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精选12篇)
1.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一
浅谈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生物学知识,博大而精深,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尤其是生物学概念,很多问题都是直接利用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来解决问题的。所谓生物学概念,是指我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一些认识。新课程标准明显改变了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敢于质疑,自我建构,培养学生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需要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模式都要有所转变。生物概念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解障碍,也需要探其因,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形式多样的改进生物概念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谈几点看法,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运用资料分析的策略,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逻辑加工,生成新概念
概念的生成,指的是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如果这些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形成规律的揭示,那么就能领悟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二、运用对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它们要么在字面表述上、内涵上,要么在过程上有些相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没有正确的对其区别把握,往往容易混淆,例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能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通过列表对比
这种对比的方法多适用于归纳概念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对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
所
叶绿体
线粒体
条
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
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
物
淀粉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变化(实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四、运用探究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前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讲解,比较难以纠正,但如果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亲自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而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会更深刻,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生成。
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同学误以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的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的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实验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应,实现了概念的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五、构建概念图形,系统概念知识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能促使自己进行有意义学习,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有效地降低自己的解题错误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六、精选案例,创设新的情境,在新的情境中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应用能力
生物学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概念的运用是把已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特定场合。其运用的过程也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一般而言,概念的应用有两种途径:一是引证具体实例来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精选案例,创设新的情景,主要是指选择贴近生活的或是真实的、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考查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加强主人翁意识。
例如:在学习了生态系统这节课后,我要求学生到学校的生物园进行观察,分析生物园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并对改善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使用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平衡等概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测概念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
当然,还有公式化记忆等。不难发现我们教师对于生物基础概念的教学形式多样,经验也日趋丰富。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继而实现能力培养,从而提高生物素养,这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概念,能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选择适合的方式对生物概念进行有效教学。教师一方面不放松学习,借鉴他人教学先进理念,一方面在教学中感悟体验,注重自身积累,建立牢固的学科网络知识体系,教师与学生就是处理好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阐述概念,学生才能很好地比较和区别不同的概念,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灵活运用。
2.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二
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例解释概念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以复述的形式对课本中的概念进行反复的讲解, 但学生常常会对教师的讲解失去兴趣, 因为教师的讲解与课本中呈现的概念没有什么两样。为了克服这种不良习惯造成的影响, 我们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概念讲解。比如, 在讲授“遗传”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用“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阐述遗传的概念。另外, 还要尽可能地使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去阐述概念, 如在讲授“杂交育种”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引入具体的生产事例去解释这部分概念。这种形象的概念解释方法,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形象化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化生物概念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 这些概念通常很难被学生理解, 一味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不仅教师会感到无从下手, 学生也会感到所学知识枯燥无味, 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对待这些问题时, 我们可以试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因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直观地将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和问题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原本枯燥难解的概念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例如, 在讲授《基因的表达》一课时, 转录和翻译的概念比较抽象, 且属于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这些概念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有效的认知。如果我们利用电脑制作一段相关的动画, 或者直接在网上下载转录与翻译的动态短片, 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展现这一过程, 学生便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短片和听教师的讲解, 对这两个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由此可见, 利用多媒体以动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概念, 不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容易, 而且记忆也更加深刻。
三、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辨清概念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相似度极高的概念, 在对这些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概念混淆不清的现象, 而这些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对待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 我们还要及时地进行总结, 在总结的过程中, 我们要对容易产生混淆的步伐进行重点的解释, 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另外, 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式, 对相似的概念进行分析,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进行对比记忆。例如, 在学习“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概念”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去解决学生对概念的混淆问题。种群密度指的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 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 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个是个体数、一个是物种数目的多少;一个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 另一个则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通过对比, 对知识点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突破, 学生就会对概念与概念之间容易出现的混淆形成清晰的认知, 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
四、有效利用概念图, 强化概念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概念图就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 以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脉络形成的概念网。概念图具有总结性强、简单明了的特点, 我们在章节知识的总结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但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概念图往往由教师制作完成后直接展示给学生, 学生对概念图的制作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学生构建概念图,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掌握,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比如, 现在使用的新教材, 在每一个章节后都添加了章节知识梳理的概念图练习题。这是新旧教材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 这种练习题以概念图的形式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总结, 更加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关联性, 为学生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提供了便利条件。当然, 有些时候我们也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课本教程的设计进行教学。尤其在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时, 我们也要对某一个较大的概念进行概念图的建构, 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便利。
总之,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存在的理由。如何更好地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找到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作为初中生物教师, 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找到概念教学的最佳途径, 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建清.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 (1) .
[2]任瑞梅.浅议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3 (6) .
[3]何广海.试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教研版, 2013 (1) .
[4]陈勤.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螺旋式上升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 2012 (70) .
[5]吴予尘.初中生命科学概念教学刍议[J].科学教育, 2010 (1) .
3.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三
关键词:生物学 概念教学 概念图 过程 方法 价值
在讨论某一门学科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注重其根本内容,脱离了概念的任何内容都是泛泛而谈。这一点在生物学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对于生物学而言,一个具体的生物学概念在生物学理论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概念起着先导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开拓出一片全新的世界。生物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生物学概念的不断建立,而在基础学科知识得到广泛应用的21世纪,作为生物学学科的精华部分,概念早已经成为了生物学学科快速前进的有力推动。
时至今日,学生的学习应当不再仅仅是靠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而获得知识,在现代化的建构主义理论看来,学生想要学习知识必须根据自己获得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首先,学生应当在一个更为适合的环境中开展其学习任务,一个缺乏意义的学习环境带来的只能是负面作用。其次,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取决于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基础好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习新知识时候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接受程度更为透彻,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缘故。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一的“讲课”性质的角色。生物学的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应当要努力尝试做到生动活泼,贴合实际,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而言,使用概念图能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优势主要体现如下:首先,通过概念图进行学习往往更有意义。其次,在学习中使用概念图实际上为学生自身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能起到头脑风暴的作用。当学生尝试建立起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并力争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脑海中对学科的各个概念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再次,概念图相对文字提纲而言更为直观,便于开展合作交流。最后,构筑一张概念图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概念图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认识世界的工具。
概念图的制作实际上是适合学生自我发挥的,大体上并没有某一特别的规定。总体来说,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图出炉前需要经历以下基本步骤:首先,要从概念图最基本的内容出发,为学习者讲授其基本意义。其次,在想要制作概念图的这一学科中寻找知识体系相对最为完整的领域。接下来的步骤包括有:对概念的优先次序进行排序、草拟各个方向的分支和连接和对不同关系的连接完善标注等。实际上,在概念图制作结束之后,往往也是能够被不断修缮的。一个完整的概念图就能够很好地在生物学教学中被运用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教材文字的局限性。对于生物学学科的概念图而言,一份完整的概念图具体的运用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由于所教授的学生对概念图缺乏基本的认识,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培训。培训的手段主要以板书讲授为主。制作概念图一般遵循以下的一些基本次序:1.寻找已经较好掌握的生物学学科知识领域。想要构筑一个相对完善的概念图,对有关知识的细致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熟悉某一章节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如果在构建概念图前缺乏相应的熟识,则容易陷入知识层次不够明了、概念图不够直观的境地。2.确定各个概念的相对应层次。以生物学学科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为例:细胞的概念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学生需要以细胞为中心,拓展扩充其他与之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在寻找到这些概念之后,可以对这些概念按照某一标准进行次序上的排列。3.草拟概念图的层次结构,确定不同的分支。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纸片上写上各个名词之后进行拼凑,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4.在不同概念之间建立某种连接,并备注是何种关系。这样制作出的概念图尽管有些粗糙,但实际上已经可以较为清楚地表达出生物学学科中各个概念的分布情况了。(如图例1)5.对较为粗糙的概念图进行完善。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班级为单位,通过进一步思考并讨论出的结果对概念图进行合理的补充。(如图例2)
概念图的构筑对于学生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在构筑概念图的过程前后,学生对于知识层次的掌握程度更为牢固,能够很好地把在初次学习中遗落的知识点有方向性地联系起来。通过构筑概念图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于学习其他学科也是有助力的。在合作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以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训练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在针对某一学科的概念进行整理时,应当特别注意新掌握的知识与旧有内容之间的联系。借助概念图的清晰的层次结构,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整体性有更好的把握和延伸,建立一个扎实掌握的生物学学科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2003(10).
[4]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四
内容摘要: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的培养,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将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设计合理问题串增强学习兴趣、在实验探究中巩固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串教学 学习效率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生物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生物教学效果,而且学生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生物课堂,新课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刚上课时,学生情绪还不稳定,而新颖的导入可以迅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所以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以问题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如在“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如果一个婴儿口渴了,我把他放在水里,是不是就不口渴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故事、谚语、视频等趣味较强的知识创设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中讲述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发现问题,唤起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中引用“一山不容二虎”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可见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谚语等犹如厨师的“佐料”,不仅能给生物课堂增添一番风味,还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
生从传统的“你不愿意来学,我来强制你学”转变为现在的“你不愿意来学,我来吸引你学”。在奇妙的情景中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将知识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学本是源于生活,自然也要回归生活【1】。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与生活的统一。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生动、有趣、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思想解释身边的现象。比如在学习“细胞中无机化合物”一节中关于水的存在形式及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何夏季那么高的温度森林保护中没有提到防火,反而在冬季气温低时要注意防火?通过对自由水和结合水知识的学生还提出做家具的木材要干透后再利用,否则自由水含量高容易变形。在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后,笔者让学生试着解释:人在剧烈运动后腿部或者身体某一部位的肌肉会有酸痛的感觉?但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又消失了?把课本中的知识与真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不但轻松、有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问题串教学法,增强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促进学生不断达成目标,这就是所谓的“问题串”教学【2】。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是我们每位生物教师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不断获取的。例如,“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科学家为何要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何要选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而不用15N、18O、14C等元素标记?用什么办法才能得到含有标记的T2噬菌体?怎么知道噬菌体注入细菌内部的物质是DNA而没有蛋白质呢?根据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认为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小组讨论,同时结合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和动画,不仅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还能自觉地融入到问
题讨论中,他们畅所欲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问题的探究,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四、走进实验室,巩固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不再是教师“口若悬河”地讲授,取而代之的是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或小组的实验课题进行探究。比如在学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节内容时,学生探究的问题有“如何证明酶的本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探究淀粉酶活性时用什么试剂检测”、“ 如何量化研究酶比无机催化剂效率高”等,学生研究的问题五花八门,包含了有关酶的多方面知识,有的与教材中实验基本一致,而有的已远远的超出了教材实验的要求。所谓口说百遍不如身教一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不但能增加学习兴趣、还能提高生物学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兴趣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开发潜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生物学学科素养,提高生物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5.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五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活动能力,即个体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与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及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应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敏锐性、突发性等特点,还应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的统一,也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于西方国家流行多年的“头脑风暴法”我们暂缓作出判断和评价,而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创造性思维的上述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运用挂图、投影、录像及CAI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相近、相关及相反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对应激性与适应性的比较,对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作用的比较,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对呆小症与侏儒症的症状及成因的比较,对几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对保护色与警戒色、拟态的比较等等。要培养学生进行归纳、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一题多解、集思广益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个人具有的创造力能否得以实现,很大程序上依赖于其是否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和释放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学习探究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爱好,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能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有助于激发创造性。
例如在进行“性别决定”的教学时,先给学生提供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会积极探索生男生女的奥秘。在学习了教材中关于性别决定与性染色体有关的知识后,再回顾女儿村的情况,请学生分析原因,学生考虑到了可能含Y染色体的精子失去了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含Y染色体的精子丧失了机会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最后教师解释:该女儿村的产生是因为该村附近有个废锌矿,男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锌、镉离子的水,影响了含Y染色体精子的运动能力。 2、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要有宽容精神,鼓励学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想象和论证。另外,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测验,要尽量避免评价性,应以诊断性为主。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第斯多惠曾经指出:“就学生学习课业、掌握知识而言,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代替他学习,他必须自己获得一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要有对科学的怀疑精神,赞扬学生的首创性。例如在进行“植物生长素的运输”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既有横向运输,又有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指的是生长素从植物的形态上端向形态下端运输的方式。此时,可鼓励学生怀疑:教师讲的一定对吗?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错误尝试,最终得到了正确的实验方案。
三、创造性环境的创设
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思想,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创造气氛。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注重引导学生举例,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和主动探索。
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教师在实验课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及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为什么要采用0.3g/ml?用0.1g/ml、0.2g/ml、0.4g/ml或0.5g/ml,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能否用其他物质代替蔗糖进行这一实验?如果用0.7g/ml的尿素溶液、0.1g/ml的硝酸钾溶液、0.5g/ml的酒精溶液进行此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实验课时,给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并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
6.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六
——《生态系统概述》概念教学的尝试 陈 红(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陈 良(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摘 要 本文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了初步总结,认为利用生物学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现象进行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通过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问题强化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思维和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初中生物学概念从性质上看多为具体概念。具体概念的教学,需要通过具体生物学事实现象,利用正反实例和学生的经历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概念内涵)和范围、条件(概念外延)进行归纳概括,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正确概念。现以《生态系统概述》一课的概念教学为例,谈谈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生态系统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概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概念和生态系统组成两个知识点。在本节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对后继内容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在前面各册相关章节学习中,对生态系统概念有所了解,但是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系统概念,更不能运用生态系统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的生态系统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生态系统实例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
传统的概念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概念,学生背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由抽象到抽象,由理论到理论,严重违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很难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不能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反而会丧失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手段,如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实验等呈现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图片、影像视频资料,利用学生相关经历经验引起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能为概念教学形成扎实的感性基础,这才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概念教学。为此,对《生态系统概述》有关概念的教学,除了在课前安排学生观察所在社区或家乡的环境外,我们还对课初如何有效引起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师:(提出问题)
1、你去过什么地方?那里的生态环境怎么样?
2、家乡的生态环境如何?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生1:去过青城山,那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植物很多,蝴蝶在花丛中起舞,空气清新湿润,阳光明媚。
生2:去过峨眉山,那里的生态环境也非常好,那里有珍惜植物珙桐,有猴群,还有各种鸟类,溪水潺潺,气候宜人。
生3:我的家乡在龙泉山里,生态环境很好,有森林,有果园,还有各种蝴蝶和鸟类。
生4:我家乡的生态环境也很好,有稻田,有河流,土质肥沃,阳光灿烂。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准备的生态瓶、生态鱼缸。这些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也是今天要进一步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师:(板书课题)生态系统的概述
这样的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师:(利用投影展示)教学目标如下。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作用,归纳、概括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作用、相互关系,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2、在观察分析典型生态系统过程中,提升观察、思维、自学能力。
3、在观察分析典型生态系统过程中,强化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生:(阅读、思考)明确目标。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引起教学的策略,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又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关注如何以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知识。认为个人的世界是个体自己头脑创建的,强调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利用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引起概念教学的策略与建构主义观点是一致的。
(二)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事实的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
正确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学习者对相关事实现象的认真观察、比较和概括。这是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必然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习者的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提出来,才能形成正确概念。为了保证生态系统概念的有效形成,我们进行了下列教学设计。
师:下面请大家看书,以凯巴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思考和讨论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
2、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
生:(认真看书,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交流,小组代表资料投影交流,小组代表相互评价、补充、争论,列举正反实例进行辨析和说明。
生1:生态系统都是由非生物和生物组成的,如阳光、水;植物、牛、羊、细菌等。
生2:非生物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3: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它们分别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4: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同化(营养)方式和内容不同。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只能以生产者、消费者尸体为食。
生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生物与非生物共同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一定自然区域、不同的环境则是生态系统概念的范围和条件。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和概括过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概念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就逐渐明确了。由此可见,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具体事实现象,就可以通过比较、辨别、归纳、概括,形成正确概念,教师只要恰当点拨引导即可。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建构的过程。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多元的、程度不同的、有差异的。每个人既是意义建构的独立主体,又是多种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强调
学习者学习的社会合作性。所以,利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是保证概念教学的重要策略,也与建构主义观点完全一致。
(三)及时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生态系统问题,强化概念教学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概念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所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使概念内化到相关概念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过手。为此,在生态系统概念教学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如海洋、草原、桃园或梨园、池塘、稻田、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等。
生:(观察、思考)利用生态系统概念知识观察、分析、辨别各种实例,积极回答问题。
生1:海洋是生态系统,它由海洋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如海水、水温、海藻、各种海鱼、鲸、细菌等。
生2:草原是生态系统,它由草原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3:桃园或梨园是生态系统,它由桃园或梨园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4:池塘是生态系统,它由池塘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的(略)。
生5:稻田也是生态系统,它也是由稻田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的(略)。
生6: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就不是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或某种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通过这样及时的应用,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等概念知识的认识就深刻了,对建立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就理解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包括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基本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协作和对话是师生、生生合作建构的外显过程;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建构世界意义的内隐过程。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物学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现象认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才能保证概念的正常形成,学生及时应用所学概念知识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7.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七
从当前教学研究的观点看,学习可看作是一种概念建立(转变)的过程,生物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概念对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注意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生物教学也可以被看作成“概念建立教学”。
二、建构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教学具有四个基本的要素: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具体过程如下:
(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教师必须重视教材有效利用,在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现代社会中,学生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要注意前概念对学生认识的影响,掌握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准确地确立难点,设计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
(二)情境教学使概念形象化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如果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认真备课,巧妙设疑、创设情境,才能在课前和课初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如《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教学,就可以巧妙地运用角色扮演法,提出植物体为什么是一个整体?然后分别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让六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从结构和功能方面分析说明植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其他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索正确答案。
实践证明,这样教学的效果确实不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还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对于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三)发展学生思维,进行问题的设计
1. 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就要精心设问,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这对教师要求较高。
因为教学必须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提问的时机、方式、方法等都要灵活有效。
2. 提问应该是在学生似懂非懂、急于要懂时提问最好。
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探索与分析,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脊髓与脊神经》的教学,有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手被针刺后,是先感到疼痛,还是先缩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先感到疼痛。在教师解释是先缩手,后疼痛时,有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并有很多理由。如“不感到疼痛,缩手干什么?”于是讨论的氛围非常浓烈。接着教师又提出了下列问题,“疼痛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缩手又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呢?”这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讨论和分析,最终从神经冲动所经过的路程、时间以及反射弧的结构等方面得出了正确答案。
3. 对重难点的教学,也可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的教学,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一个重难点,教师可这样设问:前面所学的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腌的咸菜为什么会萎蔫?泡在清水中的萝卜为什么会变硬?水为什么有时进入细胞,有时又从细胞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样层层提问、讨论、交流活动,使本课的重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使学生愉快地学到了生物学概念,有效地使学生的前概念得以纠正,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过程中形成更为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三、概念建构的意义所在
(一)使教学过程目标明确,主题鲜明
生物教学中教师备课时把握好生物概念,就很容易确定教学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才不会偏离主题,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才能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同时,把握住概念的建构,在课堂中才能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参与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获得新知,建构科学概念。
(二)课堂优化、学生乐学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这就是“优化”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围绕生物学概念,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成功和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效果显著
如《鸟类的繁殖行为复杂》一课,里面涉及其繁殖行为的六个阶段以及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同时还要穿插这些行为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点等等,内容多而杂,把握不好中心概念很容易把内容讲散,凸显不出重点。因此,在进行本节内容教学时,就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概念建构的思想,使教学始终围绕鸟类繁殖行为,以及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的特点这一主题概念展开教学,让学生始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阅读、分析、讨论、交流,才能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所学知识,抓住重点,切实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杜世久.演示巧效果好——初中生物教学例谈[J].安徽教育,1999(Z1).
[2]李善雷.概念教学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4).
8.浅谈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篇八
關键词:概念 概念教学 初中生物 染色体 多媒体
生物概念的理解是生物学习的核心,在生物课堂中,我们基本都是围绕着生物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进行教学的,因为生物概念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钥匙,只有有了钥匙,学生才可以走进生物学的大门,了解生物学的知识,从而对生物学产生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开展生物概念教学,我对最近几年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概述如下,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例解释概念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以复述的形式对课本中的概念进行反复的讲解,但学生常常会对教师的讲解失去兴趣,因为教师的讲解与课本中呈现的概念没有什么两样。为了克服这种不良习惯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概念讲解。比如,在讲授“遗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阐述遗传的概念。另外,还要尽可能地使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去阐述概念,如在讲授“杂交育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具体的生产事例去解释这部分概念。这种形象的概念解释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具体形象化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化生物概念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这些概念通常很难被学生理解,一味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教师会感到无从下手,学生也会感到所学知识枯燥无味,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对待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试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因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地将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和问题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原本枯燥难解的概念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一课时,转录和翻译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属于分子生物学的概念,这些概念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有效的认知。如果我们利用电脑制作一段相关的动画,或者直接在网上下载转录与翻译的动态短片,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展现这一过程,学生便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短片和听教师的讲解,对这两个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以动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概念,不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容易,而且记忆也更加深刻。
三、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辨清概念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相似度极高的概念,在对这些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概念混淆不清的现象,而这些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对待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还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容易产生混淆的步伐进行重点的解释,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另外,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对相似的概念进行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对比记忆。例如,在学习“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去解决学生对概念的混淆问题。种群密度指的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个是个体数、一个是物种数目的多少;一个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另一个则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对知识点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学生就会对概念与概念之间容易出现的混淆形成清晰的认知,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
四、有效利用概念图,强化概念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概念图就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以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脉络形成的概念网。概念图具有总结性强、简单明了的特点,我们在章节知识的总结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但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概念图往往由教师制作完成后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概念图的制作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学生构建概念图,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掌握,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比如,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个章节后都添加了章节知识梳理的概念图练习题。这是新旧教材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这种练习题以概念图的形式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总结,更加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为学生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提供了便利条件。当然,有些时候我们也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课本教程的设计进行教学。尤其在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时,我们也要对某一个较大的概念进行概念图的建构,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便利。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存在的理由。如何更好地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找到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找到概念教学的最佳途径,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建清.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1).
[2]任瑞梅.浅议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6).
[3]何广海.试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教研版,2013(1).
[4]陈勤.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螺旋式上升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 2012(70).
[5]吴予尘.初中生命科学概念教学刍议[J].科学教育,2010(1).
9.中职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篇九
一、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概念,并从关键性字词入手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强化了概念,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书上给出的定义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关键字词,从中概括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具体的两个阶段。
又如,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活细胞产生”“催化作用”“有机物”是酶概念的内涵,体现了酶的本质属性:只有活细胞(又指全体活细胞)能产生与无机化学催化剂功能相同的有机物。“蛋白质”“RNA”从化学成分上界定了酶的范围(酶一般为蛋白质,RNA也能起到酶的作用),这是概念的外延。(生物教学论文 )一个基本概念一般由“内涵”和 “外延”两个部分组成。在这样的概念讨论学习中,教师不但让学生自己建立清晰的概念,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适时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相似概念的辨析、比较,把握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概念,致使我们在学习时易混淆不清,在运用时产生错误的理解,或把一个概念的某些属性运用到另一个概念中去。因此,在学习时要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区别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列表格等方式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联系,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由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基本相同(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或内容上有共同的因素(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例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具有促进和抑制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又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进行概念教学时,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猪肠衣、鸡卵的卵壳膜、离体的膀胱膜、蚕豆种皮、青蛙皮等。根据半透膜是否具有生命现象可分为生物膜和非生物膜。选择性透过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对物质的通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还具有主动的选择性,如细胞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性透过,活性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在生物学中,还有很多概念属于这种情况,如反射和应激性、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性激素和性外激素等等,均可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巩固。
三、运用归纳、整理法,构建知识体系
在中职生物教学中,许多章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建立一些相关概念的连接,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行去发现概念并获得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过程的了解,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比灌输方式教授概念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10.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十
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王爱华
摘要:教师有责任让生物课堂充裕“和谐”之音,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由理念去支配他们自己的意识行为,从而培养出“和谐型”人才。笔者觉得一是重视利用教材中的“和谐”教育素材;二是注意挖掘教材隐含的“和谐”教育资源,在知识传递中有意引申和拓展;三是及时抓住课堂中师生突现的灵感,增设活动环节,增强“和谐”教育针对性;四是有意安排有关“和谐“教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和谐 和谐发展 意识行为 教育素材 教育资源
“和谐”这一光辉而令人期盼的字眼在十八大的报告里也屡次三番的出现,所以“和谐”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社会发展前沿的教育,作为培养接班人的一线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向学生传递这一理念,由理念去支配他们的意识行为,从而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重新走向和谐平衡的理想状态。下面就“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
一、重视利用教材中“和谐”教育素材,开展针对性教学
生物教材中含有许多现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内容(图文资料、信息等),教师不应忽略,应及时抓住时机,把握其编写意图,开展针对性教学。
《食物链》中的“野味”、“打狼”两资料就应充分利用,首先在引导学生分析池塘生态系统得出“生态系统组成成份”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各成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达成学生认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 1 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存在的食物链关系从而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实现情感目标“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平衡能力,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系统中任意一种成份的数量或比例,干扰它们的“吃与被吃”关系来破坏生态平衡。而“野味”和“打狼”两资料,恰恰是能充分说明这一点的现实“佐料”,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普通资料,应在实现目标后,引领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教师再点拨质疑关键处,使学生由“生物间通过食物链相制相依来维持生态平衡”,产生对“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识,帮助学生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十二幅图片,引领学生分析让学生从生态学得角度认知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起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体会“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核心思想。
充分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的家园。进行《生物圈——我们的家园》的学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生物圈二号》小资料,在引导他们探求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中,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的家园”,学生由“唯一性”更清醒的认识到“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人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世间主宰,应爱护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了生物与环境和谐、生物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必要。在此,再递进一步:“你怎样去做,从自己的身边谈起”,学生踊跃:“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扔垃圾”、“告诫父母,不抽烟、少开车、步行上下班”、“ 不欺负其他小动物,及时放生”„„由此看出学生会将情感意识自觉自愿地具体落实于日常行动中。当我们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也要及时向学生施教,帮学生明白:生物多样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我们要与所有生物“和谐”共存!
二、注意挖掘教材隐含的“和谐”教育资源,在知识传递中有意引申和拓展
教师在备课时,首要的任务是深刻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理解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在对知识归纳、整理后适度地进行延伸和综合,挖 掘有关“和谐”的素材,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在进行“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学习中,引领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获得食物链概念和特征后,并不结课,而是深入一步追问:“如果我是饭店老板,为了赚钱,将此系统中的蛇大量捕抓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以此,诱导学生站在生物圈的角度综合考虑生物间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学到的食物链知识。经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出:鼠泛滥,啃食草根、打鼠洞——破环草被,生态平衡被打破,草原逐渐变为荒漠。
在以上分析中,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有关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含义,还由学习结论“不仅营养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向下一级生物流动,有毒物质也会流动和积累,而食物链的最后往往是我们人类自己!”感悟出了环境污染的大危害,“和谐”发展的重要,学生清楚地认知到:人类绝不能以牺牲自身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
三、及时抓住课堂中师生突现的灵感,增设活动环节,增强“和谐”教育针对性
在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如突现“和谐”教育灵感,应及时抓住,设计必要的活动环节,实现“和谐”教育目标。如:在《计划生育》一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充分理解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四项措施的含义后,有学生提出,“计划生育”国策与“和谐”教育有关联吗?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增设了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去改动书中的一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彩色图片,在学生性趣盎然地“改丑”图片后,我问了一句:“这样大的改动后,图片的背景还相衬吗?”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悟,灵感被激发:“七彩阳光的背景,应该改成灰色调的!” “白色的和平鸽应该改成黑色的乌鸦!”„„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么改?!”学生踊跃:“人多了,污染就严重了”、“人多了,资源浪费也多,环境就恶化了”。
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会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疾病纠缠及生态平衡等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杜绝这些弊端。
四、结合生物学科实验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意安排有关“和谐“教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教师们都知道,“做中学”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所以动手操作、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参加实验和实践活动。
用干湿球仪测量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湿度。先让学生将几台干湿球仪分别置于草坪中、灌木丛下、水泥地上,半小时后取回干湿球仪读取湿度数据并记录,通过实验,学生不仅仅对比出了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湿度不同,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了“植树造林可以改变气候”的信息。
用废电池水浇花、养鱼。先让学生收集家中废弃的电池,并将其用清水浸泡一周,然后将浸泡水稀释用以浇花、养金鱼,学生当场看到了清水中(对照组)的金鱼与电池水中的金鱼表现明显不同,电池水中的金鱼鳃盖开合急促、游动激烈(现象出现后,要求学生立刻将金鱼放生);并且在三周后,用废电池水浇过三次的花也枯败了,学生从中强烈意识到了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开展埋塑料袋活动。学期初,要求学生将家里吃鱼时剥出的鱼内脏和我提供给他们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同时埋入校园内的一块草坪下,在学期结束时,再引领他们翻开此处土壤。结果是,鱼内脏已消失不见,塑料袋虽破却还存在,而一次性饭盒丝毫没有变化。学生在惊叹之余认识到了“白色污染“的永久性危害,从而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从情感上排斥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从行为上会告诫家人及他人使用它们的危害——成为了“杜绝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的义务宣传员。
设计制作环保购物袋。在上面“杜绝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的实验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有意安排他们制作环保购物袋,学生们在明确任务后,由于受上面实验情感的支配,积极性更高,主动收集来家中准备丢弃的衬衣盒、礼品盒、旧挂历、饼干箱、烟盒、酒瓶盖等废弃物,按照自己的设计或是折或是缝,忙的不亦乐乎,各式各样的酒瓶盖也被点缀在购物袋上熠熠生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设计制作出了各种色彩斑斓的购物袋,更重要的是还将 制作好的购物袋在社区免费发放,供大家使用,由购物袋向大家传递了环保理念,且再次进行了“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无声宣传。
办生物手抄报,设立“和谐发展专栏”。结合学校艺术节,在要求学生制作生物手抄报时,专门设立有关“和谐发展”的专栏:“保护野生动物”、“杀手——雾霾”、“身边的它”等。这样,学生在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等的制作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和谐”教育,提升了有关和谐发展的认识。
参加社会活动。联系环保局带领学生与他们一起走访了黄河水域边的化肥厂、污水处理厂,并在他们排放污水口附近的黄河水域中,采集了几瓶水样,拿回后将其稀释饲养金鱼(与清水饲养对照),对比观察金鱼生活的状态。通过这一探究,学生亲眼目睹了污染水对生物生存的危害、对黄河水域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热切、迫切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欲望,发出“爱护环境、保卫黄河母亲”的呐喊。在此基础上,我又将此活动追加了一步,让他们回去就此写出小论文发往报社,曾有位学生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世人如再不挽救我们的母亲——黄河,那么黄河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我们这些儿女的眼泪!”可见其环保意识之强烈,在此意识作用下,他必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名环保方面的专家,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帮他们树立“和谐”意识;还要让他们明白:“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一片森林可以改变气候!”;更要想法提升他们的“和谐”素养,以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这个目标的机会很多,方法也很多,究竟怎样具体去做,就看我们做教师的有心无心了。“和谐”并非仅仅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口号,而是人类迫切需要实现并经营得更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都做个有心人,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吧!参考文献:
[1]孙伟;论和谐教育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窦福良;课堂生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附件
作者简介: 姓名:王爱华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职称:中教一级
单位: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通讯地址: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实验中学 邮编:753000 联系电话:***
因为工作原因,若有幸发表希望能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管理与艺术》或《学校教育研究》等书刊上发表,《中国当代教育指导全书》因为不属于我们凭算刊号,所以 谢谢您了。
11.浅谈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学生;物理环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47-01
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没搞好。在教师方面,往往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注意让学生多练习,而不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在学生方面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而忽略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如何搞好物理概念教学,必须抓好下面的环节: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物理环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常用的方法如下:
1、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景越新颖生动,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例如要学习“大气压强”的概念,可创设下面的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放在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在瓶口上不动,然后拿去鸡蛋,将酒精棉点燃放入瓶内,燃烧一会,再将鸡蛋放到瓶口,学生会惊疑发现鸡蛋被“吞入”瓶内。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学生不但有了浓厚的兴趣,还会主动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
2、善于恰当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例如,在进行压强、摩擦、惯性等概念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运用生活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要求事例要恰当和典型且必须为学生所熟知。
3、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申出来,也可以创设学习新概念的物理环境。例如,以一定的实例分析为依据,由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像这样步步深入地引出加速度,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不断深化。
此外,运用多媒体、介绍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或故事等也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二、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深化理解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使学生对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处于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事物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将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对于物理量,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和事例出发,紧扣它的物理意义,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得出定义式。在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该定义式应怎样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反映它的物理意义;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例如,电阻这个概念的教学,学生从实验中直接取得的是几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电阻这一概念呢?首先研究一组数据,从对这一组数据的分析、整理中可以得出:对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I之比是一个与U和I都无关的恒量R;再考察几组数据,得到同样的结论,于是概括出如下结论:每个导体本身都存在着一个恒量R,不同导体具有不同的R值。接着引导学生对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推理,得出如下结论:在相同的电压下,恒量R值大的电流小,恒量R值小的电流大,因此,R的大小反映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于是引出电阻这一概念。
三、让学生将物理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和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
当学生初步形成物理概念后,应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
“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起到很好的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的作用,同时会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学习了“惯性”和“摩擦”以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锤头从木把上脱落,用什么办法把锤头装牢?什么道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惯性”和“摩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分析说明道理。
12.概念图在中学生物新课程中的应用 篇十二
关键词:概念图,生物教学,概念图应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育模式也在变更之中, 新课程标准已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展开,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新教材 (人教版) 多处出现绘制和利用概念图。而高中生物的一大特点就是概念繁杂、知识点分散。学生对零散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困难重重, 我校在十月份对高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时, 竟然得出:九门文化课中, “生物学科知识最难”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没能很好地利用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 高中生物知识系统性非常强, 利用概念图, 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间相互关系进行理解和掌握。高中新课程的教材中概念图在第一章章末练习中就以习题的形式出现, 足见其在教学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 (Concept-Map) , 又可称为概念地图 (concept maps) 和概念构图 (concept mapping) , 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 (如图) 。换句话说, 就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 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 所以, 也被称作思维导图 (Mind-Map) 。也就是说, 我们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可称为“概念图”。把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原理、理论, 而不仅仅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 主动自觉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来帮助师生提高教学质量, 是由美国康乃尔大学教育系的诺瓦克 (Josehp D.Novak) 教授提出的。诺瓦克教授认为, “意义学习”是将新的概念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概念图对学习者和教师同样重要, 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进行认知活动, 有助于整合新旧知识, 让学生自主地在大脑中构建知识网络、自主地获取新知, 而不是教师去灌输知识。也就是说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 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 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可以看出概念图是一种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 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 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构建概念图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 选取概念。
教师要选中教材中重要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理解主题的关键概念, 并找出与其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生物分类”的概念图。
2. 把最大的、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最概括的概念
放在图的顶端 (如“生物”) , 同一层次的概念放在同一层 (如“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
3. 继续向下增加更多的从属概念, 将最具体的的概
念放在最低层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等) , 然后, 将图中的每个概念用圆圈圈起来。
4. 寻找图中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结, 并标明连接线。
概念之间的联结有时很复杂, 主要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概念和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 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要进行交叉连接。
5. 在连接线上标注连接词, 以此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的注释。
常用的关系连接词有“包括”、“由…组成”、“共有”等。
6. 修改和完善。
随着学习的深入, 其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化和改变, 要不断地修改概念图, 逐步地完善知识体系。
三、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认知工具, 把知识高度浓缩, 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排列, 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在教学实践中, 得益匪浅。
1. 利用概念图导入新课程, 呈现教学内容。
概念图作为内容呈现工具, 能够将繁琐的内容以概念的形式简单、明了、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可以让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概念为单元逐一呈现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能形象呈现内容, 而且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 保证了下次继续学习时知识的完整性。如《免疫调节》中,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和“内环境与稳态”的关系的概念图就先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
2. 用概念图进行知识关联,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概念图作为知识关联工具, 能够将学习者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实现知识的整体记忆, 同时也促进学习者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回顾联想已学过的相关概念, 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概念进行关联, 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 用概念图进行交流, 共享学习成果。
概念图作为协作学习工具, 支持学生与同学共享学习成果, 建立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绘制概念图, 这些概念图是学生的学习成果, 反映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路、观点, 同时, 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绘制的概念图与其他同学绘制的概念图进行比较, 实现成果共享, 达到交流的目的。
4. 用概念图有利于进行教学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常常只能考查学生的离散知识, 而概念图却可以检测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产生出新知的能力, 有效地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在教学中, 教师抛砖引玉, 提供一个核心概念, 以任务驱动, 让学生自己绘制概念图。通过观察学生的构图过程, 了解学习的进展, 及时地进行诊断, 改进教学;另外, 在进行阶段性或终结性考试中提供概念图, 让学生绘制或补充概念图, 它可以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能够给教师一个客观的图景, 使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开放性考试中, 有助于老师判断学生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实施因材施教。如必修一《分子与生物》P38《自我检测》画概念图“完成下面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和必修3《稳态与环境》P115《自我检测》第3题:将以下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5. 运用概念图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生物知识点繁多, 记忆量大, 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完成各种概念图、绘制概念图、理解概念图, 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工具逐步完善概念知识的填充和扩展,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平时在教学中就经常是以一个或几个关键词 (染色体) 为核心, 引导学生找出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 向外拓展延伸, 并让学生构建概念图, 把所学概念有机地组织起来, 逐渐达到纵横高中生物学所有概念, 建构出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 使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的认识达到较高的境界。
四、结论
总之, 对学生来说, 概念图能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 建构知识网络, 浓缩知识结构, 从而使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概念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使用概念图, 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网络;在评价中使用概念图, 检测教学效果, 有利于进一步指导教师教学活动。可以说概念图在教学中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
参考文献
[1]郭杏, 郑晓蕙.概念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 2006, (5) .
[2]刘画奇, 张迎春.高中生物新课程与概念图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 2007, (11) :19-21.
[3]张倩苇.概念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 2002, (11) .
【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究-作业07-04
中学生物教学论考研重点12-24
中学高中生物教研组教学计划10-13
如何提高中学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效率01-17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01-07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论文06-14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8-07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论文11-11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09-13