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与信念

2024-09-17

毅力与信念(精选15篇)

1.毅力与信念 篇一

信念+勇气+毅力=成功作文

一个人在成功路上需要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无边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援的毅力。保尔·柯察金证明了这一点,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向我们展现了波兰少年的成长史三部曲。

第一部:坚定的信念

信念就是目标,人话在世上,就该树立一个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而某些人却庸庸碌碌,只为现在而活着,没有目标,也没有理想。“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真正的人生,是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中才能实现。”前辈们的话语就是最好的证明。除了要有一个信念,为这个信念去奋斗也是很重要的。一些人有了目标,却不去实践,只在那儿夸夸其谈,到头来同样一事无成。一个人必须要经过一番奋斗,才会有成就。爱迪生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发明了白炽灯;牛顿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发现了万有引力„„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第二部:无边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动力,它推动着我们迈向成功。文中的保尔有勇气同匪帮小兵搏斗,迈向了他成为真正党员的第一步。一个人,即使其它方面再好,如果没有勇气,不敢创新,不敢实践,又有什么用呢?“地心说”独霸世界许多年,哥白尼敢于否认,创造了伟大的日心说;海伦·凯勒勇于进取,成为第一个完成所有学业的盲聋残疾人。勇气是成功的使者,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

第三部: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了信念和勇气未必就能成功,还需要毅力。我们做事不能仅是三分钟热度,更不能虎头蛇尾,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我们带上成功之路,因为胜利是由最有耐力的人获得。“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拿破仑、马克思明白了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成功了;祖冲之坚持不懈,所以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如果没有毅力,终将一事无成。

人生之路,只要有了信念、勇气、毅力这几盏灯,前途将会无限光明。

2.毅力与信念 篇二

1 信念的力量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产生思想, 思想控制行动, 行动导致结果, 这是推演了几个世纪亘古不变的定律。一个国家的兴衰, 一民族的起落必有其因果这一铁律, 这一定律便是正确的信念及不断的实践。回首历史, 大到国家, 小到个人, 天下事不进则退, 不发展就是腐化。今天的失败皆因昨天的不努力, 而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成功。行动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即是求真务实的过程, 实践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是发展的依据, 是检验的标准”, 按此定律指导我们的工作, 只要我们每天思考着、学习着, 实践着, 走过一段光阴之后, 便会突然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传说, 我国古代一位武将, 为国立下无数战绩, 后遭到奸人所害, 奸人为斩草除根, 不留后患, 将武将之年仅五岁的遗孤挑去双脚脚脉, 使他终身不能行走。但这个孩子在心里却埋藏下复仇的信念。怀着定能替父复仇的信念, 经多年的苦练实践, 他可以口吐钢针, 杀伤千军。由于他练就的这一绝枝, 使他成了一名捕头, 不久便完成了他复仇的终愿。

“一个人如果能够运用信念的力量, 他就掌握了最可怕的武器”

2 科学研究要坚持信念

人类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坚持信念的基础上长期持续调查分析的结果。科学研究工作中要有锲而不舍精神, 执著追求的毅力, 脚踏实地, 注重累积, 要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要有科学研究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信念。人类是通过信念和意志力来控制万事万物的, 而所有的成就又都是认识的积累。科学研究中要克服浮躁心理, 要能够沉下一颗多欲的心, 坐得住冷板凳。要知道, 信念贵于黄金, 恐惧只能让人们裹足不前, 害怕困难比困难本身更可怕。如果没有静思默想, 没有一件件地去做事, 是不可能一挥而就的。

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报着科学可以救国的信念, 终日埋头于他的试验室, 做化学和微生物学研究, 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问题: (1) 每一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生物的发展。 (2)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一种病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 (3) 传染病的病菌, 在特殊的培养之下, 可以减轻毒性, 使它从病菌变成防毒的疫苗。这些发现的结果成为我们现在所有食品工业的灭菌基础, 进而才会有我们所见的超市中品类繁多的食品;这些发现才使人们可以在药店中买到各种抗菌素;这些发现才使人们知道了家畜脾热瘟的治疗及狂犬疫苗的产生。这些发现不仅拯救了当时的法国, 现在看却是拯救了全世界。

1905年, 年仅26岁的的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并推导出了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从理论上得出:极少的物质就能产生极大的能量的结论。众多科学家们持着这一信念, 去寻找质量转换为能量的途径。三十年后, 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放射元素铀发现了核裂变, 终于找到了这一质量与能量的转换方法, 从而使人类跨入了核能时代, 这就是我们见到的清洁能源—核电。与此同时, 科学家们又发现, 两个原子核结合在一起同样会释放能量, 即是核聚变, 并已考证, 太阳就是依此原理发光、发热的。如果科学家们坚信质能公式成立, 人类就可以制造一个新的“太阳”, 而核聚变的材料里的放射元素是氘和氚, 它们又来源于水。1升海水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众所周知, 地球表面被四分之三的水所覆盖, 有那么多海水, 人们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球上的海水提供的核聚变可供人类使用50亿年, 那就意味着人类现今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将一去不复返, 到那时, 我们将是天清地宁。人类不会放弃这一信念的, 也定将不断探索实践!

3 科学进步要建立正信念

信念不应是守旧的, 而应是与时俱进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就常被陈旧的信念所束服, 要再创辉煌就要冲破旧的观念建立正信念。正面的信念可从知识来提取, 也可从成功的经验提取。“世界上不是没有美丽, 而是我们常常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 人们的创造能力完全取决于信念的力量。信念可以人的头脑变成磁石, 当专注某件事时科学创造就开始了。在科学研究的工作中, 我们应象雷达一样去捕获信息, 发现问题,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从黑暗寻求光明, 从绝缘中创造希望。其实,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解除为一个个简单事物, 每一个现象都是一个确切无疑的具体原因的结果, 而原因则是一个恒定不变的精确地按照其自有规律运行的。经常思考确立正确性的信念, 再不断的实践, 我们定会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有所收获, 有了信念, 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宝石, 要坚信:惊奇是科学研究的种子, 功不唐捐。

人们过去的成功并不在于人类满足现状, 而是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否有巨大的正确的信念。信念的大小决定成就的大小。没有信念便没有思考, 既使你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 既使把人锁进试验室里也不会有所发现。唯有从学习和经验中确立正确的信念, 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 一个人才会有创新和发展。每一个人都创新与发展着, 一个国家才能步入更高的兴盛, 人类就更前进一步。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科学”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的一种习惯的生活方式, 在科学研究中, 科研人员不仅拥有满腔热忱, 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感染和鼓舞下, 克服重重困难, 坚持到最后的成功。习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 提出中国梦, 其中, 科学梦就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求未知世界的信念, 也正是因为这种信念, 推动着人类世世代代探索未知、追求终极的真理。但科学探索进步之路是崎岖而不平的,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必定要心怀坚定的信念, 才会拥有一个更美好的由末知到已知的未来, 实现科学进行, 现实科技梦、中国梦。

摘要: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人类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坚持信念的基础上长期持续调查分析的结果。信念不应是守旧的, 而应是与时俱进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就常被陈旧的信念所束服, 要再创辉煌就要冲破旧的观念建立正信念, 科学探索进行步之路是崎岖而不平的,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必定要心怀坚定的信念, 才会实现科学进步, 现实科技梦、中国梦。

关键词:信念的力量,坚持信念,建立正信念,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高文兵.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抓手[N].中国教育报, 2011.10.17

3.成功与毅力作文 篇三

保尔·柯察金只是乌克兰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他父亲死的早,母亲则以替人洗衣而养家糊口,哥哥阿尔焦姆是个铁路工人,但儿时的他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他用他卑微的出身,造就了伟大的一生。

十月革命爆发后,红色政权遭到外国势力干涉和本国反动派的联合围攻,乌克兰的政治形势孔子空前地激烈动荡,保尔却也结识了朱赫来,一位老苏维埃主义者,他培养了保尔送去参加红军,保尔作战异常勇猛,在一次激战中受了重伤,不幸造成一只眼睛视力障碍,被迫下离前线,但他立即投入了地方上艰巨的工作。

为了供应城市的木材,保尔参加铁路筑建骤雨、泥泞、大雪、冻土,工作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武装土匪的搔扰和疾病,饥饿威胁着保尔和同志们,但铁路还是如期的修成了,朱赫来被他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保尔因长期忘我的工作,染上了肺炎,再次住进了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又发现他脊柱上有弹片的伤痕。在家疗养期间,他到烈士墓前凭吊战友们,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肺腑的,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病愈后,又投到火热的革命工作中。

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差,党组织不得不让他长期疗养,在这段时间,保尔迎来了人往的高潮——婚姻。他遇见了达雅,鼓动达雅对老顽固父亲的造反,并引导她加入苏维埃,保尔和达雅结婚了。几年后,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他曾一度灰心丧气,但坚定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在母亲,妻子及朋友的帮助下,从事文学写作,出版了《暴风雨所诞生的》,并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保尔又回到了革命队伍行列中来。

保尔·柯察金经历了战火的严峻洗礼,工地的艰苦磨难和病床的痛苦折磨,他具有了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将自己铸成了一个“钢铁”般的战士。

4.毅力与成功作文 篇四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阿基勃特由一位石油公司的小职员,最后荣升为董事长的故事。他之所以能成为董事长,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华,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华在他之上,而是因为他有着坚定不移的毅力,才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二任董事长的。

古今中外的名人,有许许多多都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就拿发明大王——爱迪生来说吧。他在发明电灯时,做了几千次的试验,才发明了电灯,他正是有不懈的毅力,才对世界做出伟大的贡献的,难道他没有成功吗?

平时,我做许多事情没有毅力,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拿学英语的事来说吧。去年,我每个星期都要去学英语,学了几次后,我厌倦英语课,去上课时总懒在床上不起来,但每次都是妈妈把我硬拉下来,用电动车去送我,一直这样下去,到了快考的时候了,我进入了强化班,发现我开始跟不上了,最后还是妈妈调动了我对英语的积极性,督促我背单词,使我在考级时以十五个盾牌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二级,这时,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从此,我再也不讨厌学英语了。

5.天赋与毅力作文800字 篇五

有人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我对这句话感到疑惑,鹰是天上的动物,而蜗牛是地上的动物,两种完全没有联系的动物竟然被说成是能到达金字塔的唯一。

为什么呢?经过一翻苦思冥想,终于得到了答案。老鹰是聪明而优越的,它有这种能力不只是依靠它的天赋,更依靠它从小就经过艰苦的训练,鹰妈妈对自己小孩虽然残酷严格,但若果没有这样的苦练和逼迫,他又怎能飞向蔚蓝的美丽天空呢?而蜗牛则是踏踏实实的,它没有任何轻易到达顶部的天赋,但它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它为了到达自己的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直到登上高峰。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与之相似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努力着,凭借自己的毅力去不断攀登生命的高峰。有像老鹰一样的,又有像蜗牛一样的锲而不舍的。

但也有一些反面的教材,如;我们初中的课文《伤仲永》,仲永自小就有极高的天赋,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才华,都是从先天所得到的,但他父亲却当他是赚钱的工具,不让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最后仲永只能成为一个无知识的.平凡人。这个故事说明了后天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只有天赋,却没有毅力去努力学习,那样也只会是平平之辈。

“凡高奶奶”常秀峰不知道凡·高是谁,她只是一个75岁的农村老太太,一生没有上过学,不会写字,却在年老的时候,用一支蜡笔勾勒出了美丽的图画,红遍网络,于是人们称她为“凡高奶奶”。凡高奶奶”经过了自己努力有恒心有毅力去画画,终于成功了。

无论哪种人,有没有天赋都不重要,这样的是有没有自己的目标,有没有向自己的目标努力。

6.制度质量、异质性信念与股市参与 篇六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居民参与股票等金融风险资产投资的热情在近几年不断上涨,2013年我国新增股票开户数492.9万户,而2014年新增股票开户数为950.92万户,同比增长92.92%。理解这种市场行为的背后逻辑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原因在于:首先,股票市场是当下社会重要的资产投资渠道之一,具有一定的家庭财富效应;其次,股市的参与热情能够推动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社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而在当下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大潮的背景下,研究股市参与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有文献对股市参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人口异质性和家庭社会属性异质性两条主线上,站在制度表现、投资者异质性信念等角度的研究较少。

第一条主线是家庭人口异质性,包括收入、教育水平、年龄、健康等因素。Campbell(2006)认为,财富、教育水平、年龄等因素能够显著影响风险资产选择的决策结果,财富积累越多、教育水平越高的居民对于股市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相应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越强,股市参与度更高。同时,金融风险资产决策行为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特征,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人对于股市参与的态度显著不同(吴卫星等,2011)。得到类似结论的还有Poterba和Samwick(2003)、Vissing Jorgensen(2002)、王聪和田存志(2012)、尹志超等(2014)。Rosen和Wu(2003)、吴卫星等(2011)研究了个体的健康水平与居民金融资产选择决策之间的关系。其中Rosen和Wu(2003)以美国的数据研究表明,健康状况能够显著影响参与股市的决策行为。而吴卫星等(2011)以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数据研究表明,健康风险与是否参与股市的决策之间关系并不显著,但倘若个体已经进入股市,则健康因素能够显著影响家庭资产在股市投资上的分配比重。除此之外,也有文献关注心理层面因素与金融风险资产选择之间的关系。Puri和Robinson(2007)认为,心态乐观的个体更容易选择风险资产。Christelis等(2010)、Grinblatt等(2011)研究表明,个体认知能力(如IQ)与股市参与行为密切相关。叶德珠等(2014)研究了个体心理幸福感与风险资产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幸福感越强,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对未来期望更多,从而导致投资行为较为保守。

第二条主线是家庭社会属性异质性,主要集中在金融约束、社会互动等方面。如Sinai和Souleles(2005)、Pelizzon和Weber(2008)等认为房产能够对风险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李涛等(2011)认为房产能够有效降低投资者背景风险,促进股市参与。另外,有自营工商业的家庭可能会面临一定程度上的融资约束问题,从而减少选择金融风险资产的倾向性(Constantinidies、Donaldson、Mehra,2002)。Tversky和Kahneman(1981)、Li(2009)、Hong等(2004)、李涛(2006)、周铭山(2011)等认为,信息获取、社会互动以及信任机制能够提升个体对于市场的期望,从而提高其对股票投资的参与度。

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市场,与西方国家相比,尚存在诸多不足。Fan等(2011)认为,新兴市场中制度质量驱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那么对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制度质量能否影响投资者的异质性信念,进而影响股市参与呢?目前对此进行有效解释的文献较为鲜见。鉴于此,本文首次以制度表现、投资者异质性信念为视角,考察制度质量对中国股市参与的影响。我们认为,本文的研究是对中国完善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战略思路探究,最终结论也将为相应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一个嵌入制度质量与异质性信念的股市参与模型

考虑一个包含股票和无风险资产的经济环境,生存周期为单期,即t=0,1。记为股票投资的收益向量,令其中,为期望收益,σ2为相应的方差,记其方差—协方差矩阵为Σ。令Z为股票投资的选择权重,则无风险资产的选择权重为1-Z,同时记无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为μf。

假设投资者所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且令这种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对于风险资产期望收益的异质性纠偏。如此设定的依据在于,Morton(1980),Bollerslev、Chou和Kro⁃ner(1992)认为,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μ较难实现准确的估计,而波动性σ2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因而我们将这种期望收益自我纠偏的不确定性记为μ+△,其中△为投资者在参照市场的前提下做出的实际纠偏。

Scheinkman和Xiong(2003)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以个人投资者居多,个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更容易受到心理偏误的影响,产生异质性信念。本文重点关注制度质量对于投资者异质性信念的影响,因而可在忽略其他要素影响的前提下,令:

其中,θ表示制度质量对投资者期望收益纠偏产生的影响。较高的制度质量往往带来更好的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环境,因而可能使得投资者自我纠偏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区间收窄,即△(θ)的分布区间相对较窄。借鉴吴卫星等(2006)的思想,假设△(θ)服从均匀分布,即:

则相应的密度函数为f+[△(θ)]=Z/2δ+。同时投资者的约束条件为:

其中:Q0为初始财富;Q1为末期财富;Q为单期经济环境下的财富增加值。假定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是关于单期财富增加值Q的函数u(Q),为了简化分析,令其为常数绝对风险厌恶函数,其中的绝对风险厌恶系数用γ表示。根据GilboaSchmeidler定理,由于对决策对象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采用主观概率分布来进行描述会导致结果有偏(杨新章、岳超源,1999),故此处采用Gilboa和Schmeidler(1989)的多先验概率分布思想,将效用函数的期望值表示为mCinEC[u(Q)],其中C记为不确定条件下的多先验概率分布族。

(1)Z=0时的情形。即投资者只选择了无风险投资项目,异质性信念的影响不能对项目收益产生影响,故这种情形下的讨论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0<Z<1时的情形。即投资者同时选择股票投资和无风险投资项目,此时效用最大化问题转化为求解如下方程:

则通过一阶求解可以得到:

可以发现,当股票投资项目的风险溢价落入△(θ)的分布区间时,最优资产选择策略是全部选择无风险资产,当风险溢价落入△(θ)的分布区间之外时,相应的最佳风险资产选择应为由于制度质量表现越高时,相应△(θ)的分布区间越窄,因而从概率分布角度来看,此时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股票投资项目。

(3)Z=1时的情形。即家庭资产选择中只包含风险资产,此时的效用最大化问题转化为求解:

分析结果与0<Z<1时的情形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因而可以发现,在不确定条件下,制度质量可能对股票投资者异质性信念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股票参与决策。

三、实证分析:来自22个省份的微观经验研究

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本文将各省份统计年鉴数据库、各省份《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数据库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2011,CHFS)相关数据进行合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下CHFS数据库中可获取且数据较为完整年份只有2011年,同时居民的金融行为在短期内可能具有一致性特征,由此我们认为在CHFS大样本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选取一年的省份数据能够较好地检验制度质量、异质性信念与居民股市参与行为之间的理论关系),构建如下Probit模型:

其中,stock_participation是0-1虚拟变量,当受访者参与股市时取值为1,否则为0。我国省际层面营商自由程度、政府治理效率、廉洁程度、法治完善程度以及产权保护的相关数据均缺乏,本文的处理方法是,经济维度中,采用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与GDP比率(gov_eco)表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陆铭、欧海军,2011;毛其淋、盛斌,2011);政治维度中,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编写的《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中对2011年中国各省份政府效率的综合得分(ge)表示政府质量效率,同时采用“地区公职人员职务犯罪人数/公职人员总人数”来表示地区政府的腐败程度(corruption),并对其按照进行标准化处理,该值越大,表明腐败程度越低;法律维度中,采用各省份专利受理量表示政府对财产权利的保护程度(property),同时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CHFS数据库中受访者对本地法治水平的评价值表示地区法治完善程度(pv)。

结合大量文献研究结论,模型中还对受访者的性别(gender)、受教育程度(edu)、婚姻状况(mar)、年龄(age)、住房资产(house)、时间偏好(timepre)、风险偏好(riskpre)等因素进行了控制。其中性别变量是为了控制在股市参与问题上男女之间差异的影响,设置为虚拟变量,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0;受教育程度变量的设置是为了控制不同学历水平的受访者在股市参与上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其参与股票等风险投资的态度越积极(吴卫星、荣苹果、徐芊,2011;尹志超、宋全云、吴雨,2014);婚姻变量的设置是考虑到结婚之后可能在投资行为方面会受到约束,将其设置为虚拟变量,当受访者婚姻状态为已婚时,其值为1,否则为0;对于年龄变量的设置是考虑到18岁以下未成年人在自控能力、经济基础等方面均较薄弱,同时65岁以上老年人面临退休、健康等问题,以避免这些因素对结果产生有偏影响,本文剔除了18岁以下、65岁以上的样本,同时借鉴吴卫星(2011)的研究成果,在模型中引入年龄的二次项,控制股市参与行为中的生命周期特征;诸多文献研究均表明家庭房产的拥有与否能够对家庭参与股市的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Sinai和Souleles,2005;Pelizzon和Weber,2008),故设置其为虚拟变量,拥有房产时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股票投资偏好因素的控制采用对受访者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

考虑到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为避免农村样本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本文只选取了城镇人群进行分析。经整理得到2011年我国2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2. 分析结果。

表2报告了制度质量与股市参与之间的关系。第(1)列中的经济维度检验结果表明,市场经济自由程度和股市参与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第(2)、(3)列的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治理效率以及廉洁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股市参与;第(4)、(5)列的检验结果表明法治完善程度与股市参与的关系并不显著,而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能促进股市参与。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基本与现有相关文献的结论一致,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注:样本包含了22个省份(直辖市),其中:东部9个,分别是北京、广东、河北、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天津、浙江;中部6个,分别是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西部7个,分别是甘肃、黑龙江、吉林、青海、四川、云南、重庆。

我们认为可能的解释有:一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自由度相对较低,从而产生相应的壁垒效应,使其与股市参与之间的关系弱化;二是中国股票市场的“政策市”特征显著,市场发展尚不完善,有效性相对较低,因而使得投资者对于政府行为趋于敏感,影响了投资者的异质性信念;三是中国的法治完善程度较低,使得省份面板中法治完善程度与股市参与之间的关系减弱,因而表2中第(4)列相应变量的系数并不显著。

四、结论与启示

1. 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嵌入制度质量、异质性信念要素的股市参与模型,对制度质量与股市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估计,主要结论如下:对中国各省份统计年鉴数据库、《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数据库以及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库相关数据进行合并,构建了我国2011年包含2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制度质量的经济维度检验结果表明市场经济自由度与股市参与无显著关联,政治维度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治理效率以及廉洁程度能够促进股市参与,法律维度检验结果表明法治完善水平与股市参与的关系并不显著,而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能促进股市参与。对上述结论本文给出了可能的解释。

注:括号内为变量的边际影响系数;∗、∗∗、∗∗∗分别代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2. 启示。

第一,本文的研究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视角,即制度表现视角。近年来管理层推出了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举措,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市参与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问题,因而需要管理层从更广的系统观上,以经济学、社会学、制度学等视角为出发点综合进行决策和政策设计。第二,关于产权保护程度对股市参与的促进作用,跨国经验与中国微观样本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表明我国近年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等内容为基本导向的经济体制完善举措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出现了中国特有的悖论现象,基于可能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政策市”特征,市场有效性有待提高,同时经济自由程度、法治完善程度的世界排名相对靠后,且它们的影响均不显著,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关系,提高社会法治水平,从多个维度有效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合并的微观数据,从制度表现、异质性信念视角考察了制度质量对股市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质量经济维度的市场经济自由度与股市参与无显著关联,政治维度的政府治理效率以及廉洁程度能够促进股市参与,法律维度的法治完善水平与股市参与关系并不显著,而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能促进股市参与。

7.优秀作文坚强与毅力作文精选 篇七

——题记

我个子不高,骨瘦如柴,近看似一根竹,远看,似一条绳,这导致我十分弱小,没有力量。家住四楼的我,跑个楼梯也要走一阵,歇一阵,跑到楼顶早已气喘吁吁,蹲坐在门口。

从此,我就对他十分敬佩,他的身体如此难受,却坚持跑步,他是多么的坚强啊!

又是一次运动会,老师竟然帮我报了八百米长跑。我,愣住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都在练习跑步,为的是迎接比赛。

随着一声枪响,我冲出了起跑线,双脚不停地运动,双手不断地前后摆动,闭上了眼,只管向前奔跑。

风在我耳边疾驰,太阳光照在我脸上,我闭上了眼,随着它的方向奔跑,阳光是金色的,暖暖的。

一起比赛的选手们从我身边穿过。我感觉,我在后退,在后退……

跑过半圈,我早已口干舌燥急促的呼吸着。“扑通扑通……”我听到了心跳急促而不失节奏,感觉到了振动,感受到了血液流过我的全身,手上,腿上,脚上……

渐渐地,渐渐地,我开始体力不支,双脚不小心的一擦,一个趔怯我摔倒在地。脚上的痛觉信号传入了大脑。想放弃,倒在地上,不动弹。

猛的,一张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个腹泻得第一的人。“对!我不能放弃,我要坚强!”想着,我慢慢地爬了起来,“加油!杨杨!加油!”呐喊声回荡在耳畔。

我向前望了望,看着对手们与自己的差距,不禁感到迷茫,感到无助。慢慢地、慢慢地我直起了腰,重新向前跑。泪水、汗水混在一起,浸湿了我的脸颊。“一圈,一圈半,两圈……”看向终点,老师,同学正在迎接我,我忘掉了一切,向着他们冲。

“十秒、八秒、六秒……”忘了痛,忘了疼。的,我倒在了同学们的身上,隐约听到:杨杨,你好坚强!你真棒……我笑了。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也很坚强。

是的,与其去羡慕别人发现自己,创造自己,让别人羡慕。

相信自己,发现自己,做一只勇敢的鸟,坚强的鸟,向前冲……

8.毅力与信念 篇八

去浪费时光

时间:2015-05-05 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信仰,他就有决心与毅力去浪费时光。---《推拿》

每个人被命运碾压的疼痛感是一样的,对生活的无可奈何也是一样的。所幸的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独自在黑暗中行走时,你的隐忍,你的积极,你努力抵抗世界的姿态,都会成为一抹阳光,照亮自己的人生。只要清醒而不盲目,知足而不满足,你定能抵达你想去的地方。---《这个世界没有人值得你羡慕》

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卡尔维诺

命运像深广河流,就算曲折也会最终去往它该去的地方。不要为错误的决定懊悔,我们没有如果。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错过一个人,那人便再与你无关。

这么多年我一直一个人在走,走过了人性的背后和白云苍狗。总以为答案会出现在下一个车站,随后的事情我不说你也能明白。

你以为有的人变了,其实不是他们变了,而是他们的面具掉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经历磨难和成长后,有人终于变成了自己最鄙视的模样,而有的人,终于变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样子。愿你我,都成为后一种。

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世界上没有位置。---《河湾》

所谓成长,不是要圆滑到伪善,而是在秉持一团真气里学会随缘。---于丹《有梦不觉人生寒》

我想保有爱的神与魂,使之存活在我的肉体中,熬过那副肉体蒙受屈辱的漫长岁月。---《自深深处》

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专注做事。

如果你觉得现在走的辛苦,那就证明你在走上坡路。命运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但他可以决定是等死还是面对。---《幽灵公主》

是你在笑,仰脸望,多少勇敢话,那天,你我全说了,像张风筝,向蓝穹,凭一线力量。---林徽因

如果你爱的人让你泪流成河,那么建一座桥,然后离开。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找寻最便捷的沟通方式,却忘却了面对面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才是最贴心的交流。---《不过,一场生活》 生命是一场遇见,人来人往,最稀罕的就是遇见另一个自己。如果没有合适的雨伞,我宁愿淋着雨。

纵然渴望率性而为,周遭也不容许。我们虽然得到了安定,但失去自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游民当中,应该有不少人不想回到原来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的齿轮,只有齿轮自身才能决定自己的用途。---东野圭吾

9.毅力与信念 篇九

一、问卷调查和样本选取

调查所采用的问卷是围绕微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设计的自编问卷《微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研究》。问卷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学科等;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内容, 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 微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调查采取的方法是分层抽样法, 抽取了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两所高校四个年级、五大学科的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由调查人员入班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18份, 有效回收率为91.8%。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分布见表1、表2、表3。

二、调查结果

(一)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

当前, 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微博”的主力军。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有72.8%有自己的微博, 只有27.2%没有微博。而没有微博的这部分大学生中, 有58.1%计划开通微博, 27.9%选择“视情况而定”, 只有14%的大学生“不打算开通微博”。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主要用途是发布信息, 达45.6%, 其中, 即时报道身边发生的事的占24.2%, 表达自我观点和情感感悟的占21.4%;其次, 是获取和传播信息, 达34.6%, 其中, 浏览各类新闻资讯的占19.2%, 转发和评论热门话题的占15.4%;再次, 是出于交友的目的, 达17.8%, 其中, 加入微博圈群的占9.3%, 将感兴趣的人“加关注”的占4.8%, 扩大自己的“粉丝群”占3.7%。关于微博吸引大学生的原因, 调查表明, 微博内容表达的自由性、操作的便捷性、信息的即时性、交流的平等性等特点, 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其中, 认为微博可以自由表达想法的占24.3%, 操作简便的占21.2%, 信息更新及时的占18.8%, 信息量大的占15.9%, 互动性强的11.2%, 参与者多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的占8.6%。

(二) 微博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微博”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 海量的信息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知识, 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调查显示, 大学生可以从“微博”上获取各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其中, 娱乐八卦类信息为21.3%、时事政治信息为18.5%、社会人文信息为17.6%、朋友动态信息为15.5%、生活时尚信息为13.4%、求职就业信息为10.7%、学业相关资讯为3%。同时, 微博的互动性和平等性使大学生在与他人的观点碰撞和交锋中开阔了思维。调查显示, 微博与其他媒体相比, 认为“微博提供了更多更迅捷的资讯”的占31.1%, 认为“微博具有更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的占28.6%, 认为“通过微博可以迅速获知热点问题及舆论倾向”的占24.4%, 认为“通过微博可以与平时难以接触的名人进行交流并得到指导”的占15.9%。此外, 通过“加关注”大学生可以直接将自己感兴趣的人“加关注”, 成为他们的“粉丝”, “关注对象”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必将对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大学生“关注”对象的参与壮大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者队伍。大学生对各类人员的关注程度依次是:同学、朋友为18.4%, 家人、亲戚为15.8%, 学校、班级、社团等为15.7%, 政经名人和文体明星为13.2%, 新闻媒体为11.2%, 人气微博主为7.8%, 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为7.6%, 老师为7.2%, 喜爱的品牌为3.1%。

(三) 微博海量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的同时也必然会使一些不良信息借助微博平台得以传播, 一些大学生面对不良信息时, 由于社会阅历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缺失, 容易淡化乃至动摇理想信念。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微博上看到的不良信息主要是:“炫富斗富等不健康生活方式”30.8%、“含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信息”25.9%、“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语”18.1%、“虚假信息”12.4%、“反党、反政府言论”10.8%、“其他”2%。对于微博上的海量信息, 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性看待其可信度, 认为可信度很高的为12.8%, 一般的为73.1%, 很低的为13.1%。但是, 大学生认为, 这些信息让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迷茫和困惑, 认为“微博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人难以取舍”的占29.8%, 认为“微博上的流言谣言让人难以辨别”的占27.2%, 认为“微博上的碎言片语让人难以深入理解”的占25.3%, “已经对微博上瘾, 并对此深感苦恼”的占17.7%。同时, 微博上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当问及“微博上的观点与理想信念不一致时, 你会改变理想信念吗”, 认为“不好说”的为37.4%, “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理想信念”的为32.5%, “从不改变理想信念”的为18%, “改变了理想信念”的为12.1%。

三、微博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成因分析

(一) 微博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权衡需求理论认为:在社会或个人心理驱动下, 个体会产生某种需求 (如获得信息、表达观点) , 当人们发觉传统媒体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新媒体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时, 他们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2]。跟传统媒体不同, 微博的匿名机制使信息发布者不需要经过权威部门的实名认证, 微博的“微特征”又使使用者只用寥寥数语而不是长篇累牍发布信息, 这样,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像发送手机短信、QQ消息等发布在微博上, 与“粉丝”们分享, 通过“粉丝”的“转发”和“评论”使个人意见得到传播, 提高自身话语权的影响力。这种表达方式为大学生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更容易受崇尚个性张扬的大学生的喜欢, 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 微博也不同于其他新媒体, 微博集新闻网页、社交网站、博客、网络论坛、QQ、手机短信等优点于一身:微博使任何人都可以替代权威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自己身边发生的事, 使任何人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发布类似于短信的“碎片化”信息, 使任何人可以像博客一样有个性化的网页, 使任何人可以像在论坛上一样发起话题或参与讨论, 使任何人可以像QQ一样实时聊天和建立群, 也为任何人提供了类似于社交网站的虚拟社交平台, 等等。微博的这些特性满足了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对信息求新求快的需求, 参与平等交流的需求, 虚拟人际交往的需求, 群体归属的需求, 等等。此外, 微博的“加关注”、“转发”和“评论”等功能使任何人都可以不经允许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朋友、同学、老师乃至文体明星、政经名人等感兴趣的人“加关注”, “转发”和“评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使具有较强自主意识的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获取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二) 微博信息的多元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多样化相契合。

微博用户来自各行各业、各个社会阶层,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微博上拥有话语权, 发布和传播信息。因此, 微博上的信息不仅呈爆炸式增长, 而且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 由于各个微博用户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 他们关于是非、善恶、得失、利弊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这反映到微博上即各个微博主的信息背后蕴涵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呈多元化状态。通过浏览和参与话题讨论,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个体产生思想的共鸣, 进而整合成群体的价值观, 对参与其中的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实现了引导[3]。这种信息的多元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多样化相契合, 使大学生总能在微博上找到与其有共同或相似观点的个人和群体,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容易受到微博上的多元化信息的影响而改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多样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从理性信念的层次上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另一方面, 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理性信念的主流是好的, 认同并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消极落后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多样化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看待问题往往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当微博上的一条信息经过无数次“转发”和“评论”后形成“群体意见”时, 个别大学生就会在话题浏览、参与评论中不加理性鉴别和科学判断, 极易受微博上的“群体意见”的影响, 使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在“群体意见”的引导下弱化乃至走向反面。

(三) 微博的“去中心化”带来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困惑。

微博的“去中心化”意味着话语传播者不再局限于所谓的权威媒体和知识精英, 而是更多的平民百姓。人们在微博上发表观点、参与评论的同时也进行着传统与现代、科学与愚昧、高尚与庸俗等各种价值观的碰撞融合。这些观点既有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 又有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不一致的乃至截然相反的。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既不是线性传播, 又不是点对点的传播, 而是一种核裂变式的传播, 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意味着一个人的微博信息可以被他的“粉丝”转发, 再通过“粉丝”的“粉丝”转发……使信息广泛传播, 形成优势意见, 并最终形成社会影响力。微博的这种核裂变式传播方式使一些别有用心通过标榜“时尚”、“新奇”、“有趣”等特点发布和传播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不一致的垃圾信息, 吸引大众的“围观”, 通过不明真相、缺失判断力的大众的“转发”和“评论”等, 以超过那些符合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信息几倍、几十倍, 甚至上百倍的速度广泛传播, 甚至迅速淹没那些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一致的信息, 从而打破了传统社会理想信念的同质化格局。市场体制的建立、民主体制的改革赋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与自由性, 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和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由于理想信念尚未完全形成或稳定, 大学生在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中, 或出现不知所向、不知所选的困难, 或以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不合理、不规范选择, 这是学生在比较和选择中不可避免的偏差[4]。微博的“去中心化”, 使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容易迷茫和困惑, 难以对各种信息进行分辨和取舍, 开始对原有的支持自身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乃至怀疑。同时, 微博内容的碎片化使大学生对信息的把握是不完整、零碎的, 而习惯“信息快餐”的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也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比较和整合, 他们就可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难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甚至盲目相信某些错误反动的思想观点。

四、“微博时代”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搭建“红色微博”平台。

微博的出现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而“红色微博”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微博时代”占领理想信念教育的制高点的主要平台, 是微博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对接,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观在微博上的传播与引导。“红色微博”平台的搭建可以依托新浪、腾讯等比较成熟的网站, 也可以是各高校单独设计开发的微博网站。“红色微博”平台的建设应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言微语”, 传播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微博”, 引导大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形成群体价值观, 并最终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红色微博”平台上的微博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分类设计相应的主体, 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大学生开展分层分类引导, 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比如根据学生不同的政治面貌, 建立学生党员教育微博、团员教育微博等;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 建立新生适应性教育微博、大学生涯辅导微博、求职与就业微博等;再如根据学生的不同组织, 建立班级微博、宿舍区微博、学生会微博、社团微博等。

(二) 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微博德育”能力。

“微博”的出现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微博便捷高效、平等交流等优势也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利用微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可能。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改变工作方式方法, 主动使用微博, 提高“微博德育”的能力, 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 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微博上的“意见领袖”。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学会掌握和驾驭微博话语, 能用时尚新颖、简洁明了的“微言微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使用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立体式传播手段, 充分运用视觉、听觉等的冲击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对各种热点话题能进行深度剖析, 对各类零碎化的信息能进行整体把握;改变“说教者”的形象, 塑造平易近人、善于沟通的形象, 吸引广大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 扩大教育的受众面;与名人、人气微博主等进行合作, 通过彼此间的转发和评论提高在大学生中的“人气指数”。另一方面, 应借助微博整体把握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趋势。通过“关注”大学生的微博, 及时获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遇到的思想困惑, 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澄清思想困惑和迷茫;设置校园内外的热门话题, 吸引大学生参与讨论, 对大学生的群体性意见因势利导, 引导其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方向发展;转发和评论大学生发布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信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微博上的理想信念教育, 有效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度。

(三) 建立微博与其他教育载体的耦合机制。

利用微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应对微博挑战、提升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然而由于微博所具有的信息碎片化、信息泛滥等局限性使微博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媒介发挥作用一定程度地受到限制, 这就需要建立微博与其他教育载体的耦合机制, 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去弊存利。一是要建立“两课”课堂与微博的课堂内外互动机制。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从课堂上延伸到微博上, 借助微博上自由宽松、轻松活泼的讨论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使学生在平等参与话题讨论中接触到各种不同观点和各种信息, 从而深入地思考理想信念问题, 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见, 并正反馈到“两课”课堂上, 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二是要建立微博与红色校园文化的网上网下对接机制。应该将微博打造成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阵地, 让大学生通过微博的虚拟互动和红色校园文化的现实体验加深对理想信念问题的理解。在微博上经常性开展红段子征集、红歌传唱、“寻访红色印迹”等红色校园文化活动, 用微博传承和创新各种红色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红色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要建立微博与其他新媒体的对接机制。微博的140字内的表达方式使微博用户难以全面而透彻地发表观点、 (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125页) 表达自我, 同时信息的快速更新很容易使有用的信息被埋没, 这使高校运用微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困难。建立微博与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辅导员博客、校园BBS等的耦合机制, 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各种网络媒介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全面而透彻地传播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 并使之成为热点话题, 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 微博在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同时, 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温州地区的大学生为调研样本, 调研微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微博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成因, 提出了“微博”时代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构建“红色微博”平台、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微博德育”能力、建立微博与其他教育载体的耦合机制等。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论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4) :31-35.

[2]Zhu, J, &He, Z.Perceived characteristics, perceived needs, andperceived popularity:Adoption and use of internet in China[J].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2, 29 (4) :465-495.

[3]周琪.微时代下社会群体思想行为特点透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4) :13.

10.毅力的启示 篇十

百年环法自行车赛已经落下帷幕,每一位车手不管名次先后,都骑行了3000多公里,在每一个赛段都有相当一段路程,最长的有260公里,而在比赛中又有些运动员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然后有重新投入到比赛中去。这些都是我们常人无法忍受的,又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骑完全程呢?当然是靠每一个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

毅力是成功的基石。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没有毅力,将一事无成。”而“说一套,做一套”,永远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言行一致,朝着目标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才会有所收获。

顽强的毅力无往而不胜。任何一个有着坚强毅力的人,都不会光想而不做,不会被困难和挫折吓倒。自行车手们就是凭着顽强的毅力,跌交了而有泪不轻弹,在逆境下前进,才是胜者之能。

放眼看古今,每一个成功者身上都闪耀着“毅力”的光辉。范仲淹从小丧父。尽管这样,他仍旧艰苦读书,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最终成为中国有名的文学家。有人说过:“毅力可以攻克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而张海迪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她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外语,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着作。和张海迪类似的还有贝多芬,他双耳失聪后,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坚持他的音乐创作,耳朵聋了又听不见,就用筷子插进钢琴的发声器,以震动来辨别音调,最终创作出了着名的《第九交响曲》。

11.成功的钥匙——毅力 篇十一

前言:辞去企业管理咨询行业的一份前途无量的工作, 安吉拉·李·杜克沃斯到纽约的一所公立学校教七年级学生数学。她很快意识到IQ并不是将你与成功的学生和那些挣扎过但失败的学生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这里,她解释了她自己的理论——成功的先兆是”毅力”。

从去年到现在,整个美国教育学界被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所席卷,那就是Grit(坚毅)。

【坚毅的定义是什么?】 坚毅的品格是可以开发的!

Grit一词在古英语中的原义是沙砾,即沙堆中坚硬耐磨的颗粒。

Grit可译为“坚毅”,但其涵义远比毅力、勤勉、坚强都要丰富得多。Grit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

如果你见一个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很久”,这就是Grit。

Grit教育警示我们: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在于我们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我们是否帮助孩子获得了以Grit为首的七项重要的性格特质。

12.毅力与信念 篇十二

一、教师信念的内涵

关于教师信念问题, 国内外学者们各抒己见。Clark & Yinger (1979) 称其为隐性理论 (implicit theory) 。Richards &Lockhart (2000) 将其称为“教学素养” (culture of teaching) 。Shavelson & Stern (1981) 认为教师信念是“过滤器”。教师的所思决定了其所行, 教师会自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即对与自己信念一直的内容感兴趣;反之, 就可能对其进行“回避”、“误读”和“曲解”。

Borg (2001) 认为, 教师信念是在教育或教学领域里, 教师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它通常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语言学习、学习者、内容、教师自我或教师作用的看自我或教师作用的看法。该观点是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例如, 刘桦 (2004) 认为教师信念是教师经过长期积累并贯彻到课堂的关于教与学的信息、态度、价值、期望、理论和假想。谢翌 (2006) 将教师信念比喻为“幽灵”, “游荡于”教师所有的教育实践当中, 并产生控制作用。

笔者依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 将大学英语教师信念体系概括为:语言教师对英语语言、课堂教学、学习者、语言学习、教师专业化和教师自我所持有的观点, 并将这六个概念分别论述如下:

1.语言信念:

包括对英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的认识。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讲, 英语代表不同的事物, 英语可以是一种文化、一种技能, 也可以是一门学科。不同的语言信念将会引发教师形成不同的语言教学和学习目标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课堂教学信念:

包括教师对课堂的作用、教学和管理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估和有效教学的标准等方面的认识。Richards (1998) 等人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有用的学习经验、示范正确使用语言、回答学习者的问题和改正学习者的错误。束定芳教授 (2006) 指出外语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 (1) 培养和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创造和提供交际资源; (3) 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由于教学信念的不同, 教师在决定课堂的文化性、交际性、兴趣性与知识性之间的投入比例也不同。

3.学习者信念:

包括教师对学习者的角色、成功学习者的认识。社会学家Meighan (1990) 认为教师关于学习的信念可以用七种比喻表达出来:抑制者、容纳器、客户、伙伴、原材料、个人探索者、民主探索者。从第一种信念到第七种信念表现出由教师中心逐渐走向学生中心。Naiman (1995) 等人提出成功的学习者至少具备五个特点:积极参与所有语言学习的机会;领悟到语言是一个整体;领悟到语言是交际工具;管理自己情感的需求;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

4.学习信念:

主要是对学习定义、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认识。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学会足够的语言项目以便通过考试, 还是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终身过程、具有更广的社会和教育涵义, 将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Gow & Kember (1993) 等人对教师关于学习的概念所作的调查得出以下几个概念:学习是知识量的增加;学习是记忆;学习是操作技术的获得;学习是认识现实的一种过程;学习是个人变化的形式;学习是社交互动的结果;学习是终身的过程。多数教师的学习概念是多种类型兼有。

5.教师专业化信念:

包括教师对职业、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师的培训、发展和考核等方面的认识。刘捷在《专业化:挑战21 世纪的教师》中提出教师专业化标准由六个部分组成: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

6.自我信念:

包括教师角色或好教师的标准。教师信念最根本地体现在教师的作用和角色信念上, 即对教师职业的角色定位。这种定位包括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和社会人的角色特征。一方面, 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方面的角色应体现为文化学者、教育研究者、教学决策者和自我行为反思者、课程设计者、课堂组织管理者、学生的指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另一方面, 教学是教师的自我表达。教师有必要认识到教学不仅仅传递信息和知识, 更是表达价值和态度。语言教学是教师以课堂为基地展示其作为教育者和模范公民的影响。

二、教师信念体系的来源

教师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 主要包括个人经验和社会建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肯兹瓦特 (Kindsvatter, 1988) 等人的研究, 认为外语教师信念体系的来源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的个人经历, 又被称作学徒期间的教学观摩。

教师的教学信念通常是自身学习经验的反映。例如, 笔者研究中的一位被访谈教师指出, “我清楚得记得我上学时, 每天阅读报纸的一个固定版面对单词记忆大有帮助”。

2.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优秀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 效果更好得策略和经验会自然会沉积下来进入教师信念体系, 指导日后教学。

3.环境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 既包括大环境或大气候, 即教育政策、人才选拔制度、考试制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的倡导, 如现在风靡全国的“任务型”教学。另外一种是小环境。任何学校或地区都有受欢迎的教学风格或作法。很多教师会遵循被肯定的作法。需要指出的是广泛使用的方法常常会被教师们不假思索地误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真理。

4.个性因素。

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某一教学模式或教学活动。即使以相同的语言教学理念为基础, 不同性格的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如一位外向的教师说:“我喜欢在我的会话课中大量采用戏剧的形式, 因为我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 这种形式适合我的教学方法”。而内向、不好交际的教师对交际法理念的接受就很有限。

5.理论学习。

教师从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或教育理论中吸收有关的学习原则并运用在课堂上。这些原则也可能来自于权威人士的科研结论, 或者通过教师本人的反思和行动研究活动所获得。教师因信奉某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在课堂上始终如一地实行。

三、研究教师教信念体系的意义

1.教师信念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研究和提高教学水平, 仅观察教师的外部行为, 或从优秀教师行为中考察共同特征然后加以推广是不够的。教师是带着对自己、学生、学习和教育根深蒂固的看法走进课堂的。Pajares (1992) 认为教师的信念比其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展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主导性在Richards (1998) 的论述中也清晰可见:真正使外语教学效果产生根本变化的是教师而不是方法。教师信念一旦形成, 对新想法和新知识的吸收具有一定情感过滤作用。还会成为支配教师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师信念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落实到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 教师信念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它会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对学生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意义深远。不可否认, 教师的信念会在教与学中产生“蝴蝶效应”。

2.研究教师信念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师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教师信念是教师自我成长与完善的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信念是学校全部工作的灵魂, 是推动教师自身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甚至教师有无自己正确而合理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和一般教师的重要标准。研究教师信念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教师职业的反思意识, 教师必须成为反思性的从业者、自我行为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 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教学信念, 使语言教学理念和谐地融入自己的个人信念体系中。教师只有把理论、信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协调和修正, 建立起合理的教师信念体系, 方能取得恰当的、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有效教学。这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此外, 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 许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大学英语教师, 而且教学任务繁重, 无暇顾及语言教学的宏观理念和思路框架, 急需教学技能、教学理论、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果按照他们的现实需求给予指导, 就能使他们尽快地形成正确的教学信念, 早日成为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

3.研究教师信念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尤其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深刻的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决定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测试评估等方面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广大教师无疑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尤其是如何更新教学理念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的挑战。研究表明, 英语教师是课堂的实践者、决策者和改革者, 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改革, 为什么要改, 如何改等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看, 信念的变革才是深层次的改革, 没有基于信念变化的教师行为是表层的变革。只有信念发生了变化, 才能引起教师真正的变革, 进而引发课堂教学的改革。总之,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教学质量能否有效提高。

四、结论

从教师信念的来源可以看出, 教师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 但是在稳定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合理的教师信念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系统。促使英语教师信念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教学大纲、自上而下的改革、新编写的教材、国家级统一考试、领导意见、学校文化等, 还有同事交流、进修培训带来的思考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特别还有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和同事之间互动所导致的改革愿望等。教师在遇到困惑和新挑战时, 需要来自有关方面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此外, 从教师信念的内涵可以看出, 教师的信念一般隐含在教学行动中, 教师需通过反思和行动研究将其外显出来, 从而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 并在实践中将其不断地检验和调整, 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最终达到改变教育行动的目的, 而教师则在这种行动研究过程中才能实现自主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摘要:本文讨论了外语教师信念体系的内涵、来源以及研究意义。指出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信念, 更新教学理念, 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促进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教师信念体系,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Borg, M.Teachers’beliefs[J].ELTJournal, 2001, (2) .

[2]陈文存.论外语教学中的理念[J].外语界, 2005, (6) .

[3]刘桦.论教师信念体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 .

13.毅力的作文 篇十三

我很高兴,把其中的一颗中在了一个精致的花盆,我另一颗放在我家花园的大树旁。我还捉了几条蚯蚓放进花盆里,让它给我的小花松土,我每天都给小花浇水,等待着它发芽,把丢弃在花园那里的种子给忘了。一天,我正在给小花浇水,老远就看见花盆里的小花绽出了一抹绿色,我兴奋极了,小花终于发芽了。我细心照顾着他,可它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绿绿的叶子打着卷儿,有的甚至干枯了,我更加细心地照顾着它。过了几天,我发现我的小花死了,她再也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了。

我伤心的想:我的小花不是得到了我的悉心照顾了吗?可它怎么死的?我每天给它浇水,还让蚯蚓给它松土。它怎么能死呢?我突然想起被我丢弃在大树旁的那颗种子。我一边下楼想:它现在还好吗?我走过去一看,哇!它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开花了,翠绿的叶子,美丽的花朵,有米黄的、有纯白的,有淡紫的……美丽极了。

14.议论文成功与毅力精选 篇十四

还在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说起这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的我对这一类革命的书籍并不感兴趣也就当做耳边风错过了这本好书。偶然在书店看到,想起老师的话,不禁拿起了这本书。

就像当初《恰同学少年》带给我的震惊一样,宛若明星般璀璨的书籍给我的是一个真理:只有毅力才能成功!

毅力给了保尔无穷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像他这样,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热爱祖国,在战场上,他被砍了数刀都大难不死,为什么?仍然是毅力。

毅力让我们在挫折面前不低头,让我们在艰难时不绝望,它就是一双隐形的翅膀,是潘多拉盒子中的希望,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的积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能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生活富足,但不代表这个世界一直和平。报纸上,网上,电视上各个国家的转乱,危机,恐怖分子,这个世界,风云暗涌。

我国古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了27年,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天文学家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0年,大文豪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而郭沫若翻译《浮士德》就用了30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

爱迪生被世人誉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为人类提供了约二千项大小发明。为了寻找灯泡内的耐热材料,他先后试用了大约六千种纤维材料,最后找到了碳化竹丝。第一盏竹丝灯虽然亮了1200个小时。但他继续不断探索,持之以恒,不断改进,最后发展到钨丝灯,前后花了时间。他为了把容易腐蚀的硫酸电池改造成镍铁感蓄电池,他从19开始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花了时间,进行了近五万次的试验才获成功。

世间许多事,不是你我所能掌控的。我们能做的只有用勇敢、坚强、毅力和信念迎接一切挑战。毕竟只有在雨天路上才会留下脚印。就算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萤火虫,乌云中的闪电也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人生便如一块香料,是只有在坚持的信念为柴,坚守的行动为炙烤中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芬芳。而毅力更是不可缺少,一切均已毅力为本。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这样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15.毅力与信念 篇十五

艺术家在其作品中, 通过内心的传达到手上艺术最终将达到人类精神层面的高度。我们观看罗丹1880年的铜像《亚当》, 会发现我们观看的不是一具冰冷的雕塑, 而是拥有情绪的一位“有血有肉的男士”。他 (罗丹) 对古艺术中的雕塑非常推崇, 他认为古艺术中之线条的概括是一种归纳, 是无数局部的综合, 相比较于学院派的简洁, 却是贫乏空疏与松懈, 绘画语言是一种技巧而已。古希腊的雕塑充满着对自然的钟爱和尊敬, 他们只表现他们所见到的自然, 到处表现着他们对肉体的崇拜, 所以古雕塑里始终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罗丹眼中的“美”与“丑”在生活与艺术中是分别拥有不一样的意义与内涵的。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 并且将光在雕塑上所投射的阴影称为雕塑的“色彩”。他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 使他的雕塑艺术品成为一种“声音”, 一种“语言”, 使得观看的人们在思想上能与他有所交流, 有所共鸣。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的苦苦追求, 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体现了他的观念, 每一尊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 罗丹是继米开朗琪罗之后的又一位大师。然而, 他的伟大, 还不仅仅于此, 还在于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深刻思想:与那些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弊病, 如肤浅的热情, 空洞的夸张, 虚假的内涵不同, 他偏爱悲壮的主题, 善于从残破的表象上发掘出力与美, 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 既动人以情, 又启人以思, 使观看者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 自然的奥义, 宇宙的神秘, 造物的神奇。由此可见, 罗丹超越了门户派别, 超越了时代和区域, 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 热爱自己的祖国, 将其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人生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引发了新的命题, 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 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 启迪人们不停地思考。“我仔细观察诗人, 试着把他的容貌铭刻在我的心上, 于是, 突然跑回工作室, 把我新得的印象模塑下来”, 雕塑家罗丹在制作每一个雕塑的时候, 都会思索每一件雕塑的性格, 以及对象的真实性, 然后再塑造。雕塑《老妓女》原形据说是曾经风靡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罗米埃尔, 在她把最后的一点风情售卖给市井贩夫走卒之后, 只有在衰老和贫病中等待死神降临。艺术家残酷地塑造了老迈的妓女丑陋的身体, 那些曾经在她年轻的身体上挥洒过情欲的贵族们, 若再看到这样一具躯体, 会是怎样的情绪?毕竟, 这就是生命的真相。罗丹将这位老妓女的悲剧形象, 血淋淋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不仅没有歧视之意, 反而有深深的同情之心, 并为其所承担的苦难感叹不已, 甚至会让人开始思索, 揣测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 到底都在经历着一些什么?

摄影兴起之后, 便有“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之类的言论产生, 但是绘画不但没有走向没落, 还兴起了种种新兴的艺术创作理论, 大有百家争鸣之势。相比较于古典油画而言——“展示作品”的意思是作品的绘画技巧、情感、内容等, 而现代艺术家所谓的“绘画语言”则是代表着艺术家自己本身的“某些观点”。绘画附属于文学, 并且要求绘画不是表达所特有的普遍的思想, 而是表达有文学特性的思想。相对的, 现代艺术是“向内看”, 艺术家创作的思维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出来, 表达的是创作者内心深处最为纯粹的情感。在马蒂斯的著作《艺术家笔记》中选段:“我认为我已经能更深刻地观察事物时, 我仍然满足于这种效果的话, 那我的画便会有表达的不充分的缺点……我想努力寻求一种印象的凝集, 只有借助这种印象的凝集, 一幅画才能被创作出来……直到我深信以后我将会在这幅画中看到我的意识的表达时为止”, 在此, 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创作是内心的自我审视与思考, 作品对其而言的意义已超越了一件作品其本身, 更像是一种情绪, 一段记忆。再者, 我们观看马蒂斯的作品《音乐》, 会发现在画家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 与安格尔的《泉》中的女性相比而言, 马蒂斯的作品中的女性的肉体似乎只是一个符号, 并没有一丝“诱惑”的意味, 他的画面中的模特们, 充满宁静感, 是一种已经成为更广泛和更充分的全人类意义的新的形象, 及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

艺术是默想, 洞察自然, 从而接触到自然的规律, 在方寸之中创造出自己的天地, 对艺术家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欢愉。胸中洋溢着热情的艺者, 必定要有把思想注入到艺术品中的技巧与素质, 心境始终与自然想通, 感悟到自然对自己的启示, 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审查, 他们的视线必须穿透表现, 感受真理, 才能体味到自然的真谛。

摘要:艺术家、绘画对象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托的。艺术家在其作品中, 通过内心思考传达到手上艺术最终将达到人类精神层面的高度。艺术家创作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表面表现的同时, 还要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融入到作品中去, 使其所创作的艺术品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 使观者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上的感受。艺术家对待创作对象时候抱着何种情绪, 在艺术品上也是会有所体现, 但是表面的激动, 内在缺少绘画的规律, 缺少情感的凝集。新鲜的感受是不够的, 艺术品应该要成为安乐椅, 慰藉人类的灵魂, 从而上升到全人类的层面。

关键词:艺术家,自然,罗丹,马蒂斯

参考文献

[1] (法) 罗丹述, 格赛尔记傅雷译.《罗丹艺术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2] (法) 亨利·马蒂斯著, 钱宗平译.陈志衡校.《画家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仿写开国大典作文下一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