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忍让的故事(共5篇)
1.作文素材忍让的故事 篇一
哲理故事在近年来还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如2011年辽宁卷“假苹果”的材料;2009年高考全国1卷和陕西卷中“小动物学游泳”的材料, 全国2卷“色盲、方便面、洗涤剂”的材料;2008年全国2卷的“海龟和老鹰”的材料, 北京卷“杯子满了吗?”的材料, 福建卷“三个人买饮料”的材料, 宁夏、海南卷“小兰和妈妈养鸟”的材料, 都取自哲理故事素材。
积累素材而不运用素材, 有点像泼溜希金储存面粉, 结果是霉变, 白白烂掉。
积累素材而不运用素材, 有点像狗熊掰棒子, 结果是掰一个扔一个, 白白忙活。
精悍的哲理故事其实是小鲜, 需要我们精心地烹饪, 端上考场作文的餐桌。具体说来有五种“烹饪”方法。
(一) 作为哲理故事的范文
不同的故事可能蕴涵相同的哲理, 同样, 同一个哲理可以演绎出许多不同的故事。
考场上, 可以以我们所积累的哲理故事或作文题目中供给的哲理材料为范文, 仿写一个哲理故事, 只是应该不低于800字, 这是和一般的哲理故事的最大区别。
把某一中心点或几点浓墨重彩地详写, 最后抒情和议论, 使文章成为一篇符合字数要求的考场作文, 这是一般记叙文的结构, 也是哲理故事的写法。这样的哲理故事既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曲折, 又表现了哲理的耐人寻味, 还规范了记叙文的写法。
(二) 作为记叙文的梗概
篇幅短小是哲理故事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把某篇哲理故事当作某记叙文的故事梗概, 扩写成一篇完整且内容丰富的记叙文。
扩写, 似乎是把瘪气球吹成大气球, 常常难以使人觉得新鲜, 反而会使人有“袭旧”之感。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如“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可以把外视觉 (作者的视觉) 改为内视觉 (作品人物的视觉) , 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以故事中的某一个人为“我”, 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进行记叙, 增加“我”的心理描写, 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 化为议论文的引子
以一个简短的哲理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头, 形象生动地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是议论文的一种写法。
如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某考生《别让感情遮住了理智的双眼》的开头是: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富人, 由于下雨他家的墙被淋倒。他儿子和邻居的一位老者都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晚上家里果然来了小偷。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 却认为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认同富人的说法, 但若仔细一想便知不妥, 亲近的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认识, 所以请擦亮你的双眼。
以简短故事作为记叙文显得太短, 但是作为议论文又显得太长。和上一个方法相反, 需要对它进行最大力度的压缩。否则, 议论文容易沦为文体不清的四不像。
(四) 化为议论文的论据
哲理故事进入议论文, 如同舞蹈登上了舞台, 更如小鲜遇到了烹饪大师。
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有些哲理故事可作事实论据, 哲理故事蕴涵的哲理便可作议论文的事理论据。
以哲理故事作论据, 有的稍嫌过长, 如以“有这样一个故事……”为标志作为事实论据, 尽人皆知的著名哲理故事则可以用概括的一句话进行举例论证。
哲理论据在议论文中要恰到好处, 不能过长, 应该对故事进行提炼压缩, 使之言简意赅。同时也不要忘记对哲理故事论据进行议论。
(五) 化为散文的片段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一大特色, 散文的形散是指散文由片段组合而成。叙事型散文和议论型散文都需要以一些片段来支撑散文的主观情感。哲理故事可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于丹的议论性散文《别在金矿上种卷心菜》有这样的段落:
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实验, 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本来可以跳很高, 但实验是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小虫子一跳, 啪, 碰到顶盖掉下来了, 再一跳, 又碰到顶盖掉下来。它反复跳跃, 却越跳越低。这时候, 你把盖子再拧开, 看见这小虫子还在跳, 但它已经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 因为它认为, 头顶上那个盖子, 是不可逾越的。
我们都知道这个“跳蚤”的哲理故事, 区别只是我们“读”过, 知道;于丹“见”过, 感受到, 感情浓郁。
2.忍让是强者的襟怀 篇二
长大了,我第一次出远门去上大学,年迈的祖母一边咳嗽着一边一个劲地嘱咐:“有句古话,‘忍让是英雄’,你一定要记着啊”当时我心里还真是不服,什么时代了,还说那些话几年过去了,我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终于理解了祖母的苦心教诲:忍让是英雄。
忍让,即忍与让。忍是忍耐,是承受;让是谦让,是宽容。忍让是一种处世方式。强者的忍让不是懦弱,是基于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而采取的一种主动策略。宽容更是强者的襟怀。人生短促,过客匆匆,我们何必不留个微笑,留个美好的回忆呢很难想象,倘若没有忍让,我是否能走好这几年。没有忍让,我是不会在接受老板的冷眼之后还找到颇好的工作;没有忍让,我也难得与那么多人周旋,包括别人的误解与排挤。所以,我经常在心底默念一句话:“要懂得毫无怨言地忍耐,因为这是惟一现实的方法,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至宝。”同样,我也喜欢高尔基《在人间》作品中的这么一个句子—阿寥沙的外祖母对他说:“能忍耐才能够有本领。”正因为阿寥沙记住了这句话,11岁的他便开始在社会上谋生,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又在轮船上做杂工,默默地接受着人间的磨练。阿寥沙不就是少年的高尔基吗我真的被这一句话感动了。我想起了我的老祖母,她饱经风霜凝成的话语还会有错吗
3.慢慢学会了忍让 篇三
掀开壶盖看看,万幸还没烧干。匆匆倒了水,我又来到书房。他却是不依不饶地跟了过来:“你这样的事办过不止一次了,你怎么就没记性呢?你知道有多危险吗?幸亏厨房的窗子关着,才让水蒸气把铲子熏掉。如果开着窗子,壶烧烂了你都不知道。出了火灾怎么办?这后果有多可怕你知道不?”唉,他可抓着理儿了,一顿机关枪向我扫射过来。搁在以往,我早跟他急了:“你还有完没完?我又不是故意的。再说,又没出什么大事。再说,居家过日子,谁还没有个闪失?难道你就没有过失的时候吗?”如今,这些话只能是在肚子里打转,腹诽他一下罢了。况且,确实错在我,我要再跟他急眼,那真是强词夺理了。
你以为我就是这么懂事的人吗?还不是婚姻教会了我,争吵教会了我。我从无数的争吵里才吸取了这么一点教训:要学会忍让。而这一点早在我小时候,老妈就无数次地教训过我了。那是在我跟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吵架的时候,老妈常说的一句话要么是:“你就不能少说一句吗?”要么是:“你就不能让着你哥哥点?”对于前一句,虽然我做不到,但听着还不太过分;而后一句,会让我的委屈更大:“凭什么叫我让着他呀?他是我哥该他让着我啊!”二十多年,在老妈无数次的训斥下,我根本没有学会忍让。老妈常常恨铁不成钢地指着我说:“你这个针尖对麦芒的妮子啊,往后谁敢娶你呀。”
我虽然没有沦落到没人娶的地步,却因为不知退让的个性在婚姻里碰碰撞撞,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也不为过:想过扼腕,想过投井,甚至想过自缢。就是那种过不下去的绝望。
后来,还是他扭转了我们争吵的局面。记得有一次吵架,我们两个如斗架的公鸡一样瞪着眼睛梗着脖子向对方大声嚷嚷。不知道为什么他忽然一下子就偃旗息鼓了,我再嚷嚷两句,他还是不应战。我不是觉得一个人嚷嚷没劲,而是因为他的不作声,胸中的气一下子就没了。原来让一步可以有这么好的效果。
从此以后,我也尝试着少说一句,尝试着不是火上浇油,而是釜底抽薪。那战火还真的就灭了。因为我的忍让,他竟然说我比原来温柔了,有女人味了。这时我才想起多年前老妈的教诲,她让我让着哥哥也许是想培养我忍让的性格?可惜那时的我怎么能懂得她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呢!
就像今天刚刚发生的一切。如果我敢跟他嚷嚷,他一定得好好跟我理论一番,那肯定又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只因为我的忍让,他训斥过也就过了。这不,他已经起身去做饭了。一切相安无事。
4.悔恨与忍让:她爱左拉 篇四
亚力山德里娜出身低微,认识左拉的时候,她还是个洗衣女。成为左拉夫人后,由于丈夫左拉对于当时阴暗政局的揭发,使得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恐惧与危险之中。作为妻子,亚力山德里娜与左拉同甘共苦,一起承受着“暴风雨”的考验。
然而,在亚力山德里娜时刻为自己的丈夫和家庭警惕敌人迫害的同时,家里的洗衣少女贞娜却同左拉开始了一段人尽皆知的主仆恋,还生了两个孩子。而身为妻子的亚力山德里娜,却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一封好心人士的匿名信才得知真相。一直尽心尽力为家庭付出的亚力山德里娜彻底崩溃了。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痛苦使这个一向温柔善良的女人变得烦躁不安、患得患失。但是看着那个与她同样贤惠温良的洗衣少女与那可怜的两个孩子,亚力山德里娜仿佛看见了年轻的自己。在她18岁时,曾因少不更事生下过一个私生子,惊慌失措之中她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了医院收养。那个与丈夫通奸的洗衣女正在重蹈着自己的覆辙。她无法忘记把孩子送走后,自己独自徘徊街头的经历——阳光仿佛军刀一般插进她的心,悔恨与不安一直缠绕着她。
善良的亚力山德里娜不忍心看着这个同样可悲的女孩经历同样的侮恨。她看得出来,左拉就像当初爱着她一样爱着那个洗衣少女——贞娜。在极度痛苦的挣扎之后,亚力山德里娜——这个伟大的女人选择了忍让:她接受了丈夫的情人以及她的孩子。
之后,她依旧处处维护着左拉,跟着丈夫赴汤蹈火。不仅如此,她还不计前嫌地像保护绵羊般保护毫无政治意识的贞娜和她的两个孩子。这位如石头般坚强,又如棉花般柔软的女人,为左拉所做的一切,远远超过一个妻子所做的。她对贞娜的宽容,让这个洗衣少女感动。并且,亚力山德里娜对待贞娜的孩子如同对待自己孩子一般疼爱有加。每当她抱起这两个孩子时,都会想到自己那个被抛弃的孩子。是的,她知道,这两个孩子绝不能像她的孩子一样没有母亲,没有家庭。她收起了忌妒与痛苦,爱这个家庭,爱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包括她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
5.作文素材忍让的故事 篇五
问:最近,我的孩子几次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有一次居然“挂彩”回家。我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他支支吾吾,不肯详说。对孩子的窝囊表现,我很生气。请问,我该怎么做,能让孩子以牙还牙吗?
胡雪华
答: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每周都送孩子去游泳馆学游泳。可有一次去游泳馆接孩子时,她发现一位工作人员正满脸歉意地安慰孩子,而孩子哭成了泪人。原来,工作人员在游泳课结束后,一时疏忽将孩子锁在更衣室内达10分钟之久,令孩子饱受惊吓。如果您是这位母亲,会怎么处理?
痛骂工作人员一顿。
直接向主管投诉。
生气地带孩子离开,再也不让孩子参加游泳训练班了。
慰孩子,并要求他转为安慰深感歉意的工作人员。
故事中的母亲很棒,她选择了第四种做法。孩子经母亲安慰,停止了哭泣,并告诉工作人员:“没关系,我已经没事了。”通过母亲的帮助,孩子由受害人转化为安慰者。
母亲让孩子原谅工作人员,不单令工作人员受益,更令孩子具有宽容大方的品格和处变不惊的勇气。为什么宽恕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因为只有原谅别人,才能在心理上释放自己。
孩子在与人交往中遇到了一些小矛盾,家长容易有两种错误做法。
错误做法一:“保护型”
一看自己的孩子挨打了,再也不让孩子出门,生怕孩子吃亏。“你出去又打不过人家,还是在家呆着吧。”产生的不良后果:由于过分限制孩子的行动,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对外人充满敌意,胆小怕事。
错误做法二:“攻击型”
知道孩子挨打后,首先反应是:“这还得了,找他父母去!”或者干脆告诉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产生的不良后果:会使孩子养成报复心理,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我,都要给予回击,以牙还牙,决不手软。
家长的这两种做法,会导致孩子走上极端:要么很怕事,要么很霸道。
其实,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发生冲突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又和好如初。孩子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父母不必看得那么严重。对孩子来讲,打闹能促使他们慢慢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以及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
我们提倡家长这样做: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告诉孩子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其次,要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检讨自己,宽容伙伴。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在批评别的孩子的同时,也要给自己孩子指出在这件事情中他应该担负的责任,不要总是埋怨对方。即使主要责任在对方,也要让自己孩子大度一些,不必耿耿于怀。
一味忍让并非美德
问:我从小要求儿子谦让,现在我发现他不和任何人争抢东西。他去游乐场,不论玩什么,只要有人玩,他就让。这让我有了困惑,在这竞争激烈的年代,他是不是太谦让了?谦让到底是美德还是懦弱?
梁晓
答: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修养的升华,这点毋庸置疑。但在孩子还没有是非标准的时候,就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是谦让,未免有失简单。这样,不但没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感受为什么要谦让,还会影响孩子日后对事物的判断。因为,道德观念的形成有个过程,让孩子真正懂得谦让,又不一味忍让,需要慢慢来。
给家长的建议:
1.让孩子自然、表露内心感受
当孩子的心智和感觉系统尚不成熟时,没有什么比让他体会内在感受和真实情感更可贵的了。这时,您要做的就是多让他与外界接触,让他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露内心的真实感受。比如,他和小朋友发生争执,别告诉他该怎么做,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渴望和疑惑,都会表露出来。
2.事情过去后,与孩子分享感受
事情过去,别让它就这样过去了。这时,你可以和孩子分享对此事的感受。“你想要那个球,是吗?可果果也想要,可不可以一起玩呢?要不让果果先玩一会儿宝宝再玩,或宝宝先玩一会儿果果再玩?”通过这样的聊天,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灵活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让他明白谦让是其中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3.通过经典故事,让孩子理解谦让的含意
当“融4岁,能让梨”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印在孩子脑海里时,这个故事所蕴藏的内涵也会慢慢深入他的内心。
4.和孩子做角色游戏,帮他体会谦让的乐趣
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和孩子一起玩。比如,让他扮演小猫、小狗,你扮演大熊。小猫有礼貌,小狗没礼貌,小猫主动把座位让给大熊爷爷受到表扬;而小狗不让,大熊爷爷很伤心;也要让孩子扮演大熊,让他体会别人让座和不让座,他有什么不同感受。
5.启发孩子思考和判断该不该谦让
当和孩子在游乐场或其他地方一起玩耍时,遇到相应场景,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
用兵之法一张一弛
问:儿子总结我最爱对他说的几句话是:“就知道玩,不知道学。”接着是:“回家赶紧做功课!”如果他说功课做完了,我马上会说:“你不会好好看看书啊?”总之,我把他的时间全部占领了,叫他根本没有玩的时间。我听了很恼怒,学习多重要啊,儿子怎么就不理解我呢?
何塘
答:谁都不反对孩子好好学习,但要认清玩与学的关系,是不是要学就不可以玩?是不是玩了就学不好?回答是否定的。不让玩,只让学,反而不容易学好。科学地安排学与玩,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研究表明,人如果能够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学习效率就高;如果脑子过度使用,学习效率就低。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对孩子来说,玩也是学。跟小朋友一块玩,可以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提高交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有些玩能够引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发展孩子智力很有好处。家长朋友,您想一想,如果您剥夺了孩子玩的机会,损失大不大?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孩子玩起来没个够,难以控制。怎么办?
首先,家长在认清玩与学关系的基础上,给孩子讲清道理,订个计划,要求孩子该玩时玩,该学时学。如果因为玩影响了学,孩子应对自己有惩罚措施,家长负责监督,不能含糊。
其次,家长要认真安排全家一起出去玩的时间。每周一次或隔周一次,全家一起痛痛快快地玩一场。玩的时候不提学习,免得孩子有压力。
再次,家长要指导孩子玩出水平,玩出智慧。比如,指导孩子玩电脑,搞科学小发明、小制作,还可以指导孩子搞调查、养殖等。这样,在更高层次上把玩与学结合起来,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外,家长要在玩中注意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爱好和特长,给以保护和鼓励,说不定这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萌芽。
封闭的爱是一种害
问:我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听朋友说,不要让女孩多接触社会,单纯点可爱,也可避免伤害。我觉得此话有理,不知您以为如何?
王西海
答:其实这并不好。
第一,家长未能有意识地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的条件,易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或学习能力障碍。
有些家长怕孩子出危险,经常把孩子限制在家里,这也不让摸,那也不让动。这虽然减少了危险,却大大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能发展。这样的孩子到了学龄期,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拖拉等学习能力障碍。家长很少带孩子去户外,也不串门,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到陌生环境或见到生人就哭,到公园不敢玩游乐设施。
第二,家长在价值观念上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单纯,容易导致孩子对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力。
有个初中生,没有朋友。问他为什么不交朋友,他说:“因为他们说话带脏字,妈妈说讲脏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所以我不和他们玩。”有位模范教师的女儿考上大学后不愿住校,也不愿和同学交往,因为她嫌宿舍同学吃饭会发出声音、咳嗽不捂嘴、睡前爱说话等。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以为自己的教育很成功,但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差,以至于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是母亲没有料到的。这样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对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心理幼稚。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都很差。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不知所措,上学后不适应学校生活,参加工作后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有名小学生,父母除了让他学习和练琴外,什么也不让他做。孩子成绩很好,小提琴考到8级,但因压力过大、生活过于单调而患了精神分裂症。还有一位某省的高考状元,走上社会后一点工作能力也没有,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后来精神上出现幻觉和妄想。
生活是复杂的,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提供的环境过于单纯,孩子就没有机会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将来走上社会后,他拿什么跟别人竞争?又怎么分辨善恶美丑?家长封闭的爱,其实是一种害。
【作文素材忍让的故事】推荐阅读:
高考作文名人故事素材06-17
中考哲理小故事作文素材08-16
高中作文成语故事素材10-05
小学作文成语故事素材本09-30
高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库10-16
中考素材和平的故事08-30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 可以写进作文的素材积累-高考作文06-18
经典高考素材:霍金的励志故事06-23
暑假作文的素材06-29
英文的作文素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