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一
天气与生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2页
教学目标:
经历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你身上穿的衣服呢?〔天气在变,你也在变〕,看来天气和我们的生活还真是有着不少的关系呢?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5、天气与生活》一起来研究一下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好不好?
二、深入探究
(一)认识天气
1、说天气。除了像今天这个有太阳的晴天,(随当时上课的天气而变)那你还知道什么样的天气? 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天气,并说一说都是是什么样的。
2、欣赏天气。大气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天气现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些不同的天气。教师用课件展示:阳光明媚、沥沥小雨、大雾天气、冰雪天地等天气。
3、畅谈感受天气。我们欣赏了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不同的天气,谁能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 同学们有喜欢晴天的也有喜欢雨天的,因为天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自然。你认为这些天气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呢?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分小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讨论研究一下。(小组根据本课的内容分成晴天组、雨天组、阴天组、雪天组、刮风组、雾天组等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参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尽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5、待学生汇报完毕,教师再引导: 嗯,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老师这里呀,还有一组
图片,真实地反映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结:看来呀,天气既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害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真是
太大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真是密切呀)!那么我们怎样充分利用天气的好处,尽量避免它
带给我们的坏处,有什么样的办法能让我们提前预知天气呢?
(二)关心天气
1、预知天气 那么到底有哪些好的办法能让我们早早的知道天气情况,好
有所准备呢?如果明天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最关心的是明天的天气情况,那如何能早知道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呢?那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吧。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开运动会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知道的预知天气的手段,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用报纸、手机、电视)等手段提前预知天气,及时的知道天气的变化,充分的做好各种准备。引出对
各种天气的应对。
2、应对天气 老师这儿也有一段天气预报,请一名小小播音员来播报一下。(课件出示一
段天气预报:)临沂:今夜到明天,多云转中雨,最高气温26度,最低气温12度。听完
小小播音员播报的我们这儿今夜到明天有雨的消息呀,问题就出来了——花农伯伯的花还在外面呢!农民伯伯不知道下雨,正为庄稼干旱而着急,小学生们还打算出去游玩呢!你准
备怎么跟他们说这个消息呢?大家自由谈一谈你的想法。小组参与到讨论当中来。【激发
学生思考交流:天气的变化会给自己身边的哪些人带来什么影响,进一步体会天气变化给人
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课件展示: 花农伯伯:花农伯伯把花放在花棚外面,明天要下雨、降温,花儿会淋坏的,你会怎么跟他说?(„„„)农民伯伯:连日的晴天,农民伯伯的庄家快要干死了,农民伯伯也不知道明天要下雨,他非常着急,你会怎么跟他说?(„„„)
丽丽:丽丽正打算明天去登山旅游呢,我们该如何提醒他?(„„„)我们一起提醒了他
们,那你觉得还要提醒哪些人做好准备?(„„„)师小结:同样是下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准备和做法,充分利用好有利的天气,避免不利的天气,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3、体会天气与生活 同学们,此时此刻,对于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你有哪些自己的认识呢?
就请大家说一说吧。(可以指名说)
4、谈古论今再深入 现在,我们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让人们知道未来几天,甚至十几
天的天气情况,那我们来猜一猜古代的人,又是用什么办法提前预测天气的呢?让学生猜想,并引导说一说。古代人没有先进的科技,但他们也意识到天气的重要性,想法设法用先进的经验积累来预测天气。那就是利用谚语。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收集了有关天气的谚语。
谁能说一说你都收集了哪些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呢?拿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不
好?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谚语,这句谚语预示着明天的天气情况,谁能通过这句谚语说一说今
天的天气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谚语:“早晨漫天雾,尽管洗衣服”,学生说一说明天的天气
情况。归纳:看来啊,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很多办法来预知天气,从而让天气
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
同学们,课题进行到这儿,老师相信大家对于天气与生活,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深入的了解,那就请你说一说你现在对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有什么体会呢?学生自由发言。(让生自己总结)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如果我们通
过天气预报提前知道近期天气情况,就可以及时及早的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
三、评价与总结
1、你对自己在这一堂课中的表现满意吗?你认
为哪位同学的表现值得你学习?为什么呀?
2、在这节课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说。
四、拓展活动
如果预知天气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不存在了,你认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那就请你写一
写说一说吧!
五、布置作业调查研究:了解你身边充分利用天气有利的一面, 避免和预防不利的一
面的方法,写出一份书面报告
六、板书设计:15 天气与生活
密切相关预知天气利用天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
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力培养: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
排自己活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
2.使用建议.课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在“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
方式”“
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
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3.需破解的问题。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相关链接: 青岛版小学科学资源网
韩学花滕州市界河镇东曹小学
2.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特征、认识哺乳动物。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比拟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猫和兔的特征,认识哺乳动物
教学难点:胎生,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等,厨房粮库它放哨。
生:猫
师:大耳红眼睛,走路跳又蹦,赛跑太骄傲,乌龟把它赢。
生:兔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猫与兔。
〔板书课题:猫和兔〕
二、学习新课
1、交流猫的相关资料〔小组交流,汇报〕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搜集猫和兔的相关资料,同学们搜集了吗?
生:搜集了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生:小组交流猫的相关资料。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都很全面也很仔细,接下来我们来汇报猫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生1:猫的外表有毛。
生2:猫耳朵很尖,爪子很长。
生3:猫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局部。
生4:猫的爪子在休息的时候缩到身体下面。
生5:猫会爬树.师:刚刚有为同学说猫可以分为五局部,那这五局部都有什么特征呢?
生1:每一局部都有毛。
生2:猫的牙齿像钉子,很锋利。
生3:猫走路如果先走右前腿,接下来是左后退。
生4:猫是由猫妈妈生出来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猫的资料,请看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猫是怎样运动的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观看。
生:观看视频。
师:猫的怎样运动的?
生1:猫走路如果先迈左前腿,接着就是右后腿。
生2:猫奔跑时有的时候一只脚着地,有的时候四只脚都在半空中。
师: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请看。
生:看资料。
师:同学们,猫的习性是怎样的?
生1:猫小时候吃母乳。长大后喜欢吃鱼。
生2:幼猫小时侯不能吃鱼,因为那时它的器官还没有长全。
师:老师有搜集了一些猫的习性。请看
2、认识兔
师:猫有的特征我们很了解了,同学们对兔子熟悉吗?
生:熟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兔子,请大家观察。
生:观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小兔子都有哪些特征呢?
生1:兔子的尾巴很短。
生2:兔子的眼睛是红色的,尾巴往上翘。
生3: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
生4:全身皮毛,小时侯吃母乳。
生5: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尾五局部。
师:猫和兔的特征我们了解了,我们来比拟猫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小组交流
生1:它们都是由它们的妈妈直接生出来的。
生2:它们外表都有毛。
生3:它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局部。
生4:它们小的时候都吃母乳长大的。
师生小结:相同点是猫和兔外表有毛,都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尾五局部。
直接生出来的,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吃母乳长大叫哺乳。
〔1〕准备好兔子,让学生自主认识兔的特征。
①谈话:猫又这么多特征,那兔呢?谈谈你的认识。
②汇报观察:学生各抒己见。
③师生小结:我们发现小兔身体外表都是?生:毛。
小兔是从哪来的?
生:妈妈生出来的。
小兔怎么长大?
生:吃妈妈的奶水长大
3、兔与猫的相同特征
〔1〕比拟兔与猫的不同点
①问:兔与猫有这么多特征,那么它们有没有共同特征?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别忘记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写在书上。
②小组交流。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师生共同小结:原来猫与兔有这么多共同的特征,这里我们主要抓住他们的主要的特征。它们身体外表都有毛;刚刚有的同学说猫妈妈生小猫,兔妈妈生小兔,是什么生什么,这种繁殖方式在科学上叫做:胎生;
猫宝宝和兔宝宝都是吃奶水长大的,这叫做哺乳。
所以,它们主要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外表有毛,胎生,哺乳。
4、认识哺乳动物
〔1〕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
师:动物们要举行一次聚会,参加的动物必须是具有和猫和兔共同特征的才可以参加。那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动物哪些可以参加。〔课件播放情景〕
师:同学们,猫和兔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生:身体外表有毛,胎生,哺乳。
师:同学们看看哪些符合条件。
生:汇报。
师总结:像猫,兔,虎这些小动物,都是身体外表有毛,胎生,哺乳,这样的动物就叫做哺乳动物。谁能再举几个哺乳动物的例子?
生举例〔加强认识哺乳动物〕
〔2〕认识特殊的哺乳动物
判断:企鹅、蝙蝠、鲸、鲨鱼是不是哺乳动物,丰富学生的知识。
三、深化主题,感情升华
师:咱们人是不是哺乳动物?
〔生争论,观察哺乳动物的特征,确定人是哺乳动物〕
师:人不仅是哺乳动物,而且是充满智慧的高级哺乳动物。
四、总结,进一步深化主题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人类猎杀动物〕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各抒己见,深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主题〕
师总结:同学们,人类不仅要珍惜动物,也要保护动物,因为有了动物人类才不会孤单,因为有了动物地球才充满生机,珍惜动物就是珍惜我们自己,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下课!
板书设计:
猫与兔
身体外表有毛,胎生,哺乳,这样的动物一般是哺乳动物
一、课文说明
猫和兔是我国各地普遍饲养的动物,也是儿童们所喜受的小动物。猫和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动物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物,以及开展学生观察能力的较好材料。从本课开始,将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哺乳类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本课重点是认识猫和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和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打下感性根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本课与?鸽子和鹰?、?蜗牛?构本钱册的“动物〞教学单元;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观察〞的系列。
课文可以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外形特征。图中画的是猫的外形,猫的头部和足。从课文中可以看到猫的全身长着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局部。猫的嘴里有锋利的牙齿和长有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脚掌上长有肉垫。
第二局部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重点是观察猫的走、跑、蹿,以及上树时的运动状态。
第三局部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从课文中可以看到猫吃老鼠、吃鱼,喝水,小猫吃奶。选择这些内容主要是表示猫是肉食性的动物,猫是哺乳的动物,为以后建立哺乳动物、肉食动物等概念打下感性根底。在本课不要求学生形成上述概念。关于猫的食物,教材里只讲了猫吃老鼠、吃鱼,但并不是说猫只吃老鼠、吃鱼,而不吃其他食物。
第四局部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图中画的是家兔的外形,兔跳跃奔跑的动作,兔吃菜和小兔吃奶的情景。兔的外形特征是: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局部。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
由于有了研究猫的根底,学生观察研究兔可能会比拟容易,很快便能完成。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实物标本,再对猫和兔进行一次比拟,重点是比拟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局部;小时候吃奶。通过比拟不仅复习稳固了猫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吃食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比拟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局部,全身长毛,小动物吃奶是重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是把整体分成假设干局部,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猫、小兔各一只〔或猫和兔的标本假设干个〕。猫和兔的挂图、幻灯片。
学生准备:有关猫和兔的图片或照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青蛙的身体分几局部?蚂蚁的身体分几局部?鸽子的身体分几局部?
2.讲述:在以前的自然课里,我们学习了金鱼、青蛙、蚂蚁、蟋蟀、鸽子、鹰等动物的一些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再来观察两种动物——猫和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观察猫的外形
〔1〕讲述观察目的:我们来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讨论观察方法:
①讨论:根据我们以前观察金鱼、青蛙、蚂蚁和蟋蟀等动物的经验说一说,要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观察?〕
②教师小结:在观察猫的时候,也应该像观察青蛙、蚂蚁等动物那样,先看一看猫的整个身体是什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局部,然后再依次观察各局部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猫的身体分几局部?猫的全身长有什么?
〔5〕教师小结:
〔出示标有猫的身体各局部名称的挂图,或者用观察时使用的小猫。〕
猫的身上长有毛,毛的颜色各种各样,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局部。
〔6〕学生复述:猫身体的外形特征〔要求能从整体到局部有顺序地表述〕。
〔7〕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各个局部
①讲解观察重点:我们已经知道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局部,下面就按顺序观察这五个局部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长短大小如何,上面长有什么等等。
②小组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结果。
④教师小结:
〔重点总结猫的牙、舌和足的特征〕猫的嘴里有锋利的牙齿,有长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在脚掌上长有肉垫。
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
〔1〕观察猫的行走
①讲解观察目的和要求: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猫是怎样走路的?〔观察活猫走路有困难,也可以观察图片或幻灯片等〕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边表述,边表演。〕
④教师小结:
猫在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腿和脚。猫在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是:如果右前脚先向前迈步,左后脚就会跟着往前走,接着是左前脚向前迈步,右后脚就会跟着向前走。
〔2〕观察猫的奔跑
①讲解观察目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猫是怎样奔跑的?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
奔跑是猫最快的一种运动方法。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是只有一只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猫在奔跑时,四只脚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接上述步骤研究猫怎样蹿〔往高处跳〕?猫怎样爬树?
研究猫的运动,不要求学生记住猫的运动规律,只是给儿童翻开一个思路,引起他们以后随时注意观察各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兴趣。
3.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
〔1〕谈话:猫吃什么?怎么吃?
〔让儿童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来表达,教师根据情况再加以补充。〕
〔2〕讲述:小猫刚生下来时,还不会吃食物,是靠吃猫妈妈的奶长大的。猫长大后能吃鱼和老鼠。猫吃食物时,用爪子帮助,用牙咬肉,用舌头舔骨头。猫捉老鼠时,先用耳朵听,再用眼睛看,然后轻轻走近老鼠,突然一扑,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个捕鼠能手!
〔3〕讨论:猫为什么能成为捕鼠能手?它的身体有哪些适于捕鼠的特点?
〔4〕讲述:老鼠常常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猫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变得又大又圆,能看清出来寻食的老鼠。猫的耳壳能转动,能随时转向声音的来处,可以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猫的牙齿锐利,便于吃肉,舌头上长有倒刺,能把骨头上的肉舔光。猫的爪子很锋利,可以伸缩,脚掌上有肉垫,猫走路时把爪子缩回,走路没有声音。猫有这些特点,所以能成为捕鼠能手,我们要保护它。
4.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兔的标本或挂图,也可以看课本第24页插图。〕
〔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看见过兔吗?
〔2〕小组讨论:兔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
〔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兔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局部:兔全身长毛。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
5.指导学生观察比拟猫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要时间允许,学生能够接受,可以组织学生对猫和兔进行比拟。
〔1〕比拟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拟重点:我们比拟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外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
②学生观察、比拟、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的尾巴长,兔的尾巴短。猫的四肢长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猫和兔身体外表的主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猫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长。猫的嘴唇没有裂开,犬齿和臼齿兴旺,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门齿兴旺,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猫吃鱼和肉,免吃青草、青菜。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兔是“跳〞着行走的。
〔2〕比拟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拟重点。
按比拟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所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比拟。
②学生观察、比拟、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外表长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局部;猫和兔都用奶喂小动物。
稳固
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
3.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P30~32页。
【教材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灯泡发光对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节重点在于利用这一熟悉的生活场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走进电的世界,满足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能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能对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参与合作与交流;乐于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3、知道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四局部组成;知道开关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完整电路的组成局部
【教学难点】
完整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中各个元件的表示符号
【教学过程】
〔一〕玩手电筒,初探电路
1、导入
谈话: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大家都用过手电筒吧,谁给大家说一下你是怎样用的?
合上开关后有什么现象发生?
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灯泡亮了
2、拆装手电筒,研究手电筒发亮的秘密
谈话:要想知道手电筒发亮的秘密,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拆开,仔细研究一下它的构造,看看它是怎样发亮的。
动手实验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手电筒,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手电筒拆开研究一下,看看它有几局部组成,仔细观察你拆下来的每一局部,想一想它们都有什么作用?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手电筒发亮的秘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有电池、小灯泡、开关、筒四局部组成。
预设2:电池提供电量
预设3:小灯泡通电可以亮
预设4:开关控制手电筒灯泡的亮灭。
预设5:筒相当于导线。
4、学生想象电流的情景。
谈话: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关手电筒的秘密,那你能否想象一下,为什么合上开关以后,小灯泡就会发亮呢?
学生交流
教师讲解、灯泡发亮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灯泡亮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大局部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引入,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处处不在。
〔二〕动手做,亲身体验电路
1、谈话:刚刚我们研究了手电筒发亮的秘密,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装置让小灯泡亮起来呢?想想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交流所需材料。
预设1:电池
预设2:开关
预设3:电线
预设4:灯泡
3、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材料组装电路。
4、汇报展示交流。
5、学画电路图。
A、谈话:观察你的这个装置主要有几局部?
预设1:电源
预设2:开关
预设3:灯泡
预设4:电线
教师讲解:像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这样一个简单装置,我们叫它是一个完整的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4局部。
B、谈话:同学们能把刚刚连接的电路用图的形式在纸上画出来吗?试着画一画。
C、学生画电路图,展示交流、借鉴修改,教师补充,课件展示电路图有关符号。
开关
电池
导线
灯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课堂的轻松气氛。在教师引入正确的科学用语以后,通过学生自己交流讨论总结,让学生充分掌握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4局部。
〔三〕学以致用
1、谈话:现在老师手头有些灯泡,其中有几个坏了,你能想方法帮老师找出来吗?
2、发放灯泡,学生实验检测。
3、学生汇报结果,交流方法。
〔四〕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学的快乐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预设1:不仅知道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而且掌握了许多电路知识,课后试着设计一个让更多灯泡亮起来的电路。
预设2:可以画图说明一个电路图
预设3:实际动手做一下,我学会了连接一个电路图。
4.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青岛版) 篇四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班和四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三班学生60人,四班学生58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1章特殊四边形,第2章图形与变换,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其中特殊四边形,图形与变换、对圆的进一步认识,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一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
四、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图形的变换等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圆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学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1章特殊四边形,第2章图形与变换,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其重难点为: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一元二次
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应用。
圆的有关性质定理和推论。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七、教学进度:
本学期约为20周。完成如下内容:
第1章特殊四边形 第2章图形与变换 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期末复习考试 3 除了以上计划外,我还将预计开展转化个别后进生工作,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全册备课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班和四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三班学生60人,四班学生58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1章特殊四边形,第2章图形与变换,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其中特殊四边形,图形与变换、对圆的进一步认识,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一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
四、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图形的变换等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圆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学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1章特殊四边形,第2章图形与变换,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其重难点为: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应用。
圆的有关性质定理和推论。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七、教学进度:
本学期约为20周。完成如下内容:
第1章特殊四边形 第2章图形与变换 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
5.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基本上遵循教材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历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猜猜齿轮的作用,然后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所应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课下继续探究钟表的制作,研究齿轮的应用。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齿轮》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1课的内容。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地由具体转变为抽象。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能用实验的方法对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记录不太重视。因此,在这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一方面让学生继续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实验研究,加深记录证据对科学解释的意义,从而开始重视实验 的记录。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动力,可以改变转速和回转方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齿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
(二)学习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与教学策略与模式:
教学设计共分六个环节: 1.谈话导入
2.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3.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4.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5.巩固应用 6.课后作业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
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个人制作齿轮、小组合作组装自己做的齿轮、合作实验研究齿轮的作用、归纳概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教学环境:
1.演示材料:三球演示仪、手动发电机、小闹钟。2.分组实验器材:齿轮组件。
3.学生准备:胡萝卜、土豆、黄瓜、泡面塑料板、铁钉、小刀。4.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齿轮吗?
老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齿轮特点。
二、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展示自己做的齿轮。
知道了齿轮的特点,能不能自己做一些齿轮呢? 2.学生动手做齿轮。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自己做出了齿轮,想不想玩玩自己做的齿轮啊?小组同学把你们做的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自己做的齿轮进行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做齿轮、玩齿轮,发现小齿轮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做齿轮的材料不够厚不够硬,齿轮变形了,甚至碎了。了解制作齿轮需要的材料、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
三、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看来,做齿轮的材料和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齿轮行业在全球排名已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在齿轮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就对咱们同学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今天,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研究齿轮的作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标准齿轮。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研究方案。(我们想用几个齿轮,怎么组装,转哪个齿轮,观察什么。都要汇报清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猜想,共同研究试验方案,从而明确自己要研究什么,怎么进行研究。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两人拿组装好的泡沫板展示,另一人持记录单解说,我们用几个齿轮,怎样进行组装,转哪个齿轮,发现了什么现象,我们认为怎么样。其他小组对我们的研究有什么看法吗?)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将自己的收获跟其他小组交流,让自己的研究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质疑,是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和收获的检验。
四、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
(出示一个钟表)家里都能用到的钟表,它的时针、分针、秒针在同一根轴上,都是顺时针方向转动,需要用几个齿轮,怎么组合就能做到?
2.小组同学按照自己的猜想,利用手中的齿轮试一试? 3.拆开钟表,看看它用到得齿轮个数和组合方式和自己想的一样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了齿轮的作用之后,再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深化对齿轮作用的应用。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学知识是为了应用。
五、课后作业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齿轮,组装一个闹钟。看看哪个小组做得更有新意!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分小组进行评价,针对每个小组同学发言的积极情况,奖励小组笑脸。
2.在分组实验和拓展环节,老师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对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小组,教师评价,奖励笑脸。
6.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巾、木筷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地震,地震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生交流)是呀!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震。(出示课题:地震)
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那关于地震,你还有哪些问题呢?(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种类、形成、前兆、预测、避震……)我们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好吗?
2、探究地震的形成原因。
课前,老师布置了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地震资料的任务,看看我们能不能利用搜集到的资料来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
A、学生交流,从理论上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重点词语进行板书。有以下重点词语:岩层、压力、变形、断裂、地震波、地表振动)B、模拟实验,直观感知
刚才我们通过整理资料知道了地震是由于岩层受到压力,发生变形、褶皱,最后突然断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而形成的。真的是这样吗?
同学们亲身经历过地震吗?你想不想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实验一:利用毛巾体验岩石变形、褶皱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把毛巾折叠、铺在桌子上;(毛巾代表岩层)
2、在毛巾上放上积木或几截粉笔;(积木、粉笔代表岩层上的人和建筑物)
3、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往中间挤。(注意:挤的时候动作要慢,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4、谁来交流你观察到的现象?
师:岩层当然不能像毛巾这样软,可以无限度的承受压力。实验二:折断木筷,体验岩层断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我们把毛巾拿走,用木棍来代表岩层。
2、用手给木筷不断地加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3、你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交流。
师: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象一下,岩层断裂的时候,地表上的人会有什么感觉?(地表上的人会感到大地在剧烈地震动。)
通过这两个小实验我们模拟的地震的形成,你能来说说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吗?
C、课件展示地震的形成原因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对地震形成原因的解释。(播放课件)
4、地震的先兆和预测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地震的形成原因,那么对于地震的先兆和预测,谁能来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
没错,地震发生前,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对于这些地震的先兆,我们一定要综合起来看。地震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地震之前的预报。那到底现在能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生交流)以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地震的预测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有待于同学长大后进一步研究,来揭开这个秘密。
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既然地震的预报还很难精确,所以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这儿发生地震,你应该怎么办?(学生交流)
在灾难到来的瞬间,希望同学都能做到从容镇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四、谈收获
7.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七
第一个环节:解剖鸡蛋,我教给他们解剖方法,学生们在剥鸡蛋壳的时候,很小心,一点一点的,可见学生们很拘谨。
第二个环节:通过研究鸡蛋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我用可课件演示了地球的三个圈层,很形象直观。接着我让学生们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学生们做得非常好。
第三个环节: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后,让学生们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我用课件补充地球内部有煤、石油、天然气和岩浆、水等。
第四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并用课件演示地震波的原理。
第五个环节:探究完本课的知识点后,我安排了两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效果也很好,能把两个比较有难度的话题解决了,我很满意。
最后我给学生们留下一些关于探测地球内部的一些视频网址,让学生们课下观看获得更多的知识。一开始学生们表现得很拘谨,但是后来在我的启发下,他们能敢说、敢动手做了,我就很高兴了。
2《火山》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它方式的学习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通过本课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感悟较深:
1.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材料选择,本课我精心为学生选择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同 时又有所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铝箔改为纸板,盘子改为水槽效果较好,.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高涨的热情是学习成功的保障,本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优势,图文并茂,为学生创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不足之处: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视频时间过长(三分钟),学生产生了视觉疲劳,冲淡了兴趣。
通过本课教学我想在以后教学中一定会有所改进.
3《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地表的剧烈变化的地震、火山等现象入手,探索地球内部物质、能量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的方式及关系。而今天这节课主要讲的《地震》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累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情境导入。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惨状,使人心悸。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二是模拟实验,初步感受地震。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像成地震发生时地表断裂和同时所产生的震响。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三是交流资料,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危害。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对于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1、个人情感投入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课堂上的我一向是信心满满,状态总能调整的很好。就像本节课,虽然刚开始时略显紧张,但随着我和学生们的互动越来越投入,我也逐渐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忘记了紧张,忘记了环境,!而且,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们的情感也投入了进来,随着课的层层深入,学生对地震危害的了解和感受也都逐渐丰富起来。
2、课堂教学效果:这节课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目之所及,他们发言积极,争先恐后,即便说错了也毫不胆怯,因为他们融入了课堂,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构建,而且即便是下课了,仍旧感觉意犹未尽,总感觉时间不够,久久不愿离去。这说明这节课吸引了他们,而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相信每个学生的这节课都没有白上。
3、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值得我再继续深入思考:(1)、时间把握不够准确:评优课前试讲总是拖堂,为此我压缩了一些影音资料的时间,减少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减少了部分幻灯片,这样是的这节课前面紧张紧后面时间上有些宽松。(2)、个人语言语速慢 我平时说话语速比较快,声音比较平,评优课为了能是学生听的更清晰,我特意放忙的语速,但由于把我的不够好,使得课的环节的衔接上有些松懈,给人一种对可不熟悉的,忘词的感觉。(3)、部分细节问:;1)有些语言不够规范,书面语较多,口语少,显得刻板,不随和。2)对学生的有些问题关注不够。3)学生出现问题时,引导有时不合理,使学生无从回答。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有些还不太成熟,有些还有待推敲,今后也一定会继续探索,期待 能有更大提高。
4《做一块卵石》教学反思:在教授本节课的时候,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我意识到,我的教学问题应该怎样会更加的有效果,有的放矢。我设计的问题是:鹅卵石是怎样的形成?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些太突然。他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大多数说是水流冲刷,还有的说是地震等因素原因。当然学生们的猜想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在这个问题的前面再加一个问题作为铺垫,我想会更加的好一些。问题:我们经常在什么地方发现鹅卵石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再提出上面的问题,我想学生们就会非常的容易而且能够有根据的有的放矢的进行猜想。
学生在猜想之后就是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猜想。但是这个通过给予学生实验材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的阶段,我给省略了而直接将实验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还是需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地方。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实验指导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组织。在此过程中,少数的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进行参与活动,而是进行游戏。我想在这个方面应该予以加强管理,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记录,为使学生在活动亲身经历和探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个别上课不听课不遵守课堂纪律,需要对于这些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进行个别的谈话,使学生认识到错误。
5《各种各样的矿物》教学反思: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岩石、矿物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在海边、山上,河边到处可见到岩石的踪迹。各种各样的岩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当学生把岩石放在水里观察之前,应引导学生看一看岩石的颜色花纹是什么样子的,把岩石放在水里后,看一看颜色花纹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发现?应使学生明确水槽在这使用的用意是什么,不仅是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轻重,而且水可以使岩石颜色加深花纹更清晰。在学生闻岩石气味时,教师应多问一句“除了敲打岩石后能闻到气味外,还有其它方法也能闻到气味吗?”用两块石头摩擦试一试。
学生交流观察记录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6《地表的变化》教学反思:在教学《地表的变化》这一课时,我通过课件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讨论和整理,体验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整个课堂比较活跃。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了解了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明白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几种力量。学生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堂课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在探究地表变化的因素时,先引导学生猜测,地表的变化可能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关,然后就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地表。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一部分分两步进行效果会好一些:一是验证自然因素是否影响地表;二是验证人类活动是否影响地表。这样目标集中,教师容易调控,学生也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通过学生的交流,我还发现: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究的目标:通过资料交流,看看自然因素是否对地表有影响?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交流、展示,或老师补充图片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人为因素也在改变地表,而且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探究、合作更有效。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启发、讨论、甚至争论,思维得到碰撞、思维的火花得于闪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如果流于形式,就没有多大意义。因此,我们应重视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协同配合好,这样才能使活动变得有价值。比如在这节课中,由于有几个小组的小组长没有很好地安排,小组成员间没有很好分工合作,没有及时记录,因此在交流时语言和思维比较局限。另外,个别小组还表现出组长或个别学生一个人唱“独脚戏”,其他同学当陪客或听众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中应选好组长,重视组内的分工、重视组内和组际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完善。另外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合作之花盛开在科学课堂的百花园中,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教师只有正确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性,才能弥补一个教师难以 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7《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认识表层,而不会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实验材料做发声实验后,他们发现:吹口哨、弹尺子、摩擦纸发声时都能观察到现象,但是击鼓、拍桌子、打音叉时只能听到声音。怎么回事呢?这时我就让小组讨论:①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②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证明发声时物体在振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他们发现后者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并再次做实验论证:在鼓面、桌面上放上泡沫小球,发声时就会看到小球在跳动;让发声时的音叉接触水面,就会看到水纹波动。这样,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真正建立“振动”的概念。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8《谁能传播声音》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实验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上完这节课后,反思如下:
一、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在我们的周围弥漫的是空气,就探究空气能传播声音好了,一般没有别的做法。
二、对于固体和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我觉得一定要多样化。如探究固体能传播声音,不能只探究了课桌能传播声音,课桌是木头做的,木头是固体,就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这样做太勉强。我们身边的固体很多,如木头、金属、玻璃、墙、棉线等都是固体,可以每个小组探究一种固体,这样,等试验完成后,各个小组来汇报,全班同学就收获了很多物体能传播声音,最后,归纳出:这一类属于固体,刚才,我们的实验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在探究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时,液体也要多样化,常见的牛奶、果汁、酱油都可以一试,不要只探究了水能传播声音,就说液体能传播声音,只验证单一的物体,说服力小了些。
这节课我的成功之处:用真空拔罐器代替抽气机效果很好,既克服了电动抽气机的笨重和价格昂贵,也没有普通抽气机的塑料管受大气压影响的坏处。真空拔罐器小巧轻便,便于携带,操作简单。不足之处:在探究棉线能够传播声音时,我找了两个同学用土电话对话。土电话是两个纸杯和棉线做成的。其中,一个同学说话,另一个同学听见了,这证明棉线能够传播声音。这样的做法不好,你到底有没有听见,大家不知道,没有说服力。有同事建议:用一根长长的棉线,说话的同学在教室的外面,听的同学在教室的里面,大家都没有听到外面同学的说话声,可是拉着棉线的同学听见了,为了让大家都感受一下棉线能传播声音,可以让在教室里的那个负责听得同学在他的纸杯处放喇叭,这样全班同学都听见了。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一个人的上课,总是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
9《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耳朵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它能听见声音,这是学生们了解的。可是人们怎样通过耳朵听声音,他们恐怕一时还说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首先从认识耳的构造人手,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是“耳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或耳的模型,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人耳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从学生推测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对鼓膜和耳廓的功能已有较正确的认识,耳朵的其他部位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到底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活动。
活动二“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无法用真实的物体进行实验时,可以采用相似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实验非常成功,学生们非常兴奋。
活动三“耳廓的作用”的研究时,学生研究得很投入,也发现了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变强。但是学生很难从这一现象推测耳廓的作用,不知原因出在哪里啊? 10《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像今天这节课有些学生准备了气球、矿泉水瓶、石头„„等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学生们身边比较容易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这些物品都可以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另外我关注学生,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特别是学生在研究固体、液体、气体会不会发出声音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使用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实验,都想方设法地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投入,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很激烈。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和感悟到:固体、液体、气体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也让学生掌握了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界奥秘的本领。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都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对比有声的世界和无声的世界,让他们说说,对待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的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说,使学生们明白了他们是幸福的,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更是希望他们对待那些残疾朋友们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科学课,大多以探究活动为主,学生只有亲历了探究的过程,才能真正领悟、感受到所学的科学知识。基于这一点,在分辨声音的变化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个小游戏,以这些小游戏来感知声音在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变化。通过这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学生们获得了对声音知识更深的了解。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11《噪音的危害及预防》教学反思:噪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噪声,如:大声地讲话、发出尖叫声、音乐活动中杂乱的敲击声等,而且劝阻效果甚微。在我们的生活中,噪声也无处不在,教育学生区分乐音和噪声迫在眉睫。根据《纲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本班学生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使这样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化为具体形象的游戏。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区别感受乐音和噪声,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围绕这个重点,启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如用耳朵听、用动作表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还让学生从自己发现中来理解噪声的危害,并共同来参与环保活动,使环境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田。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认识、区分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认识安静图标及其用途三个环节展开。让学生感知噪音,在感知中了解噪音的危害,只有让学生自己深切体会过,他们才能说出自己切身的感受。有次在联系生活和学习,噪音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扰,自然我们就会联想到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阻止它的发生。减少噪音的方法有很多,这次活动主要介绍了其中一种减少噪音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比如在PPT课件中,我涉及到了一下几个情景,如教室里小朋友在看书,医院里病人在休息,夜晚人们已经熟睡这三个情景,这些地方需不需要安静标志,为什么需要它,学生们都能回答出来。以此可以教育学生,小朋友看书的时候,我们需要静悄悄的,这样我们才能安静地看书,要是吵吵闹闹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下次我们自己去医院看病或者是去看病人的时候,也要静悄悄的,不然会影响病人休息的;晚上的时候,大家都要睡觉的,所以我们不能大声讲话,不然会打扰他人休息的„ „学生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判断,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安静标志,并知道为什么那里需要安静标志。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知道了噪音会给我们带来危害,人们还会因为噪音影响到身心健康,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困惑。可是我还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学生们知道这些知识之后,大多学生的行为还不是完全受意识的控制。比如说,在上课的时候,学生能说出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不要讲话,不然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的,也知道上课的时候讲话是不对的,可是想归想,他们还是会不自觉的跟边上的小朋友讲话。因此,我认为单单只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环保行为的培养。我们老师必须要重视其他环节,关注其他环节中出现的事,然后进行随机教育。让学生学到环保的环保行为得到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经验,从而体现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真正含义。
12《秋季星空》教学反思:本课与“春季星空”、“夏季星空”、“冬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察、研究星空的系列内容。从本课开始,将指导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四季星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观察星空的主要代表星座,发现星空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年级上册教材中,只安排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两课,这节课时观察星空的起始课,所以这节课对星空的教学尤为重要,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自己先根据教材、网上的资料,甚至拜其他教师为师,对于星座的数量、名字、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关于星座的传说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真正的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了。
因为本课是学生进行四季星空探究的起始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就为开展中长期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我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边玩、边做、边实践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将三维目标有机的溶合于活动当中,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制作了观察工具,又为中长期探究活动做好了技能与工具准备。后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指导,增强学生活动中的科学意识,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
13《冬季星空》教学反思:在冬季星空的教学过程中,我既有许多的收获又许多的经验。我想有下面几点需要我进行注意:1.学生都非常饶有兴趣的学习了和探究冬季星空的各个星座,并且听的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关于星空的神话故事。学生们都听的紧紧有味。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应该多准备一些,这样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2.在课堂上教学中学生都有较好的纪律性。然而在实验室的教学中,学生的纪律就不好。我想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位置安排还是不大合理。在当时安排学生的位置,都是临时安排的,没有进行仔细琢磨和思考。因此学生分组及动作安排上需要仔细进行重新安排。
2)学生的小组的分配还是按照学生的学生便于交流进行的。因此学生的管理,我需要多下一些功夫。3)在教学的设计的细节上多下一些功夫。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能够不至于有出小差的计划而且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4)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一定要像导演那样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而不是像喜剧演员那样去表演。但是老师注意其作用和导演的不同就是积极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思考,表述,总结分析等。
14《木材》教学反思:五年级的科学的《木材》这一节的教学中,我认为还需要进行简化。
1.教学活动设计上不要过于复杂。比如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学生的合作的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我想需要老师进行分组。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在组织会更好。
2.教学材料缺乏。木材这一节需要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以备进行实验研究。然而实验材料学生准备的十分不充分,而器材室又没有相应的器材。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就没有保证了。
3.课堂管理还是需要加强。在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应该感兴趣,但是还是有学生不听。这就需要我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需要分别找个别地同学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声。是他们听不懂,还是他们不愿意去听,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我想只是在课堂进行批评甚至是罚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4.让学生知道你是重视他们的。学生都一颗纯洁的心,我需要赢得学生的心。这样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思,使学生理解你的想法,更让学生知道和感受到你是喜欢他的,对他充满信心。
5.想尽办法积极的准备实验材料。
15《纸》教学反思:《纸》是第四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这一课中为后面内容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纺织材料、金属、塑料的引领课。而且纸这种材料,学生常见常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结构设计上,我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用资料介绍推动研究欲望的高涨
二产生实验探究的行为以切实的研究实验满足学生认识纸性质的要求,最后结合生活和造纸生产教育学生节约用纸,呈现出调动探究愿望、满足探究愿望、实施教育的推进型教育特点。
在调动探究愿望阶段,我首先从四大发明入手,让学生意识到纸从古到今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纸的发展历史,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多认识一些纸,了解纸的用途,并给他们参观不常见的一些纸标本,让学生体会到纸的丰富类型和多种用途,从而开始产生认识纸,研究纸的兴趣。接着我想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引领学生去研究各种纸的不同特点及性质,让学生对纸的兴趣推进为探究的愿望,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了造纸过程的图文。
课堂中,我选取了四个探究活动来研究纸:
1、在实验纸的牢固程度中,纸条的相互钩拉活动时为了清晰表现纵向、横向报纸的结实程度差异;
2、观察纸的毛边活动时为了让学生清晰观察纸的纤维差异。
3、透明度实验是为了表现纸纤维空间的空隙大小,展现纸的透光性能。
4、用水滴探查纸的吸水性是为了展现纸纤维的疏密程度。
最后以图文形式让学生知道纸的主要原料时木材,所以我在此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纸的用量来使他们懂得浪费纸的现象时普遍存在的,说明我们提倡节约用纸的目的时为了保护木材资源,从纸的角度来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学生节约纸张。
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我一定会本这严谨治学的态度继续努力,多听课,多向老教师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向教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要多看一些关于业务方面的书来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16《陶瓷》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有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应选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本课设计了“china与中国”的谈话内容(如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学习完全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可以使他们更放松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下充分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演绎脚本,而是师生互动的,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决不能一味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需求,让探究不留痕迹,返璞归真。本课有关猜测的环节,我做了精心安排,把简单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剔除出来,不再重复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真实,同时也使探究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更具亲和力。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框架式,在确定了诸多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之中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教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细节 成功在于细节。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方案更加完善了,而学生建议实际上都是琐碎的细节。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一处提到细节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对此的重视,探究本身就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事情,只有细节问题掌握好了,才能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本课在执教中,力求完善每一处细节问题的同时通过学生提建议,教师“典型暗示”等方法有成功的避免了细节问题的琐碎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金属》教学反思: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金属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在我第一个班级讲这节课的时候,我选用了一些图片,包括了前面学过的木头、陶瓷材料的物体和
金属材料物体,希望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与前面所学相联系,并知道金属制品在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不过大家兴致好象并不太高。第二次,我采用逛商场的情景导入的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更加密切联系起来,效果有所改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特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借鉴前面掌握的一些研究方法来研究金属,并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其他的研究办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金属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金属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金属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金属,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课堂上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汇报实验结果时,有的同学说得似乎不合实际或不着边际,我怕影响其他同学思路,没有给他们太多陈述时间,就断然否定,后来想想他们有的还是有点道理,有进步意义,我没有及时抓住这些课堂闪光点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这也反映了我对课堂评价的驾驭能力不够好。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18《玻璃与塑料》课后反思: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准备,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科学课需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对此,课前导入环节很重要。为顺利完成本科课教学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玻璃、塑料及制品,并把它们工整地分成两类,还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套工具,如打火机、锤子、镊子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同学们兴奋地看着,小心地玩弄着,接下来让他们把物品分成两类,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二、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价值,深化概念理解的广泛性。在实验中,学生只要动手做,就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应仔细观察其动机,揣摩其心理,然后适机点拨、启发。在活动中,有的同学把塑料片放入玻璃杯中,然后用火在杯底加热,发现塑料变形、萎缩,产生了刺鼻的气味,而杯子却安然无恙。这样的操作是事先没有料到的,因而本想阻止,但看到学生如此投入,便没有做声,等后来看到现象,我恍然大悟:这不正好说明塑料受热易变形,玻璃不易燃烧吗?由此,我感触很深,我们没想到的,学生做出来了,不一定是错误的;我们做不到的,学生不一定想不到,千万不能低估了孩子。19《材料的分类》教学反思:《材料的分类》是五年级教材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学生探究材料,将观察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以及教师里的设施,分别辨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材料,因此要了解那些物质材料。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主要分为5种:木头、金属、纸、塑料、纤维等。
在教学中,我先把“材料”写在黑板上的时候,让学生能说一说什么东西称的上材料,出好多材料的名称如“塑料”、“纸”、“橡胶”、“金属”。。。当学生说出“水泥”时,学生很多有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这个时候,我再将材料的含义和学生说清楚,原来这也是材料。接下来让学生观察自己身上的物品,说一说这些物品可能使用的材料,例如校服、拉链、钥匙、扣子、发夹,但是并不是有确定的答案,因为例如扣子有是金属的有的是塑料的。在查找材料的活动中,学生发现身边的物品并不是都是一个材料组成,而是由几种材料共同组成,让学生体会身边世界的复杂性。例如门包含的材料就有玻璃、木头、金属这三种材料。这个时候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采用这三种材料,不同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学生踊跃回答,之所有要采用不同的材料主要是根据各种材料的主要特质和用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其正确的材料的特性的认识。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如燃料和化学原料、工业化学品、食物和药物,一般都不算是材料。但是这个定义并不那么严格,如炸药、固体火箭推进剂,一般称之为“含能材料”,因为它属于火炮或火箭的组成部分。因此随着科学的进步,材料的含义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通过本堂课,学生了解了材料的概念,明白为什么一个物品通常都需要几种材料共同构成,在讲解过程中,我利用教室和学生可见易见的材料来讲解,可以更贴切,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没有重点让学生理解材料的概念,在往后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
20《蒸发》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这几方面在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师把本节课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1)把课本上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改为蘸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2)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很好的控制了对比实验的水量。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课前要准备实验器材,搜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本节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做得恰到好处,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21《沸腾》教学反思:今天我在五年级上《沸腾》一课。实验没有做完。这是个一个非常大的遗憾。我想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较好的地方在能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烧开水的时候,沸腾的水怎样顶动壶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题。这一点上学生表现的不错。但是我想最大的问题还是学生的教学管理。这是我在上五年级的课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一节效果的良好的课,必须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听而且去操作。而在五年级的课上,总是有些学生上课不听,总是在说话。这些学生的违纪的行为严重的影响同学们的上课,及老师的上课情绪。比如在上课过程中,个别学生在说话,还有个别学生传纸条,还有个别学生在玩水龙头。因此我想在教学管理必须仍要多下一些功夫。在课下我找了个别的同学进行了谈话,并且我给其班主任进行沟通。我想在这样不断的教育中,学生会表现好。对于学生的工作,不能够间断,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跟进,以纠正学生的学习坏习惯。有时候,我会感到失落,挫败感,但是这是工作,我还必须去面对。这是我要做的而且是必须去做的。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虽然这是人治,但是这也是为以后的法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有就是实验没有做完,我想就是我们做准备实验。准备实验能够给老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参考。
这个方面我在以后的工作需要再加强一些。
22《凝结》教学反思:本课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翻开教材,只有两页,去掉四幅插图,只有十句话,其中三句是问题——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对着小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语言——瓷盘加热后盖在杯子上试一试、现在我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啦!原来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算是本课要掌握的科学知识。看起来简单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并且有所收获呢?
对着两页教材,我反复地看,仔细地读,用心分析每一个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每一句提示语的指向——这句提示语要告诉我们什么?每一句话的用意——为什么要这么说?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教学用书,再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比如:对于云、雾、露、霜、雨、雪等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不是都属于凝结呢?按照我们的习惯,都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了液态或固态,一般都认为是凝结。科学概念是这样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只说变成液态的水叫凝结,并没有说变成固态的冰叫做凝结,这种习惯说法肯定不准确,不准确的知识就不能教给学生。于是,查阅相关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华不叫凝结。因此,在进行“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这一环节时,只出示了云、雾、露、雨四幅图片,没有出现霜、雪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原来什么课都不简单。
23《水的三态变化》教学反思: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主要是在前面学习水——水蒸气之间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是探究水变成冰和冰变成水蒸气。
水变成冰在我们北方的冬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不用费太大的周折。但冰能否直接变成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是不常见的。教材是以冬天湿衣服也能冻干为例进行探究活动,在备课我反复思考这个活动,总觉得衣服冻干这个生活现象离我们的学生有点儿远,城里的学生哪有机会观察到湿衣服冻干的情景。我努力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生活环境,这让我想到了夏天学生们都要吃的雪糕。雪糕从冰箱里拿出来会明显的冒“白气”,这就是雪糕遇热直接气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小水珠,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相信这个现象学生都应该注意到。虽然“白气”不是水蒸气,但在前面学习凝结时探究过“白气”的成因,所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这个现象更加形象直观。
在授课时,当问到“冰能直接变成水蒸气吗”?不出所料的,学生们都说不可能。我便引起雪糕的例子,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样子,听着他们的窃窃私语“是啊,雪糕刚拿出来是冒气啊”、“对,真是这样的”。我知道他们理解了,相信了。这时再举出教材上的例子,学生就能想通了,即使没见过衣服冻干,他们有的想到了在奶奶家拖把结冰后没见化冻却也干了的情况。这样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将这一难点解决了,还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抽象的科学现象转变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揭开科学的奥秘,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成为有用的科学。这样的科学课才能真正的被学生喜欢。
24《小水滴的旅行是《水循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是本单元的小结和综述,学生对前面的内容的掌握很重要。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
1、回忆并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2、了解水的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但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本次课上下来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整堂课都是我在说,学生很茫然的望着我,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没有准备与水的三态相关的影像资料,或者相关图片也没有,学生对于雾、霜、露等没有直观的认识,只有他们平时课外书籍的一点积累。另外,我过高的估计了三年级的学生,在讲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时,还讲了一些凝固、凝华等物理上的专用名词,学生更加茫然,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来后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课,觉得首先是课前准备太不充分,没有认真专研教师用书,再一个,可能与前面课时的重难点学生没吃透也有关系,在上“水结冰了”“冰融化了”等课时,可能学生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玩上,没理解到实验本身的意义,看来以后实验课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于这样总结性的、没有实验的课本来学生的兴趣就不大,所以如何将课上好,更考验一个老师的基本功,经过文老师的指点,我想,如果在课的开始,我能通过引导和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来帮助他们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分别有哪些。为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研究基础,对于更深层次的东西,如“凝华”“凝固”则不应该在这里讲。关于“水的三态循环”可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使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更深地认知和理解后,再让他们解释P58页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8.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八
五年级二班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二班学生共有27人,男生12人,女生15人。多数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努力、主动,他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习新知识较快,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对学习数学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学习不主动,数学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都不强,加之对学习马马乎乎的态度,平时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老师留的作业不认真完成,这些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成绩不尽人意,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对称、平移和旋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多边形的面积;统计。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 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
三、教学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小数乘除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关键是理解意义、掌握方法。重点要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根据积德变化规律来确定的。
(2)重视基础,要求适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要求“比较熟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达到“正确‘。同时对口算的训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规律,合理计算。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题中的数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4)验算检查,养成习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可以进行相互验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要进行“步步为营”或者“一步三回头”式的检查,重要的是使检查和验算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检查和验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塌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让学生终生受益。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教学时数及进度安排
小数乘法2周对称、平移、旋转
9.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反思
成功的地方有:
1、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在尝试探索环节,我先让学生用列举法初步感受2的倍数的特征,这时学生说的可能不准确,然后在百数表中圈出2的倍数,进一步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学生形成猜想: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接下来,让学生举大数验证,最后进行总结。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
2、课堂练习的设计有梯度
我设计了4个练习,第1题是基础练习,按要求填一填,把给出的数按要求分类,并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分类的。第2题是做游戏,老师说数,是2的倍数的用左手伸两个手指;是5的倍数的用右手伸5个手指。当我说1150时,学生出现分歧,找一名学生说明原因后,伸错的学生恍然大悟,115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应两个手都伸。此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效果较好。第3题和第4题,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学情掌握的不够
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写出10个2的倍数,写完后观察这些数,并交流一下发现了什么。我找了几名学生,都回答的是这些数是怎么得到的,及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有什么关系,而没有把观察的重点放到个位上。以至于这个环节耽误了不少时间。
2、对概念的解释不足
10.谁热得快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 篇十
李文刚
课前准备: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入 生成信息
师: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一样吗?(不一样)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最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幅图片,请同学们大屏幕。
(大屏幕展示:夏天与冬天人们穿浅色与深色衣服的情景图片。)师:你能看出这两张图片是在什么季节拍的吗?说说你的理由。生:左边这张图片是在夏天拍的,右边这张图片是在冬天拍的。我是从人们穿的衣服和周围的环境看出来的。
师:很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对照这两张图片,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你能告诉我冬季和夏季的衣服都有哪些不同吗?
生:夏天穿着短袖的衣服,冬天穿着长袖的衣服;夏天衣服很薄,冬天衣服很厚;夏天衣服颜色多为浅颜色,冬天衣服颜色多为深颜色。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穿短的薄的衣服凉快,适合夏天。穿长的厚的暖和,适合冬天。师:你有这样的亲身感受,是吗? 生:是的。
师:你刚才还提到了颜色,颜色也会有影响吗? 生:深颜色的吸收热量多,浅颜色的吸收热量少。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一个资料上看到的。
师:可是我看到在夏天的时候也有人穿深色的衣服,冬天也有穿浅色的衣服,颜色的深浅与物体吸热本领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得快”。(板书课题)
二、自主实验 探究研讨 1.针对问题,提出猜想。
师:你认为颜色深浅与物体吸热本领大小有没有关系? 生:我认为有关系,颜色深的物体厚,颜色浅的物体薄。生:我认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能力强,颜色浅的物体吸热能力弱。生:我认为关系不大。„„
2.设计实验方案
师:看来大家意见并不统一,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设计实验来证明。
师:怎样证明?设计什么样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师: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我们想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然后倒上水,放到太阳光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
师:你觉得他们的实验方案怎样?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倒水的量要一样多,并且是同温度的水。生:测量的时候要用两只温度计同时测量。生:两个易拉罐放置的角度要完全一样。
师:也就是说这两个易拉罐除了包的纸颜色不同外,其他条件要完全一样。是这样吗?
生:是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师:还有其他的实验方法吗?
生:我们组设计的方案是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把这两只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露在太阳光下,过一段时间,看看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生:我们小组的实验需要两块泡沫塑料,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分别贴上黑纸、白纸,并在槽内分别放一支温度计。然后将它们一起放在太阳下晒,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师:两只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有什么要求? 生:要一样。
„„
3.室外活动,验证猜想。
师:下面就按照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准备的实验材料在阳光下进行对比实验:
用手感觉黑白颜色的手套吸热本领的强弱; 用温度计测量黑白易拉罐内水的温度变化; 对比不同颜色的纸板吸热本领的强弱;
在一只手上涂上墨汁,另一只手不涂,对比两手的感觉; „„
4.表达与交流。(组织学生回到教室)师: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
生:得到验证了。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我们认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能力强,颜色浅的物体吸热能力弱。师:验证结果呢?
生:包着黑颜色纸的易拉罐吸热能力强,包着白色纸的易拉罐吸热能力弱。
师:其他小组呢?
生: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师:怎么错了?
生:我们认为物体颜色和吸热能力之间没有关系。但实验证明,深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强,浅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弱。师:你们通过什么实验证明的?
生:用两只黑白不同颜色的手套做的实验,黑色手套比白色手套热得快。
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猜想有时候是不正确的,需要实验验证。
师: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既然是猜想,那就有好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有的是正确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没有验证之前,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还有哪个小组做了不同的实验? „„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有关,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能的能力强,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能的能力弱。
(板书: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联系实际 深化认识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
生:我见过一些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板是黑色的,这样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能力会增强。
生:冬天在下过雪的路面上洒炉渣,这样雪会融化得快。„„
四、课后拓展作业
1、当堂达标测试。
【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青岛版-智慧广场重叠教学设计10-28
青岛版二上教学实录11-05
青岛版小学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09-05
青岛版科学 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8-06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利息08-09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