模式。大多数传统的认知理论都强调一般的抽象符号是怎么形成和运用的。作为一种认知模式,CBR重具体甚于抽象,主张个体用案例进行思考,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个人如何发展成长,专家如何运用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进行推理和学习。基于案例的推理明确将记忆、学习和推理整合到一起,提出认知的三要素为案例、案例索引和案例处理器。
自从案例教学被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的研究者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大多认为案例学习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差距,能够呈现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帮助学习者象专家一样去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2000年郑金洲教授在《案例教学指南》一书中界定了案例的定义,研究了案例教学的功能、适用范围和局限,就如何教案例、如何学案例及如何写案例做了深入的探讨。2002年徐延宇在研究论文《案例教学及其运用》中,系统地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运用原则进行了归纳。2005年阎志明在论文《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中,提出了在教育技术素养培养中整合问题解决的案例教学设计模式。赵凯斌的论文《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研究———地理教学个案分析》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传统课堂案例教学中学习者分析案例的步骤和案例学习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国内外对于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资源的建设、案例库管理平台的开发,以及在线案例教学等方面。
1 案例资源的建设方面
高质量的案例资源是高效案例学习的基础,需要来自政府、公司、教育部门、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及学习者等成员所组成的整个团队的合作。世界范围内,已建设的比较大型的案例库多为商业案例库,而用于教师教育方面的案例库资源还很匮乏,用于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案例资源更是少之又少。
现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HBS,http://www.hbs.edu)、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案例库CIVEY,http://www.ivey.ca/cases)和欧洲案例交流中心案例库(ECCH,http://www.ecch.cranfield.ac.uk)被公认为世界三大案例库。在国内,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北京大学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和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库被称为中国三大案例库。
在我国,教师教育中所用到的案例大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根据先前对案例定义的诠释,案例的基本要素包括:丰富的情境描述、反映真实事件的故事情节(包含两难的情境、待解决的问题、危机的处理),以及足够的相关信息以供学习者思考及讨论。而在我国媒体上出现的案例多为教案、课堂实录和教学总结等,如中国教育案例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案例网(http://dili.wjstar net/edu-anli/Article_Index.asp),在教学案例栏目中,把教案、课堂实录乃至教学总结、教学测验题、发表的论文和新闻报道等统统纳入其中。另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www.cbern.gov.cn/index.html)中,在“按资源类型浏览”栏目中将案例分为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方案)和学生学习作品三类,在教学案例这一类别中,也混杂了教案、课堂实录、课堂实录片断等内容。由于案例资源概念上的混淆,给案例库的建设带来很多的困难,特别是在案例的检索上。
用于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案例不但很少,而且多为文本格式。由美国Peggy A.Ertmer,James Quinn编著的《the casebook: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second edition》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包括在线教学设计、正确教学策略选择、关联分析、项目管理、变化管理、评估与教学设计的伦理道德问题对策,为研习教学设计的教师提供了原创的设计问题资源。该书已经由国内的汪琼老师翻译出版。
2 案例库管理平台的建设方面
案例的传递形式经过了文字、录像带、光盘和网络四种模式,案例库管理平台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案例库的管理平台主要包括案例的提交、导入、显示、检索、审核、删除、修改等功能。随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案例库也为使用者提供越来越便捷的智能化的服务。苏州大学的鲍建生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将视频案例库引入到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上来。2004年刘建在《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识系统,针对复杂系统具有庞大案例库的特点,提出一种通过建立多级案例库语言编译器的方法来建立多级案例库,并以此来分解庞大案例库的方法。2005年胡春梅在其论文《基于案例推理的教学案例知识管理系统的是设计与实现》中,将CBR应用于TCMS(教学案例管理系统)的教学案例推理。
3 在线案例学习支持方面
国内外对于案例资源及案例库建设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基于案例的学习支持的研究还比较少。传统环境下案例学习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对案例的个人分析、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以及学习者如何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水平这几个方面。鉴于这些难点,国外的专家学者设计并开发了一些平台来支持案例学习的开展。如Archie-2,STABLE和LED等。
Archie-2是美国乔治亚技术学院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产品,起初是为专业建筑师开发的基于案例的设计助手。Archie-2中的案例大多是对图书馆和法院等公共建筑进行的描述。在建筑师设计公共建筑时,可以像在使用档案柜、建筑杂志和图书馆那样大量使用Archie-2,找到在设计上与新项目相似的案例,看别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着手开始自己的设计。Archie-2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支持建筑师同案例库中已有案例的交互,建筑师之间不能开展讨论与交流。另外,建筑师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变成案例提交到系统中。
STABLE(The Smalltalk Apprenticeship-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小型谈话———基于学徒制的学习环境)是Archie-2的新一代产品,它是按照学徒制理论设计的,师傅通过搭建脚手架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Archie-2帮助学生做出有关设计的决定,而STABLE更进一步,它能帮助学生学习设计和编程的技能。
乔治亚大学EduTech协会的研究人员和亚特兰大州的中学教师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Learning by Design(LBD)的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了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专家案例来学习重要的概念和培养问题解决的技能。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小工具来支持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如案例著作工具Case-Authoring Too1,CAT,案例分析工具Case Interpretation Tool和Case Analyses。
可以看出,国外对案例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为学习者分析案例搭建脚手架;设计并开发便于协作学习的环境;促进学习者的反思。
国内对于如何进行在线案例学习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所开发的案例教学平台多采用课堂案例教学的模式,还没有完全体现在线案例学习的特点,也没有发挥在线案例学习的特有功能,课堂案例学习中学习者的困难在网络环境中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阎寒冰.学习过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郄小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乔纳森D.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王文静,乔连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迪克W,凯里L.教学系统化设计[M].汪琼,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国内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研究趋势
20世纪80年代,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从西方引入到我国,从本世纪初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起来,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探究性学习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对探究性学习基本概念的研究。2000年李亦菲在中国教育报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005年任长松对探究式学习定义: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
从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定义的理解越来越明晰,定义越来越准确。如任长松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明确提出有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等特征。
(二)对探究性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学习理论的研究上。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儿提出的,他的功绩主要在于根据他的同化模式有助于实际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调控教学进程,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从不同维度对人的学习进行分类,为探究学习实践中有效地选择、应用乃至创造具体的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标准,他提出的“组织者”的概念,也为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情景的创设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协作”和“反思”,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等。也有一些学者从探究性学习的科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的角度来阐述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对探究性学习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失范问题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从国外移植到我国的,必然存在文化、环境、理解偏差等问题。对探究过程的研究主要表现在:问题泛,导致学生提出很多不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超出学生们的能力水平等;方法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多种看法与假设,不分学科,不辨求真、求善、求美,都自然地用实际经验去证明;结论泛,出现了学生基于原有经验的结论,出自内心所想,教师不参照教学目标,不考虑教育立场,一律做出肯定、积极、鼓励性评价。另外,存在对探究性学习认识的偏差,如对探究性学习概念理解的偏差,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过程”理解偏差,对探究性学习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理解的偏差等。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学者提出当前的探究学习应以获得学科素养为目标,以教学结构为中介,用学科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等方法的理论。
三、对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对比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比较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提出后,出现了如下的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完全不同;而一些学者则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继承,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深化,而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有学者提出我们不应该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对两种学习方式的比较研究来看,起初的研究结论大多是极力推崇探究性学习,并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在之后的研究中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在教学中两种学习方式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产生了争议,几种观点如下:一种观点认为,这两种学习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比探究性学习更加“高级”的学习方式,它应该包含探究性学习;还有观点认为,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探究学习的特殊形式,主要是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提出除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以外,还应该在学科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等观点。通过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比较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认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基本相似的学习方式。
四、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开展以来,我国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一直努力在各学科,诸如数学、化学、物理、科学实验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对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一直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原则。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首先集中于,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开展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教学思路的设计,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的不同形式、策略及差别的研究,提出在不同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价值等。如在科学课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形成人的良好素质,并提出科学教育也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内在的统一等。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针对各不同学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异同点进行了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五、探究性学习研究发展方向
我国学者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有进一步发展: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现阶段,尽管探究性学习课堂掌声一片,笑声一片,赞扬声一片,但是几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探究的过程是不是合理,是否产生偏差,产生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是发挥了探究学习的优势等这些方面都无法进行监督及评价。其次,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实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初衷、价值、意义没有进行跟踪评价和测评。目前的现状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注重了开展,而没有注重结果。因此,以后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将会更关注于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性及如何保证有效性的实现。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上的研究。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探究性学习环境是在开放性环境中,有利于学生思想开放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有组织、有条理的组织资料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在学校里现行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也就是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不注重事物发展过程及发展程度的评价,探究性学习的特有的教学目标仅仅是用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是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的,无疑这种评价方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没有意义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要注重探究过程、学生思维发展。并且终结性评价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不能给予很好的反馈。然而,发展性评价就可以及时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对探究性学习的每一步,都能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并能有益于探究性学习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亦菲,中国教育报.2000-11-18.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77.
[3]时延辉.重庆工学学学报[J].2005(8):124-126.
[4]徐学福.论探究学习的失范与规范[J].教育学报, 2009,5(2): 21-25.
[5]雷震,张殷全,张建化.论探究性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继承性[J].2005(5):16-18.
[6]李亦菲,杨宝山.如何认识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学科教育,2002(12): 34-37.
4.国内外动车发展研究综述 篇四
摘要:介绍了动车组的基本知识,动车组的发展足迹,对比日本,德国,法国动车发展情况。介绍了我国动车发展史,和谐号动车中各种型号的列车,和我国动车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动车组 发展 旅客列车
从1907年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一直到2010年年终跑出486.1公里的世界最高时速的京沪高铁盘踞大地之上,中国铁路经历了举步维艰到飞速发展的时期。2007年以前中国还没有一条可以成为“高速”的铁路,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客运列车一直沿用机车牵引车辆运行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只适合 200km/h以下的铁路,要达到200~300km/h,光靠机车牵引就很吃力了。而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是增加铁路运能、提高铁路在客运市场占有率的最有效途径,因此许多国家的高速列车都纷纷采用动车组模式运营。
1动车组概况
1.1动车组基本概念
动车组是在车辆转向架的轮轴上安装动力装置的车辆。一般一节车上一个转向架上装一对,一节车上两个转向架上都装等多种情况。动车组内有动力的车辆称为动车。动车组内没有动力的车辆称为拖车。动车组一般用于高速、准高速、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辆上。1.2动车组基本特点:
我们通常看到的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其动力装置都集中安装在机车上,在机车后面挂着许多没有动力装置的客车车厢。动车组,亦称多动力单元列车,是铁路列车的一种,特点是动力来源分布在列车各个车辆上的发动机,而不是集中在机车上。动车组的司机驾驶室一般都被大为缩短,放在列车的两端。1.3动车组的优点:
动车组在两端都有驾驶室,列车掉头时无需先把机车在一端脱钩后再移到另一端挂钩,大为加快运转的速度。同时亦减少车务人员的工作及提高安全。
动车组可以容易组合成长短不同的列车。有些地方的动车组会先整成一列,到中途的车站分开成数截,分别开向不同的目的地。
动力效率较高;特别是在斜坡上。动车组车卡的重量放置在各个带动力的车轮上,而不会成为拖在机车后面无用的负重。
因为同样的原因,动车组上的动力轴对路轨黏着力的要求较低,每轴的载重亦较少。因此选用动车组的高速铁路路线,对路线的土木工程及路轨的要求都较为低。
电力动车组因为有较多的电动机,所以再生制动能力良好。对于停站较多的近郊通勤铁路、地下铁路,这优点特别明显。
因为动车组运转快、占地小,行走市郊的通勤铁路很多都是动车组。轻便铁路、地下铁路使用的亦几乎全是动车组。
2国外动车组技术的发展
2.1动车组发展历程
动车发明了,单节车厢会动了。由动车编成的动车列车和与无动力车厢混编的列车也有了。编组灵活,加速能力强,有些动车、动车列车或混编列车甚至两头都有司机室,不用专门的调车作业就能往返运行。早期的动车各节自成体系,不能相互操作,列车中每节动车都要有人操作。然而通勤线路九曲十八弯,通勤列车又走走停停,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之间的配合也难免会出差错,一旦前车猛然减速而后车刚好加速,又寸到弯道上……。
频繁的脱轨事故使得动车列车编组只能很小,这大大扼杀了动车编组灵活的优势。好在车到山前自有路,一项来自新型电力机车的技术──重联──砸碎了动车发展的枷锁。重联,指用特定手段将兼容机车的联系在一起,由一个司机室操纵。最常见的手段是用一组重联电缆连接多台同系列机车的操控系统或动力系统。动车由电力机车发展而来,产生于电力机车的重联技术也很快用于动车列车。从此,动车列车与无动力车厢混编的列车可以由一个司机全面操控了。从此,动车组诞生了。
1903年7月8日,在德国柏林诞生了一种“动车+无动力车厢+动车+动车+无动力车厢+动车”这样编组的列车。这种无动力车厢不会隔断动车之间的联系,因为它安装了重联线。与动车相对,这种专门为动车组准备的无动力车厢叫从车,中文翻译为拖车。
8月14日,由接触网供电的单相交流电动车组问世。
10月28日,西门子公司制造的三相交流电动车组进行高速试验,首创时速210.2公里的历史性记录。
一战结束,内燃机车开始普及,内燃动车出现。
二战结束,内燃机车也能重联了,内燃动车组出现。
60年代,日本决心新建高速客运铁路网,于是有了世界上首列运营用高速动车组──新干线-0系。
70年代,法国试制了燃气轮机高速动车组──TGV-0。
80年代,高速铁路网在欧洲延伸,风驰电掣的各系TGV以300km/h的速度成为法国人的骄傲。
90年代,TGV试验速度突破500km/h。
新世纪,TGV试验速度突破570km/h。2.2国外动车组状况
在大多数场合,动车组担负的都是市内、市郊、城际通勤任务。大多数轻轨、地铁以及国外大多数城际列车都是动车组。高速列车在动车组中只占很小比例。
引用一份来自网络的统计,世界各国/地区的铁路系统中,使用动车/动车组最大的为日本,占87%;荷兰、英国次之,分别占83%和61%;法国、德国又次之,分别占22%和12%。这些国家的高速动车组有其各自的特点。2.2.1日本:
日本的高速列车以动力分散为主,大编组、高功率、小轴重。1964年10月,日本先于其他国家开通了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阪的高速客运专线),最高运行时速为210公里。至今已40多年过去,高速列车从东海道新干线的0系,发展了100系、200系、300系、400系、500系、700系、El系(MAX)、E2系、E3等。
新干线里最受关注的车辆,是运营速度最快,体现出九十年代高科技水准的500系电动车组。生产于1995-1998年,1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为300公里。500系的车头流线型可谓十足,弯曲部分长达9米多。远远看过去,500系就象一条细长的蛇。所有新干线车辆中,流线型最好的就数500系了。
700系名为铁路之星Rail Star,这是日本最新也是最先进的一款电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行是在1999年3月11日。700系C sets模式每组车有16节车厢,E sets 模式有8节车厢。最高运营时速为285km/h。由于车体采用了中空铝型材,700系重仅708吨。车的编组
方式为12动4拖,功率13200kw。700系全长约400米,共载1323名乘客。700系的车体是用铝合金压制成的中空外壳,内部填充的是吸音,防震的复合材料。
日本高速铁路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高速列车采用动力分散型,轴重小,这样的设计使得列车的安全性增强;线路中桥隧比重大,线路的标准不断提高;列车运行密度大,定员多,旅客输送量大;安全性能好,旅客死亡事故少。2.2.2德国:
德国是铁路客运速度提高较快的国家之一。1962年德国研制的“莱茵金子”号客车的构造速度已达160km/h,1974年ET403型电动车组的最高运行速度为160km/h,1977年提高到200km/h。1985年制造出ICE型高速列车。由5辆车组成的ICE列车于1985年交付试验。头车和尾车为动车,各长20.8m,自重78.2t,采用三相交流牵引装置,每辆动车的功率为4200kw。中间3辆拖车的长度均为24.34m。
德国的ICE第一代列车(ICE1)于1988年就跑出了400km/h的速度,列车编组为2 辆动力头车牵引10--14节客车不等。该列车的设计把乘客的舒适度
放在首位,由于德国铁路穿越隧道较多,故对列车的密封性设计也仿效日本新干线列车进行设计,为欧洲第一代气密性列车,随后改进制成ICE第二代(ICE2)和ICE第三代(ICE3)产品。
由于ICE3要在莱茵-科隆间线路上运行,该线路设计坡度为40‰、并以300km/h运行,为了有足够的粘着力,故该车采用动力分散型。
德国高速铁路发展有其一定特点:它采用三相交流传动技术;计算机控制列车制动;轻型车体构造;列车有自诊断技术;统一调度指挥。2.2.3法国:
法国高速铁路线上采用的电动车组在牵引动力上的布置与日本不同,它采用的是动力集中式,只在列车两端的头车(或与头车相临的客车的一端)装有牵引动力装置。法国第一条铁路线(巴黎东南新干线)于1972年动工,1983年投入运用。运用TGV-PSE电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为270公里。在巴黎东南新干线通车后,法国继续扩大高速铁路线,1990年大西洋新干线(巴黎--勒芒、图尔)正式通车,采用TGV-A电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为300公里。
“欧洲之星”高速列车是法国TGV列车的派生系列,目前运行在伦敦至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该车载客量794人、12根动轴,总功率12000kw,时速达300km/h,编组型式为2L18T,铰接式转向架。
法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是:动车组采用动力集中方式及铰链式车厢;多电流制供电与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能使用一般线路的1500V3000V直流供电,也能使用高速线25KV交流供电;采用符合ETCS标准的TVM列车控制系统;注重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线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
上述国家,高速铁路运营年代较久,动车组种类也较多,列车性能稳定可靠,是我国在现阶段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列车运行安全性能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3国外动车组技术参数比照表:
3我国动车组发展现状及趋势
3.1中国动车组发展足迹
2004年4月1日,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形成《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明确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基本原则,确定重点扶持国内几家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引进少量原装、国内散件组装和国内生产的项目运作模式。
2004年7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与铁道部联合印发《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引进与国产化实施方案》和《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引进与国产化实施方案》。
2004年8月,铁道部公开招标采购时速200公里动车组项目。
2005年10月,铁道部公开招标采购时速300公里动车组项目。
2006年7月31日,国内首列国产化时速200公里动车组下线。
2006年9月,铁路部门在胶济线以及第六次大提速既有线改造区段组织了多次全线拉通试验和提速平推试验,动车组进入运行试验。
2007年2月,动车组以160公里的时速投入春运。
2007年4月18日,动车组全面上线投入运营。
2008年8月1日,动车组投入运营的京津线是中国首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是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3.2和谐号动车组
中国铁道部将所有引进国外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CRH动车组车辆均命名为“和谐号”。通常用来指2007年4月18日起在中国铁路第六次提速调图后开行的CRH动车组列车。CRH为英文缩写,全名China Railways High-speed,中文意为“中国铁路高速”,是中国铁道部对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建立的品牌名称。中国铁路开行的CRH动车组已知有CRH1、CRH2,CRH3,CRH5等型。
3.2.1型号介绍: CRH1:
CRH1 — 中国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的合资公司——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T)生产。原型车以庞巴迪为瑞典AB提供的Regaina C2008为基础,CRH1A为8节车厢编组座车动车组,200公里级别(营运速度200KM/h,最高速度250KM/h)。CRH1B为16节大编组座车动车组。CRH1E为16节车厢的大编组卧铺动车组。CRH2:
CRH2 — 中国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日本川崎重工,引进川崎重工业的新干线E2-1000型动车组技术,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国内生产。CRH2A为8节车厢编组座车动车组,200公里级别(营运速度200KM/h,最高速度250KM/h)。CRH2B
为16节大编组座车动车组,CRH2E 为16节大编组卧铺动车组。CRH2C为8节车厢编组座车动车组,300公里级别,作为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用车,标称时速300公里,最高营运时速为350公里。CRH3:
CRH3 — 中国北车集团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德国西门子,引进西门子ICE3(Velaro)技术,由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国内生产。CRH3C为8节车厢编组座车动车组,300公里级别(营运速度330KM/h,最高速度380KM/h),作为京津高速铁路的用车。CRH3D为16节车厢的大编组座车动车组。CRH5:
CRH5 — 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法国阿尔斯通,引进法国阿尔斯通的Pendolino宽体摆式列车技术,取消了装设的摆式功能,车体以法国阿尔斯通为芬兰国铁提供的SM3动车组为原型。由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国内生产。CRH5A为8节车厢编组座车动车组,200公里级别(营运速度200KM/h,最高速度250KM/h)。CRH380A:
2010年9月,铁道部下发《关于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型号、车号及坐席号的通知》,正式将四方机车车辆股份的CRH2-380型动车组型号名称更改,其中短编组动车为CRH380A,而长编组动车为CRH380AL。
CRH380A采用与CRH2C一样的6动2拖的编组方式,牵引功率为9600千瓦,使用SS400+型高速受电弓,以及在受电弓的两侧为立体围护整流罩。列车设有二等座车/观光车(ZEG)1辆(1车)、一等座车(ZY)2辆(3车、4车其中3车带有一等包厢)、二等座车(ZE)4辆(2、6、7、8车)和二等座车/餐车(ZEC)1辆。其中观光座采用2+2方式布置,一等包厢采用3+0方式布置,一等座采用2+2方式布置,二等座为2+3布置。除了带酒吧的二等座车外,其他车厢所有座位均能旋转。首列CRH380A于2010年5月正式下线。
2010年12月3日,中国铁路在京沪高铁先导段联调试时再次创造奇迹,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风一样的速度,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此前的纪录诞生在2008年6月24日。国产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曾经在京津城际高铁上跑出394.3公里的时速。中国人驾驶自己研制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自己铺架的无砟轨道和电气化设备上,跑出了世界级的速度。这一速度,又一次证明中国高铁已全面领先世界。CRH380B:
CRH380B型动车组是在CRH3C基础上研发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与CRH3C相比,持续运营时速为由300公里提高至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由350公里提高到380公里,最高试验时速为400公里以上,性能优化以提高牵引功率、降低传动比及动车组气动外形减阻为主,而列车舒适度优化方面主要采取提高列车减震性能、车厢降噪、加强车内气压控制等方式。CRH380C:
CRH380C型动车组是在CRH3C、CRH380BL基础上研发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与CRH3C相比,持续运营时速为由300公里提高至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由350公里提高到380公里,最高试验时速为400公里以上,性能优化以提高牵引功率、降低传动比及动车组气动外形减阻为主,而列车舒适度优化方面主要采取提高列车减震性能、车厢降噪、加强车内气压控制等方式。CRH380D:
CRH380D型电力动车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为营运新建的高速城际铁路及客运专线,由庞巴迪研发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中国铁道部将所有自行发展关键技术、引进国外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铁路高速(CRH)车辆均命名为“和谐号”。CRH6:
CRH6型电力动车组是中国一种设计中的新一代城际电力动车组,由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研制,并于旗下的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生产。CRH6型动车组适用于城市间以及市区和郊区间的短途通勤客运,满足载客量大、快速乘降、快启快停的运营要求。内部构造
3.2.2和谐号动车的特点:
“和谐号”动车组普遍采用交流传动及动力分散式。“和谐号”车头为可降低空气阻力的流线形。运行时速达200公里以上,最高可达350公里。“和谐号”列车通过电脑控制行
车,电子显示驾驶数据。“和谐号”列车的座位划分为一等座及二等座。一等座为2+2排列方式,二等座为3+2排列方式。座椅可调节,座向可以转180度,附有可折叠的茶几。车内部设计注重人性化。自动调节温度的空调。所有车门都是电动塞拉门。还有使用卧铺的型号用于较长途的线路。200公里级别车主要在既有线路上运行,300公里级别的车主要在高速专用线路上运行。
3.2.3 CRH系列动车组主要技术特征
3.3我国动车组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高速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列车运行速度迅速提高。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再加上绿色环保,使得高速铁路逐渐的为旅客们所认可,越来越多的被选择为人们出行的长途代步工具。21世纪高速铁路将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我国应着力发展高速动车组,以满足这种高速铁路的发展需求。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机车车辆企业设计、制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多高技术水平的动车组将投入运行,这将使我国铁路实现高速化,并显著提升铁路在客运市场的优势,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结束语
我国的动车组技术的发展可谓是“起步晚,速度快”,截止201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358公里,位世界第一。在这短短的、不到8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成功的引进和消化了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在高速铁路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并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高铁”的发展之路。然而,在7.23事故发生后,这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要冷静的看待已取得的成就,同时要认识到在安全性的问题上我们还应该向其他国家学习。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效仿,而应该更注重自主创新,填补我们技术上的空白。但是我相信中国的高速动车组技术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无论怎样,世界需要高速铁路。
参考文献:
5.国内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篇五
[摘要]基于CNKI检索结果,探讨国内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对研究的发表时间、发表刊物和研究者进行统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必要性、评价方法、评价对象研究等是该领域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价值评价;成本效益;价值回报;图书馆
用户信息和知识获取途径变得丰富而多样,图书馆知识和信息中心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其社会价值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同时,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潮的影响,西方国家中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均着手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技术,通过产出控制和引入竞争来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此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成为国外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而国内图书馆价值和成效评估研究还较少,尚处于国外经验推介和个别实证研究的探索阶段[1]。为了解国内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现状和成果,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对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1检索基本情况
考虑到论文题目是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笔者以“价值评估”“价值评价”“投入产出”“成本效益”“效益评价”“投入回报”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子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文献136条(检索时间为2013年12月1日),剔除不相关或与主题联系不紧密的文献,得到相关研究文献123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6篇,期刊论文116篇。
1.1 时间统计
对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得图1。1)国内首篇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的论文为张蕾撰写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益评价》,该文于1987年3月在《黑龙江图书馆》(现为《图书馆建设》)上刊出。作者围绕图书馆为何要进行效益评价、图书馆效益评价应包括哪些方面、应怎样开展效益评价等三个问题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这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基于国外的经验和研究逐步关注图书馆价值评估。2)研究文献总量偏低,虽然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成果量逐年增加,但前期增长缓慢,自2010年后增加较为明显,这与国内图书馆财政拨款、缺乏企业管理思维和绩效评价意识相关。3)硕博士论文均出现在2009年以后。这说明由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的兴起,尤其在财政危图1图书馆价值研究文献时间统计
机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变革迫在眉睫,西方国家大力建设企业型政府,推动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和服务配置,图书馆的效用和价值评估备受关注。受此启发和影响,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并系统深入对图书馆的绩效和价值进行全面考量。4)考虑到检索日期,2013年的文献统计量不具有计量意义,但仍将其纳入统计范畴,只是为全面了解价值评价研究内容的变化。
1.2来源期刊
116篇期刊论文发表在54种刊物上,按照载文量统计排名前十的期刊见表1。1)这10本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的近一半成果,但研究成果发表相对仍较分散,文献聚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这10本期刊均是中文核心期刊,由此说明,一方面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主题较新,且符合国内图书馆未来建设和发展方向,核心刊物在做积极引导,希望更多学者关注图书馆服务绩效和价值,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学者在国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图书馆特点,研究体系较为完整,层次较为深入。
表1载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统计情况
序号刊名发文量
(篇)发文量占比(%)1图书情报工作97.762图书馆建设97.763情报杂志86.904情报科学65.175图书馆学研究65.176大学图书馆学报43.457图书馆工作与研究43.458图书馆杂志43.459图书馆32.5910图书馆理论与实践32.59小计5648.281.3 作者分析
116篇研究论文的作者共141人(包括合作者),其中发文3篇者1人(贾国柱)、2篇者5人(何志兰、汪徽志、向林芳、殷沈琴、赵伯兴),由此可见,如其他主题研究一样,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的核心作者和团队尚未形成,研究成果呈点状和散状分布,对研究者而言,尚未建立完整和系统的研究体系。
2研究内容分析
当前研究文献关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图书馆价值评估必要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场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变革运动席卷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让政府着手管理改革为国民提供更优服务。对图书馆最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管理方法的应用。基于管理普适性的原则,企业管理领域的项目预算、业绩评价、用户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管理。2)绩效管理被引入。图书馆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文化服务机构,由于资金一直靠政府直接投入,长期以来,忽视了对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的评价,而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全过程和服务质量被列为公众监测和评价的对象,图书馆的3E标准,即经济、效率和效益备受关注。3)关注产出控制。图书馆也逐步开始制定预算、核算成本、控制产出,并以此为基础向公众证明其价值,向政府申请资金投入。4)竞争引入。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各机构之间展开竞争,通过用户检验,优胜劣汰。5)重塑用户为中心。虽然图书馆始终将用户和读者视为第一位的,但现实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绩效考核,往往只会流于口号,而新公共管理将公众视为顾客,公共部门是否应该提供服务以及如何提供服务必须根据顾客的需求而不断调整,这种调整的明显特征就是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同配置。
归纳起来,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根据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要求,应关注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2)图书馆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那么理应关注图书馆服务对用户影响的成效评估。3)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服务阵地,既然强调的是服务社会文化,那么关注图书馆服务对社会贡献的价值评估。4)图书馆面临用户减少、信息中心地位削弱等挑战,自身有开展价值评估研究的诉求,通过评估结果向公众和社会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
2.2 图书馆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目前比较成熟的图书馆价值量化评估方法主要有3种:CBA(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收益分析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条件价值分析法和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分析法。
2.2.1 CBA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顾名思义,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看似简单,然而运用于图书馆价值评估绝非易事。首先,图书馆的收益包含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包含用户使用文献资源、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空间服务产生的收益,间接收益包含用户使用图书馆服务对其工作、学习产生的收益,间接收益的隐蔽性导致其计量的困难性;其次,图书馆组织的非盈利性,导致对其直接、间接收益货币化衡量的困难性。正如Neal K.Kaske所述,利用成本―收益评估图书馆的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这么做,Neal在IMLS(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资助下,组建项目团队,进行CBA法的开发与测试,该方法首次被应用于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后又被推广至众多大中型图书馆,整个项目历时10年(1993―2004年),构建了适应图书馆的CBA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并形成著作“衡量图书馆的价值:如何为图书馆做成本―收益分析”[3]。
2.2.2 CVM条件价值分析法。条件价值评估法是评价非市场物品与资源经济价值的一种常用工具,又称意愿调查法。最初由Ciriacy Wantrup S.V.于1947年提出,它采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得到商品或服务价值为目的,通过调查方式确认该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其基本思路是假定存在一个市场或者存在一种支付方式,把被调查者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来获得某种物品或服务称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简称WTP),把被调查者希望得到最小补偿货物量才愿意放弃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称为补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简称WTA),从而揭示被调查者对该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确认其非市场价值[4]。该方法应用的具体流程包括:1)确立调查对象和范围;2)设计调查内容和问卷;3)开展调查;4)汇总统计调查结果;5)对调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5]。美国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率先于1999年应用CVM对图书馆价值进行评估,随后大英图书馆、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等也应用CVM进行价值评估。国内的袁顺波对国外CVM的应用案例进行介绍,汪徽志对CVM方法在国内图书馆界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殷沈琴运用CVM方法计算出上海图书馆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为3.65~9.82亿元[6]。
2.2.3 ROI投资回报分析法。ROI(Return on investment)即投资回报率,指通过投资而获得的回报。1982年,Dona H W.King率先将ROI应用于能源数据库的价值评价,后续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ROI在图书馆定量评估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流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图书馆基于文献借阅和使用量计算出学术型图书馆的ROI最具影响力。UIUC图书馆试图通过详细数据计算出图书馆投入相对项目基金收益的投资回报,该项目历时三年,分为两个阶段:1)建立图书馆ROI模型,并核算出2006年UIUC每一美元的图书馆经费投入可以换来4.38美元的项目收益。2)项目组将UIUC模型推广至8个不同国家的8所不同图书馆,验证该模型的普适性,并算出这8所高校的ROI为15??54:1~0.64:1,揭示了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立项中的重要性[7]。国内图书馆人自2008年后关注图书馆ROI研究,钟丽华对数字资源建设的ROI进行分析,李晟光针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ROI进行探讨[8]。
2.3 图书馆价值评估对象研究
目前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信息资源价值评价,包括纸质资源建设评价、特色资源建设评价、数据库建设评价和数字资源建设评价。研究者结合具体资源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情况,按不同读者群分类计算,最后核算出信息资源的价值,并通过案例数据库进行数据检验[9]。2)工作内容价值评估,包括采编流程效益分析、期刊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和图书馆技术支持效益分析,该类评估围绕图书馆工作内容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分析展开[10]。对图书馆工作内容的效益进行评价,有助于馆员和用户认清图书馆各类工作的投入、产出及其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以评价的结果为基础形成改进对策。3)用户服务价值评估,这是图书馆价值评估的重点。为用户服务并产生效益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用户服务成本包括信息生产成本、服务流通成本、人才培训费和馆员智力成本;而用户服务的效益除了显性的信息和知识提供,更包含用户信息需求被满足的感知价值[11]。4)图书馆管理价值评价,包括图书馆服务营销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效益分析。图书馆管理的成本是在用户服务支持活动中的各项投入或消耗的资源,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而高效管理带来的效益更多体现在用户成本的节约和用户收益的放大两个方面[12]。
2.4 其他相关问题
现有研究除了关注图书馆价值评价的必要性、评估方法和评价对象等内容,对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也进行了探讨。由于图书馆服务价值取决用户的感知和体验,因此存在部分主观因素,而当前流行的3种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比如CBA方法源于对企业短期获利能力的评价,因此对图书馆提高用户信息素养、开展文化教育、辅助教学等长期社会效益无法评测。而CVM的评估理念较难理解,且评估过程对技术手段的要求高,导致评估活动的成本增加,不利于图书馆使用,同时这种建立在市场假想基础上的评估不可避免会造成各种偏差,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而ROI只是局部诠释了图书馆的价值,比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价值等,且在评估图书馆带来的隐形价值和隐形收益方面略显不足。因此,图书馆价值评估方法系统化是今后图书馆评估的发展方向,只有考虑各种评估方法和手段的系统化集成,才能构建图书馆全方位的价值评估体系。
3结语
国内学者在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国内馆情的价值评价模式和方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价值评价,多角度、全方位向公众证明图书馆的社会价值。随着图书馆价值评价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者应用其他专业领域的理论与思想不断丰富图书馆评估体系,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评估活动和研究,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明显得以提升。图书馆人将会继续努力,逐步建立起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促使图书馆服务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贾国柱,熊伟.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0(1):84―88.[2] 张蕾.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益评价[J].黑龙江图书馆,1987(1):18―22.[3] Measure your library’s value[EB/OL].[2010-09-20].http://libraryacademicvalue.org.[4] 胡莲香,杨卫红.国内运用条件价值法(CVM)评估图书馆价值的研究述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2):70―75.[5] 殷沈琴,温国强.图书馆物有所值吗?――国外图书馆应用CVM测量投资回报率的实践述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80―83.[6] 殷沈琴,赵睿杰.公共图书馆价值评估实证研究――运用CVM评估上海图书馆的价值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1(2):17―20.[7] 陆萍.国内外基于投资回报的高校图书馆价值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3):39―43.[8] 金洁琴.国内外基于投资回报的图书馆价值研究对比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3):60―63.[9] 赵霞琦.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数字资源建设价值评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70―73.[10] 张文惠.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图书馆采编流程效益评价[J].情报杂志,2008(4):31―33,36.[11] 胡国芳.图书馆开展主动信息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1):66―69.[12] 谢春枝.图书馆联盟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决策选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25―30.[收稿日期]2013-12-23
[作者简介]陈方锐(1987―),女,本科,助理馆员,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图书馆,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研究。
(上接第49页)
11月7日至9日,广西图书馆学会韦绍芬参加了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单位承办的“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图书馆展览会”。2013年3月,接到《2013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通知》后,学会秘书处及时通过信函和网站进行了转发,宣传动员全区会员积极撰文参加年会的征文活动,并在“2013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向主办方提交论文37篇,其中2篇获一等奖,3篇获二等奖,15篇获三等奖。为让基层图书馆员能有机会现场体验新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盛况,了解与图书馆相关的最新技术、资源、设备及服务,聆听业界专家的学术报告,学习先进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学会秘书处配合理事长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资助了10个县级图书馆的馆长到上海浦东参会。
6.国内生态旅游产生与发展研究综述 篇六
摘要: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20世纪,全球兴起了保护生存环境的绿色浪潮。生态旅游作为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旅游应时产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从相关文献的分析来看,可以从生态旅游的产生,生态旅游与传统 旅游的对比,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发展研究
Abstract: facing the crisis of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ise of global wave of protect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green.Ecological tourism as a return to the nature of green tourism timely.Ecological tourism in China started late, but the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rich and unique.Eco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tremendous.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can produce from ecological tourism,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raditional tourism,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mportance.Keywords: ecologicaltourism,China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
生态旅游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强调回归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共进 可持续发展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生态旅游修正了传统大众对资源及环境的认识误区,其保护的主旨使其成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通道。为此,生态旅游迅速在全球普及并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发展生态旅游历史悠久,早期 的山水旅游活动中就包含朴素的 生态旅游思想;如《尚书》记载,舜有五年一出巡的惯例饿,二月东出泰山,五月南巡衡山,八月西巡华山,十一月北巡恒山。但作为一项事业在我国受到重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82年。这一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将旅游业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此后我过生态旅游事业经历了80年代初步发展和90年代迅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全国首届生态旅游发展研讨会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会上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起点。199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迎来两大盛事:1:我国首次承办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国艺博览会2: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 把中国生态旅游推向了高潮。
二: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
传统的大众旅游是指人类经济发展、大众参与的旅游。它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其迅猛发展为生态旅游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大众旅游是近10多年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建立在传统大众旅游基础上的旅游业在全球发展十分迅猛,这主要得益于日益增长的大众传统的旅游需求和科学技术赋予旅游业强大的开发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已不满足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不注意保护旅游对象和保护自然的路是不通的。1983年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使传统旅游中注入了生态观。
对于传统旅游业,利润最大化是开发商追求的目标,而追求享乐是旅游者的主要目标,其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由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则主要由社区居民承担。这种旅游是不可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业旨在实现寂静、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持。开发商、游客、社区居民及社区都是直接受益者,环境问题得
到有效措施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恶化。即工业、农业、交通业的现代化、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空气不洁、水质不净、食品不绿、噪声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公害密切联系。这使有识之士更积极地倡导环境的绿色浪潮。
生态旅游也有关于旅游开发和旅游者的活动。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就会导致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例如动植物的破坏,种群结构的破坏和地表,自然资源的破坏,甚至于延伸到社会经济环境。
生态旅游的产生确实给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以及发展障碍也亟待解决。生态旅游在很多人眼中,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自然旅游。特别强调旅游活动场所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但有些旅游设施、旅游经营者行为、旅游者行为却与生态旅游环境不协调。如下表生态旅游环境不协调的类型与内容:
四: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1: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客源市场的拓宽可行性日益明显;生态旅游者将持续增加。生态旅游产品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2: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这是由国际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的带动与我国自身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所共同决定的。1:资源条件: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仅有众多奇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而且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就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而言,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繁多,气候类型多样、江河湖泉数以千计,以及丰富的生物种类和生物群落类型。就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而言,我国是人类主要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5000年以上。民族众多,各民族与其生活地区的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信仰、文化、社交、礼仪、节庆、居民饮食、婚恋、丧葬、宗教等民族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2:市场条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至1997年,国内旅游人数为
6.44亿人次,全国旅游出游率为百分之五十二点四。其中国内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二点五八亿人次。出游率百分之92.4,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数3、85亿人次,出游率为百分之40.相当一部分游客以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为旅游对象。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居民的外出旅游已
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
3:国外市场:据《旅游统计年鉴1998》资料,到1997年,我国的旅游入境人数已达5758.79万人次,来话过夜旅游者达2376.69万人次,世界排名第六。许多外国游客对中国秀丽自然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兴趣。这是一个庞大的国际生态旅游潜在市场。
4:其它有利条件:1:政府部门的重视:我国国家旅游局非常重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生态旅游在合格国际旅游发展潮流与我国的环保政策结合。国家环保局、国家森业局,中国科学院一起将1999年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提出‘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口号。目的在于普及生态旅游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倡导文明旅游。地方各级政府的旅游及相关部门为配合国家这一主题年行动,纷纷结合各地的实际,推出具有地方夜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如吉林省举办中国长春净月潭冰雪节、贵州省推出‘黄果树世纪游’:海南省提出全省要做美生态旅游的文章。2: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国生态旅游业尽管起步晚,但到现今已初具产业规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验基础。已建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游乐区、民族接待村等,一大批生态旅游目的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比较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体系已建立健全,培养和锻炼了许多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在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实践中总结了有益的经验教训,这都为下一步生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3:‘天人和一’的传统文化基础。
五:总结
从总体上来看,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施。但只要是旅游业则具有两重性。只有在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生态旅游才能健康发展。既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环境,也不能谨小慎微,而不发展当地的经济。总之,保持生态旅游的多元化,合理开发,科学运用,才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自然资源学报。1998.12:杨桂华、钟林生、明忠庆《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春峰译。刘宝琨校,引自中国旅游报,1995年9月7日
4:张凌云。适度与平衡。旅游业开发的环境保护问题。中国旅游报。1997年4月1日 5:章海荣。旅游业--------生态、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趋势、贵州民族学院报。1992年学第四期
6:张福庆.《中国生态旅游投资战略研究》
7: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 《生态旅游》
8:中国人民大学《旅游管理》
9:山东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生态旅游在中国:研究回顾与本质研究》
吉 首 大 学 张 家 界 学 院
国内生态旅游产生与发展研究综
指导老师
姓名
7.国内外服务型学习实践和研究综述 篇七
服务型学习的兴起和发展为我国外语教学的持续深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佳的解决方案, 从根本上解决了语言课程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 满足了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下操练语言要素, 提高综合语言技能和培养文化敏感性的需求, 同时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非智力能力得到拓展, 使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融合相协调。
1 理论介绍
服务学习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南部地区的教育董事会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定义。Billing (2000:659) 认为这主要在于“人们既可以把服务学习看作是一种教育哲学,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课程工具, 一种学习计划的设计”。笔者将其定义为:服务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将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位融于一体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学习经验, 并从经验的反馈和反思中习得学习内容同时获得多元能力的发展。
2 国内外服务型学习的实践和研究综述
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型学习以其学术性反思与满足社区需求的功能, 一经提出便获得了众多研究者和教师们的持续关注。服务型学习, 作为推动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略, 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多国多学段多学科的课程设计中。目前,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欧美国家, 服务型学习被广泛地应用到理、工、商、农、医学等领域, 在此基础上, 继Slimbach (1995) 归纳了几种服务型学习的学术目标与人类目标之后, Battistoni (2002) 提出了将服务型学习应用到多领域课程教学的必然性。然而, 在国外服务型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结合探索中, 写作因其较强的实践性, 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和教师们关注的焦点。Watters&Ford (1995) 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估的角度, 探讨了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写作教学的概念和模式。Hertzberg (1997) 结合自己任教的写作课程, 谈到了服务型学习模式下社区写作的目的和意义。Brack&Hall (2005) 从课程目的的视角出发, 详细介绍了亚利桑那州大学一个写作课程的服务型项目。Hugg&Wurdinger (2007) 将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写作课堂中, 尝试通过不同写作任务的布置使学生多角度地接触真实的写作环境。此外, 也不乏有研究者 (Cooper&Julier, 1995;Trimbur, 2000;Deans, 2000) 从写作话题的角度探讨服务型学习指导下的与个体体验相关的话题写作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 及基于社区服务经历的写作任务对学生反思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作用 (Dean, 1999) 。
2.1 国外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外语教学或二语教学情况
方面, 服务型学习与外语或二语教学的结合实践囊括了外语习得环境下的英语教学, 俄语教学, 西班牙语教学及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跨文化教学, 其中以英语教学研究和西班牙语教学研究最为活跃和深入。在英语教学研究方面, Hale&Alexandria (1997)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描述, 确认服务型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对目的语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方面的有效性。Elwell&Bean (2001) 也是通过对其开展的服务型学习项目的描述探讨了服务型学习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Wurr (2001) 在亚利桑那州大学开展了将服务型教学应用于学生写作课堂的教学实践, 同时对比了服务型学习模式之于以英语为母语和二语的大学生的不同影响。Micheline (2004) 结合反思自身参加人类多元课程服务型学习的亲身经历, 高度评价了服务型学习对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在西班牙语教学, Hellerbrandt&Varona (1999) 针对西班牙语外语教学的特点, 通过与当地西班牙社区的服务学习合作项目的开展, 对西班牙语服务型学习的概念予以界定并初步总结了西班牙语服务型学习的基本模式。Lear&Abbott (2008) 通过课程内容与商务活动的紧密结合, 论证了服务型学习在商务西班牙语教学中的有效性问题。Grassi, Hanley&Liston (2004) 证明了服务型学习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机提升的积极作用, 揭示了服务型学习在ESL和EFL课程中的应用趋势。
2.2 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国内EFL教学情况
主要呈现出两种趋势: (1) 关于服务型学习实践的探索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尚属全新的概念, 近几年来,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于此, 但绝大多数研究依然停留在综述性介绍层面及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论证。如梁春芳 (2003) 对服务型学习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框架模式的介绍;王文岚 (2004) 对服务学习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的介绍;陈志辉 (2007) 对服务型学习在美国中小学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和服务型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原则做以总结。 (2) 关于服务型学习在外语课程的应用方面,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中小学外语课堂的服务型学习实践, 对高校外语教学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主要有陈丽芳 (2004) 从多视角、多维度对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探讨。陈佳铭 (2009) 通过亲身教学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可行性问题。蓝采风和许为民 (2011) 尝试以“用声音叙事”的手段探讨将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的模式。
3 结论
综上所述, 从上面的文献综述中发现: (1) 国外关于服务型学习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较多关注了实践性强的写作教学, 而对语言教学的其他方面涉猎不足。 (2) 国外针对于服务型学习应用于外语教学或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较多集中于对学习者经历和收获的描述, 而忽视了语言、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而且一些结论过度依靠主观描述性的研究材料, 缺乏严谨的科学对比论证实验数据的支持。 (3) 国内相关研究对于方式引入和理论介绍的多, 真正落实到具体课程与服务型学习结合的实践探索的很少。关于这种源自于以英语作为母语环境下的服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外语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问题尚需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摘要:发源于美国的服务型学习以其真实的语言环境, 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在交际语境方面的缺陷, 丰富和完善了语言教学的模式, 系统总结和梳理国内外服务型学习的实践和研究情况为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英语教育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服务型学习,国内研究,国外研究
参考文献
8.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综述 篇八
【摘要】近五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英语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对倦怠成因和对策的探析以及对倦怠和其它变量的相关性研究,但也存在着研究设计过于简单,缺乏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的探讨,缺乏干预策略效果的评估性研究等问题,英语学习倦怠今后的研究应体现出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多样化的趋势,同时应加强对干预策略效果的评估性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英语学习倦怠 成就 不足
一、引言
外语学习倦怠是指: 学习者因为外语学习活动的内容,过程或结果与学习者本人的预期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以耗竭、对外语学习的冷漠态度和在降低的自我效能感等消极情感为主要表征的心理综合征(杨涛,2010)。英语是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每位学生在大学里都需要学习一至两年的英语课程,在此过程中,相当数量的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倦怠感(即英语学习倦怠)。这种消极英语学习心理、态度和行为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现象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
本文以2010年至2015年为时间段,以“大学生”和“英语学习倦怠”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相关论文91篇,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总结成就,同时也指出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研究成就
1.英语学习倦怠的现状研究。张敏(2013)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倦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生的倦怠程度明显比女生高,大一学生较大二学生的倦怠程度低,但文理科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严金波(2013)对某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情况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感整体较强,主要表现在情感耗竭严重,远离合作学习,学习动机弱,自主性不高,自我评价差。周小惠(2014)对某普通高校的231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倦怠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总体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成就感低和行为不当两个方面;(2)一二年级在英语学习的心理情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明显不及一年级学生;(3)高分组学生只在行为不当上表现出较严重的倾向,而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倦怠三个方面的情况均很严重,且程度远远高于高分组学生。
2.英语学习倦怠的成因和对策。韩媛媛(2010)对重庆工商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学习倦怠的成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成就动机因素,教师因素,心理健康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
肖雪莲(2013)的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倦怠由内外两种因素造成,内在因素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倦怠。而英语课程安排偏离学生的需求,课时少,教材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教学方法落后等也是倦怠形成的重要原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对教师的培训;采用多样教学法等对策。
万阿平(2015)的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原因有:英语学习动机的缺失,不良的人格特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单一的学习评价模式,并提出高职院校应针对专业制定教学方案,明确学习目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应该开展心理辅导,干预不良人格,以此来预防和缓解英语学习倦怠。
3.英语学习倦怠与其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在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与其相关变量的相关性研究中,以探析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动机的相关性研究最多。
(1)英语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田彦兰(2013)以湖北大学非英语专业7个自然班为被试来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感是英语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王显志,胡修齐(2014)对河北联合大学三个校区四个年级 615 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得分与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1),即自我效能感越低的学生,其英语学习倦怠程度就越高,自我效能感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2)英语学习倦怠与学习动机。杨涛(2010)在其博士论文中探讨了外语学习倦怠和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语学习倦怠的程度与动机的消极变化间存在相关关系,外语学习动机系统的多数结构成分与外语学习倦怠间存在程度不等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对外语学习环境的消极态度与外语学习倦怠的出现之间存在联系,但是积极态度不一定会阻止倦怠的出现;外语学习活动的语言结果(语言水平)对外语学习倦怠程度预测能力的有限,外语学习效果较好的学习者同样可能出现外语学习倦怠。王林艳(201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学习倦怠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英语学习动机状态的消极变化是英语学习倦怠的重要症状。
三、英语学习倦怠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1.研究设计过于简单化。目前关于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研究大多是横向的定量研究,少数会辅以简单的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来进行。该种方法客观,简单易操作的优势不容忽视,但动态性不强,不能够准确、深入的了解英语学习倦怠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将横向和纵向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探索出英语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路径模型,使英语学习倦怠的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可参考性。
2.缺乏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的探讨。现有的对英语学习倦怠的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探析,综合性研究较少,而学习者个体的生理、周边的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成因也会对英语学习倦怠构成影响,所以,今后应试着多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英语学习倦怠。
3.缺乏干预方法效果的评估性研究。虽然近年来的研究开始关注英语学习倦怠的干预性策略研究,但也只是泛泛而谈,深入的有实际意义的干预性研究很少,而对这些策略的效果评估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加强对干预策略及其效果评估的实证性研究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涛.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张敏.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倦怠调查——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4):139-143.
[3]严金波.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9):107-111.
[4]周小惠.普通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112-115.
[5]韩媛媛.大学英语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6]肖雪莲.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现象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7]万阿平.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倦怠性分析与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388-391.
[8]田彦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倦怠和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D].湖北大学,2013.
[9]王显志,胡修齐.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6):29-30.
【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综述】推荐阅读:
深度学习方案12-12
深度学习实验报告06-24
精准解读深度学习12-09
深度学习技术趋势报告07-14
学习学校文化呼唤深度构建心得体会09-01
2011-2015年中国氢能源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09-16
2023-2028年中国视频广告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12-21
高一研究性学习综述报告培训工作要求12-15
深度尺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