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2024-08-2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精选10篇)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范例

20XX年6月初,湖南衡阳一名12岁的女孩因与同学结怨,用掺杂了毒鼠强的可乐将同学姐妹毒死。据媒体报道,面对警方,女孩冷静地说出了从20多天前买毒、投毒的全过程,只有在提起她的爸爸妈妈时,女孩突然哭喊:“不要提他们,我恨他们!”

这起案件中,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儿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

20XX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他们的统计数字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人群的2/3。

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205.7万儿童独自居住

20,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在河南农村调研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户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里一对兄妹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爷爷下地干活,奶奶到邻家串门,无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误食了家中的农药,等到爷爷回家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看到倒在地上的孩子,爷爷直接拿着铁铲出门,他亲手打死了老伴,随后自杀。

“在其他地方,这样的故事其实我们听说过很多。”在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服毒身亡的事件发生后,叶敬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自左右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多年来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进行考察。

根据全国妇联的上述报告,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均已超过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后,处于独自居住状态,这一群体的规模已高达205.7万人。

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9个百分点。这些意外伤害包括: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等等。

其中,遭遇割伤一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出5.3个百分点。课题主持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因为留守儿童在家做农活,接触菜刀、镰刀较多的缘故。

在湖南省,张旭东看见一个13岁的男孩。男孩一岁半之前,一直由外婆照看。有一次,男孩左眼不小心进了点杂物,弄破了一点,外婆没有及时处理,也没有告诉他的父母。直到爸爸妈妈回来时,男孩的左眼已经不能完全睁开了。

之后,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男孩在湘雅医院动了三次整形手术,但都收效甚微,直到现在,他的左眼仍呈半闭合状态,需要药物维持。为此,他还常常被不懂事的同学、表妹嘲笑为“独眼龙”。

超过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单独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在几种监护模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然而,年老体弱的祖辈监护人往往体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监护不力,给孩子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一些微小方面常常呈现出差距。比如,在河北省无极县,有卫生系统工作人员曾调查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他们选择了325 名留守儿童和 318 名对照儿童。

结论显示,几乎在所有的指标上,留守儿童都低于非留守儿童。比如,甲肝疫苗接种率。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96,实际接种人数只有100,只有三分之一。而对照非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89,实际接种人数则高达264,超过9成以上。

张旭东的调查还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儿童曾经没有完成作业,比非留守儿童高8.6个百分点,“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在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今天,当人们难以看到教育为底层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儿童便走在了成为廉价劳动力后备军的路上;而留守儿童自己,似乎也默认了这一切。

今年30岁的纪录片导演蒋能杰,曾在老家湖南邵阳跟拍6年,完成了关于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纪录片里,蒋能杰问孩子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们说:“打工。”

片中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则转述了儿子对8岁孙女说的“玩笑话”:“你明天跟我上街捡可乐瓶,一天能捡20块钱,一个月有600块钱。捡垃圾捡到十五六岁就能进厂了,进厂就能挣多点钱了。打工到20岁,你应该有十多万了。”

个性内倾更明显

回忆起拍摄经历,让蒋能杰印象特别深的,是当他问起孩子们是否想念父母时,他们干脆地回答:“不想。”

意外的是,父母们对孩子的关爱意识也不强。“他们意识不到孩子生下来是要教育、要陪伴的,他们就觉得有吃有住就可以了。”蒋能杰说,因为孩子从小被留在老家,两代人之间感情淡漠,孩子冲着父母叫叔叔阿姨的,他都见过。

年,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对甘肃、云南、贵州等六省市农村地区的105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15%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如果将他们的数据推及全国,就意味着全国共有921万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次,超过262万个孩子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

与此同时,该组织指出,他们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情绪的消极程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一年内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也越高。

贵州毕节市纳雍县的一个13岁女孩刘佳,特别希望爸爸妈妈带自己去买吃的。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最想念父母的时候,是每次赶圩看见同学被爸妈牵着手。她特别希望,父母能回家过年,也带她去赶一次圩。

可惜,父母从来不在过年时回家,平时电话也不多,大概每个月一次,每次几分钟。“每次只会问, 学习怎么样? 我说, 挺好的 ,然后就没了。我希望他们能问我生活怎样,问我开不开心,可他们眼里就只有学习。”言语之间,刘佳难掩失望。

张旭东的团队也遇到类似的孩子。在山西,一个名叫贝贝的15岁女孩,希望爸爸能跟她一起去外面买本书。可是,爸爸听到女儿这么说时,便把买书的钱给了她。几次后,贝贝便再也不提出这种要求了。

其实,这位爸爸完全没有意识到,贝贝不过是想跟难得回来一趟的爸爸单独相处一会儿。而另一位眼睛受伤的孩子,并不对自己的病情过多忧虑,反而因为爸爸妈妈陪着他看病而感到安心、欣喜。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认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难以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调查走访中,张旭东曾问过一个四年级孩子,你们班留守儿童有什么特点吗?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不跟我们说话!”

“你捡到东西时如何处理?”“你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办?”“当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有关,你是否会去关?”这些问题来自另一份问卷,由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老师李华玲、赵斌所做的《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社会化调查报告》。

结论不容乐观。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当农村留守儿童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会针锋相对的孩子占了大多数,为43.3%;还有3成多的孩子会找人帮忙助阵;表示能宽容和解、 主动消除矛盾的儿童最少,仅有2成左右。

这份调查报告称,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劳务外出,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又滋生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社会化危机的新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缺乏;人际关系趋紧;集体观念意识淡薄,等等。

即使是成为大学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曾有学者对200名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和300名非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做调查后发现,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更易波动,易生烦恼;爱幻想,喜欢冲动任性;但与成长中父母都在身边的大学生相比却独立自强,遇事更能当机立断。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化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 城市化建设的需求, 又推动着这些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从事着各项建设工作, 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同时, 又带来了一个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05年5月22日, 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上, 公布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2000万人, 其中14周岁及以下者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 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实施情况显示, 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人, 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人, 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万人, 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18%[1]。

儿童早期的社会化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 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 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 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近几年, “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 其问题也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而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目前“留守儿童”身上的常态表现, 深入探讨了产生这些常态表现的原因, 归结为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解决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㈠道德品质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是单向的接受爱, 不去施爱, 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 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 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 不服管教, 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案件逐渐增多, 这类“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2]。

㈡学习成绩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二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 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

㈢心理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三类:一是学习差或学习动力不足;二是纪律性差;三是个性问题, 突出表现为攻击型性格和畏缩型性格两类。攻击型的性格特征, 动则就吵闹打架, 情绪自控力差, 好冲动,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

㈠抚养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家庭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因此, 抚养儿童就成了家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人类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个体在“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内必须得到家庭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以使每个儿童在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在“留守儿童”家庭中, 父母双方或一方在缺位的情况下, 通常将子女交给 (外) 祖父母、亲戚朋友、同辈群体或由父母一方来照顾, 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区分的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代监护及单亲监护, 这是一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 它会导致家庭的抚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并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造成一系列影响。第一, 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着“饭不饱、衣不暖”的困境, 卫生意识较差, 且家务负担比较重。这里主要针对那些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来说, 由于 (外) 祖父母的年龄高、文化程度较低、身体素质差、责任意识也相对淡漠, 再加上家里农活繁多且缺少劳动力, 造成他们在有些情况下没有精力照顾好孩子。据笔者调查, 在农忙季节, “留守儿童”回家后遇到“冰锅冷灶”的情况时有发生, 祖辈通常只给孩子一顿“便饭”, 如只提供给他们一包廉价的方便面或些许干馍馍等, 这些食物很有限的营养价值对于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有部分“留守儿童”还会面临冬缺暖衣、夏少薄衫的困境, 基本的卫生状况也很不尽如人意。另外, 在各种类型的监护家庭中, 劳动力缺乏的事实使监护人不得不将一部分家务活交给儿童来完成, 多数“留守儿童”都担负着较为繁重的家务活。比起那些有父母做“后勤保障”的“非留守儿童”来说, 繁重的家务活无疑成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又一道障碍。第二,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 加之他们自身年幼、思想单纯, 辨别是非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低下, 这些原因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从实地调研中得知, 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生病时没有给予及时有力的治疗, 以致延误了病情甚至留下了许多后遗症等。还有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人身安全的威胁。一位房东告诉笔者, 住宿学生由于条件有限, 通常多人居住在一间屋内, 在屋里用蜂窝煤炉子做饭, 再加上空气不通畅, 有时可能会出现煤烟中毒的情况, 不过每天晚上房东都需要提醒他们在睡觉前一定要将炉子提到屋外, 以前曾就出现过多起住宿生因煤烟中毒而导致身亡的事件。

总之, 当面对衣食有忧、生病无人照顾、家务活繁多、处处缺乏安全感的困境的现实时, “留守儿童”原本应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已被蒙上了几许暗淡的色彩, 家庭保护和供养孩子的基本作用也有所丧失, 这给“留守儿童”顺利地完成初级社会化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麻烦。

㈡家庭情感培育与交流功能的弱化及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联系是一种自然的爱, 孩子最初的个性就是通过与父母亲的思想感情交流和互动而形成的。在各种社会环境中, 家庭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 儿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体验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的发展, 他能否理解爱, 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 也能给予别人爱, 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缺位使得他们不仅不可能感受到来自正常家庭的那种父爱或母爱, 而且他们连向父母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也很少, 这很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培养。监护人由于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种种原因的限制, 一般只重视儿童的温饱与身体健康状况, 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同时来自外界环境的冲击与自身生理的变化通常会使他们感到迷茫与错乱, 父母的缺位让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交流或倾诉对象, 更得不到必要和充分的情感滋润与呵护。“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情感互动, 部分已经呈现出了内向、自卑、情感冷漠、缺乏爱心及同情心的心理特征, 这会对其今后的人格塑成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㈢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 儿童是在家庭中逐渐习得基本社会生活技能与社会行为规范的, 而父母的家庭教育在此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 父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与教育使儿童形成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 即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另一方面, 父母需要教导儿童认识与遵从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些技能与规范的掌握是儿童顺利扮演某种为社会所认可的预期角色的必要条件。在“留守儿童”家庭当中,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是,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这是儿童个体形成独立行事能力以及能够良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儿童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得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而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 使儿童习得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遭到了破坏, 这不仅阻碍了儿童对于基本生活技能的获得, 也不利于儿童预期社会化的顺利发展。根据调查,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留守儿童” (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 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生活自理意识较强但自理的能力相对较差[3]。二是, “留守儿童”在内化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过程中出现偏差。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曾将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即“他律阶段” (5岁~8岁) 与“自律阶段” (8岁以后) 。他认为, 儿童在他律阶段主要通过服从权威来获得基本的道德意识, 而在自律阶段则有了相对自我的判断能力, 不再是盲目的服从。那些处于“他律阶段”的“留守儿童”在习得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关键阶段, 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使得他们失去了可靠的权威, 这对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意识与法律意识等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另外, 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还指出, 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 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样,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一方面会表现出对外界新奇事物的强烈感受力, 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通常会产生盲目的模仿行为, 但这种模仿行为在缺少父母正确及时的监督与引导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形成和产生一系列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 以至于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三是, 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会很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 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孩子将来的学习与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是, 父母长时间的“缺失”还是给子女们当下的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首先, “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他人辅导。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或其他原因, 儿童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都是学校解决, 由于对老师的畏惧心理, 更多的儿童是选择通过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任务, 长期下来, 致使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其次, 儿童由于认知能力差, 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与自律性, 再加上在学校以外由于缺乏家长的有力监督, 他们很容易受同龄群体与外界的诱惑而去玩耍、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 多数“留守儿童”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的责备与惩罚。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㈠家长应改变观念, 注重家庭教育的效应有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通知》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所有家长都应对社会负责, 对后代负责, 身体力行, 教育子女, 要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指导家庭教育。”由此可见, 家长要改变陈旧观念,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4]。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家长多关注孩子, 一方面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把外出挣钱是为了让他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的道理讲清楚, 但现在必须要先渡过难关, 不能让父母失望。另外, 多给予亲情的关爱, 而这种关爱不能是溺爱, 也不能是一个电话, 几句话就了事。此外, 父母偶尔回家和孩子相处时也要注意言传身教, 在孩子面前应树立良好形象, 切不可行动鲁莽或语言粗俗。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 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 更不能只看考试成绩, 而应多关心孩子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5]。

㈡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 学校应主动站出来, 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 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 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 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 不再感到孤独无援。其次, 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 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 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 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6]。再次, 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教授相应的知识, 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设立心理咨询室, 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最后, 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需要其发挥主动精神, 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 家庭和父母的监管力度弱, 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7]。

㈢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 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首先,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 缓解进城农民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 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展大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 同时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这样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城市化, 从而减少农民向大城市的流动问题[8]。另外, 改革户籍制度,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等壁垒, 为农民工带子女进城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 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健全的社会化环境。其次, 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 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 盗窃、抢劫、贩毒、赌博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 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9]。因此, 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 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成立青少年维权中心和青少年法制学校, 在各乡镇开办青少年法制班, 落实专门民警担任法制老师, 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强化对“空壳”式家庭的管理, 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漏管失控。再次, 加强农村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必须对家长进行再教育。既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 也要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10]。后者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方面起工具性作用, 一般文化素质的提高、读写能力增强, 有助于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下, “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事, 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 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 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 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谢海燕, 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 2006, ⑷.

[3]冯霞, 白雪萍.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J].海南医学, 2005, ⑽.

[4]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⑴.

[5]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⑴.

[6]黎韵.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J].社会科学战线, 2007, ⑹.

[7]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⑺.

[8]李斌强, 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06, ⑴.

[9]秦秋红.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财经论丛, 2006, ⑹.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805-02

本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实地了解、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专题调研(随机抽取部分县市的四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420份(其中留守小学生169人,留守中学生251人;男生208人,女生212人),回收396份,回收率达94.3%,有效问卷占96.6%;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型的占58.26%,旁亲管教型的占10.22%,“单亲”留守型的占29.39%,自我留守型的占2.13%。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近58%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51.2%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孤僻、任性、内向、脆弱、冷漠等性格特征;有47.1%的留守儿童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寂寞空虚等情感反应;有19.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溺网络、拉帮结派甚至打架斗殴等品行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是有用的,但仍有5%的同学认为读书无用,放弃学习,期望有一天能与他人一样进城打工赚钱。

1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集中于中小学阶段,在这段时间过渡性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这其中包括了生物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过渡。

生物过渡在这一时期个体经历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儿童向青少年乃至成人的过渡。然而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有很大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认知过渡儿童在向青少年过渡过程中,个体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也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过渡随着青少年生理成熟和认知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儿童、青少年逐渐向成人角色的过渡也导致了个体责任心的增强,出现独立性,开始追求自由。

1、同伴关系的发展。我国有关大中小学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玩耍、倾诉和分享乐趣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要位置。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等方向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同伴是重要的榜样源,习得行为会因不同的强化而得以表现或受到抑制。个体只有在与同伴平等交往中通过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才能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从中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道德判断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此时就需要依赖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社交需求,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当然不良的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也产生重要负面影响,这在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也较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2、认知与思维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个体在社会文化中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个体在与他人交互作用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合并和内化等心理加工,进而从中获得经验,学会如何检验适用于解决问题的规则。因此可以说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

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对应,在青少年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依然突出。青少年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问题情景面前,常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思维批判性明显增长,不能轻易接受别人意见、思想和态度,常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如表现出固执己见和敏感多疑。现阶段青少年中流行的“明星崇拜”,反映了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其思维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竭力模仿某明星以获心理上的满足感,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所追求的目标,这种思维片面性还表现在思考、分析问题爱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障碍。

3、自我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和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便产生了反抗心理。青少年反抗方式多样,有时表现强烈有时则以内隐方式相对抗,常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对对方意见置若罔闻,有时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转移到其他个人和团体中。

4、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儿童至青少年发展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其情绪与情感的发展有如下特点:冲动性向文饰性转变,心境化发展趋势,情绪体验内容更加丰富。

5、性别角色与性心理发展。留守儿童在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性别角色难以把握以致在性别认同上出现一定的障碍。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青少年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在这一时期他们需要确定自己要承担的角色。凡是与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相一致的行为,由于儿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强化,因而可能保留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而那些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不相符的行为,则因得不到强化甚至受到谴责而可能逐渐减退。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内分泌因素的诱导对性产生兴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它促使青少年男女获得更多关于自己以及异性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性别差异的内涵,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农村地区青少年)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杂志、影视节目等,而从学校、家长那里获取性知识极少。然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性知识缺乏针对性,甚至难保证其科学性,这种非正规教育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经常会引发青少年对性的错误认识,影响其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通过正规渠道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凸显的心理问题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在这个阶段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情绪情感方面容易产生波动;同时缺乏父母提供适当的行为指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良好的适应社会。

1、个性心理发展的局限性。留守儿童的感情非常丰富,渴望被人理解、关注,他们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和缺失感使他们自我消极情绪体验增多,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个性特征,不同的程度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我们课题组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勇敢吗”一栏中,答“是”的留守儿童占36.8%,在“你觉得自己独立吗”一栏中,答“是”的占34.0%,这说明不到四成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变得勇敢和独立,他们还是对父母依赖性比较强,甚至有些儿童胆小怕事容易受别人欺负。在我们访谈过程中有些同学反映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变得内向”。

2、情绪和情感心理发展的局限性。儿童大多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依靠和保护,因此轻易产生自卑心理,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甚至有时自暴自弃,对学习要求降低、缺乏上进心。他们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又很难走出情绪低落的阴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躁动等情绪体验。

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孤独吗”一栏中,答“是”的占48.3%,在留守儿童小组访谈中,个别同学会坦言“由于自己感到没有父母照顾,有时会感到孤独,为了避免孤独会尽可能去交更多的朋友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孤独,或者有时会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来试图引起别人注意”。还有部分同学反映“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鼓励和安慰,有时会变得失去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

3、两性交往中的心理困扰及障碍。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高年级学生在两性交往中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他们不能正确的对待与异性的交往,觉得害羞,部分男同学坦言“其实我也想与女同学正常交往,然而总是将这种欲望压制在内心中,自己也感到很痛苦”。虽然在我们此次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性变态以及性犯罪的案例,但我们认为若对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心理发展不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性欲望总压抑在内心世界不能得到有效疏通,极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性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一特殊群体很可能会成为性犯罪的重要群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道德偏差与行为问题。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深刻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这种道德缺失和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亲子关系失谐,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与焦虑,使他们感到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易出现退缩行为或攻击性倾向;(2)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榜样作用,他们所面对的是与自己有严重“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这样就导致他们正常的道德学习过程受阻,无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极易出现道德偏差;(3)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父母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留守儿童更多将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向周围同伴们诉说,不良同伴群体也因此成为促发青少年过错行为的诱因。然而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能给予孩子的关爱,采用物质、金钱对子女加以补偿,这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大手大脚的消费,长期无人管教,使得他们行为更加散漫,当这种不良恶习养成后,一旦缺乏金钱,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R].赣州市妇女联合会,2007年4月15日.

[2]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48-49.

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篇四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给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我们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2年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活动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保定市顺平县神南乡北神南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的队员深入当地小学和村民家中,与他们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一、实践背景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012年7月8日—10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活动保定市顺平县神南乡北神南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调查。

据了解,神南乡位于保定市顺平县县城西北35千米。面积94.5平方千米,人口1.14万。辖1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北神南村。由于此地多山地,少耕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二、实践成果和收获

5.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五

一、调查目标: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纷纷到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热潮。由此带来了大量农村青少年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孩”,引发了农村“留守孩”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们专门就农村“留守孩”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中科软件园欢迎您投稿)

二、调查的目:

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

2、调查地点:红河镇红河村

3、调查方式: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有关情况,掌握事实材料;问卷调查;

4、调查对象:红河村全体留守儿童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村留守孩在监护、受教育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孩”年龄均不满18周岁,正处于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需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需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抚育抚养之中。而实际上,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农村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2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和学校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留守孩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但由于——些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留守孩这个特殊群体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主动和监护人联系;同时被委托监护人又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农村留守孩中,有的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有近4.8的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4、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县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儿童占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五、调查结论及建议:

新时期,农村留守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大社会“痼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高度,明确责任,强化举措,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长。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孩子中的积极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学校要起积极作用,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建立相互协作机制,在建档过程中,低一年级要向高一年级负责,小学要向初中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着留守孩子的成长。

2、实施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

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孩子,教师要与留守孩子经常交流,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孩子,学校教师要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老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5、尽快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各中小学校要建立“留守孩子→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包保责任制,对重点留守孩子实行师生“一带一”包教帮扶,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二)、加强协作与沟通,形成关爱留守孩子的合力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其它形式的亲情联络方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让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监护人的相关培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乡镇成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4、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为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由各级宣传部、教育局、团委、妇联组织牵头,整合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力量,启动“留守孩关爱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孩子托管中心。各级学校要积极同社区、村组和家庭联系,通过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关心留守孩子,形成政府、社区(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要结合农村留守孩子日益增多的现状,将学校如何转变办学理念,教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

2、各级政府、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严格按照省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抓紧落实编制核定工作。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建立教师补充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村小教师队伍老化问题,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保育人员。要为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把留守孩子中的贫困生纳入重点资助对象。

3、各级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积极帮助扶持农村文化中心户、乡村书社、乡村报吧、乡村书吧的建立,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中科软件园欢迎您投稿)

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在重视全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农村留守孩子,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活动场所缺乏等一些紧迫问题。充分利用闲置的村级小学,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筹建“农村少儿活动中心”,为农民子女,特别是留守孩子提供看护、兴趣学习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杜绝留守孩子进入网吧及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总之,农村“留守孩”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农村“留守孩”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http://fanwen.glzy8.com 范文大全网 2012-06-06 01:11 [阅读:184次]

一、调研目的:

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汝城的领导者们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帮助。

二、调研形式: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家访、一对一交流

三、调研参与组织、人员:

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

何新舜、欧雅文、朱勤飞、何宁、朱志浩、朱莹、朱欣欣、欧头红、朱静敏、朱忠波、邓子文、朱鲜锋、朱丽娟、何荣、朱晨星、朱佳楠、胡运科、胡志刚、袁啊苏

四、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2011年7月28日—2011年8月2日

湖南省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苗圃希望小学

石泉苗圃希望小学250名学生中的85名留守儿童

五、调研内容:

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组织的这次支教活动共招生250名,其中有85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4%。

1、首先,我们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的成员对马桥乡石泉苗圃小学的85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

下面是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

调查问题调查结果调查百分率%

通常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很少联系39.9

你多长时间没见过父母了近半年49.7

你希望父母多久与你联系一次每天65.5

你是否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经常想念76.7

你有心里话最想对谁说父母77.4

你希望和谁住在一起父母70.0

父母打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没有或很少53.6

如果被别人欺负,原因是什么别人故意挑衅45.5

你喜欢集体活动吗喜欢80.0

喜欢交朋友吗喜欢93.4

喜欢和哪种人交朋友同学77.8

喜欢上学吗喜欢90.7

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吗满意61.8

家里有人辅导你的学习吗有,辅导一部分58.1

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希望父母赚很多钱,尽快回家46.2

对于学习的态度希望父母在身边辅导,为父母争光44.4

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类似“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的99.0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最想找谁帮助父母90.0

将来想干什么赚钱49.5

2、其次,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成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家访。留守儿童人数85,家访户数61,家访率71.8%。

留守儿童当中“单亲”监护型的占绝大部分,还有爷爷奶奶或亲朋监护的。

主要特点是: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联系,半年没见过父母的有49.7%,一年没见过父母的有22.2%,两年以上的10%,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人多数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据监护人反映,孩子一般不与其敞开心扉,进行内心交流。有的监护人还要干农活,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的正确引导。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据部分家长反映,有的小学教师素质不够高,一部分老师经常在父母面前贬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是很严重的。一者,孩子的信心受到打击;二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由此产生的偏激心理,以不恰当的行为方式施压于孩子身上。从而,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再者,我们与留守儿童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

孩子经常想念父母的占77.4%,最想对父母说的话,99.0%是类似“爸爸妈妈快点回来”。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的父母留在自己的身边,尽快回家。留守儿童极度想念父母,有时候感到孤独无助。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自闭”性格,不愿与别人交流。大部分留守儿童喜欢学习,有上进心,希望父母在身边辅导自己的学习。我们还以小纸条的形式与留守儿童进行了交流。从他们写的小纸条的内容来看,他们看似天真不懂事,但内心情感世界却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明白父母外出赚钱的艰辛,他们感激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我要考上大学,给爸爸妈妈买房子,买冰箱,给他们很多钱”一位留守儿童这样写到。

六、留守儿童问题:

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招生250名,留守儿童人数高达85名,占学生总数的34.0%。留守儿童群体很庞大,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很严重,据调查显示,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寓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汝城的明天,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拼命打工赚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但是,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子女帯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抚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汝城人民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该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与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来解决。为了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下面我们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部门应该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整合社会资源,从宏观调控方面使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群体真正受益。

2、应该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民富裕了也就不必被迫外出打工了,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6.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 篇六

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我分别在自己的家乡调查的进100户人家,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据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数,那么为什么留守儿童的数目会如此之多,通过调查和参考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都相对的比较贫困,父母为了支撑孩子读书和供养家里年迈的父母仅靠家里几亩地是完全供应不过来的,为此他们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生活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亲情饥渴”,在调查中每当我们问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能给孩子的只有经济上的关怀,调查中有部分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偶尔的一个电话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不能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学习方面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具体的原因我们寻访过学习的老师,老师大都表示他们之所以学习成绩不佳与他们的智力没有丝毫的关

系,他们大都聪明乖巧,只是家里疏于管教,对于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家里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有的只是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而且他们素质普遍偏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迷恋网络,不思进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素质偏低。

三.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大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据调

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个别孩子行为孤僻,言谈极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门,但这也是极个别的情况。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纪满口脏话,这也是父母疏于管教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这都是让人忧心的问题啊!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参考的许多文献,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现将我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加快, 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谋生计, 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就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6—16岁) 。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全市共有小学和初中在校生652131人, 其中“留守儿童”约111625人, 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7%左右, 随祖父母或其他第二监护人一起生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大多数, 约占57%, 在学校寄宿或租房生活的约战37%左右, 随亲朋住在自家生活的、或独自一人在家生活的、或住在亲朋家生活的约占6%左右。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 就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由此可见, 留守儿童问题处理不好, 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到这些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早年经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及其后来整个人生的社会化过程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 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加上代养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 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和充满亲情的环境里, 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1、留守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抚养者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民主的教养态度最有利于养成儿童独立、爽直、协作、亲切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容易养成儿童幼稚、依赖、任性、反抗、神经质、被动、胆怯、缺乏社会性等性格特征;支配的、专制的教养态度容易儿童服从、消极、依赖、反抗、无主动性等性格特征;忽视和拒绝的教养态度容易养成儿童冷酷、攻击、粗暴、神经质、反社会等性格特征。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过度照顾的和忽视的、拒绝的, 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性格特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思维, 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世界, 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这就决定了具体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 社会不良因素, 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 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的孩子们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停留在形式上, 能够实际解决的心理问题也很少。对淮安某镇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有346人, 占儿童总数的40.8%, 有违纪现象 (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 的28人中, 有23人是留守儿童, 占82.14%。这样的儿童成为成人以后, 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比例当然会大幅度提高。

2、留守儿童存在的情绪问题

在去淮安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一方面, 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所迫, 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另一方面,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 感觉亏欠孩子很多, 但是精神上无法弥补, 于是他们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 希望他们生活上好点。远离父母, 缺少家庭温暖, 使他们在情绪方面极其不稳定, 固执、孤僻、为人处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 甚至仇视一切。而金钱上的弥补则容易使这些孩子产生放纵的情绪, 觉得父母给自己钱是理所当然的, 而随意挥霍。在经历由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 孩子的心理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3、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淮安地区的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双方外出后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 有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 不愿和别人交往, 性格抑郁。再则, 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 但是他们有心事无处可说, 只能用自己幼稚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 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没有父母的关爱, 他们自惭形秽, 怕被人看不起, 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 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这样, 交往问题就导致其它心理问题, 内向一些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

4、留守儿童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相比, 更加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在淮安农村, 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家穷、父母没出息、没能耐, 才会外出打工挣钱, 对父母不理解由而产生怨恨情绪, 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性格。加上从小没有人关爱, 从而觉得自己是没有人要的人, 没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长此以往就产生了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 承担留守儿童教育的公共责任

(1) 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对立是导致农民工向城市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农民渴望着生存环境的改变, 去城市打工便成为谋生的选择。广大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 他们的孩子不可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所以, 打破城乡分割户籍制度, 逐步的消除城乡差距, 成为了一种根本的解决方法。

(2) 出台相关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

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村, 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在城市。从长远看, 如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一样, 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目标也是结束留守。为此, 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特别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 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2、社会负担起协调配合教育的责任

村委会要建立帮扶机制, 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发动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 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 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 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儿童活动。在社区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部, 给儿童提供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组织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新闻媒介多加宣传。电信部门开办“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的热线电话等等。

总之,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细心、有耐心、有爱心, 不断总结工作的成败得失, 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开展多种途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和教育力度,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教育保障。

3、教育部门和学校负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 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 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结合农村教育的具体实际,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校联系卡制度。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 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情况, 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2) 开设亲情教育课

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 汇报自己学习、生活和思想, 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 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

(3) 开设心理健康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学校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 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4) 开展与学生结对子的“一帮一”活动

老师利用节假日把学生接到家中, 像父母一样关心照顾, 让他们重新体验到家庭的温暖, 在平时的作业辅导、生活关心、思想交流上给与帮助, 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们的困惑。

(5) 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 制定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 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 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寄宿制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 解决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

[2]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12.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11.

[4]朱科荣, 李春景, 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 2002, 10.

8.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八

当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其一,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其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其三,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三、学校层面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第二,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第三,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

9.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优秀报告 篇九

一、·实践时间

XX年1月22日

二、·实践对象

阜阳市阜南县王店亲情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三、·实践方式

问卷调查 访问

四、·实践目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农村即使在发达的21世纪,依旧是一块落后、无知的地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他们主要依赖家中的几亩土地生活,但随着目前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仅仅靠种地已不能解决最起码的温饱问题。故在农村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极为普遍。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由其祖辈抚养照顾,而祖辈们在抚养的过程中大多溺爱孩子,他们通常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吃好穿暖就好。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教育问题。而这方面的忽视,极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这些孩子长期在心理和生理上难以得到满足,可能导致在心理上、行为上发生很大偏差。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状况。而之所以选择亲情学校,是因为这所学校是专门为留守儿童开办的学校。在这里,9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我们希望在这里获得最准确的数据。

五、·实践内容

问卷内容

· 你平时和谁住在一起?a.和爸爸妈妈一起 b.爸爸或妈妈其中一个c.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d.其他亲戚朋友(如叔叔婶婶等)e.自己一个人住

2.他们平时对你学习要求严厉吗?(若第1题选e,则此题不需做)a.比较严厉,比较重视你的学习b.一般,管教并不是很严c.基本不管,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没有什么学习上的要求

3.平时除了在学校学习,还经常做一些什么事?(可以选多于一个)a.在家帮忙做家务或下地干活b.看些课外书,增加自己的.知识c.看电视或打游戏d.参加学校班级的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e.没什么事好做,不上课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如下河摸鱼等)

4.一年里,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有多长?a.1个月一下 b.1~2个月 c.2~3个月 d.3个月以上

5.你想念爸爸妈妈吗?a.想· b.不想

6.爸妈回来时,会做一下哪些事情?(可以选择一个以上)a.给零花钱 b.买新衣服、好吃的c.买些书籍或与学习有关的用品 d.告诉你,让你好好学习

7.你有讨厌的课吗?什么课?为什么?a.没有b.有,是______课(可以写多于一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十

研究报告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中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校位于重庆东部长江之滨的万州、忠县、石柱县三区(县)的交界处,是石柱县唯一的长江口岸,北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南距重庆市279公里,全镇面积66平方公里,辖7个村和4个居委,人口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7万,城镇化率48.5%,镇内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118米,是石柱县北部经济文化中心和除县城南宾镇以外的第一大镇。我校所在的地区辐射万州的武陵镇和忠县的石宝镇等11个乡镇,辐射地区现有各类学校35所,其中幼儿园20所(含民办)小学25所,初中6所,普通高中3所,现有在校生三万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我镇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超过全镇总人数的32%,约占1.2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据初步估计:留守儿童在义务学生中的比例高达60%以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我校市级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课题界定

“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 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2、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重庆占186万人左右。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另外据全国妇联2006年提供的数据,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相当之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殷世东、朱明山教授认为:“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以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董新良,王瑾教授认为:深入了解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状况,才能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目前,我县也大力推进“4+1”的留守儿童管服模式,但对课堂教育存在淡化倾向是该模式的最大不足之处。

在国内,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和著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凡这方面的研究,都以心理、安全、道德等作为切入点,研究的成果中基本上都包含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导致的学习问题和缺乏亲情的抚慰而导致的生活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摸索出一系列适合农村中学 “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对策。

2、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各种品质进行培养,促进留守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3、通过研究,初步培养教师具奉献精神,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落实当地教育新政策,力所能及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我镇经济健康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学校缺位、社会缺乏足够重视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等。

2、探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途径、方法、措施、策略。

3、摸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可操作模式。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假设

研究创新: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

研究假设: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者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全校留守儿童

2、本课题的研究者:课题组人员、全校班主任、部分青年教师。

七、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培训、课题实施、课题研讨等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完善课题的可行性方案。让研究的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研究。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心理健康、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找出基本规律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得出正确结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4、访问法:通过对农民工及其家庭和邻居以及与他们有交往的人群的访问,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从中发现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5、比较法: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横向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

1、以偏概全,忽略了对非留守儿童的关注。

2、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

3、单向度的教育过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八、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课题于2008年4月着手准备,并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于10月18日批准立项,2008年11月27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重庆市教科院研究员谭小林等县教研室领导的直接指导、全校老师共同参与下 隆重举行,标志着本课题研究正式拉开帷幕。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①、为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留守学生自己完成调查内容的填写,然后课题组人员将填写的内容用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使调查的内容更显得直观可信。表格内容如下: 表一

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案 2008.12班级姓名性别民族父亲父亲母亲姓外出生年月姓名名出打工1991-08-25余兴云石光芳×母亲外出打工×操行监护人称学习情个人素养谓(爷爷况(好等级(具体填写、奶奶、兴趣、爱好、一般(优哪方面的缺、良外公、外、不点)、及婆等)好)格、父亲唱歌;看书爱耍;生气一般良父亲父亲爸爸爸爸爸爸跳舞、看小说对学习不感兴趣一般跳舞 上网画画唱歌爱上网自控力差自控力差爱看小说一般一般一般不好及格良良及格优家庭地址联系电话②、《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高一8初二1初二1初二10初二10初二8初二9余顺利谭天冉埝邱伟谭巧谭海丽王春兰女男男男女女女汉土家土家土家土家汉土家冷水乡八龙村西沱云梯新华街62#万朝万兴复家沿溪陡岩丰华西沱双桥沙湾西沱玉石大祥***1994-11-10谭小平王玉莲×√1994-10-13冉龙才刘艳芳×√1994-7-101995-5-01994-3-11995-3-20邱家伍谭素兰×√谭方平陈立容×√谭宜合谭一芬×√王佰顺王顺芬×√及格西沱云梯万家路115号附15号***73997702******73364784外婆打羽毛球.跑步学习态度不端正一般案总表》看不到这些留守学生生活的轨迹,发现不了他们发展的趋势,也无法弄清楚他们成长的过程。所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的工作就显得必要而且刻不容缓了。《西沱中学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每个留守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档案信息袋,每个信息袋共有六张表格,分别是:《留守学生基本信息表》、《学生家庭情况基本信息表》、《班主任评语》、《干部任职与履行情况》、《荣誉与违纪(法)记录》、《个人鉴定》。

上述所有信息表册每期更新,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工作量很大。

③、上述表格无法囊括我们所想要的一切信息。我们觉得,必须要和留守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访谈,才能掌握一些文字和数据所无法概括的信息。因此,《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由课题组根据研究要求负责设计,然后,课题研究人员负责对自己所教班级的留守学生进行访谈记录。通过5个月的工作,完成长达50多页的访谈记录。表格样式、内容如下: 表二:

(2)、中期分析研究工作

①、通过对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设施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通过对留守学生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后续开展做好了准备工作。

③、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学习方面问题的探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今后我校留守儿童的教学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3)、后期研究总结工作

①、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3、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

(1)、总结、提炼具有特色研究方法和具有创新教育留守儿童的成功经验,形式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接受工作的检验。

(2)、研究成果上报,参与市优秀课题的竞争评比。(3)、总结、评选、表彰在本课题中做出了卓越成效的教师。

(4)、完善、整理、装订实验材料,完成《自查报告》的撰写,准备迎接市县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我们形成了如下的认识和结果:

1、“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有了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更需要正确引导。”据统计表明,我校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竟高达、75.04%,加之现存的隔代教育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导致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教育,从而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况且这些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另外,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出去打工挣钱是因为没能耐,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对未来感到茫然和恐惧。

2、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监管缺位,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本就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变得更加的混沌,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道德滑坡,违规违纪的现象和事实呈增多趋势;其次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安全意识淡漠,容易受到侵害;最后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病态思想。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学校、社会、家庭必须齐抓共管,各自承担起必须应尽的职责,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3、心理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正常行为瓦解。我校留守儿童长期因亲情缺失,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容易出现情绪消极,不少人都患有“亲情饥渴症”,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父母模样都不清晰,更别说几年不见父母一面的了。他们思念父母,渴望亲情的滋润,但却无法得到满足。在部分贫困学生的眼里,和父母说说话、见见面都成了几乎无法实现的奢望。

4、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 家庭问题和自身问题,他们的价值观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更遑论理想的丧失、前途的沦丧了。要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业普遍存在不良的情况。为了弄清楚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成因,我们将这一方面分为了七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分别从调查目的、调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建议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用得出的百分比来说明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很多留守儿童对中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不会学习、学用脱节、不知变通,没有将所学用于实践的意识。鉴于此,革新教法,推出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新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硬件设施的建设及活动的开展,即“两抓”: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抓思想转变工作,现做如下的分说:

(1)、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问题和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各个年级也不定期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育”信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障。学校还实行“代理家长制”。同时,学校还聘请专门人员,充任“知心姐姐”,和留守儿童展开“结对帮扶”活动。

案例一:本校初二年级8班,有一个名叫秦均森的留守学生。该生因为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在家监管的父亲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致使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失去了应有的防范能力和辨别能力,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走得很近。为了挽救这个留守儿童,在班主任的协助下,我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①、因为孩子不愿意回家,所以,在一些节假日,由指定的代理家长将其带到自己的家里,在生活上对其进行特殊的照顾,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

②、将其带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他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矫正,让他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从而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③、利用结对帮扶活动,针对他的弱点进行专门的“治疗”,促使其正视自己的弱点,改过自新。

在班主任和相关老师的精心帮扶下,该生在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①、和父亲的关系相比以前融洽了很多,变得爱回家了。②、比以前爱学习了,能主动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③、很少和社会上的青年来往,有了自己新的社交圈子。

(2)、为了缓解留守学生的“亲情饥渴症”,我校专门开通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视频交流室,并置办了相关的设施设备,设专人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定时开放,让他们和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见见面。这极大的满足了这些留守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弥补了这些孩子的父母留下的遗憾,也为这些留守儿童纠正性格中的缺陷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二:一名叫谭铃川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照顾她的是年迈的外婆。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她的情绪变得相当的消极。为了迫使父母回家看自己一眼,她可谓煞费苦心,故意用荒废学业的方式来迫使父母回家。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在课题组的协助下,班主任进行了如下的工作:

①、到该生家中进行家访,直接向监护人了解学生本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②、主动和学生远在外地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心爱护孩子身上,并讲授了一些关心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③、让孩子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定期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缓解孩子心中的“亲情饥渴症”。

④、班主任定期和该生进行谈话,通过深入的交流和谈心,让其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难,唤起她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

经过课题组和班主任的不断努力,该生在行为和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①、该生主动找到老师,当场表态:再不用愚蠢的方式和行为来报复父母对自己的所谓“漠视”,要用更好的表现来报答父母的关爱和牵挂之情。

②、经过视频通话后,该生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③、今年教师节,班主任收到了该生发来的短信,除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祝福外,该生还说道:“尽管母亲依然没能回家来照顾我的生活,但我已经能体会到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会更好的把握自己,走好属于自己的每一步路。”看到该生的这种转变,我想,有幸福感的不仅是该生的班主任,还有为此付出心血的全体老师。

(3)、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题组多次和政教处与团委联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年六一节“留守儿童”特别节目活动,每年一次“五好公民’演讲比赛,每学期一次全体教师参与的 “关爱留守儿童,共享阳光雨露”活动,每年春节前夕开展“红色中国·贺卡传箴言—关爱留守儿童·构建温暖家庭”活动,每期一次“我爱大自然”的主题活动,每两周一次“快乐周末”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对学校和家乡 的调研活动,并撰写《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作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慰问老人、关爱老人活动,组织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开展才艺培训,每学期一次“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每期开展一次“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对留守儿童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案例三:

留守儿童谭曼,因为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而年迈的外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很好的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导致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计划。仅仅一个假期,其上网费用就高达千余元,还不算用于女孩子的其它方面的花销。由于父母隔得很远,鞭长莫及,而外婆因为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她越来越觉得读书没意思,只有金钱才能带来一切。在弄清楚了这个状况后,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们对该生进行了如下教育: ①、及时和父母取得了联系,就孩子的情况和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对孩子的生活费和零花钱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控制,从源头上切断其大手大脚的毛病。

②、找该生进行了诚恳的交流,通过道理让她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奋斗目标,矫正她已经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③、让她尽可能多的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针对留守儿童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和“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等则必须参加,并对其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

经过一年的教育和跟踪调查、反馈,该生和一年前相比有了如下的改善: ①、在用钱方面学会了节俭,不再大手大脚的进行花费。

②、由于兴趣的转移,该生不仅在用钱方面学会了合理地制定计划,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③、在对待同学方面开朗了许多。据反映,和她父母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

2、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即:“三查”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三查即问卷调查、反思自查、个别督查。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所有情况

问卷调查是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各种状况,课题组定期对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作问卷调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和资料及时地进行分析和处理,即时掌握最新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两年来,课题组累计发放问卷 18次,发放问卷14954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2926份。在这些有效问卷反馈的数据中,涵盖了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行为、习惯、学习、生活、交友等等方面,堪称我校留守学生数据库大全。

(2)、运用反思自查,让留守儿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这些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无计划、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求,加之这些孩子缺乏理财和自控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失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 等恶习。根据课题组得出的相关数据显示:纪律观念差、自控力不强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6.77%,成绩低劣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15.19%。针对这些情况,课题组利用学校的“一日反思”常规教育,独出心裁地给部分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以积极的引导。具体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各个班级的留守儿童大致存在哪些具体问题,然后将他们分门别类,利用反思的时间,给这些留守儿童布置相关的反思内容,让他们自查自纠,深刻反思,并且让他们形成书面的文字。通过这种方式,72%以上留守儿童逐步改掉了身上许多不良的习气,走上了健康成长的轨道。课题组给这些留守孩子布置的反思话题涉及到“感恩”、“亲情”、“爱国”、“尊重”等20余个,其效果之显著,大大超乎了我们课题组老师的想象,现举一例加以佐证。

案例四:留守儿童黄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奶奶照顾两个孙子的生活,致使该生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小,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所以,非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表现也让人很不放心。

针对这个问题,作为班主任的我,主动多次找他谈话,先让他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和他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将这些办法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在每天晚自习反思的时间内加以落实执行。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反思自查,他基本上克服了上述毛病,在学习上表现得较为自觉了,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但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有较大的进步。

(3)、班主任对照检查,利用案例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高达75.04%,而所谓的后 进生所占比例竟然有20.98%。学校对这些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定期召开了班主任会,要求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为了让上述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发挥这些措施最大的作用,学校将全体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将留守儿童的管理与转换纳入了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进行对照检查。如此一来,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同时,班主任也明确了自己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方向和目标,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据政教处反馈的统计数字表明,将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之后,我校留守儿童在违反校纪班规方面的数量比之前同期下降了至少32个百分点。

(4)、座位混编,共同促进。

我校班级座位以6人编排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其中至少有2个人是留守儿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在“三查两抓一促进”模式中,“三查”着眼于全面与个别的统一,“两抓”旨在突出重点,“一促进”为根本目的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上述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①导入激趣

——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调动学习状态

情境是学习的火把,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问题意识,促进探究进行。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原有认知“失衡”。创设情境可用联系实际、典型实验、历史故事、学科横向联系等各种方法。当然新课的引入既要注重教学的本质,又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引入合情合理,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启发性、和铺垫性原则。

②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强化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口头说明,或多媒体、书面展示,或学生自己领悟等。但一定要做到准确具体,简明清楚,好听好记,强化 注意,切忌一带而过。③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学

这一环节总的要求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学生经历“先学”的过程。具体方法是可教师口述、黑板展示、多媒体出示等;突出重点,机智处理难点。但是,要注意如下事项:自学指导要明确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④交流研讨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与小组或全班同学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别归纳出一般,从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获得认识的丰富、深化。汇报交流时原则上先找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再找中等生和优等生。但不管怎样,要确保参与广泛、过程有序、研讨深入。⑤质疑释疑

——“兵教兵”,“官教兵”

其做法是先组内再全班。学生实在没问题,教师也要再设疑,不管是学生的质疑还是教师的设疑,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先解答,实在解答不了,实在解答不全,老师再解答再补充,只要全面、深入、有序地进行,这一步能很好的完成。⑥尝试应用

——检测学生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解题等实践能力的训练

该步骤的着眼点是及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也及时检测了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情况。其要点是题目紧扣知识点,少而精,有层次;定时独立完成,可安排中差学生板演。教师以中差生为重点,全面巡视;学生交流,纠错;集中性的困惑点和易错点要查漏补缺。

⑥成果展示 ——展现自我

学生解答过程中的多种思维和方法转瞬即逝,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展示出来(语言描述或展台展示解答方法),让这个过程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只不过老师要把握好学生水平和点评尺度,要用欣赏的眼光及时鼓励。⑦强化训练

——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和一定综合性训练检测

其做法是围绕当堂所学知识点,出示综合训练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有重点地进行交流,纠错,查漏补缺。这样做可以及时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准确反馈学习效果,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于“堂堂清”,减轻课外负担。

⑧小结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带着问题走

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学习方法上、认识体验上的收获,帮助学生感知出本节课“未尽兴”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训练出总结概括能力,培养出及时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强化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定向●探究●延伸”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如下:

为了更好的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于留守儿童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真正理解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准确把握模式各教学环节的意图或意义,抓住模式的精随。模式是形,思想是魂。其次,可以根据学科,年段、课型,灵活运用模式。作为教学,不能没有模式,也不能唯模式论,僵化模式。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如此辉煌的成绩,便是这一教学模式运用的直接结果。

九、本课题的研究效果与影响

(一)教师课题研究热情高涨,撰写了大量论文,为研究提供了直接的鲜活材料,同时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副产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亲情电话、视频交流室出台,给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为便利的物质基础。

(三)逐渐形成了我校留守儿童“三查两抓一促进”的管理模式。再结合子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摸索出了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具体的课堂上,能较好地契合我校留守儿童基础差、底子薄的通病,具有极强的教学针对性。

(四)本课题实效性研究,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注意。他们主动进行商讨、合作,拓展了研究范围和深度,也为政府部门解决本地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在石柱县2011年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上,陈校长在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中提出的观点大放异彩,在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中可谓独具特色,该论文荣获一等奖,其他五位老师的文章也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得大奖。

胡勤华.《架起班主任工作的桥梁——信任与宽容》说道:“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总之,我是用宽容的心态,真诚的关心与诚挚的爱来换取对我的信任,从而架设起师生之间的心桥,以此来促进我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谭忠生老师在工作总结出指出,班主任工作 “情、爱、理、趣、明、守”的深切感受。

近三年来,全校班主任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有9人次获得县级政府奖章;8人次参加过县际间的学术交流会;有28人次的班主任管理论文在重庆市获奖;有23人次班主任管理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25人次的老师获得各类学生竞赛、活动的辅导、指导奖。

马琳琳老师的“分层递进教学法”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教学策略是对课题中提出的教学模式的补充和运用,她的模式具体而又精准,在具体应用中成绩突出,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优异。同时也总结出“分层递进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汪万英老师在《“定向●探究●延伸” 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我的一堂试验课》一文中介绍的课堂设计有独到之处。向桂平老师在《构建“定向●探究●延伸”语文教学模式—基于高二语文《赤壁赋》的实证研究》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因时而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因人、因课而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感悟也深刻到位。

此外,谭雪梅的“激趣教学法”和田茂发的“情感教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成果,在全校的实验老师中,有15人都有自己独特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不一而足。

在2011年石柱县高考复习研讨会上我校几位教师的献课引起广泛的注意,研讨时,我们的课堂操作流程作了详细的讲解,与会的老师和领导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在邻近三校新课程推进交流会上,我们的初中教师更是将我们的课堂操作模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今,在县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陈凤梅、李大军、马艳丽、刘珂等18位青年老师崭露头角,获得大奖;陈德祥老师在2008年重庆市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近三年中,王献忠、黎平等32位老师的课件设计也在石柱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论文、课件、教玩具评选中获得奖励,我们学校老师在此项活动中的获奖者占去石柱县的一半。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

学生获奖情况:参加全国“五好小公民”及青少年主题教育征文活动市级以上奖励68人次;参加英语能力竞赛冉臣等5位同学国家三等奖;陈旺同学获全国生物联赛三等奖;在08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重庆市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先进集体称号,3人次分获舞蹈、声乐、绘画三等奖;2010年涌现了100名“校园之星”;在学校留守儿童快乐周末活动中绘画、书法、手抄报、手工制作等各类作品100余人次获奖。

十、问题与讨论

(一)留守孩子缺失家庭的课业辅导,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对这些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培训、提高学校无能为力,所以在短期内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中学硬件设施和教师待遇得不到的改善,影响到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我校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不浅,但由于经费紧张,也没有能力采取完全配套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是目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中学专业教师缺乏,特别是心理辅导教师。条件艰苦,激情缺乏,任务繁重,身心疲惫,也缺乏对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注质量大打折扣,有些班主任对某些留守儿童没有特殊群体要特殊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成 为“街角青少年”。

(四)偏远山区学校老师科研意识普遍不浓,功利思想重,但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三年的工作中科研能力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对学校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强化作用,直接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五)课题研究深度、广度有限:比如,可操作体系的建构上的科学性及具体操作策略还可进一步完善,课题成果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建立教育留守儿童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问题、政策法律支持体系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规范解决。

十一、结论与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以后较长时间内的话题。

首先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在本地,可以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既可以照顾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证劳动力的全程流动;

三是教育制度的完善,逐步取消或改善所谓的“择校费”、“赞助费” 等瓶颈和“户籍”引发的系列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过度到可以随时就地入学的局面。

四是政府大力改善周边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保证学校是育人的一片“净土”。

五是建立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他们的素养,使之能真正起到“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的作用。

十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冉俊.《由一个自述者引发的思考——学校是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在《才智》2011年16期上发表;王立川.《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在杂志《华章》2010年36期上发表;陈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获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朱春意.《提高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浅见》获2010年第七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三等奖。

(二)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

汪万英.《让母爱伴随学生成长》、王凤鸣.《克服自卑 让心灵不再留守》分别获一等奖;

向华英.《关爱留守儿童走近他们的心灵》、胡勤华.《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策》、谭华燕.《给留守儿童人生航船把好舵》分别获三等奖。

(三)《立项报告书》及《开题报告》各一份;《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西沱中学留守学生问卷调查研究报告》和《西沱中学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建立报告》各一份;《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管理手册》两本和课题研究活动资料光盘一张;《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各个阶段的工作总结报告三份(第一、二、三阶段)。

(四)提炼出《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及评价》和《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可操作体系。

(五)留守儿童动态名册4份和留守儿童成长动态个人档案1083份;设计出《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题问卷调查统计表》、《留守儿童状况调查问卷》、《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和西沱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问卷调查表》。

(六)《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各一册。

王立川、谭立执笔

陈勇修正

二0一一年八月

参考文献:

[1] 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2期 [2] 蒋书同、彭凤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育.2006年08期 [3] 董新良、王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知多少[J].教育行政管理.2007年04期

[4] 申健强,申利丽.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 构建“留守儿童”监护网[J].教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5] 黄应圣 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2009•(43)[6] 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年06期

上一篇:家长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