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及中医养生

2024-08-10

传统文化及中医养生(精选12篇)

1.传统文化及中医养生 篇一

阳虚质:爆炒冬瓜

冬瓜、毛瓜是凉性食物,阳虚质的人群脾胃虚寒,不宜吃过寒的食物。可以通过爆炒、焖煮的方式,降低冬瓜的寒气,保留了降暑清热的作用。同时,阳虚质人群可以多食用淮山、莲子等有健脾功效的食物。

阴虚质:老鸭煲冬瓜汤

阴虚质的人群需要滋阴,食用冬瓜时,可以采用有滋阴作用的老鸭煲冬瓜汤,加入沙参、麦冬等,也有养阴润肺的功效。平常也可以多食用莲子、百合等滋阴食物。

气虚质:党参北芪煲节瓜

气虚质的人在大暑天出汗多,容易感冒,因此,可以适当侧重补气生津的方式。例如,除了凉性重的冬瓜,还可以选择更加正气的节瓜。党参、北芪炖节瓜汤,特别适合老年体弱、大病刚愈的人群。太子参、五指毛桃煲鸡汤,也是气虚质的一道养生佳品。

湿热质:陈年萝卜干煲冬瓜

湿热人群的祛暑湿需求更大,高温时节湿热人群还容易胃口差,可以用陈年萝卜干煲冬瓜,既降暑,又消食导滞。夏季也是莲花盛开的季节,湿热体质可以用莲叶、莲花、莲子等煮水,或者用西瓜皮煮水,有清热、利尿、养胃等作用。

痰湿质:陈皮冬瓜汤

痰湿质人群容易脾胃虚寒,易生痰,可以在冬瓜汤中适当加入陈皮、扁豆、云苓等药材,有助于健脾化痰。

2.传统文化及中医养生 篇二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5年10月-11月选择某校中医学专业、针推专业、中药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还对该校30名相关专业教师及辅导员进行访谈。

1.2 问卷设计及实施方法

课题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通过征集学生意见, 召集专家论证后, 统一印制。采取课余时间发放并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其中有效回收问卷为433份, 有效回收率为86.6%, 数据全面翔实可靠。

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题25项。其中固定选项题16项, 开放性题9项。固体选项题5个维度。维度1:对传统文化与中医关系的认知;维度2: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与途径;维度3: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维度4:对传统文化的行为选择倾向;维度5:对传统文化作用及未来发展的认知。每题选项按认知度从低到高进行“1、2、3、4”赋值, 设定性别、专业、年级、文理生4个自变量对比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 5个维度在性别自变量上, 未显示明显的差异性。详见表1。

3.2 结果分析

(1)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中医关系的认识。维度1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中医的联系”“对中医本身学习状态的自我评价”2个题目。从统计数据整体来看, 学生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中医“联系紧密, 有一定帮助”。从年级变量来看, 2015级数值为3.144 2, 2014级数值为2.828 3。从教育背景而言, 文科生数值稍高于理科生。

从专业角度来看, 中药 (2.984 8) >中医 (2.979 7) >针康 (2.769 4) 。但在对专业变量深入分析发现:题目1的分值中, 中医学专业 (3.363 6) 最高, 针康专业 (3.257 1) 最低;题目5的分值中, 中药专业 (2.712 1) 最高, 针康专业 (2.2816) 最低。这说明目前3个专业学生对“中医本身学习状态的自我评价”,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认可度最高, 针康专业最低。

(2) 大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途径。维度2包括“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关于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现在状态”“当前学校教育对你学习传统文化的贡献率”“在大学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你认为”4个题目。

从统计数据整体来看, 分值与维度1是正相关, 平均分值集中在2.8~2.9区间。对于题4“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现在状态”, 统计数据显示, 大部分同学现在是处于“了解其重要性, 但按自己喜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状态。

“学校教育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贡献率”统计显示, 认为“有一定贡献”。且2014级学生分值明显低于2015级。在“学习传统文化主要途径”中, 家庭占20.9%、自学占25.7%、学校占26.6%、网络媒体占24.3%。“在大学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数据显示, 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有必要”。

(3)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掌握情况。维度3包括“对于儒释道文化的代表人物及思想”“对琴、棋等传统技艺”“对历史脉络清晰程度”3个固定选项题, 2个单选题。

从数据整体来看, 分值不高, 集中在2.3~2.5区间, 说明当前大学生多对传统文化掌握程度不理想。在“对于儒释道文化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及思想您了解”的分值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了解处于“知道些”的状态。对传统技艺多是“接触过, 学过点皮毛”。2个传统文化知识点题目 (涉及二十四节气、八卦) 统计结果, 分别仅有42.8%和58.8%的学生答案正确。

(4) 大学生生活中对传统文化元素选择趋向性。维度4包括“您是否乐意参加传统节日活动”“购物是否倾向于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物品”“朋友感冒生病, 建议选择倾向”“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 更倾向”4个题目。

数据显示, 生活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选择表现无明显的倾向性。细化分析, 大学生对“参加传统节日活动”表示“乐意”, 针康专业的学生分值更高;对“购物时是否倾向于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物品”多是“偶尔考虑”;对“朋友感冒生病, 建议选择倾向于”“中西医都可以”;对于“音乐的选择”, 数据显示, 大学生倾向于“只要觉得好听都喜欢”, 针康专业学生分值最低, 倾向于“流行音乐”。

(5)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作用及未来发展的认知。维度5包括“您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作用”“对传统文化的未来, 你觉得”“您是否具有要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的责任感”3个题目。

整体数据显示,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作用及未来发展的认知, 分值较高, 集中在2.8~3.2区间。在专业自变量上表现出差异性。中药专业分值最高, 针康最低;15级学生的分值高于14级;文科生高于理科生。

4 讨论

4.1 现状浅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文脉, 是中医文化的根,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评价“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的宝库”。数据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大学生多对传统文化掌握程度不理想, 中医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令人堪忧。中医药大学生均表达愿意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但大部分同学现在处于“了解其重要性, 但按自己喜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状态。在“当前学校教育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贡献率”统计显示, 学生认为学校“有一定贡献”。生活中对传统文化元素选择整体来看无明显的倾向性, 但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作用及未来发展的认知, 分值较高, 值得庆幸。

4.2 调查启示

4.2.1 中医药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较低

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但是调查显示, 当前中医药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较低。因此, 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应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3]。课题组针对2015级的同学, 举办了中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经典诵读等活动, 进行过一系列干预引导。数据显示, 2015级学生分值普遍高于2014级, 说明2015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和文化趋向性更加积极。表明活动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4.2.2 不同专业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影响作用显著

文化认同反应了思维认知的趋向性, 必然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中药专业整体数值最高, 这一结果与课题组预判相左。理论上而言, 中医专业和针康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度更高,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和认同度应更高。统计结果显示却是中药专业的学生更认可。课题组分析认为, 中药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密切性不如其他两个专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轻松, 故对中医传统文化的评价得出更高的分值。而中医与针康专业课程体现的中医内在的传统思维更明显, 相对而言更难掌握, 反而影响其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水平的评价。在行为选择倾向和对传统文化未来发展前景方面不同专业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选择。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专业影响与认同感的关系。

4.2.3 中医药类大学生文化认同感还需培养

文化认同必然会影响行为选择。此次数据显示, 生活中, 大学生在音乐、服饰等行为方面的选择无明显的倾向性。在当前西方文化为主流思想的大背景下, 中医药学生同样未免于“难”, 值得我们警惕[4,5]。因此中医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任重道远。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广泛, 领域众多。调查数据显示, 当前中医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集中在“传统书画艺术”“传统饮食”“传统科学”3个方面, 故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更能形成合力, 取得效果。

4.2.4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贡献率还需努力

据文献调查, 当前中医药学校教育课程设置对大学生人文素养贡献有限。本课题数据显示, 大部分同学现在处于“了解其重要性, 但按自己喜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状态, 急需学校引导。在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态度淡漠原因中, 36.9%认为“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 36.4%的认为“太忙, 没时间去了解和学习”, 仅有14.3%的认为是“文言文晦涩难懂”。且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的作用也给予积极的厚望。因此中医药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贡献率还需努力, 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等方面还需努力。

当前中医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问题是在深刻历史因素和时代背景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6,7]。面对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上出现的问题与困惑, 探寻一些更好的方式来加强中医药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接纳, 提升中医专业水平, 体现其时代价值, 无疑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在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传统中医的背景下, 学校与社会不能只是追求表面、暂时的经济利益, 更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雷, 孙晓红, 许超, 等.论传统文化认同与中医的关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40 (4) :278-280.

[2]姜丹, 邱琳.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6) :13-15.

[3]张爽, 陈龙涛, 张帅.东北地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5, 6 (11) :65-68.

[4]魏一苇, 何清湖, 陈小平.试论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 (3) :98-101.

[5]杨杰.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与院校教育融合的全新视角[J].中医药通报, 2012, 11 (1) :35-36.

[6]刘洪英.高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 18 (3) :125-128.

3.中医养生文化之调神养性 篇三

★ 勤动脑体不动心 ★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你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

很多人会说,中医一点也不科学,西医说思维都是用脑的。思想的“思”字是个什么字呢?上面不是“田”字,是囟门的“囟”字。上面是“囟”,下面是“心”,你所有的情绪变化一定是脑和心的有机结合。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心堵得慌。如果是心堵得慌,那就是动心了。

老子说“无为则无不为”,“无为”其实是无不为。很多人以为老子说的“无为”是不做事,其实是把老子这句话想得太简单了。老子《道德经》中讲的是规律,是道,讲天地人的规律是从哪儿来,六合以内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为”其实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具备这种规律。中国人在计算历法的时候,用的是六十甲子。甲子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它更是一个时间空间高度浓缩的概念。二十八星宿包括太阳和月亮,二十八星宿每60年有一次准周期的变化,天上这些星宿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上物候的不同变化,所以我们祖先把它总结成五运六气。

我们有些人数典忘祖,不知道自己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们祖先保留到今天的东西,一定有一个合理的内核。只是因为它历史太久远了。到今天看这个历史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它的合理内核是什么了,随着历史进入了博物馆。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中医,当你研究各个时期不同的学问、著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推到历史背景去认识。不要老觉得今人比古人聪明,其实几千年下来,没用的东西早被古人丢掉了,留下的一定是有用的。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重新的认识。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当医生,你当记者,他经商……各件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让你勤动脑体不动心的时候,这个脑子不是想你怎么发财,是思考你要做的事情在某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这样做看似无为,实则有为。你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则无为,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你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生下来笑着的小孩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让你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腻,天天洗,天天来。人要想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近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得尽量全面,处理得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每天躺在床上想,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马上就坦然了。如果你心里老想着,明天怎么办呢,那你就要动心了。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白露的传统习俗及养生原则 篇四

一口流水的秋梨

冬季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要数梨和甘蔗了。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秋梨中丰富的水分正是肌肤所需。

一天3个苹果

苹果的好吃还用多说嘛?不但可以吃,也可以切成片贴在脸上.对皮肤有好处,富含果胶、纤维素、维生素C等,有非常好的降脂作用.日食苹果3个,皮肤不但水润而且还很有弹性!

生吃黄瓜

生吃黄瓜可以充分补充皮肤所含的水分,将新鲜黄瓜去皮切片,立即贴于刚洗净的脸部,再用手指轻按黄瓜片,使其不脱落,20分钟后揭下。此法可供给皮肤营养,并使其嫩滑细腻,可以常敷用,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应季柑橘

柑橘性温、味甘,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之功效。不过,阴虚火旺体质者多食会出现口舌生疮、咽干喉痛等上火症状。

鲜食葡萄

葡萄为葡萄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的果实,又名草龙珠、水晶明珠、蒲桃、蒲陶、李桃、山葫芦。葡萄被人们视为珍果,被誉为世界四大水果之首。它不但营养丰富、用途广泛:色美、气香,味可口,是果中佳品,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各种产品,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干等,而且果实、根、叶皆可入药,全身都是宝。

人见人爱胡萝卜

胡萝卜味甘、性平,具有清热解毒,补中安脏之功效,适宜于皮肤干燥粗糙,或患毛发苔藓、黑头粉刺、角化型湿疹者食用。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B、C,并有轻微而持续发汗的作用,可刺激皮肤的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从而使肤色红润,胃肠畅通,对美容健肤有独到作用。最好空腹喝胡萝卜汁,这样更利于胃肠吸收,促进血液循环、疏泄和消除汗腺污垢、调整体温,从而使皮肤清洁健康、细嫩光滑。

酸酸甜甜的大石榴

颗粒饱满的石榴最是惹人喜爱,口感酸酸甜甜的非常不错。它性温,具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津液不足、咽干、烦渴不休的人,可以把石榴作为食疗佳品。石榴捣成汁,或者煎汤饮,可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杀虫止痢。

天然水果罐头柚子

在众多的秋令水果中,柚子可算是个头最大的了,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左右成熟,皮厚耐藏,故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柚子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具有健胃、润肺、补血、清肠、利便等功效,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血病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此外,柚子还可以降低血液的黏滞度,对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鲜柚肉由于含有类似胰岛素的成分,更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白露节气传统习俗

1、喝白露茶

白露前后采摘的茶叫白露茶,经过春夏,茶叶在秋天熬成了比较浓郁醇厚的味道,既不像春茶娇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干涩味苦。老南京人比较喜欢喝白露茶。

2、喝白露米酒

白露酒是湖南郴洲民间特有的传统名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用以待客,又称“白露米酒”。这种酒温中含热,有利于寒气的散发。

3、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姜太公等。其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4、吃龙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吃龙眼最好剥壳后浸泡在煮好的稀粥或米汤内,早餐时吃,健脾,补充水分,不易上火。

5、吃鳗鱼

白露时期的鳗鱼最为肥美,是品尝的最佳时节,因此苏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鳗鱼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是久病、虚弱、贫血、肺结核等病人的良好营养品。

6、推燕车

在山东省郯城县民间有“白露到,娃娃推着燕车跑”的传统习俗,家家制作能发出悦耳声响的小燕车,孩子们推着燕车跑步御寒,可增强体质。

7、吃番薯

在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中医学认为,红薯味甘性平,补脾益气。

白露节气养生的原则

1、早晚及时添加衣服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另外,白露之后天气冷暖多变,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更容易把脾胃的机能变得不正常,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2、注意营养养肺润燥

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白露以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就开始增多了。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增加我们肠胃的负担,导致胃肠疾病。

3、夜晚睡卧不可贪凉

5.立秋的传统习俗及养生食物 篇五

北京人一说立秋这个词,必然是和“贴秋膘”连在一起的。什么是“贴秋膘”呢?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

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人们的身上却再无湿黏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

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胖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北京哪吃:在北京,说起“贴秋膘”这件事,几乎就是指代吃酱肘子。

如今北京稻香村、便宜坊等不少老字号都恢复了酱肘子等老北京的吃食。不过,北京的酱肘子最出名的还是天福号,肘子光酱制的时间就要十几个小时,非常见工夫。

在知名京味电视剧《大宅门》里,也有天福号酱肘子的出场。目前,北京各大超市以及西直门专卖店,均有天福号酱肘子销售。

山东:来点豆腐 为何吃渣

立秋也要讲究营养平衡。吃罢了大肉,也得来点素的。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北京哪吃:北京的豆腐制品很多,比如南北豆腐、豆腐皮、豆腐丝等等。像北京的白玉豆腐就涵盖了上述品种。不过,要觉得在家做实在是麻烦,北京的餐馆也可以满足需求。像儒宴主打的是孔府菜,也是正宗的山东鲁菜,这里的孔府豆腐也正是用豆腐和青菜末做成的,用料非常符合山东立秋饮食习俗的要求。

津杭:西瓜和桃 咬秋咋回事

吃罢了正餐,饭后也得来点水果作结。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就是吃瓜。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江南一带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北京哪吃:别的水果不敢说,要说西瓜和桃子,庞各庄的西瓜、平谷的大桃的品质恐怕已经声名远扬了。不过,今年北京降雨频频,西瓜讲究的是旱秧脆沙瓤,雨水影响了西瓜的口味。

四川:正刻喝杯水 有啥讲究

吃罢了饭和水果,夏日因为流汗多,还是要多喝水。

四川东、西部,立秋就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北京哪吃:水自然是在家里喝最方便、健康。这里的喝水指的是白开水。夏日天气炎热,不少人喜欢喝饮料,但是饮料热量比较大,喝完,解渴的功用打了折扣,白水和淡盐水是夏季饮水的首选。

立秋有什么讲究

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

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心理调适

6.寒露的养生要点及传统习俗 篇六

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

赏枫叶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赏枫叶的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必得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妙。

秋钓边

因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吃花糕

寒露节气一般与重阳节在时间上相近,因而九九登高之后,有吃花糕的习俗。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

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吃柿子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此时的柿子恰好成熟,正是吃柿子的好时候。其所含的维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两倍,经常食用有利于补虚、止咳、利肠、除热。(提醒:空腹食柿子易患胃柿石症,所以最好饭后食用,尽量少食柿皮。同时也要控制食量,不宜同食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等食物,患有慢性胃炎者、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切除和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吃螃蟹

有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中医认为,河蟹性寒,味咸,具有清热散结、通脉滋阴、补益肝肾、生精益髓、和胃消食、散热通络、强壮筋骨等功效。煮螃蟹以清蒸最原汁原味,营养价值高。

饮寒露茶

人说“一年之茶在于秋”,在这秋意渐深的天气里,闲下来时捧一杯热茶,暖身又暖心,而寒露节气就该喝一杯寒露茶。

7.传统文化及中医养生 篇七

关键词: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蕲春县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 也是世界医药史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高成就, 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国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也是世界医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黄冈市蕲春县作为医圣李时珍的故里, 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中医药资源丰富, 文化积淀丰厚。20世纪90年代以来, 借助“李时珍”品牌, 黄冈市蕲春县中医药及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 有必要重新审视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找出未来发展出路, 为促进蕲春中医药及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指引方向。

一、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机遇, 黄冈市蕲春县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 大力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数据显示, 蕲春县围绕李时珍医药文化品牌, 医药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文化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该产业已成为该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其基本发展情况如下。

1、医药文化与医药生产销售有机结合, 引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蕲春围绕“李时珍”这一无形资产, 将“医药兴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大力推广药材种植和销售。经过10多年的努力, 已初步形成规模种植、加工、贸易及产业化格局, 建成了冠名李时珍的酒厂、药厂、医疗保健品厂等数十家医药骨干企业, 产品由单一的补酒发展到中药胶囊、片剂、丸剂、冲剂及保健药枕、腰带、药用化妆品等18个系列50多个品种。二是创新发展医药文化事业。坚持长期办好“一节两论坛”, 即李时珍医药节会、李时珍国际健康论坛和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 推广李时珍品牌, 传播中医药文化, 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 研究开发李时珍品牌, 凝聚各方力量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医药文化大发展。三是通过扩展李时珍品牌推进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区建设。依托李时珍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着力抓好以华中影视文化基地、国际健康论坛、乡村俱乐部、水上运动中心等为重点的赤龙湖生态旅游区, 以李时珍文化街、李时珍主题文化公园、玄妙观、昭化寺等为核心的蕲州中医药文化及历史文化旅游区, 以南天河漂流、太平避暑山庄和桐梓温泉等为支撑的云丹山风景区、三角山名胜风景区、横岗山森林公园名胜风景区、仙人台名胜风景区、管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七大板块建设, 全方位、多层面开发李时珍人文资源, 把李时珍健康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集健康养生、商务休闲、教育科研文化、运动疗养、观光旅游及健康环保于一体的国际化的综合社区, 促进健康产业、健康文化、健康医疗协调发展, 逐步打造全国知名的健康之乡。

2、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大企业集团成为投资主体

2006年, 蕲春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 建成173个中药材种植场, 110个药材专业村。2007年全县中药材生产总面积增加9360亩, 新增加200亩以上基地10个, 全县种药大户达到1086户。他们积极摒弃传统的遍地开花的建药材基地模式, 以科技为支撑, 聘请湖北中医学院、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专家学者, 成立GAP基地建设顾问团和技术研究小组, 制订中药材品种种植规划。成立蕲春县中药产业协会, 对基地技术人员和种药大户进行培训。到2011年底, 蕲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 有两个药材专业大乡 (镇) , 163个药材专业村、场, 3000多个药材种植大户, 年医药经济产值2.3亿元, 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基地建设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格局, 以及集药材种植、药品生产、生化科研、医药教学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同时, 他们以《本草纲目》为品牌, 运用现代科技激活中医药产业, 先后引进20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国际中药港、舒家康药业有限公司、台湾顺天堂药业集团等企业入驻蕲春李时珍医药经济开发区, 到2010年底入园的医药企业已超过20家。已形成大企业集团为投资主体的发展格局。

3、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知名度较高, 行业协作促进中药材生产销售

蕲春药市始于宋, 盛于明, 历史悠久, 载誉九州。1991年,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设立蕲春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1996年, 经审查批准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每年一届的药材交易会和两年一届的李时珍医药节, 在促进蕲春中草药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 也极大地提升了蕲春的知名度。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 依法依规成立单个品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如檀林镇槐树村以村支部牵头成立了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力地促进了百合生产的快速发展。中介组织的成立为蕲春中药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为建立中药材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二、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发展过程中, 也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主要如下。

1、医药文化研究不够, 与“医圣”地位不符

李时珍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 也是距当代最近的医药大家, 其《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中医药传统文献的重要价值。尽管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研究一直有人在做, 但总体来说, 组织松散, 队伍不大, 研究方向散乱, 成果不多效益不佳。虽然黄冈、蕲春均成立了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研究会, 并出版了学会期刊《本草》, 但与李时珍“医圣”地位不相符, 在国内及业界影响度不高。

2、品牌效益发挥不够, 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不高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实力竞争中, 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既是产业发展助推器, 更是增长极。在蕲春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县份, 历史上曾出了李时珍、顾景星、黄侃、胡风等许多文化名人, 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极为丰富。但过去多是停留在“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 开发利用李时珍文化品牌明显滞后, 没有真正把李时珍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3、产业化程度不高,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从国内国际比较来看, 黄冈市医药资源整合程度还不高, 企业的实力不强。如在国内以“张仲景医药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河南南阳宛西制药已成为集基地、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 连续十年领先河南中医药业, 跻身中国中药30强。而黄冈一些较大的医药企业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 进而不能成为拉动县域医药经济发展的牵引力, 自然亦无法与一流医药企业相抗衡。

4、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医药经济外向度偏低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并且形成产业化的不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 资金匮乏, 思想认识不到位, 市场开拓不力。二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 部分企业出于风险和既得利益的考虑, 对处于研制阶段的药品不愿作前期投入, 使相当部分有资金的企业缺乏项目, 而有项目的科研单位在缺乏资金的条件下开展科研。三是体制障碍也造成科研单位与医药企业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太少, 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还未真正起步;中成药、生物医药等产品市场份额偏低。

5、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的力度有待加强

主要是中药材种苗补贴政策未落实, 影响了老板投资建中药材基地的积极性;对药农的补贴政策更缺乏持续性;同时, 对医药企业给予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信用担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够, 在财税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力度也不大。这些方面亟待政府给予支持。

三、促进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突破。

1、传承与创新李时珍医药文化

(1) 强化对李时珍医药文化的传承。一是要重点开展李时珍医药文化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研究。充分发挥李时珍纪念馆的功能, 使其成为国内外医药者祭拜医圣和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阵地, 办成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和接待国内外来宾参观旅游、文化交流的窗口。二是开辟建设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中医药旅游专线, 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 以拜谒医圣李时珍为主线, 参观李时珍纪念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加工、种植和中医药文化等。培训导游及有关人员中医药知识, 使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医药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技术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医医院形象文化、服务文化、特色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 增加传统文化含量, 提高中医药文化品位, 塑造优秀的中医医院形象。

(2) 创新和发展李时珍医药文化。一是积极创作李时珍医药文化艺术精品。撰写制作包括有关中医药的影视、文学、艺术和科普作品;开发、制作李时珍医药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 宣传中医药政策和发展成就, 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 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二是建立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传统企业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升华路径, 形成独具特色的李时珍企业文化, 为建立现代中药药业文化提供范式。三是创新节会兴办内容。充分发挥李时珍名人效应, 把举办医药节会由文化活动为主向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转变, 使医药节会逐步成为中医药理论创新成果汇报会;由各级领导参加为主, 向中成药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 中医院院长、中医药科研单位等参会转变;使医药节会成为中药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化成果展示会。

2、着力培育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及产业优势品牌

一是以电视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即将在央视播出为契机, 以“李时珍医药论坛”、“大别山茯苓文化节”、“大别山地产药材推介会”等为平台, 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 努力培育新的中医药文化, 在鄂东乃至湖北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二是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积极探索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思路, 以品牌促规模, 以品牌拓市场, 以品牌增效益, 打造具有鄂东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3、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蕲春县党委、政府应组织成立专门的机构, 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同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对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产业方向、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为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此, 一是要加大对鄂东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鄂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 出台相关政策, 明确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二是要加大对鄂东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的资金投入力度。鄂东地区属大别山区, 是革命老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交通主体框架虽已基本形成, 但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要推动鄂东地区中医药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好“大别山二级生态公路”, 使之能通达鄂东各地。三是要出台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 使急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4、扶持李时珍医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医院

继续加大对李时珍中医院建设和支持的力度, 将其打造为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的前沿示范阵地, 建成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 成为中医医院的品牌。组建“李时珍中医药实用技术学院”, 加快中医药各类人才的培训与培养, 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 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 支持符合条件的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 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聘请中医执业医师坐堂诊治疾病。

5、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1) 制定实施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造就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和新一代学科带头人, 形成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团队。重点引进带有中医药科研课题和研究成果的科研开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教人才、高级医疗人才和农村中医药技术专家。大力培养面向农村、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从事种植、加工、经营的实用人才。加强药农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药农的专业素质。

(2) 依托中医药大专院校和中医医疗机构, 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 整合黄冈市现有几家冠以李时珍名号的研究机构, 成立李时珍研究院。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 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李时珍学术思想研究中心。

(3) 鼓励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和中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优势,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和地区间中医药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外开办中医医院和中医药院校, 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涉外中促进中医药行业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冯春:对湖北传统医药文化资源的认识及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9) .

[2]蔡慧贤:中医药文化传承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求医问药, 2011, 9 (11) .

[3]周彭、王尚勇、谢先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5) .

[4]黄光英、龚菂:李时珍医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09, 1 (2) .

[5]陈中文、韩进林: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4) .

[6]赵映前:关于加快推进鄂东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J].世纪行, 2010 (2) .

8.论中医学子与中医药文化 篇八

关键词:中医学子;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我国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中医药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在我国医疗界占据市场已十分紧迫,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中医是最具特色的文化,要想做到真正的中西医并举,还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中医药学子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让中医药改变现状,超越现在,真正深入人群、走向世界!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势

“神农尝本草”,自古以来,中医药有着悠久历史,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优势有目共睹。中医治病求本,中药不良反应少,很少产生耐药性,这些种种却鲜为人知,由于对中医中药的了解不够,使大家对中医药产生很多偏差的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应被广大群众所了解。中医过去在疾病治疗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患者经常是走过很多家医院、做了全套的医疗检查、治疗未果,才想起中医。在2003年的“非典”中,中医对于这种病因不明,来势汹汹的疾病,通过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屡获良效,中医彰显了它无穷的魅力。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办法防治“非典”,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费用大大节省。不仅在“非典”中中医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接下来几年发生的甲流、禽流感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

近年来,国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重视。我国已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制剂40余种,一批新的科研成果的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屠呦呦老专家的获奖,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进一步认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极为重要。

二、新一代的中医药学子如何使中医超越现状,走向世界

(一)要做到和中医“谈恋爱”——热爱中医,不离不弃是学好中医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正的热爱中医,对中医时刻充满爱好与兴趣,才能有所收获,学有所成。纵观中医史,几乎所有的名医都是在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中、在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索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学习中医,没有对中医的热爱,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情趣,就会味同嚼蜡,就无法把中医学好学透。这个比喻打得好,要和中医“谈恋爱”,这样,就会觉得对中医有了一份责任,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留下的最伟大的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把中医发扬光大,不仅要超越现在,更要超越过去中医所取得的成就。

(二)重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学好中医的基础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好中医的基础,虽然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可能是枯燥的,难懂的,但是当你跨过这个坎儿,真正走入中医这个殿堂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医是神奇的、博大精深的,她是瑰丽的宝库。现在有一部分人忽略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殊不知,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熟读《内经》,学好中药等这些基本课程是为以后研究发展打下的奠基石。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三)跟名师,多临证——学好中医的必备条件

中醫理论课程固然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仅仅掌握好了理论知识,而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照样不会看病。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知识来源、作用以及提高的途径和规律。学习中医犹需如此,只有回归临床实践、所学才能被验证、巩固,才能获得新知,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推动中医发展。

(四)中医药学子要有时代责任、创新使命、民族情怀、国际视野

作为新一代的中医人,80后、90后,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肩负起传承中医的责任。几千年的文化传到我们手上,我们要在保持原有中医取得的基础上,超越过去,超越现在,创造辉煌的未来。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在青年时代,好好学习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扎实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丰满羽翼,为中医超越现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飞舟-遵国医大师教诲走中医学习正途——记邓铁涛对中医学生的教导,2011(02).

[2]钱冲.职业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状的思考.

9.霜降的养生食物及传统习俗 篇九

霜降时节吃秋梨是个不错的选择。梨味甘性凉、微酸,具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的功效,是防治秋燥的佳果。梨能维持细胞组织的健康状态,还能软化血管。生食梨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作用;煎水或加蜜熬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梨含果酸多,不宜与碱性药同用,如氨茶碱、小苏打等。用以止咳化痰者,不宜选择含糖量太高的甜梨。梨不应与螃蟹同吃,以防引起腹泻。因梨味甘,微酸,性寒,而蟹味咸,性寒,具有微毒。二者皆为冷利之品,同食伤肠胃。吃梨时喝热水、食油腻食品会导致腹泻。

10.传统文化及中医养生 篇十

前言

在欧美国家,养生(Wellness)这一新生词汇产生于1961年,由美国医师Halbert Dunn提出,将Wellbeing(幸福)和frt-ness(健康)结合而成。Halbert Dunn医生认为自我丰盈的满足状况为较高的养生境界。这一理念由Ardel、Travis等作家在有关健康的出版物中采用,Travis强调养生的动态性,认为养生是一种状态、过程与态度,而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

养生旅游是恢复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去它地旅行,构成要素和条件包含疗养、恢复、增进健康为目的各种资源、设施和服务。国内目前主要分为温泉养生、森林养生和海滨养生三大类。

作为高端旅游的一部分,养生旅游往往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有优质的旅游资源,这是养生旅游最基础的设施之一。其次则是良好的生活设施服务,能使游客做到修生养性的目的,第三则是需要完善的养生体系,包括运动设施、综合化的养生服务。

追求健康是21世纪人类的主题,养生旅游是时代新潮流。2009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的主题为:打造东方养生胜地,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论坛圆满成功,取得丰硕成果。

一、定义

欧美:养生的四个基本点:

对于养生的概念的剖析,Adams(2003)提出了养生的四个基本点:①养生是多维度、多空间的。②养生的研究应以保养、保健而非疾病病理为导向。③养生是相对、主观的、感知的。

Puczko和Bachvarov提出养生的七维空间,包括社会、身体、感情、智力、环境、精神和职业。部分学者认为,精神性是养生的核心,是介乎本我与社会自我之外的超常存在,是人与宇宙奥秘的关系。我国: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其中“生”意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既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一般来说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

二、模式

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以及全球整体健康理念的革命性影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和时代发展热点。养生旅游集养生资源与旅游活动交叉渗透,实现融合,以一种新型业态形式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全方位需求,开始受到全球性关注。

如今的国际养生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在很多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卖点的产品,可谓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如中国文化

养生、日本温泉养生、泰国美体养生、法国庄园养生、瑞士抗老养生、美国养老养生、韩国美容养生、阿尔卑斯高山养生等,同时也发展出不同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

三、文化养生已成为独特的养生方式

1、中古文化可以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卖点

从老子《道德经》到《庄子·内篇》,从《周易》到《吕氏春秋》,从《黄帝内经》到《千金要方》,从《神农本草经》到《茶经》,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对健康和长寿的探索与追求:“阴阳平衡,动静相生,天人合一,形神兼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节饮食,调情志,调和气血,补益五脏,道法自然,诗意栖居”,五千年来中华养生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体系。

中国的文化养生以特有的中医药养生观、道教养生观、中华茶文化和太极文化为核心思想,传承中国古老的养生文化内涵,以茶保健、温泉疗养、有机国药调理、太极养生功等为主要养生手段,结合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最终达到养身养心、天人合一的全方位疗养,这是我国养生旅游的独特之处和可以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卖点。

2、文化养生是实现一种现代意义的延长生命模式

传统的养生方法和养生观念,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养生已经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

文化养生的开发即吸纳养生观念与技术,并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广泛整合,实现一种现代意义的延长生命模式。“文化”规定了养生的内涵,而“养生”则是贯注了道教生命意识的身心健康操作技术。这种养

生技术是经过了人文化之后的一种新的升华。文化养生即通过广泛而具有文化学意义的方式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文化养生是在现代人的认识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实践延长生命长度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生理与精神相结合的独特养生方式。

文化养生以高质量的自然环境、高水平的养生保健项目、人性化全程养生服务以及和谐的养生氛围为基础,以深厚的养生文化内涵为底蕴,融合先进的当代养生技术,打造一流的养生度假概念模式,建设养生旅游目的地,最终形成组合式文化养生旅游产业集群

四、国外文化养生大观

日本温泉

1、差异化体现

日本从北到南约有2600多座温泉,有7.5万家温泉旅馆。日本的温泉已从单纯的洗浴观光功能,演进到具有医疗功能,进而演变为一种休闲方式,各类温泉保养地因环境特性、温泉水质等发展背景的不同,衍生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温泉保养地。日本的温泉不仅数量多、种类多、质量高,而且差异化明显。日本各地区的每一处温泉都没有雷同之处,真正做到了“唯一性”和“独特型”,具体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功能产品、艺术装潢、产品命名、经营理念、背景音乐、服务模式、工艺商品、文化活动、主题营销、形象设计等方面。

2、重视医疗效果

日本很多温泉都是因为医疗效果显著而出名的:草津温泉,别名“药出汤”;佐渡温泉,明眼护目的明眼汤;月冈泉,驻颜美容的美人魔法汤;伊香保温泉,改善女性体制的送子汤。而且日本对温泉的定义和分类,以对人体有健康作用的矿物质含量等为依据。日本有《温泉法》,规定出一系列的标准,符合这些标准的才能称作温泉。

3、蕴涵宗教因素

日本的温泉地几乎都与宗教有关,充满深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日本温泉原来叫“地狱”,有温泉的地方一般都建有寺院和神社。游客到了温泉地都必去寺院,如道后温泉街有石手寺、宝岩寺等历史悠久的寺院。

4、民族特色浓郁

日本温泉,裸浴与男女同浴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得以一贯的传承;日本村民习惯通过在温泉洗浴,举办传统的洗浴节进行庆祝。

日本温泉旅馆(Japanese Onsen Ryokan)或日本温泉酒店(Japanese Spa)是日本独有的一种住宿设施,一般位于各地的温泉乡或旅游度假区内。纯日式温泉旅馆的客房一般称为“和室”,内部有日式木格纸窗和纸拉门,榻榻米草席铺地,色彩柔和的日式纸灯,整个装修显得清新素雅,宁静怡人。客房一般用屏障分开,屋内有多种生活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且有四季美食与酒水供应。和食物的料理,可以说是温泉旅馆的招牌,包括当地特产美食、乡土料理、怀石料理等诸多美食。

5、注重价值延伸

日本的温泉保养地除保持原本的医疗功能外,还增设了许多娱乐设施及场所场所,让进行疗养的消费者能享受到更多的休闲,使其停留时间延长,进而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比如,登别温泉设有高尔夫球场、水族馆、熊牧场、博物馆、自然公园、主题公园等;箱根温泉设有观光风景区、美术馆、outletS购物、湿地植物园、手工艺制作园、文化艺术节、焰火节、夏日祭典等节事活动。日本温泉和配套的娱乐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自然生态、观光游憩、温泉、医疗保健、地方历史文化、民俗、农、牧、矿等相关产业。温泉养生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不光是温泉的浸泡,更是将观光游憩、医疗保养、环境生态与产业资源加以整合运用。

泰国美体

1、以泰式药浴为主导

自2004年起,泰国实施一项为期五年的国家计划:由泰国政府卫生部门牵头,组合医疗服务、健康保健服务和传统草药产业三个区块,力推泰国成为“亚洲健康旅游中心”。泰国有200多种植物具有医疗效果。很久以来,当地医生就有把草药调配成药方,用以药浴或直接涂抹在身上,以医治病痛和求取身体健康的习惯,故而泰国人深谙药浴的好处。

泰式美体养生,是指独特的泰式药草蒸汽浴配合精油按摩。泰式药草蒸汽浴,将古老欧式水源SPA哲学配以泰式传统技巧按摩后,可缓解工作压力,洗净血液中的毒素,使身体健康舒畅,恢复精力,自然使得皮肤光滑柔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肌肤健康美容疗法。

2、倡导身、心、灵三位一体

泰国的养生哲学倡导思想、身体和灵魂三方面的健康,认为这三者的整体健康是个人成就的关键。泰国美体养生项目以人体为中心,由内向外由心灵静修、生活瑜伽、自然愈合、艺术排毒、体重管理、健身方案定制、物理重建、水疗护理等模块组成。饮食方面主张健康无油、无糖、无盐,泰国的有机食品Spa养生料理连续多年荣获“世界最佳Spa料理”认可。

3、以组合式养生为特色

泰式养生最大的特色是组合式养生,包括广泛的健康咨询、有益健康的治疗方法、锻炼项目、健身课程和活动、温泉美容疗法以及营养饮食计划。泰国的养生哲理是东西方养生理念的融合,以泰式按摩、全身药裹、深度清洁、脸部足底按摩等传统项目和200多种疗法(包括气功、太极、瑜伽、普拉提、日式指压、水中按摩和灵气疗法)等东西方式温泉疗法为主体,配合“泰式Spa养生食谱”项目,突出的服务项目是为游客提供量身定做的健康生活方式私人咨询,创造完整生活、健康体魄和安乐生活的方式。

五、历史

1、养生旅游起源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养生旅游开发较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非传统欧美区域的发展中国家,而主要的客源市场则是欧美国家。

2007年3月24日,在塞浦路斯南部城市利马索尔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健康(养生)旅游大会指出健康(养生)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市场,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完善的的国家主要为古巴、新加坡、泰国、印度等国,这些地区吸引大量的欧美游客,这些国家的健康旅游不仅能唤醒人们对健康关注,还能转变人们治疗疾病、改善关于健康问题的观念。

其在休闲健康旅游过程中不仅需要提供有品质的健康旅游产品来改善人们的健康,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来支持,调动了对人们健康有帮助的一切要素来开展生态养生休闲旅游。

六、养生旅游现状

1、我国人口的生命质量

据《2014-2018年中国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区域投资机会分析报告》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超过半数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且人数还在呈现上升趋势。而与此同时,过去的十年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逐年上升,老龄化率到2011年达到9.1%,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物质生活已经提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必须更多地考虑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在这种形势下,养生休闲将成为热点和潮流。养生旅游,也算是对身心的休假式治疗。

2、消费养生休闲旅游产品几大诉求

一般来说,人们消费养生休闲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大诉求——

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身体医疗、修复保健、生活体验或养生文化体验,目前国内养生旅游产业包括温泉养生旅游、森林养生旅游和滨海养生旅游等项目。

3、我国旅游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6.41亿人次,同比增长25.58%,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当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为19305.40亿元,同比增长53.46%;国际旅游收入为484.60亿美元,同比增长5.78%。

4、加强养生旅游的配套建设是养生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养生旅游作为高端旅游的一部分,其发展的基础是滨海、温泉等自然资源,但养生旅游的生活设施及服务、完善的养生体系同样不可或缺,这些设施与服务能使游客达到调理身心和恢复健康的目的,因此,加强养生旅游的配套建设也将成为我国养生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二五”期间,我国养生旅游业将有望迎来投资、建设及发展高潮,而随着养生旅游业的发展,养生旅游将从小众旅游项目向大众旅游方向发展,旅游项目也将日益多元化,并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5、文化养生资源

养生首先在于环境。城市的废气、污染,是人类生命的大敌,城市居民需要常常到森林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资源基础

空气资源: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可与吐纳、森林浴、雾浴

等养生项目结合;

气候资源: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光条件。可与避暑、日光浴等养生项目结合;

山林资源:特色的植物、动物,如花卉、竹、草药等。可与养生运动、养生医疗、养生饮食、养生保健相结合;

水资源:含有特殊矿物质的泉水、河流、湖泊等。可饮用、保健、洗浴等;

养生文化遗迹资源:养生文化的名人、寺庙、场所等。如道家、佛教养生方法;

养生民俗资源:不同民族、民俗的养生方式。如藏浴、回族节食风俗等;

6、文化养生产品类型

长寿主题类型产品:一般以长寿老人较多、养生文化遗迹等为卖点,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生态养生产品的开发。

山林养生类产品:以山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适居温度、矿泉水质、中草药等等为养生原料,形成的氧吧、森林浴、雾浴、竹海浴、竹文化养生、矿泉浴、生态食疗等等;

日光养生类产品:古代养生家已经感受到了日光具有保健作用。晋代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就提出了“唏以朝阳”的观点,孙思邈也提倡“呼吸太阳”。历代道教养生家更是推崇日光的养生作用,《黄庭经》中就有“日月之华救老残”的说法。典型产品如森林日光浴;

花卉养生类产品:花香、精油,可外用美容,内服等。典型产品如芳香疗法;

生态水疗类产品:以矿泉、中草药为基础,形成特色生态水疗项目,结合中医按摩、流行spa等等。如我们在陕西洋县长青自然保护区就结合当地的文化,设计了“真符草汤”生态水疗养生项目;

四季养生类产品:避暑产品就是四季养生的典型产品,如青城山的养老公寓。古代养生家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认为在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民俗类产品:有民族特色的养生方式,如回族的节食风俗、药浴如瑶浴、如藏浴的“五味甘露汤”等,根据其理论,当地的环境下会生长出具有当地特性的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具有去疾健体的效果;又如客家人的养生之道,形成特色化的养生休闲产品,包括客家煲汤、客家药膳等食疗;客家操、客家民间体育等运动养生;

其他:结合养生中的导引按摩类、吐纳行气类、意念修炼类、滋补服食类、起居摄生类、香汤沐浴类产品,有的综合在一个产品中,有的成为整个产品中的独特卖点。

七、存在症状

我国各地在养生旅游发展上普遍缺乏特色,忽略了养生与人脉、地脉、文脉的有机联系,或是缺乏当地养生资源与现代养生理念的有机结合。大量经营者盲目模仿成功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模式,这种照搬模仿导致各地方养生模式与养生产品之间差异较小,养生旅游发展

与建设千篇一律、千“养”一面。

1、缺乏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渗透。

养生旅游现正处于粗放式发展的急于扩张期,产品的大量复制与发展思路的盲目模仿,致使大多养生旅游发展项目脱离自身优势,忽略了人脉、地脉、文脉等宝贵特色资源。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具有久远的历史与养生文化,而民族多样性产生的养生多样性却常被遗忘。

2、缺乏与现代养生理念的结合。

运动养生、SPA养生、汗蒸养生等诸多现代养生模式具有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而地方或民族养生方法多排斥现代养生理念的融入,这成为传统与现代养生共同发展的障碍。

3、养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养生要求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和,劳动与休息的结合等方面,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养生方式与需求。我国养生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很多旅游线路和产品依旧延续着传统旅游产品的内容,并未真正融入养生的实质,或仅仅是单调的养生形式,并没有明确区分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养生需求,难以达到养生的真正目的并带动旅游发展。

4、养生旅游建筑风格、建设混乱。

不同地域的民居特点与民族建筑文化深深影响着养生建筑的风格与形式。而一味模仿西方建筑或是某种特定中国古建筑样式,都致使地方与民族建筑特色缺失。

八、国内开发

我国的养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省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南宁中药养生旅游,随后在四川、山东、安徽、黑龙江等省市发展迅速,于2007年演绎成为全国时尚旅游热点。同时伴随着我国的休假制度改革,养生度假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养生旅游,既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又能开发成适合度假的旅游项目,而且这种旅游的民族性、文化性强,内涵丰富,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目前我国的养生度假游类型主要为:

(1)中医药保健养生旅游:旅游项目有针灸、按摩、推拿、刮痧、拨罐等传统中医疗法,还包括在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院、治病中心、中医药博物馆、参观、游览、体验。

(2)饮食养生旅游:就是游客根据自己的体质偏性在饮食偏性所在地选择,获取适合自己的特色饮食或者药膳达到食疗养生的目的。食疗在养生文化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3)导引和武术:气功、传统导引术、太极拳、少林拳等、养生旅游。通过在传统的导引和武术发源地办班吸引游客,学习传统导引术、武术的方式,指导游客学习养生术,练习养生术,我国古代医学家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就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这既是古代人们进行养生的一种方法。也是当今武术,健身运动发展演变的雏形。

(4)环境养生旅游:人要和自然和谐相处,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活动,中国有众多的森林公园,海岸沙滩,无数的古村落,宗教圣地,数不清的温泉,疗养院,这些地方都环境优美适合旅游开发 而其中很多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养生价值。例如:海滨旅游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排解忧愁,对神经衰弱,贫血,偏头痛等患者有助疗效果。高原地区光照丰富,气候干燥对风湿性关节炎,气喘病患者有治疗作用,高山地区空气污染小。负离子数量多 有利于糖尿病 过敏性鼻炎患者恢复健康 温泉对关节炎 支气管炎 胃病 皮肤病 神经衰弱等都具有良好疗效另外 沙疗 泥疗等对于激发与恢复神经功能 调节机体平衡等非常有益。

另一分类为:分时度假养生游、养生科普教育游、养生果蔬采摘游、养生主题节庆游。

九、国际开发

纵观国外所有的养生旅游开发,其所需要的条件都为专业的养生团队的支持+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善的硬件设施(度假村)。国外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

(1)水疗(理疗)养生。温泉度假村是最常见和最流行的养生旅游方式,也是国外养生旅游开发的热点趋势。国外温泉度假目的地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按摩疗法的阿育吠陀的瑜伽到齐全的户外娱乐设施。这些旅游胜地的目标就是派他们的客人家感到更快乐、更健康、更轻松。一切健康水疗胜地都专注于让客人放松、关注自我。

专业水疗胜地经常具有一个特定的健康疗法。例如矿物沐浴,已

流传了几千年,保加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利用这些天然地热性能进行泥巴浴和其他天然保健疗法并且通常伴随着完善的养生服务目录。度假村会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法如针灸、结肠清洁、催眠术疗法和冥想。例如保加利亚的中部旅游胜地,旧札哥拉矿物浴中心,其依托丰富的温泉和旁边风景优美的哥拉山,以古罗马浴池的尊贵享受为口号,提供温泉矿物浴和各种spa养生,吸引大量的欧美游客。还有以色列的养生旅游,依托沙漠风光和矿物水体,提供例如印度瑜伽、中国太极、水中按摩、泰式按摩、反射疗法养生等多种养生手段。这种模式要求必须有独特的养生资源:温泉或矿物质丰富的水体。

(2)建立专业健康指导和治疗的健康中心,解决客户的健康问题。例如减肥,强调减肥和改进的饮食习惯。游客通常需要遵循一个持续数天或者数星期的饮食运动计划。并且饭菜是专门为促进客人健康和参加类似于学习班的机构,就能学到更多关于保持健康、良好的饮食和保持体重的科学方法。

另一个常见的专业健康养生是针对上瘾的人,常见的是酒精和药物成瘾。这些客户喜欢的度假中心往往建立了包罗万象的服务,除了加强监测客人的成瘾行为,还为他们制定严格科学的程序戒除成瘾,给游客树立一个健康的观念,打破他们的不良的成瘾。

第三种养生旅游为健康中心的建立,其以具有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先进的医疗技术的专业医疗机构为依托,为客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甚至包括心脏手术在内的多种大中型手术。此外,还能提供全套的吃住行观光服务。

(3)依托山地、湖泊等风景名胜,提出运动养生度假的口号。

这是最广泛类别的健康旅游,建立诸如滑雪、山地自行车、高尔夫、水上项目等类别的专业的比赛场地,并提供专业的教练团队,对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教授,使客户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经过辅导后能够达到竞技水平,从而满足客户的成就感。同时建立具有特色的旅游度假村,为客户度假提供方便。具有特色健身项目和特色度假村的旅游目的地都成为十分受客户欢迎的户外旅游目的地。

综合国外养生旅游的热点,其发展表现出综合化和专业化的特点。综合的养生服务项目开发和专业的养生团队,是所有国外养生旅游发展的共通之处。

十、未来前景

结合国外的生态养生度假发展现状,我国的国内生态养生度假游应该为在自然观光的基础上,进行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综合开发,并注意以下的几个重点。

(1)精心设计观景系统和观景线路(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徒步、自驾车、直升机观光、公交车等多种方式自由观光),(2)完善自主休闲的辅助设施(如日本立山黑部峡谷,提供包括联络电话、交通线路、路线简图、食宿参考、广播电台、紧急求救、医疗院所、警政单位、拖吊保管、汽车维修、加油站等在内的全方位应急救助的联系方式和具体指导),(3)度假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如瑞士阿尔卑斯山旅游胜地,自

然观光、森林野营、青少年教育、山地运动、温泉疗养等多种旅游产品开发),(4)专业养生团队的细致呵护(医疗养生的专业医务人员、运动养生专业教练等)。

十一、市场预测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业自09年开始,逐渐走出金融危机,开始显现出积极增长,2010年国际游客数量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6.7个百分点。2010年全年国际旅游人次达到9.35亿,较2009年增长5800万人次。

继2010年全球旅游业复苏之后,2011年全球旅游业将继续增长,但增长步伐将缩小。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全球旅游业也有望实现4%-5%的增长,略高于长期的平均预测值。全球主要快速增长的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亚洲是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亚洲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两成以上。

11.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篇十一

陶弘景是我国南北朝时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道教茅山派创始人。著述颇丰,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本草经集注》、《药总诀》等留世。《养性延命录》是他记录、整理的一本养生专著。其中“闲心劳形”一说颇有见地,为后人所称颂。所谓“闲心”者,是说人应当寡欲少思,勿汲汲于名利;所谓“劳形”,则是要多动,常使小劳。

寡欲少思是我国传统养生理念之一。终日苦心,既欲趋利,又欲贪名,患得患失,夜不能寐,食不知味,甚者劳心耗血,以致精血耗散,何能健康?形要小劳,勿使大疲。小劳养身,如流水潺潺,猛则浊,静则腐;水缓而动,清而不腐。大疲则有损健康,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甚劳则喘息汗出,损血耗气。可惜的是,现代许多人既不闲心,又不劳形,以至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找上门来,岂不悲夫?

12.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 篇十二

1 阴阳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阴阳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宇宙问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1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 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

1.2 传统养生体育中太极拳的阴阳学说

“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古人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 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 两种因素相互作用, 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 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 逐渐形成太极拳术。可谓太极运动与阴阳学说结合的缩影, 意味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标志着阴阳变化消长转化的规律及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是以螺旋型或波浪式向前变化发展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无论是举手还是投足, 均遵循回性而走弧性圆, 不仅是有形之势, 就连无形的心意指控, 气势衔接循回呈弧。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 就是通过运用动静、刚柔、内外、徐疾、快慢、松紧、开合、升降等阴阳法则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 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 从而使阴阳消长, 阴阳平衡, 阴阳转化之观念, 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 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病思想,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 经络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2.1 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 使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 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正如《灵枢·本藏》所述:“经脉者, 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 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 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 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有‘学医不知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之说。因此, 通经活络向来是指导中医疗疾和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依据。

2.2 传统养生体育中八段锦五禽戏的经络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八段锦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八段锦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 会使周身暖意融融, 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 有利于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 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 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 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 营阴阳, 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 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中, 上肢需侧开拉伸后两臂外旋至极限, 而后内旋下按。由此可以看到, 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张作用可有效刺激腕关节处相应原穴, 如属肺经的太渊、心经的神门、心包经的大陵、小肠经的腕骨、三焦经的阳池穴等, 从而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 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再譬如, 传统养身体育五禽戏中猿提及导引养生十二法中金鸡报晓势中都有两手五指指尖捏拢后旋转上提的动作, 这个动作由于指尖部的六井相会, 可具有沟通手三阴三阳经气血, 并调节其所属脏腑功能的作用。特别是从四肢百骸到五脏六腑的规律性运动, 不仅可以锻炼日常生活中活动不到的部位, 而且可以很好地刺激多处五输穴和原穴, 通过沟通人体表里内外, 取得改善机体功能状态、疏通经络强壮脏腑的效果。

3 气血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3.1 中医学的气血学说

中医以气血为核心, 更以气为根本。气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血同源”,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行血行, 气滞血瘀。因此, 从古至今的诸多名医, 其治病都注重先治气, 强调气和人安, 气滞则病, 气散则亡。古代名医张景岳说, “行气不识气, 治病无根据。”由此可见, 气在中医里的重要性。

3.2 传统养身体育的气血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中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的指挥调节下, 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 随着深长的呼吸, 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 腰脊和四肢螺旋缠绕将元气运送到全身, 此时末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 形神兼修”的原则, 是一种积极的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 采用腹式呼吸, 即有意识的将气体徐徐送入腹部肚脐之下, 要求呼吸深、长、细、匀、缓, 纯任自然, 不可使用强力。

传统养身体育之所以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一个关键就是抓住了“气”这个根本点。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三要素的协同作用, 练功者的气血津液由于经络的通畅而更好地输布到全身各处, 自然达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之目的。特别是通过关节的拉伸旋转, 更是有效刺激了相应部位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及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的原穴, 使该区域受到了良性的“阈下刺激”。由于这些部位刺激的积累, 局部肌肉电位增高, 温度增加, 为血氧解离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而使肌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血红蛋白能释放出较多的氧供应肌肉和组织需要。随着阈下刺激积累的持续增加和组织供氧的不断改善, 人体局部会出现酸、麻、热、胀等所谓的“气感”反应, 电位增高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沿一定“线路”, 即人体经络而逐步循行扩散, 其相应部位的组织血氧等供应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当我们将以上结论传授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之后, 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锻炼, 便于他们理解功法的原理, 同时便于激发学生专业的兴趣和潜能, 更便于贯彻中医理论与传统养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增强终生健身意思, 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摘要:运用文献法, 剖析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动作特点和风格。讨论中医理论中阴阳、经络、气血等学说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关系, 以促进传统养生体育在中医药专业中的教学,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养生,中医理论

参考文献

[1]马英.太极拳的来源与中医学的共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 .

[2]杨洪杰.高校八段锦教学中经络养生的应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 2011 (1) .

上一篇:四年级上名人名言下一篇:爆破作业人员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