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2024-06-08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共14篇)

1.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看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二、分析课题

三、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语

1、练习书空第二题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

南;下面不是羊。

叶;口字旁,右边是十

田鱼西北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记住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结: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会比老师灌注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2.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学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艹”:“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莲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3.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篇三

比较于城市,农村学校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显形课程资源可能不丰富。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我们语文教师没有关注隐性语文课程资源,不重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而已。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自己所处的小镇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我们西坞街道来说,前身是西坞镇,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的江南水乡小镇,现在正在向生态化、工业化新兴街道迈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挖掘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很重要的问题。那么如何挖掘这些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查历史,观遗迹,感受乡史久长。

大凡有人聚集的地方,小到村落,大到城镇,总是沿革历史发展而来。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有历史记录,例如,县档案馆保存的县志,村委会保存的村志、族谱等。学生要了解镇、村的历史,可以请有关家长借来这些书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这些草根历史书。在阅读、理解这些乡史的过程中,感受家乡历史久长。另外,散落在小镇古建筑群中的这些弄堂和故居,他们的名字就有很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可以叫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搜罗这些弄堂和故居名称,向乡族遗老探询名称背后的故事,感受家乡历史名人的精神风貌。上面提到古迹话题,使我想起了西坞的居敬桥,这座约有460年历史的三孔石拱桥,可以说是表现这个古镇江南水乡风貌的古建筑之一。“要让学生了解这座桥,知道家乡历史久长”,我心里想。那么怎样来呈现这一课程资源呢?上完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两篇文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之后,我就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设计了一堂综合性实践课——《家乡居敬桥》。首先,我让一位在街道工作的学生父亲从档案室借来县志书,叫语文兴趣小组同学查阅出有关居敬桥的历史记载,抄录下来,并借助文言工具书,译出这段文字的意思。我打印好这些资料,分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对桥历史有了初步了解。第二步,我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明确了这次综合性实践课学习任务(观察居敬桥特点),掌握了学习方法(观察建筑物方法)。接下来,就让学生亲临这座古桥。学生学习兴趣之浓厚,学习热情之高涨,学习场面之活跃,自然不必用更多语言来描述。回到学校后,学生实践活动作业——作文《居敬桥》写得很成功,他们普遍都抓住了居敬桥的特点,有条理地作了介绍,不少同学文章中出现了赞美家乡,热爱家乡思想感情的语句,教学效果非常好。

像这样的古迹,各个乡镇应该都有,我们语文教师不妨挖掘挖掘,带领语文兴趣小组同学在探古访幽过程中,去感悟家乡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二、看庙会,察民俗,体会民风淳朴。

学生时代读过鲁迅先生《社戏》,真是非常难忘。为什么印象如此深刻?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鲁迅先生向我们展示了绍兴的地方民俗——社戏文化。可以这么说,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我们语文课就挖掘这种资源,让乡土文化走进我们课程,让语文贴近生活。从历史中走来的小镇,大多保存了许多节日民俗和地方民俗。我们可以让学生访问,调查,做好记录。遇到重大节庆日,鼓励学生随家人参加,让学生来感受淳朴浓厚民风。当然我们要向学生指出有些民俗有封建迷信糟粕特点,预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教育。就拿我们西坞街道来说,就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如盘龙公庙会、舞龙、行稻会、灯会等。如果盘龙公庙会有迷信色彩的话,我们可不提。那么街道舞龙会,力邦社区集体婚礼,则是我们西坞街道文化亮点。怎么让学生接触这些课程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可采用“课内自然延伸课外,深入观察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单元。课内学生领略的是作家笔下的风俗美;课外,语文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眼光引导到家乡风俗上来。教师先布置学生向家长询问本地民俗有关情况的作业,结合自己亲眼所见的文化活动,写成一篇民俗散文,然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精心的准备,举行一次以“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活动中“文、歌、舞、画”并现,声情并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乡民的生活热情,感受民风的淳厚、古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赏美景,展未来,进行美感教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乡的山水不知哺育了多少子孙后代。“谁不说俺家乡好?”倘若问起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家乡美在何处?游子们总会噙着泪水,闪着泪光,魂萦梦牵般自语“那山……那水……”,脑中闪出一幅幅色彩神异的图画。可见,每个人心中都有深深的故乡情结。维系故乡情结的是故乡的那些景和情。我们语文教师要用审美的眼光,像摄像机那样,筛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家乡景色美点来,以家乡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来熏陶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家乡美,在内心深处永远留下家乡的美丽倩影。

每年三月或清明节,学校总会举行类似“游春”、“踏青”等活动。或是金秋十月,秋风送爽的日子里,学校会举行远足活动。我们语文老师可向学校领导建议优选目的地。最好去那些最能反映家乡自然风貌的地方,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如果学校没有类似的活动,我们语文老师可以联系班主任,在班队课安排此类活动。在请示了学校领导,做好了安全教育工作,交代了学习任务后,带学生出来逛逛。在学校邻近处,教师事先选择好地点,师生一起放飞心情,共赏家乡美景。

像今年,我们西坞中学就组织了一次游春活动——登金娥山。金娥山,是西坞街道的最高峰。带领学生登临主峰,俯瞰平原,西坞美景尽收眼底。语文老师此时可以适时作些解说,吟诵一些诗词,学生自然兴趣盎然,纷纷摄影留念。回到学校,待到照片冲印出来,我以语文兴趣小组同学为骨干,发动全体学生,号召学生用“最精美、最形象、最深情”的语言为相片命名。事后,学生挂印出来的相片的解说词让我大为惊叹,这样有创意的语言在学生以往的作文中见所未见。看来,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增添了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果。

金娥山是家乡的自然之景,随着街道经济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街道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人文之景——力邦社区。社区不仅风景优美,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更是喜人。如果让学生参观一下现代社区,请社区主任作一个报告,教育效果肯定不错。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带着对课堂已有倦意的学生,来到距西中不远的美丽的力邦社区,学生兴奋不已。当学生听了此处是电影《两只蝴蝶》拍摄地的介绍,观看了“力邦社区集体婚礼”录像后,同学们脸上洋溢着自豪感和幸福感。我想同学们肯定对家乡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我们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开发者,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要我们语文老师热爱自己家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钻研新理论,一定会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语文课程,为家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4.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学反思 篇四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

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老师们也诚恳地给我指出了。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5.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篇五

1.识字:第一课时中,通过同桌对读正音、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组词来认识生字,但没有做到每个字都让学生说一句话;第二课时,通过带拼音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合作读生字卡、识字游戏等方式复习巩固。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生字,少数学生不能认读“莲、南”,nl不分。

2.写字:第一课时,学写“东、西”,“东”的第四笔容易错写为点,有几个学生能自觉发现“西”和“四”的相似,也能区分。书写时,竖弯容易错写成竖折。时间分配不当,课堂上实际写字的时间不足。

3.诵读:第二课时的读比第一课时多,设计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带动作读、吟诵品读等方式。但读得还不够多样,环节设计不够紧密。部分学生误将“莲叶何田田”读成“荷叶何田田”。尚须要强化识记,加强诵读,读中理解,熟读成诵。4.拓展:介绍了《采莲曲》《小池》等古诗,其中意外发现《小池》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这个环节充分暴露了我的问题:不信任学生。我一开始应该先询问学生知不知道其他关于莲花的古诗。由于担心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我在教学中有“满堂灌”的倾向,这节课我讲的时间起码占了一半,没有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6.江南语文说课稿 篇六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文是著名的传奇剧作《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组成,前六曲铺写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整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二、教学目的与重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曲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体会作品表现的兴亡之感

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7.江南小城镇中心设计探索 篇七

1 整体布局尊重自然环境,考虑城镇整体发展方向

对城镇新中心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城镇的自然环境特色,从江南小城镇传统中心吸取与自然融合的设计手法。小城镇新中心的城市设计一般是在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要以原有规划的研究成果(包括城市化水平等区域环境资料、经济环境、土地使用及各种自然人文环境的信息数据)为出发点,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形成新中心设计的基本方向,并在此方向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整体布局设计。

具体来说,江南小城镇中心的布局形态大致可分为十字形、一字形、枝状形和核心形4种。当然,具体的形态选择也要从上述提及的自然条件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模式、地方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

2 街区组织小尺度化、功能混合

2.1 小尺度街区

小尺度的街区单元模式有利于在多种类型的设施和活动场所之间建立一个紧密有效的空间组织架构,使集中在中心的各种元素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更有效地体现城镇中心效应特征,有利于复合功能的城镇中心的形成。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力能力超过130 m~140 m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性别等,因此许多城市街区中通常以此作为街与街之间的距离。江南小城镇肌理细致均匀,街巷之间的距离或是一进或是若干进,并没有十分固定的距离。但总的来说街巷之间距离较小,是一种低层高密度的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的街区模式。在确定某个江南小城镇新中心的街区尺度时,要将人们的感知能力,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结合考虑,并且参考江南小城镇传统街区大小。依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一般认为小城镇新中心适宜的街区尺度在70 m~150 m之间较为恰当。

2.2 功能混合

在传统的江南小城镇中心街巷中,各种场所是混合布置的,并不像现在的大城市形成明确的分区。这是一种适合于城镇尺度的功能设置模式。民宅、茶馆、店铺、酒肆、戏台、私塾散布于主要街巷,人来人往,互通有无,充满了活力和人情味。F·吉伯德在他的《市镇设计》一书中表明了混合布局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既可以减少居住与就业之间的交通量,也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丰富街区的社会结构。因此,街区土地的混合利用是创造丰富的城镇中心空间,提升城市中心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方法。

3 交通系统格网化、分离式、引入水系特色

江南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致使建筑物大多遵循南北方向的定位法则。格网化的交通组织能较好的契合这种地域与建筑布局的特征。由于交通方式的改变,建筑体量的扩大等影响,在建设新的小城镇中心时这种格网化的布局不能照搬传统中心的街区形态和尺度,而应该针对现代建筑和空间尺度的要求进行整体的控制及相应的调整。

一般来说,应该尽量避免过境交通穿过中心地块,以减轻中心的交通压力,但也要保证新中心与旧城便捷的联系。针对新中心内部需要注重的是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组织模式,从目前情况看,采用平面分离式的交通体系,使人、车分开,比较有利于购物环境的舒适性和方便性的结合。机动车停车设计要考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采用比较隐蔽的停车,与道路或建筑相结合的方式。

以步行为主的街巷作为江南小城镇的特色要素是今天新中心建设学习的典范,是组织新中心空间的重要元素。小城镇的规模容量也决定了步行交通系统可以成为新中心的主要交通。

在以舟楫为传统交通工具的江南小城镇,其建设新中心的基地上仍然是具备这样优越的水系交通条件的。对于水系交通的合理开发,不仅可以体现江南小城镇的传统特色,也是对地面交通方式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有条件的小城镇新中心,可将船行引入交通系统。如条件允许不仅在新中心内部,而且将整个城镇水系相连,形成完整的特色交通体系,作为陆路交通的有效补充,也能增加新的旅游特色。

4 公共空间形式多样

江南小城镇中心具有丰富的公共空间类型,例如桥头、码头、水埠,甚至传统街巷的开阔处都可以作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小城镇中心的城市设计中,仍需要着力发掘这类空间的意义。在各种形式的公共空间中,对于广场空间与街道空间的尺度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在江南传统小镇中,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也是传统中心重要的公共空间组成要素。小城镇新中心的街道设计可以从对街道尺度的控制出发来考虑。传统小城镇中心街道空间的比例、尺度具有极强的亲切感和生气感,但一般均在6 m以下,这种街道尺度在城镇中心的发展中与容量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对街道空间高宽比的分析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传统江南小镇的街道空间一般采用高宽比不小于1的情况。目前小城镇新中心的建筑一般不高,大致在7层以下,因此,生活性街道的宽度可以采用10 m~20 m较为适宜,既不觉拥挤又有亲密感。

另外,江南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及其影响区域也构成了公共空间的另一种类型。常见的公园、绿地、树木、水面等以其优美、舒展、娴静的绿色意象而成为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5 建筑意向性设计

在小城镇新中心的城市设计中,不仅要组织好整体的空间结构,对于建筑形体组合及控制也要进行相关的展开设计。首先,对于新中心整体的建筑形态需要提出竖向形态方面的设想。其次,在设计中需要对一些标志性建筑在功能性质、位置形态和造型特征等方面提出建议。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对建筑的设计都偏重于准则研究,一般通过意向设计来表达,提供新中心建筑群体在三维向量上的图解式控制,提供整个新中心设计思想在建筑层面的表现,而不是最终的详细的单体建筑设计。

6 成果的导则化表达

进行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城市设计成果表达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新中心城市设计中,总体准则要求控制以下几个方面:地块划分、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建筑推线控制、道路交通控制、景观控制、开放空间、建筑设计、城市小品、城市加剧、市政设施、管理条例等。分地块准则则是在总体准则的指导下按地块拟定的细则,就每个地块的内容,按总体准则设定的各方面要求,进行规范和说明,分地块准则必须严格按总体准则的要求编制,在三维各向做出刚性或弹性的制约标准,并提供拟议的体量和形式参考图则。

7 管理与实施

江南地区小城镇开展新中心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小城镇居民提供新的理想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小城镇经济和政治文化生活的发展。如果说设计是为达成这一目标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与实施就是一个持续优化配置的过程。

目前江南小城镇中心建设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而实施的良好模式应当更多地发挥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政府应主要起控制引导作用,避免直接投资。城市设计实施是实施主体间平衡决策的结果。因此,实施中应体现合理合法、高效率和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排除一切非常规的干扰,要按市场机制灵活调控建设速度,加强市场信息的监测、反馈和反应能力。

摘要:结合江南小城镇新中心建设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在整体布局、街区组织、交通组织、公共空间、建筑设计以及成果表达与实施等方面对新中心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小城镇,新中心,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齐康,段进.江南水乡一个点——乡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F.吉伯德.市镇设计[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肖敦余,胡德瑞.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李泽民.城镇道路广场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8.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篇八

一、框架设计

(一)概念阐述

“江南踏歌行”是一系列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称,也是学校拓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取意两个内涵:一是直接来源于校名,二是指广义上的原野或自然界。“踏歌行”是一种文学化的诗意概括,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大自然的原野中自由游畅。取名“江南踏歌行”,一方面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且舒适亲切的“望文生义”之直观感;二是寓意学生在一种“行歌”的活动过程中,亲近大自然,获得直观的知识习得与生活经验。

(二)实践目标

1. 设计与实施“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路径及推进策略,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

2. 拓展学习时空,引领学生在亲近大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的知识经验,促进课堂学习与生活探究的融合。

3. 通过“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完善学校拓展性课程习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

(三)设计思路

1. 凸显综合,力求整合。“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超越某一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行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整合”。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各种方法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 融入社区,联系时政。学校地处钱塘江畔,地域文化、社区资源丰富,这为“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我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把握特色,引领学生走进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亲近五彩缤纷的自然世界,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同时也可增进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强调过程,重在体验。“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侧重的是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究。不过分注重结果,淡化教师的权威。在活动中,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对自然与社会获得新发现、新感悟。

二、资源开发:三大板块

(一)本土化的课程资源体系

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既需要立足本土文化,更需要广阔的区域文化。学校地处钱塘江畔,积淀了丰厚的区域历史文化及日新月异的高新企业文化,具有构建活动课程资源的最佳载体。根据学校实际和地域特色,“江南踏歌行”课程资源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学校地处的“钱塘文化”,二是区域内独特的“高新文化”,三是区域附近的“西湖文化”。(见图1)

(二)三大板块课程资源的内涵解析

1. 钱塘文化。“我家住在钱塘江边”,滨江(高新技术)区原有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厚,如“九厅十八堂”“古镇考察”“来氏家族”等。这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是了解家乡、了解自己的成长环境的绝好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考察、了解、挖掘身边的家乡文化,这是 “江南踏歌行”活动课程最直接的资源指向。

2. 高新文化。滨江(高新技术)区以高科技企业集结为基本区域经济特征。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云集了国内外诸多的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网易、摩托罗拉等全球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总部,此外,还有像白马湖动漫基地等休闲企业文化的集结地。这些企业文化无疑构成了独特的“高新文化”,这些文化正是21世纪的学生需要去了解的社会先进文化。

3. 西湖文化。学校跨江就是西湖,西湖文化,名闻天下,内涵丰富且厚重。这是实践活动课程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江南踏歌行”无疑也要有所涉及。

三、推进策略:“2345模式”

“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的路径及推进策略上,可以简单概括为“2345模式”,即二种方式、三大主题、四步推进、五项机制。

(一)二种方式

1. 主体式的个性化探究。个人或者小组研究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可以各不相同,都是学生根据自行制定的方案,根据课题小组的分工去完成。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有条件,可以独立完成。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运用创造力去解决问题。

2. 问题式的集体型探究。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和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行走实践,收集资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

(二)三大主题

“江南踏歌行”以三个板块的课程资源为依托,确立了三个主题:亲近自然、贴近人文、联结社会。每一主题下面包含一系列实践活动,根据年级顺序,由易到难,循环上升。当然,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各年级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增删、组合等。

(三)四步推进

第一步:确定活动主题。实践活动课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在相当程度上,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活动的内容,决定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以及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第二步: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明确目标,使活动有连续性,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方案的制定,要经历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和全班论证完善的环节。

第三步:组织实施活动。当活动方案制定后,活动就进入实际意义上的实施阶段,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根据校本活动课自主性原则,在这一阶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第四步:活动总结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已积累了相当的资料,形成了初步的探究结论,这时,就要对活动过程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或口头汇报材料,对这些资料经加工后,还要及时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这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又是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大好机会,同时,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 四年级 “走进名人馆”——参观韩美林艺术馆

【活动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的艺术人生,并能简单讲个小故事,感受韩美林先生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

2. 通过各种亲自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自主揭开韩美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无限的创造力。

3.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了解韩美林先生的艺术人生

1. 临习一幅韩美林先生的绘画作品(纸张大小不限)。

2. 参观《我和韩美林爷爷学画画临摹作品展》,各班分组讨论,讲一讲韩美林先生求艺的故事。

第二阶段:走进韩美林艺术馆

1. 9∶20~11∶00分班进行观展,班主任带队。引导学生阅读艺术馆序厅及“足迹”内容,带着崇敬之情去参观他的艺术作品(5个展厅)。

2. 11∶10野餐派对开始,分享佳肴。离开前各班整理环境,做到“不带走,不留下”,年级组长巡视检查。请老师提示学生不要大声喧哗。

3. 12∶00正副班主任清点人数后,植物园内散步留影。

第三阶段:活动后延伸

1. 征集秋游各班精彩照片。

2. 各班小组汇报一个收获,以班级为单位制作一个主题为“走近名人——韩美林”的海报,围绕韩美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无限的创造力编辑内容,图文并茂。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五项机制

1. 课程化提升。从活动走向课程,是“江南踏歌行”一个既定的设计思路及操作框架。只有活动走向课程化,才能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有序、规范及高效。反之,往往会使活动趋向随意性及低层次运作。

2. 协同化保障。为了保障“江南踏歌行”活动的高效性与优化战略,学校在具体执行时,创新了协同机制,具体的形式有以下几类:校内协同、校企协同、家校协同。

3. 制度化执行。“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是列入课表每周必上的课程;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同年级组全体教师,参与学生为年级全体学生;学校就此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纲要。每学期开学前,各年级组制订出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每一次活动前,在年级组长的牵头下,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集体备课;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各自学生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引领。这些制度的落实,保证了该课程高效、有序地开展。

4. 本土化展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本土化资源的利用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中,如认识周围建筑工地、慰问工人叔叔等;再如进入周边菜园拔萝卜、掰玉米、拔莴笋等课程,就充分呈现出“江南”特色,使之成为江南师生共同开发的生成资源,成为各课程学习、各知识运用的有效载体。

5. 序列化推进。“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序列化,使活动设计更为合理、更为有序、更为有效。一、二年级,以学校周边地区为主要活动区域,根据周边环境设计“画游滨江”“自理自护”活动课程。三、四年级扩大活动范围至各风景区、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计“博物馆里学本领”“亲近名人共成长”等主题活动课程。五、六年级依托高新企业、高等院校、各个社会福利机构,设立“职业初体验”“名校知多少”系列课程。随着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活动目标的提升,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课程。

总体而言,“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三大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二是丰富了教育及课程资源;三是为打造“幸福江南”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9.部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江南 篇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

2、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3、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三拼音节

加一加:氵+工=江。字谜:工人在水边——江。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2、学习“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3、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2)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10.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篇十

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

江 南 可 采 莲,

lián yè hé tián tián

莲 叶 何 田 田!

yú xì lián yè jiān

鱼 戏 莲 叶 间:

yú xì lián yè dōng

鱼 戏 莲 叶 东,

yú xì lián yè xī

鱼 戏 莲 叶 西,

yú xì lián yè nán

鱼 戏 莲 叶 南,

yú xì lián yè běi

鱼 戏 莲 叶 北。

《江南》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1.(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教师)

2.(1)预习生字、新词。(学生)

(2)读熟课文。(学生)

(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不要在江边玩耍。)

2.学习“南”。

(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设计意图:在重点指导“江”的读写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预设:

生1: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2: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3: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生4:我还知道《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到了江南的荷花。

……

5.感知内容。

(1)过渡: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2)导学: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5)导学: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并展示收集的资料,增加了学生对江南及荷花的了解。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2)大丁遇小口。(可)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征,在识字环节教师重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本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自主识字、创造性识字、小老师领读识字、赛读识字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识字学习的主人,提高识字的效率与识字的积极性。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强调练字应在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书写指导。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

(3)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

(4)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班内汇报学习成果,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1)导入:(课件出示生字闯关游戏)首先,我们来做闯关游戏。

(2)组织游戏。

第一关:读生字并自由组词。(课件出示八个生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并组词。)

第二关:从“南、西、北”中,任选一个字说一句话。

第三关:读诗句,说感受。(课件出示全诗)

(3)过渡:我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江南》。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

(1)导学: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这么好,老师让大家欣赏一幅图,作为奖励。(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3.过渡:是呀,江南景美,江南诗更美。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一开课就进入游戏闯关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复习字词的热情,不仅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而且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运用。教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从感官上和心理上激发学生的读文热情,并为诗文的理解奠定必要的情感基础。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导学:(课件出示莲叶图)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预设:

生1:我看到很多莲叶,长得很美、很绿。

生2:我觉得莲叶像帽子、像伞。

③导读: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想象可真丰富!诗人是怎样描绘荷叶的?(莲叶何田田)

④导学:原来诗人是这样夸荷叶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一夸吗?(课件出示“莲叶真______________啊!”)

预设:

生1:莲叶真美呀!

生2:莲叶真绿呀!

生3:莲叶真多呀!一层连着一层!

⑤导读: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心里也非常喜欢。他是这样来描绘的(课件出示诗的前两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老师看到这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也想来夸一夸。请听老师读这句。(教师范读)

⑥导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指名读)

⑦引读: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学生模仿采莲姑娘读)

⑧小结:好一个“何田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真——美。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导学: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

②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③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④学生大胆想象。

预设:

生1:小鱼在水里捉迷藏呢。

生2:小鱼把莲叶当成雨伞,在它下面躲雨呢!

⑤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⑥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⑦再次引发学生想象,体会情感: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下面,我来采访几条小鱼。这条小鱼,你游到哪儿去了?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⑧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

⑨导读:那就让我们做快乐的小鱼,读出小鱼的快乐吧。

⑩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导读:是呀,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1)导学:看着黑板上的生字宝宝想象画面并练习背诵,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2)指名展示背诵,并激发想象:你刚才在背诵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3)导读:下面,让我们当一回采莲姑娘,来美美地吟诵这首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4)(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通过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的方式,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与文中的景物对话,并背诵积累诗句,不仅使学生升华了情感,还内化了语言,使教学扎实有效。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积累的诗背给家长听,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试着在家长的帮助下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锻炼了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

板书设计

江南

《江南》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

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11.江南,江南(组诗) 篇十一

白围巾,几卷宋词,一袭长衫,一株出墙的梅朵

两三声鸭鸣,一支桨橹,一条石板巷

老弄堂,古街市,老店铺,一把油布伞

组成江南斑驳的影像。黑与白,仿佛一部默片

高挂的大红灯笼,一团喜气。街上

走过的佳人,旗袍,脂粉,檀香扇,桂花油

腋下的丝巾,可是定情的信物

纷纷侧目的人,都在暗恋你的身姿

画卷上的墨迹未干。仿佛一蓑烟雨

濡染一缕灵秀山水的韵致。斗笠,蓑衣

小船,钓竿,鱼篓,鸬鹚,芦苇。小桥与流水的

姻缘,珠联璧合

一壶老酒,一碟油豆腐,在酒肆,在茶楼。人影幢幢

恍如隔世。江南,谁的江南

英雄的江南。才子的江南。美女的江南

温婉的江南。还是我的江南?醉眼迷离,酒香醉人

案头的一张铺开的宣纸,始终白着

像一片柔雪。等着你,欣然落笔

江南·那一片白墙黛瓦的房子

还是让我留在河埠头吧,留在一座石桥的侧畔

每天目送着一只只乌篷船,远去又归来

还是让我留在原来的老巷子吧

氤氲惯了雨烟,听惯了吴侬软语

看惯了小家碧玉,就连岸边阵阵的捣衣声

洗菜声,嬉笑声,都极具江南韵味

还是让我留在潺潺的乡愁里吧

离家的游子,总是把我打磨成思乡的底色

白墙黛瓦,多像夜读的一册线装书

醒来时,枕上的水渍

还是让我留在这灵秀的地界吧

离开一方水土,我将不再是一座温暖的房子

两扇虚掩的木窗,始终为一个人的

江南,独守

江南,魂牵梦绕的江南

我不想留在你的一帧照片里,一幅水墨里

一张速写里,一片涂鸦里,一个故人的怀念里

一双忧郁的眼睛里

江南·寻梅

在江南,我不由爱上梅。爱她的清逸与清绝

寒夜里悄然的开放。早春里的清香

傲雪凌寒的品性

梅朵,是有骨头的

傲然而不张扬。江南的梅,更有一番纸上情韵

遒劲的枝干,风骨翩翩。或曲折,或横斜

江南的笔墨韵致,清寒幽香,在一朵梅花上凝结

仿佛一杯清茶,未沾唇,茶香早已晕开

一轴江南的画卷,落笔便是朱红。江南深处

似有箫声传来。一定是一曲梅花三弄

梅花,只有开在寒冬,才是人间最美的归宿

千年江山,英雄美人,只不过是

几朵梅花的飘落与绽放

一座花冢,可是春天不老的念想

一株红梅,仿佛在等前世一位路过的落魄公子

江南的冷,冷到骨子里

一个人对江南的思悟,像极了梅花的纷飞

12.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篇十二

关键词:江南古镇,文化景观,景观空间格局

一、研究背景

江南古镇主要在江苏南部苏扬地区和浙江北部杭嘉平原、浙东地区, 气候温和湿润, 依山傍水, 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并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的人类宜居集聚地。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与变化, 其房屋民居、商铺建筑、周围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习俗进化而成的江南独有的文化景观格局。

二、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特点

江南古镇地处河汊纵横华东平原地区, 建筑群依水布局、以桥梁连接沿河民屋。素有“春秋的水, 唐朝的镇, 明清的建筑, 现代的人”这一说法, 古镇多于唐朝初建形成, 明清随着商业的发达与水运交通的便利的发展形成特色并保留至今, 是进化而成的文化景观。而从景观空间格局来说, 江南古镇的大多是外湖环列。古镇中河港纵横, 水网密布, 民居依水而建, 因河成街, 因水成路, 整个空间而言就是河、水、建筑相融为一体江南特色。

乌镇是典型的“十”字型空间分布格局, 镇中分东栅区、西栅区两个部分。东有东栅河、西有西栅河, 南北流向的市河穿镇而过, 分别与东、西栅河相连, 形成“十”字结构。周庄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四面环水。北有急水港、白蚬湖, 南有南湖、淀山湖, 南北市河、后巷河、东漾河、中视河四条井字河型河道构成古镇腹地, 从而构成“井”字形方镇。甪直、同里古镇均是属于网状型分布的:甪直整个古镇被各个方向的河流分割开来, 形成网状一块块的集聚地;而同里镇中十五条河流把古镇分割成许多小岛, 四十九座桥梁又把古镇连为一体, 镇内街巷交错, 形成网状型分布城镇。各个古镇中尽管各个空间格局构成不同, 但是各个构成区间都是家家相连, 户户相望, 民居建筑与水、街道紧密相连, 从而使得江南的古镇整个的空间显得规整有序。

三、原因

江南古镇的文化景观空间格局,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下的产物, 是人类在大自然提供的地理条件上, 最大化的因地制宜改造而成, 使其发展至今形成独有的江南古镇格局。此外还具有历史文化因素:渊源长久的江南文化底蕴是推动江南古镇空间格局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 早在几千年前江南就有了人类居住, 而后不断发展进步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如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吴越文化等, 不同的文化交融形成并丰富了独有的江南风味。自然地理因素:地处平原,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气候适宜。人为因素:人们利用了地理条件, 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 把房屋民居、街道小巷就建在河流边上, 人为的顺其自然的发展。

四、影响

(一) 对江南古镇自身的影响

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设计与研究是其自身保护与规划的重要基础, 对于今后的江南古镇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了解了江南古镇自身的文化景观空间格局, 才能有更好的规划发展江南古镇文化, 从而带动江南古镇的经济发展。在空间规划上我们可在现有的空间格局结构上发展延续下来, 扩大古镇覆盖面积, 增加旅游面积, 带动旅游经济的积极发展。

比如“十”字型空间格局分布的乌镇, 我们可以在“十”字格局的基础上, 围绕东南西北全面开发出来, 利用原有的民居建筑, 规划出新概念的文化景观空间格局, 在原有的空间格局上提出新的概念, 设计研究出新的符合江南古镇特色的新的文化景观。还有“井”字型空间格局分布的周庄, 在相互交错围绕的街巷、民居中我们可以围绕中心四方层层环绕, 扩大古镇的区域面积, 在不影响原有的格局之下增加特色江南小景观, 扩建民居商铺等。围绕着古镇中心扩大古镇规模, 发展创新并以古镇为元素设计研究出新的古镇小景, 使扩建出的古镇既符合江南古镇风味, 也不至于和原有的古镇文化景观格局太过相似、呆板, 让新的古镇规划既有新意也不失江南古镇的格调。

(二) 对江南古镇周边区域新农村发展的规划借鉴

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设计与研究对江南水乡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从宏观出发, 整体性的规划江南古镇周边的新农村, 依据独有的江南古镇的风味, 建设出新的农村风貌。比如网状型空间格局分布的甪直、同里古镇, 我们就可以统一规划周边区域, 依水扩建, 统一规划, 让建筑风格、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等都能够有整体性, 乱中有序的构筑江南水乡, 让江南古镇的发展更加具有整体性。

尽管大的方向上要有统一要有整体, 但是也不能一味照搬, 在对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的设计研究中, 创新发展新的文化景观小品, 以江南古镇为元素, 可设计研究出符合江南风味的新的景观元素, 建筑格局。如枝干分散型空间格局的西塘等, 可以西塘空间格局为元素, 参考西塘的平面图等, 设计出新的景观座椅, 路边垃圾桶等。让新农村的规划具有整体性、统一性, 同时也不至于雷同照搬没了江南的独特趣味。

(三) 对古镇旅游区的影响

我国有很多古镇, 江南古镇只是其中一种, 还有闽粤古村落、徽派山地古城、长城南麓古村、湘黔鄂边地古村落、藏区古镇等。对于江南古镇的文化景观的设计研究我们可以以小见大, 从江南古镇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重要价值, 发现并去探究我国的各地古镇, 归纳并总结出我国古镇的文化景观以及景观空间格局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从而让我国的古镇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 更具中国特色。

以江南古镇为例, 鼓励挖掘出更多的古村落遗址, 发现更多遗落的历史文明。发扬并传承创新出更多更优秀的古镇文明, 探索其文化景观, 深究其景观空间格局, 让历史上的古镇古村落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为世界古镇文化丰富多彩。对今后人类聚居地的规划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同时也是极其可贵值得珍惜的历史遗址, 是属于世界的难得保留下来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南古镇的文化景观空间格局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长久性的特点,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值得我们珍惜并借鉴其景观空间组成的方式, 在未来的江南古镇以及江南古镇周边区域的的发展中, 我们应该在原有的依水而建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景观空间格局, 让江南古镇及其周边区域新农村的规划发展的更加丰富具有新意。

总而言之, 江南古镇式的空间格局是值得我们深究并加以利用, 希冀在今后的景观规划建设中可被借鉴和扩散。不仅可让江南古镇周边的环境显得更加整体, 还可把江南文化推广扩散开来, 带动古镇周边区域的发展, 甚至带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古镇古村落的开发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陈琳.周甜甜.江南古镇文化景观空间格局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 2014.03.

[3]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J].中国园林, 2009 (02) :90-94.

[4]阮仪三.江南六镇[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5.P1-152.

[5]张毅.周甜甜.浅谈西塘景观格局[J]建筑与设备, 2013 (1) :P30-32.

13.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篇十三

《江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江南》是部编本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学习古诗。本课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其中4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1、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2、说设计理念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

/ 5

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其中也安排了游戏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和小伙伴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为两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都很陌生,一年级学生又是刚入学不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为消除其紧张心理,特意安排学生欣赏美丽的江南图片,让学生放松,同时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

(二)趣味识字

1、游戏——摘荷叶

出示贴满荷叶、荷花的小黑板,让学生上台来采摘自己喜欢的荷叶,荷叶背面有本课的生字,该生读对了生字才能摘下荷叶。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 5

2、巩固生字

课件出示荷叶图,荷叶上有生字,请学生依次读生字,课件发出掌声表示鼓励。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三)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2)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4)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3、师生对读、赛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a、教师与学生对读;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3 / 5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

(2)快慢赛读

(教师与学生赛读,通过快慢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读古诗时的快慢)

(3)轻重赛读

(通过轻重赛读,让学生感受读古诗的轻缓)(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4、背读课文,演背古诗(1)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2)贴背

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3)读背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拓展、结课

1、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带学生观赏,游览江南,与开课时的观赏相呼应。让学生在从开始欣赏美景进入学习,则再次欣赏美景完成学习,让整堂课都被江南的诗情画意所包围。

2、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 5

再次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充当鱼儿游出教室,让课堂知识融入生活。

14.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与态度: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构图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苍凉中蕴蓄生机、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的笔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体味郁达夫的散文情调和风格。

三、教学设想

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美读、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多用诗句来渲染凸显江南冬景之美,当注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希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的方式,将学习的意境、笔法在自己的写作中实践起来。自主质疑:

资料链接(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 1 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预习引导

熟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利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涮羊肉shuàn 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槎桠(chá yā)给予花生米(bāo)剥削(bō)....(jǐ yǔ)剥..拿出纱衫来着(zhuó)用不着(zháo)夹衣(jiá)夹克(jiā)....泊船(bó)湖泊(pō)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搁不住(gé)恣意(zì)...闽粤(mǐn)阅读思考

1、作者笔下的冬景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有何特点?(快速浏览,寻找文眼)

2、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3、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合作探究

三、课堂讨论

1、作者笔下的冬景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有何特点?(快速浏览,寻找文眼)

(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来)

2、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①曝背谈天图 ②午后郊游图 ③寒村微雨图 ④江南雪景图 ⑤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

2、景物有何特点 ?

(一)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板书)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板书)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 展开阔。

(二)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长桥,乌篷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江南雪景图赏析

⑴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 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⑵景物特点:高雅,宁静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以诗歌一般的语言进行赏析:

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3、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①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②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③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④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四、课堂总结

上一篇:中考重点语文古诗文和文言文下一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